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银行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07 16:27:03

导语:在银行发展历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银行发展历程

第1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网上银行正在迅速发展,但也受到制约,安全问题是关键因素,开发问题也限制了网上银行的发展,普通公众有的对网上银行缺乏客观认识,有些用户不信任网上银行,也不利于市场开拓。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笔者给出如下解决措施或意见。

一、针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决安全问题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运用第三方数字证书机制。银行与上网用户通过数字证书确认相互身份,交易信息则在证书机制实现的加密通道内传递。由于签名保证交易的真实,所以有些银行采取这一措施。

建行和工行等提供的U盾是其授权的数字证书,其工作原理是:有128位元密码键支援的一个强大的译密码和主机鉴定协议,以便为SSL提供最高级的译密码能力,涉及到密码校验程序,分为四个关键程序,首先是鉴定该用户是他本人;其次是机密性,即确保有关部门外其他人不能获得他的资料:再次是签名不被拒绝,即降低寄件人的签名和资料一起被拒绝,从而准确保证其真实性;最后是安全性,实现了上述功能,保障交易的安全进行,但是风险仍然不能完全消除。

二、拓展网银相关业务

建设银行需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同时在物质、人员、技术、业绩考核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着手对负责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和员工进行培训。尽快形成统一的网上银行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新技术,扩大市场份额。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加强对网上银行的宣传,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塑造品牌形象。开展全行联动营销,提升网上银行占有率,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差异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的方法。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对客户采取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必要时需改进产品,完善功能,多向发达国家的相关行业借鉴学习。

三、促进公众对网银的使用

大力宣传网银使用,要让公众了解到,网上银行是伴随着Internet和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已部分取代传统银行功能。随着人类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发展和相关制度,及法律、监管机制的完善,网上银行会逐渐完善,公众也必须学会熟练操作电脑,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必要的网络安全常识,适应网络时代的经济生活。

四、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确立适合电子合同的订立形式,签名方式,合同范围等:其次,对诉讼法中如果发生网银被盗的案件,证据的采集应该符合网上银行交易的特点(这方面我国法律是空白):再次,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是综合、庞大的体系,需要很多部门协调合作。最后,网上银行交易中,网上支付对税收没有相关规定;尤其是对网上银行交易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制定或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也要解决。

五、案例分析

某银行2005年初推出了理财新品“财富账户”,随后在同年4月,和TCL集团签订了“票据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形成了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五大产品系列为主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

90年代中期,各银行推出的“一卡通”,是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方面的一个创举。建设银行推出网站,90年代末推出“一网通”业务,成为国内较早推出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并且在国内全面启动网上银行服务,下面分别介绍建设银行的网络银行服务系统。

1.建行的企业银行

这是建行“一网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事业单位客户通过建行提供的客户端软件,实现将需求指令自主提交到开户银行,实现支付、查询等业务需求的服务系统。

服务信息查询、内部转账、对外支付、发放工资、金融信息查询、银行信息通知、子公司账务查询、集团公司对子公司收付两条线的管理、协定存款查询、定活期存款互转、企业信用管理、网上信用证业务。

2.建行的个人银行

为个人客户提供网上理财服务,客户只要通过连接互联网的电脑进入建行“一网通”网站,只需登陆建行网站即可。系统包括以下功能:网上开户、账务查询、转账、挂失、修改密码、账务分析、网上缴费、网上支付卡申请、支付卡理财等。建行推出的网上银行(专业版),客户使用时须向建行申请数字证书,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其功能包括网上同城结转、异地汇款、国债投资、外汇买实、自助贷款等功能。

3.建行的网上支付

建行数字证书系统是工作在unix平台,主要使用C和De1Phi做编程开发工具,整个系统主要含认证中心Ca,证书登记机构和证书公布系统。(l)建行的系统根,放在总行科技大楼的一个单独封闭的空间内,为离线网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系统运行的绝对安全:(2)证书的登记机构Ra分散在建行各网上银行的地区中心,Ra接受客户的证书申请,经审批后通过建行企业内部网将证书请求发送给Ca中心。Ra与Ca双方的通信报文需经rsa加密以确保安全。Ra操作界面采用windows,从后台网银oracle数据库获取数据,通信协议为TCP/IP(3)证书的公布系统WP置于Internet网上,是普通用户和Ca直接交流的界面,对用户来说,它相当于一个在线的证书数据库。用户的证书由Ca颁发之后,Ca用e-mail通知用户,然后用户用浏览器从wp下载证书,该站点的ldaP遵循x.500协议,用户可从此查找某人的证书。

第2篇

(一)民歌(歌谣) 民歌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黎族中已流传几千年。早年,黎族群众在日常交往中,唱民歌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即便是劳动、婚恋、哭丧、祭祀以及访亲送友,他们都能以歌代言,即兴编唱,“无事不歌、无所不歌”。

(二)民舞 黎族的民间舞蹈浓郁而淳朴,最初来源于民间的各种祭祀,舞步从挪步开始,进而又有了民间的游戏活动,逐步被人们发展沿用为舞蹈。据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馆1983至1985年开展的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统计,仅在自治州9个市县的黎族民间舞就有50多个。而《打柴舞》经过陈翘和朱庆元两代艺术家的改编,如今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海南最经典的黎族民间舞。

