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

时间:2023-07-09 08:54:13

导语:在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

第1篇

评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自我调整的判断过程,护理学科中的评判性思维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以探索的态度来分析、推理、假设、总结规律、陈述信念和行为的一个反思推理过程,也是护理学科中评判性思维的体现。其有效的运用于临床护理中,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1评判性思维的应用往往与护理程序相联系,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各个环节。

1.1护理评估阶段:护士需要进行可靠的观察、分析,区分病人的资料是否与健康问题有关,判资料是否重要,整理和组织资料,核实资料,并根据护理概念框架或护理相关理论的概念进行正确的分类,这些活动均需运用评判性思维技巧。

1.2护理诊断阶段:护士需要找出线索的类别和线索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线索形成推论。推论得到证实后,从而形成诊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评判性思维的过程。

1.3护理计划阶段:护士作为一个评判性思维者在决策时是十分谨慎的,这就是为什么护士可以根据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根据病人的情况,也会做出“可能的”或“有危险性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并且合理的选择排列优先次序,为病人制定预期目标,即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分析判断相关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护理措施。而形成评价标准、选择、解释、假设所选择的护理措施能够解决病人的问题和运用跨学科知识等思维活动均为评判性思维技巧。

1.4护理实施阶段:护士运用护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为病人解决问题,这种“运用”并非简单的“记忆”知识和原理的思维过程,它也是评判性思维过程。

1.5护理评价阶段:护士通过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将所收集的资料与评价标准相比较,以判断预期目标是否达到,这种用标准来进行评价的方法也是评判性思维的过程。

2在护理过程的每个阶段,由评估到评价,护理人员要时时做出临床判断与推断,可以说评判性思维是带动护理程序的引擎。

如在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评判性思维?大可分为六个阶段:评估—计划—实施—评估—干预—评价。

2.1在输液前,首先,护士需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判,如患者的病情、年龄、意愿、经济条件、血管情况、循环情况、自理能力、病情、穿刺局部皮肤状况、静脉情况等;其次,对治疗方案的评判,护士有责任评判医嘱的合理性,这需要护士掌握药物的相关知识,如果护士判断医嘱不符合相关标准,就不应盲目执行,大部份的护士通常不会质疑医嘱的合理性,原因是对药物的知识不完全掌握,这对输液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护士还要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时间、浓度、配伍、排序等。第三,药物的评估,包括药物的PH、渗透压、温度等。这是护士最为忽略的问题,绝大部分的护士在为病人进行静脉治疗时都没有考虑药物的PH、渗透压、温度等对血管的刺激所产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一味追求一针见血而无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血管及器材,这对输液治疗无疑产生了一定的风险;第四,穿刺器材的选择,根据以上综合评估情况,合理选择输液工具,这有利于减小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五,护士自身的评估,作为管理者,必须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力量进行评估。然后根据以上的综合评估制订输液计划。

2.2在输液期间,护士要判断病人的需求、观察病人的反应、监测并记录输液工具的使用情况,评估病人治疗、给药、输液工具的选择合理性,判断是否朝着预期计划的方向进展,根据判断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计划,要早期识别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

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外科护理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74-02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能够在临床尽快适应工作。该院在2014年把外科常见病编成经典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某高职院校2014级大专护理专业一个班级6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师准备

教研组教师集中编写该课程所有教学用的案例分析库,以供在教学中采用。根据授课内容准备案例,设计问题。每个案例教学法总学时分为4个学时,即教师讲授理论知识部分占1学时;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占1学时;案例分析占1学时;补充和总结占1学时。学生小组讨论后,每组要交1份案例分析作业,教师给予评价分数,了解学生对知识得掌握情况。

1.2.2 学生准备

课前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提前查找资料,并预习该次课相关内容。上课前5 min,学习委员把学生分为5组,每组同学13人坐在一起,并选一名组长和副组长,且有自己的组名。接到案例后,小组每个成员要根据提前制订的小组分工,团结协作,查找并汇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准备发言。

