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03
导语:在供应商风险排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当前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购方式传统,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及降本增效的要求。传统的采购方式主要有招标、比价、建立长期合作方式等。但传统招标存在操作周期长,效率较低,动作成本高的缺点。
2.采购方式与综合成本存在矛盾。目前煤炭企业主要采用招标、比价两种方式进行采购,应该说这两种采购方式有着它的科学性和效益性。但这两种采购方式却都存在着过多关注短期收益的问题,即单笔价格看似较低,却使后期使用综合成本较高。
3.采购腐败现象难以杜绝。以我国某大型矿业集团为例,过去两年查处的48起经济案件中,仅物资采购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就达17起,占整个经济案件的35%。如收受供货商“回扣”一直是令企业头疼却又难以解决的采购腐败问题,其余采购腐败现象还有:故意泄露商业机密、倾向性采购、虚列采购、押金抵物(采购人员与财会人员勾结,向客户收回保证金抵作材料采购入账,最终将钱具为己有)、有单无货、涂改发票等,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4.采购计划编制不周详、不准确。一是基层单位对采购的物资未作具体说明,致使采购部门无法操作,影响采购质量,这类问题在电气设备、机电设备、专用工具等方面的采购尤为明显;二是未对采购项目及物资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致使采购预算偏离市场导向;三是临时安排采购的多,部分基层单位有意无意地推迟采购计划的上报,留给采购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少,有的甚至以生产受到影响相要挟要求自行采购,致使零星采购多,小额采购多,重复采购多。
二、加强物资采购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学习台塑管理经验,推广电子商务采购。通过互联网中采购信息平台的建立,把企业采购的各项制度、物资需求信息、询报价信息、审批信息、合同信息都固化并保存在系统中,每个供应商只要进入这个平台,都可以看到当前企业的招标公告。如果要招投标,只要下载询价单和申购规范等数据,填上报价,通过网络上传,采购单位收到报价后,便会在截止日期统一开标、比价,这一切都是电脑自动完成的,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电脑会自动报警。而采购单位各级经过授权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阅、查询、分析,并实现采购数据的永久追溯。这样不但能有效地避免招标过程中人为的因素作用,减少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采购效率,减少用人,也可以促进各项采购成本明显降低。
2.加快采购规范化建设,推行“阳光采购”。 一是积极完善和创新采购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物资招标采购实施细则》、《采购人员岗位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仓库管理制度》等办法和细则;建立和完善供应、财务、监察、审计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和“采购、验收、付款”三权分离的制约机制、加大对重点岗位的负责人和采购人员实行轮岗制度;加快推行招标文件规范文本和合同示范文本等。二是加大公开力度,推行“阳光采购”。做到采购立项公开、招标程序公开、验收付款公开、监督部门职责监督电话公开等“四公开”,从程序上保证采购内容、采购环节、采购结果等采购全程公开透明的阳光机制。三是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采购计划制订开始,到采购物资的使用结束,包括计划、市场调查、询价、招标、验收、付款和发放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进行监督。确保采购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实施廉洁风险防范管理,抓好动态考核管理。在抓好开展风险排查与评估、确定流程图及防控表、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运用廉洁风险防范管理PDCA[计划(Plan)、执行(Do)、考核(Check)、修正(Action)]的良性循环,促进物资采购考核管理水理提升。一是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查找风险点和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二是执行阶段,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风险,依托风险防范体系,实施计划阶段制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及时纠正不当行为;三是考核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廉洁风险防范管理的考核标准,以基层单位自查、重点单位抽查的方式,对风险防范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估。四是修正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综合考核评估结果,奖优惩劣,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风险防范措施,优化工作目标,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启动下一个循环。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环境
通常所说的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主要是指将企业经营中的财会环节、业务环节与管理环节融合在一起,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能统筹兼顾,协调一致,进而增加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技术陈旧、资源浪费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为提升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层面出发,对实施这项工作的环境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探讨。
一、煤炭企业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重要性
财务业务一体化就是将煤炭企业的经营信息,按照计算机的“事件驱动”概念,引入流程系统当中,建立起基于业务事件驱动的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模式,从而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管理。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财务业务一体化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与即时性,增强了企业的决策力,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创新,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对阻碍企业发展的原有旧体制与旧观念敢于说“不”,建立起符合企业当下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体化模式,创设“统一采购”、“平衡利库”、“自动付款”以及“风险控制”等管控模块。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彻底摆脱传统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将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当中,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多变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现能够为企业快速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财务同内部业务之间的一体化;二是企业财务与外部业务的一体化。企业财务管理好坏、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取决于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与企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生产、人事、营销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内部环境分析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基础,因而必须要对其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掌控。企业外部环境则主要包括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
二、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中的环境问题
(一)管理观念滞后。如今随着国家对于煤炭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煤炭企业必须要在管理上突破,而目前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仍然处于低水平的应用阶段。通常在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当中,企业的安全生产往往是企业的第一要务,生产是重中之重,而财务管理虽然不可缺少,但管理者只将其视作企业生产的“陪衬”,没有充分认识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工作没有花功夫;并且一些企业由于过于注重企业经营效益,对于财务成本控制以及资金控制非常严格,忽视了监督与管理,使企业的正常运营与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如何在财务以及业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数据共享困难。煤炭企业长期以来由于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开发的先后顺序、部门建制以及观念认同等原因,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部分企业将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分离,并将业务系统获得的数据整合与汇总后录入财务系统当中。这种做法使得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分割,信息流与资金流难以协同,导致出现数据反映不一致、不及时等现象。并且多数以部门为单位建立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整体系统由不同部门信息系统拼凑而成,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同时,财务业务一体化,业务系统需要及时掌握经营的状况,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需要核查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对相关数据进行核对。但由于实施过程中财务无法与业务同步进行,容易导致财务与业务的不一致,如果企业财务采用事后核算,会削弱对企业业务及时监管的效用。
(三)企业难以全员协调。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的实
施,需要企业系统的细致全面反映。这对于企业各个生产单位以及机关部门来说,涉及到权限问题,有着一定的难度,信息的公开使部门的权力受到挑战,导致一些单位在财务业务一体化完善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就现状来看,许多煤炭企业财务与业务协同参与人员并没有树立起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合作意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财务人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管理的范围并没有延伸到业务前端;另一方面业务部门管理人员欠缺协同意识,工作中消极应对,导致产生经营风险。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环境的对策
(一)流程再造,统一管理制度。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对财务会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解决单一流程无法解决的问题。流程再造应当打破传统低效率的模式,使流程更为科学合理,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更为通畅。
(二)加强风险控制,完善监管体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收益总是与风险共存的,企业如果不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积极进行风险防范,就容易陷入困境当中。煤炭企业传统的风险防范为采用纸质文件进行内部控制,利用人工的方法进行监督检查,其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难免会出现走形式等现象。煤炭企业需要在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在系统当中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从系统起点到系统重点,从单位领导到普通员工;从采购计划到货款支付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盘监督与排查,对例如对采购价格、采购数量等重要的风险点进行强化,促进系统的数据安全,全面堵住漏洞,从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所排查出来的风险点,需要通过建章立制、内控制度融入系统等措施进行防范。此外,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强化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与管理,完善外部监督机制,积极引入外界监督机构应对企业风险,减少企业风险报告操控。
(三)准确及时处理经营信息,提升实施能力。煤炭企业对经营活动需要准确及时地进行整理与分析处理,尽可能地减少决策中的随意性,例如针对采购模块,采购进货过程中可以按照企业近期的库存以及销售情况分析出合理的进货建议,确保合理订购;采购业务发生的同时,库房以及财务也能够同时获取相关指令,避免重复补签单等所导致的重复请款问题。煤炭企业需要对物资供应企业保持足够的信任,充分重视供应商的切身利益。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可采取统一采购的模式,让供应商薄利多销,批量销售,并通过自动付款的支付方式消除供应商的资金回收风险。通过对供应商的重视来获取供应商赞誉,从而保证有更多的供应商向煤炭企业提品服务。此外,实施能力的缺乏是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煤炭企业应当着力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入经营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为企业家积极举办各类刑事的管理培训班、研讨班等。
结束语:当前,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等理念对煤炭企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探求进一步的发展路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管理程序,将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所以,打造煤炭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将煤炭企业经营中的三个主要环节:财会环节、业务环节与管理环节融合在一起,使企业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有效融合,可以大大的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率。当然,煤炭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必须要进行大量的企业流程梳理等工作,规范企业财务系统以及业务系统,同时需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以及预估评估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 郑楠.论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构建[J].会计审计,2014,03.
