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8:26
导语:在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分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郑煤集团供电处,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F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075-01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营运资金紧张,财务风险加大,生产经营形势严峻,企业要在现行条件下,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各种风险预测和分析体系,找出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力求把财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总的说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财务风险。根据财务风险的来源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外汇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进行的各项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实现预期目标要么无法实现,这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客观存在。
(2)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收回、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3)共存性,企业的财务风险与风险收益共同存在,且成正相关关系,即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在决策时如何进行选择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
(4)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
(一)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
(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
(四)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
(五)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搜集财务信息资料
企业应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保证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财务信息,为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提供数据,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和风险预测创造条件。企业收集和整理有关预测风险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和生产技术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资料和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
(二)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在掌握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经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分析企业的收益性和获利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融资结构和长期偿债能力。对获利能力应注重这几个财务比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普通股每股收益、市盈率、普通股每股股利
(三)建立财务预警分析体系
所谓财务预警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存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而即提供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四)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1)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2)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首选方法。多元化经营,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
(五)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关键词: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事项模式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企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均在不断的变化,企业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对经营活动进行调整,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风险之中,许多风险比如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质量风险等,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一种风险,其发生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资不抵债、资金断流、投资损失、汇兑损失等严重状况,这种风险叫做财务风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财务活动,需要采取运用各种科学理论工具、技术手段去辨别、分析企业当前经营事项存在的财务风险,要确定财务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性、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处置风险的次序、办法和资源投入,进而研究预防该类财务风险的模式及优化提升方案。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筹资活动风险管理在筹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无法还本付息、财务成本过高等风险。2.投资活动风险管理在投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将资金投放到项目中,存在投资损失、回报率低于预期、实际投资超预算等风险。3.经营活动风险管理除上述风险外,企业经营活动也会造成财务风险,包括各项资产的管理风险、应收款项损失风险、存货跌价风险、税收管理风险、会计核算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等。
(三)制造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1.是企业价值链实现的重要保障制造企业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的整个经营环节,最终实现价值链的闭合。这一过程企业始终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市场业绩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人工成本剧增等因素已成为当今制造企业不得不每天面临的难题,这些难题如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其引发的财务风险给企业经营造成沉重负担。企业在产品研发立项、市场营销计划确立、新材料应用等诸多决策中,需要通过对价值链活动中财务事项问题挖掘,对决策事项进行全面的盈利风险分析,提出财务活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支持,将会对企业价值链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2.现金流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短期内可以没有利润,但是不能没有现金”、“现金为王”,这些警语讲得就是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现金流就像是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一样,从原料采购、人工成本、营销费用,到借贷投资等各环节,任何一处出现现金流断裂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其他的财务活动完全无法运行。因此,企业应全面分析其各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状况,对相应的环节发生现金流问题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自身偿债指标的控制标准,并建立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资金账户、往来控制等现金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而避免现金流风险管理失控。3.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当前一些企业对重要资产疏于管理,存货跌价损失、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基建项目中途下马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屡屡发生。一方面是管理者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对资产有效管理的方法,造成资产管理力度旱涝不均。强化资产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企业全资产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资产的财务风险事项分级管理及风险评估工具,避免人为主观经验性判断失误,从而实现资产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对财务风险的辨识方面不够系统和精细化企业的财务风险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很多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时,要么是根据经验判断而选择一些自身熟悉或者曾经发生的财务风险作为监控对象;要么是一次性下大力气梳理财务风险后束之高阁,多年不进行财务风险事项的更新。缺乏对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梳理、辨识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在财务风险的衡量尺度方面缺乏工具对于实际已经出现风险隐患的财务管理环节无法进行有效测量,只能进行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又无法进行量化和定性,无法提供给决策者进行财务风险处理的科学方案,因此造成大量的潜在或者即将爆发的财务风险,均没有实施有效地财务风险管理。缺乏一套对存在的财务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的评价方法。
