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学反思与建议

时间:2023-07-09 08:53:49

导语:在教学反思与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反思与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

近些年来,关于语言、文化、交际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开始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文化,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引入与学习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英语文化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综观整体大学英语教学,目的语文化得到强化教学的另一面却是交际主体另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缺位。仅仅重视目的语文化教学对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不够的。这种单方向的文化教学引起了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肖龙福也指出我国一些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多被动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信息,或多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而不能够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对英语文化现象能够有效表达,但当要求其介绍本国文化时却无能为力,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表达都无法在更深入的层面上作进一步交流。在被要求进行中外文化对比时,一些学生会提出“May I speak Chinese?”这样的请求。缺乏一些诸如“对联”、“端午节”、“儒教”、“孔子”等基本的英语词汇,不懂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一些中国特色文化,这些成为学生有效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障碍。

二、完善文化教学的建议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丰富文化教学的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兼顾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制定全面、具体的文化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文化教学大纲作为实施文化教学的依据。由于“文化”范畴的广泛性,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规范,制定一个具体、系统的文化教学的大纲是实施全面、系统的文化教学的第一步。这个教学大纲应既囊括重要的英语文化又能兼顾中国特色文化,具有系统性和较好的衔接性、较强的课堂可操作性,使其能够作为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依据。合理的文化教学大纲为教师文化教学提供指南,便于为学生搭建合理的语言文化知识结构。

2. 完善教材内容,兼顾中西文化因素

制定出具体的文化教学大纲的同时,还应以大纲为依托,编写或完善各类英语教材内容,适当添加或补充相关中国文化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知识。目前我国现行的教材大都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忽略中国文化的相应英语介绍。理想的英语教材应兼顾中西文化因素、或双语对照,或全英文介绍、由学生在学习时自己探究相应的母语文化;文化素材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或以简单的文字介绍、或以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增加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还应兼顾听、说、读、写、译等教学技能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文化学习达到全方位提高。

3. 根据文化教学的内容灵活采纳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比较对比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图片或视频)演示法、发现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的综合。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教学内容涉及某种文化特有的背景知识(如节日、婚丧习俗、历史人物等)可以选择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图示,并鼓励其课外对相关主题作深入的了解;如果涉及到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因素(如颜色词、动物、植物象征词汇),则可以选择比较法、探究法等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化的内涵;在涉及一些语法层面的文化要素(如不同的思维模式)时可提供一定的语言背景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语用层面的文化因素教学(如送礼、约会)中则可以引入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或对真实场景进行模拟,使学生体验不同交际情景中的文化差异,实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4. 开展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中国文化渗透

文化学习不仅应在有限的英语课堂上进行,还应鼓励学生多途径地获取信息。课外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文化讲座,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介绍;或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主题的演讲、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组织观看一些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英语电影,以扩大学生视野,使其获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意义

1.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能够丰富学生母语文化知识,是实现有效、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甚至一些教师认为只要熟悉了外语文化就可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实际上他们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交际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一方文化对另一方文化的单纯灌输和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知识能够唤起学生重视母语文化学习的意识、丰富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传播母语文化成为可能。这不仅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也是实现有效、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文化和语言的学习,是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高一虹教授曾经提出“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他指出,汉语和英语的学习可以是“1+1>2”的关系,即不同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整合会产生增值的效果,使学习者的整体潜能得到全面提高。同样,英语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母语文化也有助于促成“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的形成,使学生的母语水平和英语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另一方面,文化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机,深化对目的语的认识。母语文化的引入使学生能够以母语文化以参照、批判性地学习和对比目的语文化,更深刻地认识目的语文化的本质,从而提高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英语学习的目的。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是英语教学力求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的人文素养,能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全面、系统的文化学习,使学生能够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四、结语

针对目前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文化教学大纲,为实施全面、系统的文化教学提供依据;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兼顾中西文化因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文化学习,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改变目前单一、分散的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苟丽梅,姜焕文. “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7).

