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

时间:2023-07-05 16:21:46

导语:在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质调查与研究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eomechanic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资源部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6616

国内刊号:11-3672/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关键词:地质学类;矿山生产实习;数字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24-02

攀枝花冷水箐生产实习基地位于攀枝花市北西方向约20余千米处,隶属于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2014―2015年,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六地质队和成宗矿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对冷水箐铜镍硫化物矿床进行了系统的参观与调研。

一、实习区地质概况

冷水箐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缘,以西为松潘-甘孜褶皱带,西侧紧邻近南北向金河-箐河断裂,东侧紧邻近南北向攀枝花断裂和昔格达断裂,其所处的构造位置历来被视为重要的构造单元与成矿带。矿区内断层发育,有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类。区内发育大量新元古代早期侵位的闪长岩、花岗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体,其中闪长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相对早些,含铜镍硫化物矿石的基性-超基性小岩体顺层(片理)侵位于中元古代盐边群上亚群和早期形成的闪长岩及花岗岩中。这些基性―超基性小岩体的岩性组合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侵入于中酸性岩体的边部或底部,构成中酸性-超基性复合岩体;另一类是单一的超基性岩体,且多发育矿石或见矿化,矿石多产于橄榄岩相,部分产于(角闪)辉石岩相。区内已探明3个小-中型铜镍矿床,其中Ⅲ号岩体区交通便利,岩体与围岩露头良好,且岩体北东部与围岩云母石英片岩的断层接触关系明显,故选取该岩体为野外观察的主要对象。Ⅲ号岩体地表出露为长条形岩墙状,长轴方向为北东-南西向,面积0.0435km2,岩性为超镁铁质(角闪)辉石橄榄岩,造岩矿物粒度为中细粒。

二、实习内容

西南石油大学地质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一年级末暑期的“广元市旺苍县地质认识实习”、二年级末暑期的“重庆北碚数字地质填图实习”,四年级秋季学期之前,学生已修完矿床学、矿相学和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保障了该学期期末寒假“攀枝花生产实习”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冷水箐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国内典型的岩浆熔离型矿床,成矿物质来自基性-超基性母岩,形成于攀西裂谷陆内拉张环境中,岩浆成分具有成矿专属性。

生产实习内容安排由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报告编写两部分组成。

1.野外地质调查。野外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含矿岩体的围岩及蚀变特点、含矿岩体的岩石类型、矿体形态及产状、矿石类型、矿石品位及品级空间变化等内容,建立岩浆矿床的成矿地质模型,了解岩浆熔离矿床的成矿作用特点及该类型矿产勘查的技术方法,掌握基性―超基性岩体成矿专属性及成矿作用方式[1-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约5~6人,每位老师指导2~3组,采用传统野外调查与数字化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因此每个组组员之间要做好分工并互帮互助,且每天分工角色轮换。传统野外调查即在地质观察过程中按规范将地质现象记录、描绘于野外记录本上,在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勾绘Ⅲ号岩体及围岩的平面形态等地质信息,并完成探槽、圆(方)井、坑道及钻孔等原始数据记录及最终的图件编绘。工作完成后上交资料或后期保存及利用时,大量纸质介质带来很多不便。数字化野外调查即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和“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将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导入掌上机后,在野外可实现观测路线上地质点、点间界线、路线、产状、照片、样品及槽井坑钻的数据采集,回室内后导入桌面系统进行综合整理。

2.室内报告编写。在观测完设计路线后,结合各组收集的地质资料,编写冷水箐铜镍硫化物矿山生产实习报告,要求客观实际、符合相关规范并图文并茂。

三、地质路线设计

根据实习区野外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设计了6条路线,具体见表1。其中前三条路线和后一条路线为基本教学路线,路线④和⑤为专题调研路线,每个小组根据前三条路线内容或自己感兴趣的某科学问题,设定课题,设计观测路线、观察内容及采集哪些标本,可为四年级毕业论文提供野外原始资料。

四、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式。在进行基本教学路线观测时,路线前进过程中或快到某一观测点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脚下及四周的地质特征,从理论到实践、从日常生活到地质现象一步步启发。先让各个小组观察并发表其观察结果,再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然后指导教师再一一点评每个小组从野外地质现象获取的信息是否合理,对于观察结果不准确的小组,先肯定后否定,并给他们教授如何正确观察地质现象。表扬合作协调能力强、观测地质现象准确的小组,鼓励其他组向他们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路线中遇到有趣的地质现象、岩石、自然美景及人文景观等时,老师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感受地质工作中的乐趣、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4]。

2.角色互换式。在进行第④条路线时,老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即学生教授老师如何去正确观测和研究地质现象。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意识[5]。

五、考核方式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合理评定野外生产实习成绩,是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合理的考核方式对野外实习至关重要[6]。

实习成绩主要根据以下3个方面综合评定:

1.野外实习表现占30%,主要考察野外观测、理论联系实际、记录野外现象及野外考核环节的成绩等情况。每条路线均设定考核环节,内容涉及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勘探、采矿、选矿和冶炼等,现场打分。

2.野外记录本或掌上机、数字填图桌面系统的记录和整理情况占30%。

3.野外实习报告及相应图件质量占40%。

六、创新点

冷水箐生产实习教学的创新点主要为:

1.在传统矿山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数字化矿山方法,即“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和“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是培养模式的创新。

2.采集大量的矿石标本回校后进行定量分析(薄片及光片观察、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等),培养学生科学的地质思维能力与研究技能,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3.这次实习可以作为地质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基础资料阶段,解决新专业毕业论文的难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七、结束语

攀枝花冷水箐地区发育变质岩、岩浆岩、断层和铜镍硫化物矿床,既是普通地质学实习的天然场所,也是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矿山实习的最佳场所之一,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尽管前人进行过详细研究,但依然有很多科学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冷水箐矿区为小岩体成矿,且这些岩体侵位于盐边群上亚群中,为何同期形成的大岩体或侵入中酸性岩体的基性-超基性岩小岩体未见矿化?显然,该生产实习基地可建设为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并互动的基地。实习过程中采用传统与数字化矿山工作相结合的方法,为地质学发展培养综合型的建设者。

致谢:感谢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六地质队和成宗矿业有限公司为培养地质学建设者付出的无私奉献!

