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药产业调研

时间:2023-07-07 16:27:24

导语:在医药产业调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药产业调研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资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但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利润低、产品竞争力差。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总体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以企业自筹和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信贷政策,促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将科技资源分配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加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的投资,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此外通过间接的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与外资、本土研究机构进行横向研发合作,强化中小研发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研发投入,增加创新基金的启动资金规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

生物医药业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美国有两种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一种是通过专业力量帮企业申请专利,做知识产权的管理,或者是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科研成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试验费用和时间转嫁出去,出口无形产品,把中间环节外包出去。但这两种模式做得都不彻底。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应当通过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企业应努力培育自主科技开发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实现产学研协作、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企业开发中心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进行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某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事实上,现在要完成成果转化已不只需打通产、学、研三个环节,还应包括政府、融资以及相关服务。要做好这个多要素的联盟,就需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资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发服务平台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和现有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需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这个共享的平台应该主要包括技术、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产品技术评估。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的一种能为科学家、企业、资本服务的研发服务平台正在受到瞩目。这个平台把新药研发的流程拆分以后标准化,在新药研发首端(科研)到尾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并且这个平台能够反复使用,因而能够降低研发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2008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

第2篇

天时:十年厚积一朝待发

生物中心成立于1996年6月,是北京市科委直属的事业单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赢得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生物中心副主任张泽工介绍,生物中心成立之初,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弱小产业。可以说,生物中心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同行者。

生物医药产业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最受瞩目的“朝阳产业”。比尔・盖茨曾说过,下一个成为世界首富的人一定出自生物产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早,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研发力量薄弱,企业整体行为以短期利益为主,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种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0年时间,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可见一斑。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效投资,没有创新的产品研发,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

北京市超前布局,在政府实施体制改革之初,北京市科委便组织成立了生物中心,以探索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之路。生物中心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通过项目发掘、培养、推介、投资策划、风险评价、市场调研等方式,整合北京市医药领域的创新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促进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倍道兼进,逐渐从被忽略不计的小微产业发展到2011年销售收入(不含商业)预计达到700亿元,占GDP比重4%左右,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一的重要产业,形成了“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四轮驱动的产业格局。从“先导产业”到“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中心见证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产生、发展到腾飞的整个历程。

地利:扎根沃土蓄力成长

张泽工认为,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长足发展,成为北京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除了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外,北京的自身优势也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政策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在政策扶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5%,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等各项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更好地释放了医疗、市场资源,促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优势

北京聚集了全国40%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19%的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3%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0%的全国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和16%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集中了全国生命科学领域近50%的院士。另外,北京也是海外技术人才和团队优先选择创业和就业发展的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市场优势

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而北京市场是中国最具标志性和辐射性的市场,因而必然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布局中国和民族企业崛起的理想之地。光明的前景也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带来了契机。

人和: G20工程打造北京品牌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GDP占比仍较低,离其成为北京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启动了“G20工程”。G表示Grand(巨大和伟大),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核心的20%。“G20工程”就是要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从研发、临床、产业化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产品。“G20工程”一期于2010年到2012年实施,重点关注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实现产业规模千亿元的跨越发展;二期计划再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北京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

“G20工程”的实施,让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泽工告诉记者,该工程实施以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不含商业)559.5亿元,201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G20工程”取得可喜进展。

第3篇

产城互动建设生态乌当

:贵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到乌当调研时提出,乌当区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培育大健康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及其他产业快速发展。乌当区如何找准发力点,立足生态优势,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定位?

常文松:乌当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西南高品位休闲度假区、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贵阳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的区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了“推进产城良性互动,打造生态健康之区”的总体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讨论和探索,立足于乌当良好的区位、交通、生态、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初步形成了发展定位:城市功能定位为承接贵阳市核心区城市功能疏解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市民的“周末花园”,面向西南、中南以及泛珠三角的区域性夏季休闲度假区和养生养老目的地,贵阳市重要的山地生态高效都市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区;产业定位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贵阳市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食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聚集地。

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

:省委提出贵州要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在近日首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上乌当区被授予“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称号,作为贵阳市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当区如何抓住优势建成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

常文松: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是省委、省政府守住两条底线、推动后发赶超的战略部署,是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支撑。乌当区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必须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推动产业量质齐升,我们将抢抓省、市有关支持政策,通过壮大培育现有企业和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医药制药企业和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养生养老康体健身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一大批专业从事医疗保健养生文化服务的创客团队,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努力形成布局科学、产业集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乌当区在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中的领军地位。

到2020年,力争产业规模在省、市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培育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7家以上,其中50亿元医药集团2个,30亿元医药企业3个以上,10亿元医药企业5个以上。培育20个产值上亿元单品种。建好乌当健康医药产业园,建成3个以上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区,5家规模化高端民营医疗机构和高档养老服务机构。

:发展大数据产业是贵州省实现后发超越的创新性产业方向,是贵州省实现产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在这个大背景下,乌当区如何建设贵阳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食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产业聚集区?

常文松:发展大数据产业是省、市的重要战略。乌当区将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齐头并进、重点突破”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探索大数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市“701”项目,重点加快与华为、贵州广电网络合作的智慧城市基础网络及数据中心、高速光纤传输与无线WiFi网络等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大数据数据源采集的天地双网,为智慧城市建设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加快智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安监等项目建设,全面深化民生、产业、政务服务、环保等各类智慧应用,创建良好的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环境。注重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教育、医疗、就业、学习、出行等方面的智慧项目建设与智慧应用,让人民群众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大数据时代的成效和便利。

加快大数据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注重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手段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探索新产业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重点促进医疗保健服务与大数据结合、医药流通与物联网结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智慧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同时强化围绕医疗保健服务、教育产业的智能硬件(穿戴设备)研发制造。到2017年,全区计划引入国内外大数据产业领先企业3至5家,实现产业规模达百亿元。

培育旅游打造贵阳“后花园”

:今年在我省举办首届中国山地生态旅游节暨乡村旅游国际会议,乌当区的香纸沟景区是重要的观摩点之一,这对乌当发展山地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温泉旅游带来那些机遇?

