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研立项的意义

时间:2023-07-05 16:22:09

导语:在科研立项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研立项的意义

第1篇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将开展科研创新项目作为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平台,设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研创新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以项目制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 :项目制; 科研创新; 第二课堂;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14—02

项目来源:浙江传媒学院教改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Z2—1306)。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赵立英(1985— ),女,浙江东阳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潘红霞(1979—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然,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创新成果少。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将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探索以项目制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花大力气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但却把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视为课外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宣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因此,对各类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反之,认为科研创新是一道难题,只有“学霸”们才能参加,对科研创新持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与积极性。

(二)经费不足,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条件有限,活动经费不足,提供的科研创新平台以及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科研创新需求。此外,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有序的监督管理以及有效的指导,很多学生在立项之后便将其抛之脑后,到了截点才匆忙结题,或者无疾而终。

(三)专业老师指导力度不够,科研创新水平不高

大学生理论水平有限,科研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专业老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多数高校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也未将科研创新指导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导致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缺乏积极性。很多指导教师“有名无实”,与学生沟通、交流少,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成果水平低。

(四)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科研创新教育的开展

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但是,多数高校的学生科研创新体制、评价体制并不完善,还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教师指导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都不高。

此外,部分学生比较关注国家级、省级的大型科研竞赛项目,而对一些校级的科研项目视若无睹,导致科研创新活动覆盖面窄;还有不少学生功利心强,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纯粹是为了评奖评优,缺乏真正的科研创新精神,这些都限制了科研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以项目制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长期以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从师资配备、课时安排、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都给予重点倾斜,却忽视了第二课堂教育,导致当前第二课堂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课程缺乏统一规划、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第二课堂范畴,进行系统性的设计,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明确了教学目标,加强了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成效,有效创新了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二)授人以渔,切实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科研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创新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文献资料,如何跟踪学科前沿,如何进行自学,如何进行项目研究。学生在导师的“传、帮、带”下,把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从而熟悉研究步骤,学到研究方法,真正达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实现项目孵化功能,拓展研究成效

在项目研究基础上,学生可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各类专业和学科大赛,如“挑战杯”、“新苗计划”等项目,做到早准备、早组队、早落实,有效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另外,学生可将研究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项目研究阶段,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掌握论文摘要、序言、调研或理论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等内容的基本写法和要求。学生在完成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也为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项目制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组织体系

以项目制为依托,开展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经费与设备上的投入,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活动就很难开展。因此,可以成立由领导、教授、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全面组织协调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该委员会是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的主管机构,承担项目、基金的管理职能,负责监督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和项目的跟踪管理;负责控制项目经费的支出,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负责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审核等。

(二)完善科研活动运行机制

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课题组为单位,每个课题组一般由3~7人组成。研究题目可以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的子项目。项目研究期限原则上为一年,由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予以立项。

根据项目工作进度,按期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给出恰当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发现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或工作无明显进展的现象,专家组应提出及时终止项目运行的建议。对更改项目内容、更换项目成员、提前或推迟项目进度等要求,专家组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审核。最后,由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按照相关办法进行结题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三)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学生科研创新奖励基金并制订使用管理办法;对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荣誉或专利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并按一定标准给予学分奖励,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并纳入教学业绩考核。

参考文献]

[1]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

[2]任大伟.从“挑战杯”竞赛透析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3(3).

[3]赵艳敏.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第2篇

自1959年美国乔·曼库索提出企业孵化器这一概念开始,企业孵化器逐渐受到全球各国领导的重视,在短短几十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企业孵化器这一概念,结合自身国情创办了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力图为科技中小企业营造快速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于1988年加入到“火炬”计划,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自此,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而目前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以及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的研究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它强调组织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组织的活动应当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一个个体的利益。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个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和创新资源等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在孵化器运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且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对于理顺各方关系,加强多种资源的整合,提高其孵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分析

虽然目前国内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所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各利益相关者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关系来看,总体上可以将孵化器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两大类。通过分析两类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益相关者模型(图1)。

(一)内部利益相关者

内部利益相关者就是从组织内部来影响组织活动的个人或团体。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在孵企业和组织员工。

