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11
导语: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一,我们要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来发展汽车产业。或者说经济、社会、公众要求我们发展多快,我们就发展多快。我们现在并不需要追求一个特别高的发展速度。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要求我们做多好的汽车,我们就应该生产多好的汽车,汽车自身的排放安全方面的性能应该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来生产的,而不是仅仅靠我们自己有什么水平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第二,在发展中解决限制汽车发展的相关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诸多问题。
第三,我们要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的汽车社会。
中国汽车应怎样实现刚才这些目标呢?
首先,在技术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产业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体系。这方面我们和国外汽车产业差距很大。中国汽车产业和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相比,在制造方面差距并不大,全世界大概一半的新工厂都建设在中国,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差距比较大。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中间去。
第二,一定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要节能减排。国务院了节能新能源汽车2012到2020的规划,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规划,我们认为对于这个规划应该尽快努力按照规划的目标实现。
第三,对于合资合作,一方面合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减少对于外方技术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合资企业应该由单纯在中国制造转向在中国又制造又研究,研发与制造并重,合资企业还应该由单纯面向中国市场变成既在中国市场销售,也能够出口,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并重。
关键词:主导产业 可持续发展 工业部门
主导产业,通常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其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地区产业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石家庄市目前“二三一”的产值格局显示:第二产业已经成为三次产业之首;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城市及京津都市圈的重要地位又同时提出更高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步。因此,有必要对其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思考、准确定位。
主导产业模型构造
(一)工业部门的选取
根据《石家庄统计年鉴2006》,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本文删减了一些处于明显劣势的产业部门,将重新组合的产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2个部门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主导产业概念的内涵、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及石家庄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构建了产业关联指标、产业成长潜力指标、产业经济效益指标、产业总量优势指标、产业技术水平指标、主导产业比较优势指标和环境能源持续能力指标七个一级指标,并分别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总资产利润、资金利税率、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劳动生产率、区位商、物耗产出率、三废治理率作为各一级指标的子指标进行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计量分析结果
利用Spss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表1中指标数据值进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出前四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782%,基本上反映了这11个指标的信息,因而可以用来描述石家庄市22个工业部门的发展水平。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还要求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第一公因子在行业增加值、利税总额、感应度系数和产值区位商四个变量上有较大载荷,主要表现的是产业的规模效应,因此将其定义为“规模效应因子”;第二公因子在资金利税率、总资产利润率和影响力系数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定义为“经济效益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物耗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变量上有很大载荷,反映了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将其命名为“技术进步因子”;而第四个公因子则在弹性系数和就业区位商上有较高载荷,反映了产业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定义为“社会效用因子”。这四个公因子的性质及顺序较好地体现了其代表的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位,也完全符合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及发展规律,即区域主导产业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其次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要兼具先进技术和较高社会效用等系列要求。
在此,本文用F1、F2、F3、F4分别表示以上四个公因子,F则为综合评价得分值(F=γ1F1+γ2F2+γ3F3+γ4F4= 0.378F1+0.283F2+0.176F3+0.164F4,其中,γ为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通过计算继而得到综合因子得分表,见表3所示。
由表3中结果可知,综合排名在前十名的为: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
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
上文中排名前十名的10个产业都是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的结果,而主导产业的选择还需要结合石家庄市的具体市情如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产业政策等情况来合理确定,具体分析如下:
(一)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尤其是医药制造业是石家庄市的特色产业。目前石家庄全市共拥有制药企业287家,化学原料药产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大、实力强、管理好的大型医药企业。其中华药、石药的综合实力居全国医药工业前3位;神威药业进入全国中药企业50强,软胶囊生产能力全国第一;到2005年,全市医药产业总产值实现了156.68亿元,利税总额达到了16.96亿元,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8%和8.1%,其经济地位毋庸置疑。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区位商值意味着以制药业为主的化学工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石家庄市首要的支柱产业。
(二)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
石家庄市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在第一公因子上得分很高,而在第三公因子F3上得分较低,说明该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了规模效应,但还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有碍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该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依靠先进技术和设计创新能力,解决易存在于该产业的环境污染、劳动生产率低等不利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
(三)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在F1和F2上有较高得分,说明该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可以看出,石家庄市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比较大,均在1.13以上,说明该产业在具有规模效应的同时还有着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够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具备了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因素。
