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庭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3-07-05 16:21:47

导语:在家庭教育的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庭教育的思考

第1篇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基,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龄前的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会人日常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如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1、家庭教育观方面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往往忽视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实际情况,急与求成,拔苗助长,孩子的作息时间被排得满满的,一会儿钢琴,一会儿字画,一会儿家教辅导,经常由于期望过高,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

(2)父母的自身素质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素质的高低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很大。素质高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能较好的发现和引导子女的兴趣爱好,并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育子女。俗话说:“虎父无弱儿。”就是这个道理。相反,素质低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无法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产生困惑的心理。

(3)家庭条件因素

家庭条件主要指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居住的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培养和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而经济差的,孩子因家境的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另外,父母忙于改善经济条件,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家庭条件因素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因素。一般来说,父母关系好的家庭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方面都很健康。相反,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发展上都有些问题。他们自闭、自卑、不爱与人交往,往往会有极端的行为。

2、家庭教育观念、方式

教育观念、方式的得当与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育观念陈旧。不少家长教育观念陈旧,忽视子女的自身感受,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孩子,要求他们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还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这种溺爱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另外许多家长把上大学看作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压抑孩子的个好,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儿。

(2)教育方式失衡。许多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失衡,他们忽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往往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部分家长采用“不打不成才”的旧观念,他们信奉“棒打出孝子”;另一部分家长则过于溺爱,形成了服务性的教育方式,导致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予以及时的批评指正,使得他们肆无忌惮,没有责任心。

3、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对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言行举止及行为习惯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对子女以亲情的关爱,同时也要树立自身的威严,注重自身的形象,让孩子有尊敬感、信任感。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培养子女,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也不要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好高鹜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共同进行教育。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

3、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 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42-43.

第2篇

关键词:低学龄儿童;家庭教育;理念;目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位家长要面对的问题。尤其面对稚嫩纯洁的低学龄儿童,家长心目中的教育目标,基本决定了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源,小到学校、教育机制,大到中国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与人们急功近利现实心态,很难从学校教育与老师层面得以转变。

学校教育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没有办法解决?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修正与弥补作用,关键是家长对孩子施以影响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教育理念与方法是什么?

一、给孩子减负,还他们快乐轻松的童年

按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宜留课外作业,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一小时。但减轻孩子的课外作业负担大多化为空谈,家长为让孩子顺利升重点初高中,教师在各种统考排名与考核下,孩子作业超负、课后上各种班是家常便饭。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多学75分钟数学的孩子成绩平均可提高3%,但对其他学科没有任何改善。

而熟悉教育系统的人知道,作为文化底蕴与思维训练的底子,很大程度纯粹是高考准备,初、高中有必要非学那么多艰深课本知识不可吗?西方教材远比我们知识性简单,但培养的孩子却更有创造性、想象力,富人文精神。我国的教育目标与方式,偏离扼杀孩子天生质素。家长可在观察孩子最喜欢、有兴趣事情上,注意引导他此方面,适当时候可以请人辅导或报班,这应该是生活中多方面的,而绝非只有奥数、英语、舞蹈、音乐、绘画、体育等功利目的,而且不应该多。给孩子们减负,还他们一个快乐轻松的日常生活。有了时间,他们的天性与可塑性才会被更多的释放出来,他们的本真性情才能更自然生长。

二、多给孩子人本教育,注入对世界与人生正确的基本认识

为什么要让孩子本真性情自然生长呢?武汉小学一位老师曾布置过《最美的风景》作文题,有个小女孩在作文里记录下自己真实的经历。

她写道:每次上学的路上,我总会看见一个拉着破二胡的乞讨老人。“我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时,身上哪怕仅有一块钱都会全给老人,那是自己上学坐公车的钱。”

但是后来事情变化了。妈妈说,这个人是“装”的,“而且报纸上也不停地说,很多人是有能力而去乞讨。”

慢慢地,“我只会用目光斜他一眼,甚至从他身边经过时,看都不看一眼了……”

直到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比她小的小姑娘:“她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走过时,正准备吃,看到了这个老人,马上停住了。”“她把包子放进了乞讨老人的碗里,装包子的塑料袋还冒着热气,突然间琴声戛然而止,老人对小姑娘说了一声‘谢谢’、一刹那间,女孩的记忆苏醒了,“这个小孩让我想起了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我,也会这样去做——哪怕多走两站路到学校,哪怕自己不吃旱餐,我也会把钱给老人。”

女孩感到很迷惘。作文的结尾处,她这样叩问:“那个‘我’究竟到哪里去了?”

