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普通话考试技巧

时间:2022-08-25 16:55:12

导语:在普通话考试技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普通话考试技巧

第1篇

一、模拟测试的组织

普通话教师在教学初即把普通话教学时间大致分为4部分,每部分结束就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测试,测试内容分别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测试对象为每一个学生,测试时间为每个班级的教学时间。模拟测试结束大约一周后,组织学生参加正式的PSC。

开设普通话课的学校大都组织学生参加PSC,因为这是检验普通话教学质量的最高标准。而普通话教师一般都具有测试员资格,也就是说,普通话教师不仅具有语音的示范性,还具备普通话测试的操作性。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测评作用,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字音或段落,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改正自己的方音,以实现普通话教学的目标。

二、模拟测试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形式

普通话教材一般是按照声母、韵母、声调、朗读段落、说话技巧等训练内容编排顺序。对朗读段落和说话技巧的训练来说,教材的内容已能基本满足参加PSC考试的需要。可是对单音节、多音节词语训练来说,教材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对第一题、第二题的音节的要求是:“100个音节中,每个声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每个韵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2次,4个声调出现次数大致均衡;音节的排列要避免同一测试要素连续出现。”因此,教材中的许多分类练习,如:zh、ch、sh的声母练习,或翘舌音声母综合练习等,不能满足PSC考试排列声母、韵母、声调的要求。如果仅局限于分类练习,那么学生面对PSC时失误就会增加。因此,给学生进行第一、二题模拟测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PSC考试内容,提高考试成绩。

普通话教学的形式丰富多彩,相声、小品表演,影视剧欣赏、情景模拟等生动有趣的文艺形式均可入课。但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只能紧紧围绕PSC来组织教学。这时模拟测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每次课都是仿、练、校等以集体为主的教学形式,师生都很累,极易产生疲劳。如果相隔几周就进行一次模拟测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向老师单独“汇报成绩”,这不仅拓宽了教学形式,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加交流机会,构建和谐课堂

一般情况下,普通话教师上课班级多,面对的学生数量大,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时间少,师生之间容易产生隔阂甚至误会。尽管普通话教师尽可能多地提高提问频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不平等的交流。PSC模拟测试是一种面对面的口语测试,普通话教师与学生必须进行近距离接触,只有双方坐在同一条凳子上,教师才能准确评判学生的错误或缺陷。从笔者的教学班级来看,一部分学生在第一次测试结束后就能主动与老师交流了,哪怕交流的内容只是一句话,只是简单地问一个符号的代表意义,也足以让老师感觉到师生关系的融洽,感觉到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觉到职业的光荣。特别是进行到“说话”模拟测试时,师生间已经完全接近一种交流,测试题目仅仅是交流的一个话题而已。

(三)消除紧张心理,从容面对测试

提起考试,谁都难免紧张。特别是PSC,它不是考生面对纸张进行的笔试,而是面对两位测试员进行的口试,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测试中,我们经常遇到不能充分发挥真实水平的考生,有的考生甚至连考试都无法进行,只能遗憾地离开。面对学生的遗憾,普通话教师应亡羊补牢,积极研究对策。

笔者认为,把PSC的内容拆分为4次分别进行模拟测试,是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的有效途径。经过4次模拟测试之后,学生不但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而且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了深入了解,更能消除对测评员的惧怕。

第2篇

论文内容摘要:教师口语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师范类院校各专业学生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应用性极强,笔者从教学目标入手,分别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三方面探讨了“教师口语”的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使师范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开展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口语素质。

教师口语课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我们对这门课课时分配不十分合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以及考试形式的简单化,致使这门课在开设中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口语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口语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三大块内容,根据这三大块的内容,其教学目标分别为:

1、练好普通话声、韵、调与语流音变,掌握3 755个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二乙以上标准(中文专业为二甲以上标准)。另外,掌握呼吸、共鸣、吐字发音的发音技巧。

2.掌握朗读的表达技巧(重音、停顿、升降、快慢、语言节奏等)技能,并且掌握解说、演讲、论辩、交谈等一般口语表达方式,做到语意规范、表意明确、条理清晰、善于应变、态势得体。

3.把握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的特点和要求,完成进行教学、教育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和表达训练的综合训练,初步掌握运用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进行教学工作的技能。

每一部分当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使之进一步细化,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相应的侧试指标,这种细致的教学大纲及测试指标对教师口语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教师口语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口语考试的科学性,保证教师口语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教师口语的口语教学.全面提高教师口语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解决学生整体发展的问题,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是总课时量的问题,从学生的专业上看,中文系学生与其他系的学生相比,所学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将来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中文系的学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承担着对下一代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口语训练的重任,所以,自身口语水平的高低就至关重要,正因为这种专业上的差别,在教师口语课总课时量的安排上中文专业应安排72学时,其他专业本科的教师口语课可安排56学时。

教育部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要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培训时间为40课时,要求中文专业的学生成绩达到87分以上,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成绩为80分以上。因为有了普通话培训,教师口语课的第一阶段“普通话训练”部分就应该放在普通话培训和侧试中进行,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四年时间来看,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进行普通话培训比较合适,因为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与训练是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对于普通话基础好,已经能够流利、流畅的使用普通话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学习,对于普通话讲得不好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一年级就进行普通话培训有利于他们掌握普通话的理论知识以及普通话与自己方言的对应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的长期训练,这也是他们学习第二、第三阶段的一个必要的基础,普通话训练可以在后续的几年学习中继续得到提高,普通话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墩而就的。

教师口语课把第一部分即普通话训练这一块儿与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合并,实质上只剩下两大块儿: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与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教师口语课主要是技能训练,但实际上每班的学生绝大多数在50人左右,进行技能训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教师应选择最贴近教师工作的口语表达技能有针对性的训练,作为必修课的教师口语,不管是针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以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辅之以“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而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增加课时,适当加强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如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技能训练,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交谈、演讲、论辩等训练;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适当增加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我们要正确区分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学生口语水平的差异,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的口语表达技能,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口语”课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师职业口语表达技能和正确的训练方法,工作后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这门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应坚持的教学原则:(1)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2)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3)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选择现实问题作辩题、开展10分钟口语训练);(4)分层辅导、分类训练。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虽然并入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中,但仍然是“教师口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本校上“教师口语”课的教师基本上也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所以,基本上“普通话培训”和“教师口语”是融为一体的。对于第一部分其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每班按照不同的方言区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课中除了讲授普通话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外,重点要对照普通话和内蒙各方言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练习。