1.在孵企业。在孵企业是指进驻到企业孵化器中来,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对象的企业。由于整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他们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降低其在创业过程中的失败率,以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成功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此外,在孵企业与企业孵化器的关系也是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所在。如果在孵企业能够充分理解孵化器并且与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那么就能够帮助孵化器更好地进行设计和进一步改善服务,从而影响企业孵化器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孵企业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利益相关者。

2.组织员工。一个组织的目标能否实现与该组织的员工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员工也是确保组织愿景及使命达成的最重要的力量。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来说,其员工包括决策者、一般管理人员和基层职员三个层次。

决策者是组织中制定战略层面目标和工作的人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决策者一般有两种:一是政府部门委派相关人员进入孵化器的决策层,另一种是孵化器自身通过招聘或外聘得来。就目前国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来讲,采用不同模式的孵化器其决策层人员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于决策者制定的相关决策都是对组织具有战略影响的,而且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目标和形式的特殊性,对于决策者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战略部署能力要求都更为严格。决策者的能力和水平会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决策者无疑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内部利益相关者中重要的一方。

一般管理者和基层职员是进行日常执行性和事务性工作的员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般管理者和基层职员多是通过社会招聘或委托中介机构招聘而来。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结构并非金字塔式的官僚组织结构,而多是灵活多变的项目结构,因此,孵化器中的一般管理者和基层职员的作用就更为重要,需要员工投入积极的工作热情,并且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

(二)外部利益相关者

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从组织外部影响组织活动的个人或团体。这些个人或团体同组织的关系不像内部利益相关者那样紧密,虽然他们同样可能是影响组织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利益相关者来说,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涉及较多,根据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的不同总体上可以将其分成四类:

1.投资类利益相关者。投资类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投资行为或潜在投资意图的个人或团体,这里主要是指财力投资。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财力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没有资金的适时注入和循环,组织的运转就会中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类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政府、银行、投资机构等。基于国内目前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公益性,大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投资主体还主要是政府,尤其是在前期筹备阶段。然而,随着孵化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对于孵化器的需求增长,依靠政府的单一投资模式显然不再适合,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也在逐渐降低。

2.中介服务类利益相关者。中介服务类利益相关者是指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提供中介服务的各类组织和机构。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特殊组织形式,其许多相关工作都需要中介机构的介入。中介机构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提供咨询服务,即为创业者和在孵企业提供法律、政策、财务、会计、贸易、知识产权等的服务,这其中就涉及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专利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主要是指招聘组织员工、培训创业人员和员工、帮助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计划等,这就包括了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即通过专业的途径为孵化器和创业者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主要包括科技信息中心、管理咨询公司等;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主要指提供与创业和在孵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中间试验、产品交易等技术服务,包括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广告文化发展公司等。这些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弥补创业者和在孵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不足,对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智力支持类利益相关者。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知识性的服务机构和以知识成果转化作为其主要运营内容的组织,它的有效运转必须依靠外部对其提供的智力支持。目前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智力支持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另一个是孵化器联盟。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这两者就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智力支持类利益相关者。

一方面,大学里拥有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他们学习了专业的知识,拥有创业的激情、较高的素质和智力资本,能够为孵化器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另一方面,大学还拥有相对单纯的科研环境,是科研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之一。科研机构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吸收项目和科研成果的重要知识源头,它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以保证其持续有效地运转。而孵化器联盟就是在现有孵化器之间进行交流和联系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同业联盟,它能够为本企业孵化器提供模式和经验的借鉴,从而尽量避免相同失误的产生和实现孵化成果的分享,提高孵化器的成功率。

4.社会环境类利益相关者。社会环境类利益相关者是指除其他利益相关者之外,从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处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其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或者受到其目标实现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公众、新闻媒介和潜在企业等。

政府在社会环境类利益相关者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由于企业孵化器的公益性特征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溢出效应,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孵化器发展过程中,政府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除了之前提到的投资者身份之外,其作用还包括制定优惠政策、税收返还政策,帮助完善孵化器的投融资环境,完善相应信息平台等外部环境方面。政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拥有庞大的社会区域网络和广泛的相互联系,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向创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力地支持新创企业,政府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意义逐渐从直接控制转变成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科技企业孵化器目标的实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完成一部分就业、扶持科技型企业等任务。

