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本科生科研情况

时间:2023-07-05 16:21:56

导语:在本科生科研情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科生科研情况

第1篇

关键词:学习倦怠财会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学习倦怠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财会专业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一类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有开设,每年也有许多非财会专业学生纷纷考取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进军会计行业,所以社会上对于财会类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呈供大于求的态势,但很多企业却仍然急需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因此,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重要综合指标,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通过对河北科技学院财会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以期了解当前财会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的状况,从而为高校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河北科技学院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为被试,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51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51份。251名被试者中,男生61人,女生191人;大一学生51人,大二76人,大三71人,大四53人;农村籍学生161人,乡镇籍12人,县城及县级市籍45人,县级以上城市级33人;独生子女50人,非独生子女201人。

2.研究工具。本项研究以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测量工具,包含20个题项,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分别赋予1-5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量表中的20个题项可分为3个维度:(1)情绪低落,反映学生因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沮丧、缺乏兴趣、过度疲劳等情绪反应;(2)行为不当,反映学生因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3)成就感低,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感、低胜任感的感受。

3.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得来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两独立样本均值差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比较采用Scheffe方法。

三、研究结果

1.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总体水平。财会专业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如下表表1所示。由于问卷采用5级计分,所以参照值取中值3(即“不确定/说不清楚”之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倦怠方面,财会专业专业本科生整体学习倦怠及其成就感低维度得分均值均低于中值水平,介于2.9-3之间,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低落维度得分均值低于中值水平,为2.879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不当维度高于中值水平,达3.1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倦怠倾向,且缺乏成就感,行为不当较为严重,有较多的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现象,但学生情绪低落不是很明显,能较好地处理学习中遇到问题与要求,并能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2.财会专业本科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在不同人口统计因素下的差异分析。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发现,大三学生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大二学生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最高。经scheffe两两比较,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年级,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较为严重,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有研究表明,大学三年级存在一个情绪智力的低潮期,大三学生在经历了大一的懵懂,大二的成熟后逐渐开始对学习、校园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们感到困惑、迷茫、产生失望感、导致情绪消极低落。见表4。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会专业本科生整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且成就感较低,行为不当严重。针对这种状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查显示,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倦怠、成就感低低等特征大部分由于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产品的影响。手机给大学生提供了开拓视野、了解各种动态的平台,同时也使学生对手机产生了过度依赖。目前,学生课上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再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无法超越手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何况大部分专业课程都相对枯燥。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学习对他们的吸引力,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模式。比如引入项目教学法等。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设置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立刻应用于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看到了学习的目标,就有了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学生解决问题后会有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2.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把企业所遇到的财会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看到未来自己所从事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工作中会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清楚的认识,目标确定,不再茫然。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理论学习后,到企业去实践一段时间,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的欠缺,就又会有学习动力,回校后会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

总之,财会专业本科生均对所学专业比较认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学习动力及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财会人员。

参考文献: 

[1]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293-296. 

[2]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 632-636. 

[3]李正华,莫婷,严婷婷,颜久,孙傲.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某高校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58-159. 

[4]谷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承诺状况分析—以河北大学为例.[G]河北大学学报,2012.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6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new social norm,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spect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importance and cultivating mode has many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draws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university,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th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很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提出

在国外,以美国高校为代表,首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了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制定本科生科研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不同形式的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首次提出了类似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北京大学自1998陆续设立了三项“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本科生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为创造学校的科研创新环境。

2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社会的创新离不开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与未曾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①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他们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层级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都包括此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导向性。高校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主动进行知识积累重构、培养自主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实践、协作等能力和严谨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②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创新潜力,锻炼自主独立学习、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形成开创性思维,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普遍共识,许多高校也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培养情况与客观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培养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然而我国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但从培养机制的角度来看还很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相关机构以及制度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多处于自发自愿的无序状态。

3.2 学校重视不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大多集中在科研(教师的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不便量化的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高校仅仅作为学生参加竞赛或者二课活动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类型繁多,但大多项目缺少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含量不高,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深度和广度涉及不够,实际培养的效果也无关紧要,多流于形式。另外,任何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资金,有些只是小额度的资助,可以说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3 师生参与度较低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大多数老师一方面承担着教学和自身的科研任务,在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和培养缺乏动力,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低。在没有浓厚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氛围里,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较低,近年来,与本科生的人数相比较,科研创新活动的范围小,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该活动中受益。③

4 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创新成为社会新常态,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显得尤为急迫和必要。

4.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促进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二级机构,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指导、评定、审核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校级党政领导、校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代表共同组成,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工作开展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院系层面设置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配备或制定专门人员对接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相关工作,避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拓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4.2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加大实验室设施投入,实行开放式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动手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其次,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加专题学术讲座,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和研讨会,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学者及教授们直接互动,有助于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找到更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④同时在学校创办期刊上开辟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专栏,拓宽交流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4.3 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

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前提。在教师层面,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评价挂钩,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并对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在学生层面,完善学生科研创新鼓励措施,将学生、评奖、申请专利等科研创新活动成果作为评先、评优、评奖,以及免试攻读研究生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注释

① 江颖.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31-33.

② 苏峻.论培养高师学生科研能力的学校生态结构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0):12-14.