由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普通话很差的学生,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教师应该领读,逐步让他们消除羞涩感,能够用普通话开口讲话,对于能够开口的学生,让学生结成小组练习,适当搭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多听多练,自我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让学生由字的训练逐渐过渡到词的训练,进而到朗读篇目的训练,最后到开口说话的训练,这样不仅训练了普通话,而且为“教师口语”的后两部分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普通话的学习彻底融入到口语表达的运用中去,同时又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普通话运用自如的程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的培训时间都是40课时。

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听话技能训练、说话技能训练、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四部分。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其发现的问题讲授理论,训练技能,学生展开评议、教师指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进行每日三分钟口语训练,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这部分从教学形式的方法上看,采用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并以大量的辅助材料和音像材料的配置使用,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

总观口语教学全过程,它常常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展开,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学生更加欢迎和乐于接受。譬如:“普通话大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赛”等。

教师口语课上,适当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并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以锻炼当众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想说不敢说,到敢说、爱说,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克服了紧张、胆怯、自卑等心理,逐步建立起了自信,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表达方式训练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等内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 生,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教师讲授这些理论问题时要清晰明确,同时要具有示范作用,这一部分的训练可以融入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当中去进行。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课的口语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就考试方式拟进行如下改革。

普通话考试这一部分成绩放在普通话培训中进行,成绩占到教师口语课总成绩的30 %,其他成绩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师口语“课因为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而且班容量相对小,基本采取口试的形式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十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的考核我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1.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平时组织的口语活动、课堂提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非常熟悉,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教材每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考核情况教师都要记录下来,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演讲稿或者解说词、评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可以占到30% 。

2.期末考试的重点放在朗读和即兴演讲上,这是检验一个中文教师是否合格的必备的两项技能,试题从教师口语课题库中抽取,这两项成绩综合起来也占到40 % 。

3.作为全校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即其他专业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部分闭卷考试。因为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班容量过大,采取全部口试有一定的困难,考试形式拟采取平时成绩占到3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到40%的方式进行。

4.平时成绩的考试方法除了采用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考核方法外,适当增加朗读和即兴演讲内容,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占到总成绩的30%左右。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学生 普通话水平测试 个人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121-02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既定国策。高职学生作为一线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掌握普通话,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推广普通话工作在高职院校已大力开展起来,然而从历年的考试成绩来看,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不太理想。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影响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个体因素,并探析提高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策略。

一、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分析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成功申报成立了语言文字委员会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并于2010年完成了“机辅测试”系统平台的硬件建设,从2010年起每年6月份组织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至今已经成功组织了1349名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机辅测试”,测试相关情况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高等级水平(一级甲等、一级乙等)的学生几乎没有,中等偏上等级(二级甲等)的学生也较少,不超过10%;低等级水平三级乙等的比例较少,但不入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中等级水平(三级甲等、二级乙等)的学生最多,尤其是三级甲等级水平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并且各等级平均分都不高。整体看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还不够理想。

二、影响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个体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因素很多,包括学校对普通话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模式以及学生个人因素等。其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性格、心理、情感、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对他们的普通话测试成绩和水平有重要影响。

(一)学习动机及态度因素。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动机,表现为对普通话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效果。由于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以选修的形式组织报名和培训的,不计学分,也不像师范院校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等级与能否获取学位挂钩,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普通话是迫于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压力才报名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主要是以获取普通话等级证书为目的。很多学生虽然报名参加了普通话培训课的学习,但对待上课和培训比较松散随意,经常缺课,没有长期的学习计划,大多以考前突击为主。还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话天天都在说,没什么可训练的。这种思想严重影响到了他们普通话的学习进程。

(二)语言基础及语音习惯因素。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95%的学生籍贯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个县市,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受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语音面貌较差,在接受普通话学习、培训、使用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要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差。广西有13种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包括官话、粤方言、客家话、平话、湘方言、闽方言等,其中桂柳话、壮话及粤语涵盖的人数最多,这些方言在语法、词汇方面与普通话相差较大,且语调过于平缓,没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例如,壮话方言的学生在说普通话时普遍存在“夹壮”现象,送气音一律说成不送气音,塞擦音说成擦音;桂柳方言的学生突出表现在前后鼻音混淆,后鼻音靠前;而粤语方言的学生则在平翘舌及语调的学习上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困扰三类方言区考生的难点音,成为他们普通话学习中的最大问题。

(三)性格及心理因素。有关资料显示,个性的不同会对普通话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测试发现,性格开朗,自信心强,耐心细致的学生普通话成绩好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性格开朗的外向型学生在普通话课堂上,回答问题和开口说话的欲望比较强烈,得到教师的指点也就比较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缺乏当众开口说普通话的勇气,普通话水平提高较慢。测试中还发现,有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不错,但由于测试时心理高度紧张,致使字词读音卡壳、朗读中回读,说话内容语无伦次,语感僵硬,甚至会出现沉默,无话可说,说话时间不足,导致测试成绩不理想。这说明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还要有良好的性格及心理素质,才能顺利通过测试并取得好成绩。

(四)应试的准备及策略因素。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普通话测试站自2010年起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测试(以下简称机测),在机测运作过程中,考生对机测程序的熟悉程度以及应试技巧的掌握不仅是测试顺利完成的保障,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一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本可以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但测试结果往往只有三级甚至不入级。总结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考生不清楚测试流程,不知道怎样操作电脑,耽误时间;二是对朗读和说话题把握不准。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失分最多的是朗读和说话题。大多数学生没有从头至尾把40套作品通读一遍,存在不认识的生僻字,导致出现多处回读和卡壳。说话题考查的是学生在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外部语言的过程中普通话的规范和流畅程度。该题满分是40分,是占分值比例最高的部分,它对测试等级的影响极大。一些学生没有预先对30个说话题在素材内容上作相关准备,导致在说话环节出现延时开口,空缺时间较长,无效话语多、离题或3分钟内同时说两个话题等现象,还有的考生在测试时用背诵文本代替说话,甚至夹带纸条或照读手机上的文字等违背说话的要求,最终被测试员以零分处理。

