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25
导语:在中医学基础体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卫校;化学;体会
一、认清学生的实际入学学习水平
首先,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班级的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自学能力基本没有。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但是对中学要求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却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竟然说不出元素周期表的前20种元素,更别提写出来了,对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更是一头雾水;其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但并不是说学生没有了继续学习的可能,作为年轻人,对新鲜事的好奇心就是我们改变他们学习状态的突破口。
二、改变学生《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状况的途径
化学属于理科,对于一直头痛数理化的学生来讲,在欣喜翻阅新教科书时发现有化学的身影是非常痛苦的。很多学生在第一节课就直言“我们就因为成绩不好,想要避开数理化,才来读中专,学一技之长然后就业的,没想到来到卫校还要学习化学”。由此可见在学生内心深处是很抵触曾经“伤害”过他们自尊心的化学的。
那么针对上面的实际情况,如何应对才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改善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和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切入,改变学生《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状况:
1.突破口——教学第一课
①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中职的教学不像高中,它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延续性。也就是说初中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你接下来中职的成绩,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中就认识到。当然了,单纯这么讲,学生是不会相信的,那么我的做法就是拿耳熟能详的广告做例子,比如以“盖中盖高钙片”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作为例子,询问“同样都含有钙元素,为什么没有人通过啃石头来补钙?”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得出,这样就把大家拉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然后强调,我们学的是医用化学,对于医学知识我们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刚刚起步,以前的成绩不代表将来。
②介绍整本教材。介绍整本教材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即将要学习的医用化学有一个轮廓,就像是要认识一个人,先要知道他的外貌一样。有了一个轮廓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害怕,而且在介绍轮廓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简洁,并把每一个章节都说的轻松易掌握的样子。
③强化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很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实用学科,更别说认为化学和医学是有联系的了,对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从日常生活切入,还是举例子,比如生理盐水在医学中的用途,如何治疗机体酸中毒,对于上面第一点中提到的例子,讲解如何补钙,如何治疗扁桃体炎等等,例子必须是学生能够碰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化学、化学与医学和学生与医学的三角距离。
2.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
①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优化。首先,简化教材。我们现行的教材教学内容多,但是实际教学课时少,无法像高中那样对某些知识进行深挖细掘,比如“溶液”一章对物质的量的学习,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把它“拿下”是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但是,我们是中职,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与粒子数目有关的物理量就行了,无需再考虑压强和温度等。
其次,充实教材。调查或者回访已就业的学生,把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与化学有关的地方记录下来,联系教材内容,在课上不断的充实医学实例,这样做即可以加强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又可以让学生对日后的工作有个感性的了解。
②加强化学教师自身的医学知识。对于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我是化学与课程论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高中化学教学,由于高中和中职属于同一级别的教学,工作第一年教授《医用化学基础》, 我就很敬业的按照高中教学的方法上课,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力求讲解透彻,我个人感觉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可是学生并不领情,每当我充满激情讲解知识时,台下总是有人无精打采,这让我内心很气愤,后来与学生聊天,才知道他们无法体会化学在医学上是有用的,而且所讲内容繁杂,他们根本无法掌握,所以失去了兴趣,后来我逐渐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及时与学生沟通,才没有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二年教学中,我吸取了教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都与医学进行关联,把日常所学习到的医学小知识也在授课中无形渗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很多学生认为我是学医出身的。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知识化,就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就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中职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三点希望可以改善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 方法 内容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化,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对于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动,这就对于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问题
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许多老师仅仅将学生的体育成绩与教学效果挂钩,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失去了自觉性,这对于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在人才竞争中保持活力是不利的。而且僵化的体育教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
首先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对体育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要求也不高,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得过且过,上体育课时依旧是传统式教学,对课堂内容创新不重视,经常是“自由式、放羊式”的课堂教学。这些表现出教师责任心不强,对体育教学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所以,随意的体育课既没有规范的体育动作,也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时间一长学生必定失去兴趣,长此以往,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普遍偏低。
3、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性
与时俱进才能够保持中职院校教学的发展和活力,一味的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脱离实际,学生毕业以后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许多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不能够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体育教学是很不利的。
4、现有的成绩考核方式不够人性化
许多中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成绩考核的时候按照学生在该项目的时间、完成量进行打分,看似十分公平,却失去了合理性。一些身体条件差或者由于肥胖等其他原因造成学生已经经过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绩依旧不能够达到标准。依据现有的考核标准只能够判定学生不合格,这样就抹杀了学生的努力成果,打击了学生的自信,严重影响了学生努力进步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反感和畏惧。
二、改善中职体育教学可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期望对改善中职体育教学,增进学生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乐学和会学
中职院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并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制定学习指标,而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放松学习的压力以及通过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打好学习各方面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中体味到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感到锻炼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对学习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的轻松、愉快。如,在教急行跳远这个项目时,教师可以首先测定每一个学生的最好成绩,然后以每人最好成绩的80%一90%的成绩作为目标,比赛正确完成跳远动作的能力.由于目标比自己最高成绩低,便于学生反复练习。由于留有一定速度与力量余地,这样才学生体会到掌握运动技术的喜悦,从而强化对运动技术学习的兴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为了能使学生通过自我验证,体验到成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远度的练习场地,由学生自己选择有把握跳过的地点,并随时进行调整。这样,一些以前的失败者南于在多次跳过的较近远度后,在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鼓舞下,逐渐消除恐惧心理,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进而,南易到难。由近及远,成绩逐步上升。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和今后的发展的关系,以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了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我们要探究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例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利于目标的实现。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教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剑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困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4、调整和完善现有的考核方式
