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8:12
导语:在心理问题的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就业压力学习高职院校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76-02
学生步入高职院校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高职院校更是一个学生向社会过渡的缓冲地带,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可能会感觉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可能有些来自社会,有些来自家庭,甚至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包括对自己未来的迷茫,这些都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疾病,让学生变得抑郁、烦躁、消极,然而这些负面情绪严重的影响着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以及建议。
1目前高职学生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1.1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每个学生心中基本上都有一个大学梦,然而高职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所以当高职学生步入高职学院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落差,发现和自己自身理想中的大学有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矛盾。然而当下有很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高职学院很多学生都是外地的,这时有部分学生难免就会出现生活上以及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从而使其心理产生困惑,变得扭曲,出现烦躁、抑郁等心理。
1.2高职学生感情问题。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十七、八岁,正是青春懵懂的年纪,对于友情、亲情等情感因素可能处理不当,有部分学生是离家求学的,以前一直在父母身边,可能会出现思乡、念家等情绪,无心学习,有孤单感。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院普遍要求学生住集体宿舍,所以有些高职学生可能不太善于人际交流,与同学之间以及室友之间相处可能产生矛盾,从而感觉到不适应,变得心理扭曲,浮躁、易怒等等。同时这个年纪的学生对于异性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需求,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爱情较为懵懂,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安以及焦虑等等情况。
1.3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让高职学生倍感压力。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签约就业率逐年下降,因为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变的越来越来,然而高职学生大约只有一年或者两年时间是在学校里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剩下的三分之一课时需要到社会进行实践,比如:当下在我国首都北京一个高职学生毕业正式就业工资每月平均不足三千元,然而实习期间的劳务补偿,一般标准每月是八百到两千,然而在北京地下室租一个八平米的隔断间每月就需要一千,然而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生在小城镇,求学大都市的年轻人,家庭情况并不是很好,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就业压力,常常就容易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在当下市场经济给学生带来选择自由的同时,也让学生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1.4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快速的发展,社会环境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最为主要的因素,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造,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过渡到社会的缓冲区,在教导学生掌握专业的社会生存技能以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认知引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当下高职学生心理辅导体系尚未完善,学生往往受家庭影响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就十分容易被一些负面因素所影响,从而阻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2解决当下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策略
2.1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职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根据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学生的大多数行为基本都是基于价值取向进行的。对此,就需要高职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需要高职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借此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学生碰到事业、爱情等一些问题的时候,身为学校的辅导老师,要及时了解其生活情况,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防止其走向歧途。另一方面,这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调节,适当的采用“阿Q精神”,调节失衡心理。
2.2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自身耐挫能力。根据相关的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行为活动的时候,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一样的环境条件下,不一样的人都会存在不一样的客观反应行为,然而一样的个体在不一样的生活阶段以及心理状态下,其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所不同。然而耐挫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这就需要让学生自身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社会中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其正确的人生观。
2.3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学生心理辅助。为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校各个部门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教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给一些自卑的同学信心,交流有障碍的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在其学习中就得到锻炼。并且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交流平台,让教师们随时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宋风波,王沛.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以及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6):58-59
[2]曾金霞.生命教育对于改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探析[J].成人教育,2012,32(5):103-104
[3]凌总成,姜林丽.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00-201,204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节策略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而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
一、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
1.“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变化,源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快,大量的农村农民由于来自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作为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少年”的数量越来越多,或把孩子送入打工当地的学校就忙着打工而无暇关心孩子,从而给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加上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离家出走,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比如:有些中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放学途中进入网吧、游戏厅的普遍存在。
