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时间:2023-07-10 16:29:00

导语:在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内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第1篇

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等。这四个方面在风险投资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为了营造我国良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现在我们对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首先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主要指从事金融服务业相关的金融中介机构。其中包含银行、证劵、保险等行业。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是存在多而杂的状态,就银行业而言,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地方各级银行,在管理上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每个银行却有自己的一套行事方式。除了必须遵从的中行制定的相关规范之外,其他银行在为群众服务的同时想得最多的也是为自己谋利。只有保证了自身的正常发展,银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行并不能对其他银行的发展和推行的政策做到及时的监管。其次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指的是依赖于我国的会计事务所、银监会和审计署等部门的作用,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就目前的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而言,国家银监会及审计署等部门在监管我国金融环境的作用是很大的。以审计署为例,审计署的作用就是监管全国各地的金融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检查,以防止出现资金漏洞和私自定价的状况,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来净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给企业的风险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易场所。顾名思义,金融监管就是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审计署的例子可以说明,国家通过立法及审查的方式来管理金融市场的力度。但是,就审计方面,国家做的工作很多,并且全部是国家部门来进行监管的。

然而对于会计事务所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优秀的会计师多集中在各个知名的会计事务所里面,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行业都会聘请高级会计师来对企业的内部账务及日常工作来进行审计。也就是说,国家的审计署或者银监会所审计的对象都是这些高级会计师所提供的数据,这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做假账来蒙混审计署的检查。所以,未来在对待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时候,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对会计事务所的管理,避免由于疏忽和遗漏造成检查不当且不彻底的情况的发生。再者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顾名思义就是进行金融交易的市场,他可以是有形的,譬如证劵交易中心,也可以是无形的,譬如直接进行股票投资等。风险投资所投资的对象多是准备上市的或者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对他们的投入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在进行风险投资时都要认真观察整个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所要投资的公司的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够为自己选择好投资对象提供前提。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而言是不容乐观的,因为我国的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是刚刚形成不久,并且参与金融市场的可作为风险投资的企业众多,而国内对于金融市场的对待却远远不够,所以这就容易被外国的专门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体或大财团利用,以达到吞并或者拖垮我国相关行业的目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相关经济部门和证劵监管部门要认真观察和维护我国的金融市场,通过立法来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监视外国风险投资集团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监督国内投资集团的投资状况。通过加大对投资集团的监管,以及严格把守金融市场入口的形式来净化国内的金融市场,为我国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是金融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加速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迫切要求下,金融人才也一度被各国金融业所争夺。拥有一支超强的金融队伍,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可谓如虎添翼。由金融人才所组建的风险投资观察团,对于进行合理的风险投资是极其有利的。对不少风险投资者来说,拥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财富。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向社会提出了金融人才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金融学,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缺口较大而人才供不应求,所以我国的大多数风险投资集团不惜用高薪来聘请外国金融人才为自己谋取财富。当我国的金融市场被外国的金融人才所垄断的时候,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就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多培养综合业务素质高的金融人才,为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高速的发展。

二、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所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的风险投资中的各要素的现状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国在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从对金融行业的立法角度分析,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立法还是有待完善的。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金融行业立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譬如《反垄断法》及银行内部审查工作考核等方面。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时多样的,相对应的,国内的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多样的,之前的立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譬如出现的新型的金融事件,通过利用法律的空子来进行零投入的风险投资事件,这方面我国的法律并不能做到全面的监管与惩处。相对应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时刻关注金融市场动态,改善政府部门立法滞后性的缺陷,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发展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立法工作来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并在日常处理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时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进行立法,逐步在实践中完善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证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其次是加强对进入金融市场的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企业再进入金融市场时会经过我国的工商等部门进行前期审核。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就准许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工商还是其他什么国家金融部门都应当对提交申请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对提交申请的企业的相关材料,以及经营状况和申请人的背景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考察来控制进入金融行业的企业整体正常运行,避免由于前期疏忽给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行带来隐患。

三、对我国风险投资金融环境的分析

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进行金融投资时要对金融环境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风险资金投入。在对金融环境分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进行风险投资金融环境分析要充分考虑科技和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因为现代经济就是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经济,衡量一个金融投资环境的时候,观察它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应用科技的深度是否良好就可以很好地为进入资金投入做好前提工作。金融投资环境的科技水平含金量越高,投资环境越稳定。我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中的科技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充分的证据就是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国内企业在逐年增多,并且金融环境也在逐渐完善。相对应的,未来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会更加安全。其次,是风险投资金融企业环境系统方面。风险金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多利用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企业是专门为了投资者更好地进行投资活动服务的。考察金融投资环境时,考量金融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对于金融企业的专业机构而言,衡量一个金融企业的成熟程度可以从它的金融机构上看出来,机构数量越多的金融企业,它的投资环境越安全。二是对于金融企业的硬件条件而言,一个金融投资企业的硬件设施越完善,给投资者的感觉就越安全。因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自己的流通是依赖于电子交易系统进行的,完整的硬件系统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任感。三是社会生活状况,在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可以观察该地区的投资社会生活状况,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投资观念越强烈,说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越安全。

第2篇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2]王寅.美国房货风险警报[J].百胜,2007,(5):11-13

