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职业价值

时间:2023-07-09 08:53:59

导语:在教师职业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职业价值

第1篇

教师职业价值观 形成发展 影响因素 心理历程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个体或群体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关于教师工作意义和价值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导向作用的观念体系。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有其发展的条件、心理过程和发展历程。

一、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师具有社会人和职业人双重身份。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不仅受教师职业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诸多因素和自身特质的影响和制约。

1.外在社会因素

(1)政治经济的影响

职业价值观不仅反映个体的职业生活,也是对当代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我国正处于政治格局相对稳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变革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观念系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主义不再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趋势。无可否认,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薪酬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国家政策法规保障教师地位与待遇的同时,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与看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合法化使教师在为教育事业付出的同时,把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必然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

(2)社会文化的熏陶

古今中外文化深刻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为特定的文化氛围所造就”[1]。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共同意识与思想形态,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别。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行为习惯等精神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在文化的代际传递过程中,以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和谐的集体主义文化崇尚奉献和人际和谐,教师更是注重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敬业奉献精神。中国是一个明显的不确定性规避高的社会,追求稳定、安居乐业的文化思想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及职业价值观,这正是多年来教师等事业单位的职业吸引力所在。西方个人本位主义文化倡导彰显自我、追求功利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教师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入职前后的专业教育培养

教师对职业的价值理解源于教师职前的师范专业培养和职后的工作实践与在职培训等。个体在中小学阶段虽然与教师们朝夕相处,但由于立场和目标不同,对教师职业及价值的理解是浅显的、被动的,师范生进入师范院校后通过专业学习才真正开始了解教师及其职业价值。师范院校的教师专业培养与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方式。教师个体在学生时代的职业价值观已基本形成,但是未经过教学实践和体验,更趋向于理想化和模糊化。

教师只有体验了工作经历,才会了解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是什么。仅有感性体验也无法上升为职业价值观,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经过反复的体验与反思,逐步内化形成稳定、成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4)大众媒体的导向

大众媒体是向社会成员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网络、书籍、电视、报纸、杂志等是当今社会常用的传媒工具。大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不同的价值取向[2]。个人不仅感悟着信息的文化艺术与魅力,也会依据自身需求汲取一定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传媒因其属性和目标不同所宣传的价值观必有正、负面之别,当今媒体的低俗化、信息多元化和虚假化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个体在接受信息过程中,若不作理性判断而全盘接受,必然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大众媒体对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师个体在师范学校中通过博览相关的教育书籍、杂志、网站等关注教师职业方面的信息,定会将一些传媒信息思想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认知和择业观等。教师入职后,一些关于教师的报道更是影响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的定位。媒体过多关注教师形象的负面报道,加大教师的职业压力,降低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感和成就感,压抑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各界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严以律己,爱岗敬业,另一方面却指责教师管理学生权限中的无奈与尴尬,这些都会造成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迷茫,对教育精神的消解。

(5)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首要环境,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的经济、地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气氛、父母的职业与文化素养等因素都是影响个人职业价值观形成的条件。父母的职业状况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水平,从而影响到子女教育的投入和学业、能力培养程度以及子女的择业观。调查表明父亲是工农等中下层职业的中小学教师人数过半,父亲职业处于中上层地位的教师仅占4%。教师的社会声望高、职业稳定、工作体面等观念是工农阶层的家庭传递给子女的价值观念。

2.内在个人因素

(1)职业需要

职业需要指个人在工作中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一切职业行为的源泉与动力。个体职业价值观反映其职业需要,个体的职业需要与其职业价值观呈对应关系,物质需要强烈的人其职业价值观必然体现出对外在薪酬福利的重视;精神性职业需求对应于自我价值、成就的展现。

(2)个性品质

人的个性品质是影响其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同一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兄弟姐妹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一单位的同事持有截然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均能体现出不同个性特征的人的职业价值观是有所差异的。个性品质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特性,表现为个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气质是先天性的反映个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度和指向性。个人的气质影响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性质,性格外向、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沉着冷静、活泼热情的人更适合做教师工作,这种气质的教师更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性格是个人在面对现实中一切事物时所持有的稳定态度和习惯方式的心理特征,相比气质,性格更趋向于后天影响而成的,外向性格的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职业生活,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教师在具有一般能力基础上需要具备胜任教师工作的特殊职业能力,如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工作态度促进工作能力的发展,而基本的职业能力又是影响工作价值观各方面的基础。若不具备教师职业要求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仅有教学热情,恐怕也会事倍功半,出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局面。

(3)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前提因素。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条件。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是促进职业活动的内部动力,员工对所干工作感兴趣,能更快适应职业角色与环境,以积极态度投入工作,更能发挥个人的潜力,促进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历程

教师个体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教师在对职业价值的不断感悟、理解、体验、反思中形成的,是对工作中价值与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外显变化发展过程。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职业价值感知与领悟、职业价值判断与选择、职业价值内化与整合、职业行为外化与反馈等。

