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21
导语:在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方法:对参加体检的6351名人群的血脂、血糖、血尿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9.37%、21.26%、14.83%、11.84%;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脂、血糖、血尿酸总趋势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上人群高血脂、高血糖检出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下人群,高尿酸血症人群年龄提前,从40岁年龄段开始就应重视预防工作,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关键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血尿酸调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12-01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城镇居民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紊乱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风等已成为我国城市中流行最广泛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了解南通地区人群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及异常情况,本文就来我院健康体检人群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5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共计6351例,其中男性2387例,女性3964例,年龄15-96岁,平均(44.0±16.5)岁。
1.2检测方法:晨静脉抽血5ml,分离血清,采用奥林巴斯公司产AU800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GLU),血尿酸 (UA)。
1.3诊断标准:高血脂TG>1.71mmol/L,TC>5.72mmol/L;高GLU>6.1mmol/L;高UA,男性>420umol/L,女性>350umol/L[1]。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总检出率:见表1,高TG、高TC、高GLU检出率在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UA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2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检出率与年龄关系:见表2,高血脂、高血糖在大于40岁以上出现显著增高,与40岁以下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3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与年龄关系:见表3,经线性相关检验,TG、TC、GLU、UA总趋势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
3讨论
从本资料中可见,高TG检出率29.37%、高TC 21.26%、高GLU 14.83%、高UA 11.84%,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紊乱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与高血糖、高尿酸相比,高血脂的总检出率最高。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脂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病,尤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份之一,还有报道脂代谢紊乱影响糖代谢,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2]。故广泛宣传高脂血症的预防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高脂血症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改善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使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最新公布数据显示,糖尿病已成为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外的第三大疾病,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病率为9.7%,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4%。本资料显示血糖从40岁开始增高,故预防糖尿病的重点是中老年人和易感人群(肥胖者、有家族遗传史、产妇等),在健康体检中增加空腹血糖测定,早期发现糖尿病人和高危人群,其预防措施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以防止和减轻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尿酸的总检出率相对较低,为11.84%。本资料显示男性高尿酸检出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饮酒、应酬、进食高嘌呤食物较多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同时血尿酸增高的年龄有所提前,这很可能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等有关,同时还与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有报告指出[3],血清尿酸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防治高尿酸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本文结果显示:TG、TC、GLU及UA均有随着年龄增高而逐渐上升的趋势,40岁以上年龄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其原因除与遗传、膳食、肥胖等因素有关外,可能还与心理压力及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提示从40岁年龄段开始就应重视预防工作,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避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J].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锻炼、饮食干预、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自身因素对老年痴呆症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综述,并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对老年痴呆的预防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以后的研究以及老年人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一般指患者大脑中负责控制记忆和推理的区域发生了病变,临床和病理进行性退化,导致脑功能的逐渐衰退,即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辨认等方面的障碍,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症(AD),占老年痴呆的一半以上。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会逐年上升,所以,老年痴呆是国际上公认的危害老年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到目前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老年痴呆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痴呆受年龄、性别、遗传、疾病和自我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是影响老年痴呆发病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会逐年上升。此外,老年痴呆还受环境、自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常见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饮食预防
