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时间:2023-07-09 08:53:58

导语:在养猪的技术与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养猪的技术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兴趣 主动学习 方法 创造性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要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才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第2篇

要求肉猪产品有销路、合作社必须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生猪收购保护价,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大力发展生猪生产,解决养殖户卖猪难、难卖猪的后顾之忧,扩大养殖规模、发挥规模效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饲养规模年出栏肉猪500头,一般养殖示范户年出栏肉猪50~100头为宜。加大科技培训、提高养猪户养殖水平目前云南边疆县市大部分农户属于传统养猪,缺乏科学养猪技术,品种差、饲料单一,忽视防疫、驱虫、饲养期长等现状;要改变目前粗放的饲养管理,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实现养猪圈舍标准化,品种良种化、饲料全价化、饲养管理规范化,防疫、驱虫程序化,让养殖户掌握现代科学养猪技术,促进县市养猪业的全面发展。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与养殖户签订合同严格执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猪舍建设工程质量。猪舍建筑方由养殖户选择,实行包工不包料。工程款拨付要根据工程进度划拨,或先预拨20%的资金,工程验收后再拨付全额款项。项目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技术措施场区规划。设计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区)规划图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平面图。养殖场按照设计规划总体要求可分为生产区、行政区和病猪隔离区3部分。

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

合理的分群分圈育肥猪群饲养利用。有效地利用猪舍和设备,提高饲料报酬,提高食欲和增重效果。但群饲猪常发生咬架,互相攻击现象,争食而影响增重效果。群饲的大小(密度)对猪和圈舍环境有很大影响,猪多散发能量高,所以合理的分群分圈是必要的。分群分圈要求:“留强不留弱,撒多不撒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温度、湿度和光照在高温情况下,猪的食欲下降,采食量显著减少,增重降低。在低温情况下,由于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增加体热散失,为了保持正常体温,能量消耗的增加,采食量增多,饲料报酬降低。一般育肥猪的环境温度控制在15℃~23℃较为适宜,通过圈养密度大小和冬季防寒保暖手段,夏季防暑措施达到目的。运动、调教和卫生疾病预防与观察育肥方法可分为阶段育肥法和直线育肥法两种:阶段育肥法育肥阶段可分为小猪、架子猪、催肥阶段。阶段育肥法是农村养猪常用方法,采取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阶段育肥法的关键是抓好3阶段2过渡。(1)小猪阶段:仔猪断奶后,体重25 kg左右,饲养期约2个月,这个阶段小猪生长速度增长快,对营养需求较多,高能量、高蛋白因此,日粮中要有一定的精料,家庭经济条件好,最好使用仔猪颗粒料或仔猪配合料,以防仔猪掉膘或生长停滞。(2)体重25~60 kg,饲养4个月主要饲喂充足的青粗饲料满足骨骼和肌肉的充分发育长大架子。(3)催肉阶段:60 kg~出栏约2个月,是脂肪沉积阶段。因此,要参照直线育肥法饲喂精料,加快肥肉。两过渡:(1)从小猪阶段~架子猪阶段的过渡:要注意逐渐增加饲料饲喂次数,由原来的2次/d变为3次/d,增加青粗料供给,增强对青粗料的适应能力。(2)架子猪阶段~催肉阶段的过渡,在架子猪后要逐渐增加精料,以及多吃快长的催肉阶段过渡。直线育肥法直线育肥法是按照猪各阶段营养需要而给予相应营养的方法,要求全价配合饲料不限量饲喂。

效益分析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项目,在国家支持下,养殖大户积极参与实施,畜牧科技人员的参与服务模式,整合科技资源,集中技术力量,养殖户的参与配合,使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实现了抓样板促发展,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为推动县市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围绕产业调结构,实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做出了典型示范,为边疆县市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4.1经济效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县市农村养猪业推广圈舍建设规范化、配套设施系统化、养殖环境环保化、良种繁育体系化、疫病控制程序化、病畜处理无害化、消毒工作制度化、粪尿处理沼气化、饲养管理科学化、档案建设标准化,起到示范带动规模养殖,发挥养猪效益建立了示范。实现了当年建场,当年获效益的目的。生态效益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养猪,可以充分利用人不能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和青绿饲料变为肉产品,供人们使用。利用富余劳动力来养猪,既节省投入成本,又提高生产效益。

