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8:31
导语:在医学教育与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关键词]医学角与;PBL教学模式;运用
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即基于教师指导下用临床问题将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且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结合临床实践与基础知识,将学科界限打破,基于患者问题,将学生作为中心开展的小组教学方式[1]。PBL教学模式首先应用于加拿大大学医学教育中,现如今已广泛应用西方医学教育中,且在不断完善发展。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优势众多,可适应转型医学模式需求。近年来我国也逐渐使用PBL教学模式,虽然应用时间较短但是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教育管理者、师生均认可该教学模式的效果,且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可行性较高。但PBL教学模式应用条件较多,故而广泛使用受限。21世纪随着教育、社会及经济的大力发展,诸多医学院具备开展PBL教学模式的条件,但在具体实践方面还需考虑诸多因素。现分析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而后提出实践运用措施,以促进其发展。
1医学教育中运用
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方法为对学科专业交叉予以利用,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将各学科专业知识整合,且在具体案例中渗透,以融会贯通知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还可培养其创新性、批判性及临床思维。具体而言,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为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而在PBL教学模式中主张将学生作为中心,即以内因为主,同时外因为辅,充分发挥教师辅助与启发作用。学生获取知识不再是课本这一单一途径,而是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及与同学讨论后理解与获取知识,由此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模式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充分体现。
1.2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可更好掌握理论知识,且其他各方面能力也可得到锻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搜索相关信息,同时判断信息价值,分析与鉴别哪些是有用信息,而后在各类信息引导下将自身理论体系构建出来,形成知识结构网,通过不断分析、总结与反思后将其完善,且与同伴积极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判断整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表达能力均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形成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1.3将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出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愈发注重创新。但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更不谈对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迫与死板枯燥的课本教学相脱离,独立思考,将问题提出,且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将传统被动接受与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打破,故而学生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得以激发。
1.4增强教师对学科间的联系与理解
PBL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对教师教学技巧与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结合本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将案例合理选出,这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教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同时在教学期间教师适当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思考,将其积极性调动,自主分析、讨论并总结。这样不仅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亦可获得启发,自身教学素质与水平也得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
2在医学教育中应用
PBL教学模式的途径当前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开展PBL教学模式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应用时间长,已在师生心中根深蒂固,即使学校开设实验教学,学生也仍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源上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难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此外,该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且转变传统一对多教学模式,教师仅带小组,不仅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求院校增加教师数量,但因我国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教师结构能力比例失调,故而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为此,各大院校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以全面深入开展PBL教学模式。
2.1完善教学环境
医学院多注重投入资金开展科研活动,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PBL教学法的实施。为此医学院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基础设备,还要与时俱进,配备与PBL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如扩大图书馆规模,引进更多资料,便于学生查阅;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与实验设备,开拓学生视野;确保计算机设备充足,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教学渠道。这样可为PBL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优良环境与物质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现有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和整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2将科学的教育体系构建出来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为科学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能否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是能否实施PBL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2.2.1设计教学问题PBL教学法中设计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教学成败的核心所在。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最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何种知识;其次,设计问题不仅要将基础知识点包括在内,还应该考虑相关知识点;再次,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基于真实性,同时兼具融合性与开放性,不仅便于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便于学生积累与应用;最后,问题设计好坏的评估标准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反馈给学生,将其判断与预知能力提升。2.2.2合理选择教材当前医学院使用教材多适合传统教学,编排形式为分科目、分阶段,无法将连贯的知识结构构建出来,将学生把握整体知识能力限制,同时也无法开发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PBL教学法中一定要确保知识获取的随机性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让教师将原有教育方法与知识体系改变更新,对课程结构予以优化,同时依据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经验,与临床问题、学习内容及最新趋势等相结合,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联系,将教师间、学科间相互支持环境构建出来,据此编制综合教材,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2-3]。2.2.3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判断教学活动对个体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学活动即将或已经取得的价值,以实现教育价值增值的方式[4]。衡量PBL教学评价的指标为学生是否将任务顺利完成,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教学模式时需以学生作为主体,基于问题对教学评价意义予以明确,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特征、学习心态及已经掌握的水平等,更需了解学生可达到怎样的程度,如何指导才能使其实现预期目标等。2.2.4合理划分小组PBL教学法主要特点之一为小组学习,为此需合理分组。分组时可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行异质或同质分组。前者为小组成员间认知与学习水平相差较大,后者为相近。分组直接对PBL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为此需明确上述两种分组方式的利弊。异质分组有利于成员互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质分组有利于相互启发,开拓思路,发现问题的角度更多,一个成员的关注点可对其他成员产生启发,进而共同学习[5-6]。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分组方式。
2.3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PBL教学法无论对教师教学水平还是教师自身知识上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能力,同时组织与指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医学院应注重培养教师的组织指导能力与综合能力,多开展培训,使教师细致对待每一堂课甚至每个环节,才能充分发挥PBL教学法作用。同时医学院还应注重培养教师师德师风,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将其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只有自身具备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才能教育好学生,并从多个方面影响学生。
3结语
在国内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雏形初现,但面临的困难较大,问题较多。PBL教学模式高度相似于临床医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更快适应坏境,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对知识点予以灵活运用,对其综合能力予以锻炼。虽然当前PBL教学模式发展仍不完善,但相信未来该教学模式会成为提升医学高等教育水平的有力方式。
[参考文献]
[1]魏东海,吴他凡,马宁芳,等.网络式PBL教学模式(W-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14,14(4):75-78.