2.学习上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中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从一些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当前许多中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认识偏颇、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都足已使我们教师忧心忡忡的同时,需好好反思,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至自杀犯罪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抓紧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重要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1.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中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中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中学生的表现欲,让中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中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中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中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中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中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中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中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所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失败的,更难经受住诱惑或压力,以后也就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进行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中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折能力,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中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中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中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中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中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中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中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因此,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三原则:
(1)保密性原则。教师必须对中学生讲诉的内容保守秘密充分尊重中学生的隐私,这样方可对来访中学生消除重重顾虑,不辜负中学生的信任。
(2)交友性原则。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中学生,与中学生成为朋友,才会使中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热情,没有顾忌,解决心理困惑。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33-02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纲领文件,明确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办法。时至今日,已达十五年之久,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施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普遍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可有可无"的误区。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看不见摸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难彰其效;不做它,也无伤办学大体。二是"零打碎敲"的误区。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做秀"的工作,开展一两次讲座或召开一两次会议,造点声势就算万事大吉了。三是"以询代教"的误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开展师生心理咨询,开设一个学校心理咨询室,就认为完成其全部工作。四是"耽误教学"的误区。许多学校不愿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担心因此减少了文化课的教学时间,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五是"非专业教师无以施教"的误区。认为学校无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无职业心理咨询师,无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思考理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原则
要走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厘清和恪守以下教育原则:
2.1 是学生成长元素的系统性原则。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幸福、成功人生奠基。学生成长是一个多元、联系的系统。从成长的元素角度看,包括"身体与心理,智力与体力;知识与能力,行为、意志与品质;性格、思想与精神"等。这些元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各元素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健康成长,从而实现为幸福、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目标。反之,其中任何一个元素残缺,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给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遗憾甚至是悲剧。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学业不成、人生失败、甚至危害社会的例子举不胜举,马加爵、药家鑫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2.2 培育先导,兼顾矫治的原则。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客观地说,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即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全体学生健康的心理,预防和减少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同时,兼顾少数出现不良心理倾向和疾病的个体,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心理咨询等手段进行矫正和治疗。
2.3 实施教育的渐进性原则。中小学阶段,学生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漫长过程,学龄达12年之久。其间,随着学生学龄的不断提高,学业提升,学生身体、心理会发生一系列渐进性变化,中小学只有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渐进性的需求,才能维护其心理健康成长。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3.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是实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指导意见》规定,初中、小学要保证至少每两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每班安排8-9节。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在"纲要"精神指导下,各种版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雨后春笋般出版发行。许多教材编排科学合理,内容全面精当,能够根据各学段学生学龄特点,系统安排了"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教育辅导内容。中小学校选取合适的教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好处有:一是系统性、普适性强,即有利于分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使不同学段的学生能够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可操作性强,既能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也可为具有相关教育教学经验的非专业教师从教提供蓝本。中小学校应当充分运用好这驾"马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即体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大载体。在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改变认知观点、调节情绪,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活动形式有个体、小组、团体活动等多种。活动期间,学校组织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绑接力跳、二人捆绑踩气球等心理健康活动游戏,通过激烈、快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沟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爱我、开心笑脸"图像,将征集来的单人、多人微笑、开怀大笑的正面或侧面像,制作成"微笑墙",展示在校园,以此引导学生们开心面对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墙",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对他人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于可移动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墙",通过这种形式,给同学们一个情感表达的机会,加强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举行集体签名仪式,将心理健康活动周主题"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横幅,让全体的师生签名,通过这一郑重的仪式,来增加呵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有效促进了全体同学心理健康。