第3篇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态养猪;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m)08-985-01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畜牧业建设成为环境良好、以人为本、自然社会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型畜牧产业。所以,必须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为探求解决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质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环境治理)带来的药物残留、能源缺乏、饲料短缺、疫病频繁和环境污染等已成为限制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发酵床养猪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正在兴起和提倡的新型养殖模式,它以全新的概念、采用高新微生物发酵技术,遵循动物生态福利的自然规律,符合国家无污染、零排放养殖要求等,受到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采用该法饲养的动物(猪),具有疾病少、抗病力强,成本低,节水省工、肉质好、药物无残留、口味好、圈内无异味等诸多优点。因此,开阳县龙岗镇大金公司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猪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解决了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猪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排泄物对水体、大气、土壤及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应用微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的必要性

1.1减轻环境的污染,提高畜产品质量 通过微生物降解处理猪粪尿,为保护生态环境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猪肉消费占人们日常肉类消费的60%,但我国猪肉出口量却极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猪肉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药物残留超标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我们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猪肉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可提高猪的抗病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避免药物残留,提高猪肉品质。因此,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目前,各类动物疫病有220多种,其中,一些是人畜共患病,这些疫病不仅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与人畜共患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载体就是畜禽粪尿排泄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在发酵降解猪粪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将病原菌杀死,从源头切断了疫病的传播,降低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1.3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使畜牧业经济步入恶性循环。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畜牧业在生产大量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环境状况,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关系到人类长远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既推动畜牧业高速发展,又要解决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降解处理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变废为宝,为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

2 龙岗镇大金公司生态养猪的循环经济实践

龙岗镇大金公司结合国内外多年养猪经验,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完善和改进了该公司猪舍建造和饲养管理模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养猪技术。它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以养猪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发酵微生物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的养猪系统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使用发酵床面积达到17000m2,年出售商品猪2.4万头,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取得成绩 公司生态养猪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使用推广,在取得了零污染零排放的显著成果之上,不仅增加了养猪场的效益收入,而且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为纵深推进生猪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快速发展,使之实现“五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生产。该公司现建有种猪舍5000m2,标准化商品猪舍16400m2,其他建筑(饲料加工房、办公楼、员工宿舍、兽医室、采精室和门卫消毒室等)等共8000m2,建筑面积共29400mm2,定位栏800个,产床250张,能繁母猪存栏1 200头,商品猪存栏7 000多头。

2.2科学管理 采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流程,建有严格防疫制度和人事管理、销售等管理制度,粪污采用沼气池和发酵床方式进行处理,通过项目创建,公司将新建猪舍等相关设施,可存栏能繁母猪1400头,年出栏育肥猪达到2.4万头以上。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该公司养殖技术和工程技术用于现代养殖业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以猪为本”,追求动物体(猪)内外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利用发酵床微生物菌群降解转化猪粪尿,消除氨气等异味,从源头上解决猪粪尿污水的污染,创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使猪肠道内有益菌占主导,抵抗有害菌生长;有益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抗菌肽、酶、益生素等,可提高猪的免疫力、抗病性和饲料的利用率;猪粪中有益菌数量提高,可增加发酵垫料中有益菌的来源和数量,促进猪粪尿及时、快速分解,延长发酵床使用寿命。同时,发酵床和微生物发酵产生热能,适合冬季养殖环境的温度。

第4篇

本文就当地生猪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养猪业发展思路、生产发展措施、今后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养猪 发展 见解

西盟县养猪业不断发展中壮大,科技含量逐年增加,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民对优质杂交仔都繁育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在生猪生产体系建设、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市场供求、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生猪生产的现状及实际存在的问题