[2]肖龙福.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3]赵凤玲. 从“文化失语”到“文化渗透”――论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兼纳问题[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

[4]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的渗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5]肖龙福. 拆解文化围墙的“指挥棒”――浅析外语教学大纲中的文化教学目的. 外语教学,2003, (2).

第2篇

关键词:小结;调整;改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4

教学反思是教师执行课时计划后的及时小结,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的重要依据,是积累教学经验的具体素材。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在课后撰写教学反思,自觉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改良,不失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一:写成功之处

写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写学生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地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写“再教设计”

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下来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哪些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来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实施教学反思应该做好几个环节的构思:

一: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自身等方面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教研组、平行班教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二: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态度、情感、信念、价值观、或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三: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信息,已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四: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课后反思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的同时,各校都把书写课堂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业务考评的内容。每个教师几乎每天都在书写教学反思,但写教学反思存在不少误区。

一:严格的数量规定。多数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出严格的数量要求,每节课后教师都必须在教案上写出教学反思,并且把教学反思的数量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内容。这样教师就会觉得无话可写,应付差事,完成任务,就会只看数量,不看质量。

二:认识上的错误。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自我批评,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能理性地、客观地进行分析,这种认识不是谦虚,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会挫败教师的积极性、自信心。教学反思要写“败笔之处|”,更应记成功之笔。

三:问题分析不到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时,往往就本节课而论,不深入、透彻地找问题的根源。我们有时需要同事间互评互助,甚至要从学生中征集意见和建议。找准问题所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只找问题,不解决问题。往往在教学反思中写到这样教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或教学效果不明显,可如何解决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没了下文。即使写了几句,也是泛泛空谈,没有具体措施,不可操作。

五:不能“对症下药”。教师写教学反思很随意,今天发现这个问题,明天找到那个问题,也许你每天犯着同一个错误。不能归纳、总结,。没有计划,没有目的,不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不是逐个攻破,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而没有实效。

第3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师用审视的眼光,对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再认识,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再认识,生成新智慧。在各项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师成长是目标,教学反思是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的教师=教学过程+反思”[1]。教师只有对教学过程和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改革,实现自我提升。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应审时度势,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适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拓展评价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一、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反思

(一)对选用教材的反思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载体和依据。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高教育,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化人才,教材的选取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多年来,我们曾利用普通高等音乐院校专用教材,对我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教学,结果差强人意。如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拖沓冗长,学无所用,与学前教育实际岗位脱节,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迁移。针对这些问题,课程组的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观察和反思,认识到选用适宜教材的重要性。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选择教学内容应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为立足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以致用为标准,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组织。目前的高职《视唱练耳》教学,教学内容单一、序化,内容实施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满足从事幼儿教师行业的岗位需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找出或发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沿用一言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知识点,视唱案例,学生跟唱、模唱,学生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实训,最终学到的仅仅是书面知识,而非应用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有悖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学习迁移,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岗位能力。

(四)对评价方式的反思

目前的视唱练耳课程评价方式较单一,主要以教师终结性评价为依据,过程性考核被弱化,教师不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考查的内容一般是学习过的视唱旋律,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视唱能力做全面、系统的考查。

二、改革实施建议

基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课程组教师通过到幼儿园挂职进修,了解到幼教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同时,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组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制定整体的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最终确定以下几条改革实施建议:

(一)注重教材开发

课程组应积极到幼儿园一线做调研,调查《视唱练耳》课程的综合需求度,并以此为依据,对接职业岗位,开发校本教材。教材应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任务为驱动,项目为载体,注重实际应用,突出职业能力。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上做到言简意赅,语言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对于实践性内容,要突出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内容上要尽量贴近岗位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中要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编写出高质量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可对在校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统计,在制定课程标准时确定各教学内容的权重。教学内容应侧重能力培养,弱化理论阐述,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训练项目,引入先进实用、适宜自主灵活学习的内容。目前,《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课程组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将原有教学内容优化重组,精心设计了四个项目:识谱训练、听音训练、视唱训练、节奏训练。通过四个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将有关视唱练耳技能及乐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视唱音乐和分析音乐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型幼儿教师要具备教育、保育、保教反思等岗位能力[2],《视唱练耳》课程隶属于培养教育能力范畴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根本。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发现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具体视唱案例,教师应确定学习主题,先不作示范演唱,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同步思维,学生根据问题观察分析案例,从案例中找到难易点,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方法让学生提炼,结论让学生总结,让学生在科学凝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式教学法,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问题的主人。课堂上多留给学生相互讨论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相互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多唱、多练、多思考,从以“教授为中心”转变为“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口唱+示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向“启发+讨论+指导”的教学方法转变,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拓展教学内容,引入经典歌曲小品,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寻音频视频,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这样做既能培养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习效率。

