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

时间:2023-07-07 16:27:18

导语:在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60-03

引言

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历教育是中国培养安全领域专业型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安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安全科学的显著特点之一,这种特性反映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中,就使不同的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办学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这是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2]。实现人类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安全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其根本的保证。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从事安全工作。高等院校在此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从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和研究建立、健全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同时,还要为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专业安全人才,对改善中国各企业的安全状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安全专业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在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和安全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内涵和实施途径。

一、专业平台

打造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其内涵包括:(1)以监管部门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决策监管、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政府支持平台。(2)以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安全(应急)产品的研发、制造、交易、培训、演练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产研“知识集群”在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实训、实践中的作用,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人才实践平台。(3)以学校为主要载体,实施 “人才兴安”战略,构建完善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安全演示演练等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基础支持平台。(4)以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和中国安科院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为主要载体,构建安全科研协作体系,实施重大安全科技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平台。

二、专业定位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层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为: (1)办学层次:以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2)专业定位:培养安全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3)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基础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面向石油、冶金等高危行业,以安全工程为主体,以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为两翼的安全工程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体系

安全学科既不单纯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又不单纯属于社会科学学科,而是属于综合科学。安全工程教育涉及到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理论,以安全哲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行为科学、可靠性理论、毒理学等学科为应用基础理论,并结合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生产技术及安全技术知识,对人、物以及人与物关系进行安全相关的分析研究,形成在安全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安全工程设计施工、安全生产运行控制、安全检测检验、灾害与事故调查分析与预测预警、安全评估认证等方面的安全技术理论及其实施方法体系[3]。根据安全工程学科的理论特征和结构体系特点,借鉴中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的具体特点,基于我院的学科优势,结合重庆市安全形势,确立面向石油、化工等高危行业,以培养安全工程为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具有行业安全特色的“一体两翼”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该体系以面向石油、冶金等高危行业安全工程人才需求为主线,突出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运用能力的培养,职业安全健康主要通过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评价和评估、职业危害防治等能力构成,而安全风险控制则主要通过重大危险源检测检验、安全评价与评估和灾害事故定损等能力构成。

四、专业建设条件

(一)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专业配有专任教师17人,博士5人,占29%,硕士学位(含3人在读博士)占53%;教授3人,占 18 %,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等) 3人,占18 %,讲师 6人,占36%;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5%,50岁以上老教师占0.06%;石油类背景6人,化工类背景3人,矿山类背景3人,其他5人。目前师资方面主要不足是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安全工程专业背景人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带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选拔培养和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加强本科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批以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业方向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增强本科教学水平以及承担安全生产科技重大科研项目、创造重大成果的能力。

(二)基地建设

1.安全工程实验室及石油、冶金等特色学科实验室。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是以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特色学科行业安全为主要切入点,一方面能够进行相关专业基本的教学、科研活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安全工程学科与其他相关优势学科院系共同享有的特色方向安全工程基本实验设施和实验平台[4]。2007年,投入40万元建成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2008年,投入150万元建设安全仿真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与特色学科既有实验室为油气井、机械、冶金、化工、矿山等方向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基本实验条件与平台。

2.国家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实验室建设。2007年12月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两个省级实验室(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重庆市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正式落户我院,建成后将为重庆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加速建设的上述两个实验室,为特色行业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场实践、科学研究、事故鉴定、安全评价方面创造完善的硬件保障能力。

3.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09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投入建设,实验室包括四大功能,即安全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功能;重大危险源监测与监控功能;职业危害检测功能;风险预测与评价功能。四个功能的分别实施,既满足安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还能满足安全工程技术科研、培训和评价等社会服务的需要。

4.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我院资源为基础,联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研协作体系,开展安全生产理论与政策、公共安全、安全管理技术、职业危害、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石油化工安全、矿山安全、危化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实施重大安全科技项目攻关,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重庆安科院为安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五、人才培养途径

(一)按照“大平台,小模块”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所谓“大平台”,即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本科教育要求,设置一个课程群,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安全工程学的某个较具体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所谓“小模块”,即根据面向行业,培养安全工程‘一体两翼’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在大平台的基础上设置若干个模块课程群,满足安全工程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两翼的要求,同时依据行业的要求,设置不同行业安全的“小模块”供学生选择某个较具体的领域做深入学习,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具体的课程设置思路为:

1.“大平台”课程群。“大平台”课程群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体系两大部分,包括大学公共教育、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管理专业基础、工程专业知识、管理专业知识,内容涵盖了安全工程学科各个领域深入学习、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为终身学习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小模块”课程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安全工程、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三个方向进行小模块课程教育,而在安全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石油安全工程、冶金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和矿山安全工程等四个方向。(1)安全工程。以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特色优势学科行业为依托,培养在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主干课程主要有《油气安全生产技术》、《冶金安全生产技术》、《化工工艺生产技术》和《矿山灾害防治技术》等。(2)职业安全健康。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平台,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技术、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安全卫生法律方面的知识能力,掌握预防职业伤害技术与方法,能够在政府安全监察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工会组织从事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技术研究、监察、管理、监督检查、评价与咨询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主要有《职业中毒预防与急救》、《工业卫生》等。(3)安全风险控制。以重庆市“安保互动”建设为契机,培养掌握产品、设备及工程寿命周期(开发、设计、研制、运行及维护)中的系统的风险分析、安全评价与理论技术,掌握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技术与工作环境治理技术及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具备分析事故隐患、消除或控制潜在危险能力,能够在安全监察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及其他部门从事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检测与监测、危险评价安全教育与培训,在保险公司从事防灾防损、事故调查与处理及理赔、索赔等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有《责任与信用保险》、《人身与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定损》等。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利用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和安全工程实践教学平台,面向行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职业健康检测和安全风险控制现场实践应用能力的安全工程高级专门人才[5]。安全工程实践教学将主要通过应急救援实训平台、安全工程实验平台、职业安全实训平台和安全风险控制实训平台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在应急救援实训平台中通过逃生训练和应急救援训练等培养学生安全生产事故现场应急与救援能力;通过安全工程实验平台,从机电安全、防火防爆、特种设备、职场环境等四大模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通用安全生产技术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利用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实训,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突出安全检测、安全评价两大能力的“一体两翼”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

结语

通过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分析和研讨,提出一些新思路和一些创新措施,笔者认为,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内涵不一定强求统一和规范,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灵活确定。对我校目前采取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安全工程为主体,发展职业健康和风险控制为两翼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易于操作,同时为学生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将工程基础课与相关应用技术课整合成综合性课程的做法值得提倡,与我校的几大基地紧密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 倪文耀.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3):40-43.

