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时间:2023-07-10 16:29:00

导语:在个体企业经营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第1篇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市政府1989年第6号令《北京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劳动管理暂行办法》,及时掌握本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雇工状况,为今后制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劳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提供依据,经市统计局批准,决定建立雇工劳动管理统计制度,从1990年7月报送今年第二季度的报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计范围。各区、县、街道、乡镇人民政府劳动管理部门(不含未开展雇工劳动管理工作的乡)。

二、各级劳动部门要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了解本地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雇工劳动管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指定人员负责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劳动管理统计表的填报工作。

三、为做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劳动管理统计工作,各区、县劳动局每年要对统计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并写出书面材料随同第四季度报表一并报送市劳动局劳务市场管理处。

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情况季报实施办法及主要指标解释一、实施办法:

1.雇工劳动管理统计报表分为《个体工商户雇工情况季报》和《私营企业雇工情况季报》两种(表样附后)。请按本地区季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情况的时点数填报。

2.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部门负责统计《个体工商户雇工情况季报》,于季度终了后,五日内报送区、县劳动局一份;区、县劳动局负责汇总《个体工商户雇工情况季报》并统计《私营企业雇工情况季报》,两表均于季度终了后15日内报送市劳动局劳务市场管理处一份。

二、主要指标解释:

1.从业人员类别:

(1)雇主:指“北京市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或“北京市私营企业营业执照”上注有负责人姓名并雇用人员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照主。

(2)家庭经营成员:指与雇主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的父、母、配偶和没有经济来源的子女(凭“户口簿”或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的证明,证明与雇主的亲属关系)。

(3)合伙人:指“营业执照”经济性质注明合伙经营并与照主按照书面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负盈亏、共同劳动的人。

(4)受雇职工: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中除雇主,家庭经营成员或合伙人以外的人员。

2.原身份类别:

(1)待业青年:指城镇年满16至25周岁的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升学、参军,具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的人。

(2)待业职工:指辞职人员、辞退人员、离职人员和开除,除名人员。

(3)停薪留职人员:指经单位批准,离开单位自谋出路,停发工资保留原身份的人员。

(4)社会闲散人员:指男性60周岁以上,女性50周岁以上不具备领取“北京市城镇待业人员求职证”的城镇无业人员。

(5)其他待业人员:指不属于以上各项的,领取“北京市城镇待业人员求职证”的城镇待业人员。

3.雇工规模:

(1)雇工7人以下:指持“北京市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

(2)雇工8人或8人以上:指持“北京市私营企业营业执照”的私营企业。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989)个字第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从事科技及特种行业的私营企业可雇7人以下。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行业分类表

一、手工业

1.工艺美术加工

2.工业用品加工

3.毛线编织

4.竹木器加工

5.纸品加工

6.摇煤球

7.描绘图

8.制陶器

9.皮毛加工

10.铁匠炉

11.金属日用品加工制作

12.玻璃制品加工

13.塑料制品加工

14.钉马掌

15.日用杂品

16.各种编织

17.建筑材料加工

18.食品制造及加工

19.绳麻加工

20.焊接

21.打井

22.日用化学

23.儿童玩具

24.其它

二、工业

(一)服装加工业

1.来料加工

2.自产自销

3.锁边

4.其它

(二)冶炼业

(三)采掘业

1.地面采矿

2.井下采矿

三、商业

1.小百货

2.副食品

3.干鲜果品

4.报刊图片

5.冰棍

6.花鸟鱼虫

7.蔬菜

8.日用杂品

9.小工艺品

10.化工用品

11.土特产品

12.贩运

13.综合店

14.其它

四、饮食业

1.饭馆

2.小吃店

3.制售熟食品

4.茶馆、摊

5.酒馆

6.糖葫芦

7.其它

五、服务业

1.理发

2.洗染、印字

3.旅店、车马店

4.照相

5.洗印像片

6.熨烫服装

7.拆洗缝补

8.量身高体重

9.包装

10.出租物品

11.兽医

12.屠宰牲畜

13.打字复印

14.修脚

15.收旧废品

16.其它

17.修理业

(1)修自行车

(2)修鞋

(3)修钟表

(4)修无线电、电视机

(5)修家用电器、电风扇

(6)修电器、修电机

(7)修家具

(8)修黑白铁

(9)磨刀剪

(10)修小农具

(11)修日用杂品

(12)修锁配钥匙

(13)修仪器仪表

(14)修文体用品

(15)修配机动车零件

(16)修机械零件

(17)修照相机

(18)修缝纫机

(19)修衡器、量器

(20)修车、马套具

(21)修工艺品

(22)刻字

(23)弹棉花

(24)热补

(25)修眼镜

(26)其它

六、交通运输业

1.人力客运

2.人力货运

3.机动车客运

其中:A:(汽车)

B:(拖拉机)

4.机动车货运

其中:A:(汽车)

B:(拖拉机)

5.马车运输

6.水上客运

7.搬运、装卸

8.其它

七、建筑业

1.房屋建筑

2.高空作业

3.筑路

4.房屋修缮业

(1)维修房屋

(2)粉刷房屋

(3)刷油漆

(4)修水暖

(5)水电安装

(6)安装玻璃

(7)修砌炉灶

(8)其它

八、其它行业

1.商标广告设计

2.书法字画

3.饲养业

4.畜牧业

5.种植业

第2篇

一、发展特征

(一)迅速快捷的发展速度,使私营经济的规模优势日趋明显。

据统计,至××年底,全区累计注册登记私营企业万户,××年全区民资批准投资额和实际完成工作量分别占全区内资投入总数的和。全区民营企业新增批准投资额亿元,占全区企业(包括三资企业在内)投资总额的;其绝对额超过年全区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全年投资总额。超常规的投资发展速度使个体私营企业资产规模得以迅猛扩张,骨干个体私营企业的单体规模与效应规模逐步显现。

(二)各具千秋的发展模式,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业特色日趋凸出。

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新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康柏发展的新模式,使全区私营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发展类型大致可分为:()传统升华型。如新桥镇的个体私营业主,近年来,凭借传统经济行业的基础优势,不断推陈出新,使民营经济不断得到壮大。再比如九亭镇的印刷行业私营业主,他们同样凭借本身的行业优势,在技术上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在设备上不断更新,把过去的单色手把车,更新成一次能印刷多色的高档印刷机。在业务上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并且该区域个体私营印刷行业的发展效应已辐射到周边地区,有较多印刷企业向高档次的彩印发展,成为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骨干裂变型。如南洋电缆厂的个体私营铜材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母体企业—南洋集团公司的发展,它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拓市场的综合型经营人才,成为以后的个体私营业主,由此带动了该地区铜材行业的发展。()主体配套型。例如以鞋城集团的私营皮革及配套产品的发展为典型。近年来,许多私营业主围绕该集团为主生产配套的产品,从而使该地区私营经济得到相应发展。据统计,在该集团的引导帮助下,现在已发展到了家分子企业,投资总额达到亿元之多,成为全区私营经济中一颗灿烂明星。

