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8:56
导语:在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中的环境创设不仅影响着孩子生活环境的好坏与否,也对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幼儿园阶段完成过渡时期的环境铺设,进而使幼儿平稳进入小学,是相关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1.在教学中构设衔接环境
幼儿园中的环境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开展不同主题内容的教育时,其构设的环境就有所不同。由于幼儿创造性强,乐于动手绘画等方面的特点,幼儿园和教师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自己创造环境的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相关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探索能力。根据儿童思维特点所构建的环境有着非常鲜明的儿童特色。例如,在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环境创设时,孩子们会从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出发,进而去描绘身边的环境问题。当然,此类主题的选择需要教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听、多看,进而找出幼儿的关注重点,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完成幼儿园内的环境创设,并使他们对此类环境产生熟悉的感觉。此时,环境构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将一面墙作为儿童作品的展示墙,在上面张贴学生的一些绘画作品和照片,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剪纸作品、书法作品放在上面,以此实现环境主题的丰富化与色彩化。此外,还可以将其中较为优秀的绘画作品以壁画的形式长期保存下来,使之成为鼓励幼儿前进的方向。
2.构设环境,在主题活动中完成衔接
幼儿园中的很多活动都是以师生互动、儿童互动的形式开展的,这种娱乐或教学形式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情景教学法以构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为出发点,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和主动性学习,但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所接触的事物还不够全面,所以要将语言构设下的情景教学转化为环境创设条件下的新式教学,以此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的环境中,进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良好的环境创设能帮助幼儿园教师构设出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这种环境创设方法也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逼真、同时也令儿童更容易理解。举例来说,在学兔赛跑这个故事时,可以利用布景道具来构建一个森林的大环境,同时将参与到故事中的幼儿用服装装扮进来,以此来完成教学环境的构设。这样,在一个孩子扮演乌龟,另一个孩子扮演兔子,二人开始表演这个故事时,其他的孩子能很快了解到故事的用意和发展,进而将这场教学活动视作一种扮演性质的游戏,达到激发儿童兴趣,促进他们思考的作用。
二、幼儿园在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创设的衔接作用认识不清
在构建幼儿园环境时,必须率先明确每个环境构设的不同意义,因为只有充分发挥环境的创设效果,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当前阶段,环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阶段的授课内容,使他们更加平稳地过渡到小学学习当中。然而,部分幼儿园将环境建设单纯视作外部建设中的一个组成环节,而忽略了幼儿园特殊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单一的外部环境建设也很容易使教师和幼儿对物质环境的理解发生偏颇,进而导致教学空间与物理空间相脱节的情况。一些幼儿园过分追求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整体美感,忽视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将整个空间布置为图片、画面的随意结合。此外,在对幼儿园内每个教室和班级进行环境创设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规划,构建出的环境大同小异,无法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需求。这使得幼儿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能产生新鲜和创意的感觉,且无法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2.误判环境创设中的主客体关系
创设幼儿园内的环境是幼儿园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环境创设时,必须先考虑所选择环境的针对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保持教学目标与所构设环境的一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例如,在选择教室内的桌椅、书柜时,一些老师以个人的喜好为选择依据,而忽视了班级内儿童的身高条件,从而导致所构设的环境与教室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在活动用具及教学环境的布置上,老师与幼儿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这使得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选择这一教学环境的原因,进而失去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并以身份转变过程中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构建环境,以此实现环境作用的最大化。
3.对环境变化周期的把握不严密
幼儿喜爱新鲜事物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厌烦较长时间内置身于同一个环境,这就要求幼儿园方面必须定时对其内部的环境创设进行调整,以此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需要,同时满足幼儿审美的新鲜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幼儿园出于避免麻烦和节约资金的考虑,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进行幼儿园内部环境的重新创设。这使得学生在单调的环境内进行学习和游戏,从而使他们无法在生活过程中感受到新奇环境所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缺乏改变的环境也无法满足教师的授课需要,举例来说,学习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所创设的环境背景与学习白雪公主这一故事时所需要的背景是截然不同的。重复使用同一个环境背景,既不能实现授课效果的最优化,也不能使幼儿结合环境来分析所学习的内容,这导致了学习娱乐氛围的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幼儿的长期发展。与之相反,一些幼儿园内的环境变化太过频繁,所选择的色彩和设施多样,这种做法虽然满足了不同课程对环境创设的不同要求,但极大浪费了人力物力,造成幼儿园始终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幼儿缺乏短时间内接受这些环境内容的反应能力,相反的,还很容易受到外部多变环境造成的刺激,进而使他们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兴奋当中。这使儿童很容易疲劳,进而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三、解决幼儿园内环境创设问题的方法
