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价值量化

时间:2023-07-09 08:54:07

导语:在价值量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价值量化

第1篇

杜贺敏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职能管理部门员工工作价值难以量化评价,难以横向对比的困境一直以来是很多企业难以克服的一个管理难题。本文采用员工工作价值积分制,量化评价各级各类员工工作价值,从而为合理公平的价值分配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管理部门 员工工作价值 量化评价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是价值链条的管理,即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进行价值创造,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类员工工作价值进行量化评价,根据工作价值量的大小进行价值分配,这样的管理体系是公平、合理、有效的。相对于工作结果容易衡量的营销类、生产一线员工来讲,各级管理部门员工由于从事的岗位性质差异性大、工作质量界定难等原因导致工作价值难以量化评价,员工对组织的贡献难以横向比较,这成为困扰各级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难题。本文旨在采用积分制管理科学量化评价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员工工作价值,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一种化解难题的思路。

一、员工工作价值积分制管理的定义

积分制管理是指把积分制度用于对人的管理,以积分来衡量人的自我价值,反映和考核人的综合表现,然后再把各种物资待遇、福利与积分挂钩,并向高分人群倾斜,从而达到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人的积极性。

员工工作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为组织发展需要所做出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员工工作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员工自觉融入组织的发展,发挥能力、开拓创新、岗位建功,在推进组织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创造的价值。

员工工作价值积分制是指把组织发展战略细分为若干指标,对每项指标制定详细的积分标准,并按照该指标对于达成组织战略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权重,员工达到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积分,员工工作价值积分=Σ各指标所获得积分×指标权重。

二、员工工作价值积分制的设计思路

步骤一:分析组织发展战略,采用鱼骨图法将战略细分为一级指标,并根据指标对组织的影响大小确定相应的权重。

步骤二:细化并定义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细分为二级指标,对每项二级指标定义,制定详细的积分标准,并赋予权重。

步骤三:管理部门员工根据岗位性质进行分级分类。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共性进行通用指标体系设计,再依据岗位差异化进行个性化指标体系设计。

步骤四:管理部门各类员工依据积分标准进行工作价值量化评价。

步骤五:结果应用。员工工作价值量化积分可作为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选拨的依据、可作为薪酬兑现和调整的依据、可作为岗位晋升的参考等。

三、××培训中心员工工作价值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培训中心将中心“两个一流”的发展战略所需的能力划分通用指标和专业指标。通用指标为职业资质、岗位绩效、工作创新和其他贡献四个一级指标,并分别赋予权重20%、4 0%、30%、10%。其中职业资质是评价职工在学历、职称和职业资格等方面获得的等级;岗位贡献是评价职工履行岗位职责、参加专业竞赛比武、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业绩;工作创新是评价职工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的高低;其他贡献是评价职工兼职和社会贡献情况。

职业资质指标细化为学历(学位)、职称、职业资格三个二级指标,并分别赋予权重20%、40%、40%;岗位业绩指标细化为绩效等级、调考和竞赛、表彰奖励三个二级指标,并分别赋予权重6 0%、20%、20%;工作创新指标细化为制度和标准、论文和著作、项目和课题、五小创新和建议、典型经验和成果、专利授权、经验交流、技术推广等八个二级指标,并分别赋予权重20%、5%、15%、10%、10%、15%、10%、15%;其他贡献指标细化为兼职工作、征文、文化竞赛、专题讲座、见义勇为和好人好事等五个二级指标,并分别赋予权重50%、15%、10%、15%、10%。

专业指标是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将全体员工分为行政管理、技能培训、高职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五个类别,分别制定专项积分指标。行政管理类专项指标是在岗位业绩一级指标下加岗位履职、工作满意度两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其他贡献一级指标下加兼课一个二级专项指标;技能培训类专项指标是岗位业绩一级指标下加培训工作、赛考集训、实训室建设三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工作创新一级指标下加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两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其他贡献一级指标下加下厂实践一个专项指标;高职教学类专项指标是岗位业绩一级指标下加教学工作、指导参赛、标准编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工作创新一级指标下加教学建设、技术服务两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其他贡献一级指标下加专业管理、下厂实践两个专项指标;学生管理专项指标是岗位业绩一级指标下加班级建设、指导参赛、承担课程、心理咨询四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工作创新一级指标下加教育活动、突出表现和重大贡献两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其他贡献一级指标下加承担管理工作一个专项指标;后勤服务专项指标是岗位业绩一级指标下加岗位职责、优质服务两个二级专项指标,在工作创新一级指标下创新和成果一个二级专项指标。

四、××培训中心员工工作价值量化评价工作流程

第一,成果备案——根据员工工作价值量化积分表中规定的归口审核部门,职工将自己的成果到对应的职能部门登记备案。

第二,职工自测——根据员工工作价值量化积分表,各类职工按照积分周期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评分,提交职能部门审核。

第三,部门审核——职能部门根据分管业务,对五类职工自评分进行审核,形成审核分,提交员工工作价值量化评价办公室。

第四,积分公示——员工工作价值量化评价办公室分类汇总所有职工的审核分数,向全体职工公示价值积分值,公示期间如有异议,由员工工作价值量化评价办公室协调解决。

第五,结果应用——根据员工工作价值量化积分值,初选出“两级五类”优秀人才,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六,人才聘任——领导小组批准后,发放聘书,“两级五类”人才享受相应待遇,同时履行相关职责。

