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文化的特点

时间:2023-07-09 08:54:06

导语:在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中国 美术文化传统 特点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92-02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蕴含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对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美术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特点,也是我国文化的外显,对我国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古国之一,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美术文化传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自己独到的表现形式和感染能力不断为我国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是建立在我国古典美术和古代美术内容研究之上的,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一、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概述

美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体现,其通过自身独特的记录方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人们对社会的寄托、批判等思想,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文化可以追溯到祖先时期,而我国古代的美术文化也是由此开始。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就是通过简单的绘画来交流的,这作为我国美术的发展溯源,对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得到了很显著的发展,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也使得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不断丰富,美术文化不断融入新思想,逐渐由古典美术向现当代美术发展。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是一个动态流向,是美术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思想、理念、形式等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一种表现,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是探索中国文明的重要工具,美术作品具有记录、写实的作用,传统的美术作品和美术文化正是人类文明探索最有效的工具。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美术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有力保证。中国美术的种类繁多,画法独特,闻名于世界,对世界美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社会文化因素对美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曲折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美术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为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对亚洲国家美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

(一)人本和时代相结合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人类生活、服务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美术思维的灵感都是本着“人”的思想进行的,所以我国的美术注重“人本性”的突出,尊重“人”的价值。我国美术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岩石刻画,这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美术逐渐从岩石刻画发展到纸张绘画,同时美术的功能也发生着改变,记录生活、陶冶情操、物质来源等都是创作者美术绘画的意图,但无论出于何种意图,绘画者的美术作品都遵循“人本”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人类的影响深远,所以中国人注重自身素质、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中国古代小农思想也使得中国文化受到相应的影响。由此人们经常将自己的人本思想寓于绘画之中,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创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类的某些思想,也正因如此丰富了我国传统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儒家、道家、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传统美术也不例外。儒释道三种文化,分别通过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传统美术的绘画形式和表达手法,由此可见,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深受时代文化的影响。例如:道家“无为”的思想为我国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调,山水画集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秀气,阴阳、晴雨、昼夜等都蕴含着无尽的乐趣,表现出画家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豁达的胸襟,与我国道家的思想十分相同。

(二)现实和思想相结合

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注重绘画的形式和思想,形式主要是指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和写实,而思想就是创作者所富含的想法和情意。所有的美术文化作品都是现实与思想的结合。但是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思想与现实的结合,不仅注重在绘画中蕴含自己的思想,更注重绘画技巧的提高。其注重作品的内外合一,不过于拘束作品的现实表达,注重作品的情感表现。因此中国美术是虚实结合的,美术创作者一般会将对社会的想法通过美术绘画虚实结合的特点表现出来。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现实和思想在美术作品中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但对现实的描绘较为随性,更加注重表达“真”情感。我国社会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历程,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都是不同的,而人们的思想也是不同的,所以美术作品的表达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展现,同时也是自己内心思想的内化。

中国美术讲究形与意的结合,美术作品中通常都是以意显形的,也可以说是情景融合,这种表现方式在山水画中较为常见。中国美术不追求真似,而注重神似,这种神似的特点也显示出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主观特点,即美术创作不拘于形式,较为随性。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现实和思想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我国美术文化的无拘束特点,其注重的是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而不过于拘束创作者的创作形式和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类型的美术创作中将创作者的现实情感物态化,不仅表达了创作者的创作思想,丰富了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内容,而且还在创作的过程中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性。

(三)情感和理法相结合

中国美术讲究情和理的融合,情主要是指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创作者的主观思想,理则是自然事理。作为一个千年古国,我国的文化影响十分的深远,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多变性,也对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是我国美术文化传统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依然注重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因为美术创作就是源于自然,始于情感的。美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自然规律的作用,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所以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美术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规律的制约。只有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美术作品更深的内涵,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才能被真正的理解。由此可见,美术文化中的情与理是同等重要,并且相互影响的,只有将情与理结合起来,才能使得美术作品富有内涵,才能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感情。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更加注重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主观精神,其不局限于客观现实的刻画,而注重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也使得我国美术文化传统形成了情感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随着我国美术文化的发展,中国美术在创作方式和创作手法上的要求也相对严格,逐渐提高了对理法观念的重视,因为“理”对于美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理法的约束,美术创作就会失去方向,失去艺术价值。因此,中国美术文化传统注重情感和理法相结合,这样才使得我国的美术作品在画里画外都具有丰富的感彩。

(四)文化的包容性和继承性

中国美术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一起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对人类的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美术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其对文化的包容和继承,因此文化的包容性和继承性是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我国美术文化传统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思想和形式,并且结合了时代的发展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很多次变化,所以我国美术文化传统也继承了不同时期我国绘画的思想和形式。我国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且唐代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因此唐代时期我国的美术文化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华,并为之后的美术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爆发,我国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外国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如今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逐渐趋向一体化,外国文化也不断涌入中国,并对我国的美术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美术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是存在差异的,我国的美术文化在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吸收和借鉴符合我国美术文化发展的外来文化,不断丰富我国美术文化的内容。中国美术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也不断将自身的美术传统加入到外来美术的形式上,使得外来美术更加具有中国特色。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中国的美术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也使得中国美术文化与世界接轨,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美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写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精神食粮,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美术文化传统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具备的人本思想、情理统一、继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对我国美术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在继承美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文化,加强对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研究,推动我国美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艺. 浅谈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J]. 大众文艺,2015,02:121.

[2]李峰. 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点[J]. 芒种,2012,23:177-178.

[3]陈海强. 美术文化的传统内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9:36-37.