参考文献:

[1]张同良,李守平.矿山地质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课程教材改革,2014,(303):137,154.

[2]王功文.“矿产勘查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3):55-58.

[3]李强,肖传桃,罗顺社,等.大冶矿山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与实习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13):79-81.

[4]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08,(3):90-95.

第3篇

【关键词】矿山环境矿山治理环境治理 解决措施 对策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矿山开采时所产生的环境破坏因素也越来越被重视。矿山开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科学发展的辅助支撑,在矿山开采中,对地质环境因素的破坏不仅仅影响了生态环境,更关系到采矿地区地质环境整体。面对矿山开采后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影响,国家政府部门也制订了很多方案,同时相关部门也进行改善监督。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现状。

矿山采矿易诱发地质灾害、影响大气环境,造成酸雨等,使土地和水均遭到破坏,产生“三废”污染等。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对矿山治理中,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十一五”建设中,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被列入重点工程之中。近些年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对各省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摸底,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规划,开展矿山公园的建设工作,保护矿业的遗迹,同时也加大了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力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推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矿山治理缺乏经验参考,缺乏技术指导。

我国开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大型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则是在近些年来才得以重视。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由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影响区域也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长期战役。通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规范和调控,在总体上看来,有所改善,但由于治理工作巨大,问题相对比较突出,这对矿山地质环境后期治理工作增加了压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治理中很难借鉴以往的经验,需要通过分析检讨,制定治理方案。由于无治理经验可以借鉴,在对矿山环境治理中导致缺乏技术性指导,不利于治理工作的开展。

2.2传统矿山环境治理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体制不健全,其治理手段受到制约,在治理中缺乏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治理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对环境治理的整体性控制。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一直以来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更是在治理方法上研究出了比较多的经验。譬如依据工程类型来决定其治理的主要内容,再通过合理的治理方式来达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目的。前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加固工程、植物工程、护坡(主要依据矿山滑坡、崩塌来确定治理方案)、依据矿区塌陷所总结出来的方法主要是:地下加固工程、回填采空区工程等。

在目前的矿山环境治理中,地面塌陷、地裂缝处理、滑坡和崩塌以及泥石流处理和治理方式不合理。实际治理中,未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和地理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只单纯追求治理结果的表象,忽视了治理手段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留的方寸土,但与子孙耕”。在现代社会来讲,不仅仅是要保证以后有地耕、有田种,这更多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矿山地质环境复杂多变,通过前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要灵活变通,总结经验科学创新。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要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监管机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组织以省为单位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调查、评价和规划,对已造成环境破坏的矿山施工单位要进行机制建设,要开展引导恢复和环境治理工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既要进行预防,又要进行治理,在治理的同时更要注意预防。

将环境治理法规和治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要研究和探索一条新思路和新技术。要针对不同矿山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实施不同的治理技术。同时,可适当借鉴国外机构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要提升,方法要改进。

矿山环境治理要从传统的“线性开发”转换为生态保护性的“循环经济保护开发”,通过治理模式的转换,实现矿山环境保护、恢复治理、资源开发和再利用的生态循环。

2.1露天开采矿山治理方法。

对新建的露天开采矿山,要求制定包含矿山环境治理的保护预案并列入开采方案中,对非矿岩土的转移、尾矿的排放、矿渣的堆放和剥离土层的存储都要进行规定。对正在开采的露天矿,要加强对噪声、粉尘的监控,同时要针对已经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提出治理的方案,并根据能够预测的问题制定预防的措施。对有松散覆盖层的矿山,要对剥离表层土的堆放、存储和再利用等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如果表层土中含有适合生产的植被,要单独存储,避免与废弃矿渣混合。对废弃的岩石、矿渣等废弃物,要注意对可利用成份的合理利用,并要分开存放,单独处理。对采矿场的梯级开拓,要加强对稳定的保护,必要时要对边坡进行再造,要根据开采场的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坡角范围,避免出现滑坡、地裂缝和崩塌现象。

2.2.闭坑矿山治理措施。

在闭坑矿山环境治理中,要保证矿区内的人畜解决用水的基本问题,同时要致力于对耕地面积的恢复,其资源开发利用要达到利用方案的标准和要求。要保存好地下井巷采空区矿柱的设计资料,毕业时要进行填充说明,对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或滑坡、地裂缝等要进行划定和治理。合理选择尾矿、渣石、剥离表层土等废弃物的堆放,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设置安全可靠的矿坝进行堆放,并清除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安全隐患。闭坑矿山的井巷要进行妥善封闭,对废弃的水井等地面设施要及时进行回填。

2.3井工开采矿山环境治理技术。

井工开采矿山治理主要是对尾矿、废水的处理。由于开采量大,产生大量的废弃尾矿和矿渣,需要占用较大面积土地进行堆放。在治理时,要根据尾矿的再利用进行开发,可采取填埋沟谷的方式,进行造田复垦。对泵送的地下矿井水要经过过滤,提供材料清洗用水和矿区生活中洁净度要求不高的用水。同时要保护地下矿区内的地下水,避免出现枯竭和水水环境恶化。开采中对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液要设置专用的贮存池和沉淀池,并做好防渗漏工作。

2.4矿山开采沉陷治理。

质量开采沉陷问题时,要考虑地裂缝和开采沉陷的关联性,采取防治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对地下坑硐已经废弃的采空区如出现地裂缝时,要采取地下废渣回填的方式,来缓解地面沉降速度和减少沉降区域,采取地面裂缝灌注水泥砂浆的方式来制止地面塌陷。对地面废渣回填时,要在中上部采用表土填充,并在表层土上设置绿化。对塌陷区内原来为耕地的,要进行回填造地,并在表层设置植被。