[2]郭万刚,刘军,师晓琴,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科学PBL教学模式介绍及借鉴[J].医学与哲学,2013,34(6):85-86.
[3]胡贞贞,周晓燕,蔡震宇,等.主线式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34(10):1889-1889.
[4]陆媛,于德华,张斌,等.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9(16):1880-1883.
[5]罗昊.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7(22):182.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科研论文;SPSS软件
医学统计学是医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此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我校基于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实验班《医学统计学》课程施行了教学改革,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结合SPSS软件讲授英文医学论文中的统计设计与统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统计设计思维和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增加统计软件SPSS实验课
医学统计课程定理内容较多且抽象难懂,而医学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医学统计的理论知识难理解,也会导致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不达标。因此,在教学改革实验课上进行SPSS的讲解和教学演示,教授学生统计软件SPSS菜单中的统计方法英文表达和如何解读统计软件输出的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的学习兴趣,还能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PSS统计软件具有操作简单,容易被学生掌握。过去用计算器要经过很多步骤计算和画图,现在用统计软件画出来的频数直方图、散点图、箱图、回归曲线既快又准。SPSS统计软件教学大量地节省了教学的板书时间,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统计知识面,进一步达到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即不是注重传统的统计概念,而是更专业的强调医学统计学的使用条件和具体实施方法,发挥统计的实际应用作用。
2 进行医学统计学的双语教学
本次教改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医药在医学研究发展方面的贡献没有西医显著,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加紧与国外医学研究者增加交流,把我们的最新成果用统计学验证其医学方面的研究意义。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应在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前提下,熟悉英文表达,在日常教学中逐渐用英语把实验结果和统计学方法用英文表达出来,那么这种教育改革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本次教改日中,我们增加了统计学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是为我们的国粹――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3 注重统计分析,实现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医学课题完成的质量与水平离不开统计分析,只有正确、有效的医学统计分析,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医学统计分析是将医学专业知识与统计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虽所得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用正确的统计指标和方法描述取得的结果,并作出科学的推断。在课题的具体研究中,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选择是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统计方法不是相关回归就是t检验或方差分析,并没有在实验之前想好课题研究的统计设计方案。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常用的设计方案: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序贯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并结合课题做了具体的实例讲解,实现了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教学中增加前沿国际学术论文统计方法分析环节,一是,看医学论文中的统计方法表达方式,二是,和学生专业融合,学到最新最快的医学研究方向,当然这要和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先沟通,筛选适合学生参考学习的科学研究结果。
4 网络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使用网络教学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本次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医学统计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在我校的校园青果软件中,在医学统计课程的网页中制作了常用的统计模型和统计实例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同时帮助学生校正修改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中所遇到的统计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医学统计学的科研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英,黄品贤,宋花玲,戎芬,陈学芬,金如锋.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2):246-248.