(三)在财务风险的对比评价方面欠缺适合的参考指标企业所在行业、本身规模等情况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企业缺乏对于竞争对手或者与自身相似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的了解,更不了解标杆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对于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非常重要的财务风险指标,缺乏进行对比分析的参考数据,无法对自身财务风险指标的合理性进行有效地对比评价。
(四)缺少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更多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当财务风险显性的暴露出来,甚至造成了财物损失,企业才可能发现并去研究处理。这造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财务风险管理就像是救火队,不停地在到处灭火。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能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同步监控。
(五)财务风险损失处置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出现同样的财务风险损失连续出现。虽然企业也加大了处罚力度,但收效不明显,同样的经验教训换个资产换个责任人,损失仍然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损失处置流程,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的培训学习没有形成全员意识,甚至出现造成损失只处罚低层级员工,责任追究效应向上递减的错误趋势。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财务风险分级事项管理模式全面分析并建立企业财务活动的各级事项,从一级事项最多到四级事项,每一级事项要遵循“完全穷尽、项目独立”的分类原则。事项比如经营活动风险管理、会计核算、报表管理、年度决算报告、季度财务报表、月度纳税报告等,然后就末级事项逐个分析其关键风险点(风险隐患所在),比如年度决算报告的关键风险点是因违反会计准则及制度造成审计未出具无保留意见等。对应的制度流程是财务合规性内部审计制度及财务内审部门,改进建议年度决算报告后企业开展内部财务合规性评价,尽可能杜绝重大会计合规性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的应用使用风险矩阵工具,按照发生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大小两个维度,对按照财务风险事项管理模式辨识出来的风险点进行风险强度评估,将发生的可能性划定为低、中、高;将损失大小划定为小、中、大;这样横纵坐标将(低,低)(低,中)定位为风险绿区;横纵坐标将(中,中)(高,小)定位为风险黄区;横纵坐标将(高,大)(中,大)定位为风险红区。对于风险绿区不做风险处置;对于风险黄区密切关注、制定风险预案;对于风险红区应立刻制定方案并责令责任部门限期解决。
(三)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设结合企业行业特点、自身经营特征,对标行业平均水平,依据财务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三方面建立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比如企业所在的食品行业,食品的包装材料周转天数的行业平均水平为7天,而如果一个食品企业包装材料周转天数达到了20天,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那该企业在运营指标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通过建立指标对比来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还要结合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进行发生可能性、损失大小进行风险强度评估。
(四)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应用风险事项辨识、风险发生强度评估、风险指标对比构成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规范,但因为财务风险事项与财务活动是相生相伴的,这就决定了如果无法实时监测财务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那么财务风险管理是无法发挥其监控作用的。而要实现实时监控财务活动,需要将财务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信息化建模。将财务活动的关键信息从ERP、WMS、SRM等经营活动信息系统中抓取,之后与财务风险管理模块初始化的指标、等级、事项分类进行对接及比对,从而实现财务风险数据的产生。对于财务风险数据要设置预警控制,设置预警周期控制,发生趋势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的应用,目的是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判,避免发生财物损失。从实际应用看,预警控制使用好的企业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损失。
(五)建立财务风险损失问责机制建立以“定标准、找差距、抓落实、严问责”为导向的财务风险损失问责机制,将责任人的权责进一步明确,将标准和要求量化参考,将奖惩措施摆在台面上,将促使各责任人全面、认真、合法地履行职责,主动作为,积极化解财务风险。通过建章立制,将财务风险损失的请示报告、应急处置、调查问责、奖励惩罚的管理事项进行制度化,并对制度进行全员的宣贯,对发生的财务风险损失进行严肃的制度应用,问责对象要明确到管理者及直接责任人,要加大管理性责任的处罚力度,真正让管理向财务风险管理倾斜。
关键词: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会展企业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政策,通过对会展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的管理,从而利用货币价值形式对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型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依法计算和缴纳国家税收,保证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
一、会展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特点
1.收入信息量大。会展企业的收入包括摊位费、会务费、报名费、赞助费、代办费等,内容多,弹性大。如果不加以审计控制,很容易出差错。
2.业务范围已超出存业务范围。财务部包括会计部、成本控制部与财务部,具体工作还有收银、收入审计、总出纳等岗位。
3.成本控制的复杂程度高,会展企业的商品说到底是服务,而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因此成本控制非常复杂。
二、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会展企业在经营的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会展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或加大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会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三是损失性,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财务风险影响着会展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会展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会展企业的收益;四是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会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具体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
三、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会展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会展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会展企业财务活动与外部经济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会展企业财务风险
会展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经济水平、产业政策、金融市场状况、会展服务市场的需求状况变化及各级政府对不同会展企业的投资偏好等。这些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将会给会展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会展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的自身偏差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一是会展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过度,致使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无法获得新的融资;二是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严重弊端,缺乏内部监督机制;三是管理不善,无法控制经营成本等。
四、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