第2篇

关键词:麻文化 苗族 文山 女性 表现形式 舞蹈动律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善于纺织刺绣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和广西等省区。由于苗族在历史上迁徙频繁, 分布广阔造成支系繁多,在苗族整体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支系之间,或者是同一支系内部之间的文化,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在服装的不同、语言的不同、舞蹈的不同等等,因此造就了苗族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翻开苗族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技术它从古至今、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那就是苗族人民引以为荣的麻纺织技术。它在苗族发展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是整个苗族独特的、共同的经济活动现象之一。如今苗族人民对麻的需要已由最初的御寒,发展到现在已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需要,已由生存的需要发展到文化传统的需要,构成了苗族特有的麻文化,它和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在一起形影不离。

本文就以云南省文山州苗族为案例来分析在麻文化影响下的文山州苗族女性的舞蹈特点,向人们展示文山苗族独特的麻文化、审美风格和舞蹈特点。

一、文山州特有的苗族麻文化历史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壮族和苗族为主要的居住民族的自治州。文山的苗族支系大致分为:素苗、白苗、花苗、汉苗、歪苗、红头苗、青苗、红苗八种。据文山州《邱北县志》所记,苗族进入文山是从14世纪以后由湖南、贵州、广西等省迁徙而来。由于他们迁来的时间比较晚,坝区和河谷区已为其他民族所居,只得进入山林,住在高山山巅和半山腰,聚族而居。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反映了苗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

虽然苗族擅长于利用植物进行纺织,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温度的不同,各地的苗族种植的纺织必需品又有所不同。居住在西部川黔滇次东部和中部的苗族,因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暖,所以这两个地方的苗族主要种棉花织棉布,也种麻,但是数量很少。居住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地区的苗族则因为地处高山峡谷和石山地带,土层薄,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寒凉,所以主要种植苎麻、大麻,羊毛和野生火草来纺织麻布。但是,云南省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的苗族,由于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寒凉,土地贫瘠,他们只种大麻来纺织麻布。因此麻在文山苗族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麻纺织活动在苗族生存中的重要性,为了尊重苗族的风俗习惯,照顾苗族群众的特殊需求,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和政府还专门给苗族社员留了麻塘地。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1958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保留了这一特殊的政策,规定每户苗族留0.3亩麻地。由于党的这一民族平等政策,使得苗族的麻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文山苗族还大量地使用麻进行纺织。由此文山苗族使用麻的历史比其他地区长,因此又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苗族麻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文山州苗族女性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动律特点

(一)麻文化影响下的表现形式―题材特点

文山州苗族舞蹈的题材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1.反映人民生产劳动的舞蹈题材,如:纺麻舞;2.反映祭祀的舞蹈题材,如:铜鼓舞;3.反映人民生活习惯的舞蹈题材,如:芦笙舞等。而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大多数则是以反映人民生产劳动的舞蹈题材为主。

苗族人民对麻制品的喜欢度及使用率,是其他民族中少有的。在日常生活中,麻制品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拴牲口、打猎用的的麻绳;盛放粮食的麻布口袋;日常所穿的麻布衣服、裙子等。而这些麻制品都出自于勤劳、富有创造力的苗族妇女,苗族妇女只要双手一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搓麻线,纺麻布,直到90年代初期,文山城的大街小巷随时都还能看到苗族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街边、聊着天,走着路搓麻线的情景。由于文山苗族比其他地区的苗族使用麻的历史长,所以它在保留传统的麻文化的同时又融合了一些现代的审美元素及现代气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苗族妇女对服装的色彩、花系的审美变化、对舞蹈动作元素的创新发展等。当地的这一特点在文山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大量的苗族女性舞蹈中得以充分体现,如:《纺麻》《花裙舞》《滚新麻》《搓麻》《七彩裙》等舞蹈,都是以苗族妇女纺麻过程到织出漂亮的麻裙这一生产过程为题材线索,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的舞蹈,它充分体现了文山特有的麻文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苗族妇女勤劳善良、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

(二)舞蹈的动律特点

文山苗族女性舞蹈的动律特点有几个方面:

1.麻裙的影响

一条用纯麻做的麻裙是非常沉、垂的,因此苗族妇女穿着它走动时,裙子就会随身体的移动自然地左右摆动起来。在90年代初期时,苗族妇女穿着纯麻做的花麻裙来赶集,裙子随着胯部的左右摆动而向两边摆起来,就像挂钟的钟摆一样向两边摆荡,再加上麻裙发出的嚓嚓声,真是文山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当时能拥有一条苗族花裙是多少其他民族女孩梦寐以求的事情,可见苗族花裙的魅力所在!在舞蹈中,随着大幅度的胯部摆动,麻裙像一片翻滚的浪花,让人眼花缭乱,形成了苗族女性舞蹈的一大亮点。所以苗族麻裙的摆荡这一特点,是文山苗族女性舞蹈的动律核心及根本。

但随着全球的一体化,全球性的禁种大麻政策的原因,现在苗族麻花裙已由其他面料代替,使得花裙的垂感和动感大打折扣,为了保留苗族女性的舞蹈中裙子的摆荡这一特点,现在的舞蹈中则加强、加大、强调了胯部的左右摆动和左右划圆的舞蹈动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苗族舞蹈裙子的摆荡这一风格特点。

2.摆裙的动律特点

文山苗族女性胯部的左右摆动和左右划圆的动律特点是:在苗族舞蹈特有的共性特点一顺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特有的舞蹈动律――摆裙,即交叉式的扭腰摆胯。

交叉式是指左胯对右手,右胯对左手的交叉动律。而交叉式的扭腰摆胯,即:上左脚,左胯带动左手同时向前顶胯出去,左手向前时左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顺时针划前半圆, 这时左胯于右手相对,随后,右手手臂从前向后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逆时针划后半圆;上右脚,右胯带动右手同时放松向前,右手从后向前时右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逆时针划前半圆, 这时右胯于左手相对,随后,左手从前向后时左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顺时针划后半圆,就这样交替进行,它不同于其他苗族一顺边的顺拐动律。

3.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

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也是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动律的另一个特点。贵州的苗族舞蹈是重心向下,全脚掌进行踩踏的上下动律,而文山苗族则是身体重心向上、两脚前脚掌为支撑点的左右动律。在这一舞蹈动律的基础上胯一直以摆裙动律摆动,两手手臂在放松的状态下跟随身体在体侧交替划圆,这一基本动律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苗族的整个舞蹈动作中。这一基本动律使得苗族女孩的步伐更加轻盈、灵活,仿佛是在山林中飞舞的蝴蝶。

