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02
导语:在民办高校的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27-02
高校档案管理是学校在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是维护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珍贵史料和教科研成果等档案对学校发展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其作用发挥的成效,关键在其导向问题。
一、民办高校档案管理的导向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的成效不显著,主要是因其指向不明,根本上说是其导向问题决定的。根据档案管理的原则可以分为服务导向和发展导向。
(一)服务导向的档案管理
服务导向的档案管理认为民办高校档案仅仅是对民办高校的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积累和沉淀,凝结了大量前辈的经验和认识,作为一种学校各项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这些档案资源也只是高层领导作决策的信息参考和依据,及根据历史经验教训处理各种问题的凭证。
(二)发展导向的档案管理
以发展性为导向的档案管理,档案除了进行信息记录,作为历史的凭证之外,预示着档案管理还应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及社会服务作为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在价值追求,就是要求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应着眼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从目前民办高校档案管理的成效来看,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仅提供查考凭证,为领导决策和广大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和依据,为教学评估提供统计数据,为宣传教育活动提供素材,为文摘汇编提供材料。实施的仍然是单一的服务导向的档案管理,而不是发展导向的档案管理。
二、民办高校档案管理服务导向导致的困境
学校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质量的高低和完整程度将影响到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且由于建校最初的定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现状,档案基础建设一般都较为薄弱,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其档案管理工作与公办高校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因仅仅实行服务导向的档案管理,没有实行发展导向的档案管理。这就导致了当前民办高校档案管理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材料记录而不是资源开发
现有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只是在对档案的收集、整理、装订、保管与借阅等程序方面,根本谈不上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这种服务导向的档案管理往往比较被动,容易造成档案信息内容不健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开发,指的是档案资料不能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记载,而且同时也是可以利用来促进发展的资源。信息资源的有效的利用和传播,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
(二)档案管理的方法是注重形式而不是重视实质
从形式上来看,民办高校都有建立的档案馆或档案室,也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但并未明确管理体制和落实相关的工作职责,未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工作的专项指导检查,未为档案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民办高校档案的利用基本出于一时一事等特殊情况的需要。仅仅有档案馆还不能说是有效发挥了档案管理的作用。档案管理停留在资料收集上,不能按照为发展提供支撑的作用,就不能说是存在实质性的档案管理。
(三)档案管理的作用是提供证明而不是促成发展
只注重收集后的整理,缺乏档案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指导,没有在工作人员办理业务和文件材料时提前介入,不注意保证文件材料的完整性,未积极主动地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这样就不能为搞好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促成发展的档案管理涉及到档案资源的收集,更涉及到档案资源的开发,使其能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民办高校档案管理
(一)档案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
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记录是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服务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质量,是衡量办学成效的标准。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其成长轨迹能反映出发展的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档案管理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就要求民办高校改变现有的被动服务模式的档案管理的导向,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品种,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的、科学的档案管理。民办高校学生档案工作要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为人才流动提供信息支持,实施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的档案管理。
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的档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业发展的要求。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利用学籍档案数据可以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进行分析,作为相关人员指导学生学习的参考,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其次,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现综合发展的要求。档案管理中可以收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及其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帮助学生通过有效实践,锻炼个人能力。再次,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体现终生发展的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生涯设计,将来的发展就会相对比较顺利,档案管理的内容可以包含学生生涯规划的内容,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关注学生的就业过程,体现职业发展的要求。档案管理为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把这种信息运用到档案的分类和管理过程中,必将也能促进档案管理自身的有效发展。
(二)档案管理以教师的发展为导向
民办高校教师普遍比较年轻,且与公办高校相比较,民办高校教师具有更大的流动性。造成教师高流动性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在民办高校很难获得一个长期发展的机会,而这又主要与民办高校没有长期培养一名优秀教师的意识和条件相关。在学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更关乎学校的发展前景。目前,民办高校档案仅仅是作为记录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工作业绩等,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做好教师管理工作,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就必须科学规范的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并加以科学的编研管理,充分的利用,只有积极为教师提供职称及业务提升的服务,才能有效发挥教师档案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思路,不能仅仅将教师档案管理看作是对教师考核的依据,而是要服务教师的发展,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档案管理。
在民办高校实施以教师的发展为导向的档案管理,尤其要发挥档案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作用。民办高校规范整理教师业务档案,可以全面地记载教师的职业生涯、工作历程和发展规划,对教师的工作前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展望。高校的发展的根本在于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开发的根本在于教师资源的开发。民办高校教师年轻化的发展特点决定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重视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培养和重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可以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为教师建立全面的发展型的档案资源,通过跟踪教师的个人发展,并提供有效的信息,必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益处。
(三)档案管理以学校的发展为导向
档案管理效果最终体现在对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而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往往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我国,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通常都比较短,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本来就不足,民办高校档案管理要着眼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适时的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可以说学校的发展为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如何有效的开展档案管理,反过来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撑,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社团管理;弹性控制;对立统一;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社团现状