第3篇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指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将本科生参与科研提高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改善过去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面,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近几年,随着我校科研项目,包括本科生立项和参与教师项目,不断地深入推进,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课外实践能力的增强搭建了重要平台,也提供了同学和老师以及学校良性互动的渠道。与此同时,随着学校在宣传力度、经费支持、项目审核、成果取得、项目激励等方面关注力度的加大,科研项目也得到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回应,激发了学生申报项目和参与教师课题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研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开展科研的态度问题;科研项目过程的管理问题;科研经费使用和监督问题;科研项目的审核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的关注,因此对本科生科研现状进行了解与调查,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的主要目的。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了解本科生科研立项的开展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我校本科生科研项目更好地实施与开展。

2. 研究的意义。本科生立项是我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实施情况与效果直接关系着我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鉴于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开展此项调查研究,对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平台的扩建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理论架构:本次研究是以理性行动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的。

(一)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就是行动者利用拥有的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无法满足时,经过理性思考后选择与其他行动者进行交换以使需要得到满足。一个理性行动通常预设:在两个或者更多手段对于同一个目标的选择,或者在不同目的之间的选择。其实理性行动理论的行动者就是“理性人”。在学校方面,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开展其实是学校经过深思熟虑思考以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其原因就在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在学生方面,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活动中是因为参与的活动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这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二)社会资本理论

在林南看来,社会资本是指内嵌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行为人在采取行动时能够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因而,这个概念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它代表的是内嵌于社会关系中而非个人所有的资源;二是获取和使用这种资源的权力属于网络中的个人。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进行着教学的管理,它拥有着许多的资源,例如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等。这些资源其实就是社会资本。学校在拥有这些资源的同时,必然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益让其发挥最大效用。学校的管理不是单向的,它与学生和老师等自然人是有互动的,开展科研项目其实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与学生和老师互动的一种方式,所以学校支持科研活动的展开。对于学生和老师,参与科研项目其实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因为参与科研活动就会与他人产生互动,也就会处于某个社会关系网络之中。随着科研项目的开展,参与其中的人就会拥有这种资源,进而形成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970份,有效回收率为97%。根据问卷显示,在1000个调查对象中,参加过相关项目有288人,有效百分比为28.8%。没有参加过相关项目为712人,可见,参加我校本科生相关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

四、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只以榆中校区大三、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并对样本开展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问卷材料,参加了相关科研项目的学生仅有288人,占被调查对象的28.8%;而没有参加的学生人数是712人,却占了所有调查对象总人数的71.2%。由此可以看到在大三、大四学生群体中参与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还是占少数,由此可见学生在科研立项活动中参与度非常低,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对资料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努力寻找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没参与我校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情况

表1 没参加我校科研项目的同学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情况

(单位:人)

频次 有效百分比(%) 累加百分比(%)

根本没听说过 142 20.0 20.0

听说过,只是了解一点 414 58.1 78.1

了解一些基本信息 136 19.1 97.2

认真了解过 20 2.8 100.0

总计 712 100.0

如上表所示在没参加我校科研项目的712个调查对象中,“根本没听说过”的有142人,有效百分比为20%;“听说过,但只是了解一点”的有414人,有效百分比为58.1%;这表明没参与的学生的没参与科研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对我校科研项目情况不了解有关。

(二)没参与我校科研项目的同学参与科研立项的意愿情况

表2 参与科研项目的意愿情况 (单位:人)

频次 有效百分比(%) 累加百分比(%)

想 380 53.4 53.4

不想 332 46.6 100.0

总计 712 100.0

如上表所示,在我们调查的712个没有参与科研立项的对象中,有参与科研立项意愿的有380人,有效百分比为53.4%;可见,想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参与的学生中占较高的比例,这里需要进一步分析没有参与的原因。

(三)没参加我校科研立项的原因

图1 没参加我校科研立项的原因统计 (单位:人)

(注:由于问卷设计为多选题,而我们采用的统计方法是计算各选项被选择的频次,故总和不为712人。)

如上图所示,在所有的原因中,选择“不了解,没有得到相关的通知或宣传知识” 和“能力不够,认为自己专业、实践等能力有限”这两个原因的频次最高,总计656次。这说明学校相关宣传不到位和学生自身知识缺乏。

(四)参与我校科研项目学生对自己参与科研项目的主要目的分析

图2 参与我校科研项目学生对自己参与科研项目的主要目的统计(单位:人)

如上图所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主要是:提升专业实践水平与能力,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群体对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法。

(五)学生参与老师项目的主要收获分析

下表数据看出在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后收获主要集中在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学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可以说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大。

表3 学生参与老师项目的主要收获统计 (单位:人)

频次 有效百分比(%) 累加百分比(%)

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66 38.8 38.8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34 20.0 58.8

明白整个科研流程 18 10.6 69.4

掌握研究方法、技巧 14 8.3 77.7

提升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16 9.4 87.1

培养了自己坚持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6 3.5 90.6

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7.0 97.6

没收获 4 2.4 100.0

总计 170 100.0

(六)遇到困难时,学生对科研项目的态度分析

图3 遇到困难时,学生对科研项目的态度统计(单位:人)

如上图所示,有上述数据可知,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放弃,都会选择坚持下去。

(七)指导老师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帮助力度分析

表4 指导老师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帮助力度统计(单位:人)

频次 有效百分比(%) 累加百分比(%)

很大 34 28.8 28.8

较大 32 27.1 55.9

一般 44 37.3 93.2

较小 6 5.1 98.3

很小 2 1.7 100.0

合计 118 10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八)在学生看来,科研项目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图4 科研项目中存在的不足统计 (单位:人)

如上图所示,在科研项目中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项目的可行性问题上,项目的计划性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上,团队配合上和成果创新力度上。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究

通过对我校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在开展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参与者较少。虽然近年来,随着我校对本科生科研项目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人数有了增长,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参与人数占总体的比例并不高,仍然还有许多同学并未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

2. 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效果并不显著。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实施与开展,是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虽然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获得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未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科研项目也没有取得有效成果。