第2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X1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当今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之一[1]。在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具有突出现实意义,从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综合考虑,对地区年际间的生态效应变化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评价,也是可行的[2]。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东经104°17′— 107°39′、北纬35°14′— 39°14′之间,东邻陕西,南接甘肃,北部和西北部与内蒙古接壤。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国土面积约为5.18万km2,仅占全国总面积0.54%。宁夏深居内陆,处于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降雨南多北少,年平均气温5 ℃~9 ℃,年平均降水量干旱山区为400毫米,引黄灌区年为157毫米 [3,4]。全区自2006年以来共完成造林面积6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4%,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程度接近40%,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4 000万吨,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为宁夏全区2006年和2010年TM影像,空间分辨率30米,影像时相均为夏季。首先利用Erdas软件在精度要求范围内对两个时期分幅影像进行配准和几何校正,然后进行全区图像的拼接和融合,并对影像进行空间和光谱增强处理,增强图像目视效果。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5],结合生态系统类型和宁夏全区土地利用现状,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然后通过ArcGIS软件对影像进行数字化解译,得到宁夏2006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分类图(图1—2)。

图1 2006年宁夏土地利用图 图2 2010年宁夏土地利用图

2 研究方法

2.1 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分析

土地利用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上,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6]。研究区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情况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评估,表达式:

(1)

式中:k—研究期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研究时段长。

2.2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2.2.1 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是生产与形成生物资源价值的环境,目前采用生态服务价值将其量化[6-7]。估算方法为:

(2)

式中:ESV—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Ai—研究区第i中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VCi—生态价值系数,即单位面积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不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谢高地等[10]结合国内具体情况计算得到的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表,得到普遍认可。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按照耕地对应农田,林地对应森林,未利用地对应难利用地原则;建筑用地对应居民地,并按照Costanza等[8]的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不做估算,从而获得宁夏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表。为了便于指标计算分析,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在[0,1]区间内赋值,鉴于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最高,赋值1.0,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比例关系确定,从而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表1)。

表1宁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生态价值

2.2.2区域生态环境指数

综合考虑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的单位面积相对生态价值及相应面积比例,用以定量表征表征某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9],求得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t,其表达式为:

(3)

式中:Ki —区域t时期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面积;Ci —区域t时期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相对生态价值;A —研究区总面积;n —区域内所具有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3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图1、图2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属性数据。结合公式(1),得到研究区200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表2)。

表2200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km2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1)2006年到2010年间宁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5 a来林地面积增加2 544.02 Km2,年平均增长率达10.86%,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684.97 Km2和1 631.97 Km2,未利用地类型中沙地面积缩小,退耕还草还林工程和治沙工程分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2)草地面积有一定减少,但年变化率幅度较小,根据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是由于退耕草地向退耕林地的转变,退耕封育树种成长郁闭度的增加;(3)建筑用地面积相应增加,其分布多在各市县周边,土地利用年变化率11.47为各类型最高,这与宁夏推进城市化进程和西部经济大发展战略相一致,水体面积有所增加,但总面积和年变化率不大。

3.2 生态效应分析

3.2.1 整体生态效应分析

根据表1区域生态价值服务系数系数和相应生态价值,结合宁夏两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利用公式2、公式3计算出区域2006—2010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和生态环境指数(表3)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指标比例关系(图3)。

表3 宁夏2006—2010年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指数

第3篇

籽棉收购政策性很强,衣分问题尤为敏感,它直接影响着棉农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是影响籽棉收购的一大因素。衣分既是考核棉花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和参数,又是收购籽棉的一个重要检验项目。衣分高低与棉花产量、棉农收入息息相关,衣分试轧规范管理,确保衣分检验结果真实准确,对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籽棉收购情况复杂,而衣分检测是反映籽棉收购政策的一个窗口。衣分试轧准确与否关系到棉花加工及棉农的根本利益,有些地方棉农对衣分反映强烈,籽棉收购举步维艰。其原因是:没有进行规范试轧,试轧机型号各异,设备简陋、落后、不科学,广大棉农持有疑虑,要杜绝上述现象,规范管理是根本。

籽棉试轧管理要做到三个方面:

1、改善条件,加强监督。(1)改变密码封闭检验状况,增加可适性,实行公开透明,公正检测,公平一致,消除疑虑,取信于民。(2)对磅称的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测量器具要快捷、直观、精度高。(3)淘汰陈旧试轧设备,配备新型锯齿试轧机,确保衣分试轧的准确性。

2、建成章立制,执行标准。要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入手,选派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同志从事衣分检测工作,防止循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定期对试轧设备进行检查,保证仪器设备正常使用。