老年痴呆在饮食上的预防和其它老年疾病的预防大致相同,即多食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谷类,适量鱼类、肉类、禽类和乳类产品,食用油以菜子油和橄榄油为主,用餐时辅以适量葡萄酒等。这也是现在流行的“地中海饮食”方案。此外,在饭后可以引用适量的绿茶,在使用做饭用的器皿上要避免铝制品的使用。
二、对血糖血压的控制
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有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等。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和高血糖能诱发老年痴呆症。王林通过对216名老年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老年痴呆的常规预防和控制血糖血压的预防措施,结果通过两年的随访发现观察组(即控制血糖血压组)的AD发生率为1.85%,对照组的AD发生率为5.56%,观察组的预防效果优于对照组。此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AD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单纯糖尿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血糖的发生率为0%,各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说,控制血压血糖是预防老年痴呆的有效措施。
三、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预防各种老年疾病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能降低与脑相关疾病的风险,能有效的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周勇等通过研究表明太极柔力球和慢跑运动对老年痴呆的预防有很大的作用。还有一些研究证明力量和柔韧练习对AD的预防也有很大的效果。所以,老年人不仅要参加体育项目,而且要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此外,邹华国等通过对社区的老年人进行调查问卷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与不参加的人相比心情更加活跃且情绪波动小。这也说明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来延缓智力的衰退。
四、社区干预
老年痴呆的预防关键还在老年人的自身预防,但是老年人自己都缺乏相关的知识,所以需要社区的相关普及干预。国内许多研究表明经过社区对老年人的认知干预,老年人对老年痴呆的预防相关知识有很大的了解,对他们的日常护理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认知功能的提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老年痴呆知识、态度和行为上都有所提高。这就能合理有效的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五、认知能力的锻炼干预
认知能力锻炼主要是指脑功能锻炼,包括多动脑、多学习,尽量多参与社会活动及复杂的职业活动。郑伟通过对108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其中对54名患者作为实验组进行干预治疗,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康复干预,包括计算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等能提高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痴呆患者功能障碍程度,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所以,老年人及其家庭应该注意老年人这方面的锻炼和训练,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老年痴呆。
六、6个人及家庭的预防
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对老年痴呆有很大的影响。张强等对129名AD病人和129名健康病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经济条件差、性格孤僻、离婚及婚姻不幸福、文化程度低等都是AD的诱发因素,相反则能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年轻或者中年时有以上个人因素的人到了老年更要加强对老年痴呆病的预防。
七、其他预防措施
除上述预防措施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环境因素是老年痴呆发病的因素之一。此外,老年人还要注意肥胖的发生,以及情绪的控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切忌大悲大喜。
总之,研究认为像年龄、遗传、性别等不可逆因素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饮食和运动来推迟其发病时间,有时甚至是到生命的最后都没有发病;而对于可逆的危险因素完全可以通过早期的饮食和体育锻炼等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利英.老年痴呆症的预防及康复指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6:130-131.
[2] 邓颖.老年痴呆症的现状与预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113.
Keywords: Chemotherapy patients Blood sugar Factors Nursing
化疗虽然挽救及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命,但却可能引起患者血糖的异常波动,诱发并加重糖尿病并导致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最近国外的研究表明肿瘤与糖尿病这两种疾病共存时可以相互影响使病情持续恶化。近年来有关研究逐渐增多,说明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由于血糖波动而带来的病情恶化,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究的问题。在此就化疗引起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做出如下综述。
1.引起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
1.1机体应激状态 肿瘤和化疗本身是一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葡萄糖耐量减低,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是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发生机制。
1.2化疗药物 在王朝华等关于不同化疗药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研究中显示,化疗可致胰岛分泌功能被损害,紫杉醇和卡铂作用较轻,紫杉醇和顺铂可导致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高。Hickish 等研究指出39 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产生了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而致血糖升高。由此看来某些化疗药物会导致血糖升高是不容置疑的。
1.3糖皮质激素因素 临床上使用最多的糖皮质激素是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通过影响蛋白质、脂肪和糖等三大代谢途径而引起血糖升高,并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1.4恶性肿瘤种类 内分泌肿瘤,如生长抑素瘤、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由于涉及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的血糖代谢产生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
