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8:32
导语: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知识价值观;劳动价值论;继承;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价值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指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对价值财富的创造很可能形成知识价值论,即知识创造价值。其主要理由是:
1.知识是智力劳动的成果。知识本身包含着价值,它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前对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用什么办法达到某种效果,就已在劳动者的观念中存在着。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渐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就是说,人的劳动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过程。在第一项具体的劳动过程开始之前,劳动者的头脑中必需积累足够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对劳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设计。通过构思和设计,形成如何通过人的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知识。只有在这种知识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各种具体的劳动。因此,劳动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知识积累和知识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人的劳动能力,即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在人的大脑中积累的如何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是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而得到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无疑都是一种劳动过程,因此劳动力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劳动产品,都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习过程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探索过程则是劳动力的生产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已有的全部相关知识,知识量往往是相当大的。越是重要的新知识,使用的知识量越大,因此新知识产品价值中的新价值就越大。
2.知识价值转化的倍加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而且在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的价值。可以说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能创新,而人类创新的原动力就是知识。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应用研究的原理探讨和开发研究的技术发明,三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转换周期日趋缩短,并日益成为融合一体的形式。知识产品在其创新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或几种使用价值的探索过程,但在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过程中,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往往呈现出倍加效应。如最早人们在开发计算机的时候只是想加快运算速度,但自从本世纪40年代计算机问世以后,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天上至航天航空,下至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卫几乎无所不包,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呈几何数膨胀。
二、劳动价值论与知识经济价值观的差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由于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产劳动将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
关于这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预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劳动显示出不那么值得继续包括在生产过程以内了,因为人只是以看守者和调节者的地位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其次,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的关系也有所变化。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依靠劳动时间以内运用的动源的力量,而这种动源自身的生产上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根本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式或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这实际上道出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财富的创造取决于“动力源”,进而取决于科学水平及技术进步程度,亦即知识。
由马克思对价值创造的预设到知识经济在现实社会中迅速发展的情况,不难看出,劳动价值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太狭义。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这种劳动是用劳动时间来度量的。显然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时间上价值的换算方法。
2.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实指经济价值,不包括无形的价值财富,比如专利,信息等。
3.劳动在生产中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
4.价值与直接劳动时间的关系也不是不变的,而是富有弹性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有一定的差异:
1.基础不同。劳动价值理论是以劳动为主体和基础的;知识价值论则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2.过程不同。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直接生产劳动过程;而知识形成价值的过程则主要在知识的开发、应用、传播和扩散等过程。
3.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不同。前者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一般不高;后者则因以科学技术为主体,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
4.商品价值量的度量方法不同。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知识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量决定的。
5、价值实体不同。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而知识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实体是知识。
6.价值规律的主要含义不同。劳动价值论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价值规律的主要含义;而知识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量总是由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最新知识来决定的,并且是价值规律的主要含义。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知识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1.劳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知识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同实物产品和劳务产品一样,在其生产过程中必然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和活劳动。其中耗费的物质资料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形成知识产品价值中的旧价值部分;活劳动使用的知识量则形成知识产品价值中的新价值部分。
知识产品的过程,是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和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升华的过程。与一般的实物产品和劳务产品不同的是,在生产过程开始之前,产品在劳动力的头脑中还是未知的,生产过程需要多长时间也是未知的。也就是说,生产知识产品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使用已有的知识而生产新知识的劳动。
知识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从一个人的大脑向另一个人的大脑中转移的过程或者说是知识的复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传授知识的劳动过程和学习知识的劳动过程共同组成,因此也统称为教育劳动过程。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量并不增加,也就是劳动中使用的知识量就是被转移的知识量,因此在再生产的知识产品中,活劳动形成的价值虽就等于转移的知识量。在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中,也需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如教学设施、设备,教学人员和学习者的生活资料等,这些物质资料的价值都要转移到再生产的知识产品中去,形成产品价值中的旧价值部分。
2.知识价值论为劳动价值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只是对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直接决定的核心内容作了修正,即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加进了知识这个中间环节,从而使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直接对应转变为知识与商品价值量的直接对应。这个中间环节不仅反映了劳动的本质特征,而且具体化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进而反映了价值的本质特征,并且使商品价值量的度量有了客观依据。虽然目前尚未找到准确度量知识量的方法,但是信息论的发展,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相信这一问题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学;论纲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84―03
近年来,文化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纵观之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状况,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主要局限于探讨文化与经济的各种联系,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还不多见。一方面,传统上的大多是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乃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研究;另一方而,即使国内外现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文化产业内部运行,还是研究其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一个必要的从经济学角度全方位、整体的研究框架支撑,更没有建立系统的文化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在吸收周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经济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文化生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化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经济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科学概念。如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用把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看作文化现象来进行分析与认识的大文化视角去界定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是用一种大文化视角去审视社会经济现象(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学问,是探讨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揭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层动因,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学问。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方家良,1991;程恩富,1999;胡惠林,2003)则比较倾向于以经济学的角度定义文化经济之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经济范畴的角度和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的经济性和蕴涵的经济逻辑,以揭示文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变化趋势和客观规律。虽然传统上,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被运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给许多人造成了似乎经济学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假象。但是,近20多年以来,经济学当作一种方法论,运用于分析了政治、家庭、制度、历史等多种社会现象,已经把经济学的分析领域拓展到了多个领域。可以说,文化经济学也正是这些拓展逻辑的合理延展,它是经济科学向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经济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的结晶。因此,文化经济学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文化经济学是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出发,运用有针对性、适应性的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说明文化之本体,并把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是作为整体的文化经济学,它并不研究文化经济各分部门的特殊经济规律,而是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是透过这些规律的分析,揭示其共同普遍的经济规律..