[2]金松玲.应用SPSS统计软件,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4):312-313.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临床实践教学
一、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一)医学人文的理念现状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医学人文就是强调医疗活动以患者,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坚持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理念[1]。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从思想深处忽略了人文观念。
(二)医学人文在医疗领域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医疗技术的治疗,不重视医疗服务康复的连续性,简单地说,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种医学脱离人文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医患关系,而且危害着医学的健康发展[2]。
(三)医学人文在教学领域的现状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患者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患者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医学界处于被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人文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医师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需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深入研究、积极探索[3]。人文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内在要求,亦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对医学生来说人文教育至关重要[3]。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生开始接触患者的阶段,是将理论教学应用于临床实践操作的重要阶段,是渗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大好时机,是医学人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阶段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医学人文教育如何有机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
二、融入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人文意识
医学人文意识的树立应该是全民性的、整体性的,涵盖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甚至患者层面,只有全方位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落到实处。首先,管理层要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长期规划,在学科发展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医疗环境以及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有力保障[4]。其次,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的道德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体现在,一方面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熏陶着学生,另一方面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融入人文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学生方面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意识,就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真正关心患者,在所从事的医学活动中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才能从简单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中走出来,成为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医德修养的好医生。最后,患者树立人文意识,会主动关心配合学生,利于老师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学习,利于自身疾病的诊治与康复。
(二)提高人文理论高度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一样,教师在树立人文概念、人文观念、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基础上,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学术修养,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将医学人文知识系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渗透到临床实践教学中,遵循医学生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构建临床实践教学人文教育体系[5]。学院对临床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讲座、医学人文系列讲座、医患沟通学课程、法律法规课程、诊疗人文环境营造、编写临床实践课程人文案例、阅读经典、病历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课程与实践互为一体,形教育体系,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人文理论高度至关重要。
(三)培训与应用
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是所有临床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自主学习、能力指向、有效协作、情境适应、形成评价的原则,建立多形性、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人文知识普及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体系。多形性是指除了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外,各种形式、多种方法、不同地点人物的人文教育结合,无需专门培训,将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各式培训教学与临床实践中,不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实习小讲座、床边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病例编写,特别是在临床思维培训、临床实践操作中融入医学人文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编写医学人文案例,在内外妇儿急护的操作训练中加入人文内容,培训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打破模拟教具缺乏情感交流、无互动的局限性,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活动。在各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培训中均融有医学人文的项目,增进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理解患者疾苦,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可操作性强是指授课教师根据临床经验,把在临床实践操作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起来融入教学内容,把学生最需要和能用到的人文知识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在必要环节上进行模拟互动,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做临床内科四大穿刺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病情沟通,知情同意,穿刺前的告知,穿刺过程中的言语关怀,冷暖关心,观察患者的反应,穿刺后的注意事项交待以及结果反馈等等。实用性强是指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医患关系,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赢得患者信任和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考核与评价
将人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从理论考核到实践考核,每项操作考核中医学人文关怀占一定的分值,单纯的人文考核与各科考核中人文考核相结合,联合计分。譬如穿刺操作考核中,除了操作分外,加入人文关怀评分;教学查房评价中,加入教师人文教学分、学生人文关怀分等。评价体系,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如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平时成绩来源于学习过程,对学习起到监控、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融入社会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全程性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全程,建立涵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等多个方面。医学人文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育、医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中。某一次讲座或一项活动远不足以成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模式,应在临床背景下开展全面的和持续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更应该贯穿一生,建立终身教育模式,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全程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医学人文的全程性教育,也不仅仅是医师培养与执业的全程性教育,更是我们一生的全程性人文教育。
(二)多元化教育
人文教育场所应该多元化,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教育作用。人文教育的载体也可以多元化,如教育上体现人文,环境上体现人文,社会上体现人文,文化上体现人文,性格塑造上体现人文等等。人文教育应该融入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升素养。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人文素养必不可缺。因而多元化教育也不失为临床实践人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个性化教育
医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为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为风格各异、起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关注疾病,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关心患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思想境界,要富有同情心、有吃苦耐劳思想、心理足够强大、有伦理学的知识、有医疗法律法规的常识等等,缺什么补什么,以提高整体教育效率。总之,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临床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述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见图1。树立管理者、教师、学生与患者的医学人文意识,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培训中应用具体的人文教学措施,并纳入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应倡导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性教育、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5
