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6 16:28:22

导语:在中医文化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 大众文化 生活

一、舞蹈艺术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舞蹈艺术的健身作用。

舞蹈在生成初始,就与健身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代阴康氏造舞的传说就是典型一例:阴康氏所带领的部落因所居之地水泄不通,道路拥堵,人们的身体虚弱、筋骨不适,于是阴康氏便自己发明了舞蹈并带领整个部落的人们跳,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现代社会,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提高,许多人都选择用舞蹈来健身。如老人扭秧歌、跳迪斯科、十分流行的肚皮舞——能够锻炼腹部肌肉,保持优美的腹部曲线、还有通过调整姿势和呼吸最大限度的释放人自身潜能的瑜伽因其悠久并且具有美容的功能所以倍受推崇。这样的现象从现代社会的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也有许多舞蹈都有治病的作用,内蒙的民间歌舞“安代”就是其中的一种。锻炼,无论那一种舞蹈几乎都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舞蹈的趣味性使人的精神专注于舞蹈的美 ,而忽略运动疲劳 ,使人们精神愉悦地参与健身。

(二)舞蹈艺术的娱乐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大地丰富起来,另一方面工业化、都市化的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人们渴望获得休闲和放松,于是“以快乐为原则、以娱乐精神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活动便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舞蹈在民间传统的“达欢”本色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也进一步焕发出来。如2005年的舞蹈《千手观音》、2012年的舞蹈《雀之恋》更成为当年人们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再如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举办,将大众娱乐和专业比赛结合到了一起,一方面丰富与提高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和水平,另一方面对舞蹈专业知识的有效普及与推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当代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具有地方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旅游歌舞表演,这些娱乐歌舞一方面表达了当地的好客之情,另一方面也让游客在娱乐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它受到了中外游客的爱戴和欢迎。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娱乐、好看是游客对旅游舞蹈的第一需求,可以说这些舞蹈往往既不偏颇于纯艺术的追求,也不停顿于原汁原味的纯民俗展示。此外,自从“达人秀”等节目的开播以来,就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通过刻苦练习舞蹈而参加节目、展现自我,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舞蹈艺术的智力开发作用。

舞蹈艺术的实践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左右脑平衡发展状态,强化受教育者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

二、舞蹈艺术在现今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主要表现

首先,目前许多白领及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舞蹈的许多好处,纷纷开始学习如肚皮舞,摩登,拉丁等社交性舞蹈,并且时常举办一些自发性的派对活动,丰富了生活也学到了一种性的知识。

其次,随着嘻哈文化在中国的普及,街舞也迅速升温。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可是街舞爱好者的人数却在以惊人的数字激增,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练习街舞的青少年,在各个城市的街头广场都可以他们扎堆训练的身影,他们还经常组织小型的比赛,功夫最好的舞者能够赢得众多青少年的推崇。除了民间的街头,街舞还走进了大中学校园中,成为近年来风靡校园的新兴艺术,因其随意、自由、动感、酷炫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作为一种为青少年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街舞在全国各地已经广泛传播开来。通过这种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娱乐性的青春舞蹈,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娱乐生活,比起虚拟的网络游戏,街舞能够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生命,积极迎接挑战。

再者,中年或以上的妇女,她们大多数已经处于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状态,没有太大的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逐渐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广场舞则是首选,其简单优美的动作、耳熟能详的音乐、场地的宽敞和方便、“零门槛”的加入方式及明显的健身效果等为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成为城市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舞蹈艺术如何更好地在大众文化生活中推广

在大众的生活中,积极地开展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文化活动,能够辐射到整个社会的舞蹈环境, 从而促进舞蹈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丰富着百姓的文化生活,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如,广泛地开展广场舞蹈活动,目前这一建议已经在城镇的大小广场乃至农村的田野空地上逐步地实现着,它成为了中来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了傍晚时的一道风景线;再如,组建大众舞蹈队,这一建议与前者相比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在部分的城镇社区也有实施。大众舞蹈队的组建,大多是热爱舞蹈的民众自发组建的,他们热爱舞蹈艺术,并且还吸引了周边朋友的加入,他们通常是自行排练舞蹈节目,参加社区、市区乃至省市及国家的各种演出或者比赛,我们熟知的春晚舞蹈节目《俏夕阳》,就是源自于一个类似这样的大众自发的舞蹈队。