1.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方法
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监测的方法很多,从宏观角度分析有结构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从微观层面分析有财务状况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保险调查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风险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根据会展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会展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基础、管理人员的经验、风格和能力水平等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
(1)财务报表分析法。它是根据一定标准,通过财务报表对会展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搜索、寻找和辨别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可靠性强以及符合会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思维和工作习惯等特点。
(2)指标分析法。它是指根据会展企业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提供的数据,对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辨认和发现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在使用该方法之前必须对有关指标设定一个临界值或拟定一个风险警戒线,即某一项指标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对会展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形成威胁,才能判定为财务风险因素。这一标准值的确定可以采用目前通行的惯例,也可以采用会展企业以前遭受风险袭击的临界值,还可以采用同类会展企业所用的标准,也可用经验判断法和集体评判法。
(3)专家意见法。它也叫定性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它是指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所进行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判断的方法。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并不是财务风险事项的所有方面都能加以量化,只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专家意见法恰恰是利用了专家的定性分析能力和经验。
(4)其他财务风险监测方法。比如分组分析法、背景查对法、相关联系法、风险调查表和业务流程法等等。
2.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监测系统
(1)会展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监测。对会展企业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资金,没有现金流,会展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短期监测指标主要涉及现金存量。
①是现金流量比率。该指标主要用于分析或估测会展企业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一般而言,如果现金流量比率大于1,即现金流入量大于现金流出量,表明从整体上讲,会展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要是有保障的。
②是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营业活动的现金流量是会展企业现金流量的构成主体,营业现金流入对相关流出的保障程度,是整个现金流量结构稳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该比率大于1,表明会展企业有良好的现金支付保障能力基础,甚至处于过度经营的危险状态。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93—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由此带来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需求扩大、银行贷款还贷高峰、运行成本增加、投资融资决策失误以及高校外部监管缺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等等。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高校的管理模式由政府宏观管理逐步转化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模式。这种改革在给高校办学一定程度自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和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确保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是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高校财务风险类型和成因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概念及类型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学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给学校经济效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使其财产有蒙受损失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存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指高校在长期运营的过程中出现的财务失衡的现象;二是贷款风险,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举债以及银行利息变化超出预算导致高校财务负担过重而入不敷出,运营困难;三是校办企业的投资融资风险,指高校为了把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成为生产力所创办的校办产业,由此产生的校办产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与高校连带责任风险;四是资金运作的风险,指高校在资金分配运用过程中,由于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收益偏离预期的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高校扩招与教育经费短缺。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过去缓慢发展中高校教学生活基本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如土地、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教学设备、学生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等配套的相关软件设施早已不能满足扩招后的需要。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高校办学条件的定期监控以及水平资格评估促使高校把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理念相结合,以提高学校的生存空间。而这一切都需要巨大资金作支撑,虽然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近年来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仍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举债办学成为许多高校目前主要的选择,在高校收入渠道暂时较为单一的情况下,这种举债办学的方式很容易受到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或者高等学校收费政策稍有改变,就有可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2.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内控不科学。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各类高等学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前,市场危险也随之而来。由于高校很长时间内处在国家预算的体系下,不用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了高校领导层风险责任意识薄弱,对于各种财务风险也不够重视,风险意识较为淡漠。另外,在决策上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在追求“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过分强调高校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相应软实力以及市场风险评估。高标准、高规格的项目往往在建设过程中就遇到资金瓶颈的难题,而大量筹资使其背负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此外内控不科学也是造成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内控机制,但由于一些诸如内控环境的变化,原先的内控体系早已不适合新环境下的高校体系;控制活动的管理者集权式的管理及其随意性;决策机构的权责分配不明晰:监督措施和组织保障不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使内控效果大打折扣。
3.高校会计制度难以真实衡量高校财务风险。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债权资产核算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例如采用收付实现制,只核算已经支出的款项,而忽略应付未付的债务;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这些导致高校资产会计信息不完整或账实不相符的情况,负债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不完整的问题。将不利于债务结构的分析和偿债资金的筹措;收入和成本费用也不能配比,不能真实反映高校资金成本效益等。导致对财务风险程度的评估不科学,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继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控制措施
