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加强科室管理

时间:2023-07-07 16:27:22

导语:在加强科室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加强科室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产科;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26-01

护理工作是每一所医院都具备的服务项目,它是提高医院诊疗服务水平的风向标。作为护理工作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目标并不仅仅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作为单一的目标,还包括让患者知晓自己病情等等这些细节的服务。所谓护理安全指的是在护理工作人员实施护理行为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患者能够不发生除法律以及规章制度以外的对病人利益的损害。产科在医院中的所有科室中风险最大的部门,因为产科的病人的病情变化较快,并且对于诊疗的结果、诊疗过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预见性比较差,所以,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医疗事故。对于产科而言,护士专业水平的要求以及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1 影响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来说,产科是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这是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性所决定的。然而护理质量的高低对其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护理与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带来遗憾,加强产科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也是确保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1.1 技术水平不到位:从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构成来讲,主要年龄都集中在20岁左右,基本上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而缺乏专业的护理经验,在操作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在手术的进行中,不能快速反应,配合医生的诊疗服务的需要或者与医生的配合不默契,这些往往会为护理安全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增高,给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产科护理安全。

1.2 责任心缺乏:护理工作除了技术上的要求以外,更多的是对于责任心的要求,护理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如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能仔细的观察病人的病情并且对其进行记录就会造成不能及时的处理一些问题,从而会造成胎儿或者母亲的死亡或者是出现生命危险的状况。这些危险后果的产生大都是由于责任心的缺乏所造成。他们对于工作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未能体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

1.3 缺乏法律意识:一般而言,护理记录是能够反映护理过程真实情况的有效记录,也是当发生纠纷或者在对患者进行后续诊疗的一个依据。但是在产科护理中,常常由于产科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造成不能及时的对其医疗内容进行记录,有时候护理记录的书写不符合规范,或者是在事后摘抄、补写,这无形的为护理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其原始的护理记录因此而失去法律效力而造成院方无法举证。缺乏法律意识的另一表现是,护理人员缺乏对于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比如在对产妇做产前检查或者手术前检查时没有注意到对病患进行隐私部位的保护。这些种种的情况究其缘由都是因为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1.4 缺乏沟通:护患关系是否融洽是决定在护理中是否会有利于病人恢复的一个主要积极因素。但是在妇产科常常由于缺乏沟通或者因为护理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造成许多的问题出现,如护理人员的态度引起的对于病患的心情的干扰等等。

2 产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首先要从院方做起,首先,定期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得产科的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服务素养,具备一定的安全护理能力。其次,作为产科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护理人员有意识的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因为这样可以使得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本能的要求。第三,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预见可能会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尽可能的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低,甚至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2.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从意识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严格的规范操作训练使其能够提高技术,让优质的产科护理成为从思想意识到实践行为上的必然选择。当然对其操作技能的管理培训,还包括书写护理文件。如何的保证在短时间内及时的记录操作过程,如何的保证其记录的可靠性都是对于护理人员在技能培训时应该选择的内容。

2.3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的成败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护理的过程是否具有专业性;其二是护理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前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后者是心理层面的要求。因此护理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不仅仅有利于病人的病情的恢复,同时也有利于医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有效的避免可能将会发生的医疗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合理定位自己,知道如何避免自己在语言上的粗暴,以及态度上的蛮横。在术前和术后一定要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并且依据病患的要求,尽量的保证患者的隐私。

3 结语

产科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地方,这当然是由产科的高风险本质所决定的,要保证产科质量防止差错事故,产科护士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从法律角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护理操作流程,明确对待护理安全的态度,提高安全意识,打造护理安全文化。医院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保证产科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从细微小处着眼,将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万春铃.加强产房护理管理与防治事故差错的发生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

第2篇

1 科学课以实验探究式教学为主——凸显科学探究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最为重要的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科学教学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作用、教材编排意图和实施意见,使每位教师认识到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要求建构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实践操作进行科学探索实验,体验探究过程,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的形成,凸显科学探究价值。

2 切实保障科学课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

2.1 重视科学教学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科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加强科学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学校成立了科学实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有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主任和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确保了本校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由副组长具体负责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总务处主任负责仪器配备和有关实验用品购买,保证实验专项经费的正常使用,教导处负责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具体管理。每个学期开学前都组织科学教师研读教材分析,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并列出本学期应开设的实验及实验用具情况,特别是仪器室不能提供的实验资源,教师要分类列出,师生提前搜集生活中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正常开出。