1.职业价值感知与领悟

价值感悟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感知和领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初步阶段,感知是价值心理活动的基础。教师个体通过系统学习教育学专业知识、教学见习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理解教师的职业意义,进入教师行业后,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状况,基于个体需求、兴趣和个性品质有差别地感知教师的工作意义与价值,价值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教师主观意识上对价值关系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透过价值行为分析职业价值的深层内涵。

2.职业价值判断与认同

价值判断是价值主体依据个体的价值需求和价值理解对价值关系的比较分析,并筛选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赞成与遵从。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会依据自身的职业需求,选择和认同既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取向,将其融入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中,反之,教师个体并不认同的价值观念会受到抵触或排斥。

3.职业价值内化与整合

内化“是个体将某种观念、标准或态度转化到自身观念系统中的心理过程”[4]。整合是将转化为个体内部的观念、信息加工消化提升,或以另一种组合方式融入到主体的思想体系中的过程。教师个体对于所认同的职业价值教育或自身体验的职业价值观内化到个体已有的价值观体系中,与已有的价值观不断调整融合为教师个体心理体系的一部分[2]。

4.职业行为外化与反馈

职业价值观对个体的工作行为具有指引导向功能。内化的价值结果由价值主体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行为表现出来,否则,无外化行为的内化过程是失败的、无意义的。教师个体内化与整合的职业价值观指导教师的职业行为,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表现。教师的职业行为既是对其职业价值观的外化与饯行,反过来又是对职业价值观的反馈与强化。

三、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阶段

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必然经历一个由产生到形成发展的长期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需经历一个由产生到形成及发展的阶段,大致分以下阶段。

1.朦胧期

儿童时期的职业向往与意愿是想象的、易变的。由于儿童的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不健全,儿童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不清,仅从父母、老师及重要他人的职业表现来获得其职业意识。教师职业是儿童接触最多的职业之一。教师在儿童心中的形象趋向于美化和神化,教师的权威令儿童羡慕,教师是儿童憧憬的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教师的向往因多种原因逐渐退却,直至平淡。

2.萌生期

处于青少年时期,个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对职业特性的认知和价值理解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现萌芽状态的职业价值观,此时的初高中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处于自然状态,了解教师职业的外在特征却不能客观分析教师的职业价值,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都可能激发青少年对某种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3.形成期

高中后期和大学时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填报志愿和专业的抉择,也意味着就业方向的选择。个人基于择业需求重视对职业的认知,青少年的认知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能力也有所提高,有一定的能力对职业价值做出客观的判断与分析,结合自身的兴趣、个性特征和自我需求开始理性认识职业价值关系及其意义。对于师范大学生而言,系统化学习教育学专业知识、教学实习等都是形成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过程,再经过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的理论指导,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

4.稳定期

进入教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和新手教师,经过师范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和入职前的岗位培训,对教师职业价值也有所了解,但未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其职业价值观趋向于理想化,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工作,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都已趋于成熟,对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教师职后形成的职业价值观趋于稳定成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或改变。

参考文献

[1] 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周莉.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3] 唐昆雄,杨斌.大众传媒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

第2篇

职业倦怠

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随机抽取广州、肇庆、湛江8所学校1355名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最不看重的是管理价值。(2)中小学教师出现显著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在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表现明显。(3)教师的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管理价值、名利追求价值倾向对教师情绪衰竭影响显著,成就感、智性成长价值追求影响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名利追求、人际关系追求对教师的是非个『生化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

一、问题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任何职业价值观的内涵都是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与作为客观环境的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工作价值观是人们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一定看法和意义,是教师自己或他人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是人们对待教师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诸如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低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等学校因素的影响。即”7.潮口下呱和14FI孤姗但是,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对环境的反应态度,直接影响着对职业的体验与职业行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是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呢?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期,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教师价值观也在随之出现变化。陈春莲(2009)认为当前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和个体化、规范性和务实性、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等一系列变化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珠江三角地区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了解这里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倦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找到合适的教师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建设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为中小学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省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中小学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沿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湛江和肇庆三市抽取小学8所、初中3所和高中3所,派发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55份。其中广州市530人,湛江市365人,肇庆市460人;小学521人,初中478人,高中356人;公立学校828人,私立学校527人;男教师617人,女教师738人;本科以下学历T67人,本科学历588人;无职称156人,初级职称447人,中级职称438人,高级职称313人;未婚659人,已婚6%人。

(二)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编制的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测量。}s}ns-zn该量表将教师职业价值观分为名利、管理、人际关系、智性成长、利他、安全感、成就感以及独立性八个维度,量表共56道题。采用5点记分法,极不重要记1分,极重要记5分,得分越高,价值观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2-0.87之间。

2.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采用伍新春等人修订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量。该问卷由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三个维度22道题目构成。该量表采用7点分值,从0}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教师倦怠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0.86之间,分半信度在0.780.84之间,再测信度在0.750.76之间,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职业价值观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价值观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价值观状态。从职业价值观各因素的分析结果看,除职业价值观中管理追求以外,其余各因素均超过中值,价值观总分也超过中值,表明总体上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各个维度上均有较高水平的追求。具体在职业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教师价值观中最重视的是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

(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1.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5分评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小于3分为处于低倦怠状态,大于3分为处于高倦怠状态。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总分接近理论中值,表明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从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上看,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明显,而在非个性化化这个维度上,则教师倦怠水平比较低。