3.3 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小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的人数呈上升态势,并且越来越低龄化。据笔者调查,2014年某县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近3000名学生中,出现重度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达10人之多,占0.3%;初中A段也先后出现几名患抑郁症的学生,更有个别学生因极度焦虑不能及时排解,出现跳楼自杀现象,给自身、家庭、学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学校开辟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通道,是为心理异常学生,及时化解心结,驱散心灵阴霾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通常有:一是建立德育(心育)导师制,即安排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老师,与一部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如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留守学生等)学生结成对子,作为他们的德育(心育)导师,定期和他们谈心交流,随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让他们轻松快乐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二是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安排专兼职教师坐班,接受师生来访,通过相对专业的咨询手段,矫正不良心理,矫治心理疾病,及时将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转移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治疗,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4.总结
心理健康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目前的学业成败,还将长期影响其未来社会适应、价值观念、职业选择、婚姻家庭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承载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重任,办一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学校,理当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驾驶好心理健康课程、活动、辅导与咨询,引领学生踏上成功幸福的人生征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薪酬;薪酬管理;薪酬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薪酬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又难以管理。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1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1.1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特别是薪酬水平的制定,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虽然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治愈。
1.2官本位,工资与职位高低挂钩
传统薪酬逼迫员工“向上爬”,在这种薪酬体系下,员工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而不论他最终爬上去的这个岗位是否真的适合他去做。同时,企业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低一级职位上千得好的员工在高一级职位上必然也会干得很出色,于是,晋升就成了许多企业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1.3水平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外的资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是个机会,同时也是挑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对人才的争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外企从国企高薪挖人已不是新闻,这必然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本土企业怎样与外资企业抢夺人才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4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发挥不大
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惩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通过不断调整,使其心态和行为向有利于公司的积极方向变化,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决定是否通过晋级满足员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
2薪酬管理新模式
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付诸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人,是损失不起的人才,人才重置成本越高。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对于个人来说,人才流动的成本越来越低。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难度加大,企业能否留住人才则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我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的新模式。
3企业薪酬管理新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克服“唯薪酬论”和“薪酬无用论”
所谓唯薪酬论,指相当一部分企业将薪酬当成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或至少是最重要的手段。他们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认为只要支付了足够的薪水,便能很容易地招聘到一流的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职。在企业界,薪酬往往成为企业管理员工的法宝,加薪成为他们对付员工的最得心应手的手段。
所谓薪酬无用论,指一些企业总在强调,薪酬在吸引、保留以及激励人力资源方面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前途、良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给员工提供发挥能力的机会,薪酬水平比其他企业低一些没什么关系。换言之,内在报酬比外在报酬对于员工的激励性要强得多。
总之,一方面要承认,较高的薪酬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尤其是低收者还是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金钱不是万能的”,加薪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同样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然后递减的规律。
3.2薪酬管理必须纳入企业战略
说到薪酬的作用,通常强调的往往是人才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但是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因此说到底,薪酬体系的设计同薪酬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以及远景目标进行。拿成本来说,许多企业以薪酬成本最低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为此,他们宁愿不使用一流人才,或眼睁睁地看着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人才流失。著名管理学大师范查尔斯·汉迪提出,新的企业生产率和利润公式应当变成1/2×2×3=P,即采取用原来一半的人,提供双倍的薪酬,但是得到3倍产出的方式来创造价值。
如果企业无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那么就让那些真正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满意,尤其是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80%利润的20%的核心员工满意。此外,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角度来说,薪酬决策应当在企业职位(或者技能、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制订了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之后才能做出,但我国许多企业却将薪酬决策当成了一种可以独立完成的“分蛋糕”的工作,既不去做认真细致的职位分析(或技能、能力分析)和评价,也没有进行客观、公平的绩效评价,导致没有明确的“分蛋糕”的依据或者大家认识不统一,造成许多纷争和不满。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86-02
事业单位是中国各类人才的重要集中地,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薪酬体系,改革原有体系中不适应发展的部分将成为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事业单位薪酬体制的改革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现状
目前,中国事业单位的薪酬体制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各事业单位遵照执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尽合理,激励作用不明显,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工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渐突出,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和积极性的发挥。
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特点,在建立职员职务序列的基础上,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职员职务工资和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两部分。职员职务工资是按员工职务的高低、责任的大小和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工资标准,是职级工资制中体现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在职务工资标准中,每一职务层次设有若干工资档次,员工按担任的职务确定相应的职务工资,并随职务及任职年限的变化而变化。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主要体现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是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
