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3-07-05 16:21:48

导语:在当代文学读书笔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证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证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一部分高校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与授课方式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与挑战。相应的专业老师焦急地思考究竟什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其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转型之下的授课方式究竟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经过几年的探索,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在教育界有了一个公认,即汉语言专业的应用型应该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从事语文教学、文化策划、秘书等工作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网络及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市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要求依然停留在“能说会写”上面,即强调学生的“说”和“写”方面。这种对学生能力看似传统的要求实际上蕴含着现代意义上的调整,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说和写都是建立在思维、判断、分析的基础上的。这样的要求必然对该专业的一些基础课与核心课的授课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能说会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所在的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拟对当前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社会思潮、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对于代表性作家作品能够运用综合比较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鉴赏与评论,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与鉴赏评论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按照这一目的,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能够进行思维训练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是,目前看来,现在的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

从授课方式看,虽然应用型转型已经进行几年了,但目前的授课方式依然传统。传统的文学课程的授课是典型的老师教学生听记,一般是三段式的讲述―作家介绍、作品主题讲解、艺术特点分析。这样的授课方式的结果是学生总是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不仅不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而且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改革势在必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也提出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中文系有四个年级,对学生共下发调查问卷75份,有效问卷73份。其中60份问卷回答希望能够对现有的课堂授课进行改革,38份对于本课程教学应该做哪些改进做了具体回答。有16份问卷中,学生提出“希望能够观看一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希望将文字与影像结合起来进行学习。7份问卷中学生提出希望扩大阅读量,并希望能够定期进行读书会等活动,一部分学生还提出增强互动环节,甚至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等建议。这些回到都说明学生对目前的授课方式已经有点审美疲劳,希望改变。

学生学习态度冷漠,不读书,也不会读书,更不愿意读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大学生追求能够立即见到实际效用的东西,很多学生认为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不如一些职业性更强的课程如秘书实务、社交礼仪等能够帮助他们将来就业;在当前的影像时代,部分学生只喜欢看影视作品,不愿意看文本,想象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同时一部分学生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高中的听课背诵记答案,自学能力较差,不会看书。在收回的问卷调查中,有个别学生提出不希望改变目前的授课方式,希望老师能够多讲,他们多听。这部分学生有学习的热情但是缺乏方法引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师教生听”,学生学习兴趣欠缺,同时被动的学习也无法实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改革的切入点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重点是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化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关键因素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要改革,就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与鉴赏评论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其核心要素有两个: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在授课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进行态度的转变,一起寻找课程改革的最佳途径。

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授课中首先要做到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的转变,将授课重心由对知识的识记转移为知识内化为能力。具体来讲《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应该在授课重心转移的情况下进行改革。课堂授课重心应该由思潮与史向作品分析倾斜,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谓的能说会写要想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实现,其实就是分析鉴赏能力与独立判断能力在本课程中的具体化。授课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文本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动手的环节,如调查问卷中学生所说的可以组织一些作品赏析和读书会,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以增强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授课改革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学生。如上文所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一部分学生有学习热情但是又找不到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对缺乏热情的学生要找出其兴趣点在哪里,根据其兴趣点进行引导。以八九十年代小说中女性小说的讲解为例,笔者所带的班中一个班有九个男生,这九个男同学对于学习女性文学非常反感,觉得女性写其成长中的特殊性是无病,而且觉得自己是男生无需去掌握女性文学。在授课中,笔者就让男生与女生一起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将女同学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特殊情况与男同学一起分享,笔者自己也将经历中由于女性身份而引起的一些事情与他们做了分析,分享讨论之后,男同学终于明白了女性成长中的特殊性,再看这些文本,也就不是那么反感了。对于有学习热情却不会学习的同学来说,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引导。有的学生活泼,有的学生内向。对于活泼的学生应该在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发言或与他人讨论分析中解决问题,而对于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则要鼓励其多与他人交往,鼓励他们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说出来,或私下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一方面找出其问题所在,另一方面锻炼培养其能力。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之后,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如小说、诗歌、话剧、散文等)对课堂形式进行广泛的多样化的尝试。本课程与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不一样,上文所说的能力与素养都要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了解作品及文学常识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应对突况,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争鸣中推动教学,同时锻炼提高他们的鉴赏判断能力。以笔者所带的班级实际情况为例,在讲到80年代诗歌海子的诗时,笔者先让学生朗诵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一个学生对此诗提出了质疑:“面朝大海,如何能够出暖花开呢?”笔者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引导学生展开了诗歌思维与散文思维的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诗歌的欣赏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引入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般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的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1]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授课中,适当引入对分课堂,对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十分重要。本堂课讨论上堂课讲授的内容,学生有备而来,讨论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以《中国现代文学》中老舍的创作为例,老师用一次课的时间将老舍的创作经历及其文学观念、主要文学作品大致做一介绍,一周后,让学生以《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为例讨论老舍创作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学生课下研读热情很高,课堂气氛良好,效果十分显著。