三、对策

针对上文涉及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个性因素,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策略提高高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一)端正学习动机,持之以恒。高职学生学习普通话不应仅为了获取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还应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普通话口语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端正学习动机,变“实用动机”为“审美动机”。普通话就像一个人的容貌、服饰、才华,能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和写一笔龙飞凤舞的字一样让人敬仰。普通话学习不是临时的,而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重在日常的坚持练习,不能存侥幸心理。尤其是深受方言乡音影响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语音弊病,而突然要把这些弊病完全纠正过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纠正语音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要勤于练习,不断积累和巩固,语音的弊病就会慢慢地纠正过来。

(二)调整学习策略,创造语言环境。普通话的学习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听说能力,一方面要花大力气,下苦工夫,老老实实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应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做到“耳到”、“口到”、“心到”。“耳到”是要多听标准的普通话,记住普通话的标准发音。一些学生在朗读作品的练习过程中只是拿着课本照着文字念,不听作品的示范朗读,殊不知自己虽然读得滚瓜烂熟,但读的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读音。“口到”是要多说普通话,不仅在课堂上说,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普通话的应用,做到课上课下一个样。“心到”是要在练习的过程中多留意标准普通话的发音方式。我们身边存在很多普通话说得特别好的人,他们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只要经常关注电视广播新闻,留心他们的发音以及语音语调,进行模仿并跟随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标准普通话的语感。

(三)克服心理障碍,适时自我调控。胆怯心理是口语表达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是学好普通话的关键。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更不是对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和口才的检测,它是单纯检测和评定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标准程度。高职学生应放下心理包袱,战胜畏惧心理,大胆地开口训练。如果在练习中过分顾及面子,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一味地退避畏缩,其结果不仅使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而且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加重今后继续学习的负担。

(四)讲究临场准备技巧,轻松应考。要想确保普通话机测时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考生需要提前熟悉机测考场以及机测的各个环节,设想在电脑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提前想好应对的办法。根据测试安排,每个考生在进入测试室前都要到候考室进行候考,在候考室里,考生会拿到准备测试的纸质试题,并有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准备,这对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要利用这个时间把握好朗读和说话两道题目,做到胸有成竹。首先,要把朗读作品从头至尾默读一遍,在默读时对作品中的难点音或比较拗口的字词注音,同时把握作品的整体基调,处理好停连、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其次,对给出的两个说话题要加以选择,选一个认为好说的话题,心中拟定说话的提纲,并围绕提纲组织说话内容,想好怎么开头,如何结尾。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在机测过程中因选题而浪费时间或因手忙脚乱而导致的头脑空白、说无效话语的现象,同时在测试时要注意口语化,切不可背诵或朗读准备好的稿子。

【参考文献】

[1]张英沛.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与对策[J].内江科技,2012(6)

[2]李永玲.高职PSC辅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安燕,张珺丽.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初探[J].学理论,2010(31)

[4]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2JGY11)

第4篇

凸显传媒专业特色

思维敏捷、活跃是新闻传媒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然而普通话作为实践比例较大的课程并不利于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掘出符合该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普通话水平。1、增加课前说新闻实践环节开展课前说新闻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重要一步,每堂课开始之前请五六个学生上讲台上播报一条新闻,教师针对学生的语音、语气、语法进行评价和打分,这可以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在教师的点评下明白自身普通话的不足之处,极大的提升了口语表达水平。2、充分利用广播、影视资料的相关素材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声有色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各方面的规范,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的代表作《普通话与方言》就是很好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区别;《新闻联播》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对普通话的要求是极高的,给学生分析主持人的语气和语态,为其提供极佳的例证。CCTV每年的新年新诗会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播放给学生,为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3、邀请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主持人、播音员等传媒从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实践功能,同时看到传媒从业人员极高的普通话表达水平,在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明白自身的不足,增加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这是针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有效举措之一。

理论教学紧贴普通话测试,强化说话训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言不需要以十分飘渺的形式存在,它作为人们日常交流沟通所用的形式出现。”普通话教学对于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来说不是一门单纯的课程,更应该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化说话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气、语态等方面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等新闻传媒专业都要求学生在报考大学前进行普通话考试,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于中上层,流畅朗读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大问题,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远远不够,这和缺乏一定量的说话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总结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原因,首先是缺乏思路,无话可说,再次是说话形式在但是感情缺乏。说话难关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克服,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学生在说话过程中思维和情感都会引起一定的活跃度,这种活跃度要保持高昂的话就必须充分把握住技巧,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这和学生的事物认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指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给说话者一些词语或关键字就能激发其语言表达的思路。一般人们喜欢讨论购物和消费的话题,但是毫无目的的谈论只会让整个对话繁琐,有些时候还会无话可说。但是一旦将话题分类清楚,谈论话题就显得清晰多了,将消费分为网上购物、商店购物、电视购物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个话题或新闻热点,让其用正确的语态来发表对这个话题的看法,让普通话水平在日常表达中提高。教师在新闻传媒教学中要紧贴普通话教学的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学生在日常交流沟通中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不断扩展自身口语表达的思路,这对于一个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具备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更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普通话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传媒人才。

本文作者:张鲁萍工作单位: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第5篇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艺术高校 教学目标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 社会不仅对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而且对政府公务员,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普通话教学一直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有鉴于近年来艺术文化市场对舞台表演人才的普通话水平要求逐步升级, 我国艺术高校业已开设了普通话相关课程。但从实际来看,人才市场对于艺术人才语言的要求不只是普通话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因而,目前艺术高校普通话教学不能滞后跃发展的形势,应与时俱进、加快改革。本文就我国艺术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当前艺术高校推普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

一、学生学习普通话热情不高

很多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对普通话学习之所以不重视,首先是因为专业学习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到艺术院校读书就是为学艺术,专业学好了不愁没有好工作、好前途。所以他们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认为学习英语比学习普通话更为重要。其次,部分专业学习对普通话的推广没有促进作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表演专业为例,由于专业表演的特殊性,学生入学后首先要统一长沙话的正音,然后学生要逐步掌握戏曲的行腔规律和方法,进行专门的发声训练——尤其是气振音和颤音等花鼓戏润腔技巧训练;同时戏曲行当的念白训练,也会造成学生正确区分普通话语言与舞台念白难度的增大。这些都与普通话的正音有一定抵触。第三,艺术高职院校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训上,只在部分专业(如播主、影视表演等)第一、二学年开设普通话课程,且课时较少。而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毕业前夕突击学习几个月,以应付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学生发音、朗读、说话等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外训练也缺乏监督和指导。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不重视。

