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8:31
导语:在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抓紧时间进行备耕
利用整地播种前的这段时间抓紧进行农机具的保养、检修,使农机具达到最佳状态,保证在条件合适时能全面开展整地播种作业。目前还有部分农民没购足种子、肥料,要抓紧时间采购,保证在最适时机进行播种。
建议种子经销部门储备一部分中早熟品种
由于温度低、土壤湿度大,春耕整地延迟,一部分地块播种时间要延迟,如果比最佳播种期延迟10天以上,就要改种相对早熟的品种。
选用适宜熟期的品种
农民5月10日之前播种,选正常熟期的品种;5月10日~20日播种,选早半个熟期的品种;5月20日以后播种,选早1个熟期的品种。早熟区或改种其他生育期较短的作物。选用熟期较早的品种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每公顷增加4500~7500株,加大水肥投入,依靠增大群体避免减产。
此外,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处理。要精心选种,去除小粒、坏粒和杂粒。精选后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进行种子处理,提高种子活力,保证一次播种拿全苗、齐苗、壮苗。
分类整地,适墒播种
在今年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更要注意进行适墒整地播种,不要在土壤粘重的情况下进行整地播种。正确的做法是在及时清理田间秸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田块,因地制宜进行整地。整地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即以机械作业后不起垡块、土壤比较散为准。低洼地块需抢排积水,适时起垄散墒,提高地温;岗地和平地需注意保墒整地,做到灭茬、起垄、镇压连续作业,达到待播状态。
整地、播种、镇压连续作业,缩短春播时间
由于整地播种的起始时间推迟,又要在适墒条件下进行整地播种,就要保证在适宜的条件下播种时间越短越好。建议土壤5厘米处地温稳定通过8~10℃,开犁播种。若耕层厘米处地温不能稳定通过6℃,不能播种,以免引起坏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注意按照正常播深(5厘米)进行播种,不可浅播,播后及时镇压,以免播后失墒导致落干,影响出苗。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议实施催小芽补水播种,可抢3天以上积温,催芽后采用坐水种,以防芽干。
关键词: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有效策略
引言: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自身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以及高社会敏感性等特征,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风险,因此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作为整个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海洋深水救援井概述
海洋深水救援井其最初就是通过井喷层附近的钻井技术来逐步减轻和环节膨胀的地层压力,确保整个地层孔隙之间的压力过大,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井眼的轨迹与事故轨迹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连通,从而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通过救援井的方式直接输入到事故发生的井中,从而实现进一步灭火和控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救援井和其他的油气井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同的,其特殊的使用目的直接影响了整个作业的环境以及技术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救援井技术的选择和结构都要与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救援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救援的效果[1]。
二、海洋深水救援井选择方式
对于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工而言,井位的选择十分关键,但是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区域的海洋环境因素,风、海、浪以及海底地貌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实际进行海洋深水救援的过程中还需要逐步考虑自身作业的安全线和稳定性,提高整个钻井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设置一个安全有效的救援井井位,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因素。
首先,风向因素。海洋深水救援井在确定位置的时候,首先就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并且结合其季节性的风向进行选址,就通常情况而言,海洋深水救援井一般要选择在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这样才能够避免其喷出的物质影响安全作业,尤其是在着火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整个风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其出现不必要的情况。
其次,间距因素。m然海洋深水救援井要处于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但是也要与整个井口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最佳位置大约保持角度在15°到45°之间不等,在整个过程中其井造的携水性较强,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确保两井之间的安全距离[2]。
最后,地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技术的质量和水平,海底障碍物、浅层地址灾害等对于整个井位的选择都十分关键,这也对于整个还有那个深层救援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分析
(一)连通技术
传统的斜仪技术、钻测技术等无法将救援井和事故井二者进行有效的连通和处理,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效果,这就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处理,确保其能够一次性的连通成功,因此提高整个连通技术水平十分关键。就目前而言,其主要工具包括了地面供电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新型技术以及探管电极设备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技术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套管等金属与其他的金属相比,其电导率更高,当电极注入电流的时候,套管向上和向下都会传输电流,从而使周围的磁场产生变化,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革新。
(二)压井技术
所谓海洋深水救援井压井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和恢复其内部的药理,确保整个井底的压力能够保持平衡,并且大于整个地层的压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整个井底始终处于常压的状态,从而使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能够保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深水救援井的目的就是实现层位之间的连通,确保井内的泥浆进行压井,逐步实现井内压力的平衡和发展,通常情况下使用的压井技术包括了海洋司钻井和动力压井的方法。
四、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有效策略
虽然我国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过程中,其技术水平较低,但是通过一些举措仍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进一步调整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内部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钻井单位还要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使其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做好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其次,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正确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体系和制度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将钻井技术上升到制度层面,确保整个钻井技术的应用和先进技术的使用,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3]。最后,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传统的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社会的需要,因此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而言,通过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以及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等方法和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本京.探讨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5,12(03):45-46.