专题讨论式课堂。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程内容中的某一部分展开讨论。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性书写为例,设置几个问题:一是鲁迅、萧红、高晓声等都涉及到了国民性书写,那么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二是萧红和高晓声对于鲁迅开创的国民性书写各有哪些创新之处?两个论题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又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师生读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是学生补充强化课堂学习的主要途径。师生读书会主要途径是课堂及课后书单的开列,师生定期举行读书分享、交流会,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书评。读书会的举办能够帮助学生累积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影视作品与文本对比分析。上个世纪海德格尔就告诫人们,世界正在被“把握为图像”。[2]到今天新世纪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世界完全进入了图像时代,影视正在大规模的代替文本成为人们阅读接受的对象。图像时代使得“平面阅读”代替了“深度阅读”,人们更多的关注时尚、流行等感官愉悦,这在学生学习中也有广泛的表现。部分学生对影视剧演员的关注多于对作品内容的关注。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也提出了要求,希望能够更多的观看有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作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2015年路遥《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映,学生也利用各种机会天天追剧,在追剧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将文本找来阅读,并利用各种途径和笔者展开讨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但是在讨论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将电视剧与文本混淆了,而且很多时候学生对演员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因此在利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方面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引入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向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最大的挑战。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中心,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更具个人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是课堂内的学习则增加了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真正的做到探究式学习、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势必会引发了教师授课理念转变,能够做到由知识的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同时学生也会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自发的学习,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下,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且时不我待,必须立即进行,但是在改革中也不能过于急躁,要能够保持一种稳步前进的姿态,转变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2] 马丁・海德格尔.孙周兴译.世界图像的时代[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第3篇

关键词:拓宽 读书 写作 实践 提高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如何拓宽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创设尽可能多的读书途径

(一)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说,语文课本教材与课外阅读如同鸟儿的双翼,缺失哪一个方面,鸟儿也不会在天空中飞的更高更远。新时期的中学生正赶上一个知识爆炸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以往那种照本宣科,课本有啥讲 啥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学生应当以课文内容为载体,积极向 课外拓展与延伸,扩大自己的见闻,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例如,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可推荐学生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父亲的病》 《二十四孝图》等 多篇回忆性散文,进而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对于鲁迅的 早年时期的生活及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种阅读上的延伸与拓展还可以有多种途径:a相同题材上的拓展与延伸。如,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推 荐阅读先生的《我的母亲》《父爱如山》,《父爱昼夜无眠》等 多篇美文与佳作。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父母 亲情。b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上的同类拓展。高尔基的《海燕》这篇用 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散文,可以拓展阅读其他象征性手法写成的 文章。如《白杨礼赞》《雪》《囚绿记》……另外像对比手法,欲扬先抑写法,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文章及段落,都可以进行同类拓 展与阅读,拓宽中学生语文视野。

(二)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拥有的图书摆上书架,学生学会分享、学会传递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阅读机会随手可得。

(三)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周六、周日读长篇名著的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读大部头的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鼓励中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三部。

二、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素养的提高

以写促读,以写促使学生开拓视野。 写作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 生语文素养的程度。如何借助于写作这个平台催生学生语文阅读 视野的拓宽,这将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一)作文教学指导中,指导学生将丰富多彩的题材,见多识广的经历融入到写作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容易写出真 情实感,此之谓珠联璧,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在无形之中促 使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索,主动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

(二)另外,日记及读书笔记的撰写,老师强调与时俱进,建议学生 把社会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一些事情写进去, 并作出自己的评价与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多多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多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天长日久,使学生养成 关注社会的好习惯,摒弃以往所持有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读书观。长此以往,学生的两耳灵了,两眼亮了,头脑活了,语文视野更加开阔了。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开阔学生语文视野

(一)组织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优秀读书笔记、日记展示,创办 手抄报及校园文化刊物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素养的舞台,体会拓宽语文视野的成功与乐趣。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鼓励学生平时积极积累,自主合作利用网络博客,交流思想,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适当奖励。