五.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存在较多的问题,对环境治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进行环境治理时,既要改善又要预防,既要纠正又要控制。因地制宜,对造成环境破坏的因素经过分析评估后,结合实际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 刘慧芬; 危接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期刊论文]《科技风》, 2010年15期

[2] 邸克强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期刊论文] 《西部资源》, 2012年06期

[3] 王永生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南方国土资源》, 2009年12期

[4] 尤孝才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与保护对策探讨 [期刊论文]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2年04期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教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提出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种认识目前在国内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信息时代,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以“检索、获取、阅读”为主的简单信息服务,正逐步转向基于大数据的探索型个性化“信息发现、情报分析”服务。我馆2010年开始学科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主动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科技图书馆服务。

嵌入用户教学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高校采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新生入学教育、数据库培训讲座、日常参考咨询、通识课等。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学科馆员基于用户群体而开展的嵌入式教学。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界定,嵌入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专业学科内容,又要培养成功完成于图书馆有关的作业的能力,而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也有国外学者称之为“与学科的整合式教学”或“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的渗透式教学”等。

本课题开展了“嵌入式教学”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中的具体实践。学科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日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切入范围,设计了“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案,分析各方案包含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嵌入教学课程结束后,对专家老师和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初步探索了“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模式。

二、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

(一)嵌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5月对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珠宝学院大四学生进行嵌入毕业论文的数据库使用培训。学科馆员和教师沟通后,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论文选题检索中文数据库文献、专利、标准等。课程设置分为:根据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初步确定论文选题(由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辅导学生进行,图书馆员讲解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根据选题确定实验方案、论文大纲(主要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根据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其中,论文撰写过程中由图书馆员讲解ENDNOTE等工具的使用)。

(二)嵌入专业课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证研究。

2011年9月-12月将信息素养教学嵌入到环境专业学生专业课教学中。学科馆员和教师深入沟通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师讲授《环境地球化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环境地球化学》是针对环境学院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本科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12学时的是上机实习。实习课程是“文献检索”的重要环节。学科馆员和专业课教师多次商讨后决定:将第一次“文献检索”课程安排在“绪论“和“环境中元素含量与分布”这两章课程之后,初步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技巧;重点章节“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式”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中文数据库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同时安排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重难点章节“水环境地球化学”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外文数据库、特种文献数据库(专利、成果)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最后课程结束时安排最后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综合讲解学生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图书馆员将“文献检索基本原理”、“中文数据库使用”、“外文数据、特种文献数据库使用”这 4次课程分步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协助专业课教学。

三、结果与讨论

(一)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效果比较。

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参与评教的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嵌入式教学”学生人数有160人,占总人数的98%;传统组参与评教的学生有182人,占总人数的96%。参与评教的人数比例高,评价具备准确性和代表性。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和传统以文献资源使用和检索技巧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进行对比研究。“嵌入式教学”的学生评分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评分。此外,多个学年的调查显示,在学生评教指标中较能直接反映学生对参与文献检索课学习兴趣的程度和对文献检索实际能力提高效果的评价中,“嵌入式教学”组给予“非常满意”的评分都高于传统组;“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评分都低于传统组。调查结果表明,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与效度,本项目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嵌入式教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分别和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10名,青年教师10名,大学生22位探讨“嵌入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等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十分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嵌入式”教学模式有效、直接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质,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老师们也给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二)“馆员-教师”协作模式研究。

在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时,“馆员-教师”协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只有通过馆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一方面,馆员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包括解答教师的相关问题,为教师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的讲座、提供直接用于课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素材等;另一方面,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团队,或参与教学大纲的编写、作业的设计、或到课堂讲授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进行信息检索演示等。与课程的结合以及与教师的合作使信息素养能够与研究方法、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和学术交流等的教学密切融合起来,并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支持学校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上述教学实践表明,“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以教学实践为重点,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授“检索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际检索能力的培养。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服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服务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需求。图书馆员全过程地嵌入到整个教学和研究过程,从细微做起,为教学科研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员主动寻求改变,来适应社会变化和大学发展潮流的努力尝试。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图工委2011年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图书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馆员,博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革. 以读者为中心的嵌入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 图书馆学刊,2013,01:60-61.

[2]高协,宋海艳,郭晶,李丽. 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3,02:10-14.

[3]张玲,初景利. 嵌入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13):16-19,79.

[4]欧阳峥峥,吴鸣,刘艳丽,张杰龙,宋秀芳. 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1,13:10-15.

第5篇

该同志多次被评为单位双文明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交通厅优秀党员,1999年获98年度广东省交通厅全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进个人,20__年评为广东省交通集团优秀党员,20__年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20__年被聘为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点兼职教授。

在19年的工作中,该同志,主持或审核了数十座大桥、特大桥、数百公里高速公路、数十公里隧道的勘察工作,突出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工程在同三国道主干线粤境广湛高速公路阳江—茂名、电白官珠—坡心段近100km的线路上,部分路段分布有高液限土,这种土透水性很差,并具有较强的膨胀性,毛细现象也很显著,浸水后能较长时间保持水分,承载力很小,并具有“弹簧”的性质,不易压实,故不宜作为路堤填料。如严格按施工规范,就会出现大量的弃方,工程造价会大大增加,而且弃方既要多占土地,又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环境。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其利用坚实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从微观上找出化学风化形成高液限土的原理。通过了解高液限土的形成过程,发现其与普通的风化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分子结构中多了大量的水分子,且不是游离的水分子,而成为了结构水,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不易分离,从而导致其工程性质差,不宜用常规的方法处理。要处理高液限土,首先应想办法去掉其结构水,用化学的方法就是通过掺进化学原料并充分拌和(水泥、石灰、粉煤灰等),通过化学反应,置换其水分子,达到彻底改变其性质的目的,但成本高,仅适用于量小的范围,大范围的经济处理是用物理方法处理:凉晒。通过严密的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凉晒除掉大部分结构水后,应与地下水、地表水隔离,防止其吸咐水分再成为无法压实“弹簧”土,凉晒后的高液限土应填在压实度90的区域,并应遵循上、下封,包边及排水的处治方案,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经济合理,更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2、审核完成省重点工程汕梅高速公路柚树下至清潭段左线7.52km详勘,地处莲花山断裂带,该隧道群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受断层的影响,洞内局部出现涌水,围岩类别复杂多变,采用物探结合钻探对围岩类别进行划分,运用国际上流行“关键块”理论对围岩进行评价,准确、安全有效采取相应的支护形式,在开挖过程实施动态观测,及时变更围岩类别和支护形式,做到既安全,又能有效控制投资,业主的质量目标是创国优工程,该项目获20__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

