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零售市场现状

时间:2023-07-09 08:54:08

导语:在零售市场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零售市场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零售业;成都

[DOI]10.13939/ki.zgsc.2017.02.104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日趋复杂,零售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就一定得在原有的经营基础上,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等,在未来的市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1 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大改革与大调整、“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大消费和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及“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等。

2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

2.1 零售业的基本情况――以成都市为例

最近啄辏成都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比如远洋太古里、新世纪环球中心等,每一个新开的购物中心都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关门歇业、并购重组的事情在零售行业也不断发生,例如成都仁和春天两店被收购、红旗连锁兼并互惠超市、人人乐的“闭店潮”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成都零售行业竞争形式加剧,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行业整体面临各种挑战。

2.1.1 成都购物中心整体零售市场表现良好

从最早的单体商场,到加入了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的购物中心,再到业态多样化与消费享受化的商业综合体以及多功能、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体,消费者对商业综合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城市综合体在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上的需求也在不断重叠。

2.1.2 快时尚迅速占领成都商业圈

在2016年3月底,成都的快时尚门店数已经达到49个了,比如GAP和C&A在成都分别有3家门店、优衣库有4家门店、ZARA和UR分别有7家门店、H&M有11家门店等。作为消费者,我们会发现不论进入哪家购物中心、走进哪家百货市场,都会看到这些快时尚门店,快时尚门店已经迅速占领了成都的商业圈。

2.1.3 消费习惯的变化将影响零售商业的发展

零售商业应顺应消费者消费习惯与行为及时代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重构生态链接。伴随个性化需求和目的性消费的提升,消费者面临多元化的选择,网络购物虽然成为“90后”消费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价格驱动力的消失,被实体商业赶走的消费者最终也将回归。

2.1.4 成都本土零售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有待提升

目前,零售业国内20强竟然没有一家本土企业,说明本土零售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还有待提升。对2008―2015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进行分析。虽然成都市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近几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下滑得稍快,这不仅说明市场竞争越发得激烈,更多的是体现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2.2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

零售业的销售模式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且操作性较强,在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而且行之有效。主要包括:实体店零售模式、网络零售模式、“网络+实体店”相结合的零售模式、多渠道与泛渠道的营销模式等。

2.3 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2.3.1 零售增速受宏观影响,消费拉动有限

零售每年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说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就必须提高收入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开拓新兴市场,转变消费观念,从而鼓励消费,引导消费。

2.3.2 传统消费热点降温,新的热点拉动力不足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以及消费热点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逐渐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又不足以拉动零售业的发展。

2.3.3 居民收入将成为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我国居民对收入的提前预期已经表现在消费上,而在进一步的消费中,收入是他们扩大消费的前提,也将会对最终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

2.3.4 网上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

网上消费环境的改善以及网上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网上零售市场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服务不够完善及物流系统的不健全,减缓了网上零售的发展速度。

2.4 零售业的影响因素

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4.1 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

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调节力度比较有限,而产业结构以及相关联的供给结构,又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因此,国家为了释放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改善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从而促进零售行业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

2.4.2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效应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内社会消费品总额也持续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继续带动国内消费行业的持续繁荣,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也将推动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

2.4.3 国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的增长促进零售行业消费升级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发生改变,逐渐追求质量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从而促进了零售行业从实用消费向高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2.4.4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消费群体的扩大,也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化还刺激了市场的消费需求,推动了零售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4.5 尚不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零售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对于物流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效供应链和分销网络,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建立高效的物流和配送中心,以保证零售企业商品安全、及时地送达。

3 零售业的发展前景

3.1 零售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市场的激烈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零售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1.1 竞争过度、盈利艰难

整个零售行业分化重组的进一步加剧,致使实体零售走向集中、网络零售渐进分化。零售企业只有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突围、在变化中创新,才会在竞争中寻求差异化,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盈利空间。

3.1.2 店面同质化减弱,个性零售开启

零售企业为了提升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服务性消费,同时开启了个性零售,按照不同商品所对应的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定向营销。这种个性零售将导致店面同质化的减弱,从而提升零售企业间的竞争优势。

3.2 发展前景的预测与展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经济格局的调整幅度相对较大,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也导致了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面对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零售将重视以服务为发展理念,不断创新零售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理念和服务内涵,打造完善的零售服务体系,实现向现代消费理念的转变。

3.2.1 便利店势头更劲

便利店是以满足顾客的便利性需求为宗旨,采取自选式的购物方式,一般位于社区附近的小型零售商店或网上商店。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便利店业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国内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消费市场,将会出现更多适应消费者便利需求的便利店。

3.2.2 社区商业将实现品质升级

社区商业是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在消费观念的提高、电子商务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商业的传统经营模式都在调整转型,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社区商业变成了新的肥沃的“战场”。城市零售边缘的崛起,形成了“集聚―扩散”的趋势,众多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微”化,落户社区商业。

3.2.3 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

2016年零售业仍将承受经济增速放慢、成本高、利润低的压力,发展也将进一步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导向型转变,零售业优化调整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总的来看,行业整合并购将会更加深入,未来这一势头也不会减弱,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已是形势所需。

3.2.4 跨境电商会更加热闹、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及“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零售业在运用自媒体运营、网上商城、移动支付、体验式消费传播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在零售业对互联网传播及成交工具的应用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实体零售也正在逐步尝试从跨境电商体验店到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送货等新型经营方式。

4 相关对策及建议

零售业的市场现状不是很理想,不仅面临竞争形势的加剧,而且还受到各种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零售企业应当总结过往经验,做出相应的抉择,调整运营状态,更快的适应市场。

4.1 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

在零售行业,即使是同一零售形式其经营特色也会有所差别。因此,零售企业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顺应“经济新常态”这一形式,就必须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战略组合适应性不断进行创新。

4.2 强化零售业的内部建设

随着零售技术的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技术、库存控制、信息传递、售货方式、商品检测等,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涌入市场,起着推幼饔茫零售企业在来自两端的压力下,不得不更新观念,对零售业企业内部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合作意识强,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市场生存得更久,才有利于零售企业的长期发展。

4.3 加强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会使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零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就可以从服务上寻求突破,同时加强优秀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更加细分的市场中进行推广和销售,满足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开设跨境电商体验店,将对零售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4 扩大零售业对外开放

市场是行业生存的前提,对外开放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满足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零售业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综合发挥自己的竞争实力,将国内零售打进国外市场,从而拓宽营销渠道。

4.5 商业模式创新

零售企业应从中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对零售业的新模式、新市场、新技术、新业务等进行创新,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产业领域,从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5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更为关注服务品质,即追求在购买及使用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更加强调商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也将更加关注绿色消费、安全与健康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所以,零售企业不仅要承受住市场的巨大压力,还必须随消费者的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业态,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品牌文化内涵以及满足健康安全等要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J].经贸论坛,2015(3):11-13.