1.5饮食不易控制性 朱玉婷[1]的研究中提到化疗常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引起低钾血症的发生,使糖耐量异常加重,从而引起血糖升高。饮食不易控制不仅导致高血糖,还会致低血糖的发生。徐灵莉等[2]的研究中出现的8例低血糖患者,3例因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3例因化疗恶心呕吐进食不够仍按原方案进行降糖所致。说明由于化疗所致的饮食不易控制性,不仅引起了血糖不易控制,还影响了某些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正常运行。
2.护理措施
2.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 整个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包含有PDCA循环式风险管理策略(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模式);个体化处置式风险控制方法和化疗全疗程式风险预防措施(包括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的监护)三大板块。
2.2提升护理人员素质 化疗致患者血糖波动表现的隐匿性增加了对患者不良反应早期识别和护理的难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是很重要的。
2.3高血糖患者的饮食与营养支持 化疗前,对高血糖患者给予饮食控制指导,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调整糖类化合物的摄入量。化疗期间,加强营养支持,给予其容易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类食物。同时蔗糖、蜂蜜等食物要严格禁止摄入。
2.4低血糖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在患者接受化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根据其饮食的具体口味,对其饮食结构进行调节,对食物的色、香、味给予高度重视,使患者食欲显著增加,促进了患者进食,恶心呕吐症状也得到控制,这利于降低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544.1;R58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00-02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在上升到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第二和第三位,而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也明显提高,且大多数集中在中老年人群,成为中老年人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该人群的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流行状况,笔者于2005年对柳州市机关离退休人员共3809人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状况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为柳州市机关离退休人员共3809人,年龄55~90岁,平均63.9岁,其中男2303人,女1506人,两性间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血压测量:依据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的规定,测量血压时被测对象至少静息10min,采用汞柱式血压计量坐位右上臂血压3次,取平均值;采血方法:受检者清晨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3ml,放置试管中,1.5~2h内送医院检验中心,生化项目的检测由检验专业人员使用日本生产Au-1000型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判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提出的高血压新标准[1]:收缩压(SBP)≥ 18.6kPa或舒张压(DBP)≥12.0kPa。空腹血糖(FBG)≥7.0mmol/L,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根据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总胆固醇(TC)增高≥5.7mmol/L或甘油三酯(TG)≥1.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0.9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3.3mmol/L。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人员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检出率见表1。其中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男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性别人员血脂异常检出率,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本组人群中血脂异常检出率最高,达82.1%;其次为高血压,占38.6%;高血糖亦达11.2%。由此可见,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是本组人群常见病,定期健康体检将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有文献报道,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患病率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3-5],本组人群中男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不能凭一次血糖诊断糖尿患者,但应高度重视患者血糖高的现象,进一步进行必要的各种有关糖尿病的确诊检查。有关调查表明:糖尿病常在发病5~10年后才被发现,大约20%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已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并发症,所以,不能忽视已有糖尿病并发症状或体征、尚未做出糖尿病诊断的患者的筛查工作[7]。本组人群中血脂异常检出率达82.1%,明显高于欧新华、陈晓报道结果[8,9],可能与年龄差异有关。男性和女性TC、TG,HDL和LDL检出率,分别是27.7%和38.8%,30.6%和32.7%,32.7%和11.8%,19.0%和20.7%,见表2。TC男性高于女性(P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我国人群高血压及其危害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12):27.
[2] 方圻,王钟林,宁田海,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1.
[3] 史虹莉,徐一甄,沈稚舟,等.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2(3):157-159.
[4] 罗宏斌,黄丽青,冉燕雪,等.广州市荔湾区10800例糖尿病患病调查[J].广东医学,2004,25(10):1207-1208.
[5] 杨泽,郑宏,唐雷,等.衰老和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2):78.
[6] 陈琴,陈丽,孙彩云,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分析[J].医学论坛杂志,2006,27(21):47-48.
[7] 张丽华.糖尿病发病趋势及预防措施[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5(4):187-188.
[8] 欧新荣,王艳,张兵.长沙市疾控系统离退人员血糖、血脂异常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356-357.
