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市场调查问题

时间:2023-07-05 16:21:57

导语:在旅游市场调查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市场调查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旅游市场 对策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人的教育观念的转变,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 907万人,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的精神,中国高校2020年前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将进一步增大。如此大规模的人群将成为旅游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大学生旅游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数据统计,有46.5%的大学生在节假日和同学或朋友外出旅游,12.3%的大学生在寒假和家人一起出游。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生性好奇。并且随着高校大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学习越来越紧张,大学生想通过旅游的方式缓解压力的旅游动机就会越来越强烈,出行的几率就更大。

面对旅游市场如此大一块“蛋糕”,旅游企业并没有十分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合理有效的开发一直是旅游企业特别头疼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大旅行社不重视,营销力度不够,中小旅行社又欠缺相关产品,大学生一直很难参团出游。

为此本文着重在探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最终为旅游企业更好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提出相关的意见和策略。

二、探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旅游时间相对集中

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如学分制实施后高校甚至在周末都安排学生有课,大学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大学生想集体出游的时间就难以形成。另外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课余之外的大学生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慢慢,为考证、培训等忙活着。所以大学生的出游时间一般都集中在寒暑假,这与旅游行业的旺季就重叠在一起,所以旅游企业一般很少问津这块叫好不叫座的“鸡肋”。

2.大学生旅游市场消费水平较低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大学生出游的花费主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力。因而,大学生决定出游时总会首先考虑价格,其消费主要以吃、住、行等基本消费为主。对于进店购物,这是大学生最讨厌的旅游行为,这就与旅游企业通过购物来弥补团费的运作模式产生巨大的冲突。

3.安全问题比其他层次游客压力更大

虽然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是成年人,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入校前都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之下成长起来的,社会阅历少,再加上大学生生性好奇,喜欢冒险,在旅游过程中会脱离团队自己活动,危险性就大大的增加了。虽然是成年人,但是由于大学生特殊的身份,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必将涉及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层面,因而大学生旅游时的安全问题比其他层次的游客压力更大。

4.大学生旅游旅游市场杂乱无章

大学生旅游以自助游为主,现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注重旅游途中的感受,不愿受限于旅行社的线路和时间安排,尤其反感旅行团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所以一些具有生意头脑的在校生或者社会人士就盯上了这块大蛋糕,在周末或者黄金周的时候组织自助游线路,以非常低的价格吸引大学生。这种线路往往只包含来回车费,而组织者为了降低成本,往往租用一些安全系数很低的车辆,也没有购买保险。有时候热门线路会有好几个组织者,这些组织者为了招揽更多的旅游者,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服务质量也随之下降。组织者都是个人行为,一旦发生纠纷大学生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三、解决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旅游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做好校园营销

(1)将校园营销与大学生课堂相结合。与高校教学部门合作,将课堂内容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使得课堂更生动活泼的同时,旅游企业也有生意可做。比如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向高校推荐红色旅游线路,组织大学生到红色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可以向农林动专业的大学生推荐乡村旅游线路,使大学生更直接的体验农村生活,产生更浓厚的专业兴趣。

(2)加大旅游企业在高校的宣传力度。目前大学生旅游信息的来源主要以网络为主,或者从亲朋好友处获取。而旅游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因而在宣传及广告方面几乎没有投入。旅游企业应该加大向大学生宣传的力度,通过在校园内发放旅游传单、宣传海报、赞助学生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加深对旅游企业的认知度。

(3)到高校开设旅游讲座,普及旅游知识,以培养大学生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

也许大学生对旅游的理解仅仅为简单的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或者探亲访友,而缺乏对旅游真正意义的理解,旅游企业应该主动的到大学校园开展旅游知识讲座,向大学生普及旅游知识,提高大学生旅游审美能力,使得大学生能认识到旅游还是一种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高品位的活动。并且通过讲座宣传企业的文化,提高企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知名度。虽然目前大学生消费能力较低,但他们毕业后将会是企业很大的潜在客户群,如果他们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并十分认可旅游企业的文化,将会在他们毕业后成为旅游企业的忠诚客户。

2.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设计适合大学生的特色线路

(1)旅游企业应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旅游市场,应树立“薄利多销”的营销理念。虽然大学生旅游利润不高,但毕竟这个市场的规模是在是巨大,因而企业应该有专人负责,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根据大学生的旅游意愿设计线路。

(2)与高校学生社团合作,使大学生参与到线路开发中

旅游企业除了进行市场调查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旅游活动的开发中去。如在大学校园举办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线路,并评出“最具人气线路”等奖项,对于受同学欢迎的线路加大推广力度,争取更多的大学生参游。

(3)开发大学生自助游无法成行的特色线路,吸引喜好自助游的大学生

喜好自助游的大学生同时也是出游能力最强的大学生,因而要吸引他们参与旅游企业的团队旅游,就必须有他们无法自己到达的线路,如将工业旅游与就业游相结合。工业旅游一般不接待散客,大学生也无法自己联系,所以旅游企业可以借助企业的网络,与一些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同开发工业旅游。并且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可以将工业旅游与就业游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到异地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及工作氛围,了解城市的环境、消费水平等等,甚至能安排这些著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高层与大学生座谈,提前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

3.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特别强的群体,因而旅游企业应该给予大学生旅游团队配备经验丰富的导游人员,在旅途中还应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赢得大学生的信任。

(2)开发具有特色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大学生外出旅游虽然花费不会太多,但都会习惯给家人、朋友赠送旅游纪念品,因此导游人员应在合适的时间带领团队到商店采购价格不高、质量保证、旅游商品符合大学生审美标准的纪念品。

目前还很少有旅游企业去认真重视这一庞大的市场群体,对他们来说,只有先开发、占领这一市场,才能抢先赢得了巨大市场的机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使企业能处于同行业的领跑地位。

参考文献

[1]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39670844562333&infoid=1252641418587437

[2]周晓梅: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工商管理,2009(5)

[3]马东升 郑向敏:大学生旅游市场再认识及其营销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08)

第2篇

无景点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目前,其消费群体多为学生、个性青年以及精力充沛的白领一族。这源于它具有无限而强大的生命力,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无景点旅游”适合年轻人求新求异的需求。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强烈的求知欲,外部世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促使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对未知旅游地区的探索欲望;其二,旺盛的猎奇心,很多人喜欢无拘束的生活方式,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追求个性;其三,较低的旅游成本。低成本下的出游更能让大众青年向往和追求,这也是出游率相对高的直接原因。因此本研究针对无景点旅游市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无景点旅游市场的发展。

一、调查区域概况

上海、苏州两市均位于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地区。上海、苏州激烈的城市生存竞争往往推动旅游者暂时逃避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休息放松,自我调节,加上这两座城市年轻白领居多,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之其他地区的旅游者更大,这正好迎合无景点旅游的主体市场。因此此次市场调查将调研区域定为上海、苏州两座城市。

二、调研细况及样本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

本文在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及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游客的旅游时间、旅游方式、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期望5个方面设计了游客对无景点旅游认识的调查问卷。

该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受调查者的旅游偏好;第二部分,受调查者的背景资料;第三部分,设计多道开放性问题。

(二)数理统计方法

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完全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编号,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样本情况

为减少系统偏差,此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法。为保证被调查者能够正确理解和回答所有问题,选取的被调查者均为16岁以上的游客。调查人员于2009年5月分别在上海五角场、苏州拙政园、苏州乐园以及苏州火车站等人群较为密集的地点进行了200份的问卷调查,其中获得有效问卷172份,占调查总数的86%,效果良好(如表1所示)。

1.性别

此次调查共涉及172人,其中男性79人,占总样本的45.93%;女性93人,占总样本的54.07%。在问卷调查地点中,苏州乐园、五角场被调查者中女性较多,且苏州乐园以带子女出游的女性居多,五角场以购物休闲的女性居多。