(二)原因分析

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学校、学生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1. 学校层面。(1)宣传力度不强。学校对于科研立项的宣传不够重视,宣传方式也较为单一,这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学校开展的科研立项活动,从而使学生错失了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2)缺乏激励机制。目前我校还未建立起能够激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有效机制,这使得本科生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的动力,导致科研项目的参与程度不高。(3)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学校的各项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资金支持。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科研项目经费不足,同时,实验室、实验仪器等必要设备也常常无法得到保障。(4)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不足。对科研项目进行必要监督,是保障科研成果质量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科研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学校的监督却是相当薄弱的,这直接导致了科研项目实施质量的下降。(5)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不够重视。有不少教师在思想上仍然认为,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忽视了他们的创造性。因此,未能真正认识到学生在科研项目中的地位。(6)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指导不够。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当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时,教师往往不能提供有效地帮助。

2. 学生层面。(1)专业知识不扎实。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这使得在科研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2)动机较为功利。有部分学生参加科研,不是为了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而仅仅是为了获奖、评优等。

六、建议和对策

(一)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为鼓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学校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将参与科研项目与加学分、评优挂钩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二)加强宣传力度。宣传力度不够,使很多学生对科研项目缺乏了解。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学校应该重视对科研项目的宣传,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模式,多渠道并举,充分利用海报、网络等宣传手段。

(三)加大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各项支持力度。虽然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能够为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有力保障,但是学校的支持不能止步于此。提供必要设备、简化参与程序等等,都体现着学校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支持。

(四)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进行必要的监督。要定时检查科研项目的最新动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正,以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

(五)将本科生实践创新教育常规化。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仅仅靠一两次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急需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教育纳入日常课堂中,将其常规化,使学生在日益积累中提高自身能力。

(六)学生也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同时端正科研动机,这样才能正真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连漪.高校科研管理模式[J].桂林工学院院报,2010(6).

[2] 栾曦.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的中美比较[J].吉林教育, 2010(5).

[3] 俊世能.黄山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黄山学院院报,2011(4).

[4] 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在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1).

[5] 张铮.如何控制与管理科研经费[J].工作研究,2012(1).

第4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 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04-03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必须掌握中药资源再生、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拥有新资源、新产品、新用途开发和研究能力,成为能从事与中药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实用型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要接受研究训练,本科生毕业时要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根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特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虽然专业课程中大部分都安排有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但仅靠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不足以让本科生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几年虽然本科生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课程,然而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即使是学生毕业前夕做的毕业论文,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同样需要检讨。

为了提高人才质量,广州中医药大学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以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生考核成绩合格者给予综合素质学分1分的奖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由于经费和时间相对充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益处。作为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的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义,并根据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特点,思考如何才能培养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本科生(下文简称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一、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义

科研活动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前提条件。[1]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途径[2],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3]大学的职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项,大学所有的工作应以教学为中心,而科研是教学的原动力,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有推动作用。[4]所以,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科研,在科研中深化学习,充分发挥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构建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独立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发明创造以及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6]

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一定的工作量。本科生需要在自己的专业或其他感兴趣的领域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决定了科研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要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本科生就要熟悉本专业的相关知识,通过收集与查阅文献,判断自己的工作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本科生需要有分析、综合、归纳、抽象和推理的能力,以便能处理实验数据,在这基础上形成新的观点或结论。当然,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本科生,在4年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了中医学、中药学及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中18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中都含有实验课程,学校还安排了1周的综合性实验和9周的毕业论文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无论是中医学、中药学还是生物学的课程,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动手能力只是科研能力的一个方面。由于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被分割到多个不同时段的实验课中,这导致学生科研能力的其他方面难以得到训练。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现在大学的课程太多,专业课程有被选修课程“淹没”的趋势,而选修课程的实验课时较少,所以学生得到的实践训练少。4年的课程被压缩在3年或3年半中,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足够的学分,晚上也得上课。这样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这种学习方式其实与高中应试的学习方式相差无几。大学的这种现状,导致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仅停留在掌握几个具体的实验方法的水平上。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还需要从多方面、多种形式入手,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下措施可以作为参考。

(一) 增加实验课时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例,现在的专业课程大部分的教学学时只有48学时(含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由于课时数太少,教师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授课,有些课程甚至连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不够时间讲授,讲授前沿知识和上实验课的时间更少。笔者建议,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课时,且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要达到1:1。

(二) 改革实验课内容及上课形式

现在的实验课,一般是以3学时为一个单位时间上课,所安排的实验内容比较少,对于内容较多、连续性较强的实验难以安排。短平快且按部就班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习实验技术,但这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不足够。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实验内容一般比较多且连续性强,因此,在编排课表时可以让专业课的上课时间相对集中,这样有利于安排大实验。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 调整教学计划

毕业论文和综合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在学生所有课程都上完及掌握本专业中的实验技能后再进行这两项工作,是合理的。毫无疑问,做毕业论文和综合性实验比上实验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然而,把做毕业论文的时间放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未必是最好的安排。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实验周期长,这类研究仅靠半个学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安排提前,或分散于三、四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毕业论文研究工作在三年级就启动,随着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期的理论知识。

要调整教学计划的另一个理由是,现在的学生已经几乎没有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需要进一步精选课程,删去与专业要求关系不大的课程,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要提高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学生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才有条件启动毕业论文研究,或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

(四) 增加实验教学经费

实验教学的经费需要大幅度提高。经费的拨付方式不能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因为以项目拨付的经费没有可持续性和可预见性。相比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的重复性大、可预见性强,因而有计划地提高实验教学经费,可以让教师设计更多、更前沿的实验,以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