[3]张红梅.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中心

一、我国金融行业集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最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潜力的城市莫过于北京、上海以及金融业已相当发达的香港,此三地也是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现象最为突出的样本。

据统计,2007年北京金融资产总量已经达到34.8万亿,占北京市资产总额的2/3以上,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40%多。2008年上半年,金融业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4%,此指标已接近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水平。同时,北京集中了国内大量金融机构。2009年在北京发展的各类金融机构突破了1000家。

上海则拥有国内最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全国性金融市场,且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相互补充,并不断优化市场结构体系。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活跃,是全国金融交易中心。截至2009年底,上海浦东新区有各类金融机构675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60%以上,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格局发展趋势。

香港目前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世界主要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2004年有金融机构208家,银行机构数目排在世界前列。香港股市市值2009年超过14万亿港币,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资产高达2亿港元。

我国金融行业的集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已经初步建立,那么,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行业应当如何发展?哪个城市会在金融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发展成为成熟的金融业中心?

研究表明,金融产业集聚以至于形成金融中心有两条有效途径:一种是借助历史和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依托所在实体经济的发展积累,自发吸引金融企业迁移而形成集聚。早期的区位优势一旦形成,必然通过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的乘数效应形成锁定,从而进一步巩固集聚的稳固性,扩大集聚地的辐射效应和吸引力。另一种则是主要依赖国家的相关扶持性产业政策,由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按照相关标准对城市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予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择投资的方向。

从以上两条有效途径来看,香港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秘史于历史原因下的自发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上海的远东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则抓住此机遇,利用内外两方面有利因素,逐渐开始了金融集聚的过程。从香港本地因素来分析,香港经济结构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元化发展,向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迈进,经济的起飞对金融业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香港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银行业体系,股票市场也初具规模并为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更直接推动了香港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加上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从国际因素来分析,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涨局面,促使大量国际资本(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涌入东南亚,从而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活力。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解除外汇管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跨国的流动。此外,欧洲美元的亚洲市场的创立和发展,带动了亚洲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上海作为国际上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实现功能回归的可能性主要在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一直以来,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呼声都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尤其重视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开始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同时,上海还大力建设金融市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为标志,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全国性金融市场先后成立,完善了市场结构,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对于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金融市场,缩短监管决策的周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也落户上海,方便了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推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2009年,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等。围绕着这些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致力于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应当说,政策支持对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既有历史形成的金融集聚惯性,又有国家及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属于两条有效途径中的综合体。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聚集了全国金融资源中相当大的部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信用活动,这种情况在未来仍然会继续存在。因此,北京对全国有着雄厚的金融辐射能力,释放着资本聚合效应。同时,北京集中了所有宏观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总部,是全国的金融决策和宏观调控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金融研发中心及信息中心。国家负责金融决策和监管的“一行三会”,有工农中建邮五大国有银行,有中国人保、人寿、再保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保险机构,有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等一批国内领先的证券公司,这些金融机构聚集在北京,构成了非常雄厚的金融地域优势资源。而近期,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首都金融业定位和工作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首都金融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发挥金融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多项重要举措。政策支持对于北京建设金融中心的前景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我国金融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以及香港在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各具潜力。那么,它们各自适合怎样的发展路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对于北京来说,未来北京金融业的发展,应当以北京的城市功能、经济发展和总部经济为依托,发展国际金融服务。《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明确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金融决策、管理、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金融组织体系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金融圈的集聚力、辐射力等,最终将北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根据该意见,北京金融业发展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同时从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优化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等10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既符合北京目前金融行业主要集聚于金融街与CBD的现状,同时充分调动了各城区的积极性,使得北京金融业的规划呈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和专业性。由于北京在经济和金融决策、金融监管、经济和金融信息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北京金融中心的建立特色在于将北京独特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强大的金融产业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其金融业的集聚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从发展前景来看,北京应当努力发展成为金融配套机构最为完备的金融中心,并通过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信用担保机构规范有序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以创业投资为核心、产权交易所、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参与,以政府投资为必要引导,创业投资、证券融资和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等多种方式相互协同,链条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支持和促进体系。

上海相比北京而言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高端信息优势。上海缺少国家的核心决策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大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总部。这些国家的决策机构、监管机构和大企业每天产生大量不对称信息。因此,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方面要有明确定位,避免跨越式建设。要看到当前我国金融业还处在地域分割和相对落后的状态,所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要充分认识上海的优势。上海最大的优势在于自身的经济中心地位以及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作为经济腹地,此外亚洲一流的制造业基地和较高的人均经济水平等综合经济优势。在人民币市场上,由于监管和制度的原因,上海相对香港有明显的优势。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合理目标是生产业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在金融服务上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由于国际化程度较镐,上海依靠吸引外资银行进入可以有效的弥补银行业的劣势,同时,外资投资银行的进入将使上海证券业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由于港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地位下降,受到了来自人民币的明显影响,香港想要维持目前亚太金融中心地位,并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难度颇大。香港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一方面如何扩大人民币的基数;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基数不大的情况下扩充业务量。这就要求香港在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为内地与海外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提供交易平台,这也是香港最适合的金融中心定位。争取内地庞大的金融资源,提供适当的投资对象,按照投资者的要求推出有公信力和多元化(包括多币种、多风险层次、有足够流动性)的产品,以迎合基金或个人投资形式出来的内地资金需求,是香港未来发展的较优路径。同时,内地的金融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在可控制的环境下进行试验,以求了解在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运作。在香港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香港可以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场。

综上,京沪港三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其实是相容的,三者的优势分别在于信息、需求与制度。可以预计,未来我国金融行业的集聚会进一步加快,形成一北一南一东的三中心格局,三者有着不同侧重,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适合的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程书芹,王春艳.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4).

