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13
导语:在理性思考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美术专业 理论知识 学习态度 重要性 提高
我们一般认为理论的学习是从属于专业,但事实上历史证明艺术与理论这两个东西是实现创造的双翼,缺一不可。所以我认为,要真正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把理论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高等学校美术院系的学生就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现实的的需要。不光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美术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课,他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即便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熟,也还需要掌握与他所相关的其他综合文化,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
一:目前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现状
从报考大学开始学生们就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报考美术院校,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而文化课次之。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报考美术院系的学生必须在高考之前就参加各省的美术联考或是个美术院校的专业课考试并取得合格证。这一政策虽有利于个大院校招收优秀的美术人才,但由于各学校专业课考试的时间不同,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奔波于各大学之间考试专业课,这样一来就开始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化课,这种现象在高三尤为明显,他们为了专业课能够考出一个好的成绩,穿梭于各画室,美术培训班之间,所以文化课就被他们忽视了,这样他们的文化基础就差了很多,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同样认为专业理论课是次要的,只有专业课才是他们需要认真学习的,美术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又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艺术的本质又不同于其他学科,艺术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需要学生拥有想象,创作和发挥的能力,习惯了这种学习氛围的学生自然不会对枯燥的专业理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专业技法的掌握和熟练又是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过程,学生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践与创作,这样一来,学生们只好挤掉专业理论课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
二:学习美术理论知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单纯的专业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那么高等学校美术院系的学生就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现实的的需要。不光是因为社会的需要,美术本身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课,他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即便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熟,也还需要掌握与他所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
有些同学一味的进行临摹,并把这视为是对艺术的执着,甚至认为美术是手上的功夫,是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理论,如果向他们提问关于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回答总是让人啼笑皆非。在我看来,他们所认为的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到扼腕叹息。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积淀又何来灵感?没有理论知识的引导情感表达创作定会显得苍白无力。美术史的学习,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无论学习任何专业的人都应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状况。俗话说:“读书可以使人明智”美术院校的学生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和了解过去美术史的发展现状,更在于他们可以去传承其中优异的部分,去开拓更加宽广的艺术局面,对于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美术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去汲取养分,获取灵感。
三:如何提高美术专业理论知识
要解决目前状况,必须从提高文化素质入手,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改变目前高校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技法轻理论的不合理做法:改善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配置,通过人才培养,再教育等手段,加强高师美术专业的理论教育。只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真正收到理论与技法相结合。
第一,应该改革现行的美术专业考试制度,由于考试时间的不统一,考试地点的分散,学生们就不得不全国各地的跑,就是为了在专业课方面考出一个好的成绩,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考生的资金,更耗费了考生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当其他同学在忙着复习文化课准备模拟考试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耗上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的时间开始准备专业课,参加训练班的学习,美术专业的考试是确定学生美术基础的重要衡量方法,也是为了确保招生公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十分可行的。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课的考试应该和文化课一样,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统一划线。这样一来,考生就不必将宝贵的复习时间浪费在重复的专业课考试上,这样既节省人力和财力,又有助于各学科学习时间的分配,可以让他们从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意识到文化课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是同样重要的,等他们真正开始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时候也就能更合理的安排自己在大学期间专业课和理论课的学习。
各高校的美术院系・也应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加强公共科目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对于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尤其要加深,加宽,加厚。时代在飞速的发展,教育也应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生专业理论的提高还有赖于学生自己。毕竟外因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本人应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新要求,在新的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审美的水准应该是越来越高,我想坦白的说,学美术不能太窄太单一,要重视和关注自己的审美质量和文化含量。一个好的艺术创作,应该需要取自一个丰富的文化基础。只有将艺术看作文化的艺术或艺术作为文化,我们才可以理解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中以及它所存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为,文化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它通过生活经验以及个人对精神需要和日常需要的创造表现出来。这样看来,专业理论知识对艺术的创作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注意到就业和竞争的压力之下,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完善和充实自己,扩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参考文献:
[1]袁运甫.高度重视和培育“艺术创造力”[J].艺术教育,2009,3:8.报告
[2]周星.中国艺术教育基本状况与学科发展[J].艺术教育,2007,2:4.论文集
[3]云起.艺术教育重要的是改变观念[J].艺术教育,2007,1:7.论文集
摘要:刑法中有句古训:“无行为即无犯罪”,可见行为是刑法理论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概念据说是引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行为要件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核心要素,与人格、后果并称为现代刑法与刑事科学的三大支柱。然而,随着人们对犯罪研究的深入,过分关注行为已经不能再科学地评价犯罪构成的实质与各要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重新审视行为理论是我们准确定义犯罪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关键词:客观要件 行为 主观罪过