三是虽然文化经济学着重考察和研究文化活动中的经济要素,揭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的经济学品格但由于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是文化领域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原则,因此,对文化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的本质特性。
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这一广泛地被使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因此,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就有200多种,其中较为著铝的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之父”E・B・泰勒(E-B-TYh)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我国《辞海》曾为文化下过较为权威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根据以上定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视作文化现象,文化表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涵。
然而,作为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文化本身。“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文化经济学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利学,就因为它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对文化资源、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市场、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化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作为文化经济学的对象性研究范围,主要是指和文化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有关的文化活动现象,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文物博物、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与组织机构、如艺术表演团体、出版社、影剧院场、影视制作公司、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
文化经济学建立的主要依据是的经济哲学观,的经济哲学是关于社会经济运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消费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消费精神生活资料。文化生产属于精神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文化生产以文化产品来满足社会的文化精神需要。而且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他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并指出:“宗教、家庭、国家、道德、法、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所说的“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实质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生产或精神生产。因此,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虽然不同于哲学、科学、教育和宗教等其他精神生产,更不同于物质生产,但文化艺术生产同样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总之,文化经济学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的利学。其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
同时,文化经济学是一个独立的、涉及面相当广的兼有文化和经济双重特性的领域,它有着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表现出种种特殊的矛盾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经济学是文化生产活动与经济生产活动相互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在根本上把自己同其他经济学分支和文化学分支区别开来的经济分支学科。
此外,要注意文化经济学与经济文化学和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文化经济学分析的应是各个文化领域的经济问题,而经济文化学分析的应是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东亚经济崛起中的文化因素等,而文化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和范围也不尽一致,知识经济学是单纯研究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
三、文化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
由于文化经济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生产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因此,文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内容应是一般经济学的拓展。如经济学中的资源、商品(产品)、价值、价格、供给、需求、消费、市场、成本、效益、资本、投资以及分工、贸易,竞争力等。文化经济学则有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产品)、文化价值、文化供给、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生产率、文化资本、文化投资以及文化分工、文化贸易,文化竞争力等;另如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文化经济学中的市场是以文化商品为经营对象的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活动,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从以上罗列对比可以看出,文化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概念、范畴和内容应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并以这些基本范畴为核心,再加上其他派生的范畴,一起构成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对这一系列范畴的分析,阐明整个文化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正如概念、范畴和内容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样,文化经济学的也应需要吸取经济学科学体系的精华,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要注意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而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文化生产中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如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中研究的“商品”(产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本身没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但文化产品一般都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文化经济学没有必要也不应机械地模仿经济学,应根据自身特点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体系。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的配合,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应着重从文化资源配置角度,以文化资源的分析为开端从微观、中观、宏观乃至全球层面层层展开其他内容。微观上阐明文化资源配置与开发、文化供给与需求、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文化投资与消费、文化市场等现象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中观上研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与发展等问题;宏观上研究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及宏观调控等问题;全球层面上阐述文化经济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总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如下:
微观基础篇中观产业篇宏观发展篇国际竞争篇
1.文化与文化资源2、文化产品及价值决定3、文化产品的供求机理4、文化投资与消费5、文化市场6、文化产业的结构7、文化产业的组织8、文化产业的管理9、文化产业的发展10、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11、文化经济与收入分配12、文化经济与劳动就业13、文化经济与宏观调控14、国际文化分工15、国际文化贸易16、国际文化竞争力17、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四、文化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几个矛盾
不断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根据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结合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经济它不仅引出了诸如民族文化资本化等“经济”问题;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背景等对一定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影响和意义等“社会”问题;而且基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甚至扩及于文化安全等“政治”问题。因此,在推进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众多的尖锐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物质商品属性与非物质精神属性的矛盾、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矛盾、文化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矛盾、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以及文化经济效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的矛盾等等。这众多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重矛盾之间。在众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物质商品经济性与非物质精神文化性之间的矛盾。
所谓文化发展的经济性,当然是指它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作为经济性要求,文化产业自然要进入市场,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它所面临的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文化经济价值的估算与评定都必须遵循当代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都要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强制影响,等价交换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渗透到文化生产、再生产过程并影响文化生产的方向、效率及经营者的行为选择。