后来,老师看完作文问她,“你眼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

“最美的风景是孩子,成人的世界不美。”女孩神色黯然地回答。

“那你找回美了吗?” “是的——我能感受到,但我回不去了。”女孩说。[1]

为什么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本来就有的真、善、美不得没有长大,反而丢失了呢?上文作者把它归因为应该反思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的确如此,低学龄儿童本性只有真和善的纯净天真,我们真正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人本教育,对世界与生活大的认知,高尚正直的人格力量,远比高分、才艺重要。比如:安全、规则、诚信,仁爱、礼让、大度,如何直面与解决问题,如何缓解压力,如何表达真实感受与解决和他人冲突,如何有个好的情商,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多少更宽广的世界与追求。大部分芸芸众生,都将过的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但只要有不一样的眼界与思想,对个人生活的理解与要求不同,也有许多别样的幸福与精彩,幸福很大程度与识见、心智有关,并不完全由收入地位决定,更不仅由时下房子、车子、票子的庸俗评价观念决定。

三、让他们多出行,多阅读适合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书籍

怎样多给孩子人本教育,注入对世界与人生力与自我克制力前,不宜过早让孩子接触电脑,容易沉迷网络与游(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4页)戏,因网络过多的负面信息对社会、人性产生悲观失望与偏激不信任情绪。远不如在天气适宜情况下,带他们多远近距离不等地出行,多阅读适全身心发展的每个阶段书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历亲验与经典作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让孩子最终离开教材与课堂,进入到文化知识与现实的广阔世界中遨游,其间,家长可在孩子的具体感受中适当点拨与启发,完全可以把孩子引领到好的方向。

第3篇

一、改变依赖的心理

依赖心理的产生往往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家长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如倒垃圾、叠被子、洗衣服等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的做了孩子该做的事,造成孩子独立性差,自立性弱,依赖性强。因而孩子不敢独自在家,不会管理自己。

孩子的依赖心理是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因此,想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让孩子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孩子参加社区学校的劳动,点点改变,循序渐进。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少遇到困难与挫折,即便遇到,也会凭自己的能力勇敢地面对挫折、解决困难。

二、拒绝过分的要求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是非观还不强,有时经常会向家长提出一些不合理甚至过分的要求,但现在的家长由于家庭条件改善或爱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要求不忍拒绝,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把自己放置世界的中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他们的要求超过父母的给付能力时,他们就会觉得受到莫大的委屈,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继而做出极端的事情,离家出走、自暴自弃的事情也就可以想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作为家长要学会拒绝。

三、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激励孩子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向前奋进。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言谈举止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逃避,不退缩,勇于面对,用信心和勇气感染他们,真正做到对孩子全方位的人格感染和熏陶,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给孩子以良好的暗示,使孩子今后能坦然面对挫折,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四、设置挫折的情景

古人告诫我们“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适当的创设一些挫折的情景可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如在人际交往中适度体验一些误解、委屈和冷落,或在学校中受到老师、同学严厉的批评甚至冤枉,与同伴发生冲突,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在这些情景中,家长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方法,增强心里耐受力,让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从而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适当的挫折有利于承受力的培养,但强度太大或受挫频率太高,则会适得其反。孩子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心里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教育,给孩子提供适当的锻炼机会,避免孩子产生畏难情绪,防止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培养坚韧的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孩子意志薄弱,心态不良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能接受挫折的痛苦。孩子只有在艰苦条件下磨练才能增强他们的毅力,提高今后抗击挫折的能力。如规定孩子每日必须完成较大运动量的长跑锻炼,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的体力劳动,和同学一起参加登山比赛或者野外生存自救活动,带领孩子到贫困地区参加生活体验等。让孩子从小体验生活的艰辛,经过艰苦的磨练,受点挫折乃至失败,从而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再次,收集古今中外名言佳句作为孩子座右铭也能促进坚韧毅力的培养,“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平静的水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这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给处于挫折中的孩子以无限的信心和力量。

