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21:57
导语:在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举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048-02
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重要的体制性改革之一,从曾经的若明若暗,到如今的脉络清晰,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明确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截至2020年,崭新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中国形成。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包括很多部分,其中生产经营类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之一,它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这部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处置无法回避。经数据分析,我国大约有130个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大约4万亿元,占国有资产11万亿元的35%。怎样合理积极地管理这样一个价值量非常大的国有资产,尤其是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资产处置等环节,增强与资产评估行业的合作互动,强强联手,实现监管协力 ,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使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到更好地保障,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命题。
1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重要性
一些国家部门颁发的法律文件指出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重要之处,它们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针对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展开剖析,同时,各个级别的资产管理部门针对怎样行之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同意见,取得了较乐观的成果。大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在其的鞭策下有了相应程度的提高。虽然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可观性成效,但是这当中还有众多不可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地,一些事业单位对国家制定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采取无视的态度,而且也没有按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和评估,怠忽了它的重要性,更甚者私人任意处理国有资产,这就造成了国家及人民财产遭受损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不利局面。在不断推进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积极作用下,其转企改制进程中多种经济活动的方式纷纷呈现,包括:改制、改组、兼并、出让和出售等。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资产流失有两点特别显著的原因:
其一,价值估量不足。在转企改制进程中,事业单位需办理“非转经”审批手续,但是许多单位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办理,漠视对国有资产的评估,单位的投资没有取得应有的利益;对国有资产的处理方式不正确,任意估价,不严谨客观,使得单位资产流失严重,从而无法达到足够的价值量。
其二,产权归属不清。部分单位未评估入账其本身具有的专利权、著作权、知识产权、商誉、名誉、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导致了同样的后果。
客观形势要求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产权分明、权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强资产的审计评估管理,因而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评价评值功能,促进国有资产的有序流动,防止流失尤为重要,资产评估势在必行。提到社会经济层面上来,资产评估的地位凸显地更加重要,它有益于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各个领域及个人的合法权益。
资产评估行业进入中国的20多年里,已经广泛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了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体系。
2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理论依据
2.1 资产评估的定义、要素及范围
资产评估是一种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数据资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准则),对资产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计测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以及这样的一个过程。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有8个基本要素:资产评估的主体、客体、目的、标准、程序、方法、基准日和价值类型。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事业单位改制、兼并、分立、清算、投资、转让、置换、拍卖及知识产权等。
2.2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法规依据
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五项规定了按国家要求的情形要进行资产评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记载,无论是部分还是整体改制,都要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辽宁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对行政事业类单位国家资产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和如何开展制定了标准。
以上等法规明确了资产评估情形、资产评估程序方法、责任义务归属以及主体单位的资产管理、资产处置等具体要求,有利于维护资产评估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合法权益,趋使产权交易健康运行。
3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程序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处理程序,资产评估过程全面兼顾,才能更具体地体现国有资产处置在转企改制中重要环节这一地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需要牢牢把握如下列出的五个关键环节。
3.1 资产清查
所有的清查工作都要遵循法规,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财产都要合法清查,做好登记审核工作。根据组织的主体不同,资产清查工作有各自不同的清查程序,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执行。
3.2 财务审计
地方财政部门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按照相关规定核准审计结论,并按照程序备案。
3.3 资产评估
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合理精确,有丰富经验的资产评估机构、具有合法资质的评估人员评估国有资产,签订委托评估合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应该向资产评估机构据实地提交合法完整明确的材料文件等,随后评估机构对应评估的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必须公平公正
资产评估报告中需要记明许多严谨的细节,如鉴定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有无无形资产,严格按照估价标准,选择恰当的方法,考虑各方面可能涉及的因素,计算出资产评估价值,并纳入转企改制范围。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出售、转让、出让及置换土地、房屋、车辆和设备等,应报请财政部门,通过法定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属于罚没物资的,土地、房产、车辆及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非专管、专营物品以及一般性物品,应由执法、执纪机关分别列出物品清单,报送财政部门并与之协商之后,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并据实制定价格。
3.4 评估核准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以下程序:
其一,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初步审核资产评估报告,通过后,要向财政部门提出核准申请,时间限制为报告的有效期满前两个月内;
其二, 财政部门要尽快结束核准,时间限制为20个工作日以内,必须要发送审核文件。
提出批准申请时,转企改制事业单位需要履行以下程序,报送下列文件:
①主管部门按相关规定对有关文件实行审查制度,通过后,报送财政部门申请批准;
②资产评估核准申请表;
③转企改制方案(必须通过法定部门的审批);
④资产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书、评估明细表的纸质及电子版等);
⑤资产清查审计报告;
⑥各当事方的承诺书(函);
3.5 资产处置
资产评估报告等相关文件经执法、执纪机关和财政部门核准和备案,之后的办理产权登记、股权设置、产权交易、工商登记等行为都是以核准备案为基础的。评估资产可委托产权交易机构,采取招投标、拍卖、出售、转让、置换等方式公开处置,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 举例说明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资产评估流程与方法
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无形资产评估为例,简要介绍转企改制前无形资产的评估状况以及部分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4.1 评估状况
转企改制是新鲜事物,并没有本来已有的模式,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摸索出很多细节。无形资产在国有资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价值比想象的要大,有形资产的价值和无形资产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漠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诱发了无形资产流失这一严重问题。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进程中,经常忽略无形资产的价值,无视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只重视有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但对于无形资产则很少评估,甚至不进行评估敷衍了事。这使得国有无形资产丧失了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从而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无形资产评估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是至关重要的。以无形资产中的专利权评估为例,进行下列要点的分析论证。
4.2 基本流程
第一,评估对象界定。
其一,了解确定专利权的各项状况。
①专利名称。
②专利类别。
③专利的法律状态。
④专利申请日。
⑤专利授权日。
⑥专利权权利要求。
⑦专利使用权利。
其二,对专利权是否有效进行核实。
①核实该专利是否为有效专利,著录项目是否属实。
②核实该专利是否具有专利性。
第二,评估数据和资料。
第三,核查数据,综合评定。
第四,完成资产评估报告,详细明确地进行说明。
4.3 基本方法
无形资产中对专利权的评估方法都是由比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发展而来的,主要有三种方法: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这三种方法在实例中都有应用,但是收益法为主要方法,大多数都使用收益法。超额收益=销售利润×销售利润分成率×(1-所得税税率)
销售利润分成率
4.4 评估案例
某文化事业单位于2007年12月取得了一项工艺技术的专利权,2009年由于该事业单位要进行转企改制,准备将该专利技术作为出资投资到企业当中,现委托某评估机构在2009年12月31日对该项专利资产进行评估。评估人员根据提供的2008年和2009年的有关经营数据资料以及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出该专利技术今后五年的收益额分别为450万、600万、750万、900万、1 000万。根据相关实例和资料的分析,测算出销售利润分成率为15%,根据当期的市场投资收益率,确定该专利资产进行评估时的折现率为10%,所得税税率为33%。计算该项专利技术在评估基准日的评估价值。
答:2010年:年收益额:450万元
年超额收益:450×15%×(1-33%)=45.225万元
2011年:年收益额:600万元
年超额收益:600×15%×(1-33%)=60.3万元
2012年:年收益额:750万元
年超额收益:750×15%×(1-33%)=75.375万元
2013年:年收益额:900万元
年超额收益:900×15%×(1-33%)=90.45万元
2014年:年收益额:1200万元
年超额收益:1000×15%×(1-33%)=100.5万元
评估价值
=41.11+49.83+56.63+61.78+62.40
=271.75万元
所以,该项专利技术的评估值为271.75万元。
5 结 语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国有资产的评估,这部分资产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评估好这部分国有资产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且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体系更加完整,资产评估更能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扮演好重要的角色。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重要作用,对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将有很强的鞭策作用,从而更稳定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国有资产有序流转,维护其运行安全,促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S].