营改增后,企业如果不能很好的应对,则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负,给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造成巨大压力。如何适应时展的新形势,运用好营改增的大好契机,精心筹划企业税务方案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面临的问题。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的变化
正面影响。实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可以缓解企业税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是服务业企业登记成为一般纳税人后,可以抵扣购买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相关进项。其次是制造业企业,货物批发和零售企业能抵扣接受服务的相关进项。再者,从事跨境服务的企业原来通常会产生5%的营业税成本,现在营改增后可能不会发生任何实际的增值税成本。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非常明显,销售额小于500万的企业可以选择做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旦划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税率就从原来营业税的5%,降为增值税简易征收的税率3%,税负下降超过40%。
负面影响。在实行营改增后,抵扣进项税时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负,阻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很长,预售项目之后,则需要预缴税款,而进项税发票却需要在竣工之后才可以获取,在进行抵扣后才可取得进项税款,因此就增加了企业的增值税成本。同时,房地产企业无法保证取得所有的建设成本增值税发票,比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劳务费用就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导致进项无法足额抵扣,给企业资金造成损失。
同时,在房地产企业中,土地成本占成本结构的23%,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土地成本不能进行进项税抵扣,所以极有可能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在短时间内房地产企业很难适应税收政策的变化,也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税负的上升,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营改增无疑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更大纳税负担。
再次,营改增会增加企业财务核算的难度。相比营业税,增值税的计算要更加复杂,收入入账的方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如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税率扣除销项税额,成本也必须抵扣进项税额,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都要按照新的应交税金方式进行审核。
最后,营改增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如不熟悉新的税收政策,没有利用好政策与资源,没有准确预测和应付经营状况等,都有可能引起企业税负风险。
营改增后企业的应对对策
重视纳税筹划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纳税人身份。营改增后,企业可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38号公告相关规定: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的试点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二是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在采购物资时最好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供应商,为所采购的物资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三是科学利用税率差异。不同行业的税率是不相同的,例如大多数物资税率为17%,而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税率为11%,其他现代服务业为6%,服务贸易进口在国内环节征收增值税,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制度,要利用好这些税率差额。四是项目外包。对于无法取得进项税额抵扣的环节,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转移税负。五是尽量运用时间差异。尽快获取进项税发票,并推迟销售发票开出时间,进行及时的抵扣,推迟缴税。
强化财务税务内部控制。一是企I应加强财务部门管理,明确财务岗位职责,做到定人定岗定职责。二是按照营改增的有关变化,进行经营流程的调整,对经营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开展好税制的衔接,加强对企业财务的计算和管理,采购部门应增大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以更好地顺应营改增政策的变革。三是对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有效优化,增强对企业税务、财务数据管理和统计工作力度,弥补、反思税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规范增值税发票的保管、开具行为,留存各项税务和财务资料。最后是加强对税负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把营改增的相关政策与企业业务融会贯通起来,找出风险点和控制点,针对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要明确防范措施,例如对于营改增中的过度事项,要分析业务实质,收集有力证据,规范税务处理,防范税务风险。还要加强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政策动向和执行口径,杜绝因政策理解偏差而引起的税务风险。
增强会计核算能力。首先,企业要根据营改增相关政策来调整现有的规章制度,建立财务部门主导,营销、审计等部门参与的涉税管理体系:其次要改进会计科目设置,规范记账和核算流程、标准:调整财务报表和分析方式:再次,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要掌握增值税会计科目、业务记录方法,明确进项税转出、企业享受免税、退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含税金额处理方面,在计入主营业务收入时,可以转换为不含税收入。在记账时,要运用增值税会计分录列示方法。
关键词:燃气;工程施工;造价控制;质量管理
引言
燃气工程造价主要指在整个项目建设阶段支出的费用,其中,施工阶段的支出费用在总支出费用中占据的比例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切实提高燃气工程的经济效益。
1燃气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
在燃气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处理方法可分为整理风险信息、主观判断风险要素、确定风险识别方法等。在该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不同管理项目中的风险要素,以保证相关措施的有效性。
1.1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要素
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看,项目决策阶段属于施工阶段的起始点,正确认识到该阶段的风险要素,对于提高造价控制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该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燃气工程项目能否有效满足目标地区居民的生活要求;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变化会对燃气工程项目产生何种影响;在资金筹措过程中的筹措效果等。
1.2施工阶段的主要风险
从当前燃气工程的主要施工过程看,影响造价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①市场经济变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燃气工程施工建设中,原材料市场价格的上升直接影响着施工总成本,市场需求越大,则原材料的成本越高。②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是开展燃气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人力资源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薪资水平在也上升,这不利于造价控制。③不可抗力对造价的影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而对工程项目造成影响。④人为因素对造价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失误操作,导致工程质量降低,施工单位可能面临返工的风险。
2燃气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因施工单位资质不够、施工能力欠缺等导致工程质量偏低。由于不重视对施工人员的资格审查,甚至临时招用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生产意识淡薄的民工,导致施工现场出现材料堆放紊乱、管道在搬运中损坏等破坏秩序和工程质量的行为。
另外,在燃气管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常常忽视对隐蔽部位的检查,而燃气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工程较多,很多质量问题都是因施工人员对隐蔽部位检查不及时造成的。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检查出来的问题,可能会对工程造成难以挽回的质量损失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3加强燃气工程施工造价的控制
3.1制定有效的造价控制方案
控制工程量燃气施工单位要想在施工阶段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这就要求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必须有可靠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案。燃气工程施工造价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工程计量。如果事先没有把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变更量计算清楚,就不能实现隐蔽工序报验的工程计量。监理工程师也要切实履行职责,避免超付工程款现象发生。
3.2材料招标,从采购控制成本
燃气工程施工单位应采用招投标制度,通过材料招投标平台,执行具体的材料采购招投标办法。同时组建招投标专家评选委员会,并制订相关标准,从材料采购招投标供应商中找出中标单位。为了确保工程材料价格合理,须在企业内部公示中标结果,让职工及社会人士进行有力监督。
3.3从财务管理着手,解决决算困难
燃气工程施工单位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与材料管理部门协作,建立材料领用、储存基本数据库,确保工程造价材料成本核算的准确度。财务部门还应根据工程现状,适当增加管理资源投入,开发新软件,提升其数据合并汇总功能,从而优化材料的汇总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工程决算速度。同时提高库存材料的利用率,在工程决算阶段加强同甲方进行材料领用核对,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加强燃气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4.1建立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
燃气工程施工单位应总结管理经验,根据相关规范建立实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编制施工方案、专项方案,确保质量管理有据可依。对施工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检查验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规范要求施工。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以制度为约束、以方案为指导、从企业内部到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体系。
4.2建立施工重点部位监督机制
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可采用3级质量监控体系,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形成质量跟踪检查制度。特别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工序,技术部门应该编制详细可行的作业方案,用以指导施工,保证质量。施工时要求质检员、监理必须在旁监督指导,将技术方案落到实处,同时把质量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4.3注重细节,确保验收质量
在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细节,例如在进行PE管焊接时,如果电熔管件在使用前就打开了包装袋,导致灰尘进入管件内,就会影响PE管焊接质量。此外,为了确保工程验收质量,施工企业有必要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对燃气施工、验收标准规范进行培训学习,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指标验收标准的学习。
4.4找准供应商,确保工程材料质量
