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22:40
导语:在辩论的基本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诚信;复制与粘贴;信息技术;百度;德育教育;抄作业;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诚信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复制与粘贴是一项基本操作技能。如果一个熟练掌握了复制粘贴技能而又缺失诚信的初中学生,用复制粘贴就会成为最省事的抄作业方法,我接的新初一几乎每个班都时常有学生在做作业时用复制粘贴方式快速抄作业,交作业,抓紧玩游戏。据了解这是许多信息技术课堂具有的普遍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呢?笔者进行了长期探索。
首先,我采用批评教育、写检查、请家长的方法,这些方法,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是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电脑课由最受欢迎的课变成了最恐怖的课,此法代价太大。
后来,我用技术手段人为强行隔离学生电脑间的联系,取消共享功能,断开互联网连接。此举确实让学生无法复制粘贴抄作业了,但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学生作业交到教师机非常不方便;学生机无法上网,学习效率低下。
探索进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在信息技术本身的范围内很难解决这一问题。我陷入了苦苦地思索中......
有一天,我去听了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诚信做人到永远》,把我带入"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由于第二节课,这个班正好是我的信息技术课,我就有了个好主意,于是我就邀请校长和上节听课的老师们来听我这节课。
我就对课堂做了如下计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们说:
刚才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对大家讲了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但是有的同学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还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个人小事。你怎样看待这些事?请大家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引出如下辩题:《抄作业的利与弊,百度告诉你》
我针对前一节课思想品德课留下的诚信资源用信息技术的百度搜索工具进行整合,组织辩题为:《抄作业的利与弊》的辩论会。
在电脑教室,让全班同学分成两大阵营分坐左右两侧,以《抄作业的利与弊》为关键字上互联网,用百度工具进行搜索,打开自己需要的网页,用两分钟熟悉自己认为正确的部分,准备好辩词,然后各方选出四名辩手,再选一名主持人和三名评委,双方进行辩论,辩论规则:双方交替发言,一次半分钟,要求辩手打开网页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辩手根据网页上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轮辩论后,全班用举手或举拳的方式,表示抄作业的利与弊,支持方达到三分之二算获胜;否则,转入下轮辩论,经过三轮辩论不能定胜负时,则由三名评委举手表决。
抄作业有弊方发言:
1、学生会因此更懒散;
2、学生的成绩会更差;
3、班级纪律会更差。
4、抄作业,导致了父母的希望落空,导致了父母的血汗没有结果。5、抄作业背负了太多太多不必背负的罪恶。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蔓延更是可怕的。......
抄作业有利方发言:
1.有"利",那就是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锻炼定力(抄作业需要精神集中,一不小心就抄错)
3.培养友情(要好的同学才互相抄)
4.节省时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5.减轻老师工作量(答案一样,改一份就可以了)
6.锻炼写字速度(以后做记者、作家或医生,写字速度巨快)
7.加强互帮互助精神,团结一致
8.培养对环境的敏感性(提放老师和家长,以后打仗了有好处,可以去当侦查员)
9.不会由于作业过多,无法完成而紧张过度,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课堂辩论非常激烈,支持"抄作业有利"者越来越少,最终学生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认为做人就要讲究诚信,不能弄虚作假抄作业。(但是令让我意外的是:坚持认为"抄作业有利"的学生多是一些老师心中非常聪明的学生。)
为了巩固成果,我请赞成"抄作业有弊"的同学起立举起右拳作《不抄作业诚信》宣誓:
本人宣誓不抄作业,作个有诚信的学生。勤奋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希望。宣誓人:XXX
校长听了这节课,她说这个思路很好,感觉这节课学生收获很大,她提议以后每届初一学生都应该上一节这样的辩论课。其他老师说,互联网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电脑课结合品德教育,这种做法很有新意。
以后,每次上课前10分钟,我都安排学生自由活动,同时让组长检查作业,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作业写完,不管做的好不好,没有做完的学生,先补做作业,然后才能玩电脑。
在讲课之前,我们对上一节课优秀作业进行展览,课堂最后三分钟进行竞赛,选出优秀作品。
对于一点基础也没有的学困生,我就指定那些班上的电脑专家手把手地帮助他们,让他们课余时间一起玩游戏、补作业,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以后的信息技术课很少有人抄作业了,其实那些嘴上说抄作业有利的聪明同学却没有一个抄作业的。
全班同学都做到了人人会做信息技课的作业。
有了这个基础,我带着他们参加了省、市的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有一百多名同学在省、市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证书贴满了四面橱窗,其中徐雅苛同学荣获河南省一等奖,为此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奖励我一千元。
从此之后,我每次新接初一,就会举行《抄作业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这是必上的一课。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 课堂教学 模式
一、习惯与模式
一直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大多实行单元制,例如,某一门课的学时数是64学时,那么就得安排4周集中上完本课程,所以64学时的课程习惯地被称为4周课,每周4天(一周5天工作日中的周五或周一用来学其他文化课程),每天上午或下午连续4节课,这几乎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安排的习惯。笔者于1989年7月硕士毕业留校从事艺术设计教学20多年来,觉察到这一课程教学单元制的安排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课程授课计划仍然以64学时(4周)为例,大多把4周分成两段安排教学。第一段:先用几个学时连续讲授本课程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基本原则、程序、方法等等);第二段: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或是再根据教学内容将4周分成若干单元,再将每单元分成两段,同前面一样。这种先授理论后作业、先教师后学生的两段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似乎成了一种固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习惯模式。
