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27:26
导语:在提振经济的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精装商品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防裂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体积混凝土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以上的混凝土结构,其尺寸已经大到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其主要应用在诸如精装商品房等大型设施建筑的主体部分。在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现代化建筑蜂涌而出,混凝土凭借着其施工方便、物美价廉、承载力大,以及装饰性强的特点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但是,在混凝土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裂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因此,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裂缝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是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80c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相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施工技术高,水泥水化热较大,易使构物产生变形;第二,工程条件复杂;第三,结构厚实,混凝土量大;第四,大体积混凝土除了对最小断面和内外温度有限制以外,对平面尺寸也有严格的要求,因为平面尺寸过大,约束作用产生的温度力也越大;第五,当结构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度不能超过20℃,其温差应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出现裂缝的原因
(一)混凝土干缩裂缝
混凝土在进行凝固的过程中,其水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加剧蒸发的程度,而且在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其自身体积会逐渐减小,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干缩。探究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混凝土在凝固的过程中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造成的,而混凝土表面干缩变形受到了其内部的约束影响,最终产生应力导致裂缝情况。一般情况混凝土干缩裂缝主要呈现为表面性的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主要发生的时间在混凝土进行浇注的7天左右。
(二)混凝土温度裂缝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水和水泥的水化作用,混凝土在硬化时会释放出一定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外硬化速度不一致,内部的热量挥发困难,不断膨胀,当对外部产生的拉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有裂缝产生。其次,由于外部环境的气候、温度的变化,混凝土结构会随之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和钢筋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情况下,钢筋的膨胀系数要比混凝土的膨胀系数大,当温差较大时,钢筋的膨胀程度超过混凝土的膨胀程度,混凝土就会受到钢筋拉应力的影响,导致裂缝产生。
(三)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进行凝结之前水泥由于受到水化反应,最终出现的水分急剧增加的情况,最终所引起的混凝土失水收缩状况,则被称为混凝土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水泥的活性大,加上混凝土的温度高,或者是在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会加剧引开裂缝。表面的水分会随着蒸发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稍稍接受一些外力,混凝土就会出现分布不均匀的的裂缝。
三、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一)选择优质的原材料
我国的水泥品种品类很多,所具有的用途和性能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建筑工程中大多数会选通用水泥,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以及粉煤硅酸盐水泥。要明确水泥的品种的强度等级,在施工中要选择散装的水泥,但是不能将不同品种或批号的水泥混装。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通风,以便保存和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骨料等掺合物的质量控制,其中要选中粗砂为宜,使砂率控制在43%以内。同时必须严格控制碎石针片状颗粒。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能够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影响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此外,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比是避免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关键。混凝土的配比工作人员要深入到建筑施工现场,根据施工现场的操作水平等情况,对混凝土的配比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针对施工现场的石料质量等情况进行配比的调整,与现场的养护工作协调一致。
(二)强化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控制工作
想要最大限度地对混凝土裂缝情况进行预防,强化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的控制工作也很重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将具体的荷载情况列入到计算范围内,避免可能由于漏算所带来的结构计算偏差情况,在选择力学模型时要保证其能够与实际问题相符。结构设计的首要因素是要满足构造的要求情况,有效的避免可能由于构造的钢筋过少所带来的门窗、边框的斜裂缝状态。同时要保证施工方面的科学合理性状态,在展开施工之前要对结构设计的图纸以及所用的材料情况进行严格全面的审查工作,对于使用到的钢筋要做好验收工作,在进行水泥的使用之前要对水泥的性能以及骨料的强度进行相应的检验工作;对混凝土的具体配合比情况进行审查,尽量控制水泥的使用量状态,保证满足承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准备工作的充足性。
(三)科学使用混凝土添加剂
增加添加剂的使用是防止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之一。例如,合理使用减水防裂剂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使用减水防裂剂不仅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收缩功能,而且可以使水泥浆的稠度得到改善,减少混凝土的沉缩变形。同时,减水防裂剂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大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的添加剂还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密实性,使混凝土的抗碳化性提高。贯穿性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严重的裂缝问题,要想得到有效改善,就必须认真做好防止和控制工作,提高混凝土的性能,特别是抗裂能力,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四)强化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是指混凝土在浇筑的初期,在凝结硬化的过程当中进行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利于大体积混凝土获得设计时需要的物理力学性能,在浇灌的时期,水分可以充分满足需要时的量,但是由于蒸发所导致的水分流失,从而推迟或妨碍水泥的水化,这对混凝土的表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灌最初几天是最关键的时期,所以在施工中必须重视起来。其中措施有:1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以采取蓄水方法进行养护,定时,定点,定人来操作控制。2在比较寒冷的冬天可以采用加工骨料和水的方法来进行加温,已达到需要预定的初始温度,但是不可以直接加热或者放入暖棚里存放。其中加热骨料的温度在20~40℃,而水的加热温度在60~80℃,混凝土的储罐温度不能超过25℃。3浇水的频率应保持大体积混凝土的湿润。4在混凝土表面振捣抹平后应该及时地覆盖草帘或者是湿麻袋进行养护,避免水分的蒸发流失,混凝土终凝后应该持续浇水14天。5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灌时最好选用晴朗的天气,避免雨天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但是必须将防雨设备准备齐全。6在浇灌厚度大于3m时,最好应在其内部安置冷却水循环降温措施。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房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作为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性问题,必须要得到良好的解决。当前,精装商品房建设面临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想保证商品房的建设质量,就必须要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保证商品房的建设质量,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小忠.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 提振股票市场以提振实体经济的政策可行吗? 提振实体经济 以实体经济提振经济增速 提振股票市场必须完善制度建设 提振实体经济的“双轮驱动” 实施“四大”工程 提振发展实体经济 大力提振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提振 基金经理情绪提振 市场期盼政策放松 惠农政策提振东北粳稻市场 4万亿投资提振市场信心 提振股权投资重在市场复位 降税能否提振焦炭市场? 用行动提振下级市场信心 发展通用航空提振低空经济 日本:用消费券提振经济 IMF:低油价不能提振经济 注资提振信心 奔驰提振术 消费提振在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4月1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题为“股市震荡不改慢牛趋势”的文章,指出:专家普遍认为,股市连续上涨本身有调整需求,短期风险释放后仍将随中国经济步入健康的“慢牛”通道。人民网:《股市震荡不改慢牛趋势》,2015年4月7日,.2015年4月7日,新华社发表了“风口上的中国股市”一文,重复17天前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所说的近期股市上涨是市场对经济增长“托底”的表述,表达了对股票市场价格上升的乐观情绪。新华网:《风口上的中国股市》,2015年4月7日,http://.