(四)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虽然具有较高的区位商值,但是由于该产业的产业关联、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物耗等原因,所以该类产业不应该成为石家庄市工业的主导产业。
(五)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该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带给其他行业最多的是其制约作用而非推动作用,从而不符合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应该作为基础产业来发展和对待。
转贴于
(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业即钢铁业
2005年,石家庄市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8.7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不仅如此,从因子分析结果中也可以看到,石家庄市钢铁业的产业关联度、产值区位商和就业区位商指标也居于前列。目前,石钢、敬业、佳正、澳森等特种钢材改造项目、焦炭项目也已列入《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之中。因此,钢铁业不仅是石家庄市的基础产业,也同时应该是其主导产业。
(七)纺织业
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棉纺织、印染为主,兼有化工化纤、毛纺、针织、服装及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拥有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河北鸣鹿服装集团、石家庄旅游装饰集团、晋州纺织厂和赵州纺织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具有了成为主导产业的规模潜力和市政府全力支持的政策优势,并且由于该产业较高的产业关联和就业吸纳率,从而也应该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
(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非金属矿采选业
这两个行业均属于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虽具有较高的综合因子得分,但其物耗产出率偏低,只有4.6668和1.9818,说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较大,且缺乏经济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只有河北曲寨集团有限公司、鹿泉东方鼎新水泥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排头兵企业。目前这两个行业尚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滞后,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鉴于此,笔者认为该行业不应当成为石家庄市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要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水平,同时要大力建设矿产加工与出口或出口替代产品加工基地,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全面发展。
结论
综上可知,将化学工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食物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钢铁业和纺织业作为石家庄市工业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是实证分析和综合考虑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通过分析又可以发现,类似于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这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水平低的高新技术产业综合评价得分都普遍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产业虽然在环境和科技指标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对于石家庄市本身来说,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短期内其规模优势尚难以形成,对经济的推动力相对较小,因此目前还不能列入主导产业行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必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石家庄市的产业政策在鼓励现有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潜在的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其对传统主导产业的技术渗透,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最终进入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胡琦.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学研究,2004(5)
2.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7)
3.蒋贤孝.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J].生态经济,2007(9)
4.石家庄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关键词】方向性距离函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四元分解模型;工业效率
2011年“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作为中原经济区豫北重要战略支点和全省重要工业基地的安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安阳市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的推动。2011年安阳市实现总产值155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982.2亿元,占全部产值的63%。在安阳市全部工业产业体系中钢铁、化工和建材等是主体,这些产业一直以来都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党的“十”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价安阳市的工业增长效率,如何在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同时,实现安阳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安阳市工业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及效率评价
本文拟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对安阳各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进行四元分解。若产出为,投入为物质资本、劳动力、能源三种,则可以将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如下四元分解①:
其中,和分别代表时期;代表劳动生产率,它等于产出与劳动力之间的比率。等式左边表示在时期和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别代表在时期和之间,考虑多投入、多产出和技术效率差异情况下,源于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绿色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能源消耗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和的乘积为源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劳动生产率变化。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我们将安阳市所辖各区统称为市区,这样安阳市下辖的县(市)区总共有6个,即市区、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和内黄县等。本研究分析时段为2004—2010年,模型涉及的变量及相关数据说明如下:
各地区期望产出水平用工业增加值数据表示,非期望产出为“三废”,分别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指标表示。本文投入因素为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和能源消耗。我们选取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K)度量资本投入,用工业从业人员数(L)度量劳动力投入,用工业单位GDP能耗度量能源消耗。以上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安阳统计年鉴》,并以2004年为基期年对各年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进行折算。
