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环境保护前景

时间:2023-07-09 08:53:52

导语:在环境保护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保护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 is fac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resource pressure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则必定会危及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世界人民所关注。如何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找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2、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既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还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在交易中得到自己的需求,而很少顾及第三人的利益。同时,环境被损害的过程是缓慢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环境损害才会急剧表现出来,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因为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对称性。一旦损害发生,可能永久无法恢复,或者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等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环境问题不能通过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了以后再来解决,而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解决。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度高的状态下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要如何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现科学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现实的环境状况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如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应在1074万吨以下,而2006年全国的排放总量为1428万吨。平均而言,几乎所有企业(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不能达二级标准。另外,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荒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2、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小康社会的环境质量至少是人民群众喝的水是干净的,呼吸的空气是清洁的,吃的食物是安全的,生产生活的环境是良好的。但现实是1/3的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2/5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也就是大气环境对身体健康有损坏作用的),土壤污染不断加大,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噪声扰民现象十分普遍。全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3、履行国际公约与国内环境压力增大矛盾日益突出

履行国际公约,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臭氧层保护、持久有机污染物控制、核安全等。但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二,与第一名的美国差距很小。虽没有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但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不断扩大,湿地面积越来越小,核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所有这些增大了履行国际公约的难度。

4、环境形势愈来愈严峻与环境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管理上存在严重的不适应,一是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十分突出;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低下,监管能力薄弱,而且监管错位、越位;三是对污染防治的规律性缺乏深入研究,污染治理效果差,如淮河、太湖、滇池治了这么多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污染仍很严重,而且局部有加重的趋势;四是缺乏预警、应急机制,太湖、松花江等特重大事

三、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环境执法中要理顺部门职责,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又要加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充分发动各部门积极配合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统一环境规划,统一执法监督,及时向社会环境保护的信息,切实保障民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违法破坏环境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以儆效尤。环保部门还应当把环境政策评估当作一项常规工作,适时对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影响和综合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以供参考。环境执法人员应从环保基本国策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严格执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

2.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

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以环保为宗旨,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公民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通过每个人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的方式来改善环境质量,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此外,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进行统筹考虑,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低碳环保生产,从根本上来解决环境问题。

3.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在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中必须配置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建设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应适度超前,预留建设发展空间。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引入现代化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实现科学预防。在现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城市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气污染监控设施建设等,确保有效地应对、处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

4.生物补救法

环境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种循环维持着地球生命的延续。以大气中的碳循环为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通过光合作用形成能够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又通过夜间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此外,微生物对动、植物体的尸体及排泄物等的分解,又将碳输送到大气层之中,或是经过长期的逐渐积累,成为煤或者石油等有机物质,对其分解也可释放出其他元素,如氮、硫及磷等,进行氮循环、硫循环以及磷循环等成为自然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有机微生物分解的方式来处理环境问题,对环境实现了完全的零负担,无二次污染,经过分解之后,还可以成为有机肥,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而为了提高表层对微生物的适宜度,需增加些表面活性剂,这样有助于土壤乳化。生物补救的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5.植物工程

植物对于改善环境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且可以对工业环境进行美化,增加绿化面积,如人们通常会在道路两侧栽种许多树木,这样有利于吸附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尘土,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此外,如生活区的缓冲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的恢复,都需要用到植物工程。

结语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单靠市场机制,应使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等方法,以保证在明晰产权等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作用,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第2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景观设计 浅析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highway is no longer just a fast, safe, comfortable, but smooth, clean, green, green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America channel. To this end, how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ighway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multi-func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create a green eco-highway,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try.Key words: highwa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ndscape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日益完善的公路网络,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对路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干扰和破坏。

1、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现状

1、1国际现状

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实行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初期就将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纳入建设之中。道路环境保护已由普通绿化发展为生态绿化和景观与生态相结合的景观生态绿化。

1、2我国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现状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建设和管理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几年来,陆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绿化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但是高速公路的绿化美化方面相对滞后,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先期工程项目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绿化工程重视不够,使主体工程与绿化工程不协调,给后期绿化带来了繁重的任务。2、各建设管理单位仅依据所辖路段的情况进行绿化设计、施工,使得整条高速公路绿化没有统一的规划与风格,绿化建植格局比较混乱。3、后期管护投入不足、管护力量薄弱等原因,使得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土地闲置较多,影响了公路生态及景观,使得高速公路绿化率、成活率、覆盖率偏低。