(三)铜锣木鼓(鹿皮鼓) 铜锣木鼓也是黎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过去黎族人对铜锣木鼓很崇敬,也因此成了黎族人的奢侈品,不是每村每户都有,而是一个“峒”(相当一个乡镇)才有,一般由“峒主”或“奥雅”掌管,在举行隆重祭祀活动时才使用。木鼓就是选用一段被火烧过或腐朽空心的木头制作,后来人们用鹿皮蒙住空心木的一端成为鼓,也称鹿皮鼓。

(四)竹、木乐器 除铜锣木鼓外,黎族最早的敲击乐器还有叮咚。叮咚是选二到三根长约1.5米、粗约10公分的圆木,用绳子拴绑后吊起来用短棍敲打,敲击声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而得名,是黎族人在守山兰园时,为了驱赶猎物和打发时间而发明的一种乐器。黎族早年的吹奏乐器有:拜、唎咧、鼻箫、洞勺(伦、洞箫)、口弓(琴)、哔哒、竹笛及树叶等。

(五)八音(清音) 是指由锣、鼓、钹、笛子、二胡、三弦、唢呐和管八种乐器组成的民间乐队,是海南汉区人们在迎亲或做“公期”时的民间表演形式,伴随八音乐队的还有一支七八人组成的打盅盘的表演队。所以,在民间人们常叫“跳八音”。在海南岛的北部至东南部的汉族地区,明清时代民间“跳八音”活动十分活跃。后八音逐渐传入黎族地区。

二、黎族音乐体系的形成过程 黎族音乐体系的形成过程,突出在从传统民歌到汉语民歌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长人们不得而知,它表明在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中,黎族人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化,创造了汉语民歌,不仅扩大了黎族方言区之间的民歌交往,丰富了黎族民歌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更丰富了民歌的歌调。同样是受汉族音乐影响,黎族的传统乐器象拜、唎咧、洞勺、哔哒及竹笛等也由最初的单纯发音,经过改良后有了音准和音高,并能吹奏出简单的乐曲,还能给民歌演唱做伴奏,使民歌的演唱更具艺术性。

第3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社团;发展

目前,各校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在积极大力发展社团建设,社团种类繁多,所涉学科领域广泛,学生有了兴趣和特长得以培养和提高的舞台。体育社团,作为学生最为喜爱的社团之一,在推动当代教育的育人目标、丰富校园文化、促使高中生形成自我体育意识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高中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需要哪些有利性因素的支撑呢?笔者根据工作实践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高中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

部分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社团这一事物存在不正确的观念。如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在高考,什么社团活动都是在务虚,只要高考考好就行,反射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部分教育工作者和相当部分家长的真实想法。众所周知,人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是说一个学生是否考上重点大学考上清华北大,而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全面的发展,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学校领导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理性地对待体育社团的发展,在社团活动中才能发现学生身上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有了校方的积极支持,高中体育社团的身份才具有“合法性”,学生才真正有了一个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在需要学校领导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我们高中体育社团的成员在开展社团活动中,更要展现出必备的“正能量”,要确实起到丰富校园文化、发展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作用,在各种比赛、评选中积极为校争光,为学校的体育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反响最大程度地获得学校的认可,从而促成学校领导对体育社团的大力支持,为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二、高中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社团章程

高中体育社团类别丰富、多样。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性,体育社团可分为足球社团、篮球社团、乒乓球社团、羽毛球社团等多种类别,以满足不同高中生的需要,其主要活动时间又是在课余时间,因此,制定一个科学的社团管理章程是有必要的,是高中体育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要使体育社团活动有效地开展,必须在管理上改变各个单项社团各自为政的局面。作为高中学生自制社团的管理部门要科学制定社团活动总章,要不断地整合社团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自身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协调各体育社团间的安排及合作问题,制定科学的社团活动总体规划。同时,各体育社团内部要健全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各种规章制度,理顺内部发展的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请假制度、常规管理、监督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考评体系应体现公平、公正、务实的原则,为提高社团干部队伍素质提供必要的保证。对于优秀的社团干部,应通报表扬,发放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应及时提出批评和指导意见,并要求限期整改,对教育无效的应予以淘汰。同时大力发展社团骨干成员,挑选一些体育专业技能突出、有一定威信的骨干成员作为社团干部,发挥社团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对社团干部的管理、培训,明确规范,制定《体育社团干部考核办法》和《体育社团干部管理办法》,从而促使体育社团干部勇挑重担,不断成长,进而促进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

