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时间:2023-07-07 16:27:05

导语:在中医美容理论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第1篇

【关键词】 高等教学;医学美容;专业班;创办思路

Abstract:Analyz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course system of medical cosmetology profession in 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ssociating our teaching experience,to make sure the student acquiring more expertise and adapting to society,we propose to manifes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CM;think highly of the construction teachers groups;elevate the professional study interest;guide students to alter employment concept.

Key words:highgrade teaching;the medical cosmetology;special class;creation thought

分析目前全国中医院校医学美容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结合我们办学的过程,为了确实让学生学到真本事,适应社会,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思考,供同道借鉴。

1 彰显中医特色及实用性

据初步统计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约有15所开设了有关医学美容的课程,因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一整套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学习的特色教材,故大多高等中医院校的医学美容专业均采用自编教材或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西医院校医学美容专业的教材。专业课程设置有美容局部解剖学、美容药物学、医学美学导论、美容化妆品学、美容皮肤科学、美容中医学、美容外科学、美容针灸学、美容推拿学、医学美容技术等10门。在课程中我们尽力突出其中医学特色:如中医的四诊八纲在对损美性疾病辨证中的应用;中医中药如何以整体观及辨证的方法来调理体质,治疗疾病;运用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用、食疗药膳等各种方法来恰当好处地防病治病。实用性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各种医学美容方法的基本操作:如何设计眉型、如何走针、文绣眉;如何鉴别不同的肤质,掌握皮肤美容养护技术的程序及按摩手法要点;如何鉴别、诊断各种常见损美性皮肤病及如何处理治疗;如何制作各种剂型的化妆品等等。

2 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医学美容课程设置的范围较广,且是集美容皮肤科学、中医学、医学美容技术、外科学等的新兴交叉学科。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故不可能样样精通。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基本设置为四到五位教师。现在已有三位教编教师,一位是美容中医皮肤科为主,一位是针灸经络美容为主,一位是激光整形为主。教学上每位教师兼任自己所教专业的几门课程,临床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科研上互相配合,互相切磋。同时也外聘浙江省各大医院有经验有责任心的主任医师来授课,填补师资力量暂时不足的缺憾,对学生的见习、实习带教也很有益处,使学生扩大了眼界,学到更多的知识。

3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中医美容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及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独特的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来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以维护人体形体容貌健美为最终目的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中医临床学科,和中医皮肤科、中医妇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医美容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手段多样安全,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小。在教学的同时我们将中医美容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认真努力地学好专业课程,多方面地培养自己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在学生二年级第二学期分流时,给学生做动员工作,讲解医学美容专业的性质,课程设置,学习时所要注意的事项,给学生答疑解惑。其次,在各门功课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让其不断扩大各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中医、西医、护理、美容、激光、手术等等),穿插讲解各门学科的最新动态。各种图象、录相及动画示意,让学生有强烈的新鲜感,扩大见识。再次在每门学科中,我们都设置了示教课,见习课,实习课,让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动手机会,将一些基本操作,手把手教会他们。同时还专门为学生建立了医学美容模拟诊室,让他们有计划、有管理地在业余时间提前进入实战阶段,锻炼他们如何接待、沟通、管理、治疗、护理各种患有损美性疾病的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自高校扩招以来,就业形式较为严峻,而医学美容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同样,在选专业时就在担心就业的问题。其实,医学美容是朝阳产业,正处于上升阶段,需要大量有专业特长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参与。但同学们往往是眼高手低想要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希望能在大医院的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甚至美容整形科工作,把自己局限在很小的就业范围。所以在学生二年级动员时,我们就向同学提出要求:(1)要不断的提高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审美观点和能力,为将来从事医学美容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精神和负责态度,有心、用心、耐心,努力钻研专业技术。(3)全方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服务心态、处事能力及把握患者和顾客的心理能力等等。在自己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能够进入医院边学习边工作,一年后获得执业医师资格。3~5年后,基本技能硬朗了,可以独立开设美容皮肤科及美容中医科,这当然是最理想。但也可以去民营医院、个体美容诊所,大型美容公司,大型美容院工作。我们相信只要不怕吃苦,综合能力强,业务素质过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会有好的回报和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篇

针灸推拿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运用望闻问切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2.具备运用针灸推拿学理论进行针灸推拿临床医疗和康复理疗保健工作的能力;

3.具备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的能力;

