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

时间:2023-07-05 16:21:55

导语:在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

第1篇

>>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生物工程专业工理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紧密型校企合作的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校企合作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基于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高校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策略探究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软件技术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233”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6-69.

[5]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60-61.

[6]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88-91.

[7]李小苓.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61-64.

[8]张丽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个主体、两轮驱动、五个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78-83.

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专业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6-02

我院数字媒体专业开设于2010年,作为一个近几年兴起的复合型专业,知识范围广、技能要求高,目标在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而对于很多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而言,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相比,在人才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职业素养,具有视音频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制作、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动画与广告制作等职业能力,可以从事广告设计、网站开发与设计、动画创作与设计、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与合成、网络界面及用户界面设计与制作和电视栏目及频道包装等后期合成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区内外企事业单位的调研走访结果,整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主要岗位、主要从事工作及就业方向,从而得出其职业岗位群,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媒体专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群 主要岗位名称 主要就业方向与工作任务

平面设计与制作岗位 1. 摄影师

2. 图像制作员

3. 平面广告设计师

4. 网站设计师(美工设计) 在数码摄影、广告、数码设计、数字排版与印刷等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摄影、数码图像制作处理、广告设计、数码排版、产品包装及网络界面设计与美化工作

数字影视制作岗位 1. 摄像师

2. 多媒体制作员

3. 数字视频合成师

4. 数字视频(DV)策划师 在影视制作行业如:影视、婚庆、网络媒体、影视广告等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拍摄与录像、素材加工与处理、特效合成与美化、宣传片策划与制作等工作

三维设计与制作岗位 1. 三维制图员

2. 三维设计师 在影视公司、小型动漫公司、室内装修公司等从事三维建模和设计工作

二、建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农类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特点,循序渐进,按学期将培养过程分成职业引导、职业养成、职业素养三个阶段,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兼职教师结合等多种方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示范等多种方法,分别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能力,实现高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的要求,完成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完成,考核主要由授课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强化,主要在多媒体技术实训室以及校内工作室完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技能训练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经验的训练和分享,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主要侧重岗位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工作室、校园电视台等真实岗位进行岗位能力训练,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从而具备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构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突出农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开放性、应用性,从而形成由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实践技能教学体系及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三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知识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字媒体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以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并根据就业方向,把职业技能分为平面设计、数码影视和三维动画三个方向。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与数字媒体专业基础知识三部分。

(二)实践技能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我们通过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课题)毕业顶岗实习五个层次安排实践技能教学,形成“五段渐进式”循序渐进、层层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

(三)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从实习生到职业人转变的本质。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的联系与互动,从而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积累实用的工作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品德、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让他们更快地胜任工作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也提倡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职业认证,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备一本专业技术证书或者取得一个行业或者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从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高素质、多技能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四、创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考核方式

专业考核是评定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专业能力要求、是否形成职业素养的唯一标准。为了能让考核方式更加公开、公平、合理,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学习热情,从而更有利于他们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形成。具体实践与探索如下:

所有课程必须参加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职业能力拓展课以及岗前实训课等,通过考核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考核成绩与学分挂钩,成绩采用百分制,成绩合格才获得学分。技能考核是由行业真实项目构成,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达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由专业课教师负责组织考核与评定。

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比赛、专业认证等活动,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自治区和学院牵头的行业专项技能比赛,如果获得相应的名次,证明学生已经具备对应的能力,可以免考核并直接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专业认证是行业对从业人员水平评价的标准,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也可以直接给予相应的学分。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要改革与创新。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因此,在考核时,我们应该突出专业技能应用,强调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从而让考核结果真实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过程性考核侧重他们平时表现和项目实训时的表现,完成的效果和质量;终结考核则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比如笔试+操作、作品+答辩等,结合平时考核、实训考核、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和分值,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顶岗实习的考核是评价学生是否能马上胜任工作、是否具备岗位技能要求、是否具备岗位职业素养的标准,一般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带队老师共同考核,主要对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随着国内数字媒体产业的不断壮大,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应顺应时展要求,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觉敏.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2(20)

[3]付百学,张平,王兴彬,杨林.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3(01)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3JGB363)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 软件工程 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近年来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信息产业里的一个支柱型产业。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结合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我校办学的宗旨和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确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方向之一开展北京市紧缺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促进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形式,在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传输采用数字方式。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文化为体、科技为酶”准确地反映了技术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

我院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批准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使本专业的建设有一个高的起点,学院专门组织了相关教师除了在北京高校调研外,还赴浙江、上海等地调研了知名高校在本专业办学的情况。学院结合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我校办学的宗旨和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制定了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是为北京市培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专业知识,具有综合技术能力及艺术理解能力的、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包括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等)指导和数字媒体制作,并能够进行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软件(如影视编辑软件、动画软件、数字娱乐软件及插件等)开发。也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

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由于本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设专业,目前各高校在如何兴办本专业都在探索阶段。随着本专业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对特色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数字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高端数字媒体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着我国数字媒体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国内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数字媒体企业的运作。

本专业强调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实践教学设施完善。有针对专业教学的计算机图形、软件工程、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影视、数字动画、数字娱乐等各类实验室和工作室,设备先进。同时,与多家传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项目。学习期间安排专业技能认证和企业顶岗实习,适应上岗要求和社会需求。

