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语文老师评课稿

时间:2023-07-09 08:53:55

导语:在小学语文老师评课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老师评课稿

第1篇

镜头一:

打字室内,打字员正忙得不可开交。一打听,方知是因受一语文老师委托,正在赶着打印一本教案集。

镜头二:

走廊上,一青年教师兴奋地将手中的"U盘"递给一同事,郑重其事地说: "这可是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下载的,千万别弄丢了。记得把字体变一下哦!"

镜头三:

某教师办公室内,几位老师正在伏案疾书。突然,一老师高声说道:"啊,万岁!我的反思终于搞定了。"办公室里一阵唏嘘......

细观上述一幕幕,不禁叫人感慨万千,老师备课究竟是为了什么?开展备课检查的目的又是什么?

细细分析上述数据及现象,不难发现:

1、教师对开展针对性的课前备课是认同的,但他们渴求的是一种实用价值高、而又不耗时的备课;

2、学校在备课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从而使得"机械抄袭"、"网络下载备课内容"成为一种时尚。

3、过去那种传统的以"检查教案"为核心的备课管理模式及思维方式过于死板,它不仅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忽视了人的自身发展,已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那么如何通过人性化的 "备课管理",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管理引领教师备课走向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作具体阐述。

一、以"引"导行,促备课形式多样化。

引领教师采取多样化的备课形式,从根本上排除"抄袭风""下载风"。具体来说,可以引领教师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展开备课:

1、引领参与集体互动备课,汲取集体智慧。

对于集体备课,很多学校步入了操作误区,将集体备课视为教师个体教案之和或是网上下载资料的"拼盘"。那么该如何引领教师参加集体互动备课、引领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积极引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

(2)积极引领教师参与教学研讨。

当然,对于集体备课,比较便捷的管理方式除进行现场勘察外,需于备课结束后,由备课组组长向管理人员提交最初的个人预案稿、中心发言人稿件、最终定稿、会议记录、学习笔记等。教学研讨活动则需提交原来的备课稿、听课记录本和商讨后的修改意见。笔者认为,长期开展类似的集体备课活动,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有很大的启发性,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以便于更快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2、引领进行个体自主备课,体现个性创新。

如果学校一概地只采用集体备课,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独立思考的惰性。

(1)让灵感在"书角" 闪烁。

传统的教学备课检查,总是强调教师提供纸质的教案,如果教师因某种原因忘带备课本而经认真思考,将上课内容备在书上、甚至备到脑海里,最终往往因检查时拿不出纸质教案而遭受指责。

(2)让创新在"旧教案" 中体现。

循环使用旧教案,可使过去的教学经验得以延续,特别是能坚持写教学反思的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上课所得总结出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创新型的教学设计也会因此大量涌现出来,这些教学设计同时又成了新的教学资源。

(3)让超越在"精品"中实现。

若教师的备课只是一味地盲目抄写,那就毫无进步可言。若采用下载精品教案的方式则可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二、以"导"促行,使备课内容多元化。

一提起备课,很多老师认为备课即为教师对教材处理上的准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准备。1、引导就课前准备内容进行备课。这里所讲的课前准备,不仅包括理论学习,同时囊括课前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的准备等。

2、引导就教材处理上的准备进行备课。在笔者看来,课前对于教材处理方面的准备,形成文字亦为教案。

3、引导就教学能力方面的准备进行备课。备课既然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其教材把握是一个方面,教师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思维辨析能力、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等也应是其中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说,再好的教案,如果教师不善表达,即便是才华横溢,那也只是茶壶里煮饺子--心中有货倒不出。可见,教师在提高自身能力方面的准备是多么的重要。

4、引导就学生课前学情的分析进行备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审视我们传统的备课模式,项目齐全,格式统一规范,把备课仅仅局限于写教案,而忽视了儿童发展的要求。因而,强调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方面的了解则可通过随笔的形式进行记录,随笔本上可记录学生学习心理、基础知识、语文素养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有的放矢地实施分层教学。

三、以"启"促思,求备课反思个性化。

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未必能成为一个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是多么重要。