文山苗族在麻文化的影响下,舞蹈表现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摆裙动律,一个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是文山苗族女性自己特有的舞蹈动律,前者不同于贵州苗族一顺边的动律,而是交叉式的,后者又不同于贵州苗族舞蹈的重心向下,全脚掌进行踩踏的上下动律,则是身体重心向上、两脚前脚掌为支撑点的左右动律。其次在舞蹈风格上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和贵州苗族女性舞蹈热烈、奔放、飒爽英姿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具有轻快、妩媚、轻盈、婀娜多姿、柔中带韧性的特点。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气候及风土人情的不同,使得苗族各支系之间的舞蹈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真正地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正是这些多样化形成了苗族民族文化的斑斓万千和繁荣昌盛!

基金项目:

本文为校级科研委托基金项目《文山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开发》的支撑材料,课题编号11WSWT01。

参考文献:

[1]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2]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3]熊丽芬.云南苗族原始麻纺工艺[J].云南文物,1996,(02).

第3篇

关键词:文化符号;视觉传达;设计;运用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中,传统文化符号针对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其中起到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社会大众给予一定的认可,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促进视觉设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而把我国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到视觉传达的设计过程之中,能够有效满足社会人群对于审美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整体工作之中,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善于挖掘,深入的分析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以此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使用到视觉设计工作之中,以此推动这一设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一、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概述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含义

在1960年期间,日本东京地区,开展和举办了受到世界关注的设计工作大会,很多国家的代表人物都参加了这场会议。在当时的大会过程中,其所包含的内容就有海报和杂志等内容的宣传设计。在时展的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更是逐渐被人们多认可和关注,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不仅仅包括海报和杂志的内容,还包括对于多媒体的设计和展示。在这样的阶段上,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理念才被正式的提出,这也是一种通过图形和文字等视觉内容进行信息的传递,以此更好的表现平面的艺术。所以这一设计工作也具有专业的学科性,而符号学、美学等内容也逐渐成为了这一工作的基础要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视觉审美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设计的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视觉传达也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的进行更新。在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科学技术在社会上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方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所以这一设计工作也逐渐得到了发展。视觉传达这一设计工作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就是有经济型特点,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和商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设计师根据客户的要求而进行创作。其二具有美观性的特点,即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

二、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概述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传统文化符号是指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保留下来,一般是指具有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的图片、文字和绘画等。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不同,所以造就出格式各样的传统文化符号。传统文化符号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精神面貌,同时能折射出其民族特性。

(二)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构成

在世界长久的发展历史过程之中,我国一直属于文明的古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朝代,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符号特点,这也是历史文化最佳的展现方式。由于我国有5000年的文化文明,在其中养成了自己的民族特性,有着属于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审美需求。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构成主要是由汉字、绘画作品、人物等。这些符号都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并且其内容非常具有内涵。

三、我国传统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比较晚,但是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虽然没有针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明确的提出,但是却一直在进行这一工作,仅仅是没有系统的提出这一概念和理论内容。我国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在图像化的过程之中,其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传达过程,这一点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使其拥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在这一工作中,设计人员能够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穿入视觉设计中,还需要把设计的内容作为主要的作品,与西方的作品完全的结合,以此更好的彰显出中国特点,表现出中国的文化魅力。

四、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

(一)应用传统文化符号,符合我国群众审美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符号不断的深入其中,有很多外国的文化也涌入到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一些青少年来说,对于外来的文化更是非常痴迷。一些视觉传达的设计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其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外国风格的影响,所以我国很多居民也呈现出视觉和审美疲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把传统的文化思想中所获取的审美理念,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的产品设计之中,设计师就可以采取中国传统的文化,除去包装比较复杂的元素,利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把包装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以此抓住现代人自然的心理特点。

(二)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之中,文化符号自身也就包括这:文字、图案、宗教内容等。这些文化符号在被创造的过程中,都有着比较特殊的含义,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这些文化符号和内容,还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对传统的文化内容加以运用。特别是在产品的视觉设计传递过程中,一些文化的出现,也会引发文化区域,激发人们购买的欲望。同时在我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中,各种产品的形式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也需要面向社会信息文化的输出,让这一设计工作更加富有深度,进而更好的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

(三)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吉祥图案的使用

传统吉祥的图案中,人们对于平安和幸福都有着强烈的向往,所以在图腾中也体现出了对于图腾内容的崇拜。同时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作之中,传统的文化符号中吉祥的花纹样式也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很多设计师也需要在设计的作品中,充分的和传统的文化,以及吉祥的图案相结合,以此更好促进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四)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水墨画元素的使用

我国的传统水墨画中,有着墨分五色的说法,主要就是水、墨两种形式,也是这两种形式所形成的墨色的变化,这也可以说水墨有着非常充足的民族特点。因此水墨在传统文化之中意境的表达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在现阶段也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给视觉设计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启示。但是在传统文化和视觉设计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视觉的接受人员,利用传统水墨画的色彩,以此进行合理的交汇融合,以此带给人们强烈的冲击。

五、传统文化符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

(一)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文化符号的不断运用于其他领域的过程中,给一些行业带来了启迪和发展,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价值。传统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载体,也是形象化的艺术形态内容,更是民间文化和人们生活形态的主要体现。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只有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好的打动观众,才能得到更加有效的艺术传达效果。在提升设计作品视觉表现力的过程中,也需要为这一设计工作找到最新的开展方向,为视觉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找到广阔的前景。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传统的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遵循良好的策略,这样才能够保证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具有魅力的视觉传达设计主题内容,提高作品设计的视觉表现能力。近年来,在传统符号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完全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也是视觉设计工作发展中的必经之路。同时在传统的文化符号之中,视觉表现设计工作中既然需要使用到东方的蕴意,还需要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保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以此更好的促进视觉公设计工作的发展。

结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在现代的室内设计工作之中,具有中国韵味的设计工作,能够让室内的装饰拥有良好的改善和发展,同时也表示着内部室内装修工作也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内容上,还需要充分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把室内设计工作也体现出其传统的内涵。在整个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我国传统的装饰元素,还需要使用其自身存在的理性,针对其内容进行吸取和传承,并且需要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内容相结合,保证其形态和含义能够进行延续,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审美工作的需求,所以在视觉传达设计工作之中,传统的文化符号在其中能够体现出其整体的价值,以此打造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尚气息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董永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知识文库,2016,(19):10-11.

