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际金融消息

时间:2023-07-07 16:27:06

导语:在国际金融消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金融消息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 金融监管

反思始于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各国监管当局普遍意识到,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忽视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会破坏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加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成为各国和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众多的改革举措中,虽然美国的力度最大,但是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构建已有百年历史,其较为完善的法规和保护措施值得借鉴。

一、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介绍

英国民众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质相对较高,英国政府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强制性和自律性相结合的保护体系,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在层次多元化和集中统一性方面,最具代表性:一是将消费者保护明确列为监管目标,成为金融机构监管的基本职责;二是规范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消费者保护的义务及内部解决机制;三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行业内部在解决消费者纠纷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沟通及自我沟通。这三方面在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重要体现。

(一)依法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和机构

作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以组织规则见长。英国于2000年颁布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认同消费者保障与维持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地位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法例给予消费者全面的保障。该法例明确规定金融服务管理署(以下简称FSA)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同时设立单一申诉专员和赔偿计划架构,为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进一步保障。该法例还要求FSA负责推行消费者教育,加深公众对金融体系的认识,以及确保消费者获得适当保障。

(二)出台详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操作细则

2001年6月,FSA启动公平对待消费者项目,要求英国最大的35家金融集团每年报告实施项目情况,同时FSA要求各金融机构在推销自己的金融产品时都要保证高度透明,使每个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风险。2005年5月,FSA《关于金融服务投诉指引》,详细列举说明消费者可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投诉的情形。2006年l0月,FSA出台了新的金融机构《业务原则》,确定了衡量金融机构是否符合监管标准的原则依据,其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5条。FSA把消费者权益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目的是让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公平、清晰、无误导的信息,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三)成立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

为实现保护消费者的监管目标,FSA按照《金融服务及市场法令》,整合原有的金融业巡视员组织,成立统一的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FOS),对金融机构进行管辖以及处理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投诉纠纷。FOS基于中立立场来解决争端纠纷,进行调解,做出裁定,其争议处理程序科学、透明、缜密、务实。投诉人在向其投诉之前,首先得向金融机构投诉.适用金融机构内部争议处理程序。只有对金融机构的处理不满意或在规定时间内未接到投诉处理,才可向FOS投诉。若消费者对FOS的最终裁定持有异议,还可诉诸法律,进入诉讼程序。FOS的设立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替代性的争议解决途径。

(四)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英国的行业自律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英国主要银行及房屋贷款协会公会都同意遵守的《银行业守则》,属于行业自律性规则。它包含了银行业须做出承诺的主要事项,确保提供的一切产品与服务符合该守则。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负责为采纳该守则的银行和房屋贷款协会公会进行登记,向采纳机构提供守则解释等方面的指导,并负责监察它们遵守守则情况。在金融机构违规时,委员会通常先将违规指控转交给有关金融机构,并要求它们作出解释。为确保守则的贯彻执行,委员会有权采取警告、谴责等方式,警戒没有遵守该守则的机构。英国金融行业自律机制着眼于降低监管者和金融机构的成本,为金融机构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五)重视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教育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一是FSA为消者提供信息和指导意见,提供“一站式”公众咨询服务、消费者刊物和编制金融产品比较表等。二是扩大和深化校园金融教育。英国的义务教学大纲中含有深入的金融教育内容。三是强化政府主导推动。在财政部设立金融教育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协调教育部、产业部等相关部门参与金融教育。四是进行金融消费者调查,找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事宜,以及最为渴求的金融知识和信用知识,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二、金融危机后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改革

尽管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金融危机仍然暴露出一些缺陷。为此,英国通过了《2009年银行法案》(Banking Act 2009),了《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对现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改革。

(一)通过《2009年银行法案》并了《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

英国对现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了微调,主要表现在:一对FSCS进行更充分的事前融资。白皮书提出以后应考虑金融行业对FSCS更充分的事前融资,以避免本次危机中金融机构犯错却要纳税人买单的情况,维护“谁出错谁买单”的过错方赔偿责任原则。二是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利益保护。白皮书提出,在提供服务时,金融机构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易于理解的高透明度金融产品,必须要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在产生纠纷时,要更快捷地解决消费者投诉,简化争端解决程序,对于给大量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消费者有权提起代表诉讼;在权益补偿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应该对存款保护安排做进一步的改进。三要通过加强市场纪律、加强监管、金融机构提前制定应对倒闭风险预案、改善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架构等措施,防控大型金融机构的全新风险。四是规定英国政府有权在存款机构出现严重危害金融稳定的风险时对其进行国有化,以防止系统风险的扩散对更多的金融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