(二)积极利用地方地理资源,全力打造一系列“走进”活动。例如“天下第一城”建于香河县安平镇,这是一座外仿明清时期都城北京之风貌,内集华夏古今文化之精华的仿古建筑。她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占地面积为133万平方米。城墙长5公里,是按照明清时期北京城区形状和规模,在缩短了城墙长度的基础上,按原貌和1∶1的比例修建的。外城城楼22座。天下第一城再现了北京的形象,她既是旅游城,又是文化城,人们在这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领略中国古代“古往之辉煌”。我们组织学生不出家门不花钱搞旅游。积极挖掘身边的资源,走进大自然,既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又真正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收效颇丰。

第4篇

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多读书,不断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自己读的书多了,在日常教学中就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儒雅之气及丰厚的知识底蕴。教师以自己的学识魅力,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对引导学生阅读就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和无声的力量,对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有莫大的作用。

当然,要想使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最重要是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必须有法、得法。切实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乐于阅读,把阅读变成“悦读”,轻松享受阅读。把阅读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自我需求和一种伴随其终生的习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每次接手一个新班,都要对学生做一个阅读情况的摸底调查,通过问卷、谈心或家访等方式,先理解学情,然后再对症下药。整理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和计划任务,采取阅读专题指导课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法有序地开展阅读。

常用阅读的方法有: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跳读,就是先看文章开头的两段,接着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将最后两段逐字逐句读完,这样可以避免把时间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适用于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略读,也叫泛读,用最快的速度先浏览所选择书目的前言和内容介绍等,了解其大概内容即可;细读,对一册课本中的重点单元内容、范例、篇章或精彩语段须认真阅读,反复研读、品味;比较读,即阅读时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地域,同一体裁,又是类似内容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读,看有何异同点,有什么创新,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整体感知读,就是瞬间辨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搜索信息核心地读,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性句子,例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

第5篇

关键词:胜任力;汉语言文学;教改模式;应用研究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关注知识分子培养目标的大学教育,迫切需要从人才目标、培养理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满足新时代语境下的改革诉求。

1任力理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斯宾塞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将人的素质比作一个冰山模型[1],为胜任力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点。知识、技能作为“基准胜任力”,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倾向于文化修养与人文素养,注重品德修养、文人情趣的积累。面对社会文化转型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要从自身学科定位上,突出中文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中文人才要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愿意读书、会说话、能写作。为此,立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从倡导学生实践能力养成上,注重知识创新、强调沟通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讲究知识传承与获取的辩证统一,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任力导向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模式构建

胜任力模型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打破传统片面追求“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教育格局,立足于教学过程,从对文学经典知识的学习与传承中,优化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知识体验中来接受和内化。

2.1注重人文性、应用性学科导向,优化课程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顺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上,要突出人文应用型培养特色。当然,不能为了强调“应用性”而削弱课时,而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写作、外国文学等为主体课程,同时,再延伸和增加其他学科课程,如民间文学、中国思想史、电影赏析等,构建出极富人文精神的新课程体系。另外,在汉语言专业特色教育上,要强调方向分流,对于追求学术性的学生,可以强调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等;对于倾向于汉语言应用方向的,可以增加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训练、人际沟通学、商业策划等课程[2]。多种课程的分流,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来选择。

2.2拓宽教学途径,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在教学改革中,要立足当前教学体系,深化和拓宽实践教学渠道。(1)引入“知能攀登工程”所谓“知能攀登工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强化自身综合能力。一是对学科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科教学计划,通过分期学习、成绩目标对照来修完相应学科课程;二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主要从制定读书计划,明确阅读书目,引入必读书、专业拓展类图书种类,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爱好、方向来拓深专业素养,为高年级的学科分流创造条件;三是对基本能力的提升,主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上,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同能力等,并从能力提升计划与对照中来渐进养成;四是对自我素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依据本系所制定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纲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来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并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2)深化国学诵读教育国学课程是增强人文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营造良好学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在国学课程教育实践中,一方面突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如开展各类国学系列课,让学生从国学诵读与讲解中,熟悉和了解国学文化,突出古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组织观看国学主题影视作品,如《孔子》、《墨攻》、《赵氏孤儿》、《孙子》等影片,从国学影视评论中来深谙其真谛。另外,邀约省内国学学者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排练国学话剧、情景剧,诗歌朗诵会、诗词交流会等,让学生从古人、古诗、古文化中深刻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读书可以知礼,为营造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利用每学期假期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之纳入到阅读制度建设中。每个学生每年要阅读五本书,包括人文类书籍3本,其他专业书籍2本。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细化读书笔记内容,如读书概要,名句经典文摘,读后感等;平时开展读书交流会,特别是在年度读书交流、班内读书研讨会中,帮助学生总结读书心得。(3)注重“四项能力”训练,突出人才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要注重“四项能力”教育,即写字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现代办公能力。强调学科教学实践性,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色。在写字能力上,一要避免错别字、不规范字的出现,二要突出字体书写的专业化,特别是对未来可能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更要从最基本的“三笔字”即钢笔、粉笔、毛笔三种专项书写技能培训上来突出学科专长。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常用的公文、应用文写作,以及相应层次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开展写作能力竞赛活动,应用文写作比赛等,从中评选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增进相互交流与学习。说话能力重点体现在普通话表达、即兴演讲等能力,在实践教学上通过组织辩论协会,每学期定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从自我才华展示中锻炼心智,提升自信[3]。现代办公能力主要是基于现代就业环境需求,突出信息化技能的学习。如办公软件的学习,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