4.具备医患沟通能力;

5.具备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

6.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

7.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方剂知识,具备运用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针灸推拿专业就业前景 从学历方面看,对于本科学历,一般在县级院;硕士学历的,可以在市级的医院从或事科研工作,除此之外也都可以自己开诊所,英语学习好的话,还可以到国外发展。

针灸推拿应该来说在国外比在国内发展好,人的体质不同,针灸推拿的效果也不同,现在有人发现,针推对白种人比对我们黄种人更有效,所以现在在欧美,备受推崇。针灸推拿现在也是要考证书的,如果能拿到针灸推拿师的证书,应该工作会更好找些。是一个适合个人创业的专业。

第3篇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调查对象共有526名,而526名(100.00%)学生均认为中医护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方式不够理想。其中,有117名(22.24%)学生还希望学习中医饮食及情志护理知识,有231名(43.92%)学生希望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有97名(18.44%)学生希望学习中医美容知识,有81名(15.40%)学生希望学习经络腧穴知识。具体数据详见表1.

二、讨论

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所有的学生均高度认可了中医护理课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认为现阶段的中医护理课程内容不够全面,教学的方式、手段不够新颖,因此,中医护理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下面将根据中医护理教学现状,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大力扩展教学内容在《中医护理学》课本设计中,多增加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单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护理学习兴趣,以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改变教学方式传统式教学方式是以课本、学生、教师三方面为主,老师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黑板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也并不能更为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因此,教学方式上的变更是势在必行的。例如:教师准备更为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像人体针灸模型、多媒体播音系统、按摩床等,教师在一边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工具进行更深一步的讲解,如:护理操作性动作示范。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使得教学形式更为直观和形象。

(3)改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专门为护理系的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并与医院模式相结合,形成新型的院校联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充分学习了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将其分配至实习基地,给予临床实习。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

(4)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式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古板知识给学生,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传授中医饮食护理的同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学生常见病症进行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制定出具体的饮食调护方法;在普及病症原理和中药知识的同时,可以引用书籍或电影中的病亡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因肺痨而死,这说明了中医中的“忧悲伤肺”原理,那么,若在林黛玉发病初期,该用哪种中药进行调理才更为有效呢?这种创设性问题的抛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整节课堂的活跃度。

第4篇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或“学术型”本科教育在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3]。其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4];在基础理论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厚,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5]。在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或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服务上,应确定为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产学结合,实现专业与行业的良性互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社会及行业需求,使培养的人才在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和特点,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医学美容技术本科专业可以确定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近年开设的医学、美学、美容学多学科交叉、应用型较强的医学技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岗位能力及专业素质,构建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美容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2009年,我们课题组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实践,进行科研立项,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创新、实践研究,现就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总结归纳如下。

1 明晰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构建必须反映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专业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美容专业人才。要求以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指南,确立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要求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医学美容技术所需的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医学美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及能力,掌握美容实用技术、中医药美容保健技术及美容化妆用品调配、营销技术等能在各级医疗美容机构、美容、日化企业、医学美容科研教育部门等,从事医学美容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营销管理等工作。最终成为面向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协调进步,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医学美容学专门人才。

2 确立构建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随着近年人们对美容保健的日益渴求,医学美容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美容业岗位上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人才培养日益成为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应用型本科人才日益受到为企业、社会的欢迎。因此,从社会需求出发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是医学美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身特色。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兼顾美容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等,达到岗位能力需求的目标。

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化”主要表现为技术理论的应用能力、开发能力、技术拓展能力在岗位上的转化及运用,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我们在研究中邀请美容行业内、就业基地企的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本专业教育教学专家共同商讨,使教学目标与美容行业认可的能力标准趋于相同,使教师和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应达到的终端目标。还注意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以“应用能力”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3 医学美容技术2531型课程体系的建立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院不断摸索、创新,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式,形成了我院自己的一套得到就业单位和用人公司认可的、学生反馈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一套课程设置方案,即2531型课程体系。见图1。

4 本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4.1体现医学、美学、美容学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必修课程39门,选修课程3门,课外实践活动、企业培训等184学时。在校总授课2574学时,实践实习1578学时,实践课占理论学时60%左右。

