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22:09
导语:在乡村小学体育课的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育;探讨;现状;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专业体育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体育教师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掌握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在上课时就能够得心应手。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都是兼职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难免在上课时力不从心,甚至就连最基本的队形、步法、简单的技能技巧都无法传授、训练。可想而知,要上好体育课,从何谈起?于是,体育课上让学生打打篮球、捉捉迷藏、自由活动等就是很自然的了。
(二)教育教学考评的缺失。一般来说,有怎么样的教育教学考评,就有怎么样的教育教学过程。而目前阶段性的小考只重视文化课的考查,以往中考中的体育课成绩也只是“蜻蜓点水”,所占比重甚微。高考除了体育专业外,其他专业更把体育专业视为乌有。就是在平时,尤其是在小考、中考前的几周,为了提高所考查科目的成绩,学校课程安排中仅有的一两节体育课更要大开“绿灯”,为其他科目的教学让路。
(三)安全教育的限制。体育课是所有教学任务中危险性较大的,最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课堂。无论体育教师把保护措施做得多么到位,防范措施多么严密,都不敢保证不出意外事故,所以,在体育课堂上,一些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这就导致课堂上很多方面受限,失去它本质上的意义。在空间上虽然一般它在户外进行,但却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种形式的运动与训练技巧,有时甚至有较为激烈的项目竞赛。因为安全问题,面对激烈的运动,高难度的动作就只能可望而不可即了。
(四)学校教学管理的缺失。各学校在教学管理尤其是在课程管理上缺少对体育课的常规督导,缺少对学生体质的量化测评与管理。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缺少对体育课的观摩、研讨,而片面追求文化课的教研。
除此之外,缺乏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严重缺乏等也是体育课堂活动化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方法对策
(一)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是技能课,在学生、家长、学校的心目中都不受什么重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也就觉得低人一等,觉得体育课上得好与坏没有什么区别,就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所以,作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改变自身观念,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要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体育设施、媒体被带进了体育课堂,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率。虽然农村学校有可能不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作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重建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智能型”的教师;尽量向学生灌输先进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为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树立自信心提供可靠的保证。这是农村体育教师能够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做的。
重新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
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已有的各种有利环境条件,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体育设施落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体育教学场所空白地比较开阔,因此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环境优势,就有可能推动整个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如:在农村体育教学中可利用弯曲的小道来设计体育教学的环境。农村学校只要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就可以创设出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关键词】吉林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问题;对策
21世纪,农村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无论是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农村的中小学体育都是较差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和进步。本研究力图通过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了解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探讨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吉林省白城、松原等地区乡级中学、村级小学。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现状。在被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体育课的教学令人十分惊讶,只有62%的学校体育课是在组织的状态下顺利进行的。但是由于受师资力量、器材的残缺、场地面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体育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更说不上教学质量,相对来说,还有38%的体育教学随意性很强,往往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给个球、跳绳,或者根本就不安排。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或没有标准的体育器材。
2.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状况。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保障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在所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有标准场地仅占46%;有400平方米场地的占35%;有300平方米场地占19%,在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里,体育器材主要以篮球、排球、单双杠为主;教学条件差的学校,连最起码的体育器材都没有,所谓的体育用品都是学生自备的跳绳、沙包等;这些情况和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体育的场地及器材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3.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许多学校不愿设体育教师或补充新的体育教师,而宁愿用兼职的教师,同时,高等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偏远贫困的乡村任教,致使农村的中小学匮乏高水平的体育师资。
②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各届政府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并将对青少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写进了教育方针和各项决定中去,但是,到了基层,大部分只重视了文化课教学,而对体育教学被严重忽视了,心理上的忽视必定导致政策上的偏差。
三、对策
1.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经费的投入力度
农村中小学应该有基本教学的场地和器材。应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和保健教育的投入,保证场地、设施能够满足体育、卫生和健康教育的教学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吉林省中小学的经济扶持,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和器材的投入。同时,农村学校也要鼓励老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开动脑筋,开发现有的资源,自制体育器材,以确保农村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落实新课程标准
学校应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或增加体育课的课时,要高度重视体育课,力争实现教育部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农村中小学校必须开齐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不足,要想尽办法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农村在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薪资和地位。同时教育部门也可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支教,这对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有一定作用。
四、结论
吉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现部分大学毕业生受城市的影响,不愿到农村支教,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待遇不高、体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场地器材十分匮乏,严重的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学校体育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农村中小学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玉东.吉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2006(4).