基本内容
国务院23号文件要求“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国发40 号文件要求“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在事故预防预警、防治控制、抢险处置等方面,尽快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广应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企业必须加快国家规定的各项安全系统和装备建设,提高生产安全防护水平”。
根据上述文件要求,《规划》重点围绕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安全生产控制力和事故防范能力,提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重大灾害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职业危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安全监管监察技术装备与方法研究、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7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这对于实现安全生产科技支撑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总量、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力争在攻克防范重大事故的关键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方面有所扩展,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方面有所推进,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水平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升。重点包括以下工作:
强化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十二五”时期,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科技需求,突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重点和难点,着力破解安全生产技术瓶颈制约,提出一批科学指导政府安全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解决一批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安全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制定一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标准规范,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实现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打下坚实的安全生产科技基础。
在规划目标上,力争取得100项创新性成果,较“十一五”的61项增长64%;建立20大类100个专业门类相对齐全、独具特色的安全技术示范工程,较“十一五”的60个增长67%;在科技项目研究中制订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不少于200个,较“十一五”的161个增长24%。
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应用
“十二五”时期,跟踪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果及时引进、推广和转化,并积极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培育发展安全科技产业。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单位、政府、中介机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在规划目标上,稳步推进大型企业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培育100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示范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安全装备升级换代,开展安全生产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1000项新型实用产品的遴选工程;引导、支持、鼓励各地创建一批安全产业园区,创建5个安全产业示范园。
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
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是支撑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投入绝对量稳步增加,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十二五”时期,在继续完善现有各类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科技研发、安全评价、检测检验、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安全培训、安全标志申办与咨询服务等的技术支撑平台。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类技术支撑平台按照各自功能要求实现良性发展。此外,还要加快高科技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进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为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保障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顺利推进。
在规划目标上,建立9大类100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立30个安全工程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和50个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发展和规范建设5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
现实意义
《规划》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领导,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加快安全生产科技资源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规划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估工作,确保规划落实到位。《规划》的出台以及上述重要举措的制定实施,都将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和制度保障,为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创新保驾护航。
