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28:34
导语:在村镇银行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童.首家“草根银行”的标本意义.农民日报,2007-3-30
2.李恺萌.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运行初期的障碍与启示.人民网,2008-12-16
【关键词】村镇银行 制约因素 改善 对策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近年来,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进的发展历程。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有214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有52家,但这与银监会的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外部因素制约是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
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与内部因素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制约。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尽管银监会已陆续了村镇银行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完全出台,很多配套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一是大多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执行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农村信用社的标准要高;二是村镇银行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率的征收情况,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率基本都是3.3%,而村镇银行和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5%征收;三是再贷款利率没有享受优惠待遇。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表现了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和农村信用社同等的政策待遇,把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对村镇银行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过度和不足。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其中“低门槛”指的是国家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较低,这对于快速增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覆盖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严监管”指的是监管机构实行比较刚性的监管措施,这有利于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规范化操作,避免出现失控现象,造成金融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很难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如村镇银行设立时的持股比例要求就不尽合理。这些问题充分表明,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同时监管的力量还略显不足,监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社会公信度比较欠缺,村镇银行的信用认可度较低。村镇银行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社会认可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它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短期之内很难建立起来,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成立的村镇银行很难吸纳到农民的个人存款,而想要贷款的农民却很多。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原因:一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开始建立的网点较少,农民不敢将钱存入;二是村镇银行没有国家背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国有和集体背景,这些金融机构经营多年,深受农民信赖,让农民感到放心,而村镇银行却没有这样的背景。
地方政府定位不清,经常存在不当干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应该体现在:充分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积极促成和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存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农民的资金需求和还款能力,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促进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设有村镇银行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组建、管理和监管干预过多的问题,尤其是对村镇银行的放贷业务干预过深。
新型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制度、信用体系还是传统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农村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观念,很多农民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都是国家开办的银行,小额贷款就相当于国家发放的扶贫款、赈灾款和救济款,这些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也不用还了,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傻子才还。这样的信用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民借贷不还,没有信用约束,因此,尽快建设新型农村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势在必行。
改善村镇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对策
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村镇银行外部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断拓展其生产空间,给予其足够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一定年限内对村镇银行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帮助村镇银行解决资金难题,扩充其资金实力;四是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建立一定的政策协商机制,针对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实际困难,协商统一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待遇,帮助村镇银行尽快发展起来。
加强监管,完善政策,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政府应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商业银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的支农指标的考核。监管部门要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和资金用途严格控制,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的适当的贷款比例。要适度控制村镇银行的担保额度和担保行为,尤其要控制村镇银行与控股银行、重要关联人的相互关联授信。要适度控制流动性风险,要求村镇银行建立与控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互支持机制,保证控股银行在流动性方面对村镇银行的支持。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加强宣传,提高自身公信度。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工作,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将村镇银行的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以及开展的主要业务介绍给广大农民。村镇银行还要充分利用接近农村腹地的地域优势,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对农村的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文体活动比如庙会提供赞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度,随着自身公信度的提高,广大农民逐步熟悉其性质和业务后,就会打消顾虑。这势必会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储蓄能力,不断地增加存款。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
一、引言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导致大量资本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域,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和供需不平衡。2006 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引入了村镇银行并允许设立在农村地区。
二、村镇银行按政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业务偏离支农初衷。《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应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目前村镇银行涉农业务并不是主体业务。
股权结构问题。以主要国有大银行为例不愿充作发起人而致使村镇银行无法设立的情形并不鲜见;另外一面虽然民间资本由强烈意愿设立而因主发起行制度而无法设立,或者因无法拥有控股权而积极性不高。
治理结构风险和缺乏政策扶持。治理结构缺乏股东强制退出机制和监督机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过于简化的治理机构设置要求,如可只设董事会,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实面前,使得其他股东唯控股银行意志马首是瞻。
三、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并构建支农与商业银行性质之平衡机制
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三农”,意在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这一目标性要求不仅仅是基于政策需要,更是根据村镇银行的现实条件做出的切合实际的选择。村镇银行资金规模小、现代化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辐射范围窄、单笔贷款规模不适宜过大,但其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贴近基层,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村镇银行适宜在中小客户群中寻找发展空间,不切实际地追逐大客户只能使村镇银行失去固有的优势。定位中低端市场,寻找和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小额分散经营方式赢得利润最大化,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丰富资金渠道,加大财政和行政支持