[2]陈勤学,陶卫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人文价值的创新与实践———以传统节庆文化符号为例[J].中国包装工业,2014,(18):103-104.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思路 应用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具备了深深的历史浓情与民族特色,它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具有更加独特的历史感。现今,越来越多的国外的设计大师都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努力的把中国文化有机的融入其设计风格中去,开展现代室内设计的新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加大了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的意蕴,还有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将这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有机的溶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就成为了中国现代室内设计首要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名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其意义之深远,智慧之广大是一般国家所不能比肩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气息,正是目前现代室内设计所欠缺的。

(一)中国文化的特点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它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社会代表性,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从中国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这五千年以来,虽说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其与西方国家同期相比,中国在其精神文明方面的建树明显高于同期的西方国家。所以,在中国,更加的适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2.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主要是以实践为主,轻分析重综合。中国是一个讲究综合素质的国度,特别是物质文明世界在向精神文明过渡发展的过程,更是受到了人们群众的广泛关注。在整体的思想精神认识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更加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再加上中国式的思维还讲究的阴阳融合之道,相信万物的变化均离不开阴阳的变化,所以,中国式的思维能为现代室内设计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施展舞台。

(二)现代室内设计的特点

由于现代生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室内作为一个人主要生活的空间保证,其设计安全性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现代室内设计的具有特点如下:

1.现代屋内设计与人们的身心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室内设计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室内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室内光线影响着人们的眼睛,湿度、温度、环境质量关系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室内设计的颜色、图案、质感都是在潜意识的影响人们的心理。所以说现代室内设计是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2.现代屋内设计集中了生活中的所有美学。室内设计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美学,如建筑、绘画、摆设、插花等等多方面的美学都是与之分不开关系的。室内设计的设计手段和语汇不仅体现于空间界面的形体美、也体现于装饰工艺美。作为集合这些多种元素设计的综合场所,室内空间摆设很显然早已成为了表现这些元素艺术性的一个有效平台。近年来室内设计中软装饰设计的兴起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3.室内设计变化更新快,技术手段新。对于室内设计来说,其具有着更强的灵活变化性,它对所有的建筑更新都要迅速的多。室内设计的风格也是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在设计技术方面要求也很高。现代室内设计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做室内设计时可以适当的采取动态设计,可以有效的预见可能性的生活方式变化而引起的室内空间设计变化,因此要求界面构造、选材及施工等都要适时更新。

4.现代屋内设计具有先进的科技含量。由于现代室内设计具有更加开放的设计原则与模式,所有在设计室内时,就需要更高的科技含量。现今的室内设计往往需要利用最先进的网络电脑软件,与利用市场上新先进的材料综合利用才能完成设计,所以其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值。

5. 现代屋内设计具有独特的设计个性。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来说,由于其涉猎的方面较多,使得它的设计具有相当的综合性质,但就其室内设计的作品还是具有着单一性,所以现代的室内设计能够比较全面的体现出当代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屋内的设计就能够看出房主的审美情趣与其对待生活的态度。再加上由于现代设计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现代室内设计的元素更加丰满,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拥有这种现状的现代室内设计使其的发展更加具有空间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室内设计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正好与现代室内设计的特点不谋而合――中国文化主要讲究的是文化归属与精神层面的结合,它的这点正与现代室内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站在了同一个轨道上,现代的室内设计最主要的体现价值就是符合人们在精神层面要求。人们对物质的无需化,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的需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符合了现代室内设计的本质出发点。

中国传统文化还讲究继承,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特点都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要求符合,多年来室内设计继承与发展,造就了现今室内设计的新文明。所以说,现代室内设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究竟怎样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让二者都可以得到顺利的发展就成为了许多专家研究的重点了。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汇中的应用

1.作为现代室内设计的设计师,不仅仅要考虑到设计风格的独特,更应该从住客的思维方式上考虑设计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思想上的意蕴,这种思维上的艺术在对设计方面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意象思维能够在特殊与具体的领域去把握真理,具有活泼、不滞留的特点,更加有助于人类悟性的增长。思维的意象一直潜藏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一个有渲染力、有感情的思维意念,能够超脱任何的阻力,不会对人与人的交流产生任何的影响,甚至会使人们达到更高一个阶段的交流。如果能顺利的将这种意向思维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创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室内设计带来新的变革。下图就是具有中式风格的“御膳宫”的外景图(如图1所示)。

2.合理的运用传统建筑元素与文化背景。现代室内设计要合理的运用现今已有的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设计师要合理的利用这些文化元素,让其能够在侧面烘托出室内设计的氛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其建筑艺术、绘画、书法、工艺都具有个各自的民族特色。如果现代室内设计中引入传统的象棋、瑶琴、宫灯、国画、刺绣、剪纸等等这些具有民间工艺的设计,就会使得整个室内具有不同的文化元素。现代的装修风格,古朴的设计方案,这些因素势必会带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再加上,中国式的元素更适合室内结构的造型,在色调、质感、线条等方面更加给人心里一种温馨、浪漫又不失老套的感觉,使得室内设计行业越走越远。所以,只有合理的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因素组合在新的情境中,才能既保证了文化的传承,又能够在文化的总体上产生新的象征意义。

