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时间:2023-07-05 16:21:47

导语:在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二,美联储主动推动了OTC等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第三,华盛顿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协同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支持次级住房贷款;政府的过度干预间接推动了次贷危机的发生[1]。

如果说政府的越位是政府过度作为的话,政府的缺位则更多是政府在该有所作为的领域无所作为。1980—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美国政府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允许私人金融机构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经营的业务。这样,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何自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的所谓创新不断增加,而其规模和数量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私人机构围栏追求高额的利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是房贷标准不断降低,各种风险防范机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最终酿成次贷危机,成为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索[2]。

4.美国人的透支消费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由勤俭节约型向奢侈浪费型转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逐步走出滞涨的局面,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来自全球的资本和劳动极大地扩张和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得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房贷、车贷、信用卡的出现一方面为美国人奢侈的消费方式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美国人“消费未来”的养成。但是这一模式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持续流入和资产价格不断攀升的基础上,一旦产生外部冲击,经济波动即无法避免。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危机的成因,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这些解读只看到了危机的表象,并未揭示其实质,因此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最终还是要回到马克思,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2篇

一、经济危机理论

面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展开大量的经济研究,试图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也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一)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社会处于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她积极的探讨如何有效的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的消除非自愿失业。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化大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有资本家们控制,工人和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们所掠夺。随着社会化的程度越大,它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发的激烈,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处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的几个阶段,危机和高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进入到21世纪,美国的经济未能及时的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动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了促进消费,美联储大胆的进行了各种创新,尤其是在住房按揭贷款上面。2004年开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速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各种骤然的政策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从而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马克思还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因而此 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房地产泡沫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积极主动的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弊端也有益处。一方面,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导致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处于其中的一员,无法躲避大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大量的外国投资从中国撤资,致使国内吸收的国外投资减少,各国经济萎靡不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出口贸易受挫,出口贸易型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出口国外受挫,但是国内确是未完全开采的大市场,而且也为国家政策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次危机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力反思和汲取教训的机会,要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二)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富裕。促进经济增长就要注重自身经济结构合理化,资本有机构成既符合整体经济发展需要,又立足本国国情,满足绝大多数劳动力的就业;合理规划国内消费、投资、出口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标。如果为生产而生产,那必定造成供给的过度,出现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所以,我们必须把投资放在需求允许的合理范围内,以需求带动投资,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合理搭配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运用理论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什么?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否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生产过剩?答案是肯定的。从根本上说,正是生产过剩这一实质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次贷危机是指没有购房能力而且信用程度又很低的穷人,在通过贷款买房以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而引发的一种金融问题。为什么这种次级贷款最终会引发金融危机呢?这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对象是穷人,穷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要使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住房,就必须给他们贷款,有了贷款就能买房,就会对住房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如果问题只是到此为止,也不至于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又把这种贷款通过一种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也就是把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由此形成了难以控制的金融交易。这样,一旦在第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链锁反映,造成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而引发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以股票、债卷和各种金融衍生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资本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虚拟资本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资本不断逐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由此而带来的虚拟经济活动成倍扩大和虚假繁荣。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实质,与所揭示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必然与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脱节,并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客观规律是完全吻合的。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巨大需求的假象使实体经济盲目扩张;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而爆发。只不过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实质,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即得到住房的穷人是通过信用方式来支付房款。因此,尽管从现象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当这种信用方式一旦发生了问题,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现象上看是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但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

其次,运用理论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不是由于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比例失调,从而使经济不能正常运行?答案也是肯定的。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必然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比例失调的结论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自由市场经济已经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已无法适应高度社会化生产的计划性要求,尤其是市场解决不了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问题,以及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须要解决好的社会问题。高度社会化的生产使经济活动越来越细化,这也使各种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化,整个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保证这一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出现问题,决不是市场能够做到的。更何况这一系统由于信用和金融关系的渗入,以及信用关系和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化而变得更为复杂,现在进入市场流通的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商品,而且有无形的以金融衍生品为载体的信用关系,这又极大地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性。当这一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由于某一个环节,特别是金融环节上出现重大的问题,就会波及到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出现全局性的问题而产生经济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经济活动的高度货币化、金融化,使原来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比例失调,现在更多地表现为金融领域中的比例失调,实体经济领域中的比例失调与金融领域中的比例失调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机制。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即信用和债务关系可以通过创造需求来缓解实体经济的生产过剩。但金融领域的活动在缓解实体经济领域比例失调的同时,又把这种比例失调转化为金融领域的问题,特别是当金融领域的活动出现失控的时候,不仅使金融领域的矛盾不断突出,而且又会加剧实体经济领域的比例失调。即信用和债务创造的需求不是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而是把未来几十年的需求变为当前需求,并以这种未来需求为基点进一步扩大现实供给,这就使生产过剩的矛盾更加严重。原来实体经济领域出现的比例失调,现在发展为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都出现比例失调。所以,源自于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在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过程中,隐含着使这种生产过剩进一步深化的隐患。在现象上表现为金融活动的失控,实质是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金融活动的失控和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相互交织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危机的一个新的特征。

当代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仍然是我们观察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同时,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指南。

参考文献

[1]徐明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新金融,2008,(11).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部分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骤降等突出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外贸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调整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企业仍然面临投资风险加剧、财务负担加重等新情况新问题。为提高外贸企业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实力,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为此,本文就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做了粗略探讨。

一、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是资本过剩。资本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强劲且持续时间较长时,资本过剩现象就会充分显现出来。近十几年来,美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因此美国的资本相对过剩现象就非常突出。美国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庞大的过剩资本进行长时间和大规模投机活动的一次大暴露和大失败。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转化是一个全面性与世界性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过度消费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第二阶段是过度生产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第三阶段是过度资源供应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消费—生产—资源供应的因果链条将全面断裂。