2.年龄

被调查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1-40岁之间,占到了样本总数的82.56%,且多数为长三角地区游客。

3.职业构成

被调查者中人数最多的是学生,为38人,占样本总数的22.09%;其次是私企/个企(或个体)员工为28人,占16.28%;外企/中外合资企业员工为22人,占12.79%;事业单位(科教文卫单位)员工为21人,占12.21%。这基本代表了我国节假日出游人数比例。

4.收入

被调查者的平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0-4000元,占到样本人数的38.37%,略高于长三角地区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三、结果分析

(一)无景点旅游的发展现状调查

近年来,许多相关期刊杂志都刊登过有关无景点旅游的文章,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对其也做过报道,这都说明无景点旅游正在悄然走红,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但是,对于无景点旅游市场的现状至今并未有明确的市场份额确定以及专业的人士进行深入的分析。

调查人员首先对旅游者是否尝试过无景点旅游进行了调查,这是本次调查的核心问题之一。调查显示,高达69.77%的人没有听说过无景点旅游,其中58.72%的人表示想尝试无景点旅游,11.05%的人表示不想尝试,只有30.23%的人表示尝试过无景点旅游(如图1所示)。

调查发现,将近70%的人没有听说过无景点旅游,并且受访者多数将无景点旅游同自助旅游混淆在一起;有些受访者其实有过无景点旅游的经历,自身却未意识到。可见,无景点旅游对于大众而言还是相对较陌生的词,无景点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还未被广泛关注。

(二)无景点旅游的发展潜力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无景点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每年出游次数”、“外出旅游目的”、“一般旅游方式”以及“选择无景点旅游的原因”四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调查。

1.每年旅游的次数。经调查发现,每年旅游次数在1-2次的人数占58.72%,3-5次的人数占30.22%,6次以上的人数占7.56%,而不旅游的人数只占3.49%(如图2)。从旅游情况看来,每年国内外出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有过旅游经历者人数达到了96.61%,以其规模而言,全世界只有中国才能出现如此规模的旅游“大众”,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2.外出旅游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4.15%的人选择了“放松解压”作为主要出游目的,选择“增长阅历”和“浏览名山大川”的人各占16.51%,而选择“交友”为旅游目的的人较少,只占了2.83%(如图3)。以此看来,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方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无景点旅游市场开拓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3.在一般旅游方式的调查中,80.23%的人选择自助旅游,只有19.77%的人选择跟团旅游。从中可知,我国旅游者多数倾向于无忧无虑、不受束缚的旅游方式。

4.对尝试过无景点旅游的游客选择无景点旅游的原因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所有被调查人员中,因“旅行内容可以自由安排”而选择无景点旅游的数量最多,达到了71人,占25.82%;其次为“时间可以自由安排”、“避开传统旅游的拥挤”;同时目的地自由度高也成了选择无景点旅游的关键因素(如调查结果表明,64.15%的人选择放松解压作为出游的目的,80.23%的人选择自助游,这些人群都可以作为无景点旅游的潜在需求者。所以,无景点旅游具有一定的潜在市场和开发潜力。无景点旅游实际上是自助游的一种升级形式,跟团旅游作为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主要的出游方式经常会受到游客抱怨。相比之下,自助旅行更受游客们的青睐,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调整,可自由安排旅游线路、旅游时间及旅游地点,不受旅行团以及他人的牵制,这比起枯燥乏味、时间紧迫的跟团旅游来说更有趣味性、自由度更高。选择此种旅行方式,一方面,既能很好地避免跟团游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旅游质量,是当下游客们倾向的选择。

(三)无景点旅游的发展条件

1.无景点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支潜力股,它将如何迎合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多种旅游形式中找到定位,逐步实现自身的完善,这是值得旅游人士深思和探讨的课题。在此,调查人员针对没有尝试过而又想要尝试无景点旅游的游客,对于“理想的出游范围”和“能接受的无景点旅游的价格”进行了调查。

在理想的旅游范围的调查中,54.97%的被调查者选择去长三角以外地区旅游;选择在长三角地区旅游的人数占22.52%;选择去国外旅游的人数占

19.37%;选择留在本市旅游的人只占3.14%(如图5)。同时,调查人员对能接受的无景点旅游的价格也进行了调查。选择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在100-500元和500-1000元的人数均占总人数的35.47%,能接受价格区间在1000-2000元的人数占23.26%,只有5.81%的人能承受2000元以上的价位。

2.为了调查我国现阶段的旅游现状是否能够满足想要尝试无景点旅游的游客的需求,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对国内游客的一般出游时间段和出游的一般持续时间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40.22%的被调查者选择在法定节假日出游,21.2%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周末出游,选在带薪假期和随时出游的人数均占14.67%,而选择在寒暑假出游的人数占9.24%(如图6)。

此外,调查显示,每次旅游时间为1天的占7.56%,旅游时间在2-4天的人数占78.49%,旅游时间在5-7天的人数占11.05%,旅游时间在7天以上的占2.91%(如图7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60%的人选择在法定节假日出游,且出游时间一般为2-4天,多为短途游客,这必然造成旅游景区景点的拥挤,导致旅游质量下降。我国法定假日调整后,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取消,节假日更加分散,小假日增多,更适合短期与短途游客的出行。目前,我国的“假日多假日短”的节假日形式具有发展无景点旅游的优势条件,时间自由,可避开传统的拥挤,且短期与短途旅游的花费相对较低,也能够满足游客对于无景点旅游的价格要求。因此,无景点旅游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

四、无景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无景点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刚刚进入部分人群的意识中,它具有诱人的前景,但是在其起步发展阶段,无景点旅游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统计表明,在无景点旅游过程中有40%的人选择担忧行程、住宿、饮食等问题作为无景点旅游的最大问题,30.48%的人选择了安全问题,11.9%的人认为无景点旅游学到的知识及地方文化较少,7.62%的人认为无景点旅游的费用开销会比较大,5.24%的人认为旅行时间会比较紧迫,4.76%的人选择了其他(如图8)。

综合分析,无景点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还不够完善,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调查显示,人们还是习惯于跟团旅行的大包干服务,对于自主设计行程、安排食宿仍旧觉得麻烦或者担心,同时,安全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跟团旅游仍会成为游客出行的首要选择。因此,发展新型旅游方式仍需从各方面入手,尤其从游客的市场需求出发。

五、无景点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旅游相关设施管理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安全预防工作,预防并减少各种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进行无景点旅游的游客营造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其次,目前关于食住行的信息网站数量繁多,均体现了服务多样化和信息完整性,利于游客快速便捷地通过互联网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但是由于网络旅游资源信息更新换代频繁,往往会出现网络既有信息覆盖面落后,不能满足游客即时需求的情况。因此,当地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有关出行、住宿、饮食的适时信息系统,让游客在需要帮助时可以方便地查询,同时也方便行业内部的交流。最后,政府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更加和谐适宜的旅游环境。

(二)加快新型旅游产品开发与升级

无景点旅游的兴起对传统旅游产品造成了一定冲击,对此,旅行社可以结合无景点旅游市场相关因素,针对游客旅游需求多样化,设计出更加丰富的产品,提高景区的休闲价值。如旅行社可推出“我的假期我做主”旅游产品,该线路仅包括交通和酒店费用,不安排任何景点,只有游客提出参观景点时导游才安排。同时,可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价值,将现有旅游产品向更自由、更休闲产品转化,实现旅行社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无景点旅游较之其他旅游方式,更具独立性、不确定性,对产品开发要求更高,因此,无景点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旅行社及相关部门要以“安全”为核心。