在对于学生的体育考核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隐形成果,诸如努力、实践、探索等能力的分数。对于学生要采取鼓励政策,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锻炼体育技能的积极性。进而使得中职院校的体育考核机制更加人性化和客观公正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机械制图;应用
1.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好处
1.1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黑板、语言等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播。图形、知识展现的过程是静态的,教师很难形象而又准确地表达物体的结构特征,一些演变过程无法直观化,这就使得机械制图的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教学内容枯燥,这种模式的教学效率较低。采用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使枯燥难懂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具体,亲近真实,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例如:对于零件加工过程配备一些相应的动画,通过动画演示和模拟仿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虚拟现实世界,从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缩短,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真实的生产加工现场,亲自加工零件全过程,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2 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绘制大量的图形来讲解所学知识,在画图中浪费掉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信息量小。使用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后,图形调用起来比较方便、快捷,信息量越来越大。比如:使用多媒体后讲解相贯线知识点时,可以将相贯线的性质、类型和作图方法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而前,学生觉得相贯线较难掌握的情形被改观;缩短教师画图过程,把时间专注于图形的分析讲解,课堂上还能余出时间让学生做当堂检测题,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2.1 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率
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预留大量时间用于板书,这样降低了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后,机械制图中的模型制作、图形等都显示在多媒体课件中,有利于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传授方面,增加了较多的课时信息量,有利于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率。
2.2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都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成绩不佳,缺乏自信心,严重导致了学生对机械制图未能学好。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学习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机械制图中的图片、文字内容变为有声音、有情节的视频,创造的视听效果较好,使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效果刺激来提高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更好地接受、掌握所学的知识。
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图文讲授等方法增加了机械制图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减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使用多媒体可以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机械制图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否还会有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机械制图是一门标准性较强的课程,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把手的教学生机械制图,板书努力做到工整、线条和板图的绘画做到标准化,让学生由羡慕到效仿的过程,看后信服,进一步把教师要求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质量、方法,强化学生严谨的机械制图治学态度和标准化意识。
第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立体感等方面的缺点,使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无法复制。教师在对机械制图教学设计方案时,只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重点内容引入多媒体,才能真正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
2.4 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机械制图教学过程,拓展教学内容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机械制图的教学课时有限,理论性较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把所有精力对教材进行消化、取舍。现代的机械制图课程和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尝试运用多媒体,使教师摒弃了陈旧的教学手段,解决了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节约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给教学带来方便,优化了机械制图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必要时给予启发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多媒体,把比较先进的教学引入课堂,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补充、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先进技术,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使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总之,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时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多媒体以其高效率和良好等视听效果为培养探究、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环境。
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就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推动教育向信息化发展提供全新平台。但是,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积累和创新,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让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有机相结合。只有精心使用多媒体,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药 职业教育 基础化学 一体化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以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就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一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粉笔”加“黑板”的静态教学模式,转而形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 《基础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
1.基础化学的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时比理论课时还多,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实验中,当前使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黑板、粉笔和教师的示范演示。无法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与实验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学生现状
目前中职生普遍素质低下,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忙碌在工厂生产的第一线,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经过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如果在校期间,还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得不到实验、实物操作等实践操作的练习,将被用人单位毫不留情的淘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三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实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必须从单纯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应重教材,精选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成就感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化学中,改变原来以知识章节为单位的知识安排,形成以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为体系的编排,并将相应的配制溶液、溶液的标定、溶液的滴定等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穿插其间,使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紧凑。在教学环节中,摒弃单一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应转变为由教学案例(实例)引出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课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堂教学训练。包括演示教学、案例分析、仿真实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使学生乐于学习。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纯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体化实践教学按照职业技能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