3.适当地运用传统符号元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与凝练之后,具备了更强的文化内涵与民族风俗,在这期间形成的图形与纹饰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像中国的篆刻、图腾、数学符号、动物祥云图案、雕刻、传统的纹样等等这些符号都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如果现代室内设计时,设计师合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将这些符号运用到室内的环境中,为室内设计营造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综合体,必然会给室内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时代感。但是,我们不要直接的将传统文化“拿来”,要努力对其进行“去糟取精”,将其打散重构,取其精华来溶入室内设计中。合理地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不仅可以表达历史的文脉与现代生活的延续性,更能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或变形,增加装饰效果。

4.采用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为陈设设计的核心。由于不同的名族具有不同的审美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室内陈设又作为室内设计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使得设计师在选购陈设物品时就需格外的小心。陈设的物品贵不在多,而在精。一个正确的陈设在室内设计会起到“点睛”的作用,会为室内增添不少特色与文化修养。

我们要把握好营造室内设计的氛围就要做到:

第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沉而又稳重的个性,使其在陈设烘托室内设计时就要注意要有一个适合的度,如果过分的高调渲染古朴风格,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的精华就在于内敛沉稳且具有古意的中国式设计,要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的神韵,从而使家具陈设更具古典与现代的神韵。

第二,在现代室内设计的的色彩、色调上,还是以黑、黄、红三种主色调为主,新型的室内装修往往在取材上更加的自然,但是缺乏了古朴的传统意味。新方式的中国式陈设的“新”,主要体现在它对人们新生活方式的表达与把握。它以现代手法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所以判断房屋陈设时,一方面要看是否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细腻情感融入生活,让人一看就容易理解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中国人,更是有一种亲和力,另一方面还要看是否让我们生活变得更舒适。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室内设计打响了新的号角,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现代室内设计如若能够更好的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在其未来的发展的路上就扫平了“拦路虎”。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室设计提供了发展道路的同时,现代室内设计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延伸。所以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想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只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设计理念做到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合理深刻的提炼出更好的意境,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参考的价值,形成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 胡承华. “新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浅析――对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及其设计理念的一种解读[J]. 科技信息,2010,(01)

[2] 毛小悦. 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0,(03)

[3] 徐丽. 论新中式家居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J]. 文教资料,2010,(21)

[4] 李志,韩春宇,杨宏伟. 浅析室内设计新中式风格的设计方式[J]. 商场现代化,2009,(34)

[5] 王锡斌. 道法自然――新中式家具设计哲学探析[J]. 装饰,2011,(03)

[6] 张国强. 室内空间的新中式古典风格演绎[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2)

[7] 畏冰,那那. 反传统的“新中式”魅力呈现[J]. 人像摄影,2011,(02)

第5篇

1.国外包装平面设计

在外国的包装平面设计中,对于产品的包装有明确的相关法律规定,比如禁止产品的包装费用大于产品成本,对于包装的设计进行大力的支持。像日本一个杂货品牌“无良印品”,不仅产品注重纯朴、简结和大方,在包装设计上也是遵循以人为本、简单、文雅,包装上面没有任何品牌标志,这种设计理念,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再如美国的KFC包装设计上,通过肯德基爷爷的画像,营造出了一个产品包装设计人性化、亲民的效果。此外,国外的包装设计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并支持设计师的设计工作。

2.国内包装平面设计

在我国目前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存在设计意识薄弱、抄袭严重、传统文化设计运用不当的现象。比如胜过中常见的饮料中,有“大个核桃”冒充“六个核桃”,这不仅会影响到产品设计本身的营销,对于消费者心理还会产生很大的排斥;再如知名的凉茶饮料王老吉,套牌的假饮料在包装的平面设计中仿制真品包装;再者如中秋佳节的月饼,在包装设计中,存在包装的外观过于华丽,产品本身远不及一个包装的设计成本,这种现象错误的理解了产品包装设计的价值;还有就是在运用传统文化上,包装的设计图案云产品本身并无联系,或者使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寓意不好,没有科学合理的运用。因此,在包装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营造出符合产品本身,并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包装平面。

二、包装平面设计中营造传统文化情境

1.传统文化特点在包装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在于有强大的民族性和地域特点。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画、和民族特有的历史,在我国酿酒的历史有着7000多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白酒故乡,相比外国的葡萄酒、鸡尾酒有着独特的特点,在古代人们常常喜欢饮酒作乐,在喝酒的时候进行书法创造、绘画创作、写诗、唱歌等等,此外中国的酒文化还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酒礼”、“酒德”。基于此点,在酒品牌之中“酒鬼酒”的包装设计就很好的运用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情境。首先是酒的内在包装,采用陶瓶,与玻璃包装瓶子设计相比更具文化气息,在瓶子的上印有传统书法中行书的“酒鬼”二字,然后是产品的外在包装,采用传统文化中绘画风格,采用一个人背着一坛酒,加上一首诗词:“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赘;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形成了一幅《酒鬼图》,这种包装平面设计不仅传统了中国的就文化,还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绘画特点等元素融入到了酒的包装上面,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韵味,使得“酒鬼”这个酒品牌凸显了特有的品牌效应。

2.传统材料在平面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材料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象体现,比如纸质、木质、布料等等。目前很多产品的包装采用的是化学方法进行的加工,这不仅对环境会产生污染,对于消费者直观感受来说,没有亲和感。包装材料是包装平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传统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设计,不仅可以达到包装的环保、清洁,还有利于营造出一种自然质感和纯朴的气息。比如茶具、月饼、中药材等产品包装上,采用传统的材料进行包装平面设计,不仅可以达到环保、运输成本低、印刷精美、效率高等使用优势,还可以促进产品与包装的完美结合。在茶产品中,福建某品牌茶叶包装采用竹筒以及牛皮纸材料进行茶叶的包装,这种设计理念首先就与常规的塑料袋包装设计有所区别,另外营造出一种原生态的茶叶生长和采集环境,这种包装设计符合茶产品本身的气质。还有常见的糕点包装材料上,使用油纸进行包装,这可以勾起老年人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

