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7-07 16:27:11

导语: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篇

第一,我们要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来发展汽车产业。或者说经济、社会、公众要求我们发展多快,我们就发展多快。我们现在并不需要追求一个特别高的发展速度。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要求我们做多好的汽车,我们就应该生产多好的汽车,汽车自身的排放安全方面的性能应该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来生产的,而不是仅仅靠我们自己有什么水平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第二,在发展中解决限制汽车发展的相关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诸多问题。

第三,我们要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的汽车社会。

中国汽车应怎样实现刚才这些目标呢?

首先,在技术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产业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体系。这方面我们和国外汽车产业差距很大。中国汽车产业和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相比,在制造方面差距并不大,全世界大概一半的新工厂都建设在中国,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差距比较大。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中间去。

第二,一定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要节能减排。国务院了节能新能源汽车2012到2020的规划,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规划,我们认为对于这个规划应该尽快努力按照规划的目标实现。

第三,对于合资合作,一方面合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减少对于外方技术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合资企业应该由单纯在中国制造转向在中国又制造又研究,研发与制造并重,合资企业还应该由单纯面向中国市场变成既在中国市场销售,也能够出口,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并重。

第2篇

关键词:主导产业 可持续发展 工业部门

主导产业,通常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其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石家庄市目前“二三一”的产值格局显示: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三次产业之首;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及京津都市圈的重要地位又同时提出更高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步。因此,有必要对其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思考、准确定位。

主导产业模型构造

(一)工业部门的选取

根据《石家庄统计年鉴2006》,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本文删减了一些处于明显劣势的产业部门,将重新组合的产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2个部门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及石家庄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构建了产业关联指标、产业成长潜力指标、产业经济效益指标、产业总量优势指标、产业技术水平指标、主导产业比较优势指标和环境能源持续能力指标七个一级指标,并分别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总资产利润、资金利税率、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劳动生产率、区位商、物耗产出率、三废治理率作为各一级指标的子指标进行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计量分析结果

利用Spss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表1中指标数据值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前四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782%,基本上反映了这11个指标的信息,因而可以用来描述石家庄市22个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还要求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第一公因子在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感应度系数和产值区位商四个变量上有较大载荷,主要表现的是产业的规模效应,因此将其定义为“规模效应因子”;第二公因子在资金利税率、总资产利润率和影响力系数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定义为“经济效益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物耗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变量上有很大载荷,反映了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将其命名为“技术进步因子”;而第四个公因子则在弹性系数和就业区位商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产业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定义为“社会效用因子”。这四个公因子的性质及顺序较好地体现了其代表的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位,也完全符合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及发展规律,即区域主导产业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其次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要兼具先进技术和较高社会效用等系列要求。

在此,本文用F1、F2、F3、F4分别表示以上四个公因子,F则为综合评价得分值(F=γ1F1+γ2F2+γ3F3+γ4F4= 0.378F1+0.283F2+0.176F3+0.164F4,其中,γ为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通过计算继而得到综合因子得分表,见表3所示。

由表3中结果可知,综合排名在前十名的为: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

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

上文中排名前十名的10个产业都是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的结果,而主导产业的选择还需要结合石家庄市的具体市情如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产业政策等情况来合理确定,具体分析如下:

(一)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尤其是医药制造业是石家庄市的特色产业。目前石家庄全市共拥有制药企业287家,化学原料药产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实力强、管理好的大型医药企业。其中华药、石药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医药工业前3位;神威药业进入全国中药企业50强,软胶囊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到2005年,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实现了156.68亿元,利税总额达到了16.96亿元,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和8.1%,其经济地位毋庸置疑。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区位商值意味着以制药业为主的化学工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石家庄市首要的支柱产业。

(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

石家庄市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在第一公因子上得分很高,而在第三公因子F3上得分较低,说明该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了规模效应,但还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有碍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该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依靠先进技术和设计创新能力,解决易存在于该产业的环境污染、劳动生产率低等不利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

(三)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在F1和F2上有较高得分,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可以看出,石家庄市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比较大,均在1.13以上,说明该产业在具有规模效应的同时还有着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够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具备了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因素。

(四)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虽然具有较高的区位商值,但是由于该产业的产业关联、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物耗等原因,所以该类产业不应该成为石家庄市工业的主导产业。

(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该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带给其他行业最多的是其制约作用而非推动作用,从而不符合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应该作为基础产业来发展和对待。

