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危机分析

时间:2023-07-07 16:27:02

导语:在企业危机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危机分析

第1篇

第一,金融危机会导致市场需求总体下降,从而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市场份额也在降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大,全球的经济都在经历着衰退和萎靡,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的总体需求在呈现下滑和降低的趋势,而我国的民营企业处于这种背景之中势必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诸如企业减产、销售降低等这些问题则是普遍存在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撞之中,我国民营企业受到最大影响的是那些对国外市场依赖性较强的企业们,它们即便是积极寻找国内市场,但是由于整体市场需求的影响,也会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和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

第二,金融危机会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上升,从而使得利润和利润空间都在降低和缩减。金融危机会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从而使得很多留下来的企业为了保存自身的利润和利润空间而增加诸如原材料和人工等方面的费用,这样就会最终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经营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空间的降低。此外,随着新劳动法以及对于企业污染治理等要求的不断出台,这些也使得企业在支持成本中的花费增多,增加了企业的总体成本,最终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

第三,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融资不顺和信用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民营企业多半是中小型企业,它们对于金融危机的抗压能力还是不足的,加之,由于金融危机而日益凸显的诸如企业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用人不合理、诚信较低等问题,这就使得企业在经营中会出现诸如融资不顺和信用风险增加等一系列后果,从而增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面对金融危机,很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会提高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放贷门槛,并且也对放贷金额降低很多,这就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很难进行融资,从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经营。

二、我国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第一,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时一定要积极改变自身观念,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入手谋求企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品牌策略来实现的,即:只有不断优化企业产品和服务,才能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来赢得新老顾客的信任,进而占有市场份额,那么,该企业的品牌策略就给该给企业带了持久的竞争优势。当然,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也要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以满足消费者们的不同需求,进而增加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未来的金融危机才会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第二,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还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性和管理规范化。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需要以技术为支柱来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和新科技,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使得本企业中的产品不断更新和产业不断升级,这是改变由于以往对技术创新不重视而出现的一些列问题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可以使得企业形象和企业利润都可以得到最终的最优化。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规范化方面也是需要下大力的,尤其在金融危机时代和后金融危机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管理是企业生存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人员管理规范化才能推动企业建立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存进和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第三,我国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市场,以此来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树立两个市场的观念,充分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为此,我国的民营企业就需要做到:(1)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将企业中的产品结构和产品服务做好做强,并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不断关注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是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的。(2)要积极关注国内市场的开拓,使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可以通过国内市场来进行消化,毕竟我国有着十几亿的消费群体,面对如此之大的市场,我国的民营企业是有着无限商机的,只要善于研究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和实际落实,相信国内市场并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的稳定大后方的。

第四,我国民营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撞时还需要积极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如前所述,我国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它们出现困难时就,一方面都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和腾飞。我国的政府即就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民营经济融资体系,使得我国的民营企业其创业起始阶段可以实现无压力的零成本注册,然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给与诸如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优惠;而在其发展阶段,又可以专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帮助其发展;而到了其成熟阶段,则可以鼓励其以市场化融资为主来发展和壮大,诸如发行企业股票、企业债券等,并对于上市民营企业给予财政奖励等等。政府作为纽带,可以积极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开展多方参与的遍及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服务,为我国的民营企业真正服务和减轻企业负担和政府负担。

第五,我国民营企业还可以加强与同行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也是抗击金融危机影响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全球经济需求大幅度下降的状况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它们应该积极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来度过难关。那么,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就不要盲目以价格战等为手段来谋求企业的暂时发展,这不是长远之计,甚至是有损企业长期发展的,从而导致恶性市场竞争。我国的民营企业就需要加强行业合作意识,积极拓展合作共识,共同开辟市场发展,实现共存共赢的局面。当然,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市场一元化。为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开拓市场和实现多元化市场发展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减少我国民营企业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的风险,从而使得它们可以在市场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调转方向,有着对于金融危机的较强的抗压能力。

第2篇

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在中国频频爆发。这些危机体现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引起了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注意,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必须注意到,在这些危机当中,有的企业的确有部分产品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但也有许多企业被假冒产品或者被媒体的不负责任报道连累。食品关系着公众的人身健康安全,如果此类危机处理不当,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诸多企业因食品安全危机而损失惨重甚至一蹶不振的事例比比皆是。许多食品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越来越重视危机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着眼于食品安全危机,通过对危机传播中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的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举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制约因素影响的指导原则,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危机传播。

危机传播过程模式建构

危机传播着眼于危机之前到之后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过程,是企业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旨在维护企业形象和减少危机损害程度的信息传播行为和沟通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影响大众对组织的印象与认知。①笔者认为,传播学学者关于态度的定义“关于某一社会对象的正面或反面的评价、情绪的感觉、支持或反对的行为倾向构成的一种持久的系统”②可以表征大众对组织的印象与认知,因此可以将大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认知视作“态度”。由此可以将危机传播视作企业的“说服”行为,其目的是影响公众的“态度”。

McGuire③提出的信息处理理论将说服视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分为6个阶段:1.说服性信息得到传播;2.接收者注意到信息;3.接收者理解信息;4.接收者接受所陈述的观点;5.新接受的立场得到维持;6.期望的行为发生。

笔者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建构危机传播过程模式。考虑到对于“新接受的立场得到维持”和“期望的行为发生”这两个阶段的研究较少,难以进行分析,而“接受和服膺”又与行为的发生具有比较强的联系,笔者假设:(1)说服的过程止于被说服者接受所陈述的观点;(2)可以通过被说服者的行为来衡量其态度,也就是说服的效果。在信息处理理论基础之上改进后的危机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

食品安全危机界定

FAO/WHO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或者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④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参考我国学者胡百精⑤对于危机的定义,将食品安全危机定义为:由于企业的行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

由食品和食品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食品安全之安全的主体为消费者。因此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所危及的就不仅是企业的利益,还包括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一点对于以公众为传播对象的危机传播意义重大。

食品安全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

公众的负面态度:阻碍危机传播的整个过程。在有些危机中,企业可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这意味着企业虽然遭受危机的损害,但是有民意作为其后盾。但在食品安全危机中情况并非如此。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可能危及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企业在这类危机中难以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大多数情况下,公众一旦得知危机的情况,就立刻认定企业在危机中有过错。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现象的存在,即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已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媒,也倾向于使自己按照既有的态度对信息进行解读。所以企业的危机传播信息是否与公众已有的对企业的态度相矛盾,是公众是否接受该信息的关键影响因素。公众负面态度的影响作用于危机传播(即说服)的各个阶段,这为企业的危机传播造成了很大障碍。