2.建立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是以专业数学基础、专业英语、艺术基础、计算机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阶段形成平面与动画设计、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以及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课程群。这些课程群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落实在不同学期。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在专业方向划分上主要考虑移动娱乐和网络娱乐两个方向。移动娱乐以手持设备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为主,网络娱乐以网络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为主,前者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有嵌入式操作系统、手机娱乐软件开发等;后者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多媒体网页设计、网络多媒体开发与应用、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等。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今后开发移动娱乐软件或网络娱乐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专业认知课程、自主性学习课程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和工程实践完成。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执行学校关于创新实践活动的规定,组织和指导学生第二课堂课程的学习。对无法按学校要求获得创新实践活动学分的学生,本专业将他们的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安排在工程训练中完成。

(1)核心课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起着打专业基础的作用,除了学校的公共基础数学、物理及英语外,包括四类课程:专业基础数学、艺术基础类课程、计算机主干课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具体如下:

①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学建模、概率与数理统计;

②形态构成、艺术赏析、视觉传达设计;

③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

④多媒体技术导论、动画设计、游戏概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与应用、网络多媒体开发与应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脚本编程技术、数字娱乐软件开发、数字娱乐软件测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影视编导、文化创意与策划、视听语言。

(2)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针对数字媒体特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进行设计的。我们要求本专业学生在专业英语阅读、写作、交流要有很好的基础,专门安排了专业英语课程,除此之外,本专业的特色课程还包括六类:自学型课程、专业认知课程、实验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活动。

①自学型课程:Java程序设计;

②专业认知课程:数字媒体与数字艺术;

③实验课(安排在学期中):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设、虚拟现实开发课设;

④课程设计(安排在小学期):平面设计与影像制作课设、动画制作、计算机图形课设、数字媒体制作、数字娱乐软件制作;

⑤工程训练(学期后期+小学期):数字媒体作品设计;

⑥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学分的设置是学校关于教学计划制定的一个改革措施,学院将完全按学校的要求执行。通过学院开设多个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活动;开设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大师论坛,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技术认证;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公开,以引感兴趣的同学参加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从中学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学院提供了创新实践环节,即第七学期的数字媒体作品设计,该课程的一部分是放在小学期,另一部分放在学期末,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安排时间长度。已获取创新学分的同学,其工程实践周期要短,共占3.5个学分;没有获取创新学分的同学,其工程实践周期要长,共占7.5个学分。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获取创新学分的途径。

(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在校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在学院的组织下参与工程实践、科技、学术、文体、公益及社会实践等各类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通过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与责任感,增强身心健康。

教学计划中规定12个必修学分为第二课堂学分,此学分必须修满。凡毕业资格审查之前未修满12学分者,按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不予毕业。这12个学分不计算在190学分之内。

第二课堂项目分为两部分,必修项目(8学分)和任选项目(4学分)。

必修项目分为学校要求的必修项目(6学分)和学院要求必修项目(2学分),必修项目是每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项目,每项学分必须获得,不可用其它项目的学分替代。学校要求的必修项目按《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获得;学院要求的修项目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学院开设的16学时的各类讲座(1学分);学院指定学生参加的科技活动(1学分)。

任选项目是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照学校和学院建议项目任意选择的项目,达到总学分要求即可。

四、结束语

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文化相结合的领域,对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也是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提出一个融基础理论、艺术素质培养、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赵丰年,陈朔鹰.“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104-105.

[3]尹义龙.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第4篇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清,不能适应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很多领域伴随新兴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而且类型庞杂,门类众多,高校一时对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缺乏深入了解,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才能胜任产业的需求心中没底,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往往模糊不清。很多高校使用“复合型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高级应用人才”、“高级技术型人才”这样模糊的人才培养定位。据对58本科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有43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使用了“复合型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高级应用人才”、“高级技术型人才”这样的模糊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清的比例高达74%。这样模糊不清的定位很难和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需求保持一致,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在动漫、游戏动画、影视、数字艺术四大数字媒体技术领域中胜任研发、创作、维护、营销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专业技能规格偏低,滞后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

由于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不清,造成了专业技能规格偏低。很多高校认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过是计算机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简单交叉,只有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艺术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就达到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如有的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规格就规定为: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够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等方面的工作。实际上,只是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艺术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需求。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已经在动漫、游戏动画、影视制作、数字艺术等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变革,诞生了智能手机动漫、儿童动漫、多媒体网络游戏、卡通动画出版、特效电影、手机微电影、三维数字视觉展示、建筑可视化、数字媒体宣传展示等一系列新技术。而很多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规格都没有提出掌握这些新技术所需的技能要求,滞后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无法提供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更新