社区通常是指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在地,从广义角度来讲,包括与孵化器产生相互作用的整个社会区域的总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从其所在的社区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多种资源,而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又会对社区的生存环境、就业环境、社区形象等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的作用逐渐加大,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来讲更是如此。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还属于高端科技产物,需要借助于新闻媒介的力量向社会公众和潜在投资者宣传和介绍其功能和发展前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加入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中来。同时,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主体,起到监督孵化器系统运转的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孵化过程中腐败、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

潜在企业是指具有被孵化器吸纳进来成为被孵企业潜力的企业。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目的就是扶持帮助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因此其所在环境中潜在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否实现持续发展。而孵化器的运行效果和被孵企业的发展情况,同样会影响到潜在企业的发展动力,如果孵化器运行效果良好,就会刺激更多潜在企业的产生,形成良性循环。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平均41岁,住院天数平均18d,其中暴饮暴食后诱发8例,胆源性疾病诱发10例,无明显诱因1例。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腰背部疼痛、发热、黄疸等。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予以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合理的营养,饮食护理也是减少胃酸和胰腺分泌的重要因素。

1.3治疗结果经综合治疗护理,19例患者中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18例均治愈。

2护理

2.1基础护理①注意休息:绝对卧床休息,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增加脏器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和体力恢复。协助患者采用半卧屈膝位,以减轻疼痛。剧痛而辗转不安者要防止坠床,周围不要有危险品,以保证安全。②急性胰腺炎患者禁食期间患者常有口干、咽喉不适,可用棉签蘸水湿润口唇或含漱,给予口腔护理,同时观察患者口腔黏膜、舌苔有无异常,便于了解病情变化。③呼吸困难者,应给予吸氧,氧流量3L/min,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④长期卧床者做好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1次,保持床单元整洁、平整,患者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和肺炎的发生。⑤发现休克,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医师进行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⑥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退烧药,降温过程中注意监测体温、心率变化,防止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发生意外。

2.2治疗护理

2.2.1遵医嘱应用药物抑制胰腺分泌,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生长抑素临床常用的是奥曲肽,使用1mg奥曲肽,每8小时1次,皮下注射。静脉输注建议采用输液泵控制速度,以25ml/h速度输注,中途停药时间不超过3min,以维持血药浓度,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注过快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眩晕、面色潮红等。

2.2.2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特别是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尽早、足量、合理使用抗生素。

2.2.3禁食期输液应根据患者情况,2000~3000ml/d。早期应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及时补充水电解质,必要时补充胶体溶液。在胃肠减压时液体量应适当增加,必要时输血,补充电解质,以补充血溶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休克发生及出血坏死胰腺炎或其他并发症。

2.3禁食及胃肠减压本组患者均采取禁食及胃肠减压,禁食能使胰液分泌减少,胃肠减压可使胃中酸性胃液及原有食物不再刺激胰腺分泌,减轻胰腺负担。初期以全胃肠外营养为主,入院后经2~5d的补液等措施,使内环境紊乱得到纠正,开始行全胃肠外营养,经肠外营养2周左右。在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后,排气后开始口服低糖、低脂流食,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应忌油腻。但要注意胃管不要插入过深(45~55cm),避免将十二指肠内的碱性肠液吸出而失去中和胃酸作用。护士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内容物及量,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4心理护理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确诊后容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的心理及悲观、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满足患者的知识需求,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消除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效果的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与护理。

第4篇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 就业意向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以往医学高等院校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变,使许多护理本科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变得十分迷茫和困惑,本文着重探讨赣州市护理本科生就业观、价值取向、特点和影响因素,发现和总结护理本科生就业观念方面的潜在问题,为制定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策,纠正其不良就业观念,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为学生做好就业前的相应准备,指导护理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在校的护理本科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不记名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深入访谈重点选取2009级16名本科毕业生(实习护生),并作出比较详细的个案访谈记录,最后将收集到的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调查方法