2、郭佳.北京金融产业聚集模式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

第4篇

关键词:FDI;溢出效应;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很多国家都实施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外资通常拥有高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在东道国投资设厂有可能对本土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那么,FDI 溢出的途径有哪些?其在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作用?溢出效应的释放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一、有关FDI溢出效应的阐述

所谓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溢出效应分为经济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FDI的各种溢出大概有以下几个途径:

1.联系效应。指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同东道国本地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产生联系时所发生的溢出,这种溢出可分为生产力溢出和市场进入溢出。联系效应一般被视为一种产业间溢出。当MNC分支机构同当地的供应商产生联系时,称为后向联系。MNC分支机构同当地客户之间的联系称为前向联系。

2.培训效应。MNC分支机构对当地雇员的培训:这种培训会影响各个层次的雇员。从简单的操作工到高层的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从工作现场培训到研讨会,到正式的学校培训或者海外教育。当分支机构的雇员跳槽到本地企业时,这种溢出效应会发生。

3.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很多时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跨国公司施加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不得不模仿它们的技术。

二、FDI溢出效应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FDI溢出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一国的金融市场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FDI的溢出效应。

1.融资方便与否对本地企业利用新技术至关重要。为了利用新技术,本地企业需要购买新机器,雇佣新技术工人,甚至重组企业结构。企业原有技术和新技术的差距越大,其外部融资的需要就越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外部融资受限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

2.金融市场不发达还会抑制潜在企业的成长;

3.缺少发达的金融市场,FDI创造后向关联的潜力就会严重受阻,而跨国公司后向关联是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可见,当地企业能否有效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获取其溢出效应,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可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此外,许多研究强调东道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存量等吸收能力的决定作用。吸收能力可以部分解释FDI技术溢出的区域差异,但却不能很好解释其动态变化。这是忽略了制度环境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所致。本文重点探讨金融深化程度这种制度因素对FDI溢出效应跨国差异和阶段性变化的影响。

三、FDI溢出效应与我国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由于FDI溢出效应的存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资扩大了我国研发资金的来源, 弥补了我国研发资金的缺口; 同时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设立,必将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其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增加研发经费,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多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通过示范效应,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的研发管理经验,从而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研发技术水平的能力。同时, 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通过提供优越的研发环境和诱人的薪水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正面的影响,吸引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回国。

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在FDI的技术溢出当中起着联结作用, 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FDI 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高新技术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因此,新技术产业需要特定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支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金融发展过程中, 有没有形成有制度性安排的金融资本与金融市场来支持新技术的转化与发展,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走向更高层次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术密集型FDI, 是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长的一个可行途径。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要使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FDI 能为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也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外资企业的高新技术研发投入提供资金支持, 并提供风险退出机制。通过FDI 企业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是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便捷途径。这种“干中学”的技术模仿创新方式,不仅需要研发资金和购买先进设备,而且需要投资培训现有员工以提高其技能和雇佣有才能的专业人才。尽管企业能通过内部资金积累为技术模仿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但如果国内企业技术和FDI 企业新技术差距很大,企业则更需要较大的外部融资,而发达、高效的国内金融市场能够提高企业外部融资的可能性。

四、基于金融发展视角提高我国FDI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技术、专利投入型FDI,将继续是国内储蓄率较高且实行开放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放大FDI资本挤入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要求东道国金融部门,特别是实行开放政策的发展中东道国的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只有东道国国内金融发展达到一定的“门槛”水平时,方能使FDI对本国经济增长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因此,从积极推动FDI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应当推进本国的金融改革,完善和健全本国的金融市场,促进金融资源(如储蓄资源)向FDI企业和国内企业的投资转化;加大对FDI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尤其需要加大对技术、专利投入型FDI企业以及与FDI企业相竞争、相联系的国内技术创新型各类企业的科技融资支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我国是引进FDI最多、经济发展速度处于世界前列且国内不同程度存在金融抑制现象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思路显得更加重要。

(一)金融市场方面改革

1.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国内不同层次企业股权融资提供便利。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比较单一,能够上市的企业数量有限,前几年更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主板市场的门槛很高,许多中小企业要进入主板市场,谋求获得长期资本支持,也只能是一种奢望。2004年开设的深幼冲小企业板市场,虽然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丰富资本市场的重要措施,但因其基本上仍沿用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不过是主板的附属品,因而也没有太大的创新意义,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不可能发挥太大作用。针对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存在规模有限、覆盖面小的缺陷,可以考虑增加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品种,允许国内企业和技术、专利投入型FDI企业发行企业科技创新债券或大力发展“二板市场”;进一步放宽外资,特别是技术、专利型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条件,提高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力度和范围,增强FDI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使外资企业能与中国国内企业建立广泛的前、后向联系,借以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放大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2.全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不发达是我国当前债券市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运用“挤出效应”原理,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一是尽量减少商业银行对大中型企业贷款,适当提高银行对大中型企业贷款的利率水平,增加企业从银行借款的成本,“逼”其发行债券筹措资金;二是增加债券品种;三是规范和扩大债券交易行为;四是打通企业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界限,促进债券市场的流通。此外,大力发展债券场外交易,以方便债券的买卖,增强流动性。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由于银行减少了对大中型企业贷款,可以腾出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降低其融资成本,从整体上提高国内企业与FDI企业竞争的能力,并有利于吸收FDI的技术溢出。