3.传统文化色彩在包装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在传统文化的色彩使用上,既有一定的使用规范,比如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权贵等等。在现代的产品包装中,利用传统文化中色彩的不同定义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表现。例如在喜糖的包装平面设计中,都是采用以红色为包装的主颜色,这种设计颜色,给人一种喜庆、欢快的感觉,还符合喜糖的价值用途。再如书籍包装的平面设计中,在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的书籍包装平面设计中,采用以蓝色为底色,白色留空进行字体的安排,这种设计彩色就是利用了传统文化色彩颜色的意义,营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书籍价值,会令人感觉到书籍的阅读价值,符合书籍的承载价值。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包装平面设计对于产品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包装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可以营造出符合产品价值的情境。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传统文化理念与包装设计产品价值的相符合,通过正确、科学、合理的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运用方法,使的包装的平面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营造出包装的平面设计与人们的思想认同产生共鸣感,满足人们碎玉包装平面设计的追求和期望,促进我国产品包装设计市场的发展。

作者:杨少华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焦瑞琪.传统文化在当代包装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5(21):89.

[2]陈怡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文学:中,2012(4):214-215.

[3]李桃桃.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2):145-146.

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主体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指的是其中的积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礼治精神。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的文化要素,推进特色大学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开展专业与梦想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文化的新内涵,具体研究如下。

一、勇于开拓专业领域中的文化新内涵

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文化内涵并与课外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所学专业,开展旅游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研究,从而促进学科教学,丰富大学生文化底蕴。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学生学习中

如今旅游增温不下,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只有以文化为底蕴,旅游业才能有档次、有品位,常胜不衰。唐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王维、元稹、高适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中国古典诗词范围广博,涉猎从自然到人文的风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唐诗,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记述自然风光、名川胜迹、人文建筑、服装服饰、风土人情、绘画书法、音乐舞蹈、节日庆典、传统习俗包罗万象,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如能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旅游专业学科教学中,则可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从边塞诗中了解我国古时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了解丝路上的主要城镇、朔漠风光、异域风情和异域文化。借助唐诗对黄河流域的叙述,了解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繁华古都。从对长江流域的叙述角度出发看唐诗,看春江花月、烟雨楼台和文人雅士的江南特色。通过收看《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以及阅读董桥的散文如《乡愁的理念》等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将知识和理念、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

(二)将饮食文化融入专业课学习中

中国自古以来重自然,爱生命,追求和谐,饮食活动注重情趣,烹饪讲究技巧的施展、饮食器具的挑选、菜点的安排,注重审美情趣。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点。如风味多,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四季有别,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讲究美,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注重情趣,中国菜肴的名称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的命名,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等来命名。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鸿门宴等;食医结合,药膳同源等。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人文情怀,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会团团围坐,举杯相敬、让菜、劝菜,分享各自内心美好的事物,分担朋友内心的痛苦。此外像孔府宴、满汉全席,席中还有诗歌答奉、百戏歌舞、投壶行令,文采斐然。其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珍馐菜肴达三百多种,它拥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二、寻找区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构建特色大学文化

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深入社会实践,结合城市承办的各种博览会、文艺演出、体育盛会等形式,开展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活动。以吉林省农博会为例,开展专业与区域文化融合研究。在旅游景观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体现吉林省民俗文化特点。吉林省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人居多,是世界公认的萨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农博会展览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将梦想与景观设计的实践融为一体,突出区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如汉族传统民居――土坯房子篱笆寨;满族传统民居――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朝鲜族传统民居――立柱支撑、纵横梁木、进门就是炕。“地窨子”“马架子”“闯关东”时的民居。现代生活方式替代了传统民俗,但是我们不该让当代大学生忘记优良精致的民俗文化。

三、开展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企业文化研究实践活动

企业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合大学所开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丰富所学专业的文化底蕴。如一汽大众企业文化研究、北京同仁堂的企业文化研究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求职就业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同仁堂有着335年悠久历史,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经营中坚持“德、诚、信”的优良传统,确保同仁堂招牌的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后,同仁堂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观、义利观、质量观、激励观,发展观、人本观,将企业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中。

第7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像一场风暴席卷我国。近年来,我国网络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迅速成为网络大国。人们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实现商品交易,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刚接触网络的时候,人们需要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只需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实现不少生活需求。网民可以利用大量的碎片时间打开手机阅读网络资料,便利的上网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是一场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思想的民族精神。现在,这两种文化出现了强烈的碰撞,一方面人们追求时尚、追求效率,对传统文化出现了弱化现象;另一方面人们在忙碌中更关注道德的回归,对网络文化存在的价值和蕴含的精神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争议很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网络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人认为只要是和网络有关的文化产品就叫做网络文化,也有人认为网络上首发的作品才是网络文化,不管是怎样的观点,网络文化都摆脱不了网络和文化这两个要素。网络具有方便性、先进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逐渐得到了网民的认同,因此,我国的网络发展速度惊人,网络以不可抵挡的姿态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普及,让更多的手机族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都能够感受到网络文化独特的魅力。尽管每个人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不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存在方式,它有着独特的表达形式。简单来说,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或者手机为载体,以网络为平台,依靠发达的信息传播系统,运用各种语言符号传播思想、发表看法、传递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购物、讨论……可见,网络的功能非常强大,网络文化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二)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植入中国人骨髓中的民族精神,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弘扬于世,绵延至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作为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渗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有别样的个性和气质,这来源于受到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因此,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国人们践行的道德目标和依托的精神家园。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现象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二者的融合也逐渐被人们认同。二者相互依存,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寻找最佳的契合点,分别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以信息高科技为基础,和传统文化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网络文化是在计算机普及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网络的诞生、发展和普及过程中必要的条件是技术的革新。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各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构建了平台,因此,网络文化首先表现出技术特征。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处理,将传统的图片、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经过分析后传递到网络上。由此可见,网络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数字形态的表现,由于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平台,影像、图片、音频等复合而成的多媒体传输让网络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这体现了网络文化的数字化特征。除此之外,网络文化还有虚拟性的特征。网络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更方便,人们通过QQ、微信平台、淘宝等应用程序可以实现聊天、交友、购物等形形的生活需求。互联网上的资料是可以虚构的,匿名的现象让更多人喜欢上这种隐秘的方式。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在网络上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其他人进行文化交流,从而获得各种需求的满足。网络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也是吸引众多网民的地方,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把自己剥开展示出最真实的一面,心里的烦恼可以在这里倾诉,传统文化中一些羞涩、隐晦的话题可以在网络上放开了聊,人与人之间虚拟的角色中的交流是平等的,彼此可以敞开心扉,互相缓解工作、生活压力。网络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尤其表现在内容的多元性。人们在网络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大多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因为网络中所包含的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其传播方式是多元的,满足不同形式的互动。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群体的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传播方式主要以书本、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传统文化的传递也大多通过教育教学和民间的口头相传,学生在进行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道德标准、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都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书本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学生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从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有很大的弱点。比如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慢,传统文化的作品要经过编辑出版之后才能够在人们手中传播,传播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充满正能量,带有很深的哲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学习,目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群体,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较少。这不是说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的内涵深邃,要理解传统文化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才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神理解清楚。因为传统文化作品的作者大多具有很高的创作水平,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练,如果读者不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就不容易读懂。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现状已经是我国文化主流形式,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两种文化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各具优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首先要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形式上的差异。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从传播速度和方式上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从思想内涵上来看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远比网络文化大。下文将从两种文化的优势和缺陷进行比较分析,强调突出两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的重要性。