4.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设计重组,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模块,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学中做,做中学,在学做中找到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升自身的视唱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设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做到简洁明了、目标明确、趣味性强,项目任务应尽可能地模拟幼教岗位,符合岗位职业能力。

(四)拓宽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实现根本性转变,即以结果评价(过分重分数)为主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过程评价:教师应开展多种学习评价方式,如定期考核检查,选取新曲目,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设情境,进行视唱考核,检验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视唱新曲目的能力,最后进行现场互评,教师评价,给出改进建议,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适当利用多媒体、网络工具,上传视频,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做到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第4篇

一是缺乏系统的训练。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它以节奏、强度、优美、陶醉等许多体育要素构成了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情感世界,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美感和力量。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感受、理解和表达体育内在的情感,就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基本的体育能力。尤其是节奏和强度,是体育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也是学习体育的基础和关键,需要长期的、有计划的有效训练。而这种有计划、有系统的体育技能培养恰恰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最得不到重视的,也是最欠缺的。

二是教师缺乏深入的反思。首先,体育教师大多数灵活,模仿能力强,擅长于感性思维.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即学即用,灵活运用的本领强。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理论的积累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观摩课,而不注重理论的吸收和教育专著的阅读。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也许能够很快地学到一些教学手段和形式,但“形”似了“神”却不似,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有时反而适得其反,迷失方向。其次,实践浮于表面。我们的实践仍停留在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的形式,而非内在元素的挖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浮于表面的实践或许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但很难找到“教什么”的答案。最后,没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是教育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品质,有了良好的反思习惯,就应不断地审视,调整自己的实践行为。而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专业学习习惯,往往多凭感觉做事,反思的良好习惯尚未很好的形成。

三是缺乏科学的引领。我曾多次与乡镇教师交流,到一些乡镇学校调研,调研的结果着实令人担忧。大多数年轻的教师不知道体育课究竟要给予孩子什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体育没有情感,锻炼不能强身健体,无效的、非体育的活动充斥着课堂,体育课简直成了大杂烩,还美其名日: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在交流过程中执教教师非常坦率地说:“体育中的新理念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从教育杂志上及教研活动中所学到的课例基本上都不是教材上的内容。执教者不但动用了许多现代化的手段,而且信息量特别大,综合性、艺术性、表演性特强,这样的课我们平时根本无法实施。一是我们没有自主开发教材的能力,二是没有好的设备,三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样的课至少得准备两个星期,那么一周十六节课该花多少时间来完成呢?我相信这些公开课的执教者平时也不可能这样去上课,更多的是实施教材上内容的‘家常课’。既然是家常课多,为什么不开展些家常课的研究呢?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我们一线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不是帮助更大吗?”一线教师真实、朴素的一番话道出了他们的困惑和需求,也道出了华而不实、浮躁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确,我们对教师的评价究竟是立足于一、二节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的水平、质量?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自主开发课程,还是现有课程的实施水平?我们需要的是热闹的课堂气氛还是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对此,可通过以下三条路线来改进。