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科技体制机制的重要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要支撑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就必须要强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把握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领导、支持和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在促进全社会安全生产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和政府监管监察科技水平。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 关键技术 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066-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日新月异。电子通信技术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个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促进了我国通信产业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无论是从我国科学发展战略上来看,还是从通信产业的生产力来看,电子通信技术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电子通信技术是目前最为先进的通信技术之一,发展前景十分好,其在移动通信和电子通信过程中都有所应用。虽然电子通信系统的应用具有高效性,但是电子通信技术还并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为此,必须在实际应用中,对电子通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加以改进,以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通信产业带来高效益。
1 电子通信系统的基本内容
电子通信系统是我国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和学习中,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都为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促使其改变了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学习方法。电子通信系统的运用,使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节约了时间,能促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效益。电子通信系统结合了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其不仅仅促进了移动通信的发展,还改善了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电子通信系统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是现代信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既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2 电子通信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2.1 电子通信系统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成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全球化,世界各国人民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所需要的信息也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必须不断地创新通信技术,让其与时俱进,适应当今这个业务繁多、多媒体发展的全新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在卫星系统中的应用比较多,而卫星系统通常是在航空领域中使用。卫星通信是我国电子通信系统中具有巨大优势的系统之一,其所拥有的通信技术较为先进,具有通信容量大的特点。卫星通信系统可进行远距离传输,传输的线路十分稳定,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其拥有灵活的组网,激动性能十分好。电子系统在卫星系统中需要应用到卫星极光通信。数据压缩和新型数字调制等关键技术。为解决卫星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即宽带IP难点和高速业务等方面的问题,可应用这些关键技术来解决,具体如下:可以压缩处理所传输的动态或静态信息,以简化信息的复杂度,促进信息传输效率的提高;在传输处理信息技术时,可采用智能卫星天线系统;可调整宽带IP,创新IP选择方式;利用编码来改进所传输的信息;进行多个地址的关联处理,以避免IP地址出现故障;在处理信息时,可采用卫星激光技术,以提高信息处理效果。
2.2 电子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电子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是分布式天线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无线信号处理单元、移动交换中心和虚拟小区中央控制器,构成了采用分布式天线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许多虚拟小区,而每个虚拟小区都有无线信号处理单元,而且每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之间相距较远,其作用在于预处理所接受的信号。对每个虚拟小区中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发挥收发功能之后,要将其与核心处理单元相连接,并通过光纤、微波无线信道等来处理信号。采用分布式天线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依靠一下两种方式来实现通信:第一种方式是将每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中的上行链路信号在同一时间内法发射,要强调的是所发射的上行链路信号与下行链路信号相同。当信号被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接收之后,则可直接利用核心处理单元来进行处理。这种方法具有可实行性,并不复杂,具有简便性,但是其缺点在于无法扩展移动通信系统的信息容量,干扰系统;第二种方式则是在整个业务区域中全面覆盖分布式大结构无线,通过无线信号来处理信号,以改变蜂窝小区的形式。这种方式要比第一种方式复杂,但是效果要高于第一种方式。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传输信息量比较多,在系统的内部能进一步的扩大容量,能保证信号的稳定性,不受阴影效应的影响。另外,这种系统所覆盖的区域比较广泛,能促进切换性能的提高,具有较强的信息抗干扰力,可有效地保障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已步入信息化时代,高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这个新环境下,电子通信系统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最为常见的应用则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的所听的广播,所看的电视以及人们最为常用的网络。这些都是电子通信系统的具体应用,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娱乐、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而卫星通信技术则主要是利用于航空领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现阶段,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指标,必须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掌握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以更好的录用电子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兴.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3,(5).