(三)提高旅游者自身旅游技能

第3篇

关键词: 可雇佣性 需求特性 动态改进

1.引言

2014年5月,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和深刻把握,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形势也日益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2%,较2012年同期下滑12个百分点,凸显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根据另一项权威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量、实际从业者分别为6000万、4450万,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我国旅游业就业需求人数将增至1亿人左右。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与旅游业人才需求缺口,看似矛盾的供需关系,实则反映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间的严重错位。

2.大学生可雇佣性内涵

雇佣性即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由英国学者Beveridge在1909年首次提出的,社会的变化使得其拥有了更丰富内涵,2004年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指出“可雇佣性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DFE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将其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学者Peter T Knight & Mantaz Yorker通过对雇主的调查后,提出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基于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构建了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模型,对可雇佣性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解析[1]。

虽然针对可雇佣性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可雇佣性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与后天学习的知识的表现,包含获得工作、维持工作的能力与素质。但是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不尽相同,本文综合利用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选取了适宜于评价其可雇佣性指标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3.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研究

3.1设置调查问卷。

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是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特征。为此,2014年6月至9月,先后对南京、常州、镇江三市的旅游行业、酒店经理人员组织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此中包括旅行社行业330人,酒店行业40人,旅游景区、景点行业30人,回收问卷377份,其中有效问卷370份,三者有效问卷分别为:314份、36份、27份。

3.2旅游类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

3.2.1不同类型的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结合全国《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分析出我国旅游业现阶段需要: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旅游人才。对三市的调查数据统计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对于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不同旅游人才需求情况,发现旅游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其中专业技术型人才供需比有较大差距[2]。

3.2.2不同层次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对调查问卷中“企业最需要人才类型”一项统计,旅行社有效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占比分别为53.29%、25.37%、21.34%。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旅行社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这也是旅行社行业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比例较大的原因,同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也较大。酒店行业调查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所占比例为45.27%,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占比为29.48%,选择“高层管理人员”则占25.25%,这表明,酒店行业对“基层业务骨干”的需求量较大。景区方面的调查问卷研究,显示选择“基层业务骨干”的占总数比例为31.45%,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达到37.40%,选择“高层管理人员”比例更是达到31.15%。在三个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培养企业需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高等旅游教育的重要任务。

3.2.3不同专业知识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具有旅游专业方面知识和开拓旅游市场能力的人才往往是旅游行业的主要需求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针对“现阶段本企业最缺乏的人才首选排列”一项,旅行社对“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公关、商务谈判人才”、“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规划人才”、“外语类人才”、“一线接待、服务人员”、“其他”几个问卷选项选择比例依次为:52.29%、31.75%、28.62%、21.91%、10.21%、1.76%;酒店为分别为:61.87%、16.90%、2.92%、33.80%、23.94%、7.04%;景区分别为:49.94%、2.30%、4.29%、32.06%、1.91%、9.50%。这表明,“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已成为旅游行业雇佣需求的重点,对于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是个有益启发。

综合上述调查结论,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可雇佣性因素可概括为:培养类型(包括目标、方式等)、专业知识。并且旅游业的雇用市场需求特征与其他行业相比,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综合素质结构,但是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培养与旅游市场雇佣需求特征存在较大的不匹配现象,贴近实际,深化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可雇佣性的一条紧迫而必经之路。

4.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提升策略

图1 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等问题。为此,2008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指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体系不完善的核心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培养结构失衡……应用型教育又存在偏向学术和理论化的倾向……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双线制’(如图1)人才培养的体系。”依据此理论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具体提出如下措施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

4.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我国大多数旅游类职业院校偏重饭店、导游等教学内容,而且基本上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需求与可雇佣性的不对称,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要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匹配雇佣市场需求特征,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打破专业面窄和单一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课的开设比例与开设时间是当前旅游类专业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点,要加大实践课比例,扩大实习范围,灵活开课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

首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具体实际,抓住存在的不足,充分吸收国外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其次,综合化设置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益。主要是课程模块化组合,各学科间优化组合组成有机的教学单元,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保弹性学习制,这是灵活设置课程结构的具体保障。国外对于旅游类人才培养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如美国康奈尔模式、瑞士洛桑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3]。

4.2培养综合能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结论,一方面,旅游类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因此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4―6个月”的实习期。应该努力优化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诚实守信”、“服务意识”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旅游类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要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特征,从而适应“一条主线、一个核心”的思想。即以旅游业需求特征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实施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动态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旅游行业对毕业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始终把握市场需求特点实行动态的PDCA循环改进机制。

4.3加大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不高,即使是已经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中,具有真正的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例更低,专业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基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旅游类职业院校要通过学术交流会议或者进修、深造等方式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可利用带队实习、在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建设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此外,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行业管理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参加专业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根据行业实际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

4.4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

旅游类职业院校由于受专业和课时限制,因此,虽然设置的课程知识体系挺丰富,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完成不了应有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时“有重点”地讲解,学生学习知识不系统不深入,导致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间产生转化障碍,产生“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技能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关键因素,只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大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互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知识与技能转化能力十分薄弱,知识学习上一知半解,不系统,实践经验少,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严重错位;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度不够,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训练,成为制约其可雇佣性提升的短板。结合旅游行业雇用市场需求特征,对学生一定要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找准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5.结语

综合利用关于可雇佣性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根据旅游类行业自身特点,提取适宜于评价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指标体系,制定了有关的开放式调查问卷,基于实证角度,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旅游行业对不同类型、层次、专业知识、素质结构、实习经历人才的需求特征。针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的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学生可雇佣性与市场需求特征错位的现实,提出对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动态改进的“双线制”培养体系,以期能够为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实现其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2005,02:85-92.

[2]陈特水,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6:103-106.

[3]Yorke,M.,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R].York: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6:11-22.

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将在广告学及推销学中广为运用的AIDA公式引入到旅游营销规划领域,并以山西省阳泉市旅游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旅游者心理变化的演进过程,通过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产生欲望)——Action(达成交易)四个阶段的营销策略设计,实现阳泉旅游形象及产品的有效推广。

阳泉,古称“漾泉”,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中段西麓,辖城区、矿区、郊区、开发区四区和平定、盂县两县,境域面积4569.61平方公里。2005年阳泉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万人,国内旅游收入15.35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140人次,外汇收入47.3万美元。

笔者于2003年~2006年参与了《山西省阳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的编制工作,并负责其中营销规划部分的撰写。在编制过程中,笔者尝试将广告学和推销学中的AIDA公式运用到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中去,根据旅游者心理变化的演进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阳泉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一、阳泉旅游市场调研结论

规划组运用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访谈法等科学方法对山西阳泉旅游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一手的调研资料,并得出以下启发性结论:(1)阳泉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初游游客占到了近50%的比例,阳泉作为一个新兴旅游地,尚待宣传推广;(2)阳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这成为吸引旅游客源市场的一个重要筹码;(3)到访阳泉的旅游者有一定消费能力,相当一部分游客来自于太原、大同、石家庄、北京等大城市;(4)娘子关是阳泉的标志性的旅游产品,认知度最高,可作为可以代表阳泉市旅游形象的名牌产品来开发和推介;(5)阳泉旅游面临山西省内激烈竞争,如周边景区五台山、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介休绵山及乔家大院等,需要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而取胜;(6)阳泉旅游开发中的最大问题是环境问题;(7)阳泉旅游宣传力度不够;(8)当代旅游者偏爱“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更甚于“观光型”旅游产品。

二、AIDA公式概述

AIDA公式以及与其类似的模式已经问世很长时间。早在1913年,在广告宣传方面著述颇多的芝加哥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迪尔·斯科特(Walter Dill Scott)提出了“关注——领会——了解”模式,这个模式以当时流行的感官知觉与动机的理论为基础而构建。20世纪30年代,公共关系的专家们在这个领域做了更多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AIDA公式作为一个概念正式出现,由Heinz M. Goldmar在《怎样赢得顾客》一书中首次总结出来,并用首字母缩略语AIDA表示这样四个阶段,分别是: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激发兴趣),Desire(产生欲望)和Action(达成交易)。