常文松:我们将以首届中国山地生态旅游节暨乡村旅游国际会议为契机,通过重大活动倒逼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形象面貌、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服务能力,目前正按照国家5A级标准,全面推进旅游节观摩点香纸沟景区建设和观摩点沿线提升打造,同时由贵阳市农委、贵阳市旅发委和乌当区政府发起主办了“火红乌当、相约十月”贵阳市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活动。通过精心组织一系列活动推动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观光,宣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美丽乡村、都市现代休闲农业示范点、精品乡村酒店,吸引市民消费,扩大内需,更好推动我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打造乌当多元化的山地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

: 2013年7月,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到乌当调研时提出“把乌当区建设成贵阳市民的‘周末花园’”。时隔两年,乌当区破解陈刚提出的这一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发展命题情况如何?怎样把乌当建设成“生态良好、景色怡人、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特色浓郁、文明友善”的贵阳市民生态健康“周末花园”?

常文松:乌当建设“周末花园”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林田兼具,全区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市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森林公园1个;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26个,还将陆续建成乐湾国际旅游综合体等4个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的重点旅游景区。

第4篇

关键词:医药 产学研结合 产业技术升级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约750亿元,同比增长25%,居全国第三位;保健品总产值达300亿元,占全国近四成份额。作为广东省属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入贯彻“立足广东,服务广东”办学方针,充分发挥多科性医科大学的技术创新和学科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办学特色,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服务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格局,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1 发挥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特色优势,把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大力发展中西医、理工医结合学科群,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互补优势,在中药新药、健康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领域集中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致力解决医药产业技术升级中的关键问题,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学校产学研结合推向纵深发展。在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由于强大的产业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学校的认知力、创造力,生产力进一步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重大合作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共2100多项,获得研发经费近6亿元;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2个研究机构先后获得国家CNAS认证: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专利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0项,2008年获得广东省唯一的1项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5次入选国家公布的年度科技十大新闻,原创论文在影响因子高达51 296的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先后自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国家1类新药心脏微球超声造影剂和第一台国产x线刀等一批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拥有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五大学科领域分别获批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 以中药新药创制和健康保健品研发为突破口,深化中西医结合,助推广东中医药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在中医药产业领域首开全国高校产学研结合先河,“一体两环”办学模式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原国家教委曾专门派出调研组来校总结经验。学校曾先后创办了南方制药厂(三九集团前身),康臣制药厂、南方李锦记保健品有限公司,洁银牙膏药粉厂、东方药林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2004年,三九集团的“999”品牌以83.6亿元的价值连续十年位居中国最有价值药品品牌榜首。

在中药新药创制领域,学校组织中西医药专家联合攻关,研制的三九胃泰、正天丸、尿毒清颗粒等中药新药,产品畅销国内外。其中三九胃泰从1987年到1989年短短三年时间里,产值达3.5亿多元;正天丸投产以来累计产值10.65亿元,利税3.2亿元,尿毒清颗粒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治疗尿毒症的中药新药,给广大尿毒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葛根芩连微丸被国家列入首批中医急诊必备药。目前学校与侨鑫集团合作投资1亿元,加紧研发肝泰粉针剂、清风胶囊、益妇灵胶囊、颈锥舒颗粒,都梁软胶囊保、骨灵片、保肝宁胶囊等十几个中药新药品种,将为广东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新的拳头产品。

在健康保健品研发领域,研制的无限极口服液系列产品,其品牌评估价值达80.83亿元,成为中国保健品第一品牌研制的参芪含片等系列保健品被选为军队特需专用保健品。目前,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健康保健品研发力度,先后推出了保健酒、益身元口服液、护甘宝口服液、中药美容护肤系列产品等,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近20个,为下一步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3 以大型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和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为龙头,深化理工医结合,助推广东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大力推进理工医交叉与融合,以工程技术为支撑点,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先后组建了医疗器械、医学图像、医学物理、医学电子工程、医学生物力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理工医交叉学科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位,是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和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

以解决大型医疗器械产业化中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重点开展基础性通用核心部件和关键算法研究。研发了第一台国产“x线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功能化PACS系统,成果获得教育部发明一等奖,已在全国1 家大型医院推广使用: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磁共振系统T1加权成像的伪影问题”,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破解了磁共振国产化和产业化中的瓶颈问题。

以研发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售后服务方便的基础医疗器械为目标,先后研发了三维脑电地图仪、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便携式x线机,心脏DSA减影系统、截瘫康复步行器,骨伤治疗仪、创伤急救系列器材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目前正在组织省内相关企业和研究院所,积极开展康复与治疗设备关键技术、医用电子仪器关键技术、生化检验仪器关键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与人工器官、医院信息化与远程会诊系统、应急与救援医学设备、手术仿真培训系统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可望给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批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4 推动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南方医科大学先后组建了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药用天然植物开发中心、医疗仪器研究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等一批中西医、理工医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为了能够把技术创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辐射到产业领域,先后与东方药林药业公司共同组建了“保健食品新功能与安全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海和佳集团共同组建了“肿瘤治疗设备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惠州九惠制药厂共同组建了“中药新制剂和剂型改革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一批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成果转化项目40余项,有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南方医科大学教育部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工程中心目前