媒体的干扰信息:分散注意力。由于食品安全危机的主体是消费者,随着消费者权利意识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这使得食品安全危机具备了较高的新闻价值,媒体对其高度关注。为了快速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公众,媒体往往会从企业之外的其他新闻来源甚至是一般民众寻求信息,有的时候媒体甚至比企业早一步获知重要信息,并加以报道。这种信息很可能是错误或不准确的,但却能够吸引公众注意力。

专业词汇:造成理解障碍。对于食品其内在品质必须由专业人士来确认。专业人士的鉴定既可以成为消费者维权的工具从而引发企业的危机,也可以成为企业证明自身清白的依据。但是企业凭借专业鉴定进行辩解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专业词汇和术语。专业词汇往往超出普通消费者的理解能力,容易对危机传播造成障碍。

综上所述,公众的负面态度、来自媒体的繁多的干扰信息、专业词汇的使用三个因素分别作用于企业危机传播的不同阶段,构成了食品安全危机中企业危机传播的制约因素(如图2)。

食品安全危机中企业危机传播的指导原则

笔者结合上文的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举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食品安全危机三个制约因素影响的三条指导原则。

“说真话、立即说”――遏制干扰信息。如果企业自己主动披露危机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公众得知危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危机话语的主动权,成为媒体的消息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诚实坦率的形象。

选用合适的危机反应策略――避免触犯公众态度。危机反应策略是企业在面临危机时所使用的符号资源,这些策略具有的抵御性不同,根据危机诱因的不同,企业应当运用不同的反应策略,才能在澄清事实的前提下避免触犯公众态度。如下图所示:图中企业的责任归因沿着危机情景轴线自左向右增强,而对应的危机反应策略的反抗强度渐减。根据食品安全危机发生原因的不同,危机传播的实务人士可以参照图3对反应策略进行选择。

慎重使用专业词汇――帮助公众理解危机传播信息。企业在进行危机传播时,应当慎重使用专业词汇。当不得不使用专业词汇的时候,应当遵守以下两个守则:1.首先应当对专业词汇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或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2.使得专业术语尽可能多地被公众接触并熟悉,以消除由陌生感而产生的恐惧。

结语

在这个大众传媒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代,危机传播之于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食品安全危机传播中的制约因素,对企业的危机传播方式和策略提出改进建议,使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危机传播。

本文假设危机传播是一个单向的“说服”过程。但事实上,大部分“说服”过程都包括被说服者的反馈,危机传播也不例外。在日后的研究中,笔者希望能够继续考察加入反馈过程的危机传播将发生何种变化。[本文的基金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70503024);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院长奖”科研启动专项基金(KJ21102500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08CTQ006);本文得到中国科技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注 释:

①吴宜蓁:《危机传播――公共关系与语艺观点的理论与实证》,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②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③McGuire.W.J(1968).Personality and attitude change: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In A.C. Greenworld.,T.C.Brock,& T.M. Ostrom(eds.),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ttitudes,pp.171-196. San Diego,Calif.:Academic Press.

④张守文:《当前我国围绕食品安全内涵及相关立法的研究热点――兼论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食品科技》,2005(9)。

⑤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Coombs,W.T.(2004). Atheoretical frame for post-crisis communication: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theory.in M.J. Martinko(ed.),Attribution Theory in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s,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Greenwich,CT,pp.275~296.

第3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航运企业;发展。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世界经济与世界航运市场紧密相连。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对此我国航运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各种风险。

1.金融危机简介

由2007年3月美国住房次贷危机引发,以2008年9月“两房”——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e)被政府接管、三大投行——贝尔斯登,美林(MerrilLynch),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Holdings)被收购重组或破产为标志,开始爆发海啸式的国际金融危机;10月以后又迅速蔓延、深化,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开始危机实体经济。进入2009年,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称为“百年难得一遇”的美国金融风波愈演愈烈,不仅演变成金融危机,而且正向全面的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1]。

2.金融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2.1运输需求萎缩,运价急剧下跌

金融危机推动经济滑坡,经济滑坡导致货量剧减,货量剧减导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幅趋缓。2008年9月以来,全国部分中小企业关停,出口企业数量的减少造成港口吞吐量减少。中国口岸自2008年9月之后的连续几个月的欧洲、北美、中东三大主要航线的运费都处于下跌趋势。跌幅最大的依次是欧洲航线、中东航线和北美航线。10月份欧洲航线的运价与8月份相比,平均跌幅高达30.8%。其次是中东航线,口岸到迪拜港的平均集装箱跌幅为13.4%。北美航线以10.5%的跌幅,使原本已经是清淡的航运市场雪上加霜[2]。运价狂跌,货量也急剧减少。这从我国的进出口量上可见一斑。从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我国出口连续8个月负增长。另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总值同比分别下降20.9%、16.6%和23.1%。我国与东盟进出口同比下降23.8%,内地与香港进出口下降24.3%,与印度进出口下降32.3%。

2.2造船业新接订单量急剧下降

对于我国造船产业来说,在经历了从2003年后连续5年的超预期勃兴之后,从2008年开始显现出增长的疲态,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一疲态更加趋于恶化。2003年以来,造船业一改以往低迷状态而成为高盈利行业,大量民营、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开始“掘金”中国造船业。据统计,2003年两大国有造船集团之外的造船企业新接订单量占全国的比重还是32.2%,但2007年这一指标已经升至62%。如果全球船舶需求继续保持强劲,这些新兴造船能力的过剩还不能完全表现出来,但目前全球经济下滑已经导致全球船舶订造需求大幅下降,而且这种趋势继续的可能性还在不断加大,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出来。据了解,仅2008年10月上旬一周时间内,广州黄埔区一家造修船企业两个油船改散货船的订单连遭撤销,直接损失4000万美元。近来,江苏省靖江市出于对未来不确定状况的担忧,今后将不再允许新建船厂。江苏另一大型造船企业也推迟了IPO计划,并将原来1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缩减至3亿美元。

