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28:59
导语:在劳动教育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庭教育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工程,它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本文在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责任观念增强,品德教育升温
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比,现代父母教育观念有了不少的变化。适应时展和青少年成长需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做出积极的努力。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很重视子女成才,教育目标锁定在生存与发展上,90.5%的家长不同意“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的观点,重视亲职、亲子教育。当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加剧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对品德教育更为重视,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比例在五个选择中最高,占69.9%,对学生品德教育“从不关心”的为零,前几年重智轻德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对不同年级家长分析发现了差异(X2=26.763,P=0.001),低年级家长更关心孩子品德,高年级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对于“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更认同。对品德的重视程度比前几年有了进步,在调查中,认为树大自然直,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仅占2.3%。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雷锋那样的一心为公品质的占63.3%,而无所谓的占27.5%,不希望的占10.2%,两项相加有37.7%之多,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有关,但是这种状况发生在中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必须引起重视。
(二)家庭教育内容增多,投入加大
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家庭中家长大多能做到以身作则。家长有错要不要在孩子面前承认?在调查中发现,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明显进步,总是改正的家长占94%,同时发现,高年级学生家长和低年级学生家长不存在明显差异(X2=12.683,P>0.05)。
(三)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理性,然而大包大揽现象仍突出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相对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父母对子女的掌控程度比高年级高,存在包揽现象,表现在学习参与、时间分配、交友和生活起居上。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帮助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200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6%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不许孩子玩耍,不许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限制孩子的娱乐生活,使独生子女完全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与左右之中,仅仅在单调的学习空间里成长。
二、新形势下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
浙江是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的父母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在对一所小学的调查中,笔者得到这样的一组数据: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特别宠爱孩子,孩子向家长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唯恐达不到孩子的要求;大部分的家长每天或每周给孩子零花钱。同时,家长却忽略对孩子精神成长的积极引导,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当问及“最近半年您问过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吗”,仅有68.9%的家长选择“经常问”,10.6%的家长选择“问过一次”,有20.5%家长选择“没问过”。当问及“孩子心情不好时,你能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吗”,也仅有56.9%的家长认为“能”,40.9%的家长选择“出了事才过问”,有1.8%和0.4%的家长分别选择“不了解也未给予帮助”、“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精神关怀的缺失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数的孩子表示自己“孤单”、“抑郁”、“空虚”、“无助。其次,由于家长的溺爱,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易使孩子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家长普遍反映,当孩子的要求达不到时爱耍脾气,与父母赌气,甚至与父母吵嘴、顶撞。而且,在这些独生子女的头脑中,容易形成人生在世就是索取、享乐、挥霍的世界观,一旦家庭及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求,一旦没有付出就没有索取的社会法则严酷地摆在面前时,他们就会自哀自怜,抱怨家庭、抱怨社会。
(二)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受现有学校教育、人事制度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提。在调查中有70.3%的家长认为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当问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事情”时,有44%的家长选择“学习成绩”,34.7%的家长选择“品德修养”,21.3%的家长选择“身体健康”。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当问及“家里人最关心你什么问题”时,有62.4%的孩子选择“学习认不认真”,32.2%的孩子选择“身体好不好”,有5.4%的孩子选择“听不听话”。在调查中还发现,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已充分认识到德性与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一旦它们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却发生了移位。因此。在许多家庭父母和子女交流时,言必称分数和成绩者仍不在少数。许多孩子反映,自从上学以后,一个“分”字便涵盖了一切。许多家长在孩子回家后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考试没有?得了几分?”嘱咐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上课要注意听讲。”评价孩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学习多好!”在父母眼里分数代表着一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不惜倾其所有,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精疲力竭。但结果却是家庭矛盾不断,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家庭悲剧。#p#分页标题#e#
(三)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部分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便什么事都不让子女去操劳,他们的理由是:“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因此,13.6%的家长表示“从不让孩子做家务”,65.9%的家长表示“只做固定的几件小事”。问及“平时家务的承担量”时,也仅有3.5%的孩子表示“很大”,26.3%的孩子表示“比较大”。48.4%和21.8%的孩子分别选择“比较小”、“很小”。事实上,让孩子适当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正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如“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其次,忽视家庭劳动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人格不健全,如怕苦怕累、贪图享乐等。
(四)重他律,轻自律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年时代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的做法很有道理。然而,现实情况与此大相径庭。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希望工程——手拉手走向未来”的夏令营活动中,进行了一项少年儿童社会公德调查。结果表明:150名小营员填写问卷时的选择与日常行为之间存在许多的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之处。例如:他们几乎人人懂得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但对倒在地上的椅子、营区内的长明灯、流水的龙头、无人房间转动的电风扇熟视无睹;他们不喜欢在休息时受到别人的打扰,也知道打扰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时常吵闹并打扰别人。究其原凶,与重他律而轻自律的家庭行为养成模式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家长用来规范孩子行为的“杀手锏”就是喊“狼来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己力量。他们的道德行为不是出于自觉自愿,而是迫不得已。换言之,社会的道德规范并没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因此,“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不足为奇了。
三、解决我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教育要善始善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长期性。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思想、目标和兴趣都不稳定。因此,家长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子思想,还应该自觉克服教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坚定的教育意志。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做到爱之有道,严之合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的情绪和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
(二)家庭教育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
家庭教育应有一个十分明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家长进行的教育不应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家庭教育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三)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我教育,正如联合国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形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一切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只有“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才能有效果。