一、构建有效教学模式

所谓有效教学模式,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的特点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样式。说到教学模式,也许有的教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构建教学模式与实施教学的创新、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是否矛盾?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要经历“人格――出格――升格”这三个成长阶段。这里的“格”指的就是基本的教学模式。只有入了“格”,掌握了教学内在要求、基本规律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我们的实践舞台上确实涌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秀比赛课和观摩课,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教师因为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认识的不足而盲目照搬模仿。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更是令人担忧,有的一学期只是教会学生几节简单的操,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首先应解决一个“入格”的问题,让教师清楚知道体育课、活动课等课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课堂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体育课技能的培养又是如何渗透在每一节课中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进行的。只有真正掌握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创新,形成教学的风格。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研究机制,组建研究共同体,通过学习、讨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构建各种课型的有效教学模式,并组建骨干力量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计划,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是风向标,有怎样的评价和导向,往往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结果。体育教学之所以缺乏系统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规范的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方案,没有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细则。学生体育素质的好差不会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更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长此以往,体育学科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1.确立好课的评价标准。有了好课的标准,并形成了共识,那么就有了研究和实践的方向。我认为,好课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质。第一,有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且目标的达成度高。杜绝体育教学中的无的放矢。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切忌教学中的大杂烩现象。第三,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形式要简约、朴实、有效。杜绝浮躁、花哨和无病。第四,课堂民主、平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强。杜绝“满堂灌”“独角戏”的现象。第五,把体育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潜移默化地渗透技能培养,突出体育性。第六,课堂有审美意蕴和文化气息。

2.改变优课评比的方法。我们的优课评比都给了选手很长的准备时间,而且参赛内容各不相同。这种不统一比赛内容、不限定备课时间和备课人员的比赛根本没有可比性。这种比赛不但不能很好地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反而助长了教师功利、浮躁、投机的不良思想。因此,希望教研部门改变评比的方式方

法,如,统一比赛内容,限定准备时间并独立备课。这样的比赛才会真正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才会促进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研究。

3.完善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考核方案。体育是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目,在体育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体育视作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重要,每学期末组织相应的学习情况调查,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认真制订考核方案。这样体育课堂教学才会得到真正的规范。

4.定期开展主题『生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教师学习交流、碰撞、反思、获得的一个重要载体,有了这个载体,教师就有了学习的阵地,有了研究的热情和研究的方向。作为教研部门要围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活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切实帮助教师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三、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从事教学工作,除了需要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和素养,需要较为丰富的文化积淀,需要独特的人格魅力,需要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因此,要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还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1.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了这份“爱”,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就会积极地、无怨无悔地投身体育研究。

2.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新课程拓展了体育的领域,体育标准中提到的基本理念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教材中通过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体育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内容的整合,更是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多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尤其是与体育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历史、文学、舞蹈等,从而帮助孩子理解体育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

第5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问题 培训模式 研究与实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既有众多研究者对教学反思的涵义、意义、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又有广大的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的发展,还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0—2011学年,我们物理教研组承担了学校课题《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的子课题《新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论及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为此,本文拟就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探讨。

一、问题与源起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性地将研究结果(技术层面的)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地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

2.教学反思是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的教学观”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依次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3.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并由此达到三个目的:(1)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2)对自身作为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3)对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研究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增强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2.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再学习的欲望。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不断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3.教学反思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

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反思,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三)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凝练。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2)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做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3)有教学反思,但没有反思记录。

很多教师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却因为怕麻烦,没有将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时间一长,自己的反思就忘记了,达不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更达不到提高教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水平的目的。

2.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查阅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都是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如果所有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所有的教学反思转来转去都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程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以及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3)重教师而轻学生。

许多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失去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二、研究与实践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那么,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到底应该反思什么呢?

(一)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1:以高三第一轮复习《按图索骥——函数图像在物理中的应用》为例说明。

按图索骥——函数图像在物理中的应用

1.方法与技能:知道图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会从图像的轴、斜率、面积、截距入手解决相关问题。

2.方法与过程:通过利用图像解题,体会图像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的作用,从而理解“按图索骥”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体会若干学习规则:从各类疑问的解决中归纳一般解题规律,并将一般规律应用于相关问题的解答。

重点也即难点:将物理公式与图像的数理转换。

请一学生用身体语言将黑板上三个图像所对应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并说明为何如此展示。

教师总结:

物理图像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使动态变化的过程清晰明了。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来认识图像。

一、识图——将图像翻译成物理函数或情景

思考:看图“看”什么?