一、行为理论的一般学说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论文摘要:刑法中有句古训:“无行为即无犯罪”,可见行为是刑法理论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概念据说是引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行为要件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核心要素,与人格、后果并称为现代刑法与刑事科学的三大支柱。然而,随着人们对犯罪研究的深入,过分关注行为已经不能再科学地评价犯罪构成的实质与各要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重新审视行为理论是我们准确定义犯罪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行为理论的一般学说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既然通说的行为理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瑕疵,行为,作为我们打开犯罪本质之门继而研究刑事责任的钥匙洲吏得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来对传统学说进行反思,重新选择前进的方向。因此林教授在《刑法散得集》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行为的本质是一定的主体控制或者应该控制客观条件作用于一定的人或物存在状态的过程。笔者予以赞同。这一全新的行为定义将行为看成是行为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系列过程,不仅解决了不作为,过失犯罪的理论争议,更是化解了共同犯罪中的“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理论尴尬,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承认行为是行为人客观上作用于犯罪对象的条件重包括了利用他人行为,那么这里的“他人的行为”包含了他们正常之为或不知情之为、过失之为、故意之为和正当防卫,难免扩大了间接正犯的范围,从而使得共同犯罪理论的存在价值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论文摘要:在新世纪里,中国一东盟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国家战略,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在分析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必须从如下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必须转变观念,顺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二是必须优化中医药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三是深化中医药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广西中医药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人类进人21世纪后,教育事业进人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中国一东盟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改革广西中医药教育,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是摆在广西中医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1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现状
广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中医药研究历史悠久。广西聚居着壮、瑶、苗、侗、松佬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经过千百年文化和生活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技之长,除了传统的针灸外,还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瑶医、苗医等特色疗法,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医疗方法之一;广西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次于云南,全国排名第二。这些宝贵遗产的整理和发掘,都需要广西高等中医药人才来承担。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人才较为短缺,特别是基层还需补充大量的中医药人才,这就成为广西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方向。
近10年来,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快,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已形成,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目前,广西高、中等中医药院校共3所,设有21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及超过10个高职高专专业,近10个中专专业;教育层次分为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除了开展普通专业教育以外,还开展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高等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成人教育。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是通过建立传统特色和现代化道路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走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广西中医学院作为我区唯一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广西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广西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广西中医学院积极探索传统中医、对外中医、壮医药等多样化和特色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系院合一”管理体制和临床教学改革,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均取得了实效。广西中医学院至今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00多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有力的扩大了中医药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以“传统自然疗法、天然药物、生物制品的应用”为主的医学,这就为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广西作为中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丰富的中草药和海洋药物资源,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道相通的省区,处于中国与东盟双向交流与合作最便捷的通道。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东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具有亲缘的地理、民族和文化关系,具有相似的用药习惯,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中医药在东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加,广西中医药教育可以利用中医药学方面的优势主动走出去办学,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广西学习中医、中药及民族医药。其次,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引人,必然给广西中医药教育以新的刺激和影响,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使中医药教育的全面提高。再次,东盟各国与我国近邻,气候条件差不多,都有利于中草药的生长。因此,在中草药方面,东盟与我国相比,既有相同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产品,有的还存在着珍贵的稀有特产药材。东盟自由贸易市场的兴起,必然实现各种中草药材的相互流通,这样将会使广西实现中医药科研的大力兴起和实验材料的互相补充。
2.2挑战建国5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广西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给广西中医药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首先,知识经济要求深刻地革新教育理念。自人类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使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新的经济形态以高技术为第一生产支柱、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表现出强烈的技术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创新是新经济的灵魂。广西中医药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如何真正遵循高教规律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目标,在创新问题上如何培养更有利于加快广西中医药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都值得我们深究。因此,如何创新中医药教育是广西中医药教育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次,时展要求深化教学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教育要尊重和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学科专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及时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要求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人才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纵观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历程,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虽经过5次较大幅度的课程体系调整,但改革只是课时的增减和部分课程的增减,对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的力度不够大,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和严重欠缺。如何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考验。