[2]包双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J].理论探索,2014(3):91-94.

[3]葛艳荣,赵金岭.论非经济因素对我国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0(15):19-21.

[4]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发展,2005(1):25-30.

[5]黄海艳,朱永新.企业诚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7(1S):170-171.

[6]王敬文.一带一路新战略[J].管理观察,2015(3).

第2篇

门窗开始零售,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门窗工程市场的艰难和零售市场的无线可能使得许多门窗企业纷纷探索零售转型之路。零售其实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工程市场是截然不同的用户群体、产品需求和生产组织方式,门窗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实现从工程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转型?除了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之外,转变思维是关键!

记者:面对目前的房地产困境,今年整个行业中提得最多的词语就是:转型、零售,很多门窗企业或是从原来的工程市场转型零售市场,或者在保持工程市场的前提下,进驻零售市场,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邓总:首先说说零售门窗行业,过去可以说是没有这个行业的,老百姓只有在门窗出现功能性损坏的时候才会换旧窗户。现代意义的门窗零售是大约10 年前从广东佛山开始做起来的,发展到今天,佛山大概有超过2000 家这样的工厂在做零售门窗,价格、回款做的都非常好,形成了业主对门店、门店对门窗厂、即C2B2M 的全新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创建以后,既解决了业主对建筑门窗使用功能的要求和高品质的价值主张,同时,门窗厂、经销商(门店)都有了良好的盈利。

零售门窗市场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未来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数据上来看:建筑门窗每年的需求量按建筑面积计算,现在每年新竣工的民用建筑面积约为20 亿平方米;我国门窗的既有建筑面积的保有量约为600 亿平米的规模,这些建筑大部分是近十几年盖起来的,假设窗户十年更换一次,平均一年就要有60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门窗的市场需求,大约为现在新建建筑市场门窗面积三倍的体量,同时,价格是工程门窗的2-3 倍。

虽然有很多企业看到这块市场的巨大,但实际上很少有企业真正明白如何从工程门窗市场向零售门窗市场转型,在北方地区转型成功的企业不会超过3-4 家,因为转型不是简简单单说转型就转型了,转型会涉及很多方面的根本的转变。

在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转变思维,零售市场需要一种全新的零售门窗思维模式,如果运用对开发商和工程市场的思维方式来做零售门窗,就很难成功。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是品牌,市场上门窗产品众多,在琳琅满目的产品种类中,业主只会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所以说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于业主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打造品牌也就成为门窗企业开拓零售市场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渠道,企业需要形成自己的产品销售渠道,针对企业和产品的特点打造适合自身的产品零售渠道;

第三是产品,零售市场具有与工程市场完全不相同的产品需求,个人消费者对门窗产品应有的气密性、水密性、风压、保温等物理性能不是太了解,反而对门窗的外观装饰功能,以及纱窗、遮阳、安全防护等延伸功能比较重视。所以说,门窗企业在转型零售市场时必须要开发出适合于零售门窗市场的产品;

第四,和工装市场大批量的生产模式不相同,零售市场要求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即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混线生产与柔性制造的生产模式;

第五,企业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涵盖从业主到经销商(门店)、经销商到门窗厂的全流程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在工厂内彻底实现信息化的柔性;制造或者混线生产,快速高效的智能化生产线,才能满足零售市场产品定制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特点。

只有做好以上这五点,才有可能真正做好门窗零售市场。

最终实现零售,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与互联网相结合,对门窗行业来说,众多企业也在根据时代潮流做出相应改变,积极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开放性优势构筑线上营销体系。然而,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也要考虑门窗产品所特有的线下测量、安装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结合,把更优质更便捷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才是关键。

记者:目前互联网+ 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线下线上相结合也已经非常普遍,门窗行业也不例外。请帮我们描述一下在实际的门窗零售过程中,线上线下具体会经历哪些步骤和过程?

邓总:首先,门窗厂要实现零售门窗的在线定制。业主到实体门店体验并形成需求,由门店通过在线软件对业主提供在线设计、报价、出图纸的服务,订单确认后,双方签订合同,正式下单。下单后,工厂按照既定的设计方案在交期前将产品生产出来,通过物流系统交付客户,由经销商完成安装。在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线”,包括在线浏览产品、在线设计、在线报价等,当今的门窗零售应该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一便利、开放的平台,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线上来实现个性化定制,线下完成生产和安装,线上线下无缝结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完善的消费体验。

第3篇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文荟,2002(6)

第4篇

关键词:网民规模 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 网民覆盖人数比例 市场占有率 回归分析