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制造业、加工业、手工业、轻工业、零售业、批发业,各大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化的格局,可以形象地说:“吃、穿、住、用、行”都包罗其中,同时,也涌现了象雅多服饰、茂盛电机、天喔食品、龙工机械、森大机械、豫全皮革、新雅包装、报喜鸟等知名名牌企业。这些民营企业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康柏工业经济的合理布局,壮大其实力,加速其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三)关联密切的配套产业,使个体私营经济的联动能力日趋增强。

个体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利用传统产业优势,顺应发展基本规律,紧紧围绕全市私营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积极开拓相关投资领域,使其向前后道工序延伸,大大提高了产业内部整体联动能力,发挥出行业整体优势。久富经济开发区,通过自我裂变、激发投资,吸引外资等方式,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将投资领域向相关产品拓展,以逐步实现产品的配套化、系统化,从而提高了行业的竞争能力。

(四)重点保障的科技投入,使个体私营经济的有机构成日趋提高。

具体体现在个体私营企业的技改投入与产品换代更新上。个体私营业主在投资办实业之初,即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强化科技投入,引进代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机器设备和先进工艺,注重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狠抓内部管理,显示出不凡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印刷行业为例,至目前为止,全区个体私营印刷行业中,价值每台机器超过万元就有余台,价值超过万元的就有台,有个私营业主从德国引进了价值万元的海德宝彩色印刷机,目前属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印刷行业的整体设备先进程度的提高,使其制造能力也大大提高,配套协作企业适行顺畅,生产经营合力增强。

(五)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使个私经济的聚集效应日趋发挥。

康柏区在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立足长远,强化规划,按照“搭台唱戏,借梯登高”的思路,有意识地开辟出民营经济开发区,搞好配套基础性施建与服务。同时,通过落实相对的土地批租,税费收交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内外地个私业主投资落户园区,使其适度集中,强化了企业彼此间的配套协作与关联,提高了小区内市场信息,生产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程度,降低了企业生产运作成本。据统计,现在全区共有多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区,安置职工万余人,占全区就业人数(包括外来人员)的。目前,全区在全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别出心裁地采用相互搭配型滚动开发模式,即鼓励实力足的业主投资建厂房,搞租赁,小业主买机器,搞生产,使大小业主各得其所,集中资金,共同发展,从而为社会闲散资金汇集转化为投资资本探索了新路子。另一方面,随着民营工业园区的扩展,区内配套关联产业不断增多,产业关联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区域知名度不断提高,块状特色经济逐步显现。

二、成因分析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乡镇企业的高速成长,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私营经济奠定了人才、行业、市场等基础。()人才基础。乡镇企业创业于年末,发展于年代中 期,崛起于年代末年代初,应当承认,其如此长期、稳定、高速的成长并不是单靠千百万农民致富冲动即可造就的,更为主要的是有一批企业经营能人在帮助企业披荆斩棘、不断推进。这批经营能人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之前,或是掌握一定传统技术的手工艺人,或是村、社的领导与会计,或是经常外出打工的匠工,或掌握企业命脉的供销人员等,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较多地了解了外界的信息,拓宽了视野,编织了一定的社交网络,树立了市场化经营的观念,因而就有能力、有基础带领群众搞经营、办实体,成为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他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历经多次市场磨砺、体制转轨,逐步掌握了一批稳固的销售渠道,编织了丰富复杂的经营网络,开拓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使企业始终处于较为平稳的运作态势。这批经营能人与经营骨干的一部分后来就成长为乡镇企业家,一部分成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开创者。()行业基础。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外的经济关联度、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规模型乡镇企业的多角化、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向,使其配套协作要求日趋高涨。因而,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呈现出聚集性发展的特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分工协作内部生产经营机制使企业运用成本降低,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行业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无形的特色经济效应吸引了内外厂商。在此影响下,个体私营业主普遍以传统优势行业作为投资出发点,逐步拓宽投资领域,优化配套产业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使特色经济更特,优势行业更优。()市场基础。乡镇企业在区域布局上的聚集,一方面构建了一个有形、完整的交易市场,通过该市场,个体私营业主可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资金、人才;另一方面,行业知名度的提高,无形中又为企业产品的经营销售带来了价值可观的广告效应,产品销售空间大大拓宽,个体私营业主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乘势而为,大力发展。优越的市场环境,对发展私营经济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资本的深厚积累,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泉。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迅速崛起离不开资金的有效供给。巨大的资金投入从何而来?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市场经营性积累。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在投资办实体以前,相当部分原从事过经营、营销、中介服务等行当,获得了较多的资金积累,成为投资来源。()承包性、租赁盈利性积累。在对乡镇企业经营方式改革过程中,曾对部分村、镇两级集体企业,采用“定额上交”、“经营性租赁”等方法,并明确企业经营者在上交完成承包利润、租金及税费后,剩余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部分归个人所有。企业经营几年的盈利性运转后,较快地完成了个体资本积累,这部分积累资金也自然而然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来源之一。与此同时,近年来,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经营过程中,集体通过设置奖励等方式,将一部分企业积累量化给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也是资金来源之一。()外来投资。包括区域性外来投资和境外投资。据对全区家实体型私营企业调查统计,外来投资业主(包括本市外区投资业主,本市以外投资业主),占总数的。除了本市其他区县以外,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北京、陕西等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区民资与外资的紧密结合有了新体现。到××年底,在全区新批的外资项目中,有个项目为私营企业引资所得,引进合同外资达亿美元。这些外来资金的投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当地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业主还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管理手段、市场信息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了与当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改制的深入推进为私营经济发展开启的阀门。

自年以来,康柏区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历几次阶段性推进以后,取得显著成效。改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全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民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新空间。首先,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换。由于多年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民营经济一度处于经济发展中的配角地位,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不浓。更为主要的是,曾僵持多时的公私两种经济成份的利弊辩论,使部分已完成个人资本积累或有一定市场网络,经营能力强的能人对投身办实业存有思想顾虑,发展条件、空间的发育也不充分,因而只能就地静观其变。党的十五大召开,迎来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其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促进了经营人才的裂变。在深入推进改制的过程中,相当部分原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与经营骨干,因囿于观念、体制的束缚,经营潜能无从发挥,改制为他们解除发展桎梏,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好机会。在改制中,他们通过投资入股、参与招标接管原企业等形式,一跃成为新企业的经营者,投资发展热情分外高涨,使私营经济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通过改制,全区已裂变出一批勇闯勇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优秀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如南洋电缆厂的顾跃辉,茂盛电机有限公司的盛景才。他们成为个体私营业主的标兵楷模,对促进全区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再次,改制的深入推进为引进个体私营资本开拓了空间。改制与民资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轮。我区在深化改制过程中,按照因地、因企制宜与“民进公退”的思路,不断推进与深化乡镇企业改制,通过存量转股、增量转股、先售后股、租股售相结合等多形式、多方法置换集体资产,从而为民资的进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在推进大空亏企业及已改制企业的深化改制过程中,全区以减少集体资产流失,盘活存量资产为具体准则,使个体私营资本在集体资产的稳步、扎实的调整中不断充实,真正做到“扎扎实实地进,实实惠惠地退”。据统计,至××年底,全区多家已改制乡镇企业实行二次改制,涉及集体资产与产权亿多元,其中有的集体出租资产,投资权益退出经营领域。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密切了投资主体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提高了集体资产与个体私营资本的有机构成,成为民资发展的新途径。

