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8:21
导语:在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商业智能 智能科研系统 知识发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在局限于对“静态”信息的获取、管理和使用,而是在追求更高一个层次的知识管理和智能决策支持。科研管理也是如此,科研是项目申请、管理、结项、成果鉴定和获奖、专利申请等一系列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有效地管理、使用这些数据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高效的智能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在完成传统的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的基本管理功能同时又能更深层次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找出这些基本数据之间的联系,为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有效”数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人员需求。这时,智能性能就成为新一代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考虑过的一个重要属性。
1基本概念简述
1.1智能科研系统
智能科研系统是相对传统科研系统来说的,与传统管理系统在区别在于:智能科研系统能通过感知、学习、推理、判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推理,而这些新形成的知识和推理,会成为新一轮处理的对象,从而形成更高级的知识,进而协助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对科研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1.2商业智能(BI, Business Intelligence)
商业智能又名商务智能,英文为Business Intelligence,简写为BI,是企业对商业数据进行搜集、管理和分析的系统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预测能力”,帮助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BI是包含一系列数据整理、分析、挖掘、展现等部分组成的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技术及其应用。
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然后经过抽取(Extrac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和装载(Load),即ETL过程,合并到一个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海量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1) 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虽然是从传统数据库系统发展而来,但是数据仓库区别于传统数据库系统还是有较大区别。从存储内容来看,数据库只存放当前值,而数据仓库存放的历史值,通俗的讲数据库存储的是“点”,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线”。另外,目标也不尽相同,数据库的目标是面向操作人员及其日常操作,而数据仓库的目标是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为其提供决策支持。在智能科研系统中建立数据仓库的目的也是为辅助决策支持提供处理对象。
(2)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即数据挖掘是要发现那些未曾预料到的,不能靠直觉发现的信息或知识,甚至是违背直觉的信息或知识。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前摄的、基于知识的决策。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
(3) 联机分析处理(OLAP)。OLAP使得数据分析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一致、快速、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OLAP的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者在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实现维度变化、旋转、数据切片和数据钻取等,帮助决策做出正确的判断等功能。
2智能科研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科研决策者和管理人员为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不仅需要对科研事务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服务的质量,更需要的是建立科研管理知识发现系统来支持管理者的科学决策。
2.1智能科研系统为科研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持
智能科研管理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和推理,针对关键的科研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和预测;然后再对数据进行模型化、可视化和综述化,向管理者提供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指导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孤立点挖掘等方法与专家咨询动态结合,在数据仓库进行挖掘,可以判断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资助方向。
2.2智能科研系统是科研立项工作的决策提供保障
由于科研立项的多因素性和项目的数量庞大,导致许多科研项目重复研究,研究效果和水平也不能较好地体现立项的初衷。通过智能科研系统,对课题申请所涉及的申请者、申请单位、研究内容、领域等诸多因素进行数据挖掘,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规范的项目遴选方法,减少不合理因素对项目立项的影响,有效、准确、合理地选择确实需要资助的项目给予资助。
2.3智能科研系统为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支持
科研项目管理对于课题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需要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得到支持管理及决策的数据。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可以发现课题承担人、承担单位、经费分配、科研仪器使用等多种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提高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智能科研系统可以对科研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存在于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根据专家评议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和孤立点分析发现评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专家库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基于BI的智能科研系统
系统总体由数据层、数据仓库层、数据分析层、表现层、高级应用层五层构成。结构示意如下图所示:
数据层:数据层由源数据和ETL功能构成。数据源数据主要由各个业务系统产生,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是当前主流的数据库系统,如:Ms SqlServer、Oracle、DB2等,也可是其他非结构性数据库,如:文本文件。但是数据的质量会影响后期的分析,所以建议使用标准规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数据抽取主要完成数据抽取、转换、加载,主要目的是为后期的数据挖掘、分析准备符合要求的数据。
数据仓库层: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是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决策过程。数据仓库作为一个集成的数据库,把数据从各个信息源中提取出来,将不同类型数据经过标准化成统一格式、净化过滤、加上时间标志和来源后,按时间分割、集成后存入数据仓库。
数据分析层:该层是数据仓库和前端表现工具的桥梁,它包括 OLAP 分析引擎、安全控制机制、数据挖掘工具等,按照科研系统管理的需要进行具有多主题、多维度的分析,并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现趋势,该层主要响应表现层和高级应用层的分析请求,并将多维数据传递给前端的表现工具。
表现层:表现层是用户和系统之间交流的接口,为用户提供简洁、快速的访问系统的方式,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数据进一步进行钻取,进一步获得不同层次的数据。该层的主要任务:将数据转变成信息,而后通过发现,将信息转变成知识;或者直接将信息转变成知识,即完成知识发现。
高级应用层:高级应用层严格来说,也是属于表现层,但与表现层又有着区别,表现层属于战术级层面,而高级应用层则是战略级的体现。该层将信息或知识应用在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上;企业建模等。
3.1 数据仓库的建立
数据仓库的设计应该使得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准确地掌握本单位的科研进展状况、立项情况、科研经费,为制定一个较长期的科研计划及管理策略,组织决策者需要进行的分析主要有:(1)课题来源渠道和课题的类型变化及发展趋势;(2)科研合同的执行进度变化与趋势,以及影响合同执行的因素;(3) 本单位的对科研的技术实力和研究能力;(4)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5)省内、省外乃至国内、国际目前科研的热点、重点、难点内容。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智能科研管理系统中,为实现对科研立项、管理、申报以及经费的分析、预测。需要建立以下几个主题:课题、合同、经费、科研人员,根据主题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相应数据。为更好地分析数据,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定义。这样,当数据仓库执行某个查询时,并不直接查询事实数据,而是从维度数据入手,在维度数据的指导下对事实数据进行查询。
另外,在数据仓库建立中还要考虑以下因素:跟踪数据的更新;数据质量检查;管理和更新元数据;审计和报告数据仓库的使用和状态;删除数据;复制、分割和分发数据;备份和恢复;存储管理。
3.2 数据挖掘(DM,Data Mining)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设计
数据挖掘的任务主要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通常所说的数据挖掘会通过这些任务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来对数据进行处理。选择数据挖掘工具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可产生的模式种类的数量,分类,聚类,关联等;(2)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操作性能;(4)数据存取能力;(5)和其他产品的接口。
OLAP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原则:(1)模型必须提供多维概念视图;(2) 透明性准则;(3)存取能力推测;(4)稳定的报表能力;(5)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6)维度的等同性准则;(7) 动态的稀疏矩阵处理;(8) 多用户支持能力准则;(9)非受限的跨维操作;(10)直观的数据操纵;(11)灵活的报表生成;(12)不受限的维与聚集层次。
4总结与展望
本文仅从商业智能的概念、所涉及的技术以及架构体系进行了介绍,并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的新需求、新挑战,将商业智能引入到科研管理系统中,形成智能科研系统的一个雏形,实际上还有许多功能以及技术亟待进一步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智能科研系统必然会在高校、企业等单位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商业智能在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4).