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吸储能力不佳,备受资金匮乏和公信力较弱的困扰和制约。银行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股东投资本金来作为资金主要来源,也不可能举债加大成本来扩充资金,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上市融资。因而要开拓其他的筹资渠道。首先,既然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性责任,那就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适度地对村镇银行进行财政支持,比如给予短期的、缓退式的投资;还有就是可以强制要求贷款者储蓄和投资;增加村镇银行的信誉。
对于村镇银行的信誉,一方面需要大力宣传村镇银行的性质和设立目的,另一方面更要对村镇银行作出切实的信誉保障。比如,村镇银行也应该尽快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诚信体系之中;在利率方面村镇银行也应该享有与其政策性责任相对等的优惠,比如可以在存贷款利率方面给予存款利率上浮一定百分比,贷款利率下降一定百分比,其中利率优惠中的一部分由国家给予承担;支持村镇银行开立分支机构扩大影响力和服务半径。
(三)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以商业银行的目的设立的并且带有政策性的支农需求。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在我们普遍存在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国有的大型企业效益不高的情况,他们不存在利益驱动性或者利益驱动性不足。民营资本的进入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民间资本控股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现实中民营资本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现行体制下民营银行虽寥寥可数,但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这些民营银行的业绩,亦再次证明了民营银行可稳健运行。
在2011年的统计中,民营资本总量在村镇银行中已经达到了74%左右,但是问题在于主发起行制度和参股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得高于10%的限制导致许多民营资本不敢进入,或者说不愿意入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制度,在目前来看还是必要的,因而要让民营资本真正进入村镇还需要将后面的持股比例限制去除掉,让民营资本真正地去经营村镇银行实现其效益。
(四)完善治理结构,开展业务创新
村镇银行作为带有政策性设立目的的商业银行,因而其公司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公司也不用于一般的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治理机构的设置要更加健全,不能过于单一而导致一面独大,这样的治理风险极大,要有权利制衡。
设计出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以客户为中心,量身订制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产品,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二是创新经营方式。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五)确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是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应运而生的,也承担着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责任。因而需要本身开始就比较弱小的村镇银行自己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既然承担着国家支农的方针政策,就应该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并且要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而不是空头支票。在村镇银行的初创期,应该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以保证其按政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金凤.周学声 我国村镇银行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0(15).
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金融服务还比较薄弱,大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
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减少9087个、4351个和487个。2004年到2006年,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3.7%,其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9.29%。
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县域企业金融覆盖水平近年来虽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见表1)。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逐渐减少,尤其是银行网点数逐年减少(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网点还是逐年增加的),这说明了目前要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仍然非常困难。与此同时,与城市金融市场环境相比,目前在我国农村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征信系统,这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不利的影响。
资本来源不足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经营模式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存贷利差为其收入来源。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贷款平均利率甚至达到了10.33%,远远超过了贷款基准利率。然而,尽管贷款利率较高,村镇银行只有做大存款基数才能与相关税费、人员和管理成本相平衡。
我们可以对村镇银行盈亏平衡点进行测算。假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达到7∶3,存款利息成本为2.3%;贷款平均利率为7%,贷存比保持在70%,贷款只有发放到4000万元才能保持基本盈利。但要做到这一点,则需吸收存款6000万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存款规模达到6000万元左右、贷款规模达到4000万元左右,村镇银行才可能达到盈亏平衡。
如在试点当中经营状况最好的是甘肃庆阳西峰瑞信村镇银行,该行注册资本1080万,该行去年末的存款余额达到了7088.08万元,贷款余额4093.97万元,营业收入达到了283.2万元,实现税前利润101万元,净利润67.8万元。而其他的村镇银行,包括最早成立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由于资金规模偏小,其盈利状况都不是非常理想。截至2008年6月30日,在贷款平均利率为10.33%的情况下,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实现收入65.5万元,利润1.38万元。
对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更高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2007年末,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9%、20.4%和16.4%,高于全部县域平均水平16.2、7.0和3.0个百分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原因除了自身经营管理不够完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外,乡村债务消化进程缓慢也是其中之一。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经营风险外,在农村地区经营还面临比城市经营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也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村镇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往往更高。
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从上述分析可知,虽然与城市金融需求相比,农村金融需求存在着自身的特点,集中表现在风险大、成本高,但农村金融毕竟是一块尚待开发的领域,并且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农业金融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于日前竞争已十分激烈的金融机构而言,通过建立村镇银行为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支持将可能是非常有利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发展速度较快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调查,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9.1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比重为23.4%;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6.12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2%,占GDP的24.8%,比以往年份都要高。
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3.4%,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9.0、6.2和3.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为30.3%,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3.7、2.6和0.4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7.8%,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27.9、25.9和17.9个百分点;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2.7%,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12.1、3.4和1.4个百分点。
2007年全国县域金融机构利润总额为704.8亿元,同比增长104.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比2004、2005和2006年分别增加604.9亿、523.8亿和353.6亿元。2007年全国县域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为1.02%,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提高了0.83、0.70和0.45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说明了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也非常迅速,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还是从资产质量上看,都说明了了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将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存贷利差正逐渐扩大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快了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2003年8月在推进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同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也扩大到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2.3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调查,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按贷款发生额加权)为基准利率的1.31倍,贷款量的73.4%集中在基准利率的1.5倍以内。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农村信用社60%以上的贷款利率处于1.5倍至2.3倍基准利率之间,加权平均利率为1.6倍基准利率。从试点的七家小额贷款公司利率浮动情况看,2007年12月,七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2.62%,为调整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47%)的3.03倍。利率的逐步放开,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成本覆盖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见表2)。