(三)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r=0.137,P

通过对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表),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是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对安全感的价值观追求与职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名利和管理因子是情绪衰竭的预测变量,其中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安全感、名利两个因子和情绪衰竭成显著正相关;成就感、智性成长两个因子是低个人成就感的预测变量,与个人成就感成显著正相关;名利和人际关系因子是非个性化的预测变量,其中名利与非个性化成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与非个性化成显著负相关。

四、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在职业价值观中,教师最重视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其次是人际关系与独立性,往后依次是利他、智性成长、名利、管理。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普遍提高,教师职业也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成就感是教师职业价值观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作为教师,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教师普遍被视为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可以满足个体的职业安全需求。这与青兴春(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安全稳定因子的评价时在各个因子中排名最低的一个,利他奉献因子的排名最高,表明教师在择业时并非追求安全和稳定,而是看重教师职业中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的广东地区有关系,在这些地区社会生活节奏快,经济急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活和就业压力等都迫使人们更加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和所带来的安全感。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分析

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表现明显的一种心理现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人行业,已有研究指出教师作为从事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在其生涯发展的一定阶段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fs}-as在实际工作中,职业倦怠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反应,是教师将其工作付出与回报进行比较时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本研究显示(表2),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特别是在情绪枯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中度衰竭和高度衰竭的比例较大,表明教师职业衰竭主要体现在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两个方面上。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在遵守纪律、刻苦学习方面的程度比以前的学生差。这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在娇宠的环境下成长,优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听从老师管教的意识差,教师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与纪律有关的工作。同时,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关注程度和倾注的心血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这都导致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大大增加,这些期望或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进而转变为教师所面对的压力。由于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工作量增加,必然导致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投人都相继减少,影响了教学质量,进而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也不能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便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就会对教学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工作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

(三)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倦怠关系

个体的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其工作意愿或目标,并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工作表现。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体的个性心理系统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于价值取向高的事情,在实现过程中会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增力性,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从而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而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对压力源、工作绩效以及人际关系的感受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及各个因子与教师职业倦怠及各个因子具有显著相关。

价值观的安全感因子与职业倦怠程度和情绪衰竭程度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可知安全感可以作为职业倦怠的预测变量。教师职业观念中对职业安全感的重视程度越高,那么其在工作中就越容易产生衰竭。价值观中的安全感因子、管理因子和名利因子依次进入了职业价值观对情绪衰竭的回归方程,其中安全和名利与情绪衰竭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安全感和名利越看重,其就越容易产生情绪衰竭。陈春莲(2009)也指出,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教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因此教师很容易陷人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困扰,从而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衰竭。阎管理因子与情绪衰竭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表明教师在工作中对管理评价越高,就越不容易产生情绪衰竭。

价值观中的成就感和智性成长与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对成就感和智性成长的职业价值追求可以预测教师职业中个人成就感的降低程度。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职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与时俱进地总结经验,增长知识,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这是作为教师的职业性质所赋予的一种要求,也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但是教师究其劳动形式而言,却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学生一批一批地换,课程一年一年地教,而且很多教师也承受着升学、职称评定、班级管理等压力,难以达到有较高成就感和获得更高的智性成长的期望,由此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名利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同为职业倦怠中的非个性化因子的预测变量。名利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因子与非个性化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在工作中对越追求名利,便越容易产生非个性化的枯竭行为,而说明如果在工作中重视工作氛围的人际关系,与工作中的同事、上级等关系融洽,有利于减轻职业枯竭程度。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务实性追求是导致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调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五、研究结论

1.中小学教师在职业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均有较高的追求,其中教师最看重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因子,最不看重的是管理因子;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和学部是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第3篇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变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其发展的深层原因。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观念由物质决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过人的头脑的这种改造,观念本身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超越了客观物质世界,因此价值观虽然一开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但它实际上己经包含了现实社会所没有的价值因素,这些价值因素应该成为现实社会之发展的引导者,使现实的社会向着人们所期待的价值目标前进。”因此,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作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它一旦产生就会对青年教师的后继行为产生影响,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又与需求密切相关,这种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会在连绵不断的传接中发生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是从低到高,逐级递升的,本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这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变迁分为了个体价值观体现、社会价值观体现、生命价值观展现三阶段,分析这三个阶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

一、第一阶段:个体价值观的体现

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个体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个体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大学毕业以后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是从他自身的个体利益角度考虑的,强调自身低级需求的满足。这一阶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一)“生存型”时期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城市人才过剩,工作难找,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国家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任教。这时期的青年教师仅仅是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而从事教师职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条件落后,工作环境艰苦,使得一些青年教师刚到边疆学校时充满了失望,工作中存在功利心态,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是知识的传播机,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已,和学生、同事没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只要能按时领到工资就可以了,觉得选择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教师是无可奈何的,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的跳板等。由于这样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因而时常会感到困惑和痛苦,从而不自觉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厌恶和疏远,教师与职业之间是分离的。“生存型”时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享受型”时期