三、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要重视体育社团教师在体育社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选拔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好的教师从事学生社团指导工作,并逐步使课外指导走向专业化。承认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是教学工作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在政策上给与鼓励和支持,更要在行动上切实培养出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和具有协调能力的体育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发挥体育教师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打造精品社团,除了发挥社团管理部门组织作用外,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是社团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所在,一些特色鲜明的社团背后,往往站着一批个人能力突出、爱岗敬业、勇于创造的社团指导教师。因此,明确体育教师参与指导体育社团活动的相关规定,加大师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积极落实体育教师介入社团活动的制度保障,如把体育教师指导社团与评优、职称评定、工作量等挂钩,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打造一支热心专业素养过硬、德才兼备的体育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四、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绝大多数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的面临场地、资金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体育社团同样如此。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直接会导致体育社团的不良发展,削弱社团成员的积极性,社团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达到体育社团的育人宗旨。体育社团活动需要大量的器材、规范的场地以及基本的活动资金。如果想使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则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但只靠学校社团管理部门,显然不太现实,因为社团管理部门要兼顾的社团太多,一般不可能仅对某一个活动有太大力度的支持,也不能指望会员上交的会费,这毕竟数量有限。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两发面入手,一是加强沟通,完善学校体育活动的设施,为体育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重点打造一到两个有学校特色、有发展潜力的体育社团,为其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二是争取设立体育社团发展专项经费,在学校的常规拨款、会员会费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引导和监督体育社团,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对外交流的民间优势,通过与社会接轨,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活动资金,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

高中体育社团在新的学校体育发展时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高中体育社团还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有利于我们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各社团成员在体育课堂中可以成为体育骨干,帮助体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高中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能进一步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对提升学校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热切期盼学校、家长、社会能够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快乐、健康的发展环境中成才、成人,使高中体育社团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发展对策

预算(Budget)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在经营、资本、财务等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规划,它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风险预算和筹资预算等。预算管理则是以预算为载体开展的综合性经营管理活动,预算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由预算组织体系建设、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和结果分析与考评等组成。全面的预算管理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模式。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预算管理是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上下协调一致,贯彻企业经营计划,适应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我国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特点

预算管理虽然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普遍的应用,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与研究时间只有近20年的历史,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发展时间就更短。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国内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1 财务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核心 财务预算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资本预算、营销预算、客户预算等专项预算均以财务预算为中心,共同形成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系。同时,银行的年度计划、盈利目标、资源配置等也以财务预算为基础展开,各类管理制度与预算相结合,形成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体系。

1.2 平衡计分卡联接银行战略和预算管理 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依靠平衡计分卡(BSC)的形式被转化成为一套具体的指标和目标,有潜力的投资或战略被赋予优先权。在此基础上,银行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年度预算得以与战略相联系,未来几年的企业发展目标则可以通过预算指标加以确定。

1.3 预算目标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分级管理为主,受经营规模限制,各二级分行相对独立地开展业务,但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就应当实行相对统一和集约化的预算。城市商业银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为了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始终都是以预算目标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使资源的配置效益与效率有了明显的优化。

1.4 以预算指标体系为内容的业绩考评体制 业绩考评体制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重要的激励、评价手段。业绩考评的核心是有着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预算指标体系就担当着这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加值指标、风险收益平衡考核指标等较为通用的预算指标体系被城市商业银行广泛采用。

2 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资金、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不断发展的银行业竞争中,其预算管理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影响因素,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预算管理的战略位置仍需凸显 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目标的要求下,各级机构对年度预算的关注程度往往远大于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关注。年度的各项预算目标,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目标是各二级机构经营行为的关键导向。在这种状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只会成为少数企业高层关注的对象,很难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意志。为了调和这种矛盾,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统一便成为关键,如何通过各类专项预算将企业战略分解并融入其中便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受限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大,往往过度强调预算管理,以此建立的业绩考核体系固然对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片面追求业绩考核,给员工和各级部门的主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有科学的考核体制和适当的评价依据。但往往由于银行内部部门分工的差异,员工业绩定性定量考核的不同,个体收入的差距等因素,使得预算管理在激励过程中重结果、轻内控,导致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使发挥预算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实现业绩考核过程中的最佳作用受到严重的影响。

2.3 风险预算总体水平有待于提高 风险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中,来自政策层面、资金层面的风险更为突出。但实际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中,风险预算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发展的时间和国内外的大型银行相比还比较短,稳定的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尚没有牢固,信贷风险的实时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预算中的经营预警机制还需要加强。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预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强调财务预算的同时必须把风险预算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3 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发展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预算管理的迫切需求来自于外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内部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要求,只有通过强化预算管理才能使银行盈利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需要从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指标的确定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等途径着手。

3.1 建立基于企业战略的多维度责任预算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体系中长期以来是以分支机构预算为主,包括产品、部门的其他维度预算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战略目标容易因预算的分解而产生脱节,不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应关注建立基于企业战略的多维度责任预算体系,即按照分产品、分线条或分部门的预算,可以有效解决因城市商业银行分区域、分部门经营产生的各种脱节及沟通不畅等问题,使企业战略所需要的资源配置真正在预算之中得以体现。

3.2 完善价值创造为导向的预算指标 现阶段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构建预算指标体系的核心大多为经济增加值(EVA)以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以此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是预算指标中能够是价值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以此方法构建指标体系虽然较传统的净利润指标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但其衡量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财务成本、税务成本、分析成本等指标得到了明确的反映,价值创造成为所有业务开展的中心。