小结:一看轴、二看斜率、三看截距、四看面积、五看交点。

二、画图——将物理函数或情景翻译成图像

思考:例2(2001年春):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若不计空气阻力,从抛出到落回原地的整个过程中,下列四个图像中正确的是( )

小结:

一写:函数关系式。图像上每一点都对应着两个数,沿图像上各点移动,反映着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函数关系,因此,图像都应与一个代数方程相对应。

二建:建立坐标系。将代数方程按变量和自变量的意义建立坐标系。

三定:确定若干坐标。将可以确定的数据反映到坐标系中。

三、用图——图像与物理函数或情景相互翻译,解决复杂问题

一、图像与物理量函数式的关系。二、图像中轴、斜率、面积、截距、交点。

应用1:例6(2006年天津卷22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右下图所示的R-1/I图线,其中R为电阻箱读数,I为电流表读数,由此可以得到E=?摇 ?

课堂小结:

一、物理图像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以

·1、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

·2、使动态变化的过程清晰明了。

·3、使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明确。

·4、恰当地表示用汉语难以表达的内涵。

·5、避免复杂的运算过程。

可见:应用图像,既能进行定性分析、比较判断,又能进行定量的计算、论证,通过图像往往能找到巧妙的解题途径,把问题简单化。

二、图像分析中的一般规律方法(如何按图索骥?)

·1.全局掌控——

·关注图像的函数表达

·2.局部掌控——

·关注图像中的轴、点、线、面

三、图像分析引发的几条学规

课后反思:

1.教学流程——给课堂“序”的空间

处理函数图像题主要是能进行图像与函数或实际情景的双向翻译。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图线及其特殊点或斜率的物理意义,然后能根据所给信息作出有关图线和能根据图线所给的信息解决问题。其中图像与物理公式间的数理转换是学生最难把握的。根据学生对图像问题的现有了解和认知规律,设计了“识图”“画图”“用图”这三个环节,希望这样一种按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编排,让学生能层层深入,从各类疑问及疑问的解答中体会解决图像问题的一般方法策略。

2.教学载体——给题目“变”的空间

理科教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一定要以题目作为承载,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雾里看花”。高三教学尤其如此,只有用题目来说话,用数字来证明,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以题目来加以佐证,题目的最佳来源当然是高考题,所以本节课全部选取了历年以来的高考题。更重要的是,对高考原题进行了一些串联功嫁接式的“变式”,希望给学生的刺激强度会更大,理解会更深刻。

3.教学方式——给学生“动”的空间

在上课初让一学生自编自演,用动作和语言解释画在黑板上的三种运动(分别用S—t图,v—t图,F■—t图表述),并讲述他“识图”的方法。从而快速切入课题。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分析,或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给学生解决问题或暴露问题的机会。

(二)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更上一层楼。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例2:以与学生课后交流后的感想为例。

中午,10班一学生蹑手蹑脚地走进办公室。“老师,你有时间吗?”“当然,问问题吗?”“不,只是想跟你聊聊。”我欣然应允,叫他搬来凳子坐了下来。“老师,你上课太认真了,我成绩上不去,我不喜欢。”我吓了一跳,“什么什么,什么意思?”难道我认真备课、上课还错了?搞了半天,我才终于弄清楚,他觉得我的教学节奏太快,打破了他一贯的闲散轻松的学习节奏,所以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我不禁哑然,前几天也是这个班的另外一个学生来找我瞎聊,觉得很适应我的这套节奏较快,密度较高的复习策略。的确,高三一开学,我们就直接进入了紧张的第一轮复习,每天的课都很紧凑。但是,同样的上课方式居然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谈了将近40多分钟,学生似乎是有所得地走了,但我却无法平静了。说实话,教了几届高三,我一直沿袭着这样的一套复习策略,也曾出过一些成绩。所以,已经习惯和迷信了这些老教案、老思路。但是,这个学生的话犹如当头棒喝,再结合学生在期中考试中的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看来,我需要反思:我单方面地“投入”等于教学的主动吗?我认真研究题型、分析归类、精选典型例。但是,每天从思维中来到思维去,从题目中来到题目中去,在课堂上很投入,感情充沛,热情饱满,可是学生“激”而不发,“打”而不动,所以我虽全情投入,奈何学生情难以领。再思忖,为了赶进度,追效率,我用的多是“引君入瓮”的教学方法,我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这样是不是遏制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蒙上了一层物理学习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阴影?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心境和课堂教学的意境会是怎样的?那么,是不是还有更高效的复习策略?是不是还有更和谐的上课方式?