[2] 曾全红,曾祥斌,张建军,夏玲.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
[3]吴秀莲.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华章,2012(08).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广泛的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认同,但是由于受地区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状况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去甚远。
一、通渭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受重视
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现状是,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仍然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体育成绩在中考升学中的比率加重了,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到九年级下学期体育中考前猛增训练量,针对中考项目突击训练,完全不顾实施健康教育。而体育考试结束后体育课全部交给“主课”,所谓为文化课考试复习冲刺。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而中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原因。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教师的上进心、责任心不强
现在农村的经济发生了大的变化,但相对来说农村现在的经济还不算太富裕,受学校规模、财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且年龄老化。由于缺乏竞争,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业务上不加强进修,专业上吃老本,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思维缺乏深度,更谈不上校本研究与校本教材的开发了。
3、体育教学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
教学设施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优质的体育课更是需要完善的设施器材作支持。根据本县情况,有的学校连一只完好的足球都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没有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和器材普查时拿出来应付检查。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体育老师不愿意去使用这些器材设施,而是资金投入不足.用坏了不能及时补充,甚至有学校规定谁用坏了谁来赔,这样要把各类设施器材用于日常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4、体育课堂不规范,质量差
农村不少学校对体育课的评价,主要还是看教案,学校要求和备课是形式,上课是自由式。很多老师反映不敢在上课时让学生玩足球,不敢学投掷项目,不敢学单双杠以及跳马,因为这些课即使组织再好也有可能出安全事故,出了事该老师负责,不划算。于是为了以防万一,只能进行没有强度,甚至没有内容的体育课。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反映爱体育运动不爱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越来越远离体育锻炼。
二、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中小学体育教学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把终身体育作为教学的一项中心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明确体育的功能,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大纲》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确教育观念。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2、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关 键 词:乡村 学校体育 现状 对策
不久前,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一.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以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1.2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尝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也不便用于日常教学。
1.3体育师资缺乏
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
还有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偏缺,由语文、数学教师兼教体育学科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教师从事兼教学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基本功不够扎实,再加上相关的考核评价办法不够完善,因而兼教学科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给教育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2.改善这种状况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2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2.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2.4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总之村中小学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把体育学科的教学和验收纳入到考核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使之与教师的实绩和利益联系起来,加强体育学科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丁燕华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2]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3~55
关键词演变现状功能改革
1田径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田径球类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欧美体育,开始由基督教的传教和办学活动经过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传入我国。
进入20世纪,各类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中普遍开始采用了田径运动项目作为教材,不同规模校际之间的田径运动比赛不断增多。
后,田径课在学校体育的发展[1]经整理见表1。
表1田径课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
时间名称田径课所占课时数
1956年
1978年
1987年
1992年
2000年
2002年体育教学大纲
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6%
27.6%
28.1%
20.5%
14%
无
从表1中不难看出,后,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并在全国中、小学试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将田径运动项目列为基本教材,其时数占体育课总时数的26%;在1978年试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也把田径列为基本教材,其时数占体育课总时数的27.6%;在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依然把田径列为基本教材,占体育课总时数的28.1%;1992年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把田径运动项目列到基本部分,其时数占体育课总时数的20.5%;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把田径运动列为了必修课,其时数占课时总时数的14%,为各项目之首;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中水平四规定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水平五规定较为熟练的掌握一两项田径运动技能[2],这些都说明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新课标下田径运动教学的现状
2.1田径运动趣味性不强,影响田径教学的开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3]。”在新课标的理念下,中学体育教师安排课程内容的依据见表2
表2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师安排内容的依据调查表
依据学生的兴趣安全负荷其他总计
人数201510550
百分比40%30%20%10%100%
从表2中分析得知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这确实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并且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而田径运动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趣味性不强,某些器械项目学生学习起来还有一定难度,甚至有时学生对某些田径技能的学习还会产生心理障碍,因而放弃了田径教学。
2.2家长、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短期功利行为,影响了田径教学的深入开展
一所学校如果“三大球”突出,那么在社会上的反响很大,而田径教学和训练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就投资方面来说,学生选择球类可以动员学生自己购置器材,投资额小,家长没意见,领导更没意见,而田径类项目,只能由学校投资,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开资,学校领导也不愿意;就比赛所占用的时间来说,学校组织球类竞赛不会占用教学时间,而召开依次田径运动会,则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也是有难度的。因此,造成田径教学不能深入开展。