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电子商务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加显现;电商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逐年增长使得电商主体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由此“十二五”规划把发展电子商务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作为政府,如何在既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促进消费,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也是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电商企业是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中的主力军,提升电商企业的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就是提升整个国家的网络零售交易规模。作为电商企业,如何科学预测电商网络零售市场容量,分析自身市场地位,制定市场发展的合理决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学科相关理论知识,我们知道网民规模的增长有助于促进网络零售交易额的增长,企业网站点击率的提升有助于企业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但具体量化关系缺乏解释。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和电商企业市场占有率两个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测和决策模型,明确了各经济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对政府和电商企业的科学合理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任丽丽、陆秋君(2013)在基于模糊线性回归的电子商务交易额预测中基于Coppi等的研究,对电子商务交易额数据为因变量进行预测,选取对电子商务交易额影响较显著的网民数、CN域名数、网站数、国际出口带宽四个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从清晰输入、模糊输出角度出发,讨论回归模型的结构,考察对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拟合预测。李荣霞(2006)在网络环境对我国电子商务影响的定量分析中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网民数和电子商务交易额之间建立了统计模型。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关于网民规模与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对电商企业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与电商平台网民覆盖的比例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范畴,并没有对其进行量化实证研究,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对以上两种关系做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量化和考证了各个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印证了经济理论的科学性。

网络零售概述

(一)网络零售的定义

网上零售是企业或个体指借助B2C网站或C2C平台向个人或家庭提品或服务的销售行为。网络零售包括所有针对终端顾客的电子商务活动,这里的顾客主要指普通的个人或普通的家庭,并不包括生产性顾客(谢人强、田娴,2010),所以可以认为网络零售就是指借助互联网向个人消费者零售商品或服务(李永发,2013)。

(二)网络零售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基于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可以知道,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受网民规模以及购物网民规模的影响,同时也与企业的市场规模有关。网络规模增大,购物网民规模也会增大,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就会变大;同时在电商企业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各个电商企业的网络零售规模增大,整个社会的网络零售规模也会随之增大,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也会变大。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理论描述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法对上述经济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

我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发展现状

(一)网络零售规模逐年增加

根据表1数据,2012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万亿元,2013年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46.2%。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剔除掉2007年以前的不平稳数据,以2007年作为基年即自变量时间x=1,用Excel做简单回归分析得到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随时间变化的二次方程为:y=0.0525x2- 0.1281x+0.1502,R2=0.997,拟合度较好,根据方程推测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约为2.48万亿。

(二)网络购物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逐年增加

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是衡量电商企业对消费促进作用的重要指标。根据表1数据显示,2005-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即网络购物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随时间逐年增长,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增长关系方程:y=0.0013x2- 0.003x+0.0038,拟合度R2= 0.9973,拟合较好,y代表网络购物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x代表时间年,以2005年为基年即第一年,后续年份按照自然数顺序逐次类推。可见电商对社会消费的促进作用逐年增强。

(三)网络零售交易额与购物网民规模相关分析

通过Excel软件对表1中2005-2013年购物网民规模与网络零售交易额数据绘制直方图。从图1可以看出,购物网民规模与网络零售交易额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分别建立它们的变量,令y=网络零售交易额(万亿),x=购物网民规模(亿人),用Spss20.0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变量之间的Pearson Correlation为0.972,sig为0.000,显然相关。进行曲线回归分析:通过幂函数回归分析,发现其R2为 0.995,非常接近于1,拟合度较好,方差sig为0.000。各估计参数显著性如表2所示,各项分析指标满足回归分析要求。

根据表2,网络零售交易规模与网民规模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lny= ln0.21+ 2.006 lnx,其方程曲线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发现网络交易规模的增长要远快于网民规模,网民规模的增长对促进网络零售交易规模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网民人数和网络购物人数逐年增长

1.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表1数据,2005-2013年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举措的推进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互联网普及率(网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网民规模也逐年增长。 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617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了45.4%。

因为表1中2009年以前的网民发展趋势不平稳,所以剔除掉,用Excel对2009-2013年的数据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得出网民规模的预测方程:y = -316.71x2 + 7638.9x + 31287,拟合度R2 = 0.9988,拟合较好,y代表网民规模,x代表时间年,以2009年为基年即第一年,后续年份按照自然数顺序逐次类推预计2014年我国网民人数约65719万人。

2.网络购物用户规模逐年攀升。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快捷方便、不受地域限制,选择范围广,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入人心,加之支付、物流等网络购物环境日趋完善与成熟和电子商务企业众多的促销活动的吸引,网络购物已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万千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选消费方式,网购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大龄网民也加入到了网络购物这个大群体中。

根据表1数据显示,我国网络使用率(网络购物的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比率)逐年上升,2013年达到了48.9%,相比2012年增长6个百分点。购物网民数量达到了30189万人,这表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动力基础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二)网民规模与网络购物人数的相关性分析

用Excel软件对表1中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和网民规模数据绘制直方图,如图3所示。可看出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和网民规模之间存在相关性。设变量Y代表网络年购物人数(万人),变量X代表年网民人数(万人),用spss20.0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的Pearson Correlation为0.967,sig为0.000,相关性较为显著。通过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发现其R2为0.998,非常接近于1,sig为0.000,拟合度比较高。所以选择了该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分析结果,其方程为:

Y=4091.497-0.197X+ 0.000009906X2

用spss20.0绘制的该模型方程图,如图4所示。从图4可看出,该方程的拟合情况较好。证明该模型方程可大致反映网络购物用户和网民规模之间的关系,可见随着网民规模的增加,网络购物用户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

B2C企业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与电商平台相关性分析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交易规模达6500亿元,在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的比重达到35.1%,较2012年的29.6%增长了5.5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B2C市场增长迅猛,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B2C市场增长68.4%,远高于C2C市场30.9%的增速。随着竞争的加剧,个人网商在质量、服务、信誉方面的缺陷,将会使其市场份额逐渐降低,甚至淘汰出局,加之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将会加入B2C电商群体的行列,B2C市场将继续成为网络购物行业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到2017年,B2C在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中的比重将超过C2C,达到52.4%(张向丽,2014)。

可见电商企业市场零售额是整个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的主力,研究B2C电商企业市场零售额对研究整个电商市场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和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获得表4 的数据。用Excel绘制相关数据折线图,如图5所示。

从图5发现B2C购物网站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与总覆盖人数比例和日均覆盖人数比例呈线性相关状态,建立它们对应的变量,根据spss20.0进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B2C企业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总覆盖人数比例以及日均覆盖人数比例的相关性数据分别为:0.978、0.971.显著性均为0.000,可见变量之间明显相关,结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总覆盖人数比例之间的关系如表5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sig值都小于0.05,所以满足模型方程:

B2C企业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 0.779*网站总覆盖人数比例-0.133

另外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日均覆盖人数比例之间的关系因常数项T值显著性检验sig=0.451,大于0.05,不能通过而被放弃,这点与前面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应。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与总覆盖人数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B2C电商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购物网站总覆盖人数比例才能提高网络购物交易市场份额占比。B2C电商的用户占有率决定了其市场占有率。

预测模型总结及相关建议

(一)预测模型总结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三个主要经济模型:

模型一:lny= ln0.21+2.006 lnx

{y=网络零售交易额(万亿),x=购物网民规模(亿人)}

模型二:Y=4091.497-0.197X+ 0.000009906X2

{Y=购物网民规模(万人),X=网民规模(万人)}

第5篇

(一)零售市场持续增长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已是2000年的两倍左右;“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1.1%。上述数字均明显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率,表明零售市场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上游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刺激作用。

(二)扩大就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2005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住宿业新增就业人员近300万,约占全国新增长就业总数的1/3,比2004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作为流通产业主体的零售行业在吸纳就业方面至少发挥了2/3的作用,2005年流通产业的就业人数高达5600万人,占全部第三产业的1/4,在非农产业中居第二位。自2001年以来,批发、零售、餐饮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141.5万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17.1%。可以说,正是零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整个流通产业的吸纳就业产生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三)现代主导业态快速发展

如专卖店、家居中心、便利店、购物中心、专营店等通过直营或自愿连锁方式,实现快速的市场覆盖,充分发挥出现代主导业态市场定位明确,规模化与网络化优势明显,核心能力突出的特征。目前,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连锁率已分别达到45%、40%和24%。2005年排名前30家的连锁企业实现的销售额为4910.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3%。现代主导业态通过连锁经营的加速发展,十分有利于我国流通领域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这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经济效益,加快我国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大型零售企业的作用日益提升

目前,在各地政府的指导、扶持下,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发展十分迅猛。商务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2005年前10个月就已销售4379.6亿元,同比增长26.4%;利润50.3亿元,增长38.8%;店铺总数15297个,增长28.4%,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位列之首的百联集团2005年销售就达720.7亿元,已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07%。

(五)内外资零售企业的购并明显增加

近来,沃尔玛购并“好又多”超市连锁企业,国美电器全资收购“永乐”电器公司,成为流通领域引人注目的事件;而2005年英国的TESCO公司在境外收购国内的“乐购”25个大型超市50%的股份,英国百安居公司从境外收购德国欧倍德公司在国内开设的大型建材专业店,表明内外资强势企业纷纷运用资本运作手段以迅速抢占市场空间、扩大营运规模、取得市场主导权,实现跨越式发展。这种越来越具有垄断特征的企业的出现,对于实现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无疑是一项挑战。

(六)政府监管市场的力度逐步加大

2006年9月12日和11月15日施行的《零售商经销行为管理办法》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是近年来针对零售市场过度和无序竞争所引发的不正当竞争与不公平交易行为采取的重大的和强有力的监管举措。这两项政府法规的出台对重构市场交易秩序,维护公平交易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零售市场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城市零售商业的过度和盲目发展问题严重

国内普遍存在着城市零售商业的过度和盲目发展问题。具体表现在人均占有商业面积超过市场客观的实际需要,例如上海人均占有商业面积约为2.8平方米,北京的人均商业面积也在1.2平方米以上,有些城市的人均商业面积可达2-3平方米,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究其因,这与商业门槛低,解决就业,繁荣城市经济直接相关。但是,城市零售商业的盲目过度发展,必然引起零售业营利水平严重恶化的后果,使零售业成为人所共知的微利行业,造成业内相当多的企业处于经营困难境地,歇业倒闭成为各城市零售业较为普遍发生的现象,由此也必然引起零售商向供应商转嫁风险行为的大量发生。

(二)消费率偏低

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增长形成对照的是,国内消费率近几年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连续下降,消费率仅为48%,与国际平均消费率70-80%相去甚远。换言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由于内需不足,导致零售市场上的商品普遍过剩。

(三)缺乏有力的调控手段

零售市场的恶性竞争和盲目无序发展,折射出政府职能部门在实质性调控手段方面的缺失。虽然,近两年商务部与建设部联合发文,要求地级以上城市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力求通过规划手段对零售商业的发展进行管理。但是,各地方政府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普遍存在好大喜功的倾向,许多城市都是以商贸立市、商贸兴市为基本诉求点,从而不可避免地使规划脱离实际,不仅难以达到有序发展的目的,反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某些城市的规划制定的切合实际,但由于地产开发并非商贸主管部门所能左右,导致商业地产在规划之外大量超生,造成事实上对规划的严重冲击,使规划实际上流于形式。

(四)农村市场问题

我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而其实现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却仅为1/3,相反,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达到2/3。这是同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3倍之多相适应的。显然,提高农村人均收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个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相对容易,近来商务部实施的“万村千乡”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让超市进入乡村,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部分。

(五)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普遍低下

虽然,买方市场的压力促使零售企业努力改进经营与管理,力求提升企业的营运质量,但由于企业营运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是一个简单的认识与观念转变问题,而是需要采取配套的改进举措,才能取得长期的成效。在这方面,零售企业普遍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形成眼高手低的明显反差。此外,依赖对零售终端的控制权,转嫁经营风险,谋求不当得利,使供应商苦不堪言,也是造成零售企业普遍营运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一)信息与指导

有效利用政府信息,进一步提升企业对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可以使零售企业更全面的了解市场,也可以使投资者据此对市场真实状况有充分了解与判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此外,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更需要及时对市场的评价与看法,以此指导企业进行决策。