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面临着比较宽松的监管政策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监管框架,其基本特征是实行较低的准入门槛和一些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政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等方面有着比商业银行更低的要求,较低的门槛为资本流入农村和设立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农村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利率和经营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规定,在注重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的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有关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如表3所示。
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由于风险大、成本高等特点,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都不愿轻易涉入。但其实从近几年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只要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往往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在农村金融市场,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产品如表4所示:
村镇银行应运用“龙头企业+小额贷款”、互保基金等多种形式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同时,村镇银行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各类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新型贷款方式,发挥订单农业、期货市场在抵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
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除了要克服经营成本较高等困难,还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村镇银行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多方面获取开展业务所需的信息。目前,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和征信系统已在农村地区开展较大范围的服务,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与这些信息系统的联通来获取较全面的有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村镇银行可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使农村地区享受多层次、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应加大力度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予以政策支持
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
【关键词】村镇银行 发展困难 发展思路
2006年l2月20日,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制定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我国村镇银行从2007年3月1日开始试点建设。组建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支持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村镇银行的发展由于其自身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也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资金来源不足,限制银行扩大资产规模
对村镇银行来说,一方面由于规模小、网点分布少、电子化设施以及网络建设落后,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少等自身条件原因,在吸收存款上很难与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等银行相提并论,吸收存款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加上缺乏宣传,广大老百姓对其了解不多,与农信社、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相比,其认可程度较低,社会公信度不高,造成农民和当地企业对其缺乏信任,缺少吸引存款的能力。
(二)业务品种和提供服务单一,金融产品有待丰富
村镇银行未能给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一是由于其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跟上市场需要开发出新的产品,二是由于其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比如多数村镇银行尚未进入国家的结算系统,不能提供票据,银行汇款,银行卡等服务,有的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造成客户结算渠道不畅通,难以提供高效的结算服务;有的银行由于网点少,加上缺少ATM机等自助设备,造成客户流失。银行产品的缺乏使得银行只能靠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取收益,收益来源单一。
(三)人力资源匮乏,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从村镇银行招聘人员情况来看,由于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和生活条件总体上比城市落后,导致村镇银行难以吸引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士;而新招聘的本科生,其经验不足,不熟悉当地环境,培养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着较高的培养成本,如果是从当地招聘员工,虽然对当地情况较为了解,但通常专业知识学历水平等不足,要真正满足银行的发展,还存在很大挑战。
(四)内部风险监控能力薄弱
一是制度建设滞后,在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措施进行上,还没有形成适合农村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系统。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上,由于现有的人力资源短缺,村镇银行的人员配置兼岗现象较为严重,没有设立专职审计人员,审计监督职能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形成有效监管;二是贷款信用风险难以控制,存在对贷款“三查”不严的现象,银行不能完全按照新的贷款业务的规定办理贷款业务,做好贷款管理。农村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大,即使抵押担保贷款,通常抵押担保物是较难处理变现,存在流动性风险。
(五)金融监管工作难度大
尽管银监会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低门槛、严监管”的管理模式,但实际情况是各级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普遍存在差距,很难按照“严监管”这一要求执行。一方面,各级监管部门在村镇银行的准入和筹建工作上投入了较多人力物力,却未能对村镇银行开业后的经营进行持续跟进监管,造成对其后期经营管理的风险管控不强,同时也对某些监管政策是否在村镇银行很好地贯彻执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督促落实。另一方面,就目前监督总体水平来说是不够的,即使有足够的监督力度,如果按照对其他商业银行监管的模式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也可能由于监管严格,造成现有的村镇银行疲于应付满足各项条件,使得银行失去了活力,举步维艰。
二、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竞争能力
一要推出适合农村的贷款产品。掌握农户金融需求特点,实行差别对待,针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民互助合作社等开发不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量身订制个性化特色信贷产品,以快捷的小额信贷为主,推出丰富的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模式;二要疏通村镇银行结算渠道,推出方便客户的结算工具。通过与其他银行发展关系,依托他行资源,弥补自身在结算上的不足,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入央行的清算系统。
(二)加大形象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并了解村镇银行,如可以通过组织“普及金融知识,便民金融服务”等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对银行标志、营业厅网点的设计,利用银行网点向客户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形象宣传,从而达到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的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好人才培养,建设高效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完善业务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薪资和福利待遇;通过建立符合本行发展实际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二是强化员工的培训机制。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金融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加快人才引进步伐。积极构建本土化用人机制,培育一批熟悉当地情况、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其人才队伍,引进一批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他们的引导作用,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快速提升,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确保农村银行实现稳健发展。
(四)加强监管,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准入监管,增强公众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心;应该加强对银行贷款分类标准,资本充足率标准,贷款集中度和流动性比率等指标的监管,引导农村银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改进业务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由于村镇银行尚处在发展初期,监管机构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注重支持其健康稳定发展。引导村镇银行通过创新的产品,服务和机制,提高他们的品牌知名度,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珍.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及运营中的问题[J].金融会计,2008(06).