伴随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剧增,学生社团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从社团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团体,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要园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及学校自身原因,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问题和矛盾,灵活运用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理论,处理问题,可以使学生社团更好的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服务。
二、对立统一原理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着的事物之间及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学生社团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不同的时期会存在不同的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问题。
三、社团管理的“松”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民办高校实施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这主要是从生源市场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成才及维护学校及学生的安全的角度考虑,学生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首先选择管理”严”或直接要求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
1.学生素质方面
具体来讲,民办高校的学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
2.高校位置方面
民办高校校址往往建在市郊,周边环境差,治安状况不好,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民办高校普遍实限制学生的出入校门时间,禁止学生在校外居住。
3.高校重视学习学生课外活动少
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情况,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往往要求学生上晚自习,不允许学生随意外出。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安全,但因为学校的校园范围有限,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小,课余活动少,有些学生就开始无所事事,在校园里闲逛,破坏公物,打架,谈恋爱等现象也不断出现。
4.矛盾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于出现的这些情况,学校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当前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外能进行的课余活动少,学校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余活动,要求大学生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没有课外活动也是不现实和不合理的。分析出问题的所在,学校要放松对学生社团创建和活动的限制,让学生创建对他们自身发展有利的社团,学习之外可以参加自己喜爱的社团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施展才能,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课余时间。
学校放宽对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限制后,在学校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学生自发建立了很多有意义的社团,比如文学社,舞蹈社,动漫社,科学发明社等一系列社团。在课外时间,学生定时参加社团活动,不耽误学习,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课余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才能,一举两得,在这个时期,学生社团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以前存在的学生在校园里闲逛,破坏公物,打架,谈恋爱等现象也大有好转,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四、社团管理的“紧”产生的原因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热情的不断高涨,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些学生为了准备和参加社团的活动,影响了上课,甚至于旷课去准备社团活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参与了多个社团,整天光忙于社团的活动,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上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不在是学生课余活动少与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之间的矛盾,而变成过多的社团活动与正常的课堂学习之间的矛盾。此时学校对于社团的控制力度要加强,限制学生参与社团的数量与活动时间,禁止学生占用上课时间进行社团的准备工作,严格区分社团的种类是学习类还是非学习类。对于学习类的社团可以适当发挥其对于课堂学习的辅助作用,对于其它非学习类社团要明确规定其社团人数,活动时间和场所,不允许学生过多的将精力和时间用在课余活动上。
在对学生社团加强控制一段时间后,学生因为社团活动旷课的情况明显好转。经过学校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课堂学习与社团活动间的关系,学生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松”与“紧”之间,实现学生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展。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正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处理社团工作的问题上运用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可持续地展等先进理论。学校要多为学生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论“松”与“紧”都是根据学生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都是希望学生能提高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玉祥 曹友谊:《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想?教育?理论》2000年专辑二
[2] 骆 磊 李建竹:《大学生杜团干部队伍建设自议》,《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2卷第2期
[3] 高杭娟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促进电大思想政治教育》 张家港学院 2006年
在民办高校建设之初,由于资金的短缺和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以及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资金短缺从银行贷款,承担风险的同时更促使民办教育者下大气,花大功夫发展建设,教师资源不足更要从其他优秀院校请教师来代课,硬件设施不足则加快发展建设,积极购置,给学生更好的条件,学习其他高校的管理之道,学生管理工作者更是跟班陪读,及时解决学生的各项困难,与学生交心,做学生的导师,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稳住生源。一线的辅导员更是学校里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他们默默的拼搏着,奉献着,耕耘着。
2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民办高校不仅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上上一个台阶,才能向高水平民办大学转型。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生源更是遍及全国各地,管理机构和教学教辅工作人员也丰富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紊而不乱。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更是要求恪尽职守,服务于学校,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负责学生的评优入党,升学就业,学籍管理等各项事务,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校园稳定,学生步入学习的正轨,保障良好的教学,促使学生成才就业,步入社会,赢得良好地口碑,使民办高校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和生源保障。其实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做出成绩也是对母校的无声宣传,为母校的发展赢得不断建设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更大的动力之源。
3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助推剂”
Zhang Chaodeng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663)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63,China)
摘要: 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激励管理等措施,原则是:以人为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公平公正、层次性及有效性原则。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counselor team in private college should primarily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onduct incentive management. The principle is: people oriented, material incentives combined with mental stimulation, fair, level and effectiveness.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辅导员 建设
Key words: private school; counsellor;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67-01
0 引言
中国当前的民办高等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发展前景甚好,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中国民办高校主要存在生源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较差,融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欠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等问题。辅导员作为教学的护航者,其队伍建设也显得非常重要。