转贴于

(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业即钢铁业

2005年,石家庄市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8.7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不仅如此,从因子分析结果中也可以看到,石家庄市钢铁业的产业关联度、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指标也居于前列。目前,石钢、敬业、佳正、澳森等特种钢材改造项目、焦炭项目也已列入《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之中。因此,钢铁业不仅是石家庄市的基础产业,也同时应该是其主导产业。

(七)纺织业

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棉纺织、印染为主,兼有化工化纤、毛纺、针织、服装及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拥有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河北鸣鹿服装集团、石家庄旅游装饰集团、晋州纺织厂和赵州纺织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具有了成为主导产业的规模潜力和市政府全力支持的政策优势,并且由于该产业较高的产业关联和就业吸纳率,从而也应该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

(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非金属矿采选业

这两个行业均属于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虽具有较高的综合因子得分,但其物耗产出率偏低,只有4.6668和1.9818,说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较大,且缺乏经济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只有河北曲寨集团有限公司、鹿泉东方鼎新水泥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排头兵企业。目前这两个行业尚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滞后,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认为该行业不应当成为石家庄市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要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水平,同时要大力建设矿产加工与出口或出口替代产品加工基地,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可知,将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钢铁业和纺织业作为石家庄市工业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是实证分析和综合考虑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通过分析又可以发现,类似于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这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水平低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评价得分都普遍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产业虽然在环境和科技指标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对于石家庄市本身来说,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短期内其规模优势尚难以形成,对经济的推动力相对较小,因此目前还不能列入主导产业行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必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石家庄市的产业政策在鼓励现有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潜在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其对传统主导产业的技术渗透,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最终进入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胡琦.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学研究,2004(5)

2.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7)

3.蒋贤孝.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J].生态经济,2007(9)

4.石家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第3篇

【关键词】方向性距离函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四元分解模型;工业效率

2011年“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作为中原经济区豫北重要战略支点和全省重要工业基地的安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安阳市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的推动。2011年安阳市实现总产值155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982.2亿元,占全部产值的63%。在安阳市全部工业产业体系中钢铁、化工和建材等是主体,这些产业一直以来都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党的“十”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价安阳市的工业增长效率,如何在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同时,实现安阳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安阳市工业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及效率评价

本文拟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对安阳各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进行四元分解。若产出为,投入为物质资本、劳动力、能源三种,则可以将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如下四元分解①:

其中,和分别代表时期;代表劳动生产率,它等于产出与劳动力之间的比率。等式左边表示在时期和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别代表在时期和之间,考虑多投入、多产出和技术效率差异情况下,源于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绿色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能源消耗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和的乘积为源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劳动生产率变化。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我们将安阳市所辖各区统称为市区,这样安阳市下辖的县(市)区总共有6个,即市区、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和内黄县等。本研究分析时段为2004—2010年,模型涉及的变量及相关数据说明如下:

各地区期望产出水平用工业增加值数据表示,非期望产出为“三废”,分别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指标表示。本文投入因素为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和能源消耗。我们选取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K)度量资本投入,用工业从业人员数(L)度量劳动力投入,用工业单位GDP能耗度量能源消耗。以上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安阳统计年鉴》,并以2004年为基期年对各年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进行折算。

由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到:(1)2004-2010年安阳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30.7%,其中内黄县增长最快,增长率为42.8%,滑县增长最慢,增长率为20.1%。(2)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来看,安阳县、汤阴县和滑县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对本地区工业生产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市区、林州市和内黄县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出现了恶化,从而阻碍了其地区工业的增长。具体来看,林州市和内黄县的绿色技术效率均出现了恶化,从而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下降了3.4%和13.2%。安阳县的绿色技术效率没有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其他县区的绿色技术效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区、滑县和内黄县出现了绿色技术倒退,从而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下降3.7%、3%和9.3%,而其他地区技术水平的提高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3)就投入因素来看,资本深化对各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23.5%,其中内黄县的增长率最高,达到61.1%,汤阴县的增长率最低,仅为7.2%,地区差异较大。能源消耗对各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7%,远低于资本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到,能源所贡献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地区差异较小,增长率最高的安阳县和增长率最低的内黄县仅相差3.2个百分点。(4)总体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因素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可知,安阳市工业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推动,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29.2%,占据约95%的贡献份额,而全要素生产率拉动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5%。在所有的地区中仅有汤阴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投入因素,其贡献额分别为67.3%和32.7%。