[2] 蒋伟,张弦.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2013(20).
[3] 刘业政,胡剑.商业智能的核心技术及体系结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8).
[4] 郑世良.商业智能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
1.1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主要突出科教结合,通过学科前沿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着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突出职业导向,考核及评价与行业资格标准尽可能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研究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专业知识应用的职业能力。总之,在素质结构方面,两者是科学家与实干家的区别,从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方面来说,是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
1.2学习要求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要求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承担本学科的科研、教学(或)临床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学位论文要求的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能实践,以增强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应基本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达到执业中药(药)师注册申请的专业技术要求;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及训练,同时亦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任职能力考核,任职能力考核内容须与行业资格标准衔接。
1.3培养方法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实行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导师(导师组)全面负责的模式,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专业硕士大;专业学位硕士坚持与实践和应用结合,采用“校-企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学分方面学术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学术活动学分为主,专业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实践能力学分为主。设置课程学术学位应根据学科内在逻辑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而专业学位应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进行多元化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
1.4论文选题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立足本专业研究领域进行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创造性、理论性,提出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而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应紧密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和研究课题,论文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1.5就业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继续攻读博士,或到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中药学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硕士多到生产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从事技术、产品开发、管理与销售、质控监管等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及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2.1两种培养类型的意义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仅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向的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种重要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强调学术研究,一种强调应用实践,没有优劣之分。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文凭“含金量”不如学术学位硕士,或者认为学术学位硕士不能获得高薪资工作而不如专业学位硕士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承和发展既需要教学科研人才,也需要从事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两种培养方式需要并行共举,不能相互取代。
2.2目前存在的不足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多为单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导师知识和精力有限,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较小,研究生课题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属于新设学位类型,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较低,培养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和生源不足,没有成体系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从招生选拔的方式到整个培养过程皆因未能走出学术型研究生模式而遭诟病,课程设置多参考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应用性及实践性不强,不符合培养需要,部分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仅有学术型的教材或授课教师的讲义或提纲,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的偏离。另外作为职业指向性较强的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必须与执业中药(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紧密联系,目前的准入制度还不健全,更缺乏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3改进方向
对于学术学位硕士,应改变目前单一的导师制度,改为导师小组指导研究生,既有利于扩大信息渠道、扩充知识面,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增强学术学位硕士的实践能力,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给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应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办学机构应各方配合,确保物资经费、师资配备,做好专业学位的相关工作,要充分借鉴国外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先驱院校的经验,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现状,突出自身特色,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最后,还需要社会各界推动,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学历或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
3结语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 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05-02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等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使其在开放课题的支持下,按计划完成项目所规定的任务,并有望取得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领域进步发展。2008年起,国家设立支持力度更大的实验室专项经费,在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也为开放课题实施提供了持续、稳定地支持。
1 开放基金与国家基金的区别探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基金)的设立是为了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它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长远发展要求,制定优先资助领域。它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在每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每年都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建设的科研实体,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开放基金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本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使其在开放基金的支持下,按计划完成项目所规定的任务,并有望取得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
开放基金与国家基金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别,如在基金的资助方面(包括范围、对象、方式和目的等),在基金项目的评审方面,在经费的管理方面等等,都存在着差异。
1.1 资助方面
(1)资助的范围。开放基金的资助范围涉及面较窄,只是针对本实验室所研究的领域范围提出的科学问题,而国家基金资助范围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它注重申请者的创新潜力和人文素质,所申请的课题可以触及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且国家基金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基金种类,每一种基金又有其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
(2)资助的对象。开放基金的资助对象是具有博士学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而国家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
(3)资助的额度。对于某一个实验室的基金来说,它的资助额度一般不会太大,开放基金的资助额度一般是2~4万元人民币,而国家基金的资助额度较大,一般在20万元以上(主要指研究期限为3年的面上项目)。它包括实行成本补偿和定额补助式2种资助方式。
(4)资助的目的。开放基金资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学术交流,以便更利于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国家基金资助的目的为了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评审方面
开放基金和国家基金都有严格的评审程序,但对于评审的执行部门,两者又存在着差异。开放基金的初评是由实验室组织专家进行的,最后的评审经同行专家评议,评审结果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汇报,最后由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而国家基金的初评是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部组织的,最后由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组或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1.3 经费的管理方面
开放基金和国家基金在经费的管理方面也有相应的管理体制。开放基金的经费额度虽然很少,但它也有自己的管理特色。资助经费除了一部分分批划拨到项目负责人所在的单位外,其余的用作项目负责人到实验室工作时,实验室公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此费用的支出由实验室主任负责,验室统一使用管理。而国家基金的经费直接分批拨给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具体操作,基金委不作具体管理。
2 开放基金课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图1)
2.1 立项课题难以达到最优选择
开放课题的申请者首先会阅读高校重点实验室公开的“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指南”,依据指南明确支持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课题、提出申请。重点实验室收到课题申请后由学术委员会和实验室主任对申请进行论证和分析,讨论选择决定同意立项的课题。然而,学术委员会通常是由本单位以外的知名学者担任,很多专家都不在一个城市,评审和讨论组织周期长、困难大,因而加长了开放课题从申请到确定立项的评审周期。重点实验室拥有课题项目立项的决定权,因而在选择课题时常常会人为的给予本单位教师一些“优惠”,使课题的评审变得不公平,有的重点实验室甚至将开放课题搞成了私有课题,所有课题均由本校教师独立承担,这些做法彻底违背了开放课题平台设立的初衷。
2.2 基金的评审过程不够严谨
开放基金的申请者对基金的申请,从选题、搜集材料到基金申请书的填写,都采取了非常认真、非常慎重的态度,作为基金的管理者,不论申请者的层次如何,大家都希望基金的评审应该至始至终恪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不论是评审过程、还是评审结果都应如此。开放基金的评审过程和结果基本遵守了评审的原则,但由于客观原因,在评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干扰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结果。对于评审结果,实验室对落选者没有给出充分的落选理由,也不能让落选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申请做准备。
2.3 课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开放课题从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进展的监督、中期考核以及结题的全过程都是由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由于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学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在客观上缺乏时间对课题进行监控和管理。通常仅仅将年度总结报告作为依据来决定是否继续支持该课题,这通常会导致开放课题研究人员临时抱佛脚,同时也使得课题研究的评审过于急功近利。如何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科学分工,即保证正常的科研活动,又对开放课题的运行有着良好的监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引入一些新措施来缓和这些矛盾。