AIDA公式根据消费者认知心理的变化过程来进行促销设计,它迎合了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销售及广告等促销领域。

AIDA公式四阶段示意图

三、AIDA公式在对阳泉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中的运用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是在确定地区优势和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各类旅游产品,给予其准确定位,宣传其核心利益,达到向目标市场有效告知,并诱发旅游者实地游览的目的。现阶段,鉴于阳泉仍然是一个尚未为人所广知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规划的重点是创造市场,打造知名度,拓展市场,营造美誉度,最终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效益目标。

在阳泉旅游市场营销规划中,笔者借鉴了在推销学和广告学广为运用的AIDA公式,根据旅游者心理认知的特点,按照旅游者兴趣程度转移的规律,规划了四个阶段的主题活动,赋予了阳泉旅游不同的热点和卖点,使旅游者对阳泉由“无所知”,到“有所知”,再到“愿知之”和“乐知之”。这样,在目标市场区域内制造轰动性的效果,以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创造知名度,打造美誉度,形成区域内的旅游新热点。

1.第一阶段:引起注意(Attention)——“英雄难过美人关”

(1)规划目标。第I阶段的规划目标是引起受众的广泛注意力,使得其对阳泉旅游从“漠不关心”到“广为关注”。运用的手段主要是“造势”,也即通过广告、公关等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让旅游者关注阳泉,进而向往阳泉。这一阶段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寻找USP,即寻找抓人的“卖点”,这一卖点可以不是实际的旅游资源或实物,但必须是新奇的、有趣的,具有轰动性和吸引力的因素,让对阳泉有了解和没有了解的游客都感到好奇,引起他们对阳泉旅游的浓厚兴趣。

(2)规划依据。拟采用“娘子关”作为第一阶段的策划重点,策划与之相关的系列促销活动。选择娘子关作为市场营销宣传突破口的依据是:一是“娘子关”在规划中的定位。在本规划中,将“娘子关”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将“滹沱河”作为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可见,娘子关是阳泉旅游发展的“先行军”;二是“娘子关”本身所具有的资源特色。娘子关是中国第九关,是惟一与女性有关的关隘,其典故传说既涉及唐高祖李渊之女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又有“娘子关有妇女艳妆而过,必然雷电交加,因此而得名”之说,其名字蕴涵着“美人关”之意;三是市场调查的结论。通过调查问卷看出,对于阳泉市的旅游景点的认知度,娘子关的认知率是最高的,超过了昔阳的大寨。

(3)营销手段。主要利用报纸、杂志等平面广告媒体,达到集中宣传告之的目的。以“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主题,征集景区旅游形象——在《阳泉日报》、《太原晚报》、《北京晚报》、《燕赵都市报》等各主要客源市场的媒体上刊登征集景区旅游形象的广告,以“英雄难过美人关”为对联的上句,征集对联下句,实行有奖竞猜,吸引旅游者对于阳泉的注意力。

2.第二阶段:激发兴趣(Interest)——“泉水叮咚响,欢快阳泉行”

(1)规划目标:用实际的利益点引发旅游者的浓厚兴趣。在前一阶段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力之后,本阶段的规划重点是通过阳泉旅游资源实际吸引物的寻找,针对当前旅游者的最新的旅游消费需求,规划出能够真正吸引旅游者的利益点。

(2)规划依据:选择泉水资源,尤其是温泉资源作为第二阶段的主要利益点,其理由如下:一是“水”资源在北方旅游市场中具有相当的独占性。北方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通病是缺水,因此利用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来发展旅游对于阳泉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二是“泉水”资源是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卖点。“阳泉”的城市名称顾名思义是一个历史上富含泉水的地区,即使是当今,阳泉市的泉水资源仍旧是可圈可点;三是“温泉”资源尤其值得关注与开发。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适应了当今最为时尚的旅游方式,即休闲度假,因此,温泉旅游市场规模庞大。

(3)营销手段。主要通过公关活动及节事活动进行炒作。策划阳泉市的城市旅游形象,以“温泉”为谜面打一城市名,在各主要目标客源市场上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上,连续刊登,数天后公布谜底为“阳泉”,并随之附带阳泉市旅游风光的大规模介绍。所谓“阳泉”,照字面来理解,一是阳,意味着温暖,二是泉,即泉水,所以“阳泉”可以释义为“温暖之泉”,即“温泉”。这样,通过在大众媒体上以猜谜的方式进行宣传,既可以生动地宣扬阳泉市的城市旅游形象,又可以把阳泉旅游资源中的一个实质性“卖点”即“温泉”资源推广出去,形成实际的旅游吸引力。

3.第三阶段:产生欲望(Desire)——“古关、古镇、古文化,民风,民俗,民间情”

(1)规划目标。形成实质吸引力,激发购买欲望。在引起旅游者的注意力,并使其真正感兴趣后,要通过具体的产品规划以及实际可游的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使其从关注到实际购买。

(2)营销手段。发挥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旅游中间商即旅行社的组织职能。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旅游小册子等多样的宣传工具,向旅游者集中宣传,告知阳泉市的旅游产品已经形成规模,吸引其前来游览。由于此阶段的重点是吸引游客,所以,要把现阶段在阳泉可游的景区及线路向旅游者重点推介,可以主要突出阳泉目前旅游资源中的两大卖点:一是“古文化”,二是“民俗”,并形成多条旅游线路。

4.第四阶段:达成交易——“人说山西好风光,风光锦绣在阳泉”

(1)规划目标。提供便利渠道,促成旅游者的最终购买行为。这一阶段是最终达成交易的关键环节,在阳泉旅游产品开发逐渐成熟阶段,可以大范围组织游客前往,规划重点是通过各种信息传媒,向旅游者传递信息,完成旅游者从购买前选择到现实购买的“跳跃”。

(2)营销手段。多种促销手段的综合运用,参加全国及重点目标客源市场城市的旅游交易会和旅游促销会。赴旅游目的地,如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城市进行宣传促销。制作阳泉旅游网页,详尽介绍阳泉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制作印刷精美的旅游小册子,并做成光盘,与网络连接,定期更新,实现及时互动。在参加旅游交易会时,在定点旅游饭店,在旅游信息中心,以及在重点客源市场的旅行社中投放,形成针对性的目标营销。发行通往北京、太原、石家庄等地的旅游专线车,并由阳泉市的地接社组织好实际游览工作。

参考文献:

[1]吴言译:AIDA模式,唤醒消费者的欲望[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3

[2]李响等:浅谈AIDA 模式下企业的网络广告策略[J].商业研究,2005,10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旅游决策 家庭结构 影响者

一 绪论

随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旅游消费市场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旅游市场逐渐细分化,家庭旅游市场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家庭旅游决策一直成为国外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家庭旅游决策制定中,家庭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扮演的角色随决策阶段以及单项决策内容的变化而不同,同时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家庭旅游决策中的角色分配和决策模式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家庭收入、个人资源贡献、家庭生命周期、旅游产品以及服务的种类、决策的不同阶段及因子、家庭结构、旅游经验、游程满意度、出游的空间距离以及旅游产品的价格等因素。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较多的集中在家庭旅游决策中角色分配与家庭收入、夫妇年龄、旅游经验、个人资源贡献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面。与之相比,家庭结构与家庭旅游决策制定中角色分配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此方面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家庭成员的数量会影响角色的分配;二是在当前出现的一些新型家庭结构中,决策模式和角色分配与传统的情况有所差别,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在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决策影响比双亲家庭更大。