二、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冲击

(一)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现状

1、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素质较低,外销渠道不畅。以永康市为例,自营企业大多数以组装为主,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小,技术装备差,研发能力弱,企业素质较低。截至2008年末,永康市享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有6,302家,而这6,302家企业中在2008年具有进出口实绩的只有3,359家,有近1/2的外贸企业没有开展过外贸进出口业务,企业“有权不用”的情况比较严重,而这些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主要原因是,外销渠道不畅,企业有权也没用。目前,永康市共有自营权企业680多家,民营企业占90%,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

2、出口以传统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少。从出口产品看,永康市仍然以传统的机电产品、轻工产品为主,主要有不锈钢制品、电动工具、摩托车及配件、汽车零部件、滑板车、小家电等系列产品,新兴的汽配(铝轮毅)、安全门等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且耗能大,易仿造。总之,永康市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多,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据海关统计永康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还不到1%。

(二)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冲击。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经济衰退,降低世界市场需求,使我国外贸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风险。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据报道,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因此,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较大冲击。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金额急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受影响不大。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进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三、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人民币升值使汇率风险加大。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起,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9.25%。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人民币升值引发汇兑损失;人民币升值增加外贸企业出口量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机构惜贷使筹资风险加大。我国的外贸企业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由于很多企业的规模小,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很少有企业能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受紧缩货币政策影响,各金融机构惜贷,外贸企业正常融资受阻,筹资风险大大加剧。外贸企业面临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贷不到资金,业务越无法开展,越不能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三)金融危机使流动性风险加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流动性危机。2009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贷款7.72万亿元,但大部分贷款投向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方针政策的基础设施行业,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再加上企业产品积压、资金回笼慢,导致企业流动性严重短缺,现金比率过低,在巨大的偿债压力下面临倒闭风险。

四、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运用汇控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可用于汇率风险控制的金融工具并不是很多,但只要合理运用、完美搭配就可以起到汇控的效果。主要的汇控金融工具有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根据不同国际结算方式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等。

(二)合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规避筹资风险。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我国各大城市,可供外贸企业选择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各种金融工具也不断增加。但是,我们都知道机会是与风险并存的。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也给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人员既要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又要合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为外贸企业筹集资金,还要有能力控制其带来的汇率、利率等各种风险。

(三)加强现金流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未来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外贸企业应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流动性,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并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强化资金集中管控。此外,要高度重视巨额债务风险和应收账款管理,梳理本企业的债权债务和担保链,密切关注客户资信和现金流量状况,提前发现风险并制订处理预案,建立应收账款催收方案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S].财企[2009]52号.

[2]陈文芳.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

[3]李文.看清金融危机实质,把握应对治理原则.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9.3.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学金融危机解读

关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已经有很多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人性的贪欲;二是政府政策干预失误和监管失控;三是新自由主义泛滥,盲目崇拜市场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四是实体经济存在问题;五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六是美国主宰下的经济全球化的恶果;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文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剖析,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分层次的。

一、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虚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001年,美国房贷金融机构推出零首付的次级按揭贷款。借贷者买房时不再需要交纳20%或更高的首付,银行也不再对借贷者的背景和收入情况进行任何审查,这实际上是在大规模向按揭贷款信用等级低、偿还能力很差的低收入阶层贷款买房(次级贷款)。之后,银行机构把按揭出售给投资银行,这些投资银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变成一种“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在市场上出售给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机构,将全世界大量的投资者吸引到美国国内的住房市场上。2001年“次级贷款”余额仅为1200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1.2万亿-1.5万亿美元。“次级贷款”经过包装衍生为证券在二级市场流通,总规模膨胀到10万亿美元,其中在国际上流通的约占2/3,涉及“次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2500多家,全球45家大银行和券商都参与进去。

次级贷款及能够流动起来的“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对美国的房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2年至2007年,美国房价上涨速度惊人,形成巨大的泡沫。2007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房屋总价值约21万亿美元,其中有约8万亿美元是投机的价值,泡沫占房屋总价值的38%。2007年2月,泡沫达到顶点,房价开始下跌,而在2006年,利率开始迅速攀升,结果是次级按揭贷款的整个循环链条断裂,低收入贷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放贷的金融机构本息无法收回,购买了“有按揭支撑的证券”的投资者的债券价值大打折扣,由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并且在世界范围蔓延开来。

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政治经济学中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和虚拟资本理论能够对此做很好的诠释。价值规律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在市场交换中,由于供求的不平衡使市场价格背离价值,而市场价格通过对价值的背离又调节着供求,结果是使供求趋向平衡,价格趋向于价值,交易遵循等价(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在这里,特别需要关注马克思的需求理论,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马克思说:“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社会要满足需要,并为此目的而生产某种物品,它就必须为这种物品进行支付。事实上,因为商品生产是以分工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购买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能利用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用来生产这些物品,也就是说,用该社会所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来购买这些物品。”可见,马克思认为,需求首先是生产问题,即需求方之所以有支付能力,是因为在生产中投入了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向社会提供了包含这个一定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使用价值(财富)。只是现在需求方用货币来抽象地代表他向社会提供的财富(抽象财富),他持有的货币体现着换取具体财富(使用价值)的支付能力。第二,把需求放到市场中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指出了市场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在需求方面,……从量的规定性来说,这种需要具有很大伸缩性和变动性,……如果生活资料便宜了或者货币工资提高了,……对这些商品就会产生更大的‘社会需要’。”“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所以,市场需求规模取决于公众通过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所形成的实际支付能力的大小。就某个市场而言,其市场需求规模决定着供给规模。