二、正常教学难以兼顾两端

随着近年来艺术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大多来自不同方言区。由于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学生普通话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语音面貌差别很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多来自湖南各地区,湘方言区属南方方言区,湘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尤其是语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湖南地域方言繁多且城乡差异明显,来自长株潭地区及各地州市的学生普遍口语基础较好,但也无法避免艺术类的学生识字率较低,屡屡出现错字、别字的尴尬;而来自农村的学生,鉴于经济、师资方面的原因,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组织都是使用方言,大多从未接触过普通话方面的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及其困难。这些学生共处一个课堂,往往令教师在教授普通话时难以兼顾两端;加上课堂教学课时少,训练时间短,课堂教学难以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直接造成普通话训练流于形式。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明确

必须承认,在艺术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普通话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普通话课程设置上,我国艺术高校缺乏统一性,且普通话课程目标与艺术人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基本脱节,不具备艺术高等教育特点。由于狭隘看重普通话测试,很多时候高校把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培训混为一谈,将普通话课开成普通话应试辅导课。大部分艺术院校普通话课程没有相对统一的大纲(课程标准), 只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开课和教材使用情况,由一个或几个普通话“权威教师”凭经验来拟定。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测试与训练》,虽具备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但缺乏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

基于艺术高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普通话教学应该紧密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从艺术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尝试特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新的突破。

一、正确定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包括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而语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条理想途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在求职、工作、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艺术高等院校的普通话训练中我们应牢牢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朗读训练中,有意选取文质兼美的散文、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或是时下的一些美文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在普通话语音训练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并最终定位在通过自己的艺术表现展示自身的综合素质。艺术高校是培养艺术传播者的摇篮,普通话是艺术传播的工具语言。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热爱艺术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健康审美理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在校方还是在学生心中,本课程的地位将大大不同。

二、加强艺术高校普通话特色教材的建设,合理更新教学内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直接依据,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针对性的教材必不可少。因此在正确定位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加强艺术高校普通话特色教材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针对艺术高校学生的普通话特色教材还很少,加之各院校所处省份的地理位置、地方方言区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可以考虑以教学目标为依托,因地制宜,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编写要以训练为核心,避免“应试过级教育”。既要体现教材的的理论指导性与专业针对性,又要充分考虑艺术生爱想象、重感性、思维跳跃性大的特点,训练的材料宜丰富多样、贴合地区文化、寓教于乐,避免训练单一产生腻烦心理。笔者建议在传统普通话教材基础上,突出纠正误读字读音的教学内容,强调听辨训练与语流教学。针对艺术高校一般开设声乐、影视表演、戏曲表演、播主导游等专业的情况,普通话教学适当增加科学发声技巧的传授和训练,会使教学与专业学习联系更紧密。当然,也可以结合艺术高校舞台艺术表演资源丰富的现状,将大量舞台音像资料作为训练所选取的材料——这既是指导学生训练时的资料,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挥艺术高校教学的独特魅力,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改善教学手段,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普通话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语言艺术的兴趣。传统的“学生认读——教师纠错——教师示范——学生跟读”形式虽好,但毕竟难以调动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训练中,可以采取朗读绕口令、听名家朗读、看辩论赛以及编排情景剧、设计舞台小品、进行限时辩论赛,或就某个热点问题发表看法等教学活动,尽可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活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使用网络交互多媒体教学。这不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即时指导,还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很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接受特点,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教学含有更丰富的信息量,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了指引。

总之,艺术高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不能功利地专为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应主动积极地与艺术专业教学相结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合理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人文审美的需要,提高学生在艺术表现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能应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于笔者自身能力不足,上述阐述还很肤浅,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加深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俐.普通话教学新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徐世荣编.普通话语音知识[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3]王良杰.普通话语音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第6篇

[关键词]普通话机测培训策略培训成效

[作者简介]姚若冰(1973-),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80-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对我国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在增强全民语言规范意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日益显现,可以说,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成为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各地普通话测试机构坚持“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07年上海与安徽两地率先开始采用机测后,目前机测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步入一个更为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时代。与人测相比,机测具有测试过程更优化、测试效率更高、测试信度更强等优点。但作为一种新的,与以往人测有明显差异的测试方式,必然在测试环境、测试过程和操作方法上给应试者带来一定的障碍和不适应,这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试人的发挥。

二、课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了解与分析机测中出现的新特点与新情况,在培训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机测与人测的不同之处及影响分析

1.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状态完全不同。在人测环境下,测试员可以通过提醒等方法干预应试者出现的失当行为,帮助应试者规范地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由测试员掌控,应试者处于被动应试状态;在机测环境下,整个测试过程基本上由应试者自己掌控,应试者处于主动应试状态。而应试状态的不同,必然会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技巧以及最终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测试方式不同带来的应试状态的变化,并在培训时注意讲解和引导。

2.机测与人测的测试环境不同。这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相比较而言,人测环境比较单一,尽管应试者直面测试员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但现场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应试者可集中精力应对考试。而机测环境则有明显不同。目前全国主要有采用专用测试室与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两种环境类型。专用测试室即每个测试单间设一个机位,应试者可以在一个独立、安静、私密的空间里完成测试,受周围干扰的因素极少。但在对上海市语测中心专家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的应试者,会因为在测试单间中没有人可以“依赖”而产生焦虑。限于场地、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数考区都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在同一试场设置多个机位。由于各机位是非封闭性的,因此不能避免考生间的相互影响。在对应试者的访谈中,大家普遍反映周围考生的朗读声让自己分心;在进行说话项目测试时因无文字凭据,需要边思考边说话,受周围考生声音的影响更明显;机房里人员的走动也对应试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可见在人测和机测的不同环境中,不同环境会给应试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让应试者熟悉和适应机测这种全新的测试环境,是培训者应该加以考虑的。