由上述分析可知,总体来看,安阳市的工业经济增长仍然是“要素驱动型”的,工业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工业经济增长体现出显著的“粗放型”特征。这与安阳市钢铁、化工、水泥、印染企业比重大,技术装备落后,规模化程度低,结构布局不合理,从而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密切相关。

二、安阳市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基于上述计量分析结果,并结合安阳市的一些具体情况,笔者提出以下促进安阳市工业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通过优化工业结构,走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阳市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冶金建材和装备制造产业,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规模向效益转变,走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钢铁行业是安阳工业的“龙头”和基础,应坚持以控制排放和能耗总量、调整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为重点,坚持调整产品上游原材料结构、提升中游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拓展下游产品的循环利用为基本思路,使各个产业链有效连接,实现整个工业结构和体系的不断优化。安阳市还需积极推进煤炭焦化企业的整合重组,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集约利用,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竞争,加强生产技术的研发合作,组建大型煤炭焦化集团,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2、通过优化工业布局,实现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安阳市要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进度,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特色显著的产业集聚区,以实现产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加快科学规划的实施,坚持“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对各产业集聚区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产业集聚区建设、城镇规划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工业园区内部企业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利用等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

3、通过培育创新体系,提高工业企业创新能力

要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一是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中心,联合有关高校和研发单位,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新技术和建立科研中心,加快建设企业内部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推动企业研发平台的升级。二是鼓励相关企业同高等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对高新技术实现联合开发。建设集科技会展、科技贸易、科技孵化、科技交流、科技培训为一体的“一站式”创新服务中心,实现科技资源集成与共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外,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投入增长机制。

4、大力推进绿色化发展,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着力推进绿色化发展,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总的来看,安阳市工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要实现安阳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工业效率,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监管等办法来推进地区的绿色化发展。

总之,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硬性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安阳市工业必须在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及实现绿色化发展方面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安阳市工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注释:

①非期望产出“环境污染”因被隐含在ML指数及构成的计算过程中,所以其在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模型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

基金项目: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SCX/2012-Z42)。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75-01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背景与层面

工业设计发展至今已经近一个世纪,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设计师也在不停的探索与创新,使工业设计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一部分。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生产的发展――不超过大自然的承受极限;并且在全球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下,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通常通过三个主要层面加以定义。一是环境层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影响环境的自我调节水平;二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让子孙后代拥有和我们相同的资源水平,同时注重公平原则;三是经济-法律层面的可持续性,要发展繁荣兴旺、勇于创新和生态效益型的经济,以提供较高的生活标准和充分高质的就业机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工业设计本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然而工业革命却违背了设计的根本目的,我们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因此可持续设计理念成为了当今设计的主旋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保障人类生活品质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寻求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活动,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可持续设计是从设计的角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讨和实施过程;它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道德、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走可持续设计思想道路更好的发展生产力,造福人类。

三、可持续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一)使用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能源

无毒、“天然”、 可循环使用、可再生利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都是可持续设计的理想材料,用最环保的、可循环再生的材料来满足产品功能的需要,用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以汽车为例,它给人类带来快捷的同时,也对环境、社会公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发使用“绿色”、平价的交通工具是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交通工具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生态设计)

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产品的商业生命周期和物理生命周期两部分,在倡导适度消费的原则下使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得到合理的资源配置。

举个实例,瓦楞纸椅的设计被很多人认为是低环境影响的设计,而胡桃木制萨沃那罗拉式椅,迄今为止已有500年寿命,制造时并无任何环境方面的考虑,价格也是瓦楞纸椅的数倍,然而当我们计算两者时间与功能之比后却发现,萨沃那罗拉式椅的生命周期远远长于瓦楞纸椅。

(三)产品服务系统

产品服务系统是基于价值创造系统中相关利益人之间创新性的相互关系,提供有机集成的产品与服务的供应模式,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特定诉求,其中提供商的经济和竞争意愿不断探寻着有益于环境的新解决方案。

在欧洲,50%的GDP来自产生于服务行业,而不是产品;在美国,75%都来自产生于服务行业,而不是产品。设计并提供一套由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系统,使之有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或诉求,且相较于完全基于产品的解决方案,对企业和消费者而言效率更高、价值更大。

(四)为实现社会公平的设计

为低收入背景人群设计的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如为社会底层人群的设计。这是一种将生态效率性和社会公平与团结相关联的系统设计。