3、明确职责,发挥作用。加工企业需设置试轧专业技术人员专岗专职。企业应聘用爱岗敬业、作风正派、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经专业考核合格的同志担任检测工作并经常交流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切实做好试轧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调试、维修设备。淡季由专业人员对试轧设备进行保养、维修、调试,确保收购期间试轧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2)开展技术交流。秋季收花季节纤维检测部门应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并提供一致性相对稳定的籽棉样品,让棉花加工企业的棉检人员统一手法,做好衣分校验和交流,监督指导并不定期参与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籽棉加工“一试五定”衣分试轧检验工作,做好记录,存入技术档案。(3)做好统计分析管理工作。建立试轧设备档案,详细记录设备数量分布、检定时间,运行状况,结合早、中、晚期棉花品质,做好衣分专项调查,根据品种、土质、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本地区主栽品种的衣分做到心中有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做好衣分检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提高棉花产量、考核棉种优劣提供重要数据,从而保证了棉农的经济收入。

在提高籽棉质量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纺织企业对原棉质量的要求。我们要结合销售人员反馈用户的意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工企业要及时调整生产工艺和配车规格,要立足国标,结合企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现就原棉质量检验提以下几点建议。

新标准对短棉绒有作出具体的检验说明,但随着纺织企业对原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短绒已逐渐成为皮棉质量检验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皮棉中的短绒含量若高于一定数量,对成纱过程有很大的影响。短绒率在皮棉质量中的一般要求为:一级≤8,二级≤10,三级≤12,四级≤14,五级≤15。为了有效地控制短绒率,要求严格轧花工艺,因花配车,根据籽棉成熟度,要求一个适当的毛头率,不能局限于新标准规定的锯齿棉毛头率。还要灵活掌握,确保皮棉质量,也不能有较高的衣分出现,给加工企业造成损失。皮棉中的带纤维籽屑,在纺纱前的清棉过程中,由于受到打击,会使籽屑变得更加细小,很难清理,严重影响成纱质量,使纱条中的棉结增多。对于带纤维籽屑较多的情况,其解决方法是:1、调整清花及轧花工艺,改进操作。2、换用新锯筒或锯片时要适当砂磨。3、要有适当的转速和压力角。

以上几条建议,要求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配专职检验人员对每班生产的皮棉质量负责,对检

测的数据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配合车间负责人、生产技术人员调整生产工艺,加大对车间的质量监督力度,指导加工生产。要求加工企业的各个关口检验员都必须对籽棉质量和皮棉质量各负其责,公正、认真检验每一批样品,牢固竖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观点,把棉花质量推向一个新台阶。

棉花加工是棉花流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棉纺织工业的前道工序。籽棉必须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棉纺织工业的原料。棉花加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棉纺织工业产品质量的优劣。影响到原料消耗的大小。好的轧工,棉纤维整齐度好,含绒率低,棉纤维中的棉结、索丝、破籽少。纺织时落棉少,可减少用棉量,纺纱条干均匀,断头率低。提高纺效率。轧工质量差,棉纤维疵点,杂质多,在纺纱中难以清除,而且在打一去、梳理作用下杂质越分越多、越小,增大断头率。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要精心操作,不混等级。不降低棉纤维的品质,达到优棉优价,优棉优用之目的。

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轧花工人的素质和质量意识,使他们掌握驾驭轧花机械的能力。使他们真正地从思想上对质量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的完好率,改善工作环境。以达到“安全、优质、高产、低耗”之目的。再次,抓好籽棉的源头,严把籽棉入场关。

一、提高素质,增强意识

常言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影响棉花加工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先进的设备是靠人去操作和掌握,人的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发挥效率,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是工人的全部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作质量又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有提高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提高产品质量,

棉花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轧花工人的专业技术教育和质量意识教育,利用加工淡季和检修工作期间,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轧花理论技术,设备维修,保养知识和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在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在专业技术培训上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技术骨干到外地参加专业理论技术培训,聘请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讲解,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培训,提高轧花工人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对轧花工人进行质量意识教育。进行形势教育和市场竞争知识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使他们增加了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树立了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想,人的质量意识是最积极和最主要的因素,人的工作质量是受人的质量意识所支配。

二、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的保证

设备是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的基础和良好的物质条件。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加工设备的技术状况,设备的利用率高,对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棉花加工企业应本着“安全、优质、高产、低耗”的方针,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保养,每年在轧花淡季对轧花设备都进行彻底检修,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

1、按照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加工设备进行改造更新。

2、安装皮辊轧花广房的除尘设备,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要做到检修到位,改造合理,改善工作环境,消除安全隐患,设备的完好率高,达到 “安全、优质、高产、低耗”的目的。

三、严把籽棉进厂关

第4篇

关键词:棉花加工 质量 管理

1解决的对策

1.1 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加强棉花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棉花加工厂是纺织工业的前道工序,皮棉加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纺织品质量,关系到对外贸易和国家声誉。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棉花加工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保证自身荣誉,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只有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加强企业各项管理,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1.2 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另外,我们制定了《设备维护使用制度》、《日常保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技术参数调整设备,按规范要求使用、检查、保养设备,建立设备档案,对每台机械的运转使用维修都记录在案,并实行“包使用、包维护、包寿命”的制度,使之与员工的工资挂钩,力求机械的高转运率和完好精确率。重点抓好夏季检修工作。夏季检修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轧期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根据生产季节设备的运转情况的原始资料汇总,分析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设备夏季检修细则》,确定设备检修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和工作定额。在检修过程中实行精细管理,详细记录设备检修故障、原因和更换维修部位,以及维修人员。检修人员工资与检修结果挂钩,检修实施“三级”质量标准验收(即检修小组自验、维修车间复验,企业质量验收组统一验收),对设备逐台验收打分,对不达标的设备和部位,责令整改返工,直至合格。返工的费用由检修人员自理,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严格按标准检修,确保了设备的检修质量,力求在棉花加工工作中将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降低到最小。