(武昌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随着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房屋价格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人民住房问题是政府的责任。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商品房与保障房并存的双轨制住房体系,高收入群体购买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由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我国房价连年上升,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也成为了国家治理房地产市场的重点所在。因此在理解分析房地产价格构成、房地产价格上涨成因及遏制房地产价格上涨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房地产价格;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15
1 房地产价格上涨原因
房地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特点,不仅以其自身发展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主要以商品房为主且房价偏高的房地产市场,有哪些因素造成我国房地产现状,将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1.1 房地产价格及供求理论解析
1.1.1 房地产价格构成
土地取得成本是房地产价格构成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变动性强,不可控因素多。我国土地所有权时归国家或集体,土地其有不可移动性、稀缺性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房产是地上附属物,地价与房价互为因果,需求大于供给时,房价与地价成正相关关系,地价高则房价高。同时,房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地价,地价被预期房价左右,需求旺盛的条件下,地价涨势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在市场交易中,更多的是被赋予了经济价值,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开发成本是房地产价格构成的基本部分,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开发成本作为房价的内在因素,在近年来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上涨,人工费用上涨等情况下,直接促使房屋开发成本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
管理和销售费用也可以说是房价影响的一个因素,这两项费用主要包括现场管理、日常管理费用和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现行税费体制对调控房地产价格有着重要作用,税费改革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价格后场合理化。投资利息可以理解为融资成本,融资成本对在现行房价影响也是越来越凸显,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有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家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其中国内贷款、自筹和其他资金是主要资金来源,所有银行信贷对房地产开发影响是相当大的。
利润对房价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还没数据或研究证明房地产产业是一个暴利产业,但可以看到房价在快涨和猛跌中就可以看出开发利润是存在很大空间的。在全社会要求房价下降的形势下,怎样体现利润为低房价做出贡献,这就要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价格审核监管。通过工程的费用可以清晰的看到各部分的费用构成(见表1)。
1.1.2 房地产供求理论
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供求关系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之一。
房地产价格需求是指消费者这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价格所愿意且有能力购买该房地产价格的数量。大致可以把房地产需求归为4类:消费性需求、投资性需求、投机性需求、盲目性需求。
住房问题是国家的民生问题,解决国民的住房问题在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国家、政府来解决,这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则由政府提出相关保障,这是我国解决住房问题的纲领性思路。这也就注定了房地产市场不完全是由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来调节。供求关系能发挥到一定基础性作用,可不能简单的说明供求关系决定我国房地产价格。
2 房地产市场分析
我国房地产资金来源只要有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家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4万亿投资规模带动地方资金,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信贷规模加速扩张,2009年和2010年两年工投放信贷16.5万亿元。房地产市场在近年异常走俏,其保值性、增值性、收益高特点成为我国的一大投资热点,在大量资金暂时还没找到很好的投资渠道时,就使资金更加青睐房产,在我国刚性需求下,大量资金的涌入是会进一步推动房价。
2.1 资金、金融因素
金融政策与房地产市场有密切关系,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就说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有着一种调整的作用。纵观1998年至今我国房地产相关金融政策,金融政策也是在不断地调整,从开始支持鼓励的金融政策、趋紧的金融政策到宽松的金融政策再到现在严厉的金融政策,金融政策的几经变化也是对房地产调节有着不小的作用。198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进一步确定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同年,央行出台了《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总体上这段时间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是支持的,支持经济适用房信贷,鼓励开展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等。2003年开始实行了一段趋紧的金融政策,包括对企业,对购房者。在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房地产企业申请贷款的自由资金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购买者提高首付比例,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等,这些政策有是有效的抑制了房地产投资及投机行为。从2008年开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出口下降影响,有开始对房地产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①刺激住房消费的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就提出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并开始降息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②刺激购房消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地方政府可以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等。近年随着房价的飙涨,为防止房地产泡沫,满足居民住房需求,解决住房民生问题,金融政策严厉了起来。
2.2 投资因素
这几年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很多企业在投资本行业的同时也是热衷于涉足房地产市场,从全国“房地产热”这种现象最少可以看出两点:①房地产市场的确是一个盈利性非常大的行业,虽然房地产市场投资量大,收益回报周期较长,可房地产市场最后能得到的利润空间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当今我国房地产市场火热时期,供不应求;②可以看出我国可投资热点相对较少,这也促使大量闲置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的溶解,当今物价上涨明显,货币保值存在压力,资金放在银行似乎成为了很不合理的选择,也促使了人们更愿意选择把资金买上一套或几套房子,在本来市场供应缺少的情况下更是加剧了供应紧张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
2.3 土地因素
房地产开发费用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购买土地,可以说土地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确定着房地产价格。
土地开发费用包括多方面,理论计算:新开发土地价格=(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相关税费+投资利息+投资利润+土地增值收益)*修正系数。农村土地取得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旧城改造中城市土地取得费=城市土地使用费+拆迁安置补偿费。
我国房地产企业土地方式是必须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才能取得,目前在城镇商品房住宅价格构成中,土地费用约占20%~50%,并有进一步上身趋势,可以看出土地在房地产开发中式占有相当大分量的。土地稀缺、土地供应量不足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客观现状。
2.4 制度因素
2.4.1 房产税存在问题
我国的房地产税主要问题是有几个方面:①租税费界定不清,相互错位,难以发挥土地税种的调控作用,以税代租、以费代税、税费并存;②地方税制改革滞后,致使部分税种政策过时,税种政策设计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如现行的房产税,内外政策不统一,不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按房产原值扣除一定比例后的余值征收规定弊端日益突出,近年房价涨幅不断提高,必然导致税负轻重不一,新房税负偏重,旧房偏轻,起不到税收杠杆应有的调控作用;③规范的房产税制太少。目前,我国独立的房地产税种只有5个。而其中城镇土地使用税具有准土地租金性质,是一种不规范的土地税种,其征收目的是调整土地级差收益,然而税率过低。
2.4.2 商品房预售制度缺陷
社会中介机构的缺位是这一缺陷产生的首要原因,商品房预售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缺少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律师事务所的参与,充分保障了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避免不具备预售条件的房屋上市交易,也避免了霸王合同的出现;同时由于律师事务所的参与,使购房者所支付的购房款得到了最大的保障,能够真正拥有所够房屋建设上,杜绝烂尾楼的出现。由于将房地产商整个履约行为置于律师事务所的监管下,避免了那种更改规划,虚假承诺或承诺不兑现的情况。
登记备案机构的不统一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公开、不对称是产生这一缺陷的次要原因。我国目前仍未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和机构,导致了个机构之间的登记信息不对称,交易中的购房者一方不能通过公开的渠道准确的了解所购房屋的真实情况,使个别不诚信的房地产商有了可乘之机, 如将已经进行了在建工程抵押的房屋进行销售或抵押,这就直接损害了购房者和其它债权人和利益。因为政府部门的有关信息并不公开, 导致了购房者在购买时并不能真正知晓所购房的全部情况, 所产生了房屋预售过程中的虚假承诺和承诺不兑现等欺骗现象。
参考文献