3.3 以绩效考核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发展预算管理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为基础,通过平衡计分卡(也有采用关键事件法、经济资本法等)等建立起的绩效考评系统应与预算体系相对应。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也应该是以绩效考评的结果为主要依据。因此,如何克服考评系统中的经营性指标和管理性指标的冲突,如何增强考评的预见性等考评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对绩效考核而言至关重要。具体的做法,一是做好考核过程、目标和结果的规划,使考评符合企业战略目标;二是建立有各类子系统组成且与预算指标体系将对应的考评系统;三是在考评的实施过程中能够使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3.4 形成相互关联的预算管理发展环境 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所需要的管理手段,但却并非孤立地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诸多企业管理手段和措施加以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营造适合与预算管理发展的环境是其实施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这种环境分别来自于银行的内部与外部,即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外部的发展条件。在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经营上,必须从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对预算管理营造适合其管理模式、目标和计划等实现的先决条件;对银行外部而言,由于受到政策、利率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就需要建立对外部敏感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并有即时反馈机制的动态预算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陶能虹.国内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研究现状及启示.金融论坛,2008,(10):52.

[2]肖文东,陈盛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现状与展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4.

[3]蔡朱旭,宋良荣.浅谈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激励功能更.当代经济,2008,(4):138.

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改革

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利率市场化在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自人世以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势在必行,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等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风险因素的挑战。第一,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利率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第二,利率市场化也将增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为了在竞争中吸引存款,银行往往会采用提高存款利率的方法,导致银行的资金平均成本提高。我国的利率管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银行的高利差,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较为单一,存贷款利差收入是主要的利润来源,被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将加剧。

在利率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业务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目前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发达城市大小银行扎堆。利率市场化初期,各家银行为了揽储必然会争相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就最近的几次的央行降息来看.各家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的上浮了存款利率。其中五大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08倍。而城市商业银行均不约而同地将1年以下(含1年)定期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上浮到顶)。而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对贷款利率进行了相应的下浮。部分优质企业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7折。由此可见。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将进一步收窄,盈利能力将面临重大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设立的城市信用社。近几年,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的高速增长。作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商行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家城商行的总资产、存贷规模、净利润逐年攀升,营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城商行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但是。城商行由于成立时间短、资产规模小、历史包袱沉重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在风险管控、业务创新、资本实力、网点覆盖、硬件设施、人才储备、产品定价能力等方面较大中型商业银行依然有较大差距。一旦利率管制放开后,城商行为了揽储必然会围绕资金价格展开竞争,势必会相继提高存款利率,这样便会导致过高的融资成本;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提出.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这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存款保险制度也将择机出台,而城商行的信用等级较大中型商业银行低.较高的存款保险金又会进一步提高城商行的融资成本。可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城商行必然会处于竞争劣势。因此,我国城商行应尽早做好预防冲击的准备,调整现有发展方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

(1)有助于动态经济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由帕累托最优条件可知,越接近完全竞争,资源配置越有效率,而利率市场化正是将经济主体放入一个竞争环境中,引导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3)改变银行竞争方式,推动银行管理转型。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实现全方位的竞争,推动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4)激发银行经营活力,加速金融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可以使商业银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引导资金流向,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

1、转型方向,准确定位,差异化转型

不同类型的银行应确立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的理念,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并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制定有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如大银行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小银行向专业化、社区化发展等等。

2、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做大中间业务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息差收窄、银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现行依靠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将在转型中占得先机。因此需要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我国在金融市场改革中金融市场的主导作用,创新发展各类中间业务。

3、客户结构.细分客户群体,稳定负债来源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应明确定位客户群,并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业务。大型银行可以除了在大客户方面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向有较高利差水平的中小企业业务领域拓展。

4、风险监管.增强危机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根据客户信用、贷款期限和流动性等风险因素,结合自身的存贷结构、风险管理能力、发展战略等,积极运用先进管理技术,准确度量各种风险,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从规避风险、管理风险向经营风险的转变。

5、经管模式。加强有效监管,转变经营理念

要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型,加强数字化服务系统与管理,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愿意将资金贷出给大型企业,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小企业这一重要客户群体,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资金借贷,在巩固大型企业的客户基础的同时大力开拓发展潜在的中小企业。

6、加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环境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监督举报系统,对各种违规违法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治。第二,要积极推进银行业的各种鼓励性的政策方针的完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为银行业相关产品的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对于积极进行创新的企业和相关产品予以税务上的减收或免收和资金上的奖励,并积极促进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者的混业化经营,使三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时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制约性的政策,对有利于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创新性金融产品进行推广。第四,要加强商业银行和各科技单位以及企业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以科技的发展带动金融的发展,金融电子产品的开发、银行业自动化服务的优化等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鼎,陈晓丹.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9).

