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兴市场研究

时间:2023-07-05 16:22:40

导语:在新兴市场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兴市场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长春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

一、长春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基于重大技术突破或者巨大发展需求,能够引领、推进社会获得全局、长远发展,具有知识密集型、能源节约型特点的潜力巨大的、综合效益良好的产业。不客气的说,这一产业将会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引导作用,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经济与科技发展制高点一个重要的战略。

目前,全国的各大城市纷纷开展、实践了这一战略。而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全市的不断努力下,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一年,长春市落实的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信息以及新能源这五大产业项目数目达到了305项,其总的投资额更是高达1933.1亿元。预计当这305项目达产以后,每年新增加的销售收入会超3500亿,而增加的税收则会高达700亿元。

针对长春市的具体情况,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促进工业机构的调整及转型,此外,对于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规划新型工业化体系等也会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以说,这一战略的实行直接关系到长春市的工业经济发展,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必然是其未来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力支点。 因此,我们应在当前的基础上,做好下一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以促进长春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长春市如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吸引更多的投资,进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生成机制,是这一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经过我们长时间的摸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符合长春的新兴产业生成机制。

(一)做好规划工作,这是建设这一产业框架的前提。当前的长春市产业框架主要是以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作为优势产业,不断地培育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这一规划工作必然会使得其产业架构更加合理。

(二)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做好服务平台的构建。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做好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化促进平台、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光电信息产业化服务平台等9大平台的建设,尽快的将科技转坏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解决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三)解决资金瓶颈,这一工作主要是做好融资平台的建设。当前,长春已经和我国的几大银行进行合作,建成了10亿规模的资金支撑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做好“三动”战略的实施,更好的推进产业的跃迁。结合长春市自身的特点,实行 “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这一战略,对于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在这一战略的实施中,我们不仅要做好资源的整合,还要把握好发展的重点以构建一种新的模式,更要做好责任的落实以及方法的创新,建立符合需求的保障机制。

(五)建立、健全新的信贷体系以及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担保。此外,我们还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进行积极地促进,并将投资的方向标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倾斜。

(六)推进产业新模式在长春市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公室的作用,帮助企业改善自身项目中的短板。另外,根据产业链的要求,进行资源的整合,以吸引更大的投资,实现通过投资拉动产业升级。

(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将会给长春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很好的支持,最近几年,高新区在文化产业上就走出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道路,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民办公助”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还要科技与文化结合,更要注重配套服务的完善,努力做到从宏观着眼,细微处入手。

(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长春市而言也是如此,而针对战略性新兴科技产业,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做好这一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

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要紧密结合创新驱动要求,尽快实现以企业作为主体,以市场作为导向的,能够将产学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创新体系。此外,我们还要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的投入,以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争取尽快形成一个产业联盟,为突变产业群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九)发挥长春市的独特优势,比如加快大成生化加工玉米、天威新能源开发风电经济等的发展,在这些能够体现长春经济结构优势的企业中,我们应更加强调科技的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通过这一措施,长春市将会构建出一个蓬勃发展、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

三、结语

长春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客观的需求,也是将来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应把握住这一机遇,服从党的领导,踏踏实实的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落实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J 波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中国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59-02

研究发现[1],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甚至猝死与J波的存在密切相关。但关于STEMI超急性期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分析STEMI超急性期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以探讨STEMI超急性期J波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连续在郑州大学一附院心内科住院、临床确诊的STEMI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诊断符合WHO制定的标准,且均在急性胸痛等症状发作后10 min至3 h内并具有超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按照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两组:J波组和非J波组,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无低温、心源性休克、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脑血管意外等合并症。诊断J波必须具备以下4条[2]:①J点抬高, J波形成(时限超过20ms,振幅大于0.1mV);②J波和抬高的ST段与T波上升支融为一体,且呈弓背型抬高; ③J波存在于相关的2个或以上导联;④QT间期正常(≥350 ms,且≤440 ms),并常伴T波高尖。心电图仪采用日本光电ECG-9130P型心电图仪,记录18导联心电图并持续心电监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定义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频率在230bpm以上的单形性室速;心室率逐步加快的室速,有发展成为心室扑动和(或)心室颤动的趋势;室速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多形性室速,发作时伴晕厥;特发性室性颤动和(或)室性扑动。

1.2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 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J波组与非J波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表1)

100例入选患者,30例出现J波(38/100)。由表1可知: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梗死部位J波组前壁、2个部位以上梗死比例显著高于非J波组(P

2.2心律失常结果比较(表2)

由表2可知:J波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J波组(14/3811/62,P0.05)。

3 讨 论

在本研究中STEMI超急性期合并J波发生率38%(38/100),与国内王东琦等研究相似[2、3]。J点是指心电图QRS波与ST段的交点,是心室除极的QRS波终末突然转化为ST段的转折点,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复极的开始。当心电图J点从基线明显偏移后,形成一定幅度,持续一定时间,并呈圆顶状或驼峰特殊形态称为J波。它的发生机制,不同的学者曾有不同的解释,针对与AMI超急性期可能是由于心肌细胞急性缺血,导致氧供中断,代谢输送停止,引起一系列的级联病理生理事件,主要是因为内向电流(Ica,INa)减少以及外向电流、尤其是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增加,由Ito引发的动作电位穹顶的压低在心肌缺血时不如外膜显著,因而两者之间在动作电位的1位相和2位相之间产生了跨壁电位差,导致心电图上的特殊改变[4]。

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一直是20世纪以来医学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间期离散度、T波交替等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都曾成为心电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中AMI超急性期并J波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14/38),其可能机制为:由于如上述心肌缺血时,细胞膜各种离子通道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形成显著增大的复极电压梯度,从而易于形成2相折返,因此引发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其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一个在T波上R on T的室性早搏, R on T室性早搏很容易触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4]。

AMI超急性期患者合并J波的发生率较高,且其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并可能导致猝死,这对合并J波的AMI超急性期的诊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早、及时识别心电图J波并给予合理的干预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博,李跃荣.心电图诊断手册.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64

[2]王东琦,崔长琮,严干新.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的细胞离子流机制与临床[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478