3.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不同。从容、放松的应试心理会让应试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在紧张、焦虑的考试状态下应试者的原有水平会被压抑,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谭和平等人的“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课题中可知,在人测方式下,应试过程中与测试员直接相关的因素中使考生焦虑等级最高的是“测试员的频繁记录”,紧随其后的是“测试员摇头与测试员人数超过一名”。由此可见测试员已成为让应试者产生焦虑感,干扰应试者发挥正常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培训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成了机测后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机测后培训内容与要求的调整

其实,采用机测后,测试的内容与题型等所有的考查要素与人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机测后培训的最重要的内容与人测时一样。而对测试的方式与环境的变化对应试者的应试状态与应试心理等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就需要培训者予以重视。

1.机测后最基础的培训内容依然是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帮助学生发准声、韵、调,掌握语流音变。针对不少应试者在朗读短文时只偏重于字词句读音的准确,很少顾及文章内容的表达,培训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做些朗读技巧方面的培训,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声音、节奏、速度和情感。而在即兴说话项的培训中,针对当下应试者,尤其是应试的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中规范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以及根据特定话题进行审题、选材、构思并即兴表达的能力。

2.测试方式不同造成了测试的环境和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状态都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培训中增加机测流程和相关应试技巧的培训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首先,针对测试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培训教师需要从心理层面对应试者的心理加以辅导。培训教师首先应该让应试者熟悉机测流程,了解机测特点,调适好他们的应试心理。针对专用测试机房中考生担心出现意外无人帮助的担忧,应给应试者介绍机测系统的基本情况,且专用测试室是最佳的测试环境,从而树立起他们对机测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并鼓励学生利用良好的测试环境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针对采用兼用机房,数名应试者在同一试场测试的,要引导考生专心于完成自己的考试任务,不要去关注其他考生的声音,尤其在无文字凭据的说话项目中更要做到心无旁骛。安排应试者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测试,让他们对机测有更直观的了解与实践,打消应试者对机测的陌生感与抗拒。培训教师则可统计分析考生的得分情况,有侧重地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效率。

其次,针对机测中考生对声音大小、无交流感、可能产生机器故障等因素的心理担忧,教师在培训中可逐一分析讲解打消考生的顾虑。比如应试时声音大小的选择,一般采用二三个人之间交谈的音量,切忌说话声音太小,而且要提醒考生试音和考试过程的音量尽量保持一致。针对说话时缺少交流感,可指导考生调整心态和测试状态,想象自己是面对着朋友在说话。针对应试者对机器故障的担忧,告诉他们机测的基本情况外,还应告诉他们基本的求助方式——举手示意。当然,也应要求应试者遵从应试要求,不随意操作设备,不拉扯各种连接线。

再次,针对机测时要由应试者操作计算机,主动掌控测试进程,并需要应试者自己把握音量、语速、说话内容这种情况,培训时要把相关细节一一加以讲解指导。忽视了对某个细节的关注也可能导致对考生成绩的直接影响。比如第一项试题读单音节字词时语速的掌控,要求逐字念清楚,吐字清晰完整,速度稳当。在第一项与第二项试题中如果发生漏读或读错,应及时重复读一遍,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进行识别。又比如第四项命题说话,在培训中教师一定要让应试人明白,说话项最能考查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应用水平和能力,测试时尤其应注重心态放松,根据所选话题按照一定的思路来层层阐述,尽量避免因紧张引起不必要的结巴或语塞。同时,也必须讲清楚虽是机测,但说话项依然由测试员根据录音人工打分,打消学生背稿、离题、用无效语料填充时间等投机行为,进而要求学生注重平时对话题的准备与练习。

最后,虽然机测较之人测在某些操作上似乎更为“冷酷无情,铁板一块”,但许多机测的应试者反而在访谈中感觉压力更小些。人测时发挥若不是很顺利,测试员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都会对应试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会被误读成某种暗示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试者面对机器已无太多的心理障碍,机测时虽无人提醒,但可以大胆由自己掌控整个测试过程,更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鉴于此,培训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应试者经过机测的培训再加上模拟测试的体验,最大化利用机测的优势,顺利地通过机测并取得好成绩。

三、建议与对策

如前所述,机测与人测相比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不足。如何利用机测的优势,帮助应试者克服可能面临的问题,需要培训者能更多深入测试现场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根据所做的调查与访谈,我们认为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能给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顺利推广与实施,为真正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引起各方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已成社会的通用语言。在大学校园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与程度较之社会更高,似乎人人都会使用普通话,造成学生自认为普通话水平不成问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加之现在是信息社会,考生普遍比较熟悉计算机操作,这往往就忽视了机测前的培训。所以从学校的角度看,宣传和引导就显得甚为重要,学校应努力营造使用规范普通话的氛围,利用学校广播台、校园网作为一个很好的宣传的媒介与平台,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更多说规范普通话的元素。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除了自身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外也要提倡与督促学生多学习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通过对普通话的学习还可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与热爱。

其次,机测后普通话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培训的核心。机测后,无论是应试者还是培训教师都可能会因过多关注测试方式,而忽略了测试内容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培训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内容依然是对应试者存在的各种影响普通话规范发音等问题的廓清与更正。只有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的正确发音原理与方法,摒弃了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方言影响,才能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也才能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强化机测方法的培训,最大化发挥机测效能。除了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外,对机测方法的熟悉与掌握能让考生在测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训中对机测流程、机测操作、机测时音量、语速及时间的把握、意外情况的处置等各种细节的讲解与培训也非常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与发挥机测更严谨、更规范、更公正的优势,充分发挥人测时被抑制的潜力,使机测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随着机测的普及与实施,一定还会有新情况、新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目前机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培训建议与对策,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和平,马红英.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

[2]叶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人应试心理状态评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第7篇

为此,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笔者进行广泛调查、深入分析和认真的实践,探讨了高职教育中以普通话测试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口语表达能力为核心的普通话教学“一二四四”式教学模式,创新而有效。

一、普通话教学现状

从1994年开始实施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以来,《普通话》课就成为了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程。在二十多年的普通话课程教学与研究中,老师们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日趋复杂(几乎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且录取分数下降),学生语言素质高低不齐,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一,整体语言面貌和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效果也与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使得普通话教学在面对新情况、新要求的时候,表现出很多问题:教学内容单薄,深度不够;教学手段单调,训练多样性不够;教学方法传统单一,针对性不够;课程的学习训练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关联性过多,训练高度不够;不同专业学生对普通话课的认识不同,学习主动性不够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影响了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影响了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普通话教学培养目标