[2] 许江,鲜学福,司鹄.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4):16-19.

[3] 张小良,刘英学,高洁,等.安全工程学科发展与专业办学思路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6):232-236.

第2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技术进展;科技对策;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监管监察的力度,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1]。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我国煤炭产量从2.11Gt攀升到3.87Gt,增加83.4%;煤矿事故起数从3306起下降到509起,下降84.6%;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5938人下降到931人,下降84.3%;百万吨死亡率从2.811下降到0.255,下降90.9%。但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依然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科技支撑仍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有必要围绕煤矿安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推动煤矿安全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此,在总结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当前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的对策和方向建议。

1煤矿安全科技主要进展

“十二五”以来,煤矿安全领域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实施“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创新,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程示范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重要支撑。

1.1煤矿瓦斯灾害防治

瓦斯灾害监控预警和瓦斯高效抽采利用是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瓦斯含量快速准确测定技术实现了120m长钻孔定点取样,20min内快速测定瓦斯含量,测定误差小于7%,并在100多个矿井推广应用。开发的基于2个“四位一体”煤矿瓦斯灾害监控预警系统,大幅提高了瓦斯灾害预警自动化水平,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最大扭矩12000N•m大功率定向钻机,在晋城寺河煤矿完成1881m井下近水平长钻孔施工,创造了煤矿井下顺煤层定向钻孔深度的世界纪录。研制成功适用于f≤0.5松软煤层的高转速大扭矩螺旋钻进装备、空气套管钻进装备及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钻进装备,在松藻、淮南、平顶山等矿区广泛开展示范应用,松软煤层钻孔深度最深达271m,钻孔成孔率达到76.9%。开发了煤矿采动区顶板“L”型地面井抽采技术并在晋城寺河煤矿成功应用,抽采浓度最高达93%,抽采纯量最高达3.11万m3/d,实现了本煤层采动影响区、采空区连续抽采,工作面瓦斯浓度降低约30%[2]。

1.2煤矿水害防治

水源和导水通道探测、水害预测、注浆堵水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水文地质探测与水害治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研发的井下瞬变电磁仪,可用于井下掘进头、侧帮、顶底板、充水采空区、充水陷落柱、含水层等隐蔽水害探测,最大探测距离达200m,准确率达到70%。研发的自记式地震仪及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显著提高了断层、陷落柱、煤层变薄带等异常体的探测精度,探测距离达1600m。研发的动水大通道突水钻孔控制注浆高效封堵技术,解决了携袋钻进、钻注一体化转换、注浆入袋、抛袋提钻等技术难题,在陕西榆卜界煤矿涌水量约1200m3/h的动水条件下,对高3m宽4m的过水巷道实施封堵一次成功,封堵巷道不足50m,注浆量不到850m3,施工工期仅18d[3]。

1.3煤矿火灾防治

早期预测预报、监测预警、新型防灭火材料和装备等是矿井火灾防治的关键。目前已形成了以自然发火早期预测预报、阻化剂防火、氮气防灭火、凝胶防灭火、黄泥灌浆防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形成了以胶带机火灾预测与自动灭火技术,惰气灭火、泡沫灭火、惰泡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外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煤矿井下移动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氮气出口浓度≥98%,出口流量≥2000m3/h,填补我国煤矿井下移动式大流量制氮装置的空白[4]。

1.4煤矿粉尘防治

形成以煤层注水防尘、喷雾降尘、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等为主体的防降尘技术体系,以及被动式隔爆、自动抑爆技术两大类多类型防隔爆技术体系。粉尘浓度、粒度分布测定等粉尘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可对作业环境粉尘浓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5]。研制出国内首套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综合除尘系统,在神东等矿区得到成功应用,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9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5冲击地压防治

形成了以岩石力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建立了包括区域防治与局部防治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6]。针对目前国内外已有微震监测系统只能被动接受煤岩体破裂产生的微震信号和震源定位精度不高的现状,研发出自震式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监测区域内波速场的实时反演与解算,提高了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的震源定位精度达到5~10m。

1.6煤矿热害防治

形成了矿井热害预测、评价、控制成套技术和装备,为改善工作环境和保障职业健康提供了重要技术装备支持。成功研制首套地面集中降温的核心设备———高低压转换装置,温度跃升小于0.5℃,设计压力16MPa,已在平煤神马集团建设示范矿井[7]。

1.7煤矿应急救援

形成了事故预警、培训演练、逃生避难、抢险救援等一系列成套技术和装备。在人员精确定位技术、无线救灾通讯、应急避灾信号引导、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先进成果。采用无线MESH网络、骨传导等技术研制了KJ30矿用救灾无线通信系统,救护队员可快速搭建数据传输通道,将事发地点的现场图像、环境参数、救护队员生命体征等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支持双向对讲,供救援指挥人员实时掌握救援情况并进行可视化管理和调度,目前已在14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区域队进行推广[8]。

2煤矿安全科技面临的形势

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也呈现新的特点,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2.1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据统计,2012~2014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重特大事故71起,死亡1278人,其中煤矿44起,死亡747人,分别占61.97%和58.45%;其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255,仍远高于欧美主要产煤国家平均0.03的水平;再次,煤矿安全生产指标持续走低,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低位反弹和反复的风险增大。此外,能源革命也给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煤矿安全水平极不平衡

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80%煤层为急倾斜、倾斜煤层,薄煤层多,厚度0.6~2m,局部断层密度达到35条/km2,机械化程度极低。2012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100人,共死亡672人,占全国的49%,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3%。2013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90人,共死亡494人,占全国的46%,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2%。

2.3煤矿开发条件不断变化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具有“东贫西富”、“东深西旱”的特点,煤炭开发不断向西部和深部转移。东部拥有约90%的经济总量,而煤炭资源的赋存仅占总量的30%;西部煤炭资源的赋存占70%,经济总量仅约为10%。目前全国已有47座超千米深井,最深已达1501m,随东部煤炭开采深度增加,高地应力、高瓦斯、高地温、高承压水等带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9]。新疆等西部地区大倾角煤层、巨厚煤层、三软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也面临严峻挑战。