2.3强化教改探索,改进教改评价

教改工作是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围绕胜任力理论要求,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实际,在制定教改方案过程中,要突出各教研室间的交流与合作,着重协同好三方面问题。一是明确教改内容,各任课教师要积极献言献策,全面查阅相关专业期刊、书籍,集思广益,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注重引入外校、外聘学科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商讨教改策略。二是注重教改方法创新,特别是结合文科类课堂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如引入学生登台讲课,鼓励学生自编情景剧模式,开展课堂诗歌朗诵鉴赏会、诗词研讨会;在语言类课程上广泛搜集和整理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三是注重教改监督与考核评价,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是推进教改工作的基本保障,针对师资考评工作,设置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扶持青年教师胜任岗位;针对学生评价,拓宽评价渠道,创新评价方式。如引入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评价,转变过去侧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查方式,适当尝试开卷考试,即兴口试、现场转向小论文等方式,突出学生自主性,增强学生应用素质和能力。

3结语

胜任力是基于岗位需求的个体职业能力,其综合素质决定了未来的工作绩效。基于胜任力理论,来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路径,要突出教学目标、教改模式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到学生自身能力、兴趣、性格特质,从强调学生职业适应力、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上,实现学生自我素能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充分对接。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徐东北.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4(05):56-58.

[2]田会云.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性浅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6(10):29-32.

第6篇

现在他往返于巴黎和上海,上课写字、做饭阅读几乎是他全部的生活。这个一辈子没上过一天班的男人,过不得不自在的日子。在巴黎之后,他再也不买电子书,而是用kindle代替阅读。每日买菜做饭、琢磨自家厨房,和所有与厨房有关的东西。

张佳玮几乎中意厨房里的一切声音。

裹好面糊的炸鸡下锅,激起刺哩刺哩油跳声,再是咝咝啦啦油炸声,他说热油遇水那一记“刺啦”,最是让人心花怒放。

而最让他中意的,还是南方米饭的那声叹气——揭开一锅好米,扑簌簌一阵香气带出一声极轻的“浮”,叹完这口气,米饭就会白净香软。

这些声音听得久了,食物和厨具也像变成张佳玮的朋友似的,在他的文字里翻腾耍宝。

对张佳玮来说,任何事情都能够让他有写作的欲望:等车,逛街,没有书看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东张西望,偶尔想想,这人的衣着打扮,走路方式和表情,这会儿的心情如何呢?生活又是怎样?这些习惯统统变成他解闷的方式。

在新书《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里,食物、旅行,以及父母的叙述,都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趣味盎然。

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内容,张佳玮不得而知,他写下的,不过是吃喝玩乐之余,自己琢磨出的乐趣,“这些恰因为过于理所当然,被许多人忽略了——我觉得这很可惜”。流水的日子,写作成为回忆和重历的一种方式,他说就像许多笑话一样,虽然自己听过了,但拿出来讲给别人听,仿佛能再经历一遍。

2012年秋天,张佳玮开始旅居巴黎的学生生活。异乡的中餐颇贵,且极少有做得好的,于是干脆自己动手,“这能接触到各类奇怪的食材,把玩起来就像上学时做化学试验似的”。所以他的随笔大多与吃有关——看客们读过后,不觉咽咽口水,有忍不住出门点份宵夜的冲动。

从《倾城》到《再见帕里斯》,张佳玮曾出版过四部长篇小说,但都被他认为是“不成器”之作,“小说凭空创世,大多务于技巧,不算真诚”。《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大抵是张公子较为满意的作品,“只是记述和心情,要真诚许多”。他最喜爱书中《爱情故事》这一章节,故事关于父母的爱情,“算是写得很认真的一个文本”。

身为自由撰稿人,生活于张佳玮来说也并非清心寡欲,他必须时刻忙着输入和输出,阅读与写作即是如此,“十年磨一剑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挺奢侈的事”。