美国的次级贷款是向偿还能力很差即没有多少支付能力的低收入阶层在零首付条件下贷款让他们买房。并且认为,在低利率和房屋需求增加刺激下,房地产价格一定会上升,次级贷款者一定会从房屋投资中获利。从而形成支付能力,并且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和物美价廉、功能齐全的高质量自有住房。银行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把按揭出售给投资银行,这些投资银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变成一种“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在市场上出售给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机构,把全世界大量的投资者吸引到美国国内的住房市场上,同时也把风险推销了出去。魔术似乎变成功了,低利率、不需要首付、有大量的投资机构愿意投资,这就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虚拟出一个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

马克思指出,证券化的资本积累是虚拟资本的积累,“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利率越低,证券化的资本的投资规模越大、价格越高,虚拟资本的积累规模越大。由于房地产和有价证券一样,有定期的租金收入,投资规模受利率和房屋价格影响大,因此,在房地产价格过度上涨中也会产生巨大的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积累会远远大于实际资本的积累。虚拟资本的积累产生于房地产和有价证券价格上升带来的投资机会。例如,如果预期房地产价格上涨,会诱发人们的投机行为,市场需求就会迅速膨胀。由于房地产和其他产品不同,在一定时期内供给很难快速增加,因此投机需求会带动价格持续上涨,而定期的租金收入和相对较低的利率会使房地产市场虚拟资本积累额巨大。2001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为了挽救经济,连续13次降息,基准利率降至1%。低利率使资产价格上涨,2003-2006年,房价涨幅超过50%。低利率、房价上涨、没有首付的次级贷款、“有按揭支撑的证券”的流动,都在极大地刺激着房地产的投机行为,由此膨胀出一个巨大的虚拟资本。马克思把虚拟资本称为名义货币资本并且把它比喻为肥皂泡,所以,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虚拟资本的快速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

但是,泡沫是不能无限制地吹大的。2004年6月,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担心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两年内将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2007年3月,房价开始下跌。高利率和房价下降使许多低收入的次级房贷家庭无法还贷,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次级房贷危机爆发。表面上看,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由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引起,实际上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虚拟出的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远远地超过了美国人对住房的正常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实体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作用。由于美国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实际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无法兑现巨大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实际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把利剑最终刺破了这个泡沫,房地产价格下跌,不仅向其价值回归,而且,由于在价格泡沫刺激下使房屋供给远远超出实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房屋价格会持续跌落至其价值之下。

为这场危机买单的,首先是低收入阶层贷款买房者,他们丧失了住房,丧失了存款甚至倾家荡产。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学术顾问、东京大学伊藤诚院士指出,当年日本由投机易推高住宅价格,引诱劳动者家庭借款,结果导致巨大损失。这种住宅融资的攻击性推销,只能成为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新发明的现代化大规模的剥削手段。其次是公众的利益损失,它通过和次级贷款相关的债券贬值、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让公众来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马克思指出,当经济中的泡沫破灭时,“只要这种贬值不表示生产以及铁路和运河运输的实际停滞,不表示已经开始经营的企业的停闭,不表示资本在毫无价值的企业上的白白浪费,一个国家就决不会因为名义货币资本这种肥皂泡的破裂而减少分文。”但是,经济泡沫的破灭往往和经济危机相伴随,并且加剧经济危机,表现为虚拟资本大规模减少,信用危机程度加深,有价证券持有者的财富大幅缩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本次金融危机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美国为什么要通过次级贷款来虚拟一个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呢?根本原因是分配制度导致了贫富分化,使大量低收入者缺乏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

资本主义是一个资本强权的社会,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相对地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从而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好处大部分由资本所有者占有,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成果都必然会进入了少数资本所有者的口袋,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是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相当,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从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翻了番。

贫富分化带来的问题是,“以广大生产者群众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以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须使用的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一方面,资本在竞争和信用制度促使下不断集中,资本集中加速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增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关系,使工人阶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是有限度的,“工人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受工资规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实的限制,就是他们只有在他们能够为资本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佣。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在繁荣期间,增长更快的是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和由此带动的资本积累,这就使生产扩张快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扩张,潜伏着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

在美国,由于贫富分化,大量低收入者缺乏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不可能通过改变它的分配制度来消除贫富分化,避免经济衰退。而通过零首付的房屋次级贷款来虚拟出一个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刺激总需求扩张,只能延缓经济衰退出现,并且通过虚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有按揭支撑的证券”的出售将全世界大量的投资者吸引到美国国内的住房市场上,进一步促进供给相对于美国国内实际有支付能力的过剩,加强了经济危机爆发后的深度,并且把世界其他国家带人经济危机之中。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生产相对过剩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才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三、金融危机爆发的助推器:市场失灵且缺少监管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虽然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是,“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先后上及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则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变动上产生的。”即投资的波动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而“在自由放任情形之下,除非投资市场心理有彻底改变,否则就没有办法避免就业量之剧烈波动;然而我们没有理由可以预料会有此种彻底改变。所以我的结论是:我们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之责任放在私人手里中。”可见,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必然导致经济衰退,国家必须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干预,特别是要对投资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在凯恩斯主义主导下,1945-1973年,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有政府管制的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实行严格管制。