3 解决开放课题平台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3.1 加大开放基金的宣传力度
如何扩大开放基金的影响力,这是首先摆在基金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宣传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学术交流、各种国内、外大小会议、参观访问、网络宣传都应该是一种很有力的宣传手段。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有其独特的魅力,开放基金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来提高开放基金的知名度。
3.2 可以考虑建立鼓励经费
这是国家基金的一种基金管理机制,它以一定额度的经费来鼓励前3年评价好的结题项目的完成者,又^续申请、经专家评审再次予以资助的项目。开放基金也可以参照此办法,对前一年结题的评为“优秀”的基金负责人给予一定经费的奖励,这笔经费可以用来继续前期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用作申请新的、有创新意义的课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基金负责人的积极性,也可以为因经费不足的基金课题提供后续资助。
3.3 对开放基金的评审应采取必要的回避与保密措施
任何一种评审都不会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有一些不公平是人为造成的,也就是说,这种不公平是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来避免的,这种方法就是管理层所制定的管理机制。开放基金的管理机制中应更着重强调评审时的回避与保密措施,让申请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人情、关系”这种字眼在严格的管理机制中不应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开放基金的设立,才有它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开放基金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资助作用。
3.4 加强开放基金的管理,创造有特色的“基金文化”
基金的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文化”,它应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管理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随时弥补基金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通过实验室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使实验室基金的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轨道,创建一种适合自己的“基金文化”。
4 结语
开放基金的管理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加强管理层与项目负责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充分地、有效地调动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开放基金的资助进行本领域的基础研究,更好地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21-124.
[关键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创新型实验;特色实验课程;功能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73?02
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事物;三是改变。创新性人才指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能推陈出新,以自己的创新性意识和行动,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创新人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跨入世界大国行列,研究生成为目前参与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知识创新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而大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性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等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我们国家自己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学,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前沿,为国家经济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了11万学生,这些高素质人才大部分在我国的航空航天领域担当重任,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服务大局、特色兴校、培育人才、不断创新,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新时期“重基础、强交叉、拓视野、推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思路,对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促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推广试点班教育模式,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新学科交叉机制体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个阶段。在强化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采取了重大举措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增加了研究生教学的实验环节;通过“211”和“985”条件建设逐步构建了开放适用的研究生实验教学设备条件,并构筑人性化的实验环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确立了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和研究生专业实验课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研究生的知识潜能,养成创造性品格,掌握创造性技能,最后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得到深入和升华,使得研究生培养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在一级学科层面,将关联密切的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实验整合成数门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其他相关课程,建立一个包括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构建了整体性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例如自2004年以来,先后建设了“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 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航空航天与信息类优势学科群为中心,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材料专业研究生特种功能材料特色试验课程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材料学院研究生的实验设备主要来自各科研课题组,设备种类、台套数、完好率受限制,特别是使用时间无法保证,影响研究生试验运行。课时数虚,授课内容待充实。
随着多年来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建设遵循“以软带硬”的原则,即以教学改革为前提,投入的实验设备要服务于所开设的实验项目,硬件建设服从软件建设。目前材料学院用于研究生实验教学的设备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多套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ICP分析仪、拉曼光谱分析仪等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并对各学科实验室进行了优化整合和重组资源配置,发挥了实验室的复合功能和规模效益。材料学院还承担着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客观条件。材料学院将逐步彻底改造研究生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条件,建立具有航空航天特色、涵盖材料学科重要研究方向的材料制备、测试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确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验课程的具体设置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以教育部“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为依托,开设了“先进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该实验室多年来立足于航空航天材料前沿研究,旨在将先进的和学科交叉性强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融入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下面以“特种功能材料”的设置为例,从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在内容上都涉及到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差别在于综合实验课相对而言内容更为固定,比如“材料电镜分析实验”是侧重于使学生理解各种电子显微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仪器结构,掌握样品制备方法及实验参数选择,并学会对各种电镜图像及信息进行识别、计算和分析处理等。而创新型实验课是在课程内容、形式和目的上存在更多的创新元素。这类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 ,或者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研究,其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如大的创新团队(课题组)和实验室就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沃土。以“特种功能材料”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 针对智能机翼、机载设备和航空发动机等的应用,在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上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其科研设备齐全,在“特种功能材料”实验课中设立了相变材料、磁性材料等相对宽的方向,在实验中指导教师演示其中课题组“成熟”材料从设计-制备-功能特性研究的完整的实践过程,然后在大方向内自由选题,运用理论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综合设计实验方案和内容,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究。如果说综合实验课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那么创新型实验则是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2. 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
这两者同为科研训练。创新型实验课是“常做常新”的实验课,指导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实验方法,搭建不同的新架构。学生则应该不断丰富自主实验的新内容,成为填充架构的新单元。从时间尺度上来说,创新型实验课比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短的多,创新型实验课会对科研的过程有完整的体验,为了保障进度,增强协作沟通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项目组,分工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课的考核以小组答辩的形式,根据选题的创新性、综合性、协作情况等打分。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一般都是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的。限于不同实验条件、经费保障条件、课题组的创新实践成果积累等的不同,毕业论文研究的创新实践程度会有很大差异,研究生也往往得不到自主选题和自主研究的机会。
3. 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区别
两者的教学资源开放程度和范围不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一个面向全校开放的,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平台。研究生创新基地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上,可以面向更大范围的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学科的集中交叉得资源能更集中整合,如“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就是如此。目前,“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还是材料学院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特种功能材料”与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学科交叉,可以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随着教学实践成果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增强,材料学院可以向学校申报加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
三、结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深厚的科研成果积累和良好实验课程的资源配置,以及是否能高质量地转化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这些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如何利用崭新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未知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在教学改革中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148.