2.3投资者预期降低,航运市场泡沫减少

2002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航运业迎来了一轮空前的大发展,成为航运业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繁荣期。但是随着新造船运力的投入,使得航运市场上总运载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及运量的增长,给航运市场带来巨大的供给压力。在运力供过于求之下,造成运费受压,甚至出现不升反跌的情况,盈利大受打击。

美国金融危机对投资者心理造成的影响直接作用于航运业。航运业过长的繁荣期一步步抬高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市场上大量增加的新订单和交船期的不断推延不仅对国际运输市场造成巨大压力,而且造船厂和船东所承担的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加。大量的投机性订单行为,掩盖了真正的市场需求数字。此时的金融危机,降低了投资者的预期,对航运业的过度扩张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有利于航运业实现“软着陆”。2008年12月份全球船舶订单几近为零,全球运力增长减慢,市场开始进入回调。挤掉市场泡沫,有利于航运业蓄势进入新一轮发展期。

3.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航运企业发展分析

面对当面的严峻形势,航运企业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必须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式,从传统的航运经营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换脑筋、变思想,开眼界、拓思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坚持创新,破解航运经营的难题,寻找新的发展契机。[3]

3.1创新理念,注重科学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企业战略的全面检验,也是调整完善战略的机会。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航运业的发展,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由注重货物运输量、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转变到建立质量、结构、效益与内涵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理念,注重发挥特色和优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航运体系。

3.2加强合作,化解经营风险

航运企业要在适当的时候,积极寻找兼并对象,通过业务上的先期合作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收购兼并的目标。航运企业之间,航运企业与有需求的有关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在国际经济和航运形势好的时期可以获得双赢,在经济危机时期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面对国际航运市场的严峻形势,航运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控制运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运力等。在这些措施中,航线重组被视为各家船公司抱团取暖、共度时艰的最佳选择。

3.3航运企业积极拓展航运产业链,加速企业转型

当前,中国航运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高端航运服务业十分滞后。高端服务行业知识密集程度高,利润贡献度大,辐射面广,国际影响力强,是航运服务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航运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是规避风险的必要措施,航运企业在确保运输核心业务发展的同时,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发、参与多种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与营销,增强在“供应链”上的竞争优势,巩固航运主业的地位。

航运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行业发展的规律。2003年至2008年,我国集装箱运输以年均35%的增幅,实现了连续6年雄踞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28亿TEU。专家认为,我国外贸集装箱运输保持了多年“量”的高速增长,现在到了一个深层次发展期,要求我国外贸集装箱运输发展从以追求“量”的增长为主转变为追求“质”“的增长为主,进行适当的战略调整,优化运行组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整体效益。因此集装箱班轮企业只有加大结构调整步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强企业的运输组织与管理,实现运输组织向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才能再次找到远航的动力。

3.4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新一轮航运人才尤其是高端航运人才大流动,有利于航运业集聚人才。为此,航运企业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积极培养、全面引进航运人才队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3.5以”两岸直航“为契机,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两岸直航“为两岸携手克服金融危机对航运业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两岸航运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不仅可降低两岸之间的运输成本,增加两地的海运量和经贸往来,也将吸

4.结论

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对航运业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对此,我国的航运企业可以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大胆大步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第4篇

关键词:金融海啸;企业失败;发展战略;公司治理

一、引言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企业失败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有很多相关的词汇描述企业失败这样一种状态或结果。企业破产是企业失败无可争议的形式,其他相关的词汇包括财务困境、企业困境、财务危机、企业亏损等。综合相关学者观点:企业失败是指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满足企业正常运营条件,从而在法律上和市场上被淘汰。

解释企业失败和破产的规范性理论不多,总体上能够被各方面的研究人员和企业界接受的理论主要为两种:一是企业生存因素理论。企业的生存受到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如果各因素能适当的搭配,企业生存的机会将会增大,并且可能会获得良好的获利空间。反之,企业的生存将无法保证。二是现金流量理论。Blum构建的“现金流量模型”,以现金流量为指导理论,把企业看作为流动性资产的蓄水池,以流动性、获利性和变异性3类指标来建立模型。他认为,当有下列情形发生企业失败的机率将会增加:蓄水池容量变小、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变异量增加、该企业所属的产业有逐渐趋于失败的倾向。

有关企业失败原因的研究,影响企业失败的因素复杂,相关学者对于企业失败原因的结论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二是企业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最终的生存,这是企业失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常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来反映。三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这是企业业务运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保证,也是企业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资产的安全完整,所有者权益不断增长的保障。四是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最终的成败。五是经济政策和国家法规的影响。

二、佑威简介

1983年,佑威在香港开设自己的第一家服装零售店,1994年在广东省建立生产中心及内地总部,随后在上海、武汉、南昌等地分别成立分公司。2000年11月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佑威国际在内地专卖店遍布全国18个省份,覆盖92个城市。从2007年9月开始,公司更加积极扩展香港的零售店网络,从64家增加至95家,内地的销售终端数也由去年的460家增加到516家。2008年9月初公司曾计划股本重组,希望筹得2.3亿港元作为营运资金,但在9月17日被停牌时基金洗仓,股价暴跌超过50%,随即被银行催缴欠款,加上金融市场不景气,集资计划流产。佑威国际被迫宣布无力偿还8.5亿多港元的银行贷款,实际总负债达到12亿港元。2008年10月6日,被债权银行申请清盘。挺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挺过了2003年SARS危机,却没有战胜这一轮全球金融海啸,佑威成为香港又一家因“无力偿还贷款”而宣布倒闭的上市公司。

三、佑威失败症候与初步诊断

为了更好地了解佑威的经营情况,本文截取佑威2000年上市以来的年报对其进行分析(由于篇幅限制相关财务指标分析具体数据在文章中未列出)。

(一)盈利能力分析

对于盈利能力,本文选取了反映股东投入资金获利能力的指标股东回报率和反映全部资产利用效益的指标资产回报率以及销售回报率。

佑威2000年上市,该年年报显示权益回报率高达83.60%,之后呈急剧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2000年企业为了上市,为此创造了高的权益回报率。上市后新股东的进入导致股东权益的增加,但是企业盈利并未因此成比例增加,最终导致股东权益回报率总体不断下降,2008年达到历史新低,仅为3.77。权益回报率波动幅度很大,经营不稳定。资产回报率也逐年下降,除2003年下降幅度很大外,2008年下降幅度也高达61%,可能是由于公司资产利用或成本控制发生了问题。此外,在分析年间,企业的销售收入虽是呈不断上升趋势的,但是因销售成本的更快增长,销售回报率的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3年和2008年仅为3.74%和2.82%。公司主营业务回报率不高,且波动幅度较大,经营不稳定,风险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不正常的大幅度降价或是销售成本的大幅提升造成的。