二、现状与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课程教学大多分成两段,即先授理论后作业的两段式。然而,第一段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基本原则、程序、方法)教学,学生印象不深或在不经意间被忽略,忽略了作为指导艺术设计实践的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的学习;第二段:学生做作业,学生大多会先查找参考资料,喜欢看图片,不习惯读文字,所以查找参考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查找图片参考资料。事实上,艺术设计不是纯感性的,也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但这些在不经意间被忽略了,这忽略也成为了一种习惯。长此以往,一些问题在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基础理论和设计方面的交流,所以对参考资料只求感觉不求理解,作业只求模仿不求创新,或是只求形式不求内涵,或是只求结果不求过程。即便苦苦追求创新也通常是不理思路,误以为基础仅仅就是技法,甚至误认为设计仅仅就是技法。这些已经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已经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体会与思考
能不能在艺术设计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做一些调整?探讨一种新的模式,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之一,从而追求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培养质量。笔者几乎每年都给学生上毕业设计课程,学生在整个7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状态比较好,其间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从“品评”入手,强化基础理论。利用大量的艺术设计资料,开展艺术设计实例“品评”,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品评”中轻松自然地温习基础知识和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克服艺术设计类学生排斥基础理论学习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基础知识对艺术设计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运用,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艺术设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引发课堂辩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兴奋起来。不论是经典的艺术设计还是学生的设计,不论是成功的艺术设计还是失败的艺术设计,都可以是课堂“品评”的对象。每次“品评”的程序为“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的品评必然引起课堂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求教师细听并最后做出裁决、阐述理由。每一次的辩论能够活跃学生思想,锻炼学生反映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个个聚精会神、思维敏捷、争先恐后,50分钟的课堂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鼓励创新。每一次课堂要面对十几位或二十几位思想各异的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主题的设计进行思考。设计的思路、方案是各异的、个性的,这是做艺术设计的追求。但这给教师增加了指导的难度,这些个性的设计中有太多的稚气、太多的异想天开,要求教师不能因此随意扼杀学生的想法,而要耐心倾听,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图。只要合理、只要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去实现其设想,鼓励创新。让学生领悟设计是创造而不是重复,使学生享受设计的快乐,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归纳课堂教学体会的基础上,笔者设想把前面谈到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将“先授理论后作业,先教师后学生”的“惯用的两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调整为“先品评后理论、先学生后教师的反复交叉的经典作品点评和学生作业点评”的“两段式交叉互动点评课堂教学模式”,即第一段经典作品点评和第二段学生作业点评。
第一段,经典作品点评。基本要求:1.课前,教师依据课程的基础理论(尤其重点、难点),收集大量相关经典作品的图片资料,设计课堂图片点评次序。2.课堂上首先由学生点评,因学生在点评中带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引入基础理论,运用基础理论进行点评。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反复交叉进行,以完成相关基础理论的讲授计划,实现其强化基础理论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要求对预先编排好的经典图片进行点评,起初学生表现出:1.好奇、兴奋、凭感觉、跃跃欲试;2.好奇、紧张、唯恐被提问;3.不论主动还是被动,点评的水平很接近,其缺点是不够到位,大多是凭感觉点评。但经过几次点评之后,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吸收了有关的基础理论,并能够运用基础理论理性地品评设计,学会了欣赏经典设计,学会了品评设计。这一点很重要,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经典设计实例,就相当于没有见识,那也不可能做好设计。
第二段,学生作业点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规定学生上课时带作业电子稿,采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交流;2.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上讲台公开自己的设计和设计过程,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并倾听同学和教师对自己设计的点评以及回答同学和教师的提问,提倡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提倡辩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兴奋起来。3.学生们的设计及点评难免幼稚、不成熟,此时教师要有策略地给予肯定和否定,并阐明其理由,以避免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虽适应了点评,但开始点评自己的作业时又是另一番情景。1.一开始不好意思,不习惯在课堂上公开自己的设计及设计过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不敢公开点评其他同学的设计,唯恐影响情绪。2.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学生明显兴奋起来,从没有想法、没有思路、没有语言,转变为积极、争先恐后地点评。点评越来越中肯,讨论越来越激烈。随着交流的不断进行,学生的设计思路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活跃,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强,设计越来越趋于完善。3.学生兴奋地享受着点评带来的进步和快乐,充分享受设计的快乐。4.教师也从开始的鼓励和期待渐渐变得兴奋起来,直到充分享受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快乐,享受学生进步带来的欣慰。
其实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是比较丰富的,这说明广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也在为如何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开展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也希望能为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动力[J].教育研究,1997(9).