[2]宋静静.村镇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特区经济,2011(02).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风险问题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一)村镇银行设立背景
过去几十年发展,我国银行体系在农村服务上气势不足,97年前后大多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取消县级分支向居民贷款,仅保留吸收存款功能,实际通过银行系统转移资金,造成农村资金流失。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不仅没有对农村金融市场输血,反而不断抽血,使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逼近边缘地带。
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资金盈利率低,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特征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
在江苏省某县的一次调查中,选取245户农户2005-2007年的借贷情况。其中非正规借贷中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大多数的借款是无息或低息。所以在借贷中立有字据的比率较低,需要支付利息的比率也相应较低。
同时在贫困地区存在着一定的金融抑制。在调查样本中,2007年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农户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
另外在农户借贷用途方面,得到贷款支持的农户中,35.2%的农户最优先用于建房、看病和教育等生活消费,53.9%的借贷农户最优先将贷款用于生产投资。以往农户现实的资金需求较多用于生活消费的现象有所改变,较多的农户在获得贷款之后不再优先选择满足其生活需要,而是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所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也越来越重要。
(二)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底,政府为了抑制上述现象,对农村银行业准入规则作出重大调整,放宽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各类金融机构。07年初,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试点。07年03月01日,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解决农村金融迈进第一步。10月,银监会扩大试点范围,由原来6省(区)扩大至全国31省(区、市)。截止2010年,共有300多家村镇银行成立,预计今年村镇银行的设立数目还会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由主要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正规部门;由农村扶贫社、农民互助储金会、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外NGOs和国际组织等组成的非正规部门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村镇银行的兴起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而村镇银行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众多机遇以及挑战。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问题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很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主要是存在以下风险:
(一)信用风险:金融机构的债务人无法如期支付利息或者偿还本金,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信用风险,通常期限越长,面临的风险越大。
解决措施:加强银行对授信业务的政策性指导,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在贷款过程中仔细估计贷款人的盈利能力,从多方面深入评估其还款水平。同时深入群众,鼓励群众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最后对关注类贷款客户进行有效监管,督促它们合理经营,努力还贷。
(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遇到突发大量现金需求,如存款人大量提取现金,必须以资产变现处理。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吸收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09年1月5日开业的双流诚民村镇银行,3月底的存贷比就达到97.35%,6月底进一步攀升到106.71%(其间向母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拆借5000万元)。09年末,存贷比为74.83%,低于75%。但其实际存贷比为104.40%,因为有1亿元的存款是年末突击从其他银行转入,后迅速转走。
解决措施: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存贷款比例、备付率等流动性指标的检测,时刻关注各行流动性风险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适当增加自有资本,积极引导农村私人企业入股,扩大知名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过高的存贷比,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吸收存款,加强金融创新,以新颖的服务项目和高水平的服务能力赢得存款人的信赖。
(三)操作风险:由于刚刚兴起,并处中国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设立以来普遍面临着人员少、专业技能弱的问题,村镇银行大部分人员缺乏丰富的银行实务经验和业务知识,极易产生操作风险。
解决措施:进一步强化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密切监测风险变化情况,建立反洗钱制度,对接触和使用银行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同时定期对交易和账户进行复核和对账。最后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操作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加优惠措施,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以外部资源扩充内部实力,也是村镇银行可选之道。
(四)政策性风险:农业作为弱势行业有很大风险。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能力弱,出现风险损失惨重。同时农村特殊性,很多企业技术落后却是地方的“香饽饽”,因为他们可以增加税收带动经济,地方政府会给予照顾,然而一旦出现风险,他们会惨不忍睹。
解决措施:农村脆弱性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的合作改善。从眼前来讲,最可行的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它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很大。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维风险,自成立以来在很多方面无法实现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有效竞争。目前在存贷款、政府政策倾向、系统建设金融创新和专业人员素质上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贷款方面:我国村镇银行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有限。农民收入低,闲置资金少,而各大银行存款利率相近,农户常将钱存入大型金融机构;再者村镇银行刚刚起步,营业网点少,竞争力不足,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居民需要。
另一方面农村放贷需求较大。村镇银行的设立目标即为“三农”服务,所以很多在原有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纷纷转向村镇银行,过大的资金需求量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负担。
2、政府政策倾向:自2006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需要政府支持的地方。如:目前村镇银行营业税率为5%,企业所得税率25%,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的3%和12.5%。最后,当前村镇银行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自己的存款机制,无存款保险,也没有征信系统,很多方面都力不从心。
3、系统建设:村镇银行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抗衡的原因。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正处于运营初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网点少,设备有缺陷,甚至连ATM机和银行卡都没有。对于在外务工或求学人群,无论是向家里汇钱还是储存闲置资金,村镇银行都无优势。另外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也不能进行票据结算等,运行呈“孤岛”状。
4、金融创新:如果村镇银行一味遵循现在的经营模式,始终呆板进行现在的存贷款方针,那么村镇银行将难以担当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重任。就目前形势看,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很多制约因素限制了村镇与其他机构抗衡。
5、专业人员素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它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人才。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那么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到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