(二)营运能力分析

佑威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其应收账款不但数额巨大,占流动资产比重逐年上升,说明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在应收项目上,一旦收款出现问题,将大大增加企业资金周转困难。2005-2008年佑威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这或者说明产品销售上可能出了问题,或是存货质量上出现了问题,或是改变了营销策略。企业的营运能力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偿债能力分析

从佑威国际的负债情况来看,其负债数额巨大,且呈逐年上升。因其行业特点,主要负债来自于流动负债,其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财务风险较大。如前所述,正是由于银行追讨将近12亿元的债务而使其陷入倒闭的困境。

(四)行业比校分析

要了解佑威国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必要将其放在整个行业的大环境中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对象是香港14家上市服装连锁店。从行业环境来看,休闲服饰的成本非常透明,各个牌子之间在价格上可以腾挪的空间很小,最重要的就是看谁能够把管理跟上来,把营销质量提上去。行业资深人士李飞跃认为,现在的市场已经处于一个饱和状态,休闲服饰类产品已处于同质化竞争时代,佑威的品牌形象与店面形象缺少创新也为破产埋下伏笔。

行业对比分析得出,佑威的经营效率总体上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一些指标处于行业较低值,佑威本来在行业中就缺乏竞争力,现每况愈下的业绩情况更加剧了与行业的差距,其经营活动存在严重问题,企业早已走向失败边缘。佑威经营可以说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不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不再满足正常运营条件,而被市场和法律淘汰。”这完全符合企业失败的定义。

四、佑威失败原因剖析

(一)佑威失败的外部原因

以美国次级债为发端,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整个国际市场,导致整个经济的下滑,人们的消费信心明显不足,需求持续低迷,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香港银根紧缩导致向企业追讨巨额的债务,拉起了佑威失败的导火索。另外港币采取的是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根据香港金管局的决定,如果美元相对各亚洲货币显著贬值,港币汇率将在即期市场同步跟随,在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港币贬值的幅度就很大,这导致香港向内地进口商品的购买成本将增加,佑威的服装业务中,中国仍是整个集团核心市场,占整个服装业务的37%左右,外贸业务占比54%,国内出口比重大,受国际市场表现及外汇的变化影响较大。市场的不良表现和竞争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佑威盈利能力的降低。相关负责人将企业陷入困境归因于金融危机,银行追讨债务,无力偿还债务而遭遇倒闭。另外,相关环保政策的出台导致企业纳米纺织基地的资产大幅减值,其实这些仅仅只是佑威失败的表象,佑威失败有其内在的原因。

(二)佑威失败的内部原因

1、公司战略失败。长期关注零售连锁行业的深圳赛马投资总裁刘冰云表示,零售连锁行业必须保持足够的现金流才能维持其高速正常运转,而当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粮草”。“如果你把钱过多地用于扩张,再遇上需求不振,资金链很容易断掉而遭受灭顶之灾”。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以及消费心理的侵蚀,外部市场的消化能力将逐步萎缩,受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加工贸易等附加值低的企业获利空间明显减少,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在此背景下企业经营是实力的较量更是资金的较量,很多企业选择了缩小经营规模来规避风险,而佑威的扩张策略并未因此而减缓,正是由于其“急功近利”和“冒进”的发展战略导致了最终失败。一系列快速扩张动作导致其相关成本迅速提升,随着经济形势逐步恶化及国内租金和工资上涨的成本压力,佑威的盈利能力表现日趋差劲。在外部环境各种不利因素作用下,导致佑威最终陷入财务危机。由上分析可知,佑威发展战略制订的错误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2、佑威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现代公司中,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为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从产权关系上看,是一种纵向的财产负责关系。从职权关系上看,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职权范围,彼此间存在制约关系。这种纵向的财产关系与横向的职权限定关系,构成了整个公司内部的约束机制。同时,这种体制还将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统一在一个完整的利益机制下。公司治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从佑威的治理结构来看,董事会主席和行政总裁职位、执行委员会主席职位由一人担任,公司没有设立专门的监事会,监督职责由董事会担任。这说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存在问题,没有专门的监督机制,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同时担任监督角色,其权力过大,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董事会的决策效率与效果值得质疑,主席和行政总裁由一人担任,董事会主席及副主席存在关联关系,都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企业正常监督功能的发挥。佑威的失败,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

3、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缺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重要原因。佑威在内部控制上存在很大缺陷,第一大股东梁鄂夫妇在公司中占据着控制地位,流通股份额少,外部力量对公司干涉较弱,佑威利用其经营自违背经济规律大额募集资金盲目投资扩张。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决策随意,不顾资金紧张,没有可行性论证,投巨资设立多个分公司、营销网络等。内部控制的缺陷还在于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企业忽略财务风险将大额短期债务投放于长期投资项目,由于长期投资项目见效慢,更为严重的是佑威投资的几项长期项目由于业绩不佳和国家相关的政策限制并没有发挥效益,最终只能停产,资产大幅减值。

五、结论及对警示作用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引起的资金链的断裂仅仅是佑威失败的导火索。其本身经营管理的缺陷才是其失败的真正原因。具体表现在战略管理的失败,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失效以及风险管理的失败。

本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其他企业的经营提供借鉴:在金融海啸中,不要盲目扩张,要做好过冬准备,把粮食备好,才是上策。扩张越快,资金受到外部的影响越大,很难从根本上把控风险,企业很容易陷入经营困境、财务困境中。为了保证能够很好地度过金融危机,企业必须保证畅通的资金来源渠道,更重要的是企业要真正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不断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企业要时时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根据市场表现,不断调整企业的战略方法,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使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经过了金融海啸的洗礼之后更加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拜瑞・汤姆森,晓岩.企业失败的15个原因[J].人力资源,2003(7).

2、姜红珍,张明燕.关于企业财务失败现状及成因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4).

3、梁雯昕.企业失败根源及对策[J].管理与财富,2007(7).