1.2.3 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方法、课程导入、知识讲解阶段。授课内容以肠梗阻为例。教师首先把案例内容告诉学生,比如:一名患者突然腹疼,伴恶心、呕吐、腹胀、不排气和排便一天来就诊。设定问题:该患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然后教师从肠梗阻的概念、分类、病因病理、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体征和治疗方法结合案例进行讲解。第二阶段,采用护理计划的模式对该病例进行整体分析。护理评估:从哪些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是否还有补充内容?假设将患者收治入院,采用角色扮演法,一个学生作为“护士”接诊患者,另外一个护生扮演“患者”。让“护士”与“患者”交谈,收集患者的资料,进行正确的护理评估,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患者除了这些临床表现还有哪些症状?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急腹症患者有哪些区别?如果做辅助检查有哪些阳性结果?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思考,巩固所学知识。让扮演“患者”的学生体验到作为患者需要的护理服务。第三阶段,这一环节为肠梗阻的治疗、护理加强巩固阶段。根据患者的健康史、临床表现及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护理诊断:列举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护理诊断的依据是什么?护理计划:根据护理诊断提出该患者的护理预期目标是什么?护理措施: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护理?有什么注意事项?护理评价:从哪些方面对该患者进行护理评价?是否达到了护理目标?每组派代表抢答问题,其他组学生的代表对问题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总结并补充整个案例的讨论内容。最后进行延展内容介绍,如,介绍该疾病的预后与预防、怎么样预防患者复发等。

2 结果

2.1 可以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编写案例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补充新的拓展知识,而且还要和临床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不断从临床实际中选取适宜教学的经典案例[1]。

2.2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外科护理学》案例讨论式教学中,督促护生积极参与学习,加强了师生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护生分析病例及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教师仅起着指导和总结的作用。以小组为一个团体来进行讨论,锻炼了护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护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了制定护理计划,结合临床实际思维模式去护理患者。

2.3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对整体护理运用能做到活学活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病人的感受,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结合临床实际,关爱病人,有助于总结综合知识。在讨论分析过程中体现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不足的是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4 案例教学法不足之处

所需课时多,课时紧张,需要多个教师配合。适合部分章节内容使用。个别学生讨论不够积极,有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心理。

3 讨论

3.1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正确选择典型案例,做好问题设计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案例进行细读,深度思考,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和总结。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独立判断,并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必须明确,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自己的身份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讲授者”[2]。教师要首先分析学情,根据高职高专护生水平设计经典合适的案例,并定期根据医学发展更新案例,科学设计课程实施过程,准确分配理论知识讲授与案例教学的课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使学生能迅速关注案例,并能按照设定的问题,一步步对所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深刻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必需的思维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3],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教学目标。

3.2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案例讨论分析中,让学生主动思维,发挥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针对个别学生讨论不积极,可以采取教师和组长共同鼓励学生,分组时明确到人,规定每位同学都要回答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讨论中。学生抢答的施行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小组配合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最后教师对该次课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表现给予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肯定的评价和鼓励,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彩君,董全斌.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65-66.

[2] 邓安春,杨桦,梁小军,等.案例教学法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3):322.

第3篇

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的学生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只会背书、不能应用的现象。临床调查也表明,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两点:一是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差;二是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妇产科护理学安排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这时候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基础护理课程,健康评估课程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但专业课课程才刚刚开始接触,尤其是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对具体病人实施护理的理念尚未建立,更缺乏这方面的技能。

二、教学方法探索

以妊娠期出血性疾病孕妇的护理为例。

1.护理评估用谈话法。护理评估是一个有计划、有系统而全面地收集有关被评估者的健康资料,并对资料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健康资料的收集是评估和形成护理诊断的基础,并为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计划及其评价提供依据。在评估病人时,要从护理的角度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在《健康评估》中学生已经学过了评估方法、评估内容,所以在这里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护理评估的规律,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同时找出新问题:即从健康史(与疾病相关的病因和诱因)、身体状况(主要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心理社会情况等方面进行。而实际上,护理诊断的提出不仅要考虑到上述几方面,也要考虑到治疗手段带来的问题,如手术可能带来的创伤,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所以必须把治疗原则也作为护理评估的内容之一,这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知识。

2.疾病诊断用比较法。妇产科急重症病人多,作为接待病人的第一个护理人员,护士必须要懂得疾病的诊断和抢救原则,在向医生汇报的同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抢救。典型的病人通过对病人身体状况的评估就应该能作出诊断,诊断的思路总结如下:碰到具体的病人能作出初步诊断,见下表分析:

3.护理诊断用讨论法。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核心,护理诊断的过程是认识被评估者健康本质的过程,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重要。学生往往只会按书本上每个疾病的护理诊断去背和死记,这样到最后不同疾病的护理诊断会混淆,更主要的是具体病人的病情会与书本上所讲有差异。如果不能自己通过评估找出护理诊断,只会按书上的方法去护理病人,那就有可能出医疗差错,所以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学会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分析、推理判断,最后依照相应的护理诊断依据作出合理的护理诊断。这个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从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上去找,如妊娠期出血性疾病主要的症状就是阴道出血,所以不管病人出血量的多少,失血症状的轻重,首先要考虑的护理诊断就是组织灌注量不足,至于这个诊断是现存的还是潜在的就要根据具体病情来看了。其次,从心理社会方面去找,怀孕以后出血当然会担心小孩的安危和自身的安危,相应的问题就是焦虑。第三,从潜在并发症上去考虑,而潜在并发症有两个方面要考虑:一是疾病发展下去本身带来的问题,如出血多了会对胎儿造成缺血缺氧,就是有胎儿窘迫的危险;出血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止血的手段又增加了感染的机会,相应的护理问题就是有感染的危险。二要考虑治疗手段可能带来的护理问题,如手术带来的创伤。最后从知识寻求方面去找,如病人妊娠知识缺乏等。如果这几方面都能考虑到,提出来的护理措施就比较全面,然后再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或按照生命活动的影响程序进行排列。

4.护理措施用纲要信号图式。护理措施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来的,通过护理措施要解决护理诊断,达到护理目标。对组织灌注量不足这一护理诊断,相应的护理措施要从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两个方面去考虑,具体又要根据病人出血量的多少来定。对于出血少,决定保守治疗的,如先兆流产和早产要保胎的病人、异位妊娠的非手术治疗病人、前置胎盘的期待疗法病人,针对这一问题都有共同点:首先是安置病人,原则是制动,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刺激;然后按医嘱使用止血的药物;严密观察病情,包括出血的情况、失血的情况、并发症等。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出血增多要终止妊娠的,要做好输血和终止妊娠的准备。讲解后就把它们的关键词用纲要信号图式表现:安置病人—配合止血—观察病情—做好准备。而对于出血多,尤其是已经出现失血休克的病人来说,如不全流产大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前置胎盘大出血、重症胎盘早剥病人,对她们的处理也有共同点:首先也是安置病人,要求平卧位;然后立即开放静脉,补充血容量;再是配合医生止血,根据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护士预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再是严密观察病情,除了出血情况、失血情况,晚期妊娠还得观察胎儿的情况。护理措施可总结为:安置病人—补充血容量—配合止血—观察病情。心理护理的关键是针对性,因此,必须知道病人内心的想法。而要做好这一点,要取得病人的信任,要关心病人、体贴病人、尊重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而对于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等,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总结为:态度—信任—说出感受(让病人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既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使得护理人员知道病人真正的想法是什么)—相应知识。而针对有感染的危险这一护理诊断,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概括为:清洁卫生—观察病情—遵医嘱用抗生素—增强抵抗力。

5.知识巩固用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学中增加个案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把学过的理论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在疾病讲解前展示案例,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高涨,强化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疾病讲解完成后再展示病例,以病例为引导开展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临床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的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巩固知识。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增加了个案讨论的内容,把护理程序应用于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6.效果检验用情境模拟法。在妊娠期出血性疾病全部讲完后,在实验室进行一次现场情境模拟练习,通过创设情境,有计划地让学生处在类似真实活动的场景中,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设置情境:在学校的模拟病房开展,护理实验员扮演病人,一个小组五个学生扮演护士,其他学生做观众。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五个学生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讨论得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提出护理措施,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并给他们打分,说明打分的依据,最后教师小结。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 健康评估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11-02

《健康评估》课程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临床各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十分注重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能力,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我院临床护理教研室健康评估课程组的全体教师为加强《健康评估》课程的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护生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现介绍如下。