3、主持完成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镇海湾大桥勘察,采用了当时国内领先的地震勘探测点定位系统。在工可阶段,桥位综合地震勘探在海域采用声纳测深、浅层剖面和单道地震探测,在陆地及沿海浅滩采用横波反射法和折射波法,在海域采用了差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动态定位和导航,有效地确保了测线测点的准确性,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导航定迹技术,所采集的数据有效可靠,通过解译对比,有效准确地解译出地桥位区的主要地质构造、不良地质问题。根据解译的成果针对性采用综合勘察手段,以较少的勘察工作量探明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该项目获20__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

4、在新技术应用上,为配合山区高速公路选线的要求,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规划线广梧高速公路云浮河口—郁南平台段(主线长98.822km,支线长31.104km,比较线长92km)工程可行性研究中(后双凤至平台段被交通部定为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路线所经区域主要为山岭重丘区,常规的地质调查难以适应地质选线的需要,为防止项目实施阶段才发现不良地质隐患,如大的断褶构造带、滑坡、崩塌、软弱岩土层、岩溶、煤系地层、采空区等,其主持应用遥感地质解译技术解决公路选线过程中的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这在我院尚属首次,填补了我省公路工程地质遥感解译技术的空白,在项目的初勘阶段采用了先进的瞬态面波技术可控源技术,得到了该工程评审会专家的好评。

此外 ,该同志1995年度主持完成中山港大桥工程勘察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20__年度主持完成的番禺大桥勘察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20__年度同三国道主干线粤境高速公路汕头至汾水关段工程勘察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红豆树,人工林,经济效益

 

红豆树具有极高的材用价值、景观价值、森林文化价值,木材坚硬、纹理美观、材质优良、是我国最珍贵乡土用材之一。红豆树心材的经济价值最为突出,红裼色心材主要应用于古典家具制作与雕刻、陈设工艺品制作与雕刻、建筑装潢与雕刻三大类[1-2]。目前,相关文献对红豆树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发展红豆树人工林的产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来源

本研究材料来源于1965-1968在福建华安、南靖、浦城、政和、延平、建瓯、三元、沙县、将乐、泰宁、德化等地20余个国有林场系统布设的红豆树造林试验林。

2 研究方法

2.1技术经济指标确定

为分析红豆树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成熟,参照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的方法,收集调查了如下的技术经济指标。

(1)木材价格:规格材每立方米550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450元,红心材每立方米10000元

(2)营林生产成本:第一年2700元/公顷,第二年750元/公顷,第三年750元/公顷,第四年150元/公顷,年平均管护费60元/公顷。

(3)税费按木材起征价征收,育林费、维简费、社会事业发展费、森林植物检疫费等合计为:规格材每立方米102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51元。

(4)木材经营成本:伐区设计费按蓄积9元/立方米,检尺费9元/立方米农业论文,直接采伐成本110元/立方米,短途运输成本20元/立方米,道路维修养护费用5元/立方米,销售费用为销售价的1.5%,管理费为销售价的5%,不可预见费为销售价的1.5%。

(5)经营利润率按直接采伐成本的15%计。

(6)地租:根据现行政策规定,按主伐时木材生产的数量,依现行林价的30%作为本轮伐期内的地租,即山价。

(7)利率:暂取5%为基础进行分析。

2.2计算方法

(1)净现值模型怎么写论文。本文采用净现值法评价投资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NW为净现值,Rt为t年时的货币收入,Ct为t年时的货币支出,t为年龄,n为主伐年龄,P为利率,也是贴现率。在①式中,当PNW大于0时,说明继续经营还能盈利;当PNW小于0时,继续经营则亏损,但经营初期除外;当PBW等于零时,是盈利与亏损临界,一般将它作为经济成熟的标准,但它常常不是单位面积林地年均经济收益最多的。

(2)森林经济成熟龄模型。森林资源经营是以林地为基础资本的,只有单位面积林地上平均每年收获的效益最多时,才能保证在持续经营情况下效益总量是最多的,才是经营者最希望得到的。因此,应取年均净现值最大时的年龄作为森林经济成熟龄,即

式中:T森林经济成熟龄。为分析测算方便,这里假设二个条件:其一是本次研究对象为红豆树单纯同龄人工林,实行皆伐作业;其二是分析结果仅反映主林木经济成熟。这样,森林经济成熟龄问题在这里转化为主伐时利润最大化问题,因此,需建立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估计在不同年龄主伐时所能得到的木材产量农业论文,据以求得相应的货币收获量。

(3)生长收获预估模型。描述林分各因子生长过程的方程较多,尤以理查德方程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理查德方程适应性强,准确性高,且方程中的参数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故本文选择理查德方程构建红豆树生长收获预估模型。[3-6]方程形式如下:

式中:Y为林分测树因子,t为林分年龄,A、k、c为参数。

3 研究结果

根据上述的红豆树林分的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以及所收集的技术经济指标,利用生长收获预估模型,计算红豆树各年龄的收入、支出及净现值等指标,结果如表1-3。

表1 红豆树Ⅰ级立地质量的经济成熟分析测算

 