2.4隐蔽致灾因素难以精确普查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通常无明显的显现特征,具有隐蔽性、时变性、脆弱性等特点,探测和预防难度大。煤矿灾害事故大多都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紧密相关,隐蔽致灾因素已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瓦斯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10]。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占90%。隐蔽致灾因素的致灾机理和预防机制、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快速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是研发重点。

2.5煤矿职业危害备受关注

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振动、高湿等职业危害,对职工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013年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3152例;煤矿职业病15078例,其中尘肺病13955例[11]。煤矿尘肺病约占新发尘肺病总数的60%。在有效遏制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同时,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2.6煤矿安全投入面临困局

受宏观经济影响,煤炭需求持续下滑,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煤炭行业低迷现状或将持续。煤炭企业在经济效益普遍下滑亏损条件下,资金周转困难,安全投入难以保证。因此,煤矿安全技术装备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越来越成为现场应用考虑的重要方面,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和推广难度加大,容易影响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两方面的积极性。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方向

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在《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2%以上。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5以下。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有必要针对煤矿安全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科技对策和发展方向。

3.1攻克灾害防治技术瓶颈,打好灾害对抗战

针对煤炭开发向深部和西部转移出现的灾害新特点,以“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为重点,研发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智能探测、煤矿重大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煤矿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技术。重点突破小尺度地质异常体精细探测技术、隐蔽致灾因素井上下立体动态探测技术、煤矿重大灾害判识预警模型及方法、突水水源在线快速判别与智能注浆系统、超千米深部流变围岩控制技术、深部矿井耦合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高温诱发瓦斯煤尘爆炸及自燃火灾防控技术、矿山呼吸性粉尘监测与防治技术等。

3.2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好安全战

当前“减人促安”、“无人则安”的理念被广泛认同,通过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可在提高煤炭生产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此,有必要围绕煤矿重点生产环节及安全保障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开展攻关,重点突破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难采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与装备、清洁智能辅助运输技术与装备、无人化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人-机-环境”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与装备、智能生产调度系统等,促进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升安全高效开采水平。

3.3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打好灾变时应急战

煤矿应急处置与救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保障煤矿灾变时期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找得到、调得来、用得好”,急需研制集紧急避险、灾区侦测、通信定位、应急救援于一体的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和装备。重点突破煤矿重大灾害灾情演变规律、煤矿灾变环境侦测及存储技术、灾变环境应急通信及遇险(难)人员精确定位技术、快速逃生避险救援保障技术及装备、煤矿救援通道快速构建技术及装备、智能化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提升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装备水平。

3.4提高监管执法技术水平,打好安全监管战

监管监察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化水平。重点突破现场监督检测装备、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装备、信息化装备、执法配套装备等,全面提升监管监察技术装备水平[12]。此外,要加强对煤矿安全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的调研和梳理工作,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重点技术条款和关键技术参数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技术标准规范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监管监察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策建议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所院校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所院校。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于2003年,截至目前已毕业本科学生600余人,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45%签约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年10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一)调研对象的构成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6~13年,平均10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调研对象选取的依据原则是本科专业为安全工程,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且在本专业学有所长,对本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表1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概况。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其中几个部分。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二)调查问卷的构成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是指本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调查问卷由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分。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表2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分反馈汇总表。在38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份。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毕业于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评价分数达到89.85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三)知识体系碎片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专业基础课。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虽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因此,山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与国内八所煤炭高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批技术难题,也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10]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了解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性质、特征,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极大丰富。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解决的方法有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格局。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2015年9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11](六)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2]黑龙江科技大学也即将逐步开展完全学分制。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11]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预赛在华北科技学院举行[EB/OL].(2015-09-30).

第4篇

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工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生产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化工过程日益向装置规模大型化、工艺过程连续化、工艺参数控制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化学品事故的后果也越来越呈现出瞬间性、灾难性和规模化的特点。由于化工企业大多在城镇附近,一旦发生恶性事故危害极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事故本身,不但造成劳动者的伤亡和企业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地污染、破坏环境,常常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群体性、社会性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另外,化学工业发生的事故其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或更久,贻害子孙后代,而要消除事故后果,则需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和谐,极其重要。

一、化工企业 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存在问题不少。虽然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已积累起一定的管理经验,但目前安全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职工安全意识不强,“三违”现象多,隐患得不到有效整改,各类轻重伤事故频频发生,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就目前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方式看,部分企业 仍停留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及直观的、事故后“亡羊补牢”的经验型做法上。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找出问题再加以改进,所采取的各种步骤与方法,仅局限于防止事故的再发生。尽管传统安全管理对预防事故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始终未能摆脱被动的局面,远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 需要。

就目前化工企业的发展而言,当公司生产规模较小时,在安全上主要实施自律管理,规章制度、程序文件较少,安全管理是以人治为主,作业过程的安全主要依靠现场指挥者、作业人员的经验,由于各人的经验不一,出现问题的处置办法缺少统筹性,生产过程中很易出现安全问题。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时,又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各种文件满天飞,规章制度墙上挂,安全工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很是活跃,但实际效果欠佳。

我们公司是一个危化品生产企业,也有以上同样的经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员工人数的增加,越来越觉得传统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越来越感到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重要。于是我们一方面积极地利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所特有的安全理事组这一平台,学习周边外资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一方面聘请知名安全咨询公司进行专业咨询。通过学习和咨询,发现公司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

1、安全评价不科学、不系统,往往只进行项目的局部安全评价,而对装置本身技术、工艺、设备的安全系统评价很少。

2、安全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生产一线缺乏相关作业指导书与记录表单;操作随意性强。

3、安全绩效目标模糊,没有建立量化的安全绩效目标和跟踪考核机制。

4、日常安全检查随意性较强,应付式检查较多;没有全面的安全检查指南与检查项目清单。

5、缺乏系统性的安全管理程序控制文件,在变更管理、承包商管理、作业许可、安全培训等方面差距尤为突出。

6、没有安全审计机制,缺乏持续改进的依据。

7、虽然公司通过了国家安全标准化二级审核,但在各安全要素控制和管理的深度及系统性上存在很大问题,需要花大力气、长时间去逐步完善。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公司的生产安全。

二、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理念

为了确保公司的安全,近年来,我们将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安全管理,重点进行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