[2]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和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7
[3]何彩云.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45-46
[4]张爱云,徐庆生,孙选平.云南省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101-102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 实践应用
随着新课改时代的到来,使得PBL教学模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二十一世纪有着丰富的医学信息,通过运用PBL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够促进医学发展的标准医学人才,以满足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以下针对在医学教育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展开探讨。[1]
一、在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医学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传授学生基础的医学知识,并通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索精神。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该目标的实现[1]。在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点优势:第一,探究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开放性。PBL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以往的教学形式的限制,主要以小组讨论式为学习方式,师生之间通过加强沟通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团队性。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充分体现出自我个性。学生自由具备足够的知识和力量才能在当今社会中得以生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第四,系统性和广泛性。PBL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学会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达到了巩固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寻找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
二、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与应用
1.设计PBL教学思路
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严格按照以下几个教学过程执行,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3]。首先,教师在课前应提出与本节要讲的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点,通过采取多种渠道获取相关教学资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案,并提出真实、开放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前教师将案例和问题发放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学生在拿到案例和问题后,围绕问题展开搜索,对自己找的资料进行整合处理,以便课堂中能够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再次,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组织小组讨论,每组成员根据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各抒己见,最终由组长对问题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应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于学生中的不足之处应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还应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并解决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
例如,在运用PBL教学模式学习神经系统常见的变性疾病时。面对一种疾病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该病的具体临床症状师生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与患者相关的视频,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一疾病进行初步了解。其次,通过提出某药物具有治疗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药物学特性是什么,是否会产生副作用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课后进行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最终由主站统一结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医学常识,还能提高自身搜索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学习主体的地位。PBL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学习性[4]。而有一些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较弱,不能够积极思考问题,使得他们的学习效率不高。对于这些学生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以督促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制定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最准确的评价。[3]
例如,在PBL教学模式下学习医学知识初期,经常出现学生一边进行课堂讨论一边进行考试复习题的背诵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过重的学业负担必将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由此可见,与PBL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制定,是目前医学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推广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不断改进,才能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挑战性以及突出的实践性,使得在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医学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有效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医学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医学教育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才能确保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从而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4]
参考文献:
[1]祖雅琼.医学研究生PBL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9(05):63.
[2]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5(5):24.
[3]车春莉,郭庆峰,张一梅,等.PBL教学模式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8):34.
[4]王,和水祥.PBL教学法在中国医学教育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0,12(35):7.
关键词: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而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医学留学生教育是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和必要基础,直接反映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水平,是教育是否开放、学术交流能力是否活跃的指标。从2004年起,苏州大学医学院开展全英语医学教育,培养来华留学生,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适应国际竞争、符合国际需求的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基于此目标,我们附属一院影像诊断教研室承担了来苏州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并在留学生的多年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适合本专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与完善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交叉和渗透从而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新兴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疾病诊断方面而言,医学影像学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获得人体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同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从而作出诊断。疾病治疗方面,则是利用导管或穿刺技术治疗病变,或获得病变器官的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或生理资料,以明确疾病的性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成像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影像学检查,迫切需要医学生包括来
华留学生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和诊断技能。因此,对于从事医学临床工作的预备医生,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必须很好地掌握的课程,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放射科医师通常是全科医师。
二、苏州大学医学院医学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目前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主要是由于英美等国的费用高昂,入学申请考试手续繁琐、签证困难,而我国有着较为完善的医学教育和培养体制,且医学学习费用相对较低廉,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们纷纷转投中国高校接受教育。
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教育体制大都是10年的基础教育加2年的大学预科学习,然后方可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一般而言,来华前基本完成了大学预科的专业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因此在受教育中,他们接受与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普遍较强。