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作为广东省低成本诊疗设备研发的牵头单位,目前在着手制定广东省“十二五”该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的广东省创伤救治中心,目前已发展了全省近40个医疗合作单位,涵盖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该中心结合基层医院创伤救治需求,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急救医疗器械和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大学科技园是广东省属高校唯一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广州和东莞松山湖建成2个园区,重点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研究公共平台、保健品和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平台、代谢病药物及治疗研究中心,健康产业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技术、人才等扩散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孵化,有力带动了地方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

5 培养和引进中西医、理工医结合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智力保障

南方医科大学通过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与“本科生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采取“联合培养”、“委托培养”与“定向培养”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同时,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在2009年举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中,总分名列广东省高校第一名。培养的高质量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广泛青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3.89%,部分专业毕业生早早被企业预定一空。

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研发技术人员,从美国整体引进了创业领军人才惠宏襄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世界代谢病研究与应用最早最著名的单位美国UCLA胰腺病中心合作,结合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在东莞松山湖打造“国际代谢病研究与产业发展中心”,有望经过5年~6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相当规模的国家代谢病生物产业基地,年产值10亿元人民币。

学校多次组织学校的专家教授到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重点地区的企业进行参观调研,邀请医药、保健品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到学校与专家面对面座谈交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使专家教授的科研工作进一步与市场需求接轨。积极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广东省各地市的医药、保健品、食品等行业的5。余家企业派驻了近百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建立了长期互动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6 下一步助推医药产业技术升级的主要举措

6.1 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历史契机,按照《纲要》指引和要求,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定位,发挥学校多科性医科大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和联合攻关,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以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争当广东医学院校产学研结合排头兵和示范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为服务广东社会和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2 拓展产学研结合空间,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

进一步加大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发展空间,以南方医科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主阵地,做好发展规划与计划。选取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研发项目,配备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强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用一流技术和一流人才同地方政府,企业密切合作,在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筹建园区;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延伸到广东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广东医药产业科技辐射网。

6.3 面向珠三角产业升级,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平台

完善生物芯片,反恐技术、创伤救治,生物信息学,免疫诊断技术,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关键技术等六个研究中心,在医药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破解关键技术难题j全力打造好新药筛选与评价技术、临床检测诊断试剂研发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用动物实验技术等三个共性技术基础条件平台,为医药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科研保障:实施生物医药、中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四个科技专项,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

6.4 多科性向理工科拓展,培育产业急需学科专业

坚定不移地走以医为主的多科性发展道路,根据广东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大向理工科专业方向拓展力度,努力做到学科专业设置和市场零距离:精心准备,科学论证,适时开辟生物医学材料、医用设备制造、制药器械技术、医学光学技术、生物医学化工、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医药工业自动化等产业应用前景极强的专业领域,为广东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高级研发人才和技术支撑。

6.5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创新

第5篇

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是由国内权威的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家、技术研发专家为研究中坚力量,组织一批关注医药产业政策制定、行业技术研究、企业管理研究、发展战略、市场调研人员集智融资共同参与的专业的医药经济技术研究服务机构。由本中心牵头,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共同立项组建了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秉承“面向医药产业、立足医药企业、关注中小医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为己任”的发展理念,构建政府与基层、专家与企业、国内和国际、研究与实践多位于一体的研究平台。运用竞争力的独特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本着振兴医药产业、积极支持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从产业发展的高度和中小医药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协调研究入手,为中国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小医药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专题研究。

中心在遵循“面向医药产业,立足医药企业,关注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建立健全一个体系(工程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研发链条体系)、三个平台(经济研究平台、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聚集了一大批有丰富临床、制剂、药理经验,又了解GMP认证后中小医药企业新药需求的专业技术研发和市场研究人才;利用本中心承担和参与“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和“中国中药产业强势化发展战略”两项国家课题的资源优势,邀请了一批了解国家新药申报、审评政策、国内外市场发展的政策和战略专家加盟。几年来,与数十家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进行长期合作,特别是与由国家发改委批准投资组建的“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大世佳研究中心的成功合作,为我中心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现中心各机构自主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肝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三十余项以及其他类药品、保健食品四十余项,本中心除研制独、特、新品种外,为解决当前中小医药企业GMP认证之后的品种问题,利用我们技术和专家政策优势,对企业的老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同时本中心正积极探索与生产企业共担研发风险,减轻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压力、共同开发产品市场的新的企研合作模式,为GMP认证后的中小医药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技术、专家支撑服务。

中心凭借其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优势,已经为众多国内企业高质量完成各类技术研究和注册服务几十项,目前正为一大批企业如何科学地筛选新品种,如何延长老品牌的生命周期做技术支撑,形成了一整套的专业、高效、实用的新产品立项、开发和成果转化体系。

北京康派特保健食品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1、珍珠春眠胶囊

功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由确切镇静安神疗效的传统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调节睡眠有节律作用的天然药物;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烦躁、多梦易醒、醒后疲惫

2、高铁当归胶囊

改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由双补气血的传统中药+针对缺铁性贫血营养素;用于儿童、青少年发育期,妇女哺乳期、月经期缺铁性贫血

3、生骨补骨胶囊

增加骨密度;由确切补骨生髓功效的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对治疗骨质疏松有明显作用的天然药物+营养素;用于中、老年,妇女更年期骨质疏松症

4、纤美营养胶囊

减肥降脂,补充营养;

由通便降脂功能的传统中药+含有多种营养素的膳食纤维;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体重增加、血脂升高