由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到:(1)2004-2010年安阳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30.7%,其中内黄县增长最快,增长率为42.8%,滑县增长最慢,增长率为20.1%。(2)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来看,安阳县、汤阴县和滑县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对本地区工业生产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市区、林州市和内黄县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出现了恶化,从而阻碍了其地区工业的增长。具体来看,林州市和内黄县的绿色技术效率均出现了恶化,从而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下降了3.4%和13.2%。安阳县的绿色技术效率没有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其他县区的绿色技术效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区、滑县和内黄县出现了绿色技术倒退,从而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下降3.7%、3%和9.3%,而其他地区技术水平的提高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3)就投入因素来看,资本深化对各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23.5%,其中内黄县的增长率最高,达到61.1%,汤阴县的增长率最低,仅为7.2%,地区差异较大。能源消耗对各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7%,远低于资本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到,能源所贡献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地区差异较小,增长率最高的安阳县和增长率最低的内黄县仅相差3.2个百分点。(4)总体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因素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可知,安阳市工业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推动,其引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29.2%,占据约95%的贡献份额,而全要素生产率拉动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5%。在所有的地区中仅有汤阴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投入因素,其贡献额分别为67.3%和32.7%。
由上述分析可知,总体来看,安阳市的工业经济增长仍然是“要素驱动型”的,工业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工业经济增长体现出显著的“粗放型”特征。这与安阳市钢铁、化工、水泥、印染企业比重大,技术装备落后,规模化程度低,结构布局不合理,从而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密切相关。
二、安阳市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基于上述计量分析结果,并结合安阳市的一些具体情况,笔者提出以下促进安阳市工业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通过优化工业结构,走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安阳市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冶金建材和装备制造产业,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规模向效益转变,走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钢铁行业是安阳工业的“龙头”和基础,应坚持以控制排放和能耗总量、调整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为重点,坚持调整产品上游原材料结构、提升中游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拓展下游产品的循环利用为基本思路,使各个产业链有效连接,实现整个工业结构和体系的不断优化。安阳市还需积极推进煤炭焦化企业的整合重组,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集约利用,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竞争,加强生产技术的研发合作,组建大型煤炭焦化集团,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2、通过优化工业布局,实现工业产业集聚效应
安阳市要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进度,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特色显著的产业集聚区,以实现产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加快科学规划的实施,坚持“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对各产业集聚区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产业集聚区建设、城镇规划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工业园区内部企业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利用等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
3、通过培育创新体系,提高工业企业创新能力
要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一是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中心,联合有关高校和研发单位,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新技术和建立科研中心,加快建设企业内部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推动企业研发平台的升级。二是鼓励相关企业同高等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对高新技术实现联合开发。建设集科技会展、科技贸易、科技孵化、科技交流、科技培训为一体的“一站式”创新服务中心,实现科技资源集成与共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外,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投入增长机制。
4、大力推进绿色化发展,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着力推进绿色化发展,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总的来看,安阳市工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要实现安阳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工业效率,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监管等办法来推进地区的绿色化发展。
总之,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硬性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安阳市工业必须在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及实现绿色化发展方面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安阳市工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注释:
①非期望产出“环境污染”因被隐含在ML指数及构成的计算过程中,所以其在经济增长源泉的分解模型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
基金项目: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SCX/2012-Z42)。
作者简介:
关键词: 莱芜钢城区铁铜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绿色钢城,
Abstract:The steel area of Lai wu City was founded in 1993 when Laiwu was upgraded to the Prefectural-Level city, and the steel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as set up in 2007.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teel economic evelopment zone, the supporting living space, researching innovative institutions and the third production facilities are in need imminently ,Tie tong gou District is selected because of its proper location.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Green steel area”, the paper discusses deeply in district orientation, urban designing concept and space planning, and respects its inspired effect on the other similar cases.