由于专业技能规格偏低,很多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所涉学科宽泛而无特色。很多高校的专业技能规格只是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艺术设计与制作的技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把计算机学科的课程和艺术学科的课程交叉起来,就构成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之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都是在原来的计算机学科、艺术学科、电子信息学科、影视制作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就是几个学科课程的拼凑,这样造成很多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看起来与计算机专业、游戏动画专业、影视摄影专业、网络工程专业都非常相似。根据对58所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统计,除通识类及大类课程外,专业模块和计算机专业重复的课程最高的有27门,最低的有13门;专业模块和游戏动画专业重复的课程最高的有23门,最低的有11门;专业模块和影视摄影专业重复的课程最高的有25门,最低的有14门;而专业模块和上述三个专业都不重复的课程最高的只有10门,最低的低到只有可怜的3门。可见,课程体系涉及的学科过于宽泛,但真正属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非常少。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新知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计算机学科、游戏动画学科范畴,很多的新知识体系如智能手机动漫开发、多人在线互动多媒体网络游戏等新知识,都是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更新,而学生掌握这些新知识都需要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开设特色鲜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知识课程。

(四)问题的根源

仔细剖析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缺乏深入了解,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能够胜任产业发展的需求心中没底,才造成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模糊不清;而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模糊不清又造成了专业技能规格偏低,偏低的专业技能规格又造成课程体系设置的不科学,使其落后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更新;最终的结果是培养不出让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满意的毕业生。归根结底,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上述问题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需求,因此,进行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相关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定适应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

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并逐渐形成了动漫、游戏动画、影视制作、数字艺术等四大支柱领域。据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从事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从业实体有近6万家,如各类网络游戏公司、动漫制作公司、广播电影电视制作及播出机构、广告公司、外观及平面设计公司等,从业人员近180万人,年产值达1万亿元。四大支柱领域中,动漫领域的发展热点是智能手机动漫、儿童动漫、动漫产业园。在游戏动画领域中,近几年的发展热点是多媒体网络游戏、卡通动画制作出版、儿童动画主题公园。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发展热点是特效电影、手机微电影、视频网站。在数字艺术领域中,近年来尤其以从事三维数字视觉展示、建筑可视化、数字媒体宣传展示方面的公司效益最好。上述数字媒体技术四大领域发展诞生的这些热点都急需大量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新知识、精通数字媒体前沿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所以这些人才待遇优厚,发展前景光明。因此,作为开设或即将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定位时,应该切实提出适应这一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如淮南师范学院在正在修订的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拟制定适应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中就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前沿知识、开发技能和应用方法,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在动漫、游戏动画、影视制作、数字艺术等领域从事研发、创作、维护、营销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创建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最新技术发展同步的专业技能规格

当前,动漫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是基于智能手机的动漫开发、儿童原创童动漫题材开发、动漫产业园建设的技术问题,相应的专业技能规格包括掌握基于Android、Java/J2me的智能手机开发技术,熟练运用最新计算机及媒体创作工具进行原创儿童动漫的创作,能够解决动漫产业园建设遇到的技术难题的专业能力要求;游戏动画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是基于互联网的多人互动多媒体游戏、系列卡通动画制作出版、儿童动画主题公园建设,相应的专业技能规格包括掌握游戏客户端软件开发及3D多媒体网络互动游戏开发技术,熟练运用最新计算机及媒体创作工具进行卡通系列动画制作出版,能够解决儿童动画主题公园建设遇到的技术难题的专业能力要求;影视制作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是特效电影技术、手机微电影技术、精准竞速视频网站建设技术。为迎接这些新技术的挑战,我们提出掌握特效电影创作技术,熟练运用最新计算机及媒体技术进行手机微电影的创作,能够建设挖掘视频用户趣味和个性的视频网站的专业能力要求。数字艺术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是三维数字视觉展示技术、建筑可视化技术、数字媒体宣传技术,为跟得上这些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提出掌握三维数字视觉展示技术,熟练运用最新计算机及媒体技术进行建筑可视化的创作,具有数字媒体宣传的创意能力的专业能力要求。上述四个领域的专业能力要求共同构成了与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最新技术发展同步的专业技能规格。