(二)金融制度方面改革

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稳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从资本市场的投资开放角度看,适度推进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是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吸引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客观要求。从国际范围看,国际资本的流动结构经历了“国际债券投资、国际银行贷款、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过程,国际证券投资逐步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在吸引外资方面,仅依靠直接投资优惠政策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的要求。开放金融服务市场,逐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不仅可直接影响FDI的流入数量,还可间接促进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高外资引进水平和外资利用效率。因为金融服务市场开放以及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有助于增进FDI的投资者信心,有利于他们在东道国发展并购投资等高层次的投资方式,也更有益于东道国技术、专利投入型FDI的引进。

(三)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从推动FDI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也不利于提高FDI企业和与之相联系、相竞争的国内企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短期内以分业监管为主,长期内以统一监管为主。在监管体制上,分两步逐步建立统一监管体制。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中国的监管体制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第一步,短期内保持分业监管体制,“三会”在各自领域履行监管职能,同时“三会”可建立自己所属的子公司,对下属不同业务领域的子公司则由各方分别监管。第二步,长期内,随着中国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营业绩稳定并逐步增长,各项金融法制比较健全、市场秩序稳定,监管理念清晰、监管手段丰富、监管方法灵活的局面,可以建立统一监管体制,成立国家金融安全管理委员会,作为金融监管最高权力机构,内部按照监管对象设置银监分会、保监分会、证监分会、信托分会等部门,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最后贷款人,与国家金融安全监管管理委员会建立协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对支付困难或濒临破产的机构采取援助贷款和抢救行动,避免诱发金融体系危机。

2.加强各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合作。金融监管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协调好三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关监管信息、报表的定期交流制度,做到信息共享,确保各个部门有效履行职责,提高监管效率与水平。为此,可建立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由“三会”派驻代表构成一个沟通平台,避免监管规章制度上的冲突,加强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

3.监管模式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型监管转化,监管内容从合规性监管风险性监管转化。市场化金融监管模式建立在监管方式的市场化和提供相应服务的全新理念基础上,与行政性监管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由合规性监管转向导向性监管,只确定监管目标,辅之以详细的宏观和微观信息的,由金融机构和其它企业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自主作出判断和决策;由直接的监督检查转向间接的考评监测;由单向被动式监管转向双向互动式监管;由注重事后查处转向对金融过程的全程监管,金融监管模式及内容的变化是为了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为了避免机构型信用风险管理的不足,国际金融界形成了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型监管、从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3(3).

[2]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

[3]洗国民,薄文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6(3).

[4]冷民.从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看利用外资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5(3).

[5]吴蕴韬.我国利用FDI的现状分析[J].学术交流,2004(9).

[6]江小涓.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国际经济评,2O04(3-4).

[7]李珠峰.中国服务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O4(7).

[8]王永齐.FDI溢出、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

[9]阳小晓,赖明勇.FDI与技术外溢:基于金融发展的理论视角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

[10]赵奇伟,张诚.金融深化、FDI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7-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

[11]黄静波,付建.FDI与广东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12]袁诚,陆挺.外商直接投资与管理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5(3).

第5篇

金融投资是商品经济的概念,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投资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投资行为。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目前的金融投资管理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优化。金融投资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新时期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21世纪的金融投资管理成为目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二、金融投资概述

金融投资是商品经济的概念之一,是对具有潜在价值和购买力资产的投资。一般来说,金融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两种方式。

(一)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指的是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直接沟通,根据具体需要签订的相关协议作为完成直接投资的依据。其特点是能够直接从社会上吸收资金,并且主要以股票、债券等作为载体在市场上实现融资运转。

(二)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不同,其不需要资金和提供者直接沟通,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渠道参与融资,实现间接投资。在现在的信贷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间接投资方式是银行存款,该过程中银行是资金供需的载体,通过银行实现资金的收集然后借给资金的需求方。

三、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资本市场发展分析

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薄弱,市场上比较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总体来说,这些钱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从而采用增加贷款的方式,这就使得目前银行贷款环境并不健康。另外,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金融体系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和监督两部分。具体来说,证券业、银行体系以及保险业等业务虽然各自的范围十分明确,这种有利于减少金融风险的方式同?r也阻碍了金融部门的有效资金流动,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比如国内贷款和存款增加,银行加大投资力度,而随着投资收益的减少,央行发行票据和债券只占投资费用的1%左右,与同期存款利率有很大差距,导致银行预期收益较低,增加了投资风险。