1 任志强.任我评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 黄金社.中国房地产市场信息解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 郎咸平.经济泡沫下的生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大家都知道,工程造价是工程招投标的核心部分,建设工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应该有其合理的价格,但是在现实中,招标单位总是以较低的期望价格和较高的质量要求及尽可能短的工期为出发点发出要约邀请,而投标单位在当前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一般都以满足其条件而作出相应妥协,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但也给建设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由于价低,施工企业就在材料、设备的价格上大做文章,其结果是“豆腐渣”工程不断涌现,不仅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及人民生命安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给我们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工程招投标的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把好“三关”,一是认真把好招标审定关;二是把好评标定标关,限制最低中标;三是把好施工合同签订关,保证合同签订与招标文件和中标条件的一致性。坚持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上利用市场的合理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并且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标底标书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
工程合同签订后,工程造价也就基本确定,能否控制好已定的工程造价就看施工过程中管理效果如何了。加强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不仅是对造价的控制,也是确保工程质量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手段。近来,我们不断从媒体中得知,我国的建筑行业出现了不少因工程质量而造成的事故,这些事故不仅危及到人民生命,还给国家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其后果是有目共睹的,这也给从事建设行业的工程人员敲响了警钟。因此,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质量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制。严格按工程的合理工期进行施工,不允许在不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任意提前工期,搞“献礼工程”,有违反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对工程的重要结构部位和隐蔽工程采取质量预检和复检制度,还要建立完备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并要有详细的采样点、检测结果、时间、人员等情况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基础资料备案存档。对施工现场进行组织协调,合理确定材料、机械、资金及劳动力等最佳组合,搞好物资的合理调运,避免重复工作,力求节省人力、物耗,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设计变更和现场联系单,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避免工地技术人员只管签证,不管算账的问题,并要求保证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为竣工决算提供足够的依据。大家知道材料和设备费一般占总投资的50-60%,因此它的价格高低对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比,最好采用材料报价制,施工单位要将工程各个时期的主要材料用量、进货渠道、时间、价格向建设单位通报,由双方共同制定材料进货计划,确定价格。这样有利于加强相互监督、增强核算意识,防止流通环节的不规范交易。
工程结算将决定建设项目工程成本,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目前,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高估冒算现象比较普遍,建设单位片面压价,侵犯施工单位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两者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工程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有尊重事实的工作态度。要针对这类情况做出相应对策,如在工程结算前要求工程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就建立工程台账,对设计变更和工程联系单做详细记录,并且把工程量追加、削减、修改、材料更换等详细情况记入台帐,这样有效地防止了通过虚报、多报材料量、工程量、重复计算等方式套取工程款,任意加大工程造价问题的发生。还有就是加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国家现行的工资制度改革和市场劳务价格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人工费单价;依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对设备材料价格进行动态调整;依据机械原值、折旧年限及零配件等价格的变动情况,适时做好机械台班费用的修订和调整工作。还对管理人员不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这就促使造价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掌握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规定,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由此看出严格工程管理控制工程造价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作,不仅要在工程管理上下工夫,而且还要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能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之,随着建筑业一系列推陈出新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就会给工程造价带来更多的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工程造价方式的改革,将会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早日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在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量定额的基础上,遵循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企业依据政府和社会咨询机构提供的市场价格信息和造价指数,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自主报价,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我们真诚希望业内有志之士,尽快行动起来,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事业的早日腾飞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伊贻林.工程造价相关知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恭维丽.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全国造价师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驻编.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有关文件资料汇编[Z].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关键词: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文化;理财
一、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内涵
“经济素养”一词在西方早已出现。“经济素养”通常被称为财商,与情商、智商并列,共同构成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在现代社会,经济素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经济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各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美国经济素养教育的成效比较显著。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明确定义了经济素养教育,并把经济素养教育视为一个人理财能力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经济素养教育是人们借此管理财政资源、制订财政计划,从而影响财政福利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设立理财目标、制订理财计划等[1]。经济素养是学生对于经济的理解以及现实运用的程度和水平,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必备的一种知识和能力[2]。经济素养主要包含经济观念素养、经济知识素养、经济能力素养等三个维度[3]。经济素养教育就是对学生经济素养三个维度的系统化培养。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是根据学生对于金钱的意识水平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和目标,并实施的以消费、理财和投资为核心的经济教育,以形成必备的知识体系。经济素养是建立在经济观念与经济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培养,侧重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中学生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本领,为中学生将来跻身商品经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属于教育实践层面的内容。
二、经济素养教育现状及文化归因分析
1.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手中可供支配的零花钱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校园中出现的“炫富”、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等现象,彰显了我国中学生由于经济素养教育欠缺而导致的理财能力的缺乏。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水平低下,与以下两个原因关系密切。第一,思想上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在我国整体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家长、社会往往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摆在首要位置经济素养根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济素养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的表现是:学校开展的经济素养教育不系统,仅停留在简单的批评和说教上,无法使中学生经济素养能力得到根本提升;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具体实践的指导功能;教育形式单一,仅仅采取封闭的课堂教学,缺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形式;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理财教师,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内容不足,中学阶段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与经济素养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仅在初二“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二,经济素养教育缺失。中学生不具备成熟的金钱观,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而他们可以支配的钱财却是无偿获得的,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其盲目、浪费、攀比等不良经济行为将难以避免。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都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上,而忽略了生存能力、消费能力等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经济素养教育”严重缺失。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价值规律等知识,抽象有余,具体不足,不能在现实中加以应用,不能对学生经济行为起指导作用。经济素养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理财能力较差。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供支配的资金,但是,在他们头脑中相应的消费规划尚未形成,更谈不上理性消费和合理的理财之道了[4]。