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整体角度来讲,是培养学生规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即学生通过学习与训练,能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达到顺利沟通的程度。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水平不同、职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要求不同,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所以,普通话教学也要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根据普通话“语言技能训练”的特点,设定不同的目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是普通话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根据普通话测试的分级标准,把普通话教学的目标也有分级要求。

(一)基础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这个层次的学生数量大、基础差,多是来自方言严重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接触过普通话,方音重,训练难度大,是普通话教学训练的难点。对这类学生的要求,就是达到专业要求的等级,使其能够具备基本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水平。语音教学是基础和重点,把音节训练作为基本教学单位,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遵循由单项训练到复合训练、由基础语音训练到基本表达运用训练的过程,经过声母、韵母、声调的训练,到单音节词、多音节词语的训练,最后到基础会话训练。这个层次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与意识。总之,注重基础,培养习惯,了解普通话语音知识,了解自己的方音与普通话标准音之间的差距,达到发音基本标准,达到二级乙等水平是普通话的基础教学目标。

(二)高级教学目标:学生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这个层次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语音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对这类学生,在语音上只要帮助学生纠正个别难点音,找到各自存在的语音问题(比如韵母的归音问题等),就可以获得标准的语音。教学的重点放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上。笔者根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职业能力的需要,依据不同的专业,相应地开展朗诵、演讲、复述、介绍、说明、汇报、访谈、论辩、洽谈等职业口语综合训练,重点放在“提高”上,即在语音标准的基础上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将来胜任各种工作。

三、“一二四四”教学模式

(一)总体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学生构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较高素质的结构模式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模式的方式,它决定着教学质量。遵循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人才质量的要求,结合普通话教学本身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探索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层级、四个点、四个面的“一二四四”教学模式。其根本点是分级教学,根据教学对象的普通话水平的不同和测试要求的不同,全面考虑、因材施教,按要求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个目标:以培养高职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为普通话教学的最终目标。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和职业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任何生活,任何职业,都少不了人与人的交往,准确、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是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常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必须具备一定的交流表达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口语水平。

两个层次: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语音面貌、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层、把训练内容分项、训练侧重点分级进行教学。对方音较重、语音面貌较差、口语表达水平较低的学生,重点进行语音训练和一般的以生活、学习为话题的口语表达训练;对语音不存在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学生,只进行语音的梳理和强调,训练重点放在口语表达上,训练内容也要从日常的生活、学习的话题提高到各种职业口语交流表达的训练上来。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表达话题,对学生进行运用普通话、有内容、有条理、有逻辑性的准确、恰当、得体的职业口语表达训练。

四个点: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本点,以测促训,以训保测,全面检测学生普通话水平,促进和加强普通话教学,保证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基本目标;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基础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发法,为语音训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形成正确、标准的语音听说能力;以普通话课堂教学为突破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根据学生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对重点、难点音进行强化训练,努力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委要求的二级乙等或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以朗读、说话和各种职业口语等多种口语表达形式的训练为教学的提高点,重点解决学生在朗读、说话等多种不同的职业类型口语表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传授朗读、说话、职业口语交流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说”、“会说”,能够参加一些大型的口语表达比赛活动,能够进行必要的职业沟通与交流,具备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教学主导面,使普通话成为学院的教学语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都要运用标准话进行课堂表达交流,使普通话成为学习交流语言;以宿舍为学习补充面,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普通话,补充课堂教学,形成说普通话的自觉意识,使普通话成为生活交际语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训练推动面,建立“教学—学习—训练—测试”的教学训练结构,加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训练,使普通话测试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语言;以校园活动为扩展提高面,通过各种与口语表达相关的活动,如经典诵读比赛、各种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导游大赛、大学生辩论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比赛,加强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交流表达”这个“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深度,从而推动学生说普通话,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营造人人说普通话、处处讲普通话的氛围,使学生的生活、学习、各种活动都在标准的普通话环境中进行,使普通话成为校园活动语言。

以上四个层面的相互配合与推进,可以达到以教学引导学习、以测试促进学习、以测试强化训练、以比赛带动训练、以比赛促进提高的教学效果。以教、学、练、测、用相结合的训练模式,达到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水平、具备较好的口语交流表达能力的目的,实现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新突破。

(二)实施方式

1.教学对象分级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考核要求和办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1]

⑴按专业分级:普通话课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院系的各外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专业、空乘专业、各科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甲等水平。

⑵按水平分级:新生入学,即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语音面貌、口语水平摸底调查,通过对新生进行初步的语音测试,了解其普通话水平,根据他们入学时的水平,分为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或二级乙等以下水平,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

2.教学内容分级

根据教学对象和专业要求的不同,将教学内容分级。二级乙等以下的学生系统讲授现代汉语语音知识,使学生了解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规则和语流音变规律,以普通话标准音为训练重点,辅之以日常的交流表达为目标的口语交流训练;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减少语音训练的时间,从日常生活学习的口语表达入手,快速提高到职业口语的训练中,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职业口语表达话题,让学生讨论、准备,然后交流、训练,达到职业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

1.精读多练,精讲理论,强化训练

大多数高职生都需要正音。所以精讲语音理论是必要的。但学生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的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所以训练要强化、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教师示范、一对一纠正方音、学生对比练习、录音听辨练习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更要精讲多练。再好的理论也代替不了训练,比如最基本的口语表达--朗读。朗读技巧只能是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更多的是要拿出各种合适的朗读材料,一句一句的练,一段一段的读,在训练中体会朗读的技巧,在实践中提高朗读水平,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普通话的重要、口语表达的意义,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所讲所学在课外有练有用,从而以应用促训练,达到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

1.口试和笔试结合

普通话课程是语言技能课,考核形式采取笔试和口试结合的方式。笔试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了解,内容简单,只占总成绩的10%。口试内容,第一是测查学生的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的发音标准程度,基础教学目标占到50%,高级教学目标占到20%;第二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测试,是普通话教学的真正目的,基础教学目标占到40%,高级教学目标占到70%。课程总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笔试成绩和平时语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相结合,按不同比例汇入总成绩。