此外,这些来华的医学留学生从小在自己国家受到良好的英语语言教育,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我们对他们的教育相吻合。因为,今天医学界的许多新知识、新方法、新创造、新技术,都是最先通过英语广为传播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基本采用英语的形式进行。尽管在师生的英语交流上比较容易进行,但是在一些专业知识的汉语交流中,留学生们已有的日常汉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三、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的
实践经验
1.有效而顺畅的语言沟通是提高留学生影像学教学质
量的首要条件
留学生的教育教学与本国学生教育教学的最大不同是需要用英语来上课和交流。如何保证有效的沟通就是上课的第一要务,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首先克服语言交流上的难关。但是,对于我们的任课教师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他们之前大都注重专业发展而忽视英语表达,而如今要用英语授课,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他们上课的效果,我们要求老师要认真备课,“查阅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及其标准发音,对每一个相关词汇及英语句型要做到心中有数”[1]。此外,留学生大多在国内受过正规的英式教育,绝大部分学生习惯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敢于与教师讨论,课堂气氛往往相当活跃,他们发现疑问会马上提出,这是一种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然而中国教师不太习惯,这样反而干扰了他们的教学思路。我们要求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慌心理”,大胆地和留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要怕出洋相、出错误。因为,在总结经验和改正错误中,我们才能获得进步。同时由于年轻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接触,消除了自身的紧张,熟悉了各自的语音特点,这样即便有某些语言的表达不够恰当,学生也往往能够理解、明白教师的意思,这样就营造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利于师生间的共同学习与进步。另外,影像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枯燥的学科,比如说,对不同设备所成的不同影像,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影像特征、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等,初学者很难掌握,教师就借助各种手势、表情,甚至是各种解剖模型,真正做到融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使教学变得不再枯燥、呆板,留学生们对影像学的兴趣变浓,并能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因此,教学达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实为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的较好形式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内容丰富、高效、表达力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比较适切影像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因为我们知道,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影像图片的能力。而如何做到这一点?仅仅靠教师抽象的讲授,学生们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更不用说什么分析能力了。尽管医学影像学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们必须学会在实际中如何读片,在临床中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目前无法做到实地实时教学的境况下,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场教学,它能够做到将文字、图形等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学生们的直观印象大大增强,然后我们再把疾病的影像特点和相关的鉴别诊断告诉学生,使学生比较自主地学习这门课程。如此,留学生们在读片或看影像中获得了如何去认识影像片和诊断病症,相互之间就其诊断进行交流。我们觉得,影像学就应该通过“影像”,在“影像”中学会“影像”,离开了直观的影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实际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一个辅助但很重要的作用还在于,留学生们可以直接阅读医学英文教材和在线文件。因此,我们
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国外一些先进的教材,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处在一个比较前沿的位置。
3.互动、启发的实习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习课是理论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知识的训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因此,把握好实习课的环节就异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求老师要充分备课,将实习内容所需的课件、图片准备完整。其次,在进行实习前的两天告诉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影像资料,这样,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能够比较顺利地看出老师给他们的图片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让学生们先对老师预先准备的片子进行自己的诊断,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最后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阅片,并回答他们的问题或向他们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去阅片的能力,即我们去看什么、从哪些细微点入手、哪些是难点等。当然,教师去启发学生,刺激他们的思维是实习的条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努力、活泼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较为和谐、融洽。
4.积极的监督和考查制度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监督和考查是教育教学的必要手段,它可以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亦可以促使学生们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一段教学结束后,就会进行复习和考查、考试。但留学生们开始不大适应,后来,经过多次考试,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变得更为深刻了,他们才慢慢习惯和接受这样定期的考核制度。当然,这种考核的制度要求我们必须考虑考核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体性,考核必须成为一种良好的复习和巩固。当然,我们考查制度的形式是非常灵活的,如课堂提问等。
四、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中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与迅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临床
实践之矛盾
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学从最初的普放、超声医学发展到现如今的CT、MRI、ECT、DSA及PE/CT等全新的检查技术。各种新的检查技术对临床医学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将越来越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不能落伍,使自己的授课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先进水平保持一致,必须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新知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留学生的水平也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和医疗的水平。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不到位和我国影像学教学的实际,我们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还较少涉及CT、MRI、核医学中和DSA等前沿知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放射诊断为主。对于我们教研室来说,造成这一原因的最主要因素是影像学的课时量不足。在有限的学时下,我们只好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对未来,为了把更多的医学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进展教授给学生,我们正在积极地调整课时,根据影像学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筹划课时分配。
2.留学生科学教材的匮乏与教学质量高效要求之矛盾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因素,好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言。科学的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中介,同时也负载着我们教学的水平。然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DavidSutton主编的《RadiologyAndImagingForMedicalStudents》,内容比较简单、陈旧。虽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完善工作,但学生普遍认为内容不够全面,讲述过于简单,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影像学知识的需要。所以,我们应结合国际影像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国内一些开展英文授课的医学院校,编写一套适应留学生知识水平发展需求,且符合当今影像教学特色的高水平的英文教材。
3.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之
矛盾
留学生教学,需要建立和健全一批良好的师资队伍,他们需具有高度责任心、高水平专业知识及良好英语交流能力[2]。优良的教师能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即时为学生解疑,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3]。然而,目前的留学生教师队伍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能力、知识面、责任心等。因此,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资源,希望尽早建立和完善
教师岗前针对性培训、岗前授课水平认定及授课后效果及时调查与考核体系。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于留学生教学的热情,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评价与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使他们能够率先垂范。
发展留学生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是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要途径。总结我们在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思考它所面临的新问题,认真开展留学生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袁天月.浅谈双语教学[J].东软信息技术学校学报,2002,(9):50-52.