1.所饲喂的饲料营养配比不符合猪的营养需要,大部分是直接饲喂单一的玉米、糠、巴焦、红薯等饲料粮

长期以来由于受封闭传统及自然经济的影响,许多农民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盐巴钱”;“养猪不赚钱,零钱凑整钱,回头看看田”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他们习惯于传统落后的有啥喂啥,有什么品种,养什么品种的养殖方式。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些饲养户开始用浓缩料、预混料,有的过年猪就只喂单一的玉米和青饲料。

2.饲喂时间、数量不当

首先是饲喂时间不固定,农村分散养猪没有专人饲养,饿一顿,饱一顿现象比较普遍。其次饲喂量偏大,如育肥猪在育肥中后期多实行超量饲喂,不仅浪费了饲料,加重猪消化负担,而且造成胴体脂肪含量偏高。因此生猪的饲喂应坚持定时、定量、定质,育肥猪的后期应实行限量饲喂(九成饱)。

3.圈舍环境卫生差,厩舍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农民认为有圈舍就能养猪,不考虑周围环境问题。圈舍内由于积肥而潮湿、脏臭、闷热、通风条件差,导致大量细菌繁殖,加之生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造成传染病的流行。许多圈舍冬不御寒夏不防署,母猪产仔保温防护差。如果冬天圈舍潮湿寒冷,就能使猪产生冷的应激反应。造成幼猪在高温时分散,低温时扎堆。农村里还有母猪产仔不满月不清扫圈内粪便的不良习惯,这样最容易感染仔猪黄白痢。有的农户还保留连茅圈,绦虫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当猪吃了带虫卵的人粪的经孵化成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里,就是猪囊虫病。我县两个生猪定点屠宰场时不时还有“米心猪”现象出现就是这个原因。应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粪尿日产日清,勤换势料,建造圈舍力求做到冬暖夏凉;向阳透气避开西北风的直吹。对新建的猪舍及原养过猪出现过传染病的猪舍进行消毒。可用3%的火碱水喷洒和火焰消毒。

4.种公、母猪管理不当

种母猪选留缺乏科学性,山区还有乱配现象。种母猪选择往往见母就留,缺乏科学性、受胎率、产仔率低;有的农户自留杂交后代不合种用条件的低劣公猪作种公猪使用,并且初配年龄过早,营养水平偏低,抑制了发育,导致受胎率低,产仔少、初生重小、成活率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生猪生产发展。一般种公猪的初配9月龄。母猪在8月龄,地方品种可稍早些。目前我县各乡镇供精站引进父本的生产性能都相近,然而见母就留现象仍较普遍,使商品育肥猪的日增重,饲料报酬等仍较低。因此在选留母猪时应该上看父母、左右看同胞,并且从产仔多、母性强、仔猪断奶体重大的窝中选留,农户不能养低劣种公猪,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达到品种改良的目的。

5.盲目用料,不加选择

有的养猪户,政府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去培训、传授新技术时,他们不参加或不注意听。碰到实际问题无法解决,看到别人用什么料或听说什么料好,就不加选择盲目照搬照套。如用生长肥育猪料喂仔猪;有的用一种配合料既喂猪又喂鸡或鱼。这样盲目用料,造成新浪费,应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和不同品种选择不同的配合饲料科学喂养。

6.养猪的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生产经费严重不足

这样使养猪业的基础性工作,如品种改良,合格卫生圈舍改建等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好的养猪实用技术由于推广经费不足很难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7.生猪对市场的认识不足

应加强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产品在市场的占有问题已成为养猪生产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是养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尽力提高猪肉产品质量,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层次的要求,并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8.生产方式方面

西盟县养猪是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体,尽管具有灵活性,但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生产上势必呈现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等弱点。因此必须加快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传统型向科技型的转变,促进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进程。

9.兽医体系不健全

对畜禽的一些疫病控制能力尚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扑灭等环节还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目前畜禽传染病增多,混合感染增多,有的病情复杂,畜禽因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有的病虽治愈,但造成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药物、人力、财力间接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二、发展我县生猪生产的对策