所谓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就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综合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科学方法,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构成各部门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发现和评价可能产生事故的危险性,寻找事故可能发生的途径。通过重新科学设计或变更操作来改善或消除危险性,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企业自主负责、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整体运作机制,从根本上克服原始、被动、松散、无序的传统型、经验性管理模式,尽快向严密、有序、高效的科学化管理转变。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不仅包括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工具,还应包含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明确的安全管理目标、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措施、有针对性的全员安全培训教育、严谨的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等要素。

三、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实践

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首先要进行系统性规划,制订三至五年的阶段性计划,按重点、从源头,根据公司各方面资源能力,邀请相关咨询专家共同参与,分步实施。

1、生产装置现状的系统维护

我公司的生产装置多数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本质安全化程度很高。但在生产运行中,伴随着设备、管线、仪器仪表、开关阀门等发生的自然老化、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腐蚀、操作不当引起的损坏等,系统的安全本体化程度就可能下降。因此在生产中,我们始终加强设备平时的巡回检查,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定期进行大修,使装置的本体安全化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同时针对设备缺陷,及时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对装备自动控制系统、紧急停车系统、自动检测报警系统等的技术改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了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

2、科学开展工艺风险评估

化工企业重大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工艺系统存在缺陷而导致。所谓安全的生产装置应该是即使操作人员操作失误,也应该通过系统本身的各种保护层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为此,公司邀请安全咨询顾问与公司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花费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本公司各套生产装置及公用工程设施进行了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共分析出了三百多项安全和生产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逐条落实措施,公司先后投资了三百多万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整改。对生产工艺系统的自动控制、报警系统、联锁系统、自动停车系统进行了优化,对易燃液体储罐增加了氮气保护,从本质上避免大的灾难性工艺事故的发生。

3、坚持进行过程管理

过程安全管理(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PSM)就是通过对技术、过程与人员的整合,利用管理体系或制度的有效运作,以提升操作、设计与设备的可靠度,避免化学灾害的发生。

针对本公司生产部各车间安全管理模式分散,生产一线缺乏相关作业指导书与记录表单,操作随意性强等问题,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推行过程管理。

首先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结合风险评估的结论,对生产部各车间的操作程序与记录表单进行了重新梳理,改变了以往只做不写、操作随意性的习惯,增加了大量的作业指导书与记录表单,使员工的每步操作都能得到书面指导并便于班组长进行检查与确认,这样大大降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概率。另外,对员工进行了全面培训,让职工加深对所在岗位安全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使职工由他律变为自律,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而保证过程管理取得实效。

4、持续进行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化

在进行了安全源头、现状运行、工艺风险和作业控制管理的工作后,公司将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到管理层面的安全体系建设上。近年来,又邀请安全咨询专家每月来公司工作两天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理念的培训,帮助、指导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就安全管理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和改进。

通过一年的努力,公司在变更、承包商、作业许可、受限空间、事故报告与调查、开车前安全检查、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应急反应、操作程序、安全培训、危险化学品、消防、个人防护用品、工艺危害分析、职业卫生、安全内审共1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优化。重点表现在:

在变更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工程技术人员对生产工艺系统改变不严谨、随意性较强、变更相关危害分析不到位、审核不充分、图纸不更新、变更后培训不及时等各种做法,新建立了变更管理程序文件,明确了变更的定义范畴与各级相关人员的职责说明,加强了变更的审批要求,对于危害性较大及复杂的变更同时增加了变更危害分析清单与投入使用前安全检查表。

在承包商管理方面,优化了承包商管理程序文件,要求承包商入厂作业之前必须得到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承包商设备进入之前由公司相关专业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厂区内作业。承包商在工厂工作期间,公司安全人员与项目代表每天开展安全检查,对承包商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承包商负责人进行通报并要求限期改正。大的建设项目还要求承包商每天得召集员工开晨会,讲述安全问题与注意事项。

在作业许可方面,对动火、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等特殊作业优化了作业检查表单,对危险性大的作业,增加了作业安全分析(JSA)。

在安全培训方面,首先明确了安全培训的内容清单,并要求公司各岗位人员在进行安全培训前需进行安全培训需求分析,即明确了各个不同岗位各自需要掌握哪些安全知识。针对培训内容清单,最后公司编制统一的安全培训教材。

5、不断完善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体系

经过近五年努力,公司初步完成了安全管理的体系建设。但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形成安全系统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保证已建立起来的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要建立安全系统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所有从业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各级人员的安全执行力,从而推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可靠运行。

第二要对现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系统管理体系。作为中、小型的化工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很难应付三个体系的同时运行;三个体系由三个不同的部门管理,容易造成管理重叠或空白;各个体系的内审、管理评审给公司带来很多重复劳动,增加了管理成本;作业层面,三个体系都有各自的第三层次作业文件,还有三个体系所共有的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培训记录等,操作人员感觉繁琐。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体系运行成本,公司成立了体系办,对三个体系进行全面整合。通过文件整合统一描述,对内形成一种管理文件,不仅使各环节控制方法更清晰明了,记录保持更准确及时,而且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体系稳步持续不断地提高。另外,引入安全审计方法并将内审和外审结合,及时寻找和发现安全管理问题,及时落实各项安全整措施,持续改进,形成PDCA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公司生产经营长远、安全、可靠运行。

四、结语

1、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必须实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向科学、系统安全管理的转变。

2、化工企业安全成本较高,如何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安全管理,改进安全工作,减少事故成本,从而降低企业总的安全成本,值得认真思考。

3、公司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重视安全,并为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提供有效资源,是推进企业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关键。

4、化工企业安全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建设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成熟、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设符合企业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安全工程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35-02

一、研究背景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煤矿安全工作,2006年国务院专门会议讨论瓦斯治理问题,加之煤矿安全的严峻形势以及安全欠账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数次拨专款投入煤矿安全(每年约30亿元),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配套相应的资金,这些措施都会直接推动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另外,《安全生产法》及其行政追究制度等的颁布与实施,也迫使各级政府及企业领导进一步重视安全工作。还有企业领导自身的觉悟及认识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推动煤矿安全工作的发展。鉴于国家对煤炭生产企业安全重视,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如何将煤炭进行过程中事故率降到发达国家水平,加强煤矿安全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十分迫切的,加强煤矿安全人才的培养,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促进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

培养满足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安全工程系统理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煤矿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团队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的本科工程型创新人才[1~2]。