1 修订实验大纲,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和实验类型

健康评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护理病历书写等。根据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多次对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健康评估》课程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约是3∶1,即理论授课54学时,实验18学时(其中实验室示教、操作14学时,观看课件录像2学时,综合病案分析2学时)。实验项目共9项,即全身体格检查、一般状态、皮肤淋巴结检查、头面颈部检查、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描记与分析、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案分析。重新调整了实验类型,有2项即全身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演示型;有1项即病案分析,实验类型由验证型调整为综合型,其余6项不变仍为验证型(见表1)。

通过实验教学,要求达到能以规范手法,独立完成全身身体评估;掌握血尿便、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等常规检查的标本采集及参考值,熟悉临床应用及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描记操作;熟悉心电图的分析程序;能辨认房室肥大心电图改变;通过学习影像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影像学检查前的准备,了解常见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集体编写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建立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

课程组的全体教师集体编写了《健康评估实验指导》,详细编写了9项实验项目中的每一项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练习所需用具、详细操作步骤和方法、实验评价及总结、思考题。系统的健康评估实验指导对指导教师集体备课学要求、手法和训练学生规范的学习操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了健康评估典型综合案例分析题库,设计的典型案例涉及一般状态评估案例、呼吸系统疾病案例、心血管疾病案例、腹部疾病案例、神经系统疾病案例等。上课前先给出典型案例,学生提前思考、讨论,上课时结合学过的身体评估方法和心电图检查等辅助检查方法,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实验课过程中,将实际操作和讨论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健康评估的综合能力。

3 借助自治区护理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环节,实验中心不断更新、购置健康评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创造与临床更为接近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的实用护理人才。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由原来的7套增加到18套,可以满足护生两人一组的实验分组要求,增加护生动手机会,心电图机也由以前老式机型增加了新一代的心电图机,能够完全满足健康评估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借助自治区实验示范中心的平台,利用新增设的包括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社区护理等标准化模拟病房,通过标准化模拟病房模拟的临床真实场景,使护生得到真实的临床体验,让护生对整体护理评估患者的思维模式有了更加真实的临床理解和体验。

实验教学中逐步开设开放实验项目。先是针对本学院学生,再面向全校学生逐步开放,从心电图描记操作开始试点,逐渐扩大实验项目和范围。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护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验课前护生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集中观看相关实验项目的CAI课件、视频资料,通过观看规范的身体评估的视频,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声、光、色等技术让学生首先对实验操作流程有系统认识,激发护生学习兴趣。

4.2 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中心现有标准化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病人18套。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是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心肺听诊系统可以使护生直接用听诊器听诊或用手触摸震颤感,系统采取的心肺声音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的音源为版本,参考国外心肺音提纯及合成技术,反复精选制作了132种典型心肺声音。腹部触诊系统由仿真的人体躯干和微电脑控制器及控制软件组成,具有极高的仿真性与全面性,提供了40余种腹部触诊、听诊功能,对于个别病症有疼痛表现时,该系统还有逼真的疼痛声音提示。该系统较形象直观,能够更好的帮助护生在实验室里正确运用视、触、叩、听等检查方法对胸、肺、腹进行检查,为今后更好的融入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能力,本课程组教师将问题式及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课程组教师精心收集和设计教学案例,授课之前将案例发给护生,要求护生预习,分析案例,书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其对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授课过程中,让护生从收集资料开始,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结合身体评估操作结果,逐渐引导护生明确资料的重点内容,然后对所收集的资料继续分析、判断,自己总结出护理诊断[2]。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拉近了学生和临床的距离,更有助于及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真实、自然,可起到模拟直观的教学目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熟练了基本操作技能,还活跃了实验课堂气氛,达到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4.4 护理程序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在健康评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评估―计划―实施―评价”护理程序引导法,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师讲解示教―护生练习-教师抽查总结的模式,并在院级教改课题中立项并实施。旨在培养学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病人的健康问题与护理需求,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对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独立处理问题的个性品质都将发挥重要作用[3]。

实验课上老师示教时是在诊断床上示教身体评估的方法,学生分组练习时在病床上采取“角色互换”练习法,护生之间进行相互角色扮演,进行护士与“病人”角色互换,体验“病人”感受,真实模拟病房场景,进行问诊、身体评估。在角色扮演中,护生学会了与人沟通和交流,体现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有助于早期促进护生护理职业素质的形成,坚定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