完善制度建设,保证科学教学工作实效。学校在推进科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先后完善制定《仪器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对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保管、维护等明确了责任,并对实验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学校每月在各班评选实验小能手2人,将小能手的照片张贴到实验室专栏中,为其他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树立榜样。同时在每月的“校园之星”表彰时予以表彰奖励,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以激发其他学生参与探究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2 实验教学规范化

实验用具提前准备。为充分发挥实验仪器应有的作用,学校实行科学教学单元备课制度。单元备课后,及早筹划、借用本单元使用的所有仪器,一方面教师提前熟悉实验,另一方面避免临时借用仪器出现遗漏的情况,直到本单元实验结束后将仪器完好的归还仪器室。

实验操作规范运行。教师在上课前预先做好实验仪器的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预设实验过程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实验时谨慎、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写实验报告。对于具有安全隐患的仪器或材料进行实验前,严格向学生提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在教师的监管下进行实验。

实验内容合理取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学校将科学实验教学相关表册进行了修改整理,将复杂的表格变得简单明了,易于操作,诸如用学生的《科学活动手册》替代实验报告单。而对于科学教科书中的部分章节的内容,教师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季节特点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地处理教材、科学地删补内容,如四年级第二单元“新生命”,根据实际调整到五月份油菜花开花季节。

3 管好用好实验仪器——物清、账清、标志清

物清:学校对仪器专柜合理分类,常用仪器清楚明显,便于检索和使用。仪器摆放遵循上轻下重的原则,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账清:总务处设科学实验仪器固定资产明细账和仪器明细账,按统一编制的仪器目录编号顺序装订,做好财产登记,每学期根据增减情况补充一次,账表、账账、账物相符,做到了仪器的种类、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清楚。

标志清:学校对将橱柜、仪器分类陈列,实施分类编号,做到了仪器编号等标志清楚;对于有毒药品及危险品,采取专柜专锁严格管理,要求用一次记一次,并处理好残余物品。

4 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教学与第二课堂、各类竞赛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4.1 科学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校开设了科学探究兴趣小组,利用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定期开展科学探究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气象组”“生物组”“科技组”等小组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2 科学教学与各类竞赛相结合

为凸显科学教学的实效,学校将科学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与各类竞赛活动相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大赛、因特尔求知计划、明德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动手制作各种小发明、小创作,撰写科普小论文,各种竞赛活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3 科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让科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搜集资源,自我探究、自我尝试,提高科学素养。在检测食物含碘的实验中,让学生课前搜集红薯、土豆、西红柿、馒头、米饭、萝卜、玉米等食物,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将“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征清晰掌握;在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师生共同准备绿豆、花籽等,共同制订实验计划,共同管理观察记录,学生连续观察两周后,认识到了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也为数学的统计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

4.4 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第3篇

关键词 儿科 护士长 病区 质量管理

人员管理

(1)加强责任感和专业思想教育的意识:定期组织科会,激发护士爱岗热情,明确护士执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对每一位患儿换位思考,假设患儿就是我的孩子,我应该怎样做,使每一位护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建立以人为本的关爱之心。

(2)强化人性化护理的意识: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就医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组织护士学习医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和交流技巧,学习幼儿管理知识,定期组织有关交流和沟通技巧比赛,能活学活用,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家长对护士的不满可以转变为患儿对护士的厌恶,家长的倾向可以变为患儿的倾向性。因此,要求护士向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释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个别不配合的家长,仍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不断加强护理人员学习的意识: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护士长是科内业务带头人,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熟练的操作技术,做好传帮带教工作,方便大家学习,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对低年资护士重点培训,制订年、月培训计划,必要时布置内容,口头提问,督促学习,坚持每周4~5天晨会10分钟小讲课,人人当老师,脱稿讲授,要求重点突出,简单明了,鼓励阅读护理杂志,育儿知识,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等,并在科内交流,应用于实践。

(4)注重考核:制订培训考核制度,进行规范化培训。结合本科特点,制订不同年资护士具体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分别从技能操作,理论知识,制度职责,急救药品知识,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护理风险预案等方面。每月有重点地进行考核,使人人掌握学习内容和要求标准,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5)合理排班,做好统筹安排:护士长在工作安排上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正常出勤的班次需要,还要针对患儿的病情,合理搭配。结合每位护士的工作特点,发挥各自的特长,采取互补的方法。高年资护士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帮助年轻护士。工作效率高者与工作效率慢者搭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加强节假日、中夜班重点时段、重点人的管理(如新入科护士,低年资护士)。每班人员数量配置合宜,避免不合理安排造成人员过多或过少的弊病,以免影响