4.2夯实医学理论基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在美容专业中的指导作用和运用功能,突出有别于生活美容教育中只重视短期技术培训,医学理论含量少,学生发展没后劲,加强医学、美学基础课程,对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3突出以美容专业技术课程为体系核心:具体课程围绕五种技术进行设置,其中以美容实用技术课程群、中医美容技术课程群、化妆品课程群为主要框架,建立知识树,枝叶错落,主次分明,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力量。

4.4强调实习实训:科学利用第二课堂及企业师资培训,开展美容师、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培训的系列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宣讲课等,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体现三种能力的衔接。

4.5依托素质教育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拓展培育:以学院、专业部等为单位开展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化妆技能大赛、团队协作培训等校内外活动为教育载体,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质,尤其结合美容专业的自身要求,开展自己特色的艺术、文娱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爱美情怀,对稳固专业思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5 现阶段对本专业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5.1加强专业技术课、实践课的建设力度,建立科学的实习实训管理机制,强化实践实训教育质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为医学美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实训中心。除了利用原有的实习实验条件外,还应根据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医学美容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大力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美容保健中心,同时还应与美容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使医学美容专业应用性本科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5.2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技能有素的应用型师资队伍:要促使医学美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现,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与教学活动的执行,就需要校企联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技能有素的应用型师资队伍。途径有:①把一些年纪轻,学历高的青年教师放到美容公司、化妆品企业去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际工程实践能力;②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吸纳校外专家为兼职教师,可采用长期、短期或临时聘用等方式,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从而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可充分满足技术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5.3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发挥专兼职教师作用,联合校外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论证研究,编写一套适合本专业使用的系列本科教材。

5.4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6 结语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为满足美容行业需求而开办的,目前仍是目录外试点专业,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努力,在目前社会急需医学美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形势下,作为医学美容教育教学工作者,呼吁同道们,要开动脑筋,勇于实践,相互借鉴,才能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建设,保证医学美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2]高 林. 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孙学强,蒋天堂,段维华.机电类应用型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4):72-75.

[4]赵东福,罗朝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337-341.

第5篇

【关键词】针灸;防病保健;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21-01

1引言

采取针灸的方法进行防病保健在我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我国中医预防学中的重要组成,随着针灸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大和针灸技术的不断成熟,使用针灸进行防病保健逐渐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和认可,而21世纪针灸的发展会更加趋向于现代化和国际化,下面就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针灸对于防病保健的重要作用。

2针灸保健的历史

我国最早对于针灸防病保健作用的记载来源于《黄帝内经》,原文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基本表述为良好的医者会在疾病的早期或发病之前发觉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同时还强调了在发病的早期或之前进行针刺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正是由于《内经》才建立了针灸防病保健的理论基础。针灸用于防病保健的广泛推广要数晋唐之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偏重于使用灸法并重点进行相关急重之症的预防,其中包括运用艾灸增强人的抵抗力和在疾病显露之初便通过针灸进行病势的截断等。针灸保健防病的显著进展是在宋代之后,当时的中医就已经得出灸法简便易行和物价廉易,可以进行温阳散寒、延年益寿和助元固本等功用的结论。此外这一时期的针灸还用于中风的预防和治疗,宋代王执中就提出:“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明代对针灸的防病保健作用也做了生动的概括和解说,如高武所言:“无病而先针灸曰逆,未至而迎之也”,在此之后又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针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已经被广大的医者所接受和运用。

3针灸防病保健的特点

首先正如中医所说由于每个人体质的各不相同,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机能状态也各不相同,利用针灸进行防病保健时也会因为不同的人体机能状态对治疗效果产生的不同影响。如当人体处于疲劳状态时进行针灸就会产生白蛋白上升和血浆球蛋白下降的现象,如果人体处于病毒感染状态进行针灸就会出现末梢循环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和总数突然增加的现象,与此同时还会出现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物质含量增高,而患者的实际表现是抵抗感染能力的增强和恢复速度的加快等。当人体处于不同的血压状态时,针刺保健就会表现出预防高血压和防止血压过低的良好治疗效果,如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取双侧公孙,内关进行电针治疗,输出脉冲电流为2-5次∕s的慢波,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每日1次,每次20min,10-20日为1个疗程。观察100例,总有效率为98﹪.此外在进行针灸防病保健治疗之前还应对患者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和体质强弱进行辨别,以确保最终的效果和治疗方法的合理性。