4、余廉.企业预警管理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第5篇

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在最近几个月表现特别明显。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地步。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其中,受次级债影响最严重的是欧洲。美国为解决本国低收入者住房问题而创造出的房地产次级债,最终最大的埋单者竟然是欧洲,可能是所有人都没有想象到的。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也走向贬值的道路。在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的情况下,这就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此外,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美国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消费增长脱节。20__年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对美国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从20__年的4%左右上升至目前的7.7%,显示中国对美国的依赖依然较大。因此,如美国实体经济受损,消费下降,对中国出口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美国私人消费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两年内累计下降5-6个百分点。欧美国家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国,其经济下滑导致的消费下降,从而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由于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也相应下降。

iii. 对国内企业影响各异

总的来说,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由此对国内的一些企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影响不大。

对外贸型企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企业产量的下降,更多的是随之而来的一些连锁反应。随着次级债危机的加重,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从珠三角地区看,企业普遍不大看好今年的美国市场。

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去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第一季度,我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

作为广东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服装行业自然难逃拖累。由于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与产品的销售速度都在下降。虽然次级债对实体经济影响较间接,但从客户反映来看,第三、四季度订单明显下降,美国人消费意愿下降,零售商下单自然就少。与此同时,生产纺织机械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免订单下滑的趋势。

而作为"煤电油运"上游产品提供者的国有企业,最近数年为了压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实施了政策性亏损的价格策略,在当下和未来出口下降的趋势下,其产品价格恢复到国际市场水平的希望比较渺茫。而这部分企业的利润积累和国家补贴已经很难支撑他们继续实施政策性亏损。上游企业与中下游企业同时恶化,对宏观经济和国家财政税收的打击将是相当沉重的。

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出现,美元的走势疲软将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

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讲,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很多外贸型企业,由于多年来一直经营外贸生意,对国内市场很不了解,一方面经营思路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足够的资金。长期和外商打交道,习惯了按规则做事,基本不存在呆账等问题的外贸企业,在面对更为复杂和水深的国内市场确实是手足无措。比如,宁波森语国际贸易公司就曾经尝试着在国内开了几家专卖店,也给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采购商供货,但是运作一段时间,专卖店相继关闭,也结束了和家乐福、沃尔玛的合作。由于该外贸公司不懂营销,缺乏管理经验,专卖店很难做下去;而进入家乐福这样的渠道,不但账期很长,而且各种名目的进店费、促销费、节日费又压得他们根本喘不过气来。因此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尽管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选择。对于由国外市场转国内市场的企业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人才,指创建营销体系,构建营销队伍,因为市场是人做的,有人才能做好一切;二是产品,营销从产品做起,所以要开发出适合国内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与同行竞争的产品;三是品牌,品牌要有声誉,一为行业推广,二为消费者口碑。前者吸引渠道关注,刺激行业信心(启动前期更为重要),后者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奠定企业未来的发展。

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重新发展的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

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iv. 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的金融动荡从美国开始,蔓延到欧洲、日本,造成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下行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

20__年第三季报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持有数量不等的美国次级房贷债券。整体看,次级债投资在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持有数量小,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为超过2%;中国银行持有数量相对较大,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约为13%。

次级债投资额占三大银行的总资产比例、占权益的比例低,即便出现极端情况,即次级债投资损失率为100%,该损失额也不足以影响三大银行的正常经营,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同时,次级债资产净额与20__年前3季度的税前净利润之比表明,即便当次级债投资损失率达100%时,三大银行07年前三个季度税前净利润亦足以消化该损失且有富余。

最近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对国内银行直接影响有限。目前已经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公告了与雷曼公司相关的投资与交易情况。除此以外,预计工行、建行等银行也会有一定的相关投资头寸。由于不知道具体的投资结构,而且雷曼公司刚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未来是清算还是重组也还是未知数,因此无法评估可能的损失比率。不过总的来说,次级债券将会蒙受较大的损失,而高级债券和担保债券很可能依然能够收回部分投资。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国内银行相关投资的总头寸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

另外,国内银行海外投资头寸的风险需要引起警觉。次贷危机正在演化成一场前所未有的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风暴,由于国内银行的海外投资大部分都是美元资产,因此不可避免将受到较大冲击。从目前来看,很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海外金融机构步入破产境地,国内银行的外币债券投资尤其是非政府债券依然面临较大的风险。尽管国内上市银行海外证券投资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但如果继续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量变的积累将有可能转化成质变。大量的投资损失以及减值准备计提不但会影响当年业绩,更会逐步侵蚀公司的资本金并影响资本充足率,这会给主营业务的开展以及资产规模的扩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海外投资头寸的风险需要引起投资者足够的警觉。

次级债危机的爆发,某种程度上对国有金融机构是一种机会。中国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在美国持有的债券总量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其中有一半左右属于美国联邦政府担保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当美国政府无力全额偿还债务时,可能会拿出一些美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来抵债。这样,中国国有金融机构被动收购美国银行或投资银行的可能性变得很大。因此,购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意外的收获。

而在当前更应该关注的是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这种负面预期正在向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领域延展,并势必对全球金融体制和框架带来深远影响。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影响不大,但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增长、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拓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还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科学防范类似风险。比如减少期货、期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降低对国内经济的伤害。

v.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影响,以及危机引导的美国经济衰退对各国的出口产生影响外,当局为了避免经济迈入长期衰退而采取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美国经济政策的取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影响才是最为显著的。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境,美联储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注资或降低名义利率),以救助财务状况恶化的金融机构,美国这一政策将会继续持续下去。那么美元在短期内仍将维持弱势,由于全球的石油及绝大多数大宗商品均是以美元计价,美元的贬值将进一步引致这些大宗商品继续高位徘徊,特别是与石油价格紧密相连的农产品价格,大宗商品的走高对于经济上涨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言,他们将直面通货膨胀的危险。同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美联储激进的货币政策又制约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这些国家在面临国内经济衰退的时候还不能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国内需求,还需要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国内通胀,从而引致这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步入"低增长,高通胀"。