2.文化归因分析
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职业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读书、考试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读书被崇尚、被追求。儒家大力宣扬和倡导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影响极大,波及天下,震古烁今。通过读书、科举考试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是古代士子孜孜以求的梦想。在传统中国社会,通过“读书”以外的渠道获取经济利益的观念是受压抑、被鄙视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至上”的考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考试依然是大多数人实现命运转变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包括理财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第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自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之后,义利之辨便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家追本溯源的命题。孔子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追求个人私利,社会便会动荡不安。在孟子看来,一切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现象,都是由逐利造成的。孟子认为,只有讲“义”,而放弃对“利”的追求,国家、社会才能安定。汉代董仲舒发挥孔子和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主张“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里不急其功”[5]。董仲舒之后,宋代朱熹又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加以引申和发展,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新型“义利观”。他有感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在其著作中疾呼:“小人则只计较利害,如此则利,如此则害。”[6]不可否认,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一味地以言利为耻,用“义”去绑架正当利欲的需求,势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三,“德本财末”的经济观。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道德在传统文化中是高于一切的,道德是衡量、评判一切人或事情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道德与财富二者关系的问题上,“德本财末”的价值观便是必然的选择了。“德本财末”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其中讲“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自此开始,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德本财末”是一以贯之的倾向。无论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是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抑或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均将道德置于财富之上,均体现了“德本财末”的经济价值观。在“德本财末”经济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下,整个国家与社会以谈仁说义为根本,人们追求物欲的需求被压抑,国家不思进取,社会不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在“德本财末”思想影响下,我国社会出现了仿佛离物质利益越远道德品质就越高尚的道德假象。第四,“享乐至上”的人生观。狄德罗•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视为人生最高的目的。这种享受主义在西方有庞大的市场,在当代对我国民众的冲击也很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文化崇尚享乐,追求刺激性、炫耀性、奢侈性消费。给人带来感官刺激和体验的以享乐主义和消费至上为核心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背离。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价值是根据其所消费和占有的物来衡量的,这给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青年人传递的信息是:生命的意义不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尽可能奢华地消费和享受的过程;人生的价值也不在于奉献,而在于从社会中索取物品和服务的多少和档次。在我国,消费主义文化已极大地影响并改变了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使其价值观念功利化、生活方式低俗化,使他们缺乏道德责任感。
三、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只有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个维度共同发力,才能取得实效。
1.家庭教育——经济观念培养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经预言,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展开,人类的“工具理性”将压倒“价值理性”。也就是说,人类在日益清醒的自我意识下,“理性”将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欲望。当前,我国许多人都已习惯于将幸福定义为物欲的最大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造成中学生价值观念功利化、生活方式低俗化及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因此,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已成为中学经济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任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生的观念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观念萌芽于家庭中。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已经开始独立,但是其行为、观念仍深受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要有的放矢地端正中学生的财富观、义利观、消费观和劳动观,使他们形成对金钱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校教育——经济能力养成
经济素养教育内容广泛,知识体系庞杂且时代性强,将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现行的将经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做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必须设置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的经济素养教育目标体系,即将经济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正常课程体系,设置独立、系统的经济素养教育课程,严格规定课时、学习任务、考试形式等。常规教育的形式将使中学生掌握理财方面的基本知识,如金钱知识、储蓄常识、消费知识、基础金融知识以及经济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将培养学生理财能力,包括钱币识别能力、通过合法劳动赚取金钱的能力、储蓄能力、基本的投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3.社会教育——经济环境保障
关键词:旧工业区;更新;改造
项目来源: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项目编号:B539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6日
城市如同不断代谢的细胞体,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高新科技产业的不断兴起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旧工业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细胞,它所占的大比例用地以及区位优势使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新。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不少原本生机勃勃的工业企业已跟不上时展要求,处于或将要成为关、停、并、转的状况,成为了失业和污染的象征。如何对这些旧产业地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整治现代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新特色,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现状
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工业革命使城市迅猛发展,使人们的职业、生活发生了改变。在时间的进程中,原有技术逐渐被新技术所代替,旧的工业设施不断被荒废和遗弃。在过去的30年中,人们对于工业历史在遗产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与日俱增,对工业文明这个人类发展进步的产物不断以“工业考古”的观念和方法进行挖掘,对以前人们观念里破败的厂房、生产设备等等,变换一种视觉角度,把它们以“工业遗产”的价值来看待研究。这些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人类历史遗留的文化景观。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人类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创造与技术之美。
我国现在还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还不太明显,目前对城市更新的研究,主要偏重旧居住区的整治、城市中心区域的再开发和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策略等方面,而对于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与改造,一般都是以实例介绍为主,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当前在更新改造的实践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视度还不够。很多地方认为城市旧工业区的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应大拆大建,对有价值的旧厂区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比例较低,存在着很严重的建设性破坏情况。