(二)综观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各大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过高存贷比,村镇银行设立时应当适当增加自有资本,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村市场中的个人和企业参股。一般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资金比较充裕,如果其村镇银行的投资定会给村镇银行注入新活力。
2、政府应当对村镇银行免征或者减征营业所得税。在边远地区,应实行差别准入制度,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形势的进入准则。最后政府应该辅助村镇银行完善相应制度,引入存款保险,巨灾保险等,对村镇银行申请加入银联网或者征信系统给予支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健康发展。
3、村镇银行应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努力与政府或者监管机构沟通,在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完善系统建设,同时在能力范围内扩大机构影响力,在《阳光村镇银行:寻找“扶贫”与“盈利”的平衡点》中孔新忠行长在阳光村镇银行成立一年来,关注农户需求,努力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赢得大家的信任。最终建立与当地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
4、村镇银行产生的特殊背景。努力办好职责内工作,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赞许,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设计出针对性的服务,如:对特困个人给予优惠,进而改善生活;对需要学费的贫困学生设置专门学生贷款,鼓励其好好学习。最后村镇银行可以设计出一些类似国际微金融机构的政策,实行小组联保,互相监督降低信息不对称,利用村镇邻居的软信息优势。
5、村镇银行在招收员工时应该适当给予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努力壮大员工资源。当然,村镇银行的员工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还应该熟悉农村市场。所以建议在招收专业人才的同时可以适当放一些名额,用于招收熟悉农村市场的个人,以“农民信贷员”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扩大在农村中的影响力,让农民对“村镇银行”这四个字更加熟识,方便后期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村镇银行门户省略/
[2]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00,2001-2005,2008,2009,2010,2011年度
[3]中国地方金融网省略/
[4]南方报业新闻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J10版:专题《问诊村镇银行》
[5]李萌《村镇银行四年回顾及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村金融》
1村镇银行的积极作用
1.1成立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弥补现有商业性金融机构“空缺”
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竟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具有低门槛、多元化资金来源、灵活多样的股权与治理结构的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但为农村金融市场引人增量因素,而且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始,就对其设立条件、股权设置、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内控机制及监管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对股东在财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形成了机构经营者的优胜劣汰,这必将推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
1.2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级解农村金融的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农村信用社这一存量机构展开,可是从结果看,无论是规范合作制,还是提供多种模式的改革尝试,效果都不甚理想。深究其原因,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造成一方面农信社本身缺乏改进的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难以下决心彻底清除绩效差的信用社。而村镇银行的建立,无疑将会与农信社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促进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促成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1.3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除了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村镇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
2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村镇银行没有具体规章制度保障
银行的业务开展缺少细则性规定,目前仅有关于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运作监控的基本原则,缺少细则性规定。按照银监会有关人士的说法“银监会正在起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行政许可实施细则,具体下发日期和受理村镇银行申请日期待定。”这使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缺乏操作依据。
2.2村镇银行的设置受到地域局限
目前仅针对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实施试点,其它地方暂时不能享受优惠政策。
2.3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等存在问题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如何将其纳入支付结算体系,结算渠道是直接纳入当地人民银行还是通过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加以明确规定。而且,按照目前的发行库管理制度规定,多数“村镇银行”明显不符合要求,需要对“村镇银行”能否直接在当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存取款做出明确规定。同时,需要解决“村镇银行”金融稳定的问题。
2.4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狭小
“为穷人提供服务会导致银行经营亏损”这是前几年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股改过程中,纷纷将分支机构撤出贫困地区的理由之一。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保守,农民的储蓄观念非常传统,缺乏理财观念。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按经营区域原则上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市场狭小,要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农村信用社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3发展村镇银行的政策建议
3.1加强监管
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村镇银行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社区性银行。
3.2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环境
发展村镇银行,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使其向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3.3吸引金融人才,提高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对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意识教育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既可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从业人员。
关键词:制度;村镇银行;制度变迁
作者简介:吴红良,无锡太湖学院经管系教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62-02
近年来江苏村镇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末,累计成立52家。办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利于从农民的需要和农村的实际出发,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一、江苏村镇银行的基本现状
2006年底,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放宽了农村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要求,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2007年10月12日,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 年 2月28日,江苏第一家村镇银行在沭阳县扎下镇正式挂牌营业。到2012年6月末,江苏村镇银行总存款余额是201.1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82.85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到了90.36%,发放涉农贷款达165.23亿元,对江苏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