(二)融资工具等方面的分析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金融投资在分配、交易等方面的问题也相继出现,表面上经营机制安全健康,但实质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造成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迟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制约;二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投资环境和投资基础相对落后,在发展过程中,金融制度的有关要素尚不完善。所以,我国要想建立健全金融环境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金融投资市场,把发展金融投资作为一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今国际金融投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全球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国内目前的金融投资环境也是两难。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国家金融环境的投资建设,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体系,加强金融投资建设。

四、关于优化改善我国金融投资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金融管理制度

金融投资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管理制度尤其复杂,但其是确定投资策略的第一步,然后展开投资分析和整合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确定投资策略是金融投资管理的首要任务,金融投资策略必须在准确认识市场形势的基础之上,确定策略的可行性。另外,还要有良好的风险投资规避意识,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投资管理机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投资管理风险防范能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投资计划

科学的金融投资管理首先要建立在投资计划有效的基础上,这是投资管理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假如金融投资计划选择不当,势必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制定金融投资计划时,需要对发展需求市场变化趋势和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今证券、基金和衍生金融资产投资等投资手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通过保留、转移以及消除和损失控制等手段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也就是说,制定金融投资计划前要有良好的风险意识,要准备好有效降低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充分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投资计划,防止盲目投资。

(三)加强金融预算管理工作

金融预算管理涉及内部管理的各个阶段,首先要做好明确责任与权益之间的关系的工作。各部门、员工合理分工,遵循金融管理原则。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同时,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因为金融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投资项目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编制等工作人员自身的预算管理意识,通过建立健全金融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做好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的同时,保障预算管理的可靠性,还要做好金融预算监督工作。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金融投资经验以提高我国金融管理预算水平,合理实现金融预算。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知识培训改善员工的金融投资和预算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预算责任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将金融预算管理责任通过与预算编制、实施、监督各方面的结合,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从而共同促进责任制的改善,进一步加强金融预算管理工作。

(四)加强对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金融投资行业中,人才是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人才更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投资管理的质量与所获得的利益离不开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专业的金融投资工作人员在投资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加强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良好的金融投资管理,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达到确保财务投入的正确。通过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实现对金融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能够不断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金融投资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除了培养专业化的金融管理人才之外,还需要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优秀的金融管理人员,不断完善管理手段以及人才待遇与发展制度。通过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实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充分发挥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才能,提高金融投资管理的效率。

五、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交易、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日益增强,这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有利的条件表现在:

第一,我国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一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基础的强弱是关系到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必将导致一国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影响力的扩张和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而这种经济扩张和地位上升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该国货币走向国际化。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300670亿元,保持了9%的高速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GDP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外汇储备为19460亿美元,比2007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以进出口总额计算,2008年进出口总值为2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顺差2954亿美元,增长12.4%。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的货币价值必须有强大的实物商品支撑,即强势货币是以强势经济为基础的,一个大的经济体,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本身有推动本币国际化的能力,并且本币国际化也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济和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稳步发展,物价保持相对稳定,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保证了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使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我国国内政局一直十分稳定,同时具有较强的世界政治地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治的稳定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外交战略十分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负责任的大国。我国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关系。这种较强的政治地位可用以加强我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带动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

第三,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世界市场上有良好信誉。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基本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创造条件。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稳中有升,对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逐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四,国内金融改革效果显著,金融市场开放进程加快,金融制度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足够规模、产品多样的金融市场。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四大国有银行已基本实现商业化改革的目标,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商业银行,其经营能力不断强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创新能力增强,效益不断提高,不良资产大幅度下降。在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方面,银行间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外汇市场建设速度加快。另外,我国的利率改革也在加快进行,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指导下,利率的浮动空间将进一步加大,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已为期不远。总之,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发展水平大大提升,进一步增强了银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为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较为良好的金融基础。

第五,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机遇。2007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正面临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全球化已推动各国经济、金融相互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以单一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缺陷越来越大,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受到严重动摇。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所有持有巨额美元储备或大量美元债务的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了巨大损失,尤其是由于美国政府出现财政和贸易“双赤字”,正通过发行大量的货币来进行救援,为未来美元泛滥留下了极大的隐患。而与此同时,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且有着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尽管我国在较大程度上也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经济增长仍保持强劲,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直接决定了人民币可以在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是应对当前危机和挽救国际市场信心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可以说,当前的金融危机正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绝好时机。

参考文献:

1、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J].财经科学,2007(2).

2、郭彩霞.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J].前沿,2007(12).

3、王晓杰.人民币国际化若干问题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4、颜冬梅.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理论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第7篇

关键词: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新疆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引言

中国私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庞塞特等人,2010),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缺少健全的法律和金融机制来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和监管机制,比如声誉和人际关系等(艾伦,2005),正式的融资渠道受限、融资风险增加、融资成本变高、融资约束问题突出,限制企业的成长。金融发展是解决企业融资约束难题的重要途径,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系统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使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金融资源来满足企业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经济摩擦与交易成本,从而缓解融资约束。当前“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在此战略背景下新疆企业将会获得良好的成长机遇,有众多的投资项目亟待投资。然而新疆的金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致使融资约束问题突出,限制新疆企业的发展,乃至阻碍新疆经济的发展。若不解决好融资难问题,势必会阻碍“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开展。融资约束问题,国内学术研究陆续展开,但对新疆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较少,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如何解决融资约束问题不仅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也有重要意义。下文的结构为:理论分析、现状分析与启示。