(二)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

政府职能部门是垂直一体化管理,而调控零售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又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收到实效。商务主管部门与城市规划部门结合起来,就会使网点规划得到切实的贯彻与执行。显然,零售市场上的商品交易与服务提供,涉及到许多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而任何单独一方的管理都难以真正达到对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只有横向结合,联合行政,零售领域的经营活动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三)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内需

伴随GDP增长相应提高工薪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医疗重新纳入到公共物品的范畴。减少社会公众对就业、就医、教育、养老等问题的忧虑,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消费的乐观预期,是改善消费环境的实质性问题。

(四)创造条件进一步改善工商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特别是买方市场环境中,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新型工商关系任重而道远,当前的基本问题是,在零售市场上,零售商利用控制销售终端的有利条件,不合理的向生产商、供应商转嫁经营风险,收取巧立名目的各项费用,使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利益被盘剥。创造公平交易、互惠互利的新型工商关系,离不开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借助法律之手,才能在根本上改变工商关系的扭曲与失衡。虽然近期出台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对零售商不合理收费和故意拖欠供应商货款行为予以明确禁止。但是,它只是一个部门的法规,尚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因而普遍性和强制力明显不足。在法律层面探索《公平交易法》应是今后我国在流通领域立法实践中予以关注的核心问题。

(五)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6篇

一、产品众多,品牌偏少

在广州、深圳2城市的药品零售系统中,共监测到22种祛痘类产品。但为大众熟知的品牌产品却少之又少,除了福建恒泉的“迪豆”、济南东风制药的“新肤螨灵软膏”以及法国薇姿实验所的“薇姿油脂调护抑痘精华霜”以外,很少再有祛痘产品注重广告投放及品牌宣传。

二、品牌优势凸显,强者更强

监测数据表明,不管是广州还是深圳,福建恒泉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迪豆”一举占领了“销售额第一”“销售量第一”“市场份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等四项全能。其中,占有的市场份额高达48.8%,几乎是其他所有祛痘类产品的总和;市场占有率高达28.4%,相较位居第二的邦力迪维霜还要高出16.1%。可以说,“迪豆”占据了绝对的行业垄断地位。

“迪豆”作为近几年成长迅速的专业性大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已成为“祛痘”的代名词。“品牌影响消费,消费造就品牌”已成市场规律,品牌大而吸引更多消费者,更多消费者又造就更大品牌,这是市场的良性循环链。

三、价格差异大,中高档产品受青睐

祛痘产品中价格最高的是福建恒泉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迪豆痘速效健肤组合”,单价为196元;而价格最低的为重庆华邦制药的“邦力痤疮王”,单价仅为14.9元。两者差距达13倍之多。

从监测数据上看,80-100元的单位价格已普遍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位于此价位的祛痘产品销售量最大。

四、市场潜力巨大,蛋糕诱人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零售业;零售业态

中图分类号:F724.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从原有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完善到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传统经济体制中处于从属地位的零售业也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零售业作为流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50年的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历程

1、从改革开放初到1989年底,传统百货商店在零售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1990~1992年底,超级市场开始涌现,动摇了百货商店的市场基础。

3、1993~1995年底,各种新型零售组织崭露头角,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4、1996~1999年底,跨国零售商进入,加速了我国零售业现代化进程。

5、2000年以后,我国零售竞争日益加剧,连锁经营趋势增强。到目前,网络技术孵化出的系列零售业态开始并影响了我们的市场与生活。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底,我国批发业、零售业法人单位达88.36万个,其中批发业53.08万个,零售业35.28万个;批发业、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120.26万个,其中批发业64.51万个,零售业55.74万个。到2005年底,全国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68万个。

2、零售市场商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零售业景气的上升,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投资的高增长,零售业的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个新热点。2004~2006年我国城镇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1.3%、37.1%和23%。零售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零售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3、我国零售业态多样。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到今,已经从单一的业态发展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现状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百货店独霸我国零售市场的局面已不存在。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联华”和河南的“丹尼斯”、“双汇”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企业所无法相比的。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500米。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2009年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通过对特许经营的42个行业和业态的发展走势进行调查与预测,并的行业景气报告显示,便利店的前景辉煌。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和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发展趋势。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在我国,这种业态已经出现并发展。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

(二)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零售企业选择业态具有盲目性。有很大一部分零售企业“跟风跑”,看到一种业态赚钱,就立即转变为这种业态,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更没有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致使换了业态不但不盈利还亏了本。

2、零售企业不能科学地把握自身的发展策略。由于现在“信息技术孵化了全球零售业态的第四次变革”,于是一部分零售企业就不顾“本土化”理念,不顾我国的消费群体与区域发展,盲目地应用“网络商厦”、“网络电子购物”等。

3、零售企业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

4、没有很好地把握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部分零售企业对自己所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动态没弄清楚;对市场的经济结构系列问题没有思索;对零售业态的结构及现展趋势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企业“顺其发展”,当企业遇到危机时才“恍然大悟”,但已经晚了。

5、我国零售业态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分析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对策

当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拼土地、拼廉价劳动力、拼资源、拼环境,靠贴牌、靠加工、靠低价,已经被证明是难以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回答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问题。

(一)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

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零售企业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选择业态,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以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来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二)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看待自身的发展。目前,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的二三级市场转移。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激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转移。

(三)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的创新力度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双汇冷鲜肉”超市、“海鲜”超市、“速冻食品”超市、“绿色乳品”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地发现市场变化,提高零售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拓展能力。

(四)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促使其营利模式的转变。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营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加大增值效用来赚取溢价”。

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的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营利模式的关键。

(五)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把握市场消费走向、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业态结构

1、科学地把握市场消费走向。我国的消费走向应该是以“网上小康型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题,兼顾“温饱型社会商品”需要,积极创造条件,转变观念,开拓高端的消费市场。所以,零售企业必须明确这个消费走向,针对我们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是否完善、货物领域是否充分开拓来做“文章”。

2、市场的经济结构问题。我国的零售业应该是以国有商业资本为主导,以民营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为补充,允许大量个体商户进入这样的结构;外资只能起先导、示范、补充性作用,主体还是中国企业。