[9] 陈晓荣,逢增昌,肖颖,等.青岛地区35~64岁城乡居民血脂异常特点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4,12(6):203-205.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出血率及病死率
[中图分类号] R7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020-03
重型颅脑损伤较易出现应激性溃疡,各项生命指标均急速降低,严重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休克,病情危重,其病死率高达40%~70%,故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至关重要[1-2]。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临床上通过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得出实验结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因重型颅脑损伤所致应激溃疡患者84例(住院时间>7 d),分为ABCD四组,A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2±2.3)岁,平均体重(73.3±2.1)kg,B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女平均年龄(58.4±2.5)岁,平均体重(75.3±2.5)kg,C组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7.2±3.1)岁,平均体重(76.3±2.6)kg,D组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4±2.5)岁,平均体重(77.1±2.7)kg。
1.2 方法
四组患者均采取肠内营养,降颅压及止血治疗,A组患者无药物,B组患者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泮托拉唑60 mg,1次/d静点,C组患者予硫糖铝片1.0 g,4次/d口服,D组患者予BC两组联合用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A组患者胃粘膜内PH值(PHi),胃液PH值,血糖值与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②观察四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率,胃液PH值,及溃疡愈合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A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①观察A组患者胃粘膜内PH值(PHi),胃液PH值,血糖值与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显示PHi值降低、PH值降低及血糖升高时出血率及病死率升高,其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病机制: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能明确,但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使胃粘膜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包括胃粘膜缺血,胃粘膜血管剧烈收缩等病理变化,进而促使应激性溃疡的产生,严重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3-4];②重型颅脑损伤后会累及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通过脑干的传导作用使处于兴奋状态的植物神经中枢的刺激作用传到胃肠部位,进而促进了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加重了应激性溃疡的发生;③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机制减弱加重了应激性溃疡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生率[5-6];④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高血糖现象,血糖增高促进体内厌氧代谢加快进展,产生大量的氢离子和乳酸,更加重了胃粘膜的损害,胃粘膜屏障的保护功能逐渐减弱,增加了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防治措施:鉴于以上实验,要积极采取抢救措施有效防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原发病进一步发展可产生其他内科疾病,不但加重了治愈应激性溃疡的难度而且降低了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7];②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可以降低出血率并有效防止出血性休克的发生;③药物治疗:抑酸剂和胃粘膜保护剂联合应用(泮托拉唑+硫糖铝)可以有效的降低出血率和病死率,提高胃液pH值,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具有更好更迅速的临床效果[8-10]。
综上,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是临床危重疾病,出血率及病死率高达40%~70%,故采取有效而及时的救治至关重要,在常规脱水利尿降颅压,肠内营养及支持治疗,止血治疗等措施下,采用联合应用抑酸剂及胃粘膜保护剂可以有效的降低出血率及病死率,适合在临床中大力使用。
[参考文献]
[1] 任丽英,龚红霞.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1): 60-61.
[2] 刘海峰,李武英.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方法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0,39(1): 94-95.
[3] 李佳.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监测与护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09.
[4] 张安庆.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4): 459-460.
[5] 孙园园.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29.
[6] 郭世文,蔡珂,车红民,等.大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 50-54.
[7] 温剑峰,莫晔,钱锁开,等.呼吸机高压氧舱内吸氧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2): 16-17,27.
[8] Hardy P,Johnston K M,de Beaumont I,et a1. Pilot case study of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n chronic brain injury[J].J Neurol Sci,2007,253(1/2):94-105.