(四)政策的有效激励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正确的政策既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动力,也是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促使了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的政策环境,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作用到重要组成的定性,对私营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地位的肯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大解放,对私营经济有了充分的认识,能放开手脚大胆发展私营经济,来繁荣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地方具体实施政策的环境,近几年,经营实践证明:私营经济搞的越活跃的地方,该地区的经济也是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康柏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抚优扶强的细则、税收的扶持政策等,这都极大地推动了康柏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不足

近年来,康柏区私营经济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对照快速、高效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但对发展私营经济的认识不到位。面对私营个体企业迅速发展,微观经济基础发生明显变化的新形势,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组织水平等方面,仍有许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太适应的地方。在一段时期内,仍把私营经济当作“小商小贩“,认为形不成气候,成不了主体;还有的小富即安,觉得这几年私营企业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有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的倾向;甚至有的害怕私营经济发展快了,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当前蓬勃发展的形势格格不入,这些错误认识成为制约私营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是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始形成,但私营个体企业实 力不强。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档次偏低、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方式落后的矛盾仍较突出。目前,康柏区私营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在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注册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不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比例比较小,众多的私营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不稳定。

三是企业转制、改制大面积推开,但强抓机遇的竞识不强。目前,整个康柏区集体企业转制、改制面达以上,政府正逐步退出竞争的生产领域,转向城市化的规划和建设上。如何抓住机遇的意识不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处理好解决人、债、负担等问题,缺乏系统有效的办法,部分企业改制未转制,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但政策“洼地”和良好环境尚未形成。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私营个体经济有管理权的多,而有关部门间协调和服务的少;对私营经济发展“推诿”的多,真正抓具体落实的少;制订的有关政策泛泛而谈的多,不具体、不细化,操作性强的少。所有这些,导致有些私营业主怕露富、怕冒风险、小打小敲发展中“留一手”,缺乏创大业的气魄。

五是私营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产业特色还不明显。全区私营企业的发展在行业上缺乏整体规划,私营经济的投资方向、发展重点、产业结构还停在传统产业、初级加工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型、效益型、科技型私营集团企业较少,因此也没有形成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

六是私营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但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私营企业自身来看,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机制、管理等环节存在着先天不足,家族式的经营、传统型的管理等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管理,进行企业改造,实现“二次创业”。

七是融资难。除了较少的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外,融资难是中小私营个体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是制约和困扰私营个体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贷款难,主要反映在抵押难和担保难,因房屋、土地等变现难,银行不作为抵押品,加大了私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四、对策措施

私营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机遇中充满了挑战,投资中孕育风险,成功中潜伏着危机,每年有的私营个体企业注销,值得新注册和发展中的私营个体企业引以为鉴。

(一)提升私营个体企业素质

()提高企业家或业主素质,增强事业心。私营企业主也存在观念转变问题,要意识到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有企业一样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克服小满即安的思想;私营企业家或企业主应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的基本知识,提高知识结构,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健全财务制度,提高企业信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私营个体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要求。

()提高管理水平。要从家庭管理向非亲缘管理,任人唯亲式向重贤重能式转变,私营企业要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经验,保持激励和高效的机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现代企业的意识,为企业升级、扩大规模提供制度基础。

()注重吸引人才。吸引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吸引人才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股份制,以送股方式吸引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住房留住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学习兄弟地区的方法,聘请星期日工程师等等。

(二)提高私营个体企业竞争力

目前绝大多数私营个体企业实力弱,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管理方法落后。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关键要:

()做优。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寿命大大缩短,要使企业具有生命力,必须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形成具有企业特点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结构。二是树立企业形象,培育品牌。品牌是一个现代企业成功的标志,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已经成为能产生效益的新的生产要素。三是培育组合优势。私营企业可以和科研、设计部门和不同所有制企业联合,在某一行业形成独突的竞争优势,进行项目投资合作,发展壮大。

()做大。加强横向联合,提高规模效应。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横向联合,组成紧密型、半紧密型或松散型集团,形成联合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和外商、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规模效益。

()做强。一是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应主动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之间合作联系,形成协作和配套关系,进入产业分工体系,减少盲目投资、重复投资,使私营企业在专业化合作与社会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方向发展,提高组织程度,运用市场现代营销手段,提高经营优势;创企业品牌,提高竞争力。三是向产业优势方向发展。注重利用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创产业区位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向科技型方向发展。私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并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技术联系,有条件的可以创建企业研发中心,甚至组建科技园区。

(三)实现资本运营策略

()积极争取利用创业基金和风险基金。私营企业常常为自己不贷款,不欠债,资产负债率为零而感到自豪,其实这是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的理念,应该意识到企业发展要向内外融资相结合努力,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和银行的贷款,学会资本运作。

()私营企业要抓住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有、乡镇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和采取参股、收购、买壳上市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运作和低成本的扩张。

()区外投资。私营企业可以抓住国家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投资区外,利用企业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与当地相关产业和同类企业相结合,采取品牌、技术折股的办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销地产战略(即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或产地销企业转移战略(即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产品以低成本低价格,返销往经济发达地区)。

()转换投资策略。私营企业应抓住当前政策、产业结构、所有制、地区调整等机遇,投资策略取向要从有限的领域向各个领域发展。可以向国家垄断行业投资,向国家支持的基础产业投资,向高新技术的加工业投资,向重点项目投资,如争取进入国家垄断的通讯、电力等行业中可以放开的非关键部分。同时,要寻找产业的空白点。

(四)狠抓政策贯彻落实

这几年,国家和市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要贯彻到位、落实到位。对科技含量高、规模比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前 景好的私营企业,可以实行“一企一策”,采取更加积极的帮扶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私营大型骨干企业。

(五)建立中介服务体系

建立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私营个体经济服务体系,并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管理院校、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私营个体企业的投资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

(六)强化各级领导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置,满腔热情地支持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切实做到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工作上放手,用年展乡镇企业,年展外向型经济那样的劲头,掀起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新。把私营个体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领导负责和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切实改进领导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联系制度或联席会议制度。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关心支持私营个体企业的发展,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意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多方面地为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家的成长创造条件。

第3篇

【关键词】 中外合资 财务管理 投资

合资企业一般指中外合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外国合营者可以是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中国合营者目前只限于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个人和个体企业。经审查机关批准,合营企业是中国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它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合营企业还不能发行股票,而采用股权形式,按合营各方的投资比例分担盈亏。

1. 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责是对企业的目标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若干具有指导性的观念,理论,并以此作为组织财务管理的依据。具体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四个方面: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价值方面衡量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收抵支后的利润高低和财务价值的大小。以此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每一环节都应下功夫,以求加速资金循环与周转,努力增收节支,从而实现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1.2中外合资企业的业主投资必须得到维护和保持,而不应受到侵蚀。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正确近期利润与长远利润的关系,必须正确形成各期利润,正确计算资金耗费,必须使所小号的资产得到足额或者充分的补偿。