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的新古典及新自由主义,都主张市场是唯一有效的经济活动调节器,反对国家对宏观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和实行有政府管制的资本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主张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主张市场化,认为离开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指出,自由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资产阶级……高声地责骂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把这些说成是侵犯资本家个人的不可侵犯的财产权,自由和自决的‘独创性’。”可见,新自由主义并没有超越古典主义和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主张的无政府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逐步取代了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信奉自由市场的市场经济,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现在,资本主义世界所推崇的新自由主义之花结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恶果。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指出,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新自由主义条件下,非常容易发生金融危机。美国在19世纪实行的是比较自由的市场经济,那时大约每10年左右就有一次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到1929年,自由市场经济导致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此后,美国于1945-1973年期间实行的是管制的资本主义,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一次大的金融危机,也没有一家大的金融机构破产。但是自1980年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的抬头,美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资产泡沫,并伴随着产生了相应的金融问题。比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危机,一种特别的金融机构——储蓄银行破产了,中央银行不得不耗资数千亿美元来挽救这些银行。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又出现了一个吸引了全世界范围资金的巨型泡沫,这个泡沫在2000年破裂的时候也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又出现了一个巨型泡沫,而这个泡沫目前也在破裂。”这是因为,有管制的资本主义通过严格的经济和金融系统管制以及调节贫富差距的税收和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反其道而行之,反对社会对市场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而在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自由的市场调节只能加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深危机的深度和广度。

马克思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进行的深入剖析表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失灵,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助推器。

首先,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实现最大利润的重要途径是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不断积累过程中,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在无政府的市场经济中,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市场无法有效调节经济的表现,“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产生巨大的紊乱。”

其次,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资本集中的有力杠杆,并且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信用制度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会产生虚假的社会需求来刺激实体经济生产的扩大。特别是在一些生产周期比较长的部门,生产的扩张会受到货币资本的限制,但是“这个限制被信用制度和与此相联系的联合经营(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因此,货币市场的混乱会使这类企业陷于停顿,而这类企业反过来也会引起货币市场的混乱。”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是,没有监管的次级房贷和金融创新创造了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虚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推动下使实体经济中的供求失衡,而实体经济问题的爆发又引发金融市场的混乱。因此,本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经济危机,而没有监管的次级房贷和金融创新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助推器。

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的剖析表明,科学合理地设计金融创新,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包括金融体系、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必要的调节、监督、管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避免市场经济“不断产生巨大的紊乱”的基本保证。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调节、监督、管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所做的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是社会向更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中国教育报[N],2008—10—14。

[4]陈彩虹,世界大转折的伟大预言[M],读书,2008,(1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5]陈彩虹,美国金融危机与我们[M1,读书,2008,(1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第6篇

关键词:破解;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困局;措施

中图分类号:K51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在波及我国沿海后,又继续深入我国西部地区,殃及西部大量民营经济实体,从而形成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实体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当前困局。本文以地处四川与重庆两地之间的荣昌县经济运行实际情况为例,深入分析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实体遭遇的当前困局,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1.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现况

重庆市的民营市场主体由1996年末的53.43万户增加至2011年末的107.84万户。民营企业由1.36万户增加至22.83万户,增加了近16倍。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发展造就了我国民营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在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孽根,最终造就了当前民营经济总量过剩的困局。

2012年至今,受全球经济危机大环境影响,中国各种经济实体都受到不同层度的波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三年来首次跌破8%大关,2013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预计也在7.7%左右,经济指标出现的“滞胀”,显示中国经济复苏失去动力,直接表现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受改革开放30年以来第一次大滑坡,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二次探底,特别是民营经济主战场的电子电器制造、装备制造、海外代加工、出口市场业务等行业受波及影响相当严重,很多民营企业处于停产或不饱和生产状态。

2.西部地区经济调研结果不容乐观

重庆市荣昌县虽处西部内陆,但民营企业受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双重阴霾影响依然较重,经济运行形势总体不容乐观。2013年5月17日,我们召开了荣昌工业园区内的18家重点企业恳谈会,企业业主对当前市场经济形势普遍表示忧虑,今年生产经营情况与2012年相比经营收益明显下滑,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业务订单基本不足,对下半年抱较大期望,产销数据出现明显下滑。(调查数据整理见下表)

3.民营经济发展困局的原因

3.1市场销量回落明显。我县规上企业的欧恺电器、巨龙管业、昌元化工、都成荣锋、鑫业五金等民营企业及绝大部分煤炭企业上半年均出现销量同比下降20%-50%。

3.2销量与收入出现“滞涨”困局。以我县民营企业为例,普华饲料、雷士照明、博耐特机电、华森制药等重点企业产销量较去年同期上涨5-10%;但毛利润却下降了5-20%,其表现在工资上涨,原材料上涨,生产要素(水、电、气、工资)上涨、物流成本上涨,而市场疲软、出口受阻、金融收紧、价格普降等严重的“滞涨”问题。

3.3用工成本增大。现员工流动性大,新员工培训成本增加,员工流动率增高,工资水平同比去年上涨20%-50%

4.对民营经济发展困局的分析

1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的结果。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全行业性的有效需求大幅下降,货物出口量明显下降,货款流转速度明显放慢。

4.2全国性大规模工业扩张的结果。受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影响,全国各省、市、县均以工业发展为第一要务,30年来一直在大规模建设工业企业而导致工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4.3粗放式发展和无序竟争的结果。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行业管理机制相对沿海更不健全,企业生产技术相对东部沿海和国际国外更落后,加之全国没有工业发展行业框架约束,各地政府各展其能,诸多因素造成项目重复建设,非优质项目在西部地区更容易落地开花,粗放式发展和无序竟争在所难免。

4.4市场调节机制优胜劣汰的结果。受全国性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刺激,全国民营企业总量迅猛扩张性发展,企业素质参差不齐,产能过剩和供大于求的市场表现必然促使部分综合实力较差的民营企业难免在经济危机中淘汰出局。

5.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困局的措施

5.1企业要认准行业发展趋势,摸清本行业产需情况,及时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转产旺销产品,淘汰落后产能,化危为机。

5.2利用此次经济危机,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内强综合素质,外铺销售网络,为经济危机后提升销售业绩做好充分准备。