(二)更新改造措施不力。一部分工业遗产因“详远而略近”的观念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近几年来政府和民众才开始呼吁重视和保护民族工业遗产。
(三)更新改造的标准不够全面科学。保护理念和改造经验的严重匮乏,导致了许多改造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城市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一)土地价值规律。19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土地变成一种进入市场的可买卖的商品,土地的经济价值被重视,产生很高的级差地租的城市中心区尤为明显,促使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级差优势。从物质环境角度来分析,不同的城市地段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有很多影响区位条件的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和现有建成建筑、设施等对新建设的制约条件。从整体的城市来看,市区中心和市区边缘是比较好的区位,前者是因为基础设施最好,后者是因为制约条件最少。土地区位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城市中各项用地在空间上的安排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开发强度。
不同的产业在城市中对区位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利润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如商业、办公、金融等,要求占据区位条件好的城市中心位置。而对区位依赖性小的工业用地,由于其利润率低,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长期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就第三产业来说,其所处区位与利润关系很大,若位于城市中心,就会创造较多的超额利润。这种依据区位优势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客观上将转化为级差地租。因此,只有具有土地高收益率的第三产业才能够支付中心区土地的高额地租,必然会把低效益的工业挤出市中心地区。
(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像自然生存法则一样,不断地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和类型。但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三次产业的层次来分析,通常呈现出从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继而进一步向第三产业演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我国的信息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一定要顺应世界趋势,一步步建立起功能齐全,高效畅通,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促使原来城市中产业结构的“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转变,城市的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现状,使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城市旧工业区的结构性逐渐衰退,因而产生了大量的闲置工业用地,这些地段亟待进行用地置换,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化因素带动。当今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文化因素在现代城市的竞争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每个城市都想借助“文化旅游”提升城市的形象。文化,某种意义上等同经济,是一种体现经济要素的形式。文化的涵义非常广,它包括了物质文化层面的建筑、广场、绿化、小品等,也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政治观念、宗教观念等,以及行为层面的居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这个文化的概念同样也可用于旧工业区这个既定范围内。而随着北京的颁布,“人本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发全球性的探讨,人们对于旧工业区的认识和评判越来越多的受到文化、生态、景观等旧工业区特有要素的影响。一些城市开始逐渐认识到人文资本的集聚对城市旧工业区经济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文化因素构成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驱动力。
文化作为一种驱动力,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作用于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第一种是对历史资源的重视和再发掘,对旧工业区历史价值的追求从重视局部发展到对方方面面的记忆的重建。衰败的工业区、破旧的民宅、废旧的火车站、码头都成为储藏旧日记忆的容器,被重新改造和阐释;第二种是通过文化机构的推动,通过修建图书馆、美术馆、画廊,并通过诸如公共艺术的推广使旧工业区的文化品质得到整体提升。
(四)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管理逐渐完善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经营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刻,我们意识到城市经营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记录着城市发展变化物质载体的旧工业区,其衰败很多时候都不是因为物质上的落后而导致的,更多的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进步,使其产业结构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新的发展需求而导致的。在许多旧工业建筑还具有良好的结构体系和维护构件的情况下,大多数旧厂房都具有一定的可再利用价值。所以,在这些建筑群上保留下来的除了文化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外,大部分还具有良好的物质实用性。
由于一部分工厂在其生产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有害有毒气体、污水、烟尘,构成了对城市生存环境的威胁,导致城市环境诸多问题的产生。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愈加迫切地要求对环境污染进行整治,因此须将一部分三废危害比较严重并且又很难在原地治理的工厂实施转产或迁往郊外,从而使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提高。通过对旧工业区的改造更新,使这些区域重新获得活力,环境得到改善,土地得到升值,促进该区域的自我良性发展。
三、城市旧工业区更新改造的原则
(一)有机整体的原则。旧工业区在城市中是一个有机整体,更新改造城市旧工业区应坚持整体观,不能孤立性地看问题。从外部看,旧工业区是城市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旧工业区的改造应体现出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体现出城市发展的需求及发展趋向,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从旧工业区内部看,城市中的旧工业区是一个有机复合的统一体,包含了工业用地及与之相配套的工业职工居住用地和各种设施用地,其用地布局相互交错,调整旧工业区工业用地不只是对物质空间系统的更新改造,同时也对工业建筑及工业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而且涉及社会更新,必须根据既定的经济发展计划与社会发展规划,补充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促使原有的各种社会功能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应坚持的原则。从功能方面来看,旧工业区工业用地的更新改造,良好的旧工业区区位条件将使它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与居民居住生活的场所,更多的把工业生产转换为生活、居住与服务等功能,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尊重人的行为,充分考虑人的需要。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的观念,我们可以把居民对城市空间功能的要求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意识基本要求,是对生理、安全的需要;第二,一般要求,是居民间相互交往的需要;第三,高级要求,也就是潜在的创造与表现的需要。城市居民三个等级的要求在旧工业区更新改造中应统筹考虑,首先要能够提供足够的居民住房和就业岗位,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提升工作环境,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其次要有配套完善的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促进市民休闲娱乐和交往;最后是能够为创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创业环境,如建设一些创业园区,促使实现人的社会价值。
(三)集约高效的原则。更新改造旧工业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身工业用地粗放圈建,生产效益低下,表现为低效使用,土地资源浪费;二是因为原来工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太低,与良好的区位所具有的优势级差地租不相符合。集约高效是指集约高效的利用和配置城市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重视生态系统的恢复建设和保护,加强治理城市旧工业区的环境污染,在产业向导和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充分实现土地价值,提高单位城市土地的出产率,同时也是节约土地资源集约用地的要求。
(四)利益均衡的原则。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和企业等多方的利益。不管是改造项目的确定,还是改造实施的过程,始终都会出现多方矛盾,“谁来改造”、“改成什么”都是不同利益之间的较量。所以,在改造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调控能力,同时又要符合市场规律,改造的评价不能只是为了良好的经济利益,还要看是否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提高、历史文脉的传承等,这些都应该作为评价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准。成功的改造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提升公众利益。
(五)历史文脉的原则。建筑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它承载着人们对历史发展轨道的记忆。我国现存工业建筑有很多反映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典型建筑,依据历史建筑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应当采取妥善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文脉的原则要求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与改造中,对那些既定级别的保护性建筑进行的改建与修缮都应当按照有关法定程序去进行;对那些还没有保护的建筑,应当本着严谨的态度,对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确定保护等级,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林平,孟晓波.试论旧城更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11.2.