二、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相互作用理论分析

沈红波等(2010)研究认为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现象,金融发展高的地区,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小;金融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大。魏志华等(2014)研究发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金融发展从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一是金融发展通过金融资源的扩大、产品增多和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能为投资者提供丰富可靠的金融工具,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因规模效应的存在,金融机构在金融发展中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并通过贷款的合理组合等途径来分散信用风险,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这说明融资企业能够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便利,进而把握投资机会,实现企业成长,而在金融发展状况较差的区域,融资企业受到当地金融机构规模的限制,缺乏顺畅和足够的融资渠道,导致融资受到约束。

二是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金分配效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Capasso(2003)对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引起各种微观经济摩擦的重要因素。Wright(2002)在研究金融发展中,发现“信息不对称”这一因素在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但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来削弱,银行通过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来更有效地预防逆向选择以及监测道德风险的发生,证券市场也可通过类似的途径来削弱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金融发展与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增强,有效降低或者克服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对投资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甄别好的投资项目,为有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资金,促进企业投资和技术创新,减少金融资源分配的扭曲,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的效率,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三、新疆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

(一)新疆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经济背景下,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从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程度来看,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强,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弱(闫丽瑞、田祥宇,2012)。从资本配置率角度看,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筛选投资项目、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散风险、监控企业、促进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途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当前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梯度特征;在各区域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差异较大,中、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王永剑、刘春杰,2011)。由此可以看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率的提高不明显、金融发展不够完善。新疆是西部区域的重要省份,新疆的金融发展同样存在这些特点,并且新疆因一些特殊因素(如导致的地区安全因素)对新疆地区金融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曹平强等(2012)从新疆金融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对新疆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新疆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保持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2001~2006年新疆金融发展指数变化较为平稳;从2007年开始金融发展指数增速加快;在2008~2009年间金融发展指数变化不大,这是因为受2009年的“7.5”事件的影响,新疆各项金融经济活动受到很大影响,金融发展受到阻碍;2010年新疆的金融发展再次回到较快发展的水平。近十几年来,新疆的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断上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可以看出新疆的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与我国中、东部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金融发展对新疆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资本运用的效率较低。这些都说明了新疆的金融发展不够完善,并且新疆地区存在阻碍金融发展的安全因素。

新疆金融发展现状,一方面致使新疆的金融资源有限、金融产品少,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与交易成本,如此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增加、融资约束问题较严重;另一方面相比较金融发展水平高的中、东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新疆市场存在更为严重的缺陷:市场存在的信息量少、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慢、市场竞争强度不够,这些都会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摩擦更为严重,增加交易费用,从而扭曲金融资源的分配,致使拥有较好成长机会的企业难以获取资金或者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资金,约束企业的发展。

(二)启示。通过金融发展改变落后的金融状况已成为新疆地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推进新疆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就显得很迫切。这要求中央政府加大对新疆地区金融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来促进新疆的金融发展。新疆要重视金融发展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激发企业的发展潜能,使金融资源在企业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企业的发展反过来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与此同时,新疆地区不仅要增加金融资产规模而且要注重提高金融效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新疆地区金融的发展,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探索适合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从而缓解新疆地区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该地区企业与金融发展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的启示,就新疆的金融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新疆的安全保障,为新疆的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实施金融区域化战略,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金融区域化发展战略,在分析国内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金融政策及优惠措施,吸引资金流入以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撑新疆金融发展。将乌鲁木齐建设为中亚地区金融中心,整合中亚地区金融资源,促进新疆地区金融发展;四是扩大金融发展的规模,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发展的服务功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新疆应加快证券业发展,鼓励直接融资工具的创新,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简政放权,消除金融发展系统中不必要的收费与限制,为新疆企业的发展减轻负担。针对新疆现实状况,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满足新疆经济大发展时期多主体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完善资本的产融结合机制;五是金融是虚拟经济,新疆在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发展实体经济。应加快新疆金融体制改革,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树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平强,龚新蜀.新疆金融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评[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

[2]邓可斌,曾海舰.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J].经济研究,2014.2.

[3]李世新,刘宁.会计稳健性对财务弹性的影响――基于企业财务决策的研究[J].财会月刊,2012.3.

[4]罗斌元.非条件稳健性、条件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

[5]沈红波,寇宏,张川.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6]沈丽,鲍建慧.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基于Dagum基尼系数方法的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3.4.

[7]魏志华,曾爱民,李博.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5.

[8]周立.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华南金融研究,2002.17.1.