1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不论是主观上的道德不作为,还是客观上的各种制约因素都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民办高校辅导员今后的发展之路。针对道德失范现象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策干涉:
1.1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为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认真履行指明方向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对于任何一种专业性职业活动的工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也具有了更加专业化的导向。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不同于高校教师,它也自然应有区别于广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为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认真履行指明方向,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各项管理体制的共同发展。
1.2 进行学校管理体制创新,为高校辅导员顺利履行职责创设人性化条件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层管理者,他们首先是作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存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学生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尽可能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包括为高校辅导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为其个人生涯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导与帮助。
1.3 为高校辅导员提供系统的职业道德援助方案,帮助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作为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充电以维持其强势的发展干劲,特别是指导辅导员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道德原则更需要根据情境的变化而及时补充、强化及调整,这就需要学校为广大辅导员提供必要的道德援助,如举办优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和心得分享座谈会,为辅导员间彼此的交流提供制度化的环境,并通过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个人遇到的道德困境。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还需要学校管理者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及管理体制环境进一步探索,但其核心问题仍然是保证管理体制的人性化与促进道德个体自律意识的生成。
2加强民办高校激励管理制度,稳定辅导员队伍
激励作为奖励和惩戒人们的行为方式、调动人们的积极因素,必须要有全面性、准确性、灵活性和导向性,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奏效。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既是管理对象、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更是管理的目的。激励功能作为“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功能,在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时,使每个人都切实的感到自己努力地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之所以被现代管理者推崇和重视,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它是以人的心理规律为基础,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并为人的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的管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2.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就是针对人的物质需求,提供相应的物质资源,如工资、奖金等。而精神激励则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程度大,维持时间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精神需求胜于物质需求,但是精神激励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民办高校教师的激励管理越来越具有新的意义,我们所施行的应是一种全面的激励,是一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激励。
2.3 公平公正原则公平理论着眼于“分配公平”。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事实上要做到最终分配结果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民办高校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客观地评价每位教师的绩效,减少因分配不公而引起人心涣散、消极对立等不良后果。相比较而言,在当前高等学校人事管理中,我们更应考虑“程序公平”。民办高校在制定分配政策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决策过程公开化、民主化,应遵循一致和无偏见的程序。
2.4 层次性及有效性原则民办高校中,由于岗位不同以及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教师所作的贡献也存在差别。因此对教师的激励也应适当分层次,有重点和针对性。根据个人的科研成果、教学水平及对学校贡献程度等情况,建立相应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或起主导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应给予相应的高层次激励,一般教师则给予一般层次的激励。学校管理者应将自下放,院系单位要具有分配自,允许其制定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政策。这样,有层次性的激励才能使激励的长远效益最大化。
3为民办高校辅导员提供各种帮助以稳定辅导员队伍
3.1 帮助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观念。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一样存在着下岗失业的风险,职工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工作理念。
3.2 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辅导员的工资待遇,针对经济现状,制定灵活的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激发学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3.3 学校设立相关机构,经常组织一些学校文体活动,丰富广大教职工的业余生活,使广大教职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关怀,把学校当作乐园和家园,这样就能在感情上留住人才。
3.4 培养建设一支人员相对充足的、高效的辅导员队伍。只有在辅导员相对充足、工作量适度的情况下,辅导员才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通过自身学习或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和考察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做到在管理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导之以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简约、高效”的管理局面。
总之,民办高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有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从待遇和感情上留人,稳定学校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斌成.民办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5.
[关键词]管理育人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的系统工程。管理育人是高校“三育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功能。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行政行为,而是与教书育人紧密联系的一种机制和机能,是一种客观的育人的重要手段。民办高校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并把“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从严治教,加强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一、民办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
民办高校管理育人就是指民办高校的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把育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行为,对被管理者、管理者自身以及其他人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育人目标的过程。管理工作中实现育人功能,要求民办高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要围绕学生而进行,一切管理人员都要围绕育人而开展工作。比如行政管理干部制定并严格执行好每一项规章制度,有效引导、协调和规范好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学生的学习管理工作;图书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良好的阅览环境;后勤人员为学生的吃、住、用、行等提供优越条件。综观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可知,高校的管理和育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管理育人就是要把功夫做在管理上,而目标则落实在育人上。只有增强教职工的管理育人意识和能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时时处处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到既管理又育人,并对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实施起到支持、促进和监督作用。