经过了“生存型”时期,慢慢的开始接受这里的环境,体验着不同的人生,品味着学生取得好成绩以后带来的幸福喜悦感。“享受型”时期的青年教师主要是从兴趣出发,站在了非功利的角度,以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热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如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作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回报,融入到学校的建设工作中,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情,在付出与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在这一时期自己真正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因而时常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对教师职业是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这时期教师与职业是融为一体的。但“享受型”时期依然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只是为了满足低级需求。

二、第二阶段: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所谓社会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价值观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从社会与边疆发展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边疆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这一阶段被认为“奉献型”时期。

“奉献型”时期职业价值观教师则把教师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的发展看得尤为重要,认为他们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奉献自我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一名普通的教师。这时期青年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满腔热血奉献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把国家的发展,边疆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作为己任。这时期的教师职业的价值观取向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从而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平凡提升到崇高,从世俗提升到神圣。“奉献型”时期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是满足更高一层的需求。

三、第三阶段: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第4篇

【关键词】升学率;教师;职业道德;榜样;修养;学生

在今年4月份,临近中考,各学校都在紧张地准备着。深圳某中学为了保证生源做出了一项决定,让初三年级优秀学生与学校签合同上本校高中,一些学生不愿意签,他们想上更理想更适合自己的学校,结果,学校校长及班主任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威胁、恐吓甚至侮辱,撤掉学生班干部,让同学孤立,更改成绩和名次,甚至用“道德败坏,不想见到你”等语言进行伤害,学校的这些举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是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高速发展,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学校之间为了加强师资力量,优化生源素质,提高升学率开展教育教学竞争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的,通过竞争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高全社会教学质量,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但是,发展教育必须以教书育人的教育方针为宗旨,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由此现象引发了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

一、当前加强教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徐特立说得好“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教学生学问,而且要教学生行为。唐代韩愈的《师说》中以“传道、受业、解惑”概括了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造福人类的事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兴衰,取决于教育和教师们的工作。教师职业是非常神圣的,正是由于教师职业具有为善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巨大价值。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制度文明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发展都与教师劳动息息相关,因此,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在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教书育人的要求,在古代就有“师也者,教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现代优秀的教育家徐特立、叶圣陶、陶行知、吴玉章等为我国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方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楷模。教师在人类的沧桑流变中被赋予了教化万民、培育后代的社会重任,它不仅得到崇高的赞誉,也被赋予更多的要求。教师的劳动功在他人,利在社会,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精力,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教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当今社会改革节奏不断加快,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需要和机制,使科学知识剧增,更新周期缩短,教师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必然带来对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和适应时展中教育不断变革的需要。因此,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地位的现状对教师道德水平的影响

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其中令人瞩目的一点,就是提升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从教技能的提高。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等方面不完善,以及多元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教师精神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进而导致道德的滑坡。利益的诱惑和功利的追求,使一些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被扭曲,教育行风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的原则不适当地搬到教育工作中,导致奉献精神的淹没;有的办学思想颠倒,使真正的教育目标形同虚设,办学中物质利益上的功利性追求远远重于对教育目的的追求;从教师来看,有的教师忘却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作风涣散,不尽职尽责,执教不公,言行不正,歧视冷漠甚至恶意伤害学生,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纠正这些不正之风,从根本上需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3、传统教育思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当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来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注重这一点,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恨铁不成钢”等行为,对学生极易造成对身心的伤害,损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继而造成学生害怕老师,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学校的不信任,甚至产生对社会不信任的严重后果,这无疑与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建议

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正在形成,教师要胜任当代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当代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自身应对教师职业道德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

1、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律己是教师保持良好师表风范自觉的内在基础和根本保证,没有自律,就不会有师表风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难以保证师表风范的坚定性和一贯性。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教师职业需要并认可的要求约束自己,并在实践中履行这些职责,由他律变为自律,进而用自己提出的要求约束自己。师表风范作为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表现,总是与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教师对这种要求的自觉遵循、践行密切相关,是基于育人职责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要求。应该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学会认识自己,开展好自我批评,严于要求自己。,这不仅要求我们不但要能够认识别人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方向,增强自身修养的动力,高标准地要求自己。

第5篇

关键词:职业;价值取向;教师劳动

生活中人们因为对教育这一职业的重视而重视教师这一群体,由此可见二者关系密切,教育这一职业的发展孕育了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同时,教师价值的实现又离不开这一特殊的职业。所谓教师价值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本质关系的概括,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相对性、导向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下面,就从这一职业的特殊内涵来探讨教师的特殊价值,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一、教师价值职业取向的结构分析

教师的潜在价值,是一种可能的价值,并非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就是说作为教师虽有一定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但未能较好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没有带来积极影响,尽管有价值,也是一种潜在可能的价值。相反,教师的显性价值,即教师的劳动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师创造这一价值的过程中,因为需承担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在劳动时间、空间、强度以及业余劳动的必须性等方面都是大部分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享有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是由其劳动特征及与此相关的劳动价值所决定的,而决非其他,生活着的教师,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分。

