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研的特点

时间:2023-07-05 16:22:02

导语:在科研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特点 激励因素 激励措施

知识型员工是科研院所的核心资源,承担着主要的工作职责,在科研院所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比从事物质生产的员工更注重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更注重自己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知识型员工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传统型员工,在于他们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不断的产品设计、服务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求得发展。在知识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性成为知识型员工工作的主要特征。如果采取与传统员工相同的“大锅饭”式管理办法无疑会束缚知识型员工个性的张扬,因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采取个性化的管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强,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力求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赏识,喜欢挑战自我,挑战更重要的工作。

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激励知识型员工。

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创新性、自傲性、成就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安排得非常明确,这样会让知识型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被上司认可,缺少自主性。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以及组织气氛的宽松性。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自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从而比较自傲。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知识型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以无形的劳动过程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科技型企业,员工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相反,团队之间、员工的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的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加大。最后,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二、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国外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国内则是更多地引用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很少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研究。目前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比较流行的系统研究主要是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提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模型。

1、玛汉・坦姆仆模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和金钱财富(7.0%)。

从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金钱财富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团队交给他们的任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

2、国外的调查研究

1996年,美国国家学院及雇主协会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后列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名列前四位的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和感觉他们做的事是重要的。报酬仅仅列在第九位。

3、国内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峰老师等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中报酬列第一位,这与国外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福利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决定的。

三、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

综合以上分析,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该采用员工的成长以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模式。

管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护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员工产生满意感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良好的业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仅要注重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根据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的分析,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认为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第二,当前中国知识型员工的生活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较低,所以工资和奖金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表现出显著的激励作用。第三,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科研院所员工的工作大多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其他人很难知道其具体的工作进展及复杂程度,因此难以对工作的规程进行监控。知识型员工还表现出与其它传统员工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一般人都有独立的要求,能力越强,这种独立自主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也越浓厚。针对这些特点,结合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具体可采用如下一些激励知识员工的方法。

1、建立多层面的报酬体系

就报酬本身而言,多层次完全超出了薪资的范畴,包括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福利待遇、信息分享、职权等多方面。管理者在实施物质激励时,必须注意公平性,避免平均主义,让工作与薪金挂钩,使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2、推行弹性工作制

由于知识员工具有自主性,他们不愿受制于一些刻板的工作形式,如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况且知识员工从事的是思维性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制定弹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知识型员工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

3、工作富有挑战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加强工作的丰富性使工作富有挑战性。当知识型员工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管理者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这样,由岗位轮换所带来的新的工作内容可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枯燥感,使其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双重职业途径激励法

在知识型员工当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努力晋升为管理者;另一部分人却只想在专业上获得提升。因此,组织应该采用双重职业途径的方法,来满足不同价值观员工的需求,但必须使每个层次上的报酬都将是可比的。

5、实现无缝沟通

沟通对于激励知识型员工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层通过知识型员工的业绩反馈来强化知识型员工的积极行为,这就是强化激励作用;管理层通过知识员工目标完成状况的反馈来激励员工向组织目标前进,这就是目标激励作用。沟通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情绪表达。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工作群体是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的主要社交场所。因此,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同时,良好的沟通环境还可以起到员工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员工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者,他们彼此学习,互相提高。

6、鼓励创新

要提供一个知识型员工可以发挥才能和理想、个人被尊重以及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创新本来就是冒险,如果不予鼓励,则没有人敢创新。企业应该允许失败,而且要认为失败并非丢脸的事;也允许一些模糊的空间,让员工在一时说不清楚的情形下放手创新。企业还要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环境,同时投资于基本设备,供个人及团队学习,让大家运用及交流,以产生强大的发酵作用。

四、如何持续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

无论什么样的激励方法和手段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激励手段的效果都会边际递减,激励手段需要随着员工需求的发展变化。那么如何能一直有效地激励员工呢?