第6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96-02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国内利率市场化发展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经营或融资的利率不受中央银行的统一控制,而由各商业银行依照货币市场的资金供需情况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央行公布的官方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参照,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使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得到了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效率得到了提高,资金分配变得更加合理,经济和金融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也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倒闭,金融秩序混乱等问题,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了危机和不稳定性。

近些年来,人民银行从放松利率管制、完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推进金融机构改进利率定价机制等多方面开展相关改革,使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央行累计放开了120种左右的利率种类和档次,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很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扎实推进,央行不断探索通过合理运用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流动性进行调节,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间接的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央行对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由过去单纯依靠直接干预其存贷款利率转变为即调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又间接引导市场利率,两种手段综合运用时央行对市场和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限制因素减少,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对存贷款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尤其是目前完全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限制,这就使银行在经营中将更加积极主动,可以充分利用有竞争力的利率来寻找和吸引优质客户,为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打下基础。

2.有力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中间业务发展。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激励和促使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保持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不仅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还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并提升其经营管理的本领。从世界上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能看出,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国内商业银行持续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开发中间业务,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使自身资产得到保值、增值提供了契机。

(二)不利影响

1.对银行识别控制利率风险以及利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利率受政策和管制的约束减少,更加偏向于市场决定,那么,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就会变多,每一项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程度也会更复杂,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这些都对银行经营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2.银行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盈利和生存压力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的初始阶段,许多大企业和政府愈加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出现降低贷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的现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会持续下降,导致银行出现经营困难,比如美国,在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5年间,有大批的银行倒闭。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促进中间业务发展,拓展收入来源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减少银行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性,使银行经营更加灵活、科学,也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要扩大中间业务的规模和产品种类。只有注重发展客户理财、咨询顾问等高层次的中间业务,不断适应利率和汇率市场变化,才能提高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设计、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者特点的中间业务。

(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与模型,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提高利率风险的可控性。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尽快引进或者培养能够准确掌握利率风险原理、精通利率风险控制技术的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队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提高信贷分析能力

结合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健全利率定价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客户评价指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利率定价系统,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科学、灵活的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要综合考虑风险补偿、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确定价格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及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挖掘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才能持续地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并由此保障银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伦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全国商情,2012,(10).

[2]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3] 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4).

Analysis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in China

CHANG Ran

(Business colleg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第7篇

中小银行发展转型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行的,且普遍经历了由“同质化——初步差异化——高度差异化”转型路径。从中小银行发展转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阶段,银行业基本上是高度同质化竞争阶段,以存贷业务为主;人均GDP达到3000~30000美元的阶段后,居民的金融产品需求伴随其财富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脱媒”现象开始加剧,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中小银行开始逐渐走向差异化以维持生存;当人均GDP达到30000美元以上时,银行走向高度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竞争阶段。这是李银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曾建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共同提交的观点。

他俩研究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演变特点,指出,虽然各国的金融体制各不相同,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各国金融管制政策均经历了从早期的严格管制到放松管制,再到逐步实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利率市场化不断发展。这说明了一国的金融体制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小银行发展转型的背景具有相似性。

中小银行发展转型的一般规律

从美国中小银行发展转型历程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银行监管政策的改变,中小银行经历了多次发展转型以适应经济和监管政策的变化。早期的中小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与大型银行并无太大区别;随着金融创新和跨区域经营的放开,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中小银行慢慢与大银行开展错位竞争,注重差异化的经营特色,形成了比较优势,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1994年美国《跨州银行法》的实施,不同的中小银行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兼并重组或跨州经营,向区域性银行发展,而一部分中小银行坚持社区银行的定位,从为社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1999年《现代金融服务法》实施,美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随着竞争的加剧,美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逐渐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型。

从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转型历程看,由于德国形成了分别代表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的利益集团,为中小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和存款保险服务。因此,其银行系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1967年以前,德国银行竞争不充分,中小银行同质化严重。1967年以后,随着银行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竞争激烈,德国中小银行在坚持自身定位的同时,不得不通过个性化、专业化与大型银行开展错位竞争,逐步走向差异化发展道路。1970年以后,中小银行在中小企业综合化服务、专业化融资和特色化理财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专业化发展道路,显现了中小银行独特的竞争力。

从日本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看。由于地方性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因此,日本地方银行主要立足于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和本地居民,并运用“关系银行”策略来发展业务。从存贷款来看,地方性银行主要吸收储蓄性存款和向地方中小企业发放短期贷款。个人存款大约占其所有存款的70%,贷款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其绝大部分贷款客户( 80%以上)是当地中小型公司和客户。随着日本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日本地方银行调整经营策略,积极从传统业务向特色业务、综合业务转型,为地域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2002年4月日本取消存款全额保护政策以后,地方性银行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向非银行新兴业务转型。

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转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规律:虽然一个国家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受到本国银行体系、经济发展状况、监管环境、竞争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而言,主要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会带来银行业的监管政策和竞争程度的变化,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也必然随之进行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在经济环境、政治制度、竞争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中小银行发展转型模式也各具特点,如美国的自由竞争模式、德国的合作发展模式以及日本的主银行模式。尽管各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历程各不相同,但可以发现,中小银行发展转型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行的,且普遍经历了由“同质化——初步差异化——高度差异化”转型路径。从中小银行发展转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阶段,银行业基本上是高度同质化竞争阶段,以存贷业务为主;人均GDP达到3000~30000美元的阶段后,居民的金融产品需求伴随其财富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脱媒”现象开始加剧,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中小银行开始逐渐走向差异化以维持生存;当人均GDP达到30000美元以上时,银行走向高度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竞争阶段。