这是一项于2002年在联合国大会上被提出的基本理念:在公平的资源分配中,每个人都拥有对共同环境空间的权利,即每个人都有享用全球自然资源的同等权利。尊重基本人权和文化多样性,推进一个民主的、有社会包容性的、有凝聚力的、健康、安全和公平的社会,创造均等机会,抵制一切形式的歧视。

四、总结

绿色能源、原料的循环、产品服务系统等都是设计界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理念,这些理念的实施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设计师尤其是工业设计师应尽可能的使设计的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并通设计作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达给每一个人。

第5篇

一、很重要。中职毕业生“很重要”。去年教育部首次了《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这么完整地中职生的就业报告。报告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从2007到2011的5年间,全国中职毕业生超过了3000万。这个数字超过了同期本专科大学毕业生数量(2700余万)。同时,近年来中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在90%左右。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要高于大学生的就业率。这两个数据的对比显示: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明确写入十报告,但别忘了还有一群孩子的就业需要我们来关注。这群孩子年龄更小,更需要我们关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而我们往往更容易忽视他们的就业问题。

中职生的就业率为什么这么高?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从事基础性劳动的技能人员。人才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塔尖是高精尖人才,中间一部分是高技能人才,位于塔底的就是基础性人才。中职培养的以塔底这部分人才为主,也是人数最多的。从这一点来说,社会确实需要我们的中职生。第二,中职毕业生80%以上的就业是学校推荐的。大学生以自主择业为主,而学校推荐能够保证中职生成功就业。

二、很辛苦。为了中职生的就业,职业学校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没有学校这样的推荐,中职生不可能取得这么高的就业率。为什么中职生就业要以学校推荐为主?中职生的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没有社会经验,学历又低,有些甚至毕业时都还没有达到国家的法定就业年龄,要让他自己就业谈何容易?所以在就业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力量。当然除学校外,还包括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这是一个共同体,就业率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要制定制度和政策,学校要提供比较好的环境,行业企业要密切地与学校配合,学生家长、社会等要积极地支持。这方面我们已有很多途径,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三、很艰巨。中职生就业的任务还很艰巨。就业率高,就业形势好像很好,但是大家还是不愿意来读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强。这个问题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的制约。虽然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内部因素,但职业教育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大。中职生就业问题如果放在10年以前,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那个时候中职生就业没什么风险;如果放到20年以前,形势完全逆转,那个时候是包分配的。环境改变了,导致我们现在要来讨论中职生的就业问题,而且情况越来越不乐观,形势越来越趋紧。另外一个外部环境我们也要注意,就是现在产业的技术更新周期在缩短,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这是个必然的趋势。东部地区显现得更快一点,中西部地区相对慢一点,但从长远看,一定是发展的趋势。这样一来,虽然低端、重复的劳动将由自动化生产线乃至机器人来替代,但这并不会造成职业学校的萎缩,因为会有许多新兴岗位产生出来,比如生产线(机器人)的制造、维修、保养等工作,也都需要人来做,只是对人的技术、技能的要求提高了。

首先,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校要面对这样的现实:中职学校毕业生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不是在校期间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术就完成任务了。如一个中职毕业生和一个大学毕业生同样是学数控的,并且分配在同一个岗位上,中职生马上能上机操作,因为他在实习期间已经专门训练过,而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因此比不过中职毕业生。但一两年以后,大学毕业生就超过了中职毕业生,因为他在大学里培养了良好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因此只要自己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结合实践,时间一长就操作自如了。《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知识型、发展型人才”。换句话说,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比教给知识更加重要。社会变化飞快,职校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可以使用一时,但肯定不能用一世。比如一个毕业生到餐馆当厨师,只会烧几样菜,在岗位上也不求发展、提升、更新,可以肯定,几年后他就会被淘汰。学生在岗位上的发展与提升,不可能再回到学校里进行,所以中职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树立知识型和发展型理念。打个比方,学校在教学中交给学生“猎物”,学生只是一时吃饱,教学中如果教给学生使用猎枪的方法,学生就可以用猎枪去打猎,掌握自己生存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是中职学校转型的关键点,除了技能之外,学校还应从能力培养上做文章。就如刚才那个大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面对同一台机床的例子,中职生一开始操作很熟练,但换一个岗位可能适应不了,这个时候中职生就需要自我专业提升,这才是解决“起步快,跑得慢”问题的关键。