1、从不同层面建立组织的激励系统

科研院所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激励系统,如下图:

(1)建立组织层面的激励系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绩效管理系统;表彰和奖励优秀员工;树立工作标杆;允许员工持股;完善后备干部计划;健全晋升系统;设置工作多样化。

(2)团队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团队目标设立,建立参照系;形成团队自我激励文化;授权和支持;参与和头脑风暴;工作链上的感激;建立团队家庭;分享失败和耻辱。

(3)人际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鼓励表现差的员工,在他们把事情做对时,加以赞赏;在适当的时候,尽快向员工致谢而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应只注重成果,同时要为员工的任何工作进展给以鼓励;告诉员工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并及时、尽量宣传你的员工的成就;发现员工的表现有所改善,立刻给予赞赏;肯定团队个别人员的卓越表现,郑重表示感谢;表彰协同工作的行为;理解产生工作错误的必然性。

2、不断分析知识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

要一直有效激励员工,需不断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如下图所示。

3、避免激励“雷区”

以下一些做法将会对知识型员工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大负面影响,需要避免:没有授权;严格管理与控制;负激励多于正激励;经过考验才能信任;没有愿景;不鼓励创新。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实验;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因此,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手段,更能通过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有时为了说明同一个科学原理,教师提供的实验很多,但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每个实验都做一遍,因此选择合适的实验很有必要。那么什么是合适的实验呢?笔者认为,所选实验应具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验过程的直观性、实验呈现的新颖性、实验内容的丰富性和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等特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心理学家指出:探究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力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研究。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会想做、想说、想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积极地探求其中的奥妙。

在教学完“摆的秘密”一课后,笔者提到:别看一个小小的摆,科学家傅科就是通过摆发现了地球在转动;同学们回家也做一个摆,看谁能通过它发现地球是在转动的。一周后,一个学生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做了一个摆,并通过它发现地球真的在转动。他是这样做的:用三根细长的竹竿做了一个支架,中间挂了一个摆锤。做实验时,先把摆锤抬高,松手,让摆锤从东摆到西。过了一会,发现摆锤不是东西方向摆动,而是顺时针做一个类似圆周的转动。摆自己不会改变摆动方向,那转动的肯定是地球本身。学生发现这一秘密后欣喜万分,我们也为学生的发现感到欣慰。

二、实验过程的直观性

荀况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他提出学习不仅要做到闻之更宜见之,才能博而不谬。教师要利用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比较直观,但在类似的实验中选择更合适的,则需要教师多费心。在“光沿直线传播”实验中,教科书给了几种实验方法,其中一种是小孔成像,一种是用激光照射透明的果冻,因为果冻是胶体,发生了丁达尔现象,可以看到光在果冻中成一条鲜明的直线。在这两组实验中,笔者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因为小孔成像做起来麻烦,原理讲起来也很麻烦,学生很少接触这类现象。如果小孔太大的话,不容易成像;太小的话,会发生光的衍射现象,干扰实验结果。而第二种方法直观明了,一目了然。

三、实验呈现的新颖性

小学生的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觉、视觉、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所以设计的实验应新颖,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做“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时,笔者拿一张白纸,说“老师不光会教科学,还会变魔术。我手里是一张白纸,哪位同学用喷雾器向纸上撒点液体,会出现奇妙的现象”。学生跃跃欲试,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把这个实验做完,纸上出现了蓝色的字。学生非常惊奇,为什么白纸上会出现蓝色的字呢。笔者解释:纸上的字是用淀粉写的,因为淀粉是白色的,也是白色的,所以看不见字。喷的液体是碘酒,碘能使淀粉变蓝,所以我们就看到蓝色的字了。笔者解释完,学生豁然开朗。

四、实验内容的丰富性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凡事都想寻根问底,探个究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做了“电磁铁”几个相关实验后,很多学生问“电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笔者专程到中学借了几套交流电生成的仪器,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电。学生很容易观察这一现象。

五、实验形式的开放性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除了学校资源,还有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因此,实验不仅在实验室进行,还可走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进行,也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立课外实践活动小组或科学兴趣小组等。例如在做“蚯蚓的习性”实验时,会有“蚯蚓爱吃甜食吗?”“蚯蚓什么时间出来吃饭?”“蚯蚓怕水吗?”“蚯蚓能听见声音吗?”“蚯蚓喜欢群居吗?”等问题。诸如此类的实验,要么没有实验仪器,要么实验时间很长,总之在实验室内不容易做。这时,学生可以走出实验室,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效果更好。

总之,科学课实验的有效选择,既节省了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电工基础》是一门传统课程,在理论上主要围绕一些经典的电路理论与电路分析开展教学。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论述了《电工基础》课程特点,探讨了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