5、清血降脂胶囊

辅助降血脂;由明确降脂功能的中药+天然他汀类降脂物质;用于中老年血脂升高、预防高血脂所致的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6、芪精降糖益气胶囊

辅助降血糖,预防高血糖并发高脂血症,冠状动脉、脑血管及下肢脉硬化的发生;由益气养阴降糖功效的传统中药+微量元素+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适用高血糖、糖尿病人群

7、通便固本胶囊

润肠通便,调节肠道功能;由通便缓泻作用的传统中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膳食纤维;用于气血不足,肠道干涩等原因导致的便秘、排便不畅

8.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胡苷片

片剂,一类中药 具有护肝、调节免疫及抗病毒三重功效。作用机理明确,与同类药物相比,该药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质量稳定,对于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作用机理明确,安全性好、无蓄积毒性,为我国乙肝患者提供了一新型高效的治疗药物。

9.降糖消脂胶囊

胶囊剂,中药二类,实验研究发现,降糖消脂胶囊不仅可以降低血糖的,而且还可以降低血脂, 其具有疗效确切可靠,标本兼治,且毒副作用较小,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个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10.益骨胶囊

胶囊剂,中药二类,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由于治疗中所用西药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药不但毒副作用小,而且具有标本兼治的优点,所以利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必将深受患者欢迎

11.盐酸美金刚胺

原料及片、胶囊、滴丸,化药三类,用于治疗中至重度的晚期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震颤麻痹综合征。据统计,我国现有老年痴呆患者大约为300~400万。面对这样巨大的市场,本制剂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12.吡嗪双胍

片剂,化药三类,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中的盐酸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是两种使用广泛、疗效好的口服降糖药,两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降糖作用,除降低了两者用药的初始剂量外,也同时增强了内源性胰岛素的活性,减少了低血糖等副作用的发生。且生产成本低廉,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13.氨来占诺

生物贴片(片剂、滴鼻剂、滴眼剂、鼻喷剂及糊剂) 化药二类

氨来占诺是美国FDA批准唯一用于口腔溃疡治疗的处方药,且经临床应用证明是唯一能够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和消除口腔溃疡疼痛的有效药物,其在发病初期就能阻止溃疡发展的治疗作用受到了广大口腔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14.盐酸非索非那定

片剂、胶囊,原化学药品四类,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慢性突发性风疹,是特非那定的活性代谢产物,其主要优点是去除了其母体药物特非那定的心脏毒性

第6篇

__年6月8日-11日

了解__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编制__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思路设想、意见和建议。

课题组专家一行6人

(一)召开座谈会

课题组成员分成两组分别召开座谈会:

1、综合口和政法口调研座谈会

时间:__年6月8日下午3:00—6:00

地点:县行政大楼1248会议室

参会名单:县政府办、财政局、人保局、审计局、统计局、地税局、国税局、人民银行、金融办、司法局、法制办、行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县委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分管领导。

2、城建口和商贸口调研座谈会

时间:__年6月8日下午3:00—6:00

地点:县发改委1201会议室

参会名单:国土局、城建局、房管局、环保局、城司、商务局、烟草公司、供销社、商业行业办、工商局、恩江镇、佐龙乡、古县镇、瑶田镇、坑田镇主要负责人。

3、工交口调研座谈会

时间:__年6月9日上午8:30—12:00

地点:县行政大楼1248会议室

参会名单:工业园、工信委、交通局、公路局、质监局、安监局、邮政局、供电公司、电信局、移动公司、藤田镇、陶唐乡、石马镇、县电子商务产业办、县碳酸钙产业办、县循环经济产业办、县食品医药产业办、县电子信息产业办、电子商务办、龙天勇有色金属、源

丰金属、广源化工、科越科技、南方水泥、鹰鹏水泥、航盛电子、忠明电子、源生狼和、美媛业、绿海油脂、万山茶油主要负责人。 4、社会口调研座谈会

时间:__年6月9日上午8:30—12:00

地点:县发改委1201会议室

参会名单:科技局、教体局、文广新局、卫生局、计生委、食药监局、旅游局、民政局、残联、龙冈畲族乡、上固乡、君埠乡、沙溪镇、潭头乡、三坊乡、中村乡、上溪乡主要负责人。

5、农口调研座谈会

时间:__年6月9日下午3:00—6:00

地点:县行政大楼1248会议室

参会名单: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扶贫办、新村办、农开办、气象局、蔬菜局、粮食局、鹿冈乡、沿陂镇、七都乡、八江乡、潭城乡、官山林场、李山林场、罗铺垦殖场主要负责人;鹿冈乡光明家庭合作农场、钟光平家庭农场、灵华山有机白茶基地负责人。

座谈会内容:各单位根据《“十三五”规划调研详细提纲责任分工》,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提出“十三五”发展思路、目标、主要措施和拟实施的重点项目,乡镇要重点介绍本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四大统筹区域发展的情况和设想,并对编制全县“十三五”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实地考察

路线:

6月10日上午7:30县城出发 龙冈畲族乡上固乡沙溪镇藤田镇。(具体考察点由乡镇安排,每个乡镇考察时间20—30分钟)

6月10日下午3:00县城出发 生物医药产业园源生狼和桥南建材市场__县天然气公司航盛电子广源化工抚吉高速入口源丰金属龙天勇现代农业示范园惠丰设施农业。(每个考察点10-15分钟)

6月11日上午8:00县城出发 鹿冈乡沿陂镇罗铺垦殖场佐龙乡。(具体考察点由乡镇安排,每个乡镇考察时间20—30分钟)