整体工作效率,影响护理质量。

质量管理

(1)病情观察方面的管理:①培养护士掌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从身高、体重测量中辨别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和肥胖症,测量脉搏或心率、呼吸时,用相应年龄段的标准判断其正常与否。②通过观察患儿的面色、哭声、精神状态,了解病情轻重。儿科疾病特点为起病急,变化快,病程短。护士要能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分清是饥饿哭闹还是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是寒冷贫血还是低血容量休克?突然停止哭闹,是安静入睡还是窒息?哭声低弱,是还是呼吸困难?

(2)护理文书书写方面的管理:加强科控,院控二级质量的控制管理,要求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床位患者的病历每天自控,科控成员和护士长每周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意见。护士长要把好病历出科关,护理部每月质控,月末将科内质量检查和护理部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并整改,并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在下月评估完成情况。通过反复检查,不断改进,体现出了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病室管理方面:儿科病室卫生普遍较差,在这方面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每日认真进行晨、午间护理,按规范做好病室管理,做好入院宣教,加强安全知识,卫生知识教育,使家属爱护室内设施,避免患儿随地大、小便,乱扔纸屑。并按要求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家属满意度。

安全管理

(1)培养现代执业意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服务对象高质量、高标准的需求,积极组织护士礼仪学习,接受宾馆服务模式训练,病区制订患儿从入院到出院各个服务环节流程,要求护士掌握普遍性沟通内容,并规范语言、规范着装,仪容仪表大方得体。病区还制订了护理操作流程,使护士系统地学习和有效的鞭策自己,从而增强执业意识。

(2)加强法律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举证责任倒置,护理文书具有法律依据作用。这就要求护理病历书写不得重抄、涂改,病情观察记录必须仔细、完整。通过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分析,使护理人员明确写好护理病历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保护患儿的合法权益。

(3)安全超前意识:使护理人员有安全预警意识,将不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不断学习安全管理条例及儿科护理安全工作制度等,吸取其他科室或兄弟医院发生的医疗差错教训,定期组织本科人员进行安全隐患分析,查漏补缺,针对输液、注射、处理医嘱、患者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分析,要求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心中有数。对易发生风险的新入、疑难、重危、早产儿、新生儿等患儿,入院后即制订安全护理措施,班班交接,督促落实。

参考文献

1 李友良.2240份疑难危重患者护理病历质量分析及干预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69-70.

第4篇

面对着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被列为2015年上海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市委、市府始终关注本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财政科技支出,为全面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资金保障。面对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背景,在总结相关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市级层面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探索构建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以期为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陛、有效性,提供有益借鉴。

2013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为257.7亿元,较2012年增长5.01%。在确保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规模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6%,2012年比重为5.87%,2013年比重为5.69%,且2011年、2012年、2013年本市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指引下,财政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一批原创性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科研经费浪费流失事件不断曝光,扰乱了正常的科研活动秩序。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

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是保障科技投入、切实发挥效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上海市国家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建设的配套支持试行办法》《关于改革和完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障科技创新综合环境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创新集群培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

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2011年,上海市对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设立全市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将相关信息纳入项目库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项目发现机制。二是根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项目库的情况,统筹安排年度预算,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三是上海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搭建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平台,建立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会审机制。四是探索从原来:单一的经费拨款方式向事前资助、事中跟投、事后补偿、政府奖励等多种投入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多种投入方式,鼓励投贷联动、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各类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了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绩效管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监督体系。开展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跟踪评价,绩效自评价、后评价等试点工作,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以评估促管理、以评估提效能。二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信息公开。2012年公开的59项专项资金中,有7项为科技专项资金。同时,进一步细化市级政府预决算科技支出的公开内容,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中,科技支出科目细化公开到“项”级。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需进一步衔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分配主要集中在科委、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财政局等部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科技创新环节虽均有不同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加以支持,但不同研发阶段项目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如何将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本市当前财政科技资金分配过程中需进一步寻求良策的问题。