2015年4月10日,《人民日版(海外版)》发表了题为“经济降速股市为何任性上涨”的文章,文章借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徐洪才的话说,此轮牛市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企业低成本融资,产生财富效应以刺激消费。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版(海外版)》再次发表了题为“股市有望演绎空中加油行情”的文章,文中指出尽管当前股市仍然面临持续调整的风险,但是从长期来看,在资本和政策双轮驱动下的此轮牛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新华网,《股市有望演绎空中加油行情》,2015年4月22日,http:///2015-04/22/c_1115047523.htm.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发展战略,蕴含着很大的改革红利、很多的政策红利,将继续为股市提供持久动力。
2015年4月15日,新华社又发表了题为“高层频繁关注资本市场,给了股民乐观预期”的报道,该报道指出:人们觉得A股市场几乎从不反映经济,而是资金、信心、政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去年由中央铁腕反腐和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信心,到今年货币政策微调释放的大量资金,再加上高层对资本市场的频繁关注,这一切给了股民足够的乐观预期。新华网:《高层频繁关注资本市场,给了股民乐观预期》,2015年4月15日,http://.在这段时间,新华社还发表了下述讨论股票市场的报道和文章:3月26日,“创业板遭遇当头棒喝警醒了谁”;4月2日,“创业板三月涨千点 估值超纳斯达克巅峰引争议”;4月6日,“新股发行提速不影响牛市势头”;4月7日,“经济面临较大压力,尤需股市提供有力支持”;4月8日,“政策红利释放催生改革牛,期待成为健康牛”;4月9日,“阔别七年又见4000点,估值是否只在半山腰”;4月10日,“对市场应保存敬畏之心,股民且行且珍惜”;4月13日,“市场的蓬勃向上将进一步助推经济发展”;4月14日,“A股告别破净时代,市场关注资金流向”。新华网:http:///.而在新华社的这些文章或报道中,除了个别文章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基本上都是表达了乐观的情绪。
政府部门和政府媒体如此密集地力挺股票市场,并暗示高层领导对资本市场的关注,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正是政府部门和政府媒体的推波助澜,造就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亢奋情绪,有的非中央媒体出现了“国家牛市”的提法,不少投资者喊着“跟着政府走”的口号跑步进场,新开设的股票投资账户不断创造历史记录,股票市场日交易量不断创造历史记录,创业板股票平均动态市盈率也在不断创造历史的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证监会也在不断提醒投资者注意股票投资风险。2015年4月16日,证监会主席肖钢说:“我们提醒广大投资者,特别是新入市的投资者,参与股票投资要保持理性、冷静,决不可受‘宁可买错,不可错过’等观点误导,要充分估计股市投资风险,谨慎投资,量力而行,不跟风,不盲从”。和迅网:《证监会主席提醒新投资者》,2015年4月16日,http://.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4月28日,证监会共发出过9次股票投资风险提示。证监会:《投资者风险提示与防范》,http://.但是,进入到5月份以后,我国股票市场的泡沫变得更加严重,这本来应该是更加强烈地提出风险警示的时候,但是证监会却失声了。
所有这些迹象表明,2015年,我国政府在实行一项政策:提振股票市场以提振实体经济。
二、政策的依据
1.政策的初衷
如果从逻辑上推导,提振股票市场以提振实体经济的政策是有道理的:
第一,我国政府一直在为一种现象感到苦恼:在我国中央银行投放货币以后,货币往往是在金融市场内打圈圈,难以进入到实体经济。一方面,我国中央银行不断投放货币;但另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又感到资金短缺。因此,如何盘活货币存量,就成为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下述逻辑:如果能够提振我国的股票市场,使股票市场火热起来,然后扩大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以及股票初次上市(IPO)规模,不就可以使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不就可以解决盘活货币存量的问题?
从政府部门的实际操作来看也是如此。以IPO为例,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5年4月以前,证监会每月核发一次IPO批文,IPO的公司数约为20余家。由于1月份第二批核发的IPO是在月底,2月份没有核发IPO批文,因而可以将它视为2月份核发的IPO批文。但是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5年4月以后,也就是在政府媒体不断地宣传“政策牛市”以后,IPO出现了明显的加速现象。证监会每月核发两次IPO批文,IPO的公司数是以前的两倍以上。
第二,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出口几乎是零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传统产业生产过剩,部分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淘汰或被转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出现下降。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就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也很自然得到下述逻辑:如果能够提振我国的股票市场,使股票市场火热起来,股票价格趋向上升,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获得收益以后将增加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从而会产生财富效应,不就可以提振实体经济吗?在这里,所谓财富效应是指在股票价格趋向上升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股票收益增加会增加消费支出,企业投资股票收益增加会增加投资支出,从而将导致产值的增加。在《人民日版》(海外版)发表的文章中,也曾经借用学者的话提到了这种财富效应。罗兰:《经济降速股市为何任性上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4月10第2版。如果政府媒体反映了政府部门的意愿,这说明政府部门也在关注股票价格上涨对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影响。
2.政府的禁忌
在分析提振股票市场以提振实体经济政策是否可行以前,有必要先来讨论政府是否应该管理股票市场的价格。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政府对于股票市场的职责都是对股票的发行和交易的行为进行监管,以维护股票市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规则,保证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转。另外,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不应也不会对股票市场的价格动向发表议论。很显然,股票市场价格变化莫测,股票市场从来不存在“股神”,政府官员对股票市场价格发表意见有可能对投资者起到误导的作用。如果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政府官员的预测不同,还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如在美国政府官员谈论股票价格是禁忌,在克林顿总统执政的时期,美国财政部长鲁宾(Robert Rubin)曾警告克林顿总统不要谈论股票价格,否则一方面会对股票市场造成引导性影响,另一方面若股票价格走向相反会影响总统的信誉。2009年3月3日,奥巴马总统曾提到: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市盈率已经到了一个怎么买都是好买卖的程度。结果,奥巴马总统的话马上在美国引起普遍的争议。大公网:《奥巴马打破禁忌谈股市惹争议》,2009年3月5日,http://.