[2] 财政部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
关键词:高校校标;文化解读;问题与原因;建设思路
一高校校标文化现状
很多高校在成立一开始就设定了校标,在制定校标以后,要使其被公众信任,就要提高宣传力度,所以其稳定性和一贯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高校校标文化,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另外,还有学生缺乏对高校校标的了解,对其重视力度不够。对于校标来说,它是高校文化和精神的代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无形财产,因为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导致其重要性降低。
二高校校标造型创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校标造型缺乏社会服务意识通过调查高校学生可以得知,大约一半的同学不认为学校的校标反映了社会服务意识,大约有一少半同学认为高校校标不能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因为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我国的高校更注重德行培养,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学生和有伦理的学生而采取多种措施,却忽视了在我国的传统教育里,要为社会需要人才奠定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换成大众化阶段,而高校精神也面临着较大的冲击。(二)高校校标造型缺乏对学术自由的反映经过调查高校学生可以得知,有一大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标没有反映学术自由精神,还有一少部分人认为学校的校标没有反映人文特色。对于高校来说,它本身是一种学术组织,所以要具有学术自由特征。对于一个高校来说,如果缺乏学术自由意识,教师就难以进行学术创新,更不用说和学生进行交流了,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高校和学者必须充分重视学术自由,实现学术发展,在校标设计时充分重视学术自由。(三)高校校标造型缺乏视觉形象特色通过调查高校学生可以得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校标设计缺乏特色,感染力不强。事实上,很多高校的校标没有深刻的内涵,对文字、图像的运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反映学校的特色。在设计校标时,一开始就要充分重视对学校的特色反映,丰富其内涵,对设计稿进行仔细斟酌,一旦选择最佳设计稿,不能随便更换,更不能随意丢弃。另外,因为校标是学校的一种形象,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随处可见校园标志。一个好的校标会让人看到这一标志或相似标志时就想到它,因此,各个高校在设计校标时要充分重视其视觉形象特色。比如,中国大学标志造型图章化严重,形成一种误区,是学校、协会的一些组织形象就一定有图章化的元素,现象十分“恶俗”缺乏创新突破、缺乏国际化的设计语言、缺乏专业性、缺乏特色。
三加强高校校标文化建设,合理设计高校校标措施
高校校标是高校的无形资产的一种,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高校缺乏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导致校标经常被其他人随便使用,近年来,国家的校标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因为缺乏相关法律,所以很多高校难以对违法的主体追究责任或要求赔偿,难以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所以必须合理管理高校校标。在管理高校校标时,各个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文化导入,积极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到管理过程里,通过师生共同理解,加上认同,那么校标就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一)加大对高校校标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校标设计的创新性要想防止高校校标被侵犯,防止学校合法权益被侵害,就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意识。另外,在设计高校校标时,不能一味模仿其他高校的校标,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宣传教育:第一,要加大对校标知识文化和设计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这一做法可以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集思广益,收集各种新颖的设计稿,提高校标设计的创新性。另外,通过加大对校标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防止校标这一无形资产被侵犯。第二,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高校校标的影响力,对于学校来说,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力度,把法律保护和师生职工个人保护有机结合,进一步创造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氛围,有利于更好的创新设计高校校标。(二)建立和健全高校校标的管理对于一个高校来说,其校标是一种特殊的标志,它不仅凝聚了高校的发展历史,还体现了高校的丰富文化,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不过,在实际的高校发展中,很多乱用高校校标设计稿的问题出现,所以,必须建立健全高校校标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为高校的校标设计提供保障。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首先,要在学校中建立对学校校标的内部评估机制,要想提高校标造型设计的创新性,就要利用学校的校标内部评估体系,学校的有关部门要组织学校师生评价不同的设计稿,利用调查问卷等形式评估不同的校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学校的资产部门通过价值评估体系的作用可以反映出对高校对校标设计的重视力度,为高校的校标变动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一定的依据,有利于合理管理高校校标这一无形资产。第二,高校的校标在注册以后,这就是一种知识产权,同时也是一种视觉文化形式。高校校标之所以是一种无形资产,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知识产权。校标是学校的标志,应该在使用时加以规划,不能随意让个人使用校标。另外,在确定了设计稿以后,要想充分保护学校的校标,就要注册校标。尽管这不是一种商业化的标志,但通过注册才可以保护高校的校标,有利于设计高校校标创新。第三,要设置合理的高校校标保护的专门机构,设置高水平的高校校标设计小组,充分运用其专业知识,提高高校校标设计的创新性。另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和其他高校的校标设计小组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高校设计校标的创新性。(三)加强对高校校标视觉形象设计的重视力度通过有特色的和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致的高校校标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全体师生形成一股凝聚力。所以,在设计高校校标的过程里,要注重其视觉形象,突出校标的特色,通过视觉冲击,创新高校招标设计,有利于在社会上提高影响力。比如,作者创新设计的青岛高校心理健康研究会标志打破了图章化的传统,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形式。(四)加强校标图像与民族汉字的有机融合在设计高校校标时,不仅要注重校标的图像设计,还要加大对文字的重视力度。高校的校标包含了图像和文字多个部分的,它可以反映高校的办学特色,反映高校的办学精神。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校标设计方式比较多,举例来看,有汉字形、自然形、人物形、动物形、几何形、花木形等多种形式,而汉字在校标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传递视觉信息,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以汉字为母体,和装饰字、书法字和变形字等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有利于设计有特色的高校校标,体现高校校标的民族特色。
四结语
高校的校标是其灵魂所在,有利于提高高校文化感染力,增添生命力,有利于更好的反映高校校标设计进程。在我国高校发展进程里,高校校标体现了设计时的复杂性,而我国目前的高校招标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创新力严重不足。所以,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高校校标设计的创新性,发挥高校这一无形财产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相关措施,为高校校标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英.校徽的文化力研究——以石宣中学、龙泉中学、双林小学等五所学校为例[D].四川师范高校教育管理学院,2008.
[2]潘道忠.中国高校标志设计研究[D].苏州高校艺术学院,2007.
[3]谢小刚.高校校训育人功能和校训文化建设的研究——兼论中国高校校训现状[D].江西师范高校教育学院,2006.
[4]徐愫芬.我国高校校训的文化解读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高校教育学院,2007.
[5]郑广成,许戈.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探索[J].软件,2016,37(5):25-27.