2.项目统筹协调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符合当前实际,但在分散管理基础上的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市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投入管理平台”还需进一步全部涵盖政府各部门在该领域的投入资金。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科技资金分配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这是当前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人员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通过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审计了解到,目前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过于强调和集中于硬件方面,对于人员方面的软投入支持相对较弱。如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反映,获取科研成果主要依靠大量的智力付出,但目前科技人员经费标准偏低,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吸引高端人才。又比如部分企业提出,政府科技专项资金大多数被要求用于设备采购等硬件方面,造成一方面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为满足硬性指标而重复购置设备,浪费公共财政资金。

2.项目预算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科研专项经费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监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执行中存在未按规定单独核算、超预算支出,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偏低一课题个别支出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等问题。在资金拨付方面,有的单位反映,在研究计划获得批准立项后,由于项目立项合同未签,资金未到位但却要求项目单位做中期检查和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3.资金的使用缺少适度的灵活性。科技资金使用有其特殊性,项目实施期间科技趋势、市场环境等都会发生变数。限于预算调整条件和程序要求比较高,项目单位如按照原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虽然符合现有预算管理制度,但从创新角度而言并未发挥最好的效益。

(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考核机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度需要加强。在传统的业务指标评价体系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利润及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对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科技创新的考核不够突出。由于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2.税收优惠政策应进一步发挥效应。现行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范围较小、门槛较高的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如现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较窄,对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和企业吸引、激励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不多。

3.小微型企业获得政府支持难度较大。小微型企业虽在科技活动方面表现较突出,但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偏低等因素,融资较困难,获得的政府科技资金难度较大。

(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仍需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由于在自身定位、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各机构和机构内部难以打破“围墙”,开放性不足,阻碍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研发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存在“脱臼”现象。此外,政府部门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尚需加强。成果转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密切相关,但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产业、财税、金融与科技等领域和部门的系统协同性不够,不少创新成果缺乏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后续支持投入,最终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目前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成熟技术、项目较多,但对创新中试环节、产业化前期的项目投入力度不足。

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和部署,理顺各部委科技资源配置的职责,根据职责分工,科学界定职权范围。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更加注重跨部门的工作联动,各条线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建立有效的接口,依据科技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的资金链,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前瞻布局,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聚焦重点项目投入和项目好中选优,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体系。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资金项目使用制度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对人员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员经费在财政科技项目总支出的比重,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完善人才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二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不宜要求所有项目地方必须配套,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进行管理。三是要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科技形势和市场需求,建议能够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在目标先进的前提下调整资金用途。

(三)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监管体系

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科技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地方和承担单位各自的经费监管职责。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水平,规范资金过程监管、强化财务验收,对科技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链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的财政投入需求,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和科技活动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硼发队伍和研发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创造市场开放、政策明晰的外部发展条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指标在国企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五)进一步营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5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 科研项目 重要课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33-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强国战略的推进实施,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成为科研和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对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部部长万钢部长在“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启动会上强调:“财政科研经费是公共财物,是纳税人的钱,管好用好,切实保障资金的安全,发挥出资金的效益,是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每个科研单位、承担科技项目的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科研经费,解决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当前经费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近年来科研项目的审计、检查结果情况看,科研经费管理监督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存在未按照规定对财政资金进行单独核算,超预算超标准范围支出经费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有效沟通。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是由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完成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主要是对项目申报、立项、预算、采购合同审查、进度控制和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注重争取更多科研项目和更多科研经费,对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管不够,对执行过程中的财务数据缺乏了解。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主要是对项目的收入、支出、结余进行核算,对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管理。由于不参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及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不掌握项目立项信息,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进展等环节不了解,无法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由于各部门管理目标不一致,对对方的管理流程和信息数据不够了解,又缺乏沟通,最终导致无法有力监管经费的使用情况。

(2)预算编制不科学,与科研活动难以实现有机统一。科研经费有国家、省市、企事业单位等不同来源渠道,每个渠道又有不同类型的项目。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财务部门往往不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也缺少审计检查手段。而科研管理部门多注重研究内容的合理性,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对于预算编制的审查只限于经费构成的合理性,具体财务科目的核算多由科研人员自行完成。而科研人员由于不懂财务制度,不掌握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政策法规,无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合法性。从而造成科研经费预算弹性较大,或编制不合理,最终导致经费不好花、支出窜项或经费报销不真实;而弹性较大的预算直接导致很多科研课题结题不结账的问题,亦或是为了应对审计和验收,出现大笔转账、突击花钱的不合理现象。