三、培养标准

1.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理论基础知识。(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安全工程所需要的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工程热力学等深厚的力学基础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高级编程语言等现代工具与及相关信息技术;掌握电工、电子等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工程制图基本方法;具有系统工程知识及系统思维方法。(3)工程专业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工艺及相关设计与管理技术;掌握矿井通风技术基本原理及相关设计与管理技术;掌握井巷工程设计与施工基本知识;掌握矿井灾害防治理论及防治工程设计方法;掌握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矿山经济理论基础及矿山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矿山安全与劳动卫生基本原理;掌握矿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及相关技术;熟悉采矿技术规范,掌握矿山设计和数字矿山技术的基本方法。

2.具有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工程项目评价、分析与决策能力。具备认识和系统表述安全工程领域各环节设计、技术和施工管理等问题,以及初步系统规划研发的能力;具备建立本领域技术分析模型的能力;具备识别及分析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因素的能力;具备提出解决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的能力;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2)实验和分析能力。熟悉本专业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具备查询相关资料或者电子文献的能力;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具备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与归纳总结的能力。(3)系统思维能力。具备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全局性和系统性地考虑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实现的能力;具备梳理矿山安全生产各环节的关键问题、难点以及影响因素的能力;具备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论证、总结并得出结论的能力。(4)创新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敬业品质。积极探索安全工程领域的新问题、新发展;具有执着的工作态度,并能够结合具体条件善于运用灵活方式合理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求知欲和终生学习的态度;高效、合理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3~4]。(5)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直,富有责任感;遵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遵守行业准则;主动规划个人职业方向与发展;与世界安全工程界保持同步,与时俱进。(6)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的意识;具备创新所需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

3.具有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1)团队精神。培养合同协作的团队精神;具备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2)交流与沟通。具备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与安全工程界进行交流的组织结构;具备运用写作、图表、电子和多媒体进行交流的能力;善于口头表达,能够作报告和会议进行交流。(3)国际交流。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具备参加国际专业合作项目的初步能力;熟练运用外语查阅相关文献。(4)团队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激发团队战斗力;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及冲突协调能力。(5)项目评估能力。掌握正确的项目评估方法;了解项目评估的过程;具有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

4.具备在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1)参与矿山安全国际化。了解矿山通风与安全的发展及矿业工程发展国际化趋势,了解相关国家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策和法规,具备参与矿山安全国际化的能力。(2)适应社会背景环境。应用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基础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分析矿山通风与安全对社会财产、生命安全、矿山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作贡献。(3)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安全工程专业知识,进行矿山通风与安全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4)矿井灾害防治规划与设计。综合应用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矿井灾害防治规划、技术设计及施工设计的能力。(5)安全工程实施能力。应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进行矿山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及成本控制能力。(6)矿山企业运营与管理。熟悉矿山企业运营特征,确定矿山企业生产运行的方式和资源优化,规范企业职工培训与岗位管理,具备通风与安全技术管理、矿井灾害防治和矿山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四、培养方案

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三年在校培养,以及累积一年在企业的生产实训培养。第1~4学期按安全工程专业大类培养。第4学期末,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安全工程大类学生中选拔有志于从事“矿山通风与安全”工作的学生60名左右进入本计划,按本培养方案培养[5~6]。

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除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企业导师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以及毕业答辩等过程。

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为: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安全系统工程、煤矿地质学、采矿学、矿井通风学、煤矿安全管理、矿山安全法规、安全经济学等。特色课程为:矿井通风学、矿井瓦斯灾害防治工程实践、矿井火灾防治工程实践、矿井安全新技术讲座。

主要实践性环节:矿井开拓开采工程实训、矿山地质工程实训、矿井通风系统测控工程实训、矿井灾害防治工程实训、矿井灾害应急救援工程实训、矿井开拓开采与通风安全综合设计等。

学生至少应修满20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51学分,实践环节4分(含素质拓展环节4学分)。标准学制为四年,学分修满后授予工学学士。

五、结论

通过优化安全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凝练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更新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突出专业课新知识和实践教学环节、新技术;改革现有选修课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既实用又可灵活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带动专业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安全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基础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 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51-54.

[2] 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8,(8):50-57.

[3] 袁昌明,谢正文.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35-37.

[4] 田震,马小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样性人才培养[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17-19.

第6篇

本学期学校安全保卫科,在学校校长的关心指导下,在后勤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科同志立足本职、团结协作、本着严谨认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队伍思想建设,提高业务技能  

新的学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学期学校领导对学校安全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学期,安全科全体同志时刻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时刻注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基本上做到了每个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较强的业务能力水平。

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由于安全工作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工作别注重强调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就是要求人人都要有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工作时间不脱岗不离岗、交接班守时守点,当班时间认真履职。无私奉献就是要求人人讲服务、讲奉献,事事以学校工作为核心、以安全工作为中心,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一切服务于全局,服从于整体。开学至今通过全科同志的自我规范、自我强化,目前安全保卫科已经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三.努力实现安全工作无事故

实现安全工作无事故,的确并非易事;我们也确实感到了压力和挑战。但是我们毕竟有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也有一腔热血,使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化条件为机遇,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领导的重托、大家的希望一件件地落到实处,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了外来人出入登记管理制,学生出入管理制,车辆出入管理制,安全隐患巡查制,夜间值班联防制、门卫接待礼仪制等制度。设立了24小时值班室和治安联动电话。制定了治安联动制度。对某些岗位定人、定岗、定责,对全校所有场所放置的消防设施,做到心中有数,使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以上工作凝聚了保卫科全体工作人员的心血,通过实施这几项工作,我们体会到了进取的艰辛,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欢欣,下面是我们本学期取得的主要成绩:

1、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观念上的转变,业务上的提高,掌握了对各类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及处理方法。

2、健全完善了适应我校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今后保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奠定了基础。

3、认真完成了学校主办和承办的各种重大会议、各类考试、运动会、大型演出等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

4、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及安全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5、定点定时清理运动场外来健身人员及校内闲散人员,学校间休开放期间外来人员在运动场及校内长时间逗留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6、对教工车辆出入进行了规范管理,实行限时出入,限速出入,指定线路出入、指定地点停放。对外来进出车辆及运输车辆的管理,做到了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按要求办事。认真做到了外来车辆出入规范管理工作及学校财产物资无凭证外流的防范工作,、