关键词:中医学 床边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1.床边教学模式
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临床课、教学实习(3个月)、毕业实习(1年)四部曲培养模式。我校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提出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理念[1]。经过各方面的充分论证和精心准备,自2004年起,将中医专业大三学生的3个月的教学实习改为1年的床边教学模式。在新教学模式下,原来的大班课变成了小班课、小组讨论课、床边教学课和临床见习课,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的同时,完成临床课程或部分临床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地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新模式融合"理论学习、临床见习"为一体,为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床边教学的组织安排
首先,我校挑选综合能力较强、师资较完备的附属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目前共有临床教学基地11个)。各临床教学基地成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教研室,委派热爱教学、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老师至我校进行培训,再从中挑选培训考核成绩优异的老师担任床边教学的授课老师。
学生由几个大班分成数个小班(每班约30人)分至各个临床教学基地。床边教学时间从第六学期第2周开始,至第七学期20周结束,共安排理论教学35周,分两段进行,每段另安排考试2周。每周安排临床课程教学见习不少于2个半天(约计8课时),暑假期间集中见习4周(以中医内科为主)。涉及课程涵盖几乎所有临床课。
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床边教学、临床见习等。采取上午课堂教学、下午临床实践,先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后进行临床见习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对理性认识的理解和思考。教学始终围绕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
3.床边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
3.1 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床边教学,始终把建立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水平高、素质好、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作为首要任务,目前共举办了三届师资培训班,各附院共240余人参加培训,所有培训工作全部由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强化了各附属医院人才培养职能,加强其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学校教务处也多次组织各科教授对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了"说课"的巡讲活动。并要求各临床教学基地实施严格的课前试讲制度、教案审核制度、教研室主任随堂听课制度和学生的病历评阅制度,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已逐步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实践为手段"的"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保证顺利完成考试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强化床边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两年半的在校课堂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献检索和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床边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尽早的从学生式的思维模式向医生式的思维模式转变,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于临床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开课前,先带领学生参观各级临床医疗活动,熟悉医院的正常工作程序,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进行床边教学授课时,教师事先讲授教材的总论、重点内容及基本概念作为过渡,使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介绍中医药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中医临床知识的兴趣和信心。然后选择典型病例,由教师首先提出预习问题,并向学生提供预习指导和资料。再带领学生到病床旁,结合实际病例,由学生代表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照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各疾病进行对比讨论,打破现有学科界限,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回顾,结合中医的四诊和辨证施治内容做出相应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由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陈述不同观点及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出总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和修正,突出重点,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临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让学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学术活动、讲座等,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还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专业教材等途径更深刻的了解所学临床知识的最新研究动态,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部分临床教学基地还开展了"见习医学生日志"活动,按照教学计划确定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五官科6个学科60多个重要病种,要求学生在医院一年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完成至少各一个病种的跟踪观察,这对促进学生的主动见习,强化对典型病例的感性认识,增加动手机会,熟悉医院工作的一般规律,保障临床见习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床边教学模式问题探讨
目前床边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开展了八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有不少不足,我们还需从以下这些方面努力,争取更好的发挥床边教学模式的优势,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生。
4.1 选择合适的床边教学老师。床边教学模式不是将课堂从学校搬到医院,授课老师不仅要能上好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能将理论知识技巧性的融会贯通到床边教学课中,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实践证明,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和临床医生的紧密配合是教学实践达到最佳效果的一个关键,特别是床边教学课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授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设计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过程,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程度及心理准备有较为充分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参与查房、与病人交流等实践环节具有较好的控制力,适时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
4.2 选择合适病人,尊重病人。床边教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开展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如果得不到住院病人的配合,就无法保证床边教学的顺利实施。因此,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病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通常病人应具备正常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精神和行为认知方面,有正常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病人患病症状已有所缓解,基本上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病人知情同意,表示愿意接受床边教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个人、社会、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一些病人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实践教学的示教对象。在床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一些必要的原则,如尊重病人的感受,征得病人的同意和配合,预先告知病人大体的教学流程,少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病人产生厌烦、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护病人的隐私,对待病人态度要和蔼,要注意对教学时间的控制,应以不影响病人的健康,保证身心较为舒适为宜[2]。
4.3 加强临床技能考核。积极探索适应新模式的临床技能考核办法、组织程序和质量监控机制,制定严密的技能考核制度,保证考核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行,从制度上、措施上杜绝了各类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公正。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临床技能的学习要贯穿整个临床教学始终,重视和强化临床技能考核对促进学员掌握基本的临床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实现从理性知识到感性知识的飞跃,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4 实行教学督导考评制度。成立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督导小组,加强教学督导,严密质量监控。督导组成员由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医疗技术精湛的老专家、老教授组成。督导重点是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等。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督导中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发放评议表,请学生从学习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分析评议结果,向科室和教员反馈,从而及时改进。目前部分临床教学基地已开展督导考评制度,效果较明显,在向其他临床教学基地推广。
5.床边教学模式的展望