(三)建立新知识特色课程为主导的科学课程体系

新知识特色课程是指为传授近几年在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专门开设的特色课程。动漫领域的飞速发展今非昔比,手机平台的动漫、原创儿童系列动漫、身临其境般感觉的沉浸式虚拟现实动漫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动漫产品,但传统的动漫专业方向课程如素描、速写、色彩、动漫技法、角色造型设计等只能传授动漫产业的基础知识,无法传授智能手机动漫开发、原创儿童系列动漫开发、沉浸式虚拟现实等新知识。游戏动画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已突破传统的游戏动画范畴,3D多媒体网络互动游戏、卡通系列动画制作出版及儿童动画主题公园题材建设是当前游戏动画领域发展的热点,但通用的游戏动画专业方向课程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二维动画、计算机游戏设计、游戏设计与开发只能传授游戏动画领域的基础知识,却不涉及游戏人物COSPLAY表演、游戏客户端软件开发、基于虚拟成就的可持续性多人在线游戏等3D多媒体网络互动游戏开发技术、卡通系列动画制作出版技术,也没有传播各类儿童动画主题公园题材建设所需的专业知识。影视制作领域为适应特效电影、手机微电影等新应用,迫切需要精通最终视觉效果与电影无缝结合、视讯合成、进阶编码、转场特效、真实感渲染等电影特效技术的专业人才,而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的影视制作专业方向课程中都是传统的方向课程,如中外影视动画史、电视照明技术、摄录像技术、媒体写作等,这些课程无法传授这些新知识。而对于数字艺术领域相关的三维数字视觉展示、建筑可视化、数字媒体宣传展示、N-city等领域新知识的传授,很多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甚至还没有开设一门相关的课程。因此,在必须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里加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新知识的传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新知识特色课程的比重。如淮南师范学院在正在修订的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拟增加《Android智能手机动漫开发》、《原创儿童动漫开发》、《沉浸式虚拟现实开发技术》、《儿童动漫课程设计》共四门新知识特色课程,删除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传授当前游戏动画领域发展热点的新知识,拟增加《APP应用程序开发》、《3D动画脚本与渲染》、《动画造型设计》、《COSPLAY客户端软件开发》、《多人在线游戏开发》、《儿童数字主题乐园建设》共6门新知识特色课程,删除《游戏原理》、《动画技术及原理》等理论性过强的课程;为培养毕业生的最终视觉效果与电影无缝结合、视讯合成、进阶编码、转场特效、真实感渲染等电影特效开发技能,拟增加《MAYA原理与开发》、《NUKE数码合成软件应用》、《AfterEffects视频处理软件开发》、《Premiere高级应用》、《Illustrator高级开发》等5门实践性课程;为传授数字艺术领域涌现出的新知识,不但增加《建筑可视化开发》、《室内表现效果图制作》、《超媒体设计》等新知识特色课程,删除《艺术赏析》、《数字电子技术》等陈旧过时、理论性过强的课程,还拟从数字艺术公司聘请专业人员开展讲座、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

三、展望及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就业;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100-03

一、媒体类专业及媒体类人才的“新”特征

媒体类专业可分为传统媒体类专业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传统媒体类专业包括新闻与传播学下属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媒介平台而设立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媒体类专业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知识结构的变易性。受媒体技术革命的影响,媒体从以印刷技术为主流的报纸媒体、以电子技术为主流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为以数字技术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格局也呈现为从新闻专业向广播电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跃迁,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具有与时俱进的变易求“新”的特征。

(二)知识类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正是由于媒体类专业的技术规定性,决定了媒体类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向兼具技术和艺术,并向整合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转移。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宽广深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现代高科技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因此,媒体类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三)知识转化的时效性。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类专业永远都是“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基地,它既要求人才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迅速转化为产业创新能力。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媒体产业的动力源,其所具备的创新能力素质对行业发展有着引领作用。其创新能力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新”技术能力和“新”艺术创意能力上。

可见,“新”是媒体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特征,“新”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新”媒体理论研究能力、“新”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与“新”媒体行业前瞻能力构成的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媒体类专业人才核心素质。

二、国内外基于就业导向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分析

(一)国内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新媒体研究专业和“新媒体研究”课程,特别是2004年,浙江大学在国内最早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来,以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代表形成了相对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开设信息艺术概论、信息图表设计、动态表达基础、数字动态设计表达、互动媒体设计、脚本语言基础、数字影音设计、信息设计方法、信息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新媒体艺术、信息设计、交互技术、设计社会学等课程。人才流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信息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网络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移动通信应用服务、多媒体应用与内容制作、公共信息设施设计、新闻和娱乐媒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媒体艺术机构等。其人才培养创新性体现在超前的理念和前沿的课程,如人因工程与可用性评测等特色课程。

2.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该校国内首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相关领域的空白。该专业下设三个方向:数字影视制作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游戏设计方向。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在影视特效艺术以及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偏重艺术实践,就业导向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是,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就业方向包括影视、动漫制作和电子游戏企业,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国家机关、高等学校、电视台以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企业。该专业科研实力雄厚,有一个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注重IT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三所高校的媒体类专业培养方式各有特色,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视媒体设计思想及视觉传达的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则偏重实务及从实践中创新,作为科研型的浙江大学则重视技术工具的创新运用能力。三种培养方案对于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一是艺术主导型的院校通过艺术创意培养推动了媒体设计理念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创新;二是应用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实务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后推动了媒体技能创新;三是科研主导型的院校通过基础研究推动了媒体领域的技术革新。

(二)国外高校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分析。比较而言,国外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我们选取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包豪斯大学等著名高校相关专业为例:

1.麻省理工学院传媒艺术与科学系:该系属于建筑设计学院的一部分,它分博士、硕士和本科公共课三个层次来进行数字艺术教育,强调科研和实践。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媒体实验室工作和获得资助。培养高端的媒体人才,为科研院所及尖端领域提供数字艺术人才。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闻名于世。独特的实验室模式,使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并重。

2.普渡大学计算机图形技术系:该系将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互动多媒体、动画技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可分别授予理学士和硕士等学位。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美最好的电脑图形业界的参与者、管理者和领头人。毕业生因过硬的技术本领,深得就业市场的青睐。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图像领域的深度创新运用。

3.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该学院有三个专业,即媒体(经济)文化、媒体(艺术)设计与媒体(技术)系统。媒体文化、设计与技术一体三面,构筑媒体人才全面的知识结构。文化、设计与科学三位一体的媒体学科架构,是媒体学科上的创新之举。设置众多的项目课程。文化素质与科学技能并重,以项目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精湛的技术与大师思维。