2、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1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意义

高速公路建设功在当代,路域生态环境保护恩泽子孙。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已关系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高速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公路的建设者必须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2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等活动会造成地表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路基开挖对沿线植被及动物栖息地将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弃土场如果选择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河道的淤塞而阻碍行洪、滑坡、地基下陷,损害耕地、园林等;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临时施工用地安排不合理,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对周围环境中水源、水渠造成污染。

2、3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和生态绿化的措施

2、3、1、公路管理部门应对公路建设的所有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支持。

2、3、2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在填土方或开挖土方时尽量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过程中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取土完毕后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的地区,要及时设置排水设施,避免边坡产生崩塌、滑坡等现象。

2、3、3路基施工方面:施工前明确开挖范围,不任意破坏沿线两侧的植被,弃渣在指定范围内进行堆置;预防表层土流失;剥离表层土,不用于本地恢复的,直接覆盖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用于本地恢复的,移至它处堆存,堆放地宜相对低凹、周围相对平缓,并设置排水设施;将弃土、弃渣于指定地点堆放,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其流入水体。对施工临时用地和集中取土场,先将原表层植被土(30—50厘米厚度)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表层植被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2、3、4预防大气污染方面: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米范围内,不设置在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并采取了粉尘二次收集等有效措施,避免了混合料拌合造成的二次污染;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混合料采取集中拌和。

2、3、5减小噪音方面: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米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停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2、3、6预防水污染方面: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不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水泥混凝土拌和站不设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施工过程中搅拌站的排水、混凝土养护水等含有害物质的废水不排入地表水I—III类水源地保护区。

3、重视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的环保效应。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就是利用道路周围的地物、地貌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线形、形态、色彩、质地、韵律、节奏等基本法则进行构图,根据两侧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和服务区设置要求,在保证进行安全的前提下,借助景观规划设计,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生态环境,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高速公路线形设计时,应避开风景名胜区和其他历史古迹,在满足“平、直、缓”的同时,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或将高速公路的节点延伸到景区当中。高速公路线形选定后,其景观序列形式为起景(入口)—廊道—节点(服务区、小型互通)—廊道—(大型互通或风景名胜区)—廊道—结局(出口),使韵律和节奏不断变化、引人入胜。

公路路面的引导、隔离、防护设施,应满足安全性要求。节点景观斑块骨架部分,由交叉干道的主线形,两条或多条分流路线的连接道路围合而成,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等元素为主,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为主、人工因素为辅,里程牌、指示牌、防护栏等色调以绿色为主,而且服务区建筑、雕塑敷上红色后,能有效地活跃景观气氛。

4、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方兴未艾,高速公路绿化工作更是有广阔的前景。在目前我国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的时期,高速公路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繁重的,未来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刘国东等.高速公路交通污染事故对河流水质影响的风险评价方法探讨.环境科学学报.1999(9)

[2]骆勇.绕城高速公路环境绿化及环保设计.公路,2002(4)

[3]袁国林.公路环境景观敏感度的分析、计算及其应用.公路,2002(3)

作者简介:丁英(1979-)女,山东菏泽市人,工程师,本科学历,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

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 设计技术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 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思想的基本内涵。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 是21 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 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 依靠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 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 % ,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 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 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 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 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 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 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 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 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 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 如: 我国陕北的窑洞在- 20 ℃左右的气候下, 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 仍保持着15 ℃上下的舒适室温; 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 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 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 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 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 太阳加热, 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 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 因为, 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 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 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 另一方面, 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 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 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 而实现这一理想, 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 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 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 并降低温度,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 自动调节太阳光亮, 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 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 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 、再利用(reuse) 、循环生产(recycle) 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 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 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第4篇

关键词:环境权 相邻权 相邻保护

1 环境权和相邻权的内涵

1.1 对于环境权的经典定义,一般认为是《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的表述: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笔者认为环境权是人们享有的在优良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以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和承担的相应的义务。有人提出环境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安全要求,即环境质量不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第二是卫生要求,即环境质量达到卫生标准;第三是舒适性标准,即人民在环境中生活要舒适,心情愉快;第四是美学要求,即环境可以成为欣赏和享受的对象。因此结合环境权的定义,人们在享有上述四个层次的环境权利的同时,也应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确保他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享受到同样的环境权利。在现实生活中,环境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经常因此等事情发生纠纷,对于这类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相邻权制度来处理。