5 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改革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加大实验教学考核力度,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操作考核的成绩,还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包括实验报告册的书写、平时提问及抽查操作成绩等。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一改沿用多年的传统考核模式,即考核时学生随机抽取实验大纲要求的身体评估操作项目中的一项进行考核,并计入该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目前《健康评估》课程实验教学中开始应用多站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即设置问诊站,即健康史询问考核站、身体评估站、辅助检查站,选择心电图描记检查站、护理病历书写站四站综合考核。多站式考核方式将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护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几乎都列为考核内容,涉及到培养临床护理技能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了能力的综合评估;同时还能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

6 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采用实验教学改革后的本科班级健康评估综合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差异有显著性(P

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护生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以及监测病情变化和预测基本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应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途径,逐步培养和树立护理专业评估的意识,以达到培养护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从事临床护理实践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探云.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护士进修杂志,2004,11(19):989-990.

[2] 樊新霞.《健康评估》教学改革初探[J].护理研究,2008,3(22):740-741.

[3] 刘涛.护理程序在健康评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7(23):1856-1857.

第5篇

护理评估与健康教育

护理评估的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料,而资料的来源可以通过病人本身或者病人的家属及对病人有重要影响的人而获得。病人及其家属是护士直接接触的对象,所以护士在进行评估的同时就可以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护理评估中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观察法,交谈法和体检法三种最常用的方法。例如通过观察法,护士可以了解到护理对象的呼吸情况,有助于病情的诊断,与此同时,护士应该告诉病人及其陪同人员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16~18次/分,如果过快或过慢均不正常;又如,通过交谈法,护士可以了解护理对象的日常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这时护士应该告诉病人及其陪同人员有关吸烟、饮酒的不良影响;如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饮酒与肝炎的关系等。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对护理对象进行体检时如测量血压,这时护士可以一边为护理对象测量血压,一边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如护士告诉病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以及引起高血压的病因和诱因与遗传、饮食、精神应激和肥胖等都有关。综上所述,护士在进行护理程序的第一步,即护理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对护理对象的观察、沟通和交流等就可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使护理对象对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护士不仅可以得到更详细的资料,而且还可以满足护理对象对医学常识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使护理对象更加信任护理人员。

护理诊断与健康教育

护理诊断是护士运用评判性思维分析和综合护理评估资料,从而确定健康问题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护理诊断是由诊断名称、原因和诊断依据三个部分组成。护士在下护理诊断的过程中通过对护理对象叙述与疾病相关的原因来进行健康宣教。如,护理问题“母乳喂养无效”的原因有:①充盈;②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和经验等。同时,还可以对解决相关原因进行指导,如对原因①可以教导护理对象在喂乳前按摩或热敷,对原因②可指导护理对象根据婴儿的需要喂乳和喂乳是婴儿的卧姿,以及如何肯定婴儿在吸吮和吞咽。另外,在护士运用评判性思维和分析资料后,初步确定问题后,护士应首先让病人确认其自身的健康问题,并引导病人叙述相关疾病的认识和看法。如病人有吸烟史,可以引导病人自己述说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护士可对其做相关的补充,这样通过病人自己参与到疾病和健康相关的讨论,可以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使护理对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计划与健康教育

护理计划是系统的制定护理方法和过程,其目的是要确定病人的护理重点,以及护士将要实施的护理措施。而健康教育也是一个有系统,有计划的活动。因此,护士在制订护理计划的时候应该同时制订健康教育的内容,措施和方法等。因为健康宣教及时合理,可以使护理对象在治疗时积极主动的配合,有利于护理目标的实现。如,对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计划是使病人的血压维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那么就应该对病人进行与高血压病因、饮食,以及正确吃药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这样有利于高血压病人在病程中与医护人员紧密配合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既有利于病人的恢复,又有利于护理目标的实现。

实施与健康教育

实施即护理措施,是对护理对象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干预的手段。在实施护理措施时更应该注重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因为实施过程即是护理操作的过程,护士可以一边进行操作,一边进行健康教育。以高血压为例,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告诉患者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身治疗的必要性;还应教会病人怎样正确地测量血压,以及饮食等方面的指导等,当病人服药时,护士应告诉患者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告诉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维持性的必要性等。这些都可以在进行护理的操作过程中完成。