(一)欧洲经济受次级债危机影响增速下降

20__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2.2%,低于第三季度2.6%的增长率,但仍然表现相当强劲,20__年一季度增长为2.1%。由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欧元不断升值以及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飙升等不利因素必然会对欧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美国激进的经济政策影响下,欧元区在面临经济快速下降的同时还面临严峻的反通胀压力,同时欧元的不断升值将导致其国际竞争力的下降,经济出现增速的回落将不可避免,会不会步入"滞涨"的境地还依赖于欧盟的经济政策。预计今年下半年和20__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增长,这对一个以区域内贸易为主的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其他经济体。

自20__年二季度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欧元区的总失业率持续下降,今年2月份的总失业率为6.7%,创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今年随着欧元不断升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制造业的开工会受到影响,5月份欧元区的总失业率上升到7.2%,预计到年底,总失业率将会攀升到8.0%以上。随着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就业状况必将逐步恶化,同时由于美国激进的经济政策导致的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等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攀升,通胀在欧元区必然会抬头,为抑制通胀,欧元区这一最重居民福利的经济体必然会抑制信贷,信贷的抑制必然会导致制造业和消费的减缓,同时通胀的抬头会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这都会导致消费增速的减缓。

由于能源和食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欧元区在今年6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升至4.0%,明显处于不断攀升,已经远超了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上限。其中,欧元区ppi比去年同期上涨7.1%,相对于20__年2.5%左右的水平,ppi的上涨速度已经翻了三倍多。这些数据表明,欧元区短期存在较大的通胀上行风险。由于

美国激进的经济政策,欧元区高通胀率可能比预期维持更长时间。欧元区各国特别重视社会福利和居民的社会幸福感知度,所以欧元区自成立起欧洲央行就把反通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目前欧洲央行已经启动加息来反通胀(7月4号,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基准利率提高25基点,至4.25%的7年高点),利率的提高短期内刺激了欧元的升值,这将进一步打击欧元区的出口以及降低其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并且就像其他经济体一样,加息的启动并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下降,相反还导致经济迈入了"滞涨"。但不管欧洲央行采用何种政策措施,目前欧元区已经步入"低增长,高通胀"。 (二)日本经济复苏道路更加漫长

美国次级债给日本金融企业利润造成了较大损失,其经济复苏道路也更加漫长。2月13日日本金融厅最新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__年12月末,日本各类银行所保有的abs(资产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权益)等相关次级债产品的投资额度约为1.52万亿日元,损失约为0.44万亿日元。其中,日本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共持有1.39万亿日元的次级债相关产品,损失约为0.39万亿日元。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至07年12月末为止,日本的大银行等金融企业所持有的次级债相关产品的损失是07年9月末的3倍,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从绝对值上来讲,日本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共持有1.52万亿的次级债相关产品,约合150亿美元,相比欧美银行总体规模较小,而损失为40多亿美元。次级债对日本的银行等金融企业造成的损失不仅仅停留在持有次级金融体系。

次级债对日本金融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小于欧美企业,但从企业内部财务来看,其造成的损失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日本实体经济来看,20__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经价格因素调整后换算成年率为增长4.0%,明显好于预期。尽管日本经济在20__年出现了复苏的势头,但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出口和企业投资,未来日本经济增长仍缺乏足够动力,油价高企、日元走强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给日本经济的复苏带来的全面的冲击。如果美国经济持续放缓,欧盟将努力消除逆差,日本的出口很难再保持强劲的势头,受工资水平下滑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抬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消费开支将出现下降。因此,日本经济很难保持复苏的势头。预计日本20__年gdp的同比增速下降在1.5%左右的水平,20__年出现负增长的概率相当大。

出口一直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受次级债危机影响,今年1-3月,日本对美国出口增速分别-3.2%、-6%和-11%。但来自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欧元区的需求十分旺盛,足以抵消日本对美国出口下滑的负面影响。在前3个月中,日本对亚洲国家出口增速分别为8.1%、13.8%和1.8%;对欧元区出口增速则为10.6%、7.1%和3.6%。对欧元区和亚洲的出口增长强劲,使日本出口贸易保持良好态势,一季度增长幅度4.5%,折合成年率为增长19.5%,创下4年来最快增速。但未来日本的出口将面临下降。首先,欧盟目前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日本对欧盟出口也很难乐观。其次,随着亚洲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放缓,出口出现下降是必然的趋势。今年6月份日本出口额同比减少1.7%,出现55个月来首次下滑,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20__年9月份之前,日本的cpi始终保持在负增长附近。20__年10月份开始cpi开始攀升,达到0.3%。今年3月份达到1.2%,6月份达到1.3%,ppi达到4.7%。日本近期通货膨胀的上升,主要归因于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在能源和食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徘徊的局面下,日本的cpi和核心cpi均呈现出进一步上升,这种外部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将使日本经济在增长放缓的同时面临通胀加剧的危险。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通胀危机"

新兴工业化国家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全球化红利"导致了他们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但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信贷危机,由于美国不断注资和不断降息的救助方案,使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同时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将迫使他们更加关注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将促使这些国家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抑制短期内也不会改变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多的是一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均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美国化解次级债危机政策的出台,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体均将出现经济增长放缓,这必将影响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出口增速的下降也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减缓,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使国际资本对其未来增长前景产生担忧,从而导致国际资本的抽逃,使其汇率出现快速贬值,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陷入"通胀危机",产生金融危机。

vi. 次级债危机带来的思考

应该说,次级债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长期依赖出口,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受次级债影响非常之大。而中国争取要越过这个发展陷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掉入了这个陷阱。因此,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在次级债面前,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然,美国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一)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隐忧。所以,中国政府要严防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此类情况。

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其实不然。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风险。

(二)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三)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借鉴

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另一成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失灵。美国次级住房抵押债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关次级房贷的大量真实信息存于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资产证券化以后,风险转移给了市场,但信息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投资者。投资者完全依靠评级公司来定价,而事实上评级公司的评级却出了很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慎重考虑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近年来,银监会一直提倡,资产证券化必须基于银行的优质资产。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并不能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定价。

(四)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装备制造;

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继续蔓延和深化,加速了世界经济下滑的趋势。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我国经济正面临巨大挑战。受此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2008年的生产和销售增幅大幅下滑,出口贸易明显回落,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如何渡过危机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河北省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在全省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截止到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 006家,职工60万人,总资产23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7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37亿元,利税280亿元,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基地、园区,形成了一批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产和销售下滑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装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逐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长城汽车、秦皇岛戴卡轮毂、河北电机等一些企业出口订单减少50%以上。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累计亏损434家,亏损额14.76亿元,同比增长41 83%和85.28%实现利润202.69亿元,同比增长19.99%,但增速同比降低了22.52个百分点,利润增速低于产值增速8.25个百分点。