[3]王晓红.大众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J].中国大学教育,2005(5).
[4]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孙德兴,谈羽非.交流互动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6]杨寿堪.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
[关键词]课堂教学 辩论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13-02
辩论赛具有辩题时代气息浓厚、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发人深省等特点,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和热衷参与的活动。每年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型辩论赛,校园里时常举办的各种辩论赛,都引起莘莘学子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探索多样化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实际,开展了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改革探索。本文根据笔者所进行的实践探索,总结此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原则、要求与关键环节,为今后这一教学改革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笔者担任《中国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国公共政策》是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考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若干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这些公共政策,把握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走向,以提高政策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具有时代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现实中对各种政策取向经常存在着各种争议,比较适合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论赛的发动
首先进行本次辩论赛的发动工作。动员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课程辩论赛,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举办好辩论赛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积极性,笔者宣布,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参加辩论赛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凡是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将获得加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加分。通过这种鼓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辩论题目的确定
接下来的工作是选定和公布辩论题目。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如同选定一个好题目等于完成了论文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辩题也等于辩论赛成功了一半。根据《中国公共政策》授课的内容安排,在讲授的几个领域的政策中,住房政策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意见分歧争议较大的领域,因此笔者确定在住房政策领域进行选题。通过考察近年来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确定了“当前的房地产调控会不会达到预期目标”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辩论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正在进行之中,尚无最终结果,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是针锋相对,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而且目前正方和反方两种意见大致旗鼓相当,不存在哪一方因为观点而占据优势的问题,十分适合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观点的辩论赛。辩题确定之后就由笔者向全体学生公布。
(三)辩论队的组建
辩论赛题目公布之后,就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各个辩论队。笔者宣布,本次辩论赛将就一个辩题举行两场辩论赛,因此将组建四支辩论队。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辩论赛,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每支辩论队由四名学生组成,因此需要16名学生参加辩论赛。辩论队组建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们自愿报名,经过教师认可后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各支辩论队。为了使辩论赛获得良好效果,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控工作。一是在课下动员有独立见解、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学生报名参加辩论赛;二是提出每支辩论队至少要有一名女生。学生们组成辩论队之后,将辩论队成员名单上报给教师。
(四)课下的准备
四支辩论队组成之后,在笔者的主持下,每支辩论队均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确定辩题正方和反方的抽签工作。通过抽签,四支辩论队确定了自己所辩论的观点。然后笔者留出一星期的时间,让各支辩论队课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人员分工、发言稿撰写等辩论赛举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安排一名组织过辩论赛的学生拟定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并且确定一名具有辩论赛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
(五)辩论赛的举行
辩论赛举行时,首先由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本次辩论赛分为两场,每场辩论赛均由立论陈词(每队3分钟时间)、自由辩论(每队10分钟时间)和总结发言(每队2分钟时间)三个阶段组成。同时,为了调动未参加辩论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每场比赛都安排了观众互动环节,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观众提问和回答。笔者还邀请了两名研究生和笔者共同组成了辩论赛的评审团,在比赛的最后进行了比赛结果的评定和点评。两场辩论赛均评出了获胜的一方和最佳辩手,同时由笔者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发放了奖品。最后,由笔者对两场比赛中各支辩论队表现的优劣、辩论赛的效果等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评论。
二、关于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思考