施工单位可以建立材料供应伙伴目录,建立供应商准入制度,并组建专业评选委员会评选合格的材料供应商,对工程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评选委员会应制定合格供应商评选标准,并且从合格供应商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供应商进行审核,淘汰排位靠后的供应商,从施工源头控制材料的质量。
5加强燃气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5.1加强管道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我国现阶段燃气管网事故的发生,很多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有些施工人员在施工前未了解施工区域下管道布局的情况,强行施工,从而造成燃气管网安全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并加强对安全使用天然气的宣传力度,同时定期组织对燃气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监管。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准备现场施工资料,协同建设单位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确认现场施工环境;现场每处施工工地均要求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一旦发现违规违章作业,及时制止。
5.2管理创新,确保安全
施工企业在确保严格遵守燃气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创新和激励机制,对安全工作做得较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5.3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安全生产环境
施工单位应制定管道相关保护方案,加大燃气管道安全施工知识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进一步对现场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引导全员具备安全管理意识,从而创造安全、高效的施工环境。
6结语
施工阶段燃气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这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管理协作,因此,要想在此阶段取得良好的造价控制和施工管理效果,就必须要通过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通力协作,同时协调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积极努力,才能将项目工程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也才能在燃气工程施工管理领域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荣杰.燃气工程施工的造价控制与质量管理[J].煤气与热力,2014,08:20-21.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数字化
0引言
工业互联网做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成为“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变革的驱动力[1]。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能促进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互联,驱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据报道,国内已建成超过70个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平台的机器设备超过4000万套。随着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其将成为最重要的全球性产业。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设备健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种场景,例如航天云网INDICS、海尔COSMOPlat、西门子MindSphere等。供应链协同管理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进行管理,调整供应链结构,共享供应链信息,优化供应链物流,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当前的供应链市场以B2B供应链为主,其市场广大,需要多方协作,但目前B2B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仍然是一个信息孤岛,造成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闭塞、可视性差以及协同效率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制造商与上下游供应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缺乏高效的连接手段[3]。而且随着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制造商获取及预测消费者需求的难度逐渐增大[4],导致制造商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中需要承担更大的成本和风险[5]。在这种背景下,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应运而生。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以及整个生产线紧密的连接起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从而提高供应链中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的效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框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主要功能和优势,最后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框架及问题
1.1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框架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通过协作和协调,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的过程。供应链协同管理一般包含业务流程、管理组件和供应链结构三个要素[6](见图1)。其中,业务流程是指对客户产生特定价值的活动,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需求管理、订单执行、制造流程管理、采购、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管理组件是结构化和管理业务流程的组建,它们决定了如何管理和构建业务流程以及供应链,重要的管理组建主要有计划与控制、工作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品生产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方法、权利与领导架构、风险和报酬以及文化等。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看,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大多为端到端的横向供应链流程管理。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络结构,而且所有的节点都参与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的供应链。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率取决于产品复杂性、供应商的数量、原材料的可用性、供应链长度以及客户的数量。对大多数制造商而言,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消费者各自形成一个网络,然后通过制造商连接形成整个完整的供应链网络。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各供应链节点的信息需要依赖供应链逐级传达,而且各节点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不同,重要节点间可能需要更紧密的关系管理,节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此时各节点的信息共享就更加重要。战略层是供应链协同的最高层,其决定了供应链协同中规章制度的制定,为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提供策略和指引。策略层协同面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包含需求计划协同、采购与库存协调、生产制造协同、订单协同、物流与分销协同、销售与服务协同等。技术层协同是战略协同和策略协同的基础,其提供了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沟通所需的各类技术和设备。
1.2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涵和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根据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APICS)的研究,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可分为供应链孤岛、供应环、内部供应链集成和拓展供应链四个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以B2B供应链为主,采用ERP等软件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这种供应链协同管理增强了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合作和联系,提高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等业务的效率。但B2B环境下的供应链仍然是点对点的连接,各节点企业是信息孤岛,缺乏高效的信息、数据共享手段。具体而言,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1)市场响应能力迟钝。通过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主要目标。因为不可预测的或不真实的需求信息容易造成需求放大,这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库存积压或缺货等现象。因为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外部信息来源不能与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库存管理联系起来,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供应商无法从所有分销渠道获得详细信息。此外,由于节点企业的信息化和集成化程度低,各节点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各节点也没有将合作伙伴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运营管理中,使得整个供应链网络对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减弱。(2)集成化程度低。当前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各节点企业是相对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渠道商、第三方物流等之间缺乏高效的连接手段,导致供应链中信息和数据的透明度较差。此外,信息流通不畅使各节点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略了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和竞争优势,造成了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和质量下降。(3)供应链失调。由于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各节点的信息不对称,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或更改,容易造成供应链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出现供需不平衡,从而影响供应链的稳定。综上所述,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数据共享和流通的效率较低,以及供应链各节点缺乏协同共享的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供应链协调管理中的信息集成和共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