1.3中外合资企业外部环境比企业自身财务更复杂,风险更大。但是,风险与利润总是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剧烈的竞争又不允许人们一味地追求风险或降低风险。因此,财务管理要妥善处理利润与风险的关系,力求在利润一定的前提下努力降低风险或者在风险一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的利润。企业财务部门还应及时对风险予以分析、识别和评估,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明确风险归属,并积极组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 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中外合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相比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在财务管理体制方面与国内企业相比较,具有更为灵活的特点。

2.1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低位,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要求比国内企业要高,而且越来越高。有中外合资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与管理体制所决定,企业在使用财务人员方面极为严格,毫不含糊。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经济管理理论,了解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把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灵活方法,以便使企业经营管理赶上时代步伐,步入先进管理的轨道。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

2.2外商投资而形成的中外合资企业在经济性质、组织方式、经营机制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而企业就不存在国有企业惯常的隶属关系,国家也就不会像对有企业那样去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只能本着间接调控,不做直接干预的原则从事适度管理。我国通过各类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法规,灵活行事由外商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权值。为了便利财务部门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中外合资企业必须及时地向当地财政主管部门提交各类有关基础资料来配合管理。

2.3中外合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是企业各种财务关系。为搞好财务工作,中外合资企业必须根据我国已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确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

3. 目前和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战略差异的问题

以一般企业不同,合资企业的设立动机,往往是合资双方各取所需,除了获取经营利润外,对于外方而言,合资经营能够比较有效的避免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同时尽快的熟悉本地市场环境,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源等等;而中方更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这就是的合资双方在经营目的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

3.2控制权博弈问题

诸多案例显示,作为博弈一方的外方往往把建立合资企业作为短期的战术手段,认为与中方合作是有限博弈。外方经过十几年的合资合作,逐渐了解并熟悉了中方法规、市场、竞争者,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积累经营和竞争经验。加上外方为了更快发展,越来越对与效率低的中方分享运营控制权感到束缚和不满。在博弈后期,外方的有限理性督促其选择放弃合资模式,夺得财务控制权,独资运营业务不合作方式,实现博弈目标—掌管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事实上处于弱势的,如何利用中方掌握的有限资源对企业实施最大化的影响力,特别是通过财务手段维护中方的利益,是合资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3..3文化差异问题

在合资企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文化冲突问题。由于中外合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从而双方的工作人员在经营理念、决策思维方式和程序、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合作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冲突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4. 解决对策

中外合资企业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左右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注意维护中方的经济利益。

4.1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理清双方的产权关系,对经济活动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把握尺度。中方财务人员应当首先明确出自双方所持有股权的产权性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学习和理解,形成共同的认识。同时制定明确的财务流程,规定财务工作纪律,确定快核算方式方法,统一使用规范的会计凭证。此外,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新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财务活动效率,降低出现重大错误的风险。同时,双方财务人员应加强沟通和协商,在涉及财务活动的重大问题上双方的投资人应取得一致意见,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

4.2在文化和谐中来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中寻求文化协同,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努力克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积极寻求融合。经过必要的协同和冲突的解决,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构。确立跨文化的“双赢”思想;加强文化的灌输和沟通,发展跨文化培训项目和建立跨文化双向沟通机制,及实地进行企业问题化的重构等等。

参考文献:

[1] 吴守富,浅析财务管理的环境问题,会计之友(上),2006-07.

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纠纷;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和谐保护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原因

(一)普遍存在“贴牌”生产

例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广东南海珠三角地区,支撑半壁江山的众多民营、个体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大多数产品定位在初级产品,普遍存在着“贴牌”生产的情况,这势必给某些恶意侵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有些企业想有自己的产品,但是市场难以预测,于是就想用贴牌产品来检验市场;销售贴牌产品的企业的经营主动权操于他人之手,往往在发展势头正好之时与合作方产生纠纷,不仅会因此而蒙受损失,还会由于失去了主打产品,自身的商品被淡化,以及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逐渐丧失,制约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调查显示,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而民营企业的比例更低。尽管近两年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大幅度上升,但是大多限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而且在国际市场获得的专利数很低,与发达国家以及与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相比,存在着分布面不宽,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三)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

据专项调查表明,建立了知识产权内部制度的企业有244家,占有效样本的45.6%,近五成的企业正在建立或者根本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把行之有效的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些企业虽然有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但多为其他部门兼职;不少企业重视对职工生产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职工的知识产权教育,对开发知识产权的奖励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的情况。

(四)缺乏有效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面对频繁发生的专利被非法滥用的案件、争端,都明显表现出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等问题。例如,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开发的新成果只要通过了鉴定,就自然享有专有权利,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也缺乏其他法律保护手段,等大量的仿冒产品出现时,才想到要追查,结果费时费力,效果不佳。此外,在进出口企业中,约有50%的企业还不知道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请求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更少。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产权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手段也明显表现出不够充分。以防御商标为例,一般而言,较多的大型企业具有防御意识,也有足够的财力来注册防御商标,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往往从眼前的需要出发申请注册商标,只有较少的中小企业为防止抢注与日后业务扩展而使用保护性注册。

(五)不具有足够的行政和法律威慑力

由于国内外不法分子以及某些跨国集团专利操作“老手”,利用目前我国专利法律漏洞,假借专利侵权之名,掠夺专利科技成果,侵害企业的知识产权,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扼杀我国创新成长型企业。因此,尽管恶意侵权诉讼蕴藏着风险,假专利侵权与侵害企业知识产权的案件都不断发生,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在政府及司法方面对恶意侵权的企业和个人,还不具有足够的行政和法律威慑力;另一方面,企业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利用率偏低。由于知识产权行政诉讼耗时长,法律援助成本高,导致企业对通过行政及司法途径讨回公道缺乏信心。

二、相关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直接涉及到的是侵权者和被侵权者的利益;也暴露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和谐保护机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实践表明,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和谐保护机制,遏制侵权纠纷的发生,对于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应该明确,我国企业发展的前景是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中小企业而言,独立研发和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味模仿,中小企业必然难以做强。海尔集团(美国)总裁迈克·詹默尔对此更有感触,他说:“模仿不能赢得市场,一定要有受消费者青睐的独创特色。”只有企业的独特创新,才是别人不可能模仿的,才能够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技术、资金条件不足的问题,因此,企业应依据自身实际,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特别是中小企业,只要看准了机会,易于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现在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行业非常多,前景都非常广阔,只要有合适的技术人才及资金就可以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衔接

企业应针对现已开发或准备开发的产品进行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方面保护措施的作全面策划,并体现在注册、经营、合同、劳动合同等各方面,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衔接。例如,对于研发成功的新产品,可以采用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也可选择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还可采用科技成果鉴定、分散零部件加工渠道等等保护措施;具体而言,决定哪部分经过严格的措施使之成为商业秘密、哪部分申请专利、哪部分公开,都应该进行具体分析与策划。例如,对于采用了具有公知特点以及专有特点的技术部分应定为专利技术,而将新产品技术秘密的核心部分及易被仿造和特有部分,申请为商业秘密,将新产品技术及商业信息加以保护。对于新产品开发中的设计、程序、新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实验方法,对于与新产品经营密切相关的具有秘密性质及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包括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财务状况、招标中的标底等,倚重法律和日常管理,兼以经济手段加以保护。此外,全面策划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应包括商业秘密、专利、著作权、商标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多种法律保护手段的妥当衡接,找出最适合市场情况的法律保护手段与策略,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2日