5.3充分抓取本次经济危机的机会获利点,适时并购相关企业和整合行业资源,为经济危机后状大企业实力打下基础。

6.整合扶持政策,集中扶持优势民营企业

6.1用好财政扶持资金。以重庆市为例,为扶持民企发展,市政府设立了每年2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其中60%即12亿元为市级统筹资金,专项用于规模以上民企发展,40%即8亿元则切块到各区县专项扶持民营企业)。各级政府应将此类专项资金用于优质企业扩能增产和项目技改上,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6.2切实落实工商税务、行政审批政策。认真组织落实好各级政府关于工商手续办理、税收鼓励政策以及进出口税费减免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经营生产,帮助企业度过此次经济危机难关。

6.3集中项目政策,扶持优质项目。建议各级政府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本次经济危机中的各种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进行重组,重点扶持纳税大户或劳动密集性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缩紧对淘汰产业、高能耗产业和低贡献产业企业的扶持补贴力度。集中各种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和项目储备政策优势,重点扶持一批未来市场好,企业运转优良,高技术低排放、高产出低耗能的优势企业走出困境。

6.4各级政府的商委、发改委、经委、工业园区、工商联等部门要多形式搭建民营经济实体的营销平台,带领企业团队外出营销,组织企业参与各种产品展销会、订货会等。

6.5减免民营经济实体在生产、销售环节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并对外销或出口企业以实缴增殖税额为依据按比例反哺物流补贴。

7.实质性打通银企对接关节

7.1“企业融资难,银行放贷难”成了金融业的两难。其根源在于经济危机下的企业与银行间信任危 机加剧,银行信贷投资更加谨慎,导致企业饱受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

7.2建议改革银企对接方式,由银企座谈会转变为企业推介会,由企业跑银行转变为组织银行走访企业。

7.3由财政、金融、信托、证券等部门引入社会资金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民营经济实体提供担保服务,由财政部门补贴企业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7.4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牵头,积极引导企业实行抱团担保,彼此降低财务费用,增加企业收益。

8.促进民营经济新增长点的形成

8.1加快督促各地区新招商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在建项目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建设速度,力促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弥补部分企业营销“滞涨”带来的经济下降影响。

8.2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经济实体发展现状和优势,挖掘重点企业新的增长点,对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出口增量的企业实行定向补贴,支持企业度过本次经济危机难关。

8.3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前经济疲软实际情况,鼓励经济实体间的资本重组或同行兼并,出台资本重组过户优惠政策,支持不同经济实体间技术、资金、固定资产等优势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9.切实保障经济要素的稳定供应

9.1国土、房管、建设和环保等部门要多形式向上级争取指标,相关部门加大拆迁力度和场地平整速度,确保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9.2畅通生产要素部门与经济实体间的运转机制,特别是水电气等第一生产要素部门更应服务大局,切实加快办事效率,切实降低工程费用,切实减少经济运行肠梗阻。

9.3生产要素部门对下半年的工业水电气消耗高峰期要早计划早安排,尽量减少因水电气要素供应问题而导致企业减产停产,为下半年经济增量做好后勤保障。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历史变迁;理论研究

通过对于较大的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来说,每次危机后,会计准则都会被认为是指责对象,也无一例外的带来了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创新,而两者之间关联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研究的对象,本文从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会计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从内外因素入手分析,总结了重大金融危机推进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规律,并辅以案例分析,以期对会计准则科学性、灵活性发展应有的作用。

一、重大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

(一)安然事件2001年安然公司季报,由上年1000亿元的收入快速下降到亏损6.38亿美元,调查后企业承认做假账,虚报盈利。该事件对会计准则变革影响,安然事件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伤害,201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政府开始对自身会计制度有效性进行重新审视,并且为了应对安然事件公布了《萨班斯法案》,其核心在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法案做了许多规定对投资者的信息加以强化,如: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及透明度,并且对于错报等违法行为明确了相关责任及给予严厉处罚,目的是为了从内部及外部控制企业违规行为,使投资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信息,消除不对称性,对投资者的利益加以保护。该法案要求以原则为导向,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目光转移到准则有效性上。安然事件发生使美国对于自身准则准确性加以思考,此时美国也真正开即考虑准则的合理性。(二)全球经济危机在全球经济环境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了蝴蝶效应,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它不仅对银行及保险业带来的重创,其他次贷人也受到的影响,随后全球性金融风暴带动股市、外汇等产生连锁反映,被认为是百年来最大一次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风险在会计准则变革中的角色受到关注,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争论焦点,这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从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战略视角研究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实施重大调整。首先,引发了公允价值计量功过之争,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爆发后受到了很多争论,2008年在金融风暴之会计教训中,说明其不是救世主,对于公允价坐值的有利面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无奈的表示其自身的缺陷;我国大多数学者力挺公允价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其认识与应用采取限制性原则,国际准则结合国家自身实际对其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其次,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会计核算准则实施重大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金融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会计准则缺陷通过准则修订实施弥补,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财务报表的表达,提高了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收入的确定以合同为基础。最后,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被当前世界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认定为会计系统发展战略,这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共识。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随后各国纷纷制定国际趋同时间表,2008年危机发生后,美国、中国等国家纷纷表示支持趋同大势,并提出了全球会计准则统一目标,我国作为FSB的重要成员,做好完善准则工作,与国际报告趋同义不容辞。(三)金融危机推动会计准则的变革式发展的途径首先,舍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回到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危机后,社会各界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大量企业破产,非理会在报表中充分反映,而使企业利润巨亏。此时,公允价值顺周期已经不能与谨慎性原则相符合,美国金融会计准则不再按照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重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使会计报表变得好看,但重新采用成本法计量只是在金融危机后权宜之计,不会成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其次,市场价格计量的创新,既要吸收真实反映资产、负债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又要解决其弊端,市价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区别:不考虑商誉净资产不等同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现行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是可变现价值并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企业持续经营下,公司股东不允许退股,只能股份转让;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反映是混合价值属性。最后,现值计量广泛使用,即现在和将来(或过去)款项在今天的价值。资产的价值不以现有资产为基础,取决于未来现金流及盈利能力,以现值计量企业整体资产内在价值。