2.平时训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给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成绩记录单,平时训练均需要记录,平时训练和期末综合口语测试相结合,检验一学期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四、教学效果

笔者构建的“一二四四”普通话教学模式,在我院的10、11、12、13级学生的普通话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普通话教学进行改革以后,通过与前几年我院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对比,发现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基础达标率(二级乙等以上)和提高达标率(二甲以上或一乙)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文字研究专项),编号:ywzx201321。)

参考文献:

[1]周光明,彭.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模式———高校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

[2]周泓,罗明东.普通话教学的心理学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普通话 实训模式 改革

[作者简介]王晶(1979- ),女,辽宁瓦房店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冯华(1977- ),男,辽宁丹东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D1211005,项目主持人:王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70-02

当前,普通话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张重要“名片”,普通话表达能力强的人在职场中更具有竞争力。职业院校学生出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考虑,对普通话越来越重视,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对普通话课程重视不够,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高、忽视实训环节等因素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效果不容乐观。2010年以来,课题组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对普通话课程实训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探索出一条实用、快速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实训模式。

一、明确课程实训目标,凸显专业特色

普通话课程是为满足高职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社会需求和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开设的一门素质基础课。课程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为中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通话课程往往以教师讲授,学生模仿为主,实训内容单一、方式单调、条件落后。与此同时,承担普通话课程的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背景,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不能设置紧密贴合专业的实训内容,导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真正实现普通话课程为专业服务、为能力培养服务的目标。

普通话实训要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高职普通话课程以培养“标准语音”“职业口语”和“社会交际”三项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训目标。通过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实训形式,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公开讲话时主旨突出、条理清楚、态势语大方得体;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与人相处融洽,广交朋友。同时,要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实训教学,选择与专业岗位能力相贴近的实训项目。在考虑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个性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开展普通话实训,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普通话实训模式

二、瞄准高职教育特点,拓展实训途径

1.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导向,创设仿真实训项目。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对企业进行调研,确定各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使普通话“听、说、读、演” 等能力训练专业化。实训中根据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借助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等先进教学场所,创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改变传统实训的单调模式。另外,实训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理论与应用一体化”的实训模式。通过课前演讲、播报新闻、模拟辩论赛等实训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读、演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课堂内外“两手抓”,模拟、实战“双结合”,能力、素质“双丰收”。普通话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外实训是普通话实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才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课程实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安排不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课堂开花,课后结果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普通话实训可以组织策划诗歌欣赏、演讲欣赏、辩论技巧等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使学生感受名家的风采。二是与校园文化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与学院团委、学工处等共同组织开展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朗诵会、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大的舞台。三是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诗社、演讲协会等社会活动,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四是与语言文字大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原创诗歌散文大赛等社会团体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五是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结合。课程实施“证课融合”,将课程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秘书资格考试、导游资格考试等相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校内“集团式”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教学+服务”两用实训平台。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普通话课程要在新建、扩建学校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全面打造“教学与服务”两用型全真训练平台。通过普通话教师与宣传人员合作、学生实训项目与学院宣传工作对接的方式,实现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达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不同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方向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职业素养。

三、完善课程实训条件,拓展实训空间

1.引进先进资源,建设语言类实训室。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可以增加实训的趣味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普通话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很少,没有单独设立的语音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因此,普通话课程必须加大硬件环境和实训室建设,以满足信息收集、名家名篇欣赏、演讲稿写作、演讲训练、辩论赛等实训项目的需要。普通话实训要引进先进的普通话智能测试与学习软件系统,这一软件系统采用了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完全一致的测评技术,以期为学生提供全真的普通话学习和模拟测试平台。

2.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为保障普通话实训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训资源,打造立体化网络实训平台,拓展实训空间。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实训资源,实现资源数字化。课程要建立课程电子档案,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电子教案、授课计划、实训实习项目、习题库、PPT课件和视频素材库等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共享,为课程实训提供有力支撑。第二,开通网站、博客和微博,实现资源开放化。普通话实训要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博客和微博等开放的网络平台,将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便师生交流沟通。学生还可以在开放的平台上畅快阅读,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第三,打造网络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化。普通话实训要善于利用学院数字图书馆资源、普通话网上在线测试系统、班级QQ群、电子邮箱等立体化网络载体,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浏览、资源下载、知识测试、在线问答、作业上传反馈等实训任务。

总之,普通话实训模式的改革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普通话教师应与时俱进,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设定实训目标,设置实训项目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实训条件,选择合适的实训模式,整合优化实训资源,搭建创设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常亮,戴婕.关于高职《普通话》课程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5).

第9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和方言之间彼此交流不畅,影响信息沟通和交流效果。因此,大力推广普通话,培养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之一的司法警官也应该自觉使用普通话,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司法部门自身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查

湖南全省现有监狱27所,劳教所20所,现有监狱、劳教司法警官共计15000余人。课题组在2011、2012年到湖南省女子监狱、长沙监狱、娄底监狱、新开铺劳教所、长桥劳教所等五所监所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湖南省监狱、劳教所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监所普通话的推广情况。同时,对干警培训班的司法警官们进行了普通话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数据统计处理均是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的频数分析。其中对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认为自己普通话表达能力的情况见表1,认为本单位同事普通话水平的情况见表2,认为自己要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最大障碍情况见表3。

(二)现状分析

1.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整体水平不好

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来看,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不太好,别人听不太懂”占到9.9%,“一般,别人基本上能听懂” 占到67.6%,“差,我从来不说普通话” 占到2.8%,只有19.7%的司法警官们认为自己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见表1);认为本单位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一般”“有待提高”“差”的占到了93%(见表2),远远低于文化教育行业与服务窗口等行业,说明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与他们的岗位要求相差较远[1]。

2.提高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难度较大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认为提高普通话水平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环境差”的司法警官占到74.6%(见表3)。而从访谈中,我们也获知大多数司法警官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不高,不是非要讲普通话的场合,一般不使用普通话,而是说自己的方言。从所周知,语言的习得,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环境,普通话也不例外,如果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都是方言围绕,要提高普通话水平,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要改变这个语言环境,让身边的人都说普通话,难度更大。