1.3加强技术改造,完善工艺流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采用先进的设备,合理的工艺流程,减少了有效棉纤维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皮棉等级和质量,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1.4 加强设备管理,不断进行技术进步。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不断加强设备管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加强技术进步。在设备管理的实践中,重点做好设备的日常养护、设备月修、设备大修、设备技术改造这几个环节。设备的使用、检修和保养,是保证加工质量工作的重要环节。设备先进,熟练操作的员工能根据籽棉的情况及时准确调整机械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做好“因花配车”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作用,达到优质、高效、节能低耗的目的,因此设备的日常养护十分重要。坚持每台设备建立档案,每台设备建立操作规程,做好班次轧花台帐记录,坚持交接班制度,决不让设备带病工作,以确保设备运转完好率和正确使用性,在保证棉花加工质量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

棉花加工属于季节性生产行业,所以在制定大修方案时,将时间安排在淡季,即每年的5-8月。检修时多向一线工人征求意见,集思广义。制定轧花设备检修管理办法,成立检修领导小组,定期对检修过程中的设备进行检查、验收、宣传、评比和成本消耗等,及时处理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难杂症,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对检修人员实行“六定二保”, 即:定承修人、定设备、定工时、定质量、定费用、定安全,保设备使用完好率、保棉花加工质量。实行检修质量与职工收入挂钩。通过以上策略,大大提高了检修质量和检修效率。同时对棉花加工阶段出现的一些故障多,隐患多且影响棉花加工质量和进度的部位,在大修期间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效果。并针对影响质量皮棉疵点杂质超标,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查资料,外出参观学习、自行研究,查原因等手段,解决这一生产难题。通过以上措施方案,确保棉花加工质量,使我厂年顺利完成7万吨籽棉加工生产任务。

1.5因花制宜,合理配车。籽棉由于品种和生产条件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根据这一特点,因花制宜,合理配车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1.5.1严把籽棉采拾、收购关。棉花采摘前派出专业棉检员为棉农培训,强调“四分”工作的重要性,以增强棉农的质量意识。从籽棉采拾过程中就大力宣传质量要求,提高棉农的产品质量意识,强调采拾人员必须头戴白帽子,装花口袋用白棉布袋。对含水过高的籽棉分垛摊晒,坚持地头晒花,对采摘回的籽棉进行挑选后方能入场、堆垛。

1.5.2严把验收关,坚持产品检验。由事后检验向事前、事中转变,坚持籽棉复轧前由质检部门提出加工预案,由生产车间实施。在加工中,检验人员跟班检验,随时掌握质量情况,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2对生产系统优化的建议

2.1统一思想,健全组织。加工厂认真学习质量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明确质量目标,提出建一流企业,创一流产品的宗旨。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加工厂专门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厂长任组长,组成人员有分管副厂长、质检主任、车间主任、技术员和各生产车间大班长等,厂里设跟班质量检验员,每班配专职质量检员一名,每生产班组设兼职质检员一名,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形成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价值观 质量文化 竞争

一、引言

近年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主要投诉项目之中,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企业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在秉承客户至上现代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不少企业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企业怎么样成功建设企业质量文化?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是:不断加深对企业质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建设企业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制度。对企业产品质量起着重要决定作用的是企业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活动与质量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总和是企业质量文化。

二、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一旦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经过企业领导者的确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进行有效地宣传教育。从以下几点能够体现出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第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产物是企业质量文化。在日趋激烈地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至关的重要因素。第二,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的质量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第三,解决企业质量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质量文化。针对目前企业产品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建立起全民质量文化管理。

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

(一)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价值观是明确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企业崇尚和鼓励员工什么样的行为,企业反对员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企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导向。企业质量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与企业员工行为对应的价值取向能够通过企业价值观全面地反映出来。企业价值观能够让整个企业员工更具有凝聚力,能够有利于端正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促使全体员工朝着一个共同方向不断发挥出各自才能。

(二)企业质量文化。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规范管理和传播,才能形成企业质量文化。换句话说,企业质量文化是旧观念、旧思想和行为方式被新观念、新思想和行为方式不断取代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新思想,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反复灌输相应的知识。当今世界,先进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目标定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我国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践情况,采用合适的发展方式,不断加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才能在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将以物为中心的硬管理和以人为重点的软管理统一结合起来。

(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的关系。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的关系能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第一,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企业质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质量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第二,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形成与企业质量文化有关的体系文件和质量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第三,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企业质量文化的质量成果和质量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

四、建立企业质量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质量价值观念。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质量价值观。企业的质量价值观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最高模式和层次,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企业质量文化具有更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为了引导企业员工在整个集体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目标中成功融入个人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意识,企业必须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价值观念。改变心智和习惯是培育企业价值观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员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企业员工做人和做事的方式取决于是否端正态度,企业员工的行为结果取决于其做人和做事的方式。