二、金融危机引起推动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引起推动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外生性因素1.会计准则技术性与社会性分析。会计准则的选择与制定存在经济动因,其执行会产生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影响资源配置,及财务分配,并且对政府的管制也产生影响,不同会计准则会生成不一样的会计系统信息和会计报告,这会导致受会计信息引导的经济决策行为不同,进而对市场资源进行配置的行为也会不一样,那么市场经济下各单位的利益自然也不会一样。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动因及后果,所以其存在与生产关系适应的社会属性;此外,会计准则属于技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可以达到科学有序及逻辑一致,因此,从其与生产力适应属性来看,会计准则又存在技术属性。会计准则两大属性相互依存,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过分强调哪一种属性都不会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落实。金融危机引发对会计准则经济下利益冲突,说明两大属性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2.变革时双重属性的关系。会计准则具有双重性,以公允价值变革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变革,在会计准则双重性关系进行探讨。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越来越激烈,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加快的经济的虚拟化,历史成本计量存在不足,此时人们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探讨。八十年代美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历史成本受到巨大挑战,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资产及负债公允价值进行了准确定义。2008年金融海啸使公允价值的社会属性在危机中显2017年第01期中旬刊(总第64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1,2017(CumulativetyNO.648)Times露,在金融危机的社会压力下,各国会计准则纷纷进行了调整与修改,此时会计系统的社会属性成为准则变革式发展的主导因素,并推进会计系统的技术属性改革进程。3.变革的外生性特征。对会计准则双重性进行分析,社会属性使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出重大会计问题,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及产生社会反响。宏观经济的变化导致经济中各主体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要求日益加大,来自社会属性的压力必然会推动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与社会经济不断适应并趋于科学合理化。会计准则外生性由其两大属性决定,表现为拉动技术性变革,这一过程中两大属性不断打破平衡来找到另一种平衡,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向前发展。会计准则必然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革,会计准则的技术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然而会计准则的社会性会对技术性产生变革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准则变革是由社会性与技术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原有的会计系统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信息的进一步真实和公允要求便产生了社会影响,此时利益相关者反过来参与准则修订与完善,使金融危机成为会计准则外生性特征,即社会性推动技术性,同时,技术性决定社会性的变革模式。(二)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根源首先,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变革,是技术性及社会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动因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准则的相关利益者产生了变革需要,推动准则的完善。会计准则变革的外生特征是社会性拉动技术模式,即存在生产力的技术属性,同时也存在与生产关系适应的属性,本质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次,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变革由其内生性决定,当前,国内经济学者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认为:会计准则变革实际是演化过程,完全可以运用自组织加以解释,开放性的会计准则处于非平衡状态,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交换。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形式,成为会计准则变革的重要外部诱因,在准则自身竞争动力下,发现自身存在的内部会计问题,从而形成慢变量,支配其变革的路径发展。经过危机对于经济环境的选择后,信息使用者以演化路径使准则更加科学、合理。因此,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其实质还是由内生性内因决定的。

三、会计准则变革的规律与启示

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重大金融危机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经过无数次的洗礼,会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次飞跃,对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变革存在一定的内部规律。(一)国际会计准则变革的规律1.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上世纪经济危机爆发前,主流经济学界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在供需调节中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所以财务报告与审计都是没有强制性的自愿行为,企业在选择会计计量政策时,自由度较大。而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社会各界认为宽松的会计准则应当承担责任,必须加以改革,财务信息披露应当客观真实地反应核算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会计的技术性特点日益显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暴露了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较大的问题,2001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改革成了各国政府的共识,至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开始了实施进程,这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还有助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此时国际财务报表在全球统一,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入正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修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相关性,而且各国家和地区政府进一步制定了明细的会计准则趋同进程时间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被更切实地落实。回顾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准则的变革在不断向趋同方向发展,但它不是其变革的最终目的,而是其更好的为全球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2.会计信息在于保障可靠性。1637年荷兰郁金香经济危机反映了价格的不真实性,也是首次使投资人尝到了泡沫苦果;1719年美国密西西比事件,重新上演了价格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两次经济危机形象地反映了信息失真的危害。1720年会计信息失真在史上留下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了法定审计制度;1853年注册会计师团队在爱丁堡首次出现,标志着执业会计师制度的诞生。目前各国证券法都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然而2001年的安然事件使独立性的审计推到了浪头上。数次金融危机都高度关联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变革发展,正是可靠性不断提高的斗争历程,同时也是会计信息从可靠到不可靠再到更加可靠的转换过程,也是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审计工作独立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对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启示首先,会计制度变革的主体是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结构的核心———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主体不同,我国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其涉及技术问题较多,它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尽管在建立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意见,但是实质上仍然是政府供给模式。其次,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诱致性及强制性。诱致性是当制度不均衡而引起自积习难改的制度创新;强制性是由政府命令引入,其实施对与同行制度予以替代。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节奏加快,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更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快速变迁,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的变迁合乎逻辑选择。最后,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是从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从1980年提出会计变革到1985年两次会计法的修改,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边干边学,分步推进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在不同所有制及组织形式、不同的经营方式企业中进行,特别是一些新经济成份率先进行会计制度,经过事段经验积累后再进行会方位推进。

四、结束语

文章对历次重大金融危机进行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以研究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变革内、外生本质,阐述其根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会计准则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变革是一个研究领域较为复杂的过程,只从金融危机这个单一角度对会计准则变革进行研究,可能会出现偏差,同时只对于金融危机下会计准则变革的分析显得不够灵活,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合理平衡会计准则,与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相结合,才会使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愈强、实用效率越高,保证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不断向前瞻性转变。

参考文献

[1]伊恩•麦金托什,秦思慧.全球会计准则目标真的可以实现吗?[J].新会计.2014(10).

