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3-07-09 08:54:11

导语:在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1篇

关键词: 电视 栏目剧 审美 特征 剧本 导演 表演

电视栏目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品种,它具有电视艺术、戏剧艺术、栏目艺术的三重属性,比电视剧只具有电视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双重属性还多一层内涵。因此,电视栏目剧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

分析、探讨、研究、总结电视栏目剧的审美特征,对于电视栏目剧的创作与制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具体而言,电视栏目剧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要层面进行解析。

一、电视栏目剧剧本的审美特征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电视栏目剧的基础与前提。

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具有以下重要的审美特征:

(一)题材的现实性

题材是栏目剧的具体素材。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说:“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①我国清代诗论家李重华也说:“吟咏先须择题,运用先须选料。不择题则俗物先能秽月,不选料则粗才安足动人?”②

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在题材上凸显了现实性的审美特征。例如中央电视台《经济与法》栏目的栏目剧,均选取现实经济领域中的法律案例为题材,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二)主题的大众性

主题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对戏剧作品起着决定性作用。电视栏目剧剧本的主题,以大众性作为主要的审美特征,即表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国计民生的具体问题。例如黑龙江电视台《天数工作室》栏目的栏目剧,就以反映百姓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婚恋问题为主题切入点,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人物的亲切性

人物是文艺作品的核心,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有名言:“没有人物,不算创作。”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在人物形象上的一个显著的审美特征就是亲切性,即凡人。例如辽宁电视台“本山快乐营”栏目最近推出的系列栏目剧,均以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中的人物――刘能、谢广坤、长贵、六大脑袋、谢大脚等普通人物为主,具有强烈的亲切性。

(四)情节的单纯性

电视栏目剧的剧本,在戏剧情节上较为单纯,基本上是一事一剧,短小精悍。

二、电视栏目剧导演的审美特征

电视栏目剧的导演艺术,也具有自身鲜明的审美特征。

(一)强化真实性

电视栏目剧的导演艺术,首先强调总体上的真实性,不过多地铺垫、渲染,有点儿类似纪实剧、时事剧、话报剧的的风格。许多电视栏目剧称为“情景剧”,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情景再现”,强化生活真实性。

(二)风格的纪实性

电视栏目剧在导演风格上,朴实自然,不尚雕凿,强调纪实性风格。

(三)综合艺术的简约性

电视栏目剧的导演艺术,在综合艺术上突出了简约性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布景、道具,还是服装、化妆,抑或是灯光、音响,都力求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例如现场实景拍摄和现场声录等等,这与电视剧有明显的不同。

(四)制作的便捷性

电视栏目剧的制作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所以其导演艺术以“短平快”为审美特征。

三、电视栏目剧表演的审美特征

电视栏目剧的表演艺术,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以本色表演为主

电视栏目剧的表演,以本色、真实、自然、生活为主,淡化“戏味”,强调“生活味”。

(二)群众参与,亲切自然

电视栏目剧目的演员,有许多是群众业余演员,不强调专业上更高的素养与更深的造诣,是普通百姓一展身手的平台。有的甚至是自己演自己的“真人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戏曲表演;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美学特征

在社会文明飞速进步的新时期,戏曲艺术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光芒,作为中华民族艺术领域当中的瑰宝,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始终备受关注。社会的进步,推动着当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型,为了迎合更多观众的需要,戏曲艺术的表演已经不再单纯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是将情感深深根植到艺术表演过程当中并以此彰显戏曲表演的美学价值特征。从传统理论的视角来看,表演实为戏曲艺术的最根本特征,而戏曲艺术的取材又多为我国不同民族的民间生活,因此戏曲表演的本质就是对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当前的现状来看,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已经在近些年呈现出明显的鉴赏艺术转型趋势,逐渐脱离了反映真实生活的特征,对戏曲表演的形式和美学特征做进一步探讨也就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戏曲表演形式与美学特征的联系

在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戏曲艺术为了能够迎合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开始逐渐将表演形式固化,鲜明地体现于表演角色的变化层面,即“生、旦、净、末、丑”成为了戏曲表演的核心角色分类,所有戏曲内容的展开均分为此五大类别,为戏曲表演艺术划出了固定的表演界限。并且从戏曲表现形式上看,对于舞台场景的布置以及某一道具的应用也并不需要过多的实物辅助,仅通过模拟来凸显一种具有特定需要的文化环境或内容。基于此,当前的戏曲表演也就定位在了固定角色与相对简单的舞台布置当中,在不同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也就会产生与角色相对应的情感与情绪,这种内在的情感与情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不同的审美取向也就由此生成,虽然表演形式正在不断趋于一致,但审美特征却会由内在情感解读和诠释角度的差异性而表现出多元化。由此可见,戏曲表演形式与美学特征有着可以深入到更深层次内涵的关联。

二、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分析

(一)舞台

舞台是戏曲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审美特征,都需要在特定的舞台上展现。在千百年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下,中国戏曲艺术品类数量众多,不同类别的戏曲也具有着不同的特色,从整体层面来看,戏曲舞台表演特色当中,幕表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创作的戏曲作品内容或情节等都是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需要对相关的地点与时间条件等进行全面且细致地划分。比如我国锡剧便将音乐设定为曲牌板腔综合体,并不像其他类型的戏曲一样分为男腔和女腔,并且对于戏曲内容与内涵的创作也不会拘于固定程式,而会根据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客观来讲,戏曲舞台虽然是表演的载体,但戏曲的主题却因情感内蕴的深函而无法流于舞台表面,因此需要对戏曲的主题创作进行完整地情节编排,才能发挥出舞台的重要作用确保戏曲的艺术价值能够有所呈现。这就要求舞台表演的空间性能够被合理化安排,并且在道具的支撑作用下使戏曲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使舞台起到整体映衬的大背景作用为观众呈现直观的审美感受。