第3篇

关键词:股市流动性;研究进展;文献综述;中国股市

流动性是衡量证券市场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市场流动性对于加强市场流动性的评估、防范流动性风险,以及通过交易制度的改进提高市场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一部分,国外对流动性的研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我国学者对股市流动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综观国内学者对我国股市流动性研究,大多数研究均是利用国外经典模型,利用我国股市高频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尽管各位学者所采用的数据范围、研究方法、流动性的指标略有不同,但大多为国外理论的重复与检验。由于我国股市与国外市场有着不同的特征,学者们采用的方法不同,采用的数据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的性质、流动性的产生原因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国内学者能否合理的利用国外先进的理论体系研究国内市场成为学者们竞相研究的问题。

一、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度量的新进展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属性。但同时又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对它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流动性就是以合理价格迅速成交的能力(Schwartz(1990)。Keynes和Hicks对流动性的定义是“市场价格将来的波动性”或者“立即执行一笔交易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学者较流行的一种代表性观点把“流动性”看作市场本身及参与者的某种能力体现。

Kyle(1985)提出了“流动性”四维度量的概念,即紧度、深度、弹性和即时性,并为广大学者所认可。通过四个维度,我们可以通过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换手率(exchange frequency)、市场冲击成本(market-impact costs) 和延迟与搜寻成本(delay and search costs)等指标计算流动性。其中最常用的为买卖价差和换手率指标。

经过研究的深入,学者多次证明仅以换手率指标不能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买卖价差指标也存在片面性。因此,学者开始研究综合运用四维度指标,引申出新的度量指标度量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

在综合运用指标方面,刘敏,叶嘉(2004)综合运用深度和宽度指标构建了一个价量结合的指标。万树平(2006)给出了流动性指标的一种新的度量方法,研究了交易量、股票价格、波动性和流通盘的大小与各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

在指标创新上,苏冬蔚(2004)创建“知情者交易成本”指标,规定知情交易者执行成本与买卖价差正相关,与流动性反相关。指出一旦控制住执行成本中普通交易者对知情交易者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买卖价差的区别将会缩小。结合国内股票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分割的实际,尹华阳、张鹏程、万华炜(2006)以流通比例(流通股本/总股本的比值)作为股份流动性的一个度量。罗登跃 ,王春峰 ,房振明(2007)建立了一个包含市场风险和两种流动性风险的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用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理性问题。

二、对国内股票市场的特征分析的新进展

我国学者对流动性研究的初期,国内对流动性特征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流动性指标的刻画上。然而,中国股票市场既是新兴市场又是报价驱动型市场,在市场结构和交易制度上与欧美成熟市场大不相同。并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操作,“政策市”和“做庄”现象是我国股市作为金融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政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对市场流动性造成显著影响。我国市场尚未完全开放,长期以来股市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小投资者(散户)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股市一直存在短期炒作和追逐利润之风,以理性投资理念为基础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在中国不适用。因此,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交易者结构、投资者理性、制度建设等方面我国股市进行了研究。

(一)股市信息披露制度与流动性的关系

Bagehot(1971)认为流动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逆向选择的影响,一笔交易的价格影响力,以及由于做市商的价格政策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比例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量化我国信息对称性程度上,杨朝军,孙培源,施东晖(2002)采用Lin.Sanger.Booth(1995)提出的分解方法对非对称信息程度进行估计,发现我国股市中除交易量、波动性和价格水平外,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影响流动性水平的重要因素,指出从我国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和监管手段缺乏,我国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厉斌(2006)得出了我国股市新股上市之后首日流动性的变化模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新股上市首日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指出交易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反映了市场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这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

应用新的方法,我国学者还开始着手研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优劣。巫升柱(2007)从对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水平与股票流动性的实证研究,得到,从静态来看,年度自愿信息披露水平对股票流动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动态来看,中国股票市场自愿披露水平正向变动具有流动性信息含量,而负向变动则没有相应的流动性信息含量。吴战篪 ,乔楠 ,余杰(2008)研究了信息披露优秀的公司与信息披露糟糕的公司,表明信息披露的前后流动性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信息披露越充分,市场流动性越好,市场会通过流动性奖励的角度奖励信息披露好的公司。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降低信息的非对称程度,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会改善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完善各方面信息披露机制,降低整个市场的信息非对称的程度以减少投资者的逆向选择成本,是改善市场流动性,进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手段。

(二)股市交易者结构与流动性的关系

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下,买卖委托量非常巨大,大量竞争性的买卖委托使我国股市的买卖价差维持在较高水平。200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已经步入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历史阶段。机构投资者掌控的资金量较大,这导致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成为机构投资者于个人投资者在市场需求方面差异最大之处。我国学者先后对两种交易结构进行研究,为优化投资者结构提供政策性建议。

在散户行为研究中,宋逢明, 谭慧(2005)研究中国和美国个股流动性,指出中国股市投资者散户因素和“政策市”和存在普遍的“做庄”现象,个股流动性受市场范围内系统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在流动性风险方面存在着隐患。王林辉 董直庆(2005)关注第1次流动性跨越,分析资产上市前后的流动性差异,推导出了流动性下的股价模型与股市风险模型,发现市场结构差异、市场流动性程度不同,导致股票价格不同。

在对机构投资者的定义和行为效果的研究上,汪勇祥 吴卫星(2007)定义“有效投资者”概念。指出大量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并不能为市场提供有效的流动性,计算得到市场流动性的高低取决于市场中“有效投资者”数目。黄峰,杨朝军(2007)提出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当前我国股市主要的流动性问题是流动性风险过高并难以和价格风险相分散的问题。流动性与股市价格同向演变的特点加重了投资风险中的系统风险含量,使机构投资者难以分散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损失。

(三)股市投资者理性与流动性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1936年就发现了投资活动中的非理性羊群效应问题,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在涨时助涨,在跌时助跌,容易引发高度的投机和市场泡沫,使市场达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学者开始对我国投资者对投资者理性对流动性风险与迁徙的作用作了尝试性研究。

尹华阳 张鹏程 万华炜(2006)结合国内股票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分割的实际,以流通比例(流通股本/总股本的比值)作为股份流动性的一个度量,比较分析了几个以股票市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后,发现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和偏好是导致流动性迁徙的重要因素。