1.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争取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这是目前缓解高校财务紧张的主要路径。适量的贷款也能推进高校的发展,可以适当向金融机构获取有偿使用的资金。高校也可以在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基础上收取适当费用,但不可盲目增收费用。此外,高校也应该在改善办学条件、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断规范社会筹资制度,以争取到更多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捐赠,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上来。高校还可以利用其雄厚的科研力量,增加科研经费收入,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一部分资产和收益,这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高校应从政策上调动其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但能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知名度等软实力,还拓宽了经费筹措渠道。
2.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为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应以其会计信息(如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收集的外部资料)为基础,建立专门的组织体系,采用各种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来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根据预测到的预警指标值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若判断的风险发生几率系数较高,则建立风险控制机制。(2)对风险进程及时动态地作出风险管理意见和提出调整建议。(3)将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并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4)实现控制目标。根据该理论,高校财务管理者参照可收集到的内外部环境相关资料,结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将风险模型化和数值化,并且计算出风险警戒值,对组织所面临的运行进程和风险情况及时预测,分析异动和风险产生的原因,揭示财务体系隐藏的问题,提供处理办法和有效措施,给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
3.高校的会计制度改革要基于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角度。随着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其现行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改革,该改革要从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改革会计核算基础,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收付实现制为补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拨款不再是唯一的资金来源,因此使用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高校资产和运营状况,对其贷款决策和偿债能力评估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高校贷款风险增加。高校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后,能揭示出其潜在的资产和债务,能更准确的反映高校资产,负债信息和成本数据,将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地分配。其次必须采取科学地方法确定会计核算科目。例如国家对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核算,未能纳入高校会计核算,使其形成了两个会计主体,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的反应高校经济活动。对此,应将基建会计并入高校会计进行核算,设立“工程物资”、“在建工程”两个一级科目。“工程物资”核算为基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在建工程”核算基本建设发生的实际支出。此外,设置“累计折旧”以真实完整的反映固定资产信息;设立“借入款”科目来核算各种借款,利于分析债务风险。最后完善高校会计报表体系,对上述增加的科目设置相应的报表项目以更完整的反应高校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比率、债偿能力等相关信息。
总之,高校应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会计制度改革,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potential losses in China's enterprise. The potential loss is caused by the adverse control of all aspect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t is the best way to control the internal los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rnal control,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that is helpful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reduce financial risk.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financial internal control,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summarized the method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internal control.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财务监督
Key words: financial internal controls; financial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50-01
1财务内控的基本概念
最早的内部控制概念是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独立职业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检查》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内部控制和控制这一术语是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簿记事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初步体现出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为保证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务之急,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运转机制灵活运行的保障,主要表现在:①能够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②保证单位经营管理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③能够保证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都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企业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④避免和降低各种经营风险,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能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分,它涉及企业财务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等,从职能上分,它涉及对企业信息的核算职能,监督职能和其它各项职能的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是一个涉及企业内部各个要素,针对各项职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涉及具体各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根据各项职能主要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第二,要保证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第三,要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进行有效利用和管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第四,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第五,尽量压缩和控制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盈利目标;最后,要对企业内部的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预防,一旦发现错误和弊端,要及时准确的控制和纠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控制体系,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几乎涵盖了企业财务和管理活动的各个职能部门,但对企业内部的各项控制目标来分析,其本质都是为了维护企业整个管理活动体系的正常运行,规避潜在风险,而企业内部的潜在亏损作为企业潜在风险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控制对象。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企业内部潜在亏损,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规避内部潜在风险,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4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采取的方法措施