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一、目前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现状

1、融资压力大。房地产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融资压力大,不容易实现供求平衡。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央行121文件,利率上涨,国六条国八条的出台,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紧缩政策更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

2、融资渠道单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融资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和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不仅可以筹集到必要的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移给购房者。但是房地产企业单纯依靠内部融资是不能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更多的资金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主要渠道有发行股票、股权投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利用外资、合作开发、产业基金等。

但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对开发商发放的贷款占23.86%,企业自筹占28.69%,定金及预收款占38.82%。而在定金及预收款中大部分又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资金约有60%来源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二、造成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土地取得成本提高。土地招挂拍的市场化运作大大增加了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成本,占用了企业更多的资金,同时也使得原先能够通过土地的增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房地产企业利润变薄,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下降。

2、房地产业可能进入调整期。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波动周期一般为4-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吻合。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00年以来已经持续五年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会不会进入一个实质性的调整期?一旦进入调整期,产品销售速度必然明显下降,资金回笼周期延长,所有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海外企业竞争加剧。近几年海外房地产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有着数十年的行业经验、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未来以资金实力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房地产行业,中国企业必须保证资金的供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趁目前大部分外资更多着眼于成熟项目的投资时机,快速壮大自身实力。

4、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作为一大投资热点,中国房地产业在持续走高,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海外资本、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外、港台地产商的强势进入,加快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加剧了行业竞争。有些房地产企业在前几年一味依赖贷款盲目投资开发,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和竞争力的增强,以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5、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完善,住宅金融不配套,房地产信托、住房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虽然都对整个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控,和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业的紧缩,使得目前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资金整体运行质量不高。

6、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

上述1、2、3直接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而4、5、6使得我国房地产业严重依赖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比如信托融资相对银行贷款受政策限制少、灵活、创新空间大,但信托产品尚没有一个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于流通。再比如房地产投资基金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较好的直接融资方式,房地产证券化的概念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接受,但是最关键的法律条件处于真空状态,使金融创新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途径

1、完善房地产业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当前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金融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国际惯例为参照,结合我国现有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突破重点,带动其他,分步到位,完善体系。所谓突破重点,指在结构体系上着重培育房地产信托业务和住宅抵押证券化业务等新型的金融业务,并以它们的发展推动其他市场的形成。同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方面则重在解禁,给房地产业制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在房地产业金融管理方面,则要强调金融立法、经济杠杆和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根据这一思路,目前应着手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根据房地产业的实际需要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际承载能力,积极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等金融工具的发展,激励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市场的效率。

(2)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操作手段,同时以发行B股、H股或外汇债券的形式,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资金筹措面,加速房地产金融的国际化进程。

(3)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房地产金融立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担保法》、《保险法》等不适应房地产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地方;二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产业基金法》及涉及全社会的信用立法等。房地产金融的创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育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房地产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积极寻求海外资金,建立多元化产权投资模式。对于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等利好因素,促使海外资本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房地产投资项目。但是目前国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中国独立运作项目的经验和条件尚不成熟,必然需要寻求中国的合作伙伴,因此与海外资本的联合就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一条良好渠道。同时这也是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开发品质的机会。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永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在公司成立的十几年中,就成功的与新加坡的亮阁集团、DBS发展银行、香港菱电等企业合作,共同投资了6个较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比如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广场项目,位于上海新天地附近的丽景苑高级服务式公寓项目等。在几年前公司开始将融资对象转向海外投资机构,2003年7月,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投资基金建立了共同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战略联盟,紧邻新天地的锦麟天地雅苑成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已全部售馨,外方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目前由我集团控股,并与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这两家国际知名的投资基金联合开发的永业公寓二期项目也在9月份正式开盘,该项目目前的平均售价达到22000元/平方米,且目前销售状况良好,也会为海外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带来满意的投资回报,目前集团已累计吸收外资达100亿人民币,开发土地近100万平方米,应该说通过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为集团开拓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不断的壮大了公司的自身实力。

如何获得国外资本的认同呢?以笔者单位的经验:首先要作到诚实守信,外方作为跨地域的经营者,最看重的也是合作方是否诚实守信,往往在我们与外方洽谈合作事项之前,外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企业的信用情况,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奉行诚实守信的原则,“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合作方的信任,才能与合作方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在处理问题时要奉行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双赢的原则。在与外方的合作过程中要作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与外方和谐共处,在维护中方利益的同时也要合理的维护外方的利益,使外方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3、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如何加快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较小的资金流量推动较大的房地产项目的运转,笔者认为企业应注重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快企业自身资金流转速度,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

(1)加快资金流转。针对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流转不是很畅通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程序化的资金管理流程,明确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重要节点,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利于将整个资金管理流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以往在商品房贷款资金回笼环节中,由于整个流程需要经过客户提供资料、银行预审、公证处公证、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预售合同登记、银行信贷部审批、放贷等多个环节。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互相推诿从而造成占售房款绝大比例的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公司财务部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明确了各个环节的重要时间节点,并指派专人负责,大大加快了贷款资金的回笼速度。

(2)减少企业过度预支。以借贷方式筹措开发经营资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企业不要过度预支资金,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靠借贷维持生计,靠负债支撑着企业,一朝债务发生危机,就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应好大喜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举债,将债务控制在安全值以内,尽早处置闲置资产,如空置房地产、闲置设备、存货等。以笔者所在的集团为例,95年以后公司为完成政府的危、棚、简改造任务,向银行贷款3亿多人民币,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9%每天须向银行支付利息10万多人民币,再加上当时市场不景气,地价下跌,使大批资金套牢在空置的土地上无力自拔,资产运行状况急剧恶化,当时企业领导经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和调整措施,包括主动调低价格,尽快盘活商品房存量,土地存量,尽快全力的回笼资金,最终规避了由资金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3)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建立准确高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要有严格的成本费用预决算和审批制度,每一笔开支都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防止铺张浪费。企业节约出来的每一分钱,实际上都是企业自己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高聚辉: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06