[2]陈耕.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浅析[J].信息通信,2011,(5).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乙脑和重组霍乱疫苗的产业化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开发针对乙脑和霍乱的新型疫苗,完成产品临床试验研究,获得产品生产车间的GMP证书、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建立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体系,突破规模化培养、纯化和新剂型制备等关键技术瓶颈,带动传统疫苗的产品升级和质量提升。形成1000万人份/年以上的生产能力,促进本市疫苗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研究内容:
(1)乙脑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产业化研究。完成临床试验研究、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总结,申报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开展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灭活疫苗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建立Vero细胞大规模培养和纯化、产品批间差异小,品质均一的关键生产技术平台;制定乙脑疫苗生产质量标准,完成样品产业化试制,通过生产车间GMP认证。
(2)口服重组O139霍乱疫苗临床试验研究。完成临床试验研究、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总结,申报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开展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建立重组疫苗大规模发酵和纯化、组分配伍和口服肠溶胶囊工业规模制备关键技术平台;制定重组O139霍乱疫苗生产质量标准,完成样品产业化试制,通过生产车间GMP认证。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二、慢性肾衰的防治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明确*社区慢性肾损伤的患病情况及高危因素,建立早期筛查诊断方法;获得干预治疗IgA肾病和多囊肾病药物治疗新方法;制定适合国人的透析充分性规范化标准,带动相关医院推广应用,验证新药延缓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疗效。
研究内容:
1、诊断:针对慢性肾损伤,开展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集成建立适合于大面积普查的早期筛查方法;运用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研究方法,筛选发现敏感特异的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
2、干预:针对IgA肾病与多囊肾病,研究筛选合理用药方案,并开展前瞻性研究,评价单药及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3、治疗:针对尿毒症,制定适合国人的透析充分性标准,规范临床治疗方法,带动相关医院推广应用;开展沥青基球活性炭等药物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疗效。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专题三、村域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基本建成1~2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基本建好100个自然村落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形成一套农村点源污染治理设施管理模式、政策和机制,实现“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成为向国内外展示生态农业的窗口。
研究内容:
把循环农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村水环境治理等关键技术在行政村域范围内进行集成创新与技术示范。
1、循环农业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不降低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为前提,开展农药、化肥用量减量化关键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应用示范。
2、生态农业生产若干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开展示范村主栽农作物生态种植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猪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等研究,集成开发示范村主要农产品生态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应用示范。
3、农村污水因地制宜治理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处理技术和村域水环境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实现分散点源的生态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专题四、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制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研制开发功能达到国际主流机型、适用于临床的1.5T以上高场超导磁共振系统,完成SFDA的产品注册证申报,并取得受理通知书。
研究内容:
基于可自动调节诊断床等的系统集成,重点开展四个核心部件的攻关:
1、高场超导磁体:集成现有超导线材,突破冷却系统、主动屏蔽等核心技术,攻克绕组绕制、环氧浇注等关键工艺,研发场强在1.5T以上的高场超导磁体。
2、多通道数字成像谱仪:集成多通道接收、核磁共振信号源数字化等关键技术,通过脉冲序列发生器、梯度和射频单元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开发,研制多通道全数字化成像谱仪。
3、配套梯度、射频线圈:突破梯度线圈涡流的减小、相控阵技术等关键技术,设计开发高性能的梯度线圈、体发射线圈,以及不同形状、不同容积的多部位接收线圈。
4、成像软件:集成常规脉冲序列和成像方法,突破血流成像、图像配准等关键技术,制定人体各部位诊断应用的扫描方案,开发具备扫描控制、数据存储管理、后处理和分析三方面功能的成像应用软件。
(二)研究期限:
*年9月30日前完成研究任务
二、申请条件
1、专题一:项目应由本市具有疫苗生产资质的企业牵头。申请项目应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批文。
2、专题二:项目必须由本市医院牵头申报。
3、专题三:项目必须与区县农业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建议选择南汇区、松江区已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建设并进行了中长期规划的行政村系统开展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申报单位须在*农村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递交材料时须同时递交与相关区、镇、村三级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
4、专题四:项目必须由本市企业牵头申报,且只接受整体申请,不接受针对项目部分内容的申请。
5、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具备实施项目研究必备条件。企业牵头项目应承诺不低于1:1的匹配资金。
6、申请项目必须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鼓励产学研联合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7、国内外合作项目必须有合作协议或授权协议,涉及许可研究、专利等,申报时需附许可研究批件复印件、有关知识产权批件复印件等。
8、所有附件要求上传到网上。
三、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3、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4、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建议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需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并提交)。
5、本课题申请起始日期为*年5月20日,截止日期为*年6月13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在线递交电子文本1份。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6月9日至13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6、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纵观移动通信,如果说4G是“现在”,那么5G便是“未来”。虽然业内现在普遍认为5G要到2020年之后才会逐步商用,但是“标准先行”这一行业特点,让5G国际之争早早上演。
3G追赶、4G同行、5G引领,是中国通信人的殷切期盼。在5G标准化立项初期,中国通信行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在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陈山枝看来,3G阶段,中国实现了无线移动通信标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4G阶段,中国无线移动通信标准和产业化进程已与世界同步。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通过系统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也需要认清国内在诸多方面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中国所要实现的5G引领,将不仅局限于技术、标准的引领,而且要解决基础工业存在的差距,实现核心芯片、关键器件、测试仪表、基础软件等方面的同步,以及在高铁通信和工业控制等行业应用的同步。”陈山枝表示。
中国若要在移动通信领域实现“大国崛起”,必须要做到产业密切协同,也必须要有一批勇于担重任、善于打硬仗的企业涌现。作为3G TD-SCDMA标准的提出者和4G TD-LTE标准核心专利的拥有者,大唐电信集团早已开始布局5G,率先扛起中国5G大旗。
中国5G节奏
5G于中国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5G实现引领将有助于我国巩固近年来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成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同时,5G还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实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部分。
陈山枝表示:“5G是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的必由之路,5G发展将对国家、产业、企业带来深远影响。”
在2013年2月,国家三大部委发起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带领国内企业和高校,专门从事5G的技术研究和标准推动工作。