四、结束语

人类文明离不开文化的传承,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艺术以超越审美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人们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发挥舞蹈艺术功能的社会价值,旨在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先进文化、借艺术的功能起到鼓舞人、团结人、教育人、服务于人的作用。由此,舞蹈艺术功能在形成一种全社会广为传播、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时,它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洪恩,辛鹤江.艺术美育[M].石家庄,美术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缺失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冲击,教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要。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文化教学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应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

2.文化教学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合,就能激励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3.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异国的文化,还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对本国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有利于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体验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英语时,能很好地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下,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三、全方位实施文化渗透教学

1.课堂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材授课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国文化。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PPt/flash,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动画片或是科普短片,不但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欣赏。

(2)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中西比较。在教授校本教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如食品、习俗、节日等,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大的主题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将这两个重大的节日进行比较,师生间的活动可以通过问答进行,把西方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能是他们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

(3)引导学生对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可以在课后进行对于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环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赞成或反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自己本国文化的精髓。

(4)开展情景配音演练。开展情景配音演练,选择难度适中的英文一段电影或电视剧,在消除原音后,尝试由学生们充当剧中角色进行配音,通过感受剧中角色所处的背景文化,使学生们真正把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日常外语的交流当中。

2.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活动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方法为:

(1)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如《百万英镑》《双城记》《项链》等。

(2)编写系统地介绍文化知识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搜集一些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艺术、习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材料,力求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含量。

第3篇

关键词: 文化艺术修养 声乐 “品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的认知、把握和运用。

一、声乐的属性

从文化属性看,声乐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在它的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是对人类最先听到、最先感受到的,是人类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难怪很多教器乐演奏的教师常向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像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也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大部分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赋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遐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其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所以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源于深厚广博的文化修养。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声乐作品大都是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涉及的体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的内涵,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的歌唱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第4篇

在这一时期非常有名的动画还有《大闹天宫》,它在造型、场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其中,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中国有名的动画片还有很多,例如《哪吒闹海》、《鹬蚌相争》、《葫芦兄弟》、《三个和尚》等等,这些动画都曾在国内外获得过很多大奖,受到世界瞩目。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上的认同,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大众当中去。中国动画因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社会动荡加上中国动画人本身思想上的禁锢,中国动画发展脚步开始缓慢,并且在创作形式、手法、题材方面都没有创新,还是延续原来的的创作风格。到了90年代,随着欧美动画和日本动画的引进,国外动画开始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对于动画片的人群定位则认为,动画片创作对象就是少年儿童,并且在动画片中加入很大的教育成分,这种成分也日益成为主要部分,完全忽视了动画片的性质以及商品属性,使之丧失了吸引力。相比较中国动画,欧美动画和日本动画在创作上的思维非常活跃,题材广泛,视听语言的表现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与中国动画人群定位不同,欧美和日本的动画考虑到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需要,创作的动画更多是面向大多数观众,并不仅限于某一人层的,也因此获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它的辉煌在于敢于创新以及汲取了民族文化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民族风格的动画片。因此在中国动画的发展道路中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并且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而创作一部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首先要具有的就是动画创意,那么什么是动画创意?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意?创意就是人类产生任何创造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想象力。人的思维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它可以使人们将原本旧的、静止的、模糊的事情变得清晰又充满活力。人们在想象中投射着内心的需求与欲望,以及为满足这些欲望而鼓噪起的兴奋。

动画创意具有突出的文化艺术特质,其风格、基调、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特色,其核心内涵是创造性。创造性是动画创意的生命线,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创意产品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并产生效应。动画创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动画主题,二是动画表现方式。主题就是这个动画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信息,以及要达到的目的。表现方式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或者技术手段完整的表达出主题思想。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文化,这些都是动画创意的珍贵资源,然而我们国家本土原创动画却很少,反而是国外动画借助我们民族文化占据着国内大量市场。可见,我们并不缺乏动画素材,而是缺少好的动画创意。那么在进行动画创意开发时则需要我们需注意到它的几个基本特征来确保创意的顺利进行,它们分别是动画创意的新奇性、合理性以及市场性。