二、江苏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与制度变迁
诺思认为“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的三个层面: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的有效性。”制度由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和制度实施机制三部分构成。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惯例等。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实施机制的保证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所以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有机地构成了制度。
制度变迁有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所谓诱致性制度变迁就是“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就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分析
1、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背景。2006年l2月20日,银监会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提出要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等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即希望通过“增量改革”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2007 年1 月22 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和合法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07 年 10 月,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 31 个省( 区、市)。村镇银行的建设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于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坚持利益诱导,通过设定一系列的优惠和支持性条件,把更多的选择空间给予市场主体,诱导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短短几年,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根据市场导向出资设立了一大批村镇银行。
2008年4月24日,《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村镇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存贷款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其中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
2009年2月,《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将支农再贷款的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村镇银行。3月,《关于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涉农贷款增量大的机构予以2%的奖励。7月23日出台了《2009—2011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发展计划》,计划至2011年全国除以外的35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
2010年5月19日,《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其优先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月26日,《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和金融保险业收入进行税收优惠。6月《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
2011年3月23日,《关于进一步推进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力度,鼓励延伸服务网络。” 7月25日,《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就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资质审查和挂钩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资质提出了明确规定。10月17日,《关于延长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对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保险业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
2012年5月26日,《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
2009年3月2日,江苏省政府下发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村镇银行试点,认真规划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努力将我省更多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县(市)纳入村镇银行试点范围。”对设立在乡镇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支持。2012年7月21日,江苏省政府转发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部门《江苏省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充足率较高、资产质量较好、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信贷政策执行有力的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创新发展。
2、江苏村镇银行制度安排和执行情况。
第一,产权安排方面。江苏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在5000-10000万元有24家,占53.33%,500-5000万元的有14家,占31.11%,两者总共占84.44%。《暂行规定》指出: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注册资本数量大意味着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和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大大提高,似乎违背了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不利于提高贷款覆盖面。发起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占53%;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大型商业银行分别占到27%和11%;而国有商业银行只占9%。
第二,贷款投向。主要以涉农贷款为主,占到贷款总额的90.36%,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但是农村企业贷款占比达到68.24%,而农户贷款占比只有26.34%,村镇银行所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户的贷款难的问题,而不是农村企业的资金问题。
三、制度视角中的江苏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江苏村镇银行的发展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要把建设和发展村镇银行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视野中来考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村镇银行存在的不足。
1、从法律层面来保证村镇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制定《村镇银行发展法》,并且建立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形成保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有机法律体系。如果不把有关村镇银行建设制度安排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其制度安排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可能有效地推进。《村镇银行发展法》可以使村镇银行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2、用制度来保证村镇银行真正姓“村镇”,其贷款对象以农户为主,办成真正的农民的银行。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开发适合的信贷产品;针对不同的农户贷款产品,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流程。对村镇银行的农户贷款等低利率或优惠利率贷款给予差别税率。设立专项基金对村镇银行的农户贷款进行风险补偿。
3、培养合格的村镇银行人才。由于村镇银行的乡土性,其经营人员除了熟悉金融业务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所在地的农民要有感情,用制度来吸引村镇银行所在地户籍大学毕业生,有利于发挥他们对当地熟悉的优势来开展业务,和农民建立良好的关系。
4、引导农村灰色金融和一些民间私人借贷资金投入村镇银行,有利于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整顿农村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兵等.江苏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程琳.村镇银行制度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谢金楼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索,2010,(10).