[9] 张军,李美兰,王新蕾.应激性溃疡的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23-24,26.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又称糖尿病高血糖危象,“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已经用“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一词代替。目前,即使是有经验的医院HHS病死率仍达15%,在老年、存在昏迷和低血压状态时,预后更差。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科收治6例老年HHS患者,我们采用监测中心静脉压下合理补液,降低渗透压,用微量泵予持续小剂量胰岛素注入,降低血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糖波动,防治其他合并症的发生,加强基础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HHS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2~78岁,检验结果血糖38~58mmol/L,血钠152~180mmol/L,血浆渗透压348~415mmol/L。嗜睡2例,昏睡3例,昏迷1例。经治疗血糖降至14mmol/L,血浆渗透压降至320mmol/L以下,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稳定5例,1例患者入院时已经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因严重脱水、感染、循环衰竭,入院24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
2 抢救
2.1 合理安排补液,积极纠正高渗状态 首先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条为静脉补液,另一条使用微量泵注射调节胰岛素用量。补液量按脱水程度估计,补液速度根据中心静脉压测量结果定,一般采取先快后慢的原则,第一天输入应补液量的2/3,其余在24~72小时输入,开始输等渗盐水,血糖降至13.9mmol/L时输5%葡萄糖溶液,在静脉补液的同时配合留置胃管给予胃肠道补液,胃肠道补液量占总补液量的2/5,我们采用胃管滴注低渗溶液(38~41℃温开水),方法:将温开水注入输液瓶,插上输液管并排气,胃管末端反折封闭,输液管连接8号头皮针刺入胃管远端并胶布固定好,根据补液速度调节滴速,早期200~400ml/h,6h后酌情改为100~200ml/h,每2小时监测血浆渗透压,每小时监测血糖,当血糖降至13.8~16.7mmol/L时,改为静脉输5%葡萄糖溶液,血浆渗透压降至310mmol/L,患者意识转清,停止胃管内滴注低渗液。
2.2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血糖,消除酮体 我科采用微量注射泵来控制胰岛素输入速度,开始输入速度为0.1u/kg/h(4~6u/h),使用微量血糖仪每小时测血糖一次,当血糖降至16.7mmol/L,时改为0.05u/kg/h并同时给予5%葡萄糖滴注,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恢复正常,精神症状消失,病人恢复正常进餐时,可以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
2.3 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 在胰岛素缺乏、高渗、酸中毒情况下血钾水平升高,如病人入院时血钾正常或低度水平,说明机体严重缺钾。开始胰岛素治疗后,随着酸中毒的纠正,容量的恢复,均可降低血钾水平,为了预防低血钾,当血钾<5. 5mmol/L、尿量适可即可开始补钾,可静脉补钾,亦可自胃管内补钾。如果PH>7.1,不必对酸中毒进行干预,可通过控制血糖来纠正,如果PH≤7.1则可给碳酸氢钠,及时测定PH及HCO3-,以调整PH≥7.1。
2.4 防治诱因,处理并发症 HHS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急性全身严重感染,应该在补液、胰岛素治疗的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HHS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胰岛素治疗后的低血糖、低血钾症、转换胰岛素治疗时高血糖的反复。HHS患者可以发生脑水肿,虽然少见,但往往是致命的,临床上脑水肿的特征是意识模糊、嗜睡,觉醒程度降低和头痛。在高危病人中,降低脑水肿病人危险的预防措施是给高渗患者应逐渐补充钠和水(每小时血浆渗透压最多降低3mmol/L)和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需补充葡萄糖溶液,并使血糖维持在13.9~16.7mmol/L直到高渗和精神状态改善,病情稳定为止。
3 护理
3.1 临床护理观察 ①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心电监护仪监测,并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及时做好记录。②尿量的观察,严重缺水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颜色深,甚至短期内可无尿,随时做好记录,准确记录出入液量。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均予留置尿管来观察尿量,为临床补液提供可靠依据。③严密监测血糖、电解质变化情况,治疗开始每小时测血糖1次,每4小时测血钾、钠、尿素氮1次,并计算渗透压。
3.2 补液护理 ①补液速度先快后慢。②监测中心静脉压,每日2次,必要时随时测量,本组均为老年病人,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补液速度,并注意观察尿量、精神状态、肾功能,警惕和避免水负荷过量。
3.3 基础护理 ①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每日2次,防止霉菌生长及溃疡形成。②留置胃管的护理;胃管既有补液作用又有营养作用,注入流质或开水前应先抽吸胃液是否在胃内,并观察是否有胃潴留、胃扩张情况。③尿管护理;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并用碘伏清洗会及尿道口,病人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后及时拔尿管,预防泌尿系上行感染的发生。④皮肤护理: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并且糖尿病患者本身皮肤抵抗力差,容易发生压疮,我们予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每日擦浴2次,并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整、清洁、干燥,本组有一例患者入院时,骶尾部有压红,经精心护理,压红消退,无压疮发生。
3.4 清醒后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长年用药,病情迁延,情绪反复波动易产生并发症,尤其是HHS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病人及家属心理负担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失望情绪,要告诉患者、家属发病的各种诱因,可预防再次发生,使患者树立信心,并需要家属积极支持配合。
3.5 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工作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提高人群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对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教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内容包括①长期坚持严格控制糖尿病,尤其是正在应用各种降糖药物或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不能随意减量或中断治疗。②严格做好饮食管理。③及早发现和防治各种诱因包括感染。④糖尿病尤其要注意在有并发症时,应注意保持水的平衡,,警惕高血糖的症状和体征,自我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高血糖,从而避免明显的糖尿和渗透性利尿。病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应购买微量血糖仪,并教会病人监测血糖及打胰岛素。
参 考 文 献
65岁的林老伯最近去医院体检,头颅cT报告为“腔梗”。医生说是“中风”,他很纳闷,自己没有一点不适症状,怎么可能“中风”呢?