(二)程式

戏曲表演是在舞台之上进行的一种表演,既为表现,则需要恰当的舞台动作,这种舞台表演的动作也就是程式,所起到的作用在于直观地勾勒出不同角色所具有的不同的人物风格特征,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以对生活实际的反映唤起观众对该角色的情感认同,从而引起观众的审美愉悦之感。鉴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同演员的动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了戏曲程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着表演者表演技巧的影响,“念”、“唱”、“作”、“打”都需要根据戏曲的实际内容与情节转换的特定需要而定,并且咬字与行腔也需要严格依据戏曲的剧本特征而定,关于咬字行腔则应视剧种的不同而重视起戏曲和方言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戏曲表演有着剧本的支撑,对于剧本来说,语言文字或许无法全面展现出作者的情感,这就需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认识将剧本内容进行真实地表达,只有以此为基础辅以适当的动作辅助,才能为戏曲审美特征的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装扮

戏曲艺术表演是借故事情节和内容所展现的艺术形式,对角色的区分最直观地体现在不同角色的脸谱装扮上,虽然普遍具有着夸张性特点,但这种化妆艺术却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客观来看,观众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角色的第一认知即来自于脸谱装扮。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脸谱艺术成为了我国美学领域的重要标志之一,关于脸谱艺术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对完善的时期更始于明清时期,对于人物个性的反应,脸谱成为了一种标志,更见证着我国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然而脸谱的作用绝不仅限于此,对于戏曲内容的丰富性和直观性更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深化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理解程度,为戏曲艺术在民间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当中的行当亦是戏曲角色的综合。通常情况下,戏曲均源于生活实际,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戏曲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够切实贴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能够更高质量地唤起人们的多元化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戏曲形式的艺术化装扮也就成为了戏曲艺术审美特征得以更充分彰显的重要动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戏曲表演作为表演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带给观看者以更为直观的视觉享受,通过动作、声乐、舞美、服装等多种素材的综合作用,为观看者形成一幅巨大的巨响蓝图,在我国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表演集文化的艺术性、表演的形式性、声乐的感染性于一身,无不呈现其本身所独具的美学特征,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戏曲表演的形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其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特征,能够有效的提高观看者的审美意识,同时,美学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戏曲表演形式,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此,在新的时展之下,戏曲艺术要牢牢把握住当前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景方向,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提升戏曲表演形式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王佳佳.论“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虚拟表演概念的界定及其美学特征[J].大舞台(双月号),2015(01):12-13

[2]杨理理.浅议戏曲表演中如何体现美学思想[J].戏剧之家,2014(08):107

[3]黄春梅.含虚蓄实,虚实相生――略论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审美特征[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2):60-62

第3篇

关键词:呼吸;中国古典舞;重要性;作用;运用表演;审美特点

0 前言

中国古典舞这一说法是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的,得到了国内舞蹈家的赞同继而流行开来。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吸收了戏曲、武术等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舞蹈,在我国舞蹈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我国民族艺术的美学,表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典舞对传统的舞蹈风格和特点进行了完美的展示、传承和发展,反映出了古老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其优秀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行为艺术的延续与创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完美展现。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和历史的演变,到如今对于中国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审美特征,需要结合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来进行。

1.1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的作用

从理论上来讲,呼吸就是气,也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有很强活力的特殊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元素。而呼吸在我国古典舞中属于专门的艺术呼吸,是来赋予舞蹈可以生动真实展现的基本单位,给予舞蹈旺盛的活力。舞蹈演员在跳舞中通过对呼吸的运用,进行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舞蹈技术技巧,同时根据呼吸运用方式不同,表现出舞蹈的节奏、风格和韵律。总而言之,呼吸在古典舞的表演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呼吸的短气、长气、吐气、吸气、含气、顿气等多种呼吸的方式,来达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和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例如:舞者在做跳跃动作时通过吸气,可以牵动腹肌、背肌,来使空中舞出的造型更加稳定、美观,也可以达到辅助力量的效果。还有舞蹈演员在跳舞时需要大量的运动、保持高难度动作等,所以运动量非常大,需要的氧气量也就很大,这就要求舞蹈演员要掌握好呼吸的运用,来保证舞蹈的完美展现。

1.2 古典舞表演中的审美特征

在我国的古典舞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审美特征,其中以身韵最为重要。身韵也就是“身法”和“韵律”。“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我国古典舞的特点和审美特征。“身韵”主要包括:“形、神、劲、律”等内涵。“身韵”则是形神兼备,内心和动作的高度统一,这都是我国古典舞表演和审美特征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要想保持我国古典舞表演中的审美特征,就要抓住古典舞的灵魂,为现今古典舞的发展打开新的突破口,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等元素加入现阶段的舞蹈创作中,使古典舞的发展不再一味的借鉴历史题材或戏曲动作,而要不断拓展观众的审美境界,要使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不断向国际舞台迈进。这就必须要求对于古典舞的创编,要丰富古典舞语汇,并结合国外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技巧,融入我国古典舞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身韵元素,彰显出我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使舞蹈更加吸引人。

2 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审美特征的运用

在实际的古典舞表演中,要把呼吸和审美特征中的身韵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对舞蹈的完美演绎。因为古典舞审美特征中“身法”是外部的技术范畴,主要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等,这些实际上也都是对气、对呼吸的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所以,通过对呼吸的训练要以提、沉为基础,通过对呼吸的训练,使呼吸在对身体运动产生的作用做到有意识的控制,这能够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气”和身体的紧密联系。以下就来介绍呼吸结合审美特征在训练和实际表演过程中的运用。