事业单位实行定期增资制度。凡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工资和发给奖金。中国事业单位增资制度采取以下四种途径:一是正常升级;二是晋升职务、技术等级增加工资;三是定期调整工资标准;四是随着工资标准的调整,相应提高津贴水平。
二、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行了政事分开,建立了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和工资动态调整机制,赋予了事业单位一定的分配自,并根据职务高低、责任轻重、任职时间、工作年限长短适当拉开了工资档次,加大了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使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实际贡献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部分事业单位引入了竞争机制,工资水平开始与市场衔接,职工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也应看到,事业单位现行薪酬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现行的工资管理办法是按财政预算管理形式划分的,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由于分配上的“大锅饭,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国家付出了财务,单位对国家的回报不大,出现了该养的没养好。一些具有行政执法收费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应加强监管的单位,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调控,造成部分单位收入过高,使同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造成心理不平衡,出现了该管的没管好。
2.绩效考核执行过程有缺陷,薪酬的激励作用偏离。一方面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部门为了保证本部门考核积分晋升者数量,形成了事实上的大锅饭;另一方面虽然管理规定已明确绩效工资分配要与绩效考核挂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往往直接影响的只是他们岗位工资晋升,而与绩效工资联系不紧密,尤其是以岗位绩效系数来确定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的职能管理部门,年底绩效考核合格及以上即可享受所在岗位的绩效工资,并没有针对考核结果对其绩效系数进行调整,导致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体现不出绩效优先原则。
3.薪酬增长模式僵化,导向作用片面。目前事业单位加薪模式通常为每两年自然晋升一级工资和调整工资标准两种,形式过于单调,覆盖面比较宽,各类人员的增资额档次没有拉开,以资历定薪酬的传统思维模式无法根除,激励职能不能正常发挥。事业单位职工如想加薪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职务提升,而另一种是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员工过于热衷于职务、职称的晋升,从而不利于优化员工结构,也达不到职工的期望值,致使士气下降,单位急需的骨干人才流失。
4.缺乏配套改革措施和自主分配的权力。事业单位改革是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它包括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考核制度改革、立法工作等等。没有相关配套改革的推进与配合,工资制度单方面的改革必然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另外,作为独立的法人和利益主体,事业单位应享有充分的分配自,才能制定和实施内部分配政策。目前,全国高度集中统一具有刚性的工资政策、工资标准、工资政策不仅导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也直接干预了事业单位分配权限,使事业单位没有充分享有分配自。
三、完善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对策思考
1.重视薪酬市场调查,合理设计薪酬结构。薪酬的市场调查分为内部市场调查和外部市场调查。内部市场调查主要是对单位的工作目标、与业绩的关联程度、人才定位、经济承受能力、员工群体、关键部门及关键岗位、以及内部薪酬结构、等级、差距、公平程度、满意水平的分析与调查。外部市场调查是对本行业、本地区的薪酬支付文化、类型、结构、组成、水平等的分析与调查。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调查才能为薪酬方案的制定、可靠的决策提供依据。
2.完善岗位评价与分析,实现科学管理功能。要实现分配的公平,就要以岗定薪,而岗位评价与分析是实现科学以岗定薪的基础。事业单位要达到将原有薪酬水平拉开的目的,必须让尽可能多的各类工作人员参与岗位评价。首先应加强和完善岗位研究,在岗位设置过程中,要做到权责对等,对各岗位的性质、任务、承担本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拉大初、中、高不同职级的工作级差,编制岗位说明书,对应聘到相应岗位上的每个工作人员,对其承担的工作责任、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评价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利于后期绩效考核。
3.要建立合理多元化的薪酬体系。首先,岗位工资制。“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在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岗位特殊性,建立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相应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以有效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是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个人、部门及单位的绩效,效益与收入直接挂钩,它强调以目标达成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人,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第三,“混合工资制”、“结构薪酬”的设计吸收了能力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优点,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类,并加大薪酬中活的部分,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按岗位、按技术、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效益的提高,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要建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外部市场已成为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事业单位要想加强薪酬管理的合理性和外部竞争力,必须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薪酬信息。单位可委托专业的咨询公司做调查,选择的参考对象应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或同行业的类似行业,通过薪酬调查分析薪酬趋势、职位薪酬水平、福利状况、长期激励等信息。单位可以根据市场薪酬数据确定薪酬的竞争策略或跟随策略。
5.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增长机制及长效激励机制。应当建立一种只要员工的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的薪酬增长机制。在整体设计中,为员工建立一种有效、畅通的技能工资晋升通道可以向员工传达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单位文化,从而激励职工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可以以职工有形资产入股、无形资产入股、向技术骨干配股,或以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模式使职工切实地参与到单位的管理中来,使职工关注单位的前途命运,使职工将自身利益、事业发展同单位的长效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单位不断发展壮大。
6.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一是要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进行。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聘用制改革和岗位设置步伐,为新工资制度实施和发挥应有效能作用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要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工资总量管理。根据事业。三是要改变工资管理方式,赋予事业单位分配自。政府行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工资的管理,要从人头管理转变为总量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事业单位制定内部分配方案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目前,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许多事业单位也逐步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薪酬为主体、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对优秀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原则。由于中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仍长期沿用原有的分配体制,因此在改革时,尤其是在触动职工个人利益的薪酬分配体制改革时必将遇到较大的挑战。但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事业单位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充分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茜,金菁,李琳,慕汶娟.浅析中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J].内江科技,2012,(3).
[2] 臧丽.浅议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3] 蒋凤春.论如何实现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
[4] 王宏伟.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1,(3).