国内学者关于家庭旅游决策的研究主要有:崔库、黄安民(1995)对长春市居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偏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庭的旅游行为偏好;余道红(1999)对上海市民家庭旅游市场特征的研究;杨学燕、金海龙(2004)对宁夏居民的旅游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居民出游行为与家庭结构的关系。瞿佳佳(2007)对浙江省的两个地区的住户进行了调查,研究了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差异和不同旅游决策者家庭的旅游消费行为的差异;王红兰(2008)对淄博市家庭旅游行为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旅游总体情况、旅游决策偏好、旅游动机、旅游消费六要素等方面家庭旅游消费的共同之处,同时分析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城市家庭在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由此可见,相对于国外成熟的研究,我国对家庭旅游决策的研究成果还较为缺乏,且在研究中多重视影响旅游决策的家庭及个人因素,如认知情感、以前的旅游经验、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的个人资源贡献及沟通等,关于家庭结构对家庭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众所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成员间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以及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都使家庭旅游的决策过程呈现出不同特点。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郑州市不同家庭结构下家庭旅游决策的影响者进行实证解析,以期了解当前我国各种家庭结构中家庭旅游决策影响力的主要来源,从而为经营管理人员制定家庭旅游营销策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该研究也是对家庭旅游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研究体系有意义的补充。

二 研究方法

1.提出研究假设

Kotler等人(1999)指出家庭成员在家庭旅游决策制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有发起者、决定者以及影响者。决策制定模式主要有三种:丈夫主导、妻子主导以及丈夫与妻子共同决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决策。由于在历史上旅游基本上是男人的活动,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数研究认为家庭决策是由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独自作出的;随着社会雇佣模式的变化、双收入家庭增加、妻子知识水平的提高,妻子参与家庭旅游决策的程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妻子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随着孩子在决策中作用的增强,对孩子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角色和作用的研究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由此可见,究竟哪个家庭成员在家庭旅游决策制定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诸如时代特点、家庭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此,本研究提出“家庭结构类型与家庭旅游决策影响者相关、不同的家庭结构是决定家庭旅游决策影响者不同的因素”这一研究假设。本文按这种思路以“夫妻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延续型家庭”这三类主要家庭类型为主要分析对象,来分析郑州市家庭旅游者的决策角色中的影响者角色。需要说明的是,家庭结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表现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具有很多种划分种类。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选取了在中国常见的这三种主要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夫妻二人家庭是指只有一对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延续型家庭是指由三代人及以上组成的家庭。

2.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本文针对郑州市旅游客源市场,以家庭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作为切入点,设计了郑州市家庭旅游市场调查问卷,利用SPSS 17.0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通过交叉列表和卡方分析考察不同家庭结构中家庭旅游决策的主要影响者是否存在差异。本次调研共发放14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为97%。

三 结果分析与讨论

1.样本中家庭结构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所选取样本中家庭结构的基本情况见表1。本次调查的总人数是140人,夫妻二人家庭有28人,占总人数的20%;核心家庭有82人,占总人数的58.6%;延续型家庭有30人,占总人数的21.4%,可以看出核心家庭是最多的。

2.不同家庭旅游决策主导者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家庭旅游决策主导者属于丈夫主导型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25%;妻子主导型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18.6%;孩子主导型的有36人,占总人数的25.7%;父母主导型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12.1%;其他主导型的共26人,占18.6%(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孩子和丈夫主导型的家庭明显多于妻子及其他主导型的家庭。

3.不同家庭结构中决策主导者的交叉分析

通过对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决策类型进行频数分布统计,得到交叉列表,并将决策类型与家庭结构做交叉分析(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在夫妻二人家庭结构中,丈夫作为家庭旅游决策主导者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妻子和其他;在核心家庭结构中,孩子的决策影响力最高,丈夫的决策影响力也较高,但孩子决策影响力的比例明显高于丈夫决策影响力的比例;在延续型家庭结构中,老年父母和孩子在整个家庭决策影响力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丈夫。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家庭结构中旅游决策影响者是存在差异的。

4.假设检验

为了做进一步的验证,结合交叉列表,我们通过卡方检验来明确不同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在旅游决策主要影响者的异同点。因此,提出两个假设:零假设H0:不同的家庭结构中旅游决策影响者是相同的;备择假设H1:不同的家庭结构中旅游决策影响者是不相同的。

若卡方观测值的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a,则拒绝零假设,反之接受零假设。(依照正态曲线,显著性水平为5%为标准)

2 cells (13.3%)预计数小于5.最低预期数是3.40。

表4中,输出的结果告诉我们卡方检验的值为xz=16.004。对应这个值概率p是0.042或者4.2%。当显著性水平a等于0.05时,p小于显著性水平a,卡方检验值是不可靠的(它的可能性低于5%),由此可以得出拒绝原假设H0,支持备择假设H1,即:家庭结构与家庭旅游决策相关,不同的家庭结构中旅游决策影响者是不同的,差异是显著的。此外,通过拆分两个子样本并观察子样本的分析结果与整体样本对比的结果是一致的,信度也较好。

四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夫妻二人家庭结构中:丈夫比妻子对决策的制定的影响力比例要高,家庭决策是丈夫为主要影响者;(2)核心家庭中:丈夫决策影响力比例依然很高,同时孩子的决策影响力比例高于丈夫影响力,可见,核心家庭主要考虑孩子和丈夫的需求。孩子的意愿和需求对家庭的出游决策影响最大,家庭旅游决策最大影响者是孩子;(3)延续式家庭中:老年父母和孩子在参加决策过程中,对整个家庭决策的影响力最大。可见,延续式家庭出游多考虑孩子以及老年夫妇的需求,旅游决策最大影响者是老人和孩子。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

第一,家庭结构的不同,家庭旅游决策的主要影响者也是不同的,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家庭旅游决策类型的不同。因此在针对家庭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吸引不同的家庭旅游对象。

第二,在各种家庭结构中,丈夫对于家庭旅游决策的影响力虽然不总是位居样本统计数据的第一,但是都在前两位。这说明丈夫主导型的家庭旅游模式在我国当前还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可能在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在家庭中的决策支配地位还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特别是在笔者调查的郑州市,地处中原文化的核心,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的家庭。

这种传统文化对家庭旅游决策的影响作用不仅可以从本次调研中的“夫妻二人家庭结构中,丈夫作为家庭旅游决策主导者的比例最高”此项统计结果反映出来,还可以从“延续型家庭结构中,老年父母在整个家庭决策影响力的比例最大”的统计结果中看出。可见,传统的家长制文化也影响着家庭旅游决策,因此,旅游企业在制定家庭旅游决策营销战略时应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在有孩子的核心家庭和延续型家庭结构中,孩子的旅游决策影响力是最大的。特别是在核心家庭,孩子作为家庭旅游决策主要影响者的比例明显的高于位于第二名的丈夫。即使是在延续型家庭结构中,孩子也是和老年父母一样在家庭决策主要影响者中处于第一位。可见,孩子在中国家庭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重要的是独生子女政策对孩子的这种家庭旅游决策影响力的影响,这是我们当前在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在关于“孩子对家庭购买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文献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消费者社会化理论视角来诠释孩子的消费行为,这部分文献的特点:一是证实了孩子对家庭购买决策的相对影响确实存在,并认为这是儿童消费者社会化造成的结果;二是说明了孩子对家庭购买决策的相对影响可能受儿童社会化诸因素的影响,但却忽略了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造成影响。另一类是基于社会权力理论视角解释了孩子是怎样对购买决策造成影响的,此类研究相对较少,而在有限的研究中认为孩子运用主动和被动的社会权力对父母的购买决策加以影响,孩子对不同影响权力的识别形成了不同的影响策略。事实上,孩子对家庭旅游购买决策的影响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孩子对家庭旅游购买决策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或者说,孩子对家庭旅游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来源于哪里呢?笔者认为,这不仅仅取决于孩子在其社会化活动中对旅游消费认识的提高,更大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当前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中形成的孩子在家庭决策影响力大小的变化,这种由特殊社会制度引发的孩子对家庭购买决策的影响在当前旅游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重视。