第8篇

关键词: 金融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利率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31 -0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Large Negotiable CertificateofDeposit,NCDs)在国际上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曾经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随着各项条件的日益成熟,重建我国NCDs市场对加快金融市场基础建设将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美国NCDs市场的发展回顾

NCDs是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年轻的货币市场工具,它是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为了增强在货币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资金的吸收能力,防止存款流失和满足市场投资者对短期投资工具的需求而发行的一种可以在市场上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

(一)NCDs的诞生背景

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重创美国金融业,9600多家银行倒闭。为阻止美国财政信贷体系的彻底崩溃,一系列旨在促进银行业安全性和稳健性的法律被国会通过1。

新交易法体系的严格监管,特别是《Q条例》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银行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当时美国所有的存单都是记名,不可转让的,同时受到利率上限的限制,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市场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为了避开利率管制并使存单更具流动性,1962年纽约的城市国民银行(现为花旗银行)推出第一张10万美元以上、可在二级市场上转卖的NCDs。为了保证市场的流动性,花旗银行还特地请专门办理政府债券的贴现公司第一波士顿公司为NCDs提供二级市场。NCDs一问世即受到市场的追捧,其他银行相继效仿,给整个美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被誉为“美国银行业的一场革命”。

(二) NCDs的基本特征

NCDs的面额固定且一般金额较大,多数NCDs的面额超过100万美元,在次级市场中整额交易量的范围为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到期期限从14天至12个月,以3个月居多。随着品种丰富,期限有延长趋势。如1975年出现的可变利率NCDs,期限一般为5年;1976年纽约的摩根保证信托公司发行了滚动的NCDs,它由一系列的6个月期限CDs组成,期限超过两年。

NCDs利率比同档定期存款高,是银行出于规避利率管制而进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其推出迎合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NCDs利率通常低于企业债券利率,但要高于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和票据贴现率。

NCDs另一重要特点是可转让性,存单的持有人不能中途解约或由发行金融机构买入,但却可以通过市场卖出而进入流通,有活跃的二级市场,银行在到期日对最后持有人付款。NCDs的流动性对其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多数NCDs是以到期期限之前固定的利息支付为特征的。不过,一些NCDs具有浮动利率,而时间段也被分割成相等的子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开始时,利率被重新设定,并且在每一个子时间段结束的时候支付利息。重新设定的利率是以货币市场相同期限的放款或证券利率为基数,另加息差。

美国市场上有四种类型的NCDs,它们具有不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1.国内存单,由美国银行在国内发行的,它是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2.欧洲美元存单,由美国银行的外国和离岸分支机构在国外发行的,到期期限从1个月到12个月,并且大多数是固定利率,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限的国内可转让存单(因免交法定准备金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费)。3.“扬基”存单,由外国银行在美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在美国发行的,以美元计值,可对投资机构发行,但不得对美国公民发行。其利率也高于国内可转让存单,买卖免纳交易税,但须提交法定存款准备金。4.互助储蓄存单,近年来由一些非银行的存款机构开始发行,特别是储蓄和贷款协会,国内CD面额一般为10万美元至100万美元,在二级市场交易最少为100万美元面额,发行方式采取记名和不记名两种,期限一般为30天至12个月,但现在也有14天的,利率固定或浮动,其新发行利率称为第一市场率。

NCDs的投资者主要是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信托部门、非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和一些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等机构投资者。NCDs对投资者来说主要有两种风险,即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发行NCDs的银行的拒付风险,即使参加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银行也存在此类风险,因为NCDs发行面额大而存款保险额只有10万美元。市场风险主要指NCDs购买者需要资金时NCDs无法立即在市场上兑现。虽然NCDs的一级市场非常发达,但终究略逊国库券市场一筹。市场风险使NCDs的收益率高于国库券。

(三)NCDs的发展演进

起初10年,NCDs市场发展迅速。1969年末,因为当时公开市场利率超过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NCDs发行一度受挫。银行转而借助欧洲美元和商业票据市场融资。1970年6月发生的宾州中央货运公司倒闭使企业发行票据的难度加大。美联储取消了3个月期限内NCDs的利率上限,因此银行重返NCDs市场为发行商业票据困难的企业融资。1973年,美联储进一步解除了更长期限NCDs的利率上限。

除了1974至1976年期间因经济萧条贷款需求疲软以外,NCDs余额从1970年到1982年稳定增长。1970年代后期NCDs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市场基金(MMFs)的兴起。虽然1973年取消了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但小额定期和储蓄存款仍受管制。小额储户通过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博取市场利率得以规避上限管制。货币市场基金增长迅速,其投资的大部分是NCDs。

为了阻止储蓄从银行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国会授权银行和储贷协会提供两种不受利率上限管制的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和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Super NOW)。这两个产品,特别是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获得极大成功,1983年底超过4000亿美元流回商业银行和储贷协会。这也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下降,并使银行削减 NCDs的发行。1983年底NCDs余额比上年下降了700亿美元,只有1400亿美元。