[2] 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113-115.
[3] 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价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勿庸讳言,其价值并未得到真正充分的认识和高度重视,以致高职院校的科研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实际上,科学研究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中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若要获得健康、正常、高速发展,应当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价值,正视并针对其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策略措施来加强和推进科研工作[1]。
一、如何看待高职院校科研的价值
科学研究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中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功能论、要素论、存在论、本体论、目的论等角度去加以认识和把握。
(一)从高等教育的功能看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
这是对高职院校科研的价值作“功能论”的认识和把握。一般说来,高等教育具有育人、生知、产值三大功能,依次就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种活动。“育人”即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本体。“生知”即生产知识,这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必须说明,对于人类知识的运行来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均在于它不仅传承或者推广知识而且还要创生知识。“产值”即产生社会价值(社会效益),这是高等教育的派生性但却是最终。
这三者是个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为了更好地“育人”,就要不断充实、完善、更新教育内容,因此通过科研“生知”就成为高等教育“育人”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产值”,就要不断地推广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因此通过科研“生知”即产生新的思想、理论、知识、技术就成为高等教育“产值”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为了更好地履行“育人”和“产值”职能,即更好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创生思想、理论、知识和技术。因此,从高等教育功能的完成和实现角度看,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从高等学校层次类型看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
这是对高职院校科研的价值作“结构论”的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的层次要素即高等学校办学的水平要素;高等教育的类型要素即高等学校办学的学科要素。依据高等学校是以育人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或者以服务为主,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和服务性等四种类型。毫无疑问,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上居于高等学校的底层,属于专科层次,既有单科类学校也有多科类学校,属于教学型、服务性高等院校[2]。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大学肯定是要重视科研的,专科层次的教学性、服务性大学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要不要科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的“高”在哪里?高职院校算不算“高”?简要说来,高等教育是通过传授高深知识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实践活动。高等教育的“高”是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的,具体体现在知识(即教育内容)的“高深”和人才的“高级”上,它们在一定社会里是最高的[3]。而在这两方面,基础教育则表现为知识的“基础性”和人才的“一般性”。高职院校虽说处于高等教育的底端,但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也必然反映并符合高等教育的“高”的特性。即使说,高职院校传授的应用型技术性知识虽比不上学术型科学性知识那样高深,但在同类知识领域仍属于“高深知识”[4];所培养的人才虽比不上学术型科学性人才那样高级,但在同类人才领域仍属于“高级人才”。高职院校在传授“高深知识”方面、在培养“高级人才”方面,与一般高等院校的区别在哪里?特色是什么?有哪些现象和问题需要把握和研究,其发展有无规律可探寻和把握?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索未知世界,既然高职院校存在那么多问题需要探索,内在的特色和规律等着去发现,那么科研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了。
(三)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看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
这是对高职院校的科研价值作“存在论”的认识和把握。相对于传统高等学校而言,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虽说属于高等教育,但其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都与一般普通高校存在很大区别。后者以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为主,前者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为主;后者比较注重专业系统理论教学,前者则须注重实际技术技能训练(简单说后者重理论,前者重实践)。二是高职院校的生源和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同,其学生来源几乎是三本以下分数的学生,甚至已没有了分数线的概念;毕业生就业几乎是企业,很多是民营企业。三是高职院校大多从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来,教学、师资、管理甚至思想观念都存在不适应的问题。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才能保证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创出品牌、办出特色。科研是关乎高职院校存亡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活动和工作,应当而且必须抓好。
(四)从科学研究及其分类看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
这是从科学研究自身角度对高职院校科研的价值作“本体论”的认识和把握。一般说来,根据科研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根据科研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根据科研经费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办学定位,高职院校的科研以解决学校办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为主,属于应用开发型研究,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既有纵向研究课题,也有横向研究课题。由于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横向的应用开发性课题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办好学校,搞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非常有必要开展科学研究以探寻其规律。
(五)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来看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
这是对高职院校科研的价值作“目的论”的认识和把握。毫无疑问,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的根本性职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有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规律。特色是在办学中通过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的;规律是通过科研去探寻和揭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这既有待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来回答,也有待于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来回答。事物的规律虽然内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但却需要人们去认识、去发现、去揭示。为了认识和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规律,就必须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加以比较、分析、总结、概括、提炼,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然后再将这种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是否与实践相符合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价值。因此,科研对于高职院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高职院校科研的现状及问题
从总体上看,应当说高职院校的科研已经有了很大起色,并越来越引起高职院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极大重视。但毫不讳言,高职院校的科研尚未形成象普通院校科研那样受到高度重视的气候。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存在盲目攀比、偏重学术、力量单薄、方向迷茫、管理松散等五大问题。