(二)提出金融产品“合适并且合理”原则

一是加强对贷款人的保护。2009年11月1日起,FSA加强了对银行以及房屋互助协会与客户日常接触的监管,从直接信贷、支付、存款账户到交易和利率的变更。二是加强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FSA要求金融机构公布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在半年内收到500起及以上的金融机构,需要再进行两年一次的披露。还提出加快银行破产后金融服务赔偿计划(FSCS)对客户的赔付期限,简化赔偿程序,确保客户在七天内得到赔偿。三把是否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四是加强事后追偿和惩罚。此外,2010年3月11日,FSA、OFT(公平交易署)、FOS(金融申诉专员署)联合了《消费者投诉处理办法》,明确了金融机构、FSA、OFT和FOS在公平处理消费者投诉方面的责任,强调建立各方合作机制,首次提出应对新兴风险和大规模投诉的程序和措施,重塑消费者信心。

(三)更加重视金融教育

通过深化校园教育、加大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参与等方式继续大力推进金融知识普及。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支持。英国财政部2007年金融教育预算就达1150万英镑,危机后更是逐年递增,FSA每年用于金融教育的支出约为2000万英镑,占其年度预算的7%左右。二是扩大教育覆盖范围。危机后日益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教育,加强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扩大金融教育惠及面。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虽然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有许多问题仍然需要正视,比如:相关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法制不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够;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路径-适当的投诉与受理机制欠缺等。目前各国和各地区监管当局对金融消费者保护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表明,金融消费者保护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能有效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金融体系。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则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加强金融立法,明确监管目标,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列入监管目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该金融监管目标应适时地进行调整。为使金融监管机构能严格地履行该项职责,我国金融立法机构应明确地将该项职责作为金融监管的目标之一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目前,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已将“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写入了银行业监管的目标中,但还没有使用更直接更明确的表述。相对而言,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就十分明确规定了英国金融服务监管署的监管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适当保护,促进公众对金融制度的了解,维护公众对金融制度信心,减少各类金融犯罪”。

(二)增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英国的金融立法值得我国很好地学习。英国的金融监管以“自律”著称,已实施的法律法规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很好地实现立法意图。在处理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争议方面,英国金融监管机构有着一套“事前控制―― 事中解决――事后弥补”的操作性极强的法律法规。我国需要制定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间的关系;同时,立法机构应对现有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增强其可操作性。

(三)加强金融业自律组织建设

英国银行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有着完善的自律机制,而我国银行业协会虽然成立多年,但由于制度、机制、监管方面的诸多原因,目前还没有在同业合作与协调的层面上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发挥实质作用。因此,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强制性要求金融业的自律组织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定一系列的自律守则并严格执行。自律组织在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事项上应对金融监管机构负责。

(四)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知识和信用知识教育培训体系

第2篇

目前国内金融行业发展时间较短,整体水平滞后,与国外先进的金融行业相比而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当前国内金融行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营销理念落后

营销理念作为整个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方向标。营销理念绝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一时之举,而是统筹全局,以市场为结果导向,以客户需要为主的管理理念。但目前国内市场,许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营销理念认识不够全面,存在着理解的误区:①营销只是简单的向用户销售产品;②营销只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与我无关;③营销只

是进行宣传;落后的营销理念,使得他们没有意识到全员营销的重要所在。

(二)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

现今,许多金融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负责营销管理相应的部门并未单独构建,只是简单的从属于企业的其他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营销管理部门不能完全发挥职能优势,市场调研、产品完善、活动法案策划等工作都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也无法有效进行。另外,有一部分金融企业还未构建系统地营销管理体系,相对应的员工考核、晋升、培训等工作也未开展。

(三)市场定位不准确,发展目标不清晰

清晰的企业发展目标,准确的市场定位,可以让金融企业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开展营销推广工作,这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但是,当前很多金融企业为了快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未衡量评定企业的自身优势所在,便开始大规模的盲目投资,这样取得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是因为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缺少客户需求的产品以及服务。没有清晰地市场定位和目标作为支撑点,企业想要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

(四)缺少营销和金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金融行业发展时间较短,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只具备金融专业的知识技能,缺乏营销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选择局限性,也使得同时具备营销与金融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稀少。但反观先进国家的金融领域,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国内金融营销的战略规划

(一)树立正确的金融营销观念,让营销更加全面化

①金融营销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企业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以市场为结果导向,分析客户的心理,依此来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义与规划,集中优势力量,投入到银行指定的金融市场。我们可以看出,用户的需求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对金融市场开展全面调研工作,分析得出用户的需求所在。客户在有时候对自身需求也很模糊,所以要对客户进行适当的指导建议。

②让营销更加全面化:所有的金融职能机构需要尊重用户的需求,并以市场为结果导向,准确了解了用户的需求后,通过相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及完善的服务。

(二)建全金融营销的管理机制

构建以金融市场、用户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将进一步健全金融营销规章制度。有效的营销应对内、外部的营销进行资源组合。相关金融企业应该针对以下几点进行工作的开展。

①创建相应的金融营销管理部门,以用户的需求、新产品研发、产品策划方案为重心开展工作,专项负责,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会让企业的金融营销工作更全面的开展。

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系统化的构建员工的管理制度与奖惩办法,加深员工对金融营销观念的理解,树立全面化营销的意识,从而打造规范、正规化的团队,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营销人员的能力。