1.2 相邻权的内涵

传统民法意义上的相邻关系指的是相互毗邻不动产之间的相邻关系,从权利法的角度看,又可称为相邻权。"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权实质上是对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扩张或限制,它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汉莫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中我们就可以见到最初关于相邻权的规定。

相邻关系的发展经历一个过程,从古罗马法到《德国民法典》,是环保需求低的阶段,几乎全部相邻关系的立法重点在于将相邻关系尽可能多地赋予经济便宜需求,尽可能少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随着近现代工商业的发达,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包括民法在内的一切法律的重要使命之一,作为民法重要制度的相邻关系理应改变以往的立法,更多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

《物权法》通过之后,相邻关系从最早的单个条文的原则性规定,发展成为专章规定的具体规范,无论在立法技术上还是在规范体系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对"环境保护相邻权"的界定,已经超越了传统相邻关系的范围与界限,更多地赋予了环境便需求,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2 环境权的相邻保护

相邻权虽然是传统民法上的制度,但现代各国民法中相邻权制度也在向着有利于环境权保护的方向发展。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发生的一定范围内的相邻关系,权利人因行使企业的营业权,利用自己或他人的土地经营或从事开发建设活动而产生的废水、废气等侵害,危害邻人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如果超过社会容许的限度就构成对公民环境权的侵害。环境权的侵害可以通过相邻权制度加以救济,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某些相通点。

由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环境权的相邻保护应满足一些条件。第一,其主要是基于环境的生物、理上的整体性、生态的连锁性和环境影响的广泛性而发生的更大范围的相邻。第二,环境权的相邻保护的客体具有生态性,注重环境的生态性,以谋求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第三,其既考虑如何利用环境要素才更加具有生态效益,也考虑如何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

相邻权制度是如何保障环境权的呢?我们先从相邻制度的权利义务说起。对于相邻权的侵害,民法上采取的解决方式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妨碍是轻度的,可以容忍的,是该方的基本所需的,另一方应予以容忍。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妨碍超过了一般人的容忍限度,该方应该对另一方予以赔偿。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妨碍是极为严重的,影响到另一方的生产生活要求,则该方应停止其行为,并且可能要给予另一方一定的赔偿。如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定妨扰"制度,都规定了从容忍到要求损害赔偿比较完整的权利义务体系。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74条邻地损害之防免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做出了类似的规定(我国不叫相邻权制度,而冠名以相邻关系),我国的《物权法草案》也规定了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

3 确立环境权的相邻保护的意义

3.1 有利于全面保护环境权

环境权已经成为一项新型的人权,人权蕴含了两个核心的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当前环境要素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环境问题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确立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可以更好地维护人们的环境权益,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环境权。

3.2 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社会对环境权益的保护程度和范围,直接影响到自然人、企业等其他主体的污染防治义务等, 这将导致人们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与他方的健康、安全、财产以及生活质量等产生矛盾冲突,如何有效地调节化解这样的矛盾冲突,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基石。环境保护相邻权制度的确立,能对当事人之间的行为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避免环境污染引起的纠纷大量产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 正确处理环境相邻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 环境相邻关系的指导思想

第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关系。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与实现观。它要求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可以支撑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社会与要的前提下,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与后代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在不危害全人类整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当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各国内部各地区和各种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从而把现代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使人类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保持在地球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极限之内,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把环境上的相邻影响真正考虑进法律体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关系变得不断复杂化,需要把越来越多的因素都考虑在内。采光、通风等要素已经进入环境相邻关系的内容,而其他环境因素如空气的影响、河水的影响等却依然没有定论。

4.2 环境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利益衡量原则。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工业下的环境相邻关系较传统的相邻关系而言,具有更加复杂的权利和价值冲突,本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立。因此,各国立法都引入利益衡量原则。相邻关系的一方在行使相邻环境权时,对方也因此负有一定程度的容忍义务。其实质就是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平衡。

第二,分类确立原则。与采光权通风权、景观权、安宁权等相比,大气相邻和水相邻更应该考虑的是自然地理范畴,因为水与大气本身与行政区划分无关。所以应该把这种环境意义上的相邻和基于不动产的相邻区分开来,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尚宽.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彭万林.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

[4]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中国法学,2000.