看来,要教好物理,仅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物理不好学不好教,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学习将会越来越难,要吸引住学生,就要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如果你这个教师是学生喜欢的,那么他可能“爱屋及乌”因此而喜欢这门课。所以,我认为一个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必是一个会“借题发挥”、“插科打诨”的教师;必是一个深谙“一张一弛、张弛有道”的教师;也必是一个能在合适时机、合适部位给课堂添加“油”的教师。

这种“油”可以是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将鲜活而又有探究价值的事例引入课堂。比如嫦娥一号飞天那晚恰好是物理晚辅导,学生观看了飞船起飞后,激情高涨,难以平息,根本无法进行辅导,我索性投其所好,改变原来计划转而讲人造卫星发射、变轨、回收的相关原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旁边教室的学生也挤过来听。

这种“油”也可以是概念原理分析时的类比夸张。比如讲解波的衍射时,将波的波长比拟为人的腿,将衍射能力比拟为人跨越障碍物的能力。如此,学生一下就明了其中的关系:腿越长,跨障碍物的能力就越强。

这种“油”更可以是习题评析时的平中见奇。比如对变速圆周运动中能不能过最高点的分析,许多学生只是就题论题,而没有从力的本质来把握真正的原因,于是,可以设计以下变式分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种“油”甚至也可以是方法归类时的易色翻新。我相信,严谨的物理课堂有了这些“油”的加入,教学意境会变得更优美,必能让学生学得游刃有余、收获满满。

(三)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例3:学生做题:如图所示,质量M=20kg的物体从光滑曲面上高度H=0.8m处释放,到达底端时水平进入水平传送带,传送带由一电动机驱动着匀速向左传动,速率为3m/s,已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则(1)若两皮带轮之间的距离是6m,物体冲上传送带后就移走光滑曲面,物体将从哪一边离开传送带?(2)通过计算说明的结论。若皮带轮间的距离足够大,从M滑上到离开传送带的整个过程中,由于M与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了多少热量?

经过教师评析,原来茫然无措的学生会有所感觉,原来不知甚解的学生会感叹“原来如此”。原来学生有所感觉但却“误入歧途”也终于“迷途知返”。但是,多数学生此时充其量还是处于“听懂”的程度,只是初步领会了题中所含的思维方法。如果就此省略了让学生继续思考和运用的过程,那么学生很容易陷入“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的怪圈。所以,要让学生既听懂又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学以致用”的机会,“趁热打铁”设计一些思维方法不变,而若干条件情景有异的变式题。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提高思维层次。

因此,便随机一变:

将母题中皮带速度改为速度5m/s向左运动,传送带长度长为9m,则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为多少?此过程中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四)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

三、收获与启示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最终以教促学,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2(6).

第6篇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教学;教学过程;数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54-01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研究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升华概念,所以在“空间与图形”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情境导入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空间图形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随意拿起我们身边的一样东西,我们都可以把它和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平移和旋转”教学中让学生看游乐园的笔直火车在车道上行驶,旋转木马、摩天轮、风车、缆车、滑翔索道等动画图片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说一说在玩这些项目的你发现他们是怎样运动的,由同学进行讨论。由此得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二、创设主动参与,增强数学信心