1. 新奇性

动画新奇性表现在作品的动态性创新与超越上,包括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对题材内容编排方式的创新,以及对前人已有的艺术成就、经验的超越,并且能够以奇特的思维视角和视听语言方式来激发观众内心的童真、童趣和强烈的观赏欲望。让事物始终保持在一种动态性发展状态并形成新奇性感知,是吸引大众注意力、形成优先感知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央电视台2004年推出的一档日播动漫栏目《快乐驿站》 ,用动画形式演绎经典相声、小品、评书等,在制作中强调中国元素、风尚,不但将观众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以动画的新形式展现出来,还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动画表现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使人耳目一新,成为一时期的创意典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该节目无论是在内容创新上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没有太大变化,也使得该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大大的降低。由此可见,任何作品创意者的自我超越或对相同样式的超越对创造良好的视听语言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2. 合理性

动画创意实践证明,好的创意并不一定就会拥有一个好的市场效应,我们在选择实施动画的某种创意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基本需求。

动画创意的合理性要求我们,首先在开发动画创意时要充分兼顾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观赏情趣,否则会影响到创意的效果和价值。例如1999年推出的《宝莲灯》,在创作中创作者有意识的在民族色彩中融入了时尚流行元素,但却没有使作品形成统一的主旋律,风格的融合与衔接显得很生硬,从而影响了动画整体的渲染气氛。

3. 市场性

我们知道,动画制作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资金的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期衍生产品的开发。因此,对于在动画创作中的每一部分创意,我们都要统筹兼顾作品发行、传播、后续开发等一系列的因素。可以说,在有限的经费中获取最大市场价值,是选择动画创意的重要原则之一。

举例说,在动画造型方面,怎样的人物、场景设计是美的,这就需要市场来检验。首先,大众的审美情趣是动态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便是相同的人、相同的事,可能在这段时间比较美,但是过段时间就不一定有相同感受。其次,美的感受是相对的,民族文化甚至地域的差异也会使大众对于事物有不同感受。一个民族认为是美的事物,另一民族则可能觉得是丑的,某一地区认为是时尚的东西,到另一地区就觉得是不时尚的。因此,在确定动画创意前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需要深刻的前瞻性。

在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人借鉴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绘画、建筑、服饰、戏曲、剪纸、皮影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创作出了令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动画,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动画学派 。例如我们上面写到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在洋溢着民族特色的同时,作品中也渗透着创新精神,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融合,使之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动画不仅仅是一部影像作品,它还起到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教育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我国动画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使民族文化与动画进行完美的结合,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化管理;问题

1 简单概述一下园林绿化管理养护的特点及重要性:

园林管理包括养护管理和一些非养护管理措施,养护管理主要包括道路、绿地、广场绿化地内乔木、花灌木、草坪等植物材料养护管理及园林设施维护管理、商业繁华地段特殊管理等。养护管理工作要顺应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而进行。

绿化水平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整体建设状况。城市景观绿地的作用有净化空气、净化水源;改善小气候;降低噪音,减少光和视觉污染;保持水土、降尘:“净化”、“简化”、“软化”建筑物;提供开阔而富有变化的具有休闲娱乐功能或医疗保健功能的人类活动空间等。

很多城市绿地设计建设只注重绿地的景观效果而忽略了绿地的生态效果。造成绿化管理的困难,管理困难会造成绿地使用年限减少,提早退化,甚至植被大量死亡。城市景观绿地的上述作用将很难发挥,同时荒地中的枯枝落叶,丛生杂草会夹带大量的细菌、病虫害和城市垃圾,的地面会增加城市大气中的尘埃,成为城市环境污染源之一。绿化生态的现状反映出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2 我以一般城市中最常见的绿化隔离带为例说明如何进行绿化养护管理:

隔离带绿化是公共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分割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的作用;还能起到防止眩光、诱导视线的作用;以及起到遮荫等多种功能。

2.1 隔离带绿化环境的特点:

隔离带绿化苗木的种植环境主要是中央隔离带、非机隔离带和行道树,其特点是:空气质量差、土壤杂质多、种植面积相对较小等特点;行道树的种植成排成行,树种较为单一,易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易发生病虫害。

2.2 隔离带绿化作业环境的安全问题:

由于隔离带绿化管理作业的场所主要是中央分割带和路基两侧的绿化带,作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2.3 隔离带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

2.3.1 过分强调短期效果,不重视生长规律,往往是苗圃搬家式的种植。

2.3.2 过分强调当时景观效果,不考虑苗木成活率及生长,片面注重大量采用山苗、大规格苗木和全树冠的大树移植。 3.

2.3.3 养护管理沿袭老的养护管理方法,创新不够。

2.4 隔离带绿化管理养护措施:

2.4.1 冬季养护措施

(1)缠树干 例如行道树对法桐落叶乔木冬季防寒处理用所料布缠裹树干,把树干包严,再用草绳缠上,即保湿又防寒,再用地膜把树根部保温防寒,使次年的法桐成活率达到98%。

(2)树干涂白 冬季树干涂白既可减少阳面树皮因昼夜温差大引起的伤害,又可消灭在树皮的缝隙中越冬的病虫。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食盐1份,硫磺粉1份,水40份。

(3)增加覆盖物 夜间或霜雪天,在低矮的花灌木(如瓜子黄杨、金叶女贞等)上方覆盖遮阳网,可避免苗木枝叶与霜雪直接接触,减轻冻害,还能增温1至2℃。覆盖时,四周用砖、石块压牢,白天除去覆盖物。对于高大植株可在其四周打3至4个桩,用遮阳网围起植株,再用细绳缝合,形成一筒状,并在顶部加遮阳网。晴天可将遮阳网从下往上撸起,使植株接受光照,提高表面温度。

(4)增施有机肥 在树冠挖3至4个深50至100厘米的穴,施入马粪、碎草等酿热物肥料,可提高地温。有机肥分解可释放热量并增加土壤肥力。结合施肥对植株进行培土,以盖过根颈处为宜,形成一圆锥状的小土丘,可保护容易发生冻害的根颈处安全越冬。

(5)整形修剪 根据园林树木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正确的整形修剪,既可调整树形,还可协调地上地下部分之间的关系,促进开花结果,又可消灭病虫害。根据树木的生长特性,将枯死枝、衰弱枝、病虫枝等一并剪下,并对生长过旺枝进行适当回缩,改善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培养理想的树形,对于较大的伤口,用药物消毒,并涂上铅油加以保护。

(6)清理杂草落叶 杂草落叶不仅是某些病虫害的越冬场所,而且在干燥多风的冬季易发生火灾。因此,把绿地中的杂草落叶清理干净,集中处理,既消灭了病虫源,也消除了火灾隐患。

2.4.2 春季养护管理

第一、在春季苗木管理,防寒材料不可突然式过早拆除,要采用逐渐过渡的办法,防止苗木的不适应。根据天气,一般拆除时间在4月初、清明过后。

第二、浇水、施肥:春季管理以增加地温,适时浇足春水和增施有机肥为主。通过树木的浇水、施肥,能使树木增加抵抗病害的能力,还利于生根。实际中,行道树施肥可采用棒肥,是在树池四周用钉子打孔,埋入棒肥,可起到追肥的作用。

2.4.3 夏季养护管理

第一、夏季的养护管理,应特别注意水肥管理,同时道路中心隔离带和绿化带中色块的造型修剪,一般结合养护检查及五一、十一来进行修剪整理。

第二、夏季的养护主要以病虫害的防治为主,由于行道树受小气候多样性、人口密集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不齐,不易防止。同时防治过程中还得考虑对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植物天敌的保护。近几年来,一直在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如:采用新性引诱剂防治叶柄小蛾、苏云金杆菌防止天蛾,灭幼尿防止尺蠖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4.4 秋季养护管理