Key words: Tietonggou District of Laiwu steel area; regulatory plan; green steel area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莱芜作为济南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是以钢铁冶炼、板材深加工、新材料及其钢铁制品产业链为内核的制造业专业化城市,是都市圈的五大基地之一,该市由济青高速公路南线直接与济南和青岛的黄岛相连,为莱芜突破区位的制约因素,全面融入半岛城市群,拉近与青岛、济南的距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打通莱芜——日照、青岛港口的出海运输铁路,将莱芜打造为济南都市圈的东部出海通道势在必行。
钢城区城市空间的拓展面临“两头作战”的境地:一方面,自从上世纪70年代建厂,城市长期缺乏外延发展的充分空间,老城存在用地布局混乱,空气污染、空间局促、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近年来村镇工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出现了建设区无组织蔓延的局面,城区以外的用地梳理和发展空间整合刻不容缓。在老城疏解和扩张的双重压力下,区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铁铜沟片区的开发建设同时兼顾老城疏解和梳理的双重职责,不是单纯的增量拓展。应当在不破坏原有生态格局的前提下,建设环境优越、适于居住的新片区。
针对以上现状,本文提出“绿色钢城”的概念,其中基本含义有两个:一个是以莱芜的核心产业,构建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的体系,建设生态的工业城市;第二个含义是对整个莱芜市而言,整个生态环境的治理,包括如何提高莱芜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光是保护环境,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改造现有的环境,提高现有的环境质量。铁铜沟片区由于优越的区域位置,随着钢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配套的生活区、研发创新机构和三产服务设施都将在本区解决,因此如何提升环境质量,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就该片区空间特征、战略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一、铁铜沟片区规划用地范围的主要空间特征
(1)特征一:城市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城乡混合区
规划区内地形复杂,各现状建设沿新兴路和钢都大街无序进行,道路互不衔接,不成系统,使得本区缺乏与周边用地的联系,特别是与西部城区的联系。
(2)特征二:区域生态敏感地带
铁铜沟片区散布磨石山等五、六处小山丘,牟汶河的两条支流黄庄河、里辛河流经区内,形成区内“数山逶迤、二水穿越”和“三山(棋山、历山、艾山)屹立,一水(牟汶河)环抱”的自然景观相互沟通对话的风貌;西邻是钢厂的锻压厂和烧结厂,站在磨石山上西望烟尘缭绕,因此本区生态环境十分敏感。规划中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特征三:区域交通的要冲
铁铜沟片区是从济南、青岛下高速进入钢城的门户区,北连经济开发区,西邻老城,省道韩莱公路为片区北界,交通优势极为突出。
二、铁铜沟片区发展的战略研究
铁铜沟片区的功能定位应当从济南都市圈整体发展以及莱芜城市功能结构的完善和提升这两个层次加以考察。当然也应注重新区自身发展的规律及走向,单就铁铜沟片区而言,外部的推动是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的要求应该是其功能定位主要考虑因素。
1、铁铜沟片区的功能定位
铁铜沟片区是莱芜钢城东部以居住、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型综合片区。
综合上述分析,铁铜沟片区的功能定位可描述为:以区域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政府管理功能为依托,集物流、交易、生产服务,以及中、高档居住、旅游休闲和都市工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纪新区。
铁铜沟片区的综合按照其主导作用及区域能级的高低依次为:
•研发创新:主要包括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与设计、产品中试和小批量生产于一身的研发设计综合体。同时,文化传媒业也是新城创新功能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和信息处理:为黄庄镇和里辛镇政府所在地,可以结合铁铜沟片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处理心和管理调控中心。
·物流、交易: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和区域交通的良好基础,在铁铜沟片区建设市级长途客运站和大型商贸物流园,使之成为莱芜南部地区乃至鲁中地区未来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点。
·生产服务:生产服务业将成钢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而铁铜沟片区作为钢城发展的重点聚集区域,应该成为区域生产服务业的聚集地。
·中、高档居住:从莱芜的环境条件出发,结合整个钢城居住空间的布局,铁铜沟片区的居住功能中应以中高档为主体,兼顾原有居民点的改造。
·娱乐休闲:利用片区内“数山逶迤、两水穿越”的自然资源发展文化娱乐功能,突出“公园式办公、公园式居住、公园式购物、公园式娱乐”的主题,以多层次的第三产业项目布局城市核心区发展多元化的城市核心区。
·都市工业:结合片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发展都市型工业。
关键词:公路;可持续发展;和谐。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
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倡导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
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公路事业的外部和谐;另一方面是公路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具体而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公路是指基础设施条件好、综合服务功能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路;是路网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出行方便的公路;是内在质量优、外观形象美、整体和谐的公路;是通行舒适、快捷、安全的公路;是以最少的资源实现了最好效果的节约型公路;是尊重、保护和美化环境的景观公路;是职工队伍精神面貌好、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公路。
二、目前公路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了对公路的投资,公路建设规模空前扩大,但对公路可持续发展及公路事业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影响重视不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网规划程度不够,在设计中对生态保护的考虑不足。一是地方公路建设缺乏整体科学的路网规划,个别地区存在随意调整公路规划,盲目扩大公路规模的现象,导致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合理。二是公路规划中公路生态设计的理念相对落后,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变化考虑较少。往往只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发挥,很少考虑如何从源头上避免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施工前没有很好地预测工程对环境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不良影响。环保工程还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三是对公路与建筑风格及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考虑不足。往往只考虑环境因素对公路的影响,很少考虑到公路设计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往往缺乏保护措施,导致沿线景观改变。
(二)公路占用、消耗大量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公路除本身长期占地外,在建设中的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临时道路、临时设施等也将在一定阶段内占用土地。这在人口众众多,耕地相对较少的我国国情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公路是高投入的产业,公路建设和维护护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如钢铁、水泥、沥青及电子产品、通信器材等,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资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公路养护改建替换下来的弃料还不能很好的循环利用,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三)公路影响生态环境。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最直接的影响始于场地清理,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丛等植被在施工前均被砍伐或移植清理,导致公路沿线植被覆盖率和绿色生物量大大降低。其次,公路建设中往往大量破坏表土资源,对植被繁衍和生态平衡不利。公路还致使动物原有的通道被切断,分离与阻隔作用使动物生活环境受限,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生物死亡,致使一些宝贵的野生生物遗传基因资源丢失。同时,公路建设对大气环境和饮用水也会造成污染。