自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从护理本科生的基本资料、本科护生的就业意向、影响本科护生就业的主导因素、就业前景、就业指导5个部分。选取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就读的护理本科生100人进行调查,其中2011级21人,2010级63人,2009级毕业班学生16人。问卷采用单项选择不记名方式填写。

3. 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均建立EXCELL数据库,采用IBM SPSS V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表1)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n=100)

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表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n=100)

3. 就业信息的来源(表3)

就业信息的来源(n=100)

4.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表4)

对于就业前景的看法(n=100)

三、讨论

1. 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

在就业意向方面,护理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一般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高,工作相对稳定并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护理本科生中仅有极少数愿意去一般社区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这与个人对社区护理发展现状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有些护理本科生认为一般社区机构护理的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实现个人价值;此外,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影响护理本科生到社区就业的因素中也占有一定比重[1],护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体验与工作期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关。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护理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呈多元化的趋势,考研深造、考公务员等均占一定的构成比,只有极少数护理本科生是根据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来决定就业意向。

2. 影响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调查显示,57%的护理本科生视将来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为主导因素,比较注重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成为吸引护理本科生就业的主导因素,有25%的护理本科生选择了工作的稳定性为主导因素,为了稳定的工作适当放宽工资、福利待遇的标准,可能与传统的“铁饭碗”、“终身制”思想有较大的相关性。

3.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的获取

由表3可以看出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上,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占了53%,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新兴的网络媒体占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20%,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构成比只占8%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次要渠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往届毕业的学长、校友及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信息占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15%,成为了护理本科生就业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

4.护理本科生就业前景

调查显示,护理本科生均认为,近年来的就业前景没有以前好,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相对于其他专业,护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其中存在现实原因,就是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开始比较晚,就整个专业来说护理本科生比较少,经过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护理本科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无疑会使这一就业优势逐渐消失。

5.就业指导及相关建议

5.1 学生方面

护理本科生应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清晰地评估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拓宽就业思路,个性化地择业,把握好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之间关系的平衡,以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就业心态去面对就业,从而顺利地开启人生新的职业生涯。

5.2 学校方面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是指学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给他们介绍职业知识解答询问,提供职业选择意见,辅导他们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2],让护理本科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积极提供就业知识,提出择业建议,纠正护理本科生的不良就业观,为护理本科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规划护理本科生的职业生涯。

由于绝大部分的护理本科生的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及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举办多种形式就业指导座谈及招聘会,并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站为护理本科生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信息,让护理本科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得到全程的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学校、社会的共赢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春玉,金胜姬 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

第5篇

一、科学准确,用语规范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且术语较多,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准确。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但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市场地位和国民经济地位以便能更好的区分它们。

二、奔放豪迈,激情洋溢

豪放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师豪放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这种心境会形成一种背景,在这种心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要让儿童感到教师这些人之常情当中,包含着正直,有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在讲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一必要性时,我向学生提问:“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必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吗?”同时,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谈到:“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从现时国情看,这种精神都不能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奢侈消费,习惯过分优裕的生活,会使青少年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我们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有为青年。”

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银行的分类》时,几家银行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中国人民银行:银界舞龙头,吸储开源作砥柱。行家行虎步,金融调控领潮流。

中国建设银行:支持贷款住房,走进新时代。扶助成功创业,迎来大前程。

中国工商银行:银助厂兴,聚江揽存成活水。行融资润,扶工促贸涌春潮。

中国农业银行:疏通信贷沟渠,兴国担大任。拓宽金融领域,支农奔小康。

运用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可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四、节奏和谐,抑扬顿挫

语言的速度快慢、力度大小、语调升降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表达,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恰当控制语速,快慢适宜。当学生精力不集中,精神松弛时语速应放慢;分析重点难点时,语速放慢;一般材料的学习,语速可加快。第二,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有前奏、开始、、结束,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高兴激昂的时候,要自然地露出笑容,语调要高一些;悲伤的时候,语调要低沉一些;第三,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倒好处的停顿,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总之,语调起伏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抑扬,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五、语言简洁,突出个性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导向;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60-02