在我国,政府官员谈论股票价格也是禁忌。在以前,几乎没有听到政府部门讨论股票市场的牛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2015年3月以后,政府官员和政府媒体不断地发出所谓“改革牛市”的议论。更加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官员和政府媒体发表这些议论是在股票市场泡沫已经开始形成的时候。即使在2014年8月我国股票市场价格被低估的时候政府官员也不应该议论股票价格,何况到了2015年3月股票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泡沫,此时政府官员就更不应该议论股票价格了。
政府官员谈论股票所以是禁忌,是因为股票市场的变化并不是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股票价格并不是按照政府官员所说的方向变化,将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如果股票价格在相反方向上发生大幅度变化,政府将无法面对广大的投资者。如果政府不珍惜公信力,那么政府日后的言论和政策的作用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
实际上,政府部门和政府媒体自2015年3月以来发表的言论并不是错误的,问题在于这些言论不应该由政府部门和政府媒体来说。党和政府应该像保护眼睛那样维护自己的公信力。股市市场价格的变化不是政府所能掌控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媒体应该尽量不要发表对股票价格未来变化的看法,这样会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3.政策的可行性
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分析提振股票市场以提振实体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是否成立:
第一,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提振股票市场然后加速IPO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对经济的复苏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在这里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正向效应有多大?即使在我国股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由于新发行股票的市盈率偏低,投资者购买新发行股票的热情仍然高涨。这意味着即使不去提振股票市场,尽管不能大量地扩大再融资和IPO的规模,适度加速再融资和IPO也是可行的,因而提振股票市场的正向效应仅是可以净增加的那部分再融资和IPO。
其次,负向效应有多大?如果提振股票市场,将会产生一种负向效应。在股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把资金投放到股票市场以获取短期收益,这样资金不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反而会离开实体经济。在2015年2月到5月我国股票市场火热的时候,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家就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到股票市场。
再次,提振股票市场前景如何?股票价格不是只涨不跌的。如果提振股票市场导致股票市场泡沫形成再到破裂,那将不是简单地影响再融资和IPO的问题,有可能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有可能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尽管没有精确的数据可以证明提振股票市场的正向效应大还是负向效应大,但从我国股票市场2015年4月以后加速再融资和IPO的规模来看,提振股票市场的正向效应大于负向效应。但是,如果考虑提振股票市场有可能导致泡沫产生的因素,这样做的风险就变得显而易见了。如果股票价格大幅度上升并出现泡沫,那么泡沫或迟或早都要破裂的。一旦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将会导致再融资和IPO的暂停,从而削弱了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所具有的融通资金的功能。人们可能争辩说,如果股票市场处在“缓慢的牛市”,提振股票市场的政策不就可行吗?当然,如果股票市场的变化一切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提振股票市场的政策在一定的时期是可行的。但是,问题是政府能够完全控制住股票市场吗?显然这是一个脱离股票市场现实的虚幻前提。
第二,如果不考虑结构因素,提振股票市场将导致投资者的金融财富增加。个人金融财富增加将导致消费支出增加,企业金融财富增加将导致投资支出增加,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这就是所谓的财富效应。但是有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首先,投资者投资结构如何?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5年5月,我国股票的市场价值是627465亿元;2015年6月,我国的居民存款是537500亿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统计数据、201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http://.居民存款与股票市值相当。由于我国股票主要被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持有,个人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比例很小。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表明,我国家庭的金融资产占全部资产的8.1%。在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等无风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62.1%,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占金融资产24.3%,外借款占金融资产的13.6%。在风险资产中,股票占50.2%。这意味着股票在金融资产中占12.6%,在总资产占1%。③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2014年12月12日,http://.因此,股票价格上涨不会带来明显的消费效应。
其次,投资者阶层结构如何?如果将人群分为低、中、高收入人群,那么我国股票投资者主要是中、高收入人群。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的统计资料,资产居全国前1%和5%家庭持有股票的价值与他们持有金融资产价值的比例分别为24.8%和20.0%,远高于全国家庭12.6%的平均水平。另外在我国,不仅人们消费倾向偏低,而且收入越高的人群消费倾向越低。同样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家庭财富的分布及高净值家庭财富报告》的统计资料,资产居全国前1%和5%的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47%和51%,远低于全国家庭73%的水平。③可见,即使股票价格上升导致中、高收入人群的金融财富增加,短期的消费支出也难以增加;即使他们消费支出增加,也主要是对进口奢侈品的支出增加。
再次,企业投资融资结构如何?从融资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包括折旧和存留收益,外源性融资分为股权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在我国,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比例是很低的。由于寻找不到最新的数据,如果以2000年为例,我国企业内源性融资约占总体融资额的19.19%。国信证券课题组:《上市公司为何偏好股权融资》,《上海证券报》2002年5月14日。另外,由于股票投资属于风险较大的投资,企业一般不会将较大比例的存留收益用于投资股票。由此可见,股票收益对企业的内源性融资贡献很小,而内源性融资对企业投资的贡献又很小,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投资效应就更小了。况且,企业投资不仅存在能否融通到资金的问题,而且还存在是否存在投资机会问题,即投资的预期收益问题。在我国目前经济不太景气的条件下,股票价格上涨不会带来明显的投资效应。另外,企业一般是在预测股票价格趋向上升的情况下才进行短期股票投资,这就是为什么在股票价格上涨的时候资金反而离开实体经济的原因。
上面的分析表明,股票价格上升导致正向财富效应不大。另外,股票价格不是只涨不跌的,一旦股票价格下跌,将产生负向的财富效应。尽管我国负向的财富效应也不大,但是在股票价格上涨的后期,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将进入股票市场,而这部分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最高的。一旦股票价格爆跌,他们的消费需求将出现下降,负向效应将会增大。同时实际情况也证明我国的财富效应不大。表2反映了我国2015年各个月份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在2015年1-6月我国股票价格爆涨的时期,我国的消费支出不但没增加,反而下降了。
三、政策的检验
1.股票价格泡沫的破裂
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6月,我国股票市场的亢奋情绪一直在延续。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不景气,我国股票价格上升缺乏经济面的支持。另外,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对各种有关改革政策的消息作出了充分的甚至过度的反应,我国股票价格上升所得到的政策面支持也在消失。当时唯独支持我国股票价格上升的就是资金面,我国2015年5-6月股票价格的上升基本上是由资金支撑的。除了大量资金蜂涌而至以外,场外配资和证券公司融资的规模也在迅速膨胀。据申万宏源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在2015年6月前后,场外配资规模达到17000~20000亿元。网易网:《申万宏源:场外配资市场规模约为1.7万亿-2万亿》,http://.另外,2015年6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融资余额为14536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数据》,http://.cn.深圳交易所的融资余额是7671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http://.两市的融资余额达到22207亿元。这种纯粹资金推进的股票价格上升本身就是股票市场泡沫的特征。