1.采用物质环境与教育环境相结合的构建方法
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和教师能直观感受到的,在教室内外所采用的不同环境状态。而教育环境,也就是人文环境,则是隐含于幼儿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的,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着这些孩子成长的内部因素。众所周知,幼儿园内环境构设的核心,就是教育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创建。作为幼教老师,必须将教学的外部环境与课程内容、课程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不同环境对儿童的不同影响,并在不断地尝试与努力中找出最满足实际需要的方向,以此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创设幼儿园内环境时,首先要建立起安全而丰富的外部环境,为幼儿的教育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上的保障,其次,则要学会将物质环境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不同环境在不同授课内容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以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选择不同的环境背景来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
2.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当中
幼儿是幼儿园中的主体,也是包括环境创设在内的所有工作需要围绕的中心环节。所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让他们参与到环境创设当中,不仅能保证所选择环境的亲切性与贴合性,也能保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和娱乐环境中能学会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由于幼儿园中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调整和改进,所以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幼儿对这一环境的接受程度。此外,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需的不同活动,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活动来进行环境的调整。可以选择近期儿童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比如圣诞节、春节等,将节日的氛围引入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当中,使儿童置身于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下,以此来满足他们对节日的期待和渴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剪纸、书法等方面的活动,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在幼儿园的墙壁上,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独一无二”的环境,并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关键字:围涂工程;道人山;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海岸线绵长,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前缘,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岸线全长18400,岛屿岸线14217.8,海岸带面积34万,滩涂面积约200万[1]。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宁波市象山县作为典型的滨海城市,人均耕地仅为0.6亩,只有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随着象山港大桥建成,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为满足象山乃至宁波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报告(修编)》、《宁波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修编)》(2009)围垦规划的重要项目——象山县道人山涂围涂工程,计划围涂面积2.12万亩。该工程的实施对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建设浙江海洋强省和宁波海洋经济强市、实现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高效海水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道人山涂围涂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考虑到滩涂生态系统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既受到内陆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及海岸的堆积影响,又有潮汐、波浪、海流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围涂养殖、筑坝造堤等海岸工程设备的影响[2],因此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水土保持方面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对其他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海域生态的影响
工程改变了原有滩涂的自然属性,表现在堤外海床面的冲淤状况发生变化,局部淤积速度有所加快,使不适应于营埋的潮间带生物发生迁移后死亡,影响局部水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另外,悬浮泥沙大量入海导致水体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影响到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等,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
1.2海域冲淤变化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北堤东侧因水道被封淤积明显,经计算预测最终冲淤情况如图1:北堤东侧最终淤积0.6~0.8m,大捕山和四角山之间水道淤积0.6~0.8m;道人山和大捕山之间水道冲刷明显,最终冲刷0.3~0.4m;东堤南端的炮台山闸口外受排水影响产生局部冲刷,最终冲刷0.4~0.6m;东堤的其余部分至大平岗岛间淤积0.4~0.8m;乔木湾岛和炮台山之间水道偏冲,最终冲刷0.2~0.3m;乔木湾岛和大平岗之间水道略偏冲,最终冲刷0.1~0.2m;东方明珠围垦区西侧水道略偏淤,最终淤积0.1~0.2m。在计算区域的其他海区基本呈冲淤平衡态势,工程后达到冲淤基本平衡时间为3~5年。
图1.海域最终冲淤情况
1.3海域流速变化的影响
工程实施后由于北堤东侧水道被封,该海域流速将发生变化,其具体流速变化情况如图2:一个大潮潮周期内平均流速减小0.1~0.15m/s;大捕山和四角山之间水道一个大潮潮周期平均流速减小0.1~0.15m/s;道人山和大捕山之间水道平均流速增加0.05~0.1m/s;大捕山和大半边山之间水道平均流速略有增加,为0.02~0.05m/s;南堤南端的炮台山和乔木湾岛之间水道平均流速增加0.02~0.05m/s;炮台山闸口外由于排水影响,平均流速增加0.1~0.15m/s;南堤的南半段东侧平均流速变化小于0.02 m/s,而北半段东侧平均流速减小0.02~0.1m/s;饭桶山与大平岗岛之间平均流速减小0.05~0.15m/s;东方明珠围垦区西侧水道工程前后平均流速略有减小,为0.02~0.05m/s。总体而言,流速变化的范围限于大半边岛、大捕山、马鞍山、羊背山四岛的东端连线之内。