第一,在旋转中的运用。中国古典舞的旋转技术技巧主要以拧倾为主。因此,旋转动作长而舒展,也有很强的延伸感,主要用跨部来带动身体和手臂等别的部位的动作。根据我国古典舞中旋转的特点和技术技巧,在我国古典舞旋转动作中,舞蹈演员要合理、熟练地运用呼吸来配合相应的舞蹈动作,这样来达到感情与动作的高度统一,而只有用呼吸来带动、调节和控制发力的强弱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才能使舞蹈演员高质量地完成旋转动作。

第二,在翻身动作中的运用。翻身动作是我国古典舞基础中比较难以掌握和发挥的一种动作,其中对呼吸的合理运用非常关键,因为呼吸直接影响动作中的仰、俯、拧、旁提等形态的发挥,甚至翻身过程中姿态的发力强弱和动作的幅度大小,所以呼吸对翻身来说也是保证舞蹈演员能否顺利完成这些动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在弹跳动作中的运用。对于我国古典舞中的弹跳动作来说,在方法上要求舞者用力较轻,发力要集中,以此来体现出一种飘逸、不失力度的感觉。而要体现出这种感觉,就要在弹跳动作中,控制呼吸的强度、缓急来达到对弹跳的要求,并结合舞蹈演员自身柔韧度、能力、技术技巧,来体现出刚、脆、寸、韧等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我国古典舞诸多动作之中三项的介绍,来体现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审美特征的重要性,其中在舞蹈演员对古典舞的练习过程中,要把呼吸和审美特征结合起来,并根据自身的基本能力、动律、技巧、节奏、舞姿等基础,成为一个整体,来促进自身舞蹈水平提高。因此,合理地运用呼吸是完美表演舞蹈的保证,也是对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保证,也是帮助舞蹈演员动作与动作之间连接顺畅的保证,从而使舞蹈演员的肢体能够更加完美地做出各种舞姿。

3 结语

通过本文对我国古典舞表演中呼吸及其审美特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呼吸和审美特征的有机结合,对于我国古典舞表演的重要性。牢固的掌握、合理的运用可以使舞蹈动作显得内容丰富、充满美感,从而增强古典舞的艺术性、观赏性。所以在现如今,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我们首先就要指导其掌握合理地运用呼吸和审美特征,同时,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将呼吸和审美特征融入到自身的舞蹈动作中,从而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更富有美感。最后也望本文对于现如今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进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古典舞。

参考文献:

[1] 汪加千,冯德,隆荫培,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曾军.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曼曼.呼吸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作用[J].美术研究教育,2010(3):122-123.

[4] 赵文静.浅谈舞蹈中的“呼吸”[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

[5] 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第4篇

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表演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1)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对不同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3)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4)具有舞蹈写作、评论及表演的基本能力;(5)了解舞蹈艺术前沿动态、应用情景和发展动态;(6)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以上几方面的要求,舞蹈表演审美特征应为下列几点。

(一)动作美是舞蹈表演的精髓

舞蹈表演与声乐表演等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优美的舞蹈动作。舞蹈艺术主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审美特性的舞蹈动作符号来展现,不同的动作反映人类内心不同的思想及情感。可以说,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的精髓和核心,而配乐、服装、编导、设计等都是以舞蹈动作为核心来操作的,只有作曲和服装等与动作相协调,才能充分演绎舞蹈艺术的美感,联合构成舞蹈表演的形象美、和谐美。所以,在舞蹈的创作、演绎、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注重动作的编排和表演性,在实际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一定要将情感的交流、时空的交融等与动作充分结合,使舞蹈能够形神合一,协调而富有美感。

(二)韵律美是舞蹈美的升华

虽然舞蹈主要是通过动作来展现,但如果没有韵律感的动作,只能说是动作堆积,而不是舞蹈。因此,只有具备韵律美的舞蹈才是对舞蹈美感的升华。舞蹈的形式创作大多都是基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娱乐健身等动作来提炼而来,因此舞蹈动作大多是通过人体的手势、表情、造型演绎出来,每一个舞姿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表达目的,表演时通过人们的身躯舞动和表情变化来展现舞蹈的艺术美感,让更多的人感染舞蹈的魅力。从艺术的角度讲,舞蹈表演能帮助我们增强身体素质,提升肢体的协调性和韵律感,这已成为人类表达感情、增进友谊及交往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韵律美要求舞蹈的肢体律动与气息协调,包括演员的舞姿、动作协调性、动作时间的长短、节奏感等,韵律美是通过各种动作及其辅助元素有效融合来展现的。

(三)造型美是舞蹈艺术美感的源泉

舞蹈的造型是对舞蹈艺术美感的整体体现,造型美了才能给人以空间美感,给人一种大美。通过舞蹈造型,观众会对舞蹈的局部与系统空间有更为深刻的美感体验。比如,一直是舞蹈经典的《千手观音》,它是以群体舞蹈的形式展现了造型的美感,给人以震撼的空间感觉。舞蹈的动作造型主要是音乐、肢体的配合与交融来突显的。舞蹈创作的造型美感是对主题和现实的透析,不同的造型给人以简约、繁华、和谐之感。

二、舞蹈表演艺术表达方式

(一)动作语言表达

动作是舞蹈的精髓,人类的肢体动作及表情语言是无声的,但通过动作节奏变化、造型变换等能表达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小说家类似,小说作品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语言展现,而舞蹈表演则通过人类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舞蹈编导利用动作来代替语言,因此每一个舞姿和动作都具有情感传递的功能,可以在表演者的内心与观众内心搭建交流的平台。一方面,舞蹈动作可以展现出舞者的技能;另一方面,舞蹈动作更是对舞蹈创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在一部小说在进行创作之前都应先有创意,然后根据作者的理念和构思来进行创作。而对于舞蹈而言,其语言就是“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意”的表达和承载对象,专业并富有美感的动作能有效表达舞蹈艺术的节奏感和主题风格。