(一)网络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网络文化的优势在于快捷、方便、实惠、开放。网络文化是借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来进行传播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报纸、书本。报刊杂志从创作到出版需要很长时间,而网络文化从创作到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可能更短时间。快捷传播是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最大的优势。其次,网络文化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文化作品的读者量没有限制,只要能够上网,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就可以阅读相关文字。而传统文化的作品需要人们购买才能阅读,比如报刊杂志,由于印刷数量有限,阅读的对象也相对较少。从经济实惠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更实惠,网络阅读只需要缴纳上网费,有的网站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外,没有其他收费项目了。也就是说网民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比如知网的资料检索下载,每个月只需要些许费用就可以阅读里面的文献资料,而且内容非常全面。传统文化作品不花钱能阅读的只有图书馆,但是不能保存,网络上的资料还可以下载下来,作为永久保存。网络文化更开放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广大群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作,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人们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也可以通过好友进行及时交流沟通。而传统文化的阅读过程在相对封闭性的环境中进行,即便是有感想也不能及时和朋友交流,更别说和作者交流了。在网络文化中,读者还可以给作者留言,作者在方便的时候还可以一起探讨作品中的文学问题。然而,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上传资料信息,无形中给一些低俗的人提供了传播庸俗信息的平台。网络上不负责任的言论、虚假信息、不文雅的广告等严重地污染了网络文化。网络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陷阱。近年来网络诈骗和信息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就说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尤其是网络舆论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极少数心理变态的人利用网络文化在舆论场所兴风作浪,治理和整顿舆论市场便成为当下全球共同关注并十分头疼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具有了深厚的文学底蕴,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熏陶方面,对华夏子孙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从商周时代延续至今,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中华儿女永远继承和发扬。其次,在对待个人生命和自由的问题上,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由、独立、民主的思想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待个人和集体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历来尊崇顾全大局、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和全局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诠释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折射出了我国先哲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对待人与自然的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具有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的文学作品太多,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保护的朴素意识,也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但是,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博弈中,传统文化有很多地方处于被动地位。比如时效性、开放性等方面明显差于网络文化;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网络文化相比也显得单一,在传播和互动方面也没有优势。

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网络文化作为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宣传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便利。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内涵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和条件。因此,作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网络管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不可回避和否认,网络上现在还有很多低俗和虚假传播的现象玷污着网络文化市场,这需要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的纯洁性。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精髓作为支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和发展,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形成丰富的内涵。因此,从网络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尽量避免低俗的信息进入网络,让互联网上的文化充满正能量。网民在上网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不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话不说,未经证实的消息不传播。提高全面素质,让互联网展示中国人的风采,展示中国气派。因此,规范网络管理,引导网络文化健康良性发展是未来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汲取文化精髓,提高网络文化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零门槛的,没有限制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网络文化中,不仅提高了网络文化的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保障。应着力提高传统文化的质量,增强人们的认同感,让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网络文化的传播。其次,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广大网民心目中具有权威性,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网络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可以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发挥网络优势,宣传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境。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丰富的民族精神,很多人只能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广播等方式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扩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这就需要各传媒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微博、微信、百度等各网络平台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知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宣传机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丰富多彩的方式吸引广大的网民自觉加入到学习、宣传和分享传统文化的活动中,让传统文化在网络的推动下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五、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3年4月份出台的《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文就是要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向中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精髓的策略和思路,引导新一代的中学生在经典中徜徉,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走出自己的感悟人生。

语文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所为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经典文化,这种文化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发展性等特点。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在历史、哲学、文学、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签和特色,是一个民族的骄傲资本,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毕昇的活字印刷,涉及到中国印刷术的历史和其世界地位;《核舟记》中所涉及的雕刻技艺,以此为基点可以延展开来给学生讲解一下中国的精雕细刻工艺以及建筑、家具等的雕刻历史;语文教学为传播和普及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旁征博引地将课文中所涉及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所涉及,并且布置好课后阅读或者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情趣和求知欲。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彰显美德、惩恶扬善的故事和传说,还有许多道德典范以及体现广大民众聪明才智的范本。这类文章大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如《智子疑邻》告诫人们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只有心怀善意,才会感觉美好和幸福。《卖油翁》《塞翁失马》等诸多短小名篇都分别讲述了不同的哲理和处事原则,这些传统的美德和教义都要借助语文教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祖国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他们有受益有收获。