关键词:电工基础 课程特点 教学方

《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必须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首先体现在概念多、基本知识点多、单位制较复杂上。如“磁场与磁路”这部分内容,基本概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路等,概念多而且较抽象;基本知识点有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等;单位制有特、韦、高斯等,不常用,易遗忘。其次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电工基础”中公式繁多、复杂,解题的方法较为灵活,电路逻辑性较强,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此课程必要条件。另外其内容有较强的整体性,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是层次二的前导和基础,层次二是层次一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它们是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且脉络清晰,共同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2.与实际联系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实践环节,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技能的基本训练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通过电路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及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等。

二、《电工基础》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内容时,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板画等方法把难以描绘的内容展示出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知识。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从而达到识别、理解、运用的教学方法。电阻、电感、电容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好三个元件的基础知识,可为学习交流电和电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电阻元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电容和电感的性质很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对比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类比性。电阻的定义公式为R=U/I,电感为L=ψ/I,电容为C=Q/U,U、L、C都是外部的因素,通过实验得到了R、L、C的定义公式,这三个公式具有很好的类比性。而R、L、C都是反映其本身的特性,而不随外界的电流或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由此推出三个与其本身性质有关的公式,学生通过对比,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3.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而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故我个人认为,职业高中的教学也应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是笔者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办法。

(1)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等。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很快弄清了诸如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4.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教师在演示时能灵活机动,迅速方便,轻松省时,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电工基础中好多传统演示实验可用课件代替,例如可制作课件模拟日光灯的启动原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言语互动 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语言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教师通常直接使用教学言语,例如提问、表扬、批评等,缺乏间接言语的运用,表达规范而严谨,能够利用形象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为主,但言语内容较为单一。学生的语言则呈现出直接语言与间接语言结合使用,但缺乏条理性,问题回答过程争先抢后,善于模仿教师等。以下针对双方互动过程中呈现的言语特点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特点

1.言语互动频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性,在40分钟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小学生的学习通常在与教师的言语碰撞中完成,突破了传统的灌输模式,实现了双方的有效沟通。

2.直接言语使用频率较高 直接言语是教师与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运用频率最高的言语,通过直接的交流,教师知悉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够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同时,学生也能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对知识有更深入了解,夯实基础,提升学习能力。

3.互动言语种类缺乏 由于对直接语言的依赖,师生互动中的间接言语使用不足。常用的间接言语共有延伸交流面部表情以及鼓掌赞同三种手段。就眼神交流而言,由于教室空间的限制性,教师通常处于讲台之上,而学生则在座位上仔细聆听,这一过程极易出现学生走神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通常会用眼睛示意学生,直到学生领会教师意图,集中注意力。对于小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突出自身的面部表情。当课堂纪律较差时教师可以板脸提醒学生,如果学生课堂表现优秀,则可以用微笑进行表扬,如果一个内向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并且顺利答对,教师可以带动全班同学鼓掌以表示对他的鼓励,进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与互动交流之中。

二、增强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1.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言语互动 言语互动的形成需要有效的话题情境,围绕这一话题,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在创设言语互动情境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也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同时,创设出的情境还要便于学生围绕其展开讨论与交流。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话可说,有想法想要表达,积极开动脑筋,获得抽象知识的具体理解。例如,在讲授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告诉学生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等图形的具体特点之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都曾见到过哪些图形,然后将各自的想法进行交流,获得图形知识的深刻理解,感受数学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极大热情。

2.尊重学生差异鼓励言语互动 言语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很容易出现认识以及理解上的差异,这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的,不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上存在一定的不同,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因此,在教学言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这种差异给予尊重,对学习新知识速度较慢的学生给予信任与关怀,采用直接与间接的言语互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反馈,对于新颖的想法和思路进行肯定与鼓励,让学生愿意同教师交流,敞开心扉,感受互动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进行心算能力训练时,教师通常现场出题,由学生依次回答,回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完成较快,而有的学生速度较慢,学生的回答速度受到学生心算方法的制约。对于运算较慢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其鼓励,帮助其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3.鼓励学生探究促进言语互动 探究活动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言语互动集中的课堂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通过讨论与自我探究,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数学学习提供动力。在探究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同学们相互补充,相互验证,达成共识,解决难题。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既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与见解,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也要将学生不能理解或者理解存在偏差的题熟记于心,在课堂交流中进行解答,让学生的听讲变得更有针对性,进而获得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参与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与教师积极沟通的意愿,在学习动力的促进下积极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第5篇