(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基础化学方面应掌握的技能,是根据学生将来进厂的工种来进行专项训练的。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大纲和指导书要求进行,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最基本的药检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药品最基本的检验方法和操作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药厂、药店或其它药品生产服务性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医药生产与服务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1.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应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1/2。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或调整实践指导书。实验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
2.调整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分析化学也应该不断更新,具有时代气息。
现代化学实验内容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应用性,紧密结合学生实习或者是工作中接触到的实验内容;二是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分析整理数据;三是综合性,整合化学各专业的各类研究方法和手段;四是可操作性,所有设计的实验内容均是在当前经费允许的范围内,高年级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实验内容。
3.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仿真实验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都是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由于一些实验设备贵重,使得一些实验难以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问世,使得这些实验可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仿真软件在实验中的应用已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使用,学生可以打开这些仪器的仿真软件,虚拟实验非常逼真,有种身临其境自己去操作的感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真实实验和仿真实验相结合,能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仿真实验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实验演示,也就是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实现即时验证理论,使知识的传授一气呵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针对性的下厂实践、跟踪厂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在完成培训的同时,还帮助工厂解决了许多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3)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竞赛,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去;(4)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5)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顺利地进行。首先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相对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技能训练,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实验实训效果,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不同。完成实训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成绩较差或病事假的学生会主动找时间补实验、实训,改变了以往轻视、应付甚至逃避实践课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实践教师也有很大的触动,有利于实践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也正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哲学道理,也充分的体现了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理论和实验教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成就感,并且以饱满的精神进入社会,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鸿顺.面向21 世纪高师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结构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4)
【关键词】提高 中职 计算机基础 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中职学校在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时,应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计算机已经不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而是一门实用型公共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具备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在此,笔者根据这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探讨。
一、合理选用教材和教学内容,注重“学以致用”
目前较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实质上是一些高职或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基础上的缩减,其理论知识含量较多、知识涵盖面较广,中职生在学习这样的教材时,往往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薄弱,感觉比较吃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应选择适合中职生学习特点的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同时,教师还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楚: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和选择,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多而杂,学无所用。
如,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的教学内容,且占用了较多篇幅,可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对绝大部分中职生是无用的。一方面,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明白,需要占用较多课时,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比较吃力,即便是需要继续进修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各种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计算器实现。在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屏蔽掉这部分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是二进制以及如何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制转换即可。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学,注重“讲练结合”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是在 “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这种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相比,只是将教学内容从黑板搬上了大屏幕,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而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上机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不经过大量的上机操作很难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此,计算机课堂教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做到讲练结合。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要在配备音频设备(如扩音器、耳机等)、网络教学软件、学生机和局域网的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以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上机操作同步进行。
另外,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内容不可能一下子被所有学生理解和记忆,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反复观看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才能自己动手上机操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一边通过广播向学生演示上机操作部分,一边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课堂讲解内容,然后利用局域网,向学生机下发屏幕录制文件和实验指导文件。学生接收后,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耳麦收听视频录制文件,通过回放反复观看教师演示,模仿教师进行上机操作;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听完教师讲解后立刻自行上机操作,也可以直接按照实验指导文件进行上机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每一位学生,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堂辅导时间,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上机操作时间,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行解决问题,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很快,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笔者认为,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明显的优势。