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向复合型转向。未来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经由专门化人才转向较广泛适应性的通科人才;由单纯地掌握知识、做学问转为会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知识,会创新知识和发展知识,会创造新的直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由单纯地强调和要求知识的重要转为要求知识、素质、能力的统一。广西中医药教育存在着人才质量观片面、素质教育薄弱的缺点。在教育实践中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传统人文文化素质教育明显过弱,中医文化功底不足,以致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思想受到局限,发展不够全面。如何培养中医药复合型的人才,并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活动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3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
3.1转变观念,顺应时展潮流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正日益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健康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指导和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实践。
3.1.1树立教育服务观根据广西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更新观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弄清教育的本质,要认识到教育是对学生的特点、专长的引导,是促进其向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还涉及到更多更广的层面、领域,只样这样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1.2树立综合素质教育观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有三大特点:一是符合现代医学人才标准。二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三是体现时代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广西中医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立足于成才教育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克服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专业目标设计上要从专业对口性转向增强专业适应性与发展竞争性;在教育思想上摒弃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划分过细的观念,从专刁‘教育向“通识教育十专业教育”的通专结合教育转变,注重人才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和智慧潜能开发,把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1.3树立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保证学生终身学习,使之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和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医药教育的终身化,要求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学生的在校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终身化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逐步完善与发展毕业后中医药教育和继续中医药教育,使在校园中医药教育、毕业后中医药教育、继续中医药教育三个阶段成为连续统一的整体。
3.1.4树立教育国际化思想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国际化。中国已经加人东盟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作为联系东盟桥头堡的广西经济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人国际社会发展主流。但这种蓝图的实现必然要靠人才来支撑。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中医药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的潜在市场力非常大,对有一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和感情的东盟国家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因此他们对我国的中医药教育非常感兴趣。从广西目前的中医药教育水平来看,加快国际化进程对中医药教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主要着眼于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应不断地吸引和吸纳各种办学力量,从而推进校际之间合作办学、社会参与办学,采取与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科类院校联合开办中医药类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合作形式,促进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目前,对外合作办学越来越流行,已经成为近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医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优势及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储备优势,东盟国家会首先考虑与广西的中医药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东盟强大的经济实力,.能有效弥补政府投人的不足,能满足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东盟优质的教育资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必然会给广西中医药教育带来新的刺激与影响,从而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方面与国际医学教育进一步接轨,催生出广西本地新型的中医药教育形态,建立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广西中医药教育形式,从而提高广西中医药教育水平与质量。中医院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中医药专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医药院校与中医医疗、科研机构的联合,建立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使投资者在教育产业化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开发等工作的运作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并能转化为再次投人的良性循环系统之中。学校与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建实验室,共同申报、共同研究课题,共享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委托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院校教学研力量在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互相渗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3.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3.3.1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广西中医药教育本身还带有许多传统教育模式烙印,以致于人才培养的口径过窄,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因此,改革中医药教育模式就要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中医药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根据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结合国际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的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把中医药学教育紧密地联系所在地区的卫生工作实际,把教育的内容从书本扩向现实生产劳动,把教学的空间从院校延伸至社会,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实现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同时,还要重新审慎地认识中医师承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临床实践作为贯穿于中医教学过程的主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实践的同时,完成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地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同时遵循“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中医师承教育方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避免陷人传统师承教育所固有的重经验、实技而轻理论研究,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的保守和狭隘境地,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面改革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