其一,非常重要。指新增的内容和近几年计算题和综合题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所得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告”。其二,重要。指今年的新准则对实务有一定影响的新增业务,也是近年计算题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入”。其三,比较重要。主要出客观题,包括“存货”、“负债”、“或有事项”、“借款费用”、“外币折算”。其四,不重要。主要出客观题,分值不多,包括“总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于“非常重要”和“重要”的章节需特别注意今年教材的新变化,以及往年的主要考点,做到熟练掌握计算和账务处理。以下对主要经济业务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二、中级会计实务各章重点内容
第二章 存货
会计期末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里所指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要点一: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1)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原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2)用于生产的材料、在产品或自制半成品等需要经过加工的存货。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3)如按定单生产,则应按协议价而非估计售价确定可变现净值。
要点二:可变现净值中估计售价的确定方法。(1)出售产品有合同:持有存货量≤合同订购量,产品合同价格作为估计售价;持有存货量>合同订购量,合同价格和一般销售价格(超过部分)作为估计售价。需分两部分计算可变现净值,然后与成本比较。出售产品无合同按其销售价格作为估计售价。(2)继续加工或生产耗用材料,如生产的产成品可变现净值>成本,无论材料可变现净值成本,材料均按成本计量;如产成品可变现净值
要点三: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企业应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比较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再与已提数进行比较,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应予补提。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转回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第三章 固定资产
本章涉及实际利率问题应重点掌握,另外重点掌握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处理问题。
要点一: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要点二: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注意待摊支出的分配方法。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要点三: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应当按照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现值计人相关油气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一般工商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
第四章 无形资产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认。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也应重点掌握。
第五章 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下列各项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自用房地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要点一:企业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模式计量。在成本模式下,应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存在减值迹象的,还应按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租金收入,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将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至期初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要点二:房地产转换的会计处理:(1)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应按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时,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应转入处置当期损益(其他业务收入)。
第六章 金融资产
要点一: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1)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并计人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计提减值准备,可转回。(3)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后续计量――摊余成本,差额计人损益。计提减值准备,可转回。(4)贷款和应收款项: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后续计量――摊余成本,差额计入损益。计提减值准备,可转回。
要点二:主要会计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
变动;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委托贷款――本金、利息调整、已减值;委托贷款损失准备。
要点三:主要账务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七章 长期股权投资
要点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1)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初始投资成本为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差额调整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发行证券手续费冲溢价收入;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调整为权益法。(2)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初始投资成本为所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合并中的相关费用计入合并成本;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调整为权益法。
要点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1)无共同控制、无重大影响: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重组付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等计入初始投资成本;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合并当期损益;合并中的相关费用计入合并成本;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不编制合并报表。(2)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支付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重组付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等计入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差额不调整投资成本;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调整投资成本;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发行证券手续费冲溢价收入;后续计量采用权益法;不编制合并报表。
要点三:主要会计科目。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设置“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明细科目。
要点四:主要账务处理。(1)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特别需要注意属于什么情况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重点掌握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成本法;权益法。
第八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要点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要点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要点三: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人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要点四:主要账务处理。(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3)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九章 资产减值
要点一: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只要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要点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计算公式如下: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要点三:主要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计;资产组减值测试;总部资产减值测试;商誉减值测试。
要点四:主要账务处理。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
第十章 负债
要点一:职工薪酬包括的内容: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下称“辞退福利”);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企业以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以权益工具结算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
要点二:计量货币性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计量非货币性职工薪酬时,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要点三: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辞退福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要点四: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日一般不进行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修正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截止当期累计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减去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作为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在可行权日之后,企业不再调整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要点五: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账务处理有所变化(摊余成本计量)。其他负债重点掌握“应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第十一章 债务重组
要点一:以现金清偿债务。债权人:收到现金原债权账面价值,差额冲减资产减值损失(坏账准备应全额冲减)。债务人:支付现金
务账面价值,差额记入营业外收入。
要点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人:公允价值即受让非现金资产入账价值,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
要点三:以债务转资本清偿债务。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税费)即股权投资成本,股权公允价值股权公允价值,差额记入营业外收入;股权公允价值>股权份额(股份面值),差额记入资本公积(溢价);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记营业外收支。
要点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债权人:新债权公允价值原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资产减值损失”。债务人:新债务公允价值
要点五:债务重组采用以现金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的,债权人应当依次以收到的现金、接受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再按照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章 或有事项
要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业务。
第十三章 收入
要点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有五条,结合教材例题掌握收入的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要点二: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处理。
要点三:特殊销售商品业务。代销商品;预收款销售商品;售后回购;售后租回;房地产销售;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重点掌握;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订货销售;以旧换新销售。
要点四: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完工百分比法的具体应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混合业务。特殊劳务交易的确认:安装费、宣传媒介的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包括在商品售价内的服务费、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特许权费、定期收费。这部分经常出选择题或判断题,也可含在综合题里,特别注意每种收入的确认时点。
要点五: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要点六:建造合同收入和费用的计量。合同收入的构成、合同成本的构成,合同收入、合同成本的计量,要特别注意收入、毛利、成本确认的顺序。
第十四章 借款费用
要点: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开始资本化时点、暂停资本化时间、停止资本化时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重点掌握教材的计算公式,借款辅助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第十五章 所得税
要点一:重要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要点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要点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基本核算程序:(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3)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4)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要点四:主要会计科目。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费用;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减值损失;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
第十六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要点一: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1)法规要求按相关规定办法变更;(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3)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要点二: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方法――未来适用法。
要点三: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
第十七期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主要概念: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
要点一:调整事项:日前存在,日后发生,做相关调整账务处理,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调报表,不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处理如下:(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核算完毕,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相关科目。(3)账务处理完毕后,必须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据: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据;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还应调整相关会计报表的上年数;调整会计报表附注有关项目的数据。考生在复习时,需特别注意:调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是调整当年的会计报表,还是调整上年的会计报表,或者不调整会计报表。还需注意有关所得税的调整问题。调整事项举例:(1)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2)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3)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的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的所得税。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但按照税法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4)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要点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日前不存在,日后发生不做调整账务处理,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不调报表,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第十七章 财务报告
要点一:资产负债表重点项目的填列。直接根据总账科目的余