以上可见,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渡大学为理工科院校提供了一个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很好的借鉴,前者的实验室模式以及后者在电脑图形领域的特色研究,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豪斯大学的课程安排注重对学生项目

设计能力的培养,“项目课程”的分量非常重,学分也非常大,是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重要教学计划内容,强调在“做”中学习的“项目课程”对增进就业助益颇大。

三、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就业互动机制的个案分析

在国内高校新媒体类专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以下简称“媒体系”)自2000年建系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完成了由“传播学”向“媒体技术与艺术”专业的转型,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增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结构,二是创新型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机制。

(一)建立面向就业的动态培养计划体系。2004年媒体系对培养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影视制作类课程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计算机类课程提高了3个百分点,其他综合类和基础理论课程都有所增加,其中类似《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现了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这一次培养计划的调整,对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增进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媒体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对SPSS统计软件频率分析所取得的图形化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培养计划的角度来看,IT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教育机构(考研、在高校任职或任教)这三大类型基本上是培养目标所指向的范围,最近几年七成左右的毕业生流向了这三种类型。第二,从200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从事IT业者为零,到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吻合了媒体系培养目标从传统媒体逐渐向数字媒体转变的思路,也可以看出课程调整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影响。第三,硕士毕业生IT业从业者呈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占总毕业生数的1/3)和2009年(占总毕业生数约1/4)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所占比重。显示了数字媒体行业渐次成为媒体系的主要毕业去向,这与媒体系的培养目标吻合。第四,广播电影电视业就业人数近年基本上呈收缩的态势,而广告业历年所占比重都不大,并非媒体系毕业生的首选行业。一方面,由于偏重技术的数字媒体广告职业被划归到IT业;另一方面,传统广告业所要求的设计和策划技能并非媒体系教学计划所专注的目标。第五,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职业类型所占比重较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过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被纳入到既定轨道,培养计划对初次就业流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媒体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4届至2008届从事IT业的本科毕业生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x轴为时间轴,y轴为IT业就业者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了简化回归系数,将年份自变量x转换为1-5的等差数列,最后得到如下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前五年的IT就业基本拟合三次方程模型,在这五年内媒体系的IT业就业学生增速呈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

从图1可见,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与学生的就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创新的内容对学生就业有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流向指导着培养计划的调整。

2010年媒体系针对三网融合的就业市场进行了第二次大的调整,实行以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媒体类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在201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其中计算机类占比29%,比重明显加大(增加10个百分点),而影视制作类占18%,压缩了9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是系教学委员会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市场反馈调整的结果。第二,除了计算机类和影视制作类的变化较大,其他四种类型保持相对稳定,增减在5个百分点以内,但是课程安排有了一定的变动。为了适应数字艺术发展的需要,美术类课程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增添了“数字表现技法”课程,艺术理论类课程新增“心理学与接受美学”、“网络虚拟艺术”课程,补充了从传统艺术向数字媒体艺术转变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第三,为了区别于计算机系、艺术系的培养方向,媒体系在加大计算机类课程比重的同时,却没有削减艺术方面的课程比重,这是保持媒体类专业艺术特色的举措。2004年艺术理论类与美术类课程的总占比为20%,2010年这两门课程的总占比为21%,艺术理论类10%,美术类11%,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说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二)建立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增进就业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和艺术创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种前沿的视野,以项目带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增进就业的途径之一。媒体系以国家级、国家部委及省各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黑龙江省网上虚拟体验馆、非接触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基于数字仿真模型的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古代孔庙祭祀的数字化复原研究、虚拟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三维展示系统、基于动作感应技术的虚拟现实空间交互研究、与黑龙江晨报合作成立新媒体形态设计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为学生技术创新与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高平台,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研究站在研究的前沿,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战略意义。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进入到百度、华为、中兴、腾讯、奇虎、新浪、盛大、水晶石等新媒体领域,在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三网合一的时代,站在了行业最前沿。

四、结论

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由于媒体专业的特殊性,面向就业的媒体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即时调整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其二,面向就业市场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增进就业率,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的平台。高平台的就业去向又增强了在校学生实践创新学习的热情。其三,正确预见就业市场的动向,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的关键。其四,以前沿性实践创新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先进理念和创意能力,使之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可以成为行业先锋。诚然,在探讨媒体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就业问题中,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但营构动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3.

[2]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tsinghua.省略/pubHsh/.

[4]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官方网站[EB/OL].http://animation.EUC.省略.