我国村镇银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2007年3月1日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挂牌成立,2009年7月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一2011年工作安排》宣布三年规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截至2011年5月末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开业440家、筹建96家,远未达到之前的目标。今年印发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步提高了设立村镇银行的门槛和难度,银监会表示在建设村镇银行的问题上数量要服从于质量。从以上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政府致力于加强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和结构的合理安排,力求建立成熟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村镇银行正面临着发展历史短、设立背景特殊、农村金融市场格局角色定位困惑、吸储困难等问题。本文借鉴国际上成熟村镇银行的运作经验,针对我国村镇银行体系遭遇的困境力求提出解决对策,为决策制定者出提供建议。
二、国际先进经验
(一)格莱珉银行
格莱珉银行由研究农村经济问题专家尤努斯教授创立,该银行的成功运作不仅为他赢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荣誉,更在20多个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效仿格莱珉式农村金融模式的热潮。格莱珉银行的成功是建立在符合孟加拉特殊国情且细致有效的制度基础之上的,以下几点经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答格兰岷银行的成功。
1 格莱珉银行是真正属于农民的银行。格莱珉银行在本质上是私人商业银行,政府仅拥有6%的股份,其余94%属于贷款者所有,所谓“农民的银行”。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格莱珉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股东。如此的产权结构设计使得格莱珉银行区别于国有商业银行,所受政府政治性干预微弱,独立运作的能力大为增加。
2 机构层级扁平化节约成本,以小组为借贷基础单位风险可控。格莱珉银行的机构设计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为总行,中间层次为分行和支行,基础层次为乡村中心和借款小组,层级设计简约明晰,降低管理成本。
以借款小组为基础单位是格莱珉银行一大特色,一个乡村中心由六个借款小组构成,五人自愿结组,组内成员相互担保,每人申请贷款额度不得超过个人储蓄总额的150%。成员缔结小组后形成“一荣俱荣,损俱损”的格局,如果一人得到技术指导等应与其他成员分享;如果一人暂时无法偿还贷款先由其他成员代为偿还否则整个小组的信用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小组模式能够起到共同监督作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并降低银行监督成本,保障贷款成功收回,这种独特的小组模式是格莱珉银行还款率近99%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注重客户定位,创新的还款模式。尤努斯教授致力于孟加拉农民的脱贫致富,信贷主要面向贫困地区的极贫农户,强调以贫困妇女作为主要贷款对象,并严格规定贷款申请人的财富状况,细化到每个贷款人家庭所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0.5公顷或者全部财产折合现金不到1公顷土地价值。
格莱珉银行实行单利计息和贷款分期还款制度,以周为还款周期,不允许贷款人次性提前还清。当农户发生意外不能按时偿还基本贷款时就启动灵活贷款机制(减少分期还款频次或延长贷款期限等)。上述还贷机制的设置既降低贷款人的偿贷压力,又确保贷款收回率保证银行资产质量。
4 政府的鼎力相助。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和孟加拉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政府首先赋予该银行作为非政府组织合法吸纳存款发放贷款的身份,又按照4%-6%的利率累计为格莱珉银行提供高达50亿达卡的资金链保障并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
(二)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发轫并兴起于美国,其中“社区”可以是个省、市、县或乡村居民集聚的地方,一般是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由地方自主设立和经营,为中小企业和家庭居民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自1867年第家社区银行IKens VaIley在美国成立起,社区银行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世界范围内包括在集中垄断程度很高的德国、英国、法国及日本,社区银行都得到长足发展,为当地中小企业资金融通发挥重要作用。
1 独特的信息优势,多元的金融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生存发展得益于社区银行“取长补短、见缝插针”。大银行往往由于规模、市场定位等问题不能有效进入社区金融服务市场,社区银行正是利用大型银行在该市场的空档充分发挥“软信息”方面的优势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取得社区金融市场制高点。
社区银行善于推陈出新,灵活提供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个性化偿还方案。同时他们充分利用贴近储户生活的优势,积极扩展中间业务,办理保险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等,通过提供这些多元的金融服务使得社区银行植根储户生活,显著提升储户对社区银行的忠诚度。