六、确立合理的标杆

成功使人快乐,失败使人痛苦。但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决定苦乐感受的不只是成功与失败本身,而主要是人原来对某事所抱的期望值(即目标的高低)。换言之,期望值越高,带来的挫折感就越强。所以,家长应对自己孩子的长处与不足有正确的认识,并有客观的评价和合理的期望。若只看见孩子的优点而无视缺点,就会因为缺乏正确认识而容易变得自高自大、骄傲自满,不能接受挫折。当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品尝到“跳一跳,摘得到”的喜悦时,父母更应及时鼓励,从而增强孩子的信心。

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而探索挖掘了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第5篇

一、单亲家庭儿童的主要特征

据观察所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按其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沉默不语型。这类型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多是工作不顺心,家庭境况不好,父母的心态、性格也多是沉默不语,因而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在这样家庭里生活的孩子,其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朋友交流聊天,但是只要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孩子更易出现忧伤低沉的情绪。

散漫类。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家庭的单亲家庭孩子,较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他们的行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对教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霸道类。这类孩子多由祖辈抚养,或受到祖辈的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因而择友不良,且容易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由于缺乏管教,这类孩子从小便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以自己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孩子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脆弱型。这类型的孩子多是女生,因家庭离异,失去了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其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己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

渺茫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渺茫型的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心里缺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孩子本可能有美好的向往,但因家庭的破裂,美好的向往不无存在,最终成为渺茫型的孩子。

二、不当的单亲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儿童社会性,促使其学会各种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然而,错误、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尤其如此。

放任不管。单亲家庭的家长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往往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真空,对孩子监管不力,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期望过高。在单亲家庭中,父母抚养孩子非常艰辛,因而他们会把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追求却没有实现的梦想施加到孩子的身上,因此在学习生活中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猜疑。单亲家庭中经常是由一个家长应付着家庭及生活中的种种重负,因此孩子难免会形成猜疑的性格。父母长时间的猜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样就使得孩子不相信他人,不愿与人沟通,总认为别人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并在以后的生活中难以适应社会。

三、单亲家庭教育方式的矫正

为避免对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不良影响,需要矫正错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避免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这容易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的家长表现则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

学校、家庭、社会“联网”协同。学校、教师应主动深入地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孩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和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形成对家庭环境的正确认识,把孩子的心理特点向学校、教师报告,以降低学校、教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关注、关怀单亲家庭的孩子,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可以甩掉自卑的包袱,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多是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结识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营造舆论,让班级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治疗

做为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在两年多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和他们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息息相关。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或某种不良心理症状都与家庭交往方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在接触过家庭治疗理论后,我在工作中与学生谈到他们所出现的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时,就会更注意探寻其所产生的家庭系统内部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家庭环境,认识自己的父母,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确实,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中,我发现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主要有如下家庭教育因素:

一、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高中时代是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时期,心理学家称这段时期为心理断乳期。高中生具有自己广阔的内心世界,当今的社会环境丰富多彩,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种种的心理需求和权益,而这些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

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是足球迷,为了观看世界杯比赛,多次与母亲发生冲突。母亲跟我说她儿子以前都很听话,可现在都听不进她的忠告,都快期末考了,还天天看球赛,不复习,有时她就强行关掉电视。其实在我和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稳重,有想法的男孩。他说,母亲太自私了,阻止了他很多兴趣爱好,以前他都采用顺从的态度,只保留了足球这一兴趣,现在连他唯一的兴趣也要剥夺。他的很多同学也看世界杯,虽然他们父母也会阻止,但没有人像他妈妈这样“侵犯人权,毫不尊重人的”。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但不应该采用粗涉的方式。毕竟高中生长大了,他们的成人感越来越强。父母与孩子可以心平气和地商量,哪些时段的球赛直播可以看,哪些会影响到学习不要看。如果孩子喜欢的球队比赛时孩子看不了,可以帮孩子录像,等孩子有时间时再看。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一方面使父母的教育有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二、家长在家庭关系中责任不清