额填列;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根据总账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
要点二:利润表的编制。(1)报表中各项目主要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2)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企业应当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3)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要点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现金流量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具体构成内容经常出客观题。填列现金流量表采用分析填列法,所需要的资料:年度资产负债表;年度利润表;有关明细账及补充资料。
要点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该表是新准则规定编报的一张新表。(1)“上年年末余额”项目,反映企业上年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库存股、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年末余额。(2)“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项目,分别反映企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金额和采用追溯重述法处理的会计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3)“本年增减变动额”项目,包括“净利润”项目、“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所有者投入和减少资本”项目、“利润分配”项目、“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项目。
第十八章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要点一: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的调整分录: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贷记“投资收益”。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上述相反的分录:借记“投资收益(当期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母公司应享有或应承担的份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
要点二:主要经济业务的抵销处理(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的有关抵销分录)。(1)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的抵销处理。其一,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如为全资子公司,会计分录如下:借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如为非全资子公司,当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大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作为商誉处理,应按其差额,借记“商誉”项目;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小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在企业合并当期应作为利润表中的损益项目,合并以后期间应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会计分录如下:借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商誉”,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营业外收入”。其二,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如为全资子公司,则借记“投资收益”、“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本年利润分配一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包括转作股本的股利)”、“未分配利润一年末”。如子公司为非全资子公司:借记“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未分配利润一年初”,贷记“本年利润分配一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一年末”。(2)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收账款”;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连续编制分录如下: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收账款”;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或相反)”。如存在投资收益,则借记“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贷记“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借记“应付债券”、“投资收益(差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差额)”。内部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抵销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投资收益”,贷记“财务费用”。(3)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其会计分录为:借记“营业收入(销售企业内部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借记“营业成本(购买企业期末内部购入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贷记“存货”。连续编制分录如下: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上期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贷记“营业成本”;借记“营业收入(本期销售企业内部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借记“营业成本(购买企业期末内部购入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贷记“存货”。(4)固定资产原价和无形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销处理:借记“营业收入(销售企业固定资产交易实现的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销售成本)”、“固定资产原价(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贷记“管理费用”。以后会计期间的会计分录: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固定资产――原价(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多提折旧)”,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本期多提折旧)”,贷记“管理费用”。内部无形资产交易抵销处理:借记“营业收入(销售企业无形资产交易实现的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销售成本)”、“无形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当期多摊销的无形资产)”,贷记“管理费用”。以后会计期间会计处理: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无形资产――原价(期初无形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多摊销费用)”,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借记“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本期多摊销的费用)”,贷记“管理费用”。
要点三:合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抵销项目。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主要的现金往来包括以下内容:(1)其当期以现金投资或收购股权增加的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2)当期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与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3)其以现金结算债权与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4)当期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现金流量;(5)其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等。
要点四: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2)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应当抵销,如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借记“投资收益”、“未分配利润一年初”,贷记“利润分配一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包括转作股本的股利)”、“未分配利润一年末”。如子公司为非全资子公司,借记“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未分配利润一年初”,贷记“利润分配一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一年末”。
第十九章 财务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包括31项);分部报告。该部分增加了许多例题,特别注意报告分部和地区分部的确定;关联方披露。该部分应掌握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新准则对此进行了修订。在第十九章“财务报告”后面的思考题中专门列举了合并范围的确定、合并报表抵销分录的编制的练习题,说明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应引起考生的注意。该部分内容可以出客观题。
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是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和国际上普遍推行减税为主要内容的税改潮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由于我国1994年税改时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因此,2004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增值税改革的序幕。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征收增值税的企业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呈现的背景下,具有短期减税功效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对所有增值税纳税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实惠的刺激措施。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的设备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一并调低,一般纳税人进入门槛下降,小企业税负普遍降低,增值税改革走进新纪元。
2、增值税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我国的增值税将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由此不仅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新的税收制度对企业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带来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处理相关业务时,从合理合法、可操作性等方面入手,对会计核算做相应的调整,以和新的税收体制相适应。
2.1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发生的变化
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企业以当年新增的增值税额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集中于会计政策的变化上。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与折旧政策,但增值税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远不如此。例如:转型后由于增值税与所得税对企业当期及以后期利润的影响,由于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计入抵扣范围,也将影响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以及还会影响到企业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等方面。
2.2转型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假设某企业购入设备进行投资,该机器设备购入价款为80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36万元,此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为10年,不考虑净残值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其计提折旧,所得税税率为25%。
在生产型增值税形式下,该设备购入所支付的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只能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固定资产原值为936万元,在这10年里,平均每年的折旧额为93.6万元,该费用冲减当期利润,即每年减少利润93.6万元,可使企业少缴所得税93.6×25%=23.4万元,10年少交所得税折合为现值23.4×6.1446(年金现值系数)=143.78万元。随着该设备的使用,它的价值逐步转移到它生产的产品中去,并且该产品的销售要交销项税额,这部分销项税额虽然不是由企业负担而是由该产品的购买者负担,但税务机关对该设备是重复计征了增值税。在消费型增值税形式下,本企业购入该设备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不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固定资产的原值为800万元,每年的折旧额为80万元,该折旧额每年可使本企业少缴所得税:80×25%=20万元,10年少交所得税折合为现值20×6.1446(年金现值系数)=122.89万元。由于在购入时增值税已作进项税额抵扣,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税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并没有负担增值税,另外由此少交了城建税9.52万元和教育费附加4.08万元。由上分析,具体对报表的影响分析如下:
2.2.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由于购入设备时对增值税的处理不同,将影响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及应交税费等项目。在生产型增值税下,假设购入设备当期的销项税额为140万元,则该企业应交增值税140万元,也就是说应交税费项目应为140+140×(7%+3%)=154万元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该企业则只交增值税140-136=4万元,就是说应交税费项目应为4+4×(7%+3%)=4.4万元,由以上分析可知,按照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在当期增值税能完全抵扣时,转型后较转型前,资产负债均按照抵扣金额减少,而净资产不变,此时为企业减轻流动资金压力的政策效果表现明显,节约了货币资金。
2.2.2对利润表的影响
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次性全额抵扣,使得当年少缴城建税9.52万元,教育费附加4.08万元,合计13.6万元,在利润表上体现为“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个项目减少13.6万元,但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原值由原来的936万元变为800万元,由此少计提了折旧136/10=13.6万元,直接影响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减少13.6万元,两者都会导致企业利润总额增加13.6+13.6=27.2万元,多交所得税27.2×25%=6.8万元,使得利润表“净利润”增加27.2-6.8=20.4万元。
投资以后年度,就只会由于折旧额减少影响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减少13.6万元,导致多交所得税3.4万元,净利润增加10.2万元,由此分析与固定资产价值直接相关的利润表项目是折旧费用,即管理费用。由于增值税政策的转型,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降低,折旧费用相应减少,营业利润增加,利润总额增加,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格越高,折旧率越大,对利润表尤其是对净利润的影响越大。
2.2.3转型前后现金流量表项目的比较
按照经济活动的性质不同,现金流量表项目分为三类: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在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所有支出均计入投资活动下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而改按消费型增值税处理方法后,购买设备时支出的现金则需分项列示。其具体列示方法及理由举例说明如下:
续前例,购买设备造成现金流出936万元。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后,上述现金流出中,800万元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其余的136万元尽管是伴随固定资产的购置而支出,但是却作为经营活动中增值税税额的抵减部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规定,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800万元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列示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而确认为进项税额的136万元应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项目。考虑到原有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均不包含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这一内容,并且该项现金流量一般较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对此内容单列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表示。具体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136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800万元。由此造成现金流量表中以下项目的值发生变化: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新增加一个现金流出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其数额为新确认的进项税额数。在新确认的进项税额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由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等额减少,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没有变化,“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亦没有变化。在新确认的进项税额只能部分抵扣时,由于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只按照抵扣数额减少,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按照未抵扣掉的进项税额数增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亦按照未抵扣掉的进项税额数减少。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的值在转型后较转型前减少,减少数额为新确认的进项税额数,“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以同样数额减少,“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以同样数额增加。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在新确认进项税额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的值在转型后较转型前增加,增加数额为新确认的进项税额数;在新确认进项税额不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的值按照可抵扣的新确认进项税额数增加。