到2015年6月12日,沪深300种股票平均动态市盈率是19.31倍,估值尚属正常。但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股票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为82.44倍,已经出现严重的泡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的平均动态市盈率达到162.96倍,泡沫已经十分严重。
股票市场泡沫的世界纪录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创造的。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达到5048点,平均动态市盈率达到170倍。关于纳斯达克市场在泡沫最严重的时候的平均动态市盈率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本论文采用的是笔者认为比较可信的平均动态市盈率。但接着,纳斯达克市场泡沫破裂,从2000年3月10日到2001年4月4日,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68%。这意味着2015年6月,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的泡沫几乎要打破世界纪录了。
然而,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终于发生了作用。2015年6月12日,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终于破裂。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从6月12日的5166点跌到7月8日的3507点,下跌了32.11%。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从6月12日的3900点跌到7月8日的2364点,下跌了39.38%。
之后,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来阻止股票价格的下跌,我国的股票市场才暂时地稳定下来。但是,在我国政府暂时停止对股票市场的“托市”以后,从8月19日开始,我国股票价格又剧烈下跌。到8月2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下跌到2927点,这意味着与6月12日阶段性高位相比已经跌了43.34%。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下跌到1890点,与6月12日阶段性高位相比已经跌了51.53%。我国股票市场疮痍满目,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在8月27日以后,政府再次托市,我国股票市场才稳定下来。接着,我国的股票市场处于低位震荡的状态,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从9月初到11月底一直在3200点到3650点之间震荡。
2.股票价格暴跌的原因
在我国股票市场下跌如此惨烈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寻找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境外机构投资者狙击了我国股票市场。笔者认为,这个原因是难以成立的。我国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不可兑换,我国股票市场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外国机构投资者只能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身份,在证监会的监督下使用一定的额度参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因此,从制度上不存在境外机构投资者大规模狙击我国股票市场的可能性。
当然,境外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股票价格下跌肯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们不是采用公开狙击的方式而是采用散户隐蔽的方式实现的。2003年以来,国际投机资金即所谓“热钱”开始以灰色的或黑色的途径如“地下钱庄”流入我国,然后借助于我国居民的投资账户,参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李:《我国境内的“热钱”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热钱”分属于许多的投资主体,他们都是以散户的形式投资我国股票。
即使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或者“热钱”操作者在抛售我国股票,仍然存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为什么在2013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处于2000~2200点的时候不抛售我国股票,在2014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处于2600~3100点的时候不抛售我国股票,而是在2015年6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上升到5166点的时候才开始抛售我国股票呢?很显然,正是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如此严重泡沫,才给他们创造了抛售我国股票的机会。
这就是说,境外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暴跌肯定起了助长的作用,但不是我国股票市场暴跌的主要原因。对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进入我国股票市场以及在不违反《证券法》的前提下卖出我国股票的行为都是合法的。但是,对于“热钱”来说,他们进入我国境内以及借助别人的投资账户投资我国股票市场是非法的,应该依法严肃阻止和取缔。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公安部门最近加大了对“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就是要制止“热钱”对我国金融和经济的扰乱性影响。
也有人说,对现政权的仇视者攻击了我国股票市场。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这样的仇视者有多少呢?他们持有股票的数量又有多大呢?显然,在党和政府整治腐败现象受到全国人民群众普遍拥护的情况下,这个仇视现政权并且活跃在股票市场上的群体不可能人数众多。因此,部分现政权的仇视者通过制造我国股票市场的动荡来发泄私愤肯定是存在的,但大批现政权的仇视者勾结在一起,试图通过大规模抛售股票的方法打击我国股票市场几乎是天方夜谭。况且,我国证券交易所已经采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如果如此勾结起来明目张胆地做空我国股票市场,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这也是说,现政权的仇视者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暴跌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仍然不是我国股票市场暴跌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种说法是,我国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是我国股票市场暴跌的“元凶”。确实,在股票市场出现暴跌的前夕,投资者们在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上纷纷卖出合约,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贴水。但是,要分析这个原因是否成立,有必要先来探讨股票现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的关系。
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在到期的时候是根据股票指数结算的。因此,在接近到期的时候,如果期货合约的指数与股票现货的指数存在差距,人们就会进行套利,最终使期货合约的指数与股票现货的指数趋向相等。因此,股票现货的指数决定了期货合约指数的最终走向。当然,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期货合约升水或贴水,表达了投资者对股票现货价格未来走向的判断,从而反过来对股票现货市场投资者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股票现货与股票指数期货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但股票现货对股票指数期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
在理解了股票现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的关系以后,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股票现货市场基础稳固,投资者会在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上大量卖出合约吗?即使投资者在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上大量卖出合约,股票现货市场会出现暴跌吗?真实的情况是:正因为股票现货市场上出现严重的泡沫,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期货合约大幅度贴水才引发人们大量卖出股票现货,导致股票现货市场大跌。