小学就爱看评书演义和古典名著的张佳玮,读完了金庸和四大名著,《宋词》也背了许多,至今诗、曲还能张口就来。此后兴趣延伸到历史、艺术、体育这些事情上,但最爱的类型还是小说,其次便是历史风物谈论——在他看来,能从书里读到与日常所见不同的世界,很有趣。

爱读书爱买书的习惯也给他带来了恶果,在上海住九年,要离开去巴黎时,整理出了十四箱书送回故乡无锡,“累得七死八活”,所以到巴黎后,买书收敛多了,他也逐渐适应Kindle和iPad等电子阅读设备。尽管爱读书,但读书笔记却从来不做,“我一直相信,想记住一件事,最好的法子是讲给别人听或写给别人看”。

自己的书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本随笔集是围绕他的日常生活,用五官去发现平凡生活里给人独特滋味的美食和风景,像是一个普通人的感官盛宴。

《莫奈和他的眼睛》

张佳玮把莫奈的故事放到19世纪法国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中,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印象派的展开,他将各种事件和人物在时间与空间相互交叠,对奇闻轶事的穿插举重若轻。

《阿伦·艾弗森传》

历时一年查阅赛事史料和技术数据,张佳玮为NBA篮球明星阿伦·艾弗森所撰写的名人传记,收集了上百张艾弗森从高中至今的图片,记录下艾弗森生平重要的历史时刻。

大家的书

《万寿寺》

《万寿寺》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对传统经典的激烈反叛。明确这一点,从而摒弃习惯上的阅读期待,是读懂这部小说的重要前提。不难看出,其自由主义思想风格颇有后现代主义启蒙思想家福轲的遗风;艺术手法上则成功借鉴了当代文学大师卡尔维诺的《寒冬夜归人》。

《悲惨世界》

雨果大量的炫技式华丽铺陈,他虽然爱虚构,但不会编的完全不合常理。中文译本里,李丹方于译本恢弘壮丽,不失悲悯,是不二经典。

《鹿鼎记》

金庸的武侠小说,彼时自未明了《鹿鼎记》里韦爵爷难倒黄黎洲等四名大家的满汉之语有何玄机,对成吉思汗自问是否英雄也只是约略觉得酸楚。只是,金庸总可以让你看完一整段有起有伏、剧情跌宕的故事。而且,对一个初能分辨语言好坏的孩子来说,既未如《阅微草堂笔记》般端读书人架子,又不浅白到报纸副刊老干部咏,总是上好的语言。

《迷宫中的将军》

马尔克斯在小说里,用了海明威的手法,即著名的“冰山理论”。如海明威自己所说,“只要你自己想好情节,那么无须从头到尾叙述,读者自然会想象出来”。在《迷宫里的将军》,马尔克斯也用了这手法:他写玻利瓦尔的最后半年,恰如此小说里写上校的一个多月间一样,影影绰绰,许多碎片一闪而过。你如果试着把这些小断片连起来,想一想,一不小心,就会补完出了主角的一生。

《恶棍列传》

第7篇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情境教学 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是将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追求教育的整体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纳“情境教学”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John D.Bransford等人认为,社会情境是指“熟悉的任务情境”和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情境”。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既是问题的物理结构与概念结构,又是活动的意识意向与问题嵌入其中的社会环境。[1]

将“情境”引入教学的优长有如下两点:其一,“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顺应了人的生物特征。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相互协作、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单项练习主要调动大脑左半球,引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情境教学”着力调动右半脑,使之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情境教学”,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情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认识的直观原理。具体的形象、鲜活的细节等易于留存在人的记忆中。从教学实践上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强调直观性、情感性、师生的双向互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教师可吸纳“情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大量增补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回到”古代社会的历史情境,体会具体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创作环境,更形象、更真切也更深刻地学习、感知、接受中国古代文学史。这种再现过往时空,构建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

“情境教学”通过有效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时空隧道,走进古代文学现象发生的现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完全同化新知识,则指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丰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在讲述元代戏曲《西厢记》时,常规的教学模式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三:关于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西厢记》的艺术特点。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则补充讲授“关于《西厢记》的续作及其评价”一节。《西厢记》问世后,出现了大量续作,不少续作有意颠覆《西厢记》原有的风格。如盱江韵客的《续西厢升仙记》,将莺莺写成心胸狭隘的妒妇,将张生写成恶人;张生与莺莺结成夫妻,又要纳红娘为妾;红娘更被写成与莺莺争风吃醋的小人。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入明清两代“满地皆话《西厢记》”的“历史情境”,并结合学生所熟知的当代文化界的“恶搞”之风,指导学生认识、分析古今相似的文学、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对当下“恶搞”等文化现象形成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水平。