医学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对于临床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将"重知识传递"转变为"重能力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评价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3]。按照床边教学模式培养中医人才,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及应变能力,同时还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这种培养模式,不仅符合中医学术特点及中医教育的自身规律,满足社会对复合运用型高级临床中医师的需求,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前提及实现中医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所以,把将中医专业大三学生的3个月的教学实习改为1年的床边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究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勇等,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床边教学模式思考[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教学思考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联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必要桥梁。它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中基础的基础,扎实掌握基础医学对医学生进一步学习高年级课程及走上临床岗位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加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从课前、课中、课后创新课堂教学,注重课外的实践活动,并从考核等方面保障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发挥实验室载体作用。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大本营,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本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旨在服务学生。教学者应转变“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工作”的片面认识,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实验室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验并重。实验设备和场地不足、实验课时间仓促等原因,都使目前的实践教学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要扩大基地建设,增加实验课程,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充分体现专业岗位要求的教学方法,发挥实验室的载体作用。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室应适应这一目标,建设开放型实验室。开放型实验室不仅包括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还要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开放,每学期每个实验室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开放实验项目,配备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有基础性的、综合性的、科研性的等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实践教学已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但由于设备的局限或某些实验危险系数太高而无法实现。另外,传统的黑板粉笔很难把一些操作要领讲解透彻,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图、动画于一体的特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教学形式的设计多样化。因此,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多媒体实验室建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医学生实验操作的不足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迅速而有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平台、电视教材、教学资源库和医学模拟仿真实验平台等,并借力MOOC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二、创新实验课堂教学
(一)课前制作导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理论是基础,只有先将理论知识学扎实,才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因此,实验课前让学生预习理论知识非常重要,学生在课前将实验相关的原理本质、实验步骤和机制等理解和熟悉,能有效促进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保障教学效果。教师课前根据实验目标,创新实验内容,制作导学材料,包括实验教学目标、主要知识点及其他学习资源,并提出问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浏览网页、交流互动等方式,解答导学材料中的问题。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重难点,书本上往往有大量篇幅阐述,但是难以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分组形式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解决难题。
(二)注意课堂导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课和理论课是紧密联系的,单一的实验操作容易让学生脱离理论知识,例如病理学实验课使用显微镜看病理切片,不少学生看完容易遗忘,有些同学甚至忽略了看切片的作用,然而,大量病理切片的诊断经验是临床病理诊断的关键。医学生的实验课旨在学会用理论知识进行临床疾病诊断,因此,教师应注意课堂导入,在学生实验操作前多样化地导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病理学试验中运用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病例,让学生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看切片,从而加深印象,理论联系实践,具有实用性。案例:一名45岁男性因失声到耳鼻喉科就诊,行喉镜检查发现一绿豆大小赘生物于喉部,取活检送病理科。学生根据自己镜下组织结构特点结合理论知识可诊断息肉或者肿瘤。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让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并重视“三目标”。
国内对基础医学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是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主要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形式,比较单一。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应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三部分目标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教学形式方面,不能局限于一种方式,而要结合实际,统筹使用多种方法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如师生互换角色、网络课程、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等,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师生互换角色即由学生备课授课,表现形式不限,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在线交流与资源共享。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溉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突破传统的简单验证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零散的重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建立更系统的结构框架,设计问题性的、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选取具有对比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正常”与“异常”对比教学。以显微形态学为例,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病理学比组胚学开课晚,因此可以在病理学每章实验课前复习组胚学中的正常形态结构,对比观察镜下正常与异常的组织结构特点、病理变化。这样对比性的内容教学不仅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还将知识体系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的脱节,从而建立系统、完整的显微形态学知识体系。在实验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多加指导,重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如在实验中练习器械的正确使用、采血、量取溶液、无菌操作等,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如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中创新实验方法。
三、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
(一)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各类兴趣小组、实践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校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如尸体解剖兴趣小组、中医养生兴趣小组等;学校药植园建设可以让学生设计、种植和管理;可以常规举办各类实践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另外,可以开展校外的实践活动如给社区居民进行体检、宣传健康知识等,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进步的平台,同时给实践教学基地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形成一个以竞赛推动教育教学的有效机制[2]。
(二)结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工作为科学研究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而科研活动可以作为“引诱剂”不断吸引医学生夯实基础医学实践技能早日加入科研队伍。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科研价值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意识不强[3],因此本科阶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级医学教学工作者的关注[4]。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金或科研奖励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利用互联网查找医学研究现状或借助医学网站专业论坛解决学术问题,积极捕获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国内外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并开展实际调研和实验,全面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拓展,而且能有效提高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四、建立实践综合考核体系
适当增加实验课考分在期末考试中的比例,使实践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并逐渐提高考核标准,向国内外优秀的医学院校学习。如:
(1)水平测试:
加强教学网络医学考试软件系统的应用,进行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理论考试;
(2)技能测试:
通过模拟诊疗,考核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技能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建立实践综合考核体系,从客观角度对医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检验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基础医学实践教学应当多管齐下,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灵活运用和拓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真正合格的医学人才。当然,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努力完善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推动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相道,李咏梅.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与口腔医学生的素质培养[J].大家,2012(10):213.