罗登跃 ,王春峰 ,房振明(2007)建立了一个包含市场风险和两种流动性风险的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表明就中国股市而言,股市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市场的预期收益率,我国股市的风险传递机制正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对风险的增加要求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正日趋理性。

(四)股市制度建设与流动性的关系

从流动性提供机制来看,证券市场可分为报价驱动型和订单驱动型。订单驱动型市场由计算机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任何市场参与者都没有义务提供市场的流动性。在这种自由退出和自由进入的影响下,个股的流动性对系统流动性应该更敏感,一旦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出现问题,大量流动性提供者退出,个股流动性必然受到系统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订单驱动型市场上流动性提供者也可以更自由地进入,由于不存在指定的做市商,通过多个流动性提供者的竞争,存货的不均衡更容易扩散消除,因为高的买卖价差可以吸引更多的流动性提供者进入。在这种自由进入的影响下,系统流动性更容易扩散。我国学者从能否引进新的交易制度如买卖空机制、作市商制度作了尝试研究,为政策实施提供依据。

在卖空机制的预测上,廖士光 杨朝军(2005)利用中国香港股票市场上的数据来实证研究卖空交易机制与市场波动性、流动性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卖空交易机制的推出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最终的影响方向还要取决于市场中卖空交易者的类型、操作策略及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屈波(2007)详细论述了我国股市的宏观外生因素、微观结构因素外生变量、证券市场本身运行规律外生因素变量以及公司基本面信息内生因素变量和交易参与者行为内生变量。指出规避和控制外生因素变量对金融市场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研究和分析内生因素变量是怎么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及其采用政策性方法和措施来规避和控制由此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三、简要评析

我国股票市场起步于2O世纪9O年代初期,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相比,市场发展尚不规范,不成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不规范、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较严重。使得中国股市特点突出。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流动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模仿借鉴在到最近几年的创造性把国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飞跃。然而,我国学者利用各种综合流动性指标对股市特殊性的解释仍然不够充分,我国股市的弊端在流动性研究中仍然存在。

研究流动性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市场流动性的评估、防范流动性风险,通过交易制度的改进提高市场流动性。对流动性的研究日趋完善与精确,将对为我国股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在未来,如何更好的建立国内流动性刻画指标,模拟国内股票市场运作,发现国内股市特殊规律与方法,为完善股市政策,规避股市流动性风险,提高收益率,将是今后学者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Robert A Schwartz.Equity Markets Structure,Trading, and Performance[M ]. 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1 988。

[2]Haais,Lawrence Liquidity,Trading Rulesand Electronic Trading System[M],Monograph Serie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1990-1994

[3] Kyle, Albert, 1985,“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M] ,Econometrica, 53, 1315-1336.

[4]万树平.价量分布下的股票流动性深度的度量[J].系统工程.2004(10):36-45

[5]苏冬蔚.基于中国股市微观结构的流动性与执行成本分析[J].当代财经.2004(2):44-54

[6]尹华阳,张鹏程,万华炜.股票市场流动性迁徙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6 (3):97-101

[7]罗登跃,王春峰,房振明.中国股市总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4):33-37

[8]杨朝军,孙培源,施东晖.微观结构、市场深度与非对称信息:对上海股市日内流动性模式的一个解释[J].世界经济.2002(11):53-58

[9]厉斌.新股上市首日交易的微观结构: 流动性、深度与买卖价差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6(1):203-206

[10]巫升柱.自愿披露水平与股票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经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7(8):59-65

[11]吴战篪,乔楠,余杰.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市场流动性- - 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08(1) :138-141

[12]宋逢明, 谭慧.订单驱动型市场的系统流动性:一个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财经论丛[J]. 2005(5):63-69

[13]王林辉,董直庆.股票价格与股市风险形成机理的流动性解释[C].管理学报,2005(7):481-486

[14]汪勇祥 吴卫星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1):143-147

[15]黄峰,杨朝军.基于机构投资者交易需求的中国股市流动性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2:)54-59

[16]廖士光,杨朝军.卖空交易机制、波动性和流动[J],管理世界,2005 (12):6-13

[17]屈 波.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1):134-136

第4篇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前,整个国民收入除掉消费部分之后了形成社会储蓄,其出路一是国家投资,二是银行贷款,即储蓄一国家投资+银行贷款。个人收人节余只能存入银行,形成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个人无支配这笔资金进行直接投资的机会,作为国有企业也无独立的投资权限,国家的投资则是动用财政收人,则财政收人也是广义储蓄的一部分,银行则利用存款按计划发放贷款。这种计划经济下单一投融资模式,限制了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无法发挥直接融资的优越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证券市场的兴起,赋予社会公众和法人机构以直接投资权利,社会公众和法人机构储蓄一部分用于投资股票、债券,从而使储蓄流向结构发生变化,即储蓄~国家投资+个人及机构投资+银行贷款。投资主体选择金融资产,不仅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而且要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努力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目标。社会投融资格局的变化还引起了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直接投资扩大活跃了消费市场,这不仅在于投资收益对投资者补充了新的购买力,而且投资结果扩大了企业规模,改良了企业的素质,提高了职工收人及消费水平,有利于住房商品化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二、证券市场发展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全社会的储蓄水平,扩大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来源。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拓展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进而提高了边际储蓄倾向和社会总储蓄率。80年代我国的总储蓄率平均是36%,90年代前五年平均是40.1写,1996年已经提高到42%,在总储蓄率增长同时,国民生产总值也以每年9%以上速度增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现在金融体系的总资金流量就要比80年代增长几十倍。

2.证券市场发展改变了资金在各金融机构的分配格局。证券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存款同时,又增加了银行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居民储蓄和企业闲置资金主要以企业存款的形式存在。证券市场兴起以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银行存款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具有分流作用。同时,由于经营证券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通过银行办理结算业务,证券发行市场上股票申购资金、股本资金、证券流通市场股民交易资金、券商结算资金又成为了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从银行分流各项存款形成各类证券资金过程,是一种跨系统、跨地区的资金运动,证券市场资金回流到哪个地区的哪家银行,回流到哪家银行分支机构,回流资金多少,取决于各家银行综合实力和服务质量。由于存款是银行生存和发展基础,可以预见,商业银行争夺证券市场资金竞争将趋于白热化。今后,哪家商业银行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水准高,哪家商业银行就可以从证券市场上森得更大的资金份额。