(二)把握主体,强化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由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阅读必要的学习资料,激发、强化个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并进一步形成对古代文学、文化的理性认识。因此,“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内外充分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接纳、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后寻找、筛选信息要素,提取已有的知识,通过自我建构、自我发现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如在明代小说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小说的评点本。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掌握故事情节,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形式、接受和传播方式,了解时人对这些小说的具体评价。之后,要求学生以评点的形式,写出回评、总批、侧批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状态。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古代文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效地打通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两门课程。

(三)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情境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怎样”,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最终确定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掌握“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

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学生的感情、信念、愿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情境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历史语境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关于读什么、怎样读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比如,阅读明清小说的评点本,学生可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任选一部,在阅读并做大量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分成学习小组,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不断强化场景意识,并最终建立个性化的、自觉的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在展开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退居幕后,而是进一步发挥能动作用,富于策略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恰恰是对教师业务素质、教学功底、科研水平、协调能力的综合考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情境教学”就是要整合学习者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以及系统思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强调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之间的互补、互动,引导学生形成进入“历史语境”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进入“历史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作品、把握作家、自主学习、用之于实践。

(一)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方案设计上的要点。

1.立足学科性。学科性是“情境教学”根本。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时,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社会史、哲学史、政治史、文化史内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体现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这是首要原则。

2.关注鲜活性。经过时间的沉淀,留存在文学史教材中的作家及其作品已经被经典化。经典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性,这些作家、作品往往被抽离出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某个时代的标签,失去了其鲜活性和生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作家的日常生活状态,在生活细节中把握作家、作品,重构古人的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代作家、作品的生命力。

3.渗透教育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中小学阶段了解、习得知识点转向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的目的正是使学生从根本上把握学习、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4.着眼发展性。任何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情境教学”模式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培养本科生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献资料时的现场感。在古代文学学科治学与中学古文教学中,这种现场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促使学生形成建构历史语境的意识,对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动力。

(二)实施“情境教学”可采取的方法。

1.描述法――建构基本的历史语境。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与作家、作品等有关的思想潮流、历史细节,以生动的语言尽可能地描述历史的全貌。当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或对场景的把握不够时,应结合他们熟悉的场景进行对比、比较,以激发他们还原历史情境的能力。如讲到《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三国演义》半文半白的语言所具有的历史感,以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为例,探讨正说历史与戏说历史的区别,提醒学生注意《贞观长歌》与《还珠格格》在语言风格层面上的差异:《贞观长歌》的编导试图把观众引入历史场景之中,所以遵循“讲述历史”的严肃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语体对文学文本的巨大影响力。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反省古代乃至现当代文学、文化现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令学习者将抽象的符号逻辑转化为实用知识。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文化教育部门,针对学生的择业方向,在教学中,时时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如,明清小说、戏曲领域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国家、特别地方文化官员禁止小说刊行、限制戏剧搬演,但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在谈到这一现象时,提醒学生思考古代为何禁止小说、戏剧,禁令下达后为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对当代有何启示。结合“百家讲坛”“超女”等文学事件、商业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将来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中学生形成宽容的文化心态,同时保持高尚的文化品位。这样,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等互动,学生能全面把握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规律。

2.阅读法――全面感受历史情境。把握历史场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感知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之外,应注重学生课外的学习。学生除阅读作品选、背诵经典篇目,还需要阅读原著,写读书笔记,提交读书报告,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不断强化对古代文学、文化的认知。展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情境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对学生阅读的版本提出要求。如明清文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喜爱小说、忽略诗文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文学家诗文集,并要求学生阅读线装书或影印本。这样,通过阅读,学生对古人的写作方式会有直观的了解,理解古人创作的物质环境。通过阅读线装书,学生会充分领悟到,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精神产品,而且是有必要的、特定的物质承载体,这对学生进入具体语境也有极大的帮助。

3.辅助法――不断强化情境意识。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语境。如,在讲授元明清戏曲时,由于戏曲已经退出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必须让学生观赏、了解戏剧,他们才会对戏曲有直观的感受。在讲授《牡丹亭》之前,课间,可反复播放经典片段,如《游园》等,使学生对昆曲有直观的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让学生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使他们进一步从声音、画面等综合效果上理解中国古代戏曲。在讲授过程中,针对有关唱词,还要给学生补充古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如《牡丹亭》中有“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一句,教师可放映看杜鹃花、荼蘼等的图片,提醒学生“荼蘼”这种花与玫瑰花同一科属,攀延性很好,颜色纷繁,古人常用来作蓠芭墙。通过这种方式接通古今时空,学生能全面感受古人生活与当下的融会之处。