图2.海域流速变化
1.4海域无机物含量的影响
围区附近海域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超过或局部接近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废水排放后,项目附近水域两者浓度均将持续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另外,道人山附近COD浓度本底值较小,养殖废水排放的COD浓度也不高,因此道人山附近COD浓度将不会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综合各种计算条件下N、P和COD浓度预测结果及调查海域的水质现状,本项目养殖污水所增加的COD及N、P排放量对附近海域水质的影响不大,但局部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1.5陆域施工的影响
由于机械施工、车辆运输及爆破等施工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建筑施工污水、船舶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对项目区的空气环境、噪声环境、水质环境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大风干燥天气下,由材料运输而引起的扬尘和噪声等将干扰附近居民区的正常生活。
2环境保护措施
2.1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海域生态保护措施
围堤施工应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的高生物量期、产卵期以及台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尽量减少施工过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先筑堤再回填土石方,防止因沉积物的扰动而产生的高悬浮物对海域水质的影响。
(2)陆域生态保护措施
陆域生态保护主要指石料场的生态恢复。首先料场选择应以陆域生态保护及景观环境保护为主,避开生态敏感地段。集中地段开挖,同时对开挖断面应进行梯级开挖。其次,将料场开挖的表层土进行集中堆放,采石结束后进行表层土的恢复。如果要进行矿山爆破,应按火攻爆破规范进行,严格控制起爆量,减少因爆破造成的对敏感点的影响。另外,取料区应设有临时洒水实施,对作业场地、运输道路进行及时清扫,避免浮尘产生二次污染。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特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扬尘。产生扬尘的作业有抛筑砂、石,平整土地,材料运输、露天堆放、装卸和搅拌等过程,其中运输车辆的行驶引起的道路扬尘约占扬尘总量的60%。因此对于施工过程中扬尘的防治,首先应严格限制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尽量避免在大风日作业。其次对施工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应罐装或袋装,堆料堆放时采取防风防雨措施,用防雨布遮盖,尽量减少临时露天堆放和地面。而对于工程施工所需的堆料场、拌和站应设在空旷地区,施工时应定期洒水防治扬尘。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过程中噪声主要来源于各类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及打桩机,为防治噪声污染,对于运送材料汽车、拖拉机等随机移动声源,施工单位应保持运输设备技术性能良好,不见筋骨,无刹车尖叫声,每辆运输设备均需配备完整有效的排气消声器。另外,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和施工工序,调度运输时间,在靠近村庄、居民点及其他噪声敏感点的施工地段,严格控制运输车辆车速。并定期对施工用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检修,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5)固体废弃物及水污染处理处置措施
在处理固体废弃物与水污染时,应将船工船舶以及陆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期所产生的污水分别收集统一处理,并且尽可能回收利用生产废料。对于施工船舶的排污设备应做好铅封工作,铅封后的船舶油污水排入海事部门制定的岸上接受设施进行处理。
2.2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改善养殖废水水质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像鱼虾贝藻混养模式、套养模式、轮养模式等,利用养殖生物间的代谢互补性来消耗其有害的代谢的产物,减少养殖生物对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其次,优化饵料组成的投喂方式,选择饵料中所含的能量值与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比,减少饵料中氮的排泄,使单位生物量所排泄的氮量减少。
(2)合理设计纳、排水系统
养殖置换水排放时间的选择与养殖置换水排放所引起的水质影响范围有密切关系。为了防止养殖排放的废水回流对养殖进水水质的影响,养殖进水应安排在涨潮的中后期,而养殖排水应安排在落潮前期,从而使排放的养殖废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稀释和自然净化。此外,根据用海项目规划,在围涂区主排水系统尾端、低洼地带拟建立尾水滞留净化区,并建立水生物圈湿地净化系统来减轻养殖尾水对附近海域所造成的局部富营养化的危害,以减轻养殖尾水对周围海域水质的影响。
(3)合理选择清塘消毒药物
为杀灭水质和底质中的细菌、病毒及原生动物,养殖期间需对养殖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塘及消毒。值得注意的是,放养前清塘及水体消毒用药浓度宁大勿小,以达到彻底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放苗前的水体消毒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待药性失效后才能放入苗种。而养殖期间的水体消毒,则要合理掌握药物浓度,既达到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又不致于伤害养殖产品。
(4)清塘底泥处置
由于清塘所产生的污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氮、磷、钾养分和有机物质,但也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且其盐分含量较高,因此对清塘产生的淤泥应在围区内划出一部分区域用于集中堆放,严禁随意堆弃。
3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1水土流失现状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为微度水力侵蚀,属南方红壤丘陵区,蚀容许值为500,为象山县人民政府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根据《宁波市水土流失状况分析报告及数据表册》(2007),象山县土地面积为1385.2,水土流失面积为52.78,占土地面积的3.81%。工程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为海积平原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在200左右,水土流失防治登记执行I级标准。
3.2水土保持现状
截止2007年,象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2.78,相比较1997年全省调查结果155.94,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03.16,治理率66.15%。至2007年,全县封山育林400,治理小流域7条,退耕还林还草6.67、种植苜蓿2.4、种植经济林果3.02、营造水土保持林1.98、林木补植43.11、采石复绿0.04、修建挡土墙3.2、修建谷坊6座、开挖排水沟17,投资7308万元。