如果投机者在股票指数期货市场卖出合约的同时在股票现货市场上卖出股票,在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对股票现货价格造成很大影响。但是,这种做法在我国是触犯法规的。根据2013年8月30日第二次修订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违规违约处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影响期货市场行情囤积相关现货,以及操纵相关现货市场价格而影响期货交易价格,均属于违反法规行为,将予以处罚。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违规违约处理办法》,http://.cn.这意味着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同时在股票现货市场和股票指数期货进行跨市场做空属于恶意做空。但从事后证监会查处的情况来看,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也没有存在大量的恶意做空的情况。
应该指出,股票指数期货还具有投机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如果投资者持有大量的股票,在他预期股票价格将下降而又不能大量减持股票的情况下,他可以利用股票指数期货来套期保值。即使投资者没有持有股票,在他预期股票价格将要下降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利用股票指数期货进行投机,这都是合法合理的。做空和恶意做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合法的,后者是犯法的。这意味着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大幅度贴水可能是诱导股票价格下跌的因素,但是根源在于股票现货市场价格本身已经严重高估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我国股票市场2015年暴跌的基本原因是股票市场形成泡沫并最终破裂。股票市场泡沫的破裂使投资者产生恐慌心理,持有股票的投资者抛售股票,持有基金份额的投资者要求赎回份额,通过融资买进股票以及利用场外配资买进股票的投资者被强行平仓,从而导致股票市场暴跌。在这个过程中,“热钱”操作者从中渔利,对现政权的仇视者发泄私愤,市场操纵者试图利用股票价格下跌获得暴利,都起了加剧股票市场暴跌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理论和政策的标准。应该指出,2015年我国股票市场的泡沫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如高杆杠率的大规模场外配资等等,但是提振股票市场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对股票市场泡沫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提振股票市场在初期对提振实体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财富效应不大,提振股票市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加速再融资和IPO向实体经济增加资金的输送,这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所抵消。但是,股票市场泡沫破裂以后,再融资和IPO不得不停止,投资者遭受损失,对实体经济反而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简短的结论
我国2015年股票市场的急剧变化给投资者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股票市场泡沫破裂的代价是惨痛的:除了在2015年6月以前撤离或大量减仓的投资者以外,其余大多数投资者损失惨重;我国政府不得不暂时停止IPO,股票市场融通资金的功能受到不利影响;我国政府不得不采用持股超过5%的股东不得减持股票这样的非市场手段来阻止股票价格下降,股票市场机制受到一定的破坏;我国政府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买进股票以避免股票价格恐慌性下跌,有可能造成政府的损失;如果真的存在“热钱”操作者或者对现政权的敌视者,他们却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对提振股票市场以提振实体经济的政策进行反思,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政府的职责是管理股票市场的行为而不是股票市场的价格。政府严格执行《证券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证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就是对实体经济最大的支持,也能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除了在股票市场估值过高的情况下对投资者发出风险警示以外,政府应该避免对股票市场价格的走向,特别是应该避免对所谓“股票牛市”发表意见。
关键词:经济增长;景气复苏;开放;结构调整
总体而言,2013年的台湾经济未出现如年初预期的全面复苏,反而持续进入低迷状态。从2013年前三季度看,台湾经济增长分别为1.62%、2.49%、1.58%,总体表现不理想;第四季度在海外订单增加的带动下,台湾经济出现2.95%的增长(原预期为2.92%),由此实现全年2.11%(概估值为2.19%)的总体增长率。
一、2013年台湾经济发展态势_
(一)工业增长缓慢,服务业冷热不均
2013年,台湾整体工业增长缓慢,主要产业仍未摆脱亏损的阴影。全年工业与服务业仅较2012年增长不到1%。②制造业受此影响,总体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根据台湾“经济部”数据,6月份工业生产指数99.45,出现0.43%的负增长,连续5个月出现衰退,其中制造业生产指数99.43,负增长0.55%。制造业的四大业别中,信息电子工业为-0.86%,金属机电工业-4%化学工业为3.6%,民生工业为1.78%。12月在外销增长的带动下,台湾工业生产指数月环比增长3.18%,全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微增0.72%。
服务领域的不同行业之间表现差异较大,内需型服务业(商业零售批发、房地产等)表现不佳,而与境外旅游,尤其是大陆赴台旅游因素相关的行业,如金融业保险、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等表现较为“抢眼”。全年境外赴台人数突破80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并带动岛内相关消费的提振,成为2013年台湾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受此激励,台湾提出2014年吸引境外游客900万人次的目标,显示境外旅游所带动的消费已经成为带动岛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制造业指数偏低相似,2013年的台湾对外贸易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增速低迷。据台湾“经济部”数据,2013年出口总额达3032.2亿美元,进口2700.7亿美元,全年出超为331.4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1.5%、对日本下降0.3%、对欧洲下降3.8%、对中国大陆则快速增长18.5%。由于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状况不佳,大体抵消了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增长,导致全年出口仅维持微幅增长的格局。
2013年岛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台湾“主计总处”公布的2013年人力运用调查,5月份(台湾每年5月份进行薪资收入调查)受雇就业者858.2万人,平均每月经常性收入35551元(新台币,下同),仅较上年增加175元,其中:全日时间受雇就业者822.8万人,每月主要工作的经常性收入为36454元;经常性收入未满3万元的人数占整体全日时间受雇者的39.37%,5万元以上占17.75%。部分时间受雇就业者35.4万人,每月主要工作经常性收入14552元。
(二)民间需求不振,金融市场相对稳健
在固定资本形成方面,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2013年台湾民间投资额达12226亿元,达标率101.89%。从行业类别来看,电子信息业达标率105.54%,表现最好,其次是金属机电业和民生化工业。⑨另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2013年台商回台投资共85件,投资额约1811亿元(含台商回台投资方案)。从境外投资方面看,2013年除陆资外,侨外赴台投资、台对外投资、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皆为负增长,其中侨外投(增)资金额4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25%。而陆资赴台投资的件数及金额皆维持正增长,共通过141件投资案,年增2.17%,投(增)资为3.6亿美元,年增10%,重大投资案包括三安投资璨圆,建行赴台设立分行等。
台湾股市呈现出攀升态势。股价指数从年初的7779点上升至年终封盘时8611.5点,较年初上涨11.85%,这是自2009年以来最大的单年涨幅。全年新台币汇率走势整体保持稳定,其间呈现小幅震荡和走低态势,1月24日汇价为29.557:1,但到12月24日微升至29.985:1,与亚洲地区多数经济体货币贬值的状况相比,新台币汇率表现平稳。作为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体,具有产业结构高度同质性的韩国货币大幅贬值,在很大程度上对台湾传统产业、尤其是机械、基本金属等的出口造成较大压力。
消费增长不足,商业表现疲软。台湾2013年12月商业营业总额为12542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3.7%,是历年单月新高。累计2013全年商业营业额达143077亿元,较2012年增长0.7%,呈现微幅增长,且主要受境外旅游带动,其中批发业增加0.2%,零售业增长1.9%,餐饮业增加1.6%。此外,台湾2013年12月台湾消费者物价总指数(CPI)年增率为0.33%,全年物价年增率0.79%,创近4年新低。需求低迷导致CPI增幅有限,且增幅而远低于新加坡与香港。根据2013年第三季度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消费者信心总指数分别为91.5、82.3、86.2和77.4,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居首,台湾最低。台湾民众对物价上涨尤为敏感,导致台湾人才大量涌向薪资水准更高的大陆及新加坡等地区。其中,台湾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数最高的是“投资股票”,达到101.53,这也是唯一偏向乐观的指标,其余指标均偏向悲观,尤其物价水准的指数低至49.25,经济景气的信心指数也仅为62.65,显示民众对未来经济走势相当不乐观。