2.启示

通过以上数据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旅游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根据家庭类型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的旅游者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在夫妻二人的家庭中,促销对象以丈夫为主,兼顾妻子;在核心家庭中,应充分寻求孩子的需求点;在延续型家庭中,多以老年夫妇和孩子为促销对象,从而提高旅游营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lch M. A,Willis L. A Family Decis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Has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Households Impacted the Family Decision-making Process?[J].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r,2002(2)

[2]Howard D. R., Madrigal R.. Who Makes the Decision: The Parent or Child? The Perceived Influence of Parents or Children on the Purchase of Recreation Servic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0(3)

[3]Wang, K. C. et al.,Who Is the Decision-maker: The Parents or the Child in Group Package Tour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4]崔库、黄安民.居民家庭旅游行为初探[J].人文地理,1995(6)

[5]余道红.上海居民家庭出游市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9

[6]杨学燕、金海龙.居民出游决策行为与家庭结构的关系探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4(4)

[7]瞿佳佳.家庭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实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8]王红兰.城市家庭旅游消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9]Kotler,P.,Bowen,J.,Makens,J..Marketing forHospitality and Tourism[M].London: Prentice-Hall,1999.

[10]Nichols, C. M, Snepenger,D.J.,Family Decision Making and Tourism Behavior and Attitud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8(4)

第6篇

【摘 要】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重要途径与前提条件,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农业旅游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 农业旅游 设施建设 苏南地区

一、研究背景

在旅游业发展日益火爆的今天,农业旅游渐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的关键。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实践中,存在着旅游设施建设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5月以及7月对苏南地区农业旅游景点内的游客以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随机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9.00%,有效率为98.48%。本次农业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调查以苏南地区的七个农业旅游景点为调查对象,分别为:南京千盛农庄、苏州农林大世界、苏州旺山农庄、苏州艳阳农庄、苏州星期九农庄、无锡唯琼农庄和无锡龙寺生态园。问卷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设定相关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相关变量值,采用excel得出相关表格以及分析结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职业游客职业结构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职业在问卷中的分布比例,学生(40.5%)、企业管理人员(27.2%)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职业,其次分别是公务员(8.2%)、农民(6.7)和工人(4.6%)。以上五种职业占据了被调查者的90%左右,可以说是来访农业旅游景区的主要群体,职业来访率和回头率都很高,应该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重视;被调查的教师、军人数量较少,其他职业不具代表性,笔者以下不予分析。

2.不同职业游客对不同设施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职业的游客对不同农业旅游设施满意度各不相同,尤其在农家餐厅和解说设施上表现最为明显。农民对农家餐厅不满意度最高(33.3%),公务员不满意度最低(5.6%),其他职业对该设施不满意度也较低,均在10%左右。

企业管理人员对解说设施不满意度最高(23.5%),工人和学生不满意度也在15%以上,企业管理人员、学生等对解说设施的知识性、指导性比较看重,过于简单、单调、乏味的解说设施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要求。

不同职业游客对公共卫生设施不满意度都比较高,农民不满意度最低也在16.7%,最高的公务员甚至达到了44.4%,公共卫生设施可以说是农业旅游景点数量最多的设施之一,其风格、位置、整洁程度对各种职业游客影响力较大,但却往往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忽视,不是缺乏创新、没有乡土气息就是长期没有更新、污损不堪。

四、对苏南农业旅游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1.深入调研游客职业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建设

游客的职业特征各不相同,对旅游设施的需求、关注点、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存在巨大差异,这给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怎样满足游客的差异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商务型游客,如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对餐饮及交通等设施更为关注,且对园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要求高,在保持农家餐厅、交通绿化设施良好现状的前提下,应加大游憩、解说设施等的建设力度,尽量满足其需要,以争取回头客;而对于度假休闲或学习型游客,如学生,他们对园区内的游憩、解说设施更为关注,游憩设施的建设要突出趣味性与冒险性,解说设施的建设要能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方便。对于工农来说,则更关注旅游设施的实用性,当前各景区都比较注重旅游设施的建设,使得工农的农业旅游偏好相对较容易得到满足。

2.把握主要矛盾,主攻个别职业

农业旅游观光游客何止几种,但笔者所述五种职业可以认为占据游客大部分比例,具有代表性。尤其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就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农业旅游示范区,尤其是中小型或刚刚起步的农业旅游景点可将主要精力头放在这几种职业的接待上,针对职业特点与需求完善各种设施的建设,但不可顾此失彼,过于青睐某一职业游客,否则会造成不同实施的普遍使用率不强。如果该农业旅游景点客源稳定、效益较好的话还可发掘潜在市场,如离退休游客等。

3.注重细节,不忽略任何一种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见效快、收益大的餐饮设施等,对于各种职业游客普遍关心的、关系到游览质量的解说和公共卫生、解说、游憩设施,则要加强农业旅游示范区的环境营造,从细节出发,增强景区的整体和谐性,从游客需求出发,做好设施地维护、保养和更新工作,同时加强设施创新工作,提高设施的可持续性,尽最大努力吸引、挽留游客,增加不同类型游客的数量。这些设施投资相对较小、易于改进、改进效果明显,应该是农业旅游景点再建设的起点和重点。

4.有针对的开展宣传工作,争取回头客

农业旅游景点在进行宣传促销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广撒网的宣传方式时不可取的。比如可以打造“学生游学专线”“带薪假期两日游”等等,针对不同的职业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甚至可以专门到某一职业集中区域进行宣传,不但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宣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话还会争取到大量的回头客。

参考文献:[1]江宁,陈建明.从游客涉入角度对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满意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

[2]陆洁素,刘庆友等.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61-97.

[3]张轶璐.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途径[j].经济地理,2007.

第7篇

关键词 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0)11-0084-09

1 背景与目的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具有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独特自然区域。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普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截至2008年,我国已经先后建立了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20家为世界地质公园。随着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地质公园的研究,其相关理论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入。

地质公园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尚未发现从旅游系统的角度统计分析、评述地质公园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的文章。本文通过构建地质公园旅游系统模型,对地质公园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并评述我国地质公园的理论研究问题及趋势,以期为研究者和决策者、管理者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构建地质公园旅游系统模型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综合的旅游目的地,牵涉面非常广泛,如果没有系统论思想,就难以对其实现有效的阐述和理解。本文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地质公园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由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支持系统组成(图1)。

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主要是指到地质公园旅游的现实旅游者或者潜在旅游者构成的系统。根据旅游者的来源地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本地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旅游客源市场系统主要研究地质公园旅游者的行为,包括旅游动机、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以及由于旅游者行为引起的客源市场结构和市场特点。

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是指地质公园有别于其他一般景区,对旅游者产生特殊吸引力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总和。地质公园吸引旅游者的核心主要是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及用它打造的旅游产品――地质旅游线路和地质公园解说体系。具有特定地质主题、串联了独特地质遗迹景观、文化遗迹景观和节事活动等丰富内容的地质旅游线路和特色、个性化服务的地质博物馆、地质景观解说系统以及地质公园导引标识系统是形成地质公园独特魅力的主要因素。

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是指为到地质公园旅游的旅游者提供交通、康乐、食宿、购物及信息服务等多种旅游需求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设施保障和信息服务保障两个子系统。该系统是使游客旅游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其主要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连接客源地与地质公园旅游地的信息服务,在地质公园内为旅游者提供生活必需的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提供游览、娱乐和购物设施及相应服务,这些功能同时也是增加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和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共同组成一个结构紧密、与旅游者直接联系的旅游系统,在其还形成一个与旅游者不直接联系,由政策、管理体制、地质遗迹研究与环境保护、人才培训、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因素组成的支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政府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政策和管理)。此外,地质遗迹的研究和保护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2确定研究文献的范围