生猪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相协调,寻求可行途径,采取种、料、管、防、训综合配套措施。要使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稳定、完善发展养猪业的各项政策

进一步稳定近几年来取得的成就,促进养猪技术发展的各项政策,重视对生猪生产的领导与发展战略研究。要出台有利于发展养猪及饲料科技开发的优惠政策。如:出台一个不准饲养劣质种公猪《猪公猪管理办法》,这样有利于猪品种改良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2.完善种、料、管、防、训等畜牧兽医配套养猪实用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

2.1 种

供精站要完善种公猪的管理,解决好推广人工授精过程(如:采精、贮芷、保管、运输、输精等过程)中,存在的影响质量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选留好种母猪,才能提高受胎率、产仔率、仔猪成活率等;才能扩大良种推广面,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2.2料

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大力推广配(混)合饲料,青饲料坚持生喂,绝不喂单一饲料,才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报酬。

2.3管

加强管理,包括饲养管理,圈舍卫生管理和对推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行政管理。

2.4防

坚持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程序推广,搞好动物重大疾病的防控,同时搞好其他疫病的防治工作,生猪死亡率控制在2.5%以下。

2.5 训

就是要加大养猪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做到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培训,使每个饲养员能掌握1~2项实用养殖技术。

3.要增加科技投入

过来主要由农民自我投入,这种投入是有限的、盲目的。如果政府不增加牧业科技单位的投入,要产生科技兴牧的效果,是十分困难的,好多实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我们畜牧科技推广人员想多办科学养猪示范户,苦于经费不足。

4.合理规划布局

发展养猪生产要加强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既要充分发挥千家万户分散养猪的作用,又要组织专业化生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紧密结合。

5.养猪生产一定要面向人类健康、面向市场

养猪生产一定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现代经营管理,依靠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探索与创建科学的发展模式。生态养猪业,农牧结合型养猪业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益,用法律法规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6.必须坚持市场为导向

即,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组织生产什么,把我们的养猪业置于国内市场竞争之中。

7.要使用安全饲料,生产安全猪肉

饲料的安全性是生产“安全猪肉”的重要基础,猪肉品质受饲料的影响很大,外界因素污染了饲料,导致猪肉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造成器官损伤,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耐药性增强,严重时致残、致突变、致畸形、致癌。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使用的安全性。

第5篇

生猪市场“过山车”般的价格起伏,让部分养殖场或养殖户疲于应对,对于不断变幻的猪价,养殖户和地方政府到底该如何应对?

2012年春节后,生猪及猪肉价格一路震荡下行,4个月内猪肉价格跌幅达20%,比上年同期下降10%;全国生猪市场也结束了23个月的盈利期,于5月底出现亏损。6月份以来,猪价开始呈现止跌企稳的迹象,据业内预计,2013年春节前生猪价格起伏不会太大,应是一个小幅震荡回落的态势,2011年高盈利的好时光已不复存在。

“过山车”般的生猪市场行情似乎成为了养猪行业难以摆脱的一个“魔咒”。在2008年生猪和猪肉市场持续高价和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发展政策的拉动下,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在2009年生猪生产周期性调整中,全国生猪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肉价随之出现下跌。由于上下多方的积极努力,在生猪产能低谷期的积极调整,于2010年6月中旬猪肉价格止跌触底反弹。受生猪供应偏紧、饲料原料价格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猪肉价格又一路飙升,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均创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在经历2011年的快速上涨之后,2012年又转而掉头向下,直至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

在这“过山车”般的生猪市场行情下,面对疲软的生猪市场,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应对呢?笔者提出几点看法,供地方政府或养殖户参考。