(二)情感内容表达

区别于直接的语言表达及艺术体操,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内容表达方式,舞蹈技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舞蹈情感的诠释。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中,演员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生动地展现编者或舞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感受,仿佛已将“真实”的人物及景象置身于观众面前。要想将舞蹈艺术充分展现给观众,舞蹈技能是基础,情感表达是真谛。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的思想核心,能让舞蹈艺术更加灵动、自然。只有被赋予了情感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才能由内而外地流露出人类的真实情感。情感与舞蹈动作相融合,才能演绎出舞蹈的韵味与情境。

(三)情绪气氛表达

舞蹈表演时需要表演者饱满的情绪尽快融入到舞蹈所演绎的情景和气氛中,这样才能展现舞蹈的魅力和美感。现阶段一些舞蹈家和编导越来越关注情绪性舞蹈,并不断探索创新。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动作艺术,舞蹈是对观众的视觉、听觉、思维、情感的综合渲染,演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情绪变化方式来引导观众感受更和谐的艺术空间氛围。从这个角度讲,舞蹈是一种情感、意境、气氛交融的艺术形式,通过“意”的表达给观众以情感的互通和灵魂的交流,给人以艺术氛围的熏陶。因此,情绪与气氛的表达需要舞蹈编导在创作时能对“意”有全面的认识,准确把握舞蹈的主题思想,挖掘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髓;而舞蹈演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舞蹈进行不断创新,使舞蹈在演绎时能充分体现个人的情感与舞蹈主体风格的协调性,使自己也成为舞蹈艺术的一部分,展现符合舞蹈表演意境的情绪和情感,使舞蹈表达更具有品质感和思想活性。

三、结语

第5篇

一、声乐表演艺术概述

声乐表演是联系作品和观众的重要纽带,在声乐的审美体系里,声乐表演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无论作品多么优秀,都需要表演者进行认真的排练和演出,才能使审美价值达到最大化。声乐表演影响到整个声乐艺术的审美过程,只有十分突出的表演才能体现声乐作品的精髓与美妙,这就需要表演者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

声乐表演艺术是展现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既要表达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中的情感,又要带进个人特色,使作品得到升华。优秀的表演者通常能够让作品的表演抓住人心,让人难以忘怀,沉浸在作品里,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二、声乐艺术审美原则

(1)主客观结合

评价一部声乐作品的艺术美,需要结合主客观立场。从客观立场来看,声乐表演要客观重现原作品的涵义,客观反映作品多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从主观立场来看,表演者要在尊重客观性的基础上,站在主观立场尽最大努力展现作品,仔细分析将要表演的作品,并加入自己的想法,留给自己充足的表演空间,使作品的表演更加真实,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表演风格,让观众的心灵得到满足。

(2)传承时代和历史

声乐表演需要传承时代信息和历史气息。通常来说,一部声乐作品是某个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一定的历史痕迹,同时会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莫扎特作品与巴赫作品就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两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优秀的表演者会根据时代审美特征,有效把握作品的历史气息,使两者得到完美结合,并充分将这种美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体验作品创作者的历史环境与文化。

(3)融合技巧与表现

声乐艺术需要高超的技巧,通常来说,一名优秀的表演者具备相当高的技巧,通过技巧来展现声乐作品的美,声乐技巧在表演中有着重要作用。表演者需要利用技巧来表现作品的灵魂,真正用表演打动观众。技巧促进了表现,临场表现也能创新出更多的技巧,这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既要融入艺术修养,又要融入生活体验。在声乐技巧的推动下,表演者的表现力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审美在声乐艺术表现中的运用

(1)前期准备

声乐艺术离不开生活实践,体现出的信息与生活息息相关,此外,表演者不同的表演风格,也会使艺术审美发生微妙的变化。表演者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有信心对作品进行明确而生动的表现,全面掌握原创者的创作意愿、现场的表演环境等,以能做到最好的发挥。演唱者还要掌握作品的历史气息,例如在表演美声作品时,要了解美声学派的历史渊源,分析作品的表现力,根据时期和阶段的不同,明确作品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要求,从而能够更深地对作品进行了解,包括该作品与其它作品相比的不同之处。

此外,因为一些作品的原创者生活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其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文化层度存在差异,生活阅历也不同,赋予了作品特有的风格,这一点也是表演者需要了解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审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的运用。

(2)声乐艺术审美观的体现

第6篇

任何艺术家的创作和演出的艺术作品,对艺术表现的追求完美的比例,从工作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和感情是准确的,深刻的,生动的,生动的,这也反映了演艺培训质量。成就感越高,能显示更多的艺术,能更多地传染到人,对审美的价值越高。因此,当代艺术表演者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在专业的基础研究,加强戏剧,文学和文化修养,注重音乐文化的基本素质,注重体育舞蹈课的训练。可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在当下的艺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声乐与舞蹈发展需要突破禁锢,互相融合

目前对音乐的定义的理解,不应该机械的或简单的将被确定为听音乐的对象,而应该认识到“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可以定义为组合:音乐是通过声音和音频材料,物理,生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科学依据表明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这表明,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作为艺术的起点,它是长于抒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经济生活的改善,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必然带来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多元化。

因此,声乐和舞蹈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的艺术表演者的起点。声乐和舞蹈表演是音乐语言的主要审美特征的表达,两者的统一,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塑造音乐形象,与人们的情感共鸣的语言,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是音乐艺术的独特作用。在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根据美声唱法的规律,与流行唱法不同,根据外国歌曲,需要歌剧,音乐剧,舞蹈和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表现音乐的戏剧小品,完善各种功能训练,音乐性能达到技术全面,专业,打破单一的职业定位,实现良好的歌唱,歌唱和舞蹈节,独特的艺术表现领域,发挥演员的二度创作能力。声乐演唱方法和使用方法,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审美特征,这就要求表演者善于想象,情感表现好,善于即兴发挥表表,好声音,上帝和毛,擅长音乐和体育的有机结合性能与特点,创造使音乐表演者。