3.证券市场的发展,增强了银行负债的流动性。由于证券市场资金,其流动性极强,商业银行吸收这类存款越多,其负债流动性也越强。由于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提高,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对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提高,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调度头寸难度,不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证券市场发展对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影响

证券市场发展,对间接融资为主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负债业务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资产业务方面。证券市场对资产业务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需求量,冲击着银行现有信贷资产的规模。证券市场发展为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提供了便利条件,资金实力强,经营效益好,信誉优良的大中型企业,将改变传统的融资结构和方式,由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改为银行贷款和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企业所需长期资金将更多地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进而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的需求量。银行长期信贷资产比重下降,资产流动性提高,从而有利于实现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对称性,增强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证券市场发展改变了银行资产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证券市•场产生之前,我国银行的资产主要表现为贷款资产。由于各级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强烈干预,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无力向国有企业注资,国有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经营,而国有企业低效率和信誉度低,又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证券市场兴起后增加了金融资产品种,给商业银行按资产“三性”原则调整资产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资产要适时转换,寻求新的出路,重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结构多元化,改变原先单一贷款型资产结构,将一部分资产投向优良证券,尤其是国家债券,分散经营风险。这样既给银行资金找到了新的出路,又增进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赢利性,同时,银行证券投资也是央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

3.证券市场发展给国有商业银行盘活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机遇。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银行商业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难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高不良资产。对于商业银行已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实践证明完全靠企业破产、银行核销呆帐、财政注资这些办法是消化不了的。企业大量破产,社会承受不起,也无法保全银行信贷资产;银行盈利水平低,提取呆帐准备金数量有限,核销呆坏帐也十分有限,国家财政年年赤字,更无力拨款消化巨额不良债务。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根本途径还是要搞活经济,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证券市场发展,拓宽了国有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提高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负担,增强抗风险能力。证券市场发展不仅是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为国企提供能使存量资产得以流动和增殖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四、证券市场兴起之后银行信贷管理对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商业银行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服务证券市场过程中壮大实力,在支持企业改制和股票上市过程中盘活信贷资产。

1.牢固树立客户第一的观念,积极为证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优良服务,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实现银行资金的回流,增强资金实力。首先,在证券发行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要利用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先进的资金结算系统,积极为证券承销商收缴股票发行资金;其次,在证券交易和资金结算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为股民提供准确、安全、快捷的证券资金清算服务,争取券商和股民开立存款帐户,吸收券商和股民在证券交易和结算中的沉淀资金。第三,密切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签订委托协议,吸收基金管理公司的资金。

第5篇

关键词:新兴市场国;资本项目开放;货币政策;金融加速器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41-04

一、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流动及结果

近二十年来,以东亚、拉美等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凭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吸引了国际资本的注意力,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过去相比有了极大的增长。国际资本的流入一方面推动了新兴市场国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构成了这些国家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同时也为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由资本流动引发的资本逆转、债务美元化以及资本流动顺周期特征,是新兴市场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也是传统的货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研究新兴市场国的货币政策选择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给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

(一)资本流动的强顺周期性

新兴市场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资本流动呈现出极强的顺周期性(procyclical nature)。资本流动顺周期性是指,当这些新兴市场国经济表现较好时,资本大量流入,资金融资成本降低,继续推动经济的繁荣,相反在经济出现滑坡时,资本又会争先退出新兴市场,融资成本上升,使得这些新兴市场国经济雪上加霜。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在不同经济阶段中的差异不大,但对于新兴市场国而言,繁荣期的资本净流入要远远高于萧条期。另外,表I也告诉我们当新兴市场国处于经济繁荣时,由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等级较好,国际资本的融资利率较低,而在经济出现不利因素时,信用等级升级很快,国际资本的利率也攀升很快,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信用等级就稳定很多。新兴市场国的资本流动强顺周期性,不仅使得新兴市场国难以使用国际资本市场来平滑国内经济,反倒加剧了新兴市场国的经济波动,加重了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任务。不仅如此,资本流动的强顺周期性也削弱了新兴市场国的货币政策效力。以萧条期为例,中央银行为了刺激国内需求,需要调低短期利率,以促进长期利率的自动下调,然而在资本流动顺周期影响下,新兴市场国长期利率并不会自动下降,货币政策难以奏效。

(二)资本逆转

资本流动的易变性是新兴市场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另一个特征,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容易发生资本逆转现象(sudden stop),即原来呈现的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情景会突然停止,甚至变成是资本大规模流出。资本逆转更多发生在新兴市场国而不是发达国家,并且资本逆转给新兴市场国带来的经济破坏力更大。例如Calvo等(2004)的实证检验表明,在大幅本币贬值过程中伴随发生资本逆转的概率,在新兴市场国是63%,而在发达国家却只有17%。多种因素可以对新兴国家的资本突然逆转现象做出解释,其中,新兴市场国落后的金融市场以及低效的财政政策等因素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资本逆转的可能性极大地加大了新兴市场国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首先,资本逆转弱化了新兴市场国货币当局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能力也因此被削弱。第二,资本逆转会修改货币传导机制。资本逆转改变汇率、利率的传导机制。例如Chfistiano等(2002)指出,在资本逆转的经济中如果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存在着生产调整的障碍,中央银行下调利率反倒带来经济紧缩的效果。第三,资本逆转下中央银行难以实现稳定通胀的目标。稳定通货膨胀已被广泛接受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极为盛行,但是资本逆转却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直接构成了威胁。因此我们对新兴市场国的货币政策分析不能忽视这一特征。