从成立的时间来看,IMT-2020(5G)推进组稍早于国外其他政府型5G组织;从工作内容和已有进展来看,我国在需求方面率先介入,向ITU输出了以“5G之花”为代表的关键技术需求;从5G潜在关键技术来看,推进组同期开展了12个无线接入技术方向和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的研究,聚焦于新型多址接入、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全频谱接入等多个核心技术方向的研究和标准推进工作,并最终明确以“Gbps能力+一组关键技术”为代表的5G概念。
在陈山枝看来,中国在5G方面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IMT-2020(5G)推进组已为5G全面标准化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三均启动了5G项目。大唐电信集团全程深度地参与了中国5G的相关推进工作。
担纲5G关键技术研发和 标准研究
2011年,大唐电信集团主导CCSA和ITU关于未来业务预测工作。2012年与Future论坛联合举办了5G workshop推动5G技术研究,主导CCSA立项后IMT愿景需求研究,参与WRC15 1.1议题并完成频率需求研究提交ITU。2013年,大唐电信集团积极响应国内IMT-2020(5G)推进组成立并全面参与各个工作组的工作,是频率工作组、需求工作组、技术工作组的核心力量,负责多个技术专题研究,在5G潜在频率分析、关键能力指标设计等方面贡献颇多,是“5G之花”理念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同时,大唐电信集团还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和重大专项三的5G项目,牵头负责无线传输、调制编码、大规模多天线(Massive MIMO)、LTE-U、低时延高可靠等多个关键课题,联合高校与研究所承担,并在参与的其他课题中也有所贡献。
如今,大唐电信集团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5G中坚力量,在多个关键技术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在大规模多天线、新型多址接入、超密集组网、高频段通信、低时延高可靠、灵活频谱共享等重点关键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陈山枝表示,从长期来看,大唐电信集团将基于关键技术创新,不断推动5G标准化的形成;针对技术的性能评估和硬件平台验证,不断推动5G产品的成熟,促进5G产业良性发展。
创新的价值变现可期
在大唐电信集团的企业文化当中,有一个词不得不提,那就是“大唐电信精神”。其中,自主创新是“大唐电信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唐电信集团的“基因”。
3G、4G一路走来,创新贯穿着大唐电信集团发展始终。目前,大唐电信集团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发明专利占比90%以上,连续四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中央企业前列。
在以价值回报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战略下,大唐电信集团独创的LTE-Hi、LTE-V等技术获得业内高度认可,后续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
在5G关键技术大规模天线方向,大唐电信集团已经完成了64天线的3D MIMO预商用设备开发和技术试验,128通道以上的大规模MIMO基站设备也已完成样机研发。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但是,产业大而不强,集中体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人才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方面。为切实抓住当前世界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把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效应和支撑作用,指导“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把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持续做大、加快做强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针对发展瓶颈、面向重大应用,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协同配合和创新资源的整合,推动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2.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作用,制定和实施推动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营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着力增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针对应用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技术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活力。
3.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着眼长远的前沿技术、关系国家安全和产业发展根本利益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制约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技术、丰富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应用技术。以点带面,通过重点突破,提升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4.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原始创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够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领域前沿技术,集中力量,超前部署,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进一步加强集成创新,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促进技术和业务的有机融合,形成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努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依托重大工程或专项,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起来,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提高重要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5.坚持自主创新与走国际化道路相结合。立足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深化合作层次。主动融入全球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的大环境,有效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市场资源,加快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
6.坚持科研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制定标准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在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显著增加知识产权积累,积极制定与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核心技术的突破、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要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
7.坚持技术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通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务,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好地支撑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好地支撑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挖掘和创造技术、产品和业务的新需求和新市场,形成信息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应用良性互动的局面。
8.坚持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相结合。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促进军民技术相互转移,互动发展;健全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军民两用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集成电路、软件和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领域的技术创新,提升突破发展瓶颈的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以及汇聚创新成果的若干产业集群;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初步形成自主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四)发展重点
1.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等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跃升。
2.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及专用设备等核心基础产业;在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平板显示、家庭网络、智能终端、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和传感器网络等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培育产业群。
3.围绕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掌握网络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和数字内容技术,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
5.围绕推进“三网融合”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开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构建无处不在、安全可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三、发挥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
(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争取国家财政对信息产业科研开发投入的稳定增长,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先进的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财政资金的投入和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六)推动制定和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税收环境