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并明确员工培训、监察、晋升等执行细则,以此来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业绩,有效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与凝聚力。

(三)发挥企业优势,进行有特点的营销与服务

金融企业要及时开展市场考察工作,在明确了解用户需求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并根据规划方案进行相应的市场的调整工作,在合适时候,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研发创新产品,让金融产品多样化,满足用户的多方位需求,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样,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也尤为重要,打造企业品牌识别系统,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完善发展战略,通过独到的见解对品牌故事进行诠释,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凸出企业特点,是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吸引用户的选择,占据市场份额。

(四)金融营销人才的引入与培养

步入知识型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竞争也是愈发激烈。金融企业随着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单单具备金融知识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更需要同时具备营销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将金融与营销有效结合,运用技术手段,发挥出更大的优势。经验丰富的金融营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地能量,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香港 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监管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的金融活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香港作为全球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其商业银行首当其冲,也受到较大的金融冲击。香港商业银行由大量的外商银行组成,在香港金融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金融危机期间,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香港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监管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香港商业银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香港商业银行曾经历过四次银行金融危机。1840―1950年,香港绝大多数银行规模小、管理不完善。1961―1965年的银行倒闭风潮使香港银行业更重视风险控制。1978以后,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1982―1986年华资银行危机后,香港对金融业的监管提高到国际水平。1991―1992年的外资银行危机进一步加强了香港银行风险控制的意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商业银行以较为完善的信贷政策和监管体系,安全地度过了,且表现远强于东南亚的其他各国。之前的四次银行危机逐步强化香港银行业的风险控制。从香港战后四次银行危机看,房地产市场衰退只是银行危机的导火索,银行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银行激进的信贷和投资方式,以及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不足。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香港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制度已经在历次危机中较为完善地建立起来,但是巨大的金融冲击,使香港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些新老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香港整个银行金融体系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炒家的炒作影响了港币的稳定。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港元与美元挂钩。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炒家是赌港元贬值,采用的手法是同时沽空港元和港股。这次国际炒家采取的炒作手法则正好相反,是同时买入港元和港股,赌的是港元升值。2007年港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为7.80,下降为2008年的7.786,到了2009年更是降为7.75。二是银行的非传统金融服务需求急降,非利息收入大减,金融创新受到很大限制。与内地银行不同的是,香港银行的盈利当中,非息差收入占比颇高,有50%~65%之强。受累于金融危机,各大银行纷纷调整金融理财业务,拖累盈利大幅倒退。最具代表性的是雷曼迷你债券事件,涉及金额高达156.43亿港元,波及中银香港、东亚银行、花旗银行等2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购买人数超过4.3万人。三是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大幅提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股票市值由2008年的16261.4亿美元降为2009年的14896.4亿美元,降幅为8.4%。股票价格的下跌给香港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受财务出现危机等传言影响,香港东亚银行连续两天出现挤兑事件。受此事件影响,东亚银行股价在当天午后开市即急挫11%,收市亦跌近7%。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仍然暴露了香港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组合营销能力不强,业务流程冗长低效,信贷资产定价能力弱,市场信息不灵敏、应变能力差,内控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

二、香港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所采取的监管措施

香港商业银行针对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从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创新上实施了一些政策措施。一是银行财务管理体系创新。香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系统的推广应用填补了财务信息化的空白,标志财务管理电子化迈出了第一步,对推动农行财务改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后,财务管理工作正式步入信息化管理时代,借助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实施了一系统财务管理创新,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创新、财务决策管理创新和财务成本管理创新。二是强化银行业务执行和监管。对于银行客户来说,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往往是决定银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当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时,银行的业务管理体系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的业务执行的好坏除了需要强化核心业务之外,需要充分发挥银行资源在业务领域的有效配置。这些举措包括:围绕核心客户和核心业务强化竞争实力;围绕核心业务把握发展之源;发挥资源在业务经营中的促进作用;培训和提高各级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银行除了在业务管理方面的举措之外,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必要的。在这方面,香港商业银行本着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的理念,在产品设计、柜面流程、结构转型、员工队伍建设以及执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以达到转型和优化的目标,进一步应对各种市场风险和金融危机。具体包括:紧贴客户需求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落实精细管理全面提升银行转型质量;营造合规氛围全面提升执行力;抓好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软实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监管准确度。

三、香港商业银行监管举措的效果分析

香港商业银行的一系列金融举措,对改进银行经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经济资本回报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是指银行经营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与各项资产(业务)面临的各项风险总额的比值,反映的是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率。计算公式为:经济资本回报率=账面利润÷经济资本占用额×100%。经济资本回报率是银行经营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

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衡量股东价值创造水平的指针,是企业价值竞争能力最直接体现。受长期以来规模情结和速度偏好的影响,以往北京银行经济资本回报水平并不理想。2009年,香港商业银行(A行)经济资本回报率25.20%,系统内排名第6,进步较大。下面通过与系统中占平均水平的B行比较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通过对杜邦模型分解,B行资产利润率与A银行绝对差距较大,不仅抵消了权益乘数优势,还直接导致了经济资本回报水平低。进一步分解可知,资产利润率水平低主要受资产收入率和收入利润率的双重影响,其中资产收入率为2.64%,比北京银行低0.99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6.60%,比香港商业银行低5.77个百分点。