关键词: 建设工程;程管理;工程造价;
建设工程造价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的日渐扩大,如何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是每个从事此项工作的工程造价人员所面临的问题。所谓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就是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承包阶段和施工阶段把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力求在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此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此得出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是建设工程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节约国家基本建设资金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程造价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笔者作为基层单位的工程造价员,认为基层单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项目的发承包阶段和施工阶段。
大家都知道,工程造价是工程招投标的核心部分,建设工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应该有其合理的价格,但是在现实中,招标单位总是以较低的期望价格和较高的质量要求及尽可能短的工期为出发点发出要约邀请,而投标单位在当前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一般都以满足其条件而作出相应妥协,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但也给建设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由于价低,施工企业就在材料、设备的价格上大做文章,其结果是“豆腐渣”工程不断涌现,不仅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及人民生命安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给我们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工程招投标的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把好“三关”,一是认真把好招标审定关;二是把好评标定标关,限制最低中标;三是把好施工合同签订关,保证合同签订与招标文件和中标条件的一致性。坚持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上利用市场的合理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并且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标底标书的编制质量和评标人员的业务素质。
工程合同签订后,工程造价也就基本确定,能否控制好已定的工程造价就看施工过程中管理效果如何了。加强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不仅是对造价的控制,也是确保工程质量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手段。近来,我们不断从媒体中得知,我国的建筑行业出现了不少因工程质量而造成的事故,这些事故不仅危及到人民生命,还给国家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其后果是有目共睹的,这也给从事建设行业的工程人员敲响了警钟。因此,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质量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制。严格按工程的合理工期进行施工,不允许在不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任意提前工期,搞“献礼工程”,有违反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对工程的重要结构部位和隐蔽工程采取质量预检和复检制度,还要建立完备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并要有详细的采样点、检测结果、时间、人员等情况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基础资料备案存档。对施工现场进行组织协调,合理确定材料、机械、资金及劳动力等最佳组合,搞好物资的合理调运,避免重复工作,力求节省人力、物耗,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设计变更和现场联系单,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避免工地技术人员只管签证,不管算账的问题,并要求保证有关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为竣工决算提供足够的依据。大家知道材料和设备费一般占总投资的50 -60 % ,因此它的价格高低对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比,最好采用材料报价制,施工单位要将工程各个时期的主要材料用量、进货渠道、时间、价格向建设单位通报,由双方共同制定材料进货计划,确定价格。这样有利于加强相互监督、增强核算意识,防止流通环节的不规范交易。
工程结算将决定建设项目工程成本,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目前,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高估冒算现象比较普遍,建设单位片面压价,侵犯施工单位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两者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工程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有尊重事实的工作态度。要针对这类情况做出相应对策,如在工程结算前要求工程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就建立工程台账,对设计变更和工程联系单做详细记录,并且把工程量追加、削减、修改、材料更换等详细情况记入台帐,这样有效地防止了通过虚报、多报材料量、工程量、重复计算等方式套取工程款,任意加大工程造价问题的发生。还有就是加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国家现行的工资制度改革和市场劳务价格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人工费单价;依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对设备材料价格进行动态调整;依据机械原值、折旧年限及零配件等价格的变动情况,适时做好机械台班费用的修订和调整工作。还对管理人员不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这就促使造价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掌握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规定,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摘要:医护型护理院的出现,为解决长期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托老等难题提供了解决途径,但其本身在绩效管理方面,同样面临着困境。平衡计分卡对护理院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如何设计护理院的平衡计分卡考核评价指标,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 :护理院;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人口数据预测,在未来30 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 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 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而医护型护理院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了出路,其主要提供社会老年人托老、日常护理、配套医疗保健服务。在中国绝大部分护理院都是民办护理院,自负盈亏,其所有的活动都受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制约,完全在自由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所以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作为非营利性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护理院的日常运转,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护理院的经济效益,是当务之急。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于20 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Nolan Norton Institute)、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创立。它将护理院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定期考核,从而为护理院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平衡计分卡自创立以来,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 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受到理论界的推崇。在欧美国家,被护理院广泛运用和推广。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而是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客户因素、内部经营管理过程和员工的学习成长等未来驱动因素。所以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组织长期发展。近年来,国内有些医院开始关注并应用,对推广运用平衡计分卡,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引入护理院的绩效管理,为护理院设计合适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办法,完善护理院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在护理院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平衡计分卡对护理院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在护理院的绩效管理中应用平衡计分卡法能够满足护理院战略发展层层分解的要求,将护理院的战略目标转化成由财务、客户(老人)、内部流程(业务管理)、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四个部分组成的指标体系,使战略落实为具体的行动,并提供了短期与长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措施、外部与内部绩效指标间的平衡,促进护理院发展。平衡计分卡可以解决护理院传统的绩效评核制度过于偏重财务构面的问题,财务指标和其他业务指标(客户、流程、人员)的综合评价要求,可以促使护理院既要追求财务结果,又要密切关注能使护理院提高竞争能力并获得未来增长潜力的无形资产方面的进展。综上所述,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绩效管理充分将目标导向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在优化护理院绩效管理,改善护理院的护理环境,降低护理院护理成本,提高护理的护理水平与质量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表现:
(一)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有助于护理院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计分卡以战略为中心,关注长、短期目标的平衡,通过具体的评价内容与相关指标,将护理院的长期目标逐步分解到护理院的短期目标,对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提出量化考核指标,使基层员工明确目标,共同朝着护理院的愿景去努力。
(二)平衡计分卡注重各部门的团队合作,可以防止护理院管理机能失调。平衡计分卡通过对护理院各要素的组合,打破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绩效的方法,让管理者能同时考虑护理院各职能部门在护理院整体中的不同功能与作用,使他们客观地看待各部门的贡献及相互间业绩的此消彼长,并采取措施有效提高护理院管理的整体效率。
(三)平衡计分卡可以提高激励作用,扩大员工的参与意识。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强调的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控制与考核,而平衡计分卡则强调目标管理,鼓励员工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平衡计分卡可以根据最近的业绩来评价战略,并通过定期和不间断的反馈和学习,鼓励员工积极地为护理院的未来出谋划策、参与制定并执行战略。