【关键词】 音乐性 以音乐为主线 培养理解力 表现力 主体性

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是以其“乐”而“促智”、“怡性”、“辅德”进行育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音乐教育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用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能创编出较“复杂”的旋律,但当让他唱出来时,却连音高也找不准,问他创编方法,回答是“瞎编的”。 这就涉及到音乐感受性与音乐技能性相互关系的问题。在音乐新课标中,注重创新的教学理念其实与音乐的技能性教学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要富有音乐性。

一、以音乐为主线

音乐课是以学习或欣赏音乐作品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过程。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方法应该是利用音乐这一情感艺术中: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

二、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

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性”是指课堂内为了学习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掌握音乐作品而进行的二度创作为主线而展开的。怎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内的音乐性,而不至于偏离主题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之中。我认为: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牢牢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即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形象等),在唱歌教学时: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在音乐欣赏时: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

三、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多听一些于歌曲内容相关的音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钢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

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与学中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

1、培养学生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研究首先要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对音乐活动有兴趣上。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研究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的过程与方法。

2、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听觉来鉴定和调整。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就是说:首先是研究教会学生听音乐的方法与过程,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有须依赖于听觉。研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的方法与过程,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小课题研究 特点 实施 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方法都比较欠缺,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们尝试采用“小课题研究”,以促进学生成长。

一、小课题研究特点

小课题就是“小”的课题,小的研究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是局部的、微观的,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实在、明确。研究难度更小,学生容易驾驭,研究周期比较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甚至可以是三四个月。

本文所谈的小课题是学生基于学习过程,以兴趣为引导,以具体问题为任务,从自身的兴趣、观察和能力出发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以“挑战杯”或“科技活动月”等为形式的“大课题”、“大项目”而言,小课题具有以下特点。

1.着眼微观

与挑战杯中“大课题”研究每每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学生有兴趣了解它、探讨它。如学生宿舍电灯开关都在门口,晚上睡觉关灯不太方便,尤其是冬季。学生希望学校对此进行改进,然而改造线路不太可行,一是工程繁琐,二是费用高。这时有学生提出改造开关,设计成遥控装置,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线路改造的麻烦,而且使用更方便。课题虽小但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可以说,小课题研究是学生创新意识成长的“孵化器”。

2.关注过程

“大课题”、“大项目”基本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故“大课题”、“大项目”的研究聚焦点在结果,结果不理想,过程无论多有意义都会被忽略。小课题研究是校内开展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应重过程轻结果。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从课题的提出、申报到研究、结题等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既是研究的主角,又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在小课题研究中,校方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何方、如何发现、怎样解决等研究过程及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自身能力的提升。

3.随时申报

“大课题”都有固定的申报时间,一般一年只能申报一次。小课题申报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学生遇到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专业教研室对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在相关部门进行立项备案,小课题就成功立项。不可否认随时申报给小课题的管理造成一些麻烦,但随时申报方便了学生,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使然,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学生学习凭兴趣和心情,缺乏持续性,一年一报易影响学习的热情,冷却下来后复燃难度较大;随时申报能较好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趁热打铁,易于引导学生将问题探究下去。

4.成果多元

“大课题”、“大项目”的成果都是规范的研究报告,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极大。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小课题研究问题的多元性,小课题的成果除了研究报告外,还可以是学习随笔、案例分析、课件、调查报告、活动录像、虚拟产品、实物产品等。

二、小课题研究的实施

1.引领制度

包括兴趣引领、骨干引领和教师引领。其中,兴趣引领是以解决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骨干引领是指在专业、班级中培养骨干,通过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小课题研究的氛围;教师引领是聘请教师(尤其是实践指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进行引导,避免发现了问题,却不知从何入手的茫然状况。在三个引领中,兴趣引领是关键,没有兴趣,课题无法提出;骨干引领是抓手,没有氛围,活动无法持续;教师引领是重点,没有切入点,研究无法开展。

2.指导服务

虽然课题来自兴趣,但高职学生研究能力有限,及时的指导服务非常重要。一是在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知识和技术指导,通过讲座、培训等向学生传授如发现问题、反思问题、“问题库”建设等知识;二是在学生小课题协作小组中,开展团队互助服务,通过交流探讨,采集集体智慧,解决学生困惑。

3.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课题研究的激励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制度。展示性激励,即通过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和收获,同时也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于学生的各种评优领域,将小课题研究纳入学生综合考核。

4.监督制度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学校应坚持“宽立项、强过程、重成长”的理念。为避免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过程监督模式的建立及运用是关键。在鼓励学生立项的同时,强化研究过程的监督和研究成果的考核,以确保小课题的效果。