2.3校园安全问题,对田径教学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任何一项运动都可能产生运动损伤,同样,田径运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调查的所有中学中,在田径课上都出现过学生受伤的现象,影响了田径教学的开展,见表3和表4。
表3中学体育教师开设田径课的状况调查表
程度不开设偶尔开设经常开设总数
人数15201550
百分比30%40%30%100%
表4田径课不开设或偶尔开设的原因调查表
原因害怕学生不喜欢害怕出现教学事故场地器材问题其他总数
人数17312050
百分比34%62%4%0%100%
从表3分析得知,中学体育教师有30%不开设田径课,40%偶尔开设,这说明田径在中学体育中的地位不容乐观。在问及原因时,从表4中不难看出,62%的教师害怕出现教学事故。因此,使田径运动在中学体育课中所占的课时越来越少。
因此,由于田径尤其是使用器械类竞技类强的项目难度偏大和学生发生伤害事故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学体育课程中的田径运动的内容和地位正悄然发生变化。在加上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取消了对教学内容的统一限制和具体要求,使许多技术难度大,学生不想学教师又难教的田径项目有淡出体育课堂的势头。
3新课标实施后学生体质的现状
为了说明学生体质水平,便在一中学随机抽了30名男同学和女同学作了1500米测试,测试成绩见表5。
表51500米测试成绩表
性别平均时间平均速度
男8.00分2.5米/秒
女9分31秒3.1米/秒
从表5中分析得知,男同学跑完1500米平均用时8分,每秒只跑3.1米,女同学跑完1500米平均用时9分31秒,每秒只跑2.5米,也就比走路的速度稍快一点。
并且教育部公布2002年学生体质检测报告[4]:体能部分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2002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水平,与2000年相比有75%的年龄组呈下降趋势,7-18岁男生平均下降1.75厘米、女生平均下降1.00厘米。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女)水平与2000年相比,7-12岁小学女生、13-18岁中学女生、19-22岁大学生分别平均下降2.8次、3.7次、3.4次。
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7-18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68毫升、78毫升。19-22岁大学生的情况与中小学生的情况基本相同。
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2002年检测结果显示:学生中的肥胖检出率,在2000年比1995年上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其中,7-18岁城市男生由1995年的3.98%上升为2000年的5.60%和2002年的7.74%;乡村男生由1995年的0.9%上升为2000年的2.74%和2002年的4.48%。乡村女生由1995年的1.97%上升为2000年的2.43%和2002年的4.27%。这一切表明新课标实施后学生的体质并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这总体说明体育课教学没有开展好,没有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而田径运动比其他项目更能针对性的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长跑可以锻炼心肺功能;铅球可以增强上肢力量;跳远可以增加下肢力量……。
4田径运动的功能
4.1田径运动的基础功能
首先,当进入发达社会以后,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已从原始社会时依靠走、跑、跳、投获取生活资料和延伸生命中解脱出来,但人类永远不会摆脱依靠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技能去提高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命的质量;其次,很多运动项目都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动作,田径运动成为很多项目的基础;再次,由于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水平越高,对于各项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也越能起积极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很多竞技项目都把田径运动作为身体训练的重要手段,使田径运动成为提高各种竞技项目运动水平的基础。
4.2田径运动特殊的健身功能
田径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既能全面、又能重点地锻炼身体。田径运动既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提高灵敏程度,又能提高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并且又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局部练习以达到平衡发展和矫正某些畸形的目的,这些特点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
4.3田径运动的心理拓展功能
4.3.1改善情绪状态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中学生都担负着家人、学校、老师的期望,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适当的进行田径运动,如每天坚持晨跑,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使学生保持好的精神状态,缓解压力,从而降低心理压力,使学生的情绪得以稳定。
4.3.2消除心理疲劳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上大学成为他们的唯一目标,所以每天都是学习,心理的疲劳程度逐渐加深,这时参加田径运动,如定向越野,不仅可以锻炼独立生存能力,而且可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放松心情,消除心理疲劳。
4.3.3培养意志品质
学生在进行耐久跑时,需要承受一定的负荷,在跑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极点”,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用意志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跑完后,充分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的意志更加坚韧。
4.3.4有助于人交往与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田径运动中就方便多了。如在接力赛中,不仅培养了学生默契的配合,而且加强了学生的交流,提高了交际能力。
4.3.5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竞技含量高的田径运动项目后,自信心得到了逐步提高,找出了克服困难、战胜困境的方法,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强信心,增强才干,.培养调节和控制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因此,通过田径运动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通过田径运动,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进一步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以及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5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改革
5.1淡化竞技性,增强实用性
目前学校体育课程中的田径内容如跨栏、背越式跳高等,大多从田径竞技沿袭而来,技术动作是田径竞技比赛动作的低难度再现。由于田径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而相对课时较少,体育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田径很难学会,更不用说学好。因此,田径运动的地位呈现逐渐衰退趋势是不难理解的。
其次,田径运动中有大量简单易练,实用性强的内容:如50米跑、立定跳远等练习,这些练习如果设立得当,很容易在体育课中开展,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另外,对竞技性的内容进行改造,淡化竞技性,提高实用性,也是一种有效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如采用单足连续三级跳、三级蛙跳跳远等。在这些练习中不仅有效增强了腿部力量,,而且保证安全性。
5.2适宜难度,适宜负荷
田径课的内容应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和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把学生分为基本组、准备组、医疗保健组进行设计,项目的内容、规划、难度、负荷要科学合理,不要过于追求技术动作的规范和高难度。练习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完成,运动负荷过大,学生易产生不良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在以后练习中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运动技术的难度要适宜,运动负荷要以中等强度为主,把田径健身项目的技术难度控制在健身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
5.3增加田径内容的趣味性,重新吸收学生的视线
要让学生喜欢田径,教师应精心选择田径内容,提高动作的趣味性。实际上,田径中有很多项目略微变化是非常有趣的,如在投掷场地上画出1-9个方格,方格中写出数字,投中哪个数字就得多少分,还可以把目标挂在树上,把靶贴在墙上,用实心球、垒球投掷,以达到投准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创设丰富的情景,如短跑—追赶猎物、跳高、跳远—采果子、跨沟坎等等。以激发人类的本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只要下工夫挖掘,开发田径中的趣味性,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从而就能使学生热爱田径并从中受益。