一、高职课程系统化设置的必要性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院校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系统化是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的必要举措。

二、高职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衔接不紧密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普遍模式简单,结构不合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很多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导致学生既不能很全面地理解本专业的内涵,又不能快速胜任本专业的岗位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定位有偏差

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始终保持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却忽略了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与技能性,没有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就业导向”特征;另一种课程设置倾向是片面强调够用为度,忽略了基本理论课程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与实践出现偏离和脱节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由于使用教材陈旧等诸多因素,导致教师教学的内容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教师没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了许多理论和方法,却缺乏实训的机会,造成对学习过的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不会解决。

(四)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淡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比重较大,而实践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训环节很少,导致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

(五) 缺少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和具体可行的校企合作措施,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并未行通,造成学生从事专业实习的基地较少。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校外实践活动,导致实践效果不够理想。

(六)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手段较落后

目前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专业的实践内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专业教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非常突出,相关的各类教材存在形式变化、实质不变等现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与教学内容匹配等问题。

(七)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高职各专业课程间各章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复出现、反复出现的现象,这就要求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岗位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高效整合。

(八)专业教师之间教学交流程度偏低

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教研功能,以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加强各专业教师之间的教研与教学交流,以某一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开展集体备课,集体教学。

当前教学现状存在的普遍问题,要求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课程体系设置,各专业应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立课程标准,以岗位职责和任务群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建立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三、高职课程系统化设置的对策

(一)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立课程标准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要涵盖企业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以岗位职责和任务群为主线建设课程体系

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充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满足本行业岗位职责的多方面要求,即满足不同岗位职责与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

(三)建设目标职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体系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A和S。在教学中对K,A,S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技能决定;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需要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高职教育的教学结果评价应该指向能力测评。高职教育质量高低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学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了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相关素质。因此,高职课程的教学设置与考核也要做相应的改革。

(四)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本专业课程

根据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的教学原则。这项工作应该由相关的资深专业教师负责,并有本行业专家参与。

作者单位: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荀海鹏(1981- ),男,山西晋中人,工商管理讲师、经济师,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旺生.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06,2.

第7篇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相对剥夺;综述

旅游发展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游客是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一个地区旅游业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游客的支持和积极。20世纪 60年代以来,游客满意度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90年代以后更上升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根据国内外已有成果,游客满意度内涵及其测量工具已经较为稳定,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理论工具相对剥夺理论来研究游客满意度,一方面从全新角度研究游客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相对剥夺理论的应用范围。

实践已经表明,旅游业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但同时也引发甚至加剧了一系列社会不公现象,游客的不满情绪日趋严重,成为阻碍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剥夺理论是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及其心理疏导研究中具有相当独到的理论视角,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几近空白。在我国以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多旅游地中已经引发了广泛而严重的相对剥夺问题,例如在游客身上主要是同自己以前的旅游经历相比较、同其他旅游者相比较时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因此有必要应用相对剥夺理论对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定量研究旅游发展引发的游客身上的相对剥夺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就如何疏导和消除相对剥夺感、提高游客满意度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展望。

一、游客满意度研究现状

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在国际上兴起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截至目前,对游客满意度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即游客满意度就是期望值和实际体验的差异。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匹赞等第一次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这项研究为游客满意度的研究领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研究认为游客对一个旅游地的满意度的感知是模糊的。游客满意度是指一个游客在一个旅游地的旅游体验并对该旅游地的心理预期相互作用的旅游结果。如果体验活动与游客的心理预期值相互作用的结果能让游客感到满足,则游客是满意的。

直至20世纪80年代,受到市场营销学领域的服务质量管理和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影响,一些管理者和学者等开始重视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概念的研究,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成为游客管理的一种新兴理念和发展趋势。众多研究结论按出发点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基本性质界定游客满意度,二是从游客主观感受研究游客满意度,三是从游客与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关系的反应研究游客满意度。