(一)盲目攀比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第一个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不从自身实际和需要出发,而是一味模仿高水平院校,向高水平院校看齐[5]。由于受科研的前期基础、科研条件及其科研力量的限制,加之受学校自身地位较低的影响,重大的基础理论创新性课题报批不下来,一般的技术应用开发性课题又看不上。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受部分新近从高水平院校毕业分配来的硕士、博士的影响。他们常受先前跟随导师的学习和研究以及高水平院校学术风气的浸润影响,思考问题偏重理论和宏观,甚至有些就是导师课题的子课题;而且,他们尚未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变化,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实际和需要,尚未实现从意识到行为的转型,仍然沿用在高水平院校学习和研究时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受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影响,认为只有高水平院校那样的研究才算科研,不知道科研也是分层次和类别的,不理解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也是科学研究,从而出现了科研导向上一味模仿高水平院校、向高水平院校看齐的“攀比”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且直接改变了科研的独特性,因此是十分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的。
(二)偏重学术
这是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另一个不良倾向。前面说过,高职院校的科研属于技术应用开发型研究,着眼于技术的革新开发性和应用推广性研究,以解决那些在办学中、人才培养中、社会服务中以及校企合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探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其实践应用为重点,担负着将纯理论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新知识、新原理经过再创造转变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成生产流程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科研的目的在于技术革新、技术推广、技术转化。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并非如此,而是一味仿效高水平院校的科研模式,瞄准学术理论性强的课题和项目,看不起技术开发革新与推广应用研究。这种科研导向和目标一方面脱离了高职院校自身科研条件的实际,另一方面不切合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偏离了高职院校科研的方向和目标。
(三)力量单薄
开展科学研究需要一支志同道合的强劲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尽管科研在高职院校已经逐渐引起重视,但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以前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学校缺乏重视科研的传统,认为科研是务虚,教学才是务实,教师只要把书教好、搞好教学就行了,搞科研是出风头、不务正业。教师中相当多的人已习惯了过去中专学校的办学模式,只满足于把书教好,普遍缺少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当然也缺乏科研的能力。而刚刚从高水平院校毕业分来的硕士、博士虽具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学科和岗位,单枪匹马,势单力薄,尚未形成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势单力薄,难以形成科研的合力,因而其科研也难以形成气候。
(四)方向迷茫
在学校评估或在评职称等外在压力下,当前高职院校及其教师也想搞科研,但由于存在“三缺乏”(缺乏科研传统、科研条件和研究基础)现象,不少高职院校及其教师盲目模仿高水平院校从而出现攀比和偏重纯学术理论研究的现象,找不到高职院校科研的主攻方向。他们不是不了解纯学术理论性研究,就是对眼前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在问题面前理不清头绪,不知道研究什么,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6]。本来,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的对象则是问题域中你能够研究的核心的主要问题即“主题”。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因而不会从纷繁复杂的问题域中筛选出自己需要而且能够研究的课题;即使找到了想要研究的课题,也缺乏从中凝练出研究主题的能力,以致处于“盲人摸象”状态。由于科研方向迷茫,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效。
(五)管理松散
目前,不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手段来推进科研工作。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尚未真正把科研置于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地位,以致认为科研是教师们自己的事情,科研管理机构也就处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摆设”地位,科研管理十分薄弱,科研激励机制缺乏,从而使教师们的科研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松散状态[7]。教师们本来就不高的科研积极性不仅没有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反而有可能由于受到冷漠、歧视甚至压制而下降甚至泯灭。
三、高职院校科研的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凸显,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为了保障高职院校的健康、正常、快速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价值,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有效措施来加强和推进科研工作。
(一)强化意识,营造氛围
首先,高职院校应增强科研意识。学校和教师都应当认识到,无论从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型、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科学研究及其分类等哪个角度看,科学研究都是高职院校的应有职能。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应给科研以足够的重视。其次,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应当明确科研的应有地位。如果说,社会服务还是高等院校在育人、科研之上派生出来的职能的话,那么,科研则是与教学同属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9],这是它与中小学的不同之处。科研与教学,在高校如同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相辅相成,应当将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再次,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全体教师阐明,科研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休戚相关,努力营造出崇尚科研、积极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方向,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及其教师为了克服和消除科研中一味攀高、偏重学术、方向迷茫等三种不良现象,必须明确科研的方向和定位。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科研的分类,高职院校应将科研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技术应用开发研究、教学教改研究、社会服务性研究。高职院校的科研应以推广应用、追求实践价值为目的,指向技术革新和技术应用以及课程、教材、教法、专业、学科等具体、实际、近期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学校间的联系,尽力做好三项服务,即: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为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服务;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三)培植队伍,打造团队
团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植科研队伍、打造科研团队对于开展科学研究至关重要[10]。为此,应当搞好科研队伍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应注意发现和培植那些具有浓厚科研兴趣、强烈的科研意识、较强科研能力并且有一定科研成果的科研苗子。其次,从高水平学校和企业引进科研人才,如硕士、博士或者技术人才,以改变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学历、专业及其素质结构。再次,建设科研团队。学校应在一些有特色、有优势、有基础的学科、专业着力打造这样一支队伍,让他们成为学术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强化管理、完善政策
科研需要管理,更需要政策。针对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重要、职能不完善、管理较薄弱以及科研政策不配套,以致教师们的科研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松散状态的状况,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搞好科研服务。学校应当从科研关乎学校发展大局的角度出发,赋予科研管理机构一定的权利,使其能够起到引导、咨询、培训、规划、统筹、协调科研等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和完善科研的有关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具有刺激教师科研积极性的作用,而且具有维护教师科研合法权利的作用。
(五)激活机制,勃发科研
为了保障科研活动的健康、持续进行,激励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活动开展的一系列机制,肯定教师们付出的科研劳动,认可教师们取得的科研成绩。这些机制主要有科研成果奖励机制、科研成果评定机制、科研工作核算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于克鹏.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J].现代企业教育, 2011(7):87-88.