1984到1990年间,随着经济增长和贷款增加,大银行发行的NCDs规模不断扩大。由于1990年开始出现经济衰退,贷款需求减少和不良资产上升,NCDs发行量也因而萎缩。再加上1990年以后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一些大银行放慢甚至收缩了资产扩张。上述因素综合起来导致NCDs余额从1991年高达2150亿美元大幅下降到1992年的1140亿美元。

美联储1987年以后不再单独统计NCDs。目前NCDs仍然在货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NCDs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

(一)发展历程

中国的NCDs业务随着相关政策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早在1986年交通银行即首先发行NCDs,1987年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发行NCDs。当时NCDs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利率比同期存款上浮10%,同时又具有可流通转让的特点,集活期存款流动性和定期存款盈利性的优点于一身,因而深受欢迎。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市场曾一度出现混乱,中央银行于1989年5月下发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对NCDs市场的管理进行完善和规范。但是,鉴于当时对高息揽存的担心,1990年5月中央银行下达通知规定,向企事业单位发行的NCDs,其利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持平,向个人发行的NCDs利率比同期存款上浮5%。NCDs的利率优势尽失,市场开始陷于停滞状态。

1996年,央行重新修改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对NCDs的审批、发行面额、发行期限、发行利率和发行方式进行了明确。然而,由于没有给NCDs提供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同时由于盗开和伪造银行存单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十分猖獗,中央银行于1997年暂停审批银行的NCDs发行申请。NCDs淡出人们的视野至今已近10年。

(二)经验教训

从NCDs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对其在中国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看到,NCDs市场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利率市场化程度尚未成熟是以前发展NCDs市场的最大障碍。过去由于中国资金供求关系紧张,出于对高息揽存问题的担心,中央银行对NCDs利率进行的严格管制,导致NCDs的吸引力尽失。由于利率管制,中国以前NCDs市场的发展并非由银行出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创新所主导,而更大程度上是由监管机构所主导,银行的创新活动受到严重的限制。

2、无法保证流动性是NCDs无法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10多年以前,中国二级证券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的投资意识不强,NCDs在很大程度上欠缺流动性,形成“可转让”存单难以转让的状况。而且,由于存单难以转让还导致很多问题,例如一些人利用持有人遇有特殊情况急需兑现的心理,乘机低价买进,或进行倒买倒卖的投机活动。

3、金融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存单市场发展的需要。例如,按NCDs管理有关规定,记名大额存单可办理挂失,10天后补发新存单。而记名存单转让时由买卖双方和证券交易机构背书即可生效,由于技术条件所限原发行银行无法掌握NCDs的转让情况,以NCDs为媒介的各种犯罪活动相当猖獗。

三、新形势下发展NCDs市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与市场上现有的协议存款、金融债等类似品种相比,NCDs有一定优势。见表1和表2。作为中长期贷款资金来源,有利于解决存贷比的不足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失调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发展NCDs市场的时机日益成熟,具体而言:一是目前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在竞争压力下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二是证券市场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完全有能力提供NCDs市场发展所需的流动性;三是现有的市场技术手段足以保证大额存单在维持足够流动性前提下的安全性,NCDs被用于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四是当前中国的资金比较充裕,现时由于NCDs而导致高息揽存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当低。当前重建NCDs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来说,还有深层次含义。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下一步的突破口

近年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只剩最后一步,即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随着银行间市场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企业的短期融资成本已突破了法定贷款利率下限的约束,因此可以认为贷款利率下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突破。至此,中国利率市场化剩下的仅仅只是存款利率上限了,而这正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如前所述,根据国外经验,大额存单可以作为存款利率上限的突破口。一旦NCDs在利率上放开,由投资者和银行通过市场机制定价,并且实现在大规模发行的基础上保证足够的市场流动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最重要的突破。

(二)商业银行重要的主动性负债管理工具

1、稳定存款、扩大资金来源。在证券市场日益发达,直接融资不断扩充的形势下,稳定并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日显重要和紧迫。银行需要设立各种灵活便利并支付利息的存款帐户。兼具盈利性和流动性特点的NCDs等新型存款形式应是商业银行大力开发的对象。

2、一种重要的主动负债管理工具。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使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协调发展。负债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资金成本,还要使资产与负债结构相匹配。NCDs既克服了活期存款利率过低而定期存款又不能转让的局限,又突破了机构网点的制约,而且有发行者不能回购,购买者不能提前支取的特点,是商业银行维持日常资金来源的重要短期借款工具。

四、中国发展NCDs市场的建议

当前NCDs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但如何克服其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应采取谨慎积极的态度,尽快研究发展NCDs市场的各项措施。

(一)确定科学的利率水平,适当放宽浮动幅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已经大大强化,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资金相当充裕也降低了这种风险。但也不能据此而完全忽视由于NCDs市场不规范可能带来的风险。当前应采取的对策是:适当提高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在推进可转让存单市场的发展中,逐步放宽利率浮动幅度,最终实现在科学界定面额和期限上,取消法定利率,实现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完全市场化。