在声乐演唱与舞蹈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调动演员的个人潜能,以饱满的热情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自己和观众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当代音乐表演人才的能力。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和开拓,必须有完善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同时,作为一个演员,也要有正确的思想,提高自我的追求,加强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提高训练的表现形式,使运动,姿势,节奏和其他性能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3结语

第7篇

(一)过于追求传统京剧元素与现代美术设计的结合。

现代美术设计中,设计者将京剧元素运用于其中,往往会过于追求传统京剧元素与现代美术设计的结合,结果使现代美术设计仅仅是设计本身,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过于牵强。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融入京剧元素,主要是为了将现代美术设计中增添中国传统文化,并确保美术设计作品有所延续。如果仅仅是片面追求京剧元素与现代美术设计的结合,而没有根据需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就会使京剧的神韵消失,而现代美术设计则无法提升高美学境界。

(二)对于京剧的表现精神没有准确把握。

京剧脸谱的色彩使用上,是根据角色性格以及情绪特征进行塑造的,以表达不同的精神。但是,将京剧色彩元素应用中现代的美术设计中,如果对于京剧脸谱颜色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色彩的运用没有准确把握,就难以实现京剧脸谱元素在美术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导致色彩毫无章法地混用,结果美术设计失败,

二、现代美术设计对京剧元素的应用

(一)京剧虚拟性的应用使美术设计空间有所扩展。

京剧表演的时候,舞台上所摆设的往往非常简单,但由于京剧表演具有巨大的扩展性,因此而使简单的演出道具构成意象,将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表演,可以使观众不仅欣赏了京剧的故事情节,同时还领略到京剧表演艺术的魅力。中国讲究意象美,审美取向上讲究含蓄而不张扬,因此往往在美术设计表达上,采用多种元素作为艺术表达形式。京剧的虚拟性表现力还不仅在于表演空间的扩展,而且从简单的造型中,就可以塑造内容,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人们在想象的空间中主观性地赋予京剧以更多的涵义,可以使观赏京剧的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将京剧表演的虚拟性运用于现代美术设计中,可以赋予现代美术以新的创意。那么在京剧基本元素的使用上,就可以与美术设计相融合,使现代美术设计在中国京剧元素的影响下,以其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推动现代美术艺术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京剧脸谱元素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发挥巨大的审美生命力。

中国京剧脸谱是图案式的,伴随着京剧脸谱逐渐孕育成熟,脸谱的谱式设计固定下来,并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而存在。作为京剧表演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脸谱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舞台表演,而是凸显了其文化价值和审美特征。将京剧脸谱元素运用于现代美术设计中,主要是借助京剧脸谱造型的程式化、装饰性和象征性作用,将美术设计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京剧脸谱的程式化,是指脸谱的设计上造型讲究章法,使富于装饰性的图案造型可以显现审美意图。现代美术设计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将京剧脸谱造型的严谨有序的设计手法运用于现代美术设计中,可以使美术设计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使事物表现更为深刻全面。将京剧脸谱的装饰性引入到现代美术设计中,装饰性要服从美术设计的总体风格。从美学的角度而言,京剧脸谱的装饰性主要在于脸谱图案的严谨性、对称性,而且形象和谐、气韵生动。京剧脸谱所发挥的象征性作用,是以象征作为手段,将人物性格和情绪的艺术特征以强化,以将人物的性格突出出来。比如,在京剧《三国演义》中,通过解读脸谱,就可以对于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并恰当地延伸到故事情节中。现代美术设计中,象征是用于表现主旨,承担着本质使命。京剧脸谱的艺术象征性,恰恰是美术创意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是现代美术设计所追求的艺术本质。

(三)现代美术设计对京剧色彩元素的应用。

京剧色彩元素主要体现在京剧脸谱上。与其他的戏曲形式相比较,京剧脸谱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多样化,而且内涵丰富。要对于京剧表演艺术产生认知,通过解读脸谱就可以获得与人物扮演角色相关的信息,包括人物的性格、扮演角色在戏曲节目中重要程度等等。比如,关羽是红脸、曹操是白脸、包公是黑脸,人物的性格就通过脸谱的色彩予以定位,引导人们形成京剧固有的审美意识。

三、结语

第8篇

 

一、表演艺术产品的服务特性

 

(一)表演艺术属于“高接触度”服务产品作为文化产品的一个类别,表演艺术无疑属于非物质产品,表演艺术部门属于精神生产部门,是服务型行业的一种,服务的特点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与有形产品的根本区别是服务的结果不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可能与某种有形产品联系在一起,也可能毫无关联。

 

服务离不开过程,服务的过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果按照服务过程中与顾客接触的程度不同,可将服务过程分为“高接触度服务”和“低接触度服务”。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蔡斯(Chase)提出,在低接触服务中,因顾客在服务体系中的时间很短或者相互交往很少发生,因而顾客对服务体系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这类服务可以应用工厂运作模式。而在高接触服务中,顾客往往成为服务过程中的一种投人,顾客直接参与服务过程,会直接影响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性质和服务的质量。m(pm42)根据蔡斯教授的分析,高接触度服务有两项基本特征,一是顾客出现在服务活动中的时间较长,二是顾客与服务企业之间存在较多的相互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认为表演艺术属于“高接触度”产品。首先,消费者全程参与,生产的时间与消费的时间相同。此外,双方交往程度高,这种交往虽然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但是它要比直面接触更加深人,演员在用“心”表演,实实在在地融人到表演的场景中去,观众不但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表演过程,而且也在用“心”与演员沟通与交流,观众的情绪情感与演员共起伏。在现场观看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演员带动观众一同人戏并产生共鸣的现象,演员忘记了“自我”,而观众也忘记了自己作为观赏者的角色,双方共同完成艺术创作。当然,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演员聚精会神在表演,但是观众不专心、不投人、不人戏,不能进人演出者所欲呈现的世界,导致表演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类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观众的文化素质、艺术素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节目的表演者有关,演员在表演中除了要演好角色,还要努力寻求观众的认可,让观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被团体和心灵所需要的娱乐,不但无法提供心灵永恒的滋养,也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愉悦。”[2](K18)因而在表演艺术的营销中,我们不能把消费者简单视为产品的接收方,而应当视为产品的共同制作者,如果没有优秀的观众体验,表演艺术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模糊且难以控制