(四)平衡计分卡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绩效管理,它强调的是对全体参与人员的管理思想的改变与革新,在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过程中,护理院将整体战略进行了有效地层层分解,并将护理院的愿景和战略通过若干科学合理结合护理院实际情况的各项指标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中。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护理工作者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护理院愿景和战略相结合,也增加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最终保障了护理院业绩提升和价值创造。
(五)护理院采用平衡计分卡法还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护理院市场竞争力的很好体现。平衡计分卡法在鼓励创新方面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它将创新能力归纳到绩效考评中,能够促进护理院不断的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同时对护理院在管理方面的创新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让护理院在优秀的管理理念下,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护理院平衡计分卡的构成与设计
平衡计分卡可以将护理院战略目标在四个层面依序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局部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对应的评价指标。
(一)财务层面:目前,护理院一般由社会、集体、个人出资兴办,在当地民政部门以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需要自负盈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护理院,首先要实现财务上的盈利。因此,护理院在进行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时,财务指标的考核是首要的。而平衡记分卡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从四个方面来建立衡量体系:财务、客户、业务管理和人员的培养和开发。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他三类指标的实现,最终保证了财务指标的实现。护理院的财务目标主要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可控成本,而提高护理院床位利用率、降低护理资源消耗、合理提高业务收入是实现财务目标的关键因素。
(二)客户(老人)层面:护理院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集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主要针对身患疾病而又缺人照顾的老年人而设。老年人及其家属即为护理院的主要客户(以下简称老人),护理院要做到让家属放心、老人安心的护理要求,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吸引潜在的客户群,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此,护理院必须树立“以老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的理念,在平衡计分卡中关于客户(老人)层面的考核可以设置三个因素,即老人对环境满意度、老人对护理满意度、老人对费用接受情况。
(三)内部流程层面:老人满意度的提升来自护理院内部价值链上各种关键业务流程和核心技术的改进。内部经营过程的不断改善,是形成护理院竞争能力的主要过程。在绩效管理中,护理院管理者要确认组织必须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重视贯穿整个价值链的过程,运用平衡计分卡,按照长期创造价值过程和短期的经营过程方面设立指标,创造全面而长期的竞争优势。
(四)学习与成长层面:学习和成长目标是实现上述三项目标和取得良好成绩的推动力量。在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里,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决定护理院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护理院要打造核心竞争力,需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地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现有技术水平和服务方式。
四、护理院平衡计分卡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护理院自身管理。在护理院绩效管理中采用平衡计分卡法,相较于传统的绩效管理体系办法,指标更细化,考核更全面。平衡计分卡法构建的四个层面指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互牵制的。其中,财务方面的指标体系是根本性指标,其他三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最终要为财务指标服务。护理院在利用这套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其自身的管理,将各部门的职责进行细化、明确,在四个层面的绩效评价上要相互协调进行,同时注意内外目标和长短期目标的平衡,以促进护理院绩效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保证护理院的各项组织运作以及资源的分配都能够紧紧围绕着其战略目标开展。
(二)创建完善的指标考核系统。业绩(亦称绩效或效绩)是指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与效能。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为了衡量其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团队、个人对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的一个评判过程。从理论上讲,平衡计分卡采用了多重指标、从多个维度或层面对企业或分部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个综合的业绩评价框架,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一套条理分明的业绩评价体系。而护理院的经营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在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在规划组织的发展远景时,护理院的管理层应综合考虑整个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护理院所处的竞争环境,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目标及其衡量指标,对护理院的战略目标进行层层细化、明确,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财务指标的创建和量化方面相对容易,而其他3个方面的指标就需要护理院的管理层仔细地斟酌。比如学习和成长方面,员工的开发和创新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很难见效,其效果需要在未来呈现,而且这种效果常常会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方面的考核指标往往很难量化。在实际应用中,护理院可视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加以增减,以便更好评价护理院的绩效。此外,护理院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的发展重点对护理院的各项绩效指标进行及时的改进,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平衡计分卡法的优势,还能让护理院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与其他激励制度有机结合。平衡计分卡法在护理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与护理院其他激励制度有机结合,以保证该措施能够有效的实施下去。特别在激励的考核指标设计方面,平衡计分卡法能做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与统一。大多数护理院的战略管理的执行者都认识到,仅仅运用财务指标来评估与分析护理院的业绩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都建议在业绩评价方面引入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一般是财务指标的先行指标,较差的非财务指标必定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并在财务指标中体现,而出色的非财务业绩通常伴有出色的财务业绩。平衡计分卡正好帮助护理院实现了两者的结合,也使得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指标能与其他激励制度有机地进行结合,满足了不同管理层次管理者进行决策管理的需要。护理院实施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对护理院员工的管理,如果离开了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难以得到落实。员工的积极参与还能为平衡计分卡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不断完善护理院的考核指标体系,最终实现绩效管理目标。为更好地提高护理院全员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一方面护理院的领导要重视平衡计分卡法在护理院的具体实施,率先参与院里的绩效考核评价,将个人报酬与绩效挂钩,为员工做出表率,降低平衡计分卡法在推行中的人为阻力,带动护理院由上而下参与到护理院的绩效管理中;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一些相关的激励制度来配合平衡计分卡法绩效管理的落实,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提高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奖优罚劣,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让他们对护理院充满信心,在护理院的整个战略发展中寻求到自身的价值,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促进护理院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四)强调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制定业绩目标、确定业绩标准、进行业绩辅导、业绩考核与评价、反馈业绩评价结果。由此可见,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单靠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必须依靠护理院院领导的重视和各科室、各级管理者、所有员工共同的支持与配合,这样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绩效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平衡计分卡视角下的绩效管理指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护理院内外部经营管理环境发生变化,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发生变化,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各项指标也应结合具体情况,要不断及时调整更新,确保与护理院整体愿景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五、结语
平衡计分卡法在国内外许多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逐步被推广到医疗卫生领域,但将其应用到护理院的绩效管理当中,目前需要探讨的问题仍然很多,需要通过实践去补充和完善。作为护理院的管理者,应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用绩效提高护理院的战略执行力,将护理院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护理院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玉红.构建医院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2(12):25-26.
[2]费玉静.浅谈基于平衡计分卡为主导的医院绩效管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9):134-135.
[3]程华胜.浅析平衡计分卡法在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3(8).
[4]安蒙,李红玉,吴芷芷,郭晓萱.老年科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11).
[5]李建丽,赵慧锋,郭永琴.护理人员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的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