二、民办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就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人的价值,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从客体角度讲,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中要本着“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以学生为本,发挥管理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拓展原有的思维模式,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宽松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在欢心愉悦的氛围中成长成才;其次,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加对学生的理解,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和客观实际出发,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使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再次,要建立主体与主体、个性与个性之间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到热心、诚心、细心、耐心和恒心,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交融的效果。
三、民办高校要提高管理者素质
在学校育人工作中,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职责的履行,也关系到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成效的大小。民办高校管理者素质高低、服务态度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与之长期紧密接触的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注重培养政治业务素质好、办事效率高、工作作风过硬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开展管理育人的前提。要把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育人能力。此外,还要引导管理者深入实际,到管理基层去了解具体情况,熟悉被管理对象;要以身作则,带头遵纪守法,模范地遵守和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要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当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凭借管理者在较强的管理育人意识的基础上,长期不懈地进行品德修养、理论学习和管理实践的锻炼才能达到。
四、以完善的制度和和谐的环境育人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育人的基础。管理制度本身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是管理育人的重要手段。民办高校无论是校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还是后勤服务管理、学生管理,都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包括以育人为目的的校规校纪),要求管理对象乃至管理者自己自觉遵守。作为育人的一种具体路径,规章制度育人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人们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人们确立遵守规章制度的思想基础,形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制度育人的起点是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又具深刻的德育内涵、明确的德育目标的规章制度,即:制度本身应与德育目标相一致。因此,民办高校在各种制度的制定、实施的过程中都要体现育人的作用,形成一种制度规范的育人气氛,促进学生和教职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教学、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最终达到制度育人的效果。
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育人氛围的形成。民办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通过营造适于人成长的和谐优美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产生良好影响。整齐有序的校园规划,洁净宜人的校园环境,富有内涵的校园装饰,并不单纯体现为形式美,而是让人在感受这种自然之美时,不仅神爽气清,还能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振奋,性情得到陶冶,文明行为风尚也可由此得以形成。至于摆放校园雕塑,悬挂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校训,设立校史展览室、学校荣誉室等做法,则既营造了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更为人们直接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力量。通过管理,还会形成一定的组织环境,人际关系协调与互助友爱,教职员工的热情周到、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些都会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促进,还会使这种组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又长远。
参考文献:
[1] 戴锐.“管理育人”的内涵辨正与路径探寻[J].当代教育论坛,2003,(5)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步速加快,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压力体验。樊富珉于1995年在清华大学做的一项调查表明,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1]
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蓬勃,在校人数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学业、经济以及社会认同等多方面的压力。[2]因此,将压力管理类课程纳为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内容和方法,成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1 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
1.1 学习品质不良带来的学业压力
目前民办高校录取分数整体较低,除个别同学因种种原因高考发挥失常外,大部分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弱,缺乏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吃不透教材,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考试成绩不理想,极易产生急躁、抱怨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品质不良,主要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差、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的坚韧性不良,当面对较难的学习内容时,极容易产生放弃思想,破罐子破摔,进而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1.2 自我中心化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
现今高校学生多为90后,这一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为优越,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及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影响下,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同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如自尊心较强,独立和果敢等;但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如宣扬个人主义,过分自尊,自私、心胸狭窄以及思维模式过于片面和偏激等。这种缺乏包容和谅解的心理缺点极易遭遇人际关系压力,在我校大学生咨询的各类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冲突问题所占的比例接近一半。
1.3 抗压能力差带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3]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颇,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看待事物较为理想化,一旦现实中遇到了挫折,他们就容易失望、沮丧、焦虑、痛苦等情绪,表现出逃课、吸烟、酗酒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一般收费较高,给部分家境不好的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民办高校历史不长,社会影响不足,因而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比其他学校更大,这些都要求有建立符合民办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课纳入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2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设计及实施思路
2.1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基于压力管理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建议将其定位为高校必选选修课,面向高校各年级各专业每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涉及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总的来说包括认识压力、识别情绪;评估压力、管理情绪;从而获得自信、愉快生活。具体来说即通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评估压力的方法,学会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多种策略,能够坦然面对压力,化解压力,从而获得积极、放松的情绪体验,以积极的心态、快乐的心境投入学习和生活。
2.2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目标和定位,压力管理课主要由以下五个主题组成:
主题一:压力概述。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压力;压力引起的生理、认知、心理及行为反应;正性、中性和负性压力的辨别及带给人们的不同影响;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源有哪些;如何觉察你的压力。
主题二:压力情绪:愤怒与恐惧。本章内容从人们常见的由压力引起的失控情绪入手,引导学生解析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类型,并且学习正确的宣泄方法和管理策略。