(三)债务美元化及货币错配

新兴市场国的资本流动会引发债务美元化及货币错配现象。债务美元化,是指承担的债务的计值货币和偿还货币都不是本币,货币错配是指在债务美元化下,经济体的收入与支出、资产和负债存在着计值货币的差异。表2告诉我们新兴市场国的债务美元化问题非常严重。当债务的计值和偿还是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币计值,而能产生归还能力的收入却是本币,这就产生了货币错配。那么货币错配为什么是集中在新兴市场国?这可以用“原罪论”来解释。原罪现象是指这些国家的长期借贷市场不发达,因此长期资金的融资依赖国外金融市场。由于这些国家一方面不能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本币资金,另一方面在国内又缺少固定利率的长期借贷市场,就在这双方面制约下,新兴市场国的长期资金只能借助于国际市场上的外币资金。至于为什么新兴市场国会有原罪现象,相关的因素有金融发展水平落后、货币可靠性低、财政稳健性差、信贷市场不完全,等等。债务美元化及相应的货币错配对新兴市场国货币政策影响深远。首先,债务美元化下,汇率对经济的作用变得复杂起来。债务美元化缩小了汇率制度的选择空间,使得发展中国家不敢让汇率更自由地浮动。其次,新兴市场国债务美元化以及货币错配的经济特征,也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就如Cook(2004)指出。新兴国家债务美元化现象,让原本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反倒体现出紧缩效应,逆周期的货币政策不能再有效地发挥平稳经济功能。再次,债务美元化下,新兴市场国金融体系稳健性降低,经济体变得更为脆弱,因此也会加剧资本波动及相应的投资和产出波动。最后,受债务美元化和资本逆转现象的共同作用,新兴市场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已被严重削弱。因此。我们若要对新兴市场国的货币政策选择提供中肯的建议,必须要注视债务美元化及货币错配的可能后果。

从上文我们看到新兴市场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带有强烈的顺周期性,并且带来资本逆转、债务美元化以及货币错配等问题,这些现象加重了新兴市场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负担,又修改了汇率、利率等的货币传导机制,削弱甚至颠倒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缩小了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空间。因此每一个欲更多开放该国资本项目的新兴市场国,应当密切关注这些经济现象,以及给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

三、传统货币理论的局限性

研究开放经济货币政策的传统理论主要有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以及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理论,另外由Obsffeld和Rooff(1995)f121提出的新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影响力巨大,也常见于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分

析。然而这些理论难以对新兴市场国上述的经济现象作出解释,更难以用于这些背景下的货币政策分析。

首先,传统理论中对消费者的行为设定和国际资本的顺周期特征难以相容,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不能由传统的开放经济禀赋模型所解释。在传统理论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被刻划为在生命期限内平稳消费,这样在经济繁荣的年份要有储蓄,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向海外借出资金,资本流动表现为净流出,在经济萧条年份为了保持理想的消费水准,需要从海外借人资金,资本流动表现为净流入。因此依据传统理论的观点,资本流动表现为逆周期性。

其次,传统模型对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完全性假设,也排斥了资本逆转现象的发生。不论是在无摩擦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中,还是在价格粘性的凯恩斯模型中,国际资本市场、国际金融市场被设定为在消费平衡、风险分担以及信贷分配方面是完全的,国际市场为各国居民提供了平滑消费的渠道。在这样的安排下,资本逆转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因为当一个国家被卷入到不利的状态中,其他国家会和这个国家共同承担个别收入波动的风险。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入该国帮助该国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见在传统理论的假设安排下,资本逆转根本没有发生的可能。

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资本逆转等现象和传统理论的假设相互冲突,债务美元化和货币错配也难以在传统理论框架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若在新兴市场国的货币政策分析中,完全以传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必然会得出具有误导性的政策结论。若要研究新兴市场国的货币政策,寻找合适的货币政策规则,我们就必须要有能反映新兴市场国经济特征的理论框架。

四、金融加速器模型在新兴市场国研究中的运用

传统货币理论因为建立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全性假设基础上,因此难以适应新兴市场国货币政策的需要。所幸的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及对宏观经济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已被新凯恩斯主义学者所重视。特别是最近十年中,已有多位学者开始重视新兴市场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地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不完全性对新兴市场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些模型可以归类为开放经济的金融加速器模型。

金融市场的不完全被认为是新兴市场国区别于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新兴市场所面临的金融市场不完全包括两个层面,即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众所周知,和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国难以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资金,为了获得资金必须要承担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的利率成本,这就是国际金融市场不完全的体现。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于整个经济的作用被解释为金融加速器(Finaneial aeeelerator)。这个概念首先由Bemanke等(1996)提出的,所谓“金融加速器”,其意思就是金融市场好比一个加速装置,当经济中出现一点很小的冲击,如货币冲击、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等等,不完全的金融市场能把该冲击的作用扩大,以至于该冲击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后果。在金融加速器的概念刚提出的时候,分析还是停留在封闭经济中,分析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全的作用。后来,在Gertler等(2001)的努力下,金融加速器机制已成功地扩展到开放经济宏观模型的分析中,从而揭示了国际金融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开放经济的金融加速器模型包含了汇率的金融加速器机制,该机制强调在资本项目开放的经济体中,汇率会改变公司净值。从而影响海外的融资成本,该机制图1所示。

透过该机制新兴市场国资本流动的特殊性及后果都可以在模型中体现出来。首先,该机制可以体现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性。在该类模型中,以信贷形式流入新兴市场国的国外资金成本被设定为和公司收入、净值相挂钩,在繁荣时期,公司收入提高,净值提高。风险溢价和外部融资成本也因此而降,资本流入增加,反之则反是。其次,该机制也蕴含资本逆转的可能。在金融加速器模型中,风险溢价这个关键变量是传统模型所没有的,我们只需把该变量设定为外生冲击变量,就可以将资本逆转现象融入模型中。最后,该机制也能解释债务美元化现象。在模型中,承受外债的经济主体如果主要是非贸易部门生产商或资本经营商,那么此时模型就可以体现新兴市场国债务美元化以及货币错配的独特经济特征。正因为开放经济的金融加速器模型具有上述这些优势。所以自Gertler等(2001)以后,多位学者都用该模型分析新兴市场国的货币政策,如Chang&Velasco(2001)、Cook(2004)、De vereLlX等(2006)、Curdia(2007)、C6spedes等(2001,2002)。