年龄

平均高

平均直径

蓄积量

总收入现值

总支出现值

净现值

年均净现值

24

12.4

12.6

155.8

73108

11961

61147

2548

26

13.3

13.9

171

81818

12069

69749

2683

28

14.2

15.2

186.4

89656

12101

77555

2770

30

15

16.4

202

96426

12068

84358

2812

32

15.7

17.7

217.6

102001

11980

90021

2813

34

16.4

18.9

233.3

106318

11846

94472

2779

36

17

20.1

249.2

109369

11673

97696

2714

38

17.6

21.4

265.1

111192

11469

99724

2624

40

18.1

22.6

281

111864

11240

100624

2516

42

18.6

23.8

297

111484

10992

100492

2393

44

19

25

313.1

110169

10730

99440

2260

46

19.4

26.2

329.2

108047

10458

97589

2121

48

19.8

27.4

345.3

105245

10181

95064

1980

50

20.2

28.5

361.4

101887

9901

91986

1840

52

20.5

29.7

377.5

98092

9622

88471

1701

54

20.7

30.8

393.6

93969

9344

84625

1567

56

21

31.9

409.8

89615

9071

80544

1438

58

21.2

33

425.9

85117

8804

76313

1316

60

21.4

34.1

442

80549

8544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特色人才;环境地质;收效

石家庄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在原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基础上,属全国专业整理后专业内容调整较大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管理专业之一。如何搞好这一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专业调整之后的重要任务。作者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进行多年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改研究,获得本校重点教改项目资助,本文即依据项目研究报告撰写而成。

一、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

1.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1998年,国家教育部专业整理中将原属地矿、冶金、海洋、农林、交通等一些与环境工程相关的专业划归环境工程,不仅大大增加了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更增加了专业方向的多重性。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许多院校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而形成了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的多元化。因此如何立足环境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成为本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首先,该专业是1999年由原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而来的,具有良好的环境地质方面的基础,特别是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雄厚的教学资源。其次,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着发挥自身特长,办特色专业的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本校的资源配置和专业特长,进行专业建设,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培养既有一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基础,又掌握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与技能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一方面按传统的专业分工,他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解决涉及交叉学科领域的问题,把地学与环境科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解决诸如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勘查与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问题。

经多次培养方案的调整,该专业现在形成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两个柔性方向,以环境地质为特色,培养环境治理与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与污染控制,环境评价等方面工作,服务于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管理部门等。

二、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届第六次会议对该专业的教学建设与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其起步阶段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会议精神的总体框架制定的,并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薄专业”的高校改革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加强了基础课程、人文课程、特色课程及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可以说起步之初就站在了新的人才培养的起点上。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在环境方面的投资不断地加大,环境问题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基本建设过程中环境地质、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专业队伍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针对这些情况,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实习和科研等方面及时调整,注重实践教学和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大胆的实践。经过几年调整,逐步形成目前的人才培养框架模式,即适应市场人才需要,占领环境地质市场,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地矿与环保行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的以环境地质为特色的环境治理、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既系统地掌握宽厚的工科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又受到良好的环境工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毕业生掌握资源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够面向环境保护生产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管理部门等从事有关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 培养计划的调整

从1999年到2005年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几经修改。其中1999-2000级教学计划,基本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制定的课程框架体系安排课程,其特点是: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占有相当大比例(58.2%),在体现本校专业特色方面不够突出,只安排环境地质学基础、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少量特色课程。这些课程不能满足本校多年来形成的就业渠道中(地矿系统)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进行了调整。2001-2002级教学计划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比例(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所占比例为53.7%-53.9%),对专业课进行较大调整,将矿物岩石、构造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扩大选修课专业领域;将专业调整为环境水文地质、水污染控制两个方向,但其反映的专业面偏窄,仍不能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对2003-2004级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所占比例调整为55.7%;进一步调整拓宽专业必修课内容,增加土质学与土力学内容,将专业方向确定为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工程。

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再次进行调整。其特点是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措施;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与学分;明确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调整后的课程具体安排是: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分的37.37%;专业基础课约占总学分的17.17‰专业必修课按照环境地质和污染控制两个方向分别设立课程,环境地质方向开设地下水

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污染控制方向开设给排水工程、物理性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实验等,专业必修课约占总学分的14.65%。专业选修课开设环境工程技术经济、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环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值模拟、环境地质与工程、清洁生产、环保设备基础、CAD辅助制图、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实验结合课程讲授进行,约占6.61%的学分。实习环节包括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教学实习和三年级生产实习,分别占总学分的1.02%、2.50%、3.03%,并且针对实习内容分别建设有相应的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或生产项目,依据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进行论文答辩。该环节约占总学分的7.55%。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环境工程的特点,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实验室方面,投资百万元建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室和环境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进行常规的水污染控制实验和微生物实验;完善了水力学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渗流实验室,可以进行水力学实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和净化机理演示实验,可以进行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水的水质分析检测。结合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能动手实验的同时,增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在实习方面,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保证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针对三次实习分别建了三个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具备完善的生活实施和实习场地,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培养动手能力,了解从事生产工作的方法、思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特色人才培养的效果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到2006年已经有四届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教学与实践结合、教育教学面向社会需求,服务于用人单位的办学思路。结果反映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去向、考研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等均取得的良好效果。

1.毕业生就业率(截止到当年7月)。1999级(2003届)为86%;2000级(2004届)为95.4%;2001级(2005届)为95.8%;2002级(2006届)为100.0%。

2.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情况。2003届考取16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7.6%,占报名人数的37.2%;2004届考取9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3.9%,占报名人数的34.6%;2005届考取27名,占毕业生总数的28.4%,占报名人数的51.9%;2006届考取16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7.2%,占报名人数的39.0%。

3.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情况。为反映毕业生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状况,我们对2003届至2006届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单位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以从事地学类及其相关工作为主体,其所在单位为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等单位。2003、2004、2005、2006届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工作分别为37人、45人、72人、67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0.7%、69.2%、75.8%、72%;从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为7人、6人、14人、15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7.7%、9.2%、14.7%、16.1%;从事地热、石化、公务员、高校及其他行业的分别为47人、14人、9人、11人,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1.6%、21.5%、9.5%、11.8%。