3.3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项目建设扰动、破坏原地貌和植被面积37.29,损坏水土保持设施34.3。工程挖填方总量2290.7万,其中挖方1092.7万,填方1198万,外借方105.3万。预测项目造成水土流失总量37875.43t,原地貌土壤侵蚀量9019.17t,新增水土流失量28856.26t,包括施工期新增28624.45t,自然恢复期新增231.81t,主要发生在海堤和料场,其中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3.4水土流失危害
本工程的兴建所带来的效益是显著的,但工程建设期间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形、土壤、植被以及施工特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计围区河道及近海海岸
由于工程的建设,可能将导致短期内水土流失量大幅度增加,大部分泥沙将会进入围区河道及项目区附近的近海海岸,造成淤积。
对景观、水质的影响
工程建设以及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其生存的自然条件,降低了本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影响了区内原有的景观;同时在潮汐及雨季的影响下,随着砂石、泥土流失,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将流入海内,使附近海海域水体浑浊度上升,污染物含量增加,水质下降,对附近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在工程建设期间,由于大面积开挖的影响,项目区内的植被将遭到破坏。对植被的破坏将直接导致其涵养水源、拦蓄泥沙的能力下降,降低土壤水的下渗速率及草水根系的网格固土作用,在暴雨情况下,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3]。
3.5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以林草植物为主,通过整地措施拦蓄地表径流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由此利用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考虑到涂围工程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堤建设期,重点部位为海堤及料场,在建设过程中,除对这两个防治区进行重点防护外,施工结束后料场必须恢复植被;而海堤建设过程中可采用有纺土工布对地基和海堤抛石进行隔离,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另外,在项目区的单体建筑物周边、集中分布的空地以及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对施工便道沿线挖填段的路基边坡则采取植草和固土等措施。
4结语
本文在分析道人山涂围涂工程建设中不同阶段造成的海域、陆域、大气环境等影响的基础上,具体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实际施工和运营阶段中,避免了只有宏观规划而缺乏具体工程措施的漏洞。相比较同类研究,本文所提出的工程建议更加细化,将宏观规划落实到各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对类似工程在可行性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等阶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0,4:37-38.
关键词: 林业生产; 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 生态建设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ublic uti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fe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orest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tasks. Developed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prosperity, soc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 task to prevent ecological damage.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前言
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要以缜密的分析为前提,制定详细的对策, 充分利用安全技术、安全产品来实现安全措施。本文以泰安农村信用 社为例阐述银行信息安全问题。
1。信息安全分析
银行信息系统具有服务范围广泛,平台复杂多样,业务品种不断 更新的特点。因此银行信息系统庞大而复杂,信息安全涉及方面众多, 我们大体可以按照安全管理、信息资产与环境、主机系统、网络系统、 日常运维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1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泰安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一贯重视系统安全,但对与系统安全的 管理仍处于比较传统的模式,即一种静态的、局部的、少数人负责的、 突击式的、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安全管理偏重对业务的保障,在内 部管理上相对比较松散;一些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规范比较宏观,在 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上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改进。
1。2信息资产与环境问题分析.
泰安农信信息系统依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建设。目前还需要改进的 问题为包括物理环境的单点故障隐患及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系统安 全的风险;对信息资产的保护缺乏信息资产分类体系,无法实现对设 备的购置、维修、报废等环节的实时管理.
1.3主机系统问题分析信息中心的主机上存放大量的业务数据,对全辖提供数据服务及 技术支持,保证辖内计算机系统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运 行,因此主机采用高可用性和全冗余结构的主机系统,配置磁盘阵列 存储数据.
目前面临维护错误和操作失误、未经授权访问和操作、权限滥用、 硬件故障、数据库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等威胁.
1.4网络系统问题分析现行银行计算机网络是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最易受攻击又最 难以防范的薄弱环节,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目前采取的的措施有增加 防火墙,对连接科技中心主机全部做了限制,安装了IDS入侵检测系 统。还存在以下问题:主交换机虽然划分了VLAN,但划分VLAN数量 少,无法满足业务高速发展需要;办公网现在没有逻辑划分;在省市和 市县之间没有实施QOS策略,存在一定网络拥塞的风险.
1.5日常运维问题分析目前日常运维工作繁重,日常运维只是通过已有的书面的操作流 程进行操作,无法记录操作结果,对日常运维缺乏审计性;机房主要依 靠人工巡查等手段进行监控,存在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隐患。对于登 陆信息系统的网点柜员身份验证停留在用户名+密码阶段,存在非 法入侵的安全隐患.
2.信息安全风险识别
通过对泰安农村信用社进行信息资产识别,逐项进行风险评估, 并制订风险控制措施.
2.1确定资产风险等级 全面了解泰安农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方法,并依据标准要求充分考虑到资产的安全价值、威胁、薄弱点、威 胁发生的可能性、威胁造成的潜在响应等因素,将各个资产所面临的 众多威胁因素统一起来描述.