(五) 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如果学生能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这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最好办法。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可以从资料收集、实验、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全方位得到锻炼。由于本科生的科研基础比较差,就教师完成科研项目而言,本科生不是合适的工作者;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得到的帮助远不及付出的精力和劳动。因此,学校需要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要让教师理解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义。学校也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制订有利于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的时间。

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想学习技能,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另一种是想早点完成毕业论文,以便抽出时间复习考研,或尽早找工作。对于前一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自己实验室所有的技术,然后再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引导学生选题,开始科研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满足学生好学的要求,可以根据其兴趣工作,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选定毕业课题,再针对课题需要指导学生工作。无论哪种情况,学生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且应该从实验技术开始培训。 2.培养科研精神优先于培养科研能力

科研精神既是指勇于探索、甘于寂寞、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等优秀品质[7],也是指坚持真理、不懈追求、实事求是、全力合作的精神。[8]在当下学术道德滑坡的情况下,教师尤其要把培养科研精神放在首位。在与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向学生明确、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要尊重实验数据,不要预测实验结果,要敢于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3.提倡与保障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生命,是思想自由在大学里的具体体现。学术需要自由才有创造力。大学需要学术自由才能存在和发展,教师也需要学术自由才能生存和发展。作为教师,要保障与引导学生的学习自由。德国古典大学有四个核心概念:修养、科学、自由、寂寞。它指出了大学的教学应当有利学生增强修养、习得科学、安于寂寞、获得自由。为此,从教师自身个体出发,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思考、自由发问、自由议论、自由发挥等。在指导本科生学习时,教师应充分与学生讨论,尊重学生选择课题的权力;鼓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创造实验平台让学生自由尝试,帮助学生们拥有学术的自由。

4.建设严谨与和谐的实验室文化

建设严谨与和谐的实验室文化,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通力合作的科研精神。一个实验室就是一个集体,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特点。实验室文化的形成与教师关系密切。教师在接收新生时,要鼓励学生加入到实验室集体中,也要要求老生接纳新生。教师需要给新生强调学术自由的思想,要求学生做事严谨、实事求是,坚守学术道德。只有坚守学术道德,才能保障学术自由权利的实现。[9]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下确保教师与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老生与新生的平等关系,构建和谐的实验室文化。教师应该亲自指导每一位学生,而不应该让别人代劳。研究生与本科生应该是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的关系,不应该是“主管”与“助手”的关系;老生与新生的关系也应该如此定位。

已毕业的学生回实验室讲授他们的工作经历与体会,对在校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在校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事认识比较模糊,如果毕业生能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让在校生感受创新、求实、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在校生的认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注 释 ]

[1] 来秀明,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7(10):135-136.

[2] 姚江林.科教融合提高高校办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5):44-45.

[3] 余玉龙.强化教学学术促高校教学科研双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3-34.

[4] 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5] 张德高.科研教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J].2013(17):44-45.

[6] 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81-84.

[7] 黄晓云.试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6):75-77.

第5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医学生

国务院于2015年6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这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一定领域具有专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之一。科研活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等科研素质又是科研活动的必要前提。对于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决定我国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所以,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成果丰富、成绩斐然。这与日本科技界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的作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先进教育理念与有效措施的落实,使得日本科技领域有较高质量的后继者作为支撑。本文将浅谈日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1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医药卫生实践中的重要性

医药卫生领域的实践需要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医疗行业,医生的诊疗过程需要一定科研素质,应结合实践,跟踪前沿,这是对我国未来医疗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临床实践中,实验室诊断工作者更需要掌握检测指标的产生和意义及对动态发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药物研发领域,更需要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如目前人源化抗体等药物绝大多数都为国外专利,我国需要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药品的研发。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由于相当比例研究生要求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科研素质也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对研究目的和内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质量。这就给医学相关专业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本科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校甚至缺失。一方面,教师忙于科研工作,缺乏对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某些提前接触科研等活动流于形式,出现短时间内“跟风”,效果有限。本科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划书,课后背书”的学习模式,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缺乏对“什么是科研”的基本认识。

2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针对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教改及创新大赛等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2]。在本科生科研实践环境上,学生以导师制进入教学实验中心进行科研活动的较多;从参与人数上,多以通过选拔,进行科研实践活动[3,4]。即便如此,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背景下及面临大众创新能力普遍亟待提高的形势,仍显得杯水车薪。我们需要提升医学领域人才的整体科研能力,这样对更高级人才将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医学高等学校应该全面跟进,开展本科学生及长学制本科阶段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以我校为例,药学专业有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学习,参与科室部分实验工作,完成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但由于实习设置在毕业前的半年,由于考研和就业压力,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临床七年制在进入临床学习前有2-3个月的全时科研训练活动,以综述形式进行考核。笔者通常为其讲解科研活动的一般流程,并鼓励其将综述文章进行投稿。但由于时间短,较难完成完整的工作。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虽开设生物技术、机能、形态等实验系列课程[5],但部分课程限于几种实验原理和操作的学习,并不系统;绝大多数学生不进具体教研室或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故对实验室工作和科研活动的认知几乎为零。为了增强以本科生为主的医学生的科研、人文素养,我校于2012-2014年进行了课余时间选修课的尝试。但从选课情况来看,同学们更关注就业、考研、人际关系、情感等较为实际的课程,而科研相关讲座少有问津,听者寥寥。此外,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学术会议和讲座。本科学生难以听懂校内讲座,这与教学中科研素质培养的缺位有关。而专业的学术会议更是本科生难以企及的。