3、我国零售业态的基本模式应该以百货店为主导,以超市为主体,积极发展专门店,形成多层次的消费结构。百货店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力量,引导市场的新潮流,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作为城市的窗口、品牌,它永远带领零售业的发展。但基础是超市,“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超市提供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特定的地方设立专门店、专业店,补充发展结构。因为专门店是品牌,起着促进市场有序竞争的作用,也突出了品牌的特点,突出了专门店的优势。城市商业结构应该是,以市中心为主导,社区商业为主体,积极发展商业街和小商品市场以及批发市场,形成城市商业规模。物流也是这样,要把握发展趋势。

(六)零售企业要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积极应对管理、人才、资金、组织程度化及电子信息技术“孵化”等问题

1、要积极地向西方“主导型与科技型”零售企业学习其现代化管理技术。建议我国的零售企业家们主动走出国门,到西方先进的零售企业实地学习,亲身体会;不断地引导自己的科学思路;同时,要注重“本土化”策略。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以人才的培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内部提拔”,积极发现本企业中德才兼备的人才,激励其到国外实地学习先进业态技术;二是“零点创新”,主动和相关院校联合培养“零基”人才,使得大学生一毕业就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利用企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和电子信息技术在零售业态中的孵化、变革;三是“科学空降”,一定要注重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级人才”配备,使其所学能在中国特色的零售业态中发挥积极效用。

3、积极运用这次国家“四万亿”拉动内需的机遇,提高本企业及零售行业资本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用。

4、积极运作“组织效用”。一定要有大的战略型眼光,把我国的零售业做大做强,使其在相应的区域内产生“聚集效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相应的零售业态,以增强我国零售业的“凝聚力”。

5、根据我国的相应环境,在零售业中进行电子信息技术“孵化”。对于基础设施比较健全的地方,可以率先运用“网络零售”、“网上购物”、“网络商店”;在基础设施不太健全的地方,要考虑在传统零售业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零售业态的运作能力和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积极促进我国零售业态健康发展。2009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3.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9.6亿元,同比增长13.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013.6亿元,增长16.7%。所以,我们有信心在“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继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来促使我国零售业态新发展、新变革,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起到扩大内需、促进我国GDP增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济海.世界零售业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J].商业研究,2003.11.

[2]邓冬梅.我国零售业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

[3][美]菲利普・科特勒.俞利军译.国家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零售服务;零售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5-0021-04

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当一国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零售领域时,零售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一国物价稳定、社会经济安全等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现代零售业起步较晚,国际竞争力较弱,尤其是2005年中国零售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后,零售巨头在中国开始了跑马圈地,申请企业数量、门店数、规模等都大大增加。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1992-2004年共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314家,而仅2005年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027家,是2004年以前商务部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数量的3.27倍。中国零售服务业既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关注中国零售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对比中外零售服务业的发展差距,对于加快中国零售服务业发展、提升中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零售服务业的发展及对外开放情况

(一)中国零售服务业的发展

现阶段,中国零售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41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3.7%,是1995年的三倍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百强企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百强零售业的销售额从2001年的234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8615亿元,2001-2006年年均增长率为30%,企业平均年销售额从23.4亿元跃升至86.1亿元。另外,百货、超级市场、专业店、便利店、仓储会员店等多种业态丰富发展。

(二)中国零售服务市场实际对外开放情况

零售业是一个具有充分竞争性的行业,其进入壁垒很低。外国零售商进入它国零售市场的主要壁垒是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决定。中国对零售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同其他行业一样,也是逐渐放开的,大体走过了四个阶段,分别是1992-1999年投资试点阶段、1999-2001年规范外资零售企业阶段、2002-2004年人世后的逐步适应阶段以及2005年至今的全面开放阶段。

根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共255家,分别来自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时,一般都避开了在国内外市场都已步入成熟期的百货店的业态模式,而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大型家居建材店、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新型业态模式。对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在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具有规模经济、资金、管理等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品牌效应显著,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世界第一零售――巨头美国沃尔玛于1996年8月在深圳开设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第一家山姆会员店,到2006年底时,其在中国的店铺数已达到71家,同比增长30%,在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中占第13位。世界第二大零售巨头――家乐福1995年进入中国,2005年1月底在华有58家店铺,而到2006年底则已达到95家店,比2005年同比增长52%,在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中排第6位,在零售企业十强中仅次于增速74%的国美电器(第1名)和增速53%的苏宁电器连锁(第3名)。

二、中外零售服务业发展比较

(一)市场准入比较

对于市场准入,可从各国签订的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两方面考察。在国际条约方面,目前约束此类投资的政策主要是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由各成员方在《特定承诺表》中对开放零售服务市场做出具体承诺。目前做出零售服务市场开放承诺的只有30多个成员方,且大多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在国内立法方面,发达国家关于零售服务业开放和监管的立法比较成熟,值得借鉴。

1.发展中国家零售服务市场准入限定。WTO成员方中,发展中国家对零售服务市场开放承诺的很少,而中国承诺入世后3年内将完全开放零售服务市场。

印度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没有对零售服务市场开放做出任何承诺,在对外资进入其零售领域的国内立法上,限制也较严。泰国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也没有对零售服务市场开放做出承诺,因此,外国资本进入泰国零售市场受其国内立法的限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菲律宾奉行相当自由的外资政策,在零售服务领域,其在2000年通过的《零售业自由化法》,允许外国资本在菲律宾的零售业投资项目中占有100%的股权。

2.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零售服务市场准入限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零售业发达,零售企业国际竞争力强,大多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零售业没有市场准入的特殊限制,其针对零售业外资的市场准入政策源于对外国资本市场准入的一般政策。经过多年的零售市场自由化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零售服务市场已经基本实现完全对外开放。