(四)公路发展的软环境还不强。一是公路发展的法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法制不够协调,过于粗放,给公路依法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二是公路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统一,影响了公路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三是公路干部职工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四是公路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不断挖掘公路文化的内涵,打造文明公路品牌。
三、实施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尊重环境,构建环保公路、生态公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路环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公路绿化、景观保护、噪声治理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使交通环保工作逐渐法制化、规范化。
(二)珍惜资源,构建"节约型公路"。要把公路建设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联系起来。既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搞过度建设,又不能滞后或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都会造成国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三)科学规划,构建网络化公路。要科学规划公路网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先行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由此确定公路网络规划的总体格局。二是系统协调与长远发展的原则。公路网规划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将区域内外的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全面综食分析,从整体上、系统上进行宏观控制和规划。三是工程经济性原则。使路网总体规划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又有良好的工程经济性。四是联通原则。使干支公路连接成网,通过建设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交通需求。
(四)以人为本,构建"平安公路"。公路发展必须以安全作保障,努力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公路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公路造成的安全事故。公路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当灵活、合理地掌握路线线形,保证行车安全(平稳的车辆行驶速度、良好的通视条件、完善的沿线设施),另一方面应当按照"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经常性、及时性、周期性的预防、养护与维修,保证良好的使用状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公路建设 交通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设计良好的公路能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公路的绿色文化全新概念,强调公路是景观、文化、旅游资源,与沿线风土、历史和时空相适应,与时代感相适应,与运动中人的感知和静态中人的观察相适应,与环境相适应。
一、公路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繁荣与便利;公路建设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与引导和促进物流转换、使用和消耗土地、影响或改变自然风貌等紧密相联;路网结构配置与城镇规划的协调、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亦对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在公路建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建设一条路、养护好一条路、美化一条路,努力创造安全、畅通、绿化、洁净、美观的通行环境,不断改善沿线人居环境,方便民众出行。公路建设中坚持节约土地,通过优化设计、旧路利用、占补平衡,尽量少占土地、节约耕地。这对促进公路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公路建设行业中的具体体现。
二、公路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公路交通运输,一方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一)占用土地资源
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提高沿线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形成沿线产业带,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公路运输是占用土地较多的交通运输方式,除公路本身永久占地外,建设中的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临时道路、临时设施等也会在一定阶段内占用土地。有资料显示,每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占用的土地最高可达5―7公顷,公路建设占用耕地占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比例达16%左右。
(二)生态影响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是长距离的带状人工构造物,它改变了所经区域的环境特征。尽管它们在沿线环境系统中所占面积比例并不大,但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最直接的影响是场地清理,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丛等植被在施工前均被砍伐或移植清理。其中,临时用地及立交区、边坡、中央分隔带等,在公路建设中可以通过人工绿化或建成后自然恢复等方式恢复植被;而路面及构造物等地,植被将永久不能恢复,导致公路沿线植被覆盖率和绿色生物量的降低。为了开挖路堑、填筑路堤,就要取走表土,而表土是长期形成的、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绿色植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年。如果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表土,就会破坏表土资源,对植被繁衍和生态平衡不利。公路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公路建设,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量达5000万吨。公路还把自然生态系统一分为二,致使动物原有的通道被切断,分离与阻隔作用使动物生活环境受限,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生物死亡,致使一些宝贵的野生生物遗传基因资源丢失。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公路建设向西部山区延伸,西部地区多为山岭重丘或生态脆弱区,在公路施工中大填大挖路段多,不可避免地要改变地形地貌,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
(三)景观改变
公路建设对景观的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改变地形、地貌;二是由于公路的分割作用,导致景观的碎裂化;三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地表的,导致景观变差。如果路线选择和设计不当,还有可能破坏重要的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四)消耗资源
公路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如钢铁、水泥、沥青及电子产品、通信器材等。据统计,每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沥青1900吨。公路交通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消耗的能源已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3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家用轿车增长迅速,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耗大国,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还会持续增长。
(五)环境污染
公路运输还会带来噪声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交通噪声危害已成为居民投诉的热点问题;机动车的尾气则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计算,大城市中汽车排放CO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85%。
三、公路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