2.1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管理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需求,通过构建海量数据驱动的服务体系,来支撑制造资源合理配置和弹性供给的工业云平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中,公共标识解析服务为供应链协同解决了多源异构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提高了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数据的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是通过云平台将供应链各节点进行全面连接,以满足节点企业多组织、多地点、多工厂等协同需求,打通企业内部以及上下游供应商、零售商和客户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其协同管理架构主要包含边缘层、功能层、业务层以及用户层。(1)边缘层。边缘层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主要提供数据接入、数据预处理、协议解析和边缘数据分析等功能。数据接入包括各类设备的采集数据,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享的需求信息、财务信息等数据,以及ERP、MES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对供应链各节点数据的全面深入连接。数据预处理和协议解析是对供应链各节点和设备上传的数据进行格式统一和解析,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压缩,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真实性。边缘数据分析是针对供应链各节点上传的数据开展实时分析和反馈控制,并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的开发提供支撑,比如订单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应用。(2)功能层。功能层针对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各类业务,提供数据管理、用户管理、供应商协同管理、采购协同管理、库存协同管理、财务协同管理、生产协同管理、销售协同管理等业务功能,且各业务功能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资源管理、数据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具以及模型为支撑。平台资源管理是通过集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类技术,实现对供应链中各类资源的调度和管理,比如供应链中原材料的采购、产品配送、人员调度等。数据管理与服务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类、共享和可视化,为各类模型的构建和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源,比如需求预测模型、销量预测模型等。数字化工具是ERP、MES、CAD等各类工具的集成,供应链各节点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开展业务,比如制造商可以借助ERP进行生产调度、人员管理、质量管理等。模型管理是利用大数据分析、统计分析、仿真分析等技术方法,实现对供应链系统中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比如面向制造商的供应商选择模型、面向物流运输的路径优化模型等。具体而言,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有以下功能:数据管理。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设备、产品等数据源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存储,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用户管理。对接入平台的各个节点进行管理,包括用户注册、用户基本信息编辑、用户搜索、密码管理等。供应商协同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包括供应商信息、合同管理、资质审查、样品管理以及潜在供应商发现等。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商、分销商以及终端客户都可以与供应商进行实时沟通,了解供应商的详细信息,比如财务状况、产品质量、运营状况等。采购协同管理。对每笔采购订单的申请、订货、入库以及退货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订单交付管理、订单变更管理、通知送货、异常订单管理、采购报表分析等。库存协同管理。对采购、生产和销售中涉及的材料和产品进行管理,包括布局管理、出入库管理以及库存监控等。库存协同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供应链各个节点了解制造商的库存情况,解决了供需不匹配、价格虚假等问题。财务协同管理。对供应链各节点间的交易信息和结算进行管理,包括交易明细清单管理、结算清单管理、出入账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和可视化等。供应链各节点可以借助该功能直观了解合作伙伴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需求和收益,由此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平性。生产协同管理。对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进行管理,包括生产设备监控、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检测等。生产协同管理功能不仅有助于制造商提高产品生产效率,还帮助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对制造商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实时了解制造商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合作的质量和效率。销售协同管理。对企业的销售业务进行管理,包括销售订单管理、发货管理、退换货管理、分销管理、折扣管理等。销售协同管理有助于供应链各节点互相共享销售数据,提高供应链的供需匹配程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同时,销售协同管理还提供实时的销售数据分析、销售预测、需求规划、供应规划等功能,帮助供应链各节点提升经济效益。(3)业务层。业务层是通过调用功能层的各种业务功能,来实现从需求计划到客户服务的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中的每项业务都有相对应的功能来支撑,例如采购业务可以通过采购协同管理功能对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库存查询、合同管理、订单管理、确认收货、财务付款、进度评估等。(4)用户层。用户层是供应链各个节点的集成,主要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供应链将各节点有效连接在一起,通过高效的沟通渠道实现各节点的互联互通,促进各节点需求的快速匹配和协同管理。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各个节点提供所需的信息和资源,确保供应链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率。
2.2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优势
(1)全面信息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接入多个供应链和节点企业,解决了当前供应链协同管理存在的地理限制和时间限制。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的竞争活力。工业互联网平台还集成了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的协同合作,实现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渠道商和消费者之间数据的深度共享,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能力。另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为供应链提供了规范的公共标识解析服务,打通了供应链上下游信息、数据、资源的高效协同,破除了信息孤岛,提高了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协同能力。(2)大数据驱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能有效监视和分析供应链各个节点的生产运作情况,帮助节点企业快速处理运营中的问题。大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对历史用户的销售数据、采购数据等进行搜集与分析,合理的预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效的预知市场需求所在,为市场反应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企业可以构建出市场的需求供应模型,帮助企业有效的识别市场所需,加大其对核心业务的投入,实现稳步利润增长。同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去掌握原材料的采购信息,这使得存货的采购人员能够从劳动中解脱,进一步去开展高价值的企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企业可以采用有效的软件去操控生产流程,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生产模式。企业利用消费支付以及购买行为的数据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消费者需求,将其充分融入到企业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去,极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数据能够快速融入到供应链,不仅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精准快速地作出决策行为,还在于企业借助其能够对供应链中存在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高效的分配企业资源,最大地缩短企业配送时间。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企业可以有效针对物流运输环节的路线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找到最佳运输路线,对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路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尽可能地避免拥挤路段,对天气状态也可以进行有效监控,在恶劣天气合理地安排物流运输,提高了企业物流的配送效率。大数据技术可以整体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有效地降低供应链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财务预测服务。(3)功能配置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供应链中所有的核心业务功能,能满足供应链各节点的业务需求。而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提升了各业务功能的运行效率,比如智能仓储管理、智能配送、智能财务等。(4)时效性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实时跟踪供应链各节点的生产状况,对异常的供应链节点快速排查和处理,提高了供应链整体运行的效率。例如制造商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跟踪原材料消耗情况,结合库存灵活安排供应商进行精准配货,实现零库存管理,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3结论
工业互联网平台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是实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是未来供应链变革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才刚刚展开。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推广应用和中小企业上云是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更加深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姚磊,张翔宇.工业互联网保“双链”稳定机理初探[J].互联网经济,2020(8):50-53.
[2]朱国军,王修齐,孙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成长演化机理———交互赋能视域下双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24):108-115.
[3]曹佳.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1):104-106.
[4]彭庆丰.数字经济时代下供应链+的转型与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2):147-148,152.
粉尘爆炸是火焰在可燃粉尘与氧化性气氛(通常是空气)形成的粉尘云中快速传播,导致压力显著上升的现象。只要粒度足够小,几乎所有能与氧气发生放热反应(能燃烧)的粉尘都会发生爆炸。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5―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粉尘爆炸事故72起,死亡262人,受伤634人(如图1、图2所示)。发生粉尘爆炸的主要行业为金属制品加工(铝镁等金属制品打磨与抛光)、木制品加工、化工(包括硅粉、硫磺粉)、食品与饲料加工、金属制粉等(如图3所示)。发生粉尘爆炸的主要粉尘为金属、木材、食品、硅粉、化学品、煤粉等(如图4所示)。发生粉尘爆炸的主要省市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上海等。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粉尘爆炸事故在过去的10年频繁发生,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还发生一起特别重大事故。至今,粉尘爆炸事故仍未得到完全遏制,粉尘防爆形势任重道远。
粉尘防爆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2010年秦皇岛骊骅淀粉“2・24”粉尘爆炸事故和2014年的昆山“8・2”事故,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事故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粉尘防爆的监管工作。
2010年秦皇岛骊骅淀粉“2・24”粉尘爆炸事故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贸企业粉尘爆炸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0〕38号)。从2010年到2013年,粉尘爆炸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都逐渐降低。