 

服务牵涉的社会生产部门众多,服务产品的类型与特点各异,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服务即使是在顾客已经接受之后也无法公正评价其质量。有学者研究表明,不同的产品,消费者对其质量的评价特点是不同的。下图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按照对其评估的困难程度加以排列。

 

高度搜索质量(search quality)的产品,这一类产品大多是有形产品,产品的技术质量比较容易判断,因而消费者购前就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中间是高度体验质量(experience quality)的产品,这一类产品消费者在购前无法判断质量,消费以后才能大致评价,即便是事后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右边是高度信用质量(credence quality)的产品,该类产品的消费者即便在消费以后通常也难以评价其质量。[3]服务产品通常更侧重于体验和信用程度,质量标准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是由于服务过程的人员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服务活动的两端及整个递送过程均包含人员因素,服务过程中人员双方的观念、行为及其相互作用都会对服务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由于人的行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得服务产品难以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加以量度。

 

表演艺术也是这样,有关服务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服务营销的核心是满足需求,追求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取决于顾客在接受服务之后对感知服务和预期服务的比较。如果感知服务达不到预期的服务水平,顾客就会失去对提供者的兴趣,会感到不满意。如果感知服务得到满足或者超过他们的预期,他们就有可能再次光顾该提供者,顾客就会感到满意。而不同顾客的感知服务与预期服务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不同的消费者由于自身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等不同,他们对同一表演艺术服务的消费预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者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他们对同一表演艺术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并会因此影响他们的消费预期。消费者的感知服务除了受到文化、艺术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观赏情绪、观赏环境以及其他消费者的直接影响,这就导致对同一产品,不同的消费者的感知服务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此外,表演艺术的供给方事先无法准确预知消费预期,表演艺术的服务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如演员的选择、票价、演出场所、促销手段等,有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包括政治、文化、法律环境、自然环境、技术环境等,甚至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都可能对表演的效果产生影响。以上分析说明,由于服务产品质量标准的判断差异较大,无论是表演艺术的供给方还是需求方,他们对产品是否能满足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需求没有充分的把握。有时尽管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表演艺术最终呈现的效果也未必能让观众完全满意。

 

尽管如此,表演艺术服务供给方仍然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他们首先应该尽一切可能把握好他们能控制的影响质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加强对内部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如敬业意识、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服务提供者;在组织内部将服务实施过程标准化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特别要加强细节管理,对容易出错的环节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重视观众的建议与投诉,通过多种形式对观众进行调查,追踪他们的满意情况,努力使他们成为忠诚顾客,有条件的演出公司可以开发客户信息数据库和系统以保证更加人性化、用户化的服务。

 

(三)表演艺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

 

一般来说,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这与有形商品不同,后者是被事先制造出来后,先投入存储,随后销售,最后消费。如果服务是由人提供的,那么个人就是服务的一部分。因为当服务正在生产时客户也在场,所以提供者和客户的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特征。

 

表演艺术也是这样,表演艺术是以人员为基础的服务,观众欣赏表演艺术,专业演员提供表演服务,这两者是在同一个时空中完成的。演员与观众相互作用也是表演艺术服务营销的特征。就表演艺术而论,观众对演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一场让观众翘首以盼的音乐晚会,突然有人宣布某位重要的明星演员不能前来或者有另一位不知名的演员来代替,这将会对观众的情感产生很大的冲击,观众对此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表演艺术的观众对一些演员或节目有强烈的偏好,但是这些资源的供给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艺术服务提供者要满足观众的需求,除了增加演出场次扩大观众数量以外,通过价格提升抑制需求也是一种选择,后一种选择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高水平的表演艺术的门票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的原因。

 

由于服务过程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表演艺术的提供者要尽可能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尽量减少观众的不确定感,增加观众的愉悦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以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许多人可以借助于电视或网络的实况转播来观看表演艺术,还有一些人事后通过录像来消费,有人据此提出表演艺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发生了变化,甚至认为可分性也是表演艺术的特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其实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现场观看与通过其它媒介观看表演艺术是两类不同的服务类型,前者是以人为基础的服务,后者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服务,两种服务产品的需求方可能是同一类群体,但是产品的供给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从事表演艺术的演员提供的表演服务,是人对人的面对面服务,后者是媒介提供的直播或转播服务,是人借助于设备提供的服务,这两种不同的服务其实在时空上都是不可分的,所不同的是,后者的不可分性是指电视台或其它媒体借助于媒介终端提供的直播与转播服务与媒体消费者的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可分,而不是表演艺术产品的生产与观众的欣赏活动不可分。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把两类不同服务产品混淆了,把两种不同服务产品的供给主体混淆了。

 