运用市场规律,及时调整养猪结构。大的市场行情,一个养猪企业或一个养猪场确实不可改变、难以左右,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一些基本规律是可以掌握的,运用这些规律准确预测市场变化形势,及时调整养猪结构,是可以做到的。养猪业有一个“~”的规律,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规律,在养猪业低谷时多留后备母猪或增加后备母猪,这时后备母猪的价位也低,更新老龄母猪,调整种猪结构,为下一轮猪价回升奠定繁育基础。在猪价高峰期尽量抛售后备母猪或不要增加后备母猪,以增加收入或减少投入成本。

另外,运用生猪市场规律,在仔猪价高时及时抛售仔猪、转嫁养猪风险、提高养猪利润的做法,也是猪场在调整育肥猪结构时可取的办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进行市场调研、科学的综合分析或论证,方能得出准确的预测或判断,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发展适度规模养猪,提高规模养殖效益。有人说,规模就是效益。但笔者并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应倡导适度规模养猪。也就是说根据养殖户或养殖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能力,确定养猪数量,以达到获得最佳效益为目标的养猪规模,这就是适度规模养猪。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转型,猪场环保达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规模养猪已成为必然。究竟养多少、怎样养才算是“规模养殖”,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认识上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规模养殖毕竟不是单纯在数量上的增加,还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质量的概念,规模化只是表象,来支撑规模化的还必须有专业化、规范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有的地方把养猪户集中在一个地方,建一个“养殖小区”,绝对不能等同于现在所倡导的规模养猪。规模养殖是改善并优化传统养殖的重要手段和模式,它包括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配套技术、员工培训、匹配的资源、规范的管理等关联性内容。规范化是规模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规范”更多的是一种岗位职责、操作标准与要求、流程、制度等,规范的内容很多是需要落实在“时间和数字”上的,规范需要量化才有效。离开了规范化管理,就失去了规模化养殖的意义,规模化只是取得高效益的前提条件,是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做保证,才能实现这个高效益。

2012年,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国家政策将继续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倾斜,畜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这是时代的要求。因此,适度规模化养猪是走出猪价暴涨暴跌怪圈的最佳选择。

掌握科学养殖技术,实现养猪高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外,核心的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你养猪亏本,人家养猪还有利润可赚,你倒闭人家赚大钱,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科学养猪是个大课题,它涵盖很多方面的科技知识,那么,就如何实现养猪高效益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搞好科学饲养管理,降低饲养成本;二是搞好疾病防治,降低死亡率。这两方面谁的综合技术水平高,谁的效益肯定高,这是养猪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养猪获得高效益的根本性保证,尤其是规模化养猪,显得更为重要。

发挥市场调控机制,实现猪肉供需平衡。猪肉市场的供和需犹如人的两只手,都很重要,伤及哪一只都不行。各级政府在实现供需平衡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实现供需平衡可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第一,发挥冷储体系作用,适时收储或放储猪肉。在粮猪比价达到或接近6∶1的平衡点时,及时收购生猪屠宰冷储,待猪肉价位高时适时抛售,以平抑猪肉价格。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于今年4月20日联合了《缓解生猪市场

转贴于

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提出将适时启动政府冻猪肉收储工作。这一新的调控政策,还增加了生猪价格过高调控预案,强调地方储备的新内容,更有针对性地防止猪价周期性波动。这都充分表明我国正在实施和不断完善这一机制,这一机制将在今后猪肉供需平衡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根据生猪市场预测,通过适当限制或放宽进出口计划,实现猪肉供需平衡。从历史经验推算,肉类供应如果增加1%,价格就要下跌约7%;增加2%价格就要下跌14%,保守估计的话也有10%。我国2012年进口140万吨猪肉,由于全球猪肉贸易量也就600万吨,相对于中国年5000万吨的猪肉消费量太少,且国外可供扩充的猪肉资源并不多,一旦多买的话可能又会使世界猪肉价格“飞”起来,这些因素都是要考虑的。因此,我国只能提出适当的紧缩或放宽进出口计划,也是国内猪肉市场调节中的一项措施。第三,实施供需对接,稳定生猪市场。有计划地根据国内消费量来确定生猪养殖量,使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也就能保持价格稳定。我国建立活猪储备制度也是基于此而实施的一项具体措施。实现供需对接,也是美国、日本等猪价波动较小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6篇