其次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灸手法的不同其防病保健效果也各不相同,最为明显的特点是针刺穴位会表现出相对的特异性和不同类型的手法作用机体时会表现出规律性的效应。具体包括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针刺足三里进行强身健体、预防中风,艾灸神阙进行亚健康状态的改善和针刺三阴交进行疏肝调血要优于其他穴位的选择。对于手法选择不同对于防病保健效果不同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当选择补法进行针灸时多数人会表现出血管紧张度下降和脉搏速度变缓的现象,而当使用泻法时其表现则恰恰相反。

最后是针灸的防病保健作用还可以分为防病祛邪和美容养颜等多种作用,按照作用的不同针灸还可以分为灸疗和针刺两种,其中灸法多用于消除亚健康、补虚和健身益寿,针刺则多用于祛邪、戒断和美容,不同方法的交替使用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此外当针灸应用于大脑平层、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和丘脑时还可以起到镇痛的效果。

4针灸防病保健的具体作用

针灸的防病保健表现在增强抵抗能力、保持经络通畅、调和气血和消除亚健康等多方面,具体包括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调整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和调整体液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等三方面。首先人体抵抗力的强弱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控制的重要方面,通过针灸可以明显改善正常人体体液中免疫物质的含量、血液中杀菌物质的能力和溶菌酶的含量等,此外抗干扰素、血清补体、调理素和血清球蛋白、非特异性免疫物质等也是影响人体抵抗力的重要因素,通过针灸也可以有效调节其含量。所以无论是从免疫学还是中医学的角度,针灸都可以从实用、无副作用和低投入等角度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这对于体质较弱和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方式。

其次针灸对于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功能的改善已经得到大量临床应用的验证,其中包括针灸可以明显降低血液的黏稠度、血脂含量和改善血液成份、调整血压等,国外学者还发现通过针刺可以明显由血管危险因子累积导致的整体机体失调症状,在这里针灸作为可以引起人体开放系统物质和内能量变化的信息刺激。针灸还可以作为非特异性传入刺激调整神经系统的内分泌活动和预防休克症状等,最终起到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和保健的作用,此外随着脑血栓、脑出血和脑中风等导致偏瘫患者的增多,针灸也已经介入到神经介质传导的领域,而随着经络实质研究和经脉循环线路检测技术的改进,针灸对于结缔组织和经络的影响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揭示。

最后对于人体微量元素含量和体液物质的调整还处于一个新兴和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处在初级阶段,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刺激人体的某一穴位会分泌出类似于尼古丁的物质帮助吸烟人群进行戒烟戒毒。观察针刺孔最对健康成人吸烟前后肺血流图的影响,发现针刺对肺部血流有良好的调节效应,可起到保护心肺脏的作用。固可将孔最作为戒烟有效穴之一。[1]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针刺相应穴位后,脑内的内源性性阿片物质(内啡肽,强啡肽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多,因而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2]

5结语

通过上文对针灸防病保健历史和基本特点的简单介绍,不仅加深了对于其应用重要意义的了解,同时还对其应用范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目前对于针灸防病保健的应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是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针灸技术的不断成熟,一定能够使其表现出更加有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宗蕾.针灸保健“绿色”疗法治疗亚健康[J].自我保健,2010,(12):56-56.

[2]张仁.针灸保健防病历史与现状[J].中医文献杂志,2004(01):55-56.

[3]曹彩英.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及运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0(S1):54-56.

第6篇

―、中医院校留学生学习特点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其特点导致中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阻力远超过其他专业。

(一)年龄差异大,生源构成复杂。

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介于18名6岁之间。以我校2012至2014级77名港澳台侨在校博士生为例(见表1)。这些学生入学前身份各异,从学籍表个人简历一栏可以看出,其中有应届硕士毕业生、中医师、西医师、国外中医学院校负责人、养生从业者(如:保健按摩师、健康咨询、保健药品研发、美容师等入音乐家、会计师、机械师等(见表2)他们出于对中医及中国文化的渴望与热爱,选择进入我国中医院校学习中医学。

    (二)中医文化底蕴匮乏。

中医文化融合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军事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集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以2012至2014级博士研究生为例(见表3),我们的学生来自英国、马来西亚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十分熟悉,特别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他们即便通过一到两年的汉语言学习,亦很难接受中医药理论知识。