其次,对学校来说,办学应和社会及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实行集团化办学、工学结合等多种方式,推荐学生实习和就业。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也应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如近期上海一所职校启动专业群建设。这所食品类的学校原先要求毕业生只要懂生产食品就可以,现在要掌握食品生产、食品安全、食品营销等产业链涉及的所有专业知识。职业学校为应对产业发展,建设符合产业链要求的专业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中职校专业设置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更新,紧跟时展,对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样的毕业生不用推荐,就会被企业“抢光”。

第6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业;工程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开发和改进。目前,在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业工程管理必须要贯彻当前社会发展的方针,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在。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从而有效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筑业工程管理的特点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种注重于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主要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基础,将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从而追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全面性、持久性以及连续性,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用意识到人们的延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当中,我们要注重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障,从而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当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建筑行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考虑。而且在建筑行业整个工程管理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满足了这一前提的条件下,建筑企业才能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控制。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中,人们主要是以工程的施工项目为主要内容,而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强调了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用途和实际利益,还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成本以及进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管理。不过,在工程施工的时候,它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这种传统的施工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业工程管理主要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持久性以及连续性为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工程施工系统进行各方面的控制管理,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设工程施工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危害,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

建筑业实施施工项目的本身目的是为了取得收益的最大化,是本阶段的最大化,还是整个项目在全寿命周期的最大化是问题的核心。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本阶段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对项目实施所产生的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成本被外部化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的工程管理则注重生命周期的最大化,更多的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在具体实施中把握三点原则:一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减少由于建筑工地施工所引起的污染,注意降低对周边区域生态的干扰。二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对已存在的建设设施能够进行重复利用。三是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既重视即得利益又重视提高社会效益。企业对员工普遍的给予充分尊重,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与社区、居民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方式增进彼此间的交流。

2.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筑业工程管理的基本做法

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筑业工程管理的基本做法应是对传统的工程管理的基本做法的扬弃,即保持其合理性,摒弃其不合理性,充实以着眼于实现持久性、连续性发展与利益的考虑。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工程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的以人为本强调三种层次人的因素,这三种层次是:决策层、管理层、具体实施层。这三个层面也即体现了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意义。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建筑业领导到员工整体的思想认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根于头脑,坚持用这种理念对待所承担的建设业工程项目管理的领导、设计、施工等诸方面的具体责任。

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的工程管理的一般流程可概括为6个阶段:一是项目建议书阶段。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制定计划,尤其是将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生态风险评价是以化学、生态学、毒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来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有害影响。而这一源头的做法恰恰是传统的工程管理的做法所忽视和轻视的。往往在业内人士中会持有就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来单纯的考虑对这个项目的思考,很少能考虑到生态风险的问题。二是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是我国投资项目决策程序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阶段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才是真正的实现对建筑业工程管理实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管理。应该说,项目建议书阶段是工程项目的意向阶段,而可行性研究就是着实阶段。三是设计阶段。设计过程主导了后续的建筑活动,如施工、运营维护、改造、拆除等,如何考虑更高效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同时营造出更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这种设计要在运用以往对工程设计的经验的基础上,照应到成本方面与生态保护方面。从成本方面,要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对成本核算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对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度进行分析,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从生态环境方面,要考虑设计的影响,力求其正效应,减少负效应。四是招投标阶段。向投标者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报价,鼓励投标者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节约的方案。五是施工建设阶段。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项目的设计还只是处于计划阶段,而施工建设阶段则是见实效阶段。这一阶段,对施工单位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和随时的监督,使之显著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干扰,从各个建设环境实现原设计。五是竣工验收阶段。整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决策改变引起造价变化等变更资料,并将其带入到项目核算系统进行分析,掌握项目对生态环境、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结束语

目前,建筑业工程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不但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还对周围的环境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维持了生态平衡,这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近些年来,国内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所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层面上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曹小琳等所做的“城市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2007年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使得在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层面上进行考核和评价循环经济工作发展水平时变得有章可循、依法管理,有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推广。但是有许多学者指出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对行业和企业的针对性不强,亟待完善,如缺乏一些生产系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令人欣慰的是,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开始有人关注,如对公路水路交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就有学者认为公路水路运输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当重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只有当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依时,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科学管理、有效监督和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包括公路运输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研究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和更全面地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有必要。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体健康水平不仅仅是国家法规的要求,也是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对企业行为有约束力。在循环经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环境下,企业要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当企业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面临应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时,企业迫切需要能得到反映行业特点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因此,只要有了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企业就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准绳和依据。当大批公路运输企业尽心尽力推行循环经济时,环境和人体健康状况将会得到巨大改善。