可持续发展的公路是指基础设施条件好、综合服务功能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路;是路网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出行方便的公路;是内在质量优、外观形象美、整体和谐的公路;是通行舒适、快捷、安全的公路;是以最少的资源实现了最好效果的节约型公路;是尊重、保护和美化环境的景观公路;是职工队伍精神面貌好、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公路。在公路建设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和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公路建设的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联系起来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公路建设应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既不能一味满足经济发展要求,过度建设,造成国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的浪费,也不能建设缓慢,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是应将其与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四者之间联系起来。从短期目标来看,牺牲资源与环境似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目标来看,由于资源环境受破坏必定会约束经济的增长。所以,公路建设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之间协调度的高低。协调度愈高,公路建设的持续性就越具有可行性;反之,可行性就愈小。
(二)西部公路建设应与东部公路建设联系起来
世界是多样的,是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的。公路建设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国东部公路建设和西部公路建设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统一体。西部公路局域网的建设和完善,必将影响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公路建设;反过来,东部公路建设为西部公路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
(三)公路建设应与铁路、航空、水运的建设联系起来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近些年来,国内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所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层面上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曹小琳等所做的“城市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2007年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使得在宏观层面和工业园区层面上进行考核和评价循环经济工作发展水平时变得有章可循、依法管理,有利于循环经济工作的推广。但是有许多学者指出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对行业和企业的针对性不强,亟待完善,如缺乏一些生产系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令人欣慰的是,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开始有人关注,如对公路水路交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就有学者认为公路水路运输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当重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只有当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依时,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科学管理、有效监督和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包括公路运输业在内的一些行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研究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更有效地和更全面地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有必要。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体健康水平不仅仅是国家法规的要求,也是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对企业行为有约束力。在循环经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环境下,企业要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当企业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面临应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时,企业迫切需要能得到反映行业特点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因此,只要有了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企业就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准绳和依据。当大批公路运输企业尽心尽力推行循环经济时,环境和人体健康状况将会得到巨大改善。
2、加强政府循环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在考核企业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绩效的大小。这常常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如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印度的2.8倍,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就公路运输行业而言,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还没有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就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依法加强对公路运输业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核和管理,这是使公路运输企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有效措施。
3、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目前许多公路运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着排污不达标、偷排、超标排放等现象,如主要污染物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超标,致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有的地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考核与奖励机制,公路运输企业会相应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这是提高公路周边环境保护效果的重要方面。
4、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环境各要素的人均拥有量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不足。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所导致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我国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在此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约束公路运输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
5、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需要
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大气、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人群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威胁了人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公路运输企业将按照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要求,加速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人群的健康。
二、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是寻求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同时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基本要求的特征性指标。通过使用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作出的评价来获取信息,可以了解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运行状况、监测循环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在进行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必须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要求,同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内涵,不仅要考察经济效益,还要考察环境效益等内容。其指标选取要有科学依据,指标定义应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应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系统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不同侧面进行考察,应选择能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构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要使指标体系简洁明晰,便于应用。