(三)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中医文化底蕴的匮乏,留学生在几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后,仍普遍呈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而且,中医理论与常识性的西医认识常相互碰撞,令留学生们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上问题将直接导致留学生临床技能学习与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目标各异。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与不同行业的留学生构成了中医学习的不同需求。如应届毕业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把中医学作为今后从业的方向;西医师,希望将中医方药糅合进平时的医疗救治工作中;养生从业者,希望深入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及方法,并根据境外的需求及其工作体验加以完善,而向境外推广;另外,有一些留学生因为自身疾患而有中医求诊经历,在求诊过程中探寻中医的理论根源,希望能更好的为自己与家人提供保健方法,或就此转行。

二、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要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培养出国际化通用人才。但是,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独特性,在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了诸多困难。

(一)培养目标难明确。

面对文化层次、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各异的培养对象,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国内尚未有关于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来规范培养过程,这直接影响了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设置难合理。

1.中医经典课程。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上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深奥难懂。但是,中医学经典是中医学的起源与精髓,对临床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医教育必要的传授内容。因此,如何在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挑选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切实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献;如何开展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活动,成为难点。

2.人文素养课程。医学作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教育。境外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与国内不同的见解,同时,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点,如何设置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在境外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又能有助于中医文化的学习,成为难点。

3.西医类课程。国内的中医教育,有的存在中西医内容比例不当的弊端,缺失传统中医特色由于各国的卫生法规、政策的不同,中医在各国的执业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大多数的国家、地区,中医执业者不可从事与西医相关的活动,如西药处方,实验室检查等。但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中,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普遍应用于临床,西药的运用在医疗环境中亦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如何设置西医类课程,既避免通才教育的难以实施,又使学生在执业中不处于被动,成为难点。

(三)中医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难打造。

开展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师是骨干。留学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既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要求有一定的国际活动能力。中医界目前面临着学科术语国际语言标准化的问题。中医学中有大量富含哲理,寓意深刻的精炼论述,如何将这些知识用外语,通过符合境外文化内涵的表述,使留学生理解领悟中医精髓,成为难点。

三、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与措施

留学生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国际化程度。为了增强中医院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办学国际化、国际化办学”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一)确定“实基础、强临床、重经典、活应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从医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七个领域提出了60项指标。在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从中医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的自身特点出发,又要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同时还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此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境外学生学习中医明确的目的,即可独立进行医疗活动,确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国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

(二)制定“多中医、多引导、多见习、多实习”的教学计划。

中医教育要突出中医特色,要遵循中医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要立足于中医本身,增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的需要。对于一些西医基础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选择性的删除;对于一些西医临床课程,如:西医内科学、医学影像学,选择的削减课时。对于一些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重视其实训课的教学。

(三)打造具备双语能力,教学水平一流,国际活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按照“从基础到临床,从高级到低级”的学科层次及教学力量梯队来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包括“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旨在将境外相关行业的人员借助“海外名师”、“引智计划”等平台,邀请至境内授课。“走出去”旨在为教师搭建更多诸如“公派出国”、“国内外英语授课培训”、“科研合作”等桥梁,将教师送至校外交流与学习。

四、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评价

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将从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学生中国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教师外派人数及近年我校所获得的境外学生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评价。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特色问题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亲缘”的关系。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在创建时曾对音乐治疗做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的目标就是将音乐运用于恢复和改善人的身心健康。我国学者对音乐治疗提出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治疗是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上述定义的理念焦点都集中体现在运用音乐使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下面笔者拟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中医音乐治疗的特色、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

,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8]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第8篇

[关键词]长圆针;痤疮;阿是穴;毫针;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999-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acne with Long-round needle acupuncture assisted acupuncture