3日本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初探

我们以日本熊本大学为例,介绍日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方面的培养模式情况。熊本大学于1949年5月由熊本地区的熊本医学校(其前身为1756年建立的“再春馆”)、熊本师范学校、熊本药学院、第五高等中学及第五高等学校工学部合并后建立,1955年设立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2004年更名为国立大学法人熊本大学。熊本大学获批2013年日本促进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RU-22),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超级全球大学创建支援项目(批准37所)及地区(知识)据点整备项目(CenterofCommunity)。以获得科研经费排序,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熊本大学进入日本大学前20位(研究经费17.44亿日元)。目前拥有7个院系,8个研究生院和20个研究中心以及研究院;8100名本科生和20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来自47个国家的470名外国留学生(2015年5月统计数字)。我们以该校药学(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模式为例进行介绍。熊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近年每年招收40人,学制4年;临床医学专业招收60人,学制6年。二者理论教学均采用大班授课模式。都会在第3-4学期开展早期接触科研的活动。如:由上届学生进行实验技术讲座及实验室介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础科室轮转(可能相当于我国的实验教学,只是地点为各个实验室,而非实验教学中心),并完成百页的实习报告。在5-8学期将进入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教研室及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熊本大学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包括:①医学相关本科教学活动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期,学生都会进入各科室进行实验活动,由教师或博士生等进行指导,感受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环境与基本流程。这里的实验室并非实验教学中心,而是各个专业的实验室。②药学等专业中,已经进入实验室三年级学生会为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室介绍及基本技术的专题讲座。从学生角度传授经验,对上届学生是督促,更是荣誉,使下届学生更感兴趣。③在科室的实习活动中,即使是本科学生仍然有机会参加日本国内学术会议,且本科生及高中生以下参会免会务费;甚至参加国外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平均本科生每年度1次,硕士生可达3-5次(熊本大学生命资源与研究援助中心(CARD)为例)。此外,在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PBL等形式的教学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考试分为期中与期末考试,题型同样包括选择、判断及问答等。不及格率一般在10%-20%,每年度有一门补考不及格将做留级处理。同学们也更关心分数,除此之外较为关注课程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情况。同学大都从上届学生及教师授课过程中了解各个实验室和科室的情况,以选择进入的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学生白天依旧会进行理论课的学习。以在CARD实习的学生为例:早9点至下午4点左右进行理论课学习,晚上及没有课的时间会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自习,并定期安排实验进展汇报。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实验工作也比较敬业。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可以培养对该专业方向的兴趣,也能够在考研时多一个选择方向。教学内容方面,以医学生物化学为例,所讲的内容与国内差别不大: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及其相互联系等,但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实验课。这可能与较早进入科室有关。可以看出,该熊本大学对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的培养具有“早”和“真”的特点,即:早期进入科室进行科研活动和“真刀真枪”进行科研活动。绝不仅仅是兴趣小组的游戏,而是真正承担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4我国医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启示

4.1学校和教研室/实验室适当提供平台医学相关专业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本科阶段开始进行。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本科生数量较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近年保持在400余人,全部本科专业学生800-1000人。而各基础科室空间有限,盲目实施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太现实。以“根据兴趣,自愿参加”为基础,适当结合“择优选拔”可能会是比较好的形式。此外,科室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科研工作。目前,盲目追求SCI文章使得高校科研活动越来越“高大上”,很多实验对于本科生来说,短时间难以掌握,面对出现的问题更是无从分析。如何设置本科生能够完成的“小”课题也是科室相关教师需思考与创新的。4.2实际参与科研活动对本科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真实的科研活动为基础。形式上应与研究生一致,在课题深度难度上可适当降低。不宜采取“兴趣小组”等模拟活动形式。让本科生真正参与科室的科研活动中,感受实验的失败和收获的惊喜,作为实验室的一员,又有利于其建立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培养其科研精神。考查可以是毕业论文等形式。4.3丰富认知科室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授课教师应注重授课内容与科室科研工作的结合,有意识地提高同学对科室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网站信息,甚至微信等新兴工具在科室介绍中的普及。如能建立本科进入科室参加实验工作1-2轮,再通过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将有助于形成科室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4.4提供更多学术讲座与会议的机会最后,基础教育中应注重对科研素养的培养与引导。在让学生参加讲座前,增加适当的介绍工作或许有助于同学理解讲座内容。并适当为有科研兴趣、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与资金支持。经济水平及人口基数等因素在高等教育等领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在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教领域的创新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改革探索。通过不断借鉴与探索,相信我们会在医学基础医学教育工作中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李冬民,吕社民,孟列素,等.深化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08,10(4):454-456.

[2]孙利军.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7,15(6):88-90.

[3]陶怀,陈夏.以“助研计划”为契机,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8):680-682.

[4]孙静,李良.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指导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60-162.

第6篇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 新进教师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教育是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站,是打好专业基础的重要阶段。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讲,专业与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绝大多数同学的中学阶段是在数学、语文、物理、英语等少量几门课程的反复题海战术中度过的,不得不放弃了体验生活与工作的各种机会,因此本科阶段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心与做事态度的关键时期。

现今的本科教育普遍采用大量上课、修学分的方式进行,某同学一门课程的分数通常是根据与其他同学的相对优劣决定的。在每学期都有大量课程需要学习的前提下,即使各门课程都非常突出的同学在任意一门课程中所掌握相关知识与其所提交的作业与报告也难以保证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科研工作需要的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需集中大量精力拼搏一件事情甚至一个细节,这正是现阶段本科生素质培养中比较缺乏的一环。因此,通过某些培养环节让本科生适当从事科研工作,将非常有助于弥补现阶段本科教育的不足之处,更能提升本科生的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