(二)创新能力弱

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但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创汇产品较少,缺乏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物质技术手段落后,许多重要产品技术来源依赖国外。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产品更新周期长。响应市场的速度慢、时间长,整体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研究开发费用不足也是制约设计和开发能力的一个因素。

(三)资金紧张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需求萎缩,造成企业产成品大量积压,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同时银行放贷谨慎。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这对于资金需要量大的装备制造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也不例外。

(四)人力资源薄弱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要想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运营来维持企业优势。以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时间短,工业基础弱。尤其是人才储备和研发能力薄弱,德才兼备的科技创新人才、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很少。

(五)信息处理手段落后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是各国通行的发展策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是装备制造业研发、制造的手段,也是装备产品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而河北省装备制造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大多企业只是实现了财务会计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甚至还处于手工处理阶段。

三、河北装备制造企业的应对策略

2009年4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的奋斗目标: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继钢铁之后新的支柱产业:到2011年,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3年,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提高约3个百分点。要实现这个目标,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危机。增强信心,抓住有利时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产品升级

金融危机既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企业带来了难逢的机遇。河北省装备制造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苦练内功”,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来应对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中,谁能够站稳脚跟,谁就能占据这一行业的制高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

客户总是期望他们所用的生产设备有更高的可用性,希望厂商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装备制造服务业属于生产业。增值服务是其重要内容,开展增值服务是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中,服务在营业额中所占的比例从1999年的13%提升到了2005年的20%。因此,河北省装备制造企业也要开拓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使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应首先应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自行开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要采取“引创结合,自创为主”的途径,形成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进口替代――出口成长的良性发展模式。集中有限资源,力争在基础性、关键性的领域寻求突破;再次,要加大自主创新经费投入,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力争使研发投入达到销售额的3%以上,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走产、学、研的发展模式。

(四)利用好国家政策缓解资金紧张压力

在我国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加速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化解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信贷支持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生产,扩大出口,以保持装备制造企业生产、销售和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稳定增长。因此,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惟才是用的人力资源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改善科研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激励力度,完善与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奖励、考核与职称评定上要充分向那些埋头创造和取得实际业绩与转化成果的人员倾斜,并将激励、分配落到实处。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

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应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化控制等。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速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面向企业的、全面的信息系统,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利用信息手段采集和使用宏观信息。产品流通、价格等经营信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务管理 应对策略

当我们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还记忆犹新时,以美国为起源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多数金融机构贷款无法收回。多数金融机构出现现金流紧缺甚至断流现象,金融体系遭受重创,如雷曼破产、美国政府接管美国银行、向花期银行注资200亿美元等等,由此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体系现金流断流导致的危机已经开始蔓延到美国实体经济,一些老牌大型企业也深陷现金流断流风险之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和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企业财务管理的潜在不足在这次危机下也开始显现,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应对当前危机,成为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已然开始在我国产生影响,经济下行趋势难以逆转。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0日的数据显示,08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07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以此来推算,0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因此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四季度以及今年走势表示担忧。实际上,经济下滑已经相当严重,数据显示08年9月份用电量增带已经滑落至3%,1~9月用电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经验值,这个用电量水平对应的经济增速应该至少在9%以下。

对于企业来说,最大压力是外需骤降。08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07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1.4%。这一数据反映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加剧,增速回到个位数是大概率事件。另外,企业还面临着其他四大压力: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骤降。如果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对于一个出口已经占到GDP40%的国家,是致命的。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核心内容:一是如何以最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二是如何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及投资收益,让股东的财富最大化;三是如何对企业的盈余进行分配,既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又能符合股东的利益。总之,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此次金融危机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营运的影响

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主要包括加快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尽量减少资金的过分占用,降低资金占用成本。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对于生产经营强烈依赖于出口的企业来说。生产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同时,国际国内通货膨胀的发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让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这些因素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很快,企业存货大量积压,销路不畅,存货周转不畅。导致存货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而且,由于企业的上下游商业伙伴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举步维艰,市场整体状况非常不好,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相互拖欠货款已是普遍现象,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坏账比例不断增大,现金短缺,资金的流动性出现较大的问题,很多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很多外向型中小型企业更是面临破产。

2、金融危机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

良好的资金运转循环是企业的血液,而合理的筹资则是企业间歇性的输血机制,在企业内部资金链暂时断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部筹资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困难境地,因此。筹资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筹资渠道不外乎两个,银行借款和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由于限制较多因此企业使用几率并不高。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相对保守和封闭,中国的金融机构直接的对外金融交往并不多,没有大量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包括次级债、“两房”担保和发行的债券,以及破产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但是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部分金融机构入股了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受到了较大的损失,多数金融机构开始紧缩房贷,企业向银行借款比较困难。同时,股票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持续低迷。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但是这只能暂缓股市的下跌,投资者的信心暂时还不能完善恢复,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已严重减弱,企业则又少了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应对金融危机

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本文认为企业可以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三个角度,加强财务管理。帮助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1、经营活动应对策略

(1)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

(2)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精细管理,推进挖潜增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

(3)针对存货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必须集中精力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

2、筹资活动策略

(1)企业需要重新审定合作银行,并对各个银行的业务量做出相应的调整,尽量压缩财务成本。同时要广开财路,宁可资金管理麻烦一点也要根据业务的需要多找一两家合作银行以做备用。企业集团应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继续强化资金统一调拨意识,在非危机状态下也要建立应对危机的机制,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挑战。

(2)企业通过各种筹资渠道和采用各种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本。由于具体的属性、期限、范围和机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进而不同类型资本的结合,就构成具体的筹资组合。企业应当努力找到适合本企业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合理安排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比例,实现筹资的最佳资本结构,是企业的筹资成本最低,同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实现最佳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还要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高负债水平,往往伴随着高负债风险。负债水平偏高,容易造成企业筹资困难、偿债压力大。财务费用高,不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因此,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不但是企业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

3、投资活动应对策略

首先。企业应当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流动性是资金效益性和安全性的源泉和保障,如果资金没有流动性,那么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也就无从谈起。资金的流动性是企业进行投资的基础条件,可以有效防止投资活动风险拖垮企业的整条资金链。其次,在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基础上,公司还应该在配套资金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投资,尽量不要超出资金所能允许的范围。