如,在讲解word图表混合排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达一个制作“雷锋精神代代传”的板报任务,此任务中隐含着本课程第四章中的多个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每类知识点将制作板报任务分层为若干个小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各个小任务,进而完成板报制作这个大任务。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内驱力不足,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保持能力都较弱,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使得教师要寻找一种适合中职生的教学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试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
如,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可以考核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评价依据,给学生评定一个平时成绩,将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评成绩中;同时,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日常学习的重要性,约束和帮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从而避免了考前突击复习,打消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念头。
综上,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教师,应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和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体验学习成果的成就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侃.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新科技》2009年1-2月
虽然现在中小学已经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必修课,但这门课程基本没有列入中高考的考试范围,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要么课程表里虽有,事实上却被其他统考学科挤占;要么就变成了让学生放松的娱乐课,放任学生玩游戏、上网聊天。学了几年,有些学生除了打字什么也没学会,基本知识、技能几乎为“零”,有些学生则成为沉迷网络、游戏的“高手”,无法自拔,甚至荒废学业,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并非易事。下面笔者在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认识。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计算机教师水平停滞不前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校的教材发到学生手上时,内容往往已经过时了。而且教材没有专业特色,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都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毫无专业针对性。
由于中职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必要的培训,也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教师犹如井底之蛙,而且学校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因此教师失去了动力和压力,没有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更新和提高,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提高和改进。
(二)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发生偏向
在每年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笔者都会进行了一次计算机水平摸底,好的学生考八九十分,差的只有几十分,甚至只有个位数,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还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偏重于娱乐,而真正想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并不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学生确实更爱上计算机课,但这种爱好表现在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娱乐的工具,上计算机课可以玩游戏,或者上网QQ聊天等,而对老师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则觉得“不好玩”、“没意思”,不愿认真地学习;另一部分的学生刚开始时信心满满,兴趣浓厚,但由于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随着知识难度加深,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
(三)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
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已经懂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一部分自制能力不好的学生在开小差,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一堂课下来,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厌烦。而且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或许还要按照学校的上机安排,在几天后甚至是下一周的上机课来练习课堂教学内容,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忘了前一次课堂上的很多内容,每次上机课教师都非常辛苦,一遍又一遍反复讲,手把手地重新指导,理论课等于“白上了”。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分开进行使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四)以考证为学习目标,重视证书忽略能力
根据相关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必须持有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毕业,所以学生对考证相对积极和重视。可事实上,目前中职的计算机课任老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通过鉴定获取证书并不太难,可大多数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一旦面对实际的问题,仍然束手无策,还是不会解决和处理。目前我校选择的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该考试的特点是不搞猜题,重视测试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或专门技术的应用技能,但同样会出现学生虽然通过训练能较熟练地做题,可还是不能真正明白学的是什么,学了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仍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实际应用能力差。
二、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教师要端正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常常会去怪学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而不会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第一要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的态度来开展教学工作,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教学研讨,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第二要用制度约束学生,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的教学活动才能事半功倍。第三要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比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任教班级所有学生的姓名,在校内或校外见面打招呼时能很快叫出学生的名字。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才能更好地相互配合,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面对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错误认识,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例如以近期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如事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让他告诉其他同学整个事件的全过程。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小帮手,无意中还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另外教师要教会学生遵守机房制度,不在机房吃东西、喝饮料,不将杂物丢弃在桌面上或隐蔽处;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求学生注意程序操作,不要随意地开关机、不要用力敲击键盘;爱护公物,下机时应轻轻将鼠标、键盘、椅子归位等,在机房实践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三)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功夫,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课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想方设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实施分层次教学,可兼顾学生能力差异。例如在上word文档排版时,一些学得好的学生通过做练习,已经掌握了文档排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于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应用文写作》课程,教他们如何制作电子版红头文件及电子公章的任务,这样让各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保持学习兴趣 。还可以开展帮教活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增进同学间的友情。
(四)强化软硬件建设,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除了少量基础理论需要讲解和演示外,其他的大部分是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因此应把上课地点由多媒体教室改为机房,人手一机,教师在教师机上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讲课时要精讲多练,针对性的抓住重点讲解,以学生操作为主,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师则在旁边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课与实践上机课相分离——前一次理论课演示讲解,下一次上机课练习的模式。学生当场消化吸收了本课堂的知识,自然而然就越学越有兴趣。