工作两年多来,家长的求助中有一个问题特别突出,就是感到对待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不知所措。特别是针对孩子迷恋电脑的现象,痛心又无奈。

还有一位高一学生家长说,儿子以学习成绩相要胁,如果不帮他的电脑升级,他就要彻底放弃自己的学业。听这位母亲说话我都觉得心酸,她说儿子在初中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自从中考后迷上电脑游戏,就完全变了。高一上成绩还不错,高一下后成绩就一塌糊涂。现在她都不知该不该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满足的话真担心孩子就真的无心向学,一辈子就这样毁了。

还有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已经对儿子没有其他求了,只要他愿意走出家门就好了。孩子现在在学校上课无精打采,一回家就开始上网,对她的劝导采取漠视的态度,而且儿子都不愿意外出,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天天上网,这令她很担心,不知如何是好。

上述案例家长们都谈到了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感到无能为力。孩子是会揣摩父母的心理的。若是家长表现出软弱无力、无可奈何、丧失原则,他就得得寸进尺,我行我素。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后果,甚至很少想到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家长希望孩子能来“知心室”和我谈谈,但由于孩子反感,而拒绝到“知心室”。

其实,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对孩子出现的形形的问题,应该“责任回归”,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去引导孩子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有位教育家说过:“孩子正是在错误中成长的。”青少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更相信自己尝试过的结果。家长可以为孩子把握大的方向,但在小细节方面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大大小小的“错误”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自律,学会不断完善自己。

一位家长说她每天看到儿子的长发就烦,特别是在家时孩子还特别喜欢将头发弄得乱七八糟,提醒他好多次,他依然我行我素,她与儿子常因这个问题发生冲突。当然,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的发型和服饰是有规范的,在家长看来,这就是孩子的“错误”。但在与这位家长的交谈中,我发觉她儿子是个体贴的孩子,一个学习自觉性挺不错的孩子,只是在发型和打扮上追求个性。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论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只是简单粗暴地不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要有耐心引导。高中生的个性逐渐发展成熟,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外表,希望自己的打扮有个性,符合潮流。

其实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试着去学习一些“新潮”的事物。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些事物,与孩子一起探讨喜欢这些事物的利与弊。而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标准采用一票否决。

三、矛盾的家庭教育

一位高三学生到咨询室几次后跟我说,他觉得他目前心理状态不稳大多是由母亲造成的。他说,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他也用来读书,有时会读到深夜。母亲看到他这样努力,会跟他说让他注意休息,可是,当他真的觉得累了休息一会,看看电视、上上网时,母亲却开始唠叨个没完,说他这个时期还顾着玩,没努力读书;有时他晚睡早上起不来,母亲也一直喋喋不休说他懒,缺乏斗志。他说母亲有时希望他不要太累,他休息时又怪他不努力,母亲的矛盾也影响了他,让他有时都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努力了还是没有努力,成绩不好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造成自己考试时发挥不稳定。后来我从这位学生的老师处了解到,他其实是个自制力很强的学生,制定严谨的学习计划,执行得也很到位。这位母亲没有看到自己孩子是个意志很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安排十分合理,母亲却无法体会他想劳逸结合的需求,一味地责怪和唠叨。

矛盾还体现在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上。在工作中我发现现在家庭关系已由“严父慈母”转变为“严母慈父”。很多学生都说更喜欢与父亲交流,因为母亲似乎想干涉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唠叨不停,而父亲则只会在需要时给一些提醒。求助的家长也多为母亲。母亲们也常跟我抱怨父亲总不配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一位母亲,她提到对于孩子厌学,她采用讲理和耐心等待的方式,父亲则成天逼着孩子去学校,认为母亲这样惯着孩子不行。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使这个学生在父亲和母亲面前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不利于她人格的发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绝非仅仅上述几种,还有许多。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双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视。从小的方面讲,不良的家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大的方面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更严重的是关系到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咨询中,我常常会与学生的痛苦和家长的心酸产生共感,以下是我对上述问题思考后提出的几点建议:

四、对于学校方面来说,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尤其要加强家庭心理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即如何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中发现,其实很多家长虽有强烈的搞好家庭教育的主观愿望,但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家庭教育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步入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已从幼儿、小学生、初中生的家长延伸到高中生家长,在指导内容上,将由主要普及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向家庭心理教育指导转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个性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及良好的意志品质。

为此,我校学生处“知心室”与家长学校联合,于今年初推出了“家长茶座”小报,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将成为学校工作的“刚性”任务,通过县家教宣讲团,通过每一次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茶座》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注重抓转变家长家教观念的工作。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在咨询中发现部分学生在人格上普遍存在着注意力薄弱、懒惰、缺乏责任感、合作能力差的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合作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校创办“家长茶座”小报,评选“优秀家长”,就是希望增强家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下一步,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范围、层次将有明显的变化,由以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主,扩展到关心孩子的品德、人格及心理的发展。

五、对于家长个体来说,主要做好心理沟通工作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艺术。为此,父母要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经常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发展。心理沟通是最有效的家教途径,那应该如何沟通呢?

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呢?父母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遵循下列三个步骤:

1.倾听。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要达成某些共识,要有相同的目标。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接下来的沟通才能有的放矢。

2.判断,澄清。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公正的态度来自客观的判断,用心倾听,自然可以听出孩子想法中的不合理或偏颇之处,寻到症结,找准切入点。

3.咨商。最关键是商量。与孩子一起探讨,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尤其应该与孩子认真讨论价值观的问题: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做与不做的利弊是什么,以事实,以理去和孩子讨论。这里也有关键的点,就是自己少说教,多提问,多引发孩子的思考。

4.共同制定措施。引导他们选择积极的行动,双方达成共识,制定措施,并且落实措施。

5.耐心地等待。在落实措施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和观察,孩子想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有时还是需要监督的,因此,适当的提醒也是少不了的。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青少年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

做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温暖宽松的对话氛围。要知道在高中生的成人意识很强,他(她)感受到了你的尊重,自然会说出真心话,说出他们的想法。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客观地评价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发展,积极地约束。

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父母不仅要反思自己言行,而且还要反思自己为孩子的成长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然后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找出有问题的环节或因素,进而对家庭环境或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完善,最后达到标本兼治,促进孩子心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二、调查的情况

调查时间:2011年3月调查对象:幼儿园的家长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样卷:125份(有效问卷121份)调查内容:《幼儿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从初中到本科不等问卷的编制与处理:问卷共有25题.其中选择题有23题,主观题有2题。

    问卷处理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

统计,统计每题相同答案的份数、以及占所有问卷的百分比.最后绘制成《幼儿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统计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分析1.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方面存在共识。例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哪个对孩子更重要”的选项中,认为“一样重要的”占96%:“家庭教育中哪种教育角色起的作用最大”的选项中.选择“父母”的占94.4%:“您认为家长与孩子应是什么关系?”选择“朋友的关系”的占84.6%。

    2.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偏差、

教育方法也有分歧。例如。“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最让你烦恼的是什么”的选项中,选择“任性、不讲道理”占32.17%,选择“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占40.24%。

    选择“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占21.22%,选择“没有责任心”和“动手能力差”的占4.25%,选择“自卑不擅长交往”和“家长缺乏耐心”的占2.12%;又如。“你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培养孩子”的选项中,选择“给孩子讲故事、讲道理”的占45%.选择“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教育活动”的占18.33%.选择“给孩子看有关音像、书”的占21.66%.选择“让孩子参加特长班”的占7.35%.选择“其他”的7.66%。

    (二)问题分析

1.家长对家庭教育只是思想重视,而行动忽视。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的占96%.“每天可以留出2小时以上时间与孩子一起交流、游戏、学习”的只有10.3%.而“在您累了.孩子仍缠着要您和他一起玩,您会怎样”的选项中.选择“请家人陪他玩”的占42.4%,“随便和孩子玩一会儿.应付过去”的占19.72%,“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会体贴您”和“敷衍孩子.说明天再说”的各占9.18%。选择“不顾劳累.坚持和孩子玩”的只有28.7%。对比数据可知.普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思想上。而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这也是当前家庭教育开展的瓶颈。我园的家长多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受到成长因素、工作等各种主观、客观原因的限制,没有真真正正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