二、教师价值在教学实践中的现实分析

作为价值客体的教师,是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相应的作为教师价值主体就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多种需要。价值客体应满足价值主体,因而,教师价值就只有通过学生来体现,其体现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其实现有两种情况:(1)是正价值,即教师将其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言传身教,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等。正价值是教师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2)是负价值,即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未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等,相反给学生以负面不良的影响,甚至给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伤害。教师价值以教师作为价值主体,其价值客体便是学生、家长和社会。教师是人,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能得到满足,其满足主要源于价值客体的学生、家长和社会。教师劳动有不同于别的职业劳动的特点,其劳动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

三、教师价值在职业取向上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相对性,教师价值的相对性指学生需要与教师素质之间构成价值关系是有条件的,表现为主客体关系是相对的。现在的教师是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可能会是明天的教师。从视角转换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就是客体;教师是主体,学生就是客体。不同的主体可跟同一客体构成不同的现实价值,同一主体对不同客体或对同一客体也会构成不同的现实价值。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或对同~教师也会构成不同的价值。同一教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而作为学生也有不同的需要,且学生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教师价值便具有相对性。

其次是导向性或指向性,导向性或指向性是教师价值最突出的特征。教师价值的导向性特征可以表述为教师价值具有行为动力的功能,这一功能借用波普尔的分析,动力充当行动的“引擎”,期望充当“瞄准镜”,支配倾向最终表现为“终结目标”。教师价值的形成最终决定于学生有什么需要及其满足,学生需要既是教师价值的动力和目的,又是教师价值的尺度。这说明,学生需要是形成教师价值的主体深层内容,没有学生的需要就无所谓教师价值。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形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中的关键是教师,他们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目前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政策制定的研究与探讨,意义重大!

一、职业倦怠:高职教育教师发展出现困惑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格林尼的1961年出版的一部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作品中。到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具体讲,职业倦怠指的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的衰竭感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主要有:首先,职业因素,包括外在期望、角色转换冲突、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职业的低创造性。其次,工作环境,包括教学秩序、教师评价、人际关系、组织气氛。最后,个人因素,包括人格特征、社会能力知觉、自我效能感。

为了更好地调查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现从本市某两所高职院校随机抽查200名教师,其中男性教师占138人,女性教师占62人。共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3份。从结果分析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有83%的教师表示存在过职业倦怠,有34%的教师表示非常厌恶自己目前的职业,78%的教师表示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合理性产生质疑,69%的教师对自己绩效工资的数额不满意。可见,学校是否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二、因素分析: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面临挑战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是否合理,其中主要要素是教师有序、有效竞争环境的形成。影响有序有效竞争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师资队伍薄弱、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专业设置盲目、教育教学模式转型不到位和不彻底、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和场地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引入高职院校,相对于全国“211”重点学校,许多高职院校在财政上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有时会变得捉襟见肘。的影响使得学校内部资源在分配上有失公准。教学资源分配少了,可以说在要什么没什么的条件下,使得教师产生对教学的倦怠,导致教学水平下降,直接造成教学、实践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2.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当前教育选拔制度,高职学生主要是本科院校“筛选”后剩下来的,学生存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力,缺乏主动性,随意性较强,自控能力较差,缺乏事物深度辨别能力,尤其是对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抵御能力较差等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很多年轻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效果较差,进而产生厌教的心理。导致课堂教学难度加大,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学生评价中难以得到较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3.市场经济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使得教师待遇水平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水平,功利性的心态让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产生了质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失,不能自觉地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待遇高的职位,往往成为教师争先恐后追求的目标,忘却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在利益关系中渐渐地淡忘了自身所肩负的职教使命,难以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4.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环境的多重性,使教学工作量十分繁重。调查中发现,有些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每周的课时量就已经超过20节。大量工作使得教师的疲倦感增加,同时再加上无序、无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体现绩效工资上的多劳多得。

总之,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必须就以上的因素进行考虑。构建一个有效的、合理的竞争平台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体系构建: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指标的保障

目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一般由领导和专家听课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组成。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考核指标主要有:

1.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标志着一名教师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课堂教学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评教学思想,是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等。第二,评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第三,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把握了知识、能力、情感的增长点;是否抓住了重难点,要求对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第四,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把学生引入了教学情景;是否善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第五,评教学方法,是否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什么方法,教学目标达成意识是否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等。

2.教师教学资料

目前,高职课程内容开设较有效的管理原则是: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小组提供的为范本,内容的设定依据学校具体的办学和专业特色。形成将学生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效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学校专业内实行统一管理。同时注重“活模块”的实施,加强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训练,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自主选择,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根据当前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总结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恰当地设置模块课程,使每个模块涉及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能”“会”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这样的课程内容得到重新调整后,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有针对性学习。

3.教师个人素养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和学识的舞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教育对象产生着巨大影响。学生通过教师的对教学内容演绎,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决定受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充电”,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加强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具备与时俱进的态度。

4.课堂教学学生评价

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占有一定位置,教师教育技术水平高低问题,除了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形式,学生评价是最直观、最客观、最有效的评价指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语言、姿态,讲解的趣味性、科学性、哲理性,课堂教学互动性,知识的可接受性等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育教学要围绕着主体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认知特点等展开,否则课堂教学只能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四、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平台构建