(3)缺乏科研经费执行情况监管的有效手段。科研经费到账后,科研管理部门按规定建立分账号,提取管理费用,并按预算将经费划拨至各承担部门分账号,后由财务部门对分账号进行监管。由于缺少有效的预警和监督手段,无法及时监管经费超支现象。而科研管理部门在审查科研支出时,没有财务数据作为参考,仅仅依靠预算能够判断支出的必要性,而无法了解账号相应科目下的具体支出信息,盲目的审批通过后,直接进入财务支出科目,致使科目出现超支现象,甚至是超出很多也很难被发现。待项目即将结题验收时,发现问题为时已晚,为应付审计不得不出现调账、结转等不合理现象。

(4)科研经费执行与绩效评价脱节。目前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意识较弱,缺少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和效益分析,尚未形成在经费监管下的完善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增强科技经费监管意识,加强科研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措施,完善科技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第一,要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要加强科研人员的财经法规和财务知识教育,提高他们自觉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加强主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明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

第二,要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预算不仅仅是为了申请到项目,更是为了项目的执行提供资金使用依据。科研管理部门应协同财务部门联合审查合同任务,不仅要审查项目申请人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工作经历与项目任务的匹配度,更应关注项目的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以及合同(任务书)和预算批复,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认真做好转拨和外协经费的审核,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劳务费、间接费用和结存结余经费等的管理,规范预算调整程序,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报销审核监督制度。

第三,要将国家的奖励充分用在科研人员身上。要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和调动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改革评价机制,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的新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需求,潜心研究,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创新性贡献。建立和完善科研绩效档案,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项目推荐的重要依据。

第四,要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现有的科研管理系统,建立全面涵盖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项目、人员、设备、经费等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机制,注重完善项目信息库的建设,实现院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及科研成果的动态监管,做到经费监管的有效预警,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率,方便科研人员和管理服务人员及时了解跟踪科研项目的动态信息。

参考文献

[1] 宋永杰.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3-7.

[2] 罗燕琴.对高效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133

[3] 万钢同志在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暨科技部2013年科技经费巡视检查启动会上的讲话[R].

[4] 关于加强高效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调研与思考[D].中央财经大学.

[5] 李凝.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74-176.

第6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生产计划;计划管理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军工科研体系是科研部门独立于生产工厂之外,经费由国家拨款,而生产工厂没有研发部门。往往是一个研究所设计出某种产品,向外发图,然后此行业内的所有工厂都可以开始生产同类产品,要有问题或改进还得回原设计单位,这样造成科研人员与生产实践脱节,设计时不考虑生产工艺,或要么生产不出,要么浪费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军工科研系统已朝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很多研究所通过收购工厂或自办工厂进行生产,使前述不合理现象有所改观。在此,加强军工科研院所的计划管理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1.计划管理概述

1.1计划管理的概念

计划管理是为了使企业计划富有成激,使它能够切实起到对未来行动的指导作用。计划管理,就是企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科学地调查、分析、预测和决策,在此基础上制订企业构各项计划并加以协调,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计划实施加以控制,同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计划,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协调地进行,最终实现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

1.2计划管理的职能

计划管理将企业的资源,包知人、财、物、产、供、销等各方面充分调配和平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不仅可以为整个企业带来大量资金的节约,而且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科学化,合理化,为企业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它是集中了多年来企业管理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强调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因地制宜,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从而形成的一套更为先进同时不失适应性的管理。

2.军工科研院所计划管理的原则

为了编制符合实际的计划和组织计划的顺利实现,军工科研院所的计划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2.1政策性原则

政策性原则,就是指军工科研院所的计划管理,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及有关的方针、政策,按上级的规定和要求办事。这是军工科研院所计划管理要坚持的首要原则。军工科研院所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经营活动与整个国家的国防活动紧密相连。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买卖活动。既要强调院所的自,又要强调能肩负起保证完成国家的生产建设计划和国防建设的供应责任;既要强调本院所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要有利于提高国家国防建设的经济效益。因此,军工科研院所在编经营计划时,必须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坚持院所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院所各项计划的顺利实现。

2.2科学性原则

军工科研院所的计划,是组织和指导院所开展经营活动的依据。军工科研院所在订计划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指标订得先进可行,不要过低或过高。所谓科学的计划,是大多数人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计划。要使计划具有科学性,就要遵重客观经济规律,使计划尽可能反映客观实际,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之,要“量力而行”,尽可能地留有余地,保护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使计划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当然,先进可行的计划还必须和积极可靠的措施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的实现。