[2]“加强会计行业发展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指导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

[3]胡格沃斯特,乔元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进展如何?———跟踪通向全球会计准则的世界进展[J].新会计.2013(08).

[4]陈伟光,吴瑞瑞.全球会计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

第8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的商品已经遍及很多国家,出口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是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为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在深入分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深层用意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促使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危机是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诱因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其根本原因则是生产过剩。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使供远远大于求,导致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产生以后,生产过剩的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抵制他国商品的输入,以便于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这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诞生了,发达国家正是运用了国际贸易保护的措施,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抵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强进势头。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这成为了最近一次金融危机的开端标志。这场金融危机没有止步于金融领域,而是渗透到了实体经济中,引发了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的产生直接造成对中国对外出口的影响,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了抵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署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下降了14.1%,对日本的出口量下降了23.8%。综上所述若全球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各个国家都会从贸易自由与资本自由的往来中获利,因此就失去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动力;反观全球经济进入低谷,深陷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势必猖獗来保证本土产业不受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从源头上讲与经济的持续恶化密不可分,而经济危机对于贸易保护主义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温床。

 

(二)WTO规则中的不完善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机会

 

WTO即“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该组织的成立是关税与贸易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关税贸易总协定运作47年后的一个飞跃。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促进世界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通过关税与贸易协定使全世界的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在当前经济危机持续肆虐,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猖獗的情况下,WTO理所应当肩负起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性重任。然而在WTO的规则中,虽然有周密且成体系的反贸易保护主义的制裁机制,但是仍存在一些弹性极大、内容模糊的灰色地带,这些难以界定的规则不但没有促进贸易自由化反而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方便,例如以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种名号对他国出口实行贸易保护,在倾销认定和价格计算等关键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够明确或是过于宽泛的问题,使执法者拥有过于宽松的自由裁量空间,从而造成反倾销反补贴被成员方频频滥用,为贸易保护主义实施措施提供了机会。

 

(三)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不良之风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而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在一个层面上打破了传统贸易理论的结构,延伸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在另一层面上,却又为贸易干预主义的出现提供了保障。新贸易理论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干预贸易行为提供的理论根据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是通过实施进口征税、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增长,增强本国在国际中的竞争能力,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经济水平;二是通过关税和进出口补贴形成利润转移,把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从而达到利润增长的目的;三是通过同一产业内部的厂商提供的信息共享和经验共享等手段,促进本部厂商的效率和管理技能,以此促进产业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针对我国制造业产生冲击的途径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制造业产生冲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种。在关税措施方面,通过对WTO等贸易协调规则的逐步补充修改,在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上,很多国家都呈现为透明状态,以税率增长作为贸易保护的手段是不可行的。因而,当今对于贸易保护主义来说,最有效的抑制进口外国商品的手段便是附加进口关税,受到附加关税这一贸易保护措施影响最深的国家就是中国。据数据表明,从1995年到2011年,全球一共发起了4458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其中指向中国的更是达到917起,占到全球贸易立案调查总数的20.6%,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非关税角度,最能冲击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就是增加技术限制。由国家质量检查总局得抽样调查的结果看出,在2011年当中,我国存在35.2%的公司曾受到其他国家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部分国家和地区,以环保作为借口,凭借自己在经济和科技上的领先,故意制定过分严苛的标准,借用这些虚高的标准来作为进入市场条件,以此打败国外同行对手。比如,欧盟和美国等诸多发达国家,冠冕堂皇的以环保为由征收部分进口产品的“碳关税”,而这种行为看似为保护环境,实质是一种贸易保护。在欧美的部分国家,特殊的贸易方针被用来换届时制造噱头,借此转移国内民众的矛盾和政治压力。为了想方设法得到选票,取悦选民,这些国家的政治候选人经常采取利用贸易保护措施,捞取私人政治利益从而转移民众的不满情绪的对象。例如在美国的大选中,都把打“中国牌”,与中国争抢就业机会作为各方获胜的政治筹码;以热爱祖国为理由,脱掉“made in China”,穿上“made in USA”。

 

三、中国制造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针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实施的大量贸易保护措施,我国应积极面对并找到相应的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参与WTO和自由贸易区在贸易保护措施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针对一些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利的贸易保护措施的规定,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中去,为我国出口商品顺利打入海外市场做好充足准备,为我国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面对国际上由制造业引发的贸易纠纷,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协调解决,规范自己的行为,与WTO等世界规则接轨,遵守各项重要原则的同时,不断完善我国国内的《海关法》等法律体系;二是出口加工业应该主动加强自己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方面的水平,转变经营理念。出口制造企业作为国内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面向全球的对外贸易的直接参与者,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防止盲目恶性竞争,不做低价倾销的行为;充分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和价格策略,密切关注国内外的产品需求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向趋势,全面增强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成由传统的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的蜕变;三是建立一些属于我国的自主品牌,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积极开展针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培养本国的大型跨国公司,主动参与全球范围的贸易活动,绕开日益盛行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废除;措施;谨慎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9502

1 此次金融危机是由经济问题引发的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此次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恶化升级演变来的。而经济危机可以理解为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