[5]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EB/OL].http://cs.zju.省略.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 课程

Researching in Course Setting of Digital Media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

He Haiyan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of Anhui Occup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230011

Abstract: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end skille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s as the goal, the curriculum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etting of the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 Digital media Major Course

高职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由于在国内设立比较晚,与国外较成熟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以及较为成熟的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可选择的教材资源较少,这些阻碍了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职专业,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1、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应用领域涵盖了影视动画、移动娱乐、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设计开发、网站设计开发等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叉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领域为广播电视、广告设计制作企业、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数字媒体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音视频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由于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必需、够用”,人才培养上注重“技术性”或“职业性”,因此定位是否明确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技术操作与艺术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高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

2.1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新专业,内容涉及计算机、艺术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图l所示),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其中,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使用以及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包括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NET的计算机编程、动态和静态网页设计等;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开设课程包括美术基础、色彩与构成、数字图像处理、音乐鉴赏、视觉文化和传达设计等;人文社科主要从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认知,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学鉴赏、管理学、法律、体育等。

2.2 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为体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的结构性、层次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系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角度进行构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又分为专业通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通识技能课程是学习和培养数字媒体技术素养的基础和铺垫,为进一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

2.2.1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基础性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原则,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常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全面性原则: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高职公共课程中通识部分的设置应体现全面性的原则,基本学科都应有所涉及;

时代性原则:高职教育满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开设的课程首先应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根据基础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等课程设计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大致应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管理学、外语、体育等5个方面(如表一)。

表一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2.2.2 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前沿性原则: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紧随时展前沿;

实践性原则: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课程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技艺结合性原则:数字媒体时代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技、艺”结合。课程设置上,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艺术理论,还要将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

(2)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尽管课程较为基础,却极为重要,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

表二 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动漫制作、影视技术、网络多媒体、游戏制作等多个用人方向,所以依据相关产业方向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模块。

表三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要特别注重上机实践课程的安排,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注重产学研结合

从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应用,学校可以尝试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对实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提高实习的针对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对数字媒体产业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训基地之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从业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3]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6.

作者简介:

贺海艳,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

王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教育信息化。

第7篇

关键词:五合一;校企合作;导师团队;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兴起的由工学、艺术、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交互式学科,是以计算机为技术支持、艺术创意为手段、技术与艺术创意相结合的新兴专业。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掌握一定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具备新潮流跟踪能力、独立策划与制作项目能力,面向数字媒体技术岗位的技术制作、设计、策划与管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媒体技术日益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各地高校纷纷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其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专业课程缺乏整体的系统性,大都是计算机类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生硬拼凑,相互间缺乏共同性、兼容性,往往是各上各的,学生接受的知识也是零散的拼凑,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更别谈满足社会需求。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是“三差”:独立完成作品能力差、应对实际问题反应性差、适应企业环境能力差。因此,迫切需要对专业定位与认识进行必要的梳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清晰,传统学校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要整合课程,将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从理论传授向实践技能训练转移,从课堂讲授向实践实训基地与特定的社会岗位转移。

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的参与,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境。要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大学校”概念,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增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构建导师团队式开放的紧密型“五合一”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互利,深化合作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在我国如何建立恰当、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方法、合作形式以及其各方面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和探索就是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1.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是企业培养与挑选员工、学生适应社会的互动行为。但在国内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流于形式,主要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中心,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校企合作陷入双重困境:一是企业处于被动地位,人才培养计划是由学校完成。企业用人需求千差万别,学校无法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造成教学与生产的脱节。二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培养”计划的脱节,学生与企业的陌生感造成学生主动性的缺失。究其原因就是,校企合作多半是单向的,基本是学校一头热地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企业仅是被动地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力,消极参与。因为企业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是“无利可图”的,培养的学生会跑到其他企业,基本是为他人做嫁衣。而政府又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造成企业缺失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学校自身认识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忽视企业的生产规律,致使企业无法安置学生,进而放弃合作。

2.数字媒体专业校企合作困境及解决之道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受到专业特点的限制,问题尤为突出。首先,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起步较晚,且专业教师多是计算机转行,在教学中偏技术而忽视创意能力培养。另外,高职院校普遍重技能忽视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差,创意能力缺失。而企业用人首先看的是综合素养,其次才是创新与技能。很多院校已认识到这一矛盾,因受课时、师资、环境等制约因素,只能通过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缓解。然而,数字媒体作为新兴专业,相对应的企业很少,对应的岗位更少。另外,企业为追求效益,也不愿接受实习生。大部分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只能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形式取代综合能力训练,其形式单一、散漫,难以进行系统教学管理,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数字媒体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在学校与企业间寻找适合双方运作、互惠互利的共同利益点,深化校企合作才是行之有效的根本解决方法。

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该模式通过实际项目使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学会团队合作的同时专业技能亦得历练,达到企业要求,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

二、“五合一”模式,提升综合竞争力

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是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与企业需求为原则,制定课程体系。采用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项目对接,由课程导师承接企业项目,设计、指导、管理项目,带领学生适时参与,形成“专业与岗位合一、项目与课程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企业与课堂合一、练习与作品合一”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课程体系,成立导师项目团队,课程训练引入真实的岗位项目。在完成企业项目过程中,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设计师共同参与,将实际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将理论融于实践,在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校项目导师主要完成项目理论教学与基础技术训练,企业方主要参与项目实践要求与综合环节教学。项目过程中“以训带练,以练带学”,以行业岗位标准要求学生。按照企业拟定的时间及项目要求,完成项目制作与设计任务。教学分工明确,教师将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化整为零,融入项目,有机结合,完成项目理论与基础技能的教学。企业技术人员授以岗位技能与实践经验,完成项目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过程中,又掌握了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同时,学生也完成相应课程的考核,达到“教、学、做、考”四位一体。通过真实的岗位项目引导的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既培养了教师的实战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岗位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行业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典型特征。积极探索与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工学结合的“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需要配套教学管理体系。