2、总资产回报率

总资产回报率(ROA)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汇报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利润总额指企业实现的全部利润,包括企业当年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支出净额等项内容,如为亏损,则用“-”号表示。利息支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权利息等。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为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当年实现的全部利润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平均资产总额是指企业资产总额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值。总资产回报率作为资产营运效率指标,能够反映出资产创利的竞争能力水平。总体来看,得益于生息资产收益水平提高和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北京银行总资产回报率稳步回升,与同业差距逐步减少。2009年,香港商业银行总资产回报率为1.80%。

3、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又称边际利润,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反映经营杠杆水平的指标。边际贡献一般可分为单位产品的边际贡献和全部产品的边际贡献,其计算方法为:单位产品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全部产品边际贡献=全部产品的销售收入-全部产品的变动成本。

很显然,边际贡献越大越好,在订价决策中,必首先保证边际贡献不为负数,其次应考虑,全部产品的边际贡献应足以弥补固定成本,并仍有一定的积余。而在特殊订价中,边际贡献保持正数是接受与否的底线。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香港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监管举措的创新,在银行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2为香港商业银行与银行系统平均水平的边际贡献及边际贡献率的比较情况表。由表2可以看出,香港市行业银行(A行)总体的经营业绩比同行的平均水平(B行)较高。具体来看,2008年,B行边际贡献为94.77亿元,比香港商业银行低22.4亿元;2009年,B行边际贡献为80.29亿元,比香港商业银行低28.9亿元;2010年上半年B行边际贡献为62.63亿元,比香港商业银行低5.7亿元。

4、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不仅关系到业务结构转型和资本消耗的降低,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市净率(P/B)估值和市场价值水平。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也是反映银行创新能力的体现,是对银行多元化战略的度量。对于国际化的香港商业银行来说,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情况也是分散银行市场风险、提高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的结构性举措。当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性质的银行之间,差别较大。

目前,国际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均在40%~50%,甚至是70%~80%,金融危机期间,这一比例有很大程度的下跌。虽然,2009年来香港商业银行通过加大市场营销、紧抓收费定价管理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同比提升较快。2009年,香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37.56亿元,占营业净收入的17.8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香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29.57亿元,占营业净收入的22.87%,比去年提高5.1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看,香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是较低,因此,这将是香港商业银行未来战略的调整方向之一。

5、其他效益指标

尽管香港商业银行通过一些具体的监管举措进行创新,但是由于监管战略还没有完整系统地制定,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成本收入比和人均与点均指标方面均略逊于行业平均指标。

第4篇

关键词:逆周期政策 审慎监管 经济

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counter cyclical policy)的概念已经被正统经济学边缘化很多年。金融审慎监管和流动资本的无息存款准备金是目前最新的逆周期工具。使用这些政策工具的目的是平滑国内经济繁荣萧条的周期和新兴市场强烈的顺周期资本流动模式。

诚然,许多研究表明新型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实施顺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但也有研究表明美国在2003年至2007年问大规模实施顺周期政策,导致金融系统所积聚的风险成为08年金融海啸的背后主要力量。

因此,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在大萧条时期,逆周期政策已经强势归来。本文主要回顾逆周期政策在印度和巴西这两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实施的经验。Reddy and Villar(2010)关于印度的研究表明,逆周期政策在缓和信贷泡沫和避免国内证券组合资金错配上表现出色。Barbosa(2010)则向我们展示了巴西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所实施的一揽子逆周期政策。

一、印度经验

实施逆周期政策前印度经济状况如下:第一,宏观经济在较长时问内保持稳定增长;第二,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保持强劲增长,资本回报率高于业洲其他国家;第三,信息技术的出口保持强劲有力的增长;第四,财政赤字持续高企。

印度的逆周期政策包括以下:

第一,印度央行于2000年整体利率呈下降趋势时,为印度所有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做了利率上升期背景下的压力测试,并要求银行建立投资波动准备金。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将投资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持有(Held to Maturity)、可供出售(Available for Sale)、可供交易(Held for Trading)。

第二,当消费者拥有较多信贷和股票时,消费者信贷和资本市场的风险暴露权重比由100个百分点提高到125个百分点;当注意到房价急剧上升时,银行对消费性住房的风险暴露权重由100个百分点调整到125个百分点。

二、巴西经验

全球背景下的信贷困难导致国内信贷供给的急剧下降,同时也给巴西国内经济造成沉重的负面打击。商品价格的下降和世界贸易流通的减缓也对巴西的出口造成伤害,同时造成大量资本外逃,致使雷业尔兑美元汇率在2008年底一路走高。货币的贬值,流动性限制和下降的国际需求导致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一路下挫,导致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的急剧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巴西的GDP下降了4.3%。