评价与健康教育

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阶段,它是用来评判病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或目标是否实现的。而护士对护理对象的健康教育也需要进行评价,以了解护理对象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饮食与营养,以及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其评价方法可以让护理对象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复述给他人,护士可以对其进行补充,这样可以使护理对象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深刻,从而使护理对象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其健康宣教的内容,也可使护理对象将相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叙述给他人,以利于健康知识的普及。

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显的尤为重要。①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为护理对象提供所需要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选择与使用医疗、护理资源,保护自己免受一些不正确广告宣传的误导。②健康教育能促进护理对象的健康,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③健康教育能使护理对象的治疗,护理效果更另人满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今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急性传染病转变为慢性病为主,而且大多数慢性病目前只能控制,而无法治愈。因此,这些人必须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来学会自理和调整生活方式。另外,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大,所以(亚)健康人的保健需求也日益增高。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学会更多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而护士不仅仅可以接触病人而且可以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其陪同人员,所以护士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健康教育。护士往往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便可以对其陪同人员进行健康宣教。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护理;生活质量;影响探讨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病,属于重型精神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很复杂,暂时病因不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的、慢性的精神疾病。多数患病患者都是青壮年,临床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临床表现类型可以分为六种,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末定型、其它。家庭护理主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等护理。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采取家庭护理干预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0月-2011年10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21-49岁,平均年龄(36.5±23.5)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5-51岁,平均年龄(37.5±22.5)岁;所有患者都经过检查诊断,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3版的分裂症诊断标准。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采用电话或者上门的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每次可以35分钟左右,每周要进行两次,这样可以保持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良好关系[1]。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及家属更加了解康复期应该怎么做,有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以更好地预防复发,更容易观察病情好坏。指导患者及家属用药,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需要长期维持治疗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要让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培养正常生活的能力,可以适当做些家务等小事,鼓励患者与人交流,参加聚会等社会活动,减少对家属的依赖,这样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2]。适当的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避免患者因为某些事情的刺激而复发出现意外,对患者及家属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更好的帮助患者改善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3]。对照组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与出院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结果以χ±s表示,并且P

2 结 果

观察组运用身体的生活能力和使用工具的生活能力明显都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主要影响心智功能,包括思考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并且进而影响行为及性感。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可有注意、工作记忆、抽象思维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发生精神活动衰退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4]。临床表现类型可以分为六种,偏执型:以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常伴有幻觉。以敏感多疑、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多见。其次为影响、嫉妒等。绝大多数病人数种妄想同时存在。青春型: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紧张型: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以紧张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单纯型: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为主要临床症状。起病隐疾,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二年,并且逐渐趋向精神衰退。一般无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末定型:不符合以上四种类型,难以分型或者为混合型的患者。其他:如儿童或者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或残留型、慢性衰退型等。家庭护理主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等,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都反映出疾病的好转或者恶化,因此病情观察是基础护理的重点内容。此外,还应该注意皮肤黏膜的变化和呕吐物及大小便的颜色、量、性状、次数等。主要是医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休息睡眠和心理护理。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得出,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可以让患者及家属在康复期更有效的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复发,更好的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社会功能,更快地恢复健康[5]。

参考文献

[1] 崔凤琢.社区精神病患者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临床护理杂志,2005,4(6):9-10.

[2] 杜召云,张丽,陈景清,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前后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11):37-39.

[3] 李峥,Arthur D,王素英,等.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和家属教育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481-485.

第7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标准化患者

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法作为新的医学教学方法,在国外众多医学院校中已广泛用于临床技能教学与考评[1]。20 世纪末,我国医学院校引入SP,并将SP应用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中[2],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将探讨将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见习教学中,对临床见习的护理本科生进行培训和考核。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江南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护理专业 (全日制)2个班共68名学生,其中1个班为实验组,共34人,年龄(21.32±1.05)岁;另外1个班为对照组,共30人,年龄(21.23±1.10)岁;两组学生均为女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3],即教师先带学生使用PPT方法阅读病例,然后复习理论课的内容,老师根据患者诊断、现有症状等讲解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

1.2.2实验组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方法,即选择一位护理部培训过的标准化患者,是神经内科的一名资深护士,在一星期前熟悉病例资料,包括症状、体征、情绪心理等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见习前首先将学生按8~10人为限分为1组,再由带教老师选择1个病例,根据病例中的症状体征特点,要求各组护生询问病史、护理查体,由每组派代表讲解其护理计划,讲解完毕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并对该组的讲解进行提问。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同时搜集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以便在总结时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