    也没有完全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2.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期望过

高。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是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对幼儿家庭教育

现状的调杳一与思考在多项选择“您认为‘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中.很多答案都是并列选择“学习好”、“品质好”、“身体好”、“习惯好”的.更有38.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重视“教育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功利性教育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家长也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凡事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首先会造成幼儿压力过大.产生腻烦心理。会使孩子出现自闭、胆小、攻击心理和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异常行为,也最终会使孩子丧失学习与前进的内在动力。家长过高的期望会拉大父母与幼儿的距离感.产生代沟.也是溺爱产生的根源。

    3.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妈妈的作

用。调查数据显示。在“您认为家庭教育中哪种角色起的作用最大”选项中,选择“父母”的占94.9%。

    而“在您家中.谁教育孩子的时间多”的选项中.选择“妈妈”的占79.5%。可见。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之重要。作用之重大。同时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不科学。因为,家庭教育应该是所有家庭成员对幼儿的一种共同教育,而不是仅仅是妈妈的责任与义务。不可否认,幼儿对母亲有着天然的心理归属感和感情依赖性,但却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职责和作用,特别是父亲。儿童教育学研究证明,母亲在照顾幼儿生活、情感沟通上有着天然优势,而幼儿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父亲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这正是“好教师不如好爸爸”的道理。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家庭教育指导的定义、目标、任务幼儿教师应明确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在于:1.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教育方式;2.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庭成为幼儿的第二学习课堂。让父母真正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3.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包括身体的健康成长、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习惯的培养等。

    (二)明确对象、分类指导、

分层推进比如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幼儿家长.教师可从交流和学习的角度进行指导,侧重与家长对家庭教育中的难题、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吸取家长成功的做法,运用到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做到取长补短。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幼儿家长,教师可从问题解决和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指出有待提高之处,并传授具体、易学、实用的教育方法和处理方式。

    (三)引导家长真正重视家庭

教育从统计数据可知,普遍家长都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甚至有些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认为只要在家庭教育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就行了。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对自己肩负的教育责任没有科学的认识。这是典型的“重养轻教”观念。这种“有爱无教”、“可以为孩子付出金钱,甚至付出生命.却付不出时间,更付不出耐心”的思想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含义并将教育落实到行动中。

    (四)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

教育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普遍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作用在于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素质教育才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可指导家长调适家庭教育的内容,明白家庭教育应该重视教育过程.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并通过相应的家庭游戏、家庭活动,有方向、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

    2.优化家庭教育资源

不可否认.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只是来自于父母本身,更不能仅仅依赖妈妈的作用。因此,教师可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重视家庭其他成员对幼儿的教育作用,例如,爷爷奶奶对幼儿有着心理趋向感、哥哥姐姐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弟弟妹妹能让幼儿自觉产生示范作用。

    (五)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1.利用通讯工具,扩展指导方式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多停留在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活动,这直接限制了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充分利用先到通讯工具的多样性.从不同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除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电话进行约谈: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管理的qq群、家长沟通的qq群:发送电子邮箱;开设家庭教育专题博客等等。

    2.制定周详计划,确保指导

时间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保证必要的指导时间是前提。一方面,教师制定精确到每学期、每月、每周的指导计划.保证指导工作的持续性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开设“家长学习日”“家长接访日”,解答家长的提问,进行有效的指导。

    3.进行集中学习,提高指导

效率家长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的途径很多,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家长进行集中学习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教育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既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自身教育素质,让家长学有所用,更可以提高家长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指导效率。

第8篇

关键词: 流动家庭子女 道德教育 对等

一、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1.儿童自我完善需要

随着流动人口大潮的到来,社会中正形成一个新的儿童群体――流动家庭子女群体。作为一群性格处于雏形状态、有待完善的群体中的儿童,他们有接受教育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也有对其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正如康德所言:人以发展向善的倾向,完善人性,成为道德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天职和目的[1]。孩子具有美好的向善的倾向,有追求美好事物和生活的本能,他们也期望通过系统地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对社会习俗、规则的掌握,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力,指导自己的行为具有更为准确的道德定位。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流动家庭子女也不例外,甚至更加迫切和强烈。