2010-2012年,我国铝镁制品机加工粉尘爆炸事故频发,造成重大损失。2012年8月12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通知》(安委办〔2012〕38号),开始进行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安委办〔2012〕38号文提出了企业关停两原则(即企业设置在居民区内和证照不全的要关停)和在建筑结构、通风除尘、清洁制度、禁火措施、器材配备、电气电路、检维修作业、规章制度、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11个方面不满足条件即需要整改的要求。这次专项整治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不规范的个体工商户和小作坊铝镁制品机加工粉尘爆炸事故。
昆山“8・2”爆炸事故给安全监管部门和粉尘涉爆企业上了震撼的一课。2014年8月4日,国务院安委办下发了《关于深刻吸取江苏省昆山市“8・2”特别重大事故教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安委办明电〔2014〕19号)。2014年8月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在工贸行业全面调查排查存在粉尘爆炸危险企业的通知》(安监总厅管四函〔2014〕97号)。2014年8月1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68号令)。
2015年内蒙古根河“1・31”木材粉尘爆炸事故使监管部门认识到木材粉尘爆炸的风险。结合国内外事故统计资料,安监部门开始考虑对于金属、木材、粮食/饲料、煤粉等历史事故较多的粉尘进行重点整治,并从人员培训、基层检查、事故追责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粉尘防爆监管工作。
如果仔细研读2010年以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务院安委会的各个文件,可以发现,文件中的措施如果得到深入落实,很多事故是不可能发生的。以前省市区县安监部门在收到上级粉尘防爆整治的文件后,通常转发至下一级后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主要原因是企业底数不清、缺乏粉尘防爆领域的专家、一线安监人员人手不够。2014年以来,各级安监部门建立了粉尘涉爆企业数据库和粉尘防爆专家库,并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家的力量进行防爆督查与整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各项规定逐步得到落实。
2015年7-8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协调组织9个安委会成员单位,分成16个督查组,带领专家对各省进行了为期1周的粉尘防爆专项督查。2015年8月25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了《关于印发和的通知》(安监总厅管四〔2015〕84号)。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取缔关闭粉尘涉爆企业803家,停产整改1 366家,限期整改3万5 949家。目前,全国共有粉尘涉爆企业4万8 056家,其中,粉尘作业场所超过30人的企业7 095家。
2016年4―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南通、深圳和温州组织专家组对30余家典型涉爆企业进行了抽查会诊,同时,组织现场观摩、专题培训与交流研讨。由总局安全生产专家对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安监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安全机构和省级专家进行培训,共培训300余人。
目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的思路是抓住重点行业(金属机加工、木材、粮食/饲料)和劳动密集型企业(30工位以上),严守底线(粉尘爆炸10大重点问题和隐患),严防粉尘爆炸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粉尘防爆存在的问题
目前,粉尘防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企业对危险认识不足
企业粉尘爆炸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主体责任不落实。员工缺乏粉尘爆炸基础知识,对粉尘爆炸危险特性、粉尘爆炸防护方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企业防护水平普遍不高
在建筑设计、设备布局、工艺设计上存在隐患。例如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与居民区、员工宿舍、会议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距离不足;楼层之间没有防火门,除尘器和料仓位于室内;物料破碎(研磨)前,未按规范设置除铁等异物的装置。
除尘系统设计不规范。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互联互通;吸风罩设计不合理导致岗位粉尘沉积严重;管道风速不足,除尘管路积尘严重;除尘器未采取爆炸防护措施;采用生产车间建构筑物的一部分作为粉尘沉降室,或者采用砖混结构构建除尘风道;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且未采取可靠的防止点燃源的措施;除尘管道未设置防止爆炸向室内传播的隔爆装置。
此外,还存在粉尘清扫不足,清扫方法不正确;工艺设备未采取泄压措施,或泄压口设置在室内;粉尘爆炸危险场所未采用防爆电气设备,布线不规范;未进行防静电跨接和接地;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未规范设置火花探测报警装置等问题。
监管与技术支持资源匮乏
一线监管人员配备不够,缺乏真正懂粉尘防爆的专家和技术服务人员。部分监管人员对粉尘涉爆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不足,没有识别出重大隐患。
标准体系尚待完善
对于一些识别出的重大隐患,找不到相应的标准依据。标准条款缺乏执行细则,可执行性较差。
基础研究缺乏
缺乏粉尘爆炸特性参数和风险评估手段,以及相应的基础研究。
设备产业化发展滞后
缺乏国产的无火焰泄压、隔爆、抑爆、火花探测与熄灭设备等防爆产品,缺乏防爆型除尘系统的优秀供应商。
粉尘防爆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粉尘爆炸重大危险源识别和整改,遏制重特大事故。根据事故统计,依托专家队伍,聚焦重点行业的粉尘(可燃金属机加工与粉体制备、木材、粮食加工与储运/饲料加工、煤粉制备、硅粉制备、硫磺制备)和对重点企业进行防爆督查与整改。重点企业主要包括作业岗位人数在30人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大型容积设计(如料仓、除尘器、流化床)、有大型筒仓和地下廊道的企业、未采用湿法除尘的铝镁金属机加工企业等。
二是进一步加强粉尘防爆标准化工作和标准的宣贯。完善《粉尘爆炸安全规程》等基础标准;尽快起草粉尘爆炸危险场所风险评估、典型工艺设备的防爆规范、爆炸防护设备的技术条件等领域的相关标准。系统地、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进行标准培训和宣贯。
三是进一步加强粉尘防爆知识的普及。建立粉尘防爆知识普及网站,提供粉尘爆炸基础数据,提供“粉尘防爆专家系统”服务(一种具有学习功能的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咨询服务平台,必要时可专家人工介入)。进一步加强基层安监人员和企业安全员的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粉尘防爆专家队伍。
四是推动粉尘防爆基础研究和防爆设备与服务的产业化。在工业规模粉尘爆炸试验、爆炸机理、风险评估、爆炸数值模拟等领域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支持国产防爆设备(无火焰泄压设备、爆炸隔离设备、爆炸抑制设备、火花探测与熄灭设备等)的研发。大力扶持一批防爆工艺设备(例如高效湿式除尘器、粉尘防爆型干式除尘器、防爆型工业移动除尘器、集中式真空清扫系统)供应商和粉尘防爆专业服务机构。
五是树立粉尘防爆标杆企业、建立粉尘防爆相关供应商正面清单。通过行业协会、专家评估和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树立粉尘防爆标杆企业,建立粉尘防爆相关供应商正面清单。对粉尘防爆标杆企业在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通过行业准入激励设计部门、工艺设备供应商、防爆产品供应商提高其粉尘防爆服务能力。
【关键词】 税务风险 集团公司 成本效益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美国通用公司发生的火灾开始,到随后的美国三里岛的核电爆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等一系列巨大损失发生,公司高层决策者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发展为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管理领域,在围绕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目标方面,风险管理和企业的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分支,税务风险全面、客观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税务风险的管理是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保证。若不加以控制,将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及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税务风险界定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涉税行为就可能会存在税务风险。一般认为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对企业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好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二是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及声誉损害等风险。
二、集团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因素
与一般企业相比,集团企业由于组织机构庞大,经营业务涉及多个分公司、子公司、行业众多,股权结构复杂,税务风险要比一般企业高得多。集团企业的税务风险通常不仅是来自于账务处理风险,还来自于公司管理层的纳税态度,相关的管控能力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总的来说,企业税务风险产生主要来自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方面,包括以下具体的原因。
1、集团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
(1)集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税务风险。集团企业经营业务多而繁杂,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资产管理过程中都会产生税务风险,企业采购业务中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发票的取得和传递,货款的结算、增值税进项发票的认证;销售业务中商品价格的制定,商品出库,商品销售发票的开具;生产过程中材料的领用,领用材料的计价方法,资产的构建、处分、保管、减值准备的计提等业务是否符合内部工作流程和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如果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流程不规范,权责不明确都有可能存在税务风险。
(2)集团企业关联交易产生的税务风险。集团企业关联交易普遍存在,它对集团企业的经营状况有重要影响,但也是税务稽查的重点。新企业所得税法第47条规定:“企业实施其它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实施条例》第120条规定:“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是指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因此,如果没有合理商业目的,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报表进行调整。集团企业是否确立了关联方交易标准,关联方的价格制定是否合理,关联方来往款项的结算方式及关联方对应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否相对应等都存在税务风险。
(3)集团企业投融资业务产生的税务风险。投资业务中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投资地区的选择,投资项目是否为高新技术行业,是否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企业的融资方式、金额、利率等因素都对企业所得税具有重大影响,这些投资业务都要求企业对国家政策及税收政策十分了解,否则极易产生税务风险。
(4)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纳税意识重视不够产生的税务风险。一直以来,很多集团企业虽然风险意识加强,多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但大多未设立单独的税务部门或税务管理岗位,涉税工作多由会计或出纳兼任,影响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多年来企业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企业的税务工作应由财务部门来处理,企业的税务风险也应由财务部门来进行防范。其实不然,税务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多的税务风险是由经营部门的业务活动而产生,并不是财务部门的税务处理,需要企业从战略层次上加以重视。