主题三:压力管理策略。本章内容包括认知重构、行为矫正、社会支持、日记写作、放松技术等具体方法,在启发讲授与体验练习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主题四:不良心态的调节和良好心态的塑造。通过寓言故事或生活小哲理让学生领悟应对诸如空虚、厌倦、自卑、狭隘等不良心态的调节方法,并且自觉塑造自信、乐观、宽容、感恩等良好心态。
主题五: 应对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入校起大学生就面临职场就业压力,因而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并能结合社会要求和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生涯十分必要,同时教给学生必要的职场应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应对就业竞争。
2.3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实施方法和形式
区别于其他课程,压力管理课程更侧重于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将学得的观念、意识内化并转化为良好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行为方式,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择方面应突出启发性、活动性、体验性。主要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团体活动及互动游戏、启发讲授与体验分享、社会热点及案例分析、放松技术训练操作、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心理测评等。
2.4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效果评估
在每个主题课程结束后,制定并回收学生本次学习的主观性评价表,以了解学生的心得体会及意见反馈。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对学生学习课程前后的观念、意识及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整体教学效果,并筛选出需要进一步采取跟进措施的个体学生。
当前高校学生的压力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已有许多研究为大学生缓解和管理压力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方法参考,也为高校学生压力管理课程的开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经验支撑。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压力及其管理重视不够。本文通过探讨为民办高校学生开设压力管理课程希望能给更多的高校带来启发,以开发和创建更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减压课程,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快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0-44.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参与型; 学生为本; 教育管理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6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104- 02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限制”、“鼓励”和“大力支持”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1]对于其教育管理模式也一直处于探索与实践中。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但究竟何种教育管理模式真正适应民办高校的发展,目前的教育界仍未有统一的认识。
由于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理念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高校,因此必须寻求适应民办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生参与”的教育管理模式作为新时期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能为众多民办高校所接受,对探索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有效借鉴。
1 当前民办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1.1 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封闭式教育管理
在民办高校中,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进取心不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家庭优越的条件,导致他们生活上自理能力弱,娇气和依赖思想重的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为了便于管理,大多民办高校主要以封闭式教育管理为主。
封闭式管理是利用校园相对独立的条件,对整个校园实行定时开放,每个班级排定固定教室,对学生的上课、早操早读、自习等实行严格考勤等。封闭式管理以外部控制和命令式为主要特征,强调对纪律的要求和共性的培养,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显著效果。但封闭式管理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功能,在部分学生身上会产生逆反心理。封闭式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缺少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2]
1.2 专业方向——“一贯制”
民办高校自学生入学以来,就已经让学生做好专业方向的选择。然而,学生经过1年或2年左右的学习时间往往会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之前选择的方向,但大部分的高校不会因个别同学想要更换专业,而决定重新设置专业或让学生插班学习。采取“一贯制”的专业选择,导致学生因没有选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原专业的课中积极性、活跃度都大大降低,更易倾向放弃原专业的学习。
1.3 教育管理制度——“填鸭式”教育
目前,由于民办高校会有奖学金制度,学生的成绩高低很大程度决定了该生是否能获得奖学金,所以教师希望学生们能拿到高分,在课堂上就会不停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它只充分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照这么教育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失去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很差,从而养成盲目跟从的习惯,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往往会缺乏自己的思想,不懂得自主创新。
因此,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存在比较大的缺陷,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我们必要从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倡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教育管理模式。
2 “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基本内涵
何为“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它是指学生以认识的主体和思维过程的主体来参与学校中的整个教育和管理,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这3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在时间上以学生为主体。当然,“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个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是新形势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有力解读,它突出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使作为个体的学生得到了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值得在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教育管理中推广和应用。
3 实施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民办高校的终极目标。因此,实施学生参与到高校的教育管理有其必然性。
3.1 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教育管理的角色,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通过鼓励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积极参与,犹如并非是受教育者,而是一名参与者,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就能受到教育,做到“学中乐,乐中学”。我们在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时,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最终在学校的教育中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适应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
3.2 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支撑。高校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以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前提。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这必然会造成大量应用型人才的稀缺。因此,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具有其必然性。
3.3 提升学生个人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是破解这道难题的一剂良方。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社会的因素之外,学生个人竞争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实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平台,避免从零做起,从而为学生就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4 构建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的途径
大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既是高校民主办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学生参与的教育管理模式,多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学生参与的教育管理模式途径。