4.考取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专业分布主要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地质与矿产资源、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等为主。其中2003届毕业生考取这些专业的学生分别为2人(占12.5%)、2人(占12.5%)、5人(占31.3%)、0人、4人(占25%)、;2004届分别为0人、4人(占44.4%)、3人(占33.3%)、1人(占11.1%)、1人(占11.1%);2005届分别为4人(占14.8%)、8人(占29.6%)、5人(占18.5%)、2人(占7.4%)、5人(占18.5%);2006届分别为1人(占6.3%)、6人(占37.5%)、6人(占37.5%)、0人、2人(占12.5%)。

5.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在对4年来学生就业单位的信函调查的反馈评价意见中,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服从组织领导、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占88.2%;认为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优秀的占23.5%,良好的占64.7%;认为实际工作能力优秀的和良好的各占41.2%;认为开拓创新精神优秀的占29.4%,良好的占52.9%;认为职业道德和吃苦精神优秀的占64.7%;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优秀的占64.7%。在是否愿意继续招聘本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中,85.1%的单位作了肯定的回答,4.9%的单位作了否定的回答,10.0%的单位作了不明确的答复。

四、结论

1.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于地矿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基础上,源于水、工、环一体的已有地矿系统专业模式,在1998年专业整理后一度按照该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框架进行人才培养。

2.经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关系的实践证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不能放弃原有地矿系统对环境地质人员的需求市场,为适应这一市场的需要,必须确立本校环境工程特色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专业目录的框架下培养环境地学特色型人才。

3.特色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使其既贴近生产实践需要,又不脱离专业目录限定的框架,形成宽基础、厚专业、重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4.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适应工作单位的需要。

5.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本校的毕业生比较满意,认为可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证明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校学生培养面向实践、面向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要求。

6.为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及时调整与拓宽专业领域,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开设适当的专业方向对专业人才培养致关重要。

第8篇

关键词:隐伏岩溶;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岩溶

1 隧道概况

研究区隧道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境内,隧道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岭险峻,峰峦叠嶂。隧道设计为双洞分离式公路隧道,全长3060米,右线设计长度3057米,左线设计长度3102米,洞身最大标高663m,洞口标高在189~220m左右,高差大。

2 隧道区基本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怀玉山脉芹源岭地区,属低山地貌,整个隧道沿N72°E方向展布。其进口处山脊走向为N45°E,出口处山脊走向变为N 0°~25°E,山体最高点为高峰洞,标高664.5米,山脊两侧坡度陡,沟谷深切。

2.2 地层岩性

隧道区地处杨子准地台东南部,属江南地层区,隧道主体处出露地层为海相硅质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的寒武系上统华严寺组、中统杨柳岗组。下统荷塘组出露于隧道的北西向,上统西阳山组出露于隧道的东南向。

2.3 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华夏系褶皱带内,隧道区在石门背斜东南翼通过,石门背斜,轴线呈北东60-70°方向展布,核部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两翼地层为寒武系地层;受断层破坏较大,宽约10km,长约4km,总体宽大于长,为短轴背斜;枢纽产状240°∠20°。

隧址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断裂为F34,F35,F36,F37。其空间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F36、F37两条张性断层对隧道影响比F34、F35两条压性断层大。

根据野外调查,受石门背斜及附近张性断层影响,山顶处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顺层节理和倾向节理。实测一组顺层节理宽10-15厘米,走向226°,约1米/条。

3 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下水类型

隧道通过区主要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水、裂隙水,富水性弱,含水层岩性为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着2y)深灰色中薄层状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条带状、饼状灰岩,夹含炭硅质页岩,上统华严寺组(?着3h)深灰色条带状灰岩夹饼状灰岩,西阳山组(?着3x)深灰色中厚层状泥灰岩、饼状、瘤状、条带状灰岩。岩溶发育一般,地下水赋存于岩溶裂隙中,富水性不均一,主要受构造及地貌控制。

3.2 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综合来看,区内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主要通过节理构造、溶蚀裂隙及极少数小型溶洞下渗补给地下水,由于隧道沿分水岭方向展布,两边坡度大,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易于形成地表径流,大气降雨很大一部分无法有效补给地下水。

区内地下水径流主要受地势影响,总体上应为上图所示四个方向,向山下径流。又由于山顶处及山体北坡多出露岩层且顺层节理及切层节理发育,在局部形成优势通道,切层节理沟通多个层面,使得地下水渗流方向改变,在节理交汇处,运动更为频繁。

本区地下水在山脚下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或是以潜流形式侧向补给其他含水层,最终汇入池淮溪、龙山溪。

3.3 隧道区岩溶发育状况

隧道区碳酸岩分布广泛,寒武系除大陈岭组外均可见露头,隧道区主要穿过中统杨柳岗组和上统华严寺组。从地表调查来看,岩溶主要形式有溶纹、溶沟、溶槽等,在上寒武统含泥质条带的泥晶灰岩中,由于差异性溶蚀作用,在断面上见到鱼鳞状或波纹状溶蚀沟纹。区内溶沟、溶槽等发育较浅。

溶蚀裂隙主要沿层面及一组与层面正交的节理面发育,外部宽度可达15cm,但溶隙规模受构造面控制,延展性有限,发育深度较浅,对大气降雨的导入作用不甚明显。

总体来说,野外调查表明芹源岭地区地表溶蚀现象并不明显,多为溶隙和顺构造面方向的小溶洞,规模和深度都十分有限,唯一发现的一处大规模溶洞并不能说明该区域具备发育群发性大规模溶洞的条件。

3.4 涌水量计算

3.4.1 涌水量预测分段确定

根据隧道区段地下水补、径、排特点及含水岩组富水性、岩溶发育特征,对隧道区进行分区段涌水量预测,各分段控制面积确定以1∶1万地形图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并考虑隧道区高程的影响程度而圈定。