数学课堂教学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大限度内引导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通过这种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概念等等并逐渐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日常概念升华到科学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数学策略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几何初步知识。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一般说来是从点到线从直线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从长度到面积,从面积到体积他们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作用,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来认识图形。在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何图形,许多都没有给出严格的定义。只是通过直观实物、模型、图片或举例子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几何概念。因此通过身边的物体的图形入手进行教学操作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入角的概念时,教师运用三角板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三角板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运用各种感知觉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角的特点,还帮助学生认知了图形,了解其组成帮助其记忆理解。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在探究中加深理解。

三、创设合作学习,引导自主学习

用“自主学习”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生到实践中去学数学,到现实的生活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在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帮助。以学生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动手操作、在制作中化解疑难数学问题的形式多样,小制作有时能轻松化解疑难。思维始于动作,而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内容的理解。同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动中有静,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事物的本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理解概念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小学生初次接触空间与图形。但是的在导入时一味地运用信息技术也是不行的,还要注意情境的转换。这是一种真实情景与去情境的转换。因为“去情景”下的教学简单、抽象,易于把握抽象数学知识的关键特征,教学注重结果性“真实情景”下的学习,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教学注重过程性,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

五、创设冲突情景,加深概念理解

在情境导入时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产生数学与现实认知的矛盾。产生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在教学是抓住学生的这个思维上的冲突,让学生在演示他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概念,

第7篇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翻译课程。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p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转贴于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结语:

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但是,90% 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我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中往往感到缺乏科技知识。这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实例中就得到了证明。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在中国,80% 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都是由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名,200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可以考虑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的翻译人才。这不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第8篇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翻译课程。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div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结语: 

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但是,90% 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我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中往往感到缺乏科技知识。这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实例中就得到了证明。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在中国,80% 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都是由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名,200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可以考虑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的翻译人才。这不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第9篇

关键词:同课异构;新课改;魅力;评价体系;互助合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改浪潮中,教育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意志力等因素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不是由学习结果优劣决定,而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能力的培养。所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笔者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和观念。

日前,学校组织了一次师徒“同课异构”观摩课,是指结对的师徒针对同一学科的同一个文本进行自由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交流教后反思等。在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中,师徒针对同一对象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首先由孟亮老师上一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前先有教师发放本课的学案,然后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解决学案中的一部分内容,接着小组解答问题,对于重难点知识,孟老师有侧重的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参与,收益较好。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形成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呢?现就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做以下几点说明。

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活动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读、演、辩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教学,让学生在和谐、平等中去品尝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实现自笔者的需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笔者鼓励学生读活,激活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授之以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问题巧妙的发问,创设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笔者相信,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必然从回答问题开始。学有所得,在讲解完曹操和李逵人物分析后,笔者要求学生学习段落和描写方法进行仿写,所谓“旧瓶装新旧”,让学生既掌握描写技巧,又能写出新意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打造魅力语文课堂

何为魅力课堂?凤鸣山中学校长龚熊飞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这就是一所名校的特点,可见作为教师要从事有道德的教育,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笔者们的下一代,尊重属于他们的兴趣、个性、可爱和天真,包括尊重他们含苞待放的思想和情感。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们要与学生同呼吸,同高歌,同悲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愉快、自由。传统课堂最缺乏的就是课堂上的情趣、生机和活力,最缺的是学习的精神气,最缺的是一种最懂学生生机盎然地去学习的力量。语文教学时注重过程品质的教学,所以笔者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尊重学生的快乐与积极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也即是将语文课堂由“知识课堂”变为“生命课堂”、“魅力课堂”,这也是笔者校办学理念的体现。

三、创建学生激励机制,重视多元化评价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简单的形容反应出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缺乏科学性,还压抑了学生的活力和自信心。如今,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大胆的创建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自信心。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一次,笔者则加分一次,一个同学就代表一个组的见解,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则为一个整体。再者,凡是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笔者毫不吝惜自己的鼓励语言,让学生学有所乐,能感受到学习中的成功。在作文批改时,笔者积极的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中,用最平实可亲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习,久而久之,笔者的学生不仅喜欢上了笔者,更喜欢上学笔者的语文,并乐于探索、搜集。

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