2.3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计划的严肃性,是指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批准或自己确定的计划,院所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或认真完成。计划的严肃性,是军工科研院所本身独特性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军工科研院所的计划范围进―步缩小,院所的独立性加强,国家将主要以指导性计划的形式对军工科研院所进行宏观指导与控制,院所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以及院所的客观条件和职工的意愿与要求,独立地制定计划,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地反映客观条件的变化,提高计划的适应性。

3.军工科研院所计划管理的实施

3.1规划好院所经营目标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国防发展的要求,在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基础上,规划好院所的经营目标,使院所的经营活动既充分发挥院所自身的优势,又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是军工科研院所计划管理的首要任务。规划好院所的经营目标和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计划任务,可以使院所方向明、决心大,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院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院所内部各方面力量充分动员起来,达到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然而,院所根据国家计划要求和市场需要来制定计划任务,应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首先保证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保证国防的重点需要,然后力争满足国防计划以外的市场需要,不能因市场需要而冲击国家计划,只看到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

3.2组织院所综合平衡,编制统筹计划

军工科研院所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院所经营目标,搞好院所计划综合平衡,正确编制院所计划,以指导院所经营活动协调地进行,这是军工科研院所计划管理的重要任务。院所的综合平衡,就是要把院所内部人力、财力、物力按一定比例关系进行统筹安排。这种综合平衡的结果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军工科研院所的各种计划。实现各种计划需要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并耗费一定的物力和人力,在物品流通与资金占用之间,物品流通与流通费用之间,物品流转额与利润之间,以及资金占用、费用、利润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都应该通过计划达到综合平衡,而军工科研院所财务计划则应是这些比例关系总合平衡的具体体现。

3.3认真贯彻战略方针,组织实现发展目标,落实军工科研院所计划

军工科研院所从制定发展目标、编制各项计划、到发展目标和计划任务的实现,这要有一个过程。在实现发展目标和计划任务过程中,不仅要做一系列的组织工作,例如将计划任务落实到外协单位和所属院所单位,还要帮助处理和解决实现计划的各种矛盾。

3.4充分挖掘院所内部的潜力,使院所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军工科研院所,自然也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军工科研院所的各项管理中,计划管理又是其依据和中心。所以,通过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不断提高计划的质量,更好地贯彻效益原则,就可以充分挖掘院所内部的潜力,有效地利用院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地组织进货、运输和储存,降低流通费用,加速物品和资金的周转,使院所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实践证明,军工科研院所计划管理是院所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它不仅仅是军工科研院所计划管理的要求,而且也是军工科研院所各个职能部门的共同要求,院所的领导机构和院所的各个职能部门都必须抓计划管理,认真按照计划指标的要求去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院所的经济活动,以推动军工科研院所经营管理不断前进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科]

【参考文献】

[1]李忠宝.军工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航天工业管理,2013(4).

[2]程国平,成时阳.中船重工事业单位改革的阻力及其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1).

[3]智莉.诌议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难点及推进战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

第7篇

摘要:科研机构新进人员管理是科研单位帮助新成员熟悉工作环境,适应职场生活,实现角色转换的过程。通过这一活动,使新进人员能更快融入新组织,并展现个人智慧才能,为科研机构的发展创造业绩。卓有成效的新进人员管理能实现科研机构和员工个人二者的双赢。

关键词 :新进人员 培训 管理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就是人。对于长期从事研究活动的科研机构而言,人才培养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新进人员是科研机构的新鲜血液,也是保持科研机构生机的源泉,科研机构应加强对新进人员的管理,促使新进人员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运用他们的学识、能力为机构增添新鲜力量,从而,提高机构的整体人员素质水平,加强人才储备,保持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加强科研机构新进人员管理的重要性

1.保证机构长远发展。科研机构的新进人员是科研机构的新生力量,只有不断充实、扩大科研机构的各级各类人才,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梯次,才能实现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

2.有效避免人才流失。科研机构应重视对新进人员的培养,为新进人员提供能力展示的舞台,留住优秀技术人员,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源不断增值,进而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促进职工个人成长。科研机构可以利用资源,不断寻找科研选题,使新进人员通过参与项目实施,促进个人综合能力的增长,这对于新进人员今后的个人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科研机构新进人员管理的职责