3、增值税转型的企业财务对策分析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实施减税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企业应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充分享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收优惠。因此,在这次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采购固定资产应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转型会对企业投资产生正效应,使企业存在扩大投资和设备投资的政策激励,从而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除房屋、建筑物、土地等不动产以外的购进固定资产(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用于自制固定资产(含改扩建、安装)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应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才能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如果购进时不能分清固定资产用途的,也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待明确购进固定资产的用途后,再最终决定是否能够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
3.2采购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时机的选择
当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购进时机。一般来说,购进企业在出现大量增值税销项税额时期购入,这样在固定资产购进过程中就可以实现进项税额的全额抵扣。否则,若在一定时期,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大于该时期的销项税额,则购进固定资产就会出现一部分进项税额不能实现抵扣的现象,从而降低固定资产抵扣的幅度。因此,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做出财务预算,合理规划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期分批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与企业财税目标的相互配合。
3.37采购固定资产时最好购买成套设备
一、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
(四)净利润=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所得税
当金融企业资产质量产生风险时,是通过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补偿相应的资产质量风险。上述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中所指的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就是指金融企业经营当期所应提取或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
可以看出,连接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纽带是资产减值准备。通过提取减值准备,一方面保障了资产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准备的项目主要包括:贷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各项应收款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抵债资产。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现状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呆账准备,执行的是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即“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提取呆账准备金的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的计提比例。呆账准备金期末余额最高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基本上是按照年末呆账准备金资产余额的1%差额提取,尚未依据谨慎性原则,以资产质量五级分类为基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两种计提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举例如下:
可以看出,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应为133.5亿元,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为10亿元,二者相差123.5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不足的情形大抵如此。
三、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
鉴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沉重,且在短期内难以足额计提准备金的实际情况,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够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在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历史包袱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模拟计提准备的方式建立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利润考核体系的设想如下: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经营利润=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不含消化不良资产)
由于尚未实施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除了通过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外,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贷款以外的其他不良资产。
(三)账面利润=经营利润-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当期消化数=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
(四)净利润=账面利润-所得税
(五)考核利润=本期账面利润+X(上期数)+Y(上期数)-X(本期数)-Y(本期数)
X是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
Y是指除不良贷款以外未建立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不良资产的预计损失金额。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
上述示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A:账面利润相同,经营利润不同。
2000年与2001年账面利润相同,但当期准备金提取及营业外消化不良资产数2001年要大于2000年,说明2001年不良资产消化力度要大于2000年,反映在经营利润上,表现为2001年经营利润大于2000年。
B: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考核利润不同。
2002年度与2001年度相比,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核销不良资产力度相同。但2002年考核利润要好于2001年,可以看出2002年资产质量改善幅度大于2001年,说明除了通过核销途径外,2002年资产质量保全工作要优于2001年。
C: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账面利润不同。
2003年与2002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经营情况、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情况基本相同。只不过2003年度多核销了不良资产,在经营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表现为2003年账面利润小于2002年。从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看,我们最终需要的是能够体现资产质量的效益,是夯实资产质量后的效益。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尚未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制度,账面利润并不能真正体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同时,在大量不良资产不能按照谨慎性原则足额计提准备的客观背景下,也需要客观衡量国有商业银行消化历史包袱的进度。只有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
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最终的构成情形:
当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和其他不良资产损失全部消化完毕后,考核利润与账面利润完全一致,“考核利润”的概念将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后,对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利润构成,当期消化数就表示金融企业按规定提取(或转回)的贷款损失和其他各项资产损失,经营利润即指利润总额,账面利润即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
四、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保障措施
利润考核体系并非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从更深刻的意义看,多层次利润考核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将资产的安全性与经营的盈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和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注重企业未来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要做到既保持账面利润的适度增长,又要把账面利润最优与压缩不良资产和消化历史包袱结合起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必须从商业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出发,树立起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不能只看到不良贷款中存在的风险,还应该看到不良贷款以外的风险资产中存在的隐患和损失。
(二)建立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掌握银行现有的资产质量情况。以往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控主要体现在不良信贷资产上,通过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实现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控。对不良信贷资产以外的风险资产缺少监控考核,也无从掌握其他资产损失情况。为此,建立涵盖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就成为管理的必然选择,重点是建立非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全面掌握非信贷资产中的风险损失情况。
(三)非信贷资产的分类及风险。非信贷资产是相对于信贷资产而言的,在整个资金运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构成了非信贷资产。按照非信贷资产是否生息,可以将其划分为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包括存放款项、拆放同业、买入返售债券、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看,非信贷生息资产业务已经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除了信贷业务以外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无息资产是指由于经营需要或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包括现金、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等。
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同时来源于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变化,当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造成偿债能力不足时,生息性非信贷资产就产生了风险。无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从“资产”的内涵看,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无息资产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已经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时,风险随之而生。非信贷风险资产就是指非信贷资产中具有上述风险和损失的、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资产占用或垫款。
关键词:财务报表列报准则 修订 影响 对策
一、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对列报基本要求的修订。在准则的“基本要求”部分,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规范,包括企业如何评价持续经营能力、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附注披露。此外对于如何判断项目性质的重要性和如何判断项目金额的重要性,也规定了更为详细的标准。
(二)对资产负债表的修订。对资产负债表的修订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补充规定了从事多种经营的企业资产、负债如何列报。二是明确给出“正常营业周期”概念的定义,并对企业如何确定其正常营业周期做出指导性规定。三是更改和补充了某些项目的列报,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项目分别替代了原资产负债表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项目。如果企业存在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单独列示“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和“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负债”两个项目。
(三)对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修订。准则规定利润表中应当列报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同时,给出了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并要求在利润表上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进一步划分为“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两类列报。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报综合收益,不再列报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同时,明确给出了“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的定义。
(四)对附注的修订。附注部分的修订包括:(1)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以及有关终止经营的信息披露规定更为明确,如企业应当披露终止经营的收入、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和净利润,以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终止经营利润。同时,补充了费用按照性质分类的信息披露。(2)分别给出了“终止经营”以及“持有待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判断标准。(3)增加了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管理资本的目标、政策及程序的信息披露。(4)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信息披露。
二、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主要变化
(一)利润表的主要变化。从2009年起,我国企业根据第3号准则解释公告的规定在利润表中开始列报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但对其他综合收益只是总括反映。修订后列报准则规定,利润表分为两个部分: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并要求将其他综合收益分为两类列报,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利润表中调整或增设相关项目。
虽然利润表的名称没有改变,但从列报内容上来看,修订后的利润表实质上是一张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报表。这种列报方式既实现了以单一报表方式列报综合收益,又保留了净利润(或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之间的清晰界限,同时增强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透明性。
下面举例说明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及其在利润表中的列报。
例:20×6年8月10日A公司购入B公司股票,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成本为300 000元,年末公允价值为340 000元。另外,A公司持有M公司30%的股份,能够对M公司施加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A公司20×6年实现净利润5 000 000元。20×6年M公司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90 000元。假设A公司和M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假设A公司20×6年之前不存在与其他综合收益有关的业务。