(5)涉税人员专业水平及会计基础工作欠缺引起的税务风险。一方面很多企业的办税人员多由会计或出纳兼任,由于平时工作较多使他们不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税务知识学习,日常经营业务中不能熟练地运用税收法规政策。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责任心的原因,存在会计核算与税收资料的管理不规范管理,处理会计核算与税法存在差异调整事项也不准确,可能会存在多缴或少缴税款甚至被罚款的现象。
2、集团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1)宏观环境引发的税务风险。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外部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以及社会纳税意识,税务执法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一方面为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税收杠杆作为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税收政策、法规等将会不断更新和调整,同时我国税收法规政策多而杂,各地的执行细则又有差别,企业财务人员难免会对涉税政策的理解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我国税收政策对一些企业的经济事项阐述不清晰,仅在原则性上作了规定,具体的执行方法由下级税务机关进行细化和补充,并给了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和解释权,给税务人员执法留下了空间。在目前执法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执法依据不充分,执法程序不规范的情况时有产生,不但影响了税务执法的公正、公平及严肃,还会造成企业缴纳税款的偏差。造成税务风险的产生。
(2)上下游企业的税务违法行为给集团企业带来的税务风险。2013年1月25日江西黑猫炭黑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补缴税款的公告称:由于该公司的两家子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善意取得了上游供应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上述两家子公司共补缴税款2734万元,对两家子公司当年净利润的影响2734万元,减少母公司当年利润2638万元。但是江西黑猫炭黑股份有限公司及子公司在生产经营中一贯合法合规经营,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经税务稽查部门、公安经侦部门检查及公司自查,在上述事件中,子公司与供应商的交易过程中,从合同的签订、货物交易的过程、付款的程序和方式等各个环节,均真实有效、合法合规、单据完整齐全;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履行了相应的职责,不存在工作上的故意过失或者失职的行为。公司建立了相应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和采购流程及制度,但作为下游的采购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税收监管体制下,公司无法、无力也无权对供应商在同公司贸易前与其它企业交易的真实性及其从税务部门开具的增值税发票是否为虚开进行核实和监管。上述案例说明在目前税务监控环境还存在缺失的情况下,上下游企业的税务违法行为很容易导致企业受其影响产生税务风险,特别是集团企业由于业务繁多,涉及的金额大,易成不法分子的目标。
三、集团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税务风险的防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指引》为我国企业防范税务风险提供了首个指导性文件,但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指引》的内容相对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集团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采取以下措施对税务风险加以防范控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可以有效的防范税务风险。
(1)集团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规模按制衡性原则建立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集团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应负责收集国家税收政策法规,对公司的涉税业务进行核算,指导和监督各业务单位、职能部门、控股子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对集团公司的税收进行筹划,本企业业务流程进行税务风险监控。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组织税务培训,并向本企业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承担或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账簿凭证和其他涉税资料的准备和保管工作。
(2)集团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下设专职的税务风险管理委员,负责执行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制定的政策,具体负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识别、评估企业税务风险。
(3)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为税务管理岗位配备具有专业能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人才。集团公司要对税务管理人员定期举行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正确地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税收法律法规,办理涉税业务,发现涉税业务中所蕴含的税务风险,并能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技术对涉税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为集团公司领导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2、完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加强涉税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和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控制度是一切风险防范措施的保障与基础。降低企业税务管理风险必需健全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规范内部管理流程,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加强对以下重要控制点的管理和控制。
(1)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集团公司的经常性业务做到明确分工,分清每个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处理每项业务原则上都要求由两个部门、岗位或人员负责,相互制衡。如采购环节中采购合同的签订,进项发票的取得、传递流程和时间、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销售环节中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货款的结算方式,能作为所得税加计扣除抵减项的研发费用归集,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等等都要有规范的流程和明确的责任机制。对非常规性税务事项确定事发沟通机制和第一责任人。
(2)税收风险管理人员参与集团公司的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对其从税收角度提出建议和可行性报告。如集团公司的并购重组、重大投资融资、与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制定、重大经营模式的改变等重大决策制定前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要进行税务影响分析和规划、税务尽职性调查和相关的税务合规性复核并随时与重大决策实施部门沟通。
3、设计科学的税务风险内控运行机制
科学的税务风险运行机制能有效地防范税务风险,集团企业税务风险运行按高效实用的原则分为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个模块。
(1)税务风险识别。是指在税务风险发生之前,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税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历史经验从信息特征库中分析出可疑的税收风险点,再用风险指标加以审核,进行比对分析,从而排查出税收风险点。另一方面通过座谈会、实地调查、询问、财务状况分析等方法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生产流程法、环境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分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等。同时由于风险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识别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
(2)税务风险评估。税务风险评估是集团公司在税务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评估税务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定集团公司承受税务风险的能力和风险偏好,并对税务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可选用风险因素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内部控制评价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及定性风险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税务风险等级判断。
(3)税务风险应对。集团公司运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对税务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后,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选择策略时即考虑将已经识别的税务风险降低或规避,还要思考提高企业价值的机会。具体可采用以下四种策略:一是当预期损失极高、税务风险超出企业可承受范围时采用合理的税务筹划规避税务风险策略;二是利用政策或措施将企业税务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承受范围内的风险降低策略。三是在采取其它措施产生高成本、高费用的情况下对现有税务风险进行承担的策略。四是通过购买保险或签订合同、建立同盟等方式实现税务风险转移的策略。
4、建立完善的税务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不对称不仅制约着集团公司的发展,也是产生税务风险的诱因。集团公司与税务之间、与子公司之间、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等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能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信息与沟通是税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集团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实施:一是加强集团公司税务信息系统建设。集团公司应充分发挥信息化、自动化的优势,借助财务会计信息运行机制建立高效可行的税务信息系统。税务信息系统中应涵盖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可享受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办税流程、企业交易活动中所涉及的税种、税率、涉税风险的典型案例、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提示及风险点等。通过建立有效的税务信息系统,集团公司税务管理人才能够及时发现、快速解决税务风险。二是加强集团公司各公司、各部门的税务信息的沟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务事项涉及人、才、物等事项,税务风险存在于整个交易环节及经营层和业务层,因此,税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集团公司其它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给其它各部门和管理层提供税务信息咨询,定期组织税务培训,强化集团公司全员税务风险意识,实现税务风险前瞻化。三是加强与税务部门的信息沟通。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税收政策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更新,企业税务人员难免会对涉税政策理解产生偏差。集团公司应定期与税务主管部门沟通,建立税务信息沟通平台,由其对集团公司进行税收政策的辅导,并与税务部门共同对集团公司的重大涉税政策进行探讨,约定税收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防范税务风险。同时企业还可通过税务部门对集团公司重要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纳税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其纳税信誉,学习其先进的纳税管理经验以提高自身的纳税管理经验,降低纳税风险。
【参考文献】
[1] 胡玄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读[M].新华出版社,2010.