1.3评价指标

1.3.1教学完毕1w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采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①对护生进行理论考试,考卷总分为100分。②采用客观及应用型试题,即将各临床情景设计成序列性的一系列结构化问题,要求学生按照顺序进行回答。学生回答完毕后不能再返回到上一题对答案进行修改或补充,以使考察更接近临床实践序列性的决策情景, ③SP 考试由 SP 和教师从接诊态度、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的规范性、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自、沟通技能等方面给每名学生打分。

1.3.2用问卷调查法让两组学生进行自我评定,看以下6方面是否有提高:信息收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1.3.3提高了护理本科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从理论考试成绩分析,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1.3.4提高了护理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评分成绩显示, 在临床思维、 病史采集、体检、临床技能等基本技能以及沟通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χ2检验法,P

2 结果

两组护生自我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护生中认为对其所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其信息收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比较结果 (见表2)。从护生自我评定的χ2检验结果看,2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其信息收集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患者在神经内科教学过程中效果明显。

3 讨论

3.1临床SP患者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神经内科是一个专科性非常强的科室,病种多、患者资料较复杂、体征检查较繁琐,须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多,通常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 枯燥。所以护生往往对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疗、 护理掌握不够牢靠、 细致,难以形成系统的神经科疾病整体护理思维。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临床见习时跟不上老师讲课的思维与节律, 致使其思想开小差、心不在焉,学习效果不佳,也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采用SP患者教学模式让护生在查询、收集资料、主动参与,充分发掘并展现了其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能更为主动地将先前学习的知识用于临床病例。这个过程利用学生在护理个案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临床思维。一个典型的病例,加上学生与SP患者的互动交流。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临床思维的过程。

3.2应用SP教学法可直观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3.3临床见习应用SP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多项研究表明在见习过程中的使用SP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SP患者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讨论、部分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系统学习等,这需要我们教学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Peggy Wallace.Following the threads of all innovation:The history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EB/OL].2008-04-25.

第8篇

传统的教师角色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授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教师角色转换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同伴,让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和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则是共同协作的关系。提倡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心态自由开放,敢于质疑提问,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只有这样的教学氛围才有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养成。

教师应遵循的原则

要培养和评价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教师首先需成为一名评判性思维者,并能维护评判性思维者的自我价值。在观点上注意倾向于评判性思维者,或者表达出对评判性思维者所做努力的支持,经常反思和反映评判性思维者的观点和行为。多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模拟评判性思维,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及时了解他们的进展。

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常用的教学方法

1苏格拉底式问答法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被后人称为“接生术”、“头脑助产术”,也就是思维批判术。这种方法包括两个阶段:系统提问和进行比较。第一阶段由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有多种可能答案,通常没有一种答案是完全正确的,让学生从不同角色考虑不同方案并作出选择。在第二阶段的问题侧重于让学生在患者之间进行比较,从一个患者到另一个患者、从一种情形到另一种情形中获得学习知识。这种方法通过不断提问来暴露对方观点中的错误,使对方对自己的错误、缺陷有所认识,并通过提问激发对方思维,促使对方在抛弃错误、克服偏见的过程中逐步接近正确和合理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过程来使学生掌握评判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也叫PBL学习法,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医学教育,1986年引入我国,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具体做法是:在护理专业的临床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疾病的护理时,围绕着一个具体患者的护理,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强调学生要充分应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进行探索、总结及归纳,最后来选用适当的解决策略、推理技能,以达到获取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有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3合作学习法

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分组,可以由不同学习层次(优、中、差)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也可以由同一学习水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共同学习后进行讨论,以论题为中心,强调学生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也要接受多方面的观点,参与对立的讨论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活动。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绩,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起一种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合作学习模式是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它强调合作、团结、创新、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评估。在思辩性讨论中,不同的、更好的观点将被采纳。MefCalfe指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多学科护理实践中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主要通过临床见习来完成,由教师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见习,分小组负责相应的患者,每个小组负责1~2个患者,按照护理程序先对患者进行评估,然后通过资料收集发现问题、作出判断、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在计划实施中,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保持质疑、探究的学习态度l不断反思,反复验证所学知识,通过验证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见习结束后就患者情况、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以及如何与患者沟通、评估是否准确、有哪些常规问题需要改进等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中不断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纠正错误、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质疑和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养成了在认知和思维过程中不断反思、判断的习惯,逐步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思日记写作法