确保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际的操作中,应采取以下方法措施:
4.1 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财产保全控制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防止资产流失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4.2 风险控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主要指担保评估审批制度、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实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等。
4.3 内部报告控制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主要指在工程项目决策和变更预算时、对外投资建议书及评估报告等,必须形成完整的书画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并经相关部门及决策机构审批后方可执行。
4.4 建立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档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4.5 强化企业内审控制制度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有关财务资产、负债、权益、以及账实是否相符等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的一种制度。这项制度往往伴随财务清查制度同时进行。内审制度的内容主要是:审计财务核算的正确性、支出的合法性及信息的真实性;检验各项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发现不足,弥补漏洞。
4.6 制定出的制度必须具有适用性、及时性适用性也就是指控制制度的设计既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更要考虑本单位的经营业务特点和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要有全局性,既要从单位的整体利益出发,着眼于全局,注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严密性与协调性,以有效组织、协调各业务活动及有关各方为单位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保证各责任中心的目标同单位总目标一致;具有及时性,即当决策者需要时,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能适时地提供必要的信息,在发生偏差时,能够对以后的情况进行预测,使控制措施针对未来;应有灵活性,即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结构要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保留适当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修订和补充。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各企业对其整体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强调尽量运用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财务预算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举措,它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段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对企业制定长远的战略性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财务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范畴是在企业对未来经营发展的预测及相关决策的基础之上,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中心,对年度内企业各种项目经济资源及经营行为进行合理化预算,以此来控制企业在未来各项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支出,旨在减少经营活动中的不必要开支,提高资金利用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诸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雄厚的资金基础,而财务预算管理正是协助企业实现战略性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举措。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大力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直观快速的掌握企业在计划时间内的实际财务状况及该段时间内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2.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
系统性:财务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横向系统,所谓的横向系统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范畴及内容,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若企业中某一部门没有完成企业分配的工作目标,那么直接会影响企业其他部门的工作状况及进度;第二是纵向系统,所谓的纵向系统是指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及预算考核等多个环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体系。
目标性: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性主要体现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是以企业战略性目标为导向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预算,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科学性:财务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原因在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在企业经营历史数据及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现有资源及未来战略性目标,根据目前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预算手段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活动。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1.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之一——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预算人员在预算工作中注重分析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用,对企业制定合理的筹资策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另外做好企业财务预算还能够及时调整企业财务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从而使整个财务结构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汇中若没有对总体财务状况有一个大体规划,那么很容易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投入资金过多,大量资金外流,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引发一系列的财务风险。然而采取财务预算管理,以企业财务预测及决策为基础,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支出与收入进行合理化预算,那么在资金运用中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效规避财务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风险。
2.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之二——完善绩效考核
企业之所以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尽快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性目标,而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员工,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表现及贡献是通过绩效考核制度体现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性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绩效考核则是企业实现战略性目标的有效工具,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量化企业战略性目标,将战略性目标分为多个目标模块,让企业每个员工都有一定的目标责任,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保证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合理化实施,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对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之三——加快企业发展目标实现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客观反映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的实施状况及资金流入流出状况,它还能够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其共同围绕企业战略性目标去努力。财务预算管理将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进行量化,将其分解成多个小目标,降低了战略性目标的难度,推动了战略性目标在经营活动的合理化实施,对加快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做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企业各部门及员工就可以按照预算安排科学实施本部门及个人的工作任务,从而不断向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推进。