从基本性质出发的观点认为:游客满意度是建立在游客期望值与实际体验值相比较的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正面的感应,可以划分为非常满意、很满意和满意这3个层次,即使实际体验达不到预期水平,游客也可能是满意的。满意度概念具有多面性,它是游客期望值与游客实际体验值相比较的产物,既反映出期望值与实际绩效的差异,又是一种期望值与旅游地属性的“拟合”。

从主观感受出发的观点认为:满意度是一种情感反应,是游客的反映、认知或情感的一种主观判断,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特别关注的事项的反映(以自身满意为目标),是游客对旅游活动中的特定时刻、有关经历(游客购买前、购买后等)的反应。

从相关关系出发的观点认为:游客在旅游地环境的实际体验,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的融合一致的程度与游客的满意程度成正比例关系,游客满意度的实质是游客对一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特征和旅游服务的本身这三种因素所满足游客需求程度的一种判断。

以上结论可将游客满意度归结为游客的游憩感知状况,如果该感知的测量值比游客期望值小,则表示游客不满意;如果该感知的测量值与游客的期望值相等,则表示游客对此次游玩活动感到满意;如果该感知的测量值比游客期望值小,则表示游客对此次游玩活动十分满意。

国内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尽管我们的研究起步晚于国外,但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有别于国外基础性的研究,国内研究成果主要诞生在应用领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活动需求、旅游产品质量、游客心理体验,并且就游客的满意度做了详实的函数表达,取得了大量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游客满意度反映的是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期望值和游览中实际所体验的差异,若游客的心理预期值大于实际所体验的感知情况,那游客的满意度就高;反之,游客的满意度就低。实践证明相对剥夺感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由此是否会对游客满意度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消除相对剥夺感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二、相对剥夺研究现状

(一)相对剥夺理论概述

相对剥夺理论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相对剥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其他群体或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比较后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现象。“相对剥夺”这一名词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夫在其《美国士兵》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的士气和晋升的关系时,发现士兵不是依据绝对客观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在生活中所处的地位,而是根据他们相对于周围的人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如果比较的结果是自己处于较低的地位,他们就会有“相对剥夺感”。

此后的学者们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参照群体”的概念。认为人们选定的与自己某些社会属性相近的其他个人或群体即参照群体,如果与参照群体相比较,其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就会产生剥夺感。由于这种剥夺是经过比较后产生的,因此称为“相对剥夺感”。产生相对剥夺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1)某人没有某物X;(2)他发现别人(或自己以前)拥有某物X;(3)他希望得到某物X;(4)他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可以得到某物X。有学者提出可以将人们与其他参照群体进行比较后形成的相对剥夺称为横向相对剥夺,而与自己过的经历相比较而形成的相对剥夺称为纵向相对剥夺,并且人们自己过去的经历也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根源之一。

20世纪70年代,古尔进一步发展了相对剥夺理论。他认为行动者对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的认知不一致是相对剥夺感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他将相对剥夺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渴望的剥夺、渐进的剥夺和下降的剥夺。李俊则认为参照群体、过去的生活条件和公平理念是价值期待三个主要来源。也就是说,除了横向相对剥夺和纵向相对剥夺外,还存在基于公平理念的相对剥夺。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均贫和寡传统,且实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基于公平理念而产生的相对剥夺也更为普遍。

(二)相对剥夺理论应用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对剥夺理论被大量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具体来说,相对剥夺理论在社会不公、政治骚乱、民族运动、贫困、犯罪、移民以及公共健康等问题的研究上应用较多。比如,潘宁关于社会不公和政治不稳定之间关系的研究;季蒙德和塞玛德的关于加拿大魁北克相对剥夺与民族运动问题的研究;斯塔克的关于相对剥夺与移民问题的研究;河内的关于相对剥夺与犯罪问题的研究;克拉森的关于南非贫困、收入不公与相对剥夺关系的研究。

除了定性研究以外,关于相对剥夺感的定量研究开展得也并不晚,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相对剥夺理论的应用性。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学者尝试用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来测量某一个体或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强弱。事实上,人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比上不足时可能会有相对剥夺感,而比下有余时却可能会有相对满足感,个体的相对剥夺感大小应当取决于相对剥夺感和相对满足感的对比。