秋季的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是合理浇水和施肥。

合理的浇水即能保证植物的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护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风的冬季,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和来年萌芽。浇水要根据天气变化不可过早浇灌,导致新芽徒长。在十月份减少浇水的次数,增加抗旱性。最后一遍水浇到结冰封冻为最佳。 同时,秋季合理进行施肥,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树木的木质化,同样有利于植物的安全越冬和来年的生长,这就要选择好施肥的时间、种类和施肥量。

3 还要充分考虑的绿化后期养护的管理成本及管理难度的问题,如:

3.1 园灯不宜布置过多以免增加维护成本:园灯沿园路布置,按照所在园林的特点,交通的要求,选择造型富于特色、照明效果好的柱子灯(庭园灯、道、路灯)或草坪灯,一般柱子灯保持在25-30米,草坪灯6-10米的间距,否则不合理的过多的设计园灯,也会造成光污染,加之人为破坏而增加维护成本。

3.2 控制园林水池的规模:园林水池管理费用相对较高,所以设计是要严格控制其规模。此外,过多叠石理水,深浅高差过大,危及老幼安全。浅池要注意管线设备的隐蔽,同时也要注意水浅时,夏季吸热大,易生藻类和蚊蝇,管理中不利与保洁。

3.3 注意景观设计中围墙的细节设计:围墙不应设计为没有修饰的实墙,以免给广告随意乱贴,乱画创造空间,影响城市环境的整体形象,增加管理中的劳动量。

3.4 在园林设计中应注重资源的节约在一些降水不多,分配不均的地区或有一定坡度或保水困难的绿地,如果设计中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空心砌块等,以降低用水成本。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园林绿化是人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再创造。园林绿化的关键是“三分种,七分养”,养护管理好辛辛苦苦种植好的园林绿化植物,是我们每一个园林工作者的责任。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摸索,寻找适合的措施和方法,为城市绿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译员

一、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表现在合作、援助,抑或战争、冲突,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世界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事实上,无论是何种交际,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自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逐渐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人员也因此需求量增多,但优秀的翻译人员在国内是非常紧缺的,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一名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际利用语言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信息来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信息反馈等环节所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达到交际双方所预期的交际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的关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得体性和有效性,跨文化交际体现在特定的场合中。Kim的定义是从微观来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他更强调的是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而不是交际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流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不相通,此时为了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翻译则是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多方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如语言、文化、心理以及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众多因素。需要对译员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和提高的另一点表现在译员在通过语言表达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如自己的身份,所处的语境需要,还要判断自己所说的语言从语法,文化等方面是否能够被对方所接受。除此之外,译员应有很强的文字水平,能够很好的对语言进行文字转述,需要通晓交际双方的国家背景及往来关系和文化渊源,要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要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是一名合格译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保证了译员能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

下面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1.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意识,就是会外语就能做翻译,这是一种误解。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姜江说,外交部的青年翻译培训是两年,第一年在海内,第二年在国外。在海内深圳翻译公司第一年的前半年是封锁式培训,比大学的要求还要严格,天天早晨8点和下午1点准点听外台,或看外国的电视节目,由其他同道做指导,做听力和笔记的训练。半年之后开始实习的阶段,去旁听英文处、法文处同道们现场的翻译,让青年人有现场感,同时也介入他们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尽快成熟。一年之后再派他们到国外去,如美英,通过国外语言环境来进步语言水平,同时开阔视野,了解国外社会文化特点,为归来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便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译员不是单单只会外语,而要了解外国文化,并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一场国际性会议,译员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这个会议的主题,流程等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2.如若译员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难免会出现失误。例如中方接待人员到机场迎接到中国访问的外宾的时候会说,“您一路上辛苦了”,把这句话译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ed journey.”语法上来讲,这句话这么翻译没有错,但是在外国人听来这句话就显得很奇怪,因为这尽管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但是并不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对于译员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的储备与积累。笔者认为,广博的知识面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的基础,译员应注重平时对于各个领域知识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这样会或多或少的避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因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作为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语言能力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深度发掘基础语言知识的文化内涵。第一,语音语调。译员的语言发音要精准的同时,发音的技巧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例如连读语调和同化等以及对于语音的辨析能力,因为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英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第二,词汇和句法知识。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是翻译的重要类别,从这些词汇中筛选出用的较多的高频词汇,加强发音,并进行必要的拼写和记忆,并挖掘文化内涵。第三,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重点是其基本技巧和技能,翻译技能的培训范围很广,例如:笔记。由于大多数人的记忆力不是超群的,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借助笔记进行辅助。笔记是口译的关键,对译员的培训过程中,笔记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翻译过程中处理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林超伦先生指出了口译四大要领:“别停下,即使没有听懂!也要保持连贯。别露馅,即使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不能失态。别着急,态度一定要平和沉稳。别太久,不能把一句话翻译的太复杂。”