(二)构建企业质量标准。目前,社会普遍接受的是产品质量体系或者质量被一个较为公证的第三方机构作出可靠、正确评价的科学质量制度,即质量认证。企业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开展认证工作。企业创设名牌的主要途径是认证,企业质量文化、文化得以弘扬的基础也是认证。企业构建企业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严格按照GB/TI9000标准来执行。只有每位企业员工都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进行控制、生成,才能保证顺利开展企业认证工作,才能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企业员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质量文化。为了让社会公众对企业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感受,企业员工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展现自身优秀的质量文化素质。企业的质量文化能够通过企业根据每位企业员工所在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明确具体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体现出来。为了建立全新的企业质量文化,我们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及时转变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

总而言之,树立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质量考核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质量文化。从目前看来,在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题中之义。企业文化不仅要始终保持经营理念的创新性,而且要在企业管理细节上反映出其经营理念。构建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有利于企业提高业绩、加快自身建设,推动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波,陈标鹏.《关于我国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12

[2]毛学伟.《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J].中国国门时报,2012

第6篇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城市

Abstract:to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is the gui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basic work.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reviews the about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izes and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related some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proposed our country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composi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and standard, respectively to our country related provinces and case c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was studied.

Key words:urbanization;Qual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Livable citie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2-16(9)

1 绪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27%,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6.91亿,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农村人地紧张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质量问题,近几年引起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已经有相当多的学术部门对此有详细的研究。论题有:(1)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2)农民工无法享受市民待遇带来的“半城市化”问题;(3)城市开发过程中“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4)大学生贫困聚居形成的“蚁族”群体;(5)大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高启、城市各阶层贫富差距陡增等“城市病”问题;(6)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中村”、“群租”等问题严重;(7)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滞缓,资源环境褪化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城镇化速度的快速推进,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必然内在的逻辑关系。虽然库兹涅兹“倒U”曲线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和社会差异会由初期的扩大逐步呈现出收敛的趋势,国际社会也不乏这样的案例;但同时更多的案例表明,许多国家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个阶段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严重的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等是其中突出的问题。可见,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除了依靠国家进一步通过经济发展积累财富外,还有赖于实现社会的转型、政府各部门积极的推动和更加完善的公共政策。推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质量指标,对各地城镇化进程中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对各地城镇化战略进行科学的引导和规范,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

2 国内外城镇化质量相关研究述评

城镇化质量问题的提出,是典型中国式发展道路及语境下的产物。纵观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既无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的城镇化战略,也无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在城乡要素流通没有阻滞的情况下,城镇化进程只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自然的迁移过程,没有特别突出的比较意义。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人居环境、人文发展等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这些指标所蕴含的福利状况、物质建设、城乡关系处理、弱势群体保护等水平,与我们通常语境下的城镇化质量密切相关。

2.1 国际机构的研究状况

在国际统计数据中,有许多经济发展指数,如GNP(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三次产业比重、劳动生产效率等,这些与城镇化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在世界银行每年的年度报告中,往往会发表各国社会人文发展情况,并会对相应指标略作调整。以2009年《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度报告》为例,与社会人文发展情况相关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人口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年均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等),预期寿命(男性预期寿命、女性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社会和谐(最贫困的20%人口占国民消费或收入的比重、儿童营养不良的状况、普及小学教育状况、促进性别平等、儿童死亡率)等等。

联合国人居署在《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中,对住区环境这个与城镇化质量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了统计。在国家尺度,报告提出的统计指标有:居住条件(占用的住房单元、住房单元基本条件配置)、城市和农村获得改善的饮用水状况、城市和农村获得改善的卫生条件状况、能源使用和交通使用(包括传统燃烧、商业能源、机动车拥有和道路条件等指标)以及社会指标(家庭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文盲率、城市和乡村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重、难民庇护场所数量)等相关指标;在城市层面,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家庭住房条件、住房指标、环境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社会指标和城市管理等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涉及到了住房质量、居民住房负担、住房的法律保障程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交通设施和通勤状况、社会贫困及人均预期寿命、地方城市的管理水平等方面。

2.2 国内有关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

2.2.1 学术界的研究

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耕田(1998)、叶裕民(2001)、李振福(2003)、李爱军(2004)和国家城调总队(2005)等。选用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转化、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城乡协调和公共安全等几个领域。现选取其中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研究成果,汇总如下(见表1):

2.2.2 地方政府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测和评比,是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湖南省规委从“(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会安定”等五个方面,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以对各州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比较;广东省建设厅每两年的《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评估报告》中,从城镇集聚发展水平、城镇要素流动水平、城镇文明发展水平、城镇生活服务质量、城镇环境建设质量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等六个方面,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了比较和排序,并从中选择十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组成“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对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山东省临沂市提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七个方面,建立了涵盖16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体系。