从辩论赛的现场情况看,本次辩论赛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支辩论队准备较为充分,队员发言有理有据、资料数据丰富、思路清晰而缜密,同时现场辩论气氛热烈,针锋相对,可以说是火花四溅。此外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与发言等形式与辩论队员进行互动。当然,本次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推广这种改革,使课堂教学辩论赛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次改革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课堂教学往往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努力讲授,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并不好。通过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辩论赛辩题公布之后,参加辩论赛的学生要主动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辩思路和文稿,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未直接参加辩论赛的学生也会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其次,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学生消极敷衍、仅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辩论赛的辩题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畅所欲言、发人深省的特点,使辩论赛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次,引入辩论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辩论赛就一个辩题设立正反两方进行论辩,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辩手们往往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展开充分的论辩,这就会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
课堂教学中的辩论赛,整体上采用了一般辩论赛的外在形式,包括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和程序环节等,但同时也要注意它与一般辩论赛的区别,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这种区别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目的追求不同。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要让辩手和观众听后有恍然大悟之感,所以它并不注重输赢,它所追求的其实是以一种辩论的形式理解一个问题。而一般的辩论赛的本质是一场比赛,它被赋予的目的是赢得比赛,从而为单位或团体争光,顺便在此过程中参加者能锻炼一下能力。第二,后续影响不同。一般的辩论赛主要强调辩论技巧、辩论气势、语言风格等因素,对要探讨的辩题本身却有一定的掩盖作用,虽然观众有时能猜出谁会赢,但对辩题的实质以及所揭示问题的理解仍不透彻。而课堂教学辩论赛的胜负主要看观点的科学性和论辩的充分有力,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观众听后对辩题的实质以及所揭示的问题的理解十分透彻。第三,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环节程序也要进行若干调整。比如砍掉了一般辩论赛的攻辩环节,延长了自由辩论的时间,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进行辩论;给观众互动环节留出更多的时间,是为了促使在场但没上场的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促进辩手和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最终也有利于透彻理解社会问题。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用八个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课改探究学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结合(粤教版)初三九年级全一册4.3第五目:在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教学实践为例加以说明。
1 学而时习之
将课前复习,改为温习,允许学生看书回答,改变以往复习提问不许看书,学生背诵回答的做法,让学生感受温习的快乐。
为了与新课程的学习相衔接,我设置了两个温习题让学生复习思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既提倡学生不看书回答,也明确提出允许学生看书回答。这样,调动了学生温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温习时,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指导,翻书,找书。学习自我要求高的学生,在尽力尝试回忆的办法,记忆的办法解答问题;没有记的同学,记不准确的同学,则主动翻开书,赶紧温习。对能够做到不看书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给予表扬;对需借助书本回答问题,但也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也给予肯定;对既找不到书本内容,回答又不准确的同学,教师给予进一步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翻开书,重新找书,重新找出学习内容。
本课时教学前,我设置了两个温习题,让学生思考、检测以前的学习情况:1、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2、如何进行就业选择?(或就业选择应注意什么问题?)。之所以设置这两个温习题,是因为这两个问题对新内容的学习有关联,有帮助。
在学生温习、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我进行了引入新教学的过渡设问,引而不发,让学生思考。我的问题是:公民在成功地进行了就业选择后,如何正确对待职业工作?这样通过过渡设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进行新课的学习与探究。
2 学习探究
2.1 学而问之。这一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提出问题,开启“思维的列车”。教师的工作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提出的活动要求是:①阅读书本,提出问题即教师组织学生看书并提出学习与思考的问题。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并做学习与提问指导。②相互沟通,交流问题即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让学生获得有效提问和有效选取问题的方法。
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书本内容,思考书本内容所提出的问题中,帮助学生归纳了如下主要问题作为本节课学习时应知应会的问题:
①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②爱岗敬业的含义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③如何爱岗敬业?(或怎样做到爱岗敬业?)
④为什么要奉献社会?奉献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⑤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本质特征是什么?