此外,由于两种服务产品的质量评价标准不一样,所以现场观看表演艺术与通过电视、网络等其它媒体观看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一场精彩的现场表演活动中,观众与演员共同入戏,一起共鸣,他们之间是高度互动的。而借助于其它媒介观看表演节目,观众的实际感受除了受到节目内容自身的质量影响之外,还要受到媒介因素的影响,节目的制作方不论是谁,不论采用何种高科技手段,都无法真实还原现场的演出,都不可能达到与观众现场观赏同样的效果。正是由于现场及其对人们带来的感染力,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倾向于到现场观赏,特别是一些髙水平的表演,一票难求,许多人为了一张门票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有的“戏迷”、“粉丝”的行为近乎“狂热”与“痴迷”,正是由于这些忠诚顾客的积极参与,表演艺术市场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了适应表演艺术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创作者与管理者就应当在如何实现产品与接受的更紧密结合上下大的气力。

 

二、表演艺术产品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较小

 

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是指表演艺术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以后,它与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变动率。表演艺术从参加人员的数量来分,可以分为个体表演艺术和群体表演艺术,前者如音乐舞蹈中的独唱、独奏、独舞等,后者如合唱、合奏、群舞等。个体表演艺术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几乎为零,因为任何一个表演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的替换都意味着产品的改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表演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知名艺术家的表演更是如此,他们往往有固定的欣赏和消费群体,不论他们的市场价格多高,都不能用其它的演员代替它们。群体表演艺术牵涉的生产要素更多,但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搭配、组合的比例是高度固定的,不能轻易改变,否则便不能正常完成一次表演艺术品的生产过程,比如,一场完整的交响音乐会的演奏人员、乐器、时间是固定的,拿乐器来说,一般来说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这五个乐器组的组合有其特有的规律,为了保持声部音响的平衡,各组乐器之间数量的比例必须合理,如木管乐器发生增减,弦乐器及其它乐器的数量也要随之变化,一场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依赖各位演奏人员的高水平的演奏技艺,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演员的市场价格较高而替换成市场价格不高的演员,因为这样做可能减少了成本但是却损伤了艺术的质量,会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再比如,一场精彩的话剧演出,演员的构成、舞台的设计、道具的选择都是高度固定的,特别是一些关键要素,如某些著名演员,他们是舞台的核心与灵魂,无论他们的出场费多么昂贵,都不能以其他要素替代他们,他们具有唯一性。一些传统的表演艺术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如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依据既有的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意趣,逐渐创立了一些需要共同恪守的表演规则,这些规则田川流先生在其论著中概括为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征,包括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演员的表演动作、戏曲音乐等,这些程式化特征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戏曲改革和更新不能改变这些特征,否则将会直接影响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从市场层面也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较小。

 

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缺乏替代弹性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方面,它告诉我们,任何的艺术营销活动都必须首先将艺术家及其创造的艺术作品置于营销战略中的突出位置,艺术领域关注的是先创造产品,然后再去寻求其合适的消费者群体,艺术营销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艺术而非盈利性的,因而艺术营销工作者也必须了解、熟悉艺术规律。另一方面,表演艺术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较小甚至为零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创新?不是这样,艺术只有创新才有价值,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新和创造必须建立在遵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艺术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之上。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高科技的元素进人了表演艺术领域之中,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效果很好,增强了表演艺术的感染力,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而有的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有的表演艺术团体为了迎合市场,片面追求市场利益,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结果既伤害了艺术,也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效益。因而,任何的创新活动都不能以损害艺术的质量为基本前提。

 

三、表演艺术产品的劳动边际效益递减

 

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投人量资本一定和技术水平不变时,欲增加产量,应该用较多的劳动替代资本,此时劳动的边际效益呈递减的趋势。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有形物品的生产活动,但是也可以用来借鉴分析表演艺术服务产品的产出。表演艺术生产过程中有物质资本的投人,如表演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表演过程应用的高科技因素越来越多,如各种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舞台美术、设计的因素,他们的介人提高了表演艺术的效果,对艺术活动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决定表演艺术活动整体水平的主要因素仍是演员的表演技艺。在资本和技术水平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要提高表演艺术服务的质量,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技艺,但是表演技艺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技艺水平的初级阶段,通过勤学苦练可以使表演能力迅速提高,但是随着表演技艺水平的提高,付出同样的努力而提高的速度会越来越慢,收益越来越小,增加的效果也会越来越不明显,这可以理解为边际收益呈递减的趋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演员的表演技艺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会停滞不前,出现“高原现象”,甚至出现不继续努力表演技艺水平下降的现象。

 

这一原理反过来表明,在表演技艺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如果想取得突破,仅靠一般性的劳动或训练还不够,有时是收效甚微的。在这时,实施技术改良与创新,通过劳动资本以外诸多要素作用的显现,不仅可以改善演出条件与环境,还将有助于表演技艺的提高,实现艺术活动整体效果的提升,同时也会带来丰厚的市场收益。

 

四、表演艺术产品的供给弹性具有特殊性

 

供给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供给弹性也称为供给价格弹性,它用于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影响商品供给弹性的因素很多,就一般产品而言,主要有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的技术状况、产品生产所需要的规模等。一般而言,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比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供给弹性要小,生产的技术状况是指产品生产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前者要比后者的供给弹性要小,生产所需要的规模越小,产品的供给弹性就越大。

 

表演艺术具有自身的生产特殊性,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有不同的特点。首先,表演艺术一般属于技术密集型生产,演员都是经受过长期专门训练的,并且水平越高,专业性就越强,可替代性就越弱,供给量的增加就越难,此时供给对市场价格的变动不敏感,供给弹性较小。其次,表演艺术是复杂产品,表演艺术的生产是复杂劳动,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较长,无论是专业演员的成长过程,还是组织一场现场演出活动,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供给量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因为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增加,由此导致供给弹性较小。第三,表演艺术生产的规模表现出多重性,有些规模较大,而有些规模则较小,如固定的小规模巡回演出,他们可能对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因而供给有一定的弹性,而大多数演出,对演员、舞台的专业性要求较髙,演出的场次有较多的限制,因而这一类的演出,供给对价格的变动不够敏感。

 