我国的中小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难点,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历史背景看,中小企业成分复杂。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起源于五种渠道: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一些机关和企业开办的“三产企业”;四是私营和个体企业;五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许多中小企业设备工艺落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状况不稳定,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金融机构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难以掌握其真实情况,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

(三)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合格的担保、抵押品。中小企业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和有实力的担保单位,抵押担保手续复杂,费用较高,变现能力弱,进一步加大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难度。

(四)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具体引导和扶持。近几年来,国家对企业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在制定时,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点,使银行对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认识不清,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的问题

(一)法律环境不够完善。纵观发达国家开展信用担保的情况,其完善的法律环境对担保体系构成强有力的支撑。但目前我国无专门针对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亦无专门调整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担保行业缺乏相关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因此,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没有大的突破。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开展信用担保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一般比较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主体主要是民间金融机构,这些银行纷纷主动介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计划,与担保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国的银行体制是集中的,金融资源主要掌握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侧重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主要是大中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在其信贷总额中所占比例很小。

(三)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的源动力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还款来源难以保证,且贷款规模小,银行的积极性不高;(2)商业银行受制于现行规章和银行管理体制而难有突破。人民银行制定的一些规章至今对商业银行贷款具有强约束,商业银行对与担保机构分担风险的问题感到难以突破,各商业银行总行对信贷业务制定了大量的规章,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基层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

(四)对担保业认识不够。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可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优化银行资产质量、保证银行收益等特殊作用缺乏认识。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银行实际上并没有把担保机构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没有把担保机构视为经营风险、提供信用的特殊法人,这些观念显然不利于银行与担保机构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培育和加强。

三、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对策

(一)以法律促动商业银行全面介入融资担保体系。在我国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政府应当借鉴国外对信用担保的立法经验,法律先行,从法律上确立担保业的法律地位、运作规则和支撑体系。就立法而言,可从两个角度加以考虑,一是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确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政策和担保机构的中介作用;二是出台针对信用担保的专门法律,确定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三个市场交易主体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明确商业银行对信用担保体系的支撑作用和双方分担信贷风险的责任和义务。

(二)鼓励和促进商业银行的介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信用担保行业的制度、政策体系,解决融资担保中风险化解和分散的机制问题,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取向,为中小企业创造与银行其他客户平等的政策环境,形成政策、制度的刚性,为商业银行全面融入担保体系提供政策依据。

(三)协调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关系。融资担保属政策性担保,需要政府在诸多层面和环节给予大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应出面协调各商业银行总行这一层次与担保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人民银行分行或营业部负责出面协调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与当地担保机构的关系。人民银行一方面给予商业银行以优惠政策,为商业银行的介入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应督促商业银行落实现行有关政策,与担保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四)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的商业化改革。商业银行应以效益为中心,把中小企业作为基层行的重要服务对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选择机制好、效益好、守信用、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客户,形成能规避风险的多样化客户结构和客户群体。充分认识担保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作用和价值,与担保机构建立平等的、利益均衡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融资担保,银行是最大的受益者,担保机构承担部分风险,相对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和管理成本,提高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五)尝试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担保机构应尝试解决双方风险补偿问题,在与商业银行分担风险的前提下,担保机构可与银行一起探索与贷款企业建立共享收益、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尝试运用“贷款和担保换股权”、“贷款和担保换期权”和“收入分红”等多种形式,将从企业获得的收益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以补偿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出现代偿后的实际损失。风险补偿基金的建立无疑是可行的,需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双方真诚合作、倾注热情、耐心培育。

四、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纠纷;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和谐保护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原因

(一)普遍存在“贴牌”生产

例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广东南海珠三角地区,支撑半壁江山的众多民营、个体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大多数产品定位在初级产品,普遍存在着“贴牌”生产的情况,这势必给某些恶意侵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有些企业想有自己的产品,但是市场难以预测,于是就想用贴牌产品来检验市场;销售贴牌产品的企业的经营主动权操于他人之手,往往在发展势头正好之时与合作方产生纠纷,不仅会因此而蒙受损失,还会由于失去了主打产品,自身的商品被淡化,以及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逐渐丧失,制约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调查显示,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而民营企业的比例更低。尽管近两年我国企业专利申请量大幅度上升,但是大多限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而且在国际市场获得的专利数很低,与发达国家以及与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相比,存在着分布面不宽,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三)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

据专项调查表明,建立了知识产权内部制度的企业有244家,占有效样本的45.6%,近五成的企业正在建立或者根本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把行之有效的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些企业虽然有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但多为其他部门兼职;不少企业重视对职工生产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职工的知识产权教育,对开发知识产权的奖励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的情况。

(四)缺乏有效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面对频繁发生的专利被非法滥用的案件、争端,都明显表现出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等问题。例如,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开发的新成果只要通过了鉴定,就自然享有专有权利,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也缺乏其他法律保护手段,等大量的仿冒产品出现时,才想到要追查,结果费时费力,效果不佳。此外,在进出口企业中,约有50%的企业还不知道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请求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更少。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形势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知识产权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手段也明显表现出不够充分。以防御商标为例,一般而言,较多的大型企业具有防御意识,也有足够的财力来注册防御商标,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往往从眼前的需要出发申请注册商标,只有较少的中小企业为防止抢注与日后业务扩展而使用保护性注册。

(五)不具有足够的行政和法律威慑力

由于国内外不法分子以及某些跨国集团专利操作“老手”,利用目前我国专利法律漏洞,假借专利侵权之名,掠夺专利科技成果,侵害企业的知识产权,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扼杀我国创新成长型企业。因此,尽管恶意侵权诉讼蕴藏着风险,假专利侵权与侵害企业知识产权的案件都不断发生,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在政府及司法方面对恶意侵权的企业和个人,还不具有足够的行政和法律威慑力;另一方面,企业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利用率偏低。由于知识产权行政诉讼耗时长,法律援助成本高,导致企业对通过行政及司法途径讨回公道缺乏信心。

二、相关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纠纷,直接涉及到的是侵权者和被侵权者的利益;也暴露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和谐保护机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实践表明,完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和谐保护机制,遏制侵权纠纷的发生,对于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应该明确,我国企业发展的前景是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中小企业而言,独立研发和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味模仿,中小企业必然难以做强。海尔集团(美国)总裁迈克・詹默尔对此更有感触,他说:“模仿不能赢得市场,一定要有受消费者青睐的独创特色。”只有企业的独特创新,才是别人不可能模仿的,才能够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技术、资金条件不足的问题,因此,企业应依据自身实际,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特别是中小企业,只要看准了机会,易于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现在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行业非常多,前景都非常广阔,只要有合适的技术人才及资金就可以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衔接