关键词:会计基础;问题;建议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会计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会计基础、学懂会计基础,良好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会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教材中公式繁多,学生难以理解并消化。
在会计基础众多的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作为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中,重点就是理解并掌握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而不同费用分配的方法有好几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相对应的计算公式和操作流程,当学生在看到这些公式时,往往缺乏学习兴趣,由于没有理解公式的涵义,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可这却事倍功半,经常会把各种方法和各个公式乱搭配。
2.学生在独立练习时照猫画虎,只观局部,不看大局。
会计基础课程中有大量的分配方法、大量的公式、大量的计算过程和大量的表格,当学生自己独立练习时,基于对计算方法或者计算公式的不理解,往往照着例题套数字,照猫画虎做题。由于书中前面的章节是按照费用的分类分别去讲的,比如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单一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上,而在后面的章节讲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面对一整套的计算流程,他们容易找不到对应的数据,在自己做题时更是一头雾水,他们容易做好当下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忽略了“承前启后”。
3.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联系实际。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教师都只是就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讲完就让学生当堂练习加以巩固,或者以留作业的形式去加强记忆,讲完书本上的就立马做题,这是固定模式,这与实际严重脱节。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和产品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如果只是照着书上的归纳讲解,这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只是我们硬讲、他们硬记,很难理解并消化。他们只是机械的运用公式做题,做分录,对于费用如何进行归集和分配一系列流程很难前后贯通起来。
二、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1.教师要换位教学
作为教师而言,会计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练习都驾轻就熟,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都是第一次学习该课程,当他们面对大量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时,他们会觉得很难学,很难记,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作为学生的心态去讲授知识,那对于学生来讲是莫大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中有大量的公式,作为教师来讲这些很简单,早都熟记于心,但学生不理解就死记硬背,还不达效果容易混淆,那我们可以给学生总结一个“中心公式”去巧妙记忆,在费用分配中,都是先求分配率,再求分配金额,重点就是如何求分配率,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分配标准之和,大所数费用分配都适用于这个公式,所以称之为“中心公式”,在有些费用的分配中,随着分配标准的变化,该公式略有不同,但都是基于这个公式产生的。
2.教学中“点”与“面”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重于传授方法,教学的内容体系相互割裂,孤立地呈现信息,这一问题也存在于会计基础教学工作中。比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个费用的分配问题时,他们会运用公式去算题,但当他们碰到要求算出某种产品的总成本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不清楚该如何入手,从哪入手,以及相关的分配表、明细账的对应都会让他们很糊涂。在会计基础教材中,前面几章都是按费用的分类来讲的,相当于知识的“点”,比如材料费用的分配、人工费用的分配、燃料及动力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和制造费用的分配,随后就是生产费用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就相当于知识的“面”。在前期费用进行模块讲解时不应该和后面的章节脱离,各个费用的计算与各个费用分配表的对应,各个会计分录与各个记账凭证的对应,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和制造费用明细账如何根据各要素费用分配表进行归集、汇总和登记,以及最终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和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等等,这些都是“点”与“面”的结合,有效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有一个费用分布图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一系列程序。
3.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高职教学 "做、学、教"一体化 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可谓百家争鸣,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并得到有效的实践验证,其中“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深受师生的喜爱。该教学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的案例情景为基础,以体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为线索,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着其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社会需求和实用性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工作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等是高职教育教学特点。[1]基于此,作者分析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采取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弥补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缺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内化知识,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习得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计算机课程之间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界面、工具栏等),“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基于任务的教学中,有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小组协作学习,同时组内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能够真正在实际的任务操作中培养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是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围绕教师精心设计任务的“开放式”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案例,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如图1“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实施步骤。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实施步骤
图 1“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实施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标。“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内容的组织方式由“知识点”为线索转变为以“任务”为线索。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总任务以便为后面各个子任务的划分与设计奠定基础。
步骤二,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前面提及的任务设计原则认真地做好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的关键步骤,决定着任务完成质量。
步骤三,准备好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指软资源(任务所需要的软件、任务案例、同伴和教师等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比如,机房,多媒体教室、互联网)的准备工作。这些资源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
步骤四,学习活动的引导和评价。“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从准备阶段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学习小组的组织和任务的分配、对学生任务探究过程的跟踪和支持、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等。
步骤五,教学总结和反思。当学生完成一个子任务之后,教师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为学生完成其它类似任务奠定基础。教师要总结和分析任务探究中的突发问题,反思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以便为其它任务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步骤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围绕着特定的任务进行,“任务”是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学生从简单地模仿,到迁移,再到创新等循序渐进的步骤来习得知识、技能与方法。根据任务的开放程度,任务可以分为封闭性任务、半开放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一般而言,封闭型任务主要是在学量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应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模仿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半开放性的任务是教师展示大量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动机,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迁移能力;开放性任务主要应用于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系统的情形,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图2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一般步骤。
图 2“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步骤
步骤一,进入任务情景,明确任务目标,对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各个子任务的要求。比如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学习小组的的组成,学习计划的制定,任务的分配;有些相对简单的子任务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主要进行自主学习。