第9篇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各国在开放条件下推动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对资本项目自由化采取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策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逐步自由化、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始终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

【关键词】

资本项目自由化;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

0 引言

我国于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下一个重要目标。但由于资本项目自由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完善程度等要求颇高,同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中,存在的潜在不确定性风险较大,需根据本国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步骤和策略。加之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经验中,有许多惨痛教训,使得我国在资本项目上一直持审慎态度。而后爆发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也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过程中,力戒盲目、激进的闯关。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环境发生了加速变化,首先资本流入大量增加,同时资本项目持续顺差并开始超过经常项目,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保持了高速增长,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逐步自由化、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始终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在目前外汇储备高企、人民币国际化等经济背景下,资本项目自由化问题成为讨论热点。

本文通过对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定义及理论研究,进而对世界各国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的经验分析,以及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现状思考,来探讨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实现路径。

1 理论综述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有着不同的看法,发展至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理论:

1.1 金融自由化理论

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等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时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金融自由化来放松金融抑制,促进金融发展,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内和对外自由化两方面内容:对内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决定的过程,包括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市场准入自由化;对外则包括市场对外开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其核心内容是资本项目自由化。

1.2 资本项目开放方式的理论

资本项目开放的方式可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激进式即对资本项目开放采取一步到位,取消所有的汇兑管制;渐进式即对资本项目开放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渐进式和激进式理论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国所具备的条件来决定资本项目开放是采取渐进还是激进的方式。

1.3 克鲁格曼三角难题

在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三大政策目标中,一国最多只能同时选择其中的两个。即资本项目开放,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若要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度,那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则不可能保证。这种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不能同时控制三个政策工具的方案选择被称为“蒙代尔三角”。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在1999年提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是对“蒙代尔三角”内在原理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2 资本项目自由化国际发展进程回顾

2.1 发达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

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才明显加快发展,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第一,持续渐进的资本自由兑换进程;第二,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第三,紧密的经济配套方案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2.2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大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类型各有不同,但与发达国家的共性在于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中都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相关经验及教训可概括为:第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加快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第二,典型的渐进式改革;第三,必须与其它金融自由化政策相配套,必须与一国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决不能盲目、激进的进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闯关。

3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现状

3.1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必要性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国资本项目开放策略取决于其经济结构性质。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对外金融状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而对外金融状况变化又会进一步引起利益关系变化,进而最终影响资本项目开放策略的调整,因此资本项目自由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快速发展,外汇储备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均对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提出了强烈需求。从长期发展来看,开放的资本和金融市场的优点表现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会提高我国金融服务水平,给金融部门带来动态的经济效益;国际资本流动能够推动资源的更有效配置;资本项目开放将使国内居民有机会在国际范围内对其证券资产进行分散组合,增强其收入和财富的稳定性。

3.2 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经济条件

资本自由化必须在具备一些稳定的条件基础后,才能进行实施,这些条件包括:具备充足的国际储备;经济规模和开放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宏观经济的稳定;贸易自由化和经常账户的开放;国内金融自由化;监管体系的建立;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

3.3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定义,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二是对外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

我国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步伐也一直未有停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评估,在IMF考察的资本项目管制的7大类40项中,我国已经有75%的项目起码实现了部分开放。

虽然我国已经实现75%的资本项目部分开放,比如: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以及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已经有相当高程度的自由。但是,我国资本项目的真正开放意味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从2009年7月我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起步。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再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1年10月,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完成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人民币结算”累计突破2万亿。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2011年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

开放资本项目,是我国保持高速增长和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条件。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有利条件,有些条件可以在改革中创造。如果采取积极稳妥地推进,是可以在预期内实现资本项目下基本可兑换目标。

4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风险及策略建议

4.1 资本项目自由化面临的风险

当然资本项目自由化也有成本,金融风险可能上升,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酿成金融危机。目前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面临的风险包括:大量风险资本的流入和资本的突然性逆转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过度借款和道德风险危及银行体系稳定;大量的私人资本通过银行中介进入,导致银行存款激增;为国际投机资本特别是国外套利基金冲击本国金融市场打开方便之门。

4.2 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策略建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项目自由化需稳步向前发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汇率及利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金融战略的三大核心内容,这三者之间的进程要考虑好节奏与配合,循序渐进。

通过分析世界各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有些国家在开放后效率提高,增长加速,有些国家却发生了金融危机。这些不同经历,恰好说明了稳妥地实施资本项目开放的关键性,主要包括:第一,资本项目自由化需要具备的基本经济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宏观经济稳定、完善的金融监管、较充足的外汇储备、金融机构稳健,但在汇率及利率市场化方面,仍有较大空间;第二,不同领域的开放要有一个适当的次序,主要集中在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与汇率利率市场化孰先孰后,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第三,在资本账户开放的同时,尽快加强并完善金融监管,对于涉及不同类型的资本跨境流动应采取不同的管制思路。

因此采取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策略,借鉴其它国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中的教训与经验,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稳步实现金融市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