二、司法警官进行普通话表达的主要情境分类

(一)司法警官对服刑人员的日常教育改造情境

(1)周评。周评是指警察对服刑人员一星期的评价。每周一评是教育改造的基本业务工作之一,是监区和分监区警察必须参与的工作,一般是针对服刑人员集体的情境。

(2)队前训话。队前训话是指监狱人民警察面对服刑人员队列时,需要发表的一番训导性的讲话,是监狱人民警察时常遇到的情境。

(3)劳动讲评。劳动讲评是指组织服刑人员每日劳动开始前和结束后,对当日的劳动进行安排和对全天的劳动进行总结的讲话和点评。

(二)司法警官行政工作情境

(1)述职述廉。近年来,各级机关工作人员需进行年度的述职述廉活动,有的单位甚至还在电视上公开述职,这对司法警官们的普通话表达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2)竞争上岗。各级的竞争上岗中,演讲或答辩是考试程序中的必要一环,而一场成功的上岗演讲也离不开普通话表达的支撑。

3.接待参观。兄弟单位或社会人士来到本监狱、本监区参观,要对本单位的情况进行介绍,与外界人士交流。

(三)司法警官日常生活情境

(1)即兴祝酒。即兴祝酒是指在酒宴上的即兴讲话,一般发生在酒宴未正式开席之前。

(2)即兴答谢。即兴答谢是指对需要感谢的事物进行的即兴讲话,一般发生在公开场合。

(3)日常人际沟通。此类表达可包括多个生活中的情境,如在与同事、朋友的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

三、影响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普通话语音不标准

有人说“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怕湖南人讲普通话”,这是外省的人笑我们湖南人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确实,湖南境内方言众多,部分湖南人说普通话地方口音很浓,我省的司法警官主要来自本省,在这样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下,司法警官普遍普通话水平不高,加之司法警官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交往的范围主要是在当地,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湖南本地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使用湘方言觉得非常方便,因此,部分司法警官交流思想、信息传递时更加乐于使用当地方言。这也影响着司法警官普通话的使用与水平的提高。

2.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在当前广大司法警官中,口语表达技能反差较大,部分曾经过训练或有相关经验的警官口语表达能力较强,而部分警官却较弱,且总体水平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警官阅读量不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在语言表达上受制于文化的缺乏,想要表达的时候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进行阐述,加上缺乏表达技巧,因此造成了口语表达时赘语多,语流不连贯,中心不明确,逻辑性差,重点不突出,达不到表达的目的。

3.方言语调明显

部分司法警官在进行普通话表达时,虽然发音准确,但听上去总是“土腔土调”,湘味明显、被人笑称“塑料普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普通话语调的表达形式,不注重表达时的声调、轻重格式、高低强弱快慢、停连、重音等变化,因而显现的是一种方言语调。

 

转贴于

4.运用普通话表达的心理素质不高

司法警官需要当众表达的场合较多,如周评、队前训话、劳动讲评等,但部分司法警官当众运用普通话表达时会出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现象。经过调查发现,这部分警官都存在当众发言时紧张的特点,这种紧张、羞怯的心理是影响司法警官准确清晰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客观因素

1.缺乏重视导致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培训力度不够

虽然从1998年第一届推普周开始,国家规定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作为国家机关的监狱、劳教所对推普应该有责任义务去宣传与落实。但是,调查发现,推普宣传周的活动在监所几乎没有人知道,可见湖南监所的有关部门对推普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也不能以身作则经常使用普通话,做出表率,更谈不上对司法警官们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其普通话水平。

2.“方言情结”导致难以形成说普通话的氛围

以方言为媒介的文化因素形成了乡土观念,深化了人们对于方言的特殊感情,认为说方言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亲密些,“方言情结”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的,司法警官们也不例外,这也造成了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愿讲普通话而是只用方言进行交流,说普通话的氛围难以形成。

四、提高司法警官普通话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司法警官加强自学,多读、多听、多练习。

1.掌握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纠正语音缺陷

掌握一定的语音理论知识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司法警官们应详细讲解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准声、韵、调,掌握语流音变。湖南人说普通话的语音难点主要在于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的区分、鼻音n和边音l的区分、唇齿音f和舌根音h的区分、前鼻音n和后鼻音ng的区分。对于这些难点音,司法警官们要找出自己的发音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纠正自己发音中的语音错误,而语音缺陷指的是虽说没有读错音但发音明显不到位的现象,这是许多人说普通话不够准确的重要原因,司法警官们应注意语音缺陷的纠正[2]。

2.重视词汇、语法的训练,做到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普通话的认识似乎存在着某种误区:认为语音标准了,就等于学好了普通话。其实不然,因为普通话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只有这三方面都合乎规范,才是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比如,一位司法警官对服刑人员说“今天晚上的菜就蛮多来,大家做死地呷啊”,虽然这位警官普通话语音标准,但这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因为他使用的是方言词汇。所以只关注语音,忽视词汇、语法训练会严重影响司法警官们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3.感知语调,提高语感

在普通话训练中,我们发现仅仅是语音训练不能解决语言表达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在进行口语表达时仍然是“土腔土调”。训练语调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我们知道,一些名家名篇都是训练普通话语感形式最好的文章,是语感获得的最佳途径。司法警官们可通过听范文录音和自身朗读进行比较,反复摹仿,这将有助于普通话语感的获得,有益于养成日常交际中运用正确语调进行表达的习惯[3]。

4.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普通话表达质量

普通话表达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心理素质好,镇静大方,表达就自然流畅;反之,心理素质不好,存在心理障碍,就会影响正常表达[4]。司法警官在普通话表达时常见到一些失态现象:当众表达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普通话测试时手足无措,汗如雨下等等。这些失态现象反映出表达者不稳定的心态,无疑将会给表达带来障碍。课题组已对司法警官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普通话表达的质量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二)监狱、劳教所加大普通话宣传、培训力度,为司法警官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1.组织培训

要想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组织全面系统的普通话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监狱、劳教所可以邀请普通话测试员到各个监狱、劳教所和司法所等基层单位为干警们进行普通话专项培训,也可以通过司法警官到湖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参加警衔晋升培训时,将普通话培训内容纳入到警衔晋升培训课程内容之中,让干警们在系统了解普通话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快速找出自己的发音误区,找到最佳的纠正办法并纠正自己的方言土语,提高普通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