1.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教师自身难以解决的,这些问题如果长期持续,最终将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新浪网的教师生存状况调查发现,中国教师在面对压力时,只有16%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要么是“寻求社会支持(30.6%)”,要么是“逃避(25.3%)”“回避问题(11.9%)”,或者“消极等待”。虽然这些方式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说明了绝大部分教师需要有效的社会支持。研究证实: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不易产生倦怠,社会支持会通过影响角色压力和工作负荷间接地降低倦怠水平。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建立一系列制度和保障体系,提高职教教师待遇,满足教师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稳定教师思想。家庭、社会应建立起对职教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2.完善激励考评机制

学校的生命力来自于每一个成员的热情,而成员的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他们对学校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首先,激励有利于鼓舞教师教学热情。教师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还与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投入有着密切联系。面对工作压力,有效的激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次,激励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教师只有在基本权利,包括尊严、报酬以及作为一名教学人员应该行使的教育教学权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的职业道德行为。再次,激励有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激励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有序的竞争氛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进而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同时,和考评机制进行有效对接的绩效工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认同!实行绩效工资的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绩效工资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职业倦怠是否产生。绩效评价模式即用某种统一、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每个教师的工作绩效,然后通过奖和惩罚的方式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做出聘任、晋升、降级、增薪或增加奖金等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这种评价模式优点明显,使教师的动态配置有客观依据,能够通过合理的奖惩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杜绝不合格的教师误人子弟的现象,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适度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强化教师发展指导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费斯勒教授在观察、访谈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成人发展和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研究的文献分析,提出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费斯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教师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教师生涯低落阶段、教师生涯结束阶段。教师职业生涯的这些阶段对于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所在职业生涯的什么阶段,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预防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可能会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任何一个阶段,但教师首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的认知,包括对其发生的普遍性与周期性的认识,因为在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其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有不同的特点。所有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认识和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强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完成职业自我设计。职业自我设计是教师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它包括职业自我定位、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和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教师通过职业自我设计,可以明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职业感受,如果出现职业倦怠感,应坦然接受事实,并加以积极地调适,避免产生职业危机感。

总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从事高职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影响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而要消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合理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与教师绩效工资对接,从而有效地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邵雅利.新手—熟手—专家教师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5).

[2]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24.

[3]蔡晓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20):78.

[4]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61-163.

[5]刘祥亚.职业倦怠的自治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6]陈玉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

第7篇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剂。

作为班主任,我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有空,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课,我尽力争取时间给予补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后进生,更是对他们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赖,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跟我谈。记得有一次,我在"心之声"信箱收到一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信中诉说了他因学习成绩差经常被妈妈打骂的苦恼,要求老师给予帮助,我及时找该生谈话,对症下药,指出他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掘他的闪光点,并通过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该生慢慢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家长面前找加了自信。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隽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第8篇

关键词:师范大学生 就业教育 价值观引导 灵活就业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压力。除去国际,国内客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因素,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原因。而师范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笔者在给师范专业大学生讲授就业指导课的同时,调研了×××师范学院的师范大学生的就业理想,职业规划,从业理念等职业价值观,发现部分师范大学生对待自己未来前途的认识还存在迷茫与误区。

部分师范大学生对待职业生涯认识的迷茫与误区,属于主观因素,也是教师在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中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对待师范大学生的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在就业教育中加强价值观的澄清与引导来解决。下面是具体分析与探究:

一、部分师范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部分师范生的价值目标存在误区

作为价值观基本成分的价值目标其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大学生的生活道路的选择与选择的具体方式。部分师范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对待“师范生”或教师职业选择的看法上。部分大学生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并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客观的,理性的态度,表现为非从事教师职业不就业的态度,完全不考虑其他可能就业的职业或行业。还有部分大学生原本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或是因为顺从父母的意愿,或是为了能够被录取,或是因为国家政策的缘故,成为师范生后经济负担会相对较轻等原因,而选择了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这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真正的教师需求时,不会考虑去应聘,根本不想成为教师,转而追求“更体面,更高层次的工作”去从事其他职业或行业。

2.部分师范生的价值手段存在误区

作为价值观基本成分的价值手段其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大学生为实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或方法。部分师范生的价值手段存在的误区主要是过于依靠“社会关系”,过于看重“家庭背景”而忽略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这部分大学生抱怨多于脚踏实地的努力,认为只有具备相当的“社会关系”或一定的“家庭背景”才能找到可心的工作,才能应聘成功。因此,这类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找工作时不积极备考,不注重笔试,面试经验的总结,积累,却忙于“找门路”,“找关系”把就业的成功寄托于此。

3.部分师范生的价值评价存在误区

作为价值观基本成分的价值评价其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大学生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判断自己是否幸福,进而得出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价值感和意义感。部分师范生的误区主要是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大学生应该做出的社会贡献;过于强调获得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而忽略了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类大学生“金钱至上”,“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无论从事教师职业与否,挣钱是第一要务;公立,有编制且待遇较好学校才是其就业方向。这类大学生对于就职于私立院校,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积极性不高。