4.1 打造宿舍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参与型氛围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立足于学生寝室,做好宣传,扩大影响面。如,可以通过宿舍楼的宣传栏进行宣传,画海报、召集宿舍楼干部下寝室宣传等。另外,以寝室为单位,成员之间相互促进和影响。在高校,一般每间寝室住有4~6人,这些人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团队,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相互学习、探讨,共同促进。例如,其中寝室一名成员有一本好书,大家可以相互轮流着看,看完之后相互探讨,交流学习心得,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2 活跃学生社团,构建学生参与平台
高校不同类别的社团是学生施展自己特长,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也是学生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平台。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性、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提升了其参与意识和自主创造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应积极活跃学生社团,以学生社团作为必要手段,积极构建学生参与平台,实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4.3 完善各项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完善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须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如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通过参与过程的监督与激励,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在实施监督机制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各学院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推进各类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到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进程中来,以此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举行一些有关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相关的“知识竞赛”,既能增强此模式的宣传力度,又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主要参考文献
学校是贯彻、实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地方,在管理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学校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是学校发展记忆的基石,是一个对学校历史负责、为学校现实服务,为学校未来着想的平台,是学校的财富,也是国家社会的财富,它在学校的对内管理、对外宣传、科学研究、评估办学水平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质量和完整程度将影响到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整个社会记忆的留存,加强和改善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依法管理学校的需要。
民办高等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些学校的档案的重要性,也绝不在公办高等学校档案之下。
目前民办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公办高等学校,仍然有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这直接影响到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对内管理、对外宣传等各个方面。就笔者看来,民办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档案资料不够齐全完整;从学校开办的第一天开始,档案就形成了,它是一所学校的原始记忆,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但是民办高等学校在收集档案资料方面,与公办高等学校比较起来,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有一定的差距。一般来说,高等学校档案资料包括党群档案(党建和群众工作档案)、行政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学生档案、产品档案、仪器设备档案、财会档案、出版档案、外事档案、声像档案共十二类档案,每一个种类档案都不可缺少。但是目前一些民办高等学校的所有档案,尚且不能完全涵盖以上十二类,并且每个种类的档案里面,还有一些欠缺之处,缺少任何一个种类的资料,就会使得档案变得不完整,从而给学校以后的工作留下麻烦和后患。
第二、档案资料分类不够清楚;高等学校档案资料十二类,即党群档案(党建和群众工作档案)、行政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学生档案、产品档案、仪器设备档案、财会档案、出版档案、外事档案、声像档案,每一种档案在归档的时候都应当分门别类摆放,同一种类的档案放在一起。但是与公办高等学校比较起来,民办高等学校的档案分类,在一些地方还不是很清楚,有的时候同一份文件材料在不同种类的档案中重复出现,例如同一份文件在教学档案和科研档案中分别出现,混淆了不同档案的分类界限。
第三、档案资料的保管不够妥善,一些方面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标准;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将高校档案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保证档案工作的需求;应当为档案机构提供专用的、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档案库房,对不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或者不符合档案保管要求的馆库,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标103-2008)的要求及时进行改扩建或者新建;应当设有专门库房存放档案;存放声像、电子等特殊载体档案,应当配置恒温、恒湿、防火、防水、防有害生物等必要设施;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
但是目前一些民办高等学校的档案机构,在以上各个方面尚有一些欠缺,例如,档案与一般档案存放在一起,没有专门库房;档案室内没有除湿器,灭火器数量有限,除湿和通风器材不完善,消防器材不完善;没有专门库房放置声像和电子等特殊载体档案等等。
针对以上三方面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民办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提升民办高等学校对内管理、对外宣传、办学三方面的水平,就必须严格按照《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来收集、整理、管理档案。
首先,在收集档案资料的时候,应当尽量完整全面,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办法》中的规定,将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本建设、学生、产品、仪器设备、出版、财会、外事、声像十二类档案收集整齐。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基础》中对以上十二类档案,每一类都有一张《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详细列举了每一类档案的范围和所有需要归档的文件资料,在初步收集了十二类档案的基础上,应当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基础》中的十二张《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一一区分、整理每一类的档案,严格按照表格中的序号排列文件资料,使每一类档案文件资料都完整有序,并且万一文件资料有缺漏,也能及时查出,方便补救,不给学校以后的工作留下麻烦和后患。
其次,在给档案资料分类的时候,也应当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基础》中的各项规定,将每一份文件资料与《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类目名称仔细对照,文件属于哪一种类的档案资料,就归入到这一种类的档案资料中去,相同种类的所有文件放在一起,不同种类的文件要分开放置;每一类档案资料要首先设置和标识一级类目,然后进行排列整理,全部排列整理完毕后,应当及时做好一份总体目录,继续设置和标识出二级类目,每一个二级类目下面的档案文件资料,应当及时做好相应的子目录,方便查找。
再次,在保管档案资料的时候,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要求:
(一)应当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在档案资料入档案室之前,应当去污、消毒、去酸;(二)应当用复印或者加膜的方式保护一些不利于保管的纸质材料和字迹;(三)应当去除一些不利于保管的包装物;(四)应当去除纸质档案文件上大头针、回形针、订书钉等一切金属物;(五)重要的档案应当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异地备份保存;(六)底图应当放在底图柜中,不宜折叠;(七)应当及时修复或者复制已经破损或者字迹褪色的档案;(八)应当及时数字化重要档案和破损、褪色修复的档案,加工成电子档案保管;(九)磁带、录音带、录像带等磁性材料应当存放在防磁柜中;(十)光盘、微缩缩胶片、底片应当存放在专门的装具内;(十一)应当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标103-2008)、《档案库房建筑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建设档案室、档案库、档案馆;(十二)每个种类的档案应当按照档案号顺序排放;(十三)库房里的每一个柜架都应当编写顺序号;(十四)各个档案柜、各个档案库、全档案馆和档案室都应当有存放档案资料的标志图和示意图;(十五)档案室和档案馆应当采取防火、防高温、防水、防有害气体、防光、防灰尘、防虫、防盗等措施,配备灭火器材和除湿器材;(十六)控制档案室和档案馆的温度和湿度,定期登记温度湿度,温度和湿度应当符合各种档案载体的保管要求;(十七)档案室和档案馆应当定期打扫,保持干净整齐,避免积累灰尘;(十八)定期检查档案室和档案馆的设备运转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尤其是对档案资料威胁最大的火灾隐患,并且一一记录在案;(十九)定期清理、核对档案室和档案馆的档案,做到账物相符合,档案室和档案馆的档案发生变化(例如新增进来或者移送到他处),都应当记录说明;(二十)关于档案,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专门库房放置,如果没有条件,也应当将档案集中放置在专门档案柜里,不宜与普通档案放在一起。
以上是笔者对民办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的一些认识,民办高等学校与公办高等学校一样,都是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档案与公办高等学校的档案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是教育战线上宝贵的信息资源,是民办高等学校的基石,同时也决定着民办高等学校的未来。加强管理民办高等学校档案,无论是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还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与公办高等学校的档案同等对待,采取同等的重视态度,用同等的要求和标准来管理。(作者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