1.20×6年,A公司对其持有的B公司股票的相关账务处理。
3.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根据上述相关账务处理,A公司编制的20×6年度利润表中有关项目见表2。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主要变化。修订前,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分别列示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与所有者(或股东)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应当根据相同的特征进行汇总,根据这一原则,修订后的列报准则要求分别列示综合收益和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修订后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矩阵的形式列示:一方面,列示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或事项,从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来源对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全面反映;另一方面,按照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及其总额列示交易或事项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应当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库存股、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以及其他不属于前面各项的所有者权益。
三、新准则的影响与应对
(一)主要影响。修订后准则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所以,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都会受到此次修订的影响,特别是存在其他综合收益和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的企业,对报表的列报和披露影响较大。从2009年我国要求列报综合收益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中除金融类企业外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并不多见,主要的项目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且列报的金额相对较小。我国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金融类企业中普遍存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重分类调整,此次修订对我国金融类企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应对措施。针对此次修订,企业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1)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准则。熟悉各准则的规定及其对财务报表列报的影响。(2)改进持有待售资产的核算。对于存在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的企业,可以把这些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从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持有待售资产”科目予以核算。如有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负债的,则可以单独设置“持有待售负债”科目进行核算。(3)改进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目前,其他综合收益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中核算,这一科目包含的内容过于繁杂,不仅包含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与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还包含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况。企业可将其他综合收益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并针对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等设置相应的二级、三级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这样将更有利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与披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其他综合收益 重分类 对比 建议
一、“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报”修订过程概述
IASB于2007年9月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修订版(以下简称IAS1Ⅰ修订),首次引入了“综合收益”的概念,后于2010 年5 月了IAS1Ⅰ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对其他综合收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以下简称OCI)类别等列报内容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6月IASB 正式了《IAS 1修订――OCI项目的列报》(以下简称IAS1 Ⅱ修订),于2012年7月1日或以后日期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允许提前采用。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化有二:一是将OCI项目划分为“满足特定条件时后续将重分类计入损益的项目”和“不能重分类计入损益的项目”两类区别列报。二是当企业选择以税前为基础列报OCI项目时,要求将相关税收影响在上述两类项目之间分配。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修订尚未对以后会计期间能否重分类至损益的OCI项目做出明确界定。
而我国对OCI项目列报的探究最早应追溯到《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CAS 30),该准则引入了“利得”与“损失”的概念,为引入OCI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以下简称解释3号),在利润表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OCI)和综合收益总额(Total Comprehensive Income 以下简称TCI)项目,并要求在附注中详细披露OCI各项目及所得税影响。为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2年5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CAS 30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在利润表中增加了OCI和TCI项目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定义。对比解释3号,在OCI的定义中删除了“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的描述,同时参照IAS1Ⅱ修订将OCI项目也划分为两类区别列报,并在附注中增加了有关披露内容。
CAS 30征求意见稿以后,相对原CAS 30在OCI项目列报上有所改善,但是比对IAS1Ⅱ修订列示的项目仍存在一些缺陷,在OCI项目重分类界定标准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尚处于较为朦胧的起步阶段。因此,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文设想通过其与IAS1Ⅱ中列示OCI项目进行对比,发现不足并提出一些完善性的建议。
二、CAS 30征求意见稿列举OCI项目与IAS1Ⅱ修订列示OCI项目对比
对照各明细来看,对于可能重分类的OCI项目,CAS 30征求意见稿中的(1)、(2)、(3)项与IAS1Ⅱ修订中的(1)、(2)、(3)项大体上是一致的,与国际列报准则基本趋同。但是关于其他明细特别是不能重分类的OCI项目,二者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别。
(一)重估盈余的变动
根据IAS 16、IAS 38的相关规定,企业在对厂房、土地等不动产及无形资产采取重估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评估增值产生的重估盈余的变动应计入不能重分类的OCI项目中。因为该变动需保留在所有者权益中,当处置该资产时,不能重新循环转入当期损益,而是直接从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而我国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相关准则中尚不存在重估盈余这种后续核算方式,故我国OCI项目中没有该项。
(二)自用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部分
IAS 40的规定是不同的,其要求按照IAS 16中的“重估盈余的变动”项目处理,列为不能重分类的OCI项目。所以该项在CAS 30征求意见稿举例中的分类与国际列报准则是相互矛盾的,鉴于我国目前没有重估盈余这种计量模式,将其划分为可能重分类的OCI项目是有道理的。
(三)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
根据IASB于2011年IAS 19最新修订的规定,将企业设定收益计划负债和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的净额具体拆分为服务成本、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和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三部分进行分别列报。前两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列表,第三部分应计入OCI项目,同时规定该金额在当期不通过利润表过渡而是直接转入留存收益中,不得在OCI项目储备中累积。
对照我国,在财政部于2012年9月起草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CAS 9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对该项目做出了较明晰的判定。在CAS 9征求意见稿中,将设定受益计划确认与计量导致的职工薪酬成本划分为与IAS 19修订中几乎相同的三个部分列示。前两部分也计入当期损益,而第三部分计入OCI项目,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但企业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这些在OCI中确认的金额。可见与IAS 19修订中的做法十分接近,也就是与IAS1Ⅱ修订中的列示要求是一致的。
(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OCI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
IASB于2009年了IFRS 9以替换IAS 39,其中规定一旦该权益工具被计入OCI项目,该指定则不可撤销,指的是原已确认的累计OCI金额在终止确认时不得转入当期损益。而我国目前仍然采用的是IAS 39中四分类的做法,将该项目列示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该变动先计入所有者权益,在终止确认时允许转入当期损益,列示为可重分类的OCI项目中的,这与IFRS 9和IAS1Ⅱ修订中要求列示的规定是有冲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CAS 30征求意见稿中未明确该项目计入OCI应归属的类别。
(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利得和损失计入金融负债的信用风险变动部分
此项目是IASB于2010 年的IFRS 9增补版的规定,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金融负债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分为信用风险变动和其他变动两部分,其中归属于负债信用风险变动的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不能重分类当期损益的OCI项目,其他变动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项目目前在我国却鲜有涉及,故也不包含此项。
(六)其他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的部分计入OCI项目中,这是IAS 39的相关规定,在IFRS 9中,对重分类条件做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该内容已经被删除了,故在IAS1Ⅱ修订也就不存在了,只现存于我国目前的相关准则中,而在CAS 30征求意见稿的举例项目中也没有再提起该条目了。
三、CAS 30征求意见稿列举OCI项目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CAS 30征求意见稿采用枚举的方法并没有囊括OCI项目应反映的全部内容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2.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形成的利得和损失;3.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的部分;4.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等内容也都是OCI项目应列报的内容,只是由于国际准则与我国相关项目准则的修订尚不明确能否重分类的类别。因此笔者建议将上述4项以及CAS 30征求意见稿中列举的4项首先在CAS 30征求意见稿第32条OCI定义后面做一个明细项目的具体列示,更全面地反映OCI列报应包括的项目,然后再对各项目重分类的类别作进一步的划分。
(二)CAS 30征求意见稿中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在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部分列为可重分类的OCI项目,这为企业提供了虚增利润的机会。因为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采取专业评估、参考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和对第三方调查报告的分析这三种方法,而一般企业都会选择专业评估,这可能导致企业与评估机构相互勾结人为将评估价值抬高,导致后续重分类进损益的OCI项目也将变大。由于我国目前的估值技术还不太成熟,缺乏比较权威的资产评估平台,本身出现估值结果误差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再加上资产评估队伍独立诚信的职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聪明”的企业就可能利用该漏洞乘机调整OCI项目列报金额,为企业创造更多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CAS 30征求意见稿中将该项全部列入可重分类进损益的OCI项目是不够周全的,值得进一步商榷。笔者建议将该项目再细分为两类: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其形成的OCI计入不能重分类至损益项目,以同类或类似房地产市场价格或价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的,其形成的OCI计入能重分类进当期损益项目,相对来说,市场价格比较公允。
(三)CAS 30征求意见稿中未明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应归属于OCI项目的类别
CAS 30征求意见稿中对该项目的做法无疑更大程度上助长了某些企业的不正之风,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经营决策。笔者建议借鉴并部分采纳IFRS 9中两分类法的做法,将该项列入不能重分类的OCI项目中,这样避免了管理层利润操控的嫌疑,降低了造假舞弊的可能性。
(四)CAS 30征求意见稿中尚未列举不能重分类至损益的OCI项目
按照CAS 9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建议将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这项计入不能重分类的OCI项目中。至于重估盈余的变动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利得和损失计入金融负债的信用风险变动部分这两项也只有先静观IASB之变,待我国会计环境较为成熟之后,再考虑这些项目应归属OCI重分类的问题。
四、完善我国OCI项目列报及重分类界定的综合建议
(一)适时制定关于OCI概念框架,不断更新OCI具体准则
我国尚未出台关于OCI项目列报及重分类的相关准则,致使该项目在实际操作时无规可据,很难把握。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订的最新动向,在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框架体系的同时,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国情,择机构建起一个OCI列报准则(即OCI概念框架),并阐明OCI项目重分类的界定标准(如按照以后会计期间确认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进行重分类界定),这是制定具体项目准则的前提和依据。待时机成熟时(如我国市场经济较为发达,会计准则相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广泛普及以后),再以这个较为成熟的OCI概念框架为基础,从中制定出一份更详细的OCI具体项目准则,将符合条件的各类别项目填充进去,对OCI具体项目的确认、计量、报告及重分类调整作出更加细致的规定。
(二)持续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高估值技术的可靠性
我国在借鉴IFRS 13的前提下,于2012年 5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初步建立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框架,并强调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但是明显该框架是不够完整的,再加上目前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还比较落后,造成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公允”的尴尬局面。因此,我国应尽可能多地参考国际上已经出台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研讨各种模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分阶段推行完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其次,要深入研究估值技术,从而提高公允价值的精确度,进而日趋完善OCI项目列报的准确度、透明度。
(三)修订现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引入OCI、TCI项目的财务指标
增加:1.权益OCI率=OCI/股东权益;2.权益TCI率=TCI/股东权益;3.每股OCI=OCI/股票总数;4.每股TCI=TCI/股票总数。这样一来,能使得投资者、报表使用者逐渐淡化对传统净利润指标的限制和束缚,达到逐步提升OCI项目重要性的目的;并发挥其在业绩评价考核中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此外,通过这些指标对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警示作用。
(四)单独设置“OCI”权益类科目
为了区分OCI和其他资本公积这两种性质相似且容易混淆业务的发生,使权益易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彻底分离,建议在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项目之间单独设置“OCI”科目,如果说考虑到传统渐进式思想的话,至少也可以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从而简化科目核算、数据填列,显示其在报表中日趋关键的地位。
参考文献:
1.IASB.Presentation of Items of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amendments to IAS 1.2011.