关键词:着装心理;个性;文化特征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Anato leFrance)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堆里徜徉,你猜我将选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拿起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个世纪的妇女的服饰,它将显示给我未来人类的文明,会比一切哲学家、预言家和学者们所能告诉我的要丰富得多。可见从某种角度看,服装服饰是比小说、史籍更好的人类文明的见证。而从之后,西学东渐,这个时期之后的学生着装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鲜明的个性,已经更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民国时期女学生装
民国学生装受文化的影响尤为明显。虽然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却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其经典的款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绝对称得上是中国校服文化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女子进入学校学习,在思想上是一大革命,影响到学校服装上的直接成果是出现了独具风格的女子学生装。女学生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装”;另一类是改良的旗袍。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从保存至今的照片及实物资料来看,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另一类女子学生服则为改良的旗袍。这种服装是在原满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改良而来的。改良后的旗袍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通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为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这种旗袍剪裁简单,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内敛的性格特点。穿上这种旗袍的女学生无不给人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东方女性之美。可见,民国时期女学生着装特点与思想解放的程度有莫大的关系。这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学生都有要展现新时代独特,自由个性的特征。
现代学生着装
在现代学生身上,着装有两条原则,即“从众”和“求异”,在同一个人身上,两条原则往往同时存在,但是总有一个必定要压倒和支配另一个。特别是在初高中生身上,这两种倾向奇怪地混杂在一起,有时激进,有时保守;有时冒险,有时谨慎。学生常常处于矛盾的复杂状态,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化历程和扮演角色的方式。
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把服装看成是被他人认可和赞赏的方式,他们希望在服装上完全相同,这一点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的最为强烈,这个时期称为为成熟的青春期。随之发展到自我意识的高度,此时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逐渐从外表上表现出来。学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服装报纸、电视等媒介在报道一种流行趋势时,最先接受的是高中生、大学生,他们总是不断地追求不断把时装推向极端。他们希望得到承认和赞赏,不仅仅像孩童时代来自年长者,而是来自同龄的伙伴。而他们对自己着装的满意程度主要是来自于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体与周围环境持续作用的结果。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一种行为如果给予奖励或赞赏,则这种行为便有可能会持续下去或重复出现,相反如果受到惩罚,则会中止或回避这种行为。又由于社会情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知觉到自己的方式的不同,自我评价也常常是变化的,所以他们时而感到满足和愉快,时而又觉得不满和不快,所以他们是最具变化的群体。自我评价常常来自于他人的反应、社会比较和认知的协调三个方面。
(一)他人的反映。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如一个高中女生在自己家乡的小镇上总是穿着时尚,在高中时代备受同学的赞赏,她就会沿着她的穿衣方式在高中一直走下去。
(二)社会的比较。学生不仅从他人的反应中形成自我评价,同时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如果上述例子中的女生到了大城市上大学,发现她的穿着打扮已经很普通,那么为了得到之前的赞赏,她会努力改变自己的穿衣风格。以求更加的时尚。
(三)认知的协调。自我评价由自我概念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如果那个女生到了大学之后,虽然自己的服装不再受到同学的赞赏,但是她依旧觉得自己的着装方式是最好的,最适合目前自己的。她不认为现在的处境与之前的有差距,所以这样她在自己着装中展现的特点依旧是最自信的。
参考文献:
[1]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7.