步骤二,进入任务操作和探究学习。根据前面任务的分类,不同开放程度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同。比如,对于封闭型的任务主要是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训练,半开放性任务的主要是根据教师展示的案例进行迁移性训练,开放性任务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来完成任务,以便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任务探究中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即教师、同伴、互联网和教学案例资源的合理应用。任务操作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答疑,学习同伴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学习体验和方法。
步骤三,学结和反思。学生要对任务完成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有必要要调整任务进度计划。最终的学习结果要以完成的整个大任务展示出来。对任务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及时总结任务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并升华为方法的习得。
步骤四,任务完成状况的评价。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伙伴互评和学习者的自评。教师跟踪并支持学生的任务操作过程,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状况;在协作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进行互评;学习者对自身的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自评。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总结。
三、小结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种步骤是相辅相成的,每个步骤的实施都要以学生“做”中心,教师“教”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模式的应用探究以期为高职计算机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4(23):10-11.
[2]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47.
[3]李发荣,赵鹏.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4).
[4]付予顺.推进“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企业、学生、教师共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l(17).
[5]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4(23):10-11.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体育教学 改革措施
一、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直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体育教学,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中职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与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国家相关部门也表示体育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但是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出来的中职体育教育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中等职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局限性。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1]
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导致其在中职学校中的运行和发展得到了限制。关于中职教育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目标设计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针对刚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适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其教育目标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目前来说,中职教育中更注重职业技术的学习,学生和老师基本都一致认为技术的学习才是教育的重点,体育只是技术学习的调味品。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体育教学应该强调身体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学习。但是,很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并不受重视。因此,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改变其体育教学目标。[2]
2.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体育教育的内容决定了体育教育的效果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感兴趣程度。而长期以来,由于体育教育的教育体系不完整,国家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全面的规定,这也就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内容的局限性与单一性。在中职体育教育中,课程安排大多是单调枯燥的,项目单一且学习时间过长。而且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课程,如:跆拳道、散打、网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了解很缺乏。同时,由于课程内容趣味性不足,学生上体育课往往缺少积极性,很容易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3.师资力量匮乏,教师关于体育教育的观念落后。
在中职体育教育之中,师资力量匮乏是一大难题。首先专业的体育教育人员本来就不足。其次,体育教育项目往往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体育老师要对各项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本身就是一大难题。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年轻教师比较少,这就导致新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发展,老的教师通常教育理念比较保守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课堂缺少趣味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忽视了学生其本身对体育的兴趣。
4.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场地器械不足。
体育教育中器材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想成功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就必须有足够的场地与器材的支持。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学校对体育教育重视度较低,因此,在体育器材场地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这一现象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器材的匮乏又很大程度的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一,这种恶性循环一直影响这体育教学,另外,体育运动场地的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正常的进行一些体育想项目,同时也减少了学生日常体育运动的时间。
三、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目前各个中职学校中体育教学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因此关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是势在必行的,经过研究调查,其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中职学校师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3]
中职学校中师生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少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更新师生关于体育教育的思想观念是体育改革的基础。要让师生明白中职学校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中职学校还必须促进在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进行体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师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2.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中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枯燥,往往还没有开始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很必要的。教学内容的设立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来制定相应的体育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
师资力量的匮乏是限制中职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应该注意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随时让教师学习新观念、新方法。另外,还需要引进大批的专业人才,因为体育项目的多样化,要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必须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因此,要想实现体育教育改革,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四、总结:
体育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虽然体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现状并不乐观,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只要相关部门坚持以正确的教育目标进行体育教学,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职教育体育教学将会的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桂祥.高职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走向[M];体育科技文献通报.7-8
[2]、董世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之我见[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3]、胡敬蕾.浅谈兴趣在职专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