首先,本文以“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全部文献”项目,对2001~2008年文献进行检索、筛选,截至2008年11月8日,共获得地质公园研究文献314篇。

为了更全面地概括我国地质公园研究现状和进展,本文搜集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自2001~2008年出版的年会论文集,筛选出有关地质公园研究论文260篇。

另外,为了反映我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对地质公园的研究情况,本文分别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相关论文53篇,其中,硕士论文50篇、博士论文3篇。最后,将上述3类文献合并,共得到有效文献627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2,3内容分析法与归类统计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627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形式、含义以及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把用语言表示的非数量化资料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客观、系统和量化是其突出特点。

从旅游系统视角构建的地质公园系统模型不仅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提供了认识论基础,而且为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我国地质公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发展提供了归类框架。利用上述构建的地质公园旅游系统模型,将获得的627篇文献按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门别类地归入各个子系统,然后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地质公园理论研究的全貌及各子系统理论研究的细节,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4。

3 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进展与述评

3,1地质公园研究概况

如表1所示,自从2002年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以来,地质公园的研究得到了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者的重视,研究文献持续迅速增长。但是我国地质公园的研究非常不平衡。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旅游保障系统以及地质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特别是地质旅游产品的打造和旅游线路的设计)的研究非常薄弱,仅仅分别占总研究篇数的0.6%、1.7%和7.2%,而且2001~2008年,对这3个系统的研究文献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说明时至今日,对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系统、旅游吸引力系统和旅游保障系统的研究仍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绝大部分集中在地质公园旅游支持系统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上,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的地质公园旅游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处于资源导向型发展模 式上。

3.2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研究进展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开发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源一市场一产品3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对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的研究是地质公园研究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仅仅有4篇文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凯对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游客认知行为研究,提出了浅认知度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念,并进行了解释。景艳芳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采用调查问卷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区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时空行为和游客满意度。但是,这些开创性研究并没有真正从“地质旅游”的角度,识别出地质旅游者不同类型、旅游动机、旅游行为特征及其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特征,研究深度亟待加强。

3.3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的研究进展

3.3.1地质公园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地质公园要想在诸多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独树一帜,必须具有自身特色,不同于一般景区的地质旅游线路。本文所指的地质旅游线路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凡是具有特定的地质主题,串联了独特地质遗迹景观、其他自然遗迹景观、人文遗迹景观,并为旅游者展示、解说其地质成因或者地学背景的旅游形式,基本与地质旅游产品同义。共有14篇文献以比较重的份量涉及了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具体个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质遗迹特点或者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探讨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的类型,或者简单设计几条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这类研究是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研究的主体,占86%。如黄金火对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即属此类。另一类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献,但仅仅只有两篇。庄寿强首次对地质旅游和旅游地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地质旅游线路的三大类型,即弥漫型、插入型和连贯型地质旅游线路,首开地质旅游线路理论研究之先河。杨振之从旅游产品的角度,研究了地质公园的旅游产品转化问题。

3.3.2地质公园解说体系研究

(1)地质公园解说体系概述与综述研究。建立完备的科学解说体系,向游人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是地质公园区别于一般景区的最大特色。然而,科学解说系统仍然是地质公园研究的薄弱环节。陶奎元等从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的角度研究了解说系统的结构、建设内容和解说的方式。严国泰研究了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科学性问题和实现途径。

(2)地质公园博物馆研究。地质公园博物馆是向游客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重要阵地,也是地质公园区别于其他一般景区的重要标志。目前地质公园博物馆研究文献中,理论性和系统性强,能够切实指导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14篇论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地质博物馆建设与地质公园建设关系的,另一类是关于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的。例如,曹颖在其硕士论文中,以王屋山一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陈列艺术设计为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方法和理念。

(3)地质景观解说研究。地质景观(景点)解说体系是科学解释地质景点形成机理、普及科学知识的良好途径,也是地质公园存在的标志,但仅有两篇文献专文论及,其余大多散落于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概述的研究文献中。庄寿强研究了地质公园中标牌的类型及其表述的内容,认为应该根据旅游者身份的不同,建设专为地质人员设立的地质遗迹点标牌和为普通游客设立的地质景点标牌。由于地质公园地质景点形成机理对普通旅游者来说太过深奥,除了上述物质性的标牌解说之外,还需配备专职的地质导游人员解说,这也是地质公园的核心吸引力和标志之一,然而专门研究地质导游人员如何解说的文献还没有见到。

(4)地质公园导引标识研究。对地质公园导引、标识系统的研究也非常薄弱,只有3篇文献专文论及。胡光晓探讨了地质公园景区路标与环保卫生桶的结合机理与路标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缺乏理论总结性的文献。

3.4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的研究进展

3.4.1地质公园交通、食宿、康乐、购物设施与服务体系研究

由于大多数地质公园是在原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基础上建设的,这些景区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食宿、康乐、购物等设施已经比较完备,因此,专文研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以及服务的文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王聪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探讨了构建满城地质公园旅游交通网的问题。如何结合地质旅游资源特色和主题形象,将地质公园的元素有机整合入现有的设施和服务中,体现地质公园特色,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3.4.2地质公园信息保障体系研究

连接旅游者和地质公园桥梁的旅游信息通道的研究也是当前地质公园研究的盲区,尚未看到专门研究地质公园如何为旅游者提供地质旅游服务(如地质旅行社服务研究)和信息服务的文献。研究地质公园信息保障系统的文献全部集中在地质公园的市场营销方面,但也仅有10篇文章,仅占总数的1.6%。例如,白凯以翠华山地质公园为例,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地质公园的市场拓展战略。

3.5地质公园旅游支撑系统的研究进展

3.5.1地质公园管理研究

(1)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研究。我国已建的138家国家地质公园中,很大部分同时还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他们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自为政造成的“扯皮打架”现象突出。因此,地质公园管理体制的研究理应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有7篇文献涉及了对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卢志明建议借鉴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管理经验,推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方法。彭永祥以陕西省的地质公园为例,提出了由决策型协调、管理型协调、技术型协调3个层次构成的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游客监测、资源管理的基础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目前,GIS技术在地质公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已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如李富兵等8名硕士在其毕业论文中以具体地质公园为例,探讨了地质公园旅游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问题。这些大都是GIS在地质公园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总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缺少法律依据是地质公园依法管理的最大缺陷,也是地质公园管理研究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华国红等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了地质公园的法制建设问题,王爱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完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法制建设提出了设想。

(2)地质公园管理策略的研究。分析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地质公园的对策与管理策略是地质公园管理研究的主体。如陈安泽等对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是典型的代表。

3.5.2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研究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公园管理人才、环境保护人才、产品开发营销人才、基础地质研究人才以及地质导游人才。目前只有5篇文献专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如郭婧对地质公园导游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了探讨。当前,由于地质公园各类管理人才缺乏,已经造成了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的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的指导。

3.5.3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是地质公园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基础,也是开展地质科普旅游的前提。目前有183篇文献对此开展了研究,是研究最集中的领域之一,占总体文献的29%。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质遗迹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有145篇,占该部分的80%,绝大部分研究是以具体个案为例,描述地质公园内不同地质遗迹的结构与特征,或者从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是定性描述。如王同文等对泰山的地学价值、自然与文化价值等的研究。另一类是对地质遗迹或景观成因评价,数量较少,有38篇文献,如孙洪艳等对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花岗岩臼的特征及成因的研究。