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斯图尔特根据福斯特的贫困指数提出了一个新的相对剥夺计算公式,并用美国1998年的综合社会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以一个群体中的相对剥夺线(不同的参照群体有不同的相对剥夺线,类似于贫困线)为基准,经济收入低于这条线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就强于相对满足感,净相对剥夺感为正;收入高于这条线的个体,其相对剥夺感就弱于相对满足感,净相对剥夺感为负。

相对国外研究来说,相对剥夺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极其滞后,国内学术界关于相对剥夺理论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应用相对剥夺理论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机制,也有学者应用于公司企业员工和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分析。在旅游研究领域,国内外旅游学界对旅游引发的相对剥夺问题关注非常少。尽管有的学者零星地提到了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现象,但关于相对剥夺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极为罕见。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西顿目前是国内外第一位应用相对剥夺理论研究过旅游问题的学者,他以古巴为例,研究了由于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当地居民中引发的三种相对剥夺现象。

在相对剥夺感的定量研究方面,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斯图尔特公式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满意度的高低并不完全是由经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的。另一方面,在实际情况下被访者很难精确估算自己的经济收入。据此,有必要重构相对剥夺指数的计算公式。王剑、彭建独辟蹊径,运用李克特量表,对相对剥夺感的多维特性集中进行三个方面的测量。即与当前其他参考个体和群体的横向比较、与自己过去的生活条件的纵向比较、与公平理念的比较。先通过问卷抽样调查该游客在这三个维度上的相对剥夺感,然后通过综合求和的方式计算相对剥夺的均值,即为综合相对剥夺指数。

(三)旅游发展中的相对剥夺

一个地区开发旅游后,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业的发展不但会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会加速当地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转型。那些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甚至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弱势群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实践表明,如果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得不到及时疏导或消除,会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于旅游发展和研究来说,深入调查和研究相对剥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根据主体的差异,旅游发展引发的相对剥夺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当地居民的相对剥夺。我国旅游的发展通常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者主导,当地居民通常处于弱势地位而缺失话语权,在旅游发展中较容易被边缘化,其相对剥夺问题也尤为突出,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还有基于公平理念的,通常情况下是多种相对剥夺感交织并存。二是旅游者的相对剥夺。旅游者外出旅游,面对旅游服务不满或与旅游经营管理者发生纠纷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倾向于将自己所消费的旅游产品和自己以往的旅游经历相比较,如果觉得自己支付同样甚至更多的费用而没有得到相当或者更优质的旅游产品,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和同行的其他旅游者相比较,如果感觉遭受非平等待遇,也比较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总体而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旅游领域相对剥夺理论的应用研究还十分薄弱,考虑到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对剥夺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其对旅游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性,加强对相对剥夺理论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凤毛麟角,应用于游客满意度研究更是鲜见,相对剥夺感强烈的游客是否影响其满意度、相对剥夺感如何影响其满意度、如果消除相对剥夺感对满意度的消极影响都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笔者推想,在常规满意度量表部分加入满意度测量因子加以分析,或许可以得出相关结论。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理论视角,加强旅游领域相对剥夺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深化相对剥夺理论的理论深度,也可以丰富旅游研究的理论视角。然而相对剥夺理论在旅游研究中还很薄弱,在旅游地对剥夺群体的识别、相对剥夺感的强弱、原因以及疏导机制和应对策略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4):63-68.

第8篇

一、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唤醒功能,使学生从疲劳中解脱出来,获得愉悦的、兴趣和动机

要想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就很有必要在有限的课堂内高效地配以幽默性语言教学来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解除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如何把先人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就必须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运用幽默性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升华情感,创造一种精神享受的境界,放松学生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每一个细胞,达到愉悦轻松的效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启迪功能,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

如何很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除体态动作、眼神暗示、板书、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想方设法用通俗易懂且富有科学含意的幽默性语言艺术来完成这一任务。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更离不开这一方法。所以老师在讲解分析定义、原理等观念时,应不失时机地恰当引用一个幽默可趣的案例,再返回来解释它们,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疑惑自解,掌握的知识就更加牢固了。