[2] 周志国: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经济研究探讨,2010(29).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风险;安全管理
0 引言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信誉、安全就是竞争力已成为电力行业的普遍共识,传统安全管理都是被动式管理和事后管理,安全管理不科学、不系统、不全面。
安全风险管理力求做到全面、系统,提前预判、事前管理、规避风险,并能够实现持续改进,是火力发电厂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1 安全风险管理概念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是指识别危险与有害因素,并确定其存在性质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指评价风险程度,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过程。
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等情况,确定风险优先控制顺序,采取必要的措施减灭风险,将风险控制至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上述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全过程预防事故的发生。
2 火力发电厂主要安全风险
火力发电厂主要危险和有害物质有:煤、燃油、氢气、透平油、盐酸、氢氧化钠、次氯酸钠、氨、联氨、六氟化硫、高温高压蒸汽、抗燃油、电气设备。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火力发电厂危险和有害因素涵盖以下主要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组织机构不健全,责任制未落实,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缺陷。
环境因素,包括室内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作业环境不良以及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全过程设备、设施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生理与心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火力发电厂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触电、淹溺、物体打击、灼烫、火灾、车辆伤害、放炮、中毒、物理化学性爆炸、人机工程危害、作业环境危害、设备事故等伤害。
3 当前火力发电厂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3.1 人身伤害风险
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技术落后;安全管理手段单一,安全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安全法制淡薄,员工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脱硫、脱硝等切入式化学工艺系统大量投入后,危险有害因素和系统工艺危害掌握不够;工程承包单位安全设施、劳动保护投入严重不足;建设项目参建单位人员和设备投入不足,安全管理松懈;承包商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不高,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培训严重不足,“三违”现象普遍;建设工程监理人员习惯于以“三控”为中心,没有把安全监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监控。
3.2 设备事故风险
新投产设备在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调试、试运等环节的隐患直接带入生产过程;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的投运,运行维护水平不能满足需要;超临界、超超临界高参数机组在带来热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因材料、工艺引起的受热面氧化皮脱落、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增长及超临界机组的轴系稳定性问题,高参数燃汽轮机的叶片寿命问题;脱硫、脱硝系统对烟道、烟囱腐蚀严重;脱硝系统带来的液氨这一重大危险源;高压变频器广泛运用产生了新的故障点;因成本压力燃用低于设计煤种劣质煤炭造成锅炉灭火、超温、磨损;特高压、长距离输电系统投入带来次同步谐振及系统稳定性问题。
3.3 火灾事故风险
燃油库区、控制室、继电器楼、电控楼、通讯机房、计算机房、资料档案室、锅炉燃油及制粉系统、汽机房、氢气系统及贮氢站、变压器、电缆间及隧道、蓄电池室、开关室、输煤系统、脱硫吸收塔、氨区、危险化学品库等防火重点区域等级划分不明确,人员对防火重点区域不了解、不使用动火作业措施票、防火安全措施不落实;自动消防系统、消防设施和器材定期运行维护不到位。
3.4 环境污染事故风险
部分脱硫、脱硝设备设计制造的质量不过关,运行不稳定,脱硫脱硝效果达不到环保排放要求;燃煤含硫量超过设计值,二氧化硫可能超标排放;没有使用氨水而采用液氨作为还原剂,运输、接卸、储存、使用等环节增加了发电厂营运风险;灰、渣、石膏综合利用率受地域位置制约偏低,储存、堆放在库区,周边环境污染事件易诱发,台风、暴雨极端气候叠加,灰场溃坝溃堤带来不确定性;电力基建工程的土方开挖、放炮、护坡等对植被及环境造成影响。
4 建立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
安全风险管理是对设计、建设、调试、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和处理,是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体现安全生产事前管理、主动管理的理念。建立安全风险管理,就要从设计阶段、建设施工阶段、调试、生产经营阶段全过程进行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管理体系。
4.1 项目设计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项目设计阶段主要对项目选址、总体布局、工艺流程、设备材料、安全设施、职业健康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是从源头控制实现本质安全的理念。项目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主要靠设计单位和评价机构评估。
4.2 建设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建设施工阶段主要对设备、设施、材料质量、施工质量、人员作业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也是从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的实现本质安全的理念,为生产过程打好基础。建设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要靠施工单位、企业和监理单位共同控制,是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重要措施,同时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4.2.1 设备、设施、材料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材料质量进行管理,从材质、质量、技术性、可靠性进行安全和技术分析,严格落实设计要求,建立设备、设施、材料质量评价记录档案,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4.2.2 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
根据设计规范,对工艺设计、质量设计和安全设施及施工全过程进行检查、分析与控制、纠正,建立记录档案,为生产营运期的安全管理提供风险评价依据。
4.2.3 人员作业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施工组织、人员素质、劳动保护、安全设备设施、安全保障投入、安全措施方案落实、人员作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作业安全。
4.3 生产运营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生产营运阶段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是对管理缺陷、人的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安全风险管理。
管理缺陷主要是指管理者对安全管理的错误认识、错误行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防止管理缺陷就是要提升管理者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制度执行和约束。
人的失误常发生于操作控制、运行维护、消缺、检修等过程中,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获取安全生产知识,提升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积累安全生产经验,转化为自觉的安全生产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由于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造成设备、设施、材料等的缺陷与故障,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实现预期安全功能,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设备运行维护消缺,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4.3.1 材料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材料的质量进行安全风险评价,控制不符合设计要求、质量不合格、不安全的备品备件、材料进入生产过程带来的风险。对供应商定期进行评价,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取消不合格供应商资格。
4.3.2 设备检修维护作业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从设备本身、检修维护项目、作业流程、周围环境等,从作业准备、作业实施、作业评价全过程分析与查找有害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作业风险。
4.3.3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对特种设备的安装、保养、使用、维护、检测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动态跟踪设备状态,提出控制预防措施。
4.3.4 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是根据引发设备事故的设备、设施在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时的缺陷,操作使用不规范,运行过程中出现老化、腐蚀,维修保养不当等原因和故障发生的规律开展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评价其危险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3.5 关键岗位安全风险管理
分析生产系统的工序,建立作业危害分析数据库,明确事故可能性大、危害后果严重的关键工序,对参与该工序人员的意识、知识、能力,岗位设备、设施,控制要求与流程进行重点的风险管理。
4.3.6 操作控制安全风险管理
主要对工艺流程、物料特性、设备、设施条件、控制策略等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操作技能、事故处理能力及操作习惯进行评价,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4.3.7 变更风险管理
就是要全面分析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和人员的变更对生产操作和运行维护的影响,制定预防措施。
4.3.8 安全生产意识、知识技能安全风险管理
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规范作业行为,提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技能,营造良好安全氛围,固化良好的安全习惯。
4.3.9 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理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以制度规范建立重大危险源评价常态化管理,制定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加强重大危险源日常监控和检查。
4.3.10 解除应急连锁保护安全风险管理
对于事故停机系统、火灾信息报警系统、自动联锁装置、工业电视系统等要加强运行维护,规范保护解除与强制审批流程,不得随意解除联锁保护,确保运行可靠性。
5 结论
火力发电厂在传统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基础上,采用安全风险管理,将会对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继承和发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汽车 跨国项目 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一、跨国汽车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及重要性