企业应针对现已开发或准备开发的产品进行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方面保护措施的作全面策划,并体现在注册、经营、合同、劳动合同等各方面,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衔接。例如,对于研发成功的新产品,可以采用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也可选择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还可采用科技成果鉴定、分散零部件加工渠道等等保护措施;具体而言,决定哪部分经过严格的措施使之成为商业秘密、哪部分申请专利、哪部分公开,都应该进行具体分析与策划。例如,对于采用了具有公知特点以及专有特点的技术部分应定为专利技术,而将新产品技术秘密的核心部分及易被仿造和特有部分,申请为商业秘密,将新产品技术及商业信息加以保护。对于新产品开发中的设计、程序、新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实验方法,对于与新产品经营密切相关的具有秘密性质及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包括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财务状况、招标中的标底等,倚重法律和日常管理,兼以经济手段加以保护。此外,全面策划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应包括商业秘密、专利、著作权、商标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多种法律保护手段的妥当衡接,找出最适合市场情况的法律保护手段与策略,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以专利为例,专利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信息情报收集机制、分析处理机制和告警机制。以专利的跟踪、预警与监控工作为例,一是对已授权专利,应严格执行专利法所规定的为维护专利所必需的各项措施,包括:在专利产品或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专利号、专利权人;转让专利技术给他人时,应订立书面合同并向专利局办理登记手续,妥善收集和保管专利证书和有关标明专利的证据,按时缴纳专利年费等;适时评估已授权专利的创新点,弄清已授权专利的发明高度,按其不同的价值,区分哪些是构建战略性保护用,哪些是为了占近期地盘的,哪些是能实施的,有无必要进行后续开发工作等。二是评估对手或合作伙伴的授权专利,也应区别对待,区分可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的技术、可以参与竞争的技术,值得购买技术等。并安排专人进行信息搜集,及时发现他人提出的可能损害本单位利益的专利申请,及时向专利局提出意见,对已授予专利权的,要请求专利局撤消该专利权或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无效。三是密切关注国内、国外同行业中是否有擅自使用本单位专利技术的情况,一旦发现,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对方的侵权行为。对专利的申请、授权、纠纷以及贸易中的专利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跟踪和调研分析,制定知识产权预警预案。

(四)对抗错误授权的救济手段

法院在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时,判定侵权是否成立时所要解决的先决问题是确定涉案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作为侵权判定的对比依据。专利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凡未提出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都不能予以保护。因此,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不得超出权利要求书中的各项必要技术特征。

尽管专利权都是经过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之后才授予的,但仍然不排除被授予的专利权存在不符合专利性的可能。一项错误专利权的授予,可能侵害到社会公众权利,所以很多国家都向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种对抗错误授权的救济手段。美国专利法规定可以向法院反诉专利权无效,在中国只能向专利行政主管部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因此,我国企业对付恶意侵权诉讼,应善于发现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隐性瑕疵。

企业如何对付恶意侵权诉讼,有哪些对抗错误授权的救济手段呢,仍以专利权为例,首先,应搜集对方主体资格方面的证据,包括:掌握对对方是否享有专利权,其次是搜集专利权是否存在瑕疵的具体证据,这些证据可以从专利管理部门通过检索专利文献而取得。如果有证据证明控方专利已丧失了新颖性或创造性,被控方就可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申请宣告专利权无效,专利权一旦被宣告无效,侵权自然就不能成立。

此外,被控方要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如果被控方确认侵权事实成立,则不应再使用强硬的态度激化矛盾。被控方应主动承认错误,力求和解、避免诉讼;通过自行和解的方式来解决企业专利侵权纠纷,也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和解,侵权人对自己的侵权行为可以作适当赔偿,有时也可能通过双方让步,而使侵权人免除赔偿。专利权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施能力和状况,与对方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使侵权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五)强化防范意识与法制建设,遏制恶意侵权诉讼

恶意诉讼是近年来发生在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特殊现象,是当事人基于恶意,为追求不法、不当利益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提讼的违法行为。

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之所以被提起甚至得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制度尤其是诉讼法律制度存在缺损造成的。由于“恶意”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并有损善良风俗,各国立法一般都规定恶意行为无效或利用各种法律措施对行为人进行必要的制裁。

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恶意诉讼虽然没有做出专门的规定,司法机关在制度层面已采取措施。例如,最高院关于专利、商标诉前临时禁令的两个司法解释以及关于“确认不侵权之诉”的批复等,这些措施都积极有效的发挥了作用。同时,我国在修改《专利法》中,应增加刑事打击恶意侵权的条款,应依法追究造成专利权人重大经济损失的恶意侵权者的刑事责任,以及经济赔偿责任,罚没其非法所得;应增加免赔条款,对于无意中涉及专利侵权,被告知后及时停止的非恶意侵权行为,可通过行政调解,免于处罚和赔偿,从而,为实现我国企业和谐发展,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薇薇.知识产权纠纷狼烟四起国内企业应该如何面对[N].新华社,2004-01-14.

2、于又燕.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广东重审目击记[N].国际商报,2000-10-22.

3、莫守忠,黄新亮,刘梦兰.中小企业无形资本保护与管理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莫守忠,刘梦兰.企业知识产权绩效管理诊断模型的研究[J].知识产权,2006(1).

第7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

我国在2006年新增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并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初始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处置以及披露的要求。它对公正客观表现房地产的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国际会计接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投资性房地产的概述

1.1 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新准则规定的的投资性房地产范围是:

(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通过转让方式取得并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土地使用权。(2)持有并准备增值之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取得的,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3)已出租的建筑物。指企业拥有的,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建筑物。

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有:(1)自用房地产。指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而持有的房地产,比如企业的办公大楼和厂房(2)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指的是房地产企业用于销售目的而开发的商品房,这类房地产属于开发商的存货。

1.2 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模式

初始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模式进行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后续核算模式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成本模式。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要按照固定资产有关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还要按照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要需要计提折旧或者摊销,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把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企业既可以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但是企业不得同时采两种计量模式,并且一经采用不得随意变更。

2 公允价值的概述

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一项资产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在内容上公允价值可以理解为“脱手价”,但是这个金额的取得却有着很多假定和限制条件:

(1)有序交易,自愿平等。交易双方处于完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交易过程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2)持续经营。交易双方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在正常运营,而非清算、非强制情况下发生的交易。

(3)活跃的市场。当活跃的市场存在时,公开报价才能被市场参与者获得并验证。

(4)价值的估计。公允价值的估计依赖活跃的市场,即假设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发生在最活跃或最大交易量的市觥5辈淮嬖诨钤臼谐∈痹蛐璨捎眉壑灯拦滥P屠慈范ü允价值。

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现状

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但是企业不得同时采两种计量模式并且一经采用不得随意变更。

表1反映了2012-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情况

如表1所示,2012-2014年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递增,其中有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只有43家、43家和48家,每年所占比例仅为4.44%、4.13%和4.18%。可以分析出,上市公司中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数量保持稳定,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没有被广泛运用。