1.请各单位参会人员做好发言准备,《“十三五”规划调研详细提纲责任分工》明确的单位必须提交书面材料。

2.请各相关单位根据《“十三五”规划调研详细提纲责任分工》收集整理好相关资料送县发改委,有电子版的同时发送电子稿。

第7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

0 前言

自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力度[1-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在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基于此,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充分体现了基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基于“工作过程” 的双基导向理念,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三段渐进式”培养等途径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1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背景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中提出,我省将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至2012年,泰州已形成5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成为引领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制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实现倍增,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这种行业发展趋势使生物制药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之一。专业调研中发现,全省现有药品研究机构800多家,生产企业670余家,已初步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医药板块”。南京南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南京“药谷”,苏中的泰州中国医药城,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了扬子江药业集团、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集团、豪森药业、先声药业、康缘药业、江山制药、奥赛康药业等众多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1.2 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工人现状与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高中学历为主,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生物药物发酵、分离提取、质检和品控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学院立足南通、面向江苏、服务大中原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在面向行业、企业广泛进行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生物制药行业生产一线需要的,具备较强的从事药物生产、药物分析与检测、药物制剂、药品营销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1 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构建本专业“文化素质养成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通过专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提炼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2.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企业专家实践访谈,凝炼分析形成适应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其次,专业教师通过找寻合适的平台或载体,整合所需要知识、技能训练内容,设计形成相应的课程;最后,对专业课程,按照材料的复杂程度、评价的综合要求、团队合作的组织要求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实现课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合的有序编排。

2.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组织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成立建设团队,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和进行职业资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形成了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一览表

以上典型工作任务立足于生物制药专业教育,同时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促使学生横向发展,拓展企业生产岗位能力。

3 生物制药技术“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

3.1 “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

工学交替的安排与实施,就是要为学习者在学习与工作间架设无缝桥梁,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该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学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与环境,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序交替,使学生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工作经历,能够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

3.2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构架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主要有“行业感知”、“专业体验”、“职业定位”三个环节构成,以提升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

第一学年,通过《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使新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和职业定位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基础化学》,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内完成简单、单一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一段时间,通过工学结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进行生产性实训,完成复杂、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年,通过在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完成由“新手”到“熟手”,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3.3 “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教学保障

3.3.1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以我校为例,现有专职教师27人,在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3人,副高职称11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51.9%,中级职称8人,占教师总数29.6%,双师型教师24人,占总数的8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研究生1人,占教师总数3.7%,硕士研究生17人,占教师总数62.9%。专职从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5人,专职教师在外从事技术兼职的有5人。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已与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公司、南通优尼科有限公司、百益制药、塞奥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3.2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有无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训室、有机化学实训室、传质与分离实训室、物质成分分析实训室、流体输送实训室、物质物性分析实训室、高压灭菌锅、生化培养与检测实训室、无菌接种室、生物发酵实训室、气相色谱分析室、液相色谱分析室、原子吸收分析室、红外色谱分析室、紫外分光光度计实验室、气质联用分析室等专业实验室和分析室共17个,1个制药仿真实训室,5个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完成“三段渐进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岗位与技能培养要求,本专业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一直关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中,已与南通精华制药、江山农化、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通百益制药有限公司、海慈药业等单位展开深入合作,为学生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习和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红艳.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河南农业,2013,6(下).

[2]崔凤杰.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4.

第8篇

【摘要】目的:探寻中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道路,支持中医药产业作为医药产业结构政策中的主导产业观点。方法:采用SWOT分析,先得出中医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O,ST,WO,WT战略,进而比选得出较为适宜的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结果:分析得出现阶段中药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国际化经营的第一个阶段:出口贸易,提出战略大联盟,兼容并包、模板企团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企业 国际化经营 战略联盟

【中图分类号】R7279.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04-01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加速,跨国公司的涌现,中国产业企业经营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医药产业医药企业同样不例外。在此背景下,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时,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产业是否应作为产业结构政策中主导产业,各界也有着诸多讨论。本文试就中医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探索,并提出了发展的构想。

1 中药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面对中药不被承认、FDA认证道路艰辛困难的现状,笔者认为中医药国际化经营仍有必要,需迎难而上。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全面和双向开放阶段”[2]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对华投资,抢占中医药资源。另一方面,日韩等国家拼命抢占天然植物药在国外市场,内外构成激烈的竞争。因此将具有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优势自我保留并发扬,国际化势在必行。集中度不高,现代化技术落后,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差的产业现状同样需走国际化道路来提高竞争力。

2 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表1 SWOT分析表

内部优势(S)内部劣势(W)1.中药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2.中医药资源理论临床经验丰富

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

药企业市场潜力巨大

4.大型中药企业的资本实力 1.国内中药生产企业多、小、散的现状

2.目前中药国际声誉不佳

3.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落后外部机会(O)1.现代医疗模式的改变

2.某些领域疾病西医治疗理念难以解决

3.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潮流 SO战略1.推进中医的影响。

2. 从非药领域,单方中药

等扩大中药的影响 WO战略1.兼并重组从事中药出口

贸易的公司2.增强内功,

规范中药品质外部威胁(T)1.中西医理论及文化差异

2.来自知识产权的威胁

3.技术性贸易壁垒 ST战略1积极进行文化渗透

2积极对我国名优中成药

申请知识保护 WT战略1.组建的模板企团联合

政府积极制定应对贸易

壁垒的措施,有章可循

2. 尽快建立国际中药质量

检测中心,加快制定标准规范3 国际化经营战略策略试想

3.1 三步走战略

3.1.1走的阶段

通常国际化经营的路径是产品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论[4],笔者做出以下分析:对于我国中医药企业,具有在技术上,销售上的所有权优势,但不足以成为核心竞争力,故技术转移不可行。确认并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法律政策综合资源的区位优势显然中医药企业也不具有。故现阶段较为实际的做法,笔者认为应是增强内功,加强内部组织管理获得内部化优势,来辅助所有权优势进行产品出口,走一条出口贸易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3.1.2.走的形式