二、师范大学生就业教育中价值观引导的重点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加强师范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本质是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的,但这种需要应以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文化传统为基本准则。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也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目标。因此,教育师范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投身到新的历史时期的建设大业中去,积极就业,积极参与西部建设,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等,在新时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主要是加强师范大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教育。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德基础。只有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才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才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因此,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师范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帮助其不错误地以金钱,地位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而以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为价值取向,积极就业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3.加强多种就业方式认同教育

加强多种就业方式认同教育主要是加强大学生劳动光荣的信念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已然成为社会的主流。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头脑中残留不适应时展方向的就业观念,如工作首选“公办”,就业只看有没有“编制”等。因此,教育大学生认同多种就业方式,坚信劳动只有分工的区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鼓励大学生采取多种就业方式,灵活地就业,以自己诚实,合法的劳动获取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就业教育中价值观引导的原则与方法

1.坚持价值观多元包容与价值观澄清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人们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体现出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尊重个人利益,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兴趣,爱好等个人条件,去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偏远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教师队伍的结构还不太合理,亟需广大师范毕业生去改变那里的教育状况。而一部分师范大学生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艰苦奋斗精神缺乏,个人利益至上,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去上述地区就业。因此,在尊重与包容多元价值观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及时进行价值观澄清。我们要通过及时的,鲜明的价值观澄清来建立和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在现今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以爱国,奉献为己任。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相适应,相协调;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同步起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3.坚持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并重

在对师范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价值观渗透,引导的同时,还应注重教育实践的直观引导作用的发挥。我们应充分利用实践学期,就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机会,引导大学生走进实际,贴近生活。我们通过教育实践的示范作用,帮助其思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求职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鼓励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自身特点的就业选择。我们同时也利用与知名企业家,有示范作用的创业者进行访谈,座谈的机会,鼓励师范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积极投身到自主创业实践中去,在自我挑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结语

面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在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前提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加强师范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帮助师范大学生理解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同时社会,高校,个人采取多种多样,灵活高效的就业措施,促进师范大学生的就业,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韩素云.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路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2).

[3]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26-30.

第9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内容建构;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34-04

评价内容是评价方案的核心,它直接表明评价什么或不评价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教师的评价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有关评价方案的成败,也会影响到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实施。本文尝试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建构问题。

一、奖惩性教师评价仍然存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师评价”〔1〕的概念首次出现。起初,由于受早期管理思想以及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并运用奖惩性教师评价方式。

奖惩性教师评价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它根据既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判,并依据评判结果,对教师作出相应的加薪减薪、晋级降级及续聘解聘等决定。这一评价模式基于以下三个理论假设:学校教育的质量主要靠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得到保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这些不称职的教师很难将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到预期的程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压力。〔2〕奖惩性教师评价采用的评价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等级评定。这是指根据不同的等级标准,通过评价将教师分为不同的等级。这类等级评定通常涉及很多门类,每一门类又有从高到低的等级之分。等级评定既可由行政管理者实施,也可由教师群体、学生群体或教师个体实施。等级评定最大的优点在于所花代价小,比如,行政管理者只需花一天时间就可以巡视多个课堂,把收集到的信息与他们原先对教师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可以对教师作出相应的等级评定。二是系统观察。这是指根据事先设计的观察方案及其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建立在方案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方案是可以根据设计者提出的观察指标与等级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观察是否有效,前提是所设计的观察指标是否反映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否有益于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学习者的测验成绩。这是指把教学后对学习者所作的测验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即根据学生的各种测验成绩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这类评价能使教和学的双方都明确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容易导致很多教师“为测验而教”。〔3〕

这三种评价策略在现行的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活动中都可以看到。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渐成潮流

随着教育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教师评价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绩效管理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的功能主要是甄别、选拔还是促进共同进步?教师评价的内容应该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随着人们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师评价开始进入转型时期。

发展性教师评价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它是指通过制订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教师的现状与发展作出判断或诊断,从而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

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模式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管理者注重教师未来发展;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给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配对,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建立多方面的交流渠道;制订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施发展目标的职责。〔4〕发展性教师评价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评价应关注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发展性教师评价在实施时要求做到民主确定评价者、与奖惩脱钩、为教师提供改进的机会和支持,以此构建和谐的组织文化。

从评价内容上来看,发展性教师评价更加关注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体现,例如美国的一些学者或专业机构所制订的有关教师评价的方案(见下表)。〔5〕从表中呈现的美国某些学者或专业机构制订的有关幼儿园教师评价方案中的内容来看,他们大多关注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表现,评价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和儿童发展知识、课程统整与多样化及其教学技能、专业伦理等方面。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虽然不同的评价组织或个人对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有相对比较集中的指向。

从评价程序上来说,发展性教师评价特别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沟通与交流贯穿在确定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判断评价结果等各个评价环节中。在发展性教师评价过程中,评价者更多的是担任诊断者、教练员,而非鉴定者、裁判员。

随着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的不断深入人心,英国、美国等国家开始尝试把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合二为一,以试图克服单一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缺憾。〔6〕从而出现了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并存、交替的局面。两种评价制度合二为一的模式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肯定,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应当说,教师评价的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它们都能对一个单位的发展作出有意义的贡献。”〔7〕