巴西政府应对信贷损失的直接措施是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了对抗贬值以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限制,巴西央行使用国际储备在现货交易市场出售美元并且为巴西出口提供临时信贷便利。国内方面,巴西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于2008年底为货币市场提供了相当于GDP3.3%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下调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深化,但仍不够增加巴西企业和家庭的信贷供给。为解决这个问题,巴西财政部为巴西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相当于GDP3.3%的特别贷款便利,后者为流动资本,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些特别贷款便利。

货币政策的实质必须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弥补,以避免存货的过度堆积。为了避免区域层面的顺周期财政政策,逆周期财政政策也包括财政收入从联邦政府到州或者自治区政府的转移。

结语

第5篇

摘 要:2010年3月到12月,消费金融公司在北京、成都、上海、天津四个试点城市相继出现。作为新型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概况,分析其目前所存在的发展障碍,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耐用消费品贷款;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48-01

一、消费金融公司概述

ィㄒ唬┫费金融公司的含义

ニ谓消费金融,是指通过向消费者直接提供贷款帮助消费者实现跨期消费,同时扩大当期消费品市场需求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方式。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ィǘ)消费金融公司的特点

1、资金来源较为特殊。彰显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吸收公众存款。消费金融公司只可以通过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进行筹集资金。

2、风险控制要求高。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在我国尚属试点,且其主营贷款的风险较高,因此其风险控制较为严格。其主要表现包括: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比普通商业银行高出2%),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

3、主营业务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但不涉及房贷、车贷。

4、与商业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通常1小时内决策)、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特点。

ィㄈ)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作用及意义

1、宏观层面:拉动即期消费需求,加速社会资本的流动速度,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对宏观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2、微观层面:有利于帮助消费者实现跨期消费决策,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

3、有利于丰富金融机构的类型,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二、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障碍

ィㄒ唬┮滴穹段Ы衔局限

ハ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包购买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车);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但是目前,我国居民对于除了房屋和汽车的消费品信贷需求仅占个人消费信贷总需求的20%左右。因不能满足居民对于房贷、车贷的较大需求,故其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ィǘ)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ハ啾扔谄渌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消费信贷业务,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与信用卡业务相比,其贷款业务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却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应用资本费用较高,所以其服务价格也相对较高。例如上海的消费金融公司实行的年利率最高达到15.84%,大大高于信用卡。第二,消费金融公司最高贷款额度是消费者月收入的 5倍,可能低于信用卡可以授予的透支额度。第三,信用卡结合了循环信贷功能和分期付款功能,而使用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业务时则需每次审批,较为繁琐。第四,已经习惯信用卡的人群,往往会选择继续这项他们已经熟悉并且服务内容不断完善的金融业务。

ィㄈ)风险控制较为困难

ニ淙灰监会对业务范围以及发放余额等方面的规定有利于其风险控制,但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控制仍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的业务特点很容易引发违约问题。第二,其业务更多吸引的是不满足银行信用级别但是又有贷款需求的群体,他们一般收入相对较低且不具稳定性,很容易产生信贷问题。第三,我国个人征信体系仍不完善。截止2009年6月,我国征信系统收入6.5亿个人信息资料,但征信记录的来源主要是银行、工商部门等,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部分客户―中低收入者的信用资料较为缺乏。

ィㄋ模┪夜居民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水平的制约

ナ紫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与居民的消费观念密切相关。相比西方国家对信用消费的大量使用,中国居民则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提前消费的观念。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这种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社保制度不健全,居民在子女教育、大病预防、养老等方面需要较高支出;另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使居民有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习惯。

テ浯危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也与居民的消费水平有很大关联。相比于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较为缓慢,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制约了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潜力。

三、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ィㄒ唬├挂滴窨占洌挖掘潜在市场

ニ淙灰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所能涉及的业务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空间拓展以及潜在市场挖掘上仍大有可为。

ナ紫龋现阶段消费金融公司在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业务上的合作伙伴主要为零售商,由于零售商处于供应链的末端,造成提供的服务价格较高。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联合生产企业、总经销商等处于供应链较前端的机构开展业务,降低服务价格。

テ浯危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我国农村地区因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信息技术较为落后,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较为滞后,但近年来农村市场对于家电、教育的消费需求增长明显。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联合农村信用社,利用其“网点多,覆盖面广,深入农户”的优势,以具有较为稳定收入的农户为目标人群,进行农村市场发掘。

ピ俅危立足客户需求,推出个性化服务。如允许客户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自主确定还款期限。

ィǘ)创新运营模式

ナ紫龋消费金融领域可以逐步引入民间资本。一方面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高利贷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将民间资本的借贷逐步纳入监管体系,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可以逐步建立客户管理系统,根据之前的记录,对客户进行划级,实行差别利率。

ィㄈ)完善消费金融公司风险防范机制

ハ费金融公司应该对于客户的个人信用有较为明确的掌握。一方面应该利用已有的征信系统尽可能多的了解客户信用,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了解用户个人支付电话、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达到全面了解客户信用状况的目的。

ネ时,消费金融公司应逐步完善贷款审核制度和审批流程,及时跟踪贷款流向,建立合理的催帐制度,减少死账呆账的发生,有效控制风险。

おげ慰嘉南祝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3号):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Z].