1.师资要求

实施“五合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自如地把握项目训练的各个环节。教师还要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做出妥善处理,随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正确解答。所以,要求担任导师团队的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理论或实践知识,而是一支掌握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数字媒体全案策划、方案设计、方案管理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

2.课程管理要求

学校要立足地方企业,将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项目相对接,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真实的岗位项目做实践,形成“课程设计―项目化、课程组织―团队化、课程成果―成品化、课程评价―多元化”的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式。

3.课程建设要求

在课程基础建设方面,注重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合行业标准,将行业标准贯穿于整体专业教学体系中,着重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项目式课程建设,编写行业标准为主线的特色教材。在课程技能体系建设上,建立优秀案例库,将典型案例、优秀作品整理归档。根据案例层次建立三级案例库:即初级、中级、高级,为今后分层教学储存丰富教学资源。

四、总结

导师团队构建下的“五合一”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中引入切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符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基于行业岗位的高标准、严要求,增强人才培养计划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将行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24.

[2]张秀玉.高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3]章洁.数字媒体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与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0,(12):175-176.

第8篇

[关键词] 数字出版时代 地方院校 编辑出版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62-04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ersatile editorial talents who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ve culture and economy in a scientific and educative wa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ing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ditorial education. Meanwhile it aims at proposing the advisable model to cultivate the editorial talents in the digital age, presenting the reference for the na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igital ag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ultivation model

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显示,全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共有51所,而2011年编辑出版学专业招生的高校是46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地方高校38所[1]。地方院校在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培养既能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又能体现地方院校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出版物制作方式和传播技术的改革昭示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模式的多样化和产业链条的重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类型和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推动着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文拟以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通过对现阶段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索如何从自身学科背景和现有教育资源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同时对数字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以供同类院校参考。

1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不具备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条件的地方院校匆匆上马,盲目招生,既无一定数量的合格专业教师,又无法开出具有出版专业特色、符合出版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通过对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梳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无特色,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错位

地方院校与老牌重点大学之间在生源、师资、客观地理条件等方面体现出层级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国内主要高校及同类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不仅不同类别的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没什么区别,甚至地方院校与老牌重点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差别性也不大。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全面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传播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抹杀了地方院校与其他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有的区别,导致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缺乏专业实力,又少地方特色,在同质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其结果是,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能面向全国,也不能立足地方。

其次,通过登录部分院校的网站,查阅相关专业信息,笔者发现,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绝大部分依然是传统书报刊编辑,只有少数高校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定位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导致地方院校编辑出版教育遭遇着现实的认同之痒。其结果是,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人才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不出来,需求与供给脱节。数字出版时代,具有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媒体技能操作、数字媒体管理、数字媒体选题策划等经验的人才,将是新闻出版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才[2]。而大多数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至今还没有开设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无法适应数字媒体市场对既懂编辑出版业务又懂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落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课程设置是学科、职业、专业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关键点,直接关系到编辑出版专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进程[3]。

未形成编辑出版学专业统一的核心课程,“挂靠” 特点明显,专业课程设置带有浓重的“文学+新闻+出版”的色彩,一部分汉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课程加上最基本、最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如编辑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书业法律基础等),就完成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交叉情况严重,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三者融合。

因人设课现象突出。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必须开设的课程,因缺乏相关师资而没有开设。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颠倒了编辑出版策划、编辑、出版、发行课程的逻辑顺序,造成课程横向与纵向逻辑关系混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实践课时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在教学计划中,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另外,编辑出版学专业完整而系统的专业实践包括课程实验、假期见习和专业实习三个部分。但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媒体资源有限,再加上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措施,专业实践基本很难落实好,即使有实验学时安排的课程也流于形式。

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数字出版时代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未开设数据库、电子排版、多媒体技术、数字版权保护等数字技术方面的课程。

1.3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教师数字出版实践经验匮乏。

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是在原中文系里建立起来的。学术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是从中文系或者别的系转过来的,有的教师既没有系统学过编辑出版学,也没有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更不具有数字出版实践经验。教师专业队伍不稳定,如今大多数地方院校教学与科研骨干都是讲师和助教,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对着课件讲,学生对着课件抄。

2 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内涵

在教学研究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意指高等院校在一定时间与学历层次条件下,将具有一定跨度的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交叉与渗透,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育过程,具备这种知识、能力与技能的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4]。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来说,主要指以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主,兼有多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集“专才”与“通才”于一身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既包括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也包括多种媒体传播技术和能力的融合。这类人才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学理性为支撑,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既能做文字编辑又能做市场策划,既能从事市场营销又善经营管理,能够承担数字出版多媒体融合平台的内容加工与技术运营。

3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发现问题是改革的动力,对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大学和学院的地位千差万别,有的世界闻名,而有的则鲜为人知。这些高等院校等级体系的形状各不相同。一种比较典型的形状是日本的金字塔形,其塔顶是东京大学,稍低一些是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一些老牌的私立大学和其余的国立大学,再下面的是大量的地方公立院校和一般的私立院校。”[5]我国高校也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地方院校处于第三层。因此,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定位可以为:立足地方,辐射全国,面向市场,服务基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将本专业的就业定位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凸显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办学特色。