应该看到,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还带来的一定的机遇。美国为了挽救一些企业,可能会降低国际资本进入的门槛,从而吸引国际资本来缓解资本匮乏的危机。我国企业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在充分分析风险收益的情况下,通过兼并收购国外企业获得更高效率、更优质量、更大规模的发展机会。

四、结论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过去,甚至其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正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下倒闭的企业多数是因为财务管理不善,企业资金链突然断裂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加强财务管理,理清对资金运动的管理,保证企业资金的顺畅运转,是当前企业应对“寒冬”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丽霖,《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财务应对》,技术与市场,2009,3

[2]党凯飞,《金融危机中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经济视角,2009.3

[3]冯玲娟,《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经营管理者,2009,4

[4]付春雨,《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2

第8篇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关于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框架的构建,是发展和健全经济体制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当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在危机管理上,显得尤为重要和明显。市场营销危机主要表现于营销战略与经营管理上的事务,明确危机因子,强化危机管理工作,是企业完善营销工作,拓展现代化发展途径的有效举措。

一、当代企业市场营销危机

(一)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内容。当代企业在经济模式和体制上,相对完善。其危机主要表现于资源危机、财务危机、合作危机等方面。在营销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这些危机形势,加剧了危机管理上的难度。1、资源危机。资源危机主要是指产品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其中产品危机是当代企业市场营销的突出点,其构成了营销产业链的外在影响因素。(1)产品危机。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基于生产经营模式上的事务,出现不同程度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造成消费端在人身财产上的损失,这点在营销工作中最为明显。诸如三鹿奶粉,由于产品危机造成企业形象受损,企业的危机管理无法弥补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因而,企业产品危机,是网络时代下营销工作的主要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点。(2)人力资源危机。当代企业最明显点在于市场环境的开放化,科技化。因而,经济市场的人才流动量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浪费量大,出现季节性的人力资源危机。而且,人才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人力资源危机,加剧了营销工作的开展难度,进而带给危机管理繁重的管理任务。2、合作危机。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在拓展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市场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合作危机也就孕育而生。其中,关于信用危机尤为突出,信用危机是营销工作能否有序开展的基础,在营销进程中,经营模式或体制不当,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3、财务危机。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在于有效的经营决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投融资、贷款利率等影响因素,都会造成营销管理中的财务危机,资金的流动和运转上,相对断裂。

(二)市场营销危机的诱因。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市场营销的诱因主要来源于内部和外部因素构成,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是营销组织公众股份的僵化,造成企业内部危机的产生。而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营销工作的战略变化,以至于营销系构建中出现危机因子。1、内部诱因。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营销组织工作容易出现管理流程上的僵化,使得在营销管理的执行上,对于诱因的发现存在滞后的问题。于此,企业的营销战略的决策与变化,出现相对欠缺的危机因子。同时,企业的营销战略过于追求品牌效应的打造,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长远发展,影响产品质量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出现全面的内部危机因子。2、外部诱因。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都带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商务模式的背景下,营销渠道的变化,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是种机遇,也是改变企业营销平衡的因子。企业的营销转变与新模式的脱节,很容易分化原有营销模式。

二、当代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的危机管理

第9篇

目前,财务危机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部分企业开始采取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司的财务危机,并对公司危机做出及时的预警指示。通过对多元统计方法的运用,为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做出正确的预警指示,以达到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目的。

一、我国财务危机的预警现状研究

从实际理论出发,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系统建设是我国企业控制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根据我国企业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持所建立的预警系统,为公司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式提出全新的思路,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警体系,为我国企业提供预测危机的管理方法,提高预警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变化,以及能够发现造成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指导,转变企业经营的不良形式,以避免形成ST、PT的财务状况。此外,企业得到的预警提示越早,越能够减少在财务会计中的不必要费用和支出。与此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管理,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目的。

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及时发现预警提示。财务危机的提示是在发现预警情况的基础上,这时需要对企业中各项经营环节的监管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预警,只有准确发现财务危机的预警情况才能够对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其二,寻找预警来源。确定企业财务危机的前提是找出预警根源,一般情况下的预警根源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带来客观影响的原因,另外一种是内部的主观原因所造成的影响。只有寻找出预警的来源,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其三,及时分析预警原因。在确定预警后,需要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产生预警的原因和根源,为解决企业的财务危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对预警原因的走势情况进行分析,为接下来的具体措施带来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其四,解决预警情况。在对预警情况进行分析后需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根据预警情况的具体程度、情况严重的高低来选择出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迅速的预警提示在企业财务危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出现财务危机预警时,应该利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在财务危机中的应用

多元系统分析的方式是从多种现象、多个指标的相互关系中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的一种方式,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运用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评估,由于我国的会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来帮助企业渡过财务危机中的预警情况。

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还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能够将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较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多元系统分析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预测,分析其中评价的综合性结果。在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评估中,多元系统分析方式主要是通过辨别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类别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类别分析指的是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构成形式是将类似的元素集合成一个完整的群体,再同相似程度进行融合,达到所有元素集合为一个整体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整体能力进行评估。

与类别分析的方式有所不同,辨别分析是根据已有样本的种类和准确的辨别规定,对隐藏的样本种类进行评估和探究,根据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需辨别的问题,对企业内部的运营走势进行判断和分析。主成分的分析方式是将以往的数据指标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数据指标,通过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反映出更多的财务指标信息的一种分析方式。

由于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同,所以财务危机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企业危机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未能按时偿还到期的欠债而产生的财务困难和危机,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全球金融动荡、企业管理不妥、企业决策错误等原因,都可以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企业一般是由个人或者集体所经营,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管理员工和决策者的努力,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有较高的要求。在财务危机警示的多元系统分析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并且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选择合理的预警手段,这样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根据选取的数据指标,企业通过运用辨别分析的评估方式,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在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企业内部进行抽样选取。根据选取的样本,通过辨别分析的方法对选取样本进行分类,按照已有的辨别规则,构建一组全新的辨别函数。

在应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体系中,对企业所收集到的数据和财务的各项指标进行处理和分析,在财务危机的警示应用中,运用多元系统的分析方式进行分析,并准确把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财务危机的发生次数,有效对企业存在的危机和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减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财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