(二)拓展二级市场,增强流动性。只有保证市场流动性才能避免重蹈以前NCDs无疾而终的覆辙。笔者建议允许大额可转让存单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除了发行银行不能回购外,市场上所有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均可从事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统一的流通市场,实现银行间市场和柜台市场之间跨市场发行和交易。

(三)实行扶持政策,免缴或少缴存款准备金。发行NCDs是否要缴存款准备金,国际上没有统一规定。然而,美国银行在美国发行的NCDs缴纳的准备金比例要明显低于同期存款。由于我国存款准备金不存在存款种类之分,实际NCDs的准备金比率与活期存款趋同。从扶持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可实行NCDs不缴纳或少缴纳准备金的优惠政策。

(四)提高发行效率,简化审批手续。NCDs最大优点在于主动负债管理工具,但其优势的发挥需满足发行便利性的条件。如果审批时间过长,势必丧失灵活性的特质。随着市场化程度和市场主体自律水平的提高,应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逐步放松管制,使NCDs发行从项目审批转为业务资格的审批,获得业务资格的银行在核定的总额度中可自主向人民银行申请发行。

注:

1 主要包括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和1934年的《联邦存款保险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和1935年的《联邦储备法》等。

参考文献:

1、潘成夫,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重建及相关问题分析,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9期;

2、王慧,可转让定期存单对金融创新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工业集团;发展历程;特点

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分类

从俄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以及主导力量角度划分金融工业集团,可以将分成工业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和银行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是目前最典型的、最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分类方法。

1.工业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

这种类型的金融工业集团是由工业资本家发起的,通过扩大再生产不断积累资本,为有效获得资金以支撑生产行为,积极寻求银行资金,吸纳商业银行加盟,而逐渐形成的以工业为主导的金融工业集团,例如,“天然气工业”集团、“卢克石油”集团等集团就是这种类型的金融工业集团的典型代表。金融工业集团既保障了企业生产所需的资金,加速了资金流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盈利;也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银行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

这种类型的金融工业集团是由银行资本发起,利用金融机构“万能垄断者”将金融资本向工业资本渗透,占据集团核心地位,以购买有潜力的目标企业的股票而建立起来的,达到分享工业企业利润,扩大银行势力范围,并实现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两者互相渗透融合的目的的一种金融工业集团。例如:十大金融寡头中的梅纳捷普银行于1997年收购了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

二、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俄罗斯特殊的政治经济土壤之中的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在后来的国家的政权扶持之下茁壮成长,并对俄罗斯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从其产生至今,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发展壮大并走向鼎盛时期,调整和缓慢发展时期。

1.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接替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府加剧了俄大型国有企业的生存难度。按照刘沁清(2009)的说法,当时的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大量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国内政治动荡、通货膨胀、外债负担重、财政赤字等困难,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后来俄政府又采纳了“休克疗法”的改革建议,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得原本萎靡不振的经济更加萧条。两方面的压力,导致了大型国有企业自有资金严重匮乏,并且大多数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手段获得商业融资。为了能够生存,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建立金融机构或者寻找外部金融或商业机构的支持来解除危机,由此产生了企业核心型的金融工业联合体;在国家对企业进行私有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购买企业股份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扩大银行势力范围,分享企业利润,这就形成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工业联合体。此后,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创新形式,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开始迅速成长,成为俄罗斯经济转型进程的不可小觑的一股社会力量。

2.发展壮大并走向鼎盛时期

1995年到199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时期,金融工业集团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鼎盛。经过前期国家出台的多项法律制度推动,到1995年金融工业集团的生产规模就从初期的26万亿卢布发展到了100万亿卢布。截止到1997 年集团总数已超过60个,包括了1000多家参与企业和90多家金融机构。尤其是1996至1997 年,金融工业集团将其势力渗透到了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成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宰力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七大金融寡头”更是控制了国家的军火和稀有金属贸易,大部分纸浆和造纸业,在食品工业中所占份额也日益增长。

3.调整和缓慢发展时期

在经受了1998 年连续不断的金融危机后,金融工业集团的实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其后,又由于俄政府及其方针政策的频繁改变,金融工业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绝大多数的俄罗斯银行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其中还包括赫赫有名的“帝国”银行。在普京总统执政之后,普京总统致力于国家政治权威的重建,推动了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进一步走向没落,很快的,金融工业集团进入到了一个调整和缓慢发展的时期。

三、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特点

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兴盛到式微的过程,成为了俄罗斯经济转型过程中独特的经济现象。从其发展进程看,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形成

从1993年俄罗斯出现的第一家金融工业集团,到1997年发展到了60多个金融工业集团,参与企业超过1000多个。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七大金融寡头”被估计控制着俄罗斯经济的50%。2001年,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总数量达到了88个,共整合企业1491个,其总产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5%,吸纳就业占到了国内吸纳就业人数的9%。

2.资本积累方式独特

在短短的苏联解体的前后几年中,俄罗斯新兴资产阶层利用原属国家、企业的巨额利润及国有资产,迅速地完成了资本积累。同样的资金积累,欧美等发达国家花了将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而俄罗斯仅仅只花了10余年。因此,俄罗斯的资本积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原始积累,而仅仅是一种资本再分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