3.4.2 涌水量预测方法选择及参数选取

隧道涌水具有季节性变化,预测隧道涌水量时应分别计算正常涌水量与雨季最大涌水量值。涌水量预测正确性,主要取决对隧道充水条件的正确分析及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的合理选用。由于目前所获取的本区水文地质资料有限,拟采取降水入渗系数法整体上预测涌水量。

降水入渗系数法:

Qy=ηQa=1000ηαAF/365

式中:a-入渗系数;η-涌水系数;A-年均降水量(mm);F-各区段汇水面积(km2);Qa-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渗入补给量(m3/d);Qy-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的涌水量(m3/d)。

区内降水量数据通过开化县气象资料获取。对涌水系数来说,本区内含水岩层均为弱富水性,且岩溶水主要运移于岩溶裂隙中,η取值空间应在0.1到0.4之间。对入渗系数来说,以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已有参数为基础,同时参考各分区段入渗特征,确定最终参数取值。

3.4.3 涌水量计算

根据涌水量计算结果,隧道区年最大涌水量444.8573m3/d,年最小涌水量202.6685m3/d,年正常涌水量304.8472m3/d。按开化县历年监测的日最大降雨量预测,可能产生的最大涌水量为13007.1m3/d。

4 隧道岩溶问题综合分析

4.1 地层岩性对岩溶发育的控制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中的CaO含量越高时,则其可溶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即白云岩类、泥灰岩类、硅质泥质炭质石灰岩类岩溶发育较弱,纯灰岩类则岩溶发育最强。从岩性角度来看,工作区上覆地层为寒武系华严寺组、杨柳岗组,本地区寒武系岩层总体特点是泥质含量较高,且碳酸盐岩常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发育,因此从岩性基础上分析,本区岩溶并不发育。从实际野外调查来看,除高峰洞附近出现一较大溶洞外,也未见有其他群发性大型溶洞或地下暗河存在。

4.2 地形地貌对汇水条件的控制

在不同地貌条件下,岩溶发育过程是不同的。因为岩溶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地表水和渗透条件的影响,而这两者又常受地貌条件的影响,如地面坡度、切割密度和深度、水系分布等。因此,岩溶发育过程常和地貌发育过程联系在一起。地面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渗透量的大小。在比较平缓的地方,地面径流流速缓慢,渗透量就较大,岩滚较发育。反之,地面坡度愈大,径流流速愈快,渗透量就愈小,岩溶发育就较差。

从地形地貌来看,由于隧道穿过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形坡度陡,使得补给区面积较小,径流速度较快,不利于地下水补给。

4.3 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关系

从构造角度来看,主要影响在于张性节理发育且张开度较好,主要分为顺层节理和倾向节理,其中顺层节理发育占主导,为入渗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倾向节理沟通了多个层面的顺层节理,在其交汇地带,地下水循环活跃,往往为岩溶较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调查中高峰洞附近的溶洞就是地下水顺着倾向节理垂直下渗,在顺层节理面处发育的一个较大的溶洞,其规模大小与此处节理大小密切相关。

5 结束语

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查明了隧道区段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特征,对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有了如下基本结论:(1)受地层岩性及汇水条件影响,本区岩溶地貌不发育,主要以表面的溶痕为主。(2)本区岩溶发育规模主要受构造影响,特别是张性裂隙,区内唯一较大溶洞就是在构造影响下发育而成的。(3)通过初步估算计算,区内涌水量并不大,正常降雨条件下,丰水年也仅为445m3/d,按历史最大日降雨量来算,则为13007m3/d,对隧道整体工程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徐晓青.浙西北高速公路隐伏岩溶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塌陷易发性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袁道先.中国岩溶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3]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中国岩溶研究[M].北京:科学山版社,1979.

[4]罗明明.浙西北岩溶发育及分布特征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12.

[5]张人权,梁杏,靳孟贵,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土石坝 筑坝材料 研究

1概述

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三岔水库粘土斜墙石渣坝及南部升钟水库坝高70 m粘土心墙石渣坝的建设,标志着四川省土石坝建设摆脱了早期建设单一均质土坝的传统模式。

冕宁大桥水库坝高93 m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建成,是四川省水利建设史上的新发展。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大坝的成功建设,都显示了筑坝材料研究的发展和对大坝建设的强有力支持。随着对当地筑坝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开发,促进了我省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土石坝工程的建设。20多年的工程实践,已在防渗料、反滤过渡料、坝壳料诸方面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1世纪初,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坝高156 m面板堆石坝的兴建,必将开创四川省水利史上土石坝建设的新篇章。

2防渗料的研究

2.1膨胀土的研究

70年代中后期,针对四川盆地9个水库大坝土料400余组试验成果,分析研究了本地区膨胀的主要判别指标,同时研究了大坝防渗体应用膨胀土的方法,并在升钟水库大坝心墙中成功运用,论文“筑坝工程利用膨胀土的研究”在第四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上进行了交流,为我省土石坝工程建设中对膨胀土判别及应用提供了经验。

2.2泥岩石渣作防渗料

80年代后期,随着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大量开采土料已对耕地造成威胁。针对四川中部“红色地层”广布风化砂和泥岩料的特点,开展了研究其替代粘土作防渗料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实效。论文“风化砂、泥岩石渣作防渗料的研究”总结了我省双河口及双溪水库大坝建设中的研究应用成果,该论文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发表,这个阶段强调的是风化泥岩石渣的使用。90年代中后期,在应用风化泥岩作防渗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研究了弱风化或新鲜泥岩石渣作防渗料。在研究方法及施工开采上有了新的突破,并在沉抗水库中得以实施应用,论文“沉抗水库大坝泥岩心墙防渗料的研究”在《土石坝工程》上进行了交流。目前,在建的大洋沟水库、关门石水库、牛角坑水库大坝都采用了泥岩石渣做防渗料。在我省的土石坝建设中,采用“红层”泥岩石渣料作防渗料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2.3砾质红粘土研究