做科研其实是一种培养模式,并不是说只有学习刻苦的学生适合做科研,也不是说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必须专注于科研,但是,借助“本科生科研”这种模式却可以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即使是学习成绩普通且余力较少的同学,将他们与研究生融在一起、让他们与指导老师定期交流,也将有助于他们随时接受团队正能量的熏陶、获得精气神的培养。此外,对于有志于出国或在国内继续读研的同学来讲,本科阶段尝试性地从事一定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可能让未来导师更好地认识其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潜力,为接下来进入更好的环境深造并获得未来导师的重视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有不少同学表示非常希望本科阶段尝试一下做科研,但是感觉自己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充足,怀疑科研距离自己还非常遥远。也有一些同学希望通过参与导师课题来获得一项小小的科研成果,以期这有助于自己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但总听说“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因此担心自己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看不到回报。科研确实没有捷径,非常辛苦且可能做很多无用功,这与本科阶段的整体培养套路难以一致,也与大多数本科生对未来发展需要尽快体现出自身优秀之处的需求难以一致。那么,本科生应该如何适当从事科研呢?

事实上,同学们需要的首先是找到一个有能力并愿意带领自己进行科研的指导老师。而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导师,应该能够认准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出成果的微型课题,且需要经常为学生“披荆斩棘”,使其课题进展顺畅一些,增加其自信心以形成良性循环。鉴于此,新进教师可以是带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刚刚经历过博士、博士后阶段的科研熏陶,积累了许多想做却没有时间与精力实现的科研想法,同时,刚刚任教的老师一般都充满激情,有足够的精力与意愿积极地指导本科生。但是,新进教师同时也存在经验不足、公信力不够等问题。

根据作者进校数年来指导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了如下一套方法,对新进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并提升本科生科研兴趣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尽早接触导师、唤起学生科研意识

顺利完成科研成果的首要前提是尽早开始。经验告诉我们,大一就可以让学生适当接触科研,比如:通过《通信导论》等课程或“入学专业指导”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本研究所的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进展情况,并让学生了解高年级师兄师姐有哪些通过努力在本科阶段完成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跟他们讨论跟着导师做课题所需的知识储备等前提条件,以便让有志于在本科阶段就适当尝试科研的同学在大一、大二的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新进教师的科研方向通常不被同学们所熟知,因此需要主动承担入学专业指导、班主任等工作,以便与大家增进交流,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自己。

大二与大三阶段应充分利用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方式为学生补充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要向学生阐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的辩证关系,让学生明白将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环节与进一步科研探索连贯起来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科阶段找准一个专业方向、跟定一个科研导师的必要性。经验表明,创新项目对本科生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适当拆解与降低课题的难度,充分发挥本科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有时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2专业课教学与本科生科研的一体化

教学与科研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共存共生的。不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其教学内容是死板的,年复一年地重复几乎相同的课程内容虽然在备课环节上简易了许多,却失去了课程的生机与活力。同样地,教学是老师的天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失去了将其科研课题与成果梳理清楚并向大家讲解清楚的机会,错过了将纷繁复杂的科研成果简化为初学者通俗易懂的知识的升华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让课堂内容变得前沿、生动、有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科研的理念与一些科研方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创新大作业、创新小报告等方法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创新大作业指的是学生在任课老师(或其研究生)制定的微型小课题中选作一题,这些小课题可以是实现某算法的编程题目,也可以是书写某课题或技术的调研报告。创新小报告指的是根据老师上课讲到的前沿知识或者学生自己在创新项目等培养环节中接触到的前沿知识给出自己的见解与创新思考。实践表明,学习刻苦且基础较好的学生通常可以完成精美的算法程序、写出比较全面的调研报告或提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想法。新进教师此前一般没有讲授过太多课程,所接课程大部分需要从零备起,这反而有利于将该课程的内容与自己的科研方向适当结合,许多课程从原任课老师转给新进教师之后,完全可能由于新进教师的改进与创新使这些课程焕发新气象。

3结合导师项目与课题方向确定研究计划

科研工作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对于任何一个课题来说,前人以何种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未解决的细节等等都是初学者应该学习与掌握的。但是,调研清楚一个课题的相关研究进展通常需要数月的专心投入,对于初涉科研的本科生来讲,很难在短期内对以上问题调研清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项工作。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是结合导师科研项目立项的需求与当前课题正在进展的情况,由导师帮忙确立一个相对比较恰当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先沿着该思路走一段,找一找科研的感觉,再逐渐加入并探索一些自己的想法。简言之,导师在本科生从事科研的起步阶段要将其“扶上”巨人的肩膀。新进教师在这一点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刚刚经历过博士、博士后的研究阶段,脑海里一般贮存了许多创新性想法,只是未必有充足的时间将它们都实现出来,指导本科生将这些想法完成并最终发表出来可谓顺理成章。

对于个别创新思维特别活跃且能力突出的同学,需要充分考虑启发其进行自主创新与为其设计好研究思路之间的辩证关系,沿着“中庸”的方式,让其游走在自己的思路与导师给予的思路之间。既要保护这些同学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又要避免其过度走向一个错误的思路而栽一个大跟头。本科生对科研探索失败的心理准备可能不足,一旦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发现自己的思路完全不靠谱的时候,导师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帮他们重拾信心。