3.3.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国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历程看,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模式的客观合理性,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知识技能与现代医药知识技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基础与临床以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应遵循:一要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加强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二要体现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特征,反映最新进展,引进必需的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三要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的整合和治疗、预防、康复、健康的统一;四要体现具有良好的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设置上,首先,控制总课时,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其次,强调课程的联系和综合,把中医与西医在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上相关密切的病种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减少内容重复,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力图反映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新方向,吸取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再次,注意课程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1. 物质需求与物质满足之间差距较大。
据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在稳定的工作、良好的教学教研条件、较高的工资福利等物质需求的重要性方面位居前列,且教师普遍认为个人报酬福利与同行相比偏低、所得报酬与贡献相差较大、工作环境差等物质满足程度与需求有较大差距。另外,由于对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较少,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普遍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传统,办公环境比较差。
2. 教学任务繁重,身体健康不容乐观。
近几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扩招,学生多,教师少,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而且大部分教师还兼任了班主任工作。由于负担重,压力大,这使得教师不仅无暇顾及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健康,使不少教师患上了咽喉炎、声带损伤、胃病、下肢静脉曲张、头痛、失眠等职业病。
3. 工作缺乏成就感,职业理想难以实现。
教师的职业理想主要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教师本身也得到和谐发展。然而,中职生不愿学、养成习惯差的现象较严重,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时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面对数量众多的“学困生” “后进生”,教师呕心沥血地工作有时也未必能奏效,所以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成就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
4. 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挫伤教师工作幸福感。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对教师都采取了一定的评价考核制度,但评价方法无论是采用“末位淘汰制”,还是“评选最差教师”等方式,都不能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能力,也达不到考核的最终目的,反而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幸福感。
5. 职业道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受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一部分教师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现象,他们对工作没热情,消极应教,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道德失范,敬业精神缺失,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性活动,丧失了最基本的教师道德标准。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人类需要理论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构成一个需要系统,简要概括为五大类:(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2)安全需要;(3)情感与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首先,上述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个阶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感情与归属的需要为中间层次的需要,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其次,主导需要对人的激励有决定性的作用。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再次,人的需要是交叉的,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因此,要提升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必须认真了解、研究中职教师的各层次需要状况及满意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他们的各种正当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
三、提升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策略
结合上述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启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中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 教师自身方面。
教师的职业幸福很重要,教师一个人的幸福不仅仅影响着其家人是否快乐,他更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的职业幸福会转化成一种教育力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幸福的追求。
(1)转变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应看到,现在的中职生或许养成习惯不好,但对人很真诚;或许文化素质不高,但有艺术体育天赋;或许学习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很强。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学生的成材发展。
(2)提升职业价值观,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立足社会。对中职教师来说,这就是“桃李满天下”的职业价值所在。另外,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通过系列的师德培训活动,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3)学会自我调适,注重健康。作为中职教师,一定要学会自我调适,保持乐观心态,善待自己,这是感受幸福的前提。教师不能仅仅只知道埋头教书,而要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因为有了健康的好身体,才能更好地感受幸福。同时,教师要保持知足心态,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况且国家日益重视中职教育,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要适当降低物质需求,知足才能常乐,才能幸福生活。
2. 学校方面。
【关键词】高中数学 质疑能力 重要性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7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在某何种程度上只不过是数学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意味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事实的确如此,相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他们的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真正值得教师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迈向成熟、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发展无疑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身为教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学生们学会质疑、充分发展质疑能力。本篇文章即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两个方面展开系统的论证。