4.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之四——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要保证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一致性,就要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及投资项目进行有效评估,结合企业以往经营实况,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做出清晰客观的预算。这样一来若企业及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若出现预算与执行情况的偏差问题,那么就可以快速找出其问题所在。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应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经营发展的速度及员工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三、总结
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及项目运行中全面贯彻落实财务预算管理,能够规范企业资金使用及投资行为,有效规避企业内部各类财务风险,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由于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组织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必将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性,为了保证实现企业预期目标,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显得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 风险管理 战略管理 战略风险
以往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决策风险和纯风险上,或者局限于业务运营风险和职能策略风险,前者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式,后者则主要是从具体竞争战略的角度分析企业风险。这些以局部、静态、单一的风险识别方式并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企业风险内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提出了战略风险的概念,以动态、权变的观点考虑企业经营风险问题,由于其新颖的风险识别方式而受到管理学者重视,形成了以战略风险为切入点的企业风险研究领域。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风险管理”(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一词首次出现于Miller,Kent D.的文章《国际商业中的综合风险管理架构》中。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一般来说,战略风险主要是作为战略性风险(strategic risk)而不是战略的风险(risk of the strategy),基本竞争战略风险、多元化风险、兼并风险等可视为战略风险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战略风险的核心内容。
在早期的战略管理文献中,战略风险概念主要借鉴于财务理论和决策理论,以业务结果变量(如收入、成本、利润、市场份额等)的非预期变化来定义,这与经济和金融管理领域以财务绩效指标(如ROA、ROE)的变化作为风险(如标准差风险)基本一致。
第二类观点主要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强调战略风险的主观感受性和主观损失性特征,认为战略风险是没有达到期望收益或战略结果偏离期望值的程度,以目标之下的结果而不是具体业绩的变化来定义风险。
第三类观点则从竞争的角度出发,认为战略风险是竞争态势的变动,并用相对业绩来衡量风险。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资本运营的需要
主要包含企业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等。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做过统计,兼并收购的成功率还不到50%,存在着较大风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九集团便通过兼并开始多元化经营。在1999年7月赵新先与韦尔奇对话中,首次提出进入“500强”理想。当时三九已经完成了以低成本战略为主题的第一轮扩张,依靠政策开始大规模兼并,先后收购的企业近50家。然而,在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由于战略风险管理缺失,在非药业领域的扩张结果几乎无一成功,还造成了巨额损失。这是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盲目地兼并、收购,没有规避或转移其中的战略风险,兼并收购的目的是想做大做强,现在反而把自己拖垮了。
(二)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
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全球性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本文将其归结为3C的变化,第一个C,顾客(customer)的变化,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不同顾客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第二个C,竞争(compete)的变化,竞争频率加快、竞争的规则在改变、年轻企业战胜年老的企业,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第三个C,变化(change)的本身也在变化,形式在变化、周期在缩短、变化的突然性也增加了。这是战略风险管理很值得注意的。
(三)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
通用公司为什么永远不落伍?因为80年代初杰克.韦尔奇就预料到将来的市场将没有国家的界限了,每一个产品如做不到全世界第一或第二,那就不如不做。全球化使企业各种决策面临内部、外部,客观、主观,现在、将来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尽管很多企业拥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优异的生产技术,并在营销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有时还是无法回避环境带来的威胁。而有些企业通过系统的战略风险管理则能将威胁变成机遇。
三、战略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为了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 降低其损失程度并有效地对风险加以利用,依据风险的性质和战略风险的管理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战略风险管理策略:
(一)战略风险管理的减弱策略
减弱策略即通过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机会或削弱损失的严重性以降低战略风险损失,比如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该策略相对比较积极,对企业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战略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的程度最终达到控制目的。
(二)战略风险管理的转移策略
战略风险转移是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如保险费和利息等,采取某种方式如:参加保险、信用担保等,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以避免战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
(三)战略风险管理的回避策略
回避战略风险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来避免损失的可能性。该策略最为消极,其实质是通过回避战略风险源,避免战略风险可能性。它主要是针对具有突发性、损失大而又难以回避的战略风险而采用的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 应收款项 坏账 坏账准备
国有工业企业面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在运用商业手段进行促销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特别是应收款项的管理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在应收款项的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应收款项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应收款项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管理好应收款项对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增加资金周转次数,创造良好的内部经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这样一来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日益严重,造成了企业应收款项增加。另外,由于销售和收款时间和地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收款项的增加。
二、应收款项的管理方法