2.2.3 与城镇化质量相近的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性较强、结合各部门事权的相关指标体系有原建设部在2007年度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原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卫生部的“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等奖项评比的指标体系。其中,“全国文明城市”评比标准是目前最全面的指标。这些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以部门事权为主,指标体系专业性强;(2)考察对象实际是各部委对应的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3)同时选取其他部门的相关评价指标,或提出在其他部门事权范围内的评价要求;(4)在各部门的指标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指标雷同或者相似,其中属建设部和环保部事权范围的绿化、水质、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指标被引用频率最高。以目前在规划编制中使用率较高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来讲,其从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15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引导体系(图1)。

随着宜居城市建设的兴起,民间商业公司、科研机构也纷纷开展对宜居城市的调查、评比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零点调查公司的《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年度报告》、中科院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等。这些调查和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分别从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以及建立科学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创立“联合国人居奖”,其目的是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并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从已经获奖的中外城市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都是人居环境关注的焦点,排在第二位的是水的问题。其后是发展的问题,再次是环境与社区,文体、公共卫生、市政设施、文化等问题(图2)。

此外,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还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由23项具体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2.3 小结

从既有的国内外与城镇化质量相关的研究成果、政府奖项和指标体系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城镇化质量的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虽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但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制约质量提高的诸多问题是得到“公认”的,因此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往往也就“约定俗成”,没有太多争议。

2、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提出的城镇化质量和相关奖项评比的指标体系,普遍结合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与目标,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结合了本部门现有的事权体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指标体系;指标突出了调控性的内涵,为制定公共政策服务;指标普遍不多,且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调控性。另外,所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均是针对城市进行,不涉及国家和省域尺度。

3、学术界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选用的指标比较多,与具体的地域结合比较紧,通用性不强,可比性也较差;有些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取;没有与相关政府部门事权相结合,指标体系难以普及、推广和改进;特别是没有对城镇化质量问题分尺度研究,造成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关注的重点问题混为一谈。不同尺度的城镇化质量,应该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如在区域层面,城镇化质量应该反映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内容;在城市层面,贫富差距、公共服务、物质空间的建设和城市综合环境应该成为反映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

4、没有涉及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性。城镇化质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应该会有所区别。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如在城市尺度,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程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应是城镇化质量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共空间布局和质量、城市的宜居水平、物质环境建设水平的提高,将在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中占据更高的权重。

3 构建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3.1 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提出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充分借鉴国内外已经取得的、与城镇化质量相关的指标体系,梳理出符合我国现状发展阶段和特点、能够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

2、针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的研究尺度,提出不同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间的城镇化质量比较,宜采用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人文发展指数等通用性强的指标进行,不宜单独提出国家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3、指标体系应充分结合地方政府事权,指标选取全面、简洁、清晰,数据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统计获取,以利于指标体系的应用、推广和改进。

3.2 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研究

针对省级政府的事权,本文提出的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环境保护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表2)。鉴于国家已经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村民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范围、跨区接转、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改革已在稳步推进,因此该方面的内容没有纳入此次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中。

依据上述的评价标准,结合统计年鉴、分省城市建设统计公报等数据,计算我国各省的城镇化质量,结论如表3所示。浙江、江苏、山东分列我国城镇化质量前3位,云南、贵州和甘肃则列在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最后3位。

3.3 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研究

就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而言,提高城镇化质量,其核心在于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指标体系在充分借鉴有关学术研究和部门相关城市奖项标准的基础上,与建设部门的物质空间建设事权相结合,从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的评价模型,课题对宝鸡、扬州和日照进行了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三市分值分别为59分、59分和55分(满分为88分 ),都是城镇发展质量比较高的城市。

4 结语

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机遇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仍是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以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引导,改变既往的粗放式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环境质量提升,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仍要面对的难题。

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跨越,社会结构也将完成向城市型社会的转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市民化社会和市民精神的逐步成熟,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提高城市品质的要求更加迫切。未来的发展,需要在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引导下,以城市宜居水平的不断提高,来适应高收入市民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凯,陈明.中国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城市2008年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3] 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下转43页)

(上接23页)

[4] 杨保军,张菁.城市总体规划[M]//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国家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建办规(2007)65号)[R].出版者不详.

[6][7] 国家建设部课题组.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总报告(内部讨论稿)[R].出版者不详.

[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的通知[R].出版者不详.

[9]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006.

[10]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11] 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12] 李振福.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J].规划师,2003,(3).

[13] 李爱军,谈志浩,陆春锋,张一飞.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研究——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

[14]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陈跃.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2).

[15] 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索[J].城市问题,1998,(1).

[16] 匡远配,何忠伟,刘志雄.湖南省城镇化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1).

[17] 国家城市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7).

[18]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3).

[19] 张松青,梁已香,蔡红宇,张天森.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N]//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4). 出版者不详.