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流动家庭的子女在城市边缘化的生存中完成社会化这一进程,能够引导其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关系。加强道德教育,可以对流动人口子女在长期受人歧视的环境中可能滋生出来的心理给予及时的矫治,为其心灵的完善创造前提。

2.稳定社会秩序

所谓流动人口,就是在城市中无正式户口而暂时居住的人。几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的实际减少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其出路只能依赖城市,这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规律。但是,他们的存在对城市秩序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流动人口处于不断的流动过程中,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常常与城市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相冲突。同时,由于其流动性过强、不易管理等特征的存在,给社会的治安和秩序带来了隐患。因此,从观念冲突入手,必须对流动人口进行城市适应性教育,这同时也是促进流动人口城市化的教育过程。而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多从价值观、行为方式入手。由于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对其子女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教育也被列为首要问题。

二、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众所周知,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普遍认同的还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个主要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如果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就会导致整个教育的失败。因此,对流动子女道德教育困境的分析,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家庭层面

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指出:“父母子女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三角,根据结构学上的原理,三角形是最固定的,作为一个基本的三角形,作为经济共同体的流动家庭,对孩子来说,对其父母在家庭中实施道德教育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2]流动家庭子女的道德教育问题,如果其父母处理不好,则可能造成孩子终生的残缺。

流动家庭中,父母大多从事城市中脏、累、苦的服务性行业,收入水平不高,社会地位较低,易受歧视,被边缘化,而孩子则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与之相比,父母就远远落后,因此,父母在家中的教育权威相应地下降。而当孩子的价值观念和城市主流文化不相一致的情况下,父母由于文化素养较低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及时的引导,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较差,致使脆弱、偏执、自卑成了这一群体的孩子不该有的代名词。人格的完善和性格的健康发展一直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很显然,父母无法在家庭中树立起教育权威,必然会导致所设立的较高的教育期望无法引起孩子心灵上的崇拜感,这也是造成德育实施困难的原因之一。

2.社会层面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较过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实力仍然不高,仍然无法为越来越多的流动孩子的教育提供充足、完备的教育资金和教育设施。依靠正常的教育拨款,可能性不大;依照“普九”专项拨款,也难以落到实处;依靠社会慈善机构或者团体的捐助……一切都是问题[3]。义务教育尚且不能义务地实施,何谈对孩子进行系统的道德熏陶?而且,政策上的不完善也是一个巨大的盲点。城乡二元对立,以及依此而建立的户籍制度,使流动人口在形式上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边缘化。由于户籍而受到的歧视,造成流动子女心理上的极不平衡,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在非常状况下,由于不明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基于对不平等的社会歧视的反击,弱小的孩子内心固有的逆反因素易被激发出来,滋生的倾向。

3.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其诸多环境的安排都力图使课程、教学方法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道德的意义。然而,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政策的不完善和滞后性,以及在实施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孩子只能在流动人口聚居地自办的学校读书,这些学校设备简陋,质量不高;在流入地公办学校读书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而私立学校或者寄宿学校价格昂贵,非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甚至儿童失学、无学可上的也不在少数。综观之,流动家庭子女可以就读的学校是少之又少,即使在可以就读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的不系统、不完善和不稳定,又如何实现系统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呢?而且,由于流动家庭自身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流动的频繁性,更是使得已经不系统、不完整的“学校德育”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三、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道德教育对策

1.重建家庭教育权威

首先,父母应该转变自身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自我学习,不断上进,保持一种进步的姿态,重扬在孩子心中“榜样”的大旗,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教育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肯定的、积极的言语或者行为巩固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流动家庭的夫妇应该自觉意识到因家庭流动而产生的问题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并采取妥善的办法来解决和处理,尽可能避免在家庭中暴力,避免对孩子不成熟的心灵造成终生的阴影。