应收款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信用,那么对信用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信用管理上尚处在探索阶段,现阶段企业最常用的信用政策是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
1.商业折扣是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或针对不同的顾客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采用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企业在核算时按照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确认。
2.现金折扣是企业为了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免除,一般现金折扣发生在以赊销方式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交易中,企业在核算时应采用总价法,即将未减去现金折扣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现金折扣只有客户在折扣期内支付货款时才可予以确认。
由于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我国一些企业迫于市场压力或为了追求短期账面利润,不惜通过大量赊销扩大销售。例如上市企业东方通信98年其应收账款比期初激增2.5亿,将同期1.6亿的净利润吞掉,使会计报表上的利润全部处于应收账款状态,没有现金保证;上市企业宇通客车在1998年其应收联营企业2048万元,占应收账款总额的43.4%。应收账款急增导致的结果是:一使企业账面利润与现金资源的差距扩大;二是使现金的机会成本提高,这些结果对企业极为不利,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利息损失,另一方面,由于经营需要向银行借入资金,又要发生利息支出,企业受到双层损失,第三,这部分现金无法收回还可能失去较好的投资机会,使先进的机会成本提高。三是货币贬值损失扩大,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0%,应收款项一年后的实际购买力下降20%,如果数额巨大,其损失不可估量,由于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因这种损失无法在报表中体现出来。
所以,应收款项的管理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加强对应收款项的管理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这些措施在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性、经济性,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资产质量。
三、应收款项的控制分析
在对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应收款项的变化,从而确定企业应收款项管理与控制工作的优劣。
首先,运用ABC分类管理法按照多个标准(如客户信用等级、账龄、应收款项数量)进行分类,随时将应收款项置于企业的监督之下,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要相互及时传递信息。
其次,根据企业应收款项的变化,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把应收款项的增加额与本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相对比分析。如果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较大,则应收款项蕴涵的风险较大;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比例较小,则风险较小。
2.从应收款项增长的绝对值分析。如果其增长较大,同时又集中在几个主要客户,相对风险比较大,当这几个客户经营发生困难时,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在应收款项中不同账龄应收款项的增长也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较大的影响,必须加以分析,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增长较多,企业的坏账风险就较大。
3.对应收款项回收情况的分析。通过应收款项登记簿、账龄分析表,了解应收款项的回笼情况:有多少款项尚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款项超过了信用期,超过时间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有多少款项会可能成为坏账。对此,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账政策。
四、加强对坏账损失的科学核算
企业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应当作为坏账损失,并及时进行处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作为本期损益;属于清算期间的,应当作为清算损益。有关企业坏账损失的确认在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已经明确规定。
坏账准备是对坏账损失而计提的一种损失准备。目前对于它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三种:
1.赊销净额百分比法。该法是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并针对当前经营情况,确定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百分比,然后以期末实际赊销净额而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估计坏账损失=赊销净额×坏账损失占赊销净额的估计百分比
2.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该法同样由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确定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余额的百分比(0.3%~0.5%)
估计坏账损失=应收款项期末余额×坏账损失占应收款项期末余额百分比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关系辨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73-02
自审计署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来,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内部审计作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内部监管机制上具有重要意义。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源自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实际,尤其是立足医疗日常经营、管理、财务收支现状,从合规、合法性审核评价中来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来提升医院管理综合效率。然而,在维护医院良好经济管理秩序实践中,由于缺失对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两者的关系协同,使得职责分工产生一定对立性。因此,结合医院财务管理现状,从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关系梳理上来正确辨析两者的概念及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差异分析
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都是基于医院自身经济活动来展开的,其总体目标在于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但从概念及内涵划分上,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第一,概念上的差异。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的基本工作,基于单位财务活动实施综合性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其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体现为管理性,与医院其他部门一样,诸如物资管理、人事管理、医疗管理等,都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存在;二是体现为专业性,即财务管理的对象为资金,而物资管理的对象是物,人事管理的对象是人,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其主体是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进行管理,从而又表现出综合性管理职能。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是基于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财务资料,从合法、合规、有效性、准确性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评价活动,其职能在于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降低医院财务管理风险[1]。所以说,内部审计的实施,旨在通过对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各项业务进行独立评价,是否遵循相应的程序和标准。
第二,依据上的差异。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其各项业务的开展依据必然遵循医院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并遵循相应的财务职业道德守则要求。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工作则需要在审计准则指引下来收集和整理审计依据,依照审计程序来做出审计结论,并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由于两者所遵循的标准具有差异性,从而决定了财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不同限定与约束。