第7篇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对棉花加工企业质量监督打假淡季不断档。一改以前12月份过后淡季不再检查的做法,上半年共出动近40人次,对区内几个收购加工集散地进行不定期巡查, 2010年元月,根据群众举报,严厉查处了一起生产夹心棉包的违法案件,并通过造势扩大影响,使少数想伺机掺假的不法之徒不敢轻举妄动,从而确保了新洲区棉花企业在棉花市场货源短缺的时候无质量投诉。

二是坚持每年做好调查摸底排查不漏户。新棉上市前夕,我所分片召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征求企业对纤检所工作的意见,与企业的老板交流上年度质量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畅谈新年度的打算,签订棉花质量委托检验协议书。为了不留监管死角,从8月开始组织对全区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了解在新的棉花年度哪些企业改建了厂房,哪些企业添置了设备,哪些企业股东有变化,确保无一家企业被疏漏。

三是坚持宣传开路不走过场。为了让全社会关注棉花质量,我所每年在新棉上市初期,都要向全区棉花企业印发《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质量监管告知书》,向企业主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对棉花企业的基本要求、禁止性规定、关键控制环节、法律责任,以及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积极引导、扶大限小、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做好小包棉企业退出工作的相关政策。督促其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保证棉花质量。另外,我所还将《棉花细绒棉》标准编印成宣传单免费印发到企业,指导企业在收购、加工、储存过程中严格执行棉花标准。在收购加工旺季,我所还请当地电视台记者随同采访报道纤检所开展质量监管执法的新闻,宣传注重棉花质量、市场信誉好的企业,曝光在棉花加工过程中掺假的案例,并公布棉花质量监督举报电话。这样做既营造了棉花质量监管打假的高压态势,还为执法工作带来了案源。

四是坚持推行区域监管责任制执法打假不手软。每年从9月开始,我所全员出动,所长打头阵,成立两个监管执法专班,将全区产棉的10个街(镇)划分为两个责任地段,签订监管执法责任状,分片包干,以确保责任区域不出现大面积的掺杂掺假恶性事件为底线,严防死守,严格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针对近两年棉花市场资源紧缺、抢购现象严重、有些不法商贩必然趁机掺假之趋势,我所及时与公安局经侦队、法院行政庭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更主要的是加大检查频次和范围,坚持昼夜巡查,白天巡查指导面上的工作。对轻微的违法行为下达教育规范通知书和责令改正通知书,定期复查验收;夜间突击捉掺假,对重点地段和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实行全天候重点监控,全天24小时接受举报,随时出击,有力地打击了胆敢顶风作案的违法犯罪分子。每年的收购加工旺季,我所还要组织两次集中大行动,请区人大领导现场督办,请电视台记者录制新闻报道,集中全所执法队伍,对连片的轧花厂开展1~2次拉网式的集中检查行动。2010年9月下旬和10月中旬的两次集中大行动,查处了5起利用回风管道掺假作弊的违法行为,并现场将回风管道予以。集中行动的开展不仅沉重打击了棉花质量违法行为,还壮了我纤检执法的威风。

经过有效的规范整顿,新洲区旧体制棉花企业质量意识普遍有所提高。一是多数企业开始注重控制籽棉收购水分;二是注重排除异性纤维;三是注重轧花质量,70%以上的轧花厂增加了皮清机,近30%的轧花厂安装了籽清机;四是大多数棉花企业在加工棉花时能够实行跟班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出具质量凭证、刷标识,虚高等级的现象大为减少;五是掺杂掺假有所遏制;六是“两小一土”特别是小皮辊轧花机基本退出了新洲区棉花加工市场,取而代之的是125型或100型皮辊轧花机。

主要体会

新洲区棉花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从事旧体制棉花企业监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体会到:

一、打造一支风清气正的执法队伍是搞好质量监管和执法打假工作的组织保证。我所现有执法人员都是本地人,长期从事这项工作,与棉花企业的老板早已是熟人或朋友,如不加强行风建设,不管住手,不管住嘴,势必被拉拢收买。无私才能无畏,我所执法人员拒收礼金、拒绝吃请的典型事例在新洲区棉花企业中广为流传,还多次顶住了社会黑恶势力的威逼利诱,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所领导每年年初都要对上年度大案要案进行回访,暗访执法人员有无吃、拿、卡、要问题也是回访的主要任务。

二、树立执法服务观念、推行三步式执法程序是新形势下搞好棉花质量监管的有效模式。《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赋予棉花质量监督机构行使4种行政强制措施的权利,还规定了违反《条例》有关规定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当前在开展监管、执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旧体制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由于主客观原因没有正确履行某些义务,存在不挑拣异性纤维、混等混级收购加工、棉包标识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货证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对每一起违反《条例》的行为都立案查处或实施现场处罚,于法于理都是可行的。根据三步式执法程序,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推行先教育规范、再限期整改、最后依法处罚的执法程序,对于经教育规范限期完成整改的企业没有给予处罚,这样一来,执法案件大为减少了,行政相对人更容易接受处罚决定了,执法人员在指导企业执行标准的过程中说的话能够有回音了,监管的效果明显体现出来了,从而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提升了行业自律的水平。而对于破坏质量、哄抢资源、掺杂掺假的恶性案件则坚决打击,决不手软。

第8篇

关键词:炼化项目 后评价 指标体系 定量化

一、引言

后评价是投资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项目周期的重要阶段。后评价一般是将项目设计时的各项目标与实际建设中以及建成后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以衡量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总结项目实施过程的经验和教训,为拟建项目、调整在建项目、完善已建项目提出建议。