常规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讲授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对文学现象、文艺思潮给予定性式的评价等,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形成刻板的印象,学生仅仅将古代文学作品、作家视为抽象的逻辑符号,无法对古代社会生活、古代文学作品作出“同情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并不反对或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型教学扮演的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2]“情境教学”模式则鼓励教师将学界最新的科研动态、教研方法应用于实践,作为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推动者,最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以“情境教学”为手段展开研究型教学时,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对作家活动场景、生活细节等的描述,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切实存在,古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这样,通过还原情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文学事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研究能力。

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展开“情境教学”,可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开拓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将教师掌握的系统知识、学术方法、教学方法等尽可能全面、快速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显示,只要建立适合的语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知识就可以成功转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之中,也可以使形象再建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均得到提高,丰富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逻辑思维能力,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个人的体验、知识点融会合一,使学生在情境还原的基础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总体来看,“情境教学”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思想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建构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通过“情境教学”,师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就能够了解和习得前沿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方法论,为迅速融入职场进行必要的准备。对非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界最新动态、最新观念和观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 文学类课程 小教专业 教学有效性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急需改革,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儿童文学”、“外国文学”等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对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在高校教学改革活动中早已启动。由于国内各高校对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定位及专业的差异,教学改革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文学类课改主要限定在宏观思路上,缺乏具体的改革措施,更未能深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文学类课程教学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的借鉴性有限。笔者和文学类课程教师讨论后认为,小教专业文学类程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课程基本知识,更要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方式,进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精选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课程是为专业建设服务的,要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文学课程内容丰富繁多,但课程的学习应紧跟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小教专业开设文学课程,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中外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掌握文学的基本常识。但文学课程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通过文学经典作品的研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及鉴赏、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为贴近专业发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课程教学在保留文学经典内容的同时,还应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取。笔者认为,一是要淡化“史”的观念,以经典作家作品为教学的主要载体,以经典作品解读勾勒文学史发展历程;二是要把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及小学生喜欢的作家作品纳入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建立有效链接,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课程不应强调文学史知识教学,不应求全而讲授过多的作家作品。古代文学应将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诗文名家作品作为教学重点;现当代作家应将鲁迅、徐志摩、冰心、老舍、萧红等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儿童文学应关注安徒生、叶圣陶、金波等中外名家作品;外国文学则重点解读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高尔基等名家名作。中外名家名作是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同时,这些作家作品也是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鉴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探索教学方法

“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这一现代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不断地探索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是每一位课程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和文学组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其中三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1)建立讲授―接受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务必要改变课堂上教师包场的局面,尊重并保障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尝试以问题或课题为纽带探究性学习。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是传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输”教育,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关键,应切实贯彻在课程教学中。

(2)积极探索专题报告教学法。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的“习得”,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自习融为一体,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择机开展课堂讨论。古代文学章海凤老师在古诗教学中,将古诗分为离别、山水等专题,每一个专题要求学生对作品的精读、分析、鉴赏、研究成果以课堂讨论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展示,这是对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研究、写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是语文能力的一大提升。

3创建教学资源库

网络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给课程教学带来丰富的教育的资源,其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课程教学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更可以借此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校园网络建设都很完善,这为课堂空间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可以有效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教学补充形式。利用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师生也无须见面,就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答疑(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3页)。“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已建成校级精品资源库。

在创建课程资源库建设中,文学课程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经典作家作品教学为教学单元,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及时上传网络,一方面可以让课堂没有听懂的同学课下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件推动教、学共享,师生互动。二是研发“原典研读”系列课件。课程老师结合经典作家作品教学,在教学课件之外,制作内容更为丰富、容量更大的“原典研读”课件,主要从作家创作自述、作品简要介绍、重要研究观点、主要研究论著目录、名师点评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这一系列课件,有效延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三是经典作家的影视资料收集、上网。影视课外欣赏,是一个有效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方式。四是教师研究论文和学生优秀作品选登。师生论文,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最适合的作品,也给学生以亲近感。五是完善n程试题库建设。试题库,可以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性。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教学资源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尝试。

4建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是引导学生课程学习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组织系统。文学课程以前的考核,一般比较重视知识和理论,以书面考试形式完成。笔者认为,作为小教专业的文学课程的考核,应按照专业育人的要求,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变一元化考试为多元化考核。考核体系的构建,既要检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考核,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

基于以上思考,文学课程教师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除了期末的课程考试,也很重视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课前五分钟的“文学讲坛”。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安排一个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一部(篇)。这样的演讲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拓展了课程学习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品分析与鉴赏能力,落实了专业培养的目标;二是“读书笔记”写作,要求学生精读经典作家作品,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与思考,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是课程作业,这是对课程授课内容的巩固与思考,根据学生的作业写作情况,按百分制进行评分。