2014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第九巡视组向四川省反馈巡视情况。(11月1日 《四川日报》 )
10月31日,中央第九巡视组向四川省反馈了在四川巡视中发现的一些典型问题。问题已经发现,巡视组巡视工作也告一段落,是不是巡视工作结束发现的问题就不管不问了呢?这样的想法显然要不得,也是不对的。对于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高度重视,逐一整改,整改中更应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决心。毕竟从通报的情况看,中央巡视组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具体典型性和针对性。如果还藏着掖着,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整改不下深功夫,那潜在的危害肯定会更大。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整改问题?整改的力度和态度如何?王东明书记对整改工作表明了省委的立场,明确提出四川省将从对巡视工作的认识上,惩治腐败的决心方面,巡视问题整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推进反腐败斗争,改进作风,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及整改与推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紧密结合等八个方面开展,可以说决心大,目标明,信心足。
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困难才能绕道走。知道了问题,也知道了整改措施。全省各地、各部门更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深入对照、查找本地、本单位可能还存在的类似现象、问题,有就来个壮士断腕,彻底改头换面,没有也要对照发现的问题照照镜子,以反面典型鞭策、警醒自己,推动工作。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1.广州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
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是遵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开发的综合业务平台。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教育管理部门及各学校建立各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日常教育管理、决策咨询、汇总统计、向上级部门上报报表数据等各种教育管理业务。根据规划,该系统最终包括基础教育管理、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体卫艺管理、思政管理、科研管理、教研管理、招生考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财务基建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的各种教育业务以及运行评价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目前,只完成了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及学校管理的部分功能。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各区教育局及中小学统一可实现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学籍异动和学校管理(学校信息维护、学校部门设置、学校班级设置、学生换班、学生分班和内部学号维护等)。
2.区域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通过广州市教育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和白云区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与上级管理部门的电子公文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网公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镇和片区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三级公文信息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局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内部办文、基层请示、上级公文传阅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区人保局和财政局的人事及工资管理系统实现公办教师的人事及工资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学业成绩管理系统实现全区中小学质量监测数据的上报和统计分析。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化售后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公办中小学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平安校园”管理。在区域基础教育管理方面,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相互独立。
3.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区内学校除按市教育局统一要求使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外,在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大致有3类:使用2004年市教育局下发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实现校内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统计、科研、教学设备管理,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3%;使用自行采购、开发或网上下载的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11%左右;全区约86%的学校基本上没有使用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对城乡二元化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白云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农村区域广、学校数量多,管理业务量大、管理队伍人数较少,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压力大,教育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与城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内学校管理水平的校际差异显著。近年来通过实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建设,通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实施,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升了管理效能,缩小了城乡差异,体现了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1.缩小教育管理水平的城乡差异
在教育电子政务方面,白云教育信息网成为我区重要的政务门户网站之一,自2003年该网站改版至今,总访问量超过36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3500人次,对外公开各类政务、校务信息超过12000条。教育局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年均办结公文1112件,公文交换系统为系统内612个教育单位实现公文上传下达,年均传输公文数超过43000件,平均每个用户70件。通过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区近26万中小学生的学籍、招生、考试管理以及1.2万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在学校信息化设备维护方面,实现对全区152所公办中小学近6万套设备的维护管理,年均办结报障信息3000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实现全区中学各年级统测学科和抽测学科的网上阅卷及质量分析;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实现对全区14个直属单位近300个管理部位的视频监控,并与8个街镇派出所建立了警情联动。
在学校管理现代化方面,一部分学校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深入开展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实现了办公、学籍、人事、教务、招生、考评、图书借阅、考勤等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借助智能IC卡和短信系统,实现管理信息查询及家校互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特征。
2.提升教育现代化意识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项推动学校革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管理绩效的系统工程,对教育现代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类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逐步树立了规范管理、科学决策的现代学校管理新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利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综合数据查询,进行科学决策;利用教务管理模块,规范科组、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科教师的现代教学素养逐步提高,利用成绩统计模块,收集教学评价数据,掌握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等。许多学校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分析
1.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精神,区域基础教育管理的内设机构、业务流程等具体的管理要素必然呈现“以县为主”的特点。以广州市为例,就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即以城区为代表的“区、校”两级管理体制,以城乡二元化或农村地区为代表的“区、镇街(片)、校”三级管理体制。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学籍管理实践中,由于系统局限在市、区、校三级的学籍、中招管理中,便无法满足区、镇片、学校的分级管理。根据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全市统一应用平台的规划,必然造成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各区管理业务的需求,基础数据无法与区教育局其他业务管理工作实现共享。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提供的管理管理模块无法满足学校各项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也不存在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各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中小学为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造成业务信息系统重复开发,用户重复操作的局面,进而制约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内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