DONG Bao-qiang1, LI Jiang-zhou2 ,ZHANG Shu-jian1 WU Jing-dong1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110847, China;2.Muscle Meridian Research Department of 202 Hospital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f China, Liaoning, 1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target of this paper is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n acne with Long-round needle acupuncture the Back-Shu acupoints. Method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receiving concurrent therapy, both of the two groups acupunctured lesion sites and the regular ashi points of Cervical part and nuchal region.Results the cure rates were 75.26% and 46.39%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97.94% and 79.38% respectively, both of them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clinical effect (P<0.01).ConclusionThe patients'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treat with Long-round needle acupuncture the Back-Shu acupoints was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Key words:Long-round needle; acne; Regular ashi points;acupuncture;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部,亦可发于颈部、胸背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以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为主,易形成毛孔粗大,色素沉着,甚至留下瘢痕,有碍美容,故患者求治心切。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与肺、脾、胃、肾经关系密切,主要为:①肾阴不足;②肺胃血热;③痰瘀互结;④妇女冲任失调[1]。2009年1月~2010年1月,笔者随机选择女性痤疮患者194例,用长圆针针刺背俞穴和毫针刺背俞穴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94例均为中国人民202医院经筋研究室门诊女性痤疮患者。排除慢性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遵循随机分组设计原则设立治疗组(长圆针针刺背俞穴+ 局部毫针围刺+毫针排刺阿是穴)和对照组(毫针针刺背俞穴+局部毫针围刺+毫针排刺阿是穴)。治疗组:年龄19~32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11年;对照组:年龄18~27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两组一般资料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针具为1.2mm×30mm斜刃长圆针。取穴根据经筋理论的整体辨证,循背俞功能带疾病反应特点取穴[2]:肺俞次、心俞次、肝俞次、脾俞次、胃俞次、肾俞次、大肠俞次、八次、小肠俞次及其周围阳性反应点,棘上韧带阳性反应点。嘱患者俯卧位,暴露后背,常规消毒后,用长圆针在每个结筋病灶点行关刺法或恢刺法等[2-3]手法进行解结治疗;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压迫数分钟止血,待不出血后,用无菌创可贴敷盖针孔,防止感染。每5天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0天。

2.2 对照组:针具0.35×40mm毫针。取穴背部膀胱经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八穴,嘱患者俯卧位,暴露后背,常规消毒后,每次选取上述5~10个穴位点,用一次性毫针沿背俞穴垂直脊柱进针后,调整针刺方向,向脊柱方向45°斜刺,手法为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以针下得气为度,每次留针30min,每5~10min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0天。

2.3 局部毫针围刺及毫针排刺枕部、项部规律性阿是穴:治疗阶段,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同时进行局部毫针围刺,即在痤疮皮损局部以规格为0.35×40mm的毫针进行围刺,针尖朝向皮损中心;同时,在头枕部上项线、头枕部下项线处的阿是穴,以及颈椎第1、第2关节突处的阿是穴处,以同规格毫针向下排刺,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0天。

以上两组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内服和外用药物,嘱咐患者尽量避免日晒,禁止用手挤捏粉刺;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疗效判定标准[4]

痊愈:皮损全部消失,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轻度凹陷性瘢痕;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起皮疹少于5个;有效:皮损消退30%~70%,新起皮疹少于10个;无效:皮损消退小于30%,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以痊愈+显效+有效计。

4结果

治疗组97例,痊愈73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4%;对照组97例,痊愈45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79.38%,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体会

痤疮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与气血、脏腑、经络关系及其密切。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导致脏腑功能失和,从而使经络失畅,邪毒上熏于颜面,雍于肌肤[5],形成各种外科疮疡疾病。正如《外科密录》所云:“五脏六腑各有经络,脏腑之气血不行,则脏腑之经络即闭塞不通,而外之皮肉即生疮疡。”

“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在以“从肺、从肾、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上,笔者提出以“经筋学说”理论作为补充,选用长圆针和毫针针刺背俞穴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痤疮。背俞穴在内联属脏腑,在外连属筋肉、关节、皮肤,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当相应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应背俞穴功能带可出现条索或结节,形成病理状态下的“横络”,经筋理论称之为结筋病灶点(即阳性反应点),结筋病灶点卡压伏行于分肉之间的经脉,使气血因卡压而不通,经络不通则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失和。对于经筋损伤形成的顽固性痹痛,《黄帝内经》提出利用“解结法”进行治疗,即《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为解结也”。

长圆针,由九针中“长针”与“圆针”改进而成,可治深邪远痹,故用长圆针针刺背俞穴,可解结阳性反应点,快速疏通经络,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使气血上达于面部,消除痤疮,并起到良好的濡养作用。头枕部上、下项线处,为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等所在处,供应头皮颜面的血管及其分支均由此处进入头皮部,能够濡养颜面。故在此处揣摩阿是穴,以毫针排刺之,可松解此处附着的诸多肌肉组织,减轻对各神经及血管的压力,进而有利于治疗痤疮及相关伴随症状的缓解。此外,如患者颜面局部有脓疮,用长圆针针刺背俞穴的同时,使用面针挑刺脓疮,加上局部毫针围刺,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达灿.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0-281.

[2]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15.