目前,在科研机构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新进人员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与新进人员所在的业务部门没有多大关系。在这样的思想的误导下,部分科研机构把新进人员管理的职责全部推到人力资源部门头上。业务部门接收新进人员后,只管把工作任务安排给新进人员,并从业务上进行指导,其他一概不管,至于新进人员能不能成长成才,能不能留得住,都是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事实上,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通过使用来进行,且新进人员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业务部门工作,由人力资源部独立承担新进人员的管理不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进人员管理这项工作中,除人力资源部门外,业务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加强科研机构新进人员管理的措施办法

1.人力资源部门。第一,入职手续的完善。人力资源部门应妥善做好新进员工的档案入库及信息登记工作,全面掌握新进人员基本情况,并完善新进人员的社保关系、人事档案转移等手续。第二,开展岗前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纪律规章等岗前培训,让新进人员熟悉各项管理制度,并对科研机构的整体情况作全面了解。第三,组织文化熏陶。通过录像、图片、宣传片、内部刊物等媒介,使新进人员了解组织文化,产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加快融入集体。第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力资源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他们了解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程序和渠道,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空间。第五,畅通交流渠道。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QQ群等,畅通新进人员与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渠道,使新员工可以随时咨询政策、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第六,适时进行考核。在试用期结束、年终等时间点,按规定对新进人员进行考核,并及时向新进人员所在业务部门及新进人员本人反馈考核结果。

2.新进员工所在业务部门。第一,岗位安排。业务部门负责人应提前查看新进人员的档案,了解其学历层次、所学专业、工作经历等,有针对性的安排具体岗位和工作。第二,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业务部门应给新进人员妥善安排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新员工能顺利履行工作职责。第三,岗位指导。落实专人“以老带新”,挑选富有实践经验、专业能力强的老职工带领新员工开展工作,尽量避免新进人员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工作盲目性大,失误多,效率低的情况。第四,业务锻炼。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内容,不断给新进员工“压担子”,让新进人员在承担科技任务和进行创新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第五,思想工作。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定期与新进人员谈心,了解新进人员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思想障碍,顺利开展工作。第六,团队氛围。业务部门应组织召开部门会议,正式向职工介绍新进人员,并适当组织集体活动,使新进人员感受良好气氛,尽快融入集体。第七,严格考核。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对新进人员进行各阶段考核,向人力资源部门如实反映新进人员的现实表现情况。

总之,新进人员管理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后续工作的开展,也直接关系到科研机构的人才储备、长远发展。科研机构要结合机构的实际情况,落实部门职责,做好新进人员管理各项工作,让新进人员实现由“局外人”到“自己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农信社内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对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概念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一是简单化理解内控制度,认为有业务操作基本制度、规章制度就等于有内控,不了解内控是一种机制,是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存在“从众心理”从而作出“人家那么干,我们也可以那么做”的错误判断和决定。二是误以为稽核监督就是内控,忽视了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错误地认为内控管理与农信社追求利润的目标相矛盾,尤其是业务发展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把内控管理当作“紧箍咒”。三是把内控管理与内部管理等同起来,不明确内控管理只是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内控管理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目标,内部管理则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核心目标。

(二)执行不到位。制定的内控制度未能得到切实执行。如有些基层社往往未能履行查库制度,碰库制度落实不够规范,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及代保管品的盘点清查不够认真,有的忽视内外账务的核对;有的计算机操作密码未能按期更换,柜员卡管理、使用不够严格;有些柜员授权时未认真核对所授权业务,有些柜员离岗未将计算机退出至系统初始状态,没有做到“人离章收”;有些银行承兑汇票开立时忽视了检查是否存在真实贸易、是否开具增值税发票;有的贷款担保不合规等等,内控仅停留在表面。尤其是不能将“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动态性、连续性的内控作用贯穿于每一项具体业务中,内控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

(三)监督不到位。在“自控、互控、监控”三道内部控制防线中,自控防线以防为主,属事前预防;互控防线以堵为主,属事中控制;监控防线以查为主,属事后控制。前两项表现为预防型;后一项属纠错型。在实际工作中,第一道防线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加强,第二道防线也没能真正到位,第三道防线中的监督检查常有盲区和死角。

二、建设内控合规管理体系、提升内控制度有效性的基本思路

认识和完善农信社的风险管理,改变信用社内控乏力的现状,堵塞风险隐患,需要更新观念,从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入手,多管齐下,把内控制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予以重点建设。