[2]王华莲.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7):39-41.
[3]郭彦省.高职院校发展科研职能的定位分析,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4):48-51.
[4]王成方,唐林伟.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84-88.
[5]蒋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41-242.
[6]伍新德.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8(1):54-55.
[7]陈晨.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6):50-51.
[8]吕俊峰,袁建平,孙小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24-26.
[9]杨晓兰,魏峻峰,李倩.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科学研究的职能[J].成人教育.2009(9):76-77.
伴随着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来之后,科教兴国逐渐被作为国策来执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今后我们将会迎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新的时代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都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也都在被很多单位和个人所重视起来。很多的科研单位也都是被无形资产占据着重大的资产份额,而且在现在的经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的资产也都已经具有很大的体量了。随着社会上的很多的单纯性的事业型的科研单位也都逐渐地转变企业的科研型的单位,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以及具体的成本核算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很多的会计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所在。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根据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来看,无形资产主要是指的企业具有实际拥有权但是没有实物的形态来进行辨认的那些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在一般看来这些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权等形式,无形资产的分类也都有着很多的标准,所以可以分成很多的种类,比如说按照时间来看可以分为有限期和无限期。
(二)无形资产的特点
根据无形资产的定义来看,无形资产本身也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的特征就是包括无形性、专属性、多元性、动态性、载体的依存性还有对于环境的依赖性等等特征。我们一般对于无形资产可以这样的进行理解:即主要指的是不具备实物形态的,主要是以无形的知识还有知识产权的形式而存在的,可以在实际中被认知存在,也可以被培养以及创造,它与其他形式的资产重要的特征区别则主要是无形性。
无形资产本身的专有性即是他的垄断还有排他性,无形资产是作为企业的法定权利之一,与其他的资产区别则主要是无形资产在特长、使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垄断性还有排他性的特征。而无形资产的动态性这主要是因为他可以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收益,但是这个收益本身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因为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还有具体的工作条件等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无形资产的无形,使得它的存在也就必须要依赖一定的载体来呈现,而载体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无形资产本身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企业中还有不同的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价值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无形资产所表现出来的依赖性。
二、目前的科研单位中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的开发费用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的资产确认条件下才可以进行资本化。企业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自行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可以使得对自己的研发成果进行是不是无形资产的确认,一般会把自行研发的整个过程分为研究阶段还有开发的阶段。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就可以在当期的时间内来作为损失处理,这是因为在研究的阶段一般都不会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无形资产的确认一般都是存在于开发的阶段,这样一来也就需要对于那些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来进行必要的资本化的处理。
通过对比国外的处理方式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就拿美国来进行举例子,他们的规定中在研究还有开发的两个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都会被认为是这方面的费用支出。这样处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说在研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可以支出的费用在将来会转变成为收益,但是不能保证一定会变成实际的收益,这就是过程中的风险性所在,所以为了最大的规避掉这些风险的话,就需要把他们计算到当期损益当中去了。通过对于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科研单位之所以不能够准确的把收入还有成本进行较好的匹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规定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的认定方法有着单独的规定。我们可以举出一个实际的案列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在某地区有一个研究所,主要是研究各种船舶使用的各种新的设备与技术,当然主要也都是为了军事科研与生产之间相互结合的研究所。该研究所在该领域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力量,也由此配备了大量的研究部门,各个不同的部门下面也都配套建设有齐全的研究室,目前该所的研究领域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涵盖了船舶设计的各个领域。由于我国的海洋战略的改变,目前这个所承接了大量的国家和军队的科研项目课题,下拨的财政性质课题研究经费列入到专项的应付款科目当中去核算,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纵向课题之外,该研究所每年还有很多的横向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在研发之后,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咨询等来取得收益。
该研究所一直以来都坚决落实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以对于本单位所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都采用费用化进行处理。该研究所对于历史上所研发的所有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除了申报国家专利技术及新产品发明证书之外,并没有对它们进行会计计量,也就是说这些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并没有作为无形资产存在于企业的账目上,相反只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费用化,因此所结算出来的财务数据不够真实,不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等。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的复杂性所导致的成本核算方面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无形资产是一项无形的智力产品,其发明创造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使用多种科研仪器并消耗多种材料,再结合科研人员所具备的先进技术知识才能创造出来,所以说这些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2.并不是每一项无形资产都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特性,很多无形资产研究出来之后市场并不需要它,导致没有收入与之前的成本相匹配,这些都表明了无形资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3.成本和收益之间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4.费用的准确计量难度比较大。
三、对于完善科研单位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
通过对于以上研究所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这个研究所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主要是遵守的以下的几个原则:即对于成本的可靠地计量的原则还有未来的预期经济收益的原则。围绕着这两个原则我们来对于完善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提出以下的几个改进的意见:
(一)在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投入成本上衡量进行计量
资产的计量主要指的就是企业在进行资产入账的时候,资产被记录还有报告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是怎样的形式,目前来看我国的计量方式主要是以历史成本来作为主要的方法。比如说企业在自主研发以及合法的申请的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注册费还有律师方面的费用,都可以被计入到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中去;与此同时把那些原材料的费用,人工成本还有因此产生的一些其他费用,都需要计入到当期的损益中去。
(二)把专利还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处理
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的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的办法可以知道这才是在最大的程度上来影响到科研单位的收入以及成本的配比问题,需要将支出的资金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单位所发生的技术开发与转让方面的收入越来越高。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而且以后的经济体量也会越来越大,我们有必要对于专利还有技术的资本化进行探索,一旦可以进行这种处理之后,受益于多年的技术成果积累,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科研成员在受益期内来合理的对于前期的成本进行分摊,使得收入还有成本之间相互匹配。
(三)及时的对科研成本进行核算
科研人员使用本身的知识还有智力来对于新的技术和技艺进行开发,这些劳动之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都是无形的智力的产品,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对课题资料进行收集,使用科学的办法来衡量核算科研的成本,根据不同的课题项目来对所有的科研费用进行收集与整理,在课题的研究还有技术的开发完成了之后,把这些都转入到无形资产的科目下进行核算,对于那些研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的科研项目也要积极地把他们归结到管理费用中去。对于这些问题较为成熟的处理方式就是在企业的内部来组成一个课题专家的评估项目小组,具体的来根据项目的盈利情况,对于其中的经济环境、项目风险等问题,采取合适的办法来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合理的进行掌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科研的规模也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更多的科研单位会具备更多的无形资产,而且随着科研与商业的结合,更多的单纯的事业型单位会变成企业型的科研单位,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向有必要进行明确。