(三)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根据苏曼“文化适应模式”的观点,要尽量缩短与对方文化和语言的距离,这样才能习得对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1.要树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2.要进行充分的文化导入;3.建构合理的跨文化学习体系。

五、结语

总体来讲,我们从上述方面很容易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对于一名翻译人员的重要性。作为翻译人员毋庸置疑的是要准确并及时客观完整的传达交际者的意图。这对翻译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其精通源于和译语的同时还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并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这就要求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培训译员的主要目标。(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建才.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

[4]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际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

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于艺术设计元素的综合把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学生才能将这些元素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作品中去。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不只承载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情感,而且还要让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如此,作品才能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持久的、感人的内在力量。因此,艺术设计类院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类设计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学校要必须要重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要积极鼓励教师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与目标中融入文化素质评测的相关内容;其次,要为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进修与深造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最后,加强校园图书馆的建设,为教师的文化学习创造一个优越的读书条件。此外,必须加强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意识的培养,让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全面完善与整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艺术设计类院在建设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除了开设“中外美术史”、“艺术设计史”、“美学”以及“大学语文”等必修课程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内容多种多样的的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比如说“艺术哲学”、“西方文学”、“中国美学”、“艺术设计鉴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等,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与日俱增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他们的学美情趣,强化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译介;译者的责任;文化交流与融合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日益便利,世界各国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要融人他族文化,使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就少不了译介活动。而作为译介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翻译工作者,对此有着首当其冲的责任,即翻译中对文化传播的责任。翻译研究经常会遇到诸如艺术与科学,形式与内容,创作与模仿,作者与译者的矛盾。愈来愈多的翻译研究者发现这些矛盾的解决,仅从语言学理论,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是不够的。这在涉及到文学翻译,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内涵时就显得尤为突出。 近二、三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如法国的亨利梅肖尼克、美国的安德烈勒菲弗尔、我国的王克非、刘宓庆等,开始注重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进行研究。翻译文化意识的日益觉醒与翻译文化观的逐步建立将翻译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形成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转向”。如刘宓庆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的障碍。”于是语际间跨文化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转换、民族问相互冲突的文化习俗的译介处理等问题近年来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下文将以李煜的词《虞美人》中“东风”一词的两种不同翻译处理方式为例来谈翻译中文化传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就此论述中国译者在翻译活动汉译外的重要性和其对中华民族文化译出的责任。

二、“东风”二译法的原因

很多译者曾经翻译过李煜的词《虞美人》,其中对“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中“东风”一词的翻译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就翻译处理方式而言,徐中杰先生和许渊冲先生都采取了意译的手段。两位译者都没有将“东风”直译为eastwind,而是采用了相应的变通手段。前者将其译为springbreezes后者译为velTlalwind,均为“春风”之意,读来也似乎美雅。

为什么词的“东风”在英译时变成了“春风”了,而没被直译为eastwind呢?究其原因,不难看出这不过是译者考虑到东西文化差异,不想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麻烦罢了。

众所周知,东西方地域有别。中国大陆东面大海,西依崇山高原,于是东面来风自然和煦温暖,而西面来风则萧杀寒冷;在欧洲大陆,情形则恰恰相反,西面来得是海风,给欧洲大陆以清凉与润泽万物的雨水,东风则来自欧洲内陆的高山大川,多令人生寒生畏。

地域的差别自然会在各自的文化中体现出来,于是相应地在中国文化里,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故有“东风报春”之说,也常见“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之类褒颂东风的诗句。在西方文化里,常受人赞誉的则是西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就是明证。

西风之于英国人是暖风,预示着生命的到来。而它之于中国人来说则成了寒风,有诗为证:“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有趣的是,中国人眼中和煦的东风,在英国人的笔下却成了bitingeastwind(Sam—uelButler),apiercingeastwind(Kirkup),akeeneastwind(JamesJoyce).