红土在我国南方诸省用作筑坝材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80年代,四川省特别是在大型水利工程对其的使用则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如在大桥水库勘测设计阶段进行主坝坝型比较中,对这种天然密度低、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在0.95~1.13的砾质红粘土作为防渗料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为此,对级配连续之宽级配砾质红粘土(因其砾石为棱角状,在大桥工程中通称碎石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砾质红粘土矿物成分、天然含水量、级配及相应的力学特性研究。对砾质红粘土不同季节含水量的变化、含水量与细粒含量、碎石风化程度、天然含水量与击实最优含水量的关系等作了专门性研究,并获得科学结论,证明砾质红粘土符合防渗材料质量的技术要求,是较好的筑坝材料,因而支持了在大桥水库副坝沟昔格达地层上修建坝高29.5 m的砾质红粘土心墙堆石坝的方案,从而免去了在中酸性混染岩地层上修建坝高60 m面板堆石坝的方案,节约了大量资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随后,其在瓦都水库、晃桥水库都得以应用,并取得显著的工程效益。

3洪积扇碎石土

四川西部地区属高烈度地震区。在西部地区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土石坝有着更强的优势和前景。为保证工程安全,降低工程造价,对该地区广泛分布的洪积堆积物的研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大桥水库利用洪积扇碎石土作为主坝面板堆石坝垫层料成为工程建设之首例;瓦都水库利用洪积扇碎石土作为大坝下游坝壳填料,为开发利用天然资源,降低工程造价作出了贡献。论文“筑坝工程利用洪积扇碎石土的研究”及“大桥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垫层的设计与研究”分别发表在《’99中西部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及《土石坝工程》2000年第1期,对洪积扇碎石土特性研究及应用作了介绍。 4反滤过渡料的研究

(1)传统的反滤层和过渡层是分层设计的,我们把既对防渗体起反滤保护,又对坝壳料起过渡的双重作用称为反滤过渡层。采用这种连续级配料可以得到降低工程造价和简化施工的效果;

(2)反滤过渡料设计选择的方法:①级配连续。无论是人工破碎或天然砂卵石反滤过渡料都遵循连续级配的原则,保证充填关系;②运用中国水科院刘杰的研究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针对防渗体的不同性质,控制并选择与反滤过渡料相适应的D20料径;③反滤过渡料最大粒径的控制一般多为80 mm,如双溪水库人工破碎反滤过渡料、瓦都水库天然砂卵石反滤过渡料控制最大粒径为80~60 mm;大桥水库副坝碎石土心墙堆石坝因其心墙的砾质红粘土特性,天然砂卵石反滤过渡料最大粒径选为200 mm,基本为全级配砂卵石,从而大大降低了造价;④试验论证。通过反滤试验,检验反滤过渡料反滤保护及排水效果,控制其渗透系数在A×10-3 cm/s~A×10-4cm/s量级范围;

(3)利用破碎带石渣作反滤过渡料。晃桥水库堆石料场中有宽约45 m的挤压破碎带,通过对破碎带的全面研究,得出破碎带石渣符合用作反滤过渡料质量的技术要求,从而确定取代原设计采用之人工破碎反滤过渡料。破碎带石渣单价约为人工破碎料的1/4,因此而节省了资金。论文“利用挤压破碎带石渣作反滤过渡料的研究”在《土石坝工程》2000年第2期中对研究成果作了详细介绍。

5坝壳料的研究

5.1坝壳用料

70年代中后期,我省土石坝坝壳用料范围已有较大发展,岩性已涉及到砂岩、泥质粉砂岩、灰岩、白云岩、中酸性混染岩(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混染)、玄武岩、石英正长岩、砂质页岩、砂卵石等诸多品种,岩石强度涉及软岩硬岩不同等级,研究范围广泛并在相应工程中应用,使土石坝建设获得成功。

5.2坝壳料最大干密度

坝壳料填筑干密度是土石坝设计和施工控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研究无粘聚性坝壳料最大干密度的方法,求得科学合理的指标则成为关键。自1990年起,对紫坪铺、大桥等大型工程堆石料即开始进行振动台法及表面振动器法堆石最大干密度的比较研究。随着各工程筑坝材料岩石及强度的不同,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表面振动器法求堆石料最大干密度方法,论文“无粘聚性粗粒料最大干密度试验方法探讨”已在《土石坝工程》中作了全面介绍。大量的工程实践已经证明,采用该方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更接近实际,以此最大干密度值确定的设计干密度,完全能达到指导施工和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

6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筑坝料

自1990年起,开始了紫坪铺大坝筑坝料的试验研究,各设计阶段经历了对尖尖山灰岩、水西关砂岩及青城桥砂卵石料的研究。在招标设计阶段,则进一步对尖尖山料场作扩大调查及复查,对灰岩堆石、垫层及过渡料做了大量的试验,确定了相应的级配、控制干密度及其力学特性指标。由于尖尖山系飞来峰,历经地质构造作用,岩体裂隙发育,因而对该料是否可获得堆石所需块度存在疑虑。2000年,经四川大学、水电五局及我院共同努力,通过爆破试验,已成功地取得爆破开采堆石料(最大粒径800 mm)、过渡料(最大粒径400 mm)成果,爆破级配达到堆石、过渡料设计控制级配范围。此外,本阶段还对坝址覆盖层砂卵石及基岩开挖料利用以及青城大桥砂卵石料均作了研究,为大坝填筑料作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7筑坝材料的质量技术要求

土石坝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筑坝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而正确评价筑坝材料质量是选择工程建设安全、价格低廉的当地材料,进而作出优秀设计的基本条件。我省通过近30年的工程实践,深刻体会到原天然建材“78规范”已不适应土石坝设计水平发展的需要,而2000年新版《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的天然建筑材料质量技术要求仍滞后于当今土石坝设计与建设的发展。结合我省土石坝建设的实践,论文“试论碾压式土石坝筑坝材料勘察质量评价”(《土石坝工程》2000年第2期)在这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可供工程建设参考。

8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