三、关于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的建构或以教师工作要求为核心,或以教师职责为重点,或以教师素质为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本状况,比如教师的学历、专业、年龄等,这是对幼儿园教师一般情况的评价;保教能力,主要包括是否热爱幼儿、是否具有教育目标意识、能否做到保教结合等;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制订计划、保健护理、活动组织、游戏指导、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方面的情况;自我提高,主要包括专业学习、教科研情况、经验总结、言行修养等内容。这样的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基本上是对教师管理要求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关教师评价内容如何反映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如何合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成为幼儿园教育评价研究领域普遍受人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如何充分体现专业工作的特殊性也很受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评价内容应包括常规性、专业性和发展性三个层次。

1.常规性层次

常规性评价内容主要指向教师职业共同性、普遍性的行为,是维护群体正常秩序、保证组织有序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从教师职业的性质出发,幼儿园教师常规性层次的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服从安排、遵章守纪和工作负荷三个方面。

幼儿园教师到园工作,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并接受相应的职责要求;要遵守幼儿园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有关安全和卫生保健的制度,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承担相应的工作量,达到幼儿园规定的工作量要求。

2.专业性层次

专业性层次着重反映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它是区别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或其他职业的评价内容,也是幼儿园教师评价的重点。

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特征的主要表现,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1972年美国“提前开端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幼儿发展协会培训机构,专门对早期教育教师进行资格培训。幼儿发展协会提出,一名合格的早期教育教师必须掌握如下六种技能:(1)营造安全、健康的氛围。(2)促进幼儿生理和智力的发展。(3)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个体的力量。(4)提高儿童在群体中积极交往的能力。(5)促进家庭和托幼机构在儿童养育实践和对儿童期望等方面的最佳合作。(6)履行与早期教育方案相关的职责。〔8〕

1987年成立的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理事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制定了早期教育教师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理解幼儿。(2)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学习。(3)具备有关整合课程的知识。(4)能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幼儿有意义的学习。(5)评估。(6)反思实践。(7)建立家庭合作关系。(8)建立职业合作关系。〔9〕围绕上述八项标准,该理事会还制定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美国幼儿发展协会以及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理事会提出的幼儿园教师六种技能和八项标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要求,从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这一职业的专业特征: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具备从事幼儿园教养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关注自身的不断学习与发展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其他政策法规和有关幼儿园教师的研究成果,我国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性层次上的评价内容可以概括为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游戏的指导与帮助、幼儿发展的观察与研究、教育环境的规划与创设、家园联系的建立与开展等五个方面。

(1)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了解教与学以及幼儿发展的知识;掌握适宜幼儿发展的、与主题相关的课程内容以及具体课程内容领域的专业标准;制定建立在本班幼儿实际基础上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目标;活动设计与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按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组织各类活动;为幼儿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引导幼儿与学习材料产生积极的作用,为幼儿提供充分运用感官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注重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等。

(2)游戏的指导与帮助:创设游戏环境,如预先经验的准备、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提供空间和材料等;观察游戏过程,如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要点等;支持游戏进展,如提供材料、提供语言支持等。〔10〕

(3)幼儿发展的观察与研究: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与表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教学及评估工作(做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做示范、与幼儿谈话等);在活动中随机捕捉幼儿通过动作、表情或语言等传达的信息,并能对其作出判断与反应;有计划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个体发展的状况以及个体差异,了解幼儿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及时回应幼儿的需要;根据观察结果对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4)教育环境的规划与创设:根据保教目标创设安全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利用自然、社会及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5)家园联系的建立与开展: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了解与家长配合的方法;有与家长沟通和联系的能力,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和开放半日活动。

3.发展性层次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进入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时期,很多欧美国家先后提出了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教育改革理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发展的思想,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议题。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通过各种专业途径和方法,促使自身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思想,幼儿园教师评价在发展性层次上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发展规划、学习反思、交流合作三个方面。

(1)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是否了解自身发展的长处与问题,是否有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设想并有相应的手段或措施等内容。

(2)学习反思。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这方面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是否关心幼儿教育的专业信息,是否有专业学习的习惯,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否能根据“设计――实施――评价――修改设计――再次实施――重新评价”顺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否了解教育实践研究的一般方法,是否经历了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报告、分享结果的过程等。

(3)交流合作。这方面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是否参加了各类教育研究活动,是否具有交流分享的意识,是否乐意接受同事的合理化建议等。

参考文献:

〔1〕ANTHONYJSHINKFIELD, DANIEL STUFFLEBEAM.Teacher evaluation: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M〕. U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9.

〔2〕〔7〕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4-105.

〔3〕波帕姆.教师评价:一种特殊的评价〔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14-322.

〔4〕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7.

〔5〕卢美贵.幼托整合后培育幼儿园从业人员科系核心课程研究〔EB/OL〕.〔2008-07-13〕.forum.省略.tw.

〔6〕张启志.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中的一个结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5,(4).

〔8〕〔9〕芭芭拉・鲍蔓,等.渴望学习〔M〕.吴亦东,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6,217.

〔10〕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30-235.

Professional-Development-Oriented Assessment Contents

of Preschool Teachers

Hu Huimin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