2.2明确风险控制方法 根据风险评估表,对该资产已经识别出的风险点,在现有的控制 措施之外,进一步提出解决该风险点的新方法或新措施,以使风险降 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并明确责任人,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风险处理计 划。
3.信息安全问题解决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及风险控制方案,依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对准备阶段中涉及的各类问题集中解决,使得在信息系统受到侵袭 时,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1安全管理的安全实现 针对目前泰安农信信息系统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信息安 全人员仔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如下.
3.1.1明确指出系统中每位员工的责权问题.
3.1.2建立较完善的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明确泰安农信信息系统 工作流程,避免管理混乱.
3.1.3建立规范的信息系统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流程,逐步提高 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2信息资产与环境的安全实现 针对目前泰安农信信息系统在信息资产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信息安全人员仔细分析问题,提出如下问题解决方案.
3.2.1引入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软件,规范设备管理。对设备的 购置、维修、报废等环节的管理的问题进行跟踪记录.
3.2.2对银行设备与物理环境进行容灾规划,实施容灾系统。对通 讯线路及硬件设备进行冗余备份;对重要数据制定完善的备份规则.
3.3主机系统的安全实现 针对目前泰安农信信息系统在主机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信息安 全人员仔细分析问题,提出如下问题解决方案.
3.3.1开发备份配置软件,保存每次设置变更情况,使设置变更有 迹可循.
3.3.2为保证数据信息安全,采用双机热备、重要数据远程备份、 异地存放等多种措施避免系统风险.
3.3.3应用运维安全管理系统对操作员的操作进行限制,杜绝 由于操作用户权限过大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3.4网络信息的安全实现 主要包括信用社内部数据传输线路的安全实现、第三方接入的安 全实现等。泰安农信采用SDH线路进行组网;通过端点隔离方式实现 业务和办公网络分离;通过整体路由规划和QOS规划实现对各业务 数据流的控制;内网配置了多套防火墙,实现对内网的通讯访问的控 制与隔离.
3.5日常运维的安全实现 针对目前泰安农信信息系统在日常运维方面存在的问题,信息安 全人员仔细分析问题,提出如下问题解决方案.
3.5.1建立网络化的运维机制。探索建立科技服务联动网.
3.5.2分析日常工作流程,开发电子日志系统,确保日常工作不 会遗漏,并记录操作员日常操作,保证操作过程的可审计性.
3.5.3建立机房自动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放置、设备的运行状态及 工作参数,发现部件故障或参数异常,及时报警,并可记录历史数据和 报警时间.
3.5.4对营业网点操作柜员加强身份验证,防范非法入侵.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环境保护;教学策略;系统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但其涉及知识较为广泛、综合,在教材中分散在诸多单元,这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有关内容的教学要求,依据课标与教材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有关知识、理解环保原理、形成环保意识与建立环保观念的目标。
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涉及的环境问题已由课程标准规定,不同版本差异不大,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科书为例,把主要的环境问题内容列表总结于表1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工作。
2、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及编写顺序,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分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使教学有序地拓展和深化。按照由浅到深、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尊重教材的原则,本文对6种环境问题在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见表2。
下面以“空气污染”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空气污染”内容首先出现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教材通过一幅漫画及一段文字简单介绍了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对空气污染只有较为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应呈现空气污染(最好是本地)的图片、视频及相关数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归纳小结得出相关结论。这一阶段只需学生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不必深究其原因,侧重学生对“空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的感知,让他们头脑中留下诸多疑问,为以后理解其中的原理埋下伏笔。
“空气污染”内容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教材具体地分析了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及化石燃料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交流,自主探究出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过程见图1。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真正理解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化石燃料的想法及主动寻求清洁能源的欲望,初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空气污染”内容第三次出现在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和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教材分别介绍了“使用化肥和‘白色污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知识。对施用化肥可能排放出N2O、NH3、H2S及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HCl等有害气体,它们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内容本身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这一内容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污染成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及教材编排的顺序,一步步深化拓展,达成相关环境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3、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
为了搞好环保内容的教学,除了要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外,还要注意采用适宜的方法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增强教学有效性。为此,除了采用查阅资料、参观展览、教师讲解等常用手段外,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辩论、撰写小论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关注、探究、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融合,使学生及时地、合理地生成新意义,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
例如,在学完酸雨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真实性问题:某小组发现南京有些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导致石刻腐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________。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石刻的成分、南京酸雨的发生率、强度等)、实地调查(石刻腐蚀的程度等)、请教专家(腐蚀的原理、防护的措施等)、做实验验证(大理石喷防护材料前后模拟酸雨腐蚀实验等)等,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地促进诸如酸雨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CaCO3与酸的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了今后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你有哪些好的想法和措施?”等。
再如学习了化肥以后,可让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宣传员与滥施肥料者进行辩论,解决“使用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的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在辩论中的一段陈词:
正方: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1909年哈勃又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到19世纪40年代,享有“德国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李比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化肥工业,对当时西欧的农业生产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世界上出现人口大规模增长,我国也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这一奇迹。如果没有化肥,我们将饥寒交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我方观点是化肥的使用利大于弊。