5.4保持健身性,开发拓展性
田径运动的健身性强,并且其心理拓展价值也应引起高度关注,由于田径运动的许多动作难度和危险性都不大,这对练习者克服困难,建立信心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田径运动具有明显的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例如,当学生做跨越式跳高时,完成了这一动作的主要障碍不再是技术问题,而应该是心理问题。练习者只有在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担心等心理障碍后,才有勇气跳过去。因此,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开发田径运动的心理拓展价值,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5.5田径运动器材改造的安全性
在田径运动项目的设计中,器材的改造能使练习者消除不安全感,如“软式跨栏”跨栏器械的改进设计要能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练习者,包括器材材料的选用和场地距离的变化,都要保证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练习,使跨栏项目能让更多的普通学生所接受。
5.6加强教师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教学事故
任何运动都可能出现损伤,如足球运动中骨折,篮球运动中脚踝损伤也经常出现,田径运动中出现伤害事故并不应该归咎于田径运动,而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监管力度不够或教学组织不合理。因此,只要加强监管力度和合理组织教学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田径课出现教学事故。
6结论
6.1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6.2田径运动经过合理改革,提高趣味性依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3田径运动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具有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范文吧.网址:.
[3]名师网.网址:.
[4]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址:.
[5]孙庆杰.田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体育院校普修教材.田径运动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宋淑珍.让学生喜欢田径课.体育教学,2003年第四期:26—27.
[8]韩英灵.对新课标下田径教学的思考.体育教学,2004年第五期:4—6.
[9]尹天安刘晓华.谈学生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体育教学,2003第4期:24
[10]方勇光.体育游戏教学的另类思考.体育教学,2003年第4期:29
[11]徐有安.田径教学的现状.体育教学,2003年第4期:28—29
[12]廖志锦.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田径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教学,2004年第5期:6—7
[13]罗宏斌.领会新课标实质上好田径课.体育教学,2004年第5期:8—9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校,许多中小学已经建有体育场馆,建有塑胶的运动场地,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舒适,但是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却仍在为体育教学条件发愁。在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为教学服务, 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2.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 显然是空泛之谈, 目前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人口众多, 教育规模大, 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 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 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 不公正的待遇, 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安徽省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 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 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4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 为了保证升学率, 以牺牲体育为代价,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 “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 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 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 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 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5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
3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3.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
4.1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
4.2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3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结束语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8)
摘 要 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千9百多万,农村约占74%,如果丢掉了这个大头,大面积提高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的目标就要落空。改变现在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和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中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学校体育的随意教学现象还很严重。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急需改革。
一、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一)体育师资质量偏低。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调查还表明,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作劳苦而酬劳低等。
(二)场地器材匮乏短缺。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器材配备更是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和远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
(三)体育经费严重不足。浙江省65所中学的人均体育经费由1985年的1.56元增加到1990年的2.51元。虽都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校与校之间的体育经费差距较大,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少的可怜,有95%的学校体育教师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
(四)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某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总是“智商至上”。为了保证升学率,以牺牲体育为代价,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文化课的学习。“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认为农村学生住家离校远,走路多,家务劳动又多,就不需要提了。
(五)体育教学质量较差。在众多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半放羊和放羊式的教学占了大多数。由于农村体育教师普遍没受过专业训练,“杂牌军”居多,不熟悉教材,不懂教法。表现在教学上无完整的教学计划,无教案上课现象普遍存在,课堂常规不健全,教材陈旧,教法死板,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余体育活动萧条。农村中小学每天人均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保证,课外活动无人管理,课外活动时间操场上锻炼的人寥寥无几,列入课程表的也只是徒有虚名。常年坚持课余体育训练的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即使有也是为了应付某些比赛的短期训练。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二)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加强监督职能。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2.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3.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4.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五)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有位学者称“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财富。搞农村学校体育。必须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发展道路,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要做到废旧利用,物尽其用。