[2]向志容,颜 蕾.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冷思考[J].武汉金融,2009(9).

第6篇

关键词:民间金融 比较优势 效应

1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相对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

1.1 产权与激励优势 科学的产权制度具有有效的激励约束功能。民间金融机构作为一种与国有金融机构相对的金融组织,由于资本为各个私人所有,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产权划分非常明晰,具有内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赵永亮,2008)。民间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处理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的平衡关系,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风险约束机制,有效的保护债权债务关系和契约实施,从而激励金融创新。民间金融的这种产权制度与民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具有自然的相似性和兼容性,进而使两者间实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1.2 信息优势 信息对称是效率市场的基本条件。民间金融组织的社区性质明显,资金的融入者和融出者之间一般为亲戚朋友和熟人,对借款人的道德水平和还款能力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效地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民间金融获得了较正规金融信息充足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既反映在贷款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甄别上,也反映在它对贷款的监督过程中。

1.3 融资效率优势 民间资本市场融资效率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民间融资手续简便,一般只需几天,符合农村个人、个体经营者和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特点,与银行申贷程序繁杂、办理相关手续多、授信条件苛刻、审批时间长等相比,民间融资更易受到青睐。此外,民间融资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约双方多以个人名义出现,不涉及企业之间利益关系,借款人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经济责任相应增强,所以偿债率高,信用风险较小。

1.4 预算硬约束 俗话说:亲兄弟明白帐,一旦借贷关系建立,不管双方何种关系,其预算约束关系便自动生成。较之正规金融领域存在的裙带关系、关系贷款等要优越得多。其次,民间借贷受乡土社会村规民约的制约和本土文化习俗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从而使具有道德风险倾向者却步,使不具备还贷能力的人难以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因而使民间借贷的风险得以降低。

近年来,“三农”融资越来越表现出民间融资热的趋势,并已渗透到农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村集镇、城乡结合部、专业化市场等经济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表现尤为突出(蒲祖河,2009)。

2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正面效应

2.1 缓解了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大量经营网点被撤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政府主导农村金融市场的最后一个堡垒,这无疑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而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却很旺盛,造成了供需上的不平衡,这就催生了民间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民间金融在农村的蓬勃发展,缓解了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上的矛盾,缩小了城乡之间在金融资源占有上的差距,有效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东部地区农村的快速发展,民间金融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有利于农民建立现代信用观念,还有利于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帮助农民建立资金的有偿使用和增值收益的现代信用观念,从而有助于民间借贷主体发展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借贷形式是无息的,有很强的互质,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民向来是重储蓄轻投资,由于文化水平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以及我国利率低水平现状,人们可投资的渠道极少,民间金融组织的“草根性”符合了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改善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

2.3 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和促进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改善 民间金融独有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使正规金融有危机感,迫使正规金融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在与民间金融的竞争中,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金融服务有了很大改善。在竞争中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开拓新的市场,如工商银行开办个体私营贷款,建设银行推出了个人创业贷款,农业银行则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减少贷款申请的批准时间。这应该是民间金融对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之一。

2.4 促进金融创新 今天很多正规的金融活动,在起初就是一种非正规金融活动。例如,今天己经达到年规模数以亿元计的同业拆借活动,起初就是非正规金融;再如,今天的股票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也是非正规金融。来自民间和基层的民间金融是完全市场化的,它会应市场需求而进行金融创新,而且这些创新往往具有可操作性和持久性,不可否认,民间金融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

3 民间金融组织的负面效应

3.1 民间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 由于民间金融的运作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规金融机构体系中分流出,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如果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金融市场,则意味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政策效果的下降。例如,当经济过热,政府实行紧缩策时,处在政府货币政策作用之外的民间金融反而会利用正规金融力量减弱之机,加强信贷活动牟取更多利润这将抵消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使得经济难以“软着陆”。

3.2 民间金融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及审计稽核制度,其筹资、征信、信用审核、授信、风险承担等能力低下,加之大多属于私下交易,许多无序的农村民间金融活动导致大量纠纷,如合同纠纷、利率纠纷、担保纠纷和借据纠纷等。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薄弱,有时甚至出现逼死人命的事件或引发刑事案件,危害严重,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3 民间信贷投资方向不规范 贷款不问用途是大部分民间金融组织的特点之一。配置资金不考虑国家产政策,而是单纯以获利多少为目的。实践中有时会出现资金配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情况,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即使国家限制的产业,只要效益好,他也全力支持。如:一些污染严重的纺织漂染、化工甚至赌博等丑恶现象也在放款之列。由于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和审核,使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加剧。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私营金融活动,民间金融组织资金的力量较小,本身又无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担保,大部分情况下是全部负债经营,而操作人员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经营安全性不高,信用水平低下。一旦市场发生急剧变化,遇到贷款逾期收不回,造成呆帐时,极易出现倒闭破产情况。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对农村经济的贡献是更重要的。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其组织不完善、运行不规范导致,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运行机制的研究,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走向规范化,以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永亮.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发展[J].2008(12),开放导报:88-91.