三、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转移功能,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

平时,我们在执教中,总是发现有些同学意志薄弱、控制力差,容易被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干扰,思想常常开小差,当老师当面批评他时,他甚至与老师对来,大动干戈,极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师生情感破坏,若处理不好,还会助长坏风气的滋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寻机利用幽默性语言艺术的转移功能,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中来。

四、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联络功能,可以联络师生情感,化解师生矛盾,消除师生误解,拉近师生距离和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经常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大小姐、小少爷,依赖思想重,独立能力差,做人做事轻率简单,不知道怎样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稍有一点不顺心,就大发雷霆。所以,我们的老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老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和言行表现。在不同情况下的课堂内,适当配以与这些心理状态和言行表现相关的科学的幽默性语言艺术,这样能起到联络师生情感,化解师生矛盾,消除师生误会,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学生记忆,活跃课堂气氛的功效,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

五、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激发学生全能发展的功能,能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

研究证明:每个人至少有七个方面的的潜能,即语言潜能、音乐潜能、数理逻辑潜能、空间潜能、身体运动潜能、人际交往潜能和自我认识潜能等。教师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段,不失时机地巧妙利用科学的幽默性语言艺术对学生进行点化、开导,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努力度,同时还能诱发出学生各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

六、幽默性语言艺术具有陶冶功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无形中加强学生德育的教育

第9篇

摘 要 20世纪以来,企业的盈利意识逐渐觉醒并得到强化,但相关利益者权益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等却受到淡化,因此大多数企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权益受损、社会负效应增加、环境受创的基础上。西门子自成立169年以来,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一,连续18年荣登“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榜单。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西门子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引导企业制定科学的政策,从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 环境保护

一、利益相关者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通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发现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定位

1.利益相关者。所谓利益相关者,自愿地或非自愿地为一个公司的财富创造和经营活动做出贡献,并最终成为企业的潜在受益者或风险承担者的个体和团体。

2.利益要求与关注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力图使企业的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实现其目标,并合乎伦理地对待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使他们感到满意;与此同时,也希望企业是赢利的。

(二)利益相关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社会责任管理经济驱动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驱动。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与条件,同时进行认真的经济分析,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与企业的长期收益相一致。

三、西门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举措分析

西门子作为整合型技术企业的世界先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负责任地开展业务,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1.股东――公司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西门子公司正在努力在华建设一条产业价值链,其包涵了产品采购、设计、制造、销售和反馈的整个过程,这一完整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并且需要兼顾前后。

2.雇员――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首先,尊重员工的基本人权,包括为员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因素及各项个人权利;拒绝违背员工意愿雇佣或安排其工作;拒绝容忍以任何无法接受的方式对待员工;提供公平的报酬,并符合国家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任何员工依法自由结社的权利。

3.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及第三方中间人签订行为准则,要求其对包括环境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法律、公平竞争、反垄断、保护知识产权、避免利益冲突、保护环境。

4.政府――反贪污反洗钱,打造健康。首先西门子禁止贪污和贿赂,不容忍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贪污贿赂行为,不以影响官方行为或获取不当利益为目的,向政府官员或私营领域的交易对方授予、提供或承诺任何有价物。

(二)战略举措

1.企业治理机制。西门子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此在管理委员会中设有合规委员会,以召集来自全球政治、科学及商业领域的领先代表,负责制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规划,并监控及汇报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2.技术利用。西门子明确承诺企业的商业活动应该着眼于未来。西门子宣布于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将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业公司。此外,公司预计将最早于2020年减少50%的碳排放量。

3.社会责任。西门子始终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积极开展与环保相关的各项活动,扶持中小型公益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援助,以及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提供及时的技术和人道主义援助。

四、结论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的如下结论。

(一)树立以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企业的理念是企业战略形成的先导,利益相关者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应当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因此,企业应当树立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理念。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应当包括利益相关者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我们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除了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中观的行业竞争环境、微观的内部组织环境外,还应将利益相关者环境包括进去。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应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与战略行动来达成,企业应当关注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宣建南.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经营决策要素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