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条件、硬件配置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管理软件方面,目前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普遍存在类型混杂,功能不完善,盗版等问题。一方面软件质量水平难以保障,安全漏洞问题较多;另一方面,数据字段不统一,难以采集与统计分析。在应用水平方面,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多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缺乏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意识,对数据的应用范围则大多数限制在校内;在应用典型方面,目前区内存在一些设备条件较好和人员技术水平较高的学校,其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较为深入,但多数的系统都是按照其学校规模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功能定制与开发,难以复制或推广到其他学校。
3.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管理数据库方面,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用户数据库相对独立,没有统一的接口,各级用户在不同系统需重复进行用户认证工作,系统管理员的用户数据维护工作繁琐、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互;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区教育局与学校内部的办公系统割裂,公文上传下达时,大量重复的公文工作减低了工作效率;在区域教育基础数据方面,基础教育信息的收集困难,各业务科室进行数据统计时,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也不能利用已有数据,数据收集工作需反复进行单份报表文件,再进行人工收集统计,工作效率极低。在基础数据开放性方面,各业务科室无法准确掌握各校的人、财、物等资源情况,难以为行政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四、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构建思路
根据白云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在城乡二元化地区构建“一个中心,区校联动”的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创新思路。“一个中心”即建立数据标准化和集中管理的区域基础教育标准化数据中心;“区校联动”即以区(县)为主体构建与城乡二元化区域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区校一体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1.系统总体架构
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一个数据中心和区端、校端两大系统。区域数据中心与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基础数据中心采取分布式部署的形式,实现市与区(县)之间基础数据的同步与异地备份,同时实现区域内基础数据的集中管理。
区端应用系统为区教育局、镇(片)教育指导中心及下辖中小学提供纵向的区域基础教育管理功能,包括学籍管理、学校管理、成绩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区校信息联动、区域基础数据综合查询等子系统,实现基础教育以区(县)为主的三级管理。校端应用系统为区域内学校提供横向的学校内部管理功能,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学校资源管理、成绩管理、基础信息数据管理、教务管理、公文流转、内部邮件、家校信息联动等子系统,实现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如图1所示)。
2.系统用户及权限
系统涉及系统管理员等7类用户,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职能,分别获得系统相应的管理功能(见表1)。
3.校端应用系统的部署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高职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交纳学费以及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其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贫困生的人数也日趋增多,因此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重视,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从而保证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成为一名身心各方面都合格的大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一)自尊与自卑心理的冲突
大多数贫困生是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所以相比于其他学生,他们更有自尊心、更好强、更加渴望成功,他们往往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这些新的环境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贫困生逐渐迷失自我,他们对外界以及自身的认知开始出现误差,思想上越来越怯弱和保守,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展现自我,再加上本身出身卑微和经济窘迫,使得他们理想严重受挫,无限放大自身的弱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二) 心情焦虑与忧郁
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数都肩负着改变家庭窘迫现状、实现自身命运转变的重担,所以他们在学校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的经济问题,现实世界中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思想压力巨大,精神上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当这种焦虑的心态与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不断纠结在一起时,容易使一些贫困生慢慢产生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忧郁情绪。
(三) 孤僻和偏激互为影响的状态
高职贫困生常由于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顾虑,主要表现为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敏感多疑、沉默寡言、性格极其内向、自我封闭,不愿与别人接触,显得孤僻、茫然无助,正是这种孤僻的状态使得他们开始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世界观也因为自我封闭开始变得狭窄和局限,从而也使得他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偏激,他们常常会将现实世界中的一些不正之风片面扩大成社会的主流,从而反过来将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
二、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以及贫困生的自身因素。
(一)贫困生的自身因素
贫困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有权威研究表明,许多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大都与人格缺陷有关。贫困生中有不少人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的人格发展开始发生缺陷,主要表现为孤僻、固执、逆反、易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等。有时一些贫困生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往往对自身认知出现偏差,从而易产生相关心理问题。
(二)外界环境的客观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高职院校贫困生基本都来自于经济实力薄弱的家庭,因此贫困生大都肩负着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现状的重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而贫困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心态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上述风气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但这与他们本身的贫困现实产生强烈反差,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对学校新环境的不适应、恋爱问题的困扰、毕业就业的压力等因素加剧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形成因素,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当前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一)帮助贫困大学生改正以往消极的贫困观念
高职院校贫困生常常都抱有消极的贫困观念,我们要使他们从认知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家庭的贫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观念上的贫困,学校可以选取一些贫困生的优秀代表做相关的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
(二)不断完善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体系
高职院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为经济实力的薄弱,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不断建立并健全奖、贷、勤、助、补、减、免、缓等助困制度,此外,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设立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勤工俭学减轻经济上的压力。这样可以使贫困生在劳动中不断培养自强自立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解决相关心理问题。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应努力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这对贫困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上述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芳,谢倩.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