关键词:存货;发出计量;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存货的概念及特征
(一)存货的概念。存货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的准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会耗用掉的材料及物料等。存货的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即:随时准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库存商品、尚未完工的在产品、为生产其他存货而被耗用的存货。
(二)存货的特征。存货的特征主要包括四项内容:第一,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出售存货获取货币资金是持有存货的最终目标,这一特征也是存货有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基本特征,后者是为了经营活动的需要而持有的;第二,存货是有形资产。这一特征是存货区别于无形资产和应收账款的主要区别,前者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后者是无形的;第三,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存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且其持有目的是为了出售获取货币资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第四,存货可能具有潜在的损失。这是由于一些存货具有时效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比如市场上消费者喜好发生变化,可能造成存货的不畅销,最终导致损失。
二、存货发出计量方法比较
存货的发出既可以使用实际成本法,也可以使用计划成本法,但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将存货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计量。本文主要分析在实际成本法下,四种不同的存货发出计量方法的比较。
(一)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的核算理念是先收到的存货应该先发出,以此方法计量发出存货及结余存货的成本金额。在这种计价方式下,先收到的存货成本将在核算发出存货成本时先行转出,从而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金额,并以此确定期末结余的存货成本。
优点:使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发出的存货,期末结余的存货成本会更接近市场价值,并且企业要遵循此规则进行计量,所以不能随意调整发出成本去调整当期利润,不能随意的人为调整利润。
缺点:使用先进先出法,核算的计算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企业收入和发出存货比较频繁时更是如此。另外,在物价持续上涨时,会造成企业当期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的高估,在物价下跌时,又会造成企业当期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的低估,这对于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而言,是不符合的。
(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指在月末根据月初结存的存货实际成本及本月总计收入的存货实际成本之和,除以月初及本月收入的存货数量之和,得出加权平均单价,据此计算出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并得出月末结存存货成本的核算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优点: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量发出存货成本,计算方法相对先进先出法简单,并且在物价持续上涨或下跌时,采用加权平均单价,可以使计量结果平均化,较为均摊地分配到发出存货及结存存货成本中。
缺点: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在日常只登记收入材料的单价、数量、金额以及发出存货、期末存货的数量,无法在平时得到发出及结存存货的单价和金额,不利于存货的日常管理和控制。
(三)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指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与最近一次收入存货的成本之和,除以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与最近一次收入数量之和,据以得出存货的单位成本,并作为下次进货时计算每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的核算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的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优点: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核算存货成本,可以随时得出发出及期末结存存货的数量和成本金额,相比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更利于存货的日常管理和控制。
缺点:计算的工作量比较大,因为每次购入存货,都需要重新计算存货单位成本,对于存货收入较频繁的企业而言,核算的工作量更大。
(四)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指在核算存货成本时,按照收入存货时计量的实际成本来核算发出以及期末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计量方法下,需要对增加的每一批次的存货成本做详细记录,待发出时,查找到其记录的单位成本,以此计算发出存货的总成本及期末留存的存货成本。这种计量方法适用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及为特定用途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及提供的劳务等。
优点:个别计价法核算方式,是存货四种发出计量方法中核算最为准确的计价方法,与实物流转能够保持一致。
缺点:这种方法的实物保管和成本计算工作量都比较大,需要对每一批次的存货做有针对性的收入和发出计量,对收发频繁的企业来说,这是一项很重的工作量。不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个别计价法目前也可以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出存货计量工作中。
三、存货发出计量方法对税收及利润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存货发出计量方法对企业的税收及利润影响是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据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存货的性质,并且可以考虑不同计量方式下对企业税收筹划及利润的影响等内容合理选择恰当的计量方法。下面举例说明先进先出法及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两种计量方法对税收及利润的影响:
例:某公司2016年3月1日结存材料2,000个,单价50元,总计金额100,000元。3月8日,购入材料1,200个,单价55元,总金额66,000元。3月9日,发出材料1,500个。3月12日,购入材料1,600个,单价54元,总金额86,400元。3月18日,发出材料1,300个。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比较采用先进先出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量的发出存货成本及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保留两位小数)。
(1)采用先进先出法计量
发出存货成本=1500×50+500×50+800×55=144000(元)
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为-144000元,这里发出存货的成本相当于是销售成本。对所得税的影响为-36000元(-144000×25%)。
(2)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量
加权平均单价=(100000+66000+86400)/(2000+1200+1600)=52.58(元)
发出存货成本=(1500+1300)×52.58=147224(元)
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为-147224元,这里发出存货的成本相当于是销售成本;对所得税的影响为-36806元(-147224×25%)。
通过上述两种对存货发出计量方式的计算和比较,以及其对所得税的不同影响,可以得出-36000>-36806,负数越小,表示税负越轻,避税效果越明显。当然,这个例子并不能说明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总会比先进先出法在税收筹划上更占优势,除计量方式外,还要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和当时所处的物价趋势和变化。
四、存货发出计量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实际选择发出存货计量方法时,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一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即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存货实物流转方式,正确反映经济业务;二要符合谨慎性原则,即不能高估资产和收益,从实际出发,选择稳健的存货计价方式;三是符合重要性原则,即所选用的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方式应该能够保证体现企业重要的经济事项及业务流程;四是符合目标性原则,即要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为一时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总之,企业在选择存货发出计量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原则和影响因素,在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下,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计量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延孟.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税务筹划探究[J].会计之友,2012.2.
[2]袁太芳.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新探[J].财会通讯,2012.10.
我们接下来要解释,苹果是如何运用平台的力量和平台战略的新规则打败在位企业的。
平台公司在高价值的交易连接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最重要资产以及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来源都是信息和互动。苹果深谙这一点。它并不只将iPhone及其操作系统理解为一款产品或服务渠道,更是将两者想象为连接双边市场参与者(一边是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另一边是应用程序用户)的方式,并为两组参与者创造价值。随着两组参与者人数的上涨,平台创造的价值节节攀升――这一现象被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对平台战略的意义极为重大。苹果在常规型产品公司中成功创建了一家平台公司,为其他行业的公司提供重要经验。无法创建平台且不了解战略新规则的公司不具长久竞争力。
从渠道到平台