推动制定并贯彻落实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经认定的信息技术创新型企业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税收鼓励,以及社会资金公益性捐赠支持自主创新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扣除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推动制定和落实经认定符合条件的信息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口符合规定的科研开发用品,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大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信息产业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实施细则和税目审核工作,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七)推动制定和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金融环境
做好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衔接与协调工作,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对信息产业重大科技项目、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以及支撑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的贷款支持;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改善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围绕国家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研究有利于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有关政策,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信息产业创业企业;推动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型企业股份转让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协调有关部门,促进为信息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相关保险服务以及货物和服务贸易用汇服务,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收并购国外研究开发机构或高新技术企业。
(八)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
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推动实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和管理,积极推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充分发挥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的激励作用,促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应用;发挥国防采购对扶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优势,围绕国防或国家安全的需求,推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
(九)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信息产业法制环境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重点推动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立法,推动出台《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
(十)制定并落实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把握全球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技术政策,引导自主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制定支持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发展的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实施信息产业重大专项
根据专项特点及参与部门的职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研究制定专项的组织实施方案和细则。坚持科研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推进重大专项的实施。
(十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
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和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编制《我国信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为国家制定和实施科技计划、建设投资、政府采购政策等提供依据与支撑,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与合作等给予指导和支持。
(十三)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鼓励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制定技术标准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研究开发体系和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2.支持企业积极申请国际国内的专利尤其是核心技术领域内的专利,参与国际国内的标准制定和实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
3.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或其它科技和产业化项目,积极开展技术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十四)鼓励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开展联合创新
鼓励和引导企业围绕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应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联盟;引导企业拓展和深化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之间的创新合作,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十五)实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
完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法规和政策体系,鼓励创造自主知识产权,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提升全行业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推广应用平台和预警机制,增强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事务与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相结合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
(十六)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自主标准体系建设
加大对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的力度,围绕信息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力争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标准技术研究、自主制定、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和产业化推进的新的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快建设面向市场和企业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十七)加强电信运营业的技术和业务创新
立足于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加强基础电信和增值电信领域的技术和业务创新,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业务品牌的开发应用,建立和完善技术和业务创新的应用示范和服务推广机制,推动向信息服务业转型,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信息服务。
(十八)加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系统集成、内容服务、通信网络服务、广播电视服务等信息服务业的合作,促进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支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要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牵引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打造互动发展的产业链。
(十九)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推动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继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组织的各项技术活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坚持自主品牌的前提下开展跨国合作、并购重组和设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
(二十)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信息产业发展需求,认真实施好“十一五”信息产业人才规划。充分发挥社会各类机构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信息产业发展急需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组建以技术创新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优化创新型人才资源配置,完善培养、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二十一)完善信息产业科技统计制度
依法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科技统计体系,规范科技统计方法、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提高科技统计的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水平,为政府科技规划和科技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十二)建立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评价体系