第三,工作方法上的差异。从两者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上来看,财务管理主要有财务分析、会计核算、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会计报表及管理会计等,其流程主要由财务部门来对各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核算与管理,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采集、数据加工、存储与归类输出等[2]。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在工作方法上以审阅、复核、核算、函证、观察、检查、询问、调查等方式,围绕审计程序来进行,即审计计划、审计准备、计实施、审计终结、整改落实等。
第四,工作重点上的差异。从工作重点来看,医院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进行管理,侧重于理财,并从资金的全程化管理来量化考核财务约束机制,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财务参考依据。相比而言,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在于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财务信息合规性、合法性检查与监督。另外,内部审计并非局限于财务活动,还要关注医院内部控制、资源、环境等其他方面的监督与评价。
第五,监督方式上的差异。财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形式,结合医院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医院具体业务过程中,并受到各项经济业务的制约,缺乏独立性。相反,审计监督一方面从财务信息资料评价中,来监督财务资金的运营状况是否合规;另一方面,通过审计证据,借助于不同的审计分析方法来得出审计报告,以评价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可见,财务监督其职责在于对日常会计业务的监管,处于较低层级,而审计监督不仅要监督会计资料,还要监督与医院财务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具有较高层级。
二、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关联分析
尽管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具有不同的概念及工作要求,但两者也具有一定关联性。
第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财务收支数据反映了医院日常经营状况,而财务管理是基于具体会计业务来展开合理、合法性核对工作,对医院的经营目标、资金运作等活动是否符合医院内控制度。内部审计依据审计法律法规及医院内控制度,以医院会计资料为基础来检查各项会计信息的合理合法性及效益性,其实质也是对医院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并对财务信息进行再认定。
第二,着力提升经营效益。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实施中,结合财务制度、内控要求,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收支状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并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院长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同样是基于医院具体经济业务数据,遵循审计制度及内控要求来对各项财务信息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审计,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缺陷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提出建设性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医院管理者进行改进,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在于监督经济活动,而内部审计是再监督过程,两者都是围绕具体经济活动来展开监管工作,承担着促进医院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健康、合法、有序发展的监督使命。
第三,两者都涉及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医院财务管理贯穿于医院日常经济活动中,并与医院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定相关联,来促进各项财务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防范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进而保障医院资金的完整与安全。内部审计管理贯穿于医院审计程序中,特别是在维护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上,参照医院内控机制的有效性,着力提升审计监督水平,强化医院审计质量管理,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所以,两者都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息息相关。
第四,财务管理为内部审计提供凭证基础。会计信息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根据会计准则来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如各项会计核算帐表,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发生、结果进行完整记录,生成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资料,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收支、权益、结余等会计信息,这些会计资料都是对医院经营管理状况的直接反映[3]。同样,内部审计从职能上是对医院财务信息数据的评价,需要结合医院财务数据、凭证资料等进行核算、审查,而如果缺少了财务信息资料,则内部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医院财务数据资料是实现内部审计的基础凭证信息。
第五,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具有相辅性。基于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异同性分析,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内部审计,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辅佐,共同实现对医院财务状况的有效监督。在财务管理中,通过会计核算来完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通过财务制度来规范经济活动的执行。在内部审计中,通过审计监督来提升财务审计工作质量,来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并从审计结论及整改建议中来强化财务管理,健全医院内控制度。
三、内部审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依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法规要求,重视医院内审工作,保障内审机构、人员、经费、业务的独立性,来发挥内部审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管理者水平。内部审计是医院财务管理战略性体现,将直接影响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从内部审计具体工作及审计结论、整改建议中,管理者可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并从完善医院决策,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等方面,明确改进方向和具体工作任务。因此,内部审计的实施,从规范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全面、真实、可靠的财务审查报告,有助于促进管理者发现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
第二,内部审计有助于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与财务制度执行偏差中,为优化财务管理思路,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也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自身工作实际,全面认真对待财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方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上,提升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第三,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执行效率。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查找问题的根源,并针对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方案,实现对问题源头的控制。如结合医院财务报表中的薄弱环节,从完善医院资金安全性上,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降低和减少财务风险。因此,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升财务执行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辨析,两者既存在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性。在战略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分别从不同的管理内容及职责分工上,来强化医院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现紧密配合与互相支撑,进而改善医院财务效率。另外,在认识与理顺两者关系上,一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注重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学习,增强职业操守;另一方面,完善医院财务、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如引入岗位轮转制度,从业务知识、技能、岗位互换中,增进理解,共同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席庆荣,吕耀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g学院学报,2015,(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