一、目标任务

1、全年生猪出栏78万头。

2、新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生态养猪小区是由政府、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养殖户等五个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生态养猪小区的一种生猪产业发展模式)养猪小区7个,每个养猪小区内养猪户达到10户以上。

3、在2个规模猪场和1个养猪小区开展“三零工程”(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示范试点。

4、畜禽清洁生产取得明显进步,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处理后的综合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全县所有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必须在年底前污水达标排放。

5、强化疫病防治工作,生猪疫病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确保不发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

6、加强农产品投入品监管,杜绝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7、加快发展生猪产业精深加工,引进年屠宰加工生猪30万头以上的屠宰加工厂,大力发展药物“零残留”冷却肉及肉制品,打造肉类品牌,使我县成为粤港澳肉制品质量安全示范生产基地。

8、争取进入生猪调出大县行列。

二、主要工作

1、抓标准化示范创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1)加快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标准制订与实施,加强生猪及其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监管,并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性,保护生态环境。

(2)根据政府引导,农户自主的原则,继续建设“五位一体”养猪小区。在养殖规模、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户和标准化上下功夫,积极筹建担保公司,建立风险补偿制度,使养猪小区成为农民创业致富的平台。政府与龙头企业达成协议,共同出资成立担保公司,为养殖户从银行贷款提供担保,龙头企业负责小区的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3)积极开展“三零工程”示范试点。积极探索养猪新模式,打造生猪品牌,生产高品质、无残留的优质产品。可以通过挑选一两家标准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的供港企业作为示范点,将一些好的做法总结归纳并逐步推广,使“三零工程”在全县全面普及。

(4)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畜禽清洁生产成果。建立健全工作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全力推进畜禽清洁生产。加强部门联系,整合资金和项目,着力抓好第二批规模养猪场粪污治理任务,年出栏千头以上规模猪场必须在年底前全部污水达标排放。

(5)按照“五化”要求,高层次、高标准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制度,建立标准化创建储备库,扩大示范规模,充分调动养猪户的积极性,形成养猪户主动参与、县镇择优推荐、专家现场验收有机结合的良好机制。加强标准化示范场的监督管理,执行标准化示范场有关制度,坚决取缔不合格的示范场。遴选我县标准化程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典型示范场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示范效应。

(6)加强生态养殖基地建设。继续抓好发酵床养猪、“猪-沼-果(林)”等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与推广,扩大示范、试点面,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加快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

(7)强化养猪场管理。农粮、环保部门要对规模养猪场进行登记备案,现有的千头规模猪场必须利用技术条件达到环保要求;今后新办的猪场必须先进行环保评估,由环保部门出具监测报告,环保不达标的一律不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并责令限期整改,否则予以关停。

2、抓科技创新,提升生猪养殖科技水平。

科技是改造传统畜牧业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必须进一步提高生猪养殖科技水平。

(1)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县、镇、村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首席专家制度,整合资源,初步建立和形成以科技推广机构、畜牧业相关协会为依托,专业合作社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各种服务协调进行的新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

(2)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以申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为契机,认真开展畜牧业科技入户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重点推广“动物疫病净化”、“发酵床养殖”、“种猪性能测定”、“环保型饲料产品”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生猪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富民强县”产业。加大养猪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提升我县机械化作业水平,节约劳动力成本。

(3)重视科技示范工作。加快推进江西东江生态农业科技园生猪科技示范园建设,提高园区标准化建设水平,使之成为我县及周边地区在推进一体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示范、展示和技术培训基地。

3、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升动物卫生安全水平。

(1)强化动物疫病免疫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防疫责任制,落实相关责任人,建立常年补免机制,继续实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强制免疫措施,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80%以上。