7、与交管部门、城管部门认真协作,强化了对校门口车辆乱停乱放,交通拥堵及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堵塞通道等问题的治理。与公安部门认真协作,制止了多起刑事案件的发生,处理了多起校外人员到学校滋事闹事事件。

本学期、学校安全保卫科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领导的要求和同志们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制度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我们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积极整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认认真真履行好部门职责,充分发挥好部门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水平,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确保学校安全无事故。

第7篇

一、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阶段性特征,除具有经济社会的普遍阶段性特征外,也有其特殊性。1、社会化特征。当今,复杂开放的安全生产系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安全生产范畴,经济实力、文化、教育、宗教、公民意识、社会道德准则等,都与安全密不可分。2、继发性特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生产场地与生活场所的距离越来越小,甚至形成难以严格分割的局面。3、地域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4、群发性特征。我国安全防护和生产力水平较低,在一个危险作业场所有大量人员同时作业,一旦防护失效就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群发职业病。我国建了很多个化工园区,生产集中了,但容易发生恶性化学品事故,特别是临江河、临海的化工园区,事故极易造成大范围水体污染。5、隐匿性特征。我们对一些新增生产领域的危险、危害,尚缺乏明确和科学的认识,加之安全监察技术发展方面的缺陷,使得对于一些新的隐患难以实施有效的针对性监察。

(二)我国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主要矛盾,除带有安全生产自身的阶段性特征外,也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重要影响。1、安全理念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人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充分,对创造良好安全文化认识不足,一些不良的安全文化还沉积在安全领域。2、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条件给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些企业经济发展了,却没有带来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仍然持续着生产设施陈旧、高能耗、低技术、大成本、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方法。3、地区、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发展不均衡。4、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全民对安全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科技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保障。1、确保传统的高风险产业安全,必须依靠安全科技。以采矿、冶金与机械加工、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目前,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使我们还将持续开采那些赋存条件恶劣的矿产资源。724个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2.3%,正是它们承担着大部分的煤电供应。2、改变安全生产高风险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依靠安全科技。事故风险等于事故发生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即随着事故发生可能性或严重性的增加,事故风险增大。对于生产场所,存在的人员越多、能量越高,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越大。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3、应对复杂开放的安全生产系统,必须依靠安全科技。对于复杂开放的安全生产系统,重大事故防治不仅关系生产本身,而且威胁着城镇、社区、生态环境的安全。一次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处置不当,其带来的灾害和损失将成倍,甚至十几、数十倍地增加。4、建立强有力的监管监察体系,必须依靠安全科技。安全生产需要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执法队伍,需要科学的监管监察手段,需要现代化的仪器设备的技术支撑。

(二)制度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安全生产制度是在生产过程中,既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规范、标准等正式制度,也包括安全生产惯例、意识、心理、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非正式制度。

(三)监管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科学化、系统化的安全生产制度,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强有力的监管,才能具有权威性,才能构建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才能构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区、企业员工与周围群众、政府监察人员与企业监管人员职责分明、各负其责、各行其职的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环境,才能使全社会和广大人民共同关注、关心、监督和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虽基本形成,但与其配套的法规还不够完善,安全生产标准系统性差、滞后于经济社会和生产技术发展的问题突出,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生产安全的现象还存在,“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还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特别是部分小企业违法生产的现象还很严重。针对现阶段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全生产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增强监管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把重大事故隐患消灭在事故之前,使重大危险源得到合理的监控,制造、使用安全型设备,创建安全型企业。这几年,国家安监总局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尾矿库等高危行业或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坚决关闭不合乎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

三、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用安全发展的理念引领安全生产工作,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防范,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实施安全许可制度为切入点,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住源头、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上来,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努力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第8篇

【关键词】车务段;Ⅲ级;施工管理

车务段管辖具有点多线长,管理跨度大、施工多,接发列车、调车作业、编解列车均受到较大的干扰的特点。为确保车务段Ⅲ级施工安全,笔者主要从完善施工管理、强化施工组织、落实施工安全监控等方面,浅谈车务段Ⅲ级施工安全管理。

1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施工的组织领导,成立车务段和车站两级管理机构。一级管理机构由车务段主管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组成,具体以主管领导专人担任施工领导小组长,其他领导分片包保,下设技术科负责日常施工管理;车务段调度室负责转达施工日计划;安全科全体人员负责现场施工组织及监控工作。二级管理机构由车站领导及其管理人员组成,具体以站长为组长负责施工全面组织及监控,副站长及安全员为组员,负责落实车站日常施工管理工作。通过健全施工管理机构,实现全段施工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指挥,提高管理效率。

2 规范施工安全管理,做好“六强化”工作

2.1 强化基础工作,细化施工安全制度

根据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结合车务段实际,制定车务段营业线施工管理实施办法,重点对施工领导、监控人员职责、施工会议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安全监控体系及监控措施等进一步明确。并根据铁路局《运统-46》登记规范样版,制定具体施工项目《运统-46》登记规范样版。通过健全相关制度和表簿登记规范样版,实现施工管理规范化。

2.2 强化安全协议、方案及安全措施管理

(1)严格安全协议签订及管理。针对每一项施工,车务段要主动与施工单位联系,做好施工前安全协议的签订,重点审核施工实体资格,落实对协议的内容、责任、签认、逐级审批等关键环节的把控。一是审核计划。做到有铁路局下达计划的施工,必须具有与车务段签订的施工安全协议。二是现场核对。站长加强对站场日常检查,发现无计划、无安全协议的影响或可能影响行车施工,必须坚决制止。三是严格考核。包保干部加强对车站施工安全协议管理的日常检查,发现有施工而无安全协议时,必须调查核实清楚,落实责任人,严格考核。(2)编制施工组织方案,确保施工计划有效实施。一是编制月度施工方案。每月根据铁路局施工计划,编制车务段施工方案并下发各站组织实施,重点明确车务段全月的各种施工计划、安全控制措施及行车组织办法、监控人员安排及责任。二是针对对运输影响较大,对安全构成威胁的施工,重点制定专项施工组织方案,明确人员监控及工具准备,落实防范措施,确保施工计划的有效实施。(3)车站制定施工安全措施,确保施工计划彻底落实。除车务段编制并落实施工方案外,要求施工的车站根据月度施工计划和本站实际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报车务段技术、安全科审核,实现专业把关,施工安全把关,现场监控把关的“三关”制度。(4)建立车站施工台帐,规范对安全协议、施工组织方案和措施的管理。车站要建立施工管理台帐,便于查找和核对,实现对施工安全协议、施工方案及车站安全措施的有效管理。