(四)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家庭教育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家长学校一般面对家庭教育的共同问题,而咨询机构则主要解决个别家庭的特殊问题。为了方便群众,广州市于1982年尝试开办了第一个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站,并开设了热线电话。此后,这种新的家长教育方式在全国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这样的咨询服务站近万家,分布在大、中、小城市。随着家庭教育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咨询服务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笔者以为,下一步应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广泛吸纳受过专门训练的志愿者,逐步建立和完善集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为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导游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146-02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导游人员的非智力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日渐突出,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导游教育者的高度关注。非智力因素作为心理学研究范畴,主要包括道德、态度、性格、情感、兴趣、意志及动机等等。长期以来,由于导游教育偏重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致部分学生从职校毕业不能很快适应激励的竞争环境。如何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创设新方法,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教学,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全面人才,已经成为导游教育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加强导游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整个旅游行业尚不规范,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旅游行业环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首先,行业利益分配尚不规范。我国旅游业已步入微利时代,为了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服务企业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价格战”、“零团费”等来争取更多的客源,一些旅行社只能靠压榨导游的收入来减少成本,甚至利用导游来挣钱。目前国内游客不能适应国外的“小费制”,导游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只有通过吃“回扣”来获取。其次,旅游资源开发配套建设尚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旅游景区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各个地区层次差异较大,很多旅游资源开发急功近利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并且与之相配套的交通、服务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性。再次,科学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诚信机制尚在形成中。在以利益为主的因素的驱动和影响下,各地的旅游资源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健全,缺乏有力的监督措施,导致与之相关联的机构诚信机制尚不完善。旅游活动中的矛盾(包括游客与景点、相关利益团体之间、导游人员之间、监管机构内部等等)全都集中到了导游身上,这样导游往往置身于利益矛盾的结合点,面临着巨大压力,要适应工作环境,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交流等能力。
(二)导游职业特点的内在要求
人们常说“导游是带给人们快乐的职业”,讲的是导游从业人员要有相当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能因导游个人问题给游客带来不愉快的旅游体验。导游每天面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游客,而且每天还要处理不少突发事件。总的来说,目前社会舆论对导游从业人员的承认度还比较低,旅游消费人群尚未形成成熟的消费心理,对导游从业人员的信任度较低,导致了导游的可变性非常大,心理素质要求也比一般职业高,需要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导游如果只有广博的导游知识,没有正确的服务态度、良好的工作动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那这样的导游员工作只会处处碰壁,决不会令顾客满意;相反如果导游经验缺乏,知识也不很丰富,但服务热情、态度诚恳、交流沟通能力强,也会弥补自己的不足,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导游人员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民间外交活动,旅游促进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友谊。导游人员作为“民间大使”,在加强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维护国家安定和世界和平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仅代表国家旅游业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服务水平和质量不仅仅受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限制,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道德、心理承受能力……2005年8月,22岁的湖南湘潭导游文花枝面对生死抉择时英勇救人享誉全国。2006北海导游吴美钦遭遇车祸带伤救人受到香港舆论广泛好评。文花枝、吴美钦能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游客,把终身残疾、甚至是死亡留给自己,这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支配着他们,这是长期以来自我塑造和历练在此刻的呈现。与此相反,2007年吉林某旅行社一名导游在中国旅游名胜地云南丽江古城四方街持刀砍伤2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游客。试想一下:如果该导游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任何的事情都能一笑而过。“导游砍人”这一恶性事件可谓影响深远,如何看待这一并非偶然的事件?如何排解职业压力?行业应该如何规避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导游人员是否也应该从人格、兴趣、动机、职业道德等方面完善自我?……一连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加强导游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建议
竞争的时代呼唤职业教育推行能力本位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我们要坚持紧贴岗位需求,积极探索新的适合于新时期新环境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不断开创导游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旅游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导游教育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树立长远目标。教育目标要更加贴近行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学生从业的岗位需求,除了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外,还要以心理学的体系来构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活泼外倾的性格、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情操、热情的服务态度……做到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二)立足能力本位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它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导游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不能仅仅就是国家旅游局规定的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的考核科目:“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及“地方导游词”。我们必须承认考取导游证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标,不能只盯着考取率,而应该着眼学生就业能力需要。首先,围绕导游能力目标构建课程框架。竞争的时代呼唤高职教育推行能力本位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要积极探索新的适合于新时期新环境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要适当增加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内容。其次,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关系,要摒弃“职业教育中文化教育基础课的功能仅仅是为专业服务”、“专业高于基础课”等偏颇的思想,努力达到“基础实,专业精”的目标。最后,要增大实践课教学比重,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缩小学生从学校走上岗位的跨度。要坚持敞开校门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和旅行社之间要经常通信息,密切联系,联合办学,努力营造双赢局面。
(三)采用利于能力培养的新教法、学法
当前,导游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关注,然而相对导游的解说等“硬技能”来说这些“软技能”则需要更多的手段、更长的时间去培养。只围绕课堂的陈旧教法已培养不出新型的导游员,而只问如何教不管如何学也培养不出具有发展前途的导游人才。因此,我们要适时转换脑筋,改变思维定势,采用多样、有效的教法、学法,如采用情景法、案例法、趣味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学习从课堂向工作实践延伸。
(四)营造适于培养良好个性的和谐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其作用也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心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要结合实际抓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兴趣活动中完善和培养自己的良好性格,提高交流、协调等能力。再次,构建学校严格管理与学生自觉自律相结合的管理局面,营造良好的校风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导游业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2]广东省导游局导游考试办公室编.导游业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 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