另外,紧密结合专业依托院系的优势开展与相邻专业密切结合、相关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挂靠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文学与新闻学背景,如果一味注重课程的简单叠加,不根据内涵进行课程融合,就会导致课程设置无专业特色;如果能够找到三者的交叉点,以此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会带来学科发展的强势效应。比如编辑理论与广播、电视、新闻等业务结合,有选择性地培养新闻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既可以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多媒体编辑技能,又可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编辑理论水平。

3.2 围绕专业定位与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建构编辑出版学学科群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与核心,要着力解决好课程设置的交叉与知识结构的复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逻辑性、前瞻性。地方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力求内容的“精”和“实”,知识领域覆盖面宽;专业课程把握主干;专业方向课适应媒介市场需求,体现特色。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培养“杂家”,一种是培养“专家”,在笔者看来,二者并不矛盾,地方院校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秉承“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学理性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坚持综合素质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专业特色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构建五大课程平台和四大课程模块(见表1和表2)。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因人设课现象突出,主要是因为师资队伍匮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头等大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争取学校政策,积极引进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新媒体、传媒与文化产业等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

第二,在出版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编辑出版经验的人员,通过特聘、兼职、客座的形式弥补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师资队伍实践业务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

第三,制订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短期培训等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业务水平。

第四,建立并完善教师到职业岗位锻炼、实践的制度。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相关媒体进行专业技能的深造,以提高业务水平、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4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实践环节,需要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作为保障。实习基地具有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能够解决民族地区新闻出版资源不足的问题。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可以加强与武汉、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联系,在新闻出版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实习基地,并以签订协议和挂牌的形式稳定下来。另外,还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工作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不仅在实习业务方面提供指导,还可以邀请他们进入课堂,参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与讨论。

另外,为了保证学生专业实习不流于形式,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实习、实践规章制度,保证课程实验、假期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能够确实实施。如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杂志社、出版社、书店、网站进行专业实习,并且要求写出完整的实结,实习单位必须给予实习评定,然后给优秀的实习生一定奖励。

注 释

[1]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58

[2]罗昕.论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实践教学[J].新闻爱好者,2009(8):100

[3]孟庆春.本科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08(2):66

[4]姚山季,来尧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整合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1(2):67

第9篇

摘要: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数字媒体人才,地方院校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对地方院校建设特色数字媒体专业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字:数字媒体 地方院校 课程体系 师资培养 教学质量保障

近年来,中国数字媒体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资金投入都在迅猛发展。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地位得到强化,也为信息产业指出了新的市场和发展方向,促使媒介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人才是数字媒体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普通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专业中增添了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数字媒体专业也在国内各大院校纷纷落户。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253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其中,华东95所,华中49所,华北28所,华南24所,西南23所,西北22所,东北12所[1],时至今日这个数字仍在增长中。这些新设立的专业中培养模式各不相同,但是在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定位上的明确程度,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其中地方院校依据已经拥有较高社会美誉度高的院校进行的“照猫画虎”性质的专业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本文依据笔者在院校实际工作经历,针对地方院校如何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养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正确评价已有专业条件,正视自身定位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201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2]中,“数字媒体”定位为工学门类的交叉类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3]中,“数字媒体”则作为二级学科纳入到“设计学”一记学科中,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由以上两个文件可以看到,“数字媒体”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专业,也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不同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在实际上归属于不同性质的专业院系,如理工类、传媒类和美术类。

地方院校在建设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会参考我国几所数字媒体专业已获得了较高社会美誉度的院校,如突出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浙江大学,突出数字影视制作理论与实践的中国传媒大学,突出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数字化艺术创作的中央美术学院。后来的地方院校在确立课程体系时不可避免的会参照这三所院校,但这三所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全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于是在地方院校中出现了从各所大学抽出若干门骨干课程拼合在一起构建课程体系的情况,出现了与现代社会分工趋势相悖离的“大而全”情况。“大而全”不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平庸、毫无特色导致就业困难,而且在实际上阻碍了地方院校自身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优化与发展。如数字媒体专业众所周知存在“三高”:新技术开发成本高,新设备建设成本高,技术能手培养成本高。“三高”对教学工作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必须投入高额资金营建教学环境以支持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在建设数字媒体课程体系时必须发挥归属院系专业已有条件,并依据自身定位确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

1、正确评价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

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已有条件、降低特色数字媒体专业成本首先必须正确分析、评价已有条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价值,不能简单的从硬件资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数字式衡量,尤其是师资力量。

笔者认为,无论地方院校选择“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为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前提都应当是以能够最大化合理利用现有师资以大幅度降低隐性成本,提高硬件设施等显性成本价值为基本准则。当将专业发展倾向统一到“技术”或“艺术”下时,必然存在从事该专业的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问题。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变化越容易,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就能够越早步入正轨,培养的人才质量也越有保障。必须指出的是客观事实是,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实现自身的转型,不然院校就必须投入大量人才培训成本加速教师转型,否则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仍是换汤不换药的讲授旧的东西。可以说,优秀的教学团队的建设难易度要优先于配置教学硬件和配套设施花费的多寡,也是最容易被地方院校忽视的。

2、依据自身特色定位建设特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