全球联合开发汽车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1)国外集团或企业间的联合开发。例如:丰田与宝马双方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宝马为丰田欧洲提供柴油发动机和相关技术,丰田则提供其先进的混合动力和锂离子电池技术,双方联手开发下一代环保汽车技术;再如PSA与宝马、PSA与通用、三菱与标致雪铁龙等。(2)国内与国外集团或企业间的联合开发。例如:标志雪铁龙汽车公司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将联手开发新一代系统;比亚迪汽车公司与奔驰汽车公司共同对电动车进行研究;奇瑞汽车与路虎汽车公司联合开发新的路虎车型。(3)技术中心的全球联合开发。例如:上海通用汽车的泛亚技术中心在上海与美国、欧宝技术中心之间进行联合开发。
跨国汽车项目具有跨度时间长、投资巨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会比一般的本土项目高出许多,针对跨国汽车项目的风险管理亦有其特点及重要性。首先,跨国汽车项目的风险管理范围较广;其次,跨国汽车项目的时间跨度长;再次,跨国汽车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多;最后,跨国汽车项目中需要平衡的重要关系人众多。
二、上海通用汽车B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一)B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1、产品配置难以确定导致的进度延迟及物料成本超支。通常跨国项目都会涉及许多不同的区域,而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文化背景、法律法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会造成在产品配置上的争执。例如项目B共牵涉了中国、欧洲、北美、韩国四个地区,对于前保险杠的造型问题大家产生了争执。
2、各区域流程冲突导致的项目风险。参与项目的各个区域都有自己固有的流程,流程不仅是当地思维习惯及行事风格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区域的利益。因此当各区域在对于某一问题的处理流程上有着冲突,往往会引发项目进度的延迟。
3、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跨国项目的一个通病或者说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项目成本、质量、进度风险。在跨国汽车项目中供应商定点是十分困难的一个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供应商的定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博弈。因为汽车是属于规模经济,涉及到的订单量都是非常大的。将某一关键零部件定点给某一供应商不但对于这家供应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及产业格局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4、计划产量高导致任何一个变更都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定位于紧凑车平台,因此是被公司高层寄予厚望的冲量项目,在B项目中中国的预期销量往往占到整个项目预期销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在此类跨国整车项目中中国地区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的企业通常都是领导一言堂的居多,而且领导的思路一直都在变化。
5、开发周期长。在我接触到的项目中即使是同一平台的车型,中国区域的量产时间往往比北美的晚3个月左右。然而设计开发时间确实一致的,因此中国区域的项目周期就会比其他区域的相同车型长出不少。
6、核心设计参与度低下。上海通用几乎所有的跨国项目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工程中心的手里,这样不但会导致技术风险的失控,更不利于公司技术的可持续发展。B项目就是这样,例如娱乐系统的主要开发权就在北美手中,原本中国已经选定某个型号的娱乐系统,最终因为北美的开发中断而不得不选择其他的型号。
7、成本导向意识强烈导致冲突不断。在通用汽车的跨国项目中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成本优先这条规则的威力。例如北美会聘用一位财务出身的、毫无技术背景的项目总监以及对于任何的配置更改都要计算投资回报率,哪怕是增加一个小小的接头。这样就会造成喜欢常常有新想法的中国领导层的不满,导致冲突层出不穷。
(三)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跨国汽车项目主要通过决策树法、敏感性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法等进行项目风险管理。
1、决策树法。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敏感性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分析,带有主观性。项目某些因素发生变化甚至较小的变化,其影响可能很大,涉及原先决策,这些因素称之为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找出敏感性因素,从而确认项目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
3、德尔菲法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群体决策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非见面形式的专家意见收集方法和“一种高效的、通过群体交流与沟通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国内外经验表明,德尔菲法能够充分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是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
4、层次分析法则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虑决策的问题,将工程项目风险及应对措施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重要性、影响力、优先程度的量化分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蒙特卡罗模拟法。基于概率统计原理的随机抽样试验的计算方法;也是一种基于进度与费用风险的网络计划分析技术。还可以结合已优化的关键路径分析。
(三)通用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改善的地方。
当然,通用在风险管理方面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仍然有许多值得注意并应持续改善的地方:
1、系统更新慢。尽管通用公司有着近乎完美的体统支持风险管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体统数据的更新十分缓慢,这就会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的反馈给项目管理层,导致项目风险的发生。
2、缺乏风险管控意识。虽然上海通用有着众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是我发现仍然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风险预防措施。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询问了包括产品工程、制造工程、采购、规划等部门工龄在5年以上的老员工是否会使用风险预防,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不会使用,并且大多数人表示只会反馈问题项,不出问题的就默认是安全且受控的。因此我认为这是上海通用急需进行提升的方面。
3、项目范围变更频繁。在我目前接手过的五个项目中几乎每个项目都经历过巨大的项目范围变更。例如项目区域的减少、轴距的变更、项目后期(Launch阶段)的造型变更。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中外双方领导层的博弈。由于SGM是中美各出资50%成立的公司,因此在如何表达各自出资方的观点时就会出现拉锯和争执。例如有的项目中的造型在中国做调研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美国的调研则差强人意。而为了成本最优化考虑,模具肯定只能开一套。因此往往会出现北美选定的造型被中方、中方的配色要求被北美拒绝的情况。这样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在模具已经动刀的阶段,这些内耗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4、中外项目风险工具使用情况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中外双方对工具的使用上往往出现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在美国和德国,ProgramPlan是项目经理负责、mastertiming是由专人负责的,而Metrics的管理是由工程经理负责,所有工程的报告由工程人员提供。但是在中国则全部由项目经理负责,这就导致很多工程报告难以获得。
5、LessonLearn(经验教训)未进入系统,问题重复再现。这点对于GM和SGM都是同样的问题。尽管目前有对在造车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录入系统的追踪,但是对于整车开发、项目管理、竞品分析等方面则完全是空白。所以常常会发现许多问题都是在重复发生。
三、上海通用跨国汽车项目风险管理的改进设想
一般来说,找出问题相对容易但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有着复杂的历史问题和客观现实。基于实际的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改进设想。
1、建议可以通过采取类似于“20/80”的方法进行风险预防。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为以目前的时间点为零点,对前20天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任务及后80天即将要开始的任务的准备状态进行评估。二为抓住主要的20%的问题,在定期的例会上进行追踪。对剩下的80%的工作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追踪。
2、建议在全项目组开展树立风险意识的活动。让大家理解风险的重量和特点、风险的识别和追踪方式。特别是核心成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需要对已经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看看哪些问题是可以被识别出来的。对未开始的工作则需要好好的开展风险排查并对潜在风险项进行分类。
3、对尚未进入系统中的风险管理工具需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尤其是对于问题清单及经验教训这类的工具。在这点上通用也许可以向本土的汽车新秀奇瑞汽车进行学习。奇瑞的研发中心早已经将问题清单系统加入到办公自动化中,这样不但可以利用系统定期追踪责任人的工作,还能将所有的问题分类共享给其他项目组,让相同的问题只发生一次,有效的节约资源。
4、和外方对口人员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因为几乎大部分的风险管理工具都是由美国发明和更新的。所以我建议在项目各层次开展定期的沟通以及时了解他们最新的动态,并对自己的项目组进行相应的调整。
5、洋为中用,对GM的项目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本土化。在工作中常常会发现外国人的一套东西在国外用的很好,但是一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携手工程经理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ProgramPlan追踪清单,在得到中外双方领导的确认后在例会上予以追踪。所以只有符合需求的才是最好的。
四、结语
中国汽车企业的项目管理正在迅速的发展中,即使目前在某些方面暂时无法超越国外汽车企业,但是我相信假以时日必定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而对风险的管控能力无疑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取长补短,辩证的去看待国外的管理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我国的汽车领域的项目管理提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上海通用汽车全球项目管理经理,目前正在负责的全球项目超过5个,涉及区域包括北美、欧洲、韩国、俄罗斯等。曾就职于奇瑞汽车,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逸飞.上海通用汽车新产品开发流程管埋创新.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陈虹.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架构策略.汽车工程,2010,(6):461-465.
[3]吴勇,孙常程.辩证看待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联合研发.交通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