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现状分析

4.1 公允价值导致利润波动,不确定性大

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加大,如果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话。因为公允价值受到了市场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不明确,国家出台了严厉的调控政策,特别是限购来遏制房价上涨。如果房价出现转折点,公允价值下降而导致的变动损益将影响本年利润,从而导致利润的波动,势必影响投资者信心。

4.2 公允价值导致企业税负的增加

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计提的折旧或摊销计入当期成本或期间费用,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起到了抵税的作用。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则不允许计提折旧和摊销,就导致企业丧失了“税盾”,加重了税负。

4.3 估值技术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

采用公允价值核算的投资性房地产首要的问题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起步晚,市场不成熟,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收集体系。如何从市场收集并甄别报价信息,寻找活跃市场,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还需要采用复杂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这些都会增加企业估值成本。其次不完善的监管机制会给企业提供调节利润的机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比如当企业出现亏损时,企业可能通过把计量模式从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来人为调节利润。

4.4 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不成熟

相比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步晚,制度不完善,并不具备全面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条件。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活跃,满足了公允价值可以可靠取得的假设和前提。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缺乏活跃的市场,因此难以取得可靠的市场报价。同时估值技术不成熟,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导致评估出来的公允价值可靠度不高。

5 改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现状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体系

投资性房地产客观合理的估价取决于健全的评估体系。完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体系、加强对企业或第三方评估行为的监督、提升估值技术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可以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管理。规范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行为需要建立统一评估标准,制定统一的评估细则,确保评估人员的独立性。评估人员不仅需要提高专业技能,善于归纳实务经验,还要提升职业素质和普及法律法规,从而提高评估准确性并减少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另外还需要监管部门对企业相关财务信息进行监管核查,保证其客观性和可比性,企业对取得的公允价值进行更多的披露,比如披露评估方法、评估假设以及评估信息来源。

5.2 完善房地产市场

只有在活跃的,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公开报价才能被市场参与者获得并验证,公允价值才能可靠获得。因此加快各级房地产市场发展,建立公开公正的市场机制,完善相关数据信息库对形成统一开放的房地产市场、方便企业取得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降低获取信息成本很有必要。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联合公证、税收、财政部门以及房地产中介,建立一个完整的房地产交易网络系统以便收集交易信息、手续办理、管理服务和监管监督。

5.3 地区差异化管理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发展程度差别很大,所以差异化管理更满足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活跃,满足了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获得的假设和前提。以这些发达地区作为试点,要求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企业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既可以借助试点实施经验完善会计准则,又可以推动房地产市场体系的健全发展。非点地区的企业仍可以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计量模式。

5.4 规范的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的透明化、规范化能够有效遏制企业人为故意操纵利润。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这需要相关部门对企业加强监管,规范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企业披露评估方法、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信息来源等,以确保投资者了解房地产的类型,公允价值变动情况以及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5.5 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会计准则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不得对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这使得企业丧失了税盾。同时,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上的账面价值和税法上的计税基础的不同而增加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加重了税负。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实务中的应用、完善会计准以及则颁布税收优惠政策,从源头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这不仅需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同时还要符合我国国情,不能盲目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旭.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5(12):141-142.

[2]李颖秋.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中公允价值模式探讨[J].河北企业.2016(9):63-64.

第8篇

随着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成本信息作用增大,企业所需的成本信息也在变化。目前的情况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宽型成本信息需求与窄型成本信息供给的矛盾;高质量成本信息需求与低质量成本信息供给的矛盾。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是决策的关键因素,对于成本信息的供求双方都面临着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问题,会对披露的成本信息供求产生影响。

1.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是指成本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成本信息的行为所产生的收益被没有参加这一过程的经济主体获得,而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对于用户来说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必要的而且成本信息披露的越详细越好,但是成本信息的生产和披露需要成本,成本信息披露的越详细成本越高。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这些成本理应由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但是对外披露的成本信息具有消费非排他性和供给垄断性两个特点,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即企业所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都共同享用对外披露的成本信息,而且某个利益相关者对成本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成本信息的效用,在同等效用下近似于免费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想搭便车,这种行为使披露成本信息的成本无法按“谁受益,谁分担”原则补偿。所以,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必然导致供给不足,供给者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

2.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不经济性

成本信息供求的外部不经济性主要源于以下4个方面:其一,供给者的逆向选择。成本信息一直以来被视为企业的关键机密而加以保护。如果供给方披露成本信息,供给方将面临需求方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风险。因为将内部的机密成本信息透漏给外部购买商,本身就会使供应商处于权力不对称的弱势一方,最不利的后果是:购买商将供应商的成本信息作为价格谈判的砝码,使后者面临降低价格或提高质量的压力,甚至将成本数据转移到竞争对手的企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被这种转移严重损害。需求方要求供给方承担风险,没有对冲敏感数据披露的安全要求。这不符合长期供给方的生存,因此供给方必须作出回应对冲风险进行悖逆选择,提供失真或损坏信息,从而保护其经济地位。其二,供给者的败德行为。由于成本信息供给方与外部需求者的目标利益存在差异,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供给方从个人效用角度进行决策,一般会以牺牲外部需求方的利益为代价,其主要手段是在较小的程度披露成本信息,不积极参与需求方产品成本的改善。其三,供给者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由于受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供给者在生成、加工成本信息的过程中带有个人的主观判断,一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在加工过程中被过滤掉,需求者必须要对成本信息重新进行加工处理,而被供给者过滤掉的那一部分成本信息将成为永久的损失。其四,需求者的过分需求。每个外部需求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一般都从个人效用角度进行决策,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其结果导致某些外部需求者从个人决策角度考虑对成本信息质量过分的要求,却导致供给方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增加。影响成本信息披露的这些因素必然给外部需求者带来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又必然导致需求下降,需求者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

3.对外披露成本信息供求矛盾的解决:合作的视角或政府视角

根据前面的分析,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经济性必然导致供给不足,供给者不愿多供给信息,成本信息披露的外部不经济性必然导致需求下降,需求者不愿意多需求信息,其结果是个体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达到极值但没有达到最优。解决这种对外披露成本信息供求矛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政府视角。政府通过管制来推动成本信息供给者供给以拉动需求者的需求,减弱成本信息的供求矛盾,以求得成本信息的供求平衡。二是合作视角。扩大企业自愿披露成本信息的愿景,即组织间建立信任主动披露成本信息。这就是所说的基于契约和信任的开簿成本会计。这也是成本信息披露观从“保守秘密观”到“成本透明观”转变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本控制随着价值分工的演进突破企业边界,从单一企业成本控制转变为由多个企业组成的跨组织成本控制。跨组织成本管理作为一种调整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活动使得总供应链成本降低的结构性方法而得到众多企业的认同。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在产品设计(前馈技术)或生产过程中(反馈技术)降低成本是有可能的。这两种方法要求协同的工作安排以及公开、透明、完整、准确、及时、易于获得的成本信息。但是,在实践中跨组织成本管理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即价格背后的成本。解决跨组织成本管理中隐藏成本问题的主要管理会计技术就是实施开薄会计,因此,解决成本信息供求矛盾是开簿成本会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节约组织间交易成本