要加强内部化优势、优化内部组织管理,创造国家竞争力;解决质量标准落后、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经营涉及的很多文化、历史、语言翻译等问题,笔者认为不是某一个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再者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中药的知识产权,笔者认为可以组建中药出口贸易的战略联盟。

笔者认为中药以药品、非药品身份出口均可。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是用于防治、治疗、辅助治疗、缓解一些疾病症状或仅激活身体机能的一类药物。固然中药以非药品的身份出口,严重影响着对中药疗效的宣传、介绍,使用范围。但是在欧美国家,中药属于“食品辅助药”是不争的事实。曲线救国的道路,笔者认为也未尝不可。

3.1.3.走的地理区位

出口贸易是全球范围内全面展开,但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市场,不同的产品群出口,并结成联盟企业团体,最终术有专攻,形成模板。

3.2具体的策略

诸如文化渗透、扩大中医影响等策略,以往的一些学者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企业团体战略大联盟设想。

中医药企业大联盟布局即对同一海外目标市场上的不同类型的药企进行聚集、联合、兼并,提高行业聚集度,形成企业集团,并在集团之间进行战略联盟。

模板企团需要将各个流程环节的规范、科学化。首先是对于国外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需求状况。第二是重视基础研究。第三,将传统炮制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使其规范化现代化。第四,销售包装上的规范。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同时,注意迎合当地市场的消费者偏好。最后是使用环节,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建立完善的售后指导体系。

4 结论

综上,笔者认以模板企团的形式,综合力量,在大力强硬的实施执行带领下,只有做到了品质的规范,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质量标准得到认可,再有一定的应对贸易壁垒的技巧,使我们的中药得到认可,出口贸易发展起来之后,联合企业可在海外积极推行中药纳入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等措施,方可走在外投资的国际化经营第二步。

参考文献

[1]李杰,王文远. 中药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机遇与困难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2:102-106

第9篇

公共交通之痛

“要发展,先修路”。上世纪末,在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修建了316国道、武黄公路、高新大道、武鄂快速通道等道路,令武汉和葛店开发区之间的交通更快捷方便。免过路费的316国道成为许多工程车首选。

今天的开发区,到处都是大工地,热火朝天搞建设。而超载、缺少维护,正在将316国道葛店段变得千疮百孔,也引得生活在这里的人怨声载道。

沿316国道从武汉至葛店开发区,路面情况渐差,葛店镇一段损毁尤其严重,坑坑洼洼,路面几乎没有多少完整的板块,一辆辆大货车伴着沉重的轰隆声一晃三颠地从身边驶过,车载建筑材料、沙、煤炭,尘土飞扬。

国道两边,店铺林立,不乏小吃摊点,垃圾遍地,葛店高中就坐落在街边,放学人流量大时,人与车抢道。“我们平时都不敢开门,到处都是灰,真是‘光辉(灰)小镇’啊。”在街边婚纱店打工的喻杰(化名)谈起周边环境,一个劲摇头,“到晚上就雾蒙蒙的,一双白球鞋走一趟下来就变黄了。”她不敢买街边小吃,吃灰太多,呼吸道疾病缠身,心情也差。“洒水车更不管用,下雨时,就变成泥巴路。”倒垃圾也令她头疼,附近垃圾堆放点被划至另一片区,不让他们倾倒,店外没有垃圾桶,垃圾堆在店里,时间一长味道重。

在大家印象里,这种脏乱差的现象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伴随着开发区的飞速发展,超载车辆增多,路面不堪重负,车子颠簸掉渣,灰尘越积越多。葛店镇由葛店开发区管辖,但由于葛店镇属于老城区,民居密集,人口稠密,大动作比较难以实施,所以变化稍快的基本都在开发区创业大道以及地广人稀的大湾地区,而老城区的环境也迟迟得不到改善。

对此葛店开发区也忧心忡忡,“这是开发区的门面,我们早就想解决,可是具体情况很复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恒波介绍,国道属国家交通部门管辖,不由地方政府说得算,另外还涉及建设成本分摊问题。目前,政府正在和交通部门积极协商,希望进行大修,相关配套设施也会跟进。3月11日,鄂州市领导到开发区调研时承诺,316国道葛店段的改造,由开发区负责修建,市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相比解决问题难度较大的316国道,刘主任更愿意谈谈关葛高新大道。该路为一级公路,按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于2007年年底建成通车。从此,葛店与武汉中心城区的距离缩短为23公里,从光谷驱车前往葛店开发区只需要20分钟,行程相较以前缩短了一半。它将葛店与东湖两个经济开发区真正连在一起,引发省政府关于围绕高新大道沿线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新规划。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伯才表示,关葛大道通车后,对葛店的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原来,还要经常出去跑项目,但现在,坐在家里做接待工作都已是应接不暇。

站在宽阔的高新大道上,却看不到一辆公交车。这不禁又带出一个问题,一个区域在高速发展,公共交通方面却跟不上区域发展的速度,这会不会造成了在葛店居住和工作的人们的困扰?