2、加强政府循环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在考核企业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大小。这常常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如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印度的2.8倍,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就公路运输行业而言,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还没有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就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依法加强对公路运输业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核和管理,这是使公路运输企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有效措施。

3、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目前许多公路运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排污不达标、偷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如主要污染物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标,致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有的地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考核与奖励机制,公路运输企业会相应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这是提高公路周边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方面。

4、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环境各要素的人均拥有量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不足。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所导致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我国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在此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约束公路运输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

5、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需要

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大气、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人群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威胁了人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企业将按照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要求,加速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人群的健康。

二、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是寻求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同时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基本要求的特征性指标。通过使用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作出的评价来获取信息,可以了解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运行状况、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在进行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必须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要求,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内涵,不仅要考察经济效益,还要考察环境效益等内容。其指标选取要有科学依据,指标定义应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应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系统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不同侧面进行考察,应选择能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构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要使指标体系简洁明晰,便于应用。

3、稳定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有稳定性,以便对公路运输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连续性的纵向评价和比较,也可以进行不同公路运输企业间的横向评价和比较,以此来科学考量公路运输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挑选容易获得且能反映公路运输业经济实际情况的指标,使得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考核和管理。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许多统计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如资源部门和环境部门,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部门的数据。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与现行的统计口径相一致,还要考虑监测指标实地测算的可行性,并尽可能采集、利用现有数据。

三、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内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由资源利用、服务能力、环境保护、管理规章等指标构成。其中资源利用指标有资源消耗、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在资源消耗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如公路单位运输量的平均沥青消耗、平均水泥消耗、营业性货车单位周转量的平均能源消耗;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如废旧沥青回收利用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等。服务能力指标有投入产出、公路养护和运输服务方面。在投入产出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单位运输量的公路运输业增加值、公路运输业对地区GDP贡献率等;在公路养护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养护里程占总里程的比例、公路养护质量综合值等;在运输服务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区域平均实际车速、重型货车完成货运运输量所占比重等。环境保护指标有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控制方面。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噪声超标里程比重、公路对邻近水源涵养区的影响、公路对沿线生态影响、公路沿线居民对公路环境满意程度等;在污染控制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车辆尾气排放超标率、公路尾气排放增长率、公路运营期污水回收利用率、公路运营期固废处理排放率、单位运输量污染物排放、单位运输量CO2排放等。管理规章指标如管理执行、公众参与。在管理执行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相关地方政策法规数量、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执行情况评估、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等;在公众参与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在公路运输中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公众对公路循环经济发展满意度等。

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公路运输业层面上有效地推广,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激励优惠政策,对取得循环经济有明显成效的企业应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激励措施,对取得循环经济效果差的企业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政策,督促其采取措施,取得成效。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公众生活环境、公众健康水平的改善,因此要努力提高公众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宣传教育和绿色消费,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郑季良、陈志芳: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管理,2008(5).

[2] 曹小琳、晏永刚、景星蓉:城市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建筑经济,2008(3).

[3] 聂育仁:公路水路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3).

[4] 田凤权:基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运行研究[J].学术研究,2007(5).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背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项,2647栋建筑,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是241项,1950栋建筑,建筑面积2504万平方米。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

在今年的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杨榕主任认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接近1000项,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突破了1亿。”并表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已经走过了试点、示范的阶段,进入了规模化推进的阶段。2013年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

因此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便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二、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施工企业要搞好绿色施工,要从以下几法方面着手:

1、施工企业要奠定绿色施工的管理基础

绿色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绿色施工就必需把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人员统筹起来。施工企业是绿色施工的主体,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和核心。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成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2、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力度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加强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分类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和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增强推行绿色施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早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率。

3、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依据《绿色施工导则》和ISO14001 环保认证要求,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和工程特点,系统考虑质量、环境、安全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三、绿色施工管理实施的关键

实施管理是对绿色施工方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策划、落实和控制,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措施与手段主要有:

1、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目标进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2、实施动态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制定专项管理措施

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把绿色施工制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各项管理中去。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抓好绿色施工的每个环节,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4、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第9篇