3 学习与探究
3.1 学而知之。本方法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提出、选取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如书本是怎么讲的,你是怎么想的,问题应该怎么解答比较好。如,为什么要爱岗敬业?学生通过阅读知道:①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②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社会上的每个职业岗位都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不论什么岗位,只有对工作满腔热情,尽职尽责,才能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肯定;
我国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许许多多爱岗敬业的人创造的结果。
在知道了书本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一:你知道哪些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请举例说明。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教师则充分的让学生思考举例并做记录。如:雷锋:战士,汽车司机徐虎:掏粪工人; 许振超:码头工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如,2007年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方永刚,20多年如一日,坚定对的信仰,立足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钟南山,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
如,2007年厦门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冯鸿昌、汪星、郑小瑛、彭军、郑聪明、苏玉荣、叶章旺等课堂活动二:你知道哪些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格言警句?
教师还是充分的让学生思考举例,只做记录,答案完完全全由学生寻找。如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值班一分钟,责任60秒;
③对待名利,要保持远距离;对待人民要保持近距离;对待工作,要保持零距离;
④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⑤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⑥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
⑦凡职业都有趣味。只要肯做,趣味自然产生
⑧从职业中领略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4 学习与探究
4.1 学而思之。本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理性的思考,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多问,善问,敢问……,如,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充分例举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典型人物,格言警句后,告诉学生:典型人物、格言举不完,不同的时代会涌现出不同的先进人物与格言警句,关键是要弄清爱岗敬业的含义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这样就使教学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例子思考分析,学生认识到: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爱岗与敬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情感升华。不爱岗的人,很难敬业;不敬业的人,很难爱岗。
5 学习与探究
5.1 学而行之。本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基本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做,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如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爱岗敬业,为什么要爱岗敬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到爱岗敬业?把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由“知之”转到“行之”的思考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又更进了一步,并且得出爱岗敬业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的行动意志。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进行课堂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与启示来达到行之的示范效果。教师的例子是:大爱无语:记单腿立教37年的阮文发老师(阮文发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翁建中心小学的教师。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克服因身体脚疾的困难,从1969年到2006年,家里到学校,上上下下120多级台阶,每天往返两趟,阮文发要跳上跳下500级。有人算过,从1969年到1998年,阮文发至少跳了390万级台阶,相当于从漳州到北京的距离。单腿跳走,极耗体力,上台阶更是危险。为什么不用拐杖?阮文发说:“从小习惯了。在课堂上,拐杖敲来敲去,会影响学生”)。通过视频的播放,扩大感染力,而后让学生思考:阮文发的先进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在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结论,并且很愿意认真学习阮文发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品格,从而践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树立职业责任感,事业心和艰苦奋斗精神。
6 学习与探究
6.1 学而悟之。探究贵在感悟。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对为什么要奉献社会?奉献社会的含义是什么?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本质特征是什么?……等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学生也不容易相信,教材中有关探究园,阅读与感悟,实践与评价等栏目,也没有辅助材料体现本学习内容的内容,缺少正反面的典型事例,这时,需要教师补充或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材料进行感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从而初步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不少学生能从腐败分子的可悲下场,得出奉献社会的积极意义,从人世间的甜酸苦辣悟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是光靠老师说所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7 学习与探究
7.1 学习小结:学而信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改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之一。学习与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学生“信”。为此,在教学的学习小结中,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信”的程度,“信”的效果。学习小结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提升。学习小结要注意理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全面的学习要点,切不可对学习小结随随便便,把它看着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把应掌握的知识弄得支离破碎。如,本课时学习时,教师在知识体系上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在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7.2 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①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②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7.3 爱岗敬业的含义:
①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②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垦垦,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7.4 爱岗与敬业的关系:
①爱岗是敬业的前提;
②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7.5 如何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7.6 为什么要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7.7奉献社会的含义:
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7.8 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
①爱岗敬业是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②奉献社会是爱岗敬业的最终目的。
7.9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本质特征是什么?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通过归纳小结,学生逐渐的在脑海里留下学习的印记,留下对问题与结论的践行思考。
8 学习与探究
8.1 学而用之。学而用,包括许多方面,如课堂练习,课后探究都涉及到对知识的使用。这要求要精选精编练习,从而达到新的学习与探究效果。如,本课时在教学后,设置了小辩论: 正方:干一行,爱一行
反方:爱一行,干一行
一、强化朗读