关键词:新农村 环境问题 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农村环境,对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1.制定有关政策,保护农村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政策及研究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关注不够,尽管从宏观上已经明确这类污染是影响社会发展乃至产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但具体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情况不明,难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也就是说,当前针对农村的环境政策,尚不知道解决什么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
2.提出问题解决的资金渠道或资金来源
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需要中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我国对农村环境治理额投入本来就很有限,而这有限的投入还没有注意分区域分类别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特别重视资金投入的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欠缺的。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的政策和方案。
3.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建设问题
过去,在农村环境问题上政策和投入没有跟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统计在农村地区存在明显漏洞,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种监测和统计资料,这也是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好像明白又不清楚的内在原因。广大的农村和乡镇这方面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这使我国农村环境问题难以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来源
1.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时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由于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会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面源影响的严重性因此逐渐显现出来。除此以外,面源污染还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方面明显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这种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甚至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改善,对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污染
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近10年多年来,工业化畜禽养殖业又成为新的污染源,在河网密布地区这种污染甚至已经超过工业污染。
三、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分析
1.农民低下的知识水平造成农村环境问题
从以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来源看出,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农民的知识水平地下,缺乏相应的知识造成的。以目前最为严重的化肥和农药污染为例,在目前状况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是必要并且可行的,但是,其使用必须合理,否则将造成对土壤、水体和食品的直接和间接污染。
2.农村环境治理严重经费不足
环境治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来自政府。但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当地政府即使有资金,也会投入到急需的或者是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活动上,而国家现在也不可能把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农村环境治理上。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好的农村地区能自筹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外,大多数农村环境治理的经费不足。
3.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城市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对农村外源性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依靠农村自身的措施就可以实现上的,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如果城市的垃圾不能得快在城市内部消耗,就必然会向农村地区扩散;城市工厂产生的酸性气体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控制,就必然会产生酸雨等有害物质等,对农村的环境及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等等,都说明农村环境问题与城市密切相关。
四、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还不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国策。抓住农村产业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农村环保工作,把控制农村污染面源,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局的主要任务。
1.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
除了需要政府投资,最主要的职责是做出适宜的制度安排,包括诱发性制度安排和强制制度安排,以诱导和强制企业采取预防和治理污染的措施。政府管理环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生产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环境标准,为生产者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通过发展公共品,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消除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2.努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政策标准的选择是企业产品与环境损害之间权衡的结果,政府不会为了免除环境受污染而关闭企业。由于各个乡村的发展阶段不同,即使有整个社会的环境衡量标准,政策本身也存在可执行性的问题。因此,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当地领导阶层和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
3.加速生态农业发展
在生态农业中,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农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农村环境问题的恶化得到有效的遏制。
4.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到农村中,减轻环境污染
例如推广沼气技术的运用,既可以减少人和畜粪便散污染,又可以起到资源再利用的效果;沼气供能,既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木柴的燃烧,防止了森林的破坏和大气的污染,又为农民节约开支;沼液和沼渣,是高效有机肥,对农作物具有抗逆性,可减少农家对化肥和农药的用量,进一步起到环保作用。
1.1厕所卫生问题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问题,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异一直存在。农村的经济较差,一般情况下要想解决解手问题,一直都是选择在露天厕所进行方便,而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都会觉得厕所就应该是肮脏不堪的地方。因此对于厕所卫生的情况,一直无人问津。而我们知道,粪便中会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处理,随时可能生成更多的病菌,可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而对于农村来说,由于历史顺延,无人告知农民厕所的卫生问题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农民对于厕所的卫生问题,一直无人问津。这样,农村的厕所卫生问题也就被遗留了下来。