(2)全面开展动物检疫工作。积极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和检疫申报制度,各镇必须公布检疫报检电话,设立报检点,确保规模猪场产地检疫率开展面达到100%,散养户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80%以上。全面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专用耳标佩戴管理,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3)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应急预备队培训,各相关部门要集中开展应急演练,构建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处置长效机制,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4、抓投入品监管,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进一步强化畜牧业投入品整治。农粮部门高密度、高频率开展“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违禁药物和添加物例行监测和拉网式监测。将监测与检疫结合起来,严格控制阳性生猪流入市场。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兽药市场整治,全力推进兽药GSP实施,强制淘汰一批信誉低、条件差的兽药经营企业。

(2)积极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主体,进一步整合行政处罚职能,按照“谁委托、谁负责、谁指导”的原则,加强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完善执法体制机制,整合执法资源,规范执法行为,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能力,通过加强执法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5、抓纵向一体化发展,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如华润(集团)五丰行有限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参股等资本运作手段,整合全县资源要素成立集团公司,完善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冷冻运输、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快速扩张能力,逐步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第7篇

生猪补贴政策对养猪业的影响

今年减少养猪成本的几点策略

再论蓝耳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防控策略

母猪便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如何提高母猪生产力

如何缩短母猪空怀期

期母猪和育肥猪中暑的案例剖析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控思路

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提高母猪产仔数之妊娠阶段营养管理

用中医方法辨证施治母猪不孕症

怀孕母猪四类药物当禁用

科学免疫种猪确保仔猪成活率

初产母猪子宫环状破裂的手术治疗

老猪场为啥不赚钱?

当下猪场流行病分析及解决方案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仔猪球虫病的诊疗报告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白羽肉鸡育种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现代肉鸡生产中的疫病防控新技术

肉鸡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料位可以增加或减少么?

三季度猪市风险继续积聚,后市可期

规模猪场管理的盲点

猪场人员的管理与薪酬

低迷行情下猪场的管理策略

低迷猪价,养殖户该怎么办?

养猪成本费用分析

猪场的经营管理与赢利

如何打造猪场最赚钱的机器——高产母猪

多举措应对低迷的养猪市场

母猪乏情的原因及调控措施

降低饲养成本上的几个概念误区

浅谈如何实现养猪效益的最大化

防治夏季猪中暑的几种“招数”

美国人养猪有新“新招”

畜禽生态养殖的实践与思考

高免鸡蛋卵黄囊抗体的提取与纯化

补饲精料在黄牛肥育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乳业市场问题频现的根源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关键环节

浅谈奶牛炎的防治

初生犊喂奶不当致死的防治探讨

非典型性猪瘟及其预防控制

规模猪场猪瘟的防制

养猪业传染病之首-温和型猪瘟的防与治

慢性猪瘟与猪副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治

猪瘟流行新特点及病因分析

猪瘟、败血型链球菌和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猪瘟的诊断

猪瘟常用的免疫方法

家禽衣原体病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药敏试验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讨论

如何提高柴雏鸡成活率

第8篇

[关键词] 生殖 标准化 规模 养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32-01

猪肉作为人们普遍钟爱的肉类,其消费量占国内肉类总量的60%。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质量逐步提高,散户养殖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国家也纷纷出现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现代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就是我国出台的一项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优惠政策。但是,现代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

一、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养殖场不合乎标准

多数养猪场的选址缺乏合理性,养猪场建设在工矿区、居民区、公路边上等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不利于疫病防控,影响养殖管理。而且,养猪场的布局、内部分区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布局未能按照生产区、管理区、控制区合理布局,各区之间未能留出合乎标准的范围,养猪场的建设未能满足疫病防控标准。此外,养猪场缺乏必要的防疫设施,养猪场外没有建设绿化带或者围墙与外界有效隔离,部分养猪场大门前未设置消毒池,而且没有配备防疫设施与消毒室。