(三)台湾当局经济政策效果不彰
为体现“拼经济”的实际成效,2013年5月,台湾制订了“提振景气措施”,包括四大领域和13个具体类别。四大领域为:一是扩大消费支出,包括补助购置节能家用器具、高效率马达示范推广计划、补助公共运输车辆汰旧换新数量、加大吸引境外旅客等;二是提振投资,包括引进寿险业资金参与公共建设投资、加强县市政府促成重大投资、加速采购计划执行力度、加速环境评估与土地变更程序等;三是激励创新创业,包括推动创新创业激励计划、创业天使计划、降低技术人股税负、推动“创业板”上柜等;四是修正证券交易所得税方案。“提振景气措施”试图以总计不到20亿元的政策性投入,增加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投资超过400亿元,但这种试图针对个别领域的短期刺激性措施所带来的乘数效应难以实现带动整体经济扩张的实际效果,未能改变经济低迷状况。2013年外贸依存度高达116%,台湾经济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于外部需求,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下,很难依靠刺激性经济政策实现整体经济的提振。因此,台湾当局一系列的提振经济措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2013年,台湾最重要的经济改革举措是正式提出“自由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为积累自由化经验,尽快与TPP接轨,台湾当局于2012年5月25日正式提出“自由经济示范区”试点,并在高雄等地率先建设“自由经济示范区”。2012年12月,台湾初步完成“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架构规划,后又经多次调整修订,其大致内容包括:首先,示范区的总体发展将从三个层面展开,即通过法规松绑与国际经济规范进行全面“接轨”;逐步推进金融自由化,推动金融创新和离岸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吸引跨国企业的区域总部入驻;通过实现经济自由化和市场的开放,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做准备。其次,在管理方式上,示范区被界定为“境内关外”,范围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通过试点方式逐步加以推进。目前,已确定的试点区域包括台湾所有的进出口重要通道,即“六海一空”(桃园机场、高雄港、安平港、台、基隆港、台北港、苏澳港)。第三,示范区的目标是推动台湾发展成为“亚太自由经贸中心”,最终将台湾建成“自由贸易岛”,实际上也就是1995年“亚太营运中心”的缩小版。
此外,2013年台湾当局也努力推动能源、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行政部门先后完成“核四公投”“年金改革法案第一阶段方案”“劳保条例修正案”“财政收支划分法修正草案”等法案,并送交“立法院”审议。这些重大的经济社会改革方案,涉及不同阶层的利益,争议较大,相关“法案”在“立法院”延宕不决。
二、台湾经济低迷的结构性因素
总体而言,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建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景仍面临多重考验。
(一)以代工为主的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短中期内难以改变
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制造技术较高、生产成本较低、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选择了一条为国际大企业代工生产(OEM)和(ODM)的独特发展道路。这一产业发展模式在资讯和半导体产业领域迅速取得成功,进而形成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包括新兴产业在发展上也基本遵循这一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台湾不仅在短期内迅速与国际高科技产业最新技术形成紧密的结合,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出口的迅速扩张,也带动了台湾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但其致命的缺陷在于,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发展中难以形成品牌竞争力和原创性的自主研发体系,并对国际市场、境外资金与技术形成严重的依赖,整体经济发展也极易受到国际经济景气波动的影响。目前,台湾ICT、面板、光电等产品60%以上的最终消费地是欧美日,而关键设备与零部件90%的进口也基本依赖欧美和日本。以代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导致台湾高科技产业“两头在外”的特征,也决定了台湾经济对国际市场的强力需求与依赖。随着国际大企业采取全球运筹式管理体系(Global Logis―tic,即将制造、库存、销售等下游环节外移海外厂商,自己仅负责研发等上游环节)的加强,台湾厂商更进一步被纳入国际大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代工模式现阶段还看不到能够得到根本性调整的迹象。
(二)制造业产品集聚度高,产业间的关联度有限,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调整
目前台湾高科技产业主要集中于半导体、光电、TFT―LCD三大领域,其中半导体产业蝉联201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投资金额双料冠军,全年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投资金额分别达到104.3亿美元与105.5亿美元。尽管高科技产业占据制造业的大部分资源,但其附加价值仅占制造业的42%。从制造业的内部构成分析,硬件生产占据大多数份额,软件设计领域相对薄弱。由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代工为主要模式,产业链主要集中于中间制程段,且以“大进大出”为主要特点,生产设备、原材料、零配件及半成品主要依赖进口,对其他行业的拉动较为有限,导致台湾制造业产品的集聚度高,产业间关联度有限。为了避免潜在市场风险、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台湾当局确定了发展包括文化创意、生物科技、新能源、医疗照护等在内的六大新兴产业,还通过“产业创新条例”取代“促进产业升级条例”,进一步鼓励与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形成。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由于新兴产业难以在短期内发挥替代效应,ICT、面板、光电产业仍处于上升势头,尤其半导体、面板产业的大型投资案是以民间投资为主体,这种产业布局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
(三)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对经济的拉动有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在快速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台湾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9%,接近发达经济体。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台湾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内需服务为主、国际竞争力有限、传统服务业态比重高、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有限等。更重要的是,台湾服务业比重的迅速提升与制造业加速外移、海外生产比重高密切相关,再加上政策与功能的限制,缺乏延伸服务,导致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收缩,制约了台湾服务业的规模经济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服务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相对有限。目前,台湾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不及台湾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一半,导致台湾服务业以占GDP69%的比重却仅能创造58%的就业比例。可见,尽管台湾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但在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发展模式与市场开放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这一阶段的发展需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向服务业转型升级。
三、台湾经济展望
回顾2011,金价走势可谓大起大落,先扬后抑。2011年9月6日,伦敦金价创下每盎司1920.3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出色的演绎了黄金牛市,但在下半年中,国际金价却累计下跌近20%。
数据显示,2011年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价在年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于每盎司1566.8美元,与年初首个交易日的1420.4美元开盘价相比,涨幅为10.2%,连续第十一年保持涨势,但涨幅低于2010年的29.7%。
展望2012年,黄金是否能继续延续牛市,依旧是避险宠儿呢?