关键词 营林工作;林业;可持续发展;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08-02

森林是有用的资源,森林给当今和未来时代带来了多种好处,同时它们也是可更新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持续维护,当今在享用资源的同时就会把未来排除在外,因此要通过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利,这也符合粮农组织林业战略计划,也就是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21世纪,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现实情况却出现了基础体系构建不完善、营林技术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才能更好地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现就如何做好营业工作,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1 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1 对育林工作的促进作用

营林工作主要是围绕育林展开,对育林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有效改善区域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降低土壤有机成分的损失。同时,保存的有机成分反作用于林木生长,提升植被覆盖率,形成良性循环。

1.2 对环境影响的控制作用

营林工作落实就是减少噪音、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清除污染的过程。据统计,树林每年可以吸收灰尘300~900 t/hm2,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 005 kg/hm2,1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 kg/hm2;松柏林每天能分泌杀菌素15 kg/hm2,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1.3 对林业生产价值的提升作用

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薪碳等更来自林木。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既可推动区域经济良好发展,又可为区域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提升林业经济投入,形成有效体系循环,两者之间实现了双赢,林业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1-2]。

2 营林工作存在的问题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武陵山2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沿河流、山脉起伏,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在营林工作建设的过程中各地通过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庞大的营林体系,但是建设过程中由于基础建设内容不完善、营林技术较为单一等原因,各项营林工作效益并不理想,工作问题较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基础体系构建不完善

部分林场在营林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对营林工作进行合理规划,营林建设合理性较差。林场日常工作中人员只是单纯通过采伐林木获取林业利益,并没有对林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营林经济效益较差。与此同时,在基础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林区并没有对人员工资进行合理设置,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人员积极性较差,人员建设效益质量的低下,区域内营林工作效益较差。

2.2 营林技术较为单一

各林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营林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和应用,只是对林木进行种植和常规养护,林木成活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这种营林工作中林木维护管理效益远远无法达到高效益标准需求,直接造成重庆林场工作质量受到制约,导致林区内空挡出现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2.3 造林经营选取不恰当

部分林场在营林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林木内容进行合理选取,没有对林木成分结构进行全面规划,直接造成整体林区内林木成分较为单一。上述状况非常容易导致林区内病虫害发生,使营林工作受到严重制约。此外,有的林场在对林木苗进行选取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对应体系策略,没有对林木苗质量进行严格分析及鉴定,整套林木质量参差不齐,林业发展效益大打折扣。

3 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完善营林工作的对策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构建林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时首先要做好对林业目标的规划,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依照可持续发展内容形成营林结构。该过程中重庆区域要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要依照实际生产指标及区域内经济需求适当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实现林业生产指标的构建。构建过程中既要坚持双增原则,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国家林业发展目标为前提对自身林区进行合理拓展,通过不断调整发展方式提升林业建设。

3.2 注重科学化构建

在科学化构建的过程中营林工作要把握好:一是科学选择,对林木苗进行科学选取,为营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营林效益和质量;二是科学规划,要依照环境变化状况及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状况对营林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从而保证林业市场经济效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护;三是科学控制,对林业营林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提升,加大当前世界先进营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3 优化结构层次

营林工作在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结构产业进行全面提升。依照重庆发展状况构建适合各地区域环境的林业结构,尽量选取经济效益较高、易于成活、易于营林保护的林木,从而提升营林结构体系的经济型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在结构层次构建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自身气候特点选取经济类果树和经济类作物进行林区种植,合理调整营林工作中的空间结构,从本质上改善本区域营林建设效益,加速林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效益[3]。

3.4 完善系统性机制

系统性机制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我国林业立法体系内容,要从林业生态着手,形成对应重庆区域营林体制。重庆林业营林工作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生态为基础,坚持以资源保护为目标,以生态资源和经济利益为核心,从而实现两者双赢。机制构建中要加强对采伐内容进行规划,要对日常营林管理进行构建,保证林业资源及经济的有效运用,从本质上提升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质量[4]。

4 结语

总之,营林工作主要通过林业建设、控制及调整完成林业保护,提升林业建设发展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育林效益,提升林业生产价值,改善林业循环应用效益,对其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人员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好营林体系构建,同时要依照营林内容结构实施对应控制策略,从造林、育林、绿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以加速营林工作进程。

5 参考文献

[1] 张淑萍.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4):174.

[2] 赵明远.论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