以上所述体现出东西文化问的迥然差异,所以中国的译者在译介李煜词的时候,便不敢把东风直译成eastwind。他们唯恐惊吓了译文读者,生怕给外国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译者的用心可谓良苦。

三、对于文化漏译的思考

中国文化色彩浓厚的“东风”在向外译介时变通成了“春风”,是中国译者虑及了外国读者的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可有人不禁要问,当雪莱的诗OdetotheWestWind向中国译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把诗名译为“东风颂”或者“和风颂”了呢?为什么我们中国读者能接受与我们文化本不相符的说法呢?其实,雪莱的OdetotheWestWind之所以被直接译为《西风颂》而未作变通处理,李煜词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东风”之所以被译为spring breezes或vernalwind,笔者认为其间存在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因素也跟中国译者的委曲求全的态度有关。

浙江兰溪有一座济公纪念馆,里面有段记录济公的文字写道“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其旁边的英译文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有人认为这样的译法好,好就好在把中国的济公比作英国文学中的罗宾汉,从而易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我却不以为然,济公就是济公,罗宾汉就是罗宾汉。姑且不论他们年龄国籍和肤色的差异,光就二者的形象来说,他们相差得也实在太远了。说罗宾汉同有些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客相似可能勉强凑合,但把喜剧形象丰满、大智若愚、于嘻笑间惩奸除霸的济公比作罗宾汉只能让了解其详的中国人哭笑不得,让不明就里的外国读者无缘了解真正的济公进而误读了中国文化。

另外,据说一次陪同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见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明白故事的内容,便提示翻译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于是外国客人马上明白了。为此,人们都称赞机智过人,可我却似乎能感受到机智背后的遗憾与无可奈何。为什么许多中国人了解谁是“罗米欧与朱丽叶”,而中国经典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却不为外人所知?为什么在有现场表演帮助理解剧情的情况下,翻译还得借助外国人名作比较才能让国外友人明白?这不正说明了中国灿烂文化的不为人所知,或少为人所知吗。

中国很多的读者不仅知道夏洛克,还知道普罗米修斯;不仅知道伊甸园,而且知道诺亚方舟,这是件好事。可令人遗憾的是有人竟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成Thewisdom ofhtemassesexceedsthatofthewisestinpidual,把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句子译得面目全非,对中国智者象征的诸葛亮竟然只字不提。好在终于有具有民族文化责任感的译者,小心翼翼的采取了直译加注的办法将其译为hTreecobblerswith theirwitscombined equalZhuge Liang,htemastermind.但愿终于有一天,这后面的注不加外国朋友也能领悟其中意义,就像我们一目了然meetone’SWaterlo(遭遇滑铁卢)所指为何一样。

四、中国译者的责任

其实东风就是东风,西风就是西风。译者有译者的责任,读者有读者的义务,谁都不可越俎代庖。那种咀嚼再三的译文事实上是对原文的背叛,也是对读者的不忠。译文读者的习惯当然要顾及,但不要过分,不可忘记译者对源语文化的责任。况且读者也是有知情权的。

细究起来,在汉译英或者说汉译外的译介活动中,很多中国译员之所以显得谨小慎微,在处理文化信息时归化痕迹太重,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相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已经向外译介的实在是太少了。当然造成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西方人不够重视东方文化的原因(不过该局面正在慢慢改观),也有中国人妄自菲薄,自己顾虑过头的原因。前者姑且不论,中国有句俗话“人先自重而后人重之”,故此,我们中国译者得承担起向外译介中国文化的责任,翻译的重点应该实现从外译中到中译外的转变。第二点原因就是语言与文化上的霸权主义的存在及“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决定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即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东西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也随之成为可能。与之相应地,我们中国译者,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尤其是在中译外活动中,应该从传统的思维桎梏中解放出来,大量大胆地向外输出中国文化,努力去实现中西文化的平等交流。