第5篇

关键词:气象探测; 探测环境; 保护

中图分类号:P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象探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又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气象观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重要保证,是确保气象部门取得正确观测数据、得出科学预测结论的重要前提,并且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产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生命线,因此,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工作环境的逐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也变的至关重要。

一、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仁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据统计分析仁怀市近年来土地退化比较严重,水土流失总比例已超过60%。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建设项目的增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越显重要,但由于各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较复杂,仍存在一些难点: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建项目扩展至郊区,往往由于建设项目实施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缺陷,因而也未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致使一些新建自动站逐渐处于城市中心区;一方面是由于设置的气象执法队伍受编制的限制,绝大多数执法人员均为兼职,因而缺乏执法经验,与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还有一方面是探测环境中的污染源较多,气象探测工作受到影响。

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分析

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要大力加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气象部门依法对探测环境和设施履行监管、保护职责,要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探测专业规划、保护标准,在制定、审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气象观测场周围半径2 km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时,都应将有关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以书面形式送交气象部门征求意见;当气象部门在接到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的书面通知后,应在一周内给予书面答复,如有异议,应提供具体意见,并说明理由,对于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部门应按照气象部门的意见进行批复,避免因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气象部门应加强巡查,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如果一旦发现有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苗头及倾向,应及时报告市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制止破坏行为,对于不按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审批意见进行施工的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立即会同气象部门及时启动执法程序予以制止,并依法拆除有关建筑,所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一方面是严格气象台站及设施建址迁移审批程序,如果未经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如果确实因实施城市规划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含提升观测点高度)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需迁移设置在各乡镇和其他地方的区域自动站的应报经气象部门批准,并由气象部门报政府确定新址后实施迁移;并且迁移气象台站(含区域自动站)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而对于因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工程等造成台站探测环境不能达到基本环境要求的,确需通过搬迁观测场改善探测环境的,应由当地政府向市气象局提出,并经市气象局进行站址初步勘察后,报省气象局,再由省气象局实地勘察后,按照审批权限上报中国气象局审批,新建气象台站所需的费用由当地政府或建设单位承担。

三、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1、 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宣传册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真正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乡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充分了解气象法规,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破坏气象探测环境,损毁气象探测设施。

2、严格执法力度。执法不严也是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应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执意违法的建设项目应立即启动法律程序,与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开展执法,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且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与当地人大及地方政府的监督、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相互合作,对违法行为做到依法惩处,严格执法力度。

3、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专项规划。各级人民政府都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关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有关规定,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尽快组织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该地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作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保持长期稳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还应密切配合当地城乡规划部门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机构,做好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4、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相关的备案制度和沟通机制。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发扬密切合作、互相配合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协作沟通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联系,并及时将该单位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报当地政府和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及时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传递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同时,还要以台站名称变更为契机,进一步细化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工作,重新到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备案,并在当地政府网站公示备案内容。

5、合理选择气象探测场地。在选择气象探测场地时,一定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规律,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气象观测场地的选址不应单纯考虑目前的影响状况,还要有前瞻性的看到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尽可能选择受干扰较小的地点,降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提高气象探测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只有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的准确性,从而使得气象探测资料更加及时、准确、科学、高效地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为我国气象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服务,从而全面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希望本文能对各同行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每年持续高速增长, 其中部分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增长, 如果以绿色GDP 的概念来考核我国的经济增长, 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将大打折扣。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自然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新增GDP 的8%。中国经济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并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 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现出来。到2020 年, 只有实现以GDP 衡量的单位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总量降低到2000 年的水平四分之一以下, 生态环境的产出效率提高到2000 年水平的四倍以上, 才能保证生态环境有所好转。这表明倡导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推进循环经济不单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一个重大进展。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 ) 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重构经济系统, 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 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二、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1、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 Reduce) , 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 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 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 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 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 生产者) 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 消费群体( 消费者) 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 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2、循环经济遵循“再利用” 原则( Reuse) , 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对消费群体( 消费者) 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 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对制造商( 生产者) 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 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 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 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循环经济遵循“再循环”原则( Recycle) , 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 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 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三、发展与环保平衡视野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1、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1)宣传教育。要将循环经济知识和理念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循环经济,应该各司其职,政府以调控、引导、监督循环经济发展为主,辅以强力政策支持;企业根据政策安排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公众在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上要融入循环经济理念,自觉参与构建循环型社会。