《金融理财》认为,全球较低的利率水平以及发达国家实施更多经济刺激措施的可能性将加大黄金的吸引力,金价在2012年或将继续走高,维持牛市的行情。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士丹利预计,2012年黄金平均价格为每盎司2200美元。高盛也预计黄金价格将在2012年走高,理由是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并且美国实际利率将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在低位。
跌宕起伏的一年
回顾2011年前三季度,金价获得多重利好。年初黄金上攻之势,受中东危机与日本核危机触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金价稳步上行,屡创新高。不过,由于全球通胀形势日益严重,美国再度量化宽松声音减弱,日元不断回流日本,新兴国家也开始收紧货币,5至6月白银价格见顶,金价也出现了调整。
在评级机构连续出击下,欧债危机情况恶化,债务问题从希腊等国蔓延至欧元区核心国家。与此同时,美国债务上限问题突袭市场,经济二次衰退忧虑渐起,黄金避险功能空前发挥,成为市场一枝独秀,金价涨速加快,并在9月创出年内最高价位。
然而盛极则衰,在美国修改债务上限上线后,美国经济数据转好,美元开始回升,黄金出现大幅回调。11至12月欧元区多个国家国债收益率飙升,二级市场融资困难,银行间流动性危机爆发,全球出现美元流动性缺失,美元大量回流美国,金价大幅下挫。
2012震荡上行
在一些机构看来,金价下跌并不意味着黄金走势的逆转。北京中期期货认为,2011年促使黄金上涨的因素有望在2012年继续发挥作用,这将支撑国际金价震荡上行。如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避险情绪高涨,各主要经济体央行黄金储备购买的结构性转变,经济增长放缓和金融市场混乱突出黄金对央行储备的稳定作用等。这些都是长期因素,在2012年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此外,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是国际金价快速拉升的主要原因。孙永刚指出:“未来,黄金的实物需求值得期待。”从2011年第三季度数据来看,欧洲金条及金币购买量增逾100%,至118.1吨,占金币金条总需求的30%,是5个季度以来欧洲金条金币购买量首次超越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总购买量。
有关美国何时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的话题已经被热炒了一年多。自去年6月30日QE2结束之后,人们一直在观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试图从这位世界头号强国的央行行长口中探听到一丝信息。然而一年过去,QE3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人们期待美联储能够在9月份的议息会议上做出决定,只是伯南克这位“直升机上撒钱”的美联储主席至今态度不明。要知道,货币洪流并非挽救世界经济的良药,两轮量化宽松之后,美国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便是例证。
伯南克的法宝
7月31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议息会议结束,政策基本没有太大调整,人们热议的QE3并没有出台,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此后的发言中也没有过多提及QE3的事宜。他只是说欧元区的危机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威胁,建议欧元区尽快建立财政联盟。
伯南克不咸不淡的表态令市场失望,同样令人失望的还有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此前他表示将在职责范围内竭尽全力捍卫欧元,但是欧洲央行会议并没有做出政策回应。
欧洲央行按兵不动的政策让人们对市场的预期趋向黯淡,由于欧洲经济增长发动机熄火,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对欧出口都大受影响。而欧洲国家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如果欧洲央行不采取措施,美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在一周之内两度造访欧洲。
作为全球最大央行的掌门人,伯南克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他于近期两度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话,美联储就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这样模糊不清的态度让市场不断猜测美联储究竟会在何时推出QE3。市场人士曾预计美联储会在7月31日的议息会议上采取措施,但伯南克在会议之后却对QE3三缄其口,于是人们又将预期推延到9月份的议息会议上。
仅仅在一年之前,人们也认为当年9月的议息会议推出QE3的可能性极大,但是预期落空,为什么在一年之后的9月,QE3有可能诞生呢?美联储虽然是独立央行,但其目标任务与欧洲央行,尤其是德意志联邦银行有所差别。美联储不仅要稳定物价,还要促进就业,美国失业率一直在8%的高位徘徊,而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仍在下滑。如果8月份经济数据持续不景气,美联储就需要QE3作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欧洲和中国两大经济体释放流动性的政策正在酝酿之中,全球央行开闸放水似乎是大概率事件。作为欧洲稳定机制(ESM)的最大出资方,德国将在9月判决这一机制是否合法,而欧洲央行承诺将入市购买成员国的短期债券,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市场提供了新的流动性支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在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门前徘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数额庞大的投资计划。由此可见,美联储QE3推出后也会成为全球流动性大爆发的组成部分。
从伯南克的角度而言,他是大萧条经济学的研究者,释放流动性是他的法宝。在雷曼兄弟之后,伯南克已经进行了两轮量化宽松,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否则也无需进行第三轮量化宽松了。
伯南克对于通缩的恐惧远远超过通胀。2009年初,美联储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购买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样的政策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包括购买两房债券在内,有效遏止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到了2010年,由于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状况表现不佳,美联储随即实施了规模为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购买美国国债。此轮量化宽松持续到2011年6月30日,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只是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利率几乎为零,却依然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效果。
第二轮量化宽松结束之后,第三轮虽然没有马上跟进,但是美联储推出了扭曲操作,以短期债券置换长期债券,变相提供流动性。美联储的扭曲操作还在持续,且额度不断增加,即便没有推出QE3,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一直处于宽松之中。大量货币注入市场之后,短期内确实提振市场信心,但是长期而言就是一剂毒药,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资产泡沫、通胀压力,这是世界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后果。
量化宽松之惑
就在人们热议QE3的时候,美银美林的研究报告表明,市场已经有80%可以消化QE3的可能性。换言之,市场已经对QE3的推出做好了准备。QE3的预期引起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作为美元衡量指标的黄金受QE3预期而不断上升,强势的美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自2009年以来,以美国量化宽松为代表的“救市”政策更大程度上是拯救了金融市场,而不是提振实体经济增长,再度释放货币洪流就好似抓住实体经济的马头摁到水里,至于马会不会喝水就不得而知了。
量化宽松政策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回归,需要强调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并不是一回事。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对罗斯福总统在金融市场上采取的严厉措施表示赞许。他说,“在一股积极的以事业为重的潮流中,投机者制造的泡沫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当投机已经变成一股旋涡,事业心已经变成掺杂其中的泡沫时,事情就变得很糟糕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凯恩斯绝不是那种盲目撒钱救市的经济学家,因为过度释放货币并不能带来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周期与资本边际效率有关,源于企业边际收益率的上升。对于这一点,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也持一致意见,真正扭转经济颓势的是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只有企业获利了,信贷需求增长,经济才会转向繁荣。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信贷意愿不足,过量的货币就像雨天洒水一样,看上去很激情,但往往事与愿违。
通过货币注入带动生产增长是量化宽松的理论依据,但问题是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动力,这中间还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央行释放出的货币最先进入金融市场,由于实体经济盈利水平比较低,货币无法向实体经济传导,这也是救市政策难以起到作用的根源所在。另外,货币供应突然开闸将扰乱市场价格信号,货币错配会让企业陷入产能过剩或者产非所需的困境之中。
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4日在我国大连举办,为期三天的达沃斯论坛将此次主题锁定为“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共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参加论坛,就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而此前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虽然让全球资本市场倍感忧心,但对未来乐观情绪依然占据主流,然而日前美国信用评级首遭降级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持续叠加,造成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全球金融市场出现连锁式暴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说法又重新回到了市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从现在看世界经济并没有受到巨大的结构性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在减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虽然在调降,但并没有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进入衰退期,中国等新兴经济增速虽然也在下调,但也处于在缓慢增长中,因此全球经济不会进入“二次探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也指出,从2008年到现在,西方国家经济仍处于一个债务整理过程,经济的疲弱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并不意味着“探底”。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尽管欧洲债务危机情况确实比较糟糕,世界经济正经历新一轮波动,但今天的世界经济和2008年不一样,更为多元化,因此整个世界经济出现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QE3作用不大
面对经济复苏疲态,欧美等经济体都祭出了不少“法宝”应对,美国自金融危机后出台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市场期待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能够提振资本市场,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对QE3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表示了怀疑。
刘煜辉也表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在所难免,但是作用将越来越小。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4500亿美元的刺激就业计划,但在美国财政赤字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刺激政策向上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刺激政策实施的尾声,美国经济有可能重新陷入低速增长。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认为,美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将无助于经济复苏,反而会导致热钱流入新兴市场,预期未来2~3年欧美GDP增长不超过1%。
渣打银行经济分析师李炜也表示,如果进一步量化宽松,对脆弱的投资者信心将是又一次打击,金融市场对资金的风险厌恶情绪继续上扬,而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也没有投资的信心乃至意愿,甚至可导致需求持续下降。
复苏希望在中国
虽然参与论坛的多位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全球经济还处于复苏阶段,经济形势严峻、复苏周期较长,“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前提是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改善目前的经济困局,否则新的危机还会出现。
朱民指出世界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避免新危机的爆发。“目前全球经济处在危急时刻,如果欧美国家拿不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他认为,当前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中一个非常关键和危急的阶段,这就要求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要发动内需,发达经济也要从传统财政刺激需求转到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样全球才能有平衡增长的动力。
在全球经济陷入停滞,欧美等经济体也没有更好的政策摆脱困境时,中国经济对世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关键。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指出,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始终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关注的焦点,被寄予了世界经济拯救者的厚望。“从8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通货膨胀正在得到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可以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能沿着以往的轨迹继续增长。”
在此情势下,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举在情理之中,也是必行之举。然而,如何“稳增长”才是更为重要也是更为困难的关键。
可以明确的是,“稳增长”不应再走依赖政府投资的老路,不少人寄希望于经济结构性调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正是向这方面的努力。
不过,产业结构性调整优化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为困难的事情。从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伊始,国内外许多人都在谈论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年过去了,哪一个国家找到了?