2.3 强化日常管理,确保施工有序推进

施工日计划,实行专人专业负责、逐级把关,严格执行“四核对”制度。即车务段调度室签收次日施工日计划后,交由技术科负责施工人员核对施工里程、限速条件、施工影响范围、运行揭示等内容,并拟定相关落实措施;安全科人员审核并签认;主管施工领导审批;最后交由调度室负责下达各中间站,车站站长复核,实现节点把关,流程控制,闭环管理。施工日常组织,由技术科施工人员负责审核、协调旬计划,收集、反馈施工信息,以及负责施工统计、分析、总结、考核、上报等工作;车站要每月对施工进行小结并上报,形成车务段、车站对施工的两级管理机制,促进对施工有序管理。

2.4 强化施工培训,提升作业人员技能

一方面,采取“集中培”“送培”“外培”和“岗培”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日常施工业务培训。一是“集中培”。车务段每月开展集中到车务段统一培训,不能集中培训的,车务段组织人员下到中间站培训。重点对各项施工管理办法、制度、措施、施工手续等施工业务进行集中培训。二是“送培”。组织人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吸取其他车务段好的经验和作法,在本段加强推广应用。三是“外培”。请铁路局运输处、安监室人员专门举办培训班,对职工进行施工内容、项目讲解,开展施工演练。四是“岗前培”。班组每天进行规章试问,帮助职工牢固掌握施工知识。特别针对新设备开通,进行理论培训和实作跟班考试,做到人人过关,个个掌握。另一方面,抓好对运输影响较大的Ⅲ级施工施工前的安全及业务培训。如针对运输影响较大的Ⅲ级施工,车务段安全科及有关人员要提前一周深入车站组织学习,进行模拟施工时接发列车及办理施工手续业务培训,通过抓好施工前专项培训,实现从封锁施工到开通行车的有序过渡。

2.5 强化信息反馈,促进施工协调与进度控制

对于专项影响运输较大的Ⅲ级施工,车务段和施工单位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做到“日反馈、周碰头、月沟通”。“日反馈”:双方做到信息互通,每天定时通报情况,畅通信息渠道。每天施工完毕后,车务段主动召集施工单位、设备管理单位现场盯控人员,对当天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分析、整改,并提出下一步需要配合协调的时间、问题、内容及防护人员安排。“周碰头”:每周召开施工配合情况分析汇报会,对一周的信息认真分析并及时将有关重要信息向项目管理单位反馈。“月沟通”:每月召集施工单位开会,通报、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管理效能。

2.6 强化施工总结,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日常定期总结。每月初对上月管内施工用时、天窗次数等施工作业量及兑现率、利用率进行统计,分析施工管理、施工组织及施工监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向铁路局汇报;每半年和全年进行一次全面施工总结。二是坚持专项施工总结。对运输影响较大的Ⅲ级施工,均做到施工结束后书面总结。从施工前准备(包括制度、方案措施及工具备品的准备,人员培训情况)、施工中组织协调(包括办理手续、计划安排、进度控制、施工配合、人员监控、联络防护、天窗综合利用等情况)、施工开通后的行车把关等方面进行全面书面总结,深入分析不足,不断积累工施工安全管理经验。

3 严把“四关”,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监控

3.1 严把干部上岗关

车务段主管领导、包保领导、包保科室、安全科主管人员、中间站主管人员必须根据施工监控安排表,落实到相关人员和部门。对包保不到位的部门和干部,一次进行警告,二次直接进行主要责任人调整,督促干部到位、履责。

3.2 严把施工准备关

在现场组织中,做到准备工作“三到位”:一是预案到位。铁路局下达施工计划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好详细施工组织预案,在施工计划调度命令下达前,提前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业务演练, 超前预想,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二是检查到位。每次对运输影响较大的Ⅲ级施工,车务段主管领导、安全科施工监控组人员须提前1日到达施工车站,检查施工安全措施、计划及有关行车组织办法,应急工具备品的准备、加岗人员安排情况。三是协调到位。每次施工前一日负责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根据施工对各类设备影响的作业特点、范围、时间、环节,以及《运统-46》填记规范、限速条件、运行安全等各种情况,与施工单位、配合单位交换意见,检查准备情况,落实应急处理预案。

3.3 严把施工监控关

现场施工执行纵向由小组长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横向由岗点监控人员检查确认。对施工产生的各临时岗点均安排监控人员与室内监控负责人联控,实现联控闭环。在施工方案中明确施工每一道程序、每一项目,每一作业标准的监控关键环节、明确监控人员职责,确保关键工种、关键岗位落实安全措施。施工中重点卡死《运统-46》登销记、调度命令签收核对、施工现场人员报到签认、区间空闲、行车凭证命令递交、手摇把登记使用关。

3.4 严把开通平稳过渡关

在正式接管使用前,主要盯住“两个移交”。一是资料移交。按照《技规》要求,对验交的资料逐一查点,对验交资料不齐的不准开通。二是设备移交。把好新设备接收使用盯控关,对行车方式变化的车站,由安全技术科等技术业务管理人员实施72小时轮流带班全过程盯控。三是实行干部“三不撤”(作业人员操作不熟练,干部不撤;设备不稳定、故障频繁,干部不撤;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干部不撤),确保开通使用后平稳过渡。

4 加强检查,促进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有制度、有检查,才能使每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坚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各级管理人员深入到车站进行检查、指导、督促。二是以各种专项检查为契机,加大施工安全管理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必须立即整改,一时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期限,对存在问题进行闭环管理。三是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由专人负责汇总归类,分析存问题的倾向性,制定相应对策,使施工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

第9篇

[摘要]中央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央企业的安全状况,代表了国家形象,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所能够达到的最好水平。中央企业具有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优势,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人才,在人、财、物、技术及管理等各方面具有极为有利的优越条件,最具安全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中央企业率先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在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指出目前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列举中石油、中石化、杜邦等世界500强企业安全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央企业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的4点建议。

[关键词]中央企业;安全技术;科技创新;安全生产

1引言

在我国能源、冶金、石油、石化、机械制造、军工、航运、海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和领域,中央企业历来占据着主体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央企业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7.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9%,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6.3%,发电量占全国的40.8%,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0.2%,钢产量占全国的20.4%。