日本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分销领域中的批发、、特许经营服务市场开放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是没有对零售服务市场开放做出任何承诺。从1967年开始,日本对外资进入其国内市场逐步放开,其自由化进程从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开始,分6个阶段完成。1975年,日本流通领域实现了完全自由化。韩国从1989年开始对外商进入本国流通领域分4个阶段逐步实行自由化,根据其《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1996年1月1日零售服务市场(根据承诺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禁止其他成员方进入)基本实现完全开放。美国是全球第一零售强国,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承诺对零售服务市场准入和外资零售企业在享受国民待遇方面没有任何限制。

许多国家零售服务业对外完全开放,但是其在零售市场建设的国内立法方面却另有限制。发达经济体对零售业市场准入的国内立法限制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市场竞争,二是城市规划建设,所以立法限制一般对内外资零售企业一视同仁,为的是整个零售市场的繁荣发展(如表2所示)。

3.市场准入比较。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零售服务市场开放度较低,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承诺少,但是零售服务市场开放是主流趋势。相反,零售业发达国家对外资进入本国零售领域一般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对零售业规制从法制制度上做出了规定。2005年中国完全开放了零售服务市场,在发展中国家中开放度较高,但是对于国

内零售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善的国内立法保护和规划,并且从引资政策看,仍给予外资低税收的“超国民待遇”。

(二)零售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比较

近年来中国商品销售总体增长较快,但单个企业销售规模较小,总体上仍呈零散状态。而国外零售商资本实力雄厚,规模庞大,零售业产业集中度高。1998年美国前10家零售商年销售额4013亿美元,占全国零售总额的20%;100家顶尖零售商销售总额8610亿美元,占全国零售总额20466亿美元的42%。而2005年中国零售业十强企业实现的零售额总和为3196.7亿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8%,零售百强企业零售额合计为7405.2亿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1%。

据AC尼尔森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前5位零售商的快速消费品市场集中度为6%,而中国台湾地区为52%,新加坡为70%,泰国为73%,印度尼西亚为43%。由此也可看出中国零售服务市场的集中度较低,零售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

(三)零售企业竞争力比较

发达国家现代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零售市场发达、零售业态丰富,培育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跨国零售大企业。中国零售企业与之相比,存在企业整体规模小,业态结构不尽合理,管理和技术落后等问题。

1.经营方式单一,新兴零售业发展滞后。国外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采用促销制、定牌制、订单制和制,而中国的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等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往往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相脱离,不仅企业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更无法形成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中国零售企业以百货店、连锁超市为主,仓储商场、便民店、大型超市还比较少,现代意义上的跨区域乃至跨国的连锁性零售业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管理和技术落后。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流配送能力差,二是电子商务发展落后。中国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尚处于信息与交流的初级阶段,仅有6.8%的零售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而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大都已开展了网上业务并将电子商务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

3.经营理念落后。20世纪末以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理念、偏好等愈加个性化、多元化、异质化,消费者已从过去单纯重视使用价值演变为既重视使用价值也重视消费价值,即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而国内零售业未能主动迎合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还没有将优质服务与企业的生存联系起来,与外资零售业真正“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零售企业普遍把提高利润率,而不是实现顾客满意度作为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心仍停留在对顾客的吸引和招揽层次,没有进一步推进到提高服务水准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层次上来。

4.经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国外零售商依靠高科技支持,以商用卫星系统、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以网络为辅助的商业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运作方式。而中国零售企业的科技含量还较低,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等管理职能的分工与协助方面仍极为落后。

三、对中国零售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市商业规划,实现零售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国零售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疏通。流通领域在一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重视防范外资商业企业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威胁。目前外资商业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挑战还没有成为现实,但其发展的趋势和速度值得关注。这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完善工作,如建立城市商业网店规划、完善外资零售业统计与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法规等;另一方面,要加大扶持一批国内大型、优秀零售企业,培育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引领中国零售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国内零售业重组,实现规模经济

中国零售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加大内资零售企业的重组,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国内零售业的整合,重点组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打造中国零售业的“航母”。为此,一方面应打破区域发展瓶颈,积极推进国内零售业的横向一体化,以连锁经营方式重新改造商业组织形式,提高零售业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可以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优势,直接进入生产领域,或者扩展其经营模式,采用定牌制、制等形式,加大与供应商的协作安排,提高采购能力和资源掌控能力。

(三)修炼内资零售企业内功,增强其竞争力

第9篇

【关键词】电力;价格;机制;改革

在电力系统的市场改革中,电价价格机制的改革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电力市场改革的各个环节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合理的电价机制应该是在电力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实现各个电力企业的公平竞争,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电力电源和电网投资市场的发展,促进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当前的电力价格机制还有待继续完善,必须注意下述问题。

1.我国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1.1我国现行电力价格机制现状

因为缺乏电网单独定价,当前盛行的电力价格机制主要包括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上网电价即成本补偿电价,这种上网电价是建立在电厂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行“一厂一价制”。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两类:老电价和新电价。

第一阶段主要包括: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在政府拨款、政府补贴和贷款资助下所建的电厂,他们在制定电价时都是建立以国家计委每年颁布的目录电价表为参照。此类上网电价主要包括直接运行成本,即劳动工资、燃料和维修费用,没有包括基建成本。

第二个阶段就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建设的不是由中央政府投资的电厂,以及90年代以后的所有电厂,上网价格主要参照“新电新价”政策。根据政策,这些电厂以财务上可偿还债务的价格向大客户直购为主要售电方式。

我国当前的销售电价可分为管制电价和指导性电价两类。

1.2现行电力价格机制的弊端

1.2.1上网电价机制的常见问题

首先,国内现在在制定上网电价时都实行单一的电量电价制,其中包括了设备容量成本和运行成本的补偿。这种电价机制在发电容量充分、负荷不够时,使得容量成本大、运行成本小的水电和低煤耗大型火电机组无法正常运行,无法实现电网的最优经济调度,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次,指导性电价又分为还本付息、高来高去、火电与退役机组四种,以还本付息方式为主体。由于上网电价种类过多,变动频繁,致使电价混乱,难以统一管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对新建电厂实施的还本付息的电价,实际上是以个别实际成本为依据,实报实销,一厂一价,导致各地上网电价水平悬殊。这种无竞争的电价形成机制,对于控制投资成本和集约化经营不利,并且导致了电价水平的不断攀升。