学语言,一要多读,二要熟读。很多先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这两条规律。已故文坛大家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请他背,他随点随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许多诗句,结果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语文课本中,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课文篇幅短小的,学生大多可以熟读成颂,课文较长,很多同学背诵就困难了,甚至有的同学连诵读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这也是造成学生语言表能力差的原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为口语表达做铺垫。
朗读练习还应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多角色读。有关描写生动、精彩的片断,含意深刻的语段,历代传颂的古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背诵是一种强化识记,是口语表达流畅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和训练。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对背诵的兴趣。
二、强化‘说话’活动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1)开设“谈话”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要让学生善于说话,还应加以正确地辅导。
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谈谈说说,讲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每堂课请一、二名学生上讲台发言,题目不定,范围不限,三五分钟,谈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任意发挥。谈完之后教师作些归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从身边熟悉的事物说起。操场、教室门前的、松柏、教室里的讲台、粉笔、自己的爸爸妈妈、同学都是一个话题,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做到言之有物,声、情、貌都有讲究,逐步向高标准努力。如此坚持不懈地经过几学期的循环训练,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了质的变化,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表演课本剧,通过学生动作的演示,语言的定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细致观察课文中有关情景的再现,语言的精妙,获得较鲜明的感知印象。如上《空城计》一文时,分若干组,让学生上台,戴上头饰分别装扮成课文中的“孔明”、“仲达”演示者背“台词”(课文),作为观众的同学们也一遍遍默读着“台词”,极度兴奋。表演结束,全班集体背诵,一堂课后学生全都能将课文背出。
三 辩论提高
(一)采用让学生做主持人、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形式。如学习《假如人类也有尾巴》后,结合课后练习,召开一次辩论会,就“有尾巴好不好”进行辩论。要求辩论的双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语意要点,还要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片面和说话不充分的地方,使自己发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种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含义、内容、作用,增强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明确讲述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涵义、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加深对以上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本框集中介绍的是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使学生明确相关的法律内容,以达到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依法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因此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本框集中介绍了家庭和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包括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两部分内容。
家庭保护:教师在讲述时,要紧紧抓住“家庭保护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这一点,最好能举几个典型的正反面实例来进行论证。
教师在讲述家庭保护的作用时要强调,家庭保护一方面要反对对未成年人子女只养不教、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家长对未成年子女过分溺爱或管教过严。
教材对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关于这些内容,教师最好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来进行详细讲解,或者让同学们搜寻自己所见所闻中的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分析,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补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学校保护: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一起对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和一个人一生中的在校时间,进行统计的方法使学生对学校在一个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提问:未成年人要健康成长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呢?
归纳: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看看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此都有哪些规定。
二、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1、在介绍完家庭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家庭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家庭保护的作用、内容。
附:案例——“弱智儿遭虐待死亡,无情父母被判徒刑”(详见扩展资料中文字资料3)
2、在介绍完学校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见扩展资料),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学校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学校保护的作用、内容。
下课之前,利用一点时间布置模拟法庭的活动
案例(略)
探究活动
题目:模拟法庭--审理一起家庭虐待弱智儿童的案件
(一)活动目标:
1、熟练掌握家庭保护的相关知识。
2、对法庭审理的法律程序、职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体会法律的尊严。
3、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或观看法庭审理案件的录像,对法庭审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根据所给案情进行讨论、分析。
一、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分配角色,担当各个角色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分头准备。
二、模拟法庭对虐待弱智儿童案件进行审理。
三、全班进行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最佳辩论奖等奖项的评选。
(三)对教师的建议
1、联系法庭旁听或准备法庭审理案件的录像,准备相关的资料,当好学生的顾问。
2、充分发动学生来参与此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
(四)评价重点
1、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能否恰当运用教材和法律中相关的概念和解释。
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学生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并批改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必须结合实际,方法灵活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授课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启发应当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中,同时任何一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中也可以贯穿这一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己教学特点的实际出发,把启发的原理渗透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几年来,我始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尝试过三段式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目标反馈教学法,历史问题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辩论教学法,读书指导教学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常常期待着下一节历史课,猜想着老师是不是又会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必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 口语 表达能力
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下,然后培养初中生语文的表达能力呢?