但,如若你认真去读读老师们所写的这些反思,便能发现它们的共性所在。即流于形式的居多,针对性不强,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安排复现生字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等一类的反思真是枚不胜举。试想,这样的反思写与不写又有什么区别?在此,笔者提出三种类型的反思。

1、 启迪寻求专题写反思。针对老师们反思的内容,笔者觉得,从管理者角度引领老师展开专题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启迪从闪光处亮反思。最"闪"的地方总是最吸引人的。从评课中寻找闪光、从自己感觉最灵动的生成部分去寻找闪光。

3、启迪在失败点寻反思。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设计再完美、考虑再周全的教学预案也总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不完美的印记。因此,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败点"予以审视和分析,并及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作为借鉴,这样才能使教学艺术更趋完美。

第2篇

摘要:在工业效率越来越高的本世纪,速度被所有人挂在嘴边。而教育却也搭上了“速度”的快车,掀起了一阵狂热的高效风。作为青年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容易心浮气躁,于教学与自身建设上过于追求速度。忽视了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这个事实。因此,提倡一种静慢心态的修养。只有我们静下来,我们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只有我们慢下来,才能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从容心态;认知发展过程;差异性;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20-01

当今社会,在全球工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所有人都高喊着“速度”、“效率”这样的字眼。就连本应该淳朴的教育界,也是早已被这种追求速度的旗帜攻城略地了。然而,在速成的催肥剂培养下的中国教育是否就真的上了高速公路呼啸前进了呢?为何现在遍地都是学校,全民接受教育,却鲜少有孔子和苏格拉底那种撼动人灵魂的教育呢?作为年轻教师,我们站在孤独的分岔路口,浮躁焦虑的心和教育的本真折磨着我们所有的热情。

在挣扎中,我有幸在浙派名师大讲堂活动上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评课,他认为80%的优秀年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不能忍受课堂上有3分钟的安静。的确如此,优秀年轻的教师讲课,感情都十分投入,思维敏捷,语速较快。恨不得一定要在40分钟就把自己的才华都尽数倾倒给学生;同时,这样的老师也十分争强好胜,恨不得自己在30岁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大师。然而,不论从学生的发展性还是差异性来说,快速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从个人人生规划来看,急功近利的目标往往会带来像股市和房地产一样的泡沫。因此,同是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认为,我们普遍缺乏一份从容。这就需要我们能静下来,慢下来。

1 静看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和差异性;慢塑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家长的殷殷期盼下,在社会的浮躁背景下,在老师的拔苗助长下,有多少学生在这样紧张激烈的争逐中厌烦、挣扎、煎熬、退出!这中间,老师是刽子手,浮躁是我们手中的大刀!

(1)浮躁的教学目标。

我们常常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定要学生统一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结果是每堂课几乎没有梯级目标,全班同学都只有一个目标。那么这样的目标,再怎么三维,再怎么符合新课标也是枉然,因为根本照顾不到学生的差异性。还有的教学目标为了表面追求个人功绩更是定得离谱。例如: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制定《静夜思》一课的目标是:学习诗歌中浅白的意象和高超的表现手法。托夫勒说过这个社会需要差异型的人才“一百个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目标,那么他们之间就会进行交易和合作,进而形成共生关系,这对大家都更有益。只要有适当的社会安排,差异性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安全和稳定的文明。”我们一厢情愿地让每个学生都达到一个我们认为是合理的教学目标,既不实际也不科学。

(2)浮躁的作业与评价。

我们常常不顾学生的实际给学生布置作业。全天下99%的学生都是痛恨作业的,是谁偷走了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是老师。我们每科老师布置作业只用一句话,他们往往要花半个晚上的时间。我们为了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训练量,我们枯燥地统一地布置作业,既不挑选,也不设计,既没有多少符合时代新气象,也没有针对不同学生有所差别。我们每天对不写作业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慢!你要掌握方法提高效率!”结果学生每天绷紧了发条学习,难免会出错。出错了我们又急了:怎么学生这么难教!