[2] 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办法;
[3]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委托关系;财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i76X(2010)01-0111-05
我国的民办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8年,全国民办高校从278所增至318所,在校生从133万人增至182万人,教职工数从12万人增至15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而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影响和利益诉求不同,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较大的利益冲突。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促进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和谐发展。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委托理论的拓展,认为随着新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公司治理目标已不再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更为广泛的相关者利益也被纳入到公司治理的目标中。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比委托理论内涵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要素提供者就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的股东、员工、银行、顾客、供货商、社区以及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使得公司治理不再局限于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拓展了公司治理的范畴,是对传统的委托理论的有益补充和扩展。民办高校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比一般公司更为复杂和广泛。
1 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层次划分
与一般公司相比,民办高校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也更广泛,如高校出资者、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学生及学生家长、政府相关部门、高校校友、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以及高校所在社区等,是较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委托关系由股东和管理者之间拓展至利益相关者之间,因此更为符合民办高校的组织目标。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让管理者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就相当于管理者对谁都不负责。因此除核心利益相关者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应仅限于信息的参与,即将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划分,避免管理的低效性。图1根据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重要性和影响能力将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的第一象限,对高校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均较高,包括高校的出资者、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 第二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二象限,对高校的重要性较强,但影响能力较低,如学生家长、高校所在社区和用人单位等。
第三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三象限,对高校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均较低,如兄弟院校、社会公众及学校校友等。
最后一类利益相关者分布于图中第四象限,对高校影响力较强,但重要性较弱,如政府部门及合作企业等。 2 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职能 (1)资金筹资的利益相关者。资金筹资是指在财务主体创立和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活动,是财务主体进行财务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财务活动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范围最广的环节。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弱,因此筹资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出资者的初始投资。①政府部门对于民办高校的直接的资金支持低于公立高校,往往以土地或税收优惠等间接方式对民办高校进行投资。除此之外,合作企业投资、银行贷款和校友及社会捐赠同样也是民办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
(2)办学结余分配的利益相关者。办学结余分配是指在财务主体获得货币收入,并扣除相关成本费用以及按照法律法规扣缴税收之后的办学结余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活动。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财务分配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债权人和股东,企业在支付员工工资、偿还债务、扣除留存收益之后的剩余利润归企业股东所有,企业股东按股权比例分享企业的剩余利润。然而对于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民办高校来说,其出资者并不以办学结余的获取为目的,也不存在剩余办学结余的分配,只是在公益性前提下按照高等教育社会收益率提取具备扶持与奖励条件的合理回报,②机构的办学结余作为留存收益,用于高校的硬件及软件的投资建设、高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员工的工资及津贴补助支付,从而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以及科研秩序。
(3)财务监督的利益相关者。财务监督是指运用单一或系统的财务指标对财务主体的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防范财务活动的舞弊和违法行为,保证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按照主体类型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内部监督是高校内部人员按照年度财务预算,对其财务收支和分配状况进行的监督和管理,通常由常设内部控制部门完成;外部监督则是高校之外的相关人员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实施的监督,通常包括债权人、审计部门以及政府税收部门。此外,尽管目前并不存在高校的师生及学生家长财务监督的相关机制,然而作为对高校影响力和重要性较高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此类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的财务活动同样存在强烈的监督动机和意愿。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核心利益相关者委托关系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传统的委托关系进行了拓展,即委托关系并非仅存在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而是广泛存在于有着利益冲突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民办高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由于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多层委托关系。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影响能力和重要程度不同,与之相关的委托问题所产生的利益冲突对组织的影响同样有所差异。其中能够对高校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大多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委托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层委托关系存在于高校出资者与高校校长之间。民办高校的出资者包括个人、企业、政府、银行以及金融保险机构等。他们是高校创办经费来源主体,拥有高校的产权,是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民办高校的校长通常由高校董事会进行任命,是高校重大事项和日常工作的决策者以及执行者,拥有对其他管理人员进行聘任和罢免的权利,并对高校管理系统的运转进行监督,是委托关系中的人。与一般公司相比,民办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尽管并不存在严格
意义上的股东,但同样存在着两权分离的情况,即由出资者进行出资,并雇佣管理者对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规划管理。同企业的管理者一样,校长作为人存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如过分追求在职消费或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而损害学校的长期利益等,导致与出资者的利益冲突,因而存在委托关系。
第二层委托关系存在于校长与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员工之间。校长作为高校管理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将高校的各项事务委托给高校管理人员和普通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和实施。管理人员通常包括院长、院系主任、机关单位负责人等行政和教学管理人员。普通教职员工分类较广,从职能划分来看可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肩负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为行政系列非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及教学辅助工作,确保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第三类为后勤人员,包括为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如食堂、宿舍、浴池、医院、便利商店等。与一般企业不同,民办高校具有高校组织结构特有的二元权力的特点,即高校内部组织既包括校长~处长―科长―科员的行政权力配置,同时还包括校长一院长一系主任一教授的学术权力配置。行政权力依托于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和管理职务,具有鲜明的集权特征,行政人员职务的高低决定其权利的大小;而学术权力则更为民主,以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载体,权力的大小以学者本身的学术造诣来衡量。两种权力系统一方面在管理机制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也很难认定哪一种权力应为高校管理的主导,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两种系统中的人员往往身兼两职,如教授担任机关单位处长或高校校长,两种权力的交叉必然会对彼此的权利配置产生影响,进而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产生影响。这种二元权力导致高校第二层委托关系更为复杂,委托冲突更为剧烈。