综上所述,由于表演艺术的特殊性,表演艺术产品的供给总体上是缺乏弹性的。因此,在表演艺术的运作中,应当关注由于环境及大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对艺术可能产生的影响,注重艺术质量的稳定与不断提高。

 

五、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有特殊性

 

需求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用于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该商品替代品数目多寡以及相近的程度、该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性等因素。

 

我们先来看表演艺术产品的替代品数目。表演艺术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较强的产品,所谓的“阳春白雪”之类的演出,它们属于表演艺术的高端产品,包括经典的传统戏剧(戏曲)、歌剧、舞蹈、交响乐等等,该类产品的消费者对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消费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欣赏能力,他们消费的目的除了愉悦生活以外还兼有研究与学习的需要,这一类产品的消费群体相对固定,细分市场比较稳定,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较高,欣赏高端演出已经成为他们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并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消费或转向别的休闲娱乐项目,因而替代品数量较少,需求缺乏弹性。还有一类产品,它们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老少皆宜,消费者并不需要具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休闲时间的娱乐与放松,这类产品的消费人群具有一定的漂移性,消费者是否消费、消费多少取决于一些即时的、偶然的因素。根据经验判断,价格可能会成为影响需求的一个因素,但是价格究竟在最终影响选择的因素中处于什么地位,其所占权重如何并没有确凿研究加以证明。因而并不能据此判断该类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英国曾经对1298名定期出席艺术活动的人群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对于非出席者是否决定出席而言,价格并非是一项重要的理由,因为其他因素的考虑通常比基于价格因素的考虑来得更为重要。只有4%的受访者提到,价格是他们出席与否的一个障碍。研究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客观上确实有票价上涨的潜在空间存在。[4](?255)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表演艺术产品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而仍然有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

 

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性是指总支出中该商品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占家庭预算比重较小的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反之则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用于表演艺术的消费支出比重在不同的家庭显然是不同的,这与家庭的收人整体水平有关,同时也与家庭的消费偏好直接关联,假定社会对表演艺术消费的总体偏好相近,显然,收人较低的家庭会更加关注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不会敏感,而对表演艺术等非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会比较敏感,因此需求往往富有弹性。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比例较低,家庭更多的支出用于发展性与享受性消费支出,价格不会成为影响该类商品消费的重要因素,因而表演艺术服务往往缺乏弹性。如果从社会家庭的平均水平来看,家庭对表演艺术的消费偏好则会成为影响需求弹性的重要因素,消费偏好强的家庭,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消费偏好弱的家庭会比较关注价格的变化,对这部分家庭而言,表演艺术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第9篇

关键词:舞蹈;神韵;表现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92-01

舞蹈是用动作来抒发人情感的表现手段,其运用舞蹈语言、舞蹈表情和舞蹈构图等一些要素来刻画舞蹈形象,除此之外神韵是舞蹈表达方式的基本要素,如何塑造出舞蹈神韵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是舞蹈艺术的最高追求。

一、舞蹈的抒情性

来源于它们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难以摹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50年代著名的《红绸舞》和《花鼓舞》,就是通过男女演员手持飞舞的红绸或变化多端的击鼓舞姿,直接抒发出喜悦兴奋的时代情感。例如三人舞《金山战鼓》,取材于南宋女将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著名故事,作品不拘泥或局限于叙述故事,而是致力于表现梁红玉誓死抗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激情,尤其是时梁红玉一连串的翻身击鼓动作,以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和震撼人心的鼓声,起到了刻画人物,供托气氛,抒发激情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这个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二、表演性

舞蹈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时候,都必须经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完成。正是这一审美特征,使得它们同作家直接创造的文学形象和画家直接创造的绘画形象之间,有了明显的区别。

没有表演,也就没有音乐和舞蹈,波兰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丽莎认为:“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构成音乐特殊性的这个因素同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是共同的。”由于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指出:“舞蹈属于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舞台现实,有赖于合格的解释者,即舞蹈表演家。”她认为舞蹈史就是由一批伟大的舞蹈设计家和舞蹈表演艺术家共同组成的。确实,同样是著名的民族舞蹈家,同样是演出以吉祥的孔雀为题材的傣族女子独舞,刀美兰演出的《金色的孔雀》和杨丽萍演出的《孔雀舞》各有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杨丽萍的表演既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风韵,尤其是从生活的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丰富营养,创作出新颖的舞蹈语言和别致的艺术手法,使她的作品在这个题材领域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舞蹈这类表演艺术,表演性对于突出舞蹈神韵美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三、形象性

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形象性是舞蹈艺术的最直接体现,然舞蹈艺术形象又具有自己的固有特点。其形象艺术的塑造完全靠舞蹈演员的人体动作来完成,如何表演的更加形象富有神韵舞蹈演员的表演性是基础例如,荣获一等奖的女子独舞《水》,编导长期深入傣族地区生活,从傣族妇女洗发、担水、戏水的生活细节中得到启发,结合傣族舞蹈“三道弯”这一形式神韵美的特点,加工提炼成舞台上的舞蹈形象,再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描绘出澜沧江畔、夕阳余辉,傣族少女江边汲水的优美意境,犹如田园抒情诗一样耐人寻味。总之,不论是塑造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绪氛围,使得舞蹈形象总更具神韵特征。

四、节奏性

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神韵美。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曾经说过,舞蹈的基本要素是由表情、节奏和构图组成的。“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例如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这出舞剧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从灿烂的敦煌壁画中吸取了大量艺术营养,以壁画上的舞姿为基础创作出新颖的舞蹈语汇,并且运用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将舞蹈动作与静态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剧中女主人公英娘的一段独舞,从“反弹琵琶”的造型开始,动作节奏由缓到急,动作幅度由小到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呈现了完美的舞蹈形象。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环境下,使观众享受了神韵兼备的舞蹈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