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领域的经济危机,并能引发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经济危机往往以金融危机为前奏,而此次金融危机又是次贷危机恶化引起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将导致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主要是风险披露不充分、财务报表的透明性不够、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引起的,在短期利益的激励机制、放任自由的监管理念下过度金融创新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2 不能由于金融危机而废除公允价值

2.1 何为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当前交易中,自愿的双方买入(承担)所使用的金额,换言之,该项资产(负债)是在非强迫或清算拍卖的情况下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的。”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基本一致。

2.2 公允价值应用的意义

公允价值具有国际通用性,能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满足了会计目标的要求;它有效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相关性,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业绩;公允价值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的不足;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更符合会计的配比性;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适应新兴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2.3 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体现了决策有用性,在价格波动时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使相关性高的会计信息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但同时不能忽视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更容易加剧市场的起落。

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应按照市价不断进行调整,金融危机导致金融资产市价不断下跌,企业对金融资产不断进行减计,影响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信用等级下降、借贷成本抬升、担保金不充足等,投资者失去信心则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市场陷入了 “交易价格下跌――提取拨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继续加大拨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则最终将以各金融机构破产为止。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公允价值能否“公允”地取得――以市值计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适用吗?基于这种不良影响导致金融界对公允价值开始产生了质疑,认为如果资产不按市值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失;加之各国为了救市对公允价值做出了重新取舍,金融界则要求废除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来救市,对会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了重新的取舍,来帮助金融机构度过金融危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8年10月10日正式了《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修订稿;美国政府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按市值计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10月13日则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允许对非衍生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10月15日,欧盟修改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金融机构将停止按市价计算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算。10月17日,日本表示在公允价值系统性风险时,将对其进行改革,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只是被暂停但并没有被废除。

2.4 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会计未来发展方向

公允价值的推出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提供了一个时间性的价值,若没有此价值则会导致投资者和法规制定者对于信心和流动性的决策失误。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真实的反映了市场信息,让投资者及时地看到了最真实的情况,并不存在放大效应。改变公允价值计量只能是短期内减轻危机的一种手段,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更不利于防范未来。如果将公允价值改为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将是会计发展的倒退,存在的损失只能是暂时性地被掩盖了,金融危机也不能避免,只是爆发的时间延后而已。

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金融危机过后市场恢复正常良好运转,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吁必将重新提上日程。

3 金融危机下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允价值

3.1 公允价值及时反映了资产价值的变化

公允价值计量下,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价值要定期根据市场价值做调整,会随市场价值的波动而波动,同时也给财务报表带来了波动性。公允价值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市场良好的情况下,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会调高,利润就会高一些;而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金融资产就会计提减值准备,利润就会减少或形成亏损,这将市场变化引起的资产价值的变化及时的反应了出来。而在传统的历史成本下,损益对利润表的反应会慢很多,但无论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是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负债都是客观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3.2 公允价值的认定

公允价值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实质上是公允价值的产生过程遭到人们的质疑,即在不活跃的市场上应该如何认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产生有三个层次的认定:第一层次,一个活跃市场中的成交价就是公允价值;第二层次,如果在一个活跃市场中没有相同产品的成交价,与其相类似产品的近期可观测到的成交价也是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如果上述两个层次的价格都不能获得,则需要通过估值模型来计算有关产品的价值。它规定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由于估计技术还不够完善,估值模型并不能完全客观真实的反应市场情况,在应用时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存在,这也就表明公允价值具有主观判断性。因此,应完善估计技术的发展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完善在不活跃市场上对公允价值的认定。

3.3 在特殊情况采取的措施

在市场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应制定出应对措施,公允价值该怎样计价才能减少损失,减少对公司业绩及投资者信心的影响,避免造成类似今天的金融危机。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在市场持续景气时,公允价值下按市场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可借鉴前几期的账面价值的平均值作为调整的基数,以确保资产不会在经济持续繁荣时,增长过多,防范于未来,一但市场不景气,计提的减值也许会少些,对企业风险也就会少些。②在经济景气时提取额外风险准备金。③引入风险价值披露模式,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风险价值披露模式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及给定的置信区间和特定的时间区间内,计算一个机构或会计主体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的方法。

4 新环境下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

4.1 我国谨慎的应用公允价值

我国的制度体系比较严谨,采用公允价值是有条件的,是谨慎的使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在很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引用上也只是趋同。新会计准则指出在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同时引入公允价值,(即历史成本处于主导地位,公允价值处于从属地位),对于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例如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当交换具有商业性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上述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应当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引用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企业体制和公司治理,以及法律、文化、人员等会计环境,体现了中国特色。

4.2 我国引用公允价值面临的问题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影响了采用公允价值时存在活跃市场的前提。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取得公允价值时,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仍是公允价值运用的一个难点。

(2)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影响了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下采用公允价值时需要主观判断因素。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主观判断的问题,在不活跃市场中需要由交易双方自己确定,这必然会受到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会计人员合理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定折现率,其准确性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

(3)估值技术尚待发展,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估计技术,我国评估机构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经验欠缺,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困难,而不同的估计方法也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仍处于理论阶段,因此,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仍应采取谨慎性这一最优的原则。

4.3 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提高估值技术水平,制定可行的操作方法。虽然新准则中规定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系列使用条件,但在不活跃市场中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来评估公允价值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操作指南,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程序。估值技术的提高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

(2)制定并落实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相应对策,针对市场环境和具体的行业特点,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有特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机制,协调金融稳定和公允价值的发展。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是个长期的过程,应在实践中逐步拓展公允价值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总结公允价值的运用经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真正体现公允价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华,张倩.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08,(22):911.

[2]李理.金融危机下我国会计改革的反思―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舍[J].技术与市场,2009,(2):3739.

[3]刘京海,陈新辉.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9,(1):69.

[4]张敦力.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的“元凶”[J].财政监督,2008,(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