(一)培育内控管理文化,提升农信社的品牌价值。信用社内控合规文化,是融合现代企业的经营思想、信用社风险管理理念、金融业的内控管理标准、行业及职业道德标准等要素于一体的现代企业文化。它是通过员工的日常思想行为,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行为习惯。具有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要大力弘扬信用社的经营理念,倡导和强化先进的企业合规文化意识,使全员增强内控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二)提高合规管理的理性认识,提高员工合规意识。合规管理是一种理性化经营的科学途径。它强调一切按规矩办事,以制度约束人,以机制激活人。培育内控合规文化的核心是要培养全体员工的法制、规范意识,形成浓厚的制度执行氛围。因为提高员工素质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是加强内控合规文化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根本所在。要充分认识培养员工内控合规意识的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加强内控方面的理念宣传工作,使内控观念深入人心,并得到全面理解,从而不断强化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其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自觉性。领导干部要把内控制度建设作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封闭管理的重要保证抓好、抓实。在开展内控合规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把弘扬内控合规文化作为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致力于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内控合规氛围。

(三)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合规文化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员工的合规经营;而员工要做到合规经营,就必须具备合规经营的能力。目前信用社在员工岗位培训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加之一线人员由于业务忙、人手紧,对制度的学习十分欠缺,导致许多员工在新操作、新制度的要求下仍执行老习惯、老规定的现象。因此,联社必须加强员工岗位培训工作,要采取多种办法,制定激励措施,促使员工愿意自觉接受培训,自觉开展继续教育。如此方能改变员工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最终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业务竞争能力。

(四)建立强力的内控合规管理组织机构。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企业,合规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自我约束机制。当前农信社的改革正是为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自我约束体系。为了建立强力合规管理机制,确保内控制度的落实,真正提高业务经营效益,信用联社应建立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加强业务经营中的自律行为约束,有效防控风险,提升工作实效。必须选拔一批业务熟悉、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的骨干力量进入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内控合规管理应实行垂直领导,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真正实现内控监督机构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确保内控各项工作都能为法人负责。

(五)构筑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对内来说,要实行内部控制全方位、全系统管理。在业务职能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权力制衡、程序约束的内控机制,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也就是说通过严明的岗位职责,实现相互之间牵制、制约的内控机制。例如岗位的设计要体现体制牵制:不论前台、后台,不论前勤、后勤,均应坚持审批、操作、监督三权分离;避免形成在控制环节中出现漏洞。还要实行程序牵制: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按业务流程顺序操作,不能逆程序操作或无程序操作。必须坚持责任牵制:强化责任约束,实行程序化、规范化、责任化管理,将责、权、利结合起来进行绩效考核。还应该明确岗位的责任连带,严防出现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第9篇

ICU是集中收治各科危重症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患者病情较重,免疫功能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医院感染的发生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1]。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改善其预后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强化护理措施对降低重症医学科管路千日感染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重症监护医学科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患者进行监测,住院天数分别为6181d与6357d,主要诊断为: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ICU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诊断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强化护理措施:①感染管理科每周监测:感染管理科采用ATP快速环境检测仪,1次/w对该科室10个病室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加以监测,对于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地方应该马上指出,应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护士长每周与感染管理科之间进行协调、沟通,并注意查找相关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次日晨交班,向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传达,以引起他们的重视;②科室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的配置时间应该严格根据医嘱加以处理,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是引起ICU内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显著地增加了患者的耐药性以及抗药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ICU尿路感染一般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对各类抗生素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熟悉,并掌握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的效果;③科室应注意定期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及卫生知识培训等。定期随机抽查各类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对此,应该动员所有医护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加强他们手卫生意识;④进行有创操作时,备齐用物减少频繁进出操作区,以确保医护配合到位。注意严格控制病室内的工作人员,减少观摩人员的数量。会诊转入患者时,应注意提供必要的口罩、帽子以及手套等物品。限制探视人员,提前对其家属进行培训以及告知宣教。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2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69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181d,使用呼吸机总天数3539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3777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77d;2013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40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357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4610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21d。观察组呼吸机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尿管相关性感染、ICU感染等千日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采取有创操作,如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操作方式[2]。国外研究者发现,87%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86%VAP与呼吸道侵入性治疗相关,95%尿路感染患者与导尿管的使用情况相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