4毕业设计成为冲刺成果的关键阶段

进行了有效的科研尝试,还需要一段相对较充足的时间将提出的创新性想法完善并采用恰当的数学、仿真工具进行验证,这项工作可以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时间比较充裕的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有四至六个月的时间,少量自愿提前开始的同学则时间更为充分。可以让做科研课题的毕业设计学生与研究生融合在一起,采用一种从形式上到实际课题进展都融入团队氛围的方式。这将有利于这些初学者充分学习周围师兄师姐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从而加快他们攻克技术难点的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与专业技术技能上,本科生与研究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毕业设计期间导师需要给予频繁的指点,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时纠正合理性较差的思路以节省时间。本科生面对科研困难的心理素质一般不如研究生,况且他们也没有必须的毕业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导师注意观察大家的心理波动,通过讨论、谈心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给大家鼓劲。有时也需要身先士卒或者采用安排研究生帮忙等方式为他们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对于新进教师而言,这样做可以提升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也可以提升同学们毕业设计阶段集中精力做出成果的信心与既来之则安之、绝不气馁的决心。

5毕业设计成为冲刺成果的关键阶段

科研的难点在于创新。与工程应用中的创新不同,科研的创新需要更强的理论基础,其竞争对手也必然具备更强的理论技能。对于本科生来讲,要想在自己所从事的课题方向的创新中超越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成果,其难度可想而知。经验表明,科研创新绝大多数都不是轻松完成的,总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反复煎熬与挣扎的过程。很多同学回顾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表示,自己的创新性想法是在一段废寝忘食的经历中突然“蹦”到自己脑海里来的,也许这段反复煎熬与挣扎的过程便是通往科研成果的“黎明前的黑暗”吧。

科研的结果是对成果的发表,“半途而废”就像,是一种沾染了便很难戒掉的极坏习惯,进而影响将来的生活与工作。俗话说,Publish or Perish,没有最终形成成果并发表的科研工作等同于枯萎与消亡。当然,由于完成一项有效科研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对于没有经验的本科生来讲,很多人其实都倒在了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候。这时,导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各种方式正确地引导大家坚持不懈,新进教师可以把自己博士或博士后阶段的心路历程作为实例多向大家讲解,让大家认识到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也要让大家明白人生道路上也会有太多太多类似的“黎明前的黑暗”。那一刻,我们需要的是坚守,而不是放弃。

参考文献

[1] 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2] 董.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几点探讨[J].科教导刊,2015(11).

第7篇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27-02

一、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意义与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和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以及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细则、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实施细则的相关通知[1-4],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5]。

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将科研创新实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为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师生间的接触与交流。当然,在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角色定位往往影响或决定了平台的运行效果、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定位

(一)策划者

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作为一个团队,离不开策划者,而教师作为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策划者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教师必须先构建平台,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人员组成上,可以采用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模式,本科生由大一至大四的学生组成,形成年级梯度,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其次,教师必须策划课题,把握学术方向。如果把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比喻成一艘正在航行的船,那么教师就是船上的舵手,决定了航行的方向。导师可以让本科生按兴趣自主选择课题,申请相关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比如国家级、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以及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项目等[6]。这样,不仅保证了课题的连续性,还能有效保证课题经费的来源。

(二)引д

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是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引导者。“引”是指引,教师应将最新的、最前沿、最科学的知识融入到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学生引进创新实践的大门。“导”是指导,在学生课题申请成功后,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与交流,随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应逐渐减少,适当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思考、认知的过程,让其感受挑战性,体会成就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容许学生失败。

(三)促进者

教师还是一名促进者,师生之间应该构建起一种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平等互动交流,传授基本的科研流程,分享经验,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课题进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随时掌握科研训练计划中的各种情况,促进课题的有效完成。教师不仅要在指导过程中,有主动与学生对话的意识,还应进而激起学生喜欢与你对话的欲望,促进学生去学、去思考、去创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教师首先应该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有新想法、新点子,才能给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讨、积极创新。教师的促进作用就好比是船航行方向一致的风力,推动并加速船的前进。

(四)帮助者

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还需担当帮助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寻求解决困惑的办法。当学生迷茫、无所适从时,实在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进行时,应及时给予交流指导,拓宽学生的思路,提供建议,帮助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否则当困难在短期内逐渐累加时,学生便会失去参与的热情,萌生放弃的想法,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当学生已经陷入焦虑、放弃情绪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持着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克服焦虑,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坚定我能行的思想。

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校外资源。结合专业特色有选择地与各类企业进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我们分别与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高新企业等10多家企业签订了福州大学本科生专业实践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场所、经费以及技术人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五)评价者

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作为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的评价者,应该督促、检查学生在课题进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对于科研成果在课题进展中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因此,评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评价,二是对研究成果、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可以进行口头评价,并应该以正面激励为主,鼓励和表扬能给学生获得认可的心理情感,看到自己的成功,愿意克服不足之处,使学生产生自信,激发自主探索的劲头。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的管理工作分为立项审核、过程督导、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四个过程,并且设定各个阶段的成果目标(以专题报告、论文、专利、实物为主),分阶段对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当科研创新训练获得一定成果时,鼓励本科生对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发表专业论文,提高本科生“会写”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学生成果的一种评价,作为学生自己的成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6]。

三、结束语

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作为策划组织者,平台的搭建、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学术方向的把握关系着整个平台的定位;作为引导者,是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引路人,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以及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促进者,是学生的伙伴,也是创新的源泉,为整个平台注入活力,有利于平台氛围的营造;作为帮助者,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为学生排忧解难,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作为评价者,为学生设定努力的目标,督促科研项目的进展,评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及时作出反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总之,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角色定位往往影响了平台的运行效果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决定了平台是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福建省教育d,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3]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实施细则[Z].2010.

[4]福州大学.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细则[Z].2003.

[5]福州大学市政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Z].2012.

[6]刘德明,李泽裕,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3,71(3):73-75.