近年来,中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研究和生产出了不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上半年,16户中央科研企业申请专利215项,授权专利111项,中央企业的科研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在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布局中,在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历史进程中,中央企业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上,中央企业也具有示范作用。如何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好于国内企业的一般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安全生产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生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强调了效益优先,忽略了安全生产;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结构和改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削减了安全工作力量,甚至撤销了内部安全机构;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子公司、分公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安全管理出现了“高位截瘫、层层衰减”现象,越到基层安全工作越薄弱。

中央企业生产集中度高,设备功率大,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宽,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损失惨重。根据国家局调度数据,2003年中央企业发生伤亡事故303起,死亡535人,受伤162人。2004年上半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68起,死亡142人,受伤93人。近年来,中央企业相继发生了一些重特大矿山事故、油田井喷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1年以来在国内外影响严重的3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全部发生在大型、特大型企业,其中两起发生在中央企业。此外,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停产、停运、停供等事故相当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分析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中央企业缺乏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大中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中央企业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本质安全,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中央企业在安全工作制度中,也提出“安全生产与企业改革发展‘三同步’制度,强调要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安全投人和‘三同时’制度,企业要保障安全投人,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走“科技兴安”之路。

3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中央企业加快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尤为重要。安全科技创新属于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央企业进行安全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3.1企业安全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够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安全技术创考新则更缺乏动力。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缺少必要的积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3.2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7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5%水平的1/2,而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在3%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安全技术创新的投入则更是微乎其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忽视安全生产、忽略安全投入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中央企业具有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优势,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人才,最具安全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中央企业能否率先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国内外优秀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借鉴

目内外优秀企业,以世界500强最具代表性。世界500强大致可分为两类企业: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

另一类是在传统行业里不断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世界500强企业产值的70%—80%是科技和文化创造的(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始终不断地在现代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实现设施的现代化,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质量上乘的操作系统,保证最快的加工过程,生产最好的产品,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通信手段等等。它们往往拿出企业资金的6%—7%或更多,用于外出调研、设备和系统的更新及发展新产品。安全技术的创新则紧密融合于企业的登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

4.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中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转变观念搞勘探,解放思想求发现”,以“创新管理和问题管理”为管理切人点,总结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等19项创新成果,取得勘探开发一系列重大突破,仅2003年就新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和12个5000万吨级油气区块,石油控制和预测储量创近年来新高,确保了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在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弘扬铁人精神,把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成为高科技工程、绿色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

4.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治理隐患,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

中国石化对已建成的装置、设施和公用工程开展风险评价,积极进行隐患治理,按照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隐患的检查评估、制定方案、立项审批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2003年隐患治理项目557项,投资10亿元,一批隐患得到治理,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

重点加强对关键生产装置、要害生产部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重大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在役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装置存在的缺陷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注重节能、降耗、节水、减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03年中国石化对系统内首批4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进行了评估、审核和验收,示范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建立了开展清洁生产的正常秩序,其总体环境状况、环保管理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清洁生产过程中,评定了4项具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工作的管理,强化用水考核,注重水的回用和串级使用,在生产负荷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2003年工业用新鲜水量比上年下降了1%。

为向社会提供更加清洁的燃料,中国石化相继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的催化剂、助剂和汽油清净剂及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等多项技术。中国石化于2003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汽油国家标准,向社会提供清洁产品。

4.3杜邦以“零”为目标

200多年前,杜邦公司仅是一家生产黑色火药的制造作坊,而今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多元化的跨国科技企业之一。杜邦是全球工业安全的标准,其他公司均以杜邦为参照衡量自己;同时,杜邦在全世界也以环保著称。杜邦安全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它所坚持的十大安全信念:1)凡是工业意外均可避免;

(2)管理层必须对发生的意外负责;

(3)尽一切所能控制容易引起危险的工序;

(4)保持安全的工作环境,杜邦员工人人有责;

(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工业安全训练;

(6)管理层必须时常检查安全设施及系统;

(7)发现任何疏漏,必须立即纠正;

(8)员工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下班后都要注意安全;

(9)安全动作产生经营效益;

(10)安全系统以人为本。

此外,永远从“零”开始是杜邦的信条。

4.4产品技术的转化需要高额投入,但也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荷兰菲利浦电器公司过去几年技术老化,产品更新缓慢,经营失去活力,一度出现高额亏损。近几年来,该公司制定和贯彻技术革命方针,依靠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不仅改变了高达20多亿元内亏的状态,而且使公司在未来5—10年内可实现25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从而使该公司成为西欧最富竞争力、也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公司之一。

4.5加快新技术转化

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注重研究开发新技术外,还在于能够及时推行技术转化,使新技术很快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先进的技术固然是竞争的资本,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抓住时间和效率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时间的缩短,为企业争得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取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

西门子公司的管理专家曾做过精确计算:产品开发的时间每缩短一天,便可增加0.3%的商业利润,缩短5天可增加1.6%,缩短10天便可增加3.5%。据说,西门子公司仅缩短产品开发时间一项,每年便可获取近6亿美元纯利润。而这种

利润却不花费任何代价,只是时间利用得比别人更充分。

企业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提高。向技术要利润、向技术要安全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共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央企业的经济效益已得到明显改观,使得中央企业在人、财、物、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具备了安全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

另外,做好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工作,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户进人中国,187户中央企业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已多达2278个。中央企业要跻身于全球大企业之林,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首先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安全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央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5提高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科技发展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建成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提高安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安全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实现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必须率先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

5.1安全科技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进行

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与企业的各项工作总体推进,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安全科技创新工作融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的

环境。针对目前我国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力度,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自主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2加大安全投入,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和效益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应进一步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和投入力度,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5.3中央企业应发挥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示范作用

建立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央企业应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率先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依托,探索建立产、研、学一体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基地。

5.4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以企业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进行科技成果推广我国围绕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制定出台了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措施,为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支持。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在我国1万余家科研行业单位中,有3000家为企业单位,占33%,企业比重不高。表明除国家办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单位外,还有部分科技机构游离于市场之外。

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确保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实现中央企业安全工作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方法途径、科学技术和安全文化“五个创新”。开展重要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难题的科学研究,促进重大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对于能够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的科技成果,采用召开推广会、成果展览、科技成果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推广。

6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及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研究,特别强调,中央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命脉,

(1)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工业文明的需要;

(2)体现了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3)世界500强的成功经验,企业生存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