第6篇

关键词:常热储水器;节能;电热水器研究

一、电热水器及其市场前景

2013年12月,中国热水器市场上,电热水器依然是市场主流热水器类型,其关注比例接近燃气热水器产品的两倍。其中电热水器产品的关注比例为64.9%,燃气热水器的关注比例为35.1%,而“九正建材网”根据统计,在整个热水器市场上,储水式电热水器占了53%的份额,燃气热水器的市场份额在30%左右,太阳能热水器只有10%的份额,空气源热泵式热水器的份额不足4%,即热式热水器的份额不足3%。由此,电热水器的发展是个必然的趋势。电热水器的发展关键在于它的内胆。现在市场上的电热水器内胆有以下几种:镀锌板内胆、不锈钢内胆、搪瓷内胆、A.O.Smith金圭内胆。其中A.O.Smith金圭内胆比较防腐。据统计,A.O.Smith电热水器产品用户其使用寿命大都超过30年。同时,有关专家对电热水器市场前景相当看好,认为电热水器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大,最后主导地位。电热水器的发展主要着重于卫生、安全、环保。由于这样的发展优势,使得很多研究者,热水器厂家对这方面的投入。

二、研究的目的

常规家用储水式电热水器有预热时间长、加热迟缓,使用不便当,耗电,预热及保温过程需大量散热水量有限,经常遇到洗澡洗到一半没有热水的现象且洗澡时水温不稳定,普通水温越洗越凉临时用热水用不上等缺点,造成了其大面积推广使用的困难。而新型常热家用电热水器通过主副桶分工加热,水量控制从而不需要全桶加热造成能源浪费水温不恒定等一系列问题,有效的解决了常规储水式热水器的缺点。

三、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通过对常规储水式热水器进行重新设计,使其克服原有的一系列缺点,从而使达到具有节能,方便等优点。

(一)初步拟定设计思路:将热水器内胆分为主副两块,V主桶:V副=2:1,主副桶均由温控器,水位控制器进行控制。附桶内的加热器功率高于主桶,电源开启时,主副桶同时工作进行加热,冷水由入水口进入附桶内进行首次加热,附桶内的加热器进行快速加温工作。主桶内的水温控制器控制主桶内的水温,当水温达到预先设计的值时,主桶自动进行自身的加热过程。当水位控制器感应到主桶水位下降到其预先设定的临界值时,水位控制器进行工作,控制附桶与主桶连接通道开启,附桶加热的水全部进入主桶,水位控制器再次测量水位,发出关闭连接口的指令。附桶的水位控制器从而控制开来冷水的进水口,进而产生循环,有效的保证水温和水量的恒定。

(二)热水负荷计算及其相关数据比较。淋浴器热水热负荷计算按照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09 版) ,以热水用水定额来计算,主要公式[3]如下:

Qw = cpqtρ( θh-θl )1 000 (1)

根据式( 1) 计算电热水器用户的洗澡加热水所需的热负荷,再依据式计算得到用户洗澡的耗电量。

E = Qw/6ηe

式中E―――耗电量,kW・h

ηe―――电热水器效率,取95%

由统计数据用SPSS 软件计算得到,电热水器用户的人均洗澡时间为18.47 min /( 人・d) ,人均耗电量为1. 22 kW・h。

家庭常用电热水器与新型家用常热电热水器经济分析基本参数

(三)工作原理及单片机的选择。新型家用常热储水式电热水器工作原理:刚开始启动电源,水温为T1 、流量为q1 的冷水从进水管流入热水器副桶,主桶。经功率为W 的电热元件, 加热后变成温度为T 的热水,由出水管流出。当主桶水位下降到40L水量时,副桶水立刻通过中间阀门,将已加热的水注入到主桶内。水温控制是通过设定值与测量值之间的比较进行的。当测量值低于设定值时, 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导通来控制加热管工作,当温度到达设定值时,停止加热。为了避免加热管的频繁启停, 程序设计中设置了回差控制。当水温低于设定值一个回差后,才再次启动加热管工作,直至水温重新到达设定值,水位控制是通过设定值和测量值来进行比较的,当水位低于设定值程序设计中会反馈中间阀门控制器打开进行注水。同时副桶冷水进水口进水,这种热水器功率较大,进行快速加热,可连续提供热水,主桶可持续热水洗澡。

电热水器控制器是以ATMEL 公司的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 模拟信号输入经过AD 转换器ADC0804,控制面板的内容显示采用真空荧光显示器VFD(Vacuum Fluorescent Dis

play),VFD 的控制与驱动由芯片uPD16311 来完成。AT89C52 单片机简介本控制系统采用了ATMEL 公司生产的高性能的8 bit 单片机AT89C52 为主控制器。它在40 引脚的封装内集成了以下主要功能:一个高性能的8 bitCPU 内核;256x8bit 内部

RAM ;8 kB 可反复擦写Flash ROM;3 个16 bit 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个中断源;32 个双向I/O 口;可编程UART 串行通道;低功耗空闲和掉电模式等。

四、项目创新特色概述

针对常规储水式热水器的缺点缺点加热慢,不适合人口多的家庭使用等缺点,进行对其创新改造,从而达成节能,方便的优点,有效促进储水式电热水器的推广,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

五、结论与建议

本系统通过采用以AT89C52 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实现了电热水器的持续加热出水功能, 为目前市场上家庭常用电热水器有预热时间长、加热迟缓,使用不便当,耗电,预热及保温过程需大量散热水量等不利因素,结合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电热水器市场开拓了方向。成员在设计领域均具有一定的特长,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浓厚的科技创新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电厂 发电营销管理 研究

1.引言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借鉴美英等国进行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目标,从集资办电开始,逐渐形成体制多元化的格局,电力行业的垄断被打破,独立电厂大量涌现,省电力公司和集团电力公司相继成立,电力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转变。

随着全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山东电力工业发展迅猛。近十年来,山东省全社会用电量以年均13%的速率增长。为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的增长,山东发电厂也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截至2009年底,山东省电网已形成了以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为主力机组,500千伏电网为主网架,输、配电网协调发展的超高压、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的大型现代化电网。

2.山东发电侧电力市场概况

2.1交易模式

自2007年后,山东发电侧市场的交易模式为“1+N”的形式。即“1”为山东省经信委(原经贸委)和山东电力年初共同下达的全年发电量计划(又称计划电量);“N”为除此以外的各种交易电量,如关停机组替代电量、帮助困难企业电量、泰抽认购电量、储煤奖励电量、AGC奖励电量等,需各发电企业通过竞价、谈判协商、优化自身发电调度等方式获得。