要了解平台的崛起如何改变了竞争格局,我们须调查平台与统治手机行业数十年的传统“渠道”公司有何不同。渠道公司通过控制一系列线性活动创造价值。价值链一端的资源(比如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经过一系列步骤,转化为更有价值的成品。苹果手机的业务实质上是种渠道,因为与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结合,而商店连接了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和iPhone用户,苹果的平台由此诞生。
如苹果所示,公司不必只将自己定位为渠道或平台――两者完全可以结合。尽管很多纯渠道公司现在仍极具竞争力,但一旦平台进入同一市场,平台基本上总会胜出。这就是为何沃尔玛、耐克、约翰迪尔(John Deere)和通用电气等渠道巨头争相将平台融入公司模型中。而从渠道转向平台主要涉及以下三大重要转变。
1.从控制资源转向精心管理资源
基于资源解释竞争的观点是,公司通过控制珍贵的稀缺资产(理想情况是独一无二的资产)获得优势。渠道的优势包括煤矿和房地产这样的有形资产,以及诸如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对平台而言,难以复制的资产是社区及其成员拥有和贡献的资源,比如房间、汽车、想法或信息。换句话说,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网络是首要资产。
2.从内部优化转向外部互动
渠道公司通过优化整条产品活动链――从材料采购到销售和服务,管理内部劳动力和资源,从而创造价值。平台创造价值的方式是促进外部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互动。正是出于这种外部倾向,平台公司往往能削减生产的可变成本。重点从规定过程转向了说服参与者,而生态系统治理成为一项基本技能。
3.从关注客户的价值到关注生态系统的价值
渠道设法将产品和服务的个体客户的终身价值最大化,个体客户实际上处在线性过程的最尾端。相比之下,平台设法在一个循环、迭代、由反馈驱动的过程中,将不断扩展的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有时还需要补贴一类消费者来吸引另一类消费者。
这三大转变表明,在平台的世界中,竞争更为复杂、激烈。迈克尔・波特描述的五大竞争力(以下简称五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客户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竞争者的实力,依旧有效。但在平台上,这些竞争力表现不同,而新因素也开始起作用。要将各种因素处理好,高管必须留意平台上的互动、参与者的进入情况以及新的绩效指标。
我们依次研究了每一个因素,但现在先深入探讨一下所有成功平台背后的驱动力――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的威力
在供给侧经济中,公司通过控制资源、果断提高效率并抵御来自五力中任何竞争力的挑战,获得市场权力。在供给方的世界中,战略目标是在公司外部建立壁垒,使公司在竞争中免于受损,并将战火转移到其他公司。
互联网经济背后的驱动力与之相反,是需求侧的规模效应,又被称为网络效应。在互联网经济中,“体量”(volume)高于对手的公司(即吸引到更多平台参与者的公司)在每次交易中都提供平均高于对手的价值。这是因为网络越大,供应和需求越匹配,用于寻找匹配的数据也越充足。规模越大,产生的价值越高;而价值越高越能吸引更多参与者,从而创造更多价值――形成另一个成就垄断企业的良性反馈回路。网络效应成就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交易量占中国总量的75%;谷歌――移动操作系统所占市场份额为82%、移动搜索占94%。
五力模型忽略了网络效应及其创造的价值。该模型将外力视为“消耗式的”,建立堡垒防范外力。然而在需求侧经济中,外力可以是“积累式的”――为平台企业增加价值。因此在供给侧经济中,具有威胁性的供应商和客户的权力可能被视为平台的资产。了解外力何时可能增加或榨取生态系统的价值,对平台战略至关重要。
平台改变战略
在渠道公司中,五力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稳定。如果你是水泥生产商和航空公司,你的客户和竞争机制就很好懂,而且你的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之间的界限相当明确。在平台公司中,这些界限迅速转变,我们接下来会讨论这一现象。
生态系统内的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往往是平台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但如果他们认为其他平台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许就会“叛逃”。
生态系统中成员承担的角色既可以是积累式的,也能是消耗式的。举例来说,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通过互换角色,为平台带来价值。用户可以今天乘坐Uber,明天驾驶Uber;旅行者可以用Airbnb住宿一晚,下一晚还可以当其他客户的房东。相比之下,平台提供者可能变成消耗式的角色,特别是在他们决定与拥有者竞争的情况下。电信公司平台的提供者Netflix可以控制所提供内容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所以就在依赖平台拥有者基础设施的同时,从拥有者身上获取价值。
所以平台公司必须在自己的生态系统内,不停鼓励积累式的活动,同时监控那些可能成为消耗式的活动。我们之后会讨论这一棘手的管理挑战。
生态系统产生的竞争力
渠道公司的管理者可能预测不到来自貌似不相关行业的平台竞争。但成功的平台公司往往在没有多少预警的情况下,就积极切入新领域和曾被认为不相关的行业。谷歌从网络搜索跨到了映射、移动操作系统、家庭自动化、无人驾驶汽车和语音识别领域。大变革的结果是,平台突然改变了在位企业竞争者。斯沃琪(Swatch)知道如何与天美时(TIMEX)比拼手表,但现在还必须知道如何与苹果竞争。西门子知道如何与霍尼韦尔(Honeywell)比拼恒温器,但现在还受到谷歌Nest的挑战。
竞争威胁往往遵从以下三类模式之一。首先,威胁可能来自网络效应更强的知名平台。这些平台能利用自己与客户的关系进入你的行业。产品有特色,而平台有社区,社区则有利用价值。考虑到谷歌与消费者的关系、其网络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以及对物联网的兴趣,西门子也许就能预料到这一科技巨头将进入家庭自动化市场(虽然不一定猜到是进入恒温器市场)。第二,竞争者也许会针对有重合的客户群,利用一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引发网络效应。Airbnb和Uber对酒店和出租车行业的挑战就属于这一类别。最后一种模式正逐渐显现:和你的公司收集同一类数据的平台,可能突然追逐你的市场。若某组数据很珍贵,但各部分数据由不同组织控制,那么貌似不相关的阵营间的竞争就可能产生。比如在医疗领域,像Fitbit 这样的传统可穿戴设备提供者、生产者,以及类似沃尔格林(Walgreen)的零售药店都正基于手中的健康数据,推出各自的平台。我们可以肯定,为控制更大范围的数据组及其带来的消费者关系,Fitbit和沃尔格林将展开竞争。
平台关注点
渠道公司的管理者关注的是提升销售额。对他们来说,公司销售的商品和服务(以及从销售中赚到的收入和利润)都是分析单位。平台的关注点转移到了互动上,也就是平台上制造者与消费者间的价值交换。交换单位(比如看某个视频或给某个帖子点赞)可以小到几乎不花钱或者免费。不过,互动次数和引发的网络效应最终决定了竞争优势大小。
平台的关键战略目标是,用好的前端设计吸引理想参与者,激发正确的互动,也就是所谓的核心互动(core interactions),引起越来越大的网络效应。在我的经验中,管理者经常处理不好这一点――他们把太多注意力放在错的互动类型上。我们着重强调了网络效应的重要性,直觉上似乎是先把网络效应做大,但平台的底线应是,先确保参与者的互动有价值,然后再关注体量。
多数成功的平台都先推出一种能带来高价值的互动类型(即使最初体量可能不高),然后进入相邻市场,或推出类型相近的互动,使平台价值和体量得到提高。举例来说,Facebook先在小圈子内试水(将哈佛的学生相互连接),之后把平台开放给大学生,最后给所有人使用。领英(LinkedIn)最初是一个主打职业网络的网站,后来增加了招聘、出版等其他服务,进入了多个新市场。
平台访问权与治理
在渠道的世界中,战略的焦点是建立壁垒。对平台来说,虽然抵御威胁极为重要,但战略的关注点转移到消除妨碍生产和消费的壁垒,创造最大价值上。为此,平台高管必须就访问权(让谁进入平台)和治理(或“控制”消费者、生产者、提供者,甚至竞争者在平台上可以进行的活动)问题做出明智决策。
平台由规则和结构组成。拥有者需要决定两者的开放度。开放的结构允许参与者使用平台的资源(比如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工具),并创造新的价值来源。开放式治理允许拥有者以外的人改变交易规则并奖励在平台上的分享行为。不管谁制定了规则,公平的奖励体系才是关键。如果管理者开放了结构,但没有奖励分享,那么潜在平台参与者(如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就能参与平台互动,但得不到奖励。若管理者开放了规则和奖励,但将结构设定成相对封闭的状态,潜在参与者虽能得到互动的奖励,却没有参与互动的能力。
开放度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台往往先推出结构和治理都非常封闭的版本,然后随着新互动类型和价值来源的引入,结构和治理都会开放。但每个平台都必须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并分享想法和资源。有效的治理可以鼓励平台系统之外的人或组织给平台带来极具价值的知识产权,如Zynga就给Facebook带来了FarmVille游戏。但如果潜在合作伙伴害怕受到剥削,就不会带来知识产权。
有些平台制定“免批准创新”(permissionless innovation)政策,鼓励生产者在平台上创造高价值的产品,让生产者无需得到批准(但确保生产者会分享创造的价值),就能为平台投资项目。举例来说,Rovio不需要批准就能在苹果操作系统上制作愤怒的小鸟(Angry Birds)游戏,而且可以确信苹果不会窃取其知识产权。愤怒的小鸟风靡一时,给平台上所有参与者带来巨大价值。不过谷歌的安卓平台对提供者更开放,因此取得更多创新成果。谷歌进一步开放平台的决定是其市值在2016年初超过苹果的原因之一(如同微软在20世纪80年代打败苹果一样)。
然而,访问权不受约束可能导致“噪音”产生――不当行为、低质量内容或内容过多阻碍互动,最终破坏价值。聊天网站Chatroulette就遇到了这一问题。该公司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随机配对,进行网络聊天。虽然初期发展迅猛,但后期因“噪音”问题倒闭。公司最初是开放的,根本就没有控制访问权限,但很快就遭遇了“”问题(这两个字对问题的描述十分到位)。大批衣冠完整的用户放弃了该平台,于是Chatroulette开始使用各种过滤器筛选用户,降低平台开放度。
多数成功的平台都擅长控制开放度,将正面的网络效应最大化。Airbnb和Uber给房东和司机评分和上保险,Twitter和Facebook为用户提供防骚扰的工具,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和谷歌的电子市场(Play store)都会淘汰质量不高的应用程序。
平台指标
渠道公司的领导者长期以来关注的,反映公司运行状况的指标范围太窄。比如,如果渠道通过优化流程突破瓶颈实现增长,那么标准指标之一就是存货周转率(inventory turnover),即追踪商品和服务流动性的指标。只要有周转率足够高的商品并得到足够高的利润,你就能看到相当高的收益率。
但渠道公司推出平台后,就要更改要观察的数据。监控并提高核心互动的绩效变得至关重要。以下为管理者需要追踪的新指标。
失败的互动
如果一个旅行者打开Lyft应用软件,看到“无车可用”,那么该平台就没能提供满足消费意愿的服务。类似的失败事件将直接减弱网络效应。看到这条信息的乘客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再使用Lyft。这样一来,司机空驶时间变长,可能会因此退出Lyft,造成可乘坐率进一步下滑。反馈回路能巩固平台,也能削弱平台。
参与度
运行良好的平台追踪能增强网络效应的生态系统成员活动。例如内容分享和重复访问,Facebook通过观察每日用户对每月用户的比值,判断提升参与度工作的效果。
匹配度
用户和生产者的需求不匹配会削弱网络效应。谷歌一直都在监控用户的点击和阅读活动,并调整搜索结果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
负面的网络效应
管理不佳的平台往往还受到其他问题困扰。这些问题造成负面的反馈回路并减少价值,例如,网络增长不受限制会引发堵塞,降低参与度。不当行为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这一点Chatroulette已领教过。管理者必须留意负面的网络效应,使用管理工具(如收回特权或驱逐闹事者)制止负面效应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