分析:“腔梗”是个危险信号。
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脑梗死类型,占国人脑梗死总数的40%~50%。“腔梗”是由于脑部深处微小动脉团硬化而发生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进而引起深部脑组织点状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清除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小孔隙所致。受累的脑动脉直径多在3~4毫米,cT片上可见小的低密度影。很多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cT片上会有一个或多个小的“腔梗”。
林老伯虽然平时没有不适症状,但头颅cT显示有“腔梗”,表示他已患有无症状性脑梗死(scl)。scI也称静止性脑梗死,是指临床上无明确“中风”病史和神系统定位体征,而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能发现的脑梗死灶。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scI被检出,尤以老年人最常见。由于scI可演变为有症状的脑梗死或发展至血管性痴呆(VD),故scI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对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听从医生的指导,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坚持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并采取相应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等),以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复发率。
问题2 “小中风”来了,“大中风”就不远了吗?
一个月前,65岁的林阿姨因突发意识障碍被送去医院急救,诊断为“小中风”。林阿姨听说“小中风”是“大中风”的“前奏”,非常恐惧,整天唉声叹气,唯恐哪一天“大中风”会突然降临。
分析:“小中风”是一次善意的提醒。
“小中风”是指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也称“小卒中”,是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患者通常在非常短的时间内(2~3分钟),发生半身麻木,一侧手和胳膊麻木,行走不便,还可能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是一过性的,通常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自行缓解,且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小中风”的来临对患者而言,是在善意地提醒你,你的脑血液循环某一局部出现了短暂的、可逆的供血障碍,可能是“大中风”的先兆。你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切不可小瞧了它。当然,患者也不必像林阿姨那样悲观,恐惧。只要正确面对,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防止发生“大中风”。
对策:“小中风”患者应接受相应检查,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纠正房颤,适当锻炼,控制情绪,合理生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性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问题3 手脚能动,怎会是中风?
70岁的张妈妈因头痛去医院就诊,头颅cT报告脑出血,医生立即将其收治入院。家属很纳闷,张妈妈手脚都能动,怎么会中风呢?
分析:并非所有“中风”患者都有偏瘫。
脑出血是否会导致肢体瘫痪,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与出血量。一部分脑出血患者可以不出现肢体瘫痪症状,其原因可能与出血位于脑的“静区”,出血量小或出血破入脑室、血肿破坏脑组织程度较轻以及水肿范围不大有关。就像张妈妈,虽然发生了脑出血,但手脚活动可以完全不受影响,此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对策:存在中风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肥胖等)的中老年人若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视物不清、行走不稳等症状时,即使无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也不能除外脑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去医院接受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及时做脑cT,以便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问题4 老年人血压不高,为什么也“中风”?
60岁的李大叔最近突然“中风”了。朋友们非常纳闷,李大叔平时身体很好,血压不高,血脂也不高,怎么也会“中风”呢?
分析: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血管硬化,只是程度不同。为克服血管硬化的阻力,使脑部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必须维持较高的血压。因此,老年人的血压比青壮年略高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但血压不能过高,否则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一些老年人,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高血压,但存在脑部慢性缺血的隐患。当人入睡后,全身循环血量减少血黏度上升,血流变缓,血压偏低。这些“血压正常”的老年人若存在脑动脉管腔高度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危险因素,就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轻则出现全身疲乏、无力等不适,重则发生缺血性脑梗死。
对策:老年人就算血压正常,也应该经常去医院检查血脂、血糖和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问题5 中风偏瘫了,什么药可以让瘫痪的肢体康复?
70岁的秦大爷因脑出血导致一侧肢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在网上看到一种药,据说能帮助肢体康复,很想购买,但又怕上当。
分析:目前尚无能治愈中风瘫痪的特效药。
中风所致的偏瘫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因脑血管破裂或栓塞导致脑组织不同程度受损,影响到病灶对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所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被证实能彻底治愈中风瘫痪,中风患者切不可轻信网上所谓的“特效药”。
对策:患者应通过以早期康复为主的综合治疗来达到肢体康复的目的。临床实践证实,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如反复的康复训练、针灸、服用中西药物等,可使病残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问题6 中风以后,复发是不可避免的吗?