2.2外电入鲁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始实施“外电入鲁”战略。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2009年山东电网建成并通过500kV黄骅~滨州双回和新安~聊城双回与华北电网联网,向山东送电200万千瓦,山东电网接受外网电量为71.47亿千瓦时,2010年外购电量预计增至近200亿千瓦时。为满足全社会用电需求,缓解煤炭运输和环保压力,山东电网还将加快加大“外电入鲁”的实施步伐。

2.3发电容量及结构的变化

近几年,山东省各发电企业不断优化发电机组结构,30万千瓦的热电联产机组和60万及以上容量等级燃煤机组比重逐年增加,风电、水电、核电、光伏发电的比重也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山东电网统调发电厂装有100万千瓦机组的仅1家,装有60万及以上千瓦机组的共7家。预计“十二五”期间,山东电网还将新建60万千瓦容量等级机组13台,100万千瓦容量等级机组7台。

受上述两个因素影响,自2002年以来,山东省燃煤火力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且2008年因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山东省出现发电行业性亏损局面。

3.发电营销面临的困难

3.1计划电、市场煤的无奈

目前“煤电博弈”中,煤价放开,而电价仍受管制,对发电企业来说、这种博弈是一场极不公平的较量。由于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并持续高位运行,山东大多数发电企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效的严峻局面,在能耗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亏损仍很严重,经营状况持续恶化。

3.2发电权交易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指的是看起来很合理的个体行为与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映衬的是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能带来长期的错误的情况。

在目前山东发电产能过剩、电力产品同质化的竞争态势下,山东多数发电企业为了缓解生存压力、都将“降价”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杀手锏,结果不但违反了发电企业的最佳共同利益,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最大利益。

3.3发电成本的地区差异

作为占发电成本近80%的燃料成本,煤炭的价格直接影响发电营销的底线。目前,除部分坑口电厂外,山东进煤运输以海运和铁路为主。港口方面,威海、龙口、东营、青岛、日照和烟台等港口均有煤炭接卸业务;铁路方面,德州为电煤铁路进鲁的枢纽。因此,地处以上各地的大容量机组发电成本优势明显。

4.发电营销策略实施探析

4.1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

树立并不断强化经营生产以市场营销为先导的思想。在市场经济导向下,逐步树立电力营销新理念:营销策略要根植于科学合理的市场趋势分析基础上,加强用电需求的跟踪分析,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定期对行业发展、对手潜力以及产业政策情况做出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和发电生产经营目标。

4.2优化营销机制

以经济活动分析为基础,整合营销、资金、燃料三大网络的协同运作机制,实现营销为龙头的“大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相关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关系,建立定期信息沟通机制,制定以“计划外电量争取”、“计划兑现”和“AGC奖励电量计划”为核心的奖惩激励机制。密切关注煤价、水费等成本的变动趋势,构建成本结构—边际效益分析模型、电煤联动分析机制,以此为计划外市场的争取和兑现提供参考。

4.3“电指导煤”的内控

把握住变动成本是获取利润的重要环节,加大对变动成本的分析力度,特别是及时对占发电成本80%左右的煤炭成本进行分析,对到厂标煤单价进行排序,以指导煤炭合同谈判及进煤结构,在保证燃用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降低采购成本。根据往年月度煤炭供应变化情况,及时跟踪分析电力、煤炭市场变化规律,找准切入点,统筹考虑电量计划与煤炭采购的关系,合理控制安排月度发电量任务。

4.4机组检修与用电峰谷的协调

定期与山东电网、华北电网沟通协调,了解电网的运行检修情况和调度信息,发现可能影响本企业机组送出负荷的情况时,及时做好运行方式调整。抓好运行精细化管理,开展集控运行五值竞赛、加大电量兑现奖惩力度,优化设备运行方式和设备消缺计划,充分利用机组低谷和停机备用的机会进行消缺,努力提高日预调度计划的兑现率和AGC投入率。

4.5重视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星级酒店;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一、引言

星级酒店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各地区星级酒店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星级酒店之间的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对其市场营销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星级酒店而言,如何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星级酒店在市场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新型的营销理念、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缺乏先进的综合性营销策略、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星级酒店的营销工作。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全面加强其市场营销工作。

二、新时期我国星级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新型的营销理念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当前各企业及星级酒店所采取的营销策略较之前具有较大的不同,但是,我国大部分星级酒店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新型的营销理念,其营销工作依旧是在传统的营销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对现代市场营销的主要方法等没有清晰的认识,使我国星级酒店的营销工作在效率方面显得较低。在星级酒店上下层之间,没有形成全员营销的意识,其不注重主动在市场上寻找客户,而是坐等客户上门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星级酒店传统的营销策略走向失败,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显得十分困难。

(二)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意

对星级酒店而言,其在各区域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没有太大的差距,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产品和服务是星级酒店市场营销的基础,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当前,我国大部分星级酒店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没有太大的改进,其一般都是为客户提供基本的餐饮和住宿,娱乐活动范围较小,客户难以在星级酒店中体会到差异性的全方位服务,使客户的满意度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使很多星级酒店的市场营销策略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其营销工作面临较大的难题。

(三)缺乏先进的综合性营销策略

随着酒店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星级酒店对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单一性的营销策略已经难以满足星级酒店自身发展和客户多样化消费的需求。当前,我国大部分星级酒店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还缺乏先进的综合性营销策略,其营销策略单一性较为严重,使很多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使酒店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被市场所淘汰,其营销部门的存在难以有效促进酒店自身的发展,因此使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四)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现代星级酒店市场营销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其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大的关系,当前我国星级酒店的营销人员一般都是酒店的管理人员和一般性员工,其没有得到专门的营销工作培训,在实施营销工作的过程中对其理念、方法等把握不准,其整体的学历素质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星级酒店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其在开展市场营销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星级酒店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星级酒店市场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很多星级酒店缺乏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对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较低造成的。我国星级酒店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管理层的整体素质却较低,难以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对市场营销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样难以发现其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对其解决能力较差。同时,其对市场营销工作的投入力度较小,市场营销人员在整个酒店中的地位较低,使营销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星级酒店对市场营销工作重视程度较低造成的。