第7篇

关键词: 金融效率;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一、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概述

首先对金融效率进行研究的国外学者有罗宾逊和怀特曼、贝恩等人。罗宾逊(Roland.I.Robinson)和怀特曼(Dwayne Whiteman)于1974年将金融市场效率表现为操作效率与配置效率。操作效率可以用金融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效益比来衡量,配置效率则用引导储蓄资金流向生产性用途的有效性来衡量,并指出一个能引导资金用于高效率生产用途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贝恩(A.D.Bain)于1981年将金融效率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两类。宏观效率包括储蓄和投资水平、市场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贡献;微观效率包括金融工具的范围、弹性与选择、规模与风险、证券价格与利率、管制、税收和补贴等。在中国,王广谦(1997)将金融效率界定为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并指出对金融效率的考察可以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金融机构效率,第二层次是金融市场效率,第三层次是通过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所反映出来的综合效率,第四层是国家对金融的调节控制效率。随后,杨德勇(1999)提出金融效率是指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效率,包括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三个方面。沈军(2006)将宏观金融效率分为三个层面,即微观金融效率、金融渗透率和金融适应效率,他对我国宏观金融效率进行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宏观金融适应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金融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指标,一般来讲,效率在经济上指的就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金融效率就是指金融部门的投入与产出,也就是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间的关系。大体分为两部分,即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金融宏观效率包括货币政策效率、货币量与经济成果的比例关系,金融市场化程度和金融体系动员国内储蓄上的效率等几个方面。微观金融效率主要指市场微观主体即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微观金融效率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资产盈利水平、金融机构人均资产持有量、金融机构人均利润水平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资产质量等。

二、因子分析与指标选取

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的公共因子反应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金融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我们构建综合反映金融效率的指标体系。本文拟综合考虑已有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选取进行因子分析的金融效率指标,对我国的金融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本文实际所采用的指标如下:宏观金融效率包括储蓄率、居民储蓄存款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储蓄投资转化率、存贷比、货币经济增长比、边际资本生产率、国有企业总资产贡献率、非国有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微观金融效率包括金融机构资金报酬率、不良贷款率。其中,各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8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国际市场

一、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5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全国出口总额60%来源于中小企业,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积极做准备,而我国经济也步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占我国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危机阴影,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制定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面对新的国际营销环境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必须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国际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才能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贸易式进入方式

国际贸易是目前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主要的进入方式,但由于对国际贸易环境的熟悉不够,外贸信息渠道不畅,企业自身资源有限,缺少专业外贸人才,出口产品结构雷同,缺少和国际大客户的交往,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中小企业将很难走出国门而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

(二)契约式进入方式

契约式进入方式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管理合同、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等。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且又有独特经营优势的企业,比较倾向于契约式进入,因为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和经营渠道,尤其是资金的缺乏,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转而采取契约式进入来发挥其技术优势或适用优势,进行其跨国经营业务的拓展。契约方式可能是国际扩张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中小企业公司对其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制造和营销控制权很小,提供的潜在回报也最少。

(三)投资式进入方式

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可以绕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将产品和服务成功地输出到东道国,提高了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般是先合资,后独资,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资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对外投资项目较小,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也比较小。

(四)其他方式

1、贴牌生产

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绝对低成本优势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贴牌生产或技术合作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企业从事贴牌生产既可以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如成本低、规模大,也可以弥补其产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迅速占有市场份额。而且,贴牌生产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风险。因此,在我国产品在国外频遭反倾销的情况下,贴牌生产模式仍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

2、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各中小企业的优势也各异,建立战略联盟,形成集团优势,可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事同一生产链上的不同生产活动的中小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活动中发挥优势,在生产组织与产品质量方面更有保障,提升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也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减少障碍。

3、建立合资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往往成为企业的“瓶颈”,但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小企业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不但可以获得资金、引进技术设备,而且能通过利用当地合作伙伴与当地供货商、顾客、银行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利用合作伙伴在当地的信誉和经营渠道,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自己构建起一系列供需网络,将自己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网络打入国际市场,推进了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

4、电子商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电子商务是全球商务操作模式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对大企业的规模成本优势以及地域通路的局限性,电子商务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虽然具有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劣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变而来,或是原有国有企业改制分化而来,产品品种往往拘泥于给大型企业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简单产品。不少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产品本身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缺乏资金,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为这一难题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扩展市场,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既有企业自身素质、资产规模、信用水平等内在原因,也有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不完善如金融信贷条件高、创新产品少、上市直接融资门槛高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匮乏专业性人才

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与惯例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忽略了对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之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人才流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四)信息资源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主动独立与国外客户联系的能力较弱,往往被动地等待外商或商上门联系。因此,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畅,形成了企业一个自我封闭的状况。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现在是恢复发展的最佳时机,本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努力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要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内部管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增加自身实力和提高自身抵御风险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要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小企业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的现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优化提升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中小企业可采取联合、参与、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资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回避国际市场的经营风险。

(二)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共同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的规定和国家关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政策,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积极挖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密切银企合作,加快构建和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渠道和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扩大银企合作成果。

(三)健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动员外经贸部、进出口商会及驻外经商参处等对外工作机构,为中小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并协助它们开办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顺利开展跨国经营。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贸易,可以大大节省传统业务中人员的花费,运用电子商务还能够使企业向用户提供全天侯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快、最灵活、接触面最广而且最节省的办法。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应注意信息交易安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毛立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策略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2007(5).