开展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关键技术评价,为细化技术创新目标和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认定管理制度,制定对信息产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三)加强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在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鼓励和扶持一批从事信息产业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综合交叉性研究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显著提升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信息产业技术基础类和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达到与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和水平;争取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支持,鼓励信息产业领域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大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面向行业的竞争前技术、前沿技术和军工配套、军民两用技术研究,提高信息产业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实力。
(二十四)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全行业的综合网络。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完善技术转移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和扩散。
(二十五)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预警服务平台、标准测试服务平台、集成化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平台,全面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撑。
(二十六)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军工电子科研生产体系
鼓励信息技术创新型企业发挥技术、资金和生产优势,参与军工电子装备的研制生产。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军工电子行业监督、评价、竞争和激励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军民结合并且竞争有序的军工电子科研生产体系,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四、加强组织落实,推进自主创新
(二十七)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
各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通信管理局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研究制定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认真组织落实,切实抓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
(二十八)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又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当今社会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融合也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一个国家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也决定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何实现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对此进行了简答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技竞争为主的综合能力的较量,科技对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通信技术进步明显,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快,对社会生产、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是提高现代通信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重要技术支持。电子通信技术对企业而言,能够有效本文由收集整理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并同步掌握世界各地的信息,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以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对人们的生活而言,电子通信技术能够更加便捷的实现远程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信息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资源利用而言,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节省了能源的消耗,使得信息共享的效率提高,再通过通信技术进行生产的调度指挥,能够快速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国家而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国科技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对国家的军队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电子通信技术还对社会教育、新闻等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对信息的共享也为各主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当前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还村子啊着不足,需要不断的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创新,敢追发达国家的电子通信技术,实现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繁荣发展。
二、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措施
(一)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建设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必须依靠人才的培养,因为人是创新的关键,也是各种技术创新的前提,所以有必要建立起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引入竞争机制,激励人才的不断进步和长期学习,因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也是一项持久的工程,需要人才对不但进步的科技成果进行学习和吸收,为创新通信技术做出贡献。人才培养机制要鼓励研究人员不断开发潜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过岗位和职位,进行竞争上岗,实现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
(二)加强对基础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视
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谁做得好基础基础创新与关键技术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所以我们要重视基础技术与关键技术对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持作用。具体的措施包括:在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作为研究的重点,来促进和带动整个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进步。
(三)加强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中如果都注重自我发展与应用,而忽视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就会产生不兼容的问题,这样会导致各个电子通信产品都只能安装自己的相关设备和连接方式,这样会制约整个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所以要在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加强标准化的战略实施,努力实现电子通信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电子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目的在于保障技术创新的同时能够促进其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更大范围的发展进步,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要围绕核心技术进行保护,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为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四)加强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相关电子通信产品进行应用推广的前提,但是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也能够为电子通信技术创新提供经济支持和实践应用和研究平台,所以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要想实现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就必须加强相关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应用,以此来保证和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并且促进电子通信产品的产业链形成,促进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进步。通过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应用,还有利于加强电子通信技术开发商与电子通讯业务商的合作,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模式,不断促进电子通信的创新进步,能够有效缩短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时间,并加速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效率。
此外,在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要广泛发动各界的力量对其进行支持,例如在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制定出相关的规范予以指导,并确定整体的发展目标,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