要求学生每次到医院见习后,书写见习日记。主要内容包括:护理的患者身心情况及判断依据;评价临床与教学的不同及建议;与患者沟通方法、技巧及效果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II缶床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新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能促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分析、判断、评价等评判性思维技巧解决各种复杂情况,同时也能通过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发现新观点、新信息和新疑问,审视自己所用的思维技巧和价值取向,促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教师通过反思日记,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学培养,同时,又能探讨总结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将它更好地在临床教学中应用。

6Taba教学法

第9篇

关键词:护理教学 急救护理学 迁移教学法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的某一内容对将要学习的另一内容的影响,即指人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先前掌握的知识,包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体验。据此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对再学习活动产生促进作用,称之为正迁移;如果已有知识对再学习产生妨碍作用,称之为负迁移。在教学中学习迁移是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热点之一,随着迁移教学策略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我们在护理本科《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一定效果。

一、目的和意义

《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强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学生在学习后能处理多种突发事件,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能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迁移教学要求教师应用临床思维来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学习新知识,逐渐提高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并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迁移教学的内容

迁移主要受三种认知结构变量的影响:一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内容特征,即其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理念;二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组织特征,即其知识结构是否层次分明;三是它的巩固性。根据这一原理,教师不仅要熟悉将要讲授的新知识点,而且要清楚新知识点间以及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反复揣摩,把握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合理的迁移教学内容。

1.与基础学科的迁移

《急救护理学》中的“重症监护”、“休克”、“创伤”等章节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有许多共同因素,可利用这些相同的因素,引导学习进行知识的迁移。

2.与其他临床学科的迁移

引导学生利用前期学过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知识,解决《急救护理学》中的“休克”、“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常见临床危象”等章节中的问题。

3.课程中相关章节之间进行迁移

先讲授“重症监护”,以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心肺复苏”、“休克”、“创伤”等学习中灵活运用,实现学习的迁移;而“院外急救”和“多发伤、颅脑损伤”先后授课,则有利于学生对院外救护及转运中的护理等这些共同要素的掌握和迁移。

三、迁移教学的实施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系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熟悉学生课程设置与安排,通过交流、作业及开课前测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某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确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迁移的要求,把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合理安排教材中各章节间的次序,在学习中产生横向迁移。因此在《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意体现各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做好整体安排,以提高教学效率。

3.培训学生

在“绪论”讲授中,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该课程不只是听教师讲课,而是怎样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处理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介绍什么是迁移,为什么要进行迁移,如何进行迁移,并注意排除干扰。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布置的相关内容。

4.确立合理的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概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多,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实质,顺利实现迁移。根据教师的要求复习相关基础课知识和其他临床课知识,提高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2)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出学习前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于上课前一周给学生。

(3)课堂讲授

在上课前半小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答本章节的相关问题,并详细叙述解答思路。在随后的教学中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总结、提问。

四、效果

在本科年级的《急救护理学》必选课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灵活。如护理本科2008级学生在学习《急救护理学》时,由于学时限制,创伤中的颅脑损伤与胸腹部创伤,未在课堂进行讲授,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该课程的要求,在考试中的病案分析题是高空坠落后的颅骨骨折、头皮撕裂伤伴颅内高压病人,要求学生写出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需要做什么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是什么。通过试卷分析,学生正确回答诊断的占30%,而正确回答需做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的占70%。由此可见学生虽然未学习过颅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但基本能根据前期知识,处理新遇到的难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五、讨论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课堂不是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由等待教师讲授得到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去提出问题,达到由旧知识推出新知识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效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2.教会学生学习

要求学生学习后能树立良好的急救意识,培养科学的急救思维,具备扎实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常见实用的急救技术。通过迁移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所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把设计问题的方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提出、自我解答问题,训练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帮助学生达到持久的迁移。

3.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对基础理解错误、逻辑思维不严密的学生,易产生负迁移;而对于基础理论理解不深刻的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故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给予补救措施。如对基础差的、容易产生负迁移的学生,单独补习等。如此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负迁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