2.饲养管理缺乏规范性

饲养管理水平决定着养殖场经济效益,我县多数养猪场的良种推广力度欠缺。养猪户虽然认同好的品种生产快、产仔数多,而且饲料转化率相对较高,但是多数养猪户却没有长期引进产量高、质量好的良种猪,猪群品种多为不纯低价的种猪,未能使品种实现良种化。此外,养猪场普遍没有生产记录,或者生产记录粗略、丢失、零散、漏记,对分析养猪场存在问题与后期统计带来不便[1]。

3.贷款难问题制约规模生产

生猪养殖的风险大,而且成本高,加上我国的农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养殖户存在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养殖者能够自筹的资金有限,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省成本,有的生猪不阉就直接送入市场,甚至市场中销售病死猪肉。有的养殖户将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对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限制了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

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设

1.建设统一标准的规模化养猪场

养猪场在选址时应注意远离国道与居民区,建场地址最好保证地势干燥,远离河边与沼泽地区。养猪场管理者可先请专家设计或者请相关技术部门进行科学规划,栏舍选择南向方位,舍内创造适应生猪各个生长阶段的通风条件、湿度条件、温度条件、阳光条件。养殖场中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适当隔开距离,大门口设置消毒池,严格分开清洁道与排泄道,围墙外的下风口方向建设粪污处理池,并且保证和雨水分开。建设设计过程中,可将饲养场分为保育舍、产仔舍与育成舍等多个单元,保证各个单元互不交叉,相对独立,同一单元要确保“全进全出”,空栏后实施彻底消毒。养殖场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行定期消毒与免疫,同时配备齐全的消毒药品、医疗设备与治疗药物。谢绝人员入场参观,车辆人员进入前后均需严格消毒,若检出病死猪,立即给予无公害处理,若有疫情及时告知兽医人员,同时加强疫病监管力度[2]。

2.改善环境污染,促进养殖场实现持续发展

养猪场的粪污严重,使用粪污制取沼气是最实用的方法,统一集中场内粪便并与水完全混合,通过厌氧发酵后会产生沼气,可以用于煮饭与烤火等。而且沼气液是一种富含丰富营养的肥源,能够用于发展无公害与生态农业。实施粪尿分离,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利用风力与太阳光将粪中水分蒸发,待其干燥后用作肥料。或者把粪便堆肥,待其有效发酵后用作农用。此外,养猪场外种植树木,使其成为天然的防护林带,养殖场周围设置隔离带,种植草坪或者灌木。

3.加大扶持力度,开通绿色通道

我国政府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使养殖户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检疫工作,强化服务职能,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到位、全面与及时服务。加强瘦肉精的检测与检疫,严厉处罚违法违规企业与个人。同时,生猪销售作为一项重要环节对防治疫病与保障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贩运生猪的过程中,只有持有正规的生猪产地消毒证明、检疫证明等多种必要证明者方可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减少生猪运输途中产生的诸多麻烦,尤其是高温天气,为保障生猪健康,预防疫病出现,生猪需在最快时间内运送到目的地,通过全面服务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3]。

4.提高生产水平,加强疫病防控

鼓励生猪产业以量质并重取代传统的追求数量,推动猪场饲养标准化与良种繁育制度标准化,加强种猪的质量监测,增强养猪场种猪的质量水平。对生产销售低价、劣质种猪的企业或个人实行严厉打击。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猪养殖者全面改进饲养技术,进一步提高生猪的生产饲养水平,加强现场指导与技术培训遴选出符合要求的生猪示范场,以此辐射带动其他养殖场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养殖。加大养殖户关于养殖知识的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疫病的防治工作,做好疫病监测,检疫监管各个流通环节,保障生猪免疫质量与免疫力度。加强应急准备,果断处理突然爆发的疫情,建设信息化的疫情监测体系,完善疫情预警机制,严防内疫出现[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设过程中国,首先应针对性认识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在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标本兼治原则,积极改变生猪养殖户的传统观念,加强现代经营知识培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生猪产业优势,切实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明杰.推进沧源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对策[J].当代畜牧,2014,26(03):129-130.

[2]郭成玉.胶州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现状及对策[J].猪业经济,2012,26(09):247-249.

第9篇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100~1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