从武昌到华容的中巴车(101路)走316国道,路况差、灰多是大问题,而票价贵也招来不满。“每天来回16块,一个月300多,开销大啊。”去年到葛店工作的李晨(化名),家住武昌,没私家车,公司也无班车。“听说以前武汉25路车开到这里,也便宜些,但后来退出葛店了。”

对于25路车,葛店本地人都很熟悉。武汉市公交集团五公司的资料显示,25路公汽于1958年6月开通,由武昌汉阳门开往葛店镇。葛店镇当时属武汉市管辖,辖区有国家重点化工企业葛店化工厂,许多工人上下班往返两地。60年代,葛店镇划归当时的鄂城县(现鄂州市)管辖,25路公汽继续跨市经营。2004年,这条营运了40多年的跨区域公交线路划上了句号。在当时,据葛店镇政府估算,25路车撤出葛店之后,当地居民进出武汉每年要多花800多万元的车费。

几年来,虽多方努力,但公交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对此,鄂州市交通运输局回应:武汉市原则上同意两地直通公交车,但前提条件是鄂州市必须对101路现有的48台客车全部买断和清场,由武汉市公交公司进行经营。多次做工作的情况下,101所属客运公司提出补偿费最低不得少于2000万元,而市财政及葛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难以支付这笔资金。暂时只能对华容、葛店开发区到武昌车辆进行的公交化改造,具体实施方案也正在制定中,其中关键是政府出台相关公交化改造扶持政策,对公交化改造车辆更新、票价降低进行补助,对由于公交化改造企业亏损进行补贴。

据悉,在建的武鄂黄城际铁路在开发区内设有葛店南站,今后乘坐城市轻轨至武汉光谷商业中心仅10分钟车程。未来高新大道也会通公交,会变成一条功能齐全的城市主干道。那时316国道的交通压力会再次减轻,功能也将更加纯粹。而在此之前,316国道仍需承担许多复杂的功能和任务。

“两型社会”任重道远

沿着高新大道向开发区纵深前行,许多高新技术产业沿线进驻。整个开发区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城中村改造项目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世居葛店的当地人正远离耕地,被规划住进高楼。“我们的目标是让失地农民过上比拥有土地更幸福的生活”。刘恒波强调,目前葛店拆迁工作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但在采访中,也有人表达了对拆迁的不满与质疑。刘恒波坦言,现在开发区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拆迁量大,工作有难度。

在葛店的“十二五”规划中,计划建设大型安置社区7个,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米,使搬迁农民居者有其屋,而且保证是新屋。刘主任介绍,在搬迁的补偿标准上,管委会给予的标准在同类实际情况下较高,同时与搬迁农民积极沟通,因此搬迁过程较为顺利平稳。葛洪大道上,已经基本建成了“城市之间”等全新的大型安置社区,在创业大道上,也有在建的大型安置社区。同时,葛店也加快推进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拆迁已逐渐成为开发区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为使被拆迁户真正过上幸福生活,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科技新城,科学发展迫在眉睫。葛店与东湖两个开发区虽近在咫尺,有天然合作优势,但之前因许多行政壁垒限制,基本不相往来。随着高新大道的通车,“中国光谷”和“中国药谷”真正架起了合作平台。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葛店开发区列入武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

围绕东湖开发区的高科技产业,葛店开发区调整产业布局,对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化工新城,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东湖开发区引进富士康,葛店便引进与之配套的表面处理工业园;北湖化工新城将建80万吨乙烯,葛店便积极研究分析乙烯上下游产业链,筹建配套产业园。

同时,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了五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业、现代制造业、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也为区域引进了大量的项目。全球最大的家族企业美国嘉吉公司、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比克公司、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宝业集团、人民电器集团等知名企业都已投资上项目。如今,葛店开发区和东湖高新开发区,已初步形成良好融合态势,葛店、东湖高新、庙山三大科技板块,按照省政府整合一区三园的要求,已成为湖北“科技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葛店科技新城是鄂州市的副中心,由葛店开发区和葛店镇组成,也是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其中的葛店开发区“是鄂州市主城区优化布局结构、部分工业外迁的理想基地,也是华容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首选基地。”

“开发区发展前景好,工业用地平均每亩39万,远远低于东湖开发区。”刘恒波表示,武汉一二环之外,葛店是最理想的投资场所之一。2011年4月20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率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来鄂州,就“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进行调研。鄂州目前有近40个国家及省级示范项目在同步实施,葛店开发区在其中承担者重要使命。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葛店的标准也发生变化,用地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耗少的项目更易入选,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刘恒波介绍,之前华祥水泥厂,承诺每年纳税3000万,一家电子元件厂拟投资几个亿,都被拒了,因为对环境伤害大。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搁置,该项目由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原计划今年年初开工建设,“08年就开始跟踪焦化厂,环评报告要求厂区半径一公里范围内不能住人,如果遵此执行,拆迁就要耗费8亿元,成本太大。”刘恒波说,每个拟入驻的企业都要进行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以生物医药和化工行业为重点,制定对所有污染性行业进入葛店科技新城的“绿色门槛”指标值,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

2009年,北京天普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在湖北葛店开发区正式签约,成为湖北省太阳能产业基地引进的第一个太阳能项目。今年,江苏华扬太阳能产业基地项目也与开发区正式签约。天普总经理程翠英说,落户湖北刚好体现了天普“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企业价值观同湖北发展节约型经济政策的完美结合。

对开发区内已存的污染企业,管委会施行三大举措。对重大污染企业,劝其外迁。富祥化工厂是90年代入驻开发区的老企业,生产防腐剂,气味重,污染大,去年开发区800万回购企业用地,令其外迁。对另外一些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后,排入葛店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达标后再入长江。实时监控排污量大的企业,安置摄像头进行电子识别,对没预处理的企业收费。十二五期间,葛店开发区将争取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入国家投资计划笼子并开工建设。