3、稳定性原则
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有稳定性,以便对公路运输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连续性的纵向评价和比较,也可以进行不同公路运输企业间的横向评价和比较,以此来科学考量公路运输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4、可操作性原则
在构建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挑选容易获得且能反映公路运输业经济实际情况的指标,使得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考核和管理。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许多统计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如资源部门和环境部门,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部门的数据。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与现行的统计口径相一致,还要考虑监测指标实地测算的可行性,并尽可能采集、利用现有数据。
三、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建立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够反映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内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由资源利用、服务能力、环境保护、管理规章等指标构成。其中资源利用指标有资源消耗、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在资源消耗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如公路单位运输量的平均沥青消耗、平均水泥消耗、营业性货车单位周转量的平均能源消耗;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如废旧沥青回收利用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等。服务能力指标有投入产出、公路养护和运输服务方面。在投入产出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单位运输量的公路运输业增加值、公路运输业对地区GDP贡献率等;在公路养护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养护里程占总里程的比例、公路养护质量综合值等;在运输服务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区域平均实际车速、重型货车完成货运运输量所占比重等。环境保护指标有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控制方面。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噪声超标里程比重、公路对邻近水源涵养区的影响、公路对沿线生态影响、公路沿线居民对公路环境满意程度等;在污染控制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车辆尾气排放超标率、公路尾气排放增长率、公路运营期污水回收利用率、公路运营期固废处理排放率、单位运输量污染物排放、单位运输量CO2排放等。管理规章指标如管理执行、公众参与。在管理执行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相关地方政策法规数量、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执行情况评估、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等;在公众参与方面,可选取的指标包括在公路运输中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公众对公路循环经济发展满意度等。
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公路运输业层面上有效地推广,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激励优惠政策,对取得循环经济有明显成效的企业应采取包括减税在内的激励措施,对取得循环经济效果差的企业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政策,督促其采取措施,取得成效。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公众生活环境、公众健康水平的改善,因此要努力提高公众对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路运输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宣传教育和绿色消费,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郑季良、陈志芳: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管理,2008(5).
[2] 曹小琳、晏永刚、景星蓉:城市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建筑经济,2008(3).
[3] 聂育仁:公路水路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3).
[4] 田凤权:基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运行研究[J].学术研究,2007(5).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背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既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建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项,2647栋建筑,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是241项,1950栋建筑,建筑面积2504万平方米。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12年绿色建筑项目数和面积均相当于2008年至2011年的总和。仇保兴说:“城镇化要转向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作为城镇化最基本的细胞——人类的住房必须要更新形式,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未来,必须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中。
在今年的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杨榕主任认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接近1000项,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突破了1亿。”并表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已经走过了试点、示范的阶段,进入了规模化推进的阶段。2013年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
因此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走低碳、绿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便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四节一环保,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
二、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施工企业要搞好绿色施工,要从以下几法方面着手:
1、施工企业要奠定绿色施工的管理基础
绿色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绿色施工就必需把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人员统筹起来。施工企业是绿色施工的主体,是实现绿色施工的关键和核心。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成立绿色施工管理机构、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
2、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力度
施工企业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加强对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技术人员的分类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和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原则、方法,增强推行绿色施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早保障绿色施工的实施效率。
3、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依据《绿色施工导则》和ISO14001 环保认证要求,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特点和工程特点,系统考虑质量、环境、安全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三、绿色施工管理实施的关键
实施管理是对绿色施工方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策划、落实和控制,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措施与手段主要有:
1、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目标进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2、实施动态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并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制定专项管理措施
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把绿色施工制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各项管理中去。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抓好绿色施工的每个环节,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4、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关键词 营林工作;林业;可持续发展;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08-02
森林是有用的资源,森林给当今和未来时代带来了多种好处,同时它们也是可更新资源。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持续维护,当今在享用资源的同时就会把未来排除在外,因此要通过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利,这也符合粮农组织林业战略计划,也就是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21世纪,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但现实情况却出现了基础体系构建不完善、营林技术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才能更好地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现就如何做好营业工作,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1 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1 对育林工作的促进作用
营林工作主要是围绕育林展开,对育林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有效改善区域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降低土壤有机成分的损失。同时,保存的有机成分反作用于林木生长,提升植被覆盖率,形成良性循环。
1.2 对环境影响的控制作用
营林工作落实就是减少噪音、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清除污染的过程。据统计,树林每年可以吸收灰尘300~900 t/hm2,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 005 kg/hm2,1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 kg/hm2;松柏林每天能分泌杀菌素15 kg/hm2,可杀死肺结核、伤寒、白喉痢疾等病菌。
1.3 对林业生产价值的提升作用
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薪碳等更来自林木。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既可推动区域经济良好发展,又可为区域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提升林业经济投入,形成有效体系循环,两者之间实现了双赢,林业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1-2]。
2 营林工作存在的问题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武陵山2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沿河流、山脉起伏,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在营林工作建设的过程中各地通过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庞大的营林体系,但是建设过程中由于基础建设内容不完善、营林技术较为单一等原因,各项营林工作效益并不理想,工作问题较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基础体系构建不完善
部分林场在营林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对营林工作进行合理规划,营林建设合理性较差。林场日常工作中人员只是单纯通过采伐林木获取林业利益,并没有对林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营林经济效益较差。与此同时,在基础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林区并没有对人员工资进行合理设置,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人员积极性较差,人员建设效益质量的低下,区域内营林工作效益较差。
2.2 营林技术较为单一
各林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营林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和应用,只是对林木进行种植和常规养护,林木成活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这种营林工作中林木维护管理效益远远无法达到高效益标准需求,直接造成重庆林场工作质量受到制约,导致林区内空挡出现的可能性大大上升。
2.3 造林经营选取不恰当
部分林场在营林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林木内容进行合理选取,没有对林木成分结构进行全面规划,直接造成整体林区内林木成分较为单一。上述状况非常容易导致林区内病虫害发生,使营林工作受到严重制约。此外,有的林场在对林木苗进行选取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对应体系策略,没有对林木苗质量进行严格分析及鉴定,整套林木质量参差不齐,林业发展效益大打折扣。
3 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完善营林工作的对策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构建林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时首先要做好对林业目标的规划,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依照可持续发展内容形成营林结构。该过程中重庆区域要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要依照实际生产指标及区域内经济需求适当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实现林业生产指标的构建。构建过程中既要坚持双增原则,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国家林业发展目标为前提对自身林区进行合理拓展,通过不断调整发展方式提升林业建设。
3.2 注重科学化构建
在科学化构建的过程中营林工作要把握好:一是科学选择,对林木苗进行科学选取,为营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营林效益和质量;二是科学规划,要依照环境变化状况及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状况对营林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从而保证林业市场经济效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护;三是科学控制,对林业营林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提升,加大当前世界先进营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3 优化结构层次
营林工作在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结构产业进行全面提升。依照重庆发展状况构建适合各地区域环境的林业结构,尽量选取经济效益较高、易于成活、易于营林保护的林木,从而提升营林结构体系的经济型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在结构层次构建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自身气候特点选取经济类果树和经济类作物进行林区种植,合理调整营林工作中的空间结构,从本质上改善本区域营林建设效益,加速林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效益[3]。
3.4 完善系统性机制
系统性机制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我国林业立法体系内容,要从林业生态着手,形成对应重庆区域营林体制。重庆林业营林工作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生态为基础,坚持以资源保护为目标,以生态资源和经济利益为核心,从而实现两者双赢。机制构建中要加强对采伐内容进行规划,要对日常营林管理进行构建,保证林业资源及经济的有效运用,从本质上提升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质量[4]。
4 结语
总之,营林工作主要通过林业建设、控制及调整完成林业保护,提升林业建设发展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育林效益,提升林业生产价值,改善林业循环应用效益,对其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人员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好营林体系构建,同时要依照营林内容结构实施对应控制策略,从造林、育林、绿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以加速营林工作进程。
5 参考文献
[1] 张淑萍.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4):174.
[2] 赵明远.论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营林工作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