一、培养初中生语文口语的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1、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强调了语文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口语交际”和“写作”的重要性。以往由于语文考试形式的限制,广大教师及学生非常重视语文读和写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往往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此,针对以往的不足,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学段都有“口语交际”内容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程结构上,体现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和综合性学习的结合。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上应该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
2、有利于实施语文新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口头表达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这显然是片面的。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也许有的人再也不会去写文章,但话却是天天要说的。如何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得清、说得精、说得好、说得巧,需要严格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从学生自身情况看,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面临重要转变。据研究,15岁前后的中学生脑容量已十分接近成年人,思维品质也在迅速完善,其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甚至超过了成年人。所以,对初中生进行严格的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可行的。其次,初中学生知识增强了,感情丰富了,独立意识和遇事想要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大大增强;他们可塑性强,天真烂漫,在说话和交际中没有高中生那么多羞涩感,更没有成年人那样复杂的心理障碍,这也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再次,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话要清清楚楚地说”的要求。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口语交际”训练,对说话从内容、中心、条理、态度、口齿等方面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规范化要求。从初中课时的安排、教材的内容与数量等方面看,对初中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有时间和精力的乃至情绪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应抓住初中阶段这个训练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段,进行训练。
3、顺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离不开“现实生活”这块土壤,对教师来讲,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并体现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今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才的素质核心,作为基础教育主体学科的语文教育要率先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二、培养初中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1、立足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态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使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能潜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45分钟,竭尽全力,创造“人人参与”的局面,使学生思维活跃、有话可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使课堂设计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变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力求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教师只是引导者,点拨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要敢于放开自己的课堂,大胆地让学生去说,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与学生一起思辩,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假启发式”,在这之前,答案已经有了,教师的任务就是怎样将学生的思想引到正确答案上来。
2、开展多种活动,锤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1)、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有效方法。可以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材料可选自各种报刊杂志、课外阅读材料、电视广播、文学作品,或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讲演稿,或几个同学联合演出根据课文自己改编的小话剧,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等等。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2)、辩论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对策
一、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于合作规划一概而论,缺乏针对性
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布置时,对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和经验缺乏足够了解,一概而论,对于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进行集体大讨论,缺乏有效地规划和定位. 比如,在对小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一节进行讲授时,教师绘制出坐标图,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内容的主题为“物体在哪个方向为多少度角”,实际上只需要学生用量角器实际量一下便知,使小组合作仅流于形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意义.
(二)学生自身的差异性使参与度相差悬殊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学优生具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在小组中处于主导地位,担当了发言代表的重要角色,然而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思维的灵敏度和敏捷性稍逊,从而欠缺足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往往处于一种从属的或附属的地位,从根本上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对于既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缺乏明确性
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并精心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缺乏实质流,教师考虑到教学时间的紧迫性,快速结束合作学习,而实施后续教学环节,从根本上是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作用.
(四)奖惩措施重整体、轻个体,忽略个体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将评价和奖惩集中于小组整体上,而完全忽视了个体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然而小组合作学习中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缺乏有效的协调.
二、指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有效构建学习小组
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中学生彼此的协调和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证. 教师应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将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据“互帮互助、协同进步”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在展示个体自我能力的同时,学优生应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水平,充分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 此外,在合作过程中,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即担任记录者、报告者和检查者等不同角色,并互相转换角色以增进互动性.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教师应明确指导学生分工的基本技巧,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执行难度不同的任务,确保任务的有效完成. 在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时,教导学生互尊互重,虚心倾听别人的见解,若遇到不同意见,待对方说完再补充或进行反驳;当遇到分歧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应平心静气地解决各种问题,并且需要逐步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善于掌控最佳时机
教师应把握最有效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意见产生歧义、问题的解决方法多样化、知识面需要扩大,以及学生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时,这些情况下均应该及时、合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学习“百分数”时,个别学生提出百分数是否为分数的问题,这无疑就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良好契机.
(二)科学选择合作方法
积极指导学生合理分工. 各小组都由组长主持和开展活动,并积极组织各成员交流和讨论,明确每位成员的学习职责和任务,相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也可以进行角色的互换,确保每个学生都各负其责,互相帮助,尤其是努力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产生的集体价值.
(三)善于收集有价值资料
进行合作学习时,课题往往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收集具有价值的资料作为依据. 例如,在讲授“用水中的数学问题”时,需要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资料,主要包括世界的总水量、淡水资源所占比例、我国水资源情况、人均用水量、所在地区用水量以及各家用水量等,若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年可节约多少水,通过全面的收集过程,使学生做好合作学习的充分准备.
(四)引导学生积极辩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时就需要进行积极的辩论,以达到,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质数和合数”时,要求学生进行“两个自然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的探讨,这时学生展开自由的辩论,让各成员的不同想法在不同推理中碰撞,最后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达到辩论的实际效用.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小组成员的监督和指导,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加大对学困生的关注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莉彬.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建构[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2(2):58.
[2]郑安花.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1(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