65岁的王伯伯一年前突发脑出血,经过抢救,虽然命保住了但一侧肢体偏瘫了,2个月前,王伯伯再次发生脑梗死,至今仍在医院治疗,生死未卜。都说中风容易复发,难道真的防不胜防吗?
分析:防复发是一场“持久战”。
中风首次发作时,部分患者症状较轻,恢复也快。但这也许只是一种“火力侦察”,稍不注意,中风又会再次“突袭”,引发严重后果。“小中风”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一些患者,一开始就是严重“中风”,但由于防治不力,屡屡“中招”。据统计,有“中风”病史者,相当一部分可能在2~5年内复发,且复发的死亡率要比第一次高得多。
对策:由于再次“中风”往往发生在首次“中风”后早期,故二级预防工作开始得越早越好。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一整套预防复发的方案并严格执行。具体措施包括: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控制好中风的危险因素:改变性格,避免过度激动和愤怒;防便秘,饮足水:适应气候变化,重视先兆;定期复查等。
问题7 头痛是“中风”的先兆吗?
张大伯前两天因“中风”住进了医院。张大伯的儿子很后悔,因为父亲在发病前一个星期,总是叫头痛,但大家都没在意。邻居王大爷听见了,顿时紧张起来,因为昨天他也头痛过,莫非“中风”离自己也不远了?
P键词:糖尿病;预防;保健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由于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和功能紊乱是慢性终身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不同类型和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也有不同。它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甚至许多致命的并发症。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少",即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这种典型的慢性病需要病人的生活[1]。因此,如何保持病人的健康水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社区护理。在计划和组织,系统的预防和护理教育活动,鼓励人们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或减少健康影响的危险因素,以防止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全世界有2亿8500万人患有糖尿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计,如果不控制在2030的患者将超过4亿3500万人[2],因此预防高危人群是必要和紧迫的,社会将承担巨大的责任。
1预防
让居民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和遗传、生活习惯、肥胖、精神、环境、自身免疫相关。鉴于以上原因,我国社区定期向人民院和组织进行研究,制作糖尿病宣传栏,制定预防措施:
1.1一级预防 肥胖是肥胖发病的重要因素。预防和纠正肥胖,避免高脂饮食,低糖,低盐,低脂肪高纤维,高维生素饮食,定期监测体重,控制合理体重。肥胖者限制饮食,加大锻炼,戒烟,少喝酒对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高血糖的高危人群,特别是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二级预防 中老年人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除了空腹血糖,需要注意餐后2 h血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发现皮肤感觉异常运动下肢疼痛和模糊,多饮,多尿,血糖及时监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检测间接指标的血脂、血压、心电图、血糖的控制,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药物,使血糖稳定控制。
1.3三级预防 主要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糖尿病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外周神经病变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甚至瘫痪造成的,因为有血管病变导致坏疽肢体、关节病变。
2保健
2.1做好心理护理 引导患者不必悲观,消除消极情绪,对患者、沟通、关怀和理解的患者,对糖尿病注意,说一些治疗效果,患者有良好的例子,从而产生信心,消除恐惧心理,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知道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治疗,锻炼和正常人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2.2适当的活动 运动可以促进葡萄糖氧化的使用,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优先考虑有氧运动每天可以在饭后30min,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和其他活动30~60 min,避免过度疲劳引起的低血糖,随时可以准备一些饼干,糖果,如头晕、恶心,立即加入。
2.3饮食控制 要减少摄入的脂肪、胆固醇、维生素、钙、铁,提高红血细胞释放氧气的能力,改善血管疾病。多吃多餐,最好是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面条、蔬菜。
2.4药物治疗及护理 口服用药应告知病人严格控制其用量、禁忌,并注意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对胰岛素注射的选择,应注意胰岛素储存在2~30℃环境,不能冷冻,不剧烈摇晃,一般是餐前30 min注射,注射部位很容易选择皮肤松弛、脂肪和更多的肌肉,通常在上臂外侧,腹部经常改变注射部位以防止皮下萎缩增生,2~3个月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2.5皮肤护理 糖尿病,身体抵抗力低于常人,皮肤表面细菌容易繁殖,皮肤瘙痒的形成,感染,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对糖尿病病人的皮肤护理。用温水洗净,特别是在脚。用中性浴,浴观察皮肤观察周围特别是脚的颜色温度,是否有变化,选择合适的衣服,鞋子和袜子,吸湿,透气,是亲密的朋友,温馨是最好的棉花,如皮肤出现水泡,发现擦伤,应就医尽快。对于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患者,指导正确的清洗、消毒、无菌注射,以避免注射部位皮肤感染。有皮肤溃疡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发生,然后用0.5%碘伏消毒,并用凡士林纱布包扎,隔日换药,直到溃疡面新鲜组织生长[3]。通过积极的预防、护理监测和统计糖尿病高风险人群20例,其中16例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对控制血糖,空腹血糖的测定4.8~6.7mmol/L,20例糖尿病患者的合理治疗及护理,均未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参考文献:
[1]Stathopoulos P,Zundt B,Spelsberg FW,et al.Relation ofgallbladder function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o gastric mucosa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holecystolithiasis[J].Digestion,2014,73(2/3):69-74.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39-02
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指的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一段时间内仍不断进展,直至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会出现。国内其发生率约为缺血性卒中的30%[1],病死率、致残率均较其它类型脑卒中高。SIP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为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2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172例(80.4%),女42例(19.6%),平均年龄65.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头颅MRI或CT证实为脑梗死。214例患者分为进展组52例和非进展组162例。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①局灶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在入院时出现,在48 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阶梯式加重或逐渐进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量表(NIHSS)评分减少3分以上定义为进展性脑卒中。②其他血管发生新的梗死及脑出血经神经影像学复查排除[2];其余患者为非进展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行影像学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化验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检测血压、体温,记录现病史、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个人史(吸烟史)、家族史等。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组214例进展性卒中52例为进展组,162例为非进展组,共16个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入院时体温、入院时血压、NIHSS评分、血糖、Tc水平、TG水平、LDL水平、HDL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单因素分析,有4个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疾病之一的进展性脑卒中,其原发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继续加重,病程中病情恶化,治疗效果差,死亡率、致残率高。该研究结果表明进展性脑卒中组病情的加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或危险因素,发病率与高血糖、高血压、颈动脉狭窄、感染发热密切相关。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高血糖可加重脑损害、增加病死率。该研究进展组高血糖比例与非进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该研究显示血压不稳定是进展性卒中的另一危险因素,加重肢体瘫痪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早期血压下降。脑大动脉可因长期高血压发生粥样硬化,玻璃样变在脑小动脉出现,使动脉管腔变窄或闭塞。狭窄远端因大血管病变而降低灌注,梗死在侧枝循环不良的部位出现。此时若使血压下降可使此部位缺血加重,发生SIP。因此,尽管有些患者有很高的血压,特别是脉压差小的患者,症状在血压略下降时马上加重。血压过高或过低均与脑卒中进展有关,因此在脑卒中急性期应特别注意血压的保护。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进展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比例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该研究还显示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还有感染发热,高热可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损伤和细胞死亡,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造成梗死面积的扩大。Vila等[4]认为高热发生时间与脑损害程度相关,卒中后早期出现的高热增高了11倍的转归不良相对危险性。有文献报道[5]脑卒中发病后最初24 h内的高热也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因素,并且脑损害的程度与高热发生的时间相关。白细胞增多、发热,及随后发生的炎性细胞因子级联反应的炎症反应在卒中进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通常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的感染以肺部感染多见,肺部感染往往会加重病情,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更是导致脑卒中死亡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进展性脑卒中是一个多危险因素的疾病,高血糖、高血压、颈动脉狭窄、感染发热均参与了脑卒中进展过程,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积极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亦可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152.
[2] Fong IW.Infections and their role in atherosclcrotic vascular disease [J]. Am Dent ASSOC,2002,133(Supp 1):7-13.
[3] Garde E,Lassen NA.Apoplexy with rapidly deteriorating symptoms-“stroke in progression”.Hemodynamic and clinicaI aspects[J].Ugeskr Laeger,1995,l57:4234-4239.
[4] Castellanos M,Castillo J,Garcia MM,et al. Inflammation mediated damage in progressing lacunar infarctions: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J].Stroke,2002,33(4):98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