(3)试点推广。开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主体众多,处理的问题方方面面,且各类循环经济的实施即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因此如何将试点阶段的经验转化为在全面展开阶段的必备常识,进而指导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必要。要研究和推广企业、园区和区域循环经济的经验,探讨企业循环工业园区循环区域循环的协调与对接机制,创造多样的“人—自然—社会”三位复合系统内的经济循环形式。

(4)重点突破。选准循环经济的突破领域对区域循环经济乃至循环型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在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以来,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大力开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机,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质量。

2、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

循环经济政策体系一般应包括三个层面: 基本政策、核心政策和基础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核心政策直节针对具体产业而制定,基础政策是指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由于各类政策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所有三类政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当前重点可以在核心政策有所作为。

(1)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降低资源、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风险,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难以扭转,很大程度上在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落实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可以实施环境立法、环境计划与指导、环境监督等政策措施,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淘汰污染严重的工程和项目、提高污染严重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产业政策,有利于向市场传递明确的信息,引导资源流向,扶持和促进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部门发展。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体系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在于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破坏比较大的产业进行规制,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循环经济产业技术政策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重点技术、核心技术;循环经济产业布局政策则以生态平衡为标准,推动区域产业布局趋向合理。

(3)技术支持政策。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攻关实力较强的优势,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循环经济短缺技术、关

键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阶段,这一过程加速城市化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必造成大量的污染,消耗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因此,在整治城市污染源、工业污染源,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产生与利用领域等方面,时间紧迫,需要政府立即重点扶持、及时引进和开发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等领域,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支持策略,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从事研究和开发。同时,加强国内外循环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4)经济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包括预算补助金支持、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在预算补助金支持方面,对节能技术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开发、环保技术开发给予补助金制度;在财政补贴与支持方面,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开发补贴;在税收方面,对再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并实施特别税等方式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循环经济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方见成效。应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 加快相关立法并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积极支持在不同层次开展循环经济的实施; 结合实际情况和要求, 用其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 并使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红云.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J]. 中国乡镇企业. 2008(04)

[2] 李祝平,欧阳培.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08(01)

[3] 李永奎.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本土化抉择[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4] 臧运波. 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关系浅析——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J]. 广东化工. 2010(12)

第7篇

关键词: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管理

1 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管理现状

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控制新的污染,加快治理原有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是贯彻保护环境,“预防为主”方针的关键性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在企业内部,由于认知水平和管理理念侧重点不同,认为环境保护管理可有可无,可松可紧。加之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间差短,基础较弱,而环保涉及面广,需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益,以至于积极性不高,环保工作零敲碎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和管理,把环保工作摆在企业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形成全面的环境管理。

2 水电工程施工期的环境保护问题

水电工程施工规模较大,工程占地将对施工区的地表植被形成破坏;工程开挖产生的弃土、石,如果处置不当,将引起新增水土流失问题;工程地面钻爆施工、施工机械的运行、大量施工人员进驻工程区等,将干扰施工区及周边动物的栖息和觅食环境;施工活动产生的噪声和粉尘,对施工区和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砂石加工和混泥土拌和生产废水、施工区生活污水如果处置不当,将对地表水质造成局部危害。

3 环境保护管理的必要性

3.1 “三同时”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

由于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前松后紧”、“重评价、轻实施”现象较突出,加上水电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之后、工程建设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后果就是施工期不利环境影响减免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施工期间环境问题突出,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水电开发的持续发展。对水电工程实施环境保护管理,是把环境管理工作融入到整个工程建设管理中,注重环保的过程控制,工程的环保工作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

3.2 开展专业性环境管理的需要

水电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点多面广,专业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强等特点,建设单位需要借助、利用专业的人力资源、技术和经验、信息以及监测等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3.3 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

水电工程建设初期,将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场地条件、对工程施工布置、施工时序、部分辅助设施规模等进行不断优化调整,决定了施工期环保要求也应是动态变化并应及时优化调整,以符合实际需要。而基于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其环保措施设计的深度和进度就难以适应工程建设需要,诸多环保问题需要进行专业性的现场协调和解决,以保证项目环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4 优化管理,提升理念

4.1 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

结合水电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现象,甚至由于环境工程措施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针对性对施工人员,特别是一线作业面人员介绍由环境问题引起的一些职业病或环保措施不到位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典型事件进行进一步宣传,增强施工人员自身环境危机意识,深化环保理念,从健康安全角度出发,进一步规范环保行为,落实环保措施,使环保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减轻环保管理人员工作阻力和压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4.2 机制改革、观念创新