第9篇

一、根据课程特点,更新教学内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文学教育公选课一般是30学时,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文学教育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它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以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为蓝本,每学期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局部更新,尽可能地将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带进课堂,做到经典性和时尚性兼顾。90后的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对时尚性表达的偏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引领他们鉴赏那些以前教材中、课堂上未被关注的文学样式,如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等,我们把其中适合做教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例如:大学语文课程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插入当红男旦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这是一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爱听爱唱,“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我们引导学生就这几句歌词从原诗里找到相应的表达,并说说各自写法的妙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导语”中有这样的话“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流行音乐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影视与当代文学课程讲到知青题材的小说时,把网络上红火的“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山楂树之恋》推介给学生在线阅读,让学生把小说文本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思考这部小说所写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法国小说欣赏课程讲莫泊桑作品时,把当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钗》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二者表现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救赎的主题”。把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文学文本与流行音乐进行参照阅读阐释,“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1]。我们还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获奖作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工科学校公选课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课,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作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病的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运用得不恰当,即方法本身未能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2]P269。讲授法对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求较高。90后大学生“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3]。教师讲授语言应尽量适应这样一个教学群体的阅读风尚和欣赏旨趣,可以适当采用戏仿、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等表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在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言应精炼、优美、富有情绪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内容、适当制造悬念、适时提出问题、适度穿插花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对讲授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指导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启迪。“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且对经过十多年应试语文学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够多参与,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将自己的认识放在课堂中与大家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6]。所以要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互动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的大量高扬,而不是无视甚而压抑。教学属于文科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是认识论上的判断、机会、视界,以让文科教学固有的大开大合的教学场,承载大学生真实生活自我解放的性灵之声”[7]。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教师降低的是认识尊严”,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与学生对话交流,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冷漠、教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三、开放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对文学阅读经验有限的工科学生来说,多媒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看似静止的文字变得活色生香,产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应。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寻求文本和音像媒介的最佳结合点,用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美的内质,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音频、视频播放只是手段,不能代替学生个体对文字的含英咀华,因此在插入音像媒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适当、适时、适度,不能本末倒置,不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板书。课堂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信息场,蕴含着师生巨大的生命张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生成性。事先设计得再完美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面面俱到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那些师生思想碰撞的点滴火花,那些对文本的独特解读,那些对突发事件的即兴发挥等,面对这些情况,做好的课件不便即时修改,简便快捷的板书就成了不可取代的辅助记录手段。对文学类课程教师而言,精心设计的具有书法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板书,不仅能够辅助教学,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滋养,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态度。有创意的板书和多媒体交错使用,可以消除审美疲劳,刺激学生注意力集中。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文学课程教学的有力助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多媒体教室基本都可以上网,我们充分利用此便利条件,提前在课件里做好链接,课堂上随时点击相关网站,例如《红楼梦》导读课程,在讲到红楼梦的版本时,我们链接“红楼资料网站”,此网站对红楼梦的版本介绍较全,并且清代至民国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应有尽有;在需要引用脂评本原文资料时,我们链接“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网站”,它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基础上,吸取了甲戌本、王府本、戚序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它保存脂批文字相对较完整。把网络引进课堂,既能了解有关本课程最新最鲜活的资讯,引导学生熟悉对文学作品多元、多样、多视角的解读,启示学生获得自我的评判;又能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并学会从海量信息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把文学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针对学生特点,巧抓课堂管理

如何防止学生“必逃”,硬性点名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方法,对大班来说费时且效率不高。我们的做法是:课堂考勤在做到常规化的同时注意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我们允许学生请一次假,但一定要有正当的理由,这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平时采取抽点名、签到等方式检查到课情况,课堂做随机小练习、即兴提问也是一种变相的考勤方式。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现教传媒曾对全国五大区域的城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达30分钟以上,大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的比例比中学生低将近17个百分点。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自习时比上课时,能集中精神的时间都更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冯伯麟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8]。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始终让自己的课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就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断的求新、求变意识,要加强业务进修,吸纳本专业、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课堂管理在做到规范化的同时注意实施时的人性化。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较强,那些动辄训斥讽刺甚至打压学生的做法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既要治学严谨又要有亲和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旁敲侧击以语言暗示,也可以用小幽默让学生在轻松一笑中注意力回归,或者借机生发,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从学生角度看,好的课堂纪律让他们受益,我们在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管理不力的教师很有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的课堂纪律能够让他们学起来更轻松,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