与一般投资项目相比,炼化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度大、类型多、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炼油化工建设项目后评价主要是评价前期立项决策是否规范?工程实施是否完成、管理过程是否规范?建成后目标是否实现、投资是否有效?因此,炼化建设项目后评价一般主要包括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生产运营、投资效益、影响与持续性等五个方面。

二、炼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按照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1.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炼油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三个基本原则:1)全面性。指标要能全面反映炼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状况。2)目的性。要在众多指标中选择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指标和因素。3)可比性。指标在数量上有可比性,以保证对项目进行前后对比、横向对比。

2.后评价指标的确定

炼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单要素指标(称为要素,是后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和多要素指标(称为指标,由若干个后评价要素组成)。根据炼油化工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有些要素需要划分为要素细目进行评价,因此,当评价指标存在要素细目时,指标就被分为三个层次。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数字型、概念型和模糊型三大类。例如,装置负荷率、经济效益等属于数字型指标,招投标、竣工验收等属于概念型指标;前期工作质量、管理规范性等属于模糊型指标。

3.评价方法

3.1要素评价

要素评价是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基础。要素评价的方法是根据要素评分标准计算或赋予要素的评价分值,求得以数值形式表达的评价结论。要素评分方法主要采用计算法、差减法和定性描述法三种模式。其中,计算法是通过要素公式计算值与要素评分标准对比,得出要素分值;差减法是通过要素与要素评分标准对比的差异,确定要素分值;定性描述法是通过评价结论与要素评分标准对比,确定要素分值。

3.2指标评价及综合评价

指标评价的重点是反映炼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某一方面的优劣,方法是要素加权求和,计算指标分值。

综合评价是整体反映炼化建设项目的成功度,采用指标分值加权求和,计算综合评价分值。

4.权系数的确定

炼油化工建设项目根据投资效果、程序合规与否、管理是否到位、目标是否实现等关键环节为主,来确定权系数。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方法、特尔菲分析方法等。实际应用中可综合采取上述方法,各要素权系数之和及各指标权系数之和均为1。

5.构建炼油化工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炼油化工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最终确定项目综合评价分值。从表2可以看出,该项目评分为8.94分。

三、炼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评价应用示例

应用上述提出的炼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对某企业催化重整项目进行实例分析(数据已经过保密技术处理),见表2。

四、总结

通过近年对炼油化工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炼化建设项目种类繁多,设置后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质量评价;职业化;评价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55—03

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一)质量认证的需要

高职院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包括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以及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事关学校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影响力与美誉度,也是广大家长与考生对高职院校进行理性选择的标准和尺度,这就需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认证,而认证的主要办法就是对其办学质量开展评价活动。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高职院校承担着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其自身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并且以过硬的质量、严格的管理、优良的学风,推动学校不断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对高职办学质量开展正确客观的评价是推动这两种发展的重要因子。

(三)履行责任的需要

高职院校能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定位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如何,即高职院校履行办学使命的状态与成效,应该有权威机构或组织作出公正的评价与鉴定。

(四)教育公平的需要

教育公平其实质是让公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的质量程度进行甄别评定,并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允许公民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自由选择。通过科学的评价分辨出高职办学资源的优劣供公民自由选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二、高职院校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键内容缺乏维度

有关部门曾设计制定了一系列的高职办学评估考核与评价指标,对检验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对高职办学评估的经验,所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内容项目比较丰富,可关键性内容却缺少对办学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如国家作为教育的主体对高职办学的关切指标,作为求学方的学生及家长对高职办学的关切指标,作为用人方的行业企业对高职办学的关切指标,作为办学方的高职院校本身所关切的指标等,无法多维度地对高职办学水平进行科学的考量。

(二)专家队伍缺乏信度

在过去几年所组织的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中,一批专家付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各地专家人员的面向太窄,专家组形成了一个基本固定的专家圈,有的甚至不是办学水平评估的专家,而是具有特殊权威和利益的小集团,忽视评估层次的吻合性、专业的对口性、水平的适应性、人选的独立性等问题。另外,教育行业专家比重过大,缺少第三方的专家参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教育产品消费相关方的代表也参与得不多,影响了评估结果的信度。

(三)评估结论缺乏效度

通过评估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估院校全面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效应并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评估关系的各方都纠结在评价工作的结论上,忽视评价结果效应的扩展,没有设立观察与回馈指标,没有建立评价后的定期跟踪反馈机制,评价工作缺乏应有的效度。

三、对高职办学质量评价职业化的理性回归

(一)确立“第三方”评价体制

首先,要确立“第三方”评价制度。所谓“第三方”,必须是与评价活动的委托方和被评价方没有利害关系的独立“第三方”,具有独立的公信力。委托第三方,必须对其出具的报告与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全面负责。应当广泛借鉴社会上中介机构工作的原则、机制、程序与方法,制定自己的评价准则,严格遵守行业的职业操守,做到独立、公正、客观地对高职办学质量进行评价。其次,“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执业人员组成,要关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防止出现前期评估中出现的教育内部所谓专家评价的技术壁垒。评价专家的组成应当涉及到与高职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主管方、举办方、办学方、求学方、用人方等各个方面的代表。第三,应当加强评价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以独立的专业评价人员为主、各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的动态队伍,做到专业性与代表性、精深与全面的有机结合。

(二)重构多元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