1.2道路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道路问题也是农村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环境仍然处于脏乱差的境地,许多道路仍然是泥泞不堪,让车辆无法进行正常出入。正如前些年赵本山的一个小品中个讲述的一样,有些农村的道路泥泞,导致一些机动车辆根本无法驶入村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要想进步,必须要有大量的产值才有可能进行致富,农民所种植的农作物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等农务所需用品。这些用品大部分都需要汽车进行运送。而道路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这些农务用品则无法及时的送入农村,从而就有可能会耽误农民的种植,也就会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而还有一些地区的村是居住在山里,山路难行,就更别说是道路环境如何治理的问题了。道路是联系农村与外界的重要渠道,如果没有较好的道路环境,那么随处可见的垃圾,或者泥泞不堪的道路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阻碍问题。因此,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道路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环境保护,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1.3垃圾外露的处理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还有许多,像是垃圾外露也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许多农民并没有太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一直遵照老辈人的传统,外露在室外。可以想象,如果城市中的垃圾外露在街道中或者室外,那么垃圾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菌将对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之所以城市中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是因为城镇的环保宣传到位,对于农民来说,垃圾的处理问题就只是简单的倒垃圾而已,对于垃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却是知之甚少。且不说在农村是否能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就算是垃圾的放置位置问题都很少有人关心,因此,垃圾外露已经是农村的一种习惯,而农民并不知道这种习惯会对他们所生存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也不知道这些垃圾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
上述了三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而对于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时,我们一定要将农村环境建设问题列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议程中来。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有可能对农村建设造成的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农民的生产造成影响。正如上文所说,道路坑洼、泥泞,车辆无法通行,这就会阻断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在生产初期,无法及时的将种子运送到农村,农民就无法在农时播种,耽误生产。而在收割的季节,农民即便收割了这些农产品,无法运出,也会耽误农村的经济发展。第二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农民长期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对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上述问题中所提到的垃圾外露的情况,可以说,垃圾外露在街道之上,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或微生物残留在空气中,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会造成损害,如此,就很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促进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城乡环境对比,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让农民进城,并不是让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工作生活,是为了让农民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进行对比。城市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有所提高的。让农民进城参观,体验,了解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了解做好环境保护,是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之一,回到农村后进行城乡环境对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宣传。当然,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教育问题也要适时的对农民进行教育,告诉农民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好处。
3.2建立环保制度,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监督,是无法让人们从已经熟悉的习惯中走出来的。确实保证农村环保机构的存在,加大执法力度,并不是为了惩罚农民的违规行为,而是要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制度性。只有在法律制度完善,执法严明的情况下,才能让农民从以前的陈旧思想中走出,走向环保的康庄大道。
3.3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让农民时刻关注农业生态发展,控制农业方面的污染,可以让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厕所的环境时刻进行清理,对道路环境进行修缮,如果农民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从意识上开始向这环境保护的思路上转变。如此举措,在农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就是迈出了一大步。
四、结束语
【关键词】环境价值;技术经济分析
1 环境价值
从环境学的定义看,环境价值是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期望程度、效用要求重视或重要程度的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反复社会实践中并经科学研究形成的。从环境价值反映的内容看,环境价值同价值概念一样是由于环境本身质量的稀缺性造成的,正由于这种稀缺性使环境本身具有了价值。能够充分满足任何人对它有消费需求的事物,不管它在其他方面有多少种需要,它都不具有经济价值。譬如美丽的日落、洁净的空气在几万年前或那些所有人都可以“随意”享用它的地方是没有价值的,而一旦其不再能“被随意”享用,它便具有了经济价值。除去稀缺性外,事物本身的质量(素质)也是产生、衡量其价值的条件,同一事物会因质量的不同造成价值的差异.环境价值的产生是由于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有关环境因素如洁净的空气与水体、景观等的消失所引起的。
1.1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而逐步深入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出现的局部污染到后来的区域污染直到目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被动地处理局部环境问题,采取“末端治理”措施,到区域规划、治理与修复,到逐步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认识的过程中也明确了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协调资源、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所共识。
1.2人类对环境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采取了根本不同的方式,从控制污染的末端治理技术,到减少污染的循环循序利用、环境规划、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再到防止污染的生命周期评价、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人类采取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方法却越来越复杂,考虑问题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解决问题所牵涉到的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解决环境问题的直接费用可以较容易地内化为工程或活动造价,而解决与环境问题有关的间接环境费用却相对来说越来越复杂。例如组织(或公司)为达到环境法律法规要求所采取的污染治理造价是容易确定的,但因未来环境标准的更为严格要求所造成的不可预见费用等则难以确定。
1.3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思考
在末端治理阶段,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所考虑的经济因素有:末端治理技术、设施或工艺本身的造价,如处理废水、废气、废渣等技术等本身的投资与运行费用,这些费用是局部的也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在减少环境污染阶段,如环境评价制度中则要求对建设项目、开发活动、规划进行经济损益分析。该分析中不仅要考虑到污染防治措施本身的费用,也要考虑到建设项目、规划或活动对环境的效益,即通过污染治理对环境带来了何种和多少效益。而在目前较为全面的生命周期评价则从产品、活动或工艺所要求的能源、原材料开采、运输、加工产品形成,到产品的贮存、运输、销售、使用、报废、处理处置整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进行环境方面的定量评价,包括人体健康、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全球变暖、酸雨、气候变化等从局部、区域到全球性因素。当然生命周期评价仅考虑产品、或活动的环境友好性能,不考虑技术与经济的问题,将技术、经济、环境三个因素纳入一个评价体系正在研究中,也是本文所提倡的。
2 技术经济评价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2.1 当前的技术经济评价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技术经济评价的体系来看,广义技术经济评价体系是考虑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即通常所称的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社会-价值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分析体系。广义评价体系在实施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数据难以获得,可操作性差,评价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对活动或建设项目目前主要采用狭义的、静态的分析方法,该类方法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但在当前,一些大、中型的建设项目和新产品开发工作中,静态分析法存在着致命的问题——预测与实际差别较大,特别表现在环境或生态方面。众所周知的埃及阿斯旺水坝,大坝设计时预测的发电、灌溉等会带来巨大效益,但现在计算来看,产生的效益不足以平衡因此产生的生态破坏所引起的费用。因此开发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新评价体系是必须的,环境与生态因素是未来建立新体系所必须考虑的,而生命周期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将环境成本溶入经济评价的方案