2、洪荧.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雷杨.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策略[J].科技创新与管理,2008(4).

4、刘丽艳,王姝怡.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7(23).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金融技术分析 有效性

Charles Dow于20世纪初提出道氏理论(Dow Theory),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MURPHY(1986)对技术分析的定义是:“技术分析是以预测未来的价格趋势为目的,主要通过使用走势图,对市场行为进行的研究”。(爱德华迈吉,股市趋势技术分析,1992)。因此技术分析是一门科学,它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记录某一股票或者某个“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实际历史(价格变化、交易量,等等),然后,从勾画出的历史里推导出可能的未来趋势。由此可见,技术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 寻找股价起伏的周期,从而建立起买卖证券的规则,以优化收益、规避风险的一种投资理论(韩杨2001)。

一、关于技术分析有效性的争议

金融技术分析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种金融产品价格行为的规律,决定技术分析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规律是否客观存在,对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坚持“股市趋势不可知”的理念,认为金融市场无趋势、无规律、不可预测,因此技术分析无效。随机漫步理论流派(Random Walk)也坚持在金融市场中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更谈不上预测。这种随机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备操作的有效性。

二、现代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对技术分析持否定意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场假说(EMH)(Fama,1970,《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他们认为技术分析所谓的原理与弱式有效市场理论是冲突的。技术分析根据历史价格走势分析出未来价格趋势,这一点有效市场理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众多投资者已经通过对历史的价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该做的投资选择,目前的价格实际上已经反应了过去的历史信息,以后的价格只能随机波动,和以前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场成立的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不能获得额外收益。

三、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

美国技术分析师.艾略特(R.N.Elliott)根据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发现股价结构性形态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现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论,用来解释市场的行为,并强调波动原理的预测价值。而对于通过观察宇宙规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国古代亦做出过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们能否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找到现代金融技术分析有效性的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义。

(一)现代金融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

趋势的概念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要求必须研究判断市场趋势,然后顺应趋势交易,决不可逆趋势而动。而且市场的趋势不会朝任何方向直来直去,市场运动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们从技术分析的核心概念--趋势入手,看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趋势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从而论证技术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对于趋势的理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并制约于一个自然法则,这个自然法则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起作用,否则就会混沌,出现秩序上的紊乱,而就算是人类社会行为如果按照自然法则运行一定会很顺畅,完美,包括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时都按法则运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则秩序规律的严格运行,这种秩序,按照古代传统文化的假设就是恒定不变。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都会重复秩序,那么人类社会曾经的群体导致的事态周期性变化,也将重复,也就是历史会重演,而且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秩序,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地上预测未来,以为事态会顺着历史的规律进行,趋势就是其中一种。

中国古人一直很强调对“势”的把握,著名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再有《孟子:公孙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t基,不如待时。”

对于趋势的力量论述,孙子兵法也上有记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激烈的流水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在宋代,学者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提到:“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谈到社会运行的趋势不是人能改变的,也间接论述了趋势的自主性。战国商鞅《商君书・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关于趋势的论述,“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这段文字也承认了趋势是存在的,而且应该顺应趋势,可以借助趋势的力量发展的更好,也体现了趋势的力量具备自我发展性。

四、结论

“势”字,从“力”,与力量有关,古人解释“势”为“盛力”、“权”。古人从经验直观中很容易发现“力”是决定事物成败、发展的关键,而概括出“势”这一重要范畴。“势”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决定着世界中事物的兴衰成败,而人作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过与世界万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物种。客观的“势”所造成的结果对于人而言则有利害两种情况,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智慧存在当然不会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势”所造成的结果,而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势”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对于有利之势则积极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对于不利之势则尽力回避,以免造成损失。同时,在有些人类活动中还可以人为造势,以获得尽早和更大的结果。就技术分析而言,由于市场行为的庞大性,当然很难造势,通过对“势”(趋势)的研究,人们还是可以对趋势加以把握和利用,以获得投资利益。中国古人对“势”的理解和运用,坚定了我们对技术分析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古人是认为趋势存在的,而且主张要顺应趋势,只有顺应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获得更大投资收益。这和现代金融技术分析不谋而合,哲学层面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论技术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3]韩杨.对技术分析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1,(3).

[4]胡荣才,龙子泉.我国证券市场技术分析理论有效性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