[2]宋涌,高涌,吴俊英.医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400-402.
[3]吴乃利.我校1994—1998年五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1999,17(3):168.
[4]郑惠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49-50.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考试素质教育
我院从2003年实行模块教学以来,医学影像学作为非独立模块课程,原来系统的课程被分散到医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之中,这为如何使医学影像学教学配合各模块教学,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具有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的课程考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医学影像学考试模式亦应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目前医学影像考试的弊端和不足:医学院校教学的目标是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高素质的医疗人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已作了以模块教学为教学模式,以多媒体、双语教学、问题导向等多种教学改革,但作为具有反馈与导向功能的考试现阶段仍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试题只能以文字和线图形式出现,而医学影像学属于形态类学科,学生学习的效果与综合应用能力无法很好地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体现出来。因此,为实现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的考试亦应相应进行改革,以更客观地评价医学生医学影像的素质能力。
医学影像学考试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具有较大的弊端和不足,如: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独立的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模块教学模式医学影像学作为桥梁学科为特点的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核。而且课程考试多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任课教师上课教什么考什么,缺乏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的通盘考虑,所出试卷多是记忆性的知识,偏重对知识的检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远远不够,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应用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学生“上课死记笔记,考试硬背笔记”,考后“通通忘记”的不良状况。学生考前突击复习的现象越来越多,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得到提高与发挥。考试形式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挥。试卷内容又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同时准确反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一直是高等医学教育界的难题之一。为适应以模块教学为新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的新教学方向,以培养具有较高医学影像素质的人才为目的。避免目前医学影像学考试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我们尝试了几种考试模式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多元考试形式并进的建立,实现重实践、重能力的考试内容覆盖
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群体,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达到能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试。分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考试及考核方式,以形成科学、合理、规范,同时符合研究生临床专业学位要求的考试与考核体系。
本医学院7年制影像班在前5年实行大临床、小影像为教背景学,此时的影像学教学也是模块教学的体现形式,影像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影像的桥梁学科的重要性,因此考试形式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结合基本概念。第6、7年进入临床研究生培养阶段,为培养创新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要,应改变当前影像课程考试中只重理论考试的局面。影像专业考试应该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考试方式,如论文、调查报告、阅片测试等。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思维能力,特别是影像诊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科研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二、考试内容覆盖面大,注重实践应用,实现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影像学考试题型的改革应从培养创新型影像专业医学人才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对一些基本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是对知识的综合、分析、比较、理解能力的测试。首先是考试题型改革:命题教师应结合课程要求合理分配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减少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尽可能避免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与再现,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特别是具有基础、影像、临床结合的综合分析题与模拟临床影像诊断的多媒体阅片题,让学生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的诊治提出自已的意见,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考试命题时,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扩大主观能力型题目的比例,对那些有创见、有新意的答案应加分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本课程特点,不能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做到客观知识型题目少而精。
通过影像学考试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服务和调控功能,完善教学过程,提高影像学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影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仁华,肖叶玉,黄恺.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激励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0,355(8):58.
[2]于晓松,孙宝志,王威,等.临床综合能力的探索与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39-40.
[3]贾景磊,张建林,纪强,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15(6):275-276.
[4]肖叶玉,肖壮伟,吴仁华.浅谈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卫生职业教育,2008,26(7):18-19.
[5]吴仁华,杨棉华.多伦多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对我国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