(二)缺乏创新意识

在现代市场营销工作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星级酒店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星级酒店在市场营销方面之所以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其缺乏创新意识。一方面,其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较差,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其产品和服务出现严重的同质性。另一方面,很多星级酒店难以在市场营销工作方面实现创新,其营销方式过于单一化,难以在市场中开发新的潜在的顾客,其客户的数量具有不断缩减的趋势,使星级酒店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缺乏创新意识是当前我国星级酒店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自身市场营销定位不准

星级酒店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星级酒店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具有清晰的定位。当前我国很多星级酒店对自身的市场营销定位不准,使其营销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方面,很多星级酒店难以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清晰的评估,其对未来市场发展变化的认识程度较低,难以对市场变化进行清晰的定位,使其在市场营销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星级酒店的发展还缺乏长远的战略意识,其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十分重视眼前的利益,难以对其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充分考虑,使其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四)不注重对营销人员的培养

当前,我国很多星级酒店在市场营销方面之所以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日常的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对营销人员的培养。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星级酒店市场营销的成败,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营销人员的培养需要酒店付出较大的成本,随着酒店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少有酒店能够从其微薄的利润中抽出部分资金进行专门的营销人员培养,其大多直接将现有的工作人员视为主要的营销人员;另一方面,星级酒店的管理层和各岗位经理的整体素质一般不高,其对营销人员个人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难以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培养,使营销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碰壁。

四、新时期我国星级酒店市场营销策略

(一)提升对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要对酒店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使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能够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以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为主,组建专门的营销管理小组,对星级酒店市场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不断对其营销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星级酒店发展的需要。

(二)提升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加强创新是当前我国星级酒店在市场营销方面采取的重要的措施之一。一方面,要对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也就是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使客户能够在酒店中享受到差异化的服务,使其不断成为酒店的回头客,以此提升其顾客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对其营销方式进行必要的创新,要依据当前我国星级酒店市场竞争状况,对其市场营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使其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服务于星级酒店的发展。

(三)采用先进的综合性营销策略

对星级酒店而言,单一的营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在日常的发展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综合性营销策略。在对星级酒店自身发展进行清晰定位的同时,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酒店的营销策略,对其传统的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增强星级酒店市场营销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以此促进酒店的健康长期发展。

(四)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是当前星级酒店市场工作的关键。一方面,要对星级酒店目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方法,逐步走向酒店的营销管理岗位。另一方面,要从高校和市场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酒店营销人才,使其为当前星级酒店营销团队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当前我国星级酒店的营销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规划,因此提升我国星级酒店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性。

第9篇

关键词:新形式下;师德建设;内涵;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124-01

在推进学校校风建设中,师德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由于长期以来,关于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被界定在学生的学习作风方面。因此,对于师德的建设未能得到相应的加强。近年来,在社会上、在网络中有关师德失范的事件不断被曝光,造成教师的整体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在营造和谐校园的要求下,有关师德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被强调。

具体而言,师德建设本身就体现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氛围的营造、标杆的树立、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限于篇幅原因,本文着重就师德建设活动的内涵与长效机制进行探讨。

一、师德建设的目标导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师德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教师“身正”的内在规定性。然而,正如上文指出:师德建设本身就体现为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本文将目标导向确定为:积极的教学态度。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本质工作,是体现教师价值的直接表现。关乎学生的崇敬、社会的尊重,无不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关。评价教师在教学态度上是否满足了教学的要求,需要从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考察。即,教学准备、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处理。由此可见,师德建设的目标导向,就自然被细分在上述三个重要教学环节之中。

(一)教学准备。教师在准备新课程时,是否按照教学大纲的实施要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对教案进行设计。这便从教学的准备阶段,评价出教师教学态度。(二)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活动的实施又分为:导课、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三个环节。从目前反映的信息发现,许多教师并未完整的实施上述三个环节,必然就使得授课较为随意。由此,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三)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处理。这个环节可以被具体的理解为:学生作业的批改;在学生反馈信息中,对在教学中的缺陷进行及时的纠正。

综上所述,本文确定“积极的教学态度”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导向。其中,需要从教学的整体活动中,进行具体的把握。

二、师德建设的内涵探究

内涵体现为,师德建设的本质规定性。上文已经确定了本文关于师德建设的目标导向。因此,从“积极的教学态度”上,去探究师德建设的内涵便成为必然。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也可以理解为是教师岗位的要求使然。这是教学岗位本身所蕴涵的内在规定性。当前各级学校都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其制度本身就是从激励机制层面,对教师岗位要求进行了评价。同时,将积极的教学态度植根于教学岗位要求中,也从教师行为准则方面,对师德建设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从动态的角度规范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

(二)教师社会角色的内在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是社会给予教师应有的待遇。然而,事物总是相互的,并且在内部矛盾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即,教师若都能形成积极的教学态度,这将从教学的精神面貌上放映出来;也将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上表现出来。这一系列的表象,又作用于社会对教师的看待与评价。因此,师德建设是教师社会角色的内在要求,其中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师德建设的内涵需要与时俱进。

三、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

如何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或者说如何实现教师积极教学态度的可持久性,便成为本部分的任务。长效机制的实现,来自于:教师本身的自觉性,以及外部的监督机制。因此,下面就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构建。

(一)教师自觉性的调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教学准备与实施活动的努力程度难以评估。并且,若是反复讲授同一内容时,可能导致其努力程度的降低。这些都很难被学校主管部门所发现。但是,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而得到外在的体现。如,学校主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座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中获知各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客观分析各教师的教学态度。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对教师形成一种外部压力,来促使其自觉的实施积极的教学态度。同时,学校可以采取树立标杆的方式,通过先进教师的事迹来感染大家,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比赛动员教师积极参与,从而,在教师们的内心深处解决教学的态度问题。

(二)外部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应该让位于教师自觉性的调动,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同时,建立一定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保证教师积极教学态度的实现仍是必要的。学校教学督导部门,在学校有关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开展听课、与教师交谈等形式来监督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校教学规定,不定期的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料。主要考察:教师教学资料完备与否教案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对于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情况等。通过部门组织、专人负责的正常形式,将有效推进教师教学态度的改进与保持。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潘英.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经营管理者,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