2 稳健经营抵御风险,危机中表现不俗成新宠。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社区银行非但没有受到严重冲击反而收获抢眼业绩。据统计,面临金融海啸,只有11%的社区银行认为他们的贷款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事实上2008年三、四季度与前两个季度相比有57%的社区银行增加了新的零售客户,40%的社区银行的贷款数量仍在上升,全年有55%的社区银行存款数量增加且增速超过以往。社区银行保持高水平资本充足率运行,继续吸收存款的空间还很大。正是凭借着灵活个性的经营、降低管理成本和对贷款人“软”信息的有效处理等方面的特点,社区银行构建了稳健经营的机制,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型银行应对危机时的不作为和低成效大大削弱了储户对金融体系的信心,社区银行的出色表现为阴霾的美国金融界带来光明,他们让行业同仁惊叹时也赢得了储户的青睐,储户纷纷将存款从大银行“搬”到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在其他银行机构遭遇寒冬时提前迎来了春天。
三、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现状
(一)角色定位困惑,极易背离成立初衷
在村镇银行成立之前,本应承担支农兴农使命的农行、农发行和农信社由于利润驱使、贷款办理低效、官僚作风严重等原因无法达到致富农村的目的。上述三家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的前提下村镇银行的出现使得市场格局更为混乱。村镇银行的设立初衷需要他们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而非财政行为保持盈利的同时达到支农兴农的目标。究竟是盈利在先还是扶助为主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村镇银行极易在盈利和济贫的天平上向前者倾斜,与其设立初衷相悖重蹈农行的覆辙,逐渐脱离农村低端金融市场。
(二)资金来源受限,政府主导行政干预大
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总股
本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单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机器关联方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此规定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造成限制,产权结构单一,发起人选择面过窄,具有竞争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个人的优质资金无法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目前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村镇银行是由外资银行发起成立外,绝大部分都是国内银行牵头设立,这些银行背后恰恰是政府,政企未分何谈村镇银行的独立性?如果没有更好和更为明晰的产权制度设计,村镇银行的未来则无从谈起。
(三)公众认可度不高,信用机制受限吸储难度大
我国村镇银行处在成立初期,在社会大众间尚未形成广泛的信誉基础,这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运营机制不够成熟、规模较小关系甚密,同时也与农村储户缺乏对村镇银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密切相关。
商业银行法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这样的现状面前村镇银行在吸储方面没有明显竞争力,缺乏资金来源贷款业务严重受阻。另一方面对储户的信用记录机制并不完善,造成村镇银行在给予客户信用贷款时要承担更高的监督成本和坏账风险加重村镇银行的运营负担。
(四)专业人才匮乏,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村镇银行要想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就需要招募专业人才,而在广大乡镇找到相关专业方面的人才存在很大难度。而又由于无法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村镇银行推出的业务与信用社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来村镇银行不仅没能有效利用市场定位中的“缝隙”,反而用同质产品和已形成群众基础的信用社竞争,这让村镇银行陷入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
四、打造村镇银行特色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扮演好最后借款人,优惠政策确保村镇银行角色定位
央行需要扮演村镇银行最终借款人的角色,一旦村镇银行出现问题,他们与央行之间的责任厘定、风险承担问题需要套能够有效进行控制的体系提供保障。
由于村镇银行身兼支农兴农的政策使命,政府在积极理顺农村信用社问题的同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确保村镇银行不在发展中迷失自身角色和责任,坚定服务三农的信念。在税收、人才输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有效政策都可以起到扶持村镇银行的作用。
(二)适度改革产权制度,完善信用环境
结合我国国情,让政府彻底放弃对村镇银行的控制权不甚现实。但笔者认为我国村镇银行应当尝试往多元产权结构的方向发展,逐步放宽对非银行机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持股限制,营造公平竞争氛围,保证优质资金来源。此外设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激励监督体制都是村镇银行在制度层面亟需改进的。
恰当的制度和契约设计能有效改善信用环境。村镇银行除了需要国家信用的支持外还可以借鉴格莱珉银行贷款小组制,通过贷款人间的相互监督起到维护本组信用水平的作用,降低违约风险保障贷款收回。
(三)走创新之路,灵活机动求生存谋发展
村镇银行在提供金融产品方面要灵活掌握收益和风险,尽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据储户不同要求制定不同还款方案。此外村镇银行应当积极发展业务、代保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创收的同时为储户生活提供便利。
(四)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