该方案的根本点是将环境成本货币化,并逐渐内化为建设项目或活动的内在费用,这是目前许多环境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但目前狭义技术经济评价的指标不能真正反映项目或活动的相关环境费用,从而对项目的建设与运行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建设与运行费用估算过低,致使项目、产品或工艺在建设后达不到设计效益或收益率。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快餐饭盒的生产,在塑料饭盒与其它可降解材料饭盒的比较中,前者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经济上都比后者有优势,但前者带来的环境费用远高于其本身生产成本的节约,通过生命周期评价,证明后者的综合费用要低于前者,虽然其生产成本要高于前者。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工艺或活动的从开始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中向环境索取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所造成的影响的评估,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法,这与广义技术经济评价是相同的。生命周期的思想是先进的,但生命周期评价仅限于环境影响方面,对项目、产品或工艺的经济适用性根本不涉及,这会造成方案评价中环境最友好方案可能并非最适用方案,因为人类采取活动总是要以对人类最有利为原则,所以在当前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考虑环境因素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2.3 考虑环境的评价框架体系
在技术、经济、环境三要素的体系中,笔者提出以下的评价框架体系.
考虑环境条件下提出环境经济评价指标的原因是:
2.3.1 环境成本目前已成为工程与项目不可避免的费用;
2.3.2 目前的环境成本计算方法不能完全计算出工程或项目的产品等对环境的长远费用;
2.3.3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必须将环境作为一个基础性指标的根本原因,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形成环境经济评价指标是必然的;
2.3.4 环境经济学科的发展为环境经济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环境经济评价提供了需要的各种模式。
目前,环境经济的评价以生命周期思想为理论基础,综合考虑工艺或活动中技术、经济与环境三个主要因素,在国外已经出现了多种评价方法或体系,如环境费用会计、全费用会计、总费用会计、总费用评价等。比较典型的是总费用评价(TCA),是指将环境费用整合到资金预算分析中,是对投资行动所有的个体费用和节省进行的长期的全面的金融分析。
3 结论
3.1 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环境本身具有了价值,并且环境价值随环境问题的加剧而增加。
3.2 当前单纯地从建设项目或活动本身进行的狭义技术经济评价,已不能全面的表达其经济损益。
3.3 生命周期思想应成为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从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收益与损失对产品、工艺与项目进行全面评价,才能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对技术与环境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
1目前农业环境问题的现状
1.1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国大约有80%的秸秆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很多都在露天地里进行燃烧,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此外土地秸秆长期进行燃烧处理,会使土地缺少氮元素,对粮食增产有一定影响。各级政府都提出了秸秆有效利用的管理办法,但现有的技术、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使大部分秸秆没有有效的利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2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我国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2方面,土地的收入和养殖业的收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养殖户对粪便基本没有任何处理,基本都是直接排放,污染面比较大,但治理比较困难,农业中的化肥、农药、粪便等都对农村的水资源产生一定污染,有的地区污染度已经解决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源的指标,这是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要对粪便等问题进行一定优化,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1.3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农村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城市污染转向农村的主要有3类: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旅游污染。随着我国对城市环保监管力度的增强,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的许多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中生存,大多数企业逐步转移到郊区或者农村,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加上城市绿化环保工作的加强,城市垃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郊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存放地。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把一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但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方土地污染特别严重,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现在我国政府提出了严重保护措施,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在我国就没有生存空间。
2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对农村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现在各级政府都提倡退耕还林,增加林地的面积,对我国土地起到一定保护,能防范风沙等对土地的入侵。对树木要有计划地开采,对乱伐乱砍单位和个人严惩不贷,对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畜禽产生的粪便、农药使用、秸秆的应用合理的处理,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减少面源污染与解决农村地区能源相统一,推广以沼气工程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方面要减轻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推广机械粉碎翻压还田技术、留高茬还田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生态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逐步减少秸秆的粉碎和胡乱堆弃,尽可能的发展绿色农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
国家一方面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禽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畜禽业产生的粪便进行科学有效性的处理,建立生态大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粪便的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户的能力,科学地进行养殖,对农业环境起到保护措施。
2.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
在我国农村,农民对环境保护没有概念,比如畜禽粪便的排放,几代人都是这样做的,也没有感觉到那不好,基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几年国家注重了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其宣传力度不大,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让农民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改善农业环境有现实意义。
2.4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监管机制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监测质量,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对于农业生产集中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区等重点保护地带要加强监察力度,制定限制性生产技术标准,加大对这些地带的农业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完善其生产安全标准、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排放监测,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