第三层委托关系存在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作为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顾客,委托高校教师为其提供教育服务,并为其享受的服务向民办高校所支付学费。学生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以及机会成本,希望高校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源于高校教师的各种投入,然而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投入相同,但基于学生不同的努力程度和资质高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即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收益并不一定相匹配。而学生以及家长则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客观事实,而将其归结于高校的教育水平,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委托关系更为复杂。
2 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功能弱化。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财务筹资、财务分配和财务监督。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则大多侧重于会计核算功能,而其财务管理的功能则被忽视。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财务筹资功能逐渐弱化;民办高校的非营利组织的特性,导致财务分配功能无法实现;财务监督功能相对有所体现,但仅侧重于财务的事后监督,而对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等功能均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这种财务管理功能的弱化导致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以及成本核算制度,绩效评价以及奖惩措施无法实现,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评估和规划,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多强调出资人和校长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作用的发挥。这样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缺乏效率的,是与教育教学实际脱钩的。事实上,包括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政府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社会公众代表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才是民办高校在制定监督和激励机制时最应考虑和重视的因素。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与教育教学活动最直接相关,由他们形成的相互监督机制往往更加高效,更能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由他们参与制定的激励机制往往更能反映客观实际,更能把激励作用发挥到实处,真正体现出激励的价值。
(3)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通常由高校常设的财务部门担任,一方面进行日常的财务工作,另一方面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然而由于高校利益相关者众多,对于财务信息关心程度以及获取渠道均有差异,因而导致出资者、管理者获取信息较为全面,而高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获取的财务信息相对较少。这一方面由于财务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财务信息缺乏及时有效的传递渠道,导致广大师生虽为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但并不了解学校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财务状况和财务业务办理流程,进而不利于其在完善民办高校财务制度中作用的发挥。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相关建议
1 明确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强化出资人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
(1)坚持非营利性本质,制定符合国家“扶持与奖励”原则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民办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首先明确自身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本质,坚持公益性原则,正确把握国家的“扶持与奖励”原则,以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而不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结余作为其提取合理回报的基础,从根本上保证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保证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民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将这一点反复向举办者说明。
(2)明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准确定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明晰民办高校治理结构是制定正确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前提。治理结构决定了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方的地位和关系。在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必须弱化出资人的地位,即在确保投入资金安全、法人财产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出资人不得干预办学活动。同时,突出办学者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学生、教师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在治理中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更多地考虑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而不应单纯考虑出资人的利益,即追求利益最大化。 2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高校资金运转通畅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缓解资金压力。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多依靠财政拨款,而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财政支持,且获得的政府财政支持主要是土地或税收优惠等间接方式或者少量的经费支持。这一方面造成民办高校巨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招生、教师待遇、学生助学贷款等诸多方面均受到较多限制,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大力争取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仅解决了民办高校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地位,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加强与校友之间联系,鼓励校友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国外高校往往建立完善的校友联络机构,与校友联系密切,鼓励校友积极为母校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民办高校管理者并未形成捐赠理念,也较少设立相关的捐赠机构,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捐赠行为做出指导,
导致校友捐赠受到阻碍。因此,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加强与校友的联系,设立专门的校友捐赠机构,及时掌握校友的捐赠意愿和能力,并对于校友的捐赠行为予以纪念和感谢,从而调动校友捐赠的积极性。
(3)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争取企业资金支持。与公立高校“大而全”的学科设置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科设置更注重职业化教育。因此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签订相关协议,推行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企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或者针对企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专门的专业;举办短期或长期培训班,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化培训;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投资建立校办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与互动,一方面能够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1)突出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师生的监督职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高校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其重要地位远大于一般企业的员工;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其所支付的学费是民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也代表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因此其对高校而言也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服务的主体。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民办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参与对学校的监督活动,并赋予工会和学生会等组织新的职能,使之成为反映师生真实意志的独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