由于环保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环保投资短时间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以至于积极主动性不高,工作中往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没有监督管理的外界压力下,环境影响与评价和相关法律法规所要求的环保标准几乎很难达到,一些环保措施往往存在质量问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就当前国情而言,将环保投资预算独立出来,由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管理,监督施工方按相关规定落实环保行为和措施,按要求落实环保投资,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机构在工程建设中的权威与地位,这或许是当前阶段最合适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独立环保预算,由专业环境管理队伍监管,使环保产业加速发展,甚至是加速中国产业转型的一个风向标。

将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立足实际,放眼未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4.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部门之间关系处理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各部门之间相互接触交流较少,很多工作中的细节问题体现不出来,建立更多的渠道或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相互交流工程信息,全面掌握工程概况,利于环境管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同时增加了企业凝聚力,利于领导统一规划和管理。

4.4 加强事前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与评价报告书等法律法规及环境保护管理合同等作为管理者行使管理权的依据,提前熟悉与掌握是对管理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一方面加强管理团队自身建设需要,另一方面也彰显环境保护管理团队更加专业,在探索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又取得巨大进步。

深入作业面,及时了解工程进度,提前获知工作计划,分析工程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环境问题的地方,给予重点关注,降低因环境问题引起的补偿措施甚至经济损失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贾永康,尹向荣.浅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山西建筑:第33卷第24期,2007年8月.

[2]谢光武.四川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水电站设计:第22卷第4期,2006年12月.

[3]孙守谋,王枫.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几个误区.辽宁城乡环境科技: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

[4]杨晓红,鲍洪刚.企业环境管理状况分析.《天府新论》,2002年第2期.

第8篇

关键词:水文大循环;城市;水环境代谢;给排水系统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s, face to the explosion, increas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odern city of new type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basic idea metabolic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in hydrology in the system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according to "protect" and "use" function subarea.

Key words: looking hydrology; The city; The water environment metabolism;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文明发展进程的同时,与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需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生存环境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水环境代谢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后的泰安市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河道水体污染日趋严重。“谁污染、谁治理”,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成了我们这代人不可推辞的社会责任。治水须治本,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人居环境相匹配的城市给排水系统设施是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为了人类的生存而保持良好的环境代谢,需要将城市、生产绿地、自然保护区这三个领域间以及各领域内的资源利用、循环和再利用结构进行重组,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空间和能量的消耗,降低环境负荷。

1给排水系统的局限性

1.1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以“充足、低价地供给清洁的水”为目标。为了保证清洁水的集中供应,必须获得充足的清洁水源,但这易受到流域水文大循环中径流量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供水量,这就是给水系统的限度。给水系统通过集中供水供给各种用途的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高达80~140 L,均为可供饮用的优质水。为保证供水水质,大量的原水通常需从水文大循环的上游位置取用,使用后水质发生变化,变为BOD 150 mg/L左右的污水排到城市下游河道。

1.2排水系统

城市排出的废弃物,以水的形式排出的量最大。而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当前许多城市,除了新建城区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外,大部分旧有城区还采用雨、污合流系统。通过合流管道不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城市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排水设计标准低,在城市排水中,设计标准通常是用排水系统所能排泄的某一暴雨所发生的频率或重现期来表示。由于气候、地形、土地利用情况的不同以及城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不仅不同的国家之间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在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常为0.33a~1a,一般不超过5a,特殊重要的地区也不超过10a,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而言比较低。而且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使得排水管径普遍偏小,过水能力严重不足,加上管材质量及管道坡度控制不严格等问题,造成雨季路面积水严重,平时污水外溢,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而排水管道的规划年限相对于城市总体规划较短,随着城市规划发展,原有的管道布局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市政建设需求。在排水管道的改造上,旧城区排水管网的改造是重中之重,其既要根据旧城区改造规划所确定的原则进行,还要考虑到原有建构物的特点及相应功能情况。污水即便是通过生物化学处理,BOD去除95%,水质达到BOD 7.5mg/L后再行排放。如果要求城市下游河道的水质保持BOD 3 mg/L这样的良好水平,排出的水则需要2~3倍量的清洁河水加以稀释。城市推行污水处理势在必行,以降低能量消耗,同时减轻下游的污染负荷。