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需要借助语文课程来进行,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学语文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最大限度地将传统文化精要传授给学生。

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是民族精神传承延续的需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道德,这些文明和文化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一代代地去传承和发展,继续保有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在世界文化圈继续保有东方文化的底蕴和吸引力。

其次,是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需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选编,大都体现了古人的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对古人的敬仰,同时也增强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面对困难有了强烈的自信心,这种内在的转化其实是一种内在动力,能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学习态度,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也是有很大的良性引导作用的。

再次,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的需要。一个人的修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读书与交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时期,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这也是在语文教材中大量引入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学生步入正途、走入正轨是培养的目的。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形成、人文观念的形成以及个人素养的养成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学阶段教科书中的涉及的历史、典故、文化、诗词、歌赋、科技等都是学生知识储备阶段的经典,只有对传统文化吸收并内化,才能有个人修养和气质的升华,才能积累起丰厚的文化底蕴。

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

首先,利用教材的关联性进行渗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对相关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以及诗词歌赋进行介绍,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书籍进行任务阅读,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又对他们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书和查阅资料的逻辑性。

其次,利用生活的关联性进行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课程教学和生活的关联性,利用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或事故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典故或者这里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体会并感悟是非真理,从而也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规范。

再次,利用兴趣的关联性进行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进行点拨和引导。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欢网络游戏,教师可以在讲授传统民间游戏的同时讲述一下两者的不同和联系,传统的民间游戏纯粹就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大部分都是户外运动,对参与者的身心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而现在的网络游戏,对于视力、体力以及心智都是一种不良影响,要正确地分析网络游戏的利于弊,从而教育学生把握好“度”,正确处理好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内涵集中于对孩子给予传统文化行为系统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传统文化理念;从狭义上讲,则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教导。基于社会学理论可知,幼儿家庭教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教育是家庭功能中的关键环节。而从教育学观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幼儿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基础前提,在此阶段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现代环境中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形态为日常行为教化,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为“自律、责任、社交、服从”观念的传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其囊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涵。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特点

第一,目标集中于提升幼儿伦理道德基础认知,以此为基础对孩子的人格培育实施强化。相比于青少年时期而言,幼儿阶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价值取向理解等方面并未成型,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影响教育为主,借由父母及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系统产生影响。观察周围不乏多数父母会在幼儿进入记事时期开始进行品德教育,父母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传授“孝道”“礼让”“分享”“勤俭”“节约”等理念。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在于帮助幼儿时期的孩子在伦理道德方面打下正确、坚实基础。

第二,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行为养成,表现为基于传统文化影响的礼仪规范教育。父母的教育行为重点集中于将正确意识扎根于幼儿时期孩子的思想、行为中,力求从外部施力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促成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律。《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辅材料,成为父母常用的教育工具。

第三,以家规家训灌输、家风传承熏染、亲情敦促德化等方式作为幼儿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策略。鉴于对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的特征及学习规律的考虑,国内多数家庭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行为教化时,倾向于反复强调、行为影响等方式。抓住孩子行为意识与理念意识养成的初期黄金时间,通过反复强调、灌输教授、行为指导等方式,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从教育效果看,家长在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进行道德影响时的效果最好。

(二)幼儿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父母长辈正确的行为指导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而不当的行为也会被孩子吸取,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反观幼儿家庭教育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一些弊端:

首先,与国外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幼儿家庭教育将更多的目光放置于孩子认知的养成与约束,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环节。与其余阶段的教育行为雷同,幼儿时期的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予以巩固,原因在于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不定,而实践行为有助于孩子记忆的形成,从而起到促进传统文化教化效果的作用。受到国内传统历史的影响,“知识优先论”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有的父母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成绩指标定位于孩子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对孩子智力因素的过分看重会削弱幼儿时期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训练,“高分低能”孩子的出现边源于此。

其次,“家庭成员地位论”对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利。多数家庭的父母将“家长说一不二”的独尊理念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服从、孝忠思想,这种对传统道德礼教的过分灌输和遵守,对孩子的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和束缚。换言之,强制性的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潜能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现代幼儿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可用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家庭教育仍然存在可提升、改善空间,针对幼儿家庭在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可用改善对策,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吸收国外家庭教育有点,融合已有幼儿家庭教育系统,促进幼儿时期孩子个性化与传统的兼容。现代社会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客观因素,多数将孩子的幼儿时期抚养工作托付给双方父母。造成幼儿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历史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现象也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得到实质性转型的瓶颈。作为改善策略,父母可尝试引进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观念,冲淡保守观点在传统文化教化中的影响作用,对家庭教育观予以更新,结合时代特色考虑孩子的实际发展需求。

其次,丰富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实践教育教化行为的比重,在重视孩子道德素质养成的同时,关注孩子动手、动脑、交际、协调、适应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实际经历帮助孩子完善人格。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与发展能力予以有机结合,拓展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做到“知行并重”。在实践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孩子创新潜能的激发与培养,通过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动手过程的经验积累,为提升孩子多方面素质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创新思维养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有关键意义,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深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再次,巧用契机渲染幼儿家庭教育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父母在传授给孩子中国传统礼仪礼节、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要周期性地反复教化。当然,这里提到的教化绝不仅仅是单向灌输式口述,而需要父母及长辈在日常处事待人的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到以身作则。在中国传统节日时期在家里举办庆祝活动,以借用节日氛围切实令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在家庭环境中以父母长辈成员为主,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建立正确的家庭文化模式,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场所。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安排布置简单的劳作任务,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生活行为习惯,自小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

三、结语

基于本文内容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教化行为系统中,幼儿家庭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革新。出于对现代社会特征的考虑,我认为此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将眼光集中于幼儿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特点的鲜明化三方面。不仅要汲取西方国家幼儿家庭教育的鲜活资源,还应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标签。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予以恰当结合,避免单一形式的教化手段对孩子个性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