参考文献
[1]滕开丽.论科研单位转企后的成本核算――生产型子公司的成本核算[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
[2]任雅.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提高科研单位研制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3]白银钢.科研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之财务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
关键词:MIB 胜任力模型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10-01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不同于普通学术型硕士,前者旨在培养具有广阔国际化视野,良好跨文化交流能力,全面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后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前者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为以后在外企,政府机关工作做好准备。MIB学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潜质都需要MIB教师进行充分挖掘,MIB教师应该针对MIB学员教学特点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积极自觉去参与实践。在冰山模型中,麦克利兰认为基准性胜任力特征,鉴别性胜任力特征构成了胜任力模型。其中知识与技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区分绩优者和普通员工的是鉴别性胜任力特征。本文通过对冰山模型的研究,提出MIB教师的胜任力维度,为MIB教师甄别提供参考依据。
1 MIB教师胜任力维度
(1)学科方向。MIB学员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位,他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相关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MIB教师的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将一些经验方法生动地展现给学员。此外,MIB教师在学科选择方面也应倾向于管理学。
(2)学历。学历层次的高低、学历结构的优劣是衡量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高层次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学历,博士、硕士学位获得是MIB教师内在知识外在表现,是对其所学专业知识的认可。
(3)职称。职称也是MIB教师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职称评选的一个衡量指标是论文的发表情况,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其科研创新能力。MIB教师的职称越高说明其科研创新能力越强,可以把握某项研究最前沿的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MIB学员前言的理论知识。
(4)年龄。教师队伍应该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相结合,对于MIB教师队伍来说,中年教师阅历丰富,思维成熟,看待问题会更加的全面。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该发挥40~50岁间中年教师的才能,此年龄阶段的MIB教师,经验较多,在教学时以自身的实例来指导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有说服力。
(5)实际工作经验。MIB学员在毕业后,要想胜任在跨国公司、外经贸部门管理实践工作,首先需要了解这些部门的相关情况,如果MIB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将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讨论以往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情况,得出比之前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会对MIB学员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是MIB培养的重要特征,MIB学员要具有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思维开放,精通外语,熟悉国外的法律法规。要提高MIB教育国际化水平,必须提高MIB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只有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才能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MIB教师可以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国外访学和学习,来开拓自身的国际化视野。
(7)科研创新能力。MIB教师在具备实际经验的同时,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要运用所学习的先进理论来指导实践,MIB学员培养需要合适的MIB教师,好的MIB教师还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撑,在培养创新型MIB学员背景下,科研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科研可提高MIB教师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要敢于打破旧的观念,推陈出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与此同时,MIB教师也是自我更新学习者,不断研究新问题,用掌握的信息和技术进行创造发展。
(8)组织管理能力。MIB的教学是项复杂工作,MIB教师需要做好各方面组织协调,因此,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MIB教师组织管理能力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否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课题主持人一般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分析评价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完成一项课题的过程中,只有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才能保证课题的完成质量。第二,是否担任某部门领导工作,如果MIB教师负责一个部门管理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时,可有效组织教学计划的高效进行。第三,是否有社会兼职,以美国专业硕士教育为例,美国教授往往与企业有广泛联系,在社会上兼职可以更好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同时锻炼了其组织管理能力。
(9)影响力。影响力对高校教师而言,是指其自身具有的学识、品性、修养、才能和威信等综合因素对公众产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力。有了一定影响力才能够在社会上取得相应话语权,才能获得别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在MIB教师影响力广泛,以及身份得到普遍认可时,MIB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获得更多地成就感,有助于教学活动开展。此外,MIB教师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做事风格和同学们课下的交流和互动可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影响力。
2 MIB教师的甄别建议
(1)在专业学科的师资建设上,应更加注重引进具有管理学学位的MIB教师,加强管理学理论知识储备,在教学上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力争将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传授给MIB学员。打造以40~50岁年龄段为主,具有高学历水平师资队伍,使其成为MIB教学中坚力量。
(2)MIB教师应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取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提高MIB教学质量。国际商务实践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商业模式和实践出现;因此,MIB教师跟踪前沿的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发表学术论文,更重要的是了解新出的国际商务实践。
医学综合实验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知识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实验教学针对的是求知欲望强烈且思维非常活跃的硕士生,如果仍用陈旧的知识来教学,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要求实验教师一定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承担教学内容的历史和现状,还要不断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作者所在院校在实验内容设置时,要求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内容增加到实验中去。由于知识更新很快,教师在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后,能很快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内容中去,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2认真做好预实验和实验试讲
每个实验都有多种影响因素,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不可预计的问题。所以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前必须做好预实验,详细了解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通过多次预实验不但可以发现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误的环节,还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掌控全局,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实验试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研室要执行严格的备课制度,在实验课开始前要试讲,集体备课,一是督促每位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对每位教师提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教师要提前准备好PPT和备课笔记,板书设计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课时要辅以图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所在院校在综合实验技术课开课前两个月开始准备,每位教师用1个月的时间做预实验,记录好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第2个月准备PPT及集体备课,每位教师通过试讲发现的不足之处应及时改正,优点可以让其他教师借鉴。
3根据研究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硕士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汇聚了许多学科实验技术,要求自主编写具有学校教学特色、满足研究生需求的实验指导教材。韩艳非等建议实验教材应采用活页式的教材,内容应该是不断更新完善的,编写的教材应该结合本校的科研现状,在保证医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前提下,根据大多数导师和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设置实验内容。此外应介绍实验室可以开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争取做到内容丰富且与时俱进,让研究生学习经典实验技术的同时对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作者所在院校在Westrenblot实验课讲授中,利用实验室新购买的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在孵育二抗后就不用传统的曝光洗片方法,而是改用ODYSSEY红外荧光扫描系统检测。对自主编写的活页式实验教材进行了完善,增加新的实验流程、知识点和技术关键等介绍,这些改进都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好评,明显地激发了硕士研究生掌握新技术的兴趣。