1.2.2没有对电网单独电价

因为我国电力产业长期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电网和电厂统一核算,只对用户核定一个最终零售价格。为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所制定的政策只考虑到了建设电源点。高压电网的建设主要是作为电厂建设的配套工程,建设电厂到电网的联络线,低压电网建设则主要靠向新增用户收取补贴费和增容费。电网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出现了电力建设的“重厂轻网”状态,致使电网的建设严重落后于电厂的建设。

1.2.3销售电价形成机制的弊端

第一,销售电价实行大工业两部电价制,造成了用户之间的不平等负担。第二,各地销售电价执行方式不同,主要包括全省统一销售电价、多层次统一销售电价和指令性和指导性双轨并行电价。目前已有20多个省实施了全省统一销售电价。第三,电价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峰谷分时电价只对大工业和非普工业用户实行,其它用户没有执行;未实行丰枯季节差价制度;电量电价与实际用电量和用电保证程度没有联系,单电源与双电源执行同价,用电保证时间长与经常被拉闸限电的用户执行同价。

2.电力价格机制改革的对策和趋势

从国内电力机制改革的趋势看,主要是将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个产业链分开,在发电和售电环节引入市场机制,而在输配环节实行政府管制。

2.1上网电价的有效竞争

上网电价是资源价格与电价形成联动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加速上网电价的市场化改革,同时,介于电量需求的刚性,政府应该在确保经济发展所需用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管制,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效用的最大化。我国电价过高主要是因为实行多种电价后生产成本发展过快,要降低电价,首先必须降低电力生产成本。为了方便和稳妥,上网电价宜采取“管一块,放一块”的部分竞争形式,即将电价分成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两部分。两部制电价的一部分是基本费(固定成本费),也称容量成本;另一部分是从量费(可变成本费),也称电量成本费。当前实行的两部制电价制度充分考虑了每个用户的负荷率,可以实现企业的收支平衡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两部制上网电价中,容量电价反映的是发电的容量成本,由国家规定。不论所发电量多少,电网都必须支付。这就基本上保证了投资本金的按期回收,从而可继续保持投资者投资电力工业的积极性,并有利于电源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电网的统一调度。

2.2制定输配电价

应当遵循补偿合理成本、获得合理收益、有利规范监管的基本原则。同时应该根据电网市场发育程度逐步确立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规制方式。首先,按平均售电价格扣减平均购电价格来确定输配电价;然后,逐步过渡到以成本加收益方式核定输配电价格。不同电压的输电网要区别对待,对于高压输电网,应根据输电距离、电压等因素合理确定其成本构成。电厂与电网之间的联络线也应该计入电网成本。对于配电网,在整个低压配电区域内,核定对电力用户的平均价。根据电力用户所用电量和电压等级具体计算。在供电企业直接向电厂购买电力的情况下.低压电力企业向供电公司收取低压电网配电费。发电公司与部分用户可以就部分或全部电量通过协商确电价格并按照输配电价格标准向电网经营企业支付输配费用。最后。待电网发展比较成熟后,管制方式可选择基于业绩的激励性较强的价格上限制。价格上限制就是在一般物价上涨率中扣除预先设定的该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加上被允许的价格转移费的上升率,在此范围内允许价格变动。

2.3销售电价的适度竞争

售电环节跟发电环节一样,没有自然垄断性。我国销售电价改革的趋势应该是满足政府监管的条件下,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厂网分离,竞价上网”没有使得用户在竞争中发挥作用。所以,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必须打破输配售一体垄断,应该在发电方和售电方引入竞争,形成科学的竞争售电价格体系。

在发电与销售环节分开以后,配电公司主要以大客户直购电的形式卖给零售公司,再零售给用户。大客户直购电购电价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批发市场的批发电价,还受到配电公司的配电费用影响。而零售市场中用户可以自己选择零售公司。自从零售市场建成后,电力的零售价格这样计算:

零售电价=批发电价+输配电费用+零售公司的零售费用

在公式中,零售公司的零售费用由零售公司的竞争形成。由于各零售公司既没有固定的电力用户,也不具有配电网络,为了争夺用户,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各零售公司必定竞相降低电力的零售成本,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以吸引用户,从而促使零售费用的降低,在批发电价既定和输配电费用由各省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的基础上,达到降低零售电价的目的。

在建立电力零售市场时,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国际经验,通过先放开较大用户的选择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并取得相应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放开中小用户。

(1)对大客户而言,可建立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大客户可以从交易市场上直接购电,实现大客户直购电,也可从地区供(下转第331页)(上接第239页)电公司或地方电厂购买。发电厂可以直接与交易机构交易,也可以直接卖给用户,改变单一的地方电力局供电模式。

(2)因为中小用户比较分散、单个用电量较少,不可能实用直购电的方式。可实行2到3家的供电企业参与供电,共同使用现有的低压配电线路,通过价格、售后服务和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展开竞争。

为充分发挥价格制度配置资源的灵活作用,应推行峰谷分时电价、丰枯电价、避峰电价等一系列销售电价制度。可根据各地区电力供需情况和用户对峰谷电价的敏感程度,适当扩大销售环节峰谷分时电价执行范围和峰谷价差。

2.4建立批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

应该借助电力销售市场,使得零售电价得到降低。目前,国家和各省严格控制了输配电费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竞争为零售公司带来了利润,但是对用户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要完善我国的电力市场,必须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引入了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价格联动机制的销售电价,推进销售电价与批发电价和零售电价之间的联动效应,确保竞争带来的效益可以传递给最终用户,真正实现降低销售电价。可以以零售电价代替长期固定的销售电价,即:

销售电价=发电公司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零售公司的零售费用

毋容置疑,通批发电价与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会提升经济效率,为阶段性的发电容量投资提供经济激励,最终提高经济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科]

【参考文献】

[1]卢明湘.构建网售分开的竞争性电力市场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