Teachers' Role Orientation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LIU De-ming,ZHONG Su-juan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

2.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Fuzhou,Fujian 350303,China)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SRP 考核 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9

Research on SRP Implementation and Problems

――Take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E Jianwei, WEN Junfang, LIU Ping, LI Hongl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Nowadays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becomes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student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but it never stops improv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ihezi University has much experi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of?SRP. However,?problems?still?exist. Our main purpose is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SRP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evaluation; safeguard measure

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端。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已经成为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已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与次年开始实施。1998年,复旦大学搭建起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同年,浙江大学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简称URP)等。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范围的扩大,教育部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研立项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背景及实施情况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Program,简称SRP)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开展本科创新教育较为普遍的实践平台之一,是众多高校认可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的旨在提高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一项训练计划。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P)于2002年在我校教学讨论会上提出,之后的《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明文规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面向全校大学生,为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社会实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②为保障该项措施和计划的实施,学校在2002年就成立了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负责SRP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的组织、报名、立项、审批、实施、结题、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工作。

自2003年以来,我校SRP项目每年申报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申报12期,近年来每年SRP立项300余项,其中化工院每年立项15项左右。化学化工学院SRP项目实施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负责组织SRP项目的立项及申报工作,聘请专家审查本院大学生研究训练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对本院项目的执行情况组织中期检查、结题答辩,并对学院SRP项目结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后上报学校,同时推荐优秀项目和优秀指导教师。本科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SRP是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尽早进入研究领域、接受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2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申报积极性高,过程实施不尽如人意

根据《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全校本科生,鼓励学生自己申报项目,在导师指导下“以我为主”,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研究训练对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院在组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申请项目和开展项目初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信心,主动查阅项目申报指南,积极联系教师确定选题,撰写申报书参加立项答辩。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部分学生缺乏对科研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严谨持久的精神,无法保持申报初期的兴趣,甚至消极怠工,选择逃避和放弃,以至于在项目结题时敷衍了事,不能真正实现我校SRP计划的初始目标。

2.2 立项和验收重项目本身,轻学生能力要求和培养

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毕业生以外全院所有本科生,按照“学生申请―专家评审―立项公布―启动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学分认定”的程序进行。研究小组一般应由3~5名本科生组成,成员们查阅相关资料,从项目指南中选题,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完成课题,之后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并进行汇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课题的展开需要师生之间不断进行协助、交流和讨论。③在项目选题阶段,学生要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前期调研,并对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电子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才能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定位非常重要,既要对学生做好项目的引导咨询,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但是SRP立项和验收专家评审时往往考虑项目是否合理、是否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研究路线、科研成果重视较多,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和考核。我院SRP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指导教师依赖性较强,通常希望指导教师提出项目选题和方案,学生只是进入实验室完成工作,这样的形式无法给本科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3 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无法保证导师和学生深入开展项目

自2002年我校SRP计划提案和实施以来,学校设立并通过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进行管理。根据学校SRP实施方案,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由专家指导工作组和工作组办公室组成,专家指导工作组聘请相关领域教授和专家,对学院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给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工作组办公室则负责SRP项目的组织、立项、审批、验收、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具体业务。完成SRP项目并结题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

学校和学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我院SRP计划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问题仍然存在。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通常设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教科办日常工作繁杂,没有专人和足够的精力协调大学生研究训练需要的实验室和机房等硬件资源。本科生平时课程任务繁重,无法保证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时间,导致学生SRP项目的实施显得业余化和形式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④SRP项目经费平均到每个项目一般是1500元左右,包含了项目组学生和导师从事实验、调研、资料调取等所有费用,另外2个学分的奖励对本科生的吸引力和激励也是远远不够的。

3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改革思路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良好载体。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来,在评价机制、保障措施、管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把科研教育融入到本科教学中,完善SRP评价、管理和激励机制,实现科研训练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我们对SRP计划进行研究和改革应遵循的理念和思路。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168)

注释

① 马宇.美英“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对学生影响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61-64.

② 张凡,陈功军,石利娟.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以石河子大学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24(3):31-35.

第9篇

1、培养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积极意义

首先,通过各项科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巨大帮助;其次,通过各项科研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具有一定帮助;最后,在新时期下,我国中医药行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提升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教学途径分析

2.1创设良好科研气氛

中医院校的主要领导和相关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以高度重视,并且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科研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受到顶岗实习、考研以及就业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对科研活动缺乏兴趣。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邀请中医行业的专家到学校中举办学术座谈会,扩大科研创新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在具体教学中,院校要积极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举办各项科研创新活动

中医院校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积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医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以学术沙龙或者文献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科研活动,以学习小组对医学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理解、翻译和阅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分享心得体会中感受科研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其次,教师要积极举办科研讲座,结合当前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多角度、多层次的为学生讲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并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科研活动,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层次;最后,中医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内网中开设科研咨询、技术培训、学术讲座以及实验专区等功能模块,以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最新中医药科研信息,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微课为主体,整理以及编辑实验技术和大型仪器的操作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原理,便于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

2.3完善导师科研制度

中医院校需要结合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探索以及完善导师科研制度,提升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通过导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以“导师+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式,即一名导师和四名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计划实施、课题设计、文献整理以及科研操作等环节,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且全面的科研思维,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2.4全面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是中医院校教育硬件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院校要以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为导向,全面开放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开展科学创新的实验场地和环境。首先,开放实验仪器,院校要进一步开放实验仪器,学生按照既定的预约程序就能够使用所需的实验仪器,实验室教师要全程陪同,给予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其次,开放实验技术,实验室要制定详尽的技术指导制度,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科研帮助;最后,实验室要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结合自身的时间安排,可以随时到实验室中开展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