4授课时重点介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
授课教师不但要对书本里的知识掌握好,更要求具有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研究经验。随着近年来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的增多,需要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也越来越广,这些都要求课程的设置更加具体化,授课时注重科研方法的交叉与联系。通过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讲授,让学生增强记忆,也可以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研思维,最后必然会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进行蛋白质电泳的时候,可以结合DNA电泳讲解,分析垂直电泳和水平电泳的区别、两种凝胶性质的区别等,以此增强学生的记忆。
5改革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无论是实验报告还是笔试考试都不能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而且经常会出现抄袭、编造实验数据的情况,为了真正考察研究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应该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体系。作者所在院校在研究生综合实验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建立的考核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情况和值日情况;②实验课动手能力评分,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具体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报告成绩,重点是看分析和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的书写要求研究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验课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笔试考试,采用开卷、查阅资料的形式,锻炼研究生在具体地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扩展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通过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全面地评价实验课的效果。
6课后询问研究生听课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作用。虽然授课前教师都会认真备课,但是由于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不同,反馈可能不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和学生们交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内容有侧重点的讲解和引导。此外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检验学或药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操作能力稍强一些,如倍比稀释、PCR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都已经掌握,在给这些专业的研究生上课时应该多讲一些关于实验设计或是学科交叉的问题,帮助他们扩宽科研思维,但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来说,由于本科阶段基础实验接触的很少,必须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开始学习,比如移液器的使用、液体的配置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研究生的反馈意见,问卷内容包括理论课的讲授评分、实验课的讲授评分、教学方式评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评分等。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的效果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总结教学得失,改进不足之处。
7结语
【关键词】研究性 学习问题 策略 高中英语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必然要求高中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高中英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高中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并吸纳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科学、社会、历史、地理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施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主辅的关系,师生之间将建立起一种合作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英语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选题——开题评审——研究实施——论文总结(或多媒体课件、网页等)结题答辩——成果展示等五个阶段。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指的是英语教师在学生确定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根据其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适当指导。在学生进行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选好课题无疑是有利于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入的; 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则在选题过程之中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究性课题的选题无论是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还是由指导教师选定研究方向,都表现为从提出问题到确立课题的整个过程,其间需要做收集具体资料——处理相关信息——反思问题并提问等环节的工作。这是一个从发散到归纳的过程,做好这一起始阶段的指导工作对于整个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是极其重要的。
1、确立相关课题。确立课题的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归纳指的是针对有发散而提出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如何做”几个层面,由低到高分类整理。归纳的过程是比较、筛选、剔除、提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定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点,进而确立研究课题。指导“确立课题”即指导归纳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着眼于提高学生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确立课题”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的价值性。指导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必须考虑这一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课题的价值性主要表现为它的科学性、需要性和创造性。(2) 研究的可行性。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在实施课题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确定了题目并不意味着任何问题都能着手进行研究。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实施这一课题时的可操作性。
2、确定课题小组。(1) 课题小组成员知识结构状况的可行性应予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允许在选题定题时好高骛远。涉及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应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必须立足于课内知识、学生的现有能力去拓宽知识和提高能力。(2) 课题小组成员结构配置也应考虑。组员课外知识的广泛性,爱好专长程度的高低,对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异等,都会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指导
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践中笔者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应承关系,那么指导教师如何使这两个阶段顺利衔接并能区别两者在内容、目的和任务上的差异对于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样是社会调查,在选题中是为了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中则是有针对性地从自己选定的几个角度去获取有用资料,作为论证课题结论有力论据。很明显,选题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从多途径搜集资料,并从中筛选、比较、分析、定位,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而实施阶段是科研论证阶段。因此,教师在刚进入实施阶段时,就要及时地提醒学生注意两者的差别,尽快地转入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中来。在指导时也要转为加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方法指导,如开设一些诸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收集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的研究。
三、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指导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科研知识和英语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真正操作的时候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单一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之后,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一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指导。在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指导还要加强针对性,围绕对中心问题的研究论证开展以下的具体指导工作:
1、研究性学习基础知识指导。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指导、英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你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其终身受益。
2、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 本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3、研究性学习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传统教育的思维训练也存在着许多误区: 许多正规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偏重于进行求同思维、演绎思维的思维训练。这种思维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问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几年来的实践中,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研究创新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非常必要又前途无量,是教改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