(3)浮躁的课堂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不给学生思考、阅读、写练和表达的时间。这一点,语文老师尤甚。我们特别喜欢满堂问,特别喜欢长篇大论,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朗读,炫耀自己的学识和深度。三年前我听我市一个优秀教师送教下乡课,讲鲁迅的《风筝》,通篇提问。一节课不算朗读,师生共说了6194个字,而老师个人就说了4192个字,提问达到70次之多。然而,我听过的优质课中不乏比这位老师语速更快,说话更多,提问更频繁的。如果一节课都这么热闹,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停下来阅读和思考呢?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曲折复杂的过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这些都不能搔到语文的痒处。没有学生体验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无异于隔靴搔痒。

今年我听了市级优质课评比之后,发现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3分钟以上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2分钟以上的时间给学生静静地独立思考,往往只有三、五个学生明白了举手了就赶紧地结束阅读思考活动。而当堂写作和表达的时间更是少而又少,当堂拓展写作也只看几个学生写好了就赶紧展示,完全不顾其他学生是否还在构思。这样的课堂是热闹,可是却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很难说算好的课堂。

因而,我认为,青年语文教师要真正为学生而教,必须得学会一点静而慢的心态。

第一,学会静而不躁,给学生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首先,关注差异,给足时间;然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负担的阅读,不要太多的时间限制,目标限制。给足学生自我体验文本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文本而不是读老师。再有要学会倾听,营造一种师生更和谐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冷静而宽容地面对学生的错误,允许多元解读的出现。

第二,学会慢而不漫,给学生一个质朴简洁的课堂。首先修炼简洁明要的语言;然后尽量实现少问,精问,每问必是有效提问;而且要调整语速,追求疾缓得宜、抑扬顿挫。余映潮老师曾说过:“凡是学生已经都明白的不必问,凡是游离于语文之外的延伸没有必要,课堂要上出语文的课堂。”我们去听余老师的课总能觉得他的课是一种洗净铅华露出本真的课。这种课是历经几十年的研究和磨砺得来的。这也给我们青年教师一个质朴的标范。

2 静看自己的从教人生,给自己一个漫长的探索目标

我们在教学上的浮躁是有与我们自身阅历的浅浮一脉相承的。我们自从教以来,开始有了教师身份,便意味着要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然而从那一天起,我们的心就常常不宁静。我们浮躁的原因常常包括一下几点:

(1)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我们是教师,常常在学生面前扮演神圣的角色。演多了也就入戏了,自己就常常对自己太苛刻。以至于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睡觉越来越短,闲适越来越少,愁容越来越深。有时命令自己一定要在一周内看完一本书,有时命令自己一定要在一个月内转变一个差生的厌学状况,有时命令自己一定要在一年里写完多少字的博客……好像自己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似的,毫不自怜自爱。于是,我们越来越精力不够,越来越达不成目标,越来越鄙视自己。这样的苛求自己,能不浮躁吗?这样的浮躁,能不去苛求学生吗?整天这样追求高效,哪还有时间体验生活的真实,品味人生的况味,又怎么给学生传达文学作品的真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念。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静下心来坐看云起云落的生活真实的美,不能从生活中汲取智慧,我们怎么能提升教学的魅力呢?

(2)钱权社会对我们的侵蚀。

作为教师,清贫难免。当工资与评级挂钩,当身份与权力挂钩,当我们被铺天盖地的钱与权围追堵截的时候,我们难免心里不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保持平静擢为不易。而如果我们也不能守住心灵的孤岛,我们怎么能捍卫住教育的尊严呢!

(3)多重角色的生活困境。

我们作为人,除了作为教师的角色外,还有更多重要的人生角色,比如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父母,比如朋友……我们在诸多角色中变换交叠。有时适应不及,有时顾及不了。在权衡利弊时,我们常常两难。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令我们夙夜思考如何教书,伦理心和情感令我们愧疚于陪家人太少。当我们的生活全被职业所吞噬,我们难免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在大环境的浮躁下,我们不能不去修炼自己静而慢的心态,不能自己浮躁。自己这样的浮躁,能不去苛求学生吗?整天这样追求高效,哪还有时间体验生活的真实,品味人生的况味,又怎么给学生传达文学作品的真意?我们的从教人生很长,我们只有静下来,慢下来,才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于工作与思考中得到升华,丰厚我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50讲(整理稿)[EB/OL].K12教育空间提供.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罗晔.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J].教育导刊,2003.

[4]约翰・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