其次,根据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父母的教育期望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成正相关的关系[4]。流动家庭较高而合理的教育期望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如果过于拔高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压力,引起恶劣的后果。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情况下,应试教育的大旗挥舞不止,像一根指挥棒一样,指挥着几乎所有孩子的家长,流动家庭的父母也不例外。因此,流动家庭的父母应该在孩子的心灵已经极其脆弱的情况之下,合理地规划教育期望,兼顾知识的学习和品德、性格的培养。

2.完善相关制度

从宏观方面讲,教育部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条例,对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作出确切而细则的规定。在立法构思上,要敢于创新,在立法目的上,要注重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齐心尽力,尽可能地使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同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实际情况允许下,承认多种办学形式的存在,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对这些学校的收费问题作出明确而且严格的规定。流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德育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全社会不但要从加速社会进步,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更要从发展儿童自身的角度,多方面地为流动儿童创造便利条件――办优质学校,只有这样,才可能创建道德教育的系统空间。

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流动孩子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思想、心智都处于发展期,需要在学校这一凝聚着浓厚关爱氛围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学校德育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开展具体的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工程,如规范流动人口工作,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档案,健全流动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工程,让孩子在学校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借助多种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流动儿童渗透平等、关心、公正、自由的道德理念,让流动家庭的孩子脆弱的心灵在多歧视的社会环境中变得坚强起来。

流动家庭是城市的“细胞”,流动子女同所有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完善自己性格的需要,流动家庭孩子德育问题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的程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孩子的明天。因此,我们必须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入手,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好对流动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

[2].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5.

第9篇

随着我们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棉花特种经济及大西北的特殊政策,近3年的时间里,团场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富裕的个人和富裕的家庭。这些富裕的家庭给孩子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造成有的孩子对家庭的优越感的膨胀,养成了娇生惯养、任性。不是节假日聚会,就是某人过生日聚会,大肆浪费与挥霍,父母说了还与父母顶牛,用不回家、外出或不吃饭来威胁,你让我往东我偏向西,你让我做任何事我都和你讨价还价,或买品牌衣服或给我多少钱,或买电脑,或买手机等等。在同学面前,摆阔、摆酷互相攀比。这样,给我们班主任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我组织七年级1班新生家长开一个“钱该如何给孩子花”的专题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用自己手中的钞票来弥补对孩子的关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并引导家长树立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思想观念,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分析我们团近两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家家户户都有钱了,日子过富裕了,在孩子花钱上就会存在诸多的错误做法。其次,列举实例。实例1:我班一小男生,家庭条件较好,平时穿的从上到下几乎全是名牌,而且喜欢在同学面前炫耀,买吃的请同学一块享受,慢慢父母给的钱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而爷爷奶奶又处处宠着这个家里唯一的孙子,要钱就给,想什么只要说一声。与家长联系,家长称自己忙不再本地。一来二去,孩子到其他地方上学了,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不在跟前,抽烟、喝酒、谈恋爱,无所不为,为了争女朋友不惜和同学大打出手结果持刀将对方砍成重伤。至此,这一学生被羁押受审,父母花钱找人都无济于事。父母忙于工作不能与孩子交流,孩子得不到精神上的需求,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管理认为用钞票就能弥补孩子在生活上的不足,无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求,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埋下了“祸根”。

实例2:我班一位同学,父母认为给孩子配手机便于联系,然而,手机上网后的诱惑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孩子从手机网上认识男生,离家出走,如今不知去向。

采取的对策。①树立再富不能富孩子的,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理念。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就更没必要当富孩子养了。②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去做,休息或放假让孩子去帮助大人做一些农活,在做这些事的同时,让孩子去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父母或爷爷奶奶的血汗钱,学会勤俭节约,不浪费的美德。③过年或过节或过生日给的压岁钱等要帮助孩子计划,如何花,花在那些方面,花在哪里等等。④学校举办的一些公益活动或是劳动,不要给孩子找借口和理由不参加或是少干,晚来。这些活动和劳动都会使孩子或多或少的得到锻炼,你们认为孩子这些事可干可不干,对我的孩子无所谓。其实你们错了,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能学会如何相互合作,如何与人交往,从劳动中得知,父母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自己在家庭和班级及将来走向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比你的千言万语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