弥补流域水资源不足的对策有两种:一是在上游大规模筑坝,雨季大量蓄水,旱季放流,使平常可利用水量接近流域水文大循环的平均径流量,即所谓“径流的时间平均化”;二是将近邻利用率低的河流进行流域变更,把水输送到缺水的流域,即所谓“径流的空间平均化 (流域变更和长距离调水)”。

给排水系统的水处理流程实际上是效仿地球水文大循环中,在生态学、地球化学作用下自然发生的水质变换过程,通过集中施加电力等能源,达到比自然过程快得多的水质变换速度,去除BOD。

2按用途分类的新型水环境代谢体系

目前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给水以“充足、低价地向市民供给清洁的水”为目的,排水则以“促进城市卫生和发展、保护公共水域”为目的,给水和排水系统分别建设,并列存在,而忽略了二者都是水文大循环中串连的环节,未将两个系统融为一体,共同嵌入自然体系之中。传统的给排水系统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容量能够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需要的基础上,但是当人类活动的规模相对于自然已变得较大时,在满足生活要求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尽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建立新型水环境代谢体系。未来的城市水环境代谢体系要在“水资源按用途分类并重复利用,维护最低的价格(最小的能量消耗)”的方针下,设计“供给必须水量并满足必要水质”的水供给系统,将“用水和排水(水代谢)的城市要对水环境负直接责任”作为技术和经营的原则。用达到饮用水要求的优质水供应各种用途,着手于建立“将人们的需要与地球环境加以综合考虑”的新型城市水环境代谢体系。

3小结

对于人类活动集中、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来说,设立并列的二元输水系统,并强化闭路循环,对环境保护区(自然体系)和环境控制区(城市体系)进行明确划分,建立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关系的水环境代谢空间。在生态系统的链接中,必须建立城市水环境代谢环境保护体系和代谢体系;环境控制区( 城市)内的人类活动不能越过环境区域界限而波及环境保护区。环境空间的局限化和降低能量消费是新型水环境代谢体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保持和恢复自然水环境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方向与宏伟理想。

参考文献及作者简历:

1丹保宪仁《环境情报科学》,1981,10(1):17

第9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环保标准 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采取掠夺性开采模式。特别是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实质是人类不断影响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大自然,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要把人类利益作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水平也获得了极大提升,经济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是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留下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环保工程、完善政策措施”,这突显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的关系,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并非是一对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之于经济发展,恰如考试之于学生,没有学生喜欢考试,但考试确实能促使学生提高成绩。

Porter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他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环境会促进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其次,环境也会制约经济发展,环境会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粗犷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必然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人类自身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但是我们要如何正确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呢?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合适的环保标准。首先,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在短期内减弱企业的盈利,从而减少物质财富的积累、减缓经济发展,而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以经济发展为客观条件的,所以制定环保标准会延缓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减弱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减少了未来的治污成本,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根据“波特假说”,环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综上所述,环保标准的制定有利有弊,问题的核心是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建立不同的环保标准。

合适的环保标准会促进经济发展。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国外汽车生产线时,出于成本考虑是没有尾气排放装置的,这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制定了尾气排放标准,这就客观推动了汽车行业生产线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汽车工业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我国已经从技术落后的汽车进口国转变为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的汽车出口国。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技术的创造与运用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有些产业,由于短期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所以只能通过牺牲产值的方式来减缓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企业并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依靠环保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建议与对策

环境与资源是有限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环境也看作一种经济资源。污染环境就相当于开采了资源,我们需要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这就要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定价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环境问题,防止环境问题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环境税作为内部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逐步取代传统所得税作为主要财政来源。由于传统所得税是就业者的劳动收入和企业的经营收入,会抑止就业和投资。以环境税取代所得税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投资的增加。发达国家在环境税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美国在70年代就开始征收SO2税,而我国也将于今年征收环境税,江西、湖南、湖北将成为试点。

加大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科研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增加环保手段、提高环保效率、反馈自然环境,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才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方法。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消除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决不姑息。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灌输环保理念,促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四、结论

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种公共物品,这就难以避免“搭便车”的问题。环境破坏者形成外部成本,具有负外部性;环境保护者形成外部收益,具有正外部性,这就造成了环境破坏者未得到惩罚,而环境保护者未得到补偿的局面,解决方法就是通过行政干预将外部性内部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强,舒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改革[J].2008(3).

[2]周国梅,唐志鹏.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政策[J].2008.108.

[3]王春,胡启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南昌大学学报[J].2009(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