“房子建在医药厂旁边,这怎么行?” 在药厂工作的王师傅说,因武汉城区不允许搞化工,他03年随公司药物合成部来葛店,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毒气,在厂边建住房是不科学的。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化工企业气味刺鼻,附近居民对此颇有怨言。根据葛店的区位规划,316国道以北为化工区,中部为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区,南部为商住经济服务区。若按此规划,住宅区边的化工企业或将搬迁。

近期,开发区将着力打造“依托北湖新城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依托武汉东湖高新区的现代制造产业链”、“依托药谷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等模式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迈向“幸福之镇”

“打造‘两型社会’,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刘恒波总结葛店积极打造“两型社会”的目的,“葛店是一个外来人口比流出人口多得多的区域,我们要坚持保证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在葛店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葛店本地人大多是农村户口,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对此,管委会准备了一套专门的方案,帮助本地人就业。开发区入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每接收一名本地务工人员,管委会就会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管委会还与企业合作开办针对本地务工人员的培训就业班,保证本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另外,为激发失地农民的能动性,开发区还制定了其它优惠政策。例如,加快了本地就业信息中心建设,拓展用工者、就业者信息互通渠道;规划农民社区里的商业街,并预留了村级发展用地,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与武汉市几家银行携手,为农民自主创业贷款牵线搭桥,并开展了数次银行借贷现场咨询活动。

事实上,“工作在葛店,生活在武汉”已经成了许多人的现实选择。而要留住人才,必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消费,解决更多人就业的同时吸引外来人口在本地常驻。

开发区服务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最初单纯的工业园区建设理念中,仅考虑满足生产环节的需要,导致开发区功能缺失,人气不旺。“大多企业注册地总部设在武汉,生产基地在葛店。”刘恒波介绍,所得税交给注册地,葛店在付出大量资源环境成本后,获得收益有限。目前葛店地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刘恒波坦言,现代服务业将是葛店地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甚至成为支柱产业。

水电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是制约开发区加快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如今葛店房地产业全面启动,引进香江集团等大型房地产企业五家,总投资超过50亿元;商业功能逐步完善,利嘉商业街、武商大型仓储超市、香江五星级大酒店、时代广场正在平整待建;

在葛店最大的楼盘之一“金谷鑫城”,该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来自武汉的购房者络绎不绝,1期的购房者80%均来自武汉,而如何让在此居住的人们能真正感觉到方便和快捷?这个社会问题不是一家房产开发企业可以解决的。

在十二五规划中,葛店开发区提出重点建设葛店港区,带动物流业的发展,为全区的工业经济服务。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1-2个集企业总部、金融、商业酒店、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紫菱湖湿地公园和葛店新城公园。打造生活在葛店与生活在城市无差别化的环境,全力建设集生态、文明、科技、梦想于一体的“葛店科技新城”。虽然许多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大,机会多,势必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日益繁荣。

许多武汉老人选择在葛店买房,“开发区环境好,离武汉近,想在这养老。”而葛店现在没有自己的医疗卫生系统,只有药店,而长期发展不能仅依靠鄂州和武汉提供医疗。对此,管委会透露,协和、同济医院将会在葛店建分院,合约已签,离葛店居民在家门口看病的日子不远了。 孩子的教育也是许多葛店家长忧心的一大问题。葛店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引资也要引智”才是葛店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葛店正在打造武汉城市圈最大的职教园,引进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学院、湖北旅游学校等七所大专院校,已有三所院校动工建设。其发展既可为入区的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撑,同时也可聚集人气带动开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于少数人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的问题,管委会表示在等待国家政策进一步覆盖,按照省市要求,正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地方GDP提升,发展成果与民共享。至2010年,葛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12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葛店农民人均纯收入6651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2.8%。葛店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末达到8.1亿元,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0%,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000人,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9200人。

葛店正把握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中部崛起的大历史背景下,处于链接鄂州与武汉的咽喉,依托大武汉城市圈,葛店必将会获得快速而长足的发展。倚靠鄂州,依托武汉,面向长江黄金水道,承载高新大道、葛洪大道、城际铁路这三条陆路交通命脉,未来的葛店,将是一个幸福之镇。

资料链接:

“中国药谷”沉浮路

作为湖北省首个省级开发区,葛店开发区成立20余年来,其发展始终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开发区成立最初两三年,是高速发展期,一座初具规模的工业新城平地而起。因带有计划经济痕迹,投入主要靠银行、财政支撑。区内建起的110家企业,不少是按行政指令搬迁来的,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工厂,在市场竞赛中显得力不从心。

1993年底中央实施宏观调控、治理整顿政策,葛店开发区一下子萧条了。1997年初,面对严峻的局面,开发区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了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的发展战略。当年6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葛店毗邻武汉,武汉丰富的科研成果、人才资源,是葛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武汉高校院所兴起的产业热,给葛店提供了机遇。他们以项目为核心,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千万以上的大项目。至2000年底,葛店高新区初步形成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撑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已有的基础,开发区决策层决定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为特色产业,创“中国药谷”牌子。2001年9月,葛店开发区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涵盖所有门类的“药谷”商标。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葛店高新区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这是首家国家级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随后,葛店高新区正式向外界亮出“中国药谷”招牌,迅速显现品牌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

2007年6月,葛店开发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庙山开发区联合申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继我省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外地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为之所吸引,先后来到葛店,做大做强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目前,集群内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1家(均为规模以上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有嘉吉烯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科益药业有限公司、弘元氨基酸有限公司、人福药业等相关企业。截至2010年底,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9亿元,销售收入39,86亿元,对GDP贡献率三分之一,从业人员5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