三、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这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努力的强度等。学习积极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高职学生中学时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小课题研究中课题来自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问题,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较好地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较好地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小课题研究,学生能找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悟性的学习主体。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学习中,学习者一旦确立了目标,动机会帮助学习者克服各种困难,使学习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不再被动听讲,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信息,遇到难题自己寻求帮助。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由被动参与变成自主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小课题研究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知识的纵向延伸,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我们正处于一个合作的时代,人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也充满了合作。小课题研究的项目对于高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基本要组成一个团队,致力于共同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要学会分工、协调、合作、宽容,服从,培养团队意识。

4.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把更多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这当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示范者。小课题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语文课堂教学幽默语言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活课堂气氛;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意识,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能更好的化解课堂中的尴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幽默智慧是一种宽容豁达人生态度的展现,这对正处于性格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是一个榜样。

它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引人发笑,让人轻松,而又意味深长。同时它还具有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与关爱的和谐统一

教学幽默它高于一般的幽默,它是对学生爱心的一种显现,同时又是教师“寓教于乐”教育艺术的闪现。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的因素,也是构成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幽默语言 ,可以营造这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才会对学生进行善意的幽默委婉的提醒和教育,保护少年特有的自尊和自爱,引导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轻松微笑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意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善意是笑声里认真的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交给学生“愤懑”这个词语时,我就强调如果大家下次再偶遇它喊它“愤满”时,我可要“愤懑”了 ,就好比别人把你名字喊错你会高兴吗?大家在这幽默轻松一笑中强化了对这个词语的记忆。幽默是暖阳,爱心是春风,暖阳加春风让课堂教学这片沃土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让学生这些数码茁壮成长。

二、引导与启发的有机结合

幽默是教学的第一辅助手段,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幽默就会充满课堂,教师就会运用娴熟的的教学技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课文相关的知识。如对说明文知识的讲解,我就采用了户口本上的重用名,也就是我们农村常说的大名与小名,让学生在愉快中队本来陌生的看似深奥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还收受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幽默让教师轻松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让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示范与培养的有序传导

第8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77-02

工科院校内的外语类专业在学校里有着特殊的位置。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规模比较小,每届本科学生多在100人以内,每届研究生多在60人以内,并且大多数工科高校内的外国语学院没有博士点。工科院校内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工作也有与工科专业不同的情况,在党建、团建、心理健康、招生、就业、考勤、评优评奖、资助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工科院校内外语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思想不够稳定

工科院校内外语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是个普遍问题。学校每年有转系、转专业的政策,每年5、6月份转系、转专业报名,约有一半以上的外语类专业学生申请转系、转专业。其中外语类高中的保送生在外国语学院是一个特殊群体,全国有17所具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高中,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语言类保送生自这17所高中保送至高校外国语学院,这些学生多是以外院专业作为跳板,一年之后申请转系、转专业。教育部一直明文不允许外语类保送生转系、转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执行程度不一。外语专业在工科院校通过高考招生时,一般是文理兼收,文理兼收的结果是每年有大量的理科学生被调剂进来,一年之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会申请转系、转专业。

二、生源质量不高

本科的生源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全国17所具有保送资格的外校保送上来的保送生;第二是提前批次的小语种专业招生;第三是正常本一批次录取的高考考生。本一批次录取的考生,又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本一批次录取的高考考生中,几乎没有以第一专业志愿报考并被录取在外语专业的学生,多是被学校招生时调剂至外语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更不如本科生,每年录取的研究生,除了一部分是本校和“211”以上的高校保送过来的学生之外,其他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绝大部分来自不知名的高校,语言功底较为薄弱,外语表达交流不够流畅,学术写作比较吃力。

三、自我管理意识薄弱

文科专业的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表现力强、具有创新意识,但也有着一些专业特点带来的不足,比如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相对工科专业的学生,纪律意识、考勤意识、集体意识、执行力度相对较弱。每次放假期满返校,都有学生以各种理由请假推迟。硕士研究生除了一年级有课之外,二、三年级没有课,且不需要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也不需要做实验,很多学生就经常在外面的培训机构等公司兼职上课赚钱,学院很多工作需要相关研究生配合时,只能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联系。

四、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文科专业的就业一直比较困难。在东南大学这样的“985”工科院校内,各工科专业就业率一直很高,但文科专业的就业是个老大难,文科专业就业具有无固定用人单位、就业渠道分散、就业与专业无关、收入水平较低等特点。因为经济形势的放缓,近三年到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日益趋少,用人单位明确招聘文科类或者明确招聘外语类的就更少了。