(六)开展农村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在农村中小学中体育教师绝大部分任1-6年级的全部体育课程教学。为减轻教师的负担,根据农村学校班额小、人数少的特点,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可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对大多数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文化发展缓慢的地区农村中学,也要根据本校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分散多样的复式教学的形式。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步骤与方法
(一)实验阶段。首先应在经济条件稍好的二类农村中、小学,各选择一个试点作为上述改革方案的实验基地。实验时间为1-2年。实验前,教育部“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处”应委托试点所在省教委成立“实验改革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应有分管体育的县教育局长、体育研究员和试点校的校长及体育组全体成员组成。在实验期间,方案实施中出现的财政或专业等的问题都应有省教委出面和“实验改革领导小组”严格把关。
(二)推广阶段。经过1-2年的改革实验,将测试评价指标认真分析,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把成功的经验在全县农村中、小学推广实施。在全县推广实施的基础上再认真总结,找出差距和不足,然后在全省推广,以至推广到全国同类农村学校。即做到以点带片,全面开花,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态势,最后夺取全国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总胜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更加显得重要。体育教育也是如此。本文对村中小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做出一些建议和方案。普及和发展农村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建议
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做进行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关键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当,群策群力,才能使农村体育进行翻天覆地的改变。
参考文献:
摘要: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往,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生活理念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K8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97-01
1 校田体育文化现状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很多学生未能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来,教学方法也过于传统,不注重创新,忽视教学过程。满足不了学生对的体育活动的需求。不仅如此,现在还有很多的中小学(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乡村及偏远山区),没有配备专职的体育教师,其中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过分集中,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的投资比例的偏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2 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
2.1 校园体育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这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头脑始终保持清醒和思维敏捷;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娱乐的价值。在校园里,繁忙、紧张的学习,常使学生感到焦虑和疲劳,而松弛情绪,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就是从事体育活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普遍都带有娱乐色彩。全身心的投入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来不仅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交流情感的价值。学校生人格社会化形成的主要场所,对其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甚至学校和社会之间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场所。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情感,还增进了友谊,培养学生的意志,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思想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社会价值。体育运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这些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师生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2.2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学校里,通过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条件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内容,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愉悦其身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些体育活动中来,而且还将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教育渗透到中学生体育教育之中,这使得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但应注意的是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应尊重备民族的宗教信仰,实施时教育学生遵守民族习惯。
3 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并促其发展的途径
3.1 在校园里开展“体育活动日”
首先可以采用“体育活动日”形式,集中利用一段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除体育锻炼、表演、比赛、宣传教育等内容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2 丰富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有的是全校性活动,有的是分班级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这些都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其活动内容除了例行的体操和眼保健操外,还可以增加舞蹈、简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活动,既可以完成体能锻炼的目的,又活丰富了课间和课外活动的内容。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传授学生体育文化的知识,进而推动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3.3 注重日常教育
把校园体育文化体现在校园生活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首先是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利用标语、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其次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这是指学校的任何领域均要渗透一些关于体育文化的元素。例如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与体育相关的雕塑、建筑等,既点缀了校园环境,又让学生在其浓重的氛围下有所领悟,从潜意识里受到熏陶。
3.4 增加配备体育设施和器材等
学校体育文化要不仅仅停留在意识上,在物质上也要给予保证。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或空间,以及相关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这些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物质保证,没有这些硬件设施,对于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来说,等于是空谈。当然,这里还有学校投入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些问题终会解决。
3.5 校领导的重视和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
学校领导阶层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才会顺利的开展。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好坏的中介,要协调好上层领导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工作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恩杰:中外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状况综述[J]。文化研究。
[2]龚德贵: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01-102。
[3]芦毅恒:中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