一、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参透学习本质的关键。
夜晚的高中校园,灯火阑珊,学生们都坐在教室里埋头做题,可是很少有学生真正思考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告诉我,他认为数学学习就是记公式、练习习题、考试、在记公式、做习题、再考试。可是如果数学学习真的就只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简单过程吗?如果人们都只是一味学习前人的数学思想、掌握已有的数学公式的话,那么数学这门科学就不可能发展至今、也很难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灿烂的成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问是打开知识的大门,学习的本质在于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研究出新的理论和成果。”正因为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数学学习的本质问题,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非常被动和盲目的状态,很难真正全面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无限潜力。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在数学的学习中很容易陷入一个学习的误区,不懂得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学习的本质在于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而突破的前提就是学生们针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具备“生疑”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参透学习本质的关键。
2.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强调学习者理性思维能力的科学,因此,任何一个不懂得思考艺术的学者都很难在数学研究上真正有所建树。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一个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学会思考,而思考也是推动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可是,我们在激发学生思考之前,必须首先确保学生们有疑问。如果学生对教师教授的所有的数学公式、解题步骤都完全没有疑问的话,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学生们完全没有思考。因此,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层面上来讲,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的模式是一个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取得最终答案的过程。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言语上的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们逐渐找到答题的正确思路,并且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得出最终的答案。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这个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者、一个启发者,学生才是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主角。因此,如果学生没有质疑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就启发学生们的质疑能力。
(2)在启发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们顺向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们通过逆向思维的模式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比如说,在论证一个命题的真假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先使用逆向思维的模式,从对立面论证命题。如果学生针对对立面的论证结果产生质疑,那么也一样可以得出争取的答案。总之,不论是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我们都是在努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2.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们“生疑”的情境。
有的时候,学生产生疑问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学生们不擅长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因此,教师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们“生疑”的情景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实,学生们不提出质疑并不是因为学生完全不会思考,而是因为学生们习惯于依赖教师了,习惯于相信教师总是正确的。因此,即使他们发现老师出现了失误,他们可能也不敢说出来。鉴于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专门设置精心设计的“失误”,一来以此检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真正思考了,二来如果我们的错误被学生们发现,学生们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总是正确的,渐渐地,他们就敢于质疑教师讲授的知识了。
3.鼓励学生们在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
关键词:音乐教育;感性思维;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当谈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时,人们很快就会联系到心理学问题。的确,“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近些年来,国内外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表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对音乐感性思维即形象思维的强调,却忽视了理性思维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事实上,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都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分析与概括。在这一过程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但是,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学生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很少在较深层次去探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在此,笔者试图阐明培养音乐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借此文与同行探讨。
一、培养音乐理性思维的作用和意义
理性思维反映的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所认识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联系(这种反映对象是人们的感觉器官无法直接感知的)。这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是以内部言语或其它抽象符号为载体的概念及其运动与变化。理性思维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音乐理性思维是以感性思维为基础的,它贯穿于创作、表演与欣赏的所有过程。实际上,音乐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正是依靠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与协作而取得的。因此,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性思维,也要重视对音乐理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理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讲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一个人的认识经验无论多么丰富,相对于古今中外的知识理论而言,总是极其微小的。任何人假如只固守自己的经验,而得不到其它理论知识的充实,他的思维必将像无源之水一样干涸,将像无本之木一样枯竭。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也是一样,培养音乐理性思维不仅可以在获得音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拓展音乐视野和开拓想象空间,而且可以通过概括、归纳等逻辑方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指导音乐实践,再通过实践来完善和修正其学习方法,即丰富的理论知识使想象活动有一个宽广的天地,而活跃的想象又使理论知识得到富有创造性的处理。这便是培养音乐理性思维的根本作用。
众所周知,莫扎特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奇才,他有着不可思议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莫扎特却说:“人们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错误的。没有人像我那样在作曲上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没有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我没有再三地研究过。”