另外,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强盛,必然要求中国的文化输出跟上节拍以让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少一点委屈求全和缩手缩脚,多一点坦诚与率直。东风就是东风,是eastwind而非vernalwind或者其他。即便外国读者开始可能有迷惑,我们也没有必要太多的左右为难,毕竟读者也有自己的义务。这正如当我们不明白什么是vanityfair(名利场)时,也会追根究底的道理是一样的。尽可能完整地译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译者的责任,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无容置疑。

第9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 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然而由于文化冲突,在商业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误解和尴尬。所以单纯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商务英语对适应全球化经济的需求,对跨文化差异的学习和导入已然成为了大势所趋。社会对于商务英语新型人才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只教授商务用语和知识的教学必须被打破,融入跨文化交际才能更好的适应目前全球的经济趋势。

一、当前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据调查,中国目前有300个以上不同层次的高校开设与商务英语相关的英语专业或者冠以“商务英语”的系部。近20年来,中国的出版社也出版了林林总总许多有关商务英语的教材,然而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满意的学生占0%,说明了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对于商务用语和商务运作流程的关注比较高,往往忽视了对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理解,商务英语学习也背离了以交流为目的的初衷。而其最大的硬伤还是师资队伍的匮乏,大多数高校缺乏既精通英语又具备商务背景的双栖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老师迫于教学时效的压力也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引导和启发,没有能够从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导致商务英语的学习没有能为跨文化商务交际打好基础。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通过语言来交流传递。所以在交际的过程别要注意语言的选择,避免给交际带来的负面效果,例如“山羊”一词,在汉语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goat在英语里却有“色鬼”的意思,可以想象“山羊牌闹钟”直译出来,对方会是什么态度。Neff 和 Rucynski(2013)提到:“只懂得别国的语言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交际中是不足够的。”。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如果无视这些规则,就会造成双方的困惑,尴尬甚至是巨大的损失。

Blanchard(1997)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向我们说明了缺乏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可能会带来的麻烦。一家洗涤剂公司在中东的生意十分萧条,产品也卖的非常不好,之后这家公司才发现他们的生意在中东大幅度下滑的原因是因为一些误解。在他们的产品广告里脏的衣服在左边,干净的衣服在右边以示产品的功用,然而在习惯从右往左看的中东人眼里,他们却以为这种洗涤剂会把他们干净的衣服洗脏。这个例子就向我们很好的说明了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三、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教育应该与社会接轨,商务英语的教学也应该为交际服务,这就要求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真正使学生能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

1.商务英语课堂中文化知识的导入。文化知识里最先提到的应是词汇和习俗,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龙”在中国文化是九五之尊的象征,代表地位,财富。而dragon在西方国家则是邪恶的猛兽,代表灾难,现实中指凶恶的人。所以教师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应当对不同词义在不同背景下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习俗更是如此,比如美国人将手放到喉咙处做下压动作,表示自己吃饱了,而中国人把手放喉咙处表示嗓子不舒服,而吃饱了是拍拍肚子。因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给学生补充讲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艺术,宗教概况,辅以介绍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不同商务领域里复杂商务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2.教师自身的提高和职能的转变。教师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起着引导,启发的作用。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商务英语老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知识,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及其他相关的商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理解文化差异。教学方面,教师要利用文化差异的特性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启发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引导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和信仰,并对不同的文化加以吸收和应用,真正做到理解文化的精髓。

3.参加商务实践活动体验真实商务文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参与到真实的商务活动中去才能不断的完善和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从而更好的掌握交际语言,提高文化的敏感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不同种类的跨文化交际会,或者是各种贸易洽谈会和交易会,使得学生真实的体验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运用所学过的商务交际技巧,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该努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熟悉了对方的文化,才有可能再接下来的商务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实现商务共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