五、出国交流比例不高

工科院校内的校级出国交流项目,多是去国外工科大学进行交流,文科学生只能在项目介绍里有“其他专业”一栏时才能申报该项目出国交流。外语专业学生,申报出国交流项目很困难,且专业对口的出国交流学习项目很少,并且能受到csc等资助的出国交流项目更少。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出国交流的不足影响了同学们的发展。

六、学生人数规模小,男、女生比例失调

比如,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985”高校,外语学院是五个文科院系之一。每年本科招生规模约100人,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约60人,无博士研究生。工科类高校一般男生较多,但外语类专业普遍女生比例高,本科生女生比例一般在90%以上,研究生一般在95%以上。

七、学生干部力量薄弱

因为学生人数规模较小,并且女生较多,专业思想又不稳定,因此工作能力强,又热心积极的学生较少,学生干部选拔非常困难。面对种种困难,怎么来应对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落实的。

第一,深入了解情况,摸清工作困难,理顺工作思路。深入了解情况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每一个院系和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学生的状况和特征也不尽相同。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人气质、能力表现与工科专业的学生差异较大;外语专业学生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又不一样;不同的领导和教师带出来的学生风格也不一样。

第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制度是学生工作的根本,有章可依,有度可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学生工作也就变得顺畅,也就不需要大会小会不停强调。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时上课,是否表现积极,是否考试不作弊,跟我们的规章制度有关。如果我们建立了详细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那学生自然也就依据规章制度来学习工作。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或者制度建立了,但不严格执行,学生自然也就我行我素、自由散漫了。

第三,稳定专业思想,鼓励学生信心。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外语专业。每年都有超过一半的新生申请转系、转专业,这里面有17所外校的保送生,也有高考被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第一年主要精力在准备转系考试上,语言专业学习和课余学生活动一般都不会投入太多。通过各种方法来稳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思想非常重要,我们尝试了举行新生家长开放日、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举办新老生联欢系列活动、一对一谈话等各种方式,效果显著。几年下来,申请转系的学生人数逐年下降,思想渐趋稳定。

第四,开拓思路,争取经费,活动提档升级。外语专业因为学生规模偏小、女同学较多、经费不足,学生活动一直规格不高,在学校没有太多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工作要积极争取学院、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首要解决经费瓶颈。一般的工科院校,总体经费是相对充足的,校级相关部门经费是很多的,关键学会怎么申请。要深入了解部门的工作要求、经费申请机制流程,根据相关部门的目标要求,制订相关工作计划,申请相关经费。经费到位后,根据事先拟定的计划,集思广益,举办高层次、高规格、精品化的活动。

第五,走出校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学生的质量跟招生工作密切相关,本科生和研究生情况不同,但同样都需要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本科生的招生,要加大在17所外国语高中的招生宣传力度,尽可能多的招收优秀的外语类保送生。研究生的招生,要加大在周边省份“211”以上高校外语专业的招生宣传力度,并且提高保研学生数在每年研究生招收数中的比例。

第六,鼓舞学生士气,多角度推进就业工作。外语类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不是太理想,就业率的排名在各个高校都比较靠后。但作为一个“985”高校的学生从根本上来说找一份工作并没有问题,主要是能不能找到一份地点合适、收入丰厚、家人满意、自己心仪的工作。我在毕业季来临之时,会跟毕业生一个一个谈话,了解情况,鼓舞士气,鼓励他们时刻充满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学生在这个时候对鼓励肯定的需求是亟需又迫切的。

第七,建设学生干部梯队。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各种活动需要他们来奉献付出,各种突发事件也需要我们的学生干部能积极配合学院工作。学生干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培养和锤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讲的是部队,高校同样也是,学校一直存在,而学生不停的升学毕业,我们就需要把学生干部的培养形成梯队,保证不会断档,确保学生在做干部之前有充足的锻炼学习机会。

第八,推进学生出国交流比例。外语专业的学生本应是出国交流的主力军,但受制于专业本身,在校生出国交流工作一直不太顺利。外语专业要与工科专业结合,共同参加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国际合作谈判,尽可能多的创造出国交流机会给在校学生。在校学生也要积极申请出国交流,并通过前期学习和社会活动履历的积累,给自己申请国外名校交流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

(一)科学性。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