这番话让我们懂得,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是从天而降的,即使是音乐天才也需要理性地分析、概括和总结前人的劳动成果。在音响材料和理论丛书丰富繁多的今天,学生更应该学会归纳和概括前辈留下的心血,从中不断吸取营养,争取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优秀的成绩。
学习音乐是有法则的。遵循这些法则和理论实际上就是接受理性思维的指导。譬如,学音乐创作的人,必须学习作曲技法、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法;学习音乐表演的学生,必须掌握演奏(唱)方法和一些临场心理学知识;学写音乐评论的学生不仅要学会音乐鉴赏,还要学习驾驭文字的能力等等。正如我国绘画艺术中也存在许多具体的法则。例如,画山水有应该避免的所谓“诸忌”,如“山无气脉”、“水无源流”、“树无高下”、“路无出入”等等;又有应该遵守的“诸要”,如“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等等,这些都是从大量绘画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科学技法。理性思维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犹如善游泳者因为掌握了水的性能与规律,所以能运用准确的动作畅游于江海之中,而不识水性的人则只能“望洋兴叹”,不敢弄潮一般。
二、培养音乐理性思维的方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学音乐首先应该多听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需要学生理性地分析和驾驭实际音响材料。作为音乐院校的专业学生在听音乐时,除了体会旋律的美感之外,更应该有意识地关注音乐本体诸多要素在音乐过程中的组织和发展状态。例如,作品中来自作曲家驾驭音乐基本素材的种种巧思,其中包括主题或曲调的走向、独特而个性的和声手法、丰富而别致的音色搭配,以及各种主题在整个音乐过程中构成的起伏,或是具有点睛之笔的旋律等等。有了这些音乐本体方面的理性认识,学生才能认识到音乐外在与内在、技术手段与精神之间隐秘的因果关系,艺术感悟力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金融投资方向的基本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金融投资者的基础,除了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统计学等公共基础课外,要获得扎实的金融投资理论功底还需要学习货币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理财学、保险学、公司金融、投资学、财务管理、期货期权、投资银行学、投资基金管理、投资行为学等专业课。近年来,金融市场朝着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步伐加快,需要具备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产品定价能力的人才,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应向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分析、金融数学、算法交易等课程延伸。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内容侧重点
要培养合格投资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客观地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对不同的观点和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的思辨能力,并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让真理在辩论过程中得以呈现,使学生掌握理性思考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教师应立足于以下两个导向和两个侧重点,把握分析金融投资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方法:1.投资导向正确理解“投资”的概念对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至关重要。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有望保本并获得预期收益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未来的预期收益,需预先垫付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从该定义可知,首先,“投资”需要投入一定价值量的资产,可以是货币形式或是实物形式;其次,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再次,既然投资有时间跨度,那么就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如通胀风险、信用风险等,其要求的投资回报除弥补资金的时间价值外还应能补偿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最后,投资要求保本并取得回报,即获得更多的未来现金流。一般情况下,比较投资与投机的不同,可以从资金投入者所期望的变现时间进行区分。2.理财导向理财是指个人及经济组织在某一时间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现金流状况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行为。由此可见,理财并不是急功近利地将投资的目光局限于短期回报。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理财是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现金流状况进行合理安排,而对一些经济组织,如养老基金而言,则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资金进出的合理配置和风险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理财规划师的职业应运而生,许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将选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投资规划、保险服务等与理财相关的职业。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内容需要从维护家庭稳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的角度谈投资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恪守“信托责任”的要义,为社会的每个家庭和个人未来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性的金融服务。3.投资风险的回避随着财产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加,金融服务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加强,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轻则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重则引发巨额财富转移和消失,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特别是金融受杠杆化潮流驱动的今天,银行家们为了获得高额的收益,不惜创设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以高额的回报为诱饵,向不知情的投资人推销,为未来风险的爆发埋下隐患。当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与资本的无国界流动相结合,金融风险得以如同瘟疫一般扩散和蔓延,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将裹挟实体经济迅速地步入衰退。在金融市场上,高收益与高风险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因此,金融投资的教学应从分散转移风险、化解危机的角度研究金融产品的投资价值,不应一味地以利益为导向,不顾社会的道德与责任,对金融产品的赚钱效应顶礼膜拜。4.引导对金融创新的理性认知金融创新的动力源自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和规避金融管制。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它满足了社会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着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产品又具有杠杆率高、交易链条长的特点,普通投资者在被其潜在的高收益所诱惑的同时,很难对其复杂的风险构成进行有效分析。如果缺乏“理性投资”理念的引导,忽视风险控制,盲目追逐高回报,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创新很可能演变成为一些金融机构向普罗大众圈钱的手段。由MBS、CDO减值到CDS违约导致的美国信贷市场风险失控,进而引发金融风险火烧连营的次贷危机,说明了对金融创新理性认知的重要性。由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主动加强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开阔视野,关注金融创新活动的发展与变化,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研究在我国效率较低的金融体系下进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
(三)教学内容中需加强“理性投资”理念的培养