[3]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11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第9篇

【关键词】护患纠纷;护理人员;预防对策

当前,医院中的护患纠纷频发,从而对于医院的品牌塑造产生了不利影响,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当前护患纠纷产生原因分析

(一)就服务工作而言,不够到位

尽管当前各大医院都比较重视人性化服务,然而由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服务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同病患的沟通交流中缺乏热情与耐心,甚至有的护理人员对待病患态度生冷,没有充分尊重病患,导致了病患对于医院的服务质量产生质疑与不满,护患纠纷难以避免。

(二)就专业素养而言,相对较低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病患对于医院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服务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护理培训,专业素养普遍不高,因此难以对病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不能够满足病患及家属的需求,甚至在服务过程中经常发生失误,增加病患的痛苦,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三)就患者期望值而言,普遍较高

由于病患对于主治医生或是疗效等多方面不够满意,却难以同医生或医院领导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从而会在心里郁结怨气,寻找机会发泄,而护理人员工作上的失误此时就会成为病患及家属怨气的发泄对象,加之病患素质参差不齐且护士地位普遍不高,护患纠纷从而频发。

二、预防护患纠纷的相应对策

(一)切实提升护理工人员的道德素养

护患之间良好和谐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护理人员良好的个人职业道德与修养,并且在护患关系中医院的护理人员往往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唯有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尊重患者痛楚,方能够得到患者的尊重与信任。因此,医院中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育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那些进入护理工作岗位不久的人员更要加强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主要是同病患的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还有就是身为医护人员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坚持为病患提供优质化的服务,从而在病患满意度提升的基础上改善护患关系。培训过程可采用范例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二)丰富并提升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尽管在医院频发的护患纠纷中,技术性的因素并不多见,然而对于一个专业技术及护理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言,能够及时掌握病患的基本情况,并能够及时为医生在后续的诊治过程中提供必要依据,提高诊断效率。因此,即便是对于专业的护理人员而言,也应当掌握基本的医疗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不仅仅是服务工作那么简单。护理人员可以不断学习熟练掌握各项病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各项医疗器械也要学会使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经验水平,从而及时辅助医生救助患者。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与设备更新较快,更要护理人员能够予以熟练掌握,不断学习与研究,为医患紧张关系的缓解提供保障。

(三)增强责任意识,依规章行事

医院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唯有严格遵守各项规章体制与操作流程,工作中坚持慎独精神方能够保障基本的医护安全。由于医院的临床医疗活动中潜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系数,医院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医患纠纷就是由于个别医务人员失误或是没有遵循操作流程办事导致的,因此,所有的医疗工作者特别是同病患直接打交道的护理人员更要严格规范自己,依据规章体制办事,切实落实各项指标与制度,严格依章行事,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四)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

所谓的心理素养就是个人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医院中的护理人员而言,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要求其需要较强的心理素养,其中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养主要有敏捷的洞察能力、良好的思维判断力、持久的记忆力以及广泛的注意力,更包括了个人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因此,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有助于医院整体护理水平的提升,进而能够减少医患纠纷,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口碑。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心理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帮带的方式予以实现,即经验丰富心理素养高的护理人员搭配心理素养有待提升的护理工作者带班执行,从而在实战中切实提升所有护理团队的心理素养,高效服务病患,减少纠纷与矛盾。

(五)培育护理人员的法律及安全意识

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医院中护患纠纷的出现同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法律及安全意识疏浅存在重要关系。各大医院中现行的护理安全管理体制作为护理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护理安全工作也是护理人员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护理安全系数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鉴于当前医院中护患纠纷频发的现状,医院的护理工作理应将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置,坚持预防为主与防患于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医护管理人员应当强化所有护理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提升其责任心,做到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在工作中落实各项指标与规范,杜绝护患纠纷的产生。

(六)建立健全护患纠纷管理体制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各种医患之间的摩擦甚至矛盾,从而出现关系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于出现的医患纠纷应当及时上报,以便隐患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协调与解决,将其消除在萌芽阶段,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或使潜在的消极因素能够转变为积极因素。对于那些容易产生护患纠纷的群体要格外予以重视,护理人员应当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与客观的态度去分析现有的主客观因素,对于护患纠纷都要客观全面去分析讨论,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并且在医院中可以建立相应护患纠纷管理体制,并在后期不断健全完善,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合理协调护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卞红.普外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美容医学.2012(1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