3.5.4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

地质公园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对地质遗迹及其依存环境的保护,保护的基础工作就是对地质遗迹类别、登录等进行研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非常薄弱,只有1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表4)。陶奎元等对地质遗迹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类,为地质遗迹的调查、保护和登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分类不统一,各有侧重,在实际工作中也造成了诸多不便,今后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

分析地质遗迹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地质遗迹的保护对策与管理策略是地质遗迹保护研究的主体,共有64篇文献,占该部分研究文献的83%(表4)。这些研究尽管提出的地质遗迹保护策略或者保护思路比较全面,但研究大多是面面俱到,深度和理论总结归纳不够,亟须加强。

3.5.5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自从2002年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诞生以来,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研究一直是地质公园研究的热点,共有233篇文献,占总体研究文献的37%。其中,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研究有195篇文献,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只有38篇文献。

(1)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目前,对地质旅游资源或者地质公园开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质旅游资源概念与分类的研究。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与分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安泽等对此做出了开创性和代表性的工作。目前对地质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和分类还比较混乱,仍需要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对此开展深入的探讨。②地质旅游资源或者地质公园开发模式的研究。如李晓琴等通过对比生态旅游与地质科普旅游的相同点,认为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旅游的战略选择,并从功能分区、产品设计、解说系统等6方面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③地质旅游资源或者地质公园规划理论的研究。后立胜、钱小梅等分别从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地质遗迹类型和保护利用程度等角度,对地质公园进行了分类。李同德、郭建强等分别对地质公园规划的性质、调查方法、选址、功能区划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献是指导目前如火如荼的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宝贵财富。

(2)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研究。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是研究主体,占该部分研究的84%,大多数以具体的地质公园为研究个案,在分析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或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战略性的开发方案或者建议。这部分研究大多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具体的地质公园开发也有借鉴意义,理论深度尚待加强。

4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由上可知,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的理论研究非常不平衡,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上,而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和地质公园旅游服务保障系统的研究极其薄弱,而且至今仍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严重滞后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建设的实践。结合当前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遇到的突出问题,以下几个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加强研究:

4.1地质公园旅游主体的研究问题

设立地质公园,必然要面对3个问题,即地质公园为谁服务?服务对象希望得到什么?如何使服务对象得到所求?这3个问题无一不指向服务对象――公众。因此,公众的主体性参与及其受益问题应该是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地质公园往往是只见山不见人,缺少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成了“专业研究者的地质公园”。突出表现在对游客的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把握不够,如游客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参与模式、认知模式等。常常把旅游者看成是纯理性人、科学人、地质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剔除了地质公园参与者作为轻松愉快的旅游者的角色定位。地质公园既然是“公园”,必然要面向公众。因此,地质公园旅游服务对象有哪些,不同旅游服务对象需求特征、认知模式和行为规律到底如何,它与其他景区游客的需求异同点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

4.2地质景点与地质旅游线路研究问题

地质旅游景点是地质公园开展旅游的最小单位。地质景点与地质公园内的地质点是不一样的,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看地质点是否对大多数普通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如果有吸引力,这样的地质点才是地质景点,否则就仅仅是地质点,而很难成为吸引普通旅游者参观的地质景点。然而,当前国家地质公园普遍存在着地质景点与地质点不分的现象,往往在地质点旁边插上一个解说牌,就算是开展地质旅游了,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的“三无”现象,即地质公园内大多数甚至全部的已有旅游景点基本上与地质无关、大多数甚至全部所建的地质点基本上与旅游无关以及导游基本上对地质景点成因一无所知。目前在学术界,对地质旅游景点建立条件、组合规律、命名原则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在地质旅游线路研究方面,尽管目前有14篇文献,但是86%的文献都是浅尝辄止,仅在简单分析某个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特点或者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简单探讨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的类型,或者提出几条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缺乏深入、系统的市场调查与分类。由于对地质公园旅游主体的认知模式、参与特点、行为规律等把握不准,设计出来的地质旅游线路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差,基本上与原有的景区线路没有多大的差别,游客过去怎么游,现在还是怎么游,真正的“地质旅游”并没有开展起来。

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地质景点建立标 准、地质旅游线路组合规律,以及如何针对不同游客需求与传统旅游线路整合等研究,是当前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部分的研究需要旅游学者、地质学者等多学科研究者通力合作,融入创造性的思维才可顺利进行。

4.3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研究问题

地质公园的旅游解说系统过于专业化是目前被人们最为诟病的焦点之一。突出表现为地质景点标牌解说、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解说等为一大堆令人生涩难懂的地质专业术语,而地质导游人员对地质景点的解说却与地质内容无关,仍旧是以往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与地质公园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建设目标难以一致。目前地质公园解说方面仅有的几篇文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对解说受众的深入研究。因此,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环境解说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地质公园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方式与解说效果等基本理论研究,理应成为目前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

4.4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问题

尽管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是当前地质公园研究最集中的领域之一,占总体文献的29%,但是从对地质公园旅游的科研支持与服务来看,目前地质遗迹的调查与评价研究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地质公园整体价值与主要地质遗迹独特价值的“深度”研究不够,与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内同类地质公园或者地质遗迹价值的对比研究更显不足。这就造成地质公园的标识与导游过程中忽视价值性的表达,旅游者在地质公园的感觉常常是云里雾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得地质公园的设立好像成了纯经济利益驱动的产物或者形象工程,而无法认识珍贵的地质遗迹的真正价值。(2)对构成地质旅游基本单元的、单体地质遗迹景点的成因研究薄弱,仅占该部分研究文献的13%,这就使得地质公园开展地质科普旅游的价值大大降低。(3)能够整合各种资料,对地质公园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等景观的地学背景、地质遗迹或景观的成景过程“深度”研究不够。

地质公园是科学公园,如果缺乏对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成景过程与地质公园区域各种景观地学背景的整合研究,缺乏地质遗迹独特价值深入研究,开展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就成了无源之水,直接影响着地质公园存在的价值。显然,上述研究至关重要,是地质公园最为迫切需要加强的基础研究领域。

4.5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问题

地质遗迹保护是设立地质公园的首要目的,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除了上述提到的地质遗迹分类研究、保护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外,地质遗迹的保护规划研究也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规划照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圈保护模式,而忽视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主要是以点、线、面交互存在的实际,保护流于形式;二是地质公园保护规划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衔接性与整合性差。其结果自然是地质公园边界与其他规划边界模糊不清,加之规划面积不当,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与潜在的矿产、水等资源的开发矛盾重重,使地质遗迹保护规划难以得到切实执行。因此,如何设计具有地质公园特色的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如何整合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亟须学术界深入研究。

4.6地质公园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问题

近些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旅游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旅游景区的体制创新在政府层面、业界和学术界都备受关注,各方面都为此积极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仍然是制约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

实际上,目前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大部分面积巨大,如内蒙古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占整个克什克腾旗总面积的8%,是一个集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地貌、火山遗迹、温泉资源、沙漠、草原、河流及湖泊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其中包含了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是一个典型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因此,国家地质公园的利益相关者非常复杂,不仅包括上述不同的资源主管部门及政府机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而且包括旅游者(大众旅游者、地质旅游者、生态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经营商、交通经营者、饭店、旅游零售商等)、当地社区(直接旅游就业者、非直接旅游就业者、当地企业人员)、压力集团(环境、野生动物等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诉求不同,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国家地质公园体制与机制创新,不仅要考虑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而且要考虑社区、旅游者、非政府组织、旅游业等各种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只有所有的地质公园旅游利益者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地质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

然而,目前大多数国家地质公园还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利益相关者角色的错位、缺位,其间关系的交叉、矛盾是制约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界定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利益相关者类别、地位及其利益诉求,如何研究在国家地质公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个多目标、多受益主体的和谐共生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显然上述内容需要不同学科专家的深入研究,为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实践的指导。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