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只有那些能够改变整个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科技和产业革命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无线通信技术、核能、航空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增长可遇不可求,只能是在市场中长期试错的结果,它既不能从各部委的批文中发现,也不能从专家纸上谈兵的言论中实现。
所以产业结构调整是缓慢且长期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应该注重的是更为实际的问题。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央提出的“结构性减税”上来。可是“结构性减税”是一个更加容易让人混淆的概念,因为所谓“结构性减税”,说的是税“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减税。这样一来问题便接踵而至,如何结构性调整,哪些需要减税,哪些需要增税?至少就短期而言,这些问题暂时不会有解。
细看这一次的“稳增长”:既要经济稳定地增长,还不能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既要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还要同时进行结构性减税。这一曲四手联弹,谈何容易。
可是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等人,6月1日公布的中国5月PMI指数下滑至50.4;汇丰制造业PMI值降至48.4,连续第七个月处在荣枯分水岭下方。可以说,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处在十字路口,需要“简而易行”的“短期”措施。
如果说“稳增长”的内涵指的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那么如何才能算“有质量的增长”?曾经有位经济史学家说过,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只有贵族才能去公共澡堂洗澡,而2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普通工人家庭也能去公共澡堂,这就叫做经济增长。换言之,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民生的进步,促民生就是稳增长。
只有民生的改进才能提振消费需求。目前中国经济的形势在短期内要刺激投资需求并不乐观。因为中国当下遇到的是“注定要走向萧条的繁荣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真正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或其他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
这是凯恩斯不是凯恩斯主义者当年为英国长期经济萧条开出的药方,但对于现在陷于“经济减速—政策刺激—投资过热—宏观调控—经济减速”怪圈周期的中国经济更为适用。
第一次是去年11月初,到浙江的温州。那时,国际金融危机的狰狞面目已经完全展露,温州是个高度的外向型经济的城市,受到的打击空前严重,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谈危机色变”。虽然都在积极应对,但无不对不明朗的前景担忧。第二次是今年1月到湖北的武汉,一位主管工业的市领导认为,武汉工业对外依赖度相对较小,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像沿海那么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出台了,只要坚决贯彻积极落实应对得当,武汉会发展得更快。可是,所到的几家企业就不像政府那样有信心,看到企业实实在在受到了影响,有几家企业还减了薪。第三次是5月份到江苏的苏州、无锡,两市的经济增长均达到了10%以上,再问其他城市呢?回答是大致相似。看到江苏经济已然率先在大省强省中走出低谷,各级政府和大多企业都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看不到危机带来的颓丧。第四次是11月初,又到了福建的福州三明,相关方面都说从三季度以来,工业强劲反弹,一些停产的企业又开工了,库存的产品销售松动了,沿海企业又重现招工难。
从这四次外出,笔者深切体会到人们的信心随着经济的起伏,也走出了一条“V”型反转的曲线。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去年11月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央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果断出台十项政策措施,推出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今年前三季度,中央投资资金已经下达4979亿元。由财政部发行的2000亿元地方债券也全部发行完毕。由此带动的各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极大地提振了民众对经济的信心。
在过去的一年里,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出台了汽车、钢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一大批配套实施细则,由此产生的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企业技术进步、扩大国内消费的积极效应,使中国经济很快从低谷中走出,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过去的一年,举国上下,群策群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消费券”、“救济券”……八仙过海,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城乡居民医疗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网建设加快……各项措施保证了内需的稳步较快增长,有效地弥补了外需的疲软,提升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前世界经济金融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深入,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减弱,经济运行下行风险加大,急需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第二十四届部长级会议中提出了迫切需要加强全球合作的意愿。并要求主要发达国家应尽快出台明晰可信的中期调整战略,提振市场信心,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应继续调整结构,增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基金组织应抓住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为有关各方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加强全球合作,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作为处理危机的国际专业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基金组织应从寻找此次危机爆发的根源出发,调整监督框架和监督重点。应继续改善份额和治理结构,尽快推动2010年份额改革一揽子方案的生效,切实保障长期资金的来源,以满足成员国应对危机的需要。并继续深入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推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无化,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控的方向完善。
加强全球合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推进全球金融管理改革。按熙G20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清算银行(BIs)、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形成了操作性政策框架。作为G20的重要成员,中国赞成危机后构建更为审慎的金融管理架构,并参与了国际金融改革和标准制定的有关工作,也正在着力加强和完善国内的宏观审慎管理。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抑制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中国由于率先复苏,与西方国家所处的周期是有所不同的。实施更为审慎的标准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在长期内为私人部门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
加强全球合作,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中国是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成员之一,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应对危机冲击,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但刺激政策也带来一定的通胀风险。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物价大幅上行与此有关,同时也受国际流动性充裕、资本大量流入、国内农产品受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出现产量波动、劳动力成本趋升等因素影响。随着经济回升态势不断巩固,中国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及时转向,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由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常态回归,兼顾了经济正常发展和控制通胀的需求,逐步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过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贸易平衡趋于改善。预计全年经常项目顺差对GDP的比值将进一步明显下降。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仍然较强,但短期内也面临物价上涨较快、资本流入较多的挑战。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兼顾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通胀、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同时维护金融稳定。中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中国的进口和对外投资,这将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亦有助于全球对抗危机,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