企业为何要选择开薄成本会计放弃对自身成本会计信息产权的保护,选择开薄的方式传递成本信息,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成本?这个问题的解释与成本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有关。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组织跨企业边界的活动以达到生产和交易成本总和最小。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包括市场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信息传递障碍被认为是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采取开薄方式提供成本会计信息,虽然增加了成本信息开薄成本,但共享成本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节约了高昂的交易成本,使跨组织成本管理和企业参与降低成本效率改善的适当参与变得可行,开薄成本会计有助于节约组织间交易成本。

三、降低成本信息成本,获取成本信息租

1.降低成本信息成本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在生产、使用和传递成本信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产生成本信息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活动中的成本信息不对称。①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分析。成本信息获取成本是指在市场不确定的条件下,成本信息需求者为了消除或减少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取得有关企业交易的成本信息所付出的代价。信息经济学认为,企业内部经营者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远远小于外部需求者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因为成本信息一直视为企业的机密信息。成本信息获取的高成本是影响外部需求者获取成本信息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外部需求者面临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足够大,超过了成本信息利用带来的收益时,外部需求者会放弃搜寻这些成本信息,其结果就是内部经营者比外部需求者更了解企业的自身情况和一些尚未公开的成本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外部需求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即“信息不对称”。虽然信息经济学中“信号传递”作用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需求者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但是这些信息获取成本的节约是外部需求者凭借内部经营者的经营、财务决策推测出相关的成本信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与内部经营者等量的成本信息,并节约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开簿成本会计,通过网络平台授权获取成本信息,外部需求者获得授权的成本信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信息获取成本。②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分析。成本信息传递同样会产生成本,即信息传递成本。信息传递成本是指将专门知识从信息源转移到决策者所产生的费用,它包括信息处理成本、由于信息传递延误而导致的机会成本及信息传递失真造成的决策效用损失。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大,信息的传递成本就越大。通常成本信息的传递模式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将成本信息的传递方和接收方均放在市场上去考虑;二是所讨论的成本信息传递模式均以信息产业和信息传播为主;三是在成本信息传递和成本信息接收的关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成本信息供绘和被动成本信息接收的关系。基于开簿成本会计的成本信息传递与上述一般信息的传递存在两点区别:一是成本信息供给是属予企业结构网成本信息传递,其传递内容和模式不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二是成本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呈现出高度的互动关系。通过开簿成本会计,对外主动披露成本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成本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大大降低。③成本信息质量成本。成本信息质量成本是指成本信息提供者为确保成本信息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因未符合既定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以及成本信息使用者为改善规定质量标准的成本信息以满足其决策需要所追加的一切投资之和。从成本信息的披露、传递和接收使用的全过程来看,成本信息质量成本可以划分为预防、鉴定以及信息披露、传递与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几部分。预防成本主要指成本信息提供者为确保其成本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在质量管理教育和质量管理技术等方面所耗用的费用。鉴定成本是指为确保成本信息符合一定质量标准而对成本信息在传递给使用前所进行的质量检查活动所发生的、由提供者承担的费用。披露质量成本是指信息提供者在对成本信息进行确认、分类、汇总和传递的过程中,因按一定质量标准进行这些活动所增加的成本。信息传递和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是指信息使用者因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在时间上迟于、数量上少于或因可比性的缺乏而不适合其决策需要时,另行搜集相关成本会计信息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对所接收的成本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的费用。从成本承担的主体看,其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以及信息披露质量成本称为内部质量成本,是由信息提供者承担;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使用的故障成本,称外部质量成本,由信息使用者承担。2.获取成本信息租成本信息租是供应商要求超过边际收益的额外部分。当供应商比买者拥有更多成本信息,此成本信息将为拥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该利益就是拥有不对称成本信息的租金,即成本信息租。信息租愈高,表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愈大。在许多情况下信息不但具有生产能力,而且具有天然的稀缺性。如果把成本信息看作是商品,成本信息租就是信息需求方为了获得成本信息商品和消除成本信息不对称必须付出的代价。成本信息租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故意泄露成本信息获得的非法收入。另一类是成本信息在公开不力的情况下造成成本信息不对称,企业故意操纵成本信息并以此获得的额外收入。成本信息租的产生源于成本信息权。实施开簿成本会计以前,成本信息在现实中体现出“成本信息利益化、私有化”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企业间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信息公开异化,因此与成本信息相关的信息寻租就应运而生。这种现象越严重,成本信息租金就越高。

四、开簿成本会计的治理成本优势

改善供应链内的成本情况本身不是成本信息交换的一个充分的理由。这是因为潜在的降低成本对所有参与企业一般不会平等享有,这是可以想象的。建立一个最佳的跨组织价值链,成本的增加可能出现在个别企业。因此,企业参与降低成本的原因是治理效率改善的适当参与。

1.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

公司治理效率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披露有着密切的关系。开薄成本增加了成本信息的共享程度。成本降低的共同诉求增加了共享成本信息的质量,从而减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

2.增加成本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成本

成本透明是指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共享成本信息,包括通常双方保守秘密的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协同降低成本成为可能。开簿成本会计通过分享上游和下游成本数据,使得每个合作伙伴彼此的利润都是可见的,因此开簿成本会计在增加供应链不同部分成本计算的透明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开簿成本会计使成本信息更加透明,从而可以增强组织间信任,减轻企业间交换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成本。

3.有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效率

传统上公司的外界没有关于公司的成本信息,供应链间成本信息是有限的,抑制了组织间降低成本的潜能。组织间开簿成本会计,共享成本信息是增加供应链成本管理效率的重要方法。当供应商自己缺乏知识和资源难以降低成本,特别是购买者与供应商合作能够创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时供应商就会主动进行开簿成本会计。首先,开簿成本会计意味着允许供应链成员接触内部会计信息,有助于识别关键环节和重复消耗并加以整合以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其次,开簿成本会计可以向供应链上游追溯成本动因,实现成本的前端控制与源头控制。通过开簿成本会计供应链公司可以发现成本动因在供应链中的分布状态,以供应链的整体角度来进行成本控制。

4.扩展公司的管理控制范围,提高跨组织成本管理技术的效率

跨组织成本管理是通过提高供应商与采购商相互交流的效率、协调供应链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和生产流程等供应链中各企业合作来管理供应链整体成本的一种方式,但跨组织成本管理通常需要将多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在设计阶段企业联合降低成本的方法有:目标成本、功能价格质量权衡、组织间成本调查和并行成本管理。在制造阶段降低成本的方法是Kaizen法。这些方法都需要建立跨组织的多功能团队,共同完成成本降低目标,需要密切的信息共享,在产品的开发过程尤其如此。开薄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跨组织管理控制改善了传统会计信息的采集,供应链成员可以接触内部会计信息,有助于识别关键环节和支持跨组织成本管理,大大提高跨组织成本管理技术的效率。

5.实施跨组织的信息共享战略,改变以往的财务治理模式

过去财务部门主要是收集财务数据,由上向下单向传递财务信息,是被动的财务治理。实施开薄成本会计以后,财务部门的职能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提供技术支撑,由客户、供应商由下向上主动传递成本会计信息,财务部门核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反映。财务治理由被动治理变成主动的财务治理。

五、总结