培养选择恰当方法进行投资的理念(1)合理地分散投资的理念金融投资理论表明,分散投资可以降低乃至回避非系统性风险,即“要把鸡蛋放在几个结实的篮子中”。在实际投资过程中,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要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及所拥有资金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如果个人投资者资金量是5万元~10万元,投资于3只左右的股票较为合适;如果资金是100万元以上,股票的种类应该是10只以上。而且投资的股票不能都同属于一个行业,否则达不到分散投资的效果。规模较大的基金更是投资于几十上百种不同的证券,并且法律还会对其单一投资对象的持有量进行限制,以控制风险。合理的分散投资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并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一旦发生风险也不至于“全军覆没”。(2)投资于合理价位的理念掌握基本的估值方法,了解不同行业的估值特点。如在股票市场中,20倍市盈率,3倍市净率的标准在很多行业里可作为衡量投资价值的简易标准,但在某些行业并不适用,如钢铁行业等。因此投资技巧需要根据行业不同、公司规模大小及业绩成长能力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投资者根据价值投资分析方法选定投资对象之后,可在合理估值范围内将资金投入。但此时,如果市场出现价格进一步低于价值的情况,即便账面上出现亏损也要勇于把握买进的机会。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投资者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应该欢迎熊市,因为它会把股价拉回到低位”。如果投资过程中运气较好,买进股票很快出现上涨,不应太过乐观追涨再买,此时应细心观察,暂时停止买进行为,及时收集信息,对上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形势有变,所买进股票不再具有投资价值时,则应立即卖出。理性投资就是本着“宁可错过也不要做错”的原则,在不同行业中寻找还没出现上涨,估值合理的股票进行投资。学会控制投资当中的浮躁情绪我国的证券市场虽然投机氛围浓重,但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亏损抛售、认赔出局不是必须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在价格被低估的时候仍然可以长期持有等待其价值回归。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高智商或高学历,并不足以使投资者变得聪明,在投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合适的心智与情绪,避免陷入市场的非理性狂热”。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对金融产品投资价值分析方法的学习与投资效果的追踪,让学生更多地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关注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在价值分析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认识到无论是市场犯错还是自己失误,都没有必要过于百感交集,市场缺乏的永远不是机会而是耐心,从而增强学生在投机盛行的市场中克服浮躁情绪的能力,培养理性投资的心性。
二“、理性投资”导向下的教学实践改革
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仅凭课本阅读、死记硬背,必须亲身体验和实践,特别是对“金融投资学”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进行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专家讲坛——学术研究这几个环节增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能力。
(一)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培养“理性投资”的实战能力
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一次投资失误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金融从业者的理性投资的经验不应留待从业生涯中磨练与积累。随着软件开发水平的提高和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和教学应用软件,对尚未步入职场的学生进行“理性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国际金融》、《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金融工程》、《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充分利用金融综合实验室所提供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环境,开展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银行经营实务模拟等实训活动,让学生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市场行情、交易情况以及价格变化规律有一个总体认识,系统演练组合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升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实战能力。
(二)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理性投资”的认知水平
实习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跟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和提高学生对“理性投资”理念认知水平的必经阶段。校企联合设立实习基地,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他们参与到实际部门的投资项目评估与投资组合管理过程当中,通过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来验证“理性投资”方法的可靠性。另外,学校可以配合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实习基地的建设,请金融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士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企业文化、部门机构设置、管理理念、职业操守,让学生了解金融投资管理对专业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聘请金融从业专家讲授“理性投资”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高校“象牙塔”式的教学,还应加强与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业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络,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专业人士,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的经理、财务总监、行长等到校开辟专家讲坛,通过他们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达理性投资与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创新发展的最新进程和金融监管存在的纰漏,从战略的高度和实际操作层面了解金融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从而加强对“理性投资”理念重要性的认识。
(四)提高“理性投资”理念下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新世纪课标版小学数学,已经把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在和学生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重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的培养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总认为统计单元,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调剂,把它当作一个调味品,大不了取取平均数,算算差值,比比大小。所以,老师不重视,学生依葫芦画瓢,画画图,说一说,就完事,并没有发现统计的重要性。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举例强调统计的重要性、统计与生活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制定政策,销售方案,调研市场。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比如,小华的姐姐,要找一个暑期工作,找了很多单位,都发现工资待遇太低,唯有一张招聘简章许诺收入还可观:
长胜饭店原有12名职工,想再招聘几名服务员。在招聘时宣称本饭店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了700元。请分析下面的统计表,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公布的这个月平均工资数。
小华的姐姐经过粗略的计算,准备报名应聘该饭店服务员,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小华姐姐每月能拿到700元吗?为什么?
经过一番思考,同学们开始小声嘀咕了:有的同学说能,有的说不能。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生A说:按照平均数的算法:平均数=总和÷总份数,所以我发现,他们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了700元。我的算法是:(2000×1+1000×2+500×9)=708(元),所以,饭店的许诺是对的,小华的姐姐能拿到700元。
生B说:我和前面的同学看法相同,饭店的话是真实的,小华姐姐可以去。
那么我认为,小华的姐姐不只可以拿到700元,他最多可以拿到2000元。我故意把音托的可长。
生C说:我认为这张饭店招聘宣传单怪怪的,但我还没发现问题。
生D说:不会吧,简章里确实指出要招聘服务员呀!
“对对对,饭店招的是服务员,每月只能拿到500元,我明白了”生E像侦探一样发现了蛛丝马迹,大声喊起来。
……
那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生活中,这种诱惑人的事多不多,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室就像开了锅一样,同学们怨声载道,这个说爸爸怎么受骗了,妈妈又被人骗了多少钱。大家这下可深刻地认识到了统计的重要性